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

动物生态学(2014,1)

Chapter1

动物生态学是研究动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纳乌莫夫认为,种群的数量变动是动物生态学的中心问题:动物生态学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与生存条件的联系,及动物生存条件对于繁殖、存活、数量及分布的意义。 研究动物生态的意义:动物生态学是生态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动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由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学科,是有益动物保护与利用、有害动物控制的基础。

环境:非生物环境,1. 环境因子的(大气、水域、陆地)的测定2. 光、辐射、温度、水分、土壤、温室气体(CO2)对动物的生态作用/ 植物与植被环境,植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系统。

种群生态:动物分布与数量;出生率、死亡率、迁移扩散;种间竞争、捕食、寄生、共生;遗传学研究(种群间遗传距离、基因流)

研究的基本方法:1.野外观察法,第一性2.实验方法,分析因果关系的一种有用的补充手段3.数学模型与数量分析方法:生物统计方法;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可靠性评价

研究热点和动向:1.分子生态学2.动物行为学3.行为生态学4.应用生态学5.保护生物学

Chapter2

动物分类学的基本任务:不仅要识别物种,鉴定名称,而且还要阐明物种间的类缘关系和分类系统,进而从种群观点来研究物种的起源、分布中心及动物进化的可能过程与趋向等。

物种: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而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二名法:属名和种加词种(种小名),并于其后附上命名者,该种论文所发表的年份。

属名字首字母须大写,种加词则采用小写。学名引用常以斜体表示,或加底线

三名法:命名一个亚种,动物学仅使用一个种下分类阶元,所以不需要在亚种名前插入任何阶元指示符

在植物分类学中,物种的分类阶层自种以下,依次分别为变种、变型,在种与变种之间还有亚种。这跟动物学不同的地方在于:种下名称必须跟在一个阶元限定词后面(例如"subsp.")来指明所指的阶元类型。

分类系统:根据生物之间相同、相异的程度与亲缘关系的远近,使用不同等级特征,将生物逐级分类,由大而小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7个主要分类阶元。

将分类阶元加入总或亚。根据细胞数量及分化、体型、胚层、体腔、体节、附肢以及内门器官的布局和特点等,将整个动物界分为若干门,但在门的数目及各门动物在进化系统中的位置持有不同的见解。

Chapter3

动物的环境:就是围绕动物周围的一切的总和,它包括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动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非生物(物理、化学)环境和生物环境。

生态因子:组成环境的因素称环境因子,或称生态因子。在环境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只要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程度的极限时,就可以成为一个限制性的因子。 野生动物生态三要素:食物、水源、隐蔽场所。

生态位:指动物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角色。基础生态位和实际生态位,前者指在生物群落中能够为某一物种所栖息的理论上最大空间;但是实际上,在有竟争者时,很少有一物种能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那一部分实际上占有的生态位空间,就称为实际生态位。生态位宽度:所谓生态位宽度,是生物利用资源多样性的一个指标。在现在资源谱中,仅能利用其一小部分的生物,就称为狭生态位.

栖息地:是动物所处的物理环境。一般包括许多生态位并支持许多不同的物种

生态因子通常可以分为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动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有机体,前者构成动物种内关系,后者构成种间关系。

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温度直接影响动物的体温,体温的高低又决定了动物新陈代谢过程的强度和特点,以及动物生长发育的速度、繁殖、行为、数量和分布等。温度影响气流、降水,从而影响动物、植物的生存条件。

温度的分布不均匀性和可变性:入射的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水陆分布。

温度随不同地理位置、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栖息环境、不同季节、昼夜等条件而变化。

发育起点温度(生物学零度):动物的生长和发育是需要一定温度范围的,低于某一温度,动物就停止生长发育,高于这一温度,动物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就叫做发育起点温度或生物学零度。

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方式:(1)减少体壁的热传导,增加隔热性;(2)增加产热——对低温的代谢反应:如增加基础代谢、非颤抖性产热、颤抖性产热和活动产热。

(3)逆流热交换机制;(4)局部异温性;(5)冬眠和适应性低体温。

气温的垂直变化规律:一般来说,海拔高度每增加100m,气温就降低0.5~1℃。

随着海拔的增高,大气层变得稀薄,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很大,这就使得高原空气中贮存的热量减少.

Chapter4

适应是对周围陌生环境变得熟悉的一种状态;是在新条件和新环境中的一种功能性改变;是自然选择产生的特征。对于其生存和繁殖是有利的。表型适应和进化适应 适合度是生物个体产生能够存活的后代,并能够对未来世代有贡献的能力的一个指标。一个种群中,存活能力强和繁殖最有效的个体适合度高,对未来世代贡献大,比适合度低的个体产生的后代数量多。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子代存活能力

广义适合度:指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有多大,但不一定是通过自身繁殖的形式而实现,当遗传上与某一生物有亲属关系的个体存活下来并进行繁殖时,该生物便会得到繁殖上的成功。也就是说,某一个体通过它自身繁殖结果和它对其亲族繁殖结果的影响,在种群中留下与它自身相同基因多少的一个测度。

Shelford 在最小因子法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耐受性法则: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也就是说,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其中包括最适生存区。

动物的行为适应:躲避不利温度,选择温度合适的空间;选择温度适宜的活动时

间;迁移;自行建立适宜小气候的隐蔽所;集群。

Chapter5

种群生态学是研究种群数量动态与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科学。核心内容是种群动态的定量研究,阐述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及其调节机制。现代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种群的时空分布动态、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和种群的调节机制,仍是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基础。动物种群生态学是保护、利用有益生物和控制有害生物的理论指导。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群落和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

空间需求:每一个有机体都需要有一定的最小空间,以保证其生活的需要,这称为空间需求。空间异质性: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和梯度。

种群的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空间生态学:是研究空间对于种群动态和多种群(群落)的结构、动态、多样性以及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种群分布型的意义:01.种内个体间的相互关系,可以通过内分布型反应出来,个体间相互吸引,就内出现聚集;两个体间相互独立,就会出现随机分布;个体间相互排斥,就会出现均匀分布。02.有助于发展精确而有效的抽样技术。03.有助于对研究资料提出适当的数理统计的方法,包括合适的数据代换

动物种群的分布型主要决定于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和栖息环境的特点:随机的、均匀的和成群的

设想有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值,称为环境容纳量或负荷量,通常以K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值时,将不再增长,即dN/dt=0。

逻辑斯谛(Logistic Model)增长模型一种最简单

的增长率随种

群大小而变化

的(因而是具

密度影响效应

的)连续增长

模型,就是逻

辑斯谛增长模

型,又称为阻

滞增长模型。

Chapter6

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物种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种间相互作用包括两个或多个物种之间的协作、竞争、捕食、寄生等多种类型。

正相互作用又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三类:原始协作、偏利共生、互利共生

原始协作可以认为是共生的另一种类型,其主要特征为相互作用的结果使双方均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

偏利共生:在自然界中较常见,其主要特征为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

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其主要特征为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互相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了对方就不能生存。

种群间的负相互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竞争、捕食、寄生、偏害

种间竞争:一般指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一资源而产生的相互妨碍(干扰或抑制)作用。不对称性是指竞争各方影响的大小和后果不同,即竞争后果的不等性。

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资源利用性竞争、相互干扰性竞争、似然竞争

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共存;竞争的结果使生态位分离,达到共存。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性状替换:指两个亲缘关系密切的种类若在异域性分布中,它们的特征往往很相似,甚至难以区别。但在同域性分布中,它们之间的区别就明显,彼此之间必然出现明显的生态分离。

动物捕食包括四个主要阶段:对猎物的搜寻、捕获、处理、进食

协同进化:是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个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个物种的性状本身又是对前一物种的反应而进化。因此物种间的协同进化可产生在捕食者与猎物物种之间,寄生者与宿主物种之间、竞争物种之间:01。捕食者在进化进程中发展了锐齿、利爪、尖喙、毒牙等工具,运用诱饵追击、集体围猎等方式,以更有利地捕食猎物;猎物相应地发展了保护色、拟态、警戒色、假死、集体抵御等种种方式以逃避捕食者02。植物发展了防卫机制,食草动物亦随之而产生有关的适应性。

食草动物对付植物防卫机制的方法可能表现为发展特殊的酶进行解毒,或者调整食草时间以避开植物的有毒化学物。03。寄生物与其寄主间紧密关联经常会提高彼此相反的进化选择压力,在这种压力下,寄主对寄生反应的进化变化会提高寄生物的进化变化04。竞争的结果使两个物种均能充分利用资源而达到共存

最佳摄食理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动物的任何一种行动都会给自己带来收益,同时动物也会为此付出一定的代价(投资);自然选择总是倾向于使动物从所发生的行为中获得最大的收益(收益——投资)

Chapter7

动物行为实际上是动物个体和动物社群适应内外环境变化(刺激)所作的反应。 行为生态学是研究动物的行为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动物的取食、防御、生殖、社会等行为的功能、存活值、适合度和进化过程。

研究的一般步骤: 1. 通过对个体进行仔细观察,提出假设、检验假设、预测未来的行为。 2. 对预测的行为进行检验,检验的方法主要有:比较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不同物种之间的比较。实验方法。

进化论的四条基本原理:1.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2.相似的生物都相互关联,是从一个共同祖先传下来的;3.物种是连续变化的,新物种不断产生,旧物种不断灭亡;4.自然选择学说:进化性变化既非拉马克的神奇动力所导致的结果,也不是简单的偶发事件,而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选择:变异的产生,而且是随机的;通过生存竞争而选择,优胜劣汰(1)配子选择(2)亲缘选择(3)群体选择(4)性选择

自私基因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是对动物行为功能的基本解释。自私基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基因的天职是复制,而动物只是它们的生存机器和运载体,每个运载体(动物个体)的寿命是有限的,而基因的寿命不因个体的死亡而终结,个体完成职责后就被抛弃在一旁,有机体只是DNA制造出更多DNA的工具。 反捕食对策,捕食者和猎物的相互适应是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捕食对策同时也促进了被食者的反捕食对策的发展1. 集群以抵御天敌2. 报警信号和报警鸣叫3. 隐蔽4. 警戒色5. 拟态

领域行为:领域的占有者,一般是在领域的边界处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行为方式向入侵者显示其领域的范围。方式:1.通过动物的视觉来传递领域被占有的信息。2. 通过听觉传递的信息,动物借助发出的声音表示3.嗅觉传递信息,这主要是嗅觉灵敏的动物通过具有特殊气味的分泌物来标志其领域的边界。领域的大小因功能、动物身体大小、食性及种群密度的不同而异,其规律是:1. 与繁殖季节的关系2.与动物体重的关系3.与动物种群密度的关系4.与食物品质的关系

动物的通讯是指由一个个体发送信息,包括视觉、听觉、化学的等,另一个个体接受信息,并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的过程。主要功能: 1.动物彼此之间相互识别,包括种间、种内、性别,甚至亲属;2. 减少动物之间的竞争,如在领域和社会等级的争夺过程中,恐吓动作就可以结束争斗,避免了能量消耗,以及身体伤害;3. 促成个体行为的同步化,比如雌雄个体需要同时进入相应的生理的和行为的状态,以保证繁殖的成功;4. 动物利用通讯共同监视生活环境,如发现天敌,则采取行动及时躲避;5.有助于维系社群内个体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亲代与子代之间的亲密联系。方式:视觉,化学,听觉,触觉

Chapter8

中性理论的核心内容:分子水平上的绝大多数突变是选择上中性的,因而它们在进化中的命运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由自然选择所决定的。

中性突变: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如DNA序列中的碱基取代),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即它们并不影响生存适度,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选择进化的关键阶段是形成新物种,即物种形成.物种起源是生物学的一个中心问题

种群分化:由于生态地理环境的差别、生活习性的差别或天然屏障的隔离,几乎所有生物的种群都会发生“分化”,即都会形成若干个亚种群,我们把一个物种种群分化成几个亚种群的现象称为“种群分化”。种群分化的进化后果是导致新亚种或新物种的形成。

物种形成过程:(1)地理隔离:通常是由于地理屏障引起的,将两种种群彼此隔开,阻碍了种群间个体交换,从而使基因交流受阻。(2)独立进化:两个地理上和生殖上隔离的种群各自独立地进化,适应于各自的特殊环境。(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假如地理隔离屏障消失,两个种群的个体可以再次相遇和接触,但由于建立了生死隔离机制,基因交流已成为不可能的,因而成为两个种,物种形成过程完成。

异域性物种形成、邻域性物种形成、同域性物种形成

适应辐射:由一个共同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Chapter9

动物调查前的准备工作(1)搜集、整理调查区动物名录(2)搜集调查区域资料(3)工具、装备及调查表格准备(4)准备生活用品(5)组建调查队伍(6)调查方法培训(7)制定调查目标及实施方案(8)经费、车辆准备

动物样线(样带)调查法:在选定的调查区域内设定出长度和宽度的线路作为抽样调查面积,通过对线路中各种动物痕迹的记录与判别,统计出各种动物的种类并推

chapter10

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和能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环境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关的,能被利用、产生使用价值并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自然诸要素。

动物资源是指人类可以利用或可能利用的动物的总合。从生活型说,包括陆生、水生的一般动物和珍稀野生动物。生活状态来看,包括野生动物资源和驯养动物资源。 动物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2)再生性(3)有限性(4)区域性(5)多用性

教育研究方法考试试题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试卷编号:12 号 一、填空(1' x20) 1、科学研究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科学理论、方法技术。 2、确定性原则是指研究者选择和确定的()应合理适度。 3、遵循确定性原则选题,应注意具体明确、()、难以兼顾的三点要求。 4、阅读研究文献的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三种。这三种阅读方法各有所长和不足,对于研究工作者阅读分析文献来说,均为非常有用的方法。 5、文献是记录、()、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6、确定问题的原则有:实践性、可行性、()。 7、根据访谈结构可将访谈分为结构式访谈、非结构式访谈、()访谈。 8、为保证研究的质量,一个好的研究课题应具备:定向性、价值性、()、新颖性。 9、内容分析法常用的三种抽样方式是:来源取样、()、分析单位取样。 10、观察计划和方案的内容包括:观察研究的目的、观察对象、()、观察类型、 观察的取样和时间安排、观察提纲和观察记录表、观察手段和工具等。 11、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称作控制组,

最后测定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然后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这称为( 12、研究计划一般包括:课题表述,课题意义,定义、限制和界定,文献查阅,假设,方法,( )7 部分。 13、()是具有不同比重的数据(或平均数)的算术平均数。比重也称为权重,数据的权重反映了该变量在总体中的相对重要性,每种变量的权重的确定与一定的理论经验或变量在总体中的比重有关。 14、选定课题即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它包括两方面含义:()、选择进行时间研究的教育问题。 15、文献研究具有间接性、无反应性、()、保险系数相对较大和便于做纵向分析等 特点。 16.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中的抽样比率是样本容量与()的比率。 17、常用的教育调查方法有问卷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18、一份完整的问卷由指导语、()和结束语三部分组成。 19、行动研究的四个基本途径是问题研究、合作研究、叙事研究、()。 20、个案追踪法主要适用于三种研究情境:一是探索发展的连续性;二是探索发展的稳定性、三是探索()对以后其他教育现象的响。 二、单选(1' x25)1、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历史,经历的第三个时期是(

心理学研究方法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如何撰写论文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分为认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其中思维是核心。个性指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人的个性心理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性格是核心。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①观察法(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行为的外在表现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根据观察者的身份可分为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的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③测验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④调查法(分为问卷调查,也称问卷法和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及其学科发展 一、心理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边缘科学或中间科学。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在心理学中,一般把统一的人的心理现象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两个部分:心理过程和人格。 (一)心理过程 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发生、发展的心理活动过程,根据其能动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角度不同,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或者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是人由表及里,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360docs.net/doc/be9226906.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be9226906.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360docs.net/doc/be9226906.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360docs.net/doc/be9226906.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实况详录法:在一段时间内(如一小时或半天)持续地、尽可能地详细记录被观察对象所有的行为表现,包括与环境及他人的相互作用或互动 2.时间取样法:观察者根据事先确定的观察维度有选择地在某些时间段内观察某一方面特定行为或事件,并将结果记录到规定的表格上 3.系统观察:详细观察和记录被试连续、完整的心理活动事件和行为表现 4.结构化访谈:又称专业化访谈,指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而进行的访谈 5.抽样观察:依据一定的标准,选取被观察对象的某些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或选择在特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记录 6.可证伪:一个理论或假说应该可能被观察到的经验事实所否定,或者证明是错的 7.研究设计:为了能够以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来获取客观明确可靠的研究结论而指定出的周密的,科学的整个研究工作的计划和安排。简言之,就是为开展研究所做的方法学准备和计划 8.纵向研究:也称追踪研究,是在较长时间内,对一个或若干个被试反复地、系统地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并随时间的进程记录他们心理的发展变化9.横断研究:在同一时间内,对不同年龄个体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特征进行观察、测量和实验研究,探讨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10.外部效度:实验和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化到其他总体、变量条件、时间和背景中去的程度,即可推广性和可概括性 11.实验法: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操纵和控制来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方法 12.自变量:也称刺激变量,它是由研究者操纵的,有意加以改变以影响因变量

的刺激物或刺激条件

13.因变量:亦称反应变量。有刺激变量引起或改变的心理或行为方面的反应,是从属而发生改变的 14.无关变量:也称干扰变量,指在实验中除自变量之外所有可能对被试行为发生影响的变量 15.测验标准化:测验的编制、实施、计分以及测验分数解释程序等方面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二.简答 1.心理科学的研究任务P11 心理学研究是一种科学研究,旨在对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和变化规律进行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①描述,主要回答“是什么”问题 ②解释,回答“为什么问题” ③预测,预知未来,对事件发生概率进行预测 ④控制,根据已有的科学理论或实际结果,操作某种现象本身或改变其发生条件,使研究对象朝着预期方向改变或发展 2.以人为被试的心理学实验,必须遵循的基本伦理原则P16 ①保证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②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③保护被试免受伤害 ④为被试保密 3.选题的原则P34

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五套)

第一套教育研究方法模拟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程序,不论其过程是由谁操作, 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 ) 的。 2. 量化处理是对经过编码分类的资料,运用()方法进行加总、求平均、求百分比、进行差异检验等。 3. 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4. 参与性观察指参与到被观察者的生活和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地观察。 5. 量表是一组符号或一组数量,经过某种建构过程,使之依一定规则描述该量表所测量的()特性,可分为四种量化水平:名称量表、顺序量表、等距量表、等比量表。 6.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7. 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8. ( )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纪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 9. 广义的教育科学研究设计是为解决()问题所拟定的比较详细的规划及付诸实施的全部过程。 10. 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11. 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12. 自变量的不同水平称为()点或实验处理。 13. 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评估、()与预测三种功能。

14.对于自己了解较多的问题,可以选择封闭型访谈;而对于自己了解较少的问题,可以选择()型访谈。 15. 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 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15分) 1. 下列不属于观察的设计和准备内容的是()。 A. 问题、目的与对象的确定 B. 理论准备、内容、项目与表格设计 C. 试探性观察与观察取样 D. 组成评价专家组 2. 下列关于区分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区分度又称鉴别度,指每一题目对所测量的心理特性(或学习成绩) 的有效程度。 B. 区分度分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题目内部一致性分析,另一个是外在效度的分析。 C. 外在效度的分析与区分度分析无关。 D. 题目内部区分度分析指检查个别试题与整个测验之内间的一致性。 3. 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 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 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 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研究的构思与设计 一、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思路 对于管理心理过程及组织管理规律的理解,既需要有创造性的理论思维,又取决于可靠有效的实际数据。理论和数据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两个必要元素。其中,准确的思路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先决条件。管理心理学研究有三种理论思路:微观、中观和宏观的思路。在管理心理学研究中,需要根据研究的不同目的,选择相应的理论思路。 1.微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微观思路注重于研究个体特征或小团体中的个体行为。管理心理学微观思路与心理学的许多分支密切相关。实验心理学为学习、动机、知觉和压力等专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在个性与咨询等领域运用了许多临床心理学方法;社会心理学则提供了有关态度、群体和社会化方面的理论;而人事心理学有关人员测量、选拔、培训、奖励、绩效等的研究与应用,与管理心理学有着尤其密切的关系。微观的研究思路在研究设计、测量和分析等方面都从心理变量出发,考察各类心理因素之间的关 系及变化规律。 2.中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中观思路以个体心理为基础,把注意力放在群体行为和管理过程方面,并特别侧重于研究群体动力机制、领导行为和管理决策模式等。同时,在研究中注重群体变量和有效管理行为的具体情景条件。 3.宏观的研究思路 管理心理学的宏观思路重视组织层面的分析和研究,特别是对组织环境、组织体制、组织文化和组织战略等宏观因素及其效应的考察。同时,宏观的研究思路倾向于采用整体设计,注重多重组织因素作用下人员特征、组织结构和管理程序之间的交互影响。 管理心理学研究特别重视通过实证分析对理论假设作出多重检验。图 2-1为理论检验过程的各个环节。 二、研究的计划与设计 为了开展有效的管理心理学研究,首先,应该对有关的研究与应用文献有足够的考察和了解,尤其需要注意那些把研究结果转换成实际应用的杂志。熟悉以往研究,是计划和设计的基础;其次,应该对简单化的结论持怀疑的态度并进行透彻的分析;第三,应该确保研究所运用的概念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并努力尝试新的思想,使自己的组织成为不断更新发展 的“学习组织”。 制定好研究的计划是成功研究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一环。在制定研究计划时,不仅需要认真考虑研究的理论基础、具体课题和研究方法,而且应该充分预计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在研究计划的制定过程中,还应广泛

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 绪论: 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 (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 (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 (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 (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 (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 (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 (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1)区系历史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 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 (2)生态地理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 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 研究动物分布的内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3)景观动物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 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题干的空白处) 1.在教育研究的科学化历程中,( B )时期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理论基础。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时期 C.独立学科时期D.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变革时期 2.从古希腊16世纪,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属于教育发展历程的()。 A.直觉观察时期B.分析为主的方法论时期 C.形成独立学科时期D.前实证主义时期 3.教育研究的本质特征是()。 A.整理知识B.创新C.经验描述D.继承 4.教育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研究方法是()。 A.教育观察研究B.教育调查研究 C.教育测量研究D.教育实验研究 5.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B.选择课题C.提出假设D.制定方案 6.教育研究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是() A.教育研究成果的展示B.教育研究成果的交流 C.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D.教育研究成果的概括 7.课题论证的目的是() A.避免选题的盲目性B.鉴定选题的准确性 C.审查课题的实用性D.完善课题的合理性 8.对选定的问题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被称为() A.课题审查B.课题论证C.课题评估D.课题鉴定 9.确立选题的重要依据源于() A.问题的应用价值B.问题的范围 C.问题的学术价值D.问题的意义 10.“书目”属于文献等级中的() A.一次文献B.二次文献C.三次文献D.四次文献

11.在文献检索中,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进行查找的方法是() A.顺查法B.逆查法C.引文查找法D.综合查找法 12.国内外许多学者均通过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跟踪观察研究儿童的一般发展,主要采用的观察记录方法是() A.日记描述法B.描述记录法C.轶事记录法D.连续记录法 13.有明确目标、问题和范围,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步骤和合理设计的可控制性的观察是() A.结构式观察B.非结构式观察C.直接观察D.参与性观察 14.教育观察研究,根据观察的方式可分为() A.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B.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C.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观察D.结构式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15.最早使用日记描述法的是() A.洛克B.裴斯泰洛齐C.皮亚杰D.陈鹤琴 16.能对观察资料进行定量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是() A.自然情景观察B.实验室观察C.结构式观察D.非结构式观察 17.主要用于反应个体、事件或新异教育现象的调查是() A.普遍调查B.抽样调查 C.现状调查D.个案调查 18.调查不同年代大学生消费观的变化,这属于() A.现状调查B.相关调查 C.发展调查D.普遍调查 19.问卷调查中不为回答者提供具体的答题,而由回答者自由回答的是() A.开放式问题B.事实性问题 C.态度性问题D.封闭式问题 20.问卷调查中问卷的主体部分是() A.标题B.指导语C.问题D.结束语 21.测量的最高层次是() A.定名测量B.定序测量C.定距测量D.定比测量 22.对人们在某一生活时刻或某段时间内的某一研究问题进行的一次性收集资料的研究是()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心理学五大研究方法 【摘要】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为心理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它是研究心理学的工具,更是各种心理学结论进行实验证明的关键步骤。从早期的观察法、测量法到后来的个案法、调查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一、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心里所想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 从中发现心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适用条件:1、对所研究的对象无法控制; 2、控制条件对某种行为的出现可能产生影响; 3、由于社会道德要求,不能对某种现象 进行控制。优点:适用范围广、操作简单;自然状态,结果真实。缺点:无法重复;无法揭示因果关系;过程无法控制;观察者容易各取所需。二、测量法用一套 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优点:编制严密,目的明确;易于量化结果。缺点:灵活性较差;有些心理内容无法统一量化标准。三、实验法实验法包括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 的方法。优点:可揭示因果关系;可重复、可检验;数量化指标明确。缺点:产生主试效应和被试效应费时;环境的人为性,外部效度低。四、调查法调查法包括 问卷调查和晤谈。在具体操作中,预先拟定问题,让受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 优点:收集信息快、调查范围广。缺点:不能确定因果关系;受研究者主观性影响较大;被试反应会受社会赞许性影响。五、个案法对某个被试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 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优点:区分个体差异。 缺点:缺乏普遍性,无法推广;研究者易产生主观影响;无法重复。以上五个研究方法,是心理学常见常考的五大类型。同时,作为一门涉及知觉、认知、情绪、人格、行为、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等诸多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心理学的许多方法论都是从社会学当中借鉴而来的。因此,学好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对于部分文科类的考研专业而言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专业课想冲刺一下?点击,学长学姐等着你呢。(实习:李斯琪)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业资源与环境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潮间带又称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潮间带就是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的幅度、随潮差的大小、地区及坡度而异,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交错带,海边丰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也是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个大的生态类群,是栖息在海洋沉积物表层附近,及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类生物所组成,它们几乎包括所有无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不仅组成复杂,而且生活性也多种多样,包括爬行、葡萄、附着、攀缘、穴居和暂时游动等各种生活方式。这是底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及自游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也难于划分清楚。 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水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仅有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氧气状况和盐度等理化因素千差万别,也还有水底本身的性质,如岩石、石块、砾石、沙滩和滩涂的区别,这样就使水底环境及栖息者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复杂化了。 根据《普通动物学》一书,按空间分布将底栖生物划分为: 潮间带底栖生物——这类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 潮下带生物——这类生物包括从潮下带生物边缘到水深200m之间的水域,这个区域大都是沿海地区,有机质丰富,环境相对稳定,这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较潮间带丰富,它们主要是多毛类、双壳类,蛇尾类及一些底栖甲壳类。 深海底栖生物——生活在200m以上的底质中的底栖生活,这里环境黑暗、压力大,有机质少,底质多为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沉积软泥,较缺氧,所以这里种类和数量都远不及潮下带和潮间带。 潮间带底栖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VAILLANT 及STEPHENSON研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领域以来,国内外已对潮间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