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底栖动物

英文名称:

zoobenthos

定义1:

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

定义2: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

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

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基本信息

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

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

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编辑本段]

研究分类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

(1)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 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 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编辑本段]

生活方式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5)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为水生昆虫、虾、蟹。

呼玛河底栖动物种类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较低,结合2次调查,共采到底栖动物28(属);节肢动物门共18种,其中昆虫纲6目17属,甲壳纲动物1种;软体动物门共10种,其中腹足纲8种,瓣鳃纲2种;昆虫纲的种类最多,占60.71%之强.底栖动物名录见表1.表2呼玛河底栖动物名录2中文名学名中文名学名软体动物门(二)蜉蝣目腹足纲4.扁蜉.1.涵螺.5.小蜉.2.拟钉螺.6.花鳃蜉.3.长罗卜螺7.蜉蝣.4.鱼盘螺8.二尾蜉.5.光亮隔扁螺(三)裱翅目6.丰球隔扁螺曙,船舶却9.绿石蝇.7.黑龙江短沟卷1.短尾石蝇.8.格短沟蜷11.投合石蝇.瓣鳃纲(四)鞘翅目9.褶纹冠蚌12.龙虱幼虫1.背角无齿蚌13.小头虫节肢动物-1.(五)毛翅目昆虫纲14.纹石蚕.(一)双翅目15.低头石蚕.1.粗腹摇蚊幼虫.16.拟角石蚕.2.多足摇蚊.(六)蜻蜓目3.长足付搔蚊.17.虫忽.甲壳纲18.东北鳌虾注:昆虫纲均为幼虫.?78?水产学杂志第20卷3讨论本2次调查中均未发现底栖动物的大门类——环节动物门动物,而适应于流水的水生昆虫种类则占了总种类数的60.71%之多;这与呼玛河的山区河流特点是分不开的,呼玛河的河床比降达1:1.48,流速基本在1.0/以上,底质为块石,卵石和粗沙,因此,底栖动物以栖息于石缝中或筑巢方式等适应于流水中生存的种类为主.昆虫纲的种类占了绝大多数.

第三篇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

(1)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5)自由移动型--在水底爬行或在水层游泳一段时间。为水生昆虫、虾、蟹。

环节动物门主要特征:两侧对称;三胚层:具分节现象,且多为同律分节;裂生真体腔、多具闭管式循环系统、链式神经系统、开始出现疣足,大多数具刚毛、排泄器官为后肾,海生者多经单轮幼虫期。

第一章环节动物门

第一节多毛纲

概述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360docs.net/doc/e79581651.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e79581651.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360docs.net/doc/e79581651.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360docs.net/doc/e79581651.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的调研报告

关于动物医学专业的调查报告 一、前言 当今时代飞速发展.使得动物医学的研究范围已不再成为畜牧业的专用专业.而是像藤蔓植物一样伸展到了公共卫生事业、社会预防医学、伴侣动物及观赏动物医疗保健.食品卫生、环境保护、医药工业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宠物健康护理员这个新兴职业的出现.更多地引起人们对动物医学专业的好奇和关注。再加上近几年.突发动物疫情对国民经济以及人民健康生活水平的影响已愈显突出,兽医作为保障人类健康和食品安全的坚强卫士已被社会所重视。而动物医学专业开始兴起的同时,更多的关注,放在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面。 二、专业介绍 主干学科: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 主要学科:动物解剖与组织胚胎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物化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牛虫学与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兽医公共卫生学、中兽医学。 开设学校有海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吉林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延边大学、青岛农业大学、河南科技学院、贵州大学、西藏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信息学院、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安徽科技学院、福建农林大学、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西昌学院等。 三、就业前景 第一,社会对农业、对农业院校观念的转变。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学校自身实力、知名度提高。现代农业依靠生物技术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社会上对农业认知发生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原来的“学农就是种地”,农学就是和黄土地打交道的传统观念。 第二,专业研究领域的扩展给动物医学专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一说学动物医学专业,感觉以后都是去当兽医什么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动物医学的基本任务已经发展为有效地防治畜禽、

热电厂附近泥滩环境因子与小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设计+开题+综述]

开题报告 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 热电厂附近泥滩环境因子与小型底栖动物的调查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电力需求持续上升,引发了电厂建设的热潮,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和为了满足电厂大量冷却水的需求,越来越多的大型热电厂建造在河口或沿海地区,以充分利用海水作为冷却用水。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热影响具有潜在性和累积性,热污染主要的是从根本上、整体上改变水体理化特性,进而严重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因此,电厂温排水余热对水环境影响的研究,对于防止热污染,保护海域水质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电厂排水口附近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泥滩的环境因子进行了研究,可以为评价沿港电厂大量温排水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提供重要的资料。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的基本内容 (1)研究电厂附近泥滩底栖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及季节变化。 (2)研究电厂附近泥滩有机物含量的季节变化。 (3)研究电厂附近泥滩叶绿素含量的季节变化。 (4)研究电厂附近泥滩沉积物含水率和粒度的季节变化。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热电厂排水口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影响;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布设站位→现场采样→样品的处理保存(套筛过滤,然后固定)→样品室内分析(鉴定和计数、测定)→数理统计分析→结合资料比较、分析→结论具体方法、步骤: 1. 电厂邻近海域调查共设3个断面,用长10cm直径 2.9cm的塑料管采集8管,其中的6、7、8号管储存在冰箱内,用于环境因子测定,其余的5管按照0-2cm、2-5cm、5-10cm分段,用5%的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用于小型底栖动物鉴定。 2. 室内分析,进行样品的鉴定并计数。

生物学研究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归类分析 湖南省耒阳市第一中学周伟 由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有利于学生科学思想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近年来各级考试中种群密度调查的实验题出现的频次较高,不仅考查形式新颖,而且趋向于开放性与探究性。现将种群密度调查的一些方法归类分析如下,供师生参考。 一、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常用于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是活动能力强和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等。计算公式是:标志个体总数/种群中个体总数=重捕中所含标志数/重捕个体数。 注意事项:①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②标志物和标志方法对动物不能产生有损其寿命和行为的伤害。③标志不能过分醒目,防止改变其与捕食者之间的关系,最终导致结果失真。④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的混合所需时间需要正确估计。 ⑤标志物必须能够维持一定的时间,在调查研究期间不能消失。⑥调查期间无迁入或迁出、出生或死亡。 例 1 野生动物研究所对某草原的一种野兔进行了调查,所调查区域的总面积为 2 hm2。统计所捕获野兔的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以上是某同学对该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3∶2 B.该草原野兔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250只/hm2 C.如果野兔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会比实际低 D.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解析: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野兔种群雌性个体60个,雄性个体40个,故性别比例(♀/♂)约为3∶2;依据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50/X=10/50,推导出2 hm2有250个个体,所

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引言 “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过的,却不被他们知道的,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就是,这个也是。他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一共有多少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灭绝还会不断的继续下去么?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这一段话是摘自09年的法国电影《海洋》。这一段话深刻的指责着人类的出现对于动物大量灭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强烈呼吁人类应该在此时此刻负担起对生命的保护的职责。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件。 至于驯养动物在我国的保护根本谈不上,近年来一系列的有关人类危害动物的丑闻频繁出现,虐待动物的现象更是怵目惊心:刘海洋泼硫酸烧伤动物园的熊;某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动物园“克扣”大熊猫的食物;某野生动物园杀了老虎卖虎骨酒;以及令人震惊的“活熊取胆”事件,等等,这些个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被曝光,引得读者们当下的感慨、深思,更是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增设“虐待动物罪”、“传播虐待动物影像罪”和“遗弃动物罪”专条,希望用法治来推进社会道德的建设。

动物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采样与调查方案设计 鸟类种类与数量 1.调查地点 在生物、气象、水文和土壤要素长期观测的主要观测场内或其附近相似群落内进行。 2.时间和频度 一年中在鸟类活动高峰其内选择数月进行观测,在每个观察月份中,确定数天进行观察,观察时段在鸟类活动高峰期(早晨6:00~9:00,傍晚4:00~7:00) 3.调查方法 常用的方法有:路线统计法、样点统计法、样方法。观测工具包括标记木桩或PVC管、带玲绳子、计步器、望远镜和记录表等。 4.鸟类鉴别方法 对于数量多、比较熟悉的鸟类、通常根据鸟鸣省判断其种类,根据鸣声丰度推断其数量; 或通过望远镜观察其形态特征判断其种类和数量。必要的时候和数码摄像机拍摄相关过程,返回基地后进行综合分析来确定其种类。对于数量少、遇见频率少的鸟类,在上述判别方法的基础上,野外采集标本,带回走访当地长期居住,有经验的村民群众都有助于对不确定鸟类的鉴别。 大型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 1.调查地点 大型兽、中型兽的调查均采用样线调查法,在所围样方的对角线上进行。 2.调查工具 路线图,GPS,望远镜,木板夹,计步器,油性记号笔等。 3.调查内容与方法 (1)大型兽种类调查。根据不同兽类的活动习性,分别在黄昏、中午、傍晚沿样地线矣一定速度前进,控制在每小时2~3km,统计和记录所遇到的动物、尸体、 毛发及粪便,记录其距离样线的距离及数量,连续调查3d,整理分析后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根据下面的公式分种计算个体数,结果记录在附表中。 (2)小型兽种类调查。每日傍晚沿一样线布放置木板夹50个,间隔为5米,于次日检查捕获情况。对捕获动物解剖登记,同一样线连捕2~3d。整理分析得到 种类名录,汇入附表中。并按下面节的公式分种统计捕捉的动物个体数,结果 记录在附表中。 4.结果描述 种群组成可直接记录样方中出现的所有野生动物中文名和拉丁名,而数量则可用一定面积上的动物个数来表示。最后,将结果汇入附表中。 5.注意事项 首先对大型兽类和鸟类进行调查,原因是其比较容易受其他调查的影响;其次是森林昆虫和小型兽类;调查完毕后应将不知在样方及其对角线延伸线上的所有夹板全部取回,以免发生意外;避免重复计数。

最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状况调研报告

针对xx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现状,笔者就动物防疫工作的管理,预防、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促进养殖业发展,保护人体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10条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动物防疫工作的健康发展,确保动物源性食品和公共卫生安全。 一、概况 xx彝族自治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川滇交界处,幅员面积6万余平方公里,其中草地面积241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40%,是四川三大牧区之一。全州辖17个县市620个乡镇3843个村,总人口430万。据XX年统计:全州大牲畜存栏178.27万头,出栏42.51万头;猪存栏489.23万头,出栏570.41万头;羊存栏547万只,出栏385.91万只;禽存栏1578.22 万只,出栏2268.69万只;肉类总产量60.69万吨;牧业产值119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49.3%。 全州有17个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所、62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3843个村防疫室,共有动物防疫人员5524人(县级320人,乡级1304人,村级3900人),其中大专以上人员488人,占8.8%;中专或高中人员1431人,占25.9%;初中及以下人员3605人,占65.3%。 二、现状。 1、畜牧标准化养殖情况 全州有规模养猪户9087户,存栏86.8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17.7%;规模养羊户24958户,存栏123.5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22.58%;规模养牛户14462户,存栏10.27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25.0%;奶牛养殖小区3个,存栏0.81万头,占全州存栏数的85.2%;规模养鸡户9090户,存栏142.8万只,占全州存栏数的12.0%;规模养鸭户3911户,存栏158.2万只,占全州存栏数的37.8%。由于历史、经济的原因,全州畜牧业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畜禽的养殖方式主要是以家庭散养为主,给动防工作带来无法克服的困难,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2、动物疫病预防情况 长期以来,全州动物防疫人员在上级党政和业务部门的领导下,积极开展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的强制免疫和羊痘、牛出败、猪链球菌病、马传贫、鸡新城疫、猪乙型脑炎、猪伪狂犬病、猪细小病毒等常见、多发病的计划免疫及疫情监测工作,使各种疫病的常年免疫密度和免疫抗体合格率均达到农业部规定的标准,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5%、0.5%、5%以下,确保了动物重大疫病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的良好局面,为全州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但随着国内外人畜共患病和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传染病不断增加,防疫工作量成倍增长,动防工作如履薄冰。

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水质评价

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水质评价 摘要: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度都各不相同,可以利用底栖动物的这些特征来反映水体的质量状况,帮助我们进行水质的评价与监测。各类环境因子的变化都会引起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以及群落结构的特点,研究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具有一定意义。水质评价具有一定的历史,我国目前已熟练运用多重水质评价方法,对于我国的水质监测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水质评价 前言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对此,我国科研人员已经在各类水体中做过测试和研究。因此,本文主要探讨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以及相关的水质评价。 1.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1.1影响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的因素 底栖动物的密度、生物量不仅与其本身的特性有关,还与环境条件有着一定的关系。虽然不同的时空尺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起主要影响的环境因子不尽相同,但各种环境因子基本上可归纳为3 类: 1) 物理因素,包括水深、温度和盐度等; 2) 富营养化因素,包括 N、 P 等元素以及沉积物中的总有机碳含量等; 3) 底质类型,如沉积物粒度参数等(廖等,2011)【1】。 从整个底栖动物群落来看,生物量和能量的峰值出现在7月,分别为48.23gWW·m-2和241.16kJ·m-2,而数量的峰值则出现在5月,为40lind.·m-2。二者出现差异的原因为,夏季水生昆

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漓江底栖动物调查 张益峰 (广西水产研究所南宁 532021)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由于底栖动物具有对环境条件变化的敏感性或耐受性,且大部分终生生活在水体里,比较固着,相对位移小、寿命长、形体易于辨认等特点,多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比较普遍地运用底栖动物的一些种类来监测水体污染,评价水质。如:水蚯蚓是淡水底栖动物群落中的主要耐污种类组成部分(尤其是寡毛类中的颤蚓),它们象蚯蚓一样在一定时间内将淤泥吞食而又排出,这有助于改善水底环境,在污水自净中有着深远的意义。另外,底栖动物也是淡水中下层鱼类的优质天然饵料。为了对桂林漓江水域生态系统作出科学的生物学评价,课题组于2006年3月至2006年12月共8次赴桂林,在漓江域内选择设置了木龙湖、小溶江、会仙湿地睦洞湖(表中简称会仙)、大圩、兴坪以及榕湖共6个采样点进行水生生物采样调查,其中采集了31份底栖动物样本进行调查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定性:用框长35㎝三角拖网随机取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 质时则下水探摸用分样筛接漏方法取样。 1.2 定量:用面积为1/16㎡改良彼德生采泥器进行采样;对河床为沙砾或卵石较多的底质则下水用分样筛划方取样的方法进行采样。 用10%福尔马林溶液将所采样本固定后带回室内进行检索分类、计数及称重,多次采样的按平均数进行计算。

1.3 观察:注意观察不同河段、水域底栖动物的不同优势种群和栖居小生境。 2、结果 2.1种类组成: 在丰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有67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7种底栖动物中以水生昆虫居多,有34种;腹足类次之,有14种;甲壳类8种,寡毛类6种,瓣鳃类3种;蛭类最少,只有2种;见表1。 在枯水期,漓江水域的底栖动物则有60种(属、科),分属3门6纲。在60种底栖动物中水生昆虫稍多,达21种;腹足类有20种;甲壳类和瓣鳃类各有5种;寡毛类有6种;蛭类只有3种;见表2。 表 1 丰水期漓江各采样点底栖动物名录表

保护小动物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保护小动物主题社会实践报告 “严格要求自己,耐心对待顾客,细心照顾货物。”一直 是新通道物流公司的经营座右铭,作为其中一员,我也不例外。 上级对每一位职工的要求都很严格,在我看来这正好也是上级对 下级的一种关爱一种期望。实习的道路是洒满了汗水的,但通过 实习我学到了很多实用的经验,工作之余我也不忘学习,充分合 理的利用空余时间阅读世界经典名著成了我工作的补充营养,这 丰富了我的知识网。而这些都将为我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 基础。 几天的努力、辛勤的劳动,柏阿姨的冷水没有浇灭我们劳动的热情,北京炎热的天气亦没有燃烧完我们的力量,我们还是北京科技大学的“钢小伙,铁姑娘”,在这次的暑假社会实践中完成我们的任务,尽自己所能,努力为北京人与动物环保与科普中心的小动物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扩大它们的运动场所为它们单调的生活增添更多的乐趣,也为它们能够度过北京的炎热的夏天将自己的一份力。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将摆正心态,正确定位,发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对我们的要求,做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这次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虽短,但它留给我们的启迪却是深刻而长远的。我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认识了社会,明确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热情,真正达到了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目的。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我们的宗旨是为该基地的小生命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我们能更好的融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锻炼。 在基地的几天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每个地球上的生命都有权利生存下去。尊重它们生存的权利。然而近年来,被媒体披露的遗弃或严重虐待动物事件越来越多,无论是“虐猫门”还是“虐狗门”,就北京市而言,流浪动物数量已超过百万,因为搬迁等原因遗弃宠物或人为虐待、残害及损害动物福利的行为却屡见不鲜……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用法律来保护动物手段的欠缺,更感受到了关于加强禁止虐待动物和推广动物保护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当下,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成为我们生活的主流,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如何与自然界的谐相处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要求人与动物能够共处在同一片蓝天下,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生存权利、保障动物的福利。 需要写暑假实践报告但是不怎么起什么题目或者主题的,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暑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题目大全,欢迎阅读参考! 社会实践活动很受学生的喜爱,它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窗口;给每天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 Estimating the Numbers of Wildlife Populations 一、为什么要对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种群数量是动物生态学和资源管理学最核心的问题,无论进行什么类型的研究,都绕不过这个问题。 种群动态——密度制约性增长和非密度制约性增长,种群密度与个体迁移 间的关系; 生活史及进化对策——生命周期、年度变动、出生率与死亡率、编制生命 表、预测生命期望值(商业人寿保险精算) 栖息地关系——与密度相关的动物活动范围、领域面积、预测栖息地质量 动态、种群数量调控; 资源管理与有害动物控制——制定狩猎量、捕捉量、捕捞量的依据; 行为生态学——婚配制度、繁殖策略、繁殖行为的表达与之密切相关。 濒危物种保护——评价实施的保护措施对濒危物种种群恢复的作用; 二、种群数量调查法的概念和名词定义 绝对数量调查法:准确计数某一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 调查方法。这个方法不需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要 求满足任何前提假设。 相对数量调查方法:根据生物统计的取样原理、利用某些方法来推算某一 指定地区、特定时段内的野生动物数量的调查方法。这 个方法则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并且要考虑每个方 法需要的前提条件。 以动物个体为对象的调查方法称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以动物活动留下的痕迹为对象的调查方法为间接相对数量调查法。 封闭种群: 严格定义:在调查期间种群数量保持稳定,不会增加(出生和迁入), 也不会减少(死亡和迁出)。 通常使用的定义:只要没有可知的增加和减少的种群就算是封闭种群。 两种封闭种群:地理性封闭种群和统计学意义上的封闭种群。 开放种群:与封闭种群相反。 准确性(Accuracy):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 偏差(Bias):与实际情况的差异度 精度(precision):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用样本的标准误来表示 选择调查方法需要考虑的条件: 1.是否适用于调查的对象; 2.经费和人力需求; 3.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程度。 *选择调查方法的前提: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79581651.html,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作者:马骏付荣恕 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2期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水层-底栖耦合;环境 中图分类号:Q958.88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2-0078-04 随着对水体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底栖动物的作用愈显重要,目前国内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1]。为了研究的方便,可按底栖动物个体大小,将其划分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或macroinvertebrate)、中型底栖动物(mesozoobenthos)和小型底栖动物(microzoobenthos)。一般将个体体长≥1 mm、不能通过0.5 mm(约40目)孔径筛网的无脊椎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部分环节动物(寡毛类和水蛭)、部分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型底栖动物体长介于0.5~1 mm,主要由部分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如仙女虫科的毛腹虫属)、自由生活的线虫(free-living Nemotoda)和部分甲壳类(Crustacea)等组成;小型底栖动物指个体≤0.5 mm的动物,如营底栖生活的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Copepoda)等[2]。 大型底栖动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和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更多的大型底栖动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是碎屑食物链的关键一环。下面就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大型底栖动物在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它在水体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底上动物(epifauna)和底内动物(infauna)。底上动物以捕食者和杂食者居多,而底内动物一般是沉积食性者和滤食食性者,另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为这两种食性兼而有

动物调查报告

动物的调查报告 夏庄小学六年级一班栾文雪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常在电视里看到动物生活的一些精彩镜头:一头狮子将它的利齿插进一匹斑马的脖颈里;一群野牛奔驰而过,扬起了冲天飞尘;一对丹顶鹤缠绵交颈翩翩起舞……但是在真实的大自然中,这类场面是很少出现的。动物们在多数时间里的表现都是很“低调的”,它们会努力地掩饰自己,尽力让自己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它们就像变魔术一样,凭空“消失”在周围的环境中,必须仔细地“找”,才能发现它们的踪迹。这些动物是如何伪装的呢? 二、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确定有代表性的动物的伪装作为具体研究对象。 2.搜集变色龙等会伪装的动物的伪装方式的资料。 3.整理,归纳搜集到的资料 (1)变色龙:善于随环境的变化,随时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变色既有利于隐藏自己,又有利于捕捉猎物。变色这种生理变化,是在植物性神经系统的调控下,通过皮肤里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来完成的; (2)章鱼碰上敌人,会喷出黑色的墨汁,以便于脱身; (3)羚羊跑得飞快,用来躲避强大对手的攻击; (4)乌龟有一层厚厚的、坚硬的外壳,如果有人要碰它,它马上就会把头缩进壳里,保护自己; (5)刺猬碰到敌人,就缩成一团,以防御敌人; (6)河马以自己的大嘴巴,来吓跑敌人; (7)蜘蛛为了保护自己,织了一张网,如果昆虫来会被粘在上面,蜘蛛用它的毒牙咬住昆虫,注射毒液; (8)蛇伸出舌头,来吓唬敌人;眼镜蛇碰到敌人,会喷出毒液,保护自己; (9)马站着睡觉,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它一遇到猛兽来袭击,能快速逃跑; (10)黄鼠狼遇到敌人,会放臭屁,掩护自己逃脱; (11)壁虎遇到危险,自断尾巴逃走,不过几天就能长出新的尾巴了; (12)螃蟹在争斗中,会脱落钳子,但过一段时间会长出来; (13)斑马身上的花纹能起到保护作用,使猛兽在草丛中难以发现; (14)鱼靠身上美丽的色彩来伪装自己,适应环境,迷惑水中的敌人; (15)峨眉山枯叶蝶是昆虫里伪装的最巧妙的。它停在树上,双翅合并竖在背上,翅的腹面颜色和树叶一致,翅膀很像叶脉,后翅的尾突恰好像是叶柄,一动不动,简直很难被发现;(16)小野鸭通过装死,来逃脱猛兽的追捕; (17)海龙是个伪装高手,身上长满了像海草一样的东西,它躲在珊瑚丛里,敌人很难发现它;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底栖动物 英文名称: zoobenthos 定义1: 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 定义2: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 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 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基本信息 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 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

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编辑本段] 研究分类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 (1)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 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 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编辑本段] 生活方式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关于保护动物的调查报告

关于保护动物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关于动物保护调查报告 引言 “告诉你的孩子们吧,世界上有很多存在过的,却不被他们知道的,已经灭绝的物种,这个就是,这个也是。他们花了几百万年进化,却仅仅在几十年间就灭绝。一共有多少物种灭绝了呢?现在又有多少处在濒临灭绝的危险之中?灭绝还会不断的继续下去么?正是因为人类的漠不关心才造成了物种的灭绝,现在我们有义务保护这些生命”这一段话是摘自09年的法国电影《海洋》。这一段话深刻的指责着人类的出现对于动物大量灭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强烈呼吁人类应该在此时此刻负担起对生命的保护的职责。 中国动物保护现状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虽然野生动物是国内唯一受到法律保护的动物,但它们也时刻面临着厄运。在可可西里藏羚羊保护区里随时可以见到被人捕杀后的藏羚羊的残缺不全的尸体;在广东那里的人们至今还在食用在国家保护范围内的蛇、穿山甲、果子狸等等野生动物;最近辽宁省沈阳市野生动物园里又发生

了饿死11只东北虎的事件。 至于驯养动物在我国的保护根本谈不上,近年来一系列的有关人类危害动物的丑闻频繁出现,虐待动物的现象更是怵目惊心:刘海洋泼硫酸烧伤动物园的熊;某女子用高跟鞋踩死小猫;动物园“克扣”大熊猫的食物;某野生动物园杀了老虎卖虎骨酒;以及令人震惊的“活熊取胆”事件,等等,这些个事件层出不穷,不断被曝光,引得读者们当下的感慨、深思,更是基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保护法》(专家建议稿)项目组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一节“扰乱公共秩序罪”中增设“虐待动物罪”、“传播虐待动物影像罪”和“遗弃动物罪”专条,希望用法治来推进社会道德的建设。 引起现状的原因 1.文化传统 我们经常说“吃什么补什么”,吃胆补胆,吃肾补肾,吃血补血,大量的动物被我们当成食材,更有一些人是什么稀有吃什么,什么昂贵吃什么即便是国家明令的珍惜动物也要吃,这当中常见的就是蛇胆、熊胆等,像是上文提到的“活熊取胆”。 2.经济利益

关于动物的调查报告100字

关于动物的调查报告100字 广西区内野生动物调查报告xx-17班吴虹熹 53号近来,野生动物的急剧下降让人类意识到,保护动物,关心生态大自然,就是关心人类 自己。就此,我调查了广西区内野生动物目前的生存状况。据我调查,广西区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8处,自治区级23处,地市级和县级31处。如 下: 1花坪自然保护区 花坪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临桂两县交界处,1960年被广西区批准为保 护区,1978年经 __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 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花坪自然保护区是珠江源头,是国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

分。花坪自然保护区最重要的身份是活化石银杉的发现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珍稀孑遗 树种银杉和典型常绿阔叶林带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保护区地质古老,具有古陆性 质,想体验史前一万年的感觉的朋友可以考虑来穿越一番。保护区内物种丰富,被誉为“花的世界,绿的海洋,动物的王国,银杉的故里,瀑布的 天堂”,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花卉基因库,所以此地的名字原写作“花瓶”,十分贴切。但 进入花坪保护区需要完备的装备和足够的胆量,因为夏天,花瓶里除了处处繁花还有随处可 遇见的蛇??但对于色友们来说,蛇的原生态曲线美带给他们更多的是创作的热情。花 坪特色生物推荐:

蛇花坪除了花多就是蛇多,不拍蛇算是枉去花坪一趟了。蛇虽然看起来恐怖,其实只 要了解蛇的习性,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安全的拍摄蛇的美丽身姿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胆量 一定要大,足够拿稳相机,但也不建议胆大的同志没事抓蛇玩。白鹇别名银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著名的观赏鸟类。李白曾作《赠黄山胡公晖求白 鹇》一诗表示自己对白鹇的喜爱。白鹇外形素雅,性情高傲,生活习性独特,但它们又能和 粗鲁的野猪十分要好,有野猪的地方常常就会有白鹇,两者关系十分另类,似动物界的伯牙 与子期。花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白鹇的天堂,白鹇群数较多,大的群有超过100只白鹇共同 生活着。漂亮的外形,独特的气质都让白鹇成为本系列重点推荐的动物之一,如果顺便能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