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竹子赏析

郑板桥竹子赏析
郑板桥竹子赏析

丛竹图赏析

梅兰竹菊一直以来均是画家们所喜爱的画中之物,又因其各自具备不同的风格,被后人称为国画四君子。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对竹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更加体会到画家所画竹的一种精神。

就中国的传统国画来说,国画竹子,算是一种常见的画作,许多名人都画过竹子,但是真正被流传下来的却少之又少!而到了现代,国画竹子依然被很多近现代画家所追捧。其中一种原因是因为竹子有气节,清高!另外一种原因则是因为,竹被象征为平安,所以说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话,竹报平安,炮竹声声辞旧岁等等和竹子相关的话语。都体现了竹子另外一层精神含义。所以国画竹子经久不衰也是有原因的。

国画竹子对于中国文人来说,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种精神寄托,对平常百姓来说,是一种平安,是一种安定。所以来说,中国的竹子也被冠以特殊的文化色彩和精神印记。

古人爱竹,因其挺拔、中空、有气节!流传于后世的竹子国画相对来说还算多的。明朝的唐寅,擅画花鸟,也擅长山水,植物,人物。其画作细腻含蕴。能诗会画,可以说是当时大才子。和他一样有名的,还有他的国画竹子,唐伯虎擅长画竹子,往往三两笔就能勾勒出竹子的形态来。

下面再献上郑板桥的一幅知名《丛竹图》,希望中国的竹子国画,竹子精神走出国门,被世界人所认可,被更多的中国迷所熟知。让中

国的文化熏陶每一个人。让感受世界人民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每一个中国人将为之自豪。

郑燮(1693~1765年),号板桥,是“扬州八怪”的代表画家。幼时聪颖好学,尤爱字画,有诗、书、画“三绝”之誉,擅长画兰、竹、石、松、菊等,而以兰竹最为著名。《丛竹图》是郑板娇71岁所画。画墨竹一丛,老干新篁,疏密有致,浓淡得宜,画出重叠错落、老节新枝之态。布局恰到好处,作长题于竹叶之间,别有情趣,自题“吾邑善画竹者,以禹鸿胪为最,而渔壮尚友次之……予不逮二公远甚,今年七十有一,不学他技,不宗一家,学之五十年不辍,亦非苟而已也,翔高老长兄四十初度,索余写竹为寿,且曰:‘宁乱毋整,当使天趣淋漓,烟云满幅。’此真知画意者也。予既自出机轴,亦复远追禹、尚二公遗笔,是不独郑竹,并可谓之尚竹、禹竹,合是三家以为华封人之三祝,有何不可?乾隆二十八年,岁在癸未。板桥道人郑燮画并题。”下钤“郑燮之印”、“爽鸠氏之印”。为其七十一岁所作之稀世珍品。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的《丛竹图》,更以心中之竹与手中之竹交相辉映,折射出的是一种自甘淡泊、孤高而不攀附权贵的气节。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什么的环境,都不能阻挡它生长的脚步,都不能束缚它脱离世俗的观念。“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个正是我们从画中所读到的、领悟到的。是我们

每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生活品质。在画中,竹子的排列杂乱、稀疏。并且竹叶稀少,甚至一些竹干连一点竹叶都没有,但是他们仍然直立的生长,表现出来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从竹干我们可以看出,在每一个竹节都画得栩栩如生,突出了画家强有力的画画功底。表现出了一代画家的典范。而且在画中细节部分安排的井井有条,每一个细节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表现出一个画家应该具备的细心和耐心。从整体的布局上看,所画竹子形象的逼真,所画线条的细腻。从竹子的多节来表达出此画作者的高洁、自我孤高的情操,《丛竹图》就是他对人生经历和志气的表达。

一副画我们不仅要从历史背景,画本身的特点及作画人的品格、精神等各个方面进行赏析。经过了学习半年的美术作品鉴赏,对作品的看法就有一定的深度,一幅作品不仅要理解它的高度,还要理解其中的深度。赏析一幅画,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这就是我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所以,我用了简短的语言赏析了郑板娇《丛竹图》这副作品,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没有展现到,更有可能出现一些错误,希望老师批评指出。在鉴赏结束之余,我也学画家们表达出自己的生活所向,对待生活的态度。

“世界并没有真正意义的障碍,有的只是不同的心态,不同的路径。人有时候应该像水一样前进,如果前面是座山,就绕过去;如果是平原,就漫过去;如果是张网,就渗过去,如果是道闸门,就停下来,等待机会”。人生,就应该随心而走。知道自己要什么,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那些文人墨客没有放下世俗,那就不会有那么高

的意境,就不会创造出那么多赏心悦目的作品。活中我们难免会受到伤害,随着时间的消逝,有些事情早已忘却,可是心灵上的伤害,时刻会涌上心头,虽时间是良剂,能冲淡一切的一切,但也无法消去伤疤,伤疤也许是你的美好的见证,多少年以后成为你的一段美好的回忆,也许是你的一笔不小的财富。所以,看淡人生,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人生。

竹,夏不畏酷暑,冬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后可复身。无论出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能很好的调节自己,然后适应新的环境。这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面对环境,适应环境,从环境中提升自己,发展自己。

新人教版六年级美术上册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教案

第15课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教材分析:本课建议课时为2课时,重在让学生感受中西方两种不同的绘画风格带给人不同的艺术享受。中西方绘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政治、宗教、审美等因素的影响,加之工具材料的明显不同,因此在各自文化传统的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表现形式。代表中国文化精神的传统中国画和承载西方文化灵魂的传统油画是传达东西方审美情结的两大体系,是世界范围内绘画艺术的两最主要形式。中国画对六年的孩子来说并不陌生,三年级以来他们就开始接触了水墨画,如《水墨游戏》、《鸟语花香》等,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的欣赏方法,并能运用简单的美术术语,表达对美术作品的的感受与理解。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⒈让学生了解中国画和油画表现技法的差异,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的写实、浪漫,学会鉴赏作品,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 ⒉通过创设意境,利用对比的形式带领学生欣赏中外绘画名作,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⒊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去感受艺术魅力,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审美情趣,了解西方绘画和中国绘画的特点,从而激发热爱民族艺术的情怀。 教学重点:了解中国画与油画的各自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中国画的艺术境界,以及油画写实、浪漫风格,掌握欣赏中国画与油画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教师:中国画与油画的绘制工具、相关的图片、课件介绍中国画与油画的视频短片。 学生:自己收集的有关中国画、油画作品及画家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播放《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视频片段,如果有你熟悉的形象就请你大声的说出来。在这部片子里,有两个国家要相遇:当法国遇见中国;有两座宫殿要相遇: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有两个皇帝要相遇:当拿破仑遇见乾隆;今天,在我们的课堂上有两种绘画形式要相遇:当中国画遇见油画。你会不会对我们这节课的结局有所好奇?这些不同的事物相遇,会遇见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东西方两种不同的艺术领域,体会中国画和油画的魅力! 板书课题——中国画与油画欣赏

咏竹诗大全

咏竹诗大全 1.竹(梁·刘孝先) 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入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2.咏竹(齐·谢眺) 窗前一丛竹,清翠独言奇。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月光疏已密,风声起复垂。青扈飞不碍,黄口独相窥。 3.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罅凉。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4.寄题江外草堂唐·杜甫 我生性放诞,雅欲逃自然。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 5.堂成唐·杜甫 背郭堂成荫白茅,绿江路熟俯青郊。 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唐.杜甫《咏春笋》 19.初食笋呈座中(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忍剪凌云一寸心。 14.庭竹唐·刘玉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 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 ――宋.陆游 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 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 ――明.徐渭《风竹》 细细的叶,疏疏的节; 雪压不倒,风吹不折。 ――清.郑板桥《题墨竹图》 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 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 ――清.戴熙《题画竹》 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 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 ――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山南山北竹婵娟,翠涌青围别有天。 两两三三荷锄去,归来饱饭笋羹鲜。 ――清.王慕兰《石门竹枝词》 养竹歌为周庄吴逵子道赋华幼武 高轩公子良不俗,不种奇花种修竹。奇花照眼一时红,修竹虚心万年绿。春雷击地新笋生,龙角森森那忍触。 自锄暖土厚栽培,手挈银瓶细浇沃。深根扫除蝼蚁窟,香叶终期凤凰宿。日使沾濡雨露恩,岁寒且惮冰霜酷。 猗猗绕户矗琅干,还舞连烟比淇澳。招摇皓月金琐碎,勾引清风生戛玉。炎天展簟卧苍雪,春日听莺泛。 可能一日暂相忘,坐对此君看不足。君不见白乐天, 重言养竹如养贤。又不见东坡诗,无竹士俗不可医。 君今有竹善培养,会看直指青云上。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幼儿园大班美术欣赏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美 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 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 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 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 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 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浙江人美版美术七年级上册《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1

《梅兰竹菊“四君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中国画,培养审美能力和对中国画的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中国传统花鸟画题材的学习,初步了解花鸟画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传统。学习中国传统四君子的画法并尝试运用笔墨表现梅兰竹菊。 3、使学生了解中国花鸟画的优秀传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通过对中国画的用笔用墨方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与造型的关系,以及笔墨情趣在中国画中的审美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重点、难点】 重点:在良好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欣赏历代花鸟画作品,了解中国画的审美、艺术特色,了解梅兰竹菊等的画法及其文化内涵;体验笔墨情趣,学习竹子、梅花的画法。 难点:掌握一定的中国画笔墨技法,体验笔墨情趣。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收集的有关竹子的诗词、毛笔(大白云和狼毫各一支)、生宣纸(或高丽纸)、毛毡或报纸(做垫纸用)、调色盘、国画颜料。 教师准备:课件、范画。 教学过程 1、了解竹子的特点。 出示有关竹子的录像或图片,介绍竹子的生长特点、生长习性及竹子的造型特点。 2、引导欣赏有关竹子的绘画和诗词。 (1)展示、欣赏美术史上优秀的画竹的作品,请学生谈谈感受并介绍有关竹子的诗词。(2)教师介绍郑板桥与竹子的逸闻趣事以及诗、画作品,指出竹子的象征意义。 (3)出示有关画竹的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了解中国古代画竹是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学习竹子虚心有节的品质。

3、了解中国画中表现竹子的方法。 4、分组讨论竹子的画法。 学生分组讨论画竹子(竹干、竹叶)的过程。 5、尝试画竹。 鼓励学生运用中国画材料尝试画竹。 6、展示评价。 学生互评作品。

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郑板桥的爱竹人生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世居苏州,明洪武间迁居兴化中;清康熙秀才,雍正举人(1732年),乾隆进士(1736年);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东范县知县,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山东潍县知县。 板桥爱竹,擅长画竹,留下百首咏竹诗。 爱民如子 乾隆十一年(1746年),板桥到潍县赴任。时逢百年未遇的大旱,牲畜、树皮、观音土皆被灾民吃光。 郑板桥极为关心百姓疾苦,常因无法为民解难而愁。他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说: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是情。 这首竹诗充分表露了板桥以民为本,一心牵挂贫民的情怀。《兴化县志》记载说: 岁荒,人相食,燮开仓赈贷,发谷若干石,令民县领券借给,活万余人。 《清史列传·郑燮传》亦记郑板桥: 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

郑板桥推崇杜甫,说:“少陵诗高绝千古”,称杜诗充满了一种忧国忧民,忽悲忽喜之情,读来使人“痛心入骨”。 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在六十一岁上终以赈贷之事,忤大吏,毅然辞官归里。“去官日,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清代学者像传》),并为建祠。 清官板桥在山东作官先后十二年,“无留牍,亦无冤民,乞休归,囊橐萧然。”(《兴化县志》)。 崇高品格 郑板桥悲壮弃官,怀着怨而不哀之情,惜别潍县父老乡人。其《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诗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品格的自我写照:不屈不挠,淡泊名利,不恋爱权位,喜过平民生活。 他不愿做官,有诗云:“深山绝壁见幽兰,竹影萧萧几片寒。一顶乌纱虽早脱,为来高枕卧其间。”(《深山兰竹图》)。他又写道:“我被微官困煞人,到君园馆长精神。请看一片萧萧竹,画里阶前怎绝尘。”(《墨竹大幅》)他入竹而出于竹,深得其妙。 他的《题画》赞竹: 信步捻来都是竹,乱叶交枝嘎寒玉。 却笑洋州文太守,早向从前构成局。

高考满分作文赏析: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

材料作文:关于郑板桥的书法满分作文赏析案例:2009年上海高考满分作文: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郑板桥梅兰竹菊四条屏。 简介 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工诗、词,善书、画。诗词不屑作熟语。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书亦有别致,隶、楷参半,自称“六分半书”。间亦以画法行之。印章笔力朴古逼文、何。为人疏放不羁,以进士选县令,日事诗酒,及调潍县,因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罢归,居扬州,声誉大着。恣情山水,与骚人、野衲作醉乡游。时写丛兰瘦石于酒廊、僧壁,随手题句,观者叹绝。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燮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此四条屏纯以水墨,设色淡雅,浓淡相宜,深浅并行,梅之傲骨,兰之君子,菊之傲霜,竹之挺拔,寥寥几笔,刻画而出,绝不繁难。诚大家所为。

题跋四副不同,各有别意,书法飞白走笔,运用自如。书画意境睥睨天下,桀骜不驯,自据一格,舍我其谁。六分半体至此已成熟完善,应是壮年巅峰之作,追求简洁大方,极致纯一。是为真迹。 图片: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导读: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原文: 不风不雨正晴和,翠竹亭亭好节柯。 最爱晚凉佳客至,一壶新茗泡松萝。 几枝新叶萧萧竹,数笔横皴淡淡山。 正好清明连谷雨,一杯香茗坐其间。 赏析: 谷雨时节品新茶,天气晴朗无风,看院子里的亭亭翠竹,兴致盎然,在新茶缭绕的香气中,画几笔山水竹枝。 谷雨是二十四节气的.第六个节气,也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任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辟邪,明目等,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谷雨这天不管是什么天气,人们都会去茶山摘一些新茶回来喝,以祈求健康。谷雨茶也就是雨前茶,是谷雨时节采制的春茶,又叫二春茶。春季温度适中,雨量充沛,加上茶树经半年冬季的休养生息,使得春梢芽叶肥硕,色泽翠绿,叶质柔软,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使春茶滋味鲜活,香气怡人。谷雨茶除了嫩芽外,还有一芽

一嫩叶的或一芽两嫩叶的;一芽一嫩叶的茶叶泡在水里像展开旌旗的古代的枪,被称为旗枪;一芽两嫩叶则像一个雀类的舌头,被称为雀舌;与清明茶同为一年之中的佳品。 作者简介 郑板桥(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1]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郑板桥七言诗解析】 1.七言诗15首 2.七言诗英雄诀 3.无题七言诗 4.七言诗句 5.李白七言诗汇总 6.赞美春天的七言诗

郑板桥的诗

篇一:郑板桥诗词 过绿珠坠楼故址 古往今来岁月深,季伦遗址漫登临。绿珠楼下香魂杳,经尺珊瑚何处寻。 芙蓉 最怜红粉几分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笋竹二首 其一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 其二 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吟蟹诗 八爪横行四野惊,双螯舞动威风凌。孰知腹内空无物,蘸取姜醋伴酒吟。 题诗二首 其一 一间茅屋在深山,白云半间僧半间。白云有时行雨去,回头却羡老僧闲。 其二 裴相功名冠六朝,许浑身世落渔樵。若论风月江山主,丁卯桥应胜午桥。宦海归来诗 其一 宦海归来两鬓星,故人怜我未凋零。春风写与平安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二 宦海归来两髩星,春风高卧竹西亭。虽然未遂凌云志,依旧江南一片青。 其三 宦海归来两鬓霜,更无心绪问银黄。惟余数年清湘竹,做得渔竿八尺长。 其四 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还愁口说无凭据,暗里赃私遍鲁东。 范县诗 四五十家负郭民,落花厅事净无尘。苦蒿莱把邻僧送,秃袖鹑衣小吏贫。尚有隐幽难尽烛,何曾顽梗竟能驯。县门一尺情犹隔,况是君门隔紫寰。 题画 今日醉,明日饱, 说我情形颇颠倒。 那知腹中皆画稿。 画他一幅与太守, 太守慌了锣来了。 四旁观者多惊奇, 又说画卷画的好。 请问世人此中情, 一言反复知多少? 吁嗟乎,一日反复知多少?题诗 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桃。从今入定风波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题诗

竹石(郑板桥李传波精品竹石画赏析

竹石--李传波竹石画作品赏析。一直以来,在所有咏竹诗中,让我最为欣赏的便是郑板桥创作的七言绝句《竹石》,每次品读,眼前似乎都会浮现这样一个画面: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一颗颗挺拔坚韧的竹子傲然挺立,让人肃然起敬。 《竹石》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无论在哪个季节,你都能看到它的身影,并且竹子能够在险恶的环境中生存下来。郑燮的这首诗形象地描绘出了竹子扎根在岩石缝中,不惧怕外界环境的艰险,努力生长,表现出竹子坚韧不拔的特点。同时也赞颂了社会中坚强不怕打击的人的精神,是作者心声的自然流露。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这首诗表面写竹,其实是写人,诗中的劲竹象征了诗人面对种种艰难困苦,宁折不弯,决不向任何黑暗势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铮铮傲骨。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红竹画作品《竹石》作品来源:易从网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击打,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竹石,在李传波先生的国画竹子中非常常见,除了以上两幅作品之外,李传波先生还有几幅不同题诗内容的国画竹子作品,接下来也为大家展示一下: 李传波精品国画竹子《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顽强生命力,这是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一种品格。的确,在狂风暴雨中,那些花儿被打落了很多花瓣,树的枝杆也让风刮断了,可竹子还是傲然挺立着,从中脱颖而出。我想这种品格就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需要这种精神。 李传波精品红竹画作品《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竹,枝干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凌霜傲雨,备受国人喜爱,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松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竹子曾被不知多少诗人、画家所称颂。它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性格象征,又有风度翩翩的君子之誉。古语说:”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用以比喻人的气节。因此,李传波的竹石画非常适合家居办公装饰,凸显自身品位的同时又能彰显气节。

美术鉴赏 郑板桥艺术成就

那些朴素的人文主义者——郑燮 1郑板桥简介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他给后人留下的独具个性的文艺作品,是难得的精神财富。其中他的“十六通家书,绝不谈天说地,而日用家常,颇有言近旨远之处”(《板桥自叙》),“皆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张维屏《松轩随笔》),蕴含着丰厚的人文思想。 郑板桥真可算是古往今来的真正的朴素的人文主义者,板桥是中国画史上扬州八怪的杰出代表。纵观扬州八怪的画作,一笔一画都可以感受到对百姓的温情,八怪也写闲情,但其闲情与那些虚伪的宫庭有闲人的闲情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八怪的闲情是真诚的,是朴素的,是来自于鲜活的生活和中国文化的最美的精神本质。而那些有闲者的闲情的背后却根本没个情字,有的只是矫揉做作,虚伪自私,死气沉沉。 人称板桥有三绝:即画、诗、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即真气、真意、真趣。诗、书、画其实都映照着板桥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就是对国计民生的关注。板桥一生爱竹,画竹写竹,以竹自喻。板桥题画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直接把对民生的关注,写在一片婆娑的竹影之中,这句诗绝对是板桥的心声。 2 郑板桥的人文主义情怀 2.1善待自然 郑板桥写诗作画以天地万物为对象,以造物为师,力图在描绘自然事物时真实地表达其真情实感。他认为艺术对外要适应物理,对内要顺乎人情。他在一幅画兰图中题词说:昔人云:入芝兰之室,久而忘其香。夫芝兰入室,室则美矣,芝兰勿乐也。吾愿居深山绝谷之间,有芝弗采,有兰弗掇,各适其天,各全其性。 2.2造物为师 郑板桥画竹、石、兰,主要以造物为师,再加以艺术加工,并着重表现客观物象的性情神韵和画家主观的爱好隋意。郑板桥曾直率地说他画竹全以自然为师:......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于时一片竹影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2.3形神生意统一 郑板桥不满意自己画兰"酷似兰",即认为艺术形象仅仅形似不足以与对象拉开距离,尚未达到"不似之似"的要求。在"形似"问题上,板桥仍在探索应当达到的恰当的程度,他又以画竹为例,认为追求形似的程度是与对竹意的表现以及对气韵的追求相联系的。 2.4 定则化机 郑板桥根据自己画竹的经验和体会,针对艺术创作的整个审美心理和艺术流程,提出了艺术创作应符合美的规律和艺术规律这样一种辩证的见解。此外,他还把运用于艺术创作的"胸有成竹"论和"胸无成竹"论巧妙地统一了起来。这种见解似乎包含了以下四种绘画美学思想: 2.4.1艺术既要深入表现自然,又要与自然拉开距离; 2.4.2艺术要表现艺术家的审美理想; 2.4.3艺术创作要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 2.4.4艺术作品必须是美的、有个性的。 2.5 美丑相成 宇宙万物都是相对的,因而哲学、美学和日常生活的语言中就相应地出现了成对的名称、术语、概念和范畴。如天与地相对,自然与人相对,美与丑相对,善与恶相对,敌与我相对,夫与妻相对,如此等等。 2.6 以少胜多 "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可以说是郑板桥书画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规律。他曾把自己所崇拜的石涛同八大山人相比,用以说明一多必滥。他的绘画实践更可以显出其以"少"胜"多"的天才。板桥对诗词书画各个领域无不涉猎,经史子集、文学流派,无不通晓。他曾以画竹为例总结自己的创作经验道: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 2.7 自树其帜 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研究,郑板桥都主张既要吸收和继承优秀传统,又要自出新意,独树一帜。郑板桥之所以在多方面成就斐然,其中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他能吸收各家之长。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教学教材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赞美竹子的诗句古诗

赞美竹子的诗句古诗 1、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柳宗元《巽公院五咏·苦竹桥》 2、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阎选《河传·秋雨》 3、寒竹被荒蹊,地为罕人远;——陶渊明《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 4、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刘孝先《咏竹诗》 5、石笋如卓笔,县之山之巅。——李白《题楼山石笋》 6、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7、雪压竹头低,低下欲沾泥,一轮红日起,依旧与天齐。——方志敏《咏竹》 8、野竹交淇水,秋瓜蔓帝邱。——司马光《送云卿知卫州》 9、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10、洞房隐深竹,清夜闻遥泉。——王维《投道一师兰若宿》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11、一曲清商,人别后、故园几度。想翠竹、碧梧风采,旧游何处。——张宁《满江红题碧梧翠竹送李阳春》 12、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钱起《晚春归山居题窗前竹》 13、翠袖怯春寒,修竹萧萧晚。——杨无咎《生查子·秋来愁更深》 14、遍造山水有竹处,不问主人识不识。——郑思肖《爱竹歌》 15、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杜甫《严郑公宅同咏竹》 16、湘泪浅深滋竹色,楚歌重叠怨兰丛。——李商隐《潭州》 17、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18、子猷闻风动窗竹,相邀共醉杯中绿。——李白《对雪醉后赠王历阳》 19、凭阑半日独无言,依旧竹声新月似当年。——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 20、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李商隐《瑶池》 21、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22、竹亭人不到,新笋满前轩。——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六年级美术下册第10课《竹》教学设计浙美版〔精品篇〕

第十课竹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水墨画竹及简单的竹制工艺品的制作方法,了解传统的竹文化。 2.欣赏与竹相关的名作、竹制工艺品,探索竹文化,在临摹、制作与竹相关的作品中感受竹文化的魅力。 3.领会传统文化中将植物人格化的内涵,激发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品格的象征之一,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它与松、梅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又与兰花、菊花、梅花一起被称作“四君子”,象征着高洁、虚心、坚韧等品格,历来为人们所喜爱。墨竹更成为花鸟画的基础画种之一,中国画画家几乎都会画竹子,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诗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的爱竹情趣和爱竹心态。本课属于“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课程,课本通过对北宋文同的《墨竹图》、清代郑板桥的《兰石图》及现代石增泉的《中国精神》等作品的欣赏,使学生了解竹子是中国文人画家借画言志的重要表现题材。学生从竹子的图片、描写竹的摩崖石刻及竹的画法示意图中了解竹子的品种及结构,自主探究有关竹子的诗句、成语、谚语以及描写竹子的文章,了解竹子的象征意义和水墨竹子的画法,掌握竹的形态、构图要点、疏密 关系等要素。课本还选取了竹皮的制作过程、民间艺人编织竹制品的图片以及竹制生活用品和竹制工艺品,引导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去发现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动手制作的欲望,在学习过程中,体验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交流,感受愉快、美好的情绪。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传统的竹文化,认识竹所具有的优秀品格。 难点:在用水墨的方式表现竹时,能较好地掌握画墨竹时用笔用墨的方法,能合理利用技法制作竹子工艺品。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竹子的诗句 关于竹子的古诗大全

竹子的诗句关于竹子的古诗大全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竹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咏竹(傅庞如) 破土凌云节节高,寒驱三九领风骚。 不流斑竹多情泪,甘为春山化雪涛。 咏竹(七律) 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庭竹唐·李中 偶自山僧院,移归傍砌栽。 好风终日起,幽鸟有时来。

筛月牵诗兴,笼烟伴酒杯。 南窗轻睡起,萧飒风雨声。 竹 唐·郑谷 宜烟宜雨又宜风,拂水藏时复间松。移得萧骚从远寺,洗来巯侵见前峰。侵阶藓折春芽迸,绕径莎微夏阳浓。无赖杏花多意绪,数枝穿翠好相容。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隐过酒罅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翦伐,会见拂云长。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篱竹 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咏竹 李日华 逗烟堆雨意萧森,峭石摩挲足散襟。记却洒瓢深草里,醉醒月出来寻。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中国古代美术欣赏《墨竹图》郑板桥

本科生论文 题目墨竹图郑燮 学院 系别年级 专业名称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职称 年月日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3) 前言 (3) 正文 绘画背景 (5) 绘图风格和绘图功能认知 (5) 创作立意和创作手法 (5) 绘画过程 (5) 作者思想 (5) 提拔诗文 (6) 书法形式 (6) 文人画 (6)

结束语 (7) 致谢 (7) 参考文献 (7) 《墨竹图》郑燮 摘要 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中期我国书画艺坛上,闪耀着无比灿烂辉煌的光芒。作为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郑板桥的绘画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 关键词郑板桥、墨竹、清代中期、扬州画派、文人画 前言 通过这学期的课堂学习及课后查阅资料,我对中国古代美术有了些

许了解与思考。 历史长河浩瀚无垠,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灿烂辉煌。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作为世界四大文化体系之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明发展源远流长,从远古至今留下了丰富的艺术文明。美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是对生活的一种能动的审美的反映,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即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设计,书法篆刻。美术史,是对美术现象和对具体美术作品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事实的学术性研究,是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在中国古代美术史上,明清时期的美术成就颇丰,扬州画派创作了美术史上的辉煌。 《墨竹图》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他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画家、书法家,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传世代表作品有藏于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处的《墨竹图》轴、《兰竹图》轴等。有诗文集行世。他的诗书画作品皆清新雅致、内涵蕴籍、格调超人。画擅花卉木石,尤长兰竹。兰叶之妙以焦墨挥毫,藉草书中之中竖,长撇运之,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他的画,竹子劲秀挺拔,兰花秀妍柔美。有时竹石相间,有时兰竹相伴,但无论哪幅画,都是充满“空山新雨后”的自然气息,却丝毫不见半点媚态,一如他的性格。 正文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

郑燮的经典诗词《新竹》赏析《新竹》 清·郑燮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赏析】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两句写“新枝”与“老干”的关系:新枝之所以能够高于旧枝,是依赖于老枝的扶持。这两句由竹子本身的生长生发开来,有象征的作用。“新竹”象征着新生的力量,即一个时代的青年晚辈;“老干”则代表着老一辈、长辈。这两句是说,虽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胜旧人”,但新生的力量却少不了老一代的积极扶持与栽培,因此,后辈不能忘却前辈的扶持教导之恩。 “下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两句是对未来的展望,说来年新生的竹子会更加茂盛,暗示了新生力量在老干的扶持下将会更加强大。

这首诗,现在用来歌咏老师教书育人的伟大功业,也用来表达对老师长辈的感激之情。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人物评价 扬州画家李鳝(《楹联丛话》):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 清代袁枚: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妃稀。 清代学者康有为:乾隆之世,巳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 书画家启功(《论书绝句》):坦白胸襟品,神寒骨重墨萧寥。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清代戏曲家、文学家蒋士铨(《题画兰》):板桥作画如写兰,波磔奇古形翩翩,板桥写兰如作字,秀叶疏花是姿致。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兴化郑进士板桥风流雅谑,极有书名,狂草古籀,一字一笔,兼众妙之长。 清末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

术家杨守敬(《学书迩言》):板桥行楷,冬心分隶,皆不受前人束缚,自辟蹊径。然为后学师范,或堕魔道。 扩展阅读:郑板桥的绘画艺术 郑板桥出身于书香门第,康熙末年中秀才,雍正十年中举人,乾隆元年中进士,五十岁起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计十二年。“得志加泽于民”的思想,使得他在仕途对连年灾荒的平民百姓采取了“开仓赈贷”“捐廉代输”等举措,这引起了贪官污吏、恶豪劣绅的不满,被贬官。之后,他靠卖画维持生活。郑板桥的一生,经历了坎坷,饱尝了酸甜苦辣,看透了世态炎凉,他敢于把这一切都糅进他的作品中。郑板桥的题画诗已摆脱传统单纯的以诗就画或以画就诗的窠臼,他每画必题以诗,有题必佳,达到“画状画之像”“诗发难画之意”,诗画映照,无限拓展画面的广度,郑板桥的题画诗是关注现实生活的,有着深刻的思想内容,他以如枪似剑的文字,针砭时弊,正如他在《兰竹石图》中云:“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 瘦劲竹子画:郑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说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自己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后来他说:“凡

郑板桥咏竹诗

竹石 清·郑板桥 淡烟古墨纵横,写出此君半面, 不须日报平安,高节清风曾见。 竹石 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清·郑板桥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效李艾山前辈体 (清)郑板桥 秋风何自寻,寻入竹梧里; 一片梧阴,何处秋声起? 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 (清)郑板桥 十载杨州作画师,长将赭墨代胭脂。写来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篱竹 (清)郑板桥 一片绿阴如洗,护竹何劳荆杞? 仍将竹作芭篱,求人不如求已。 竹 (清)郑板桥 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

霜雪满庭除,洒然照新绿。 幽篁一夜雪,疏影失青绿, 莫被风吹散,玲珑碎空玉。 竹 (清)郑板桥 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题画 (清)郑板桥 一竹一兰一石,有节有香有骨, 满堂皆君子之风,万古对青苍翠色。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 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题画 (清)郑板桥 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 题画 (清)郑板桥 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 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笋竹二首 (清)郑板桥 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房剥春筠,此身愿辟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 题画 (清)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竿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三篇)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三篇)目录: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一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鞋的联想二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龙年的祝福三

幼儿园大班美术活动郑板桥的《墨竹图》 一 一、设计意图 幼儿园的美术欣赏,是为了引导幼儿学会体验美术作品的形式 美和内容美,具备初步的审美意识。国画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国画的接触很少。所以,在这次活动中,我选择我国古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创作的几幅《墨竹图》供幼儿欣赏,让幼儿通过看、摸竹子,在了解竹子的外形特征的基础上,感受国画的表现特点和它的意境美。以中国传统艺术——国画作品作为欣赏对象,旨在培养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让幼儿初步了解国画的特点以及国画的绘画工具。 2、欣赏画家用墨色的浓、淡变化表现事物,感受国画的意境美。 3、尝试用水墨画竹子、竹叶,体验动手画国画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萌发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三、活动准备 1、用实物竹子布置活动场地。郑板桥的《墨竹图》四幅。 2、通过录像欣赏竹林的美 3、国画材料和绘画工具教师和幼儿人手一份。 四、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观看实物竹子,通过让幼儿看、摸竹子,了解竹竿的颜色、粗细、形状以及竹叶的形状等。

师:竹子是什么样子的?小朋友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也可 以用鼻子闻,可以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2、通过欣赏录像《竹林深处》,让幼儿感受一片片竹林的美。 师:你们看到了什么?走进竹林,你们感觉怎么样? 3、让幼儿欣赏国画大师郑板桥的《墨竹图》。 师:你们喜欢竹子吗?古时候的画家也很喜欢竹子,他们经常 边欣赏竹子边把它们画下来。(出示《墨竹图》) 师:这些画是简笔画吗?(让幼儿知道这是中国画) 师:它们是我国的国画大师郑板桥画的。(简要的向幼儿介绍郑板桥) 师:你看到这些画有什么感觉?画面上的竹子颜色有没有一样?浓墨画出的竹子感觉离我们远还是近?那淡墨呢?(感受墨色的深浅变化) 师:这些竹子的形状有什么不同?(粗细、长短、直斜)为什么有这些不同? 4、进一步欣赏下载的郑板桥的其他的作品。 教师小结:画家郑板桥爷爷画的是一片竹林,静静的竹林画得 很美,用浓淡不同的墨色表现竹子的粗细、高底、远近。让我们看 了感觉很舒服。 5、教师介绍国画材料以及使用方法。示范如何画竹子和竹叶,注意如何让墨色有深浅变化。 6、鼓励幼儿大胆画出自己喜欢的竹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阅读答案及全诗赏析 咏竹 刘孝先 竹生荒野外,梢云耸百寻。 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 耻染湘妃①泪,羞入上宫琴②。 谁能制长笛,当为吐龙吟。 【注】①湘妃:传说中舜帝的妃子,舜亡后,湘妃泪洒竹上,形成斑竹(又叫湘妃竹)。②上宫琴:宫廷一流琴师弹奏的琴。 (1)下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竹生”句既描述了竹恶劣的生长环境,也赋予了竹不图安逸、不慕奢华的品性。 B. “梢云”句运用夸张手法,描绘了竹梢高耸入云的情状,为下文写“高节”做铺垫。 C. “耻染”句表明竹子自感无法与湘妃相比,为不能像湘妃那样痴情而感到羞愧。 D. 结尾两句抒写竹子希望能制成长笛高声吟唱的愿望,寄寓了作者的独特情怀。 (2)下列诗句与“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一句情感态度最接近的两项是(4分) A. 南条交北叶,新笋杂故枝。(晋·谢朓《咏竹》)

B.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唐·刘禹锡《潇湘神》) C. 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宋·陆游《东湖新竹》) D.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明·朱元璋《雪竹》) E.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清·郑板桥《竹》) (3)这首咏竹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在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等诗中也有体现,请以本诗或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另选其他诗作)作为例子,谈谈你对这种手法的理解。(12分) 【参考答案】 (1)C 解析:“耻”是“以……为耻辱”之意。(3分) (2)D、E。(每项2分,共4分) . (3)托物言志是通过对富有特征的物象的描写,将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品性,来寄托作者志向、情趣或理想的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往往能达到形象、委婉、深沉感人的艺术效果。《咏竹》通过描写竹子身居荒野、高耸向上、外直中空等特点,赋予竹子不慕奢华、不媚俗、高洁、坚贞、追求理想的品性,表达自己要像竹子一样坚贞高洁,追求梦想,愿为国家效力的高尚志趣。这种手法在其他诗人的诗中也常有运用。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借石灰经过“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