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

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
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

浅论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

张朴尧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人与人之间讲的是人际关系。“朋友多了路好走,朝里有人好做官”“朋友就是生产力”“感情深一口焖,感情浅舔一舔”“宁让胃喝出一个洞洞,也不让熟人之间有个缝缝”这些俗语讲的就是熟人社会的一些基本特点。不错,熟人多了就是好办事情。如果你的熟人遍布天下,而且关系个个非同一般,别人不很容易办到的事情,你却不费吹灰之力办到了,那么,这就是你的“本事”,也是一种“能力”的标志。对这种“本事”和“能力”地追求,更加激励我们的社会向熟人社会发展。

下面通过两个例子分析一下熟人社会的基本属性。

如果你是一位就医的患者,因为在医院有熟人,就不用排队而优先就诊,这是一件多么快意的事情!别人排队我却吃小灶,这能不叫“本事”吗?然而,你得到优先就诊而节省了时间,别人却不得不排更长时间的队等候就诊,别人因为你的“本事”而多付出,实际上你节省的时间,是因为你利用熟人关系侵占了排队等候就诊者的利益。同样,假如你和路口执勤的交警是熟人,而且他对你的闯红灯行为视而不见,那么,在你闯红灯时绿灯方向的车辆就不得不礼让你的行为而慢行,你所节省的时间实际上就是你利用和交警的熟人关系而侵占了别人的时间。由此事例我们不难明白,熟人社会的所谓熟人行为,不但没有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而且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熟人社会使熟人得到实惠的同时,却必然损害陌生人的利益,这种社会是低效率的,也是不公平的。熟人行为越是普遍,社会的效率和公平越是难以保证。熟人社会的属性就是熟人得到实惠的同时,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和效率,侵占别人利益的同时破坏了正常的规则。

熟人社会的属性是这样的,那么与熟人社会相对应的陌生人社会(一下简称“生人社会”)的属性是什么样的?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发达国家的社会就是生人社会,生人社会的特点就是契约。在成熟的生人社会里,人际关系靠非常完善的各种规则,信用体系,法律法规而规定下来,这些规则、法律、信用体系都是契约。他们的人际关系非常简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没有我们这么复杂,所以生活在这些发达国家的人显得特别“单纯”。但人家的生人社会的和谐程度却非常的高。在发达国家的生人社会里,人们都认为自己是依赖生人而生存,每个人都在为陌生人做事。比如你是乘客,那么司机和售票员就是为你服务的陌生人;如果你是患者,那么为你服务的医生护士也是陌生人;如果你是顾客,那么为你服务的售货员也是陌生人;如果你去餐厅吃饭,那么也是陌生的厨师为你烹调;如果你是读着,那么也是陌生的作者编辑为你提供服务;如果你是电子产品的使用者,那么也是陌生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你提供了产品……实际上不管你处的是生人社会还是熟人社会,我们都离不开陌生人,你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为陌生人服务的。由此看来,我们对陌生人的依存度实际上远远大于对熟人的依存度。这种依存完全是建立在正常完善的规则的基础之上的,就像一个汽车的数万零件,只有彼此按照设计的规则有机配合才能使汽车正常行驶。同样,社会中的每一个规则也都是保证社会整体有机运行的前提。所以,生人社会的基本属性就是规则、信用、高效、公平。生人社会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目的是不敢轻易破坏社会规则和信用和法律制度的,只有通过自己的合法的努力才可以实现。

比喻是蹩脚的,人毕竟不是汽车零件。因为人都是有思维、有欲望、有惰性的生物个体。西方哲学家们诸如休谟笛卡儿等,都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即使中国的圣贤们也不是一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天生都有好逸恶劳追逐名利的本性,每个人都希望付出最少而利益最化。所以,在熟人社会里,人们就形成了自己的交际圈、熟人圈、利益圈。这些圈里人为了共同的目的彼此利用自己的优势给予熟人实惠,也从熟人那里得到实惠,但实际上损害的是圈外人乃至整个社会的利益,造成了社会规则的破坏,公平被践踏和社会整体效率的低下,更有

甚者演化为犯罪,对国家民族利益构成极大的损害。

熟人社会的基本属性决定了熟人之间必然是以私利为存在基础的。传统意义上的友谊情感不在讨论之列。这个基础构成熟人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熟人之间一旦失去价值基础,便渐渐成为圈外人了。不是有很多领导干部退位后感到门可罗雀的炎凉吗,为什么?就是因为你作为入熟人圈的凭证――权力没有了,你再也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利为熟人实现利益诉求了。由此看来,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功利特性是极其不稳定的,要想具有稳定的熟人范围,你必须能够通过自己的“本事”侵占生人的利益而满足熟人的要求,同时,你也享受到熟人提供给你的实惠。这就决定了熟人社会为了维持本身的运转,必然要付出更多的社会成本。所以,熟人社会的人际关系实际上是非常脆弱的不稳定的,必然随着功利的变化而变化。“君子言于义,小人言于利”的说教在此显得多么苍白无力!

当然,生人社会里每个成员也都有自己的功利目的,但这种目的的实现依靠的是规则公平不破坏别人利益的前提。生人社会要想实现自己的个人功利目的,只能靠在规则内的努力,破坏规则的成本非常昂贵。理性告诉人们,生人社会的人只有遵守规则才是使自己功利目的实现的最佳选择。如果依靠熟人走旁门左道,反而适得其反。这就是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简单的根本所在。但关系简单不等于感情不深,实际上关系简单功利性少的人际关系更容易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纯洁的友谊,因为没有沾上利益的铜臭味的友情才是真正纯洁的友情,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规则的完善和得到遵守,必然弱化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人们可以腾出更多精力来用于实际的工作,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提高,也更加促进了全社会的公平性。

熟人社会的熟的程度越高,整个社会的幼稚性也就越强,效率和公平性也就越差,社会运作成本也就越高。有限的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不得不浪费在熟人之间的内耗上来,人们为了达到自我的功利目的,不得不极大地扩展自己的熟人范围。那些熟人少,遵规守则的老实人被视为无能和不通世故。在熟人社会里,办事处处讲关系,事事讲疏近,规则法律信用体系等契约遭到无情的践踏。为此,整个社会为了矫正由此带来的偏差,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资源,付出更多的代价。熟人社会是内耗十分严重的社会,它的不公平和低效率严重阻碍着社会的正常进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实现,必然要以打破熟人社会的种种弊端,建立生人社会为前提。我们以为自豪的熟人社会实际上不是优秀的社会结构,恰恰相反,它的特有属性是个致命的缺点。

弱化熟人社会的不公平性和低效性属性,构建高效而公平的生人社会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在熟人社会的熟人文化影响下,让人们认识到熟人社会的种种弊端有着极其困难的一面。柏杨先生说过,中国人的基因里有着一种滤过性的文化病毒。这种病毒实际上就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恶劣的习性,是根深蒂固的习性。熟人社会的一系列属性,必然象病毒一样,随着中国传统文化里的恶劣基因一代一代复制下去。

每个人的公平是建立在全社会的公平基础之上的,每个人的功利目的的实现也是建立在社会规则不被破坏的基础之上的。在熟人社会寻求公平与个人功利目的的实现,必然以侵害别人的公平和利益为前提,而且由于每个人不可能把全社会的人都纳入自己的熟人圈,一旦出圈后也非常容易遭受别的圈里的人侵害。熟人社会的公平性实际上是最无法得到保证的。由此带来的种种弊端实在是不划算。相反,如果每个人的公平都能够不通过熟人而得到起码的保证,那么这个社会一定是相对公平的社会。通过将熟人社会和生人社会的对比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只有生人社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全社会所有成员地公平。在熟人社会里,发达的人际关系标志着一个人的成熟度和能力的强大,但却也标志着社会的成熟程度的低下和不公平。对于生人社会来说,人际关系的简单,说明的是社会的成熟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不必通过熟人的破坏规则的帮助,而只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实现个人的功利目的,那么人际关系必然变得简单,熟人社会的属性

就越少,从而说明这个社会的效率公平性也就越好。这就是建立生人社会的必要性所在。所以,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简单地说就是要建立成熟地生人社会。在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不必很熟,甚至就是陌生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善待陌生人,那么也就是善待自己。这才是和谐社会的标志。

【吹尽狂沙系列】高中语文 经典话题作文题写作指导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写作导引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20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20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的血缘、亲缘和地缘纽带被斩断,人与人缺乏交流沟通,冷漠、封闭是其主要特征。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信

中国人与中国社会论文

中国式权威 中国的文明在几千年漫长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虽然,现在西方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但其本质和核心内容基本上没有变化。中国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其等级和权威观念深入人心。从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看出,人情、脸面和权威有着很深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了中国现在的文化特征。 中国建立在农业文明中,是一个人情味非常浓厚的社会。人们通常是以血缘关系组成的群落聚集生活。儒家思想是中国的主要文化,深入人心。它倡导忠孝节义,这样就把每个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每个家庭,权威和财产的传递基本上都是父传子,皇帝家族更是如此。很自然地,人情就与权威联系在一起。于是,与拥有权威的人发生联系的人就会形成一个关系网。而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关系。有人情有意味着有关系,有关系就能从拥有权威的人那里获得权威或者相关利益。在古代,皇帝的亲属都会被封王封侯,拥有极大的权利和财富。即使在平民家中,如果有一个人做官,出人头地,其他人也会跟着获得一定的权威和相应的利益。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这个道理。在现在,这种现象更是常见。例如,到政府部门办理手续,有很多人排队。这时,如果你跟政府部门的某一个人有关系,那么你就不用排队,立

马就可以办好手续,几乎不需要时间,甚至还可能省去很多钱。这就是关系的作用。在社会中,人与人靠人情形成了一张张关系网。这张关系网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立足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帮助,也是从上级和政府部门获得相关信息和利益的重要途径。只有管理好这张关系网,人们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发展事业,拥有更好的生活。 脸面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与权威有相当深厚的利害关系。从古到今,脸面就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甚至朝代的兴衰和更替,可以说是人们中国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曾经有一个学者说过,男人可以为它倾家荡产,女人可以为它而死。儒家思想也体现出了它的重要性。项羽乌江自刎前说过一句话“无颜见江东父老”。他为了脸面而死,刘邦则舍弃脸面却获得了天下。在大清王朝时期,西方国家曾经屡次来到中国请求通商,然而,皇帝为了显示他和天朝的威严,强行要求使者下跪,如果不跪下,则一切免谈。结果引发了浸华战争,陷人民于水火之中。如今,虽然西方文化对中国影响深厚,但本质上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在中国的现代社会中,有的人为了得到权威去做一些见不得人的勾当,有些官员为了有面子,也去做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就拿最近一段时间的拆迁事件来说,各地的强拆事件频繁发生。一些官员为了迎合国家的政策,建设新农村,不顾老百姓的反对,强行拆迁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材料作文“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 【文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先生早年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 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对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你有什么思考?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写作导引】 解读一:名言型材料作文——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 这是一道名言型材料作文,选取的两则名言,其观点呈相对关系,其命题方式与2011年上海高考试题极为相似。我们不妨先看看2011年高考上海作文试题: 1. 犹太王大卫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会过去。 2. 契诃夫小说中的一个人物在戒指上也有一句铭文:一切都不会过去。 这两句寓有深意的铭文,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也是引用两则看似对立的名言(铭文)作为材料。与叙述类(含寓言类)、说明类材料不同,我们无须通过事件因果或人物的言行、事物特征等的分析中把握材料体现的哲理,名言材料其实已表现了言者观点,其言论中对事物本质认识已作了概括陈述。考生可联系实际,从正反角度辩证地分析,或赞成或批驳,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上海试题“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不会过去。”这两个观点孰是孰非?其实,看上去完全相反的两个观点,从宏观层面上思考,两者又是统一的:所有的具体事件都会成为过去,但从中剥离出来的反思与感悟却将永远留存。大卫说的是事情本身,契诃夫说的是事情对自己的影响,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理解。所以,这两句话看起来截然对立,实际上是辩证统一的。就如同正方和反方的两个辩题,看起来对立,实际上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 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运动的普遍规律,这个命题就是引导考生用哲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对于高中毕业生来说,这点要求并不算过分。它实际上也代表了高考作文的总体命题趋势——开放中有限制,辨析中见思想。三明市质检作文也体现了这个特点。 解读二: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对立而又统一的世界 作文材料提供了两则名言,中国社会学大师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指出:“中国传统社会有一张很复杂庞大的关系网,人熟是一宝。”(英国)齐尔格特?鲍曼说:“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几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来像是一个普遍的陌生世界。我们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们也是陌生人。” 和大卫、契诃夫一样,两位社会学家的言论都针对现实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都有一定道理。费孝通的“熟人社会”针对中国乡土社会而言。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所以,“人熟是一宝。”而英国社会学家齐尔格特?鲍曼也在其《通过社会学去思考》中形象描绘了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紧张工作和生活导致人们之间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闭的现状。两种“社会”各有利弊。“熟人社会”强调人治,重视人情,但它也是一个“关系社会”,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较为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会”缺点是人与人之间

熟人社会的治理

熟人社会的治理 标签:熟人社会 ● 贺雪峰 在中国仍有九亿农民的背景下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有力的基础性装置,向下可以组织社会,向上可以勾连国家。这个基础性装置就是行政村和村民小组这个熟人社会及其内在的二重构造。按政策语言,就是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能力建设。 一、人情 2008年底到贵州湄潭聚合村调查,因为临近春节,聚合村“做事务”的家庭极多,村民常常一天要送4—5个人情。所谓“做事务”,就是整酒办事,婚丧嫁娶是一定要办事的,此外,诸如新房落成、老人做寿、小孩出生、考学参军等等都要“做事务”。聚合村“做事务”的规模也很大,刚开始听村支书说他儿子结婚办了160桌酒席,大吃一惊,以为书记交接广泛,才有如此大的酒席规模。后来知道,聚合村一个普通村民“做事务”的规模也在100桌。村民说前几年农村做事务的好象没有这么多,这几年经济条件变好了,做事务“整酒”的也多了。尤其是新房落成,有人前一年建成第一层后做事务整了酒,现在修建第二层再整一次酒。过去做寿,一般是高龄老人才做寿,现在做寿年龄越来越小。看来,在聚合村,做事务整酒是一件划算的事情。事实也是如此,做个事务整一次酒,一般可以收1万元多元的人情,花费却不超过5000元,做事务的人情收入有2/3的节余。正是有节余才有整酒的动力。 做事务整酒有利可图,整酒的名目就越来越多。试想,一对夫妻生有五个子女,陆续到了婚嫁年龄,这五个子女都会婚嫁生育,又要分别建房,这样一来,这个多子家庭几乎是年年有事务要做,亲友邻里因此要年年送人情。另外的家庭则可能父母年龄已高,子女尚小,虽然每年都送出去大量人情,却已有多年无事可做。由此带来人情的不平衡。 如果人情只是在一个有限的数额之内,且人们有足够长远的预期,则人情就是互惠,是亲友之间因为婚丧大事而提供的经济上的相互支持,虽然短期内不平衡,从长远来看则是平衡的。人情是礼尚往来的一部分。当人们预期不再长远时,有些人家总有事务要做,年年整酒,有些人家多年没有事务可做,因此就产生了严重的失衡。长期不做事务的人家感到送人情送不起了,年年整酒的人家则有了亏欠感。为了找回平衡,一些亲友鼓励那些已经多年未整酒的人家找个整酒的理由,比如本来之前六十大寿少有人做,现在也通过给父母做六十大寿来收回部分人情。本来房子只是改了个门,是个小工程,亲友也可能来送礼。子女高中毕业没有考上大学,也当作考上大学整一回酒,等等。并且,这些过去没有的整酒名目,是亲友鼓动起来的,是为了收回人情(或亲友为了还回人情),这个整酒所收人情往往比较大,甚至远远超出了当地常规的送人情的数额。 一旦新的整酒名目产生,就会逐步成为新的常规,一旦第一笔大数额的人情送出,就会提高整个人情往来中送礼的金额。最近几年,聚合村人情越来越多,送礼的礼金越来越重。特别亲近的亲友,送礼数额已达千元,最高礼金甚至达到万元,较为普遍的是送1000—2000元,比如兄弟姐妹家做事务整酒,兄弟姐妹送人情低于千元就会不好意思。若一对夫妻,双方兄弟姐妹众多,则每年送人情的钱可能就要上万元,送人情因此成为家庭最大的负担。也因此,聚合村有一个说法:“整酒就是整亲戚”。

中国公民社会

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及前景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公民社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仍然面临着一些制度层面的困境,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前景是乐观的,但是需要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意识的构建和民间组织的发展等方面做出巨大的努力。 关键词:我国公民社会现状前景发展途径 所谓的公民社会是对civil society 的新译法,是基于社会三分法的逻辑提出的概念。按照社会三分法,我们可以把社会分为政治社会、经济社会和公民社会,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公民社会当做国家和政府系统以及市场和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和民间关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包括NGO、公民的自愿性社团组织、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制度更加宽松、政府由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真正意义上的公民社会才悄然兴起,成为推动政治民主和社会进步的一股力量。但是由于我国的公民社会脱胎于国家社会不分的中国传统社会,加上产生和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与西方国家相比,既有共性,又有特性。 (一)、我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分析 1、我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环境是有利于公民社会成长的,这也是我国的公民社会组织能过在短时期内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但由于历史和制度的惯性,也不免会有制度上的障碍。 首先是经济环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提供了最重要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能过塑造彼此独立的和自由活动的公民个体,形成个体的独立性,这正是现代公民的核心精神所在。另外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利益的多元化,公民有了不同的利益划分,那些利益和价值取向相同的公民为了更好的表达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必然组成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所以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国公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

关于熟人社会和陌生人社会——再答牙齿晒太阳 朱永嘉 读了你的第二次回贴,对你文章中的观点深表同感,对你目前处境我也能感受得到,也许这是第二代农民工进城过程中共同遭遇的一种表达。我老了,没有办法直接来处理你们所遭遇的艰难,只能谈一点个人对此问题的认识。我是学历史专业的,许多问题也只能从历史的角度表达我的认识,或许对你如果进一步认识和思考你们目前的境遇,可能有利。有许多机会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它,认识清楚了,才能正确地应对它。 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转型期的社会,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传统社会是一个建立在熟人关系上的社会,任何事都凭人际关系来处理,一是靠血缘关系,也就是家族和姻亲关系建立的,从夏、商、周三代起便都是如此,权力结构也是靠这个传承的,帝王制度便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朝廷管理国家的权力也往往带有世袭的性质,如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如东晋时王、谢这二个大族,可以垄断东晋南朝好几个朝代的朝政大权。曹魏时,有一个叫陈群的,他搞了一套九品中正的制度,这就涉及到另一个关系,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地缘关系,现在叫作同乡关系。那时有地方上的官员叫中正的,由他来品评地方的人才,分为上下九品,朝廷用人时,便以此来任命官员,这就除了家族的世袭关系外,还有一个地望。东晋以王导为首的王家大族,是山东琅琊人,所以不是姓王的门第就高,要出身于琅琊王氏的门第才是第一位,这就

是世家大族的由来。在春秋战国时即便是世卿制度,现在不是有一个电影叫“赵氏孤儿”,讲的就是世卿制度,韩、赵、魏三家便是晋国的世卿。但这种世家大族制度不可能是永恒的,在历史的演化过程中,渲赫一时的世家大族也有衰落的时候。唐人刘禹锡有一首很著名的题为《乌衣巷》的七言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乌衣巷和朱雀桥所指的是原来王谢二个大家的居所,那时金陵(现在叫南京)的秦淮河上有一座桥便叫朱雀桥,从朱雀桥至秦淮河南去不远便有乌衣巷,东晋的王导自卜宅于乌衣巷,谢灵运我们都知道他是南朝刘宋时的著名诗人,他们在居处宴游谓之“乌衣游”。东晋的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登皇位时,要拉着王导一起坐,说“王与马,共天下”,可见王家在当时渲赫的地位。到了唐代刘禹锡在金陵看到的王谢故居,只留下一副衰败的景象,他们的子孙后代也只能与普通百姓过一样的生活了。所以,他们家之堂屋前的燕子,只能飞到寻常百姓家去了。 孟子曾经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五世而斩。”(离娄章句篇下)泽是滋润的意思,君子谓大德,小人则谓大凶,斩谓断,君子行事,有善,虽五世亦受其惠,小人行恶,虽五世亦受其祸,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从另一方面讲,决没有代代永恒相传的意思。记得文革时,江青在军委有过一次讲话,题目叫《为人民立新功》也引了孟子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句话,他是告诉老同志,不能溺爱自己的子女,子孙的前途还是应该让他们自己努力去奋斗,希望他们的子弟能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是坐享其成。与这个观念相反的便是“打

冷漠是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

10级刘雅洁 冷漠——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阵痛费孝通先生在其著作《乡土中国》中提出了“熟人社会”的概念,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有着一种私人关系,人们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贺雪峰在《新乡土中国》中,提出了“半熟人社会”的概念。依据这一理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正在由“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半陌生人社会”;广大城市则正由“半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基本上处于“陌生人社会”。美国学者弗里德曼有一段关于“陌生人社会”的经典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胁我们,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 从“熟人社会”走向“陌生人社会”,这首先是一种进步。”。“熟人社会”强调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它弱化了“法制”的功能,淡化了“竞争”的激励,导致社会管理丧失积极性和创造性,更为严重的是,它还可能引发社会腐败泛滥,导致整个社会风气败坏。费孝通先生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社会变迁,在越来越大的社会空间里,人们成为陌生人,由此法律才有产生的必要。因为只有当一个社会成为一个“陌生人社会”的时候,社会的发展才能依赖于契约和制度,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能通过制度和规则,建立起彼此的关系与信任。契约、制度和规则的逐步发育,法律就自然地成长起来。“陌生人社会”意味着经济规模扩大、人员流动性增强、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程度提高。 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周围的人越来越多,但令人叹息的是人情却越来越淡薄,社会越来越冷漠。以至于有人说,我们每个人不过是活在情谊虚假繁荣的“扮熟人社会”中。 2011年7月23日,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在几度宣布“没有生命迹象,停止搜救”之后,小伊伊被从废墟中救出。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用“奇迹”来推诿和掩饰,暴露了政府的冷漠和道德的缺失。 2011年10月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视而不见,堪比鲁迅笔下的看客,最后一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可惜,小悦悦没有像小伊伊那样创造中国“奇迹”,离我们而去。面对倒地的2岁女孩,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泯灭殆尽,善良的陈贤妹却被别有用心的人质疑是想出风头。这一切,

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

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特征 一年半前的暑假,我做过一份兼职,当时的经理曾经对我说过这么一句话: 的社会关系是“吃”出来的。 “在中国,兄弟是一种非常亲近的关系。没有任何实际血缘关系的人,拉关系就要称兄道弟,将一种非血缘的关系拉近成为一种近乎血缘的关系,往往就是依靠请客吃饭。”易中天认为,中国人的社会关系是“吃”出来的。 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表现在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上,依靠的是血缘亲情,而中国人的血缘关系是“吃”出来的。易中天举了一个有趣的例子:“生人”就是没有进过厨房、没有经过“烹调”的关系,经过“烹调”了,就成了“熟人”。 去医院动手术之前,要给主刀医生递上一个红包,去驾校学车,要给教练递上一条香烟,去政府部门办事儿,要托熟人,小孩上学,要交择校费,去开家长会,要给班主任送点礼物,亲朋好友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统统都要细心打理,怠慢不得,细细想来,中国人活得可真累啊!以下几类“人情世故”还是没有的好: 医生的“红包” 近日有记者在南京街头随机采访了10位市民。10人中有6人称给医生送过红包,4人称自己的亲戚朋友给医生送过红包。给医生送红包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不送心里不踏实。 记者的车马费 “给记者‘捐赠’车马费。”这几乎可以视为当下中国企业进行媒体公关的要义。 随礼真不随便 某网友在百度知道上询问,“北京大兴的朋友要结婚,我该随多少合适呢?”随礼,渐成每个家庭不情愿的人情消费,演化成“钱尚往来”的送钱怪圈,让人反感又无可奈何。 驾校教练的烟 在驾校学车时,甚至有教练反复向学员暗示“潜规则”。有时,教练半开玩笑地说“你来这么久了也不买包烟?”有时教练拿出一个打火机来说“这个打火机好不好?我这个学员真好,送我这么好的打火机……” 怎样请客吃饭 事情放一边,吃饭为大,中国人对于吃饭向来很是讲究,事情大小决定了饭店的规格,是鲍鱼鱼翅,还是剁椒鱼头。 酒桌上的中国 酒精不燃烧,不算搞社交。酒是用来壮胆的,桌子是用来拍板的,酒和桌拼在一起,则无事不可为。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往往看他“会不会做人”,假如一个人能把这种种“人情世故”都熟稔了,都做到了,在朋友们眼里,他就算是个很会做人的人了,可是这样做人该有多累? 不是前辈留下来的“人情世故”不行,而是我们歪曲了这些“人情世故”。本是表达感谢尊敬之意,却被人认为必须应当,而且发展到事事均得这样做实在荒唐。——杨淙文从古至今,这条礼的规则就没有简单过,没有人敢去打破,也不能打破,它强大的生命力是几百代人“灌溉”出来的,根深蒂固了。面对它我们只有坦然面对,对自己的心说,看开点。但是仍有一点点的希望,希望它在现代社会的文明的熏陶下,有所改善吧!——俞飞“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人之间沟通往来的重

浅析熟人社会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浅析熟人社会现象的危害及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今后五年,我国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报告还指出,要确保权力正确行使,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与此相对,我们目前所处的正是一个发展中的法治社会,或者说还存在着熟人社会的现象,权力运行缺乏公开监督,社会的公平、公正正受到严峻挑战。熟人社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他认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基于血缘、地缘的私人关系,人与人通过这种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在这种熟人社会中,背景和关系成为典型话语,“办事找熟人”、“熟人好办事”成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熟人社会说到底就是以人治来代替法治,其表现如:办事不讲规则和程序,处处论“交情”、讲“关系”;把功夫下到人上,而不是下到事上;“多个朋友多条路”,有熟人就能“摆平”成为社会“潜规则”等等,其弊端是显而易见,对社会造成的危害不可谓不大。 第一、破坏规则,无视法纪。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有着“礼尚往来”的传统,但一旦礼大于法,以“关系”代替制度,“人情”代替法律,就会弱化法制,破坏法纪,使得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发生倾斜。熟人社会之所以大行其道,实际上就是一种公权私用的现象。办事所依据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亲密程度、感情深浅程度,而非制度和规定。公

共权力被用来解决私人利益问题,熟人关系成为人们追求私人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权力的滥用同熟人社会相结合,就极易产生以权谋私、任人唯亲、拉关系、走后门等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之所以屡屡在廉洁问题上“栽跟头”,应该说与这种社会生态不无关联。 第二、破坏公平,阻碍发展。在熟人社会里,社会公平受到破坏。比如排队,因为你有熟人而插队节省了自己的时间,然而别人却因此额外增加了排队的时间,实际上就是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在其他一些领域,情况同样如此,利用熟人关系谋取私人利益损害的就是公众的利益。所谓熟人行为,不但没有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反而破坏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导致社会的低效率和不公平性。熟人行为越是普遍,社会的效率和公平性也就越差,资源的分配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下。人们为了达到个人的功利目的,不得不极大地扩展自己的熟人范围,而熟人关系被用得越多,社会规则就被破坏得越严重,社会效率就更加低下,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第三、破坏和谐,败坏风气。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首先要求是一个公平的社会,而一个以熟人关系而非制度为准则的社会在破坏公平公正的同时,也必然会破坏社会的和谐。清代顾炎武在其《日知录》里曾言:“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熟人社会所引发的社会腐败、寻租行为的泛滥,将导致整个社会风气以及党风的败坏,也使人们的价值观遭受严重冲击。另一方面,在人情关系潜规则的暗流下,人与人之间的诚信越来越少,人们只相信熟人、“自己人”,对“圈外人”、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生人社会和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何意?待吾将其成因一一道来。首先,众所周知,中国传统经济模式是小农经济。如《天仙配》中“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水”,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闭式生产,缺少交换。交换为何物,交换主体互相博弈。而小农经济无需交换,农夫们的“朋友圈”也仅限于家族。其次,分封制,宗法制,儒家思想传统思想的影响。一般家族都是“同心圆”模式,差序结构呈“水波状”。家族统治,与外界联系少。但是,在家族中,当今的农村中,家族的产物,人们互相熟悉,习性具有共同色彩。故此,一个个家族,一个个部落,促成一个个“熟人社会”。 熟人社会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小农经济和宗法制的产物。人们交往的基础是信任。举例曰之,其秩序只需礼法和习惯维持。比如你向你叔叔阿姨借点钱,需要借条吗?再退一步讲,你向你舍友呢?毫无疑问,没有必要吧。熟人社会中,信赖维持着此种关系。或许是“面子”问题,但面子也是熟人间的问题,如果陌生人之间,你选择面子还是选择利益(博弈次数较少的情况下)。但如果你捣乱了这种秩序,比如你欠债不还,可能由于毫无证据而债权人有所损失,但是你失去了在这个圈中生存的基础—信誉。以后没人会相信你。所以出于长久打算,优势博弈的情况下,你会还债。再如购物,你在邻居家吃点早餐,但未带人民币,你绝对不会被扣留吧,可以下次给付甚至无需为此吧。再看生人社会的“小本经营,概不赊账”没带钱你就惨了,“霸王餐”后果可想而知,当服务员还是被毒打,这就不得而知了。

这种平衡终会打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区发展失衡,贫富差距拉大,人员大量流动以求务工、求学。加上国家80年代户籍制度的放开,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导致博弈对象日趋增多。从此,由熟人社会过渡为生人社会。那么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为何呢?不信任。其表现也多样化。 其一,火车站,作为人口流动地而言,无疑骗子挺多。越大火车站骗子越多,越猖狂。大站人口流量大,几乎你与骗子可能今生只此一面之缘,也仅此一次博弈。博弈过程中,他毫无树立信誉的必要。博弈,讲究利益。多次博弈,毫无疑问,双方会尽可能讲究信誉,为其获得无形资产,以求日后交易。但一次博弈呢?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骗子不骗你骗谁去?温馨提示:“充电宝,厂家直销,挥泪甩卖”暗藏玄机啊! 其二,合同、协议产生了。熟人社会中,不说口头协议,更多的是无需为此。但是生人社会衍生后,买卖合同、保管合同......甚于还有“结婚合同”。结婚证不是吗?我们是夫妻就是夫妻,这是事实,不以他人意志为转移。何必需此“红本”多此一举呢?还有什么离婚协议。尽乃扯淡。夫妻双方都有多彼此的忠诚义务,敢问,离婚协议是为离婚做好准备吗?古代也不过就一休书罢了。 其三,社会普遍缺乏信任。网购时,你会如何选择?毫无疑问吧。明显就是看卖家信誉及其顾客评价吧。这也不是信誉的体现吗?商家为了吸引回头客,也会注重商品质量,以期待重复博弈,下次交易。最后,法律也不过是生人社会的衍生物而已。一个村需要法律吗?

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读《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后对中国公民社会的理解 作者: 俞可平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月: 2002-11-01 公民社会或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是指围绕共同的利益、目的和价值上的非强制性的集体行为。它不属于政府的一部分,也不属于盈利的私营经济的一部分。换而言之,它是处于“公”与“私”之间的一个领域。通常而言,它包括了那些为了社会的特定需要,为了公众的利益而行动的组织,诸如慈善团体、非政府组织(NGO)、社会组织、专业协会、工会等等。 《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与治理的变迁》是一本大杂烩,收集着不同的学者文章,反映着学者对公民社会的不同理解,体现着看待同一问题的不同角度。书中收录了七篇文章,这几篇文章比较注重案例研究:王颖、孙炳耀所写的《中国民间组织发展概况》一文首先指出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所导致的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政治环境的宽松是民间组织得以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和背景;俞可平所撰写的《中国农村民间组织与治理的变迁》是对福建漳浦东升村的典型的案例研究。选取该村作为研究个案,是因为从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政治结构来看,该村具有较大的典型意义与前瞻意义;孙立平的《民间公益组织与管理:“希望工程”个案》也是一个个案研究,通过考察希望工程来表现我国民间公益组织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市民自治与社区治理方式的变革》意图通过调查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具体变化及其过程,以揭示我国城市具有真正意义的市民以及市民社会组织正在崛起;《行业协会与经济领域中的民间治理》一文重点关注经济领域的重要社会团体-行业协会;本书的收官文章是俞可平的《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对治理的意义》。作者指出公民社会的定义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分别为政治学意义(更

中国人社会心态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课程论文 题目:浅谈中国人社会心态发展 课程名称形势与政策 考查学期 2011 学年第 1 学期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尹锐豪 学号201004054237 专业移动商务 成绩 指导教师王超然

文章摘要:本文主要从古代到现代中国社会环境发生的变化对中国社会心态的深厚影响。首先向读者解释社会心态的定义,再从近代发展、现代发展历史剖析古时中国君主制度对近现代中国人社会心态的影响。提出如何培养健康的社会心态,从社会各项制度的改革和个人做起。 关键词:社会心态君主制封建文化社会制度

什么是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并随着社会变化而不断演进的社会主观精神状态,它与特定的社会运行状况或重大的社会变迁过程相联系,中国人的社会心态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在1840年以前,中国一直处于封建君主社会,社会在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影响下逐步形成了君主制与家长制的传统社会心态。在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自给自足使中国形成了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封闭、保守、不思开拓进取的社会心态;在政治上,君主制的不断成熟和加强,使中国人之奴性根深蒂固;文化上,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依然是为封建君主制所服务。 而在1840年往后到1949年,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我国各种变革运动的盛行使中国传统人格和社会心态坍塌。众多新事物的出现强烈地冲击了这个古老的帝国,然而,当时倡导革命的无论是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都没有把中国人民从茫然失措的精神状态中完全带领出来。 直到1949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得以解放。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此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两点:其一,经过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参差不齐趋向高度同一;其二,经过土地改革、抗美援朝、合作化和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人的社会心态从自保消极走向积极进取,促使这一群体的成员自然地产生了“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就无往不能的心理期待。同一和亢奋的社会心态带来了时代风貌的变化,也成为中国在探索发展道路上走向挫折的起因之一。一系列癫狂而不计后果的社会运动和各式各样的制度性变革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人民公社化,国家借农民的传统平均主义心理,通过各种政策杠杆,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几乎与此同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在中共八届二次全会提出

浅谈“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浅谈“传统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四大古国之一,无论是文化、道德,还是思想和社会制度都有着世代相传的一些特点,这些历史长河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有着共性的东西我们往往称之为传统,由于中华汉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独树一帜,所以,我们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也有着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中国人从历史和文化中继承下来的一些传统思想至今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会生活。与西方国家的民众社会生活以个人为中心不一样,中国人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以情境为中心的,传统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主要是一种道德人格。下面,我们从这几个层面来概括和把握传统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基本模式和类型性特征: 1、注重和谐安定的文化心态。农耕经济是一种和平自守的经济,安居一处,企求稳定平和的农业型自然经济必然造成崇尚和谐的人群心理态势。“舜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中国文化主“和合”。《周易》称:“安土郭乎仁,故能爱。”《礼记》言:“不能安土,不能乐天;不能乐天,不能成其身。”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不是强烈的自我表现,而主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未尝先人而常随人”等等,安分守己,尽人事听天命,缺乏进去冒险精神。 2、我族中心主义的文化信念。“我族中心主义”是传统中国人的精神寄托,这种心态也正是民族及其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文化是在相对隔离的状态下独立发展起来的,周边没有其他强大先进的文明存在,所以“在中国的古人眼里,中国的文明不是一种文明,而是唯一的生活方式”,这使传统中国人具有一种近乎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和“天朝心态”,认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居于中心地位,是“自足的系统”。这种以民族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使中国人把自己封闭起来,证明中国文化并非世界第一,这对传统中国人而言,难以接受而痛苦,也是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本的心理原因。 3、传统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取向。在时间上,中国人倾向于过去,在历史传统中寻求自己的“熟悉系统”,按照前辈人所习惯的方式去活动,把传统作为生活的指导。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曾经指出:“在中国人的态度上,没有什么新的事物发生在现在或者未来,所有的新事物,都已发生在遥远的过去。”中国人的另一基本价值取向是集体主义,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自我和集体,“身”与“家”是不可分的,修身齐家,“家”是中国人生命的根本。传统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家制取向使中国人具有深厚的现世精神,以实际的功利态度等待生活,中国人缺乏超越性的宗教思想感情,而是注重具体的实际的生活价值。朱光潜先生曾经指出:“中国人是一个最讲实际、最从世俗考虑问题的民族。他们不大进行抽象的思辩,也不去费力解决那些和现实生活好象没有什么明显的直接关系的终极问题。对他们来说,哲学就是论理学。他们只有非常微弱的一点宗教感情。这种淡漠的宗教感情可以解释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的宽容心态。” 4、以家族伦理为基础的文化行为规范。中国文化的伦理规范是相当发达的,中国人是最讲“理”的民族,中国人的伦理规范最主要的就是确定人际关系中的次序,“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中国人讲“孝”,孝不仅仅是尊敬长辈,而且是在长幼尊卑次序中的基本行为规范。中国人按照家族伦理的准则建立其自己的人际交往规范,所以中国人讲人情;在人伦次序和“人情磁力场”中生活的中国人是极讲“面子”的。如鲁迅先生所说,“面子”是“中国精神的纲领”。讲人伦次序、讲人情、讲面子,这些规范都是固定在人际关系网络的规范,既个人关系的道德规范,所以,中国虽号称“礼仪之邦”,

《乡土中国》精读

《乡土中国》-精读 作者:费孝通 目录 第1-3篇乡土与语言 №1 导语 №2 乡土和其上的人 №3 乡土社会的地方性 №4 乡土社会语言 第4-6篇乡土格局·道德·家族 №5 乡土社会结构的格局 №6 伸缩自如的自我主义 №7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8 两种格局的社会影响 №9 家大成族 №10 家族之力 第7-8篇男女·礼治 №11 男女有别(上) №12 男女有别(下) №13 礼治和法治 №14 礼治秩序 第9-11篇乡土政治 №15 礼治之衰 №16 法治之始 №17 两种权力结构 №18 无为政治之因 №19 长老统治(上) №20 长老统治(下) 第12-14篇血缘·名实·需要 №21 血缘 №22 地缘

№23 时势权力 №24 名实的分离 №25 从欲望到需要 №1 导语 乡土是中国基层社会的代名词,它意指中国铺陈在土地上的广大农村。在传统中国,农村尽管是社会的基层,却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支柱,它维系着小到一个宗族大到整个国家的秩序与结构。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放在传统中国的语境中,是非常准确的。大部分中国人从出生便接触到土地,伴随着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这种一年四季的劳作,人的一生都在和泥土打交道。人向土地播撒他的勤劳,土地则在适当的季节向人回馈它的赐予。人和土地的关系是相互而密切的。传统中国的生长土壤环境,主要集中在长江及黄河流域的平原地带。这里的土壤既不十分贫瘠,也不特别肥沃,它的程度介于二者之间。土地的产出就主要决定于人的劳作:多劳多得,不劳无获。这种生长环境培养了中国人自力更生的坚韧品格。不愿求人,也不全靠上天的赏赐,而主要依靠自己的双手。所以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很少是认为人的一切劳作都是毫无意义的这种消极宿命论,也很少有全然期待上天神明赏赐的弥赛亚式盼望。传统中国人始终将眼睛望向土地,用自己的双手卖力耕耘,并充满信心地期待土地不会辜负人的努力与付出。在这种“付出—收获”的循环中,风雨雷电、水旱之灾是常有的事,人也因此在这片土地上经历了上天的反复无常。这种经历孕育了早期中国哲学精神中的“辩证法”:在“常”中发现“无常”,又在无常中发现“常”;在“有”中发现“无”,又在“无”中发现“有”。所以尽管中国人饱经人世的无常变幻,却仍不完全萎靡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相信,一时的挫折是世间常有的事情,只要人鼓起自己的意志,人生必能迎来转机。这种坚韧的品格使得中国能历经数千年的波澜起伏而仍得以保存,无论何种逆境仍可直面人生的惨淡,向死而生。 №2 乡土和其上的人 今日导读 臧克家有一首诗,《三代》,共21个字: 孩子在土里洗澡; 爸爸在土里流汗; 爷爷在土里葬埋。 土地,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又是熟悉的。对于土地的理解越深,便会对其上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的理解越透。今天,我们将走近乡土社会,看上面的人,听人所说的话。 在乡土中国,土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乡土人甚至认为,土地也是一位神明,它掌管着尘世间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就像一位母亲,我们从它怀里出生,临终时又回归到她的怀里。土地既是衣食生活的来源,同时也是情感的精神寄托。与“土”联系在一起的是“乡”,这既是指一个空间概念,也指一个共同生活的社群。“乡”是落实在某一块“土”之上的,也意味着一群共同长大生活的人,这群人是我们自小便熟悉的。 在现代社会里,“乡土”似乎成了“落伍”、“老土”、“愚昧”的近义词,但这只是一种误解和偏见。因为知识来源和构成的不同,城里人接触到的知识多数来自书本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

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 敬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晨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中国人》。 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责任的薪火传承的历史,几千年来,中国人用绵延不绝的责任,惊天动地的注解民族精神。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身影何其匆匆;漫漫长路,屈原上下求索,心志何其虔诚;身受宫刑,司马迁忍受剧痛,“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史家之绝唱”何其恢弘;虎门销烟,林则徐铸我中华尊严,神情何其巍峨。因为责任,孙中山举起了废除帝制的在旗;因为责任,毛泽东指点江山,聚万众之心,开天辟地;因为责任,邓小平海纳百川,开启改革开放的大门;因为责任,江泽民胡锦涛继往开来,点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火…… 毫无疑问,责任,是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不倒的长城。责任,是我中华民族一生灿烂文明的良田沃土。责任,是我中华中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强基石!敢负责,我中华民族才会江山如此多娇,国力强盛,社会进步,人民幸福! 今天,生活在一个如此美好、如此可爱的国度,我们无时无处不见证到党和国家政府的责任,人民的责任,无时无处不为之自豪,为之感动泪流!君不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正在抓紧加快实施;合力打造一个绿色北京,中国人正准备为世界奉献最成功最完美的奥运;中国科学家和其它国家的科学家们共同破译出人类基因密码,共同揭开了人类生命科学的新篇章;在眼前这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中,通过报纸和电视,我们看见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各级领导以及各条战线的

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我们看见姜素梅、叶欣、李晓红等医护人员担负起救死扶伤的责任,置生死于度外,把一个个非典病人从干枯的罗布泊拉出来,小心翼翼扶着他们重新走进生命绿洲的感人事迹,有了这高度负责的政府和领导,有了这些尽职尽责的白衣天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恐慌呢?还有什么理由怀疑?曾经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定能打败“非典”,战胜灾难! 让我们设想一下吧,如果人人缺乏责任,人人放弃责任,我们将会生活在一个怎样世界?如果人人缺乏责任,人人放弃责任,工厂将会倒闭,疾病将会横行,国家将会衰亡。无责任无以为人,无责任难以立国。今天,我们应当把培养责任意识作为筑建我们精神世界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首要元素。有了责任,有了民族精神,我们就不会成为一个自私自利的人,我们的道德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将会超越个人狭隘,走向高尚和开阔。 各位同龄朋友,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只有我们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立志成才,服务社会,我们的明天才会更加美好。我们应该有所选择,选择责任,选择民族精神,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中国人。 谢谢大家!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 ——对重庆踩踏事件的反思 □蔡永飞 据新华社重庆专电,2009年3月22日,重庆市涪陵区发生一起踩踏事件,造成2人死亡,11人受伤。因为涪陵廖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以免费发放礼品的方式促销一种天然药材产品,许多人争抢礼品,导致踩踏事件。同样的事件2007年11月10日在重庆市已经发生过一次。那次是家乐福超市重庆沙坪坝店店庆促销,一桶菜子油引发踩踏事故,造成3人死,31人伤,其中重伤7人。 虽然商家在促销活动的组织上缺乏合理有序安排是踩踏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但参与争抢礼品的公众的无规则意识、无规则行为,应当是惨剧发生的更重要的原因。应当说,后一方面的原因是更值得我们作出深刻的反思。 争抢事件只发生在陌生人中间 其实,无序争抢某些有形或者无形的利益的现象,在我们的生活中并不罕见。在一群人过马路的时候,只要左右没有车辆,就会有人争先恐后地抢着闯红灯。乘坐公交车的时候,即使排了队也会有人抢上前去。 但是,生活中也有相反的场景:一群朋友要进门或者出门的时候,他们不但不抢,反而会在那里没完没了地谦让,无论如何自己决不先走,而要让别人先走。跟熟人在一起,我们得让;跟陌生人在一起,对不起,我们得抢了。抢,只针对陌生人。 很明显,我们有两套“规则”,一套是费孝通所谓的“熟人社会”的规则,一套是陌生人社会的规则。 在熟人社会,我们有一整套、一系列的规则。比如说,在官方场合,有官衔级别的规则;在私人场合,有长幼辈份的规则。尤其是,这些规则使我们都成了温良恭俭让的君子,因为它们不仅仅是规则,而且是伦理道德:不遵守规则,我们就要受到道德的调整,不仅会别人会指责,自己的面子上也过不去。 中国传统的熟人社会是小农社会,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我们基本上不与他人交往,因而我们的文化基本上就是“熟人社会”的文化。古代那些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家讲道德伦理,只讲了五种关系: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人们的交往关系基本上局限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关系如何规范,我们所信奉的圣人们没有多讲,我们没有被引导和鼓励进入陌生人社会,因而在陌生人社会,我们会有另一种面孔。 恰恰是熟人社会的规则导致了陌生人社会的问题 所谓规则,是人与人交往中形成的行为规范、秩序,那是人们之间互信的基础,也是交往的基础。没有互信的规则,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