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人教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桥

精编人教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桥
精编人教部编版2019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12 桥

12 桥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

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FL)〗

1.字词教学

本课8个生字的学习,要结合词语进行教学。比如本课课后要求会写的生字里共出现5个口字旁的生字,分别是“咆”“哮”“嗓”“哑”“呻”,要结合“咆哮”“嗓子”“沙哑”“呻吟”4个词语进行学习,可以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利用语段学习词语“惊慌”“跌跌撞撞”“废话”“吞没”“猛然”,感受环境描写突出的人物形象;“拥戴”“搀扶”可利用形旁表义的特点进行归类识记,通过肢体动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利用偏旁相同的词语进行识记,比如“咆哮”“搀扶”“惊慌”。汉字的书写特别强调表音部分,如“哮”表示读音部分的是“孝”;“淌”中尚字头部分的书写变化。

2.阅读教学

教学中,可以抓住环境描写以及描写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关键语句进行品味,展开想象,感悟人物形象。特别是文本中对雨、山洪和桥的描写,要把恶劣的天气、咆哮的山洪、窄窄的木桥和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紧紧结合,让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词句反复领悟,反复品味,将文字描绘的情景在头脑中还原成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抓住老支书在危机时刻,面对乱哄哄的人们,他“沙哑喊话”“冷冷地说”“冲上前”“揪出”等一系列的神态、语言、动作所表现出来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品质。

3.表达运用

学会表达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针对本课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环境描写渲染的紧张气氛,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等特点,学生能学会用新颖的想象设置故事情节;学会用言简意赅的环境描写

塑造丰富的人物形象;能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形象。

1.预习提纲(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P247预习卡)

(1)收集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英勇抗震救灾的例子,整理好后和同学交流感受。

(2)初读课文,自学课后要求的会写字,对会写字进行生字归类。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意思。

(3)快速浏览课文,了解本课的故事情节,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4)用“”画出环境描写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做批注,写写你的感受。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感受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设计意图】

“一出戏要有好的开头,一堂课要有好的开端。”上课伊始,利用多媒体,引用汶川大地震中优秀共产党员的例子唤起学生的情感,对学生进行初步的情感道德教育,引起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课件出示:

咆哮嗓淌哑揪呻废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搀扶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设计意图】

本环节将识字和词语学习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了从字到词的学习过程。在学习词语的过程中进行书写指导,既巩固了学生对汉字的认识,又加深了学生对词语的印象。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设计意图】

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这一环节,是对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的反馈,也是教师对下一环节学习目标的校正。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了解故事情节,从感情上对老支书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三、再读课文,感受环境描写

1.(课件出示词语)这是课文中的几个词语,认识吗?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课件出示:咆哮狞笑放肆没腿深

2.说说这些词语是描写什么的。(师相机板书:洪水)

请你们在每个词语的前面,添上“洪水”两个字读一读,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洪水?

预设:这是一场可怕、凶猛、咆哮的洪水。

3.师:黎明时,一场灾难悄然无声地降临到了小村庄,让我们穿越时空,和村民一起去经历那个特殊的黎明。(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课件出示:

快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在文中用“”画出,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汇报交流所画句子。(根据学生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1)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老师指导:“像泼。像倒。”四个字,两句话,句子虽然简洁,却让我们感受到这场雨下得很大,大得就像水从天上泼下来,而且很急,急的就像水从天上倒下来。看来简洁的语言能给人丰富的想象。

朗读指导:

①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场大雨。指名读。

②雨很大!很急!全班读。

(2)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感受到了洪水的什么特点?

预设:猛烈、疯狂。

朗读指导:

①想象一下,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的画面,指名再读一读。

②这洪水不仅猛烈,而且疯狂。一起读:“山洪咆哮着——”

③想着画面,身临其境齐声朗读这一句。

(3)还有哪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读一读,同桌间相互交流。

(随机理解词语:跳舞、狞笑)

课件出示: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4)这些句子都有什么特点?

①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洪水就是魔鬼猛兽,突出了情况危急,渲染了紧张气氛。

②这些句子的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学生反复诵读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谈谈感受,师生评价;男女比读,互相评价;齐读。

5.小结写法,读出感受。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写洪水的句子,让学生自由谈感受,学生通过抓“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跳舞、狞笑”等重点词语,感受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体会比喻、拟人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为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塑造做铺垫。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学习了8个生字和12个词语,感受了洪水的凶猛、疯狂,面对这样可怕的洪水,故事怎样发展?人们是怎样的表现?故事中的主人翁老支书又是怎样做的呢?下次课我们接着品读。

【设计意图】

小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以三个连续的问题为学习人物形象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P248课堂作业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情境创设,品味语言,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人物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形象。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知

1.揭示课题,继续学习第12课,齐读课题:桥。

2.听写检查,复习词语。

3.出示词语,指名读。

课件出示:

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清瘦沙哑豹子胸膛

4.回忆课文主要内容。(洪水来袭,老支书冒着生命危险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板书:洪水老汉)

5.出示句子,分组读,再次感受洪水的凶猛。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过渡: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几句描写洪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设计意图】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学习开始时,教师采用复习上一课的内容作为导入新课的方法,使学生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

二、细读课文,探究人物形象

(一)抓住人们的表现,体会群众内心的慌乱。

1.默读课文,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

2.学生读找出的描写人们面对洪水的句子,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①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②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③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3.自由大声地读这三句话,你们读出了什么?假如用一个字去概括,你会用哪个字?(引导学生理解“疯”)

4.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当时慌乱的情境吗?(指导朗读)

(二)品读老汉言行,感悟品质。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第7~23自然段,找一找作者对老汉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从中能看出老汉是个怎样的人?在旁边做简单批注,并和小组同学一起交流。

2.自读批画,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

通过自读自悟,以及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品析文本的能力,同时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全班交流,品味情感。

示例一:

课件出示: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动作描写“站”,体现了老支书的忠于职守。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板书:忠于职守)

(2)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忠于职守的老汉。

示例二:

课件出示: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

..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盯着

神态描写突出了老支书沉着冷静,以及崇高的责任感。

“他像一座山”是比喻手法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老支书的镇定如山。

(1)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汉?从哪里看出来的?

看到了一位沉着冷静的老汉。从“不说话”“盯着”等神态、动作描写看出来的。

(板书:沉着冷静)

“他像一座山”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可以体会出此刻老汉镇定得像一座山。

(板书:镇定如山)

(2)正当人们六神无主时,看到镇定如山的老汉,人们心里一定会感到安心,不再害怕。

(3)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这是一位镇定如山的老汉。(提示:不要慌,放慢语速,这样才能镇定如山)示例三:

课件出示:

老汉沙哑地喊话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抓住语言描写,以及感叹号的运用,体会老汉的冷静果断、语气坚定,以及作为党支部书记的高度责任感。

(1)有时候标点符号也会说话,你们发现了什么?

(2)我们如何读好这三个感叹号?谁来试试?

(提示:读出老汉的冷静、果断、坚定)

(板书:坚定果断)

(3)这哪里是在喊话,分明是在给村民们下达命令,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位有责任感的老支书。(4)指导朗读:老汉虽然嗓子沙哑,但这喊话却坚定得像一座山!齐读老汉的喊话。

示例四: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

..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体会老汉作为党员坚守党性的崇高品质。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句话把老汉生气的状态比作豹子。

(1)你体会到了什么?

预设:生气、大公无私。

(2)生气:从哪里可以看出老汉生气?

预设: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正是由于老汉的大公无私,所以对于小伙子插队的行为他感到十分的生气,甚至是愤怒。

(3)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你从哪些词语可以体会到老汉的愤怒?

抓住动作、语言描写体会老汉的愤怒。从文中的比喻句可以感受到老汉的生气与愤怒。

【设计意图】

品读描写老汉的语句,指导学生研读课文,通过交流促读,读中交流,交流中读,使学生在读悟中探究人物,感悟老汉的形象,体会老汉的崇高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过渡:课文中老汉对小伙子吼了不止一次,大家发现了吗?

课件出示: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

..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

(1)老汉两次向小伙子“吼道”,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你们体会到了吗?

第一次是生气;第二次是着急。

(2)对比读:第一次是老汉生气地“吼道”;第二次是老汉着急地“吼道”。

(3)老汉还有两个动作也体现出了他不同的心情,谁发现了?你们怎么看?

第一个是揪出来,第二个是用力地推上木桥,这分明是前后矛盾的两个动作啊!

(4)小结:是啊,在群众面前,在命令面前,老汉铁面无私,无私得就像一座山;把最后一丝生的希望留给儿子,又体现了他伟大的父爱,伟大得就像一座山。(板书:铁面如山,父爱如山)

课件出示: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5)抓住“推”的动作描写,体会老汉对儿子深深的父爱。

5.小结:在洪水面前,老支书选择了让村民先走;在群众与党员面前,他选择了让群众先走;在自己与儿子之间,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儿子。他始终没有想到自己,这是一种什么精神?(板书:舍己为人)(三)回顾老汉语言,再次感悟品质。

课件出示:

“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少废话,快走。”

齐读,感受老汉坚守党性的形象。

【设计意图】

回顾文中人物的语言,再一次深入感悟老汉作为党支部书记的崇高责任感,总结升华中心,为理解题目深刻含义做铺垫。

三、揭示题目,拓展延伸

1.随着木桥轰的一声塌了,眼前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窄窄的木桥不存在了,但在人们的心中却架起了另一座桥,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呢?

(出示课本图片)

预设:生命桥、连心桥、心中永不坍塌的桥。(板书:生命桥)

2.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共产党员为人民群众架起了一座座生命桥、连心桥!也正因为我们的身边有这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在我们遇到灾难时,才不会感到孤立无援。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注重拓展,此处的党员事迹介绍,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党员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对党员产生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四、领悟全文写法,学习表达方法

1.再现写洪水的句子,体会环境烘托。

(1)出示描写雨、洪水的句子:

课件出示: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2)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环境烘托形象鲜明)

2.分析结尾作用,感受情节发展。

课件出示: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朗读文章结尾。

(2)思考:读到结尾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板书:情节曲折)

3.总结表达特点。

(1)构思新颖,设置悬念,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语言简练生动,但蕴涵丰富,又渲染紧张的气氛;

(3)文中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课文在表达的方法上有非常突出的三个特点,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发展他们的语言的同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写作方法上的特点,也为学生的写作拓展思路。

五、写话,升华情感

清明节就要来了,如果你来到老汉的墓前,你会对老汉说些什么?请在插图旁写几句祭奠老汉的话,作为清明节送给老汉的特殊礼物。

【设计意图】

让学生“情动而词发”,带着感动,带着敬佩,带着深切的怀念,写几句为老支书祭奠的话,既升华了老汉的精神,也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见《状元大课堂·好学案》P248课堂作业

在本课的教学中要注意从情节、环境、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感受人物形象。

1.抓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小说环境描写能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本课中多处对雨、洪水进行了深入细致地描写,为人物形象的呈现做铺垫。因此,教学时,将环境描写单独进行分析,着重引导学生读描写洪水的句子,通过抓“像泼、像倒、咆哮、受惊的野马、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跳舞、狞笑”等关键词语,感受当时洪水的肆虐与形势的紧急。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环境描写的句子,在反复地朗读中读出洪水的势不可当,读出情况的危急。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着手,体会比喻、拟人所产生的表达效果,让学生仿佛看到了铺天盖地而来的肆虐的洪水,感受到洪水的疯狂,为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做一个铺垫。

2.从多角度发现,认识人物形象。人物形象的呈现离不开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本课中人物形象的呈现,可从三处着手。一是从人们面对凶猛的洪水时,表现出的恐慌,侧面烘托老汉的镇定如

山、舍己为人;二是直接描写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表现老汉的忠于职守、坚定果断;三是通过老汉对小伙子(老汉的儿子)两次不同的表现,我们看到一个铁面如山、父爱如山的形象。此外,文章结尾老太太的出现,让故事情节更加曲折,不仅揭示了老汉的身份,更让我们认识到老汉崇高的品质。

3.抓题目含义,深化人物形象。本课的学习不仅仅要从情节、环境中感受人物形象,还要认识到以“桥”为题的含义。因此,教学最后,设置拓展练习,让学生理解“桥”不仅仅是一座离开村庄,躲避洪水的木桥,它还是一座老汉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是人们心中永不坍塌的桥。让学生的情感不止于文中老汉这一个党员形象,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

2019-2020最新初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一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2019-2020最新初一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一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供大家学习参考 一、语文知识积累(1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自然的风景处处有特色。繁花nèn()叶当中安巢的鸟儿;风雨大作时集中在屋yán()下电线上的苍蝇;梦mèi()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以及给蓝天xiāng()上银边的白雪。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古诗文、名句填空(7分) ⑴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⑷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⑸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6)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7)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 3.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他还写过《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B.《金色花》是越南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 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我们学过的《咏雪》一文就出自该集子。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桥优秀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于环境描写的作用、短句子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会关注到;对于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的理解会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 3.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 4.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关注老支书神态、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老支书忠于职守的信念和舍己为人的伟大品质。

人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下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语文七年级下册知识点人教版篇一 第1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散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菜畦qí皂荚jiá树班蝥máo臃肿yōngzhǒng攒cuán成秕bǐ谷 系jì一条长绳拗ǎo过去锡箔bó 点拨:注意多音字“攒”“系”的读音。 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桑(shèn)葚收(liǎn)敛脑(suǐ)髓人声(dǐng)鼎沸(kuī)盔甲 3.用恰当词浯填空。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形容词或动词。 (2)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点拨:所填词语均为动词。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体裁),选自《朝花夕拾》 P2注释①选自《朝花夕拾》 1.重点:第2段 (1)空间描写顺序: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具体描写的事物 (2)三种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具体描写的事物 (3)先静物到动物,再由动物到静物 2.动作描写:P5第7段雪地捕鸟(9个动词) 3.P6第9段过渡段(作用:承上启下)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鸡毛掸dǎn子咻xiū咻玉簪zān花骊lí歌花圃pǔ懒惰duò 2.用恰当词语填空。 冬天的清晨站在校门前,戴着露出五个手指头的那种手套,举了一块热乎乎的烤白薯在吃着;夏天的早晨站在校门前,手里举着从花池里摘下的玉簪花,送给亲爱的韩老师,是她教我跳舞的。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爸爸的花儿落了净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是台湾(地名)作家林海音。 ☆第2课《爸爸的花儿落了》小说 P.43注释①选自《城南旧事》,林海音,台湾作家 1.线索——(1)“花”:以花喻人(共出现4次)(2)毕业典礼(时间顺序)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年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绮.丽(qǐ)憩.息(qì)蹑.手蹑脚(niè) B、恫吓.(hè)剽.悍(piāo)忍俊不禁.(jīn) C、引吭.(háng)窥伺.(sì)络绎.不绝(yì) D、滂.沱(páng)腼腆.(tiǎn) 怒不可遏.(è) 2、词语积累——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一项是()(2分) A、争妍斗艳无济于事伫立凝眸 B、庞然大物手屈一指慷慨潺潺 C、束手无策引经据典孤癖沮丧 D、孤苦伶仃黔驴技穷筹办莲漪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春日的午后,小娅怡然自得 ....地在阳台上看书。 B、由于我在课上的轻举妄动 ....,惹得语文老师勃然大怒。 C、他徜徉在书的海洋里,爱不释手;他享受着精神的盛宴,如醉如痴 ....。 D、性情孤僻 ..的小阿尔法特,喜欢一人静静地看书思考。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南极探险队员们有敢于钻研、英勇无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B、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激情盛会,和谐亚洲”的理念。 C、中国新一代隐形战斗机试飞成功的消息一经披露,广泛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D、今年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的一年。 5、下列有关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石榴》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郭沫若写的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 B、郑振铎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作者满怀思乡之情写了《海燕》这篇文章, 将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海燕身上。 C、老舍笔下《白鹅》中的白鹅曾给他的家人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让他始终“念念不 忘”,记忆犹新。 D、《黔之》选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的《柳河东集》。 6、假如你正忙于做作业,同学来请教问题。下列哪种回答最恰当()(2分) A、等我把这道题做完了再一起讨论,好吗? B、对不起,我的学习成绩不好,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C、等我做完了作业再来问不行吗? D、你耐心地等我把自己的作业做完了再来教你。 7、按要求默写填空。(共10分,每空1分,书写2分) ①《陋室铭》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16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汉舍己救人、无私无畏、不徇私情的精神。 3、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色。 教学重点: 通过感情朗读,体会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营造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 1.出示课件(带声音的洪水肆虐的情景)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或想到了什么? 2.今班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抗洪救灾的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评价,并指名回答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12《桥》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学重点 1.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结合老支书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的深刻含义,了解小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咆、哮”等9个生字,学会本课新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了解梗概 描述导入,孕伏情感:有一个村庄,曾经有过一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课件1、2:出示课题】它和村子里的一百多号人一起经历了一场可怕的灾难。究竟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二、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咆哮、呻吟、祭奠”等。 【课件3】 生字:咆哮嗓党淌哑揪呻废 词语:势不可当狞笑拥戴放肆 跌跌撞撞呻吟搀扶祭奠 1.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党支部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二)谈话导入{Www.PuxueWang.com} 1.结合“奠”字理解“祭奠”的意思,想一想:在本课中是谁祭奠谁? 2.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三、初步理解课文 1.默读课文。 2.思考、讨论: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3.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课件4】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四、学习课文,感受洪水肆虐的危急与人们的恐慌: 1.自由读文,把文读通,把文中能带给你害怕感受的句子多读几遍。 2.随机交流: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那一处。(随机询问:你会感到害怕?) 点拨语(可随机改变): (1)第一句:像泼,像倒,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2)第二句:把描写洪水凶猛的句子读出来。 3.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五、拓展延伸 想象一下:你拥我挤、跌跌撞撞的人们像疯了似的折回来,会是怎样的表现? 人们就是这样被逼入了危险的绝境,读一读。【课件5】(出示──东西没有路。只有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村支书临危不乱、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领悟环境描写的衬托作用。 3.理解题目“桥”的含义和小说“巧设悬念”前后照应的表达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2019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作业本答案

2019人教部编版七下语文作业本参考答案 第五单元 17紫藤萝瀑布 预学一略 预学二忍不住笑不恰当。句中“哈哈大笑”与“忍俊不禁”的意思重复了。 预学三*(1)淡紫色(2)浅紫色(3)浅紫色(2)(3) 任务一【示例一】我这是对个体生命的认可与尊重。“我”的生命也许是渺小的,但是“我”依然很重要【示例二】开“开”是生命力绽放的过程与状态,体现出生命的姿态 任务二(1)该句里,作者将盛开的紫藤萝花比作“张满了的帆”,又比作“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花儿本是静态的,作者在赋予其情态的同时又赋予其动态,真切地写出了紫藤萝花盛开时的勃勃生机。(2)当繁茂的紫藤萝花犹如从高空垂下的瀑布一样,“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时,呈现在作者眼前就只有源源不断的“瀑布”了,恍惚间那源源不断的瀑布流向了“我”的心底,使“我”悟出了生命不息的道理。 任务三(1)①蓬勃、热烈、茂盛②稀落、伶仃“眼前的紫藤萝”长得非常茂盛,“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给人一种自上而下倾泻而来的感觉,比作“瀑布再贴切不过了(2)①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②紫藤萝为自己的生命得以延展而尽情绽放的生命活力感染了“我”③十年前家门外藤萝花的稀落、凋零以及周遭的环境让“我”失落④藤萝花的重焕生机给予“我激励⑤我不觉加快了脚步⑥眼前的紫藤萝花、紫藤萝花十年间的遭遇给予我”人生的启迪,振奋了“我”的精神(3)作者自己的内心感受(4)“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句是说当一个人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厄运过后,也不能老是让悲痛压在心头,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5)“瀑布”二字背后有三层内涵:一是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茂盛美;二是描绘了紫藤萝瀑布的动态美,也是对紫藤萝瀑布的花形的描绘;三是紫藤萝瀑布象征了生命的流动,也就是紫藤萝瀑布使得作者释怀,获得了生命的真谛和心灵的安宁。 拓展(1)岑参的诗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用梨花喻雪,本文题目中的“梨花雪”是用雪喻梨花,巧用诗意,推陈出新;“梨花雪”既指梨花的洁白,也暗含圣洁的品质,一语双关,赞美了梨花纯洁而高贵的品质。(2)①梨花圣洁、高贵、素雅的品质启示人们做人要不取悦、不谄媚,保持一生天性;②梨花开在清明之前,仿佛在祭奠万物生灵,想让人类懂得慎终追远,饮水思源;③梨花坚守不变的清白,坚守淡淡的清香启发人类应当有必要的敬畏和必要

2019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9七年级下册语文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与使用(共10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Jū gōng尽瘁,死而后以,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①jū gōng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 改为_________ 2.按要求填空。(4分) (1)《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2)李白《峨嵋山月歌》中表现清朗秀美夜色的诗句是,。 (3)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一诗中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致的诗句是,。 (4)请写出古代诗歌中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感情的句子,。 3.请根据你对“微笑”的理解,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再写两句,要求句式相同,语义连贯。(2分) 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曲动人的音乐。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4.名著阅读(2分) 为了交流读书成果,班内拟办一期名为“走近名著”的板报,请你从课外读过的名著中任选一部,推荐给大家。 书名:《》 主要内容: 推荐理由: 二.古诗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5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全诗以“_______________”字为行文线索,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2分) 6.诗的颔联“几处早莺争暧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非常精美,请你任 选角度(或内容,或炼字,或修辞,或情感)对此联实行赏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 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 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 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第12课《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写“咆、哮、嗓”等8个生字,会写“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等12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语句。 3.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等细节,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4.领悟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上的表达特点,使学生对小说的体裁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品析词句,体会老支书高尚的精神品质。 2.关注小说情节、环境描写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课文在情节设置、环境描写上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唤发情感 1.(播放歌曲《为了谁》)导语:这首歌是1998年长江抗洪后写给人民子弟兵的,他们的事迹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

2.(课件出示2008年汶川大地震图片)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汶川地震中共产党员无私无畏、抗震救灾的例子。 3.每年我们国家都会评选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每年都有那么多感人的故事发生,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4.板书课题,感情读题。 二、初读课文,初识人物形象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件出示生字)指名学生读本课生字,正音。 3.(课件出示词语)学习本课词语。 课件出示: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搀扶 (1)指名读词语,开火车读词语,正音。 (2)突出显示课件中“咆哮、惊慌、呻吟、搀扶、跌跌撞撞”这几个词语,并引导学生发现这些词语在组成上的特点:偏旁相同。 (3)指导书写词语“咆哮”。 提示书写要领:两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哮”字右边为“孝”,右边上面为“耂”,右边下面为“子”。它是口字旁,“口”在此处表示发出声响,“咆哮”形容声音巨大。 4.指名3名学生接龙读课文,结合预习思考: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课件出示: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沉着镇定、不存私念地指

统编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桥》教学设计(实录)

《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能正确认读“揪、咆哮、狞笑、放肆、淌水、豹子、乱哄哄、跌跌撞撞、势不可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大意,并感悟小说中短句的语言特色,并从人物描写感受老汉如山形象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激学趣(2分钟) 在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曾经有一座窄窄的桥(指板书),这座桥,看似毫不起眼,但却在一个黎明时分,与村子里的一百多人经历一场可怕的浩劫。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齐读课题:16 桥 二、初读:明文章大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课文,注意做到以上的读书要求,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词语 (一)师生交流,解决字词 师:我们看,这些词语你们都认识吗? 第一组词语:咆哮狞笑放肆势不可当 1、预设:生“当”字音读错。注意看最后一个字,词典中,这个“当”字和“抵挡”的“挡”字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这里读一声,(真厉害,第一次读就读准了字音!)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一起读 2、发现了吗?这些词语在课文中都是描写什么?(洪水)师板书“洪水”。 3、“咆哮”----两个字都有口字旁,推想一下,张着大嘴,洪水像什么?(狮子、像魔鬼、像猛兽)对,猛兽发出的巨大的声音就是--------生:咆哮!我们想象着猛兽咆哮的样子再来读这个词。指名读,齐读。 师小结学法:通过推想词语的意思,再想象画面,就能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第二组词语:清瘦揪沙哑地喊冷冷地说)

1、这组词语又是描写什么的?(板书:老汉) 2、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来读。生读。 3、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1)课文除了提到老汉,还提到哪些人物呢?(村民、小伙子、老太太) 2)老汉、村民和小伙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 3)这是一篇(板书:小小说)理清人物关系,是阅读小说的好方法之一。 三、品读:感小说之妙 1、洪水肆虐,情势危急: 一场大雨引发的山洪就是这篇小说的起因,这是一场怎样的雨啊? (1)感雨势之大: 出示: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播放声音)学生读 1)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突如其来的大雨……) 2)你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 3)见过暴风雨来临的样子吗?谁来描述一下(生交流) 2)结合你刚才的想象,再来读读这个句子,又体会到什么。(感受句子短促有力)(2)感洪水之急: 1)出洪水句,整体观照 师:短句也是这篇小说语言表达上的一大特色。大雨如注,洪水随之而来,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把描写洪水的句子划下来。 Ppt出示句子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从哪里感受到的?(都用了比喻吗?第一句)A、比喻句:“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师:山洪怎么会像野马呢?(形态、声音)让我们看看山洪奔涌、山洪咆哮的样子(播放视频)

2018-2019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教案 初一语文备课组 许应思 教学进度表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内容上分三大板块: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第一单元:生命体验。第二单元:理想信念。第三单元:自然美景。第四单元:科学世界。第五单元:家庭亲情。第六单元:幻想世界。新课文开发力度大,课文质兼美,具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跃动着生活的脉搏又注意题材、体裁、风格的多样化,可读性强,适合学生学习。课后练习设计新颖灵巧,富于启发性,既注重激活学生思维,又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写作要求能同单元学习要求结合,并能重视多种表达方式的训练。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有特色,注重实践性,应用性和趣味性,密切语文同生活的联系,拓展学生视野;同时注意跟单元学习的内在联系,设计具体,可操作,能从适应时代需要、体现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选取古代诗文,且难易度和背诵量均较为适当。附录的知识短文写得简明扼要。 总之,为适应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这册教材能面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于一体,切实体现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和开发性的特征。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以人生为主题组元,五篇课文,都是抒写人生感悟的精彩篇章。有诗歌,有散文;有现代文,有文言文;有中国作品,有外国作品。同一主题的课文内容,可以融会贯通。 《在山的那边》,“山”与“海”两个相对的形象,是富有象征意义的,这首诗抒写童年的想望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走一步,再走一步》,是过来人的经验之谈,在人生道路上,艰难险阻并不可怕,大困难可以化整为零,化难为易,走一步,再走一步,定能战胜一切困难。《短文两篇》,从小事物写起,引出对生命的思考。《紫藤萝瀑布》,由紫藤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童趣》回忆童稚时代的种种情趣,人是有精神活动的,在精神作用之下,自能享受无穷的物外之趣。本单元的阅读教学,要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要求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本单元是七~九年级阶段语文学习的第一单元,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务必认真贯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争取开个好头。要确认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性地从事学习,要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要牢牢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防止这样或那样的偏颇,一切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人文教育要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熏陶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引导学生探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已知领域与未知领域,据以确定探究什么,怎样引导学生探究,要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探究之后,还要回顾探究的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语言学习总是从模仿开始的,要模仿着说和写,日积月累,丰富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教学要有示范,要有指导,要多让学生自己练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提高。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根据新生入学的情境,以“自我介绍”为主题,设计了多种活动方式,进行口语交际和写作练习。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和新型的教学活动,不像单纯的口语交际、单纯的写作训练那样简单,有许多准备工作要做,教师要满腔热情,组织好这种学习活动。

2019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积累与使用(23分) 1.默写填空。(5分) (1) , 若出其中; , 若出其里。 (2) ,风正一帆悬。 (3)小明学习成绩好,组织水平强,但他刚转到这个班,不为同学所了解,所以在班干部竞选中落选了。李老师引述了《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话:“ , ”帮他解开了心中的疙瘩。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准确的一项是( )(2分) A.静谧(bì) 枯涸(hé) 啜泣(zhuì) B.骸骨(hé) 玷污(diàn) 清洌(liè) C.梦寐(mèi) 泯灭(mǐn) 分歧(qí) D.禀告(bǐng) 厄运(è) 迸溅(bìng)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留连忘返屈径通幽险象迭生恍然大悟 B.瘦骨嶙峋黯然缥缈随声附合苦心孤诣 C.小心翼翼精疲力尽各得其所嫦娥奔月 D.一丝不苟得意忘形引人瑕思水波粼粼 4.下面的连接不准确的一项是 ( ) (2分) A.《绿色蝈蝈》——散文——法布尔——德国 B.《西游记》——小说——吴承恩——中国

C.《皇帝的新装》——童话——安徒生——丹麦 D.《济南的冬天》——散文——老舍——中国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项是( )(2分) A.语文老师每每讲到精彩处,会情不自禁地把衣袖越捋越高,连下课时 间也忘了。 B.他知道的办法就是和大家保持一致,不过他不肯做一个随声附和的人。 C.《西游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又一个神通广大、除恶灭邪、大快人 心的英雄梦! D.2013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十号,这是多么骇人听闻的消息! 6.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图书馆是书籍的宝库,那里贮藏着无数的人类智慧的结晶。 B.蚂蚁身躯虽小,但力量很大,一只蚂蚁可搬动一粒米,一群蚂蚁不就能 够翻江倒海了吗? C.那翠绿的叶片,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 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 D.盛开的藤萝仅仅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彼此推着挤着, 好不热闹! 7.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2分) 周末,我喜欢逛热闹的“花鸟市场”,这里简直是动植物的世界:有色 彩斑斓的金鱼,有欢快歌唱的小鸟, 。 A.有散发着鲜花的阵阵清香 B.有鲜花散发着的阵阵清香 C.有鲜花在散发着阵阵清香

2019年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中试卷+答案

2019年七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考试卷 (总分120分) 班级:姓名:考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殷.红(yān)收敛.( liǎn ) 确凿.( záo ) 校.补(jiào) B. 崎.岖( qí) 祈.祷( qǐ) 踱.步( duó) 喧嚣.( xiāo ) C. 女佣.(yōnɡ) 踌躇.( chú) 重荷.( hè) 荒谬.( miù) D. 镐.头(gǎo)花圃.( pǔ) 脚踝.( huá.i ) 涉.猎( shè) 2、下列各组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气势磅礴来势凶凶荒草萋萋惊涛澎湃 B.浩浩荡荡炯乎不同杂乱无章鲜为人知 C.人声鼎沸九曲连环亦复如是家喻户晓 D.鞠躬尽瘁妇儒皆知惹人注目一拍即合 3、下列加点字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轻捷.(快)讪.笑(嘲讽)人迹罕.至(稀少) B. 山巅.(山顶)怪诞.(荒唐的)心会.神凝(领会) C. 哽.住(声气阻塞)殷红 ..(带黑的红色)锋芒毕.露(毕竟) D. 鉴.赏(鉴定)宛.转(曲折)锲.而不舍(刻) 4.多音字因词义不同而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抹黑抹杀抹布抹墙转弯抹角 B、着手穿着着急着迷一着不慎 C、星宿住宿宿愿宿将三天两宿 D、和棋和牌和面和药曲高和寡 5.选出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 A.小红才五岁、机灵活泼,一有不明白的事儿,就缠住你问,不问个水落石出 ....不罢休。 B.亭亭玉立 ....的五层教学楼共设四十间教室,十间办公室。 C.这几天来校参观的人真多,车辆络绎不绝 ....。 D.这篇作文几经改动,总算差强人意 ....。 6.填入横线处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组词语是()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是一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历史性深刻变革。这次变革要求学生,,学会办事,学会健体, ,,力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知、情、意、行和谐统一,最终实现提高全体国民素质、提高民族素质的目的。 A.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B.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C. 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创造学会审美 D. 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3)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 (3)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五年级语文:《桥》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人格与精神。 2.积淀情感,让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感情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学重点:领悟老汉每一次举动的内涵与精神。 教学难点:突出对比,营造氛围。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6《桥》。请大家看一段课文录象后,再

自由读文,说说你最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你的感受? 二、精读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肆虐与人们的恐慌 从课文中找一找能让你感受到害怕的句子多读几遍,哪处让你最害怕就读哪一处,并说所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相机出示句子,并进行朗读指导,体会洪水的肆虐与可怕。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像泼,像倒,大雨滂沱,能读得这么轻吗?)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洪水已经追着你的屁股了,还能这样无动于衷吗?)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一会儿工夫,从脚,到腰,到胸膛,洪水真是肆无忌惮,此时此刻,洪水像什么?把你看到的就像魔鬼一样露着狰狞面目的洪水读出来。)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小学语文《桥》教学设计

16《桥》精读引领课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师:课前给大家带来一首歌,(播放歌曲《为了谁》),仔细听,这首歌熟悉吗?是不是优美的旋律中透着些忧伤。对,它的歌名叫《为了谁》,这首歌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人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好,同学们上课,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伟大而又平凡的人。请同学们齐读课题《桥》(提前板书课题)一:初读交流,以学定教 好,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那么它的表达究竟有哪些特色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秘密。首先,我们把目光聚焦在那场突如其来的洪水上面,文中一次次地写到大雨和洪水,(板书:洪水)请同学们打开课本78页,(ppt)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 二:重点品读,随文得法 (一)品读洪水,感受可怕 师:孩子们,知道吗?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就是你们朗朗的读书声,你们读的那么投入,那么动情。让我欣赏到这么美妙的声音,谢谢你们。那现在找几位同学读一下你画的句子。 生1:生回答。生2 师:同学们都找了这么多,看来都读的非常认真,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句子。

(出示句子:)(请同学们自由读这三段话。)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读清楚了吗?读仔细了吗?真的吗?那老师要提问了,请听题。哪一段中有最简短的句子? 生(异口同声):第一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在哪儿? 生(读):像泼。像倒。 师:两字就是一句。那泼,倒给你什么感觉? 生1:大。 师:那把这种感觉读出来。生1读 师:还给你什么感觉?生2刺激 师:那请你读得刺激些! 生2(读):像泼。像倒。 师:让我们一起来泼得再快些,倒得再猛些,一起来。 (生再读) 师:看!就这样简短的两个字,简短的一句话!却写出了雨的大,刺激,有力。这就是本文在表达上的一种特色。板书短句 用短句突出当时的气氛。 师:我们再看第二句话,有四个语句,咱们也来读一读,换一种方

2019-2020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本试卷共四大题,19小题;满分100分,其中书写分3分;考试时间120分钟。请按各题要求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 一、语文知识积累(16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自然的风景处处有特色。繁花nèn( )叶当中安巢的鸟儿;风雨大作时集中在屋yán()下电线上的苍蝇;梦mèi()在牧羊女眼里的秋天;以及给蓝天xiāng()上银边的白雪。这一切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古诗文、名句填空(7分) ⑴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⑵____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⑶___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⑷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⑸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6)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朱自清《春》) (7)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君子乎?(《论语》十二章)3.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散文名篇,他还写过《我与地坛》《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作品。 B.《金色花》是越南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他曾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等。C.《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小说集,我们学过的《咏雪》一文就出自该集子。D.《济南的冬天》作者是现代作家老舍。他的作品主要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戏剧《四世同堂》《龙须沟》等。 (2)名著阅读(3分) 大海呵,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桥》教案

《桥》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分析 《桥》这篇课文是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微型小说,塑造了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黎明的时候,洪水肆虐,村民们惊慌失措,党支部书记以自己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不徇私情,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和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本课有27个自然段,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为三个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为第1-6自然段,主要写了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村民们惊慌失措,奔向背面那座窄窄的木桥;第二部分为7-23自然段,写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三部分为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本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在山洪暴发时,村民们慌不择路,老支书如山般站在桥前,形成第一次冲突:老支书用自己的威信镇住村民的慌乱,为顺利逃生赢得先机。故事的高潮发生在两次矛盾中:当众人排队过桥时,老支书因党性原则,“揪”出抢在队伍中的一个党员小伙子;当只剩下老支书和小伙子未过桥时,两人为推让对方过桥而再次冲突,但都不幸遇难。这一个个矛盾都让读者心中充满疑问。直到小说的结尾写了“老妇人”祭奠的情节,才解开所有的

疑惑:原来,老支书和小伙子是一对父子。这一悬念在最后一刻揭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冲击,让读者被共产党人高尚品格所震撼,被父子之间无言的亲情所震撼,这样的品格和情感催人泪下,感人至深。这也正是小说情节安排的巧妙之处。 小说的三要素是环境、情节和人物,本文很显著地突出了小说的特点。一是环境描写。文章共五百多字,其中一百多字都在进行环境描写。例如:开头用五个自然段描写故事发生的环境,“像泼。像倒”“像一群受伤的野马”“死亡在洪水的狞笑中逼近“等,这些环境描写营造出死亡步步逼近的危机感,对于故事情节的推动、人物形象的渲染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二是人物刻画。小说往往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来感染读者的,本文主要刻画的是老支书的形象。当洪水来临之时,他与惊慌失措的村民对比,“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他此时就像一座坚不可摧的大山,更是村民心目中的靠山;“盯”“揪出”“吼”等动作描写刻画了老支书的威信与担当;最为突出的是老汉下命令时的语言:“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短短几句话却将当时环境的紧急、老汉的果断表现出来了。在特定的环境运用特定的语言,刻画出了老支书镇定果敢的人物形象。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

2019年七年级期中语文试卷

2019年秋堵城中学七年级语文期中测试卷 (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8分) 1.潮平两岸阔,。 2.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4.乡书何处达?。 5.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夕阳西下,。 7.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将羁旅漂泊的游子的悲痛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句子是,。 8.请写出连续两句抒写“友情”的古诗文句子:,。 二、语言基础和语文实践活动(20分) 9.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2分) A. 尴.尬(gān)欹.斜(jī)黄晕.(yùn)粗糙.(cāo) B. 憔悴.(cuì)菡萏.(dàn)狼狈.(bèi)应.和(yīng) C. 着.落(zhuó)分歧.(qí)粗犷.(guǎng)干涩.(sè) D. 祷.告(dǎo)并蒂.(tí)匿.笑(nì)霎.时(shà)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A.朗润宛转抖擞贮蓄 B.安适澄清花苞荫敝 C.莅临决别吝啬池畦 D.静谧仿膳瘫痪锤打 11.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人们常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B.这么厚一本书,我至少要五六天才能读完。 C.是我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D.荷塘四面,长者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春光明媚春意浓,深谙一年之计在于春 .......的人们早早开始规划下一年的行程。 B.夜幕渐渐降临,白天蛰伏了一天的昆虫纷纷呼朋引伴 ....,大声欢唱了起来。

C.这位同志说话咄咄逼人 ....,那气势真是让人受不了啊。 D.城市的夜晚,璀璨的光环境与建筑物完美融合,花枝朝展 ....。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卫生部门正在抓紧部署灾后卫生工作。 B.通过这次比赛中对自己表现得反思,使他认识到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的重要性。 C.全班同学认真倾听了他那感人的事迹报告和慈祥的面容。 D.家乡是我生身立命之地,乡亲们待我恩重情深,我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大学,才能回报这份恩情。 1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散步》和《秋天的怀念》的作者分别是莫怀戚和史铁生。 B.冰心,原名谢婉莹,是我国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儿童文学家。 C.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春》和《济南的冬天》的作者依次是老舍和朱自清,他们都是现代作家。老舍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15.下列句子用于得体的一项是()(2分) A.为了表示对您的衷心感谢,我们特意准备了这件礼物,您就心领了吧。 B.王强同学从班主任杨老师手里接过获奖证书,然后说道:“感谢您的厚爱。” C.王校长说:“李教授,明天我校召开教学工作研讨会,请您斗胆赐教。” D.虽然你尽的是绵薄之力,但是我知道这些钱是你的全部积蓄,谢谢你。16.综合性学习(6分) 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开播,引发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与参与,我校预开展以“规范汉字书写,领略汉字之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1)下面是某班同学们深入调查的结论,请你从中概括中学生提笔忘字的原因。(3分)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电脑和手机等成了人们离不开的工具。用电脑打字时,许多学生都是使用汉语拼音输入法,而拼音和汉字是互为独立的两个体系。即使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