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论文

论文摘要:始于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极大的损失。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衰退现象,中国也是这次危机的受害者。尤其是一些主要面向国外市场,分布于东南沿海的小企业大量倒闭,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伤害。那么这场危机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又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伤害?又如何解决呢?这次危机和泡沫经济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这是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同时也是一场引发人们对经济发展重新进行思考的一场灾难.下面将以这次危机为例,分析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后果,以及应对泡沫经济的措施。
关键词:泡沫经济,投机过度,金融危机措施,负效应
正文
一、金融危机产生的背景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国际收支失衡。首先,美国政府的经常项目和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其次,东亚国家和石油输出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积累巨额的外汇储备。而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长期以来奉行凯恩斯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国政府和美国公民早已养成提前消费的习惯。正是这个习惯加剧了全球的资本流动,为危机爆发埋下了隐患。而美国在经历互联网泡沫以后,急需寻找一个新的支柱产业带领国美经济走出低谷,而美国政府这时想到了从古至今都最容易产生泡沫的房地产行业。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2007年末的美国金融危机产生始于美国次级住房抵押贷款危机(简称次贷危机)。要理解什么是次债危机,就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美国的次级按揭贷款。次级按揭贷款是国外住房按揭的一种类型,贷给个人信用25记录低于一定级别的人以谋求更高的利息进而增加银行收入。2001-2004年,美联储实施低利率政策刺激了房地产业的发展,美国人的购房热情不断升温,次级抵押贷款成了信用条件达不到优惠级贷款要求的购房者的选择。美国各大商业银行以及储蓄机构等金融机构对那些还款能力差,信用分数较低的发放了大量的次级贷款,鼓励他们贷款买房。此类贷款占美国房贷市场的13%-15%。就在次期间,房地产泡沫迅速膨胀。
2004年,美联储感到美国经济发展过热,以期通过提升利息率的政策来降温,在两年间17次提高利息率,将利息率由1%提高到5.25%。利率的提高使还款能力低的次级贷款者无力还款,房屋出售出现困难,房价开始下降。低信用的借款人违约率骤升,导致贷款机构亏损严重,进而引起次贷市场资金链出现裂痕。由此造成恶性循环,加速了次贷危机的爆发。到2007年,房地产市场严重萎缩,证券市场产生恐慌情绪,次级市场

的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很自然地会出现逾期还款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的案例。大量案例的接连出现引起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悲观预期,次级市场发生严重震荡。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价格也会因为房屋所有者止损的心理而继续下降。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了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的产生使得银行债务危机恶化,不良贷款数量急剧增加,最终造成银行资金链的紧张,最终演变成金融危机。由于全球许多国家在美国都有大量美元投资,所以无一幸免的受到拖累,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因此而出现衰退。
如果对上述过程进行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场危机的根源就是由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断累积的资产泡沫引起的,基于房地产市场的升温而产生的过度的金融衍生品又造成金融市场的泡沫,当泡沫过度膨胀而破裂,那么危机的发生只能说是一种必然。
从以上金融危机的产生过程来说,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形成的原因。就我个人看来,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弱点
在资本主义的世界里,由于受到西方古典经济学的影响,尤其是古典自由主义的影响,大多数国家的都主张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在美国历史上,虽然在十九世纪的二三十年代的罗斯福任内有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但是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又逐渐盛行。虽然经济自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是有其固有弱点的: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滞后性。如果缺乏国家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降低了市场的抵御能力。当资本缺乏管制时,房地产行业形势一片大好,必然会引起行业的发展过热以及过度的投机投资。尤其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这一法案极力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当金融市场的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必然引起泡沫经济的产生,而作为虚拟资本及其衍生出的虚拟经济副产品的泡沫经济,又缺乏国家的宏观政策的有效调控,那么金融危机的产生也就不可避免了。而由此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

2.美国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调节,是指国家银行即中央银行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扩大或紧缩信贷,以影响利息率,进而通过利息率的升降来减少或增加投资,促进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工具之一。2001-2004年美联储一直采取降低利率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从2003年一月到2004年六月利率一直维持在1%。甚至一度在美国实际利率为负。这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融资成本下降

,而同时其流动性过盛刺激房屋需求,房屋市场供求关系失衡导致房价上涨。房地产市场的狂热激发人们投资热情,投机需求的活跃进一步刺激需求,房价持续上升,虚拟资本不断膨胀,从而为房地产泡沫产生提供了可能。 2004年美联储期望通过提升利息率的政策过热莱维过热的经济降温,银行利率不断提高导致房地产市场持续降,贷款者无力偿还贷款进而违约,造成银行大面积亏损而引发经济危机。

3.过度的提前消费
我相信我们中大多数人都听过一个关于美国老太太和中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更有很多人十分推崇美国老太太通过信贷买房的经济头脑。其实这里的美国老太太就是美国人提前消费理念的代言人。我不否认这种理念存在的合理性。然而,提前消费的理念虽然可以刺激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也积累了财政赤字,贸易逆差及大量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泡沫,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动摇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根基。问题就出在美国过于依赖这种提前消费的理念来创造价值,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泡沫,空前的繁荣却建立在如此巨大的泡沫上,如果泡沫膨大破裂,后果可想而知。虚拟经济一旦崩盘,进而影响实体经济。那么当作为金融市场领头羊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必然引起金融市场的大动荡,引发次贷危机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三.金融危机导致的后果
美国这次由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已经演变成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其影响之巨大是我们始料未及的。这场危机引发的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已经增大。
1. 这场危机对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次贷危机引起的动荡已经影响到了实体经济,主要体现在房地产行业,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等领域。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居民消费明显下降、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减少,投资热情下降。其次,美国持续上涨的GDP下滑。外贸企业出口下降,美国经济下滑,购买力开始下降,对外贸易额也开始下滑,国内的需求下降必然将导致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的下降。第三,金融信誉下降导致银行紧缩银根,致使企业在短期内出现资金短缺。而这一现象对那些特别依赖资金流动的企业影响尤为重大,甚至出现企业倒闭的现象,实业萧条必然导致失业人员的出现,就业率下降。随着美国房地产不断萎缩,美联储加息压力增加,以往红极一时的次级抵押贷款日益陷入危机。
2.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场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逐渐波及到全球,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衰退的现象。美国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与世界上众多的经济体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

经济的下滑也使国际经济环境急转直下经济周期显示出由高涨到低迷的阶段转换的危险。美国次级债抵押贷款危机在全球的"辐射效应"日益显现。受美国股市暴跌影响,欧洲和亚太地区股票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跌。同时由于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欧盟、美国和日本的中央银行纷纷向金融系统注入巨额资金,以缓解流动性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同时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国际市场的需求下降必然会导致国内经济发展出现颓势。美元的进一步疲软致使许多持有美元储备的国家苦不堪言。世界经济都陷在“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中。
3.1.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目前正处于高储蓄的状态之中,外部需求的增长成为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国内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总量高达中国出口贸易总量近百分之五十。当因美国经济增长乏力导致的国内需求下降发生后,其对中国商品需求的增速也将下降,这将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造成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国内经济的发展,尤其是位于东南沿海一带一出口贸易为主的一大批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口增加,出现返乡民工潮,增加了国内就业压力。一些为中小企业提供材料的国有企业也出现经营困难,税收下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蔓延,人们的心理预警增强,打击购房者的购房信心,对中国的房产实业也会造成一定伤害。
另一方面,中国拥有1.8万亿的美元外汇储备资产,随着美元贬值中国的外汇储备资产会面临贬值风险,导致中国外汇资产实际购买力下降,给中国的货币政策运用、宏观调控带来很大困难。由于出口不足导致的经济衰退与能源价格上涨导致的通货膨胀并存,政府不但不能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拉动内需,还必须运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通胀,这会进一步加深人民币升值。金融危机引发的国外资产组合调整和对中国新兴市场重估,致使中国股市的投资减少,加大中国股市的跌幅力度。
四、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引起的泡沫,那么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我们就要从挤压泡沫开始,应对泡沫经济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尤其是对于发展中的中国,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伤害,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应对,以尽量减少损失,将是我们一直需要探讨的问题。那么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有哪些呢?就我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防止房地产市场的过热与崩塌
监管部门应设立房地产等行业风险预

警机制、危机升级后的处理措施,以避免危机发生或有效应对危机。金融机构应建立和完善个人征信系统,实行严格的贷款审核制度和风险管理措施。推进资产证券化,增加融资渠道,实现信用风险的分散和转移,同时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2.建立严格的虚拟经济发展法规和政策,加强对金融等行业的监管力度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金融机构为了逐利而不惜降低借贷标准,就是这种不够谨慎的做法为后来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祸根。要防止泡沫产生,我们就要提高金融体系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风险管理。加强对股票,债券及衍生债券等虚拟资本的监管力度。要利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经济监管的手段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而引起泡沫经济。
3.培育理性的市场主体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然要求
4.刺激内需,升级产业结构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 扩大就业,提高人民可支配的工资收入;由国家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例如医保、教育、养老保障等,促使公众减少“预防性”储蓄,增加内需;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出台相应政策促进出口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出口企业要积极开拓新市场,落实市场多元化战略。
 2.调整外汇储备战略
要完善对外汇储备资产的多元化策略,将从美元资产为主到多种货币资产,同时优化美元资产的投资结构;购买海外石油及其他稀缺资源,参股收购相应海外企业;尽可能购买有助于培育国内自主创新的海外次核心技术、先进设备;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支持国内居民对外金融理财与投资,以鼓励“藏汇于民”。

参考文献:
【1】张明:透视美国次级债危机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国际经济评论,2007(5)









而在当前更应该关注的是次级债危机带来的心理恐慌和负面预期。这种负面预期正在向金融产品体系和金融监管领域延展,并势必对全球金融体制和框架带来深远影响。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动荡对国内金融安全和稳定影响不大,但中国作为经济迅速增长、金融业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经济体,在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拓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过程中,国内金融机构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科学防范类似风险。比如减少期货、期权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降低对国内经济的伤害。
V.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美国次级债危机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影响,以及危机引导的美国经济衰退对各国的出口产生影响外,当局为了避免经济迈入长期衰退而采取的经济政策,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不良影响。美国经济政策的取

舍对其他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影响才是最为显著的。为了摆脱经济衰退的困境,美联储采取激进的货币政策(不断向市场注资或降低名义利率),以救助财务状况恶化的金融机构,美国这一政策将会继续持续下去。那么美元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弱势,由于全球的石油及绝大多数大宗商品均是以美元计价,美元的贬值将进一步引致这些大宗商品继续高位徘徊,特别是与石油价格紧密相连的农产品价格,大宗商品的走高对于经济上涨强劲的新兴工业化国家而言,他们将直面通货膨胀的危险。同时,通货膨胀的压力和美联储激进的货币政策又制约了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政策的有效实施,这些国家在面临国内经济衰退的时候还不能采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拉动国内需求,还需要采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来抑制国内通胀,从而引致这些国家特别是新兴工业化国家,步入"低增长,高通胀"。
(一)欧洲经济受次级债危机影响增速下降
2007年第四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2.2%,低于第三季度2.6%的增长率,但仍然表现相当强劲,2008年一季度增长为2.1%。由于金融市场的持续动荡、欧元不断升值以及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飙升等不利因素必然会对欧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在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影响下,欧元区在面临经济快速下降的同时还面临严峻的反通胀压力,同时欧元的不断升值将导致其国际竞争力的下降,经济出现增速的回落将不可避免,会不会步入"滞涨"的境地还依赖于欧盟的经济政策。预计今年下半年和2009年,欧元区经济增长将出现负增长,这对一个以区域内贸易为主的经济体而言,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不亚于其他经济体。
自2005年二季度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复苏,欧元区的总失业率持续下降,今年2月份的总失业率为6.7%,创近十年来的最低水平。但今年随着欧元不断升值,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制造业的开工会受到影响,5月份欧元区的总失业率上升到7.2%,预计到年底,总失业率将会攀升到8.0%以上。随着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下降,就业状况必将逐步恶化,同时由于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导致的国际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等一些大宗商品价格的攀升,通胀在欧元区必然会抬头,为抑制通胀,欧元区这一最重居民福利的经济体必然会抑制信贷,信贷的抑制必然会导致制造业和消费的减缓,同时通胀的抬头会导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这都会导致消费增速的减缓。
由于能源和食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欧元区在今年6月份的通货膨胀率升至4.0%,明显处于不断攀升,已经远超了欧洲央行设定的2%的目标上限。其中,欧元区PPI比去年

同期上涨7.1%,相对于2007年2.5%左右的水平,PPI的上涨速度已经翻了三倍多。这些数据表明,欧元区短期存在较大的通胀上行风险。由于美国激进的经济政策,欧元区高通胀率可能比预期维持更长时间。欧元区各国特别重视社会福利和居民的社会幸福感知度,所以欧元区自成立起欧洲央行就把反通胀作为主要政策目标。目前欧洲央行已经启动加息来反通胀(7月4号,欧洲央行宣布将欧元区基准利率提高25基点,至4.25%的7年高点),利率的提高短期内刺激了欧元的升值,这将进一步打击欧元区的出口以及降低其国际竞争力,从而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并且就像其他经济体一样,加息的启动并不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的下降,相反还导致经济迈入了"滞涨"。但不管欧洲央行采用何种政策措施,目前欧元区已经步入"低增长,高通胀"。
(二)日本经济复苏道路更加漫长
美国次级债给日本金融企业利润造成了较大损失,其经济复苏道路也更加漫长。2月13日日本金融厅最新的权威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末,日本各类银行所保有的ABS(资产支持证券)和CDO(抵押债务权益)等相关次级债产品的投资额度约为1.52万亿日元,损失约为0.44万亿日元。其中,日本大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共持有1.39万亿日元的次级债相关产品,损失约为0.39万亿日元。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至07年12月末为止,日本的大银行等金融企业所持有的次级债相关产品的损失是07年9月末的3倍,并且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但从绝对值上来讲,日本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共持有1.52万亿的次级债相关产品,约合150亿美元,相比欧美银行总体规模较小,而损失为40多亿美元。次级债对日本的银行等金融企业造成的损失不仅仅停留在持有次级金融体系。
次级债对日本金融企业所造成的影响小于欧美企业,但从企业内部财务来看,其造成的损失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从日本实体经济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经价格因素调整后换算成年率为增长4.0%,明显好于预期。尽管日本经济在2007年出现了复苏的势头,但推动日本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出口和企业投资,未来日本经济增长仍缺乏足够动力,油价高企、日元走强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给日本经济的复苏带来的全面的冲击。如果美国经济持续放缓,欧盟将努力消除逆差,日本的出口很难再保持强劲的势头,受工资水平下滑的影响,通货膨胀的抬头,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占日本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的消费开支将出现下降。因此,日本经济很难保持复苏的势头。预计日本2008年GDP的同比增速下降在1.5%左右的水平,2009年

出现负增长的概率相当大。
出口一直成为支撑日本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受次级债危机影响,今年1-3月,日本对美国出口增速分别-3.2%、-6%和-11%。但来自于新兴市场经济体和欧元区的需求十分旺盛,足以抵消日本对美国出口下滑的负面影响。在前3个月中,日本对亚洲国家出口增速分别为8.1%、13.8%和1.8%;对欧元区出口增速则为10.6%、7.1%和3.6%。对欧元区和亚洲的出口增长强劲,使日本出口贸易保持良好态势,一季度增长幅度4.5%,折合成年率为增长19.5%,创下4年来最快增速。但未来日本的出口将面临下降。首先,欧盟目前出现经济增速放缓,日本对欧盟出口也很难乐观。其次,随着亚洲地区未来经济增长的放缓,出口出现下降是必然的趋势。今年6月份日本出口额同比减少1.7%,出现55个月来首次下滑,未来这一趋势仍将延续。
2007年9月份之前,日本的CPI始终保持在负增长附近。2007年10月份开始CPI开始攀升,达到0.3%。今年3月份达到1.2%,6月份达到1.3%,PPI达到4.7%。日本近期通货膨胀的上升,主要归因于国际能源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在能源和食品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徘徊的局面下,日本的CPI和核心CPI均呈现出进一步上升,这种外部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将使日本经济在增长放缓的同时面临通胀加剧的危险。
(三)新兴工业化国家遭遇"通胀危机"
新兴工业化国家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红利"导致了他们多年的"高增长,低通胀"。但美国次贷危机导致的信贷危机,由于美国不断注资和不断降息的救助方案,使新兴工业化国家开始面临越来越大的通胀压力,同时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将迫使他们更加关注通货膨胀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这将促使这些国家采用紧缩的货币政策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压力。这种抑制短期内也不会改变通货膨胀的压力(更多的是一种输入型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新兴工业化国家均是出口导向型经济,随着美国化解次级债危机政策的出台,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经济体均将出现经济增长放缓,这必将影响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出口。出口增速的下降也将导致经济增长的减缓,经济增长的放缓将使国际资本对其未来增长前景产生担忧,从而导致国际资本的抽逃,使其汇率出现快速贬值,一旦控制不好就会陷入"通胀危机",产生金融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