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发射视频下载方法

天宫一号发射视频下载方法
天宫一号发射视频下载方法

1、先打开https://www.360docs.net/doc/bf3495904.html,/special/tiangongyihao/网址,

2、点工具中的Internet选项

3、点常规中的设置

4、查看文件

5、点右键,打开排列图标按大小排列

6、大的,和你刚才打开网址的时间相近的那个就是天宫一号发射的文件,下载就行了。

天宫一号材料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电源,太阳能“翅膀”采用新工艺:碳纤维框架加玻璃纤维网格的半刚性结构形式。锗基化合物太阳电池因其高效率、高电压和高特性好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空间卫星。 天宫一号的飞行姿势靠资源舱,它采用了铝锂合金作为原材料,成功为舱段减重10%。资源舱推进分系统先进复合材料承力锥台是天宫一号的重要结构件。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资源舱包括发动机和电源装置等,用于提供轨道与姿态控制、电力能源供应、热控环控,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但是资源舱推进分系统主承力结构件外形尺寸大,可分配的结构空间和结构重量小,载荷条件苛刻,我国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承力锥台结构方案,用蜂窝夹层结构与复合材料十字梁组合结构作为主承力结构件,该设计方案优于金属面板方案,解决了推进分系统结构空间小、有效载荷难以布局的难题。在产品设计、研制过程中,科研人员破解了大型复合材料结构的有限元设计方法及其在复杂载荷作用下的承载能力、主承力蜂窝夹层结构的设计计算方法等问题,攻克了产品模具设计技术、十字梁整体成型工艺、主承力高精度要求的蜂窝板成型工艺、大型复杂结构的装配工艺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满足了天宫一号承力锥台工艺制造需求。 作为重要承力结构件的相机支架,设计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线膨胀系数要求高;结构弹性模量要求高,变形要微米数量级;产品基频高,达100Hz以上;应用系统空间光学相机结构传动轴的安装支座也是主要由碳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由碳纤维主轴、副轴轴盖、底座以及钛合金轴套等零部件组成。 碳纤维主要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一种特种纤维,其含碳量随种类不在90%以上。碳纤维具有一般碳素材料的特性,如耐高温、耐摩擦、导电、导热及耐腐蚀等,但与一般碳素材料不同的是,其外形有显著的各向异性、柔软、可加工成各种织物,沿纤维轴方向表现出很高的强度。碳纤维比重小,因此有很高的比强度。 碳纤维是由含碳量较高,在热处理过程中不熔融的人造化学纤维,经热稳定氧化处理、碳化处理及石墨化等工艺制成的。 碳纤维是一种力学性能优异的新材料,它的比重不到钢的1/4,碳纤维树脂复合材料抗拉强度一般都在3500Mpa以上,是钢的7~9倍,抗拉弹性模量为23000~43000Mpa亦高于钢。因此CFRP的比强度即材料的强度与其密度之比可达到2000Mpa/(g/cm3)以上,而A3钢的比强度仅为59Mpa/(g/cm3)左右,其比模量也比钢高。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

神舟飞船历次发射详尽资料

神舟飞船历次发射详尽资料 飞船名称发射时间返回时间在轨时间航天员 神舟一号 1999-11-20 06:00 1999-11-21 3:41 21小时无人 神舟二号 2001-01-10 01:00 2001-01-16 19:22 6天多无人 神舟三号 2002-03-25 22:15 2002-04-01 6天多无人 神舟四号 2002-12-30 00:40 2003-01-05 19:16 6天多无人 神舟五号 2003-10-15 09:00 2003-10-16 06:28 15小时杨利伟 神舟六号 2005-10-12 09:00 2005-10-17 04:00 4天多费俊龙、聂海胜 神舟七号 2008-09-25 21:10 2008-09-28 17:37 2天多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八号 2011-11-01 05:58 2011-11-17 19:32 16天多无人 神舟九号 2012-06-16 18:37 2012-06-29 10:00 13天多景海鹏、刘旺、刘洋(女) 神舟十号 2013-06-11 17:38 2013-06-26 08:07 14天多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 神舟十一号2016年10月待发射 神舟五号航天员简历 杨利伟男,汉族,辽宁绥中人,大学文化程度,1965年6月出生,特级航天员,副军职,少将军衔,两次荣立三等功,在原空军部队安全飞行1350小时。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太空人。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 神舟六号航天员简历 费俊龙,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一九六五年五月出生,一九八二年六月入伍,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三级航天员,副师职,上校军衔。曾任空军某飞行学院飞行技术检查员,飞过歼教五等机型,安全飞行一千七百九十小时,为空军特级飞行员。一九九八年一月正式成为中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八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今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操纵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如今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周密复杂仪器,算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怎么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具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纳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物资算是从那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咨询题基本上往常从未遇到的,其中最要紧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怎么保证两个飞翔器相撞时别撞坏、别弹开,软硬适度;二是怎么保证不少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怎么实现系统集成;四是怎么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事情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上天之前,差不多在地面上进行1101次对接试验、647次分离试验。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刻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别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具地方顺利交会,两个飞翔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脚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翔器就将停止操纵,让它们依照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刻。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第三步是缓冲。神舟八号对接环受到撞击后,将会经过一套传动机构,联向对接机构上的摩擦自动器和电磁阻尼器,分别汲取纵向和横向的撞击能量,进行缓冲。碰撞、捕获、缓冲三个步骤共需要大约60秒时刻。 第四步是校正。当神舟八号成功捕获天宫一号并实施缓冲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往外推至300毫米,并且对两个航天器的姿态、位置和偏差等进行强行校准,校准时刻约需80秒。 第五步是拉近。校准后,神舟八号对接环的6根滚珠丝杆徐徐收缩,将两个飞翔器拉近,这一过程约需240秒。 第七步是密封。两个飞翔器拉紧后,对接机构上的驱动电机将带动钢丝绳系统,将两个连接器面上的密封圈压缩,保持密封。

《天宫一号》的阅读题及答案

《天宫一号》的阅读题及答案 备受瞩目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升空后,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这些飞船将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空间交会对接。 神舟飞船轨道舱留轨运行的寿命只有6个月,而重达8吨多的天宫一号使用寿命要达到两年。 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超过了11万个。千万别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为了防止这些“不迭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

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的每一天,科技人员都会进行碰撞概率的计算,看看那些散落在太空的“不速之客”有没有可能对天宫一号产生威胁。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对航天员生活进行了揭秘。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在‘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会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介绍,“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它们对于“天宫”的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太空中,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原来,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

中学生满分作文:关于天宫一号的话题作文

关于天宫一号的话题作文 2011年,是一个崭新的时代,更是一个科学进步的世纪。“神舟”,“嫦娥二号”相继踏入了浩瀚的太空,而“天宫一号”,则翻开了新的篇章 天宫一号,它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中国将于八月中下旬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将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建设过程是先发射无人空间实验室,而后再用运载火箭将载人空间实验室飞船送入太空,与停留在轨道上的实验室交会对接,航天员从飞船的附加段进入空间实验室,开展工作。“天宫一号”建筑、设计得十分周到。所以,现在航天员就可以到这个空间实验室里工作,为我们取得了大量实验数据和宝贵的科学资料。 “天宫一号”不光是在建筑上十分完美,而且在这“天宫一号”的名字上都含有特殊的由来呢! 大家都知道在《西游记》中精美绝伦又气势宏伟的天宫吧!“天宫”有着神秘的色彩,便从这取材而来,而且,“天宫”更是中华民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用“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既生动美妙,又能够很好地得到国人的共鸣,提高国人对太空探讨性。这个飞行器,实际上就是空间实验站的“幼儿阶段”。从“神七”到“神十”,其实是为了检验航天员太空实验的能力与对接空间实验站的技术而立。此后这就是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三步——实现建立太空实验站并进行料理。此时将会交替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看来人们的太空梦马上就要实现,探月梦想已经不再是那么遥远。 在2011至2012年之间,我国将先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和多艘神舟飞船,进行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实验,并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可是“天宫一号”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非常大,由于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庞大,所以,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载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运送上去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新中国航天科技发展史 2012年6月18日14时,经历了40多个小时的太空生活,“神舟九号”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航天员)迎来了相拥天宫的一刻。“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了自动交会对接。 2012年6月24日,航天员刘旺操作飞船顺利完成与“天宫一号”的手控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完全掌握了载人交会对接技术。 这一成绩让世界瞩目,这一成绩让国人为之沸腾。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发展航天科技,培养了大量航天科技人才,不断掌握先进的航天科技技术,让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成绩。 1957年,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之后,钱学森、赵九章也在1958年1月成立了“五八一小组”。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自此,新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发人造卫星的历程。多年的辛苦努力,航天科学家夜以继日的付出终于取得了回报。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发射成功。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于“五一”节在天安门城楼接见了卫星和运载火箭研制人员代表。 其后,新中国又依次发射了科学实验卫星“实践一号”(1971年),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1975年),第一颗地球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风云一号”试验性气象卫星(1988年)…… 与此同时,中国载人航天科技也不断发展,不断成熟。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飞船在酒泉起飞,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成功着陆,圆满完成“处女之行”。这次飞行成功为中国载人飞船上天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搭载首位中国宇航员杨利伟前往太空,成功围绕地球十四圈。这是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 2008年09月25日,“神舟七号”搭载三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进入太空,翟志刚完成首次出舱行走(又称太空行走)。 2011年11月01日,“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与组合天宫一号成功实施首次交会对接任务,成为我国空间实验室的一部分。 再到2012年,“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完成了对接。 这些成就,无一不说明了新中国航天科技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也无一不验证了新中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巨大投入以及航天科技人才的辛苦付出。这些付出,现在已经得到了回报;这些努力,现在正在取得着回报。 此时的新中国的航天科技已经位居世界前列,此时的中国航天科技正在不断发展,相信它会绽放出更大的光华。

天宫一号英文报道

Tiangong-1 space module blasts off Updated: 2011-09-30 07:28 By Xin Dingding (China Daily) Launch declared a success as space station era(时代) beckons 召唤,到来 JIUQUAN, Gansu - China's space dream took a step closer to reality as the Tiangong-1 module blasted off into the night sky on Thursday from the Gobi Desert. The Long March II-F T1 rocket, under the unmanned module, Tiangong-1, lifted off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at 9:16 pm as planned. Ten minutes later Tiangong-1 separated from the rocket on its way to orbit, 350 kilometers above Earth. The module deployed its two solar panels, which provide power, at 9:28 pm. At 9:39 pm, Chang Wanquan, chief commander of the manned space program, declared the launch a success as cheers and applause echoed around the command and control center in Beijing. President Hu Jintao and other members of the Standing Committee of the Political Bureau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entral Committee went to the center to witness the launch. Premier Wen Jiabao watched at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as the Long March rocket, carrying the space lab, blazed into the night sky. Tiangong-1, or Heavenly Palace, blasts off from the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 in Gansu province at 9:16 pm on Thursday, adding a high-tech sheen to National Day celebrations on Oct 1. [Photo by Su Dong/for China Daily]

神舟九号于天宫一号的对接

新华社北京6月24日电(记者白瑞雪、田兆运、赵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4日实现新突破,神舟九号航天员成功驾驶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对接,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整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这一操作是由在地面进行了1500多次模拟训练的43岁航天员刘旺实施的。12时38分,他开始手动控制飞船的姿态、速度和方向,使神舟九号从140米外向天宫一号缓缓接近。 对接是在阳照区进行的。北京飞控中心的实时画面中,神舟九号散发着金属色光芒,以倒飞姿态靠拢天宫。 在距地球343千米处实施这个类似“倒车入库”的动作,相当于“太空穿针”,要求航天员具备极好的眼手协调性、操作精细性和心理稳定性。 记者从回传到北京飞控中心的视频上看到,返回舱中间座椅上的刘旺握住分别位于身体两侧的平移和姿态手柄,包裹在白色手套里的指头上下左右灵活拨动,从容而自信地操纵神舟九号缓缓靠近天宫一号。景海鹏、刘洋全神贯注监视面前的仪表参数和对接靶标。 12时48分,对接机构成功接触。12时55分,一个多小时前刚刚分开的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实现刚性连接,再次形成组合体,中国首次手控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成功。 至此,在美国、俄罗斯成功进行空间交会对接试验40多年之后,中国完整掌握了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了以不同对接方式向在轨航天器进行人员输送和物资补给的能力。

作为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在2011年11月与神舟八号的第一次对接,突破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神舟九号升空40多个小时后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再次验证了自动交会对接技术。 “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是交会对接的两种手段,互为备份,缺一不可。”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以来,先后完整掌握了天地往返、出舱活动和交会对接三大基本技术,拥有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3位航天员手拉手高举过头顶,向地面致意。他们将再次进入天宫一号开展空间科学实验。 根据计划,4天后的飞船撤离同样以航天员手控方式进行。到29日返回时,景海鹏、刘旺、刘洋在完成神舟九号飞行使命的同时,还将创造中国载人航天史上飞行时间最长的纪录。 神舟九号飞船是中国航天计划中的一艘载人宇宙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之一。神九是中国第一个宇宙实验室项目921-2计划的组成部分,天宫与神九载人交会对接将为中国航天史上掀开极具突破性的一章。中国计划2020年中国将建成自己的太空家园,中国空间站届时将成为世界唯一的空间站。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神舟九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2012年6月18日约11时左右转入自主控制飞行,14时左右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

天宫一号的意义

为何反对中国航天发展天宫一号有何真正意义 论坛出处:西陆中国军事作者:尤里时间:2011-10-01 12:30:19 天宫一号即将发射的,我的心情是格外激动的,是为自己祖国的科技水平的跨越激动,为祖国赶超欧美航天技术而激动,但在我或像我一样的很多人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的时候,同样有不少人对天空一号的发射嗤之以鼻,甚至有的还希望天宫一号是个大烟花,可见其否定天宫一号的心理是多么的强烈,作为一个资深网民和对这些反对这声经过仔细分析之后,算是弄清楚这些反对之声来历的究竟。这些反对之声主要不外乎两种,一种极少数的反对者是对自己现状不满,将怨气撒向社会,表达自己的心愁苦情,觉得这些花在天空一号的钱应在花在民生上;另一种人是那些不怀好意,受外部敌对势力指示撒播大量对天宫一号不利的言论,以此达到影响社会舆论造成民众与执政者的对立,制造社会矛盾,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而他们之所以相信能蛊惑民众的缘由之一就是广大百姓对航天知识的贫乏,对航天事业的不了解,而在此,我正是要说一说天宫一号对我们的现实意义,揭穿那些诋毁天宫一号那些人的真实目的,让广大受蛊惑的人们明白事实的真相,从而支持祖国的发展。 天宫一号对我国国内建设和国防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增强我国工业技术水平 天宫一号属于高精尖技术,它身上的每个零部件都必需是严格满足设计要求的产品,而设计要求是十分苛刻的,甚至一个螺丝钉都不能与设计相差毫厘,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能够承受空间恶劣环境的,因此材料的选择极其重要,甚至有的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必须靠自己研发,产品的结构工艺要求很高,要能在有限的空间和苛刻的安装条件下方便安装使用,结构工艺需做到完美无瑕。仅仅这些就足以在我国工业的设计、材料、工艺方面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提供工业水平,增强工业产品性能和竞争能力。 二、对空间探索的重要意义, 空间探索不仅是我们了解宇宙的本质的一项活动,也是我们了解我们地球,更有效的开发地球,避免自然灾害的重要工作。如今地球资源日渐枯竭,人类必须寻求更廉价、更丰富的资源以满足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而空间探索无疑是重要的一环。 三、空间科学实验 空间环境是微重力环境,这样的环境正是某些高精科学实验所必须得,在地球上很难或根本无法得到这样的环境,从而使得这些实验无法进行,从而影响这些科学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如一些材料只有在微重力环境才能下得到,而这些材料有很好的结构工艺性,对工业生产有重要意义。所以只有我们又自己的空间实验室才能去进行这类科学实验,得到这样的材料。 四、对医学和农业重要意义

神舟九号天宫一号飞船相关物理知识点与习题

神舟九号九飞船相关物理知识点与习题(含答案) 火箭发射的知识点一: 火箭发射台下的水池中的水是起冷却发射底座作用的,火箭发射时,底部形成庞大的“白气团”,“白气团”并非水蒸气,而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形成的。这里涉及到物理知识是,水的汽化吸热,使发射底座的温度不致于升得过高,产生的水蒸气遇冷后又液化成小水珠悬在空中形成“白气团”。 练习1、火箭发射架下建有大水池,让高温火焰喷到水中,通过水发生————————————来吸收大量的热;火箭升空瞬间,会看到巨大的白色“气团”,这是水蒸气——————形成的(选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练习1、汽化液化 火箭发射的知识点二: 火箭升空过程中,它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也增加,也就是说机械能在增加,这些增加的机械能是从氢燃料燃烧中获得的。很多学生以为火箭升空过程中的动能在转化为重力势能,这是一个错误的观点。火箭发射上升时是内能(推进剂-燃料燃烧)转化为火箭的动能和势能。练习2.2010年3月5日12时55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遥感卫星九号”送入太空预定轨道. 图2是火箭发射升空时的情景,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火箭上升过程中动能不变,重力势能增大,机械能增大 B.火箭升空利用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C.火箭升空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D.火箭升空时受到惯性力的作用 练习2答案:C 练习3.神州号飞船在发射时,高度增大,速度增加,在这个过程中 A.动能增加,势能减小,机械能不变 B.动能不变,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 .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D. 动能增加,势能增加,机械能不变 练习3答案:C 火箭发射知识点三: 火箭的发射受地球的自转影响在不同纬度上发射所需燃料是不同的地球在自转过程中地面各点角速度相同而线速度从极点(0km/d)到赤道(20000km/d)越来越大而发射点的地理位置的线速度会为火箭的发射提供初始速度所以在世界各国发射火箭的时候都会选择纬度较低也就是距离赤道更近的位置使火箭具有较大的初始速度以便节省燃料增大有效载荷以中国为例在中国航天计划中载人航天计划(神舟)选择在位于中国西部的甘肃酒泉而中国探月工程计划(嫦娥)则选在四川西昌就是因为探月工程的轨道远高于只环绕与近地面的神舟飞船在西昌发射有利与提高有效载荷就是可以让卫星更大更重一些而之所以向东发射是利用地球自转带来的离心作用为火箭发射助力两者都能让火箭在消耗更少燃料的情况下发射更大质量的航天器 练习4:为了节省燃料并使火箭获得最大的推力,火箭发射应选择的地点与方向是() ①较高纬度②较低纬度③向东发射④向西发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范文最新推荐------------------------------------------------------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神舟八号天宫一号对接过程详解 118个传感器、5个控制器、上千个齿轮轴承、18个电机和电磁拖动机构、数以万计的零件和紧固件……呈现在记者眼前的两台银灰色圆柱状的精密复杂仪器,就是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机构一模一样的试验鉴定件。 在“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即将执行我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之际,新华社记者来到对接机构的研制单位--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805所,探访这两个航天器如何进行“太空之吻”? 对接结构在地面已进行1101次试验 在太空将两个航天器对接起来形成一个“组合航天器”的对接技术,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的一项关键技术。目前,世界载人航天领域使用的对接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另一类是俄罗斯和欧空局ATV飞船上的“锥-杆”式对接机构。 “瞄准世界先进水平,我国对接机构采用了导向板内翻式的异体同构周边式构型,对接机构所有的仪器设备都安装在周边,中间留了直径800毫米的人孔通道,宇航员和货物就是从这个通道运送。”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究员、交会对接大型地面试验系统原负责人陶建中介绍说。 1 / 14

陶建中说,对接机构在我国是一项全新技术,许多问题都是以前从未遇到的,其中最主要的技术难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如何保证两个飞行器相撞时“不撞坏、不弹开”,软硬适度;二是如何保证很多相互矛盾的动作(如推-拉、合-分等)组合在一起具有高可靠度;三是许多复杂的产品要协调安装于周边,中间留出人孔通道,如何实现系统集成;四是如何在地面充分试验、模拟天上微重力情况下的对接分离过程。 对接分为8个步骤约需十分钟时间 两个航天器在太空的交会和对接是两个不同过程。 陶建中介绍,当“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在同一时刻以同样的速度到达同一个地点顺利交会,两个飞行器的速度、位置、姿态、偏差等11个参数满足对接的初始条件后,飞行器就将停止控制,让它们根据惯性进行碰撞,整个对接过程一共大约需要十分钟时间。 对接过程分为8个步骤: 第一步是“相撞”。在惯性作用下,8吨重的“神舟八号”与8.6吨重的“天宫一号”以每秒0.2米左右的速度进行相撞,当“神舟八号”上的主动对接机构碰撞上“天宫一号”上的被动对接机构,对接过程正式开始。 第二步是“捕获”。当“神舟八号”主动对接机构上的对接环,接到失衡传感器发出对接指令信号后,6根滚珠丝杆就会向外推出200多毫米,对接环上安装的3对捕获锁,撞到“天宫一号”被动对接机构相对应的卡板器,就会被牢牢卡住。

天宫一号简介 1000字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是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的名称,天宫一号分别和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对接。从而建立了第一个中国空间实验室。 天宫一号的名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此外,资料显示,天宫是中华名族对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因此,天宫一号为目标飞行器命名,是会很好地得到中国所有人民的共鸣。这就是天宫一号名字的由来。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的升空,让我们非常振奋。在神州七号实现了人在太空上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是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总共有两个舱,分别是实验舱和资源舱。空间交会对接奇数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对接难度很大,如果计算不准,出现了一点点的偏差,那么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现在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中,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试验,从而为人类造福。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一些植物培育,发明一些新的药品,而且对于观测天空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所以,以神舟七号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和利益。 此外,“天宫一号”可以被改造为一个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共分“三步走”。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通过神舟五号和六号已圆满完成,把中国航天员送上天,完成了多人多天飞行,而且能准确回到预定地点;第二步是空间实验室阶段,这一阶段要攻破四项技术关键,为第三步的空间站建设做技术准备。空间实验室阶段是目前正在进行的阶段。它的第一项技术关键是出舱活动,神舟七号完成了这个任务;第二个技术关键是交会对接,通过“天宫一号”在太空飞行2年左右的时间里,先后完成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太空对接,突破并基本掌握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第三个技术关键是补加,为飞行器补给推进剂、空气、水、食品等;第四个关键则是再生式生命保障系统。 2009年2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了。2011年6月29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011年7月23日,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 看到这些消息后,我们希望天宫一号能够顺利完成对接,让我们中国的航天技术又有新的突破。 如果您满意这份文档,请点击下载表示对作者的支持,谢谢!

作文材料-2019中考时政热点分析天宫一号成功发射 精品

2019中考时政热点分析: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天宫一号成功发射科技创新再谱新篇一、材料:天宫一号:一个新起点发射: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之间发射又是一个金秋。 中国人成功漫步太空三年后,又向新的目标发起了冲击: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 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将组成我国航天史上最为复杂的空间机构。 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国人无限憧憬的名称。 天宫一号并非真正的空间站,而是用于试验我国未来空间站项目所需技术的首个太空试验平台,目的是为此后我国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二、角度分析:天宫一号的成功发射说明了什么?答:说明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一些科技领域已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取得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功发射天宫一号的原因有哪些?()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载人航天精神为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党的正确领导,为天宫一号成功发射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成功发天宫一号射有何意义?()有利于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自豪感、自信心和自尊心,振奋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促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我国深空探测活动的持续开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将推动我国高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繁荣。 、发射成天宫一号功,对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启示有哪些?(请为我国科技发展建言献策)(与第题一致)()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要加大对创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养。 .你认为中学生应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青少年,我

《天宫一号:控制中的“坠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天宫一号:控制中的“坠毁” ①近日,部分外媒称天宫一号已经失控并将撞向地球,对地面环境及安全造成威胁。天宫一号是我国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的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实验性空间站),它在载人航天对接技术上的突破,打破了苏美两国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全世界近50年的垄断。 ②2013年6月13日,天宫一号与载人飞船神舟十号成功自动对接。结束了神舟十号任务以后,天宫一号的所有目标就已全部达成,没有进一步的安排,这也符合它预先设计的仅两年的寿命(2013年底结束)。但是天宫一号超期服役到了2016年3月才正式宣布中断数据连接。天宫一号将会逐渐坠回地球。 ③不可否认,目前的天宫一号的确是个被弃用的航天器残骸,虽然我们心里不愿意承认,但它现在的状态更接近于一个名词:太空垃圾。 ④一般来说,绕地球飞行的无用人造物体都是太空垃圾,具体有很多种。一种是航天发射活动抛弃的负重:比如多级火箭的第二级、第三级、上面级等,它们会环绕地球并在稀薄大气作用下返回地球。 ⑤另外一种太空垃级是寿终正寝的航天器。任何一个航天器都有自己的寿命,天宫一号就属于此类。 ⑥第三种太空垃圾是导弹反卫星试验和太空垃圾碰撞产生的新垃圾。目前估计,一共有1.7亿个直径小于1厘来的太空垃圾,有67万个1~10厘米直径大小以及2.9万个尺寸更大的太空垃圾在绕地飞

行。 ⑦对于飞在低到中高轨,比如600~39600千米高乃至各种大椭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目前完全无法处理。尤其是报废的导航卫星和通信卫星基本都处在20000~39600千米高的轨道,这些垃圾差不多将和地球同时灭亡。而对包括天宫一号在内的位于200~600千米高度的航天器,都会受到地球稀薄大气的影响而缓慢坠回地球。历史上,美国航天飞机可以主动移除太空垃圾,但也只在1984年回收两颗入轨失败的昂贵通信卫星的任务中展示过,成本实在太高!所以,所有像天宫一号这类的人类载人航天器,最终都会缓慢回到地球的怀抱。 ⑧从1971年到1991年,苏联7个重达18.5~19.8吨的礼炮系列空间站先后返回地球,都成功焚毁在大气中。1979年,美国重达77.1吨的天空实验室返回地球,在地表发现了几十个碎片。 ⑨除此之外,人类所有的载人航天任务,都伴随着飞船残骸的返回。比如中国神舟飞船和俄罗斯联盟飞船均由推进舱、服务舱、返回舱等构成,但只有经过特殊保护的返回舱是能安全着陆的,其它部分都会在空中焚毁。 ⑩俄罗斯进步号、中国天舟号货运飞船等,都会整体返回大气焚毁。例如每年国际空间站任务都会焚毁大约4艘重达7吨的进步号。我国的天舟一号返回重量与天宫一号接近,已经在2017年9月22日返回地球并完全焚毁。 ?在世界范围内,废弃航天器(不同于有巨大翼面的航天飞机或者受到保护且带有降落伞等装置的返回舱)精确落点的预测都是个顶

《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天宫一号》阅读答案 天宫一号 1天宫一号(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 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按照计划,神舟八号、 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两年内依次与天宫一号完 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2011年10月10日,天宫一号腾讯微博发出第一张 自拍照。,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首次 对接,2011年11月13日,第二次交会对接。 2天宫一号是目标飞行器是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 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 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 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 进行对接。 3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

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 4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 52012年底前,中国还将进行至少有一次为载人飞行的神舟九号、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试验。作为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的最终目标,将于2020年前后在轨组装的空间站预计60吨左右。杨利伟说,空间站的建成有可能让载荷专家、工程师等非职业航天员加入飞行乘组,“‘太空游客’乘坐神舟访问中国空间站的日子将不再遥远。” 1、第二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4分) 2、第34两段主要介绍的是什么?(4分)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

抚宁县第一中学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 导师:谢立亮 小组成员:李允天祖述豪王心雨 张慧欣张竹苒呼冠彤 赵喜超马志向张琳琳 二零一二年一月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出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军事变革,空军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而太空战的思想又更进一步推动各国发展航天技术。航天技术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一个重要标志。 各个国家都不愿在某一个方面落后于他国,更何况是关乎国家安危的军事科技呢!美国在搞航天技术,俄罗斯在搞航天技术,日本、印度也在搞航天技术......当然中国也在搞,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也想搞,只不过没有能力搞罢了。因为大家都知道:谁要是在这场航天竞技比赛中输了,那么就可能在未来的战争中被打。 理所当然,中国也不愿输掉这场比赛。 中国在积极发展航天技术,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应该是国人为之骄傲的。但是,与俄罗斯、美国等航天大国比起来,我们还相差甚远,所以发展航天技术是我们必走之路。那么,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影响又是如何呢?对,我们研究性课题小组进行深入了调查。

神八与天宫一号的对接 “神舟八号”飞船为改进型载人飞船,它全长9米,最大直径2。8米,起飞质量8082公斤,具备自动和手动交会对接功能,发射升空后将与正在轨稳定运行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交会对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长征二号F”遥八运载火箭全长58。3米,起飞质量497吨,运载能力为8130公斤,其在“长征二号F”火箭基础上进行多项改进,具有运载能力更高、入轨精度更高、可靠性更高等特点。 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发射升空后的两天内,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两个重达8吨的“庞然大物”在距离地球350公里外的太空中实现完美对接。预计交会对接的时间是2日深夜至3日凌晨,届时飞船和天宫一号正飞行在我国甘肃、陕西上空。第一次成功交会对接后,由“天宫”和“神八”组成的“小家庭”将飞行12天左右,择机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 先是对接机构解锁,两个飞行器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140米处停泊,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再次构成组合体。 组合体继续飞行两天后,它们将不得不面临“分手”,两个飞行器再次分离,神舟八号飞船撤离至距天宫一号5公里外的安全距离,交会对接试验结束。 在中国的载人航天“三步走”计划中,中国最终要建设的是一个基本型空间站,它的规模不会超过现有的“和平号”或国际空间站。 基本型空间站大致包括一个核心舱、一架货运飞船、一架载人飞船和两个用于实验等功能的其他舱,总重量在100吨以下。其中的核心舱需长期有人驻守,能与各种实验舱、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对接。具备了20吨以上运载能力的火箭,才有资格发射核心舱。为此,我国在海南文昌新建继酒泉、太原、西昌之后的第四个航天发射场,主要承担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大质量极轨卫星、大吨位空间站和深空探测卫星等航天器的发射任务。同时,我国还在天津新建总装场。 神八与天宫一号对接对我国军事的影响 一.航天技术与战略威慑力. 进入21世纪,虽然说世界的大环境是和平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会一直和平,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这应该成为一种国防常识。想要世界和平,就必须阻止战争的发生,阻止战争发生,让国家处于战争门外,那么,首先就要有

天宫一号

天宫一号百科档案 【飞行器名称】天宫一号 【飞行器生产国家】中国 【计划发射时间】2010年到2011年年底 【发射目的】为中国航天第二阶段建设航天站做准备。 【发射项目】预计要与神舟八号、神舟九号、神舟十号的对接任务。 【飞行器截图】目前还没有真实截图,右边是预览图。 【飞行器详细简介】详见下面词条 【发射意义】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设初步航天站的能力。 [编辑本段] 天宫一号简介 我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今天上午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重量有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昨晚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空间实验室 [编辑本段] 了解天宫一号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 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未来国家计划航天任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