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

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概念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2)含义

①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减少或消除个人与群体和社会分立状况的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③人的社会化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机能。

④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就时间而言,人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伴其一生的过程。

⑤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角度:

a.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b.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

c.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角

色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社会化的必要性

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a.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须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

b.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

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a.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映在社会的参与者对于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

b.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

①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新的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他人、依赖群体和社会。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也使其学习十分丰富的文化成为可能。

②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人的社会化的生物基础,现实的学习能力是人的先天素质、社会历史遗产和个人努力三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个体的成长及其学习能力的开发,可以不断学习社会的知识,增强自己的社会性。

③人有语言的能力。语言是被同群体成员共享或共同使用的,承载了行动者(话语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和价值的,为人类传达信息、沟通思想的工具,它可以将人类的经验保留

下来。人们也就能够借助这些语言更有效地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

3.人的社会化的内容

(1)人类发展的任务

哈维格斯特在《人类发展》中将人的一生分为六个阶段:

①在幼儿期,人主要学习吃饭、穿衣、走路、说话,形成有关社会与事物的简单概念,学习区分善恶;

②在儿童期,通过游戏学习一些动作技能,学习与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文化知识,发展道德感;

③在青年期,要与同龄男女交际,准备选择职业,为结婚和组织家庭做准备,学习作为行动指南的价值与伦理体系;

④在壮年初期,要结婚、生育、教养孩子,要选择并从事职业;

⑤在中年期要养家糊口,对下要帮助子女成为一个能被人信赖的人,对上要照顾年迈的双亲,对自己则要适应中年期生理上的变化;

⑥人到老年,要适应退休和收入减少的生活,适应配偶死亡带来的影响,并与同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2)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学习生活的基本技能。作为一个人,其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技能。

②学习谋生的基本手段。人就必须学会谋生的技能,即通过劳动创造财富。

③学习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规范也称社会规范,它是一定群体和社会中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是人们进行群体活动的伴生物,并作为一种潜在结构指导着群体成员的行为。人必须学习和遵从这些规范才能有效地参与群体生活。

④明确生活目标。对于群体和社会来说,对其成员进行社会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向其灌

输主导的价值观,并向他指点生活目标。

⑤培养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与某种社会结构中的社会地位(或社会位置)相一致、社会对占据该地位的人的权利和义务的规范性期望的体系。从综合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就是要培养社会角色,即将他培养成群体和社会认为合格的角色。

二、社会化的机构与过程

1.社会化的实施机构

(1)社会化的机制

①人的社会化的机制是指人的社会化过程的内在机理。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领域,包括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模式,社会化对象的内在心理特征等。

②对于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以分为三种:

a.教化论。教化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向社会化对象实施教化的过程。对于社会化的对象来说,他的社会性不是内生的,而是由外部灌输的,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化对象是被动的。

b.学习论。学习论将人的社会化过程视为社会化对象主动学习的过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对象处于主体地位。

c.互动论。互动论将人的社会化视为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相互作用过程。互动论认为,人的社会化是在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相互作用、相互改变的过程中进行的。当然,在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双方的作用和地位会有所变化。

(2)社会化的机构

①家庭。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社会化的机构。家庭是以婚姻关系为基础、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们来到世间进入的第一个社会群体。家庭对儿童一青年社会化的内容是全面的,包括教导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树立生活目标。

②同龄群体。同龄群体有时也称同辈群体,它是由年龄相近的人自发结成的群体,一般指幼儿-少年群体,由于这种群体的主要活动是做游戏,所以又称游戏群体。它们一般因家庭毗邻、家长之间的友好交往等原因而形成。同龄群体对于其成员的成长即其社会化的影响是通过在游戏中扮演角色而实现的。

③学校。学校是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进行道德教育的场所,也是国家和社会用来传播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机构,在现代社会里学校是对儿童一青年进行社会化的重要机构。学校对学生的社会化与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有所不同,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于:a.社会化的内容有所不同。家庭对儿童的社会化以教导生活的基本技能和教导行为规范为主,学校则以传授科学知识和传播国家或办学者的价值为主。

b.社会化方式不同。家庭是以亲情为基础的社会群体,其对儿童的社会化以感情为基础。学校是正式的社会组织,它对学生的教育是组织化的和具有强制性的。

c﹑社会化的具体目标不同。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目标是全面的和综合性的,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目标则较具体、明确,它主要以教会学生掌握某些知识,提高其学习能力,

④工作单位。工作单位是以业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它是现代社会结构的基础。工作单位对青年职工进行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是:

a.它以劳动技术和工作能力为基础展开,补充着学校教育之不足,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b.工作单位代表国家或社会对职工进行价值教育,但职工对这种教育已有一定的选择性;

c.工作单位的性质和内部工作环境对职工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具有一定影响。

⑤大众传播媒介。大众传播媒介是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对其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成长发生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2.基本社会化

(1)艾利克森的人类成长阶段说:

①婴儿阶段;

②幼儿阶段;

③学前阶段;

④学龄阶段;

⑤少青年期;

⑥青年期或成年早期;

⑦成年期或中年期;

⑧成熟期或老年期。

(2)儿童一青年社会化

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的社会化为基本社会化。

①婴儿一学龄初期的社会化

a.婴儿期:学会基本的生活技能,发展心智,分别自我与非我。

b.幼儿期:开始产生道德感,除了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外,学习知识和行为规范,培养其道德意识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c.学龄初期:学习知识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②少年期社会化

少年期(12—15岁)要学习文化知识,而且要开始相对独立地实践社会行为规范,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组织)【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组织 一、名词解释 1.社会组织 答:社会组织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有特定的含义和构成要素。由于这些要素的排列与组合规则不同,使社会组织的类型也千差万别,形成了现代社会复杂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对社会组织一般有两种理解:①广义的组织,即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家庭、家族、村社等初级群体;②狭义的组织,即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社会组织一般由规范、地位、角色和权威四个方面的要素构成。 2.科层制 答: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工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3.泰罗制

答: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了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组织的概念及其特点? 答:(1)组织的概念 ①组织的两种理解: a.广义的组织,泛指一切人类共同活动的群体,包括初级群体; b.狭义的组织,相对于初级群体的次级组织形式,也可称之为正式社会组织。它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共同目标,将其行为彼此协调与联合起来所形成的社会团体。 ②组织活动是一种整体性和结构性活动,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a.组织的目标结构;b.组织的心理结构;c.组织的技术结构;d.组织的整体活动。 (2)组织的特点 ①人类社会的群体生活发生重要变化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a.新型组织方式对人际交往产生一定影响。在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正式关系,交往需要按照固定的规则和方向进行,具有较强的间接性和片面性的特点。 b.从结构上看,社会组织都有明确的活动目标,并由此与其他社会组织有着明显的界线,组织内部的运行依赖一套正式而稳定的关系结构,用以协调组织多样化活动,实现组织的整合状态。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互联网与人的社会化 【摘要】互联网是人类的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互联网。可以说如果失去了互联网,我们根本就无法构建起所谓的现代社会。 既然互联网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如此重要,那就非常有必要研究分析其与人的社会化的关系。下面本文将从社会化和互联网的相关定义与互联网与不同年代人的社会化的交互影响这三大方面分析一下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互联网社会化不同时代交互影响 【前言】仅仅作为自然人的人类与动物其实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但是在漫长的地球进化史中,人的社会化使得人类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强者,从而成就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比如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那么,人的社会化到底指的是什么?而人类文明的代表之一互联网又对它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显然,我们社会学所研究的社会化,并非普罗大众日常接触的“社会化媒体”“社会化营销”等词语中所涉及的社会化的含义。准确的说,它们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而与此同时,互联网作为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也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丰富的内容从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1.社会化的定义 社会化是个体对社会的认识与适应。它是通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作为一个生物个体的人,刚一问世就被置身于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总是用各种方法对其影响,并使他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使其懂得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什么应该提倡和鼓励,什么应该反对和禁止,总之,就是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以上定义来自MBA智库百科) 2.社会化的历程

人的社会化是从其诞生之日就开始的。虽然人在降生之时只是一个“自然人”,但实际上,大多数人一出生就已和社会及社会上的人建立了某种关系,如儿子或女儿,社会阶层等。然而,要成为一个“社会人”,他需要与他人有正常的互动,这种互动从满足需求开始。此后,他从学习社会或群体的思考与行为方式中获得人格并参与到社会中。这种互动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所谓的社会化。(胡荣社会学概论有删改) 社会化不会在某个特定的阶段结束,而将贯穿于人的一生,这是由事物不断变化的属性决定的。(胡荣社会学概论)结合中国学者对社会化研究的情况,具体划分社会化的历程,可将其分为儿童社会化、少年社会化、青年社会化、中年社会化和老年社会化。(李芹社会学概论) 3.社会化的条件与途径及与互联网的关系分析 不同的社会化阶段,即个体走向群体、进入社会,理解和认同社会规范与社会制度的过程,这一阶段的实现显然需要一定的条件与途径。首先是内在条件,也即个体内化。个体内化涉及到了个人对社会的模仿学习、主观认同、角色扮演、自我强化,而在主观认同的过程中,互联网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一般认为,当个人理解了模仿对象的内在意义,并在再现模仿对象的行为时,就发展为主观认同。(李芹社会学概论)例如一个孩子从小生活在温馨乐观的家庭里,他就很有可能形成开朗乐观的性格(当然不排除后期生活等其他方面发生的巨变而引起的性格转变,不过这也同样说明了主观认同的力量)。 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我们在进行主观认同的过程中有了更多机会与途径接触到不同的模仿对象,而不仅仅局限于父母长辈和其他有限机会接触到的群体。我们从网络中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和信息,比如时事新闻,英雄模范,媒体时评等。我们从更丰富更鲜活更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了解到我们的社会,了解到与时俱进的时代价值,从而产生不同的认同,造就不同的人格。 其次,我们在个人内化的同时,由于互联网带来的丰富信息,可能会形成与之前不同的价值观,金钱观和人生观。例如,当代青年由于社交网站等平台学会了从多样的衡量标准来理解和定义成功,而不仅仅是出于对金钱的考量。而孝顺女孩凌一凡一个微博就让病重的外公得以“周游世界”,互联网的力量让爱与梦想又多了一种温情的方式来传递。

第三讲 个人与社会化

第三讲个人与社会化 社会与个人 角色 社会化过程 社会化的主体 * 社会(society)的存在,使得地位与角色、群体与组织、社会设置与社区得以产生。这些概念作为社会的局部,不属于个别人。它们代表着一种强制性的力量,迫使社会中的人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一、社会中的个人 * 社会是由个人组成,个人通过身份确认、角色扮演并组成群体,建立社会机构,从而不同程度地参与到社会中去,并成为社会结构(social structure)的一部分。 1、身份或者地位 status * 指在群体或社会中某一确定的社会位置。例如女性、黑人、医生、父亲等等,都可以用来确定身份地位,大多与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教育、种族、宗教和职业相关。 * 自致地位(achieved status):在一个人生命历程中作为个人努力与否或者受教育程度高低的结果而获得的身份地位。如企业管理人员、教师、营业员、拾荒者、父母、配偶等等。自致地位原则上可以改变。 * 先赋地位(ascribed status):某人拥有的被指定的并且通常不能改变的社会身份地位。如长子、孙女、某些皇室成员等等。 * 身份与地位的高低:绝大多数的身份或者地位可以依据责任、权力和声望等方面进行比较而被划分到某一等级。但社会学中将等级看作是次等重要的问题,在提到身份或地位时,是指不必分出等级差别的某个位置。但当涉及到社会平等关系时,就会强调等级次序,以及由此带来的地位的差异。 * 首要地位:决定某人总的社会地位的关键性身份。如总统、富翁、流

浪汉、黑人等等。 * 优势身份:某些有助于获得更多社会资源的身份。如男性、白人、贵族等等。 2、角色 role * 角色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 (例如: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或社会地位被要求的角色有:有识之士、教导者、长辈) *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赋予某种角色的规范与角色扮演者的实际表现常常存在着差距。 * 角色期待(role expectation):社会对角色扮演方式的定义。 * 角色表现(role performance):实际扮演角色的方式。 * 思考:安乐死中医生的角色,是否存在着期待与表现之间的距离? * * 角色紧张(role strain)与角色冲突(role conflict) * 相互对立的要求被置于同一角色中,这种情形导致的个人压力就称之为角色紧张。 * 每个人都可能具有两个或更多的角色以及与其相联系的两种或更多的身份。当来自这些角色与身份的要求出现对立时,置身于其中的个人就处于角色冲突的状态。 * 身份(地位)与角色是社会结构分析的有用工具。我们对社会中的个人进行分析时,往往会先确定其地位,再找出拥有这一地位的人期待着如何与他人建立关系(角色表现)。 * Q: 当你出现角色冲突时,你如何应对? 二、社会化 socialization * 社会学家一直强调一个观点:社会使我们成为人类。婴儿无法“自然”成长为成年人。没有语言提供的概念,就无法体验和掌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父母、兄弟、姐妹、老师、朋友等等);没有充分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 答:社会调查研究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真实情况,并对所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科学地阐明社会的状况及其变动规律的认识活动。 2.研究假设 答:研究假设是建立在对调查对象初步了解之上的,关于调查对象的特征及有关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推测性判断。 3.操作化 答: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狭义的操作化是指命题和概念的操作化,即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之变为经验层的、能够直接测量的概念的过程。广义地,操作化也可以包括研究课题的具体化。 4.信度 答:信度是指可靠性,即当人们采用同样的方法和指标去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信度高度实际上反映的是测量方法和工具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标的含义不清晰那么测量的信度也不会高。

5.个案调查 答:个案调查是选择某一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收集与它有关的所有资料,对之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细致分析的研究方式,一般采用深度访谈、参与观察等方法。 6.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答:参与观察是调查者亲身加入到调查对象所处的社会群体之中“成为”其一员,直接参与该群体的活动,同时又保持着客观态度进行观察,以获得资料的方法。分为研究人员公开身份和不公开身份两种。非参与观察是调查员以旁观者的身份对调查对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7.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答:结构式观察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观察计划而进行的观察。非结构式观察则事先对观察范围和程序不作严格规定,而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随机决定的观察方法。 二、简答题 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异同?什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抽样?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 答:(1)分层抽样与整群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 ①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②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的样本。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一、社会保障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 (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 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 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 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 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 a.针对基本民生; b.由政府组织实施; c.福利性; d.社会性; 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 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 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 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 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制度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b.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 社会学教程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 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 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 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 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 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教化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 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角色认同—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 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 社会群体的分类★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 一、社会制度的含义与类型 1.社会制度的含义 (1)社会制度的含义 ①社会制度是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指导人们的社会活动的、稳定的规范体系。包含的意义有:社会制度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社会制度实际上是稳定的规范体系,而不是随时变化的个别规则,它的作用是指导、约束人们的行为。 ②社会制度的层次 a.宏观的即社会经济形态层次,是一个国家在某一条件下实行的根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b.中观的即社会生活领域层次,是在人类的某一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制度。 c.微观的即具体的社会活动层次,是具体地指导人们活动的规则,是组织中的一些具体的规定。 ③层次间的联系:较高层次的社会制度是由较低层次的社会制度构成并表现出来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高层次的社会制度还原为具体的规定。 (2)社会制度的起源 ①自然起源论。自然起源论认为作为行为规范的制度或被重复使用的规范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它并非由人们先设计出来再去实践,而是在长期的生活中选择、积累的结果。自然起源论强调参与活动的行动者在制度形成过程中共同的作用,人类学对制度起源的考察主要持这种观点。

②人为设计论。人为设计论认为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有效地共同活动、实现目标而有意设计出来的。这种观点所使用的概念是制度安排,带有明显的经济学色彩。 2.社会制度的特征 (1)普遍性。社会制度作为系统化的行为规范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之中,或者说,制度是人们有秩序地共同生活的基础。 (2)特殊性。社会制度的特殊性是指它的多样性。这种特殊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生活领域中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内容,即使在同一生活领域不同背景下的人们也可能会形成不同的制度。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体系,会在相应的生活领域较长时间地发挥作用,这就是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的相对稳定性还来自于规范的体系化。规范的体系化是指相关规范之间的密切联系,它们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共同发挥作用。 3.社会制度的类型 (1)本原的社会制度与派生的社会制度 ①本原的社会制度 在社会制度中,那些在人类社会初期就形成、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基本作用的制度可以称为本原的社会制度。 a.本原的社会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第一,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较早出现,使人类生活成为社会生活。 第二,在人类的共同生活中发挥着基本作用,发生于人类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可能会衍生出新的社会制度。 b.本原的社会制度的两个基本制度是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经济制度和家庭制度在人类社会的存续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是基本的、重要的和持久的:

人的社会化及其影响因素

论影响人现代化的社会因素 2161120035 袁安妮关键词:人社会现代化影响因素 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人尤其擅长用口头、手势与书面语言来表达自我、交换意见以及组织。人类创造了复杂的社会结构,从家庭到国家。人类个体之间的社会交际创立了广泛的传统、习俗、价值观以及法律,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础。人类在地球上独一无二,还由于人类具有审美的观念,再加之人类自我表达的欲望和相对大的大脑,人类创造了艺术、语言、音乐以及科学。人希望能够理解并改造环境,试图用哲学、艺术、科学、神话以及宗教来解释自然界的现象。而社会就是共同生活的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其中形成社会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的自愿联盟。宏观上,社会就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的团体,并形成了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 人并不是一出生就是社会化的人,拿狼孩来做例子,狼孩从小在狼群中长大,没有与人类发生关系,没有接受到人类文明的教育,即使它本质上是个人,但是它没有人应有的本能。所以在我看来,人的成长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个社会化的过程。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并且社会化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只有在人类社会中才能实现的。 影响人社会化的因素有很多,家庭,教育,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等等。由于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即有一个不能独立生活的童年时期,这是个体接受社会化最好时期,也是社会化的基础。所以以上因素对人类社会化的影响是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一、名词解释 1.社会变迁 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 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 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 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

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 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 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7.社会规划 答:社会规划是人们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指导社会变化的过程,是人们在对社会运行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运用人类掌握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实现人们的社会发展目标的总过程。 8.社会指标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第二章人的社会需要 (一)填空题 1. 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2.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社会性、客观性 3.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4.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5.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6.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7.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8.马斯洛于1943 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9.马克思是从宏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则是从微观上阐述了需要层次论。 10.需要层次论讲的是需要优势的更替,而不是需要的更替。 (二)选择题 1.文化是指( D ) A.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B。人类学到的科学知识 C.人类遵循的行为规范D.人类创造的所有财富 2.需要层次论是谁初次提出的。D A.弗洛伊德B。莱格C.米德D.马斯洛 3.“工作安定”属于哪种需要。B

A.生理的B.安全的C.归属的D.自尊的 (三)名词解释 社会需要 社会需要是人们在一定情况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应。 社会需要的产生和满足有其必然性、需要得不到一定的满足、可能会阻碍个人或集体的生存和发展 需要的产生不完全是主观的、有其客观性、它是在社会的历史、文化情景和当前实际情况下发生的 需要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通过人的自觉能动性体现出来、表现了需要的社会性 本能 就是指人们先天遗传的固定性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模式。 文化 文化有广狭二义、广义泛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成果、狭义指人的意识形态部分。社会学采用的是广义的。认为,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个社会群体的,人造的生活环境。包括群体生活中所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品 优势需要 优势需要:是指人在同一状态下可能会有多种需要,但其中只有一种需要占据主导地位,对人的行为起主导作用,我们把这种需要称之为优势需要。 (四)简答及论述题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一、简答题 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 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

(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到了孔德的时代,许多自然科学的学科都取得了许多重大成果。孔德提出的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主张,为以后社会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此可见,社会学学科的诞生,既是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也深受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启发。 3.社会学这门学科有哪些特征? 答:社会学学科的特征主要包括: (1)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从社会学视角看来,只有把社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从这个角度出发,才能全面地、科学地认识社会的各种组成成分和各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科学的根本之处。 (2)社会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社会心理学第二章社会化函授

————————————————————————————————作者:————————————————————————————————日期: ?

第二章社会化 第一节社会化概述 一、社会化的概念 二、社会化的内容 三、社会化的类型 四、社会化的关键期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分析 (一)什么是社会化? 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的影响下,通过学习,掌握社会经验、规范,形成与社会一致且有自己特色的态度、情感、行为习惯与品格,并取得社会成员资格的成长过程。 (二)对社会化的理解: (1)社会化是一个过程,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体现,了社会的特点与时代的风貌。 (2)社会化是经由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实现的,这两者相辅相成:没有社会教化,个体内化就无从谈起;而没有个体内化,社会教化也就毫无意义。 社会教化:是社会通过社会化的机构及其执行者实施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教化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学校对学生的教育; 另一类是非系统的、正规的教育,如社会风俗。(3)社会化使自然人变成社会人,并使社会和文化得以延续 作为个体的人,不经过社会化就无法成为一个社会人,更无法获得更高的发展。 个人通过社会化得以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可以延续并在此基础上获得发展。 二、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一)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1、自理技能的社会化(社会化的最初内容)——生存首要必需的技能。 2、谋生技能的社会化——独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㈡行为规范社会化 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法律规范社会化:使人们能按照法律制度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具有明显而强烈的强制性。道德规范社会化:使人按照道德标准来支配自己的行为。 (三)社会角色社会化 1、对社会角色的认知。 2、确定社会角色的期望。 3、培养化解角色冲突、适应角色变化的能力。 4、性别角色社会化 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的行为的过程。吴重光等人要求大学生写出的男性和女性的人格特征 (四)政治社会化 个体逐步学习和接受被现有政治制度所采用和肯定的政治信念、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政治态度的过程。 (五)民族社会化 民族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本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三、社会化的类型 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如职业 培训、成人教育等。 反向社会化年轻的一代将文化知识传授给年长的一 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概述

2社会学教程 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一章 社会学产生的标志和条件(三个)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学研究的领域社会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五个)社会学的功能★(四个)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什么是社会★(我国典籍中的社会、西方的社会概念、现代社会概念)社会本质 社会的特点(多样性、复杂性、变动性) 社会的构成要素★(人、社会关系、社会行动) 文化的含义(广义与狭义) 厂产品文化 物质文化V f ■I工具文化 文化的分类★{(智能文化 I精神文化4规范文化 L理念文化 文化的特性 文化的结构(文化元素、文化从、文化模式) 文化的功能★(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传续) 文化的多样性与相对差异性 文化变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人的社会化的含义★ 关于社会化研究的三种角度(个性发展角度、文化发展角度、社会结构角度) 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个人角度与社会角度)和可能性(三个方面)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五个) 社会化机制含义

对于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化的实施者与社会化对象的关系或机制的理解可分为三种: 论、学习论和互动论。 教化社会化的机构★(家庭、同辈群体、学校、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基本社会化、继续社会化、再社会化 ★ 第四章社会互动 社会互动含义★ 厂不同行动主体之间的社会互动(人际互动、群体互动) 社会互动的类型★ Y 不同性质的社会互动(合作、竞争、冲突) 〔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集体行为) 社会互动的意义(三个) 社会互动理论(社会交往理论、符号互动论★、常人方法学、社会交换论★、人际互动)社会角色的含义 社会角色的特点(普遍性、具体性、复杂性、表现性) 广按获得角色的方式划分:先赋角色与自致角色 社会角色的类型Y按角色规范性程度划分:规定角色与开发角色 〔理想角色与实际角色 角色扮演的含义^ 角色扮演的过程(了解角色期望一角色认同一角色扮演的具体过程)角色扮演中的问题★(角色混淆、角色紧张、角色冲突、角色失败)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社会群体的定义 社会群体的特征(四个) 按群体规模:大群体、小群体 按成员间的亲密程度分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群体的分类★ I 按群体内部行为规范的正式群体: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 按群体形成的基本缘由:初级社会群体、次级社会群体 其他分类:内群体和外群体参照群体 初级社会群体的概念及其主要特征★(四个)初级社会群体的类型(四个)与维持初级社会群体的功能 广社会分工加剧、初级群体原有功能转移 衰落的表现斗初级群体内部成员关系松懈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社会化的含义及如何理解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 【摘要】社会是以个人为单位的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社会化即人的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化,使自然人成长为能够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本文从概念、内容、类型、过程四个方面阐释了社会化的含义,分析了社会化过程中人与社会的相互影响,从而说明社会化对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政治社会角色逆向社会化少儿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互相影响个体与社会文化内化 社会可以定义为人们以共同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按照一定的行为规范相互联系而结成的有机总体。人类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因此,研究人的社会化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总而言之,社会化就是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人构成社会,社会生产个人。人类为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孤独地生活在社会上,这就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与社会发生一定的联系,就是说:每个人都要经历社会化的过程。那么,社会化究竟是什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人格和个性,从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化的过程,人的一生都伴随着社会化,但各个时期的社会化有其不同

的特征。此外,理论界定义人的社会化还有三种角度,分别是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结构的角度。其实,不管角度如何,其实质仍把社会化归结到培养社会人即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上来。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化是社会的强制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社会化离不开个人,更离不开社会。 社会化的内容主要有生活技能社会化、社会规范社会化、政治社会化和社会角色社会化。其中,生活技能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这里不做说明,重点研究其他三个方面。首先,社会规范社会化包括法律规范社会化和道德规范社会化两个方面。法律社会化,就是个体把国家法律这一体现统治阶级和国家意志的、具有强制性的特殊社会规范,变成自己所理解和接受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进而内化为个人心理品质的过程。法律规范社会化是现代契约社会的重要成果,法律则是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的正当权益的有力武器。实现法律规范社会化,不仅需要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法律意识。道德社会化,是社会成员通过社会互动,学习道德规范,内化道德价值,培养道德情操的过程。道德规范社会化是人类长期历史演进的结果,道德并不具备对每一个体的强制约束性,只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默契。而且,由于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信仰等方面的不同,道德规范社会化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都有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值得肯定的是,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道德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将并不亚于法律。社会规范社会化是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的内容,因此需要特别重视。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化 答:广义的“现代化”一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狭义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2.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3.依附理论 答: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二、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而在这当中,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的过程。如果没有工业代替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其他的经济现代化均无从谈起。 (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把握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种能有效协调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获得民众对现代化的自觉参与,民主化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城市化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工业化和人类活动集中化的必然结果。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集中表现在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即科层制的建立上。但在今天,古典的科层制也正在遭遇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探寻新的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5)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 2.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控制的含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 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①统治 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 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①正式控制 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 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②非正式控制 a.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特别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社会舆论是非正式控制的手段; c.非正式控制常常不是基于契约,而是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在初级社会群体或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控制被普遍使用。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①外在控制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现代化)【圣才出品】

第十四章社会现代化 一、名词解释 1.现代化 答:广义的“现代化”一词,被用来泛指人们正在经历的任何一个当前的时间阶段。狭义的“现代化”概念指的是十七八世纪(尤其是从工业革命以后)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 2.社会趋同论 答:社会趋同论认为现代化过程是所有社会、所有民族都将经历的普遍的进化过程,各国现代化都会经历同样的阶段,并形成大体相同的社会特征,即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组织管理上的科层化、城市化和文化的世俗化。社会趋同论的理论基础是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性,它所受到的批评是认为它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3.依附理论 答:依附理论认为,造成不发达国家之“不发达”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不发达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以及由这种依附所导致的发达国家对不发达国家的剥削和掠夺。 二、简答题 1.社会现代化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社会现代化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以工业化为核心的经济现代化 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的现代化占有一个突出的地位。经济现代化包括着广泛的内容,如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生产手段的机械化和自动化等。而在这当中,工业化是一个关键性的过程。如果没有工业代替农业成为社会生产的基本内容,其他的经济现代化均无从谈起。 (2)以民主和效率为标志的政治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是经济现代化的必不可少的保证。尽管我们目前还不可能完全把握现代化的进程,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为因素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一种能有效协调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政治系统是必不可少的。为了获得民众对现代化的自觉参与,民主化就成为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3)城市化 城市化意味着人类活动和居住场所由以农村为中心转变到以城市为中心。这个过程的发生,是工业化和人类活动集中化的必然结果。从现代化的历史来看,城市化是现代化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内容。 (4)以科层制为起点的组织管理的现代化 韦伯认为,理性化过程集中表现在新型组织管理结构的建立,即科层制的建立上。但在今天,古典的科层制也正在遭遇到严重的挑战,因此,探寻新的组织管理结构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 (5)社会结构的变化 社会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分化和普遍性社会关系的建立。 2.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