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克特 《 一个黑夜》

贝克特 《 一个黑夜》
贝克特 《 一个黑夜》

用荒诞来诉说《一个黑夜》

对于贝克特来说,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可能大家也很陌生。不陌生在于我们曾经都学习过他最为著名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陌生在于实在是不好懂,所以,这类作品我们往往是避而不看、不谈。大家都知道20世纪中期的西方,现代主义、象征主义主文学兴起,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等文学流派也相继在文坛出现,这些文学流派都是时代的产物,与传统文艺理论相比可谓大相径庭。贝克特的《一个黑夜》理应是超现实主义的荒诞派小说,小说不长,也可以称之为小小说。

在贝克特的剧作《等待戈多》中,贝克特始终没有向我们展示激烈的戏剧冲突、引人入胜的情节,甚至没有塑造任何具有魅力的舞台角色,唯一明确的事只有等待。同样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也没有塑造具体的人物、情节。如果硬要为小说找出一个线索的话,我认为那位老妇人寻找的那朵黄色的野花在整篇小说中都一直贯穿始终,也许那朵花支撑着她不停的寻找,但始终不曾见着,就如老妇人自己感到吃惊一样。整个三月、四月的春季本该是繁花似锦的时候,但却连一朵野花都不曾见着。那么,是否真得没有见着黄花呢,或者说黄花本来就在身边,只是没有留心而已,就像我们只顾着走路,却忘了欣赏路旁的鲜花样。从文中有两处也可以看出,最后老妇人是找到了黄花了,一处是荒野中,已经死去了的老妇人黑色臂端上是黄花的,另一处则小说最后写到的,“白色头颅旁边依稀可见几片拔落的野花。”在文中的这两处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此时的老妇人已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最后看见黄色的野花无疑是幸运的。也可以这样理解黄花可能是老妇人的希望,支撑着她不停地寻找下去,等到希望实现的那一天,人生的动力便消失了,唯能用死亡来体味这最后的快乐。其实,在小说中黄花也是有特指的,文中这样说道“早年丧夫那会儿她还年轻穿一身黑衣。为了让坟上的花儿再度开花她浪迹四处寻觅他昔日钟爱的花朵。”在这里,无疑把黄花比作了她死去了的丈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黄花也谓菊花,有寄托哀思的意象,说明了老妇人对亡夫的情深意重,其实这也是从一个方面解释,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并不固定,那个躺在地上死去很久的人到底是谁?亡夫?老妇人?谁------?这都无从可查。

在我初次接触这篇小说时,我并不觉得这是篇小说,或者说是一篇完整的小说,因为,传统小说构成的要素并不具备,首先便少了情节。另外,全文只有一个自然

段,字数也不过一千来字,并且小说中标点多为句号,短句居多,一句话表示一个意思。这样在读者读来,难免会感觉意未尽而话已完了。整篇文字都是如此,所以理解起来相当的吃力,除此之外,小说中还随意穿插新事物,如文中有“天色已晚。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这是她影子过去常走的方向。一条漫长的黑影。这是出生羊羔的时节。可并不见羊羔。她望不到一头。”对于影子的描写,作者仅用漫长和黑来描述,影子可以称其为长,为什么又要用漫长呢,影子与羊羔之间难道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作者在描述完影子后紧接着写到了羊羔,这些都不是普通人的思维所能办到的,作者的思维跨度实在是太大了,这也可以说是荒诞派小说的特色之处,自然对于这种小说的解读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小说的题目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一个黑夜,从时间长度上看,最多不超过一天,具体时间也应该是黑夜,然而小说的内容并不如此。从小说中的“天色已晚。现在她是否该走进东方。”以及“东方在夜晚动弹不得。天气。天空昼夜阴云密布。西北偏西的边角终于露出了太阳。”这些都可以看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并不是黑夜,最多只能算是夕阳西下的傍晚时分。如果你把小说开始叙述的那个死去的人看作是老妇人的话,或者认为小说至始至终都是老妇人一个在扮演角色的话,那么我觉得那个最先死去的人就应该是老妇人的前生了,那么小说后面又写到一个继续寻花的人,则是老妇人的今生了,这也就构成了前世今缘的说法了,也应该是一生或者是几辈子的时间,所以小说用一个黑夜来作题是否有么一点欠妥呢。其实,黑夜应该是有象征意味的,小说中这样写到“她受不了了因此她把面孔转向太阳。她渴望夕阳西落,渴望在漫长的夕照中再次毫无顾忌地游荡。”她在这里回避着阳光,却向往着夕阳,如果把现实看作太阳的话,那么她明显就在逃离现实,她向往着夕阳,向往着黑夜,她渴望在黑夜中飘荡,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游弋。

关于小说的人物,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也就有不同地争议。如果从小说字面上来看,小说中共出现了六个有关指人的词,包括“他”、“老妇人”、“第三者”、“亡夫”、“故友”、“她”。在我看来,老妇人可能是小说的中心人物,一方面是从老妇人一直在寻找黄色的野花来看,包括小说后面的“她”,也是在寻找野花。另一方面是从老妇人在荒野中意外碰见了早已死亡的“他”,以及第三者发现也已死亡的老妇人的躯体相对比,用小说中的一句话来说“乍看也吻合”,两人死法基本相同,都是身着黑色衣服,死亡的姿势也是伏地趴着,这些吻合的描写是可以看成对老妇人死亡叙述。

其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小说也理应成为一个时代的反映,无论这个小说写得多么没逻辑、多么违常理、多么的荒诞,都是作者对时代的诉说。如果从这里来看,把老妇人做进一步的延伸,我们是否觉得作者才是真正掌控全局的中心人物呢。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来看,应是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战争带给人的伤痛是深刻而长久的,在战后的恢复生产中,人们又往往为一己之私而悖逆自己做人原则。作者寻找的黄色野花或者说是一种精神象征上的希望,而渴望黑夜是否表明了作者不同流合污呢,宁可选择黑夜,而放弃了白天的光明。小说中这样写到“终不见人烟。终不见羊羔。终不见野花。”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看似喧闹、繁华的白天却抵不过万籁俱寂的黑夜。小说中的“身影和瑟瑟声令人厌恶。”瑟瑟声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反正不会是人所发出的声音,那么就应该是动物的声音了,这好像又回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中了,在作者看来,此时丧失人性的人与普通动物是没有区别的。作者就是那个老妇人,而趴着很久的尸体则是这个病态社会的写照,“没有谁惦记他,没有谁寻找他,”人们不愿意去承认这个社会,更不会去改变这个病态的社会,直到有一天作者自喻的老妇人发现了他,借老妇人的口吻诉说着这个世界的不吻合。

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荒诞之言,正如小说最后一句讽刺意味的话来说:一切显得吻合,不过仅此而已。

那段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1000字

那段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1000字 快乐是一种感受,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快乐。 快乐的生理基础。 快乐是一种积极的情绪。 快乐来自对所做事情的看法和认识。同样是拧重物,扛行李的人和运动健身的人感觉就是不同,扛行李的人往往认为是苦难,他们想方设法减轻重量。健身的人认为是快乐,他们会尽可能地增加负荷。爬楼梯和登山是如此。同事挑毛病和指点也是如此。观念的转变往往是快乐的来源。 快乐是做自己应该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往往是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这些事情,往往人能够得到很大的满足。 快乐是做好自己能做的事。这些事情的做好,就能够一点一点地充实人的信心。 连一无所有的人都可以快乐,我们为什么不能? 有太多的挂牵,就不容易领略快乐。可以说,是过多的羁绊使我们闭上了能够发现快乐的眼睛。 快乐不但是自向的,同时可以感染环境,传染给别人。快乐的人更能够得到社会的接受,也更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很多人都误以为,名人没有烦恼。或者说成功人士快乐会多一些。 其实,快乐与否与金钱没有关系,与成功没有关系。那只取决于安康向上的心。乐观、上进、宽容。

人的快乐是时时的肯定自己。这可以通过将目的的适当分解增加任务完成的可能性,从而增加对自己的认可。这个方向的极限就是完全的快乐。 必须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的风险不可控因素,这种极限是不存在的。虽然世界上不存在100%的快乐,但是我们能够更快乐,通过信息的完善降低风险、或者优化本身的行为更多地收获快乐。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的。 有句话叫“能者多劳,智者愁”,这是因为智者能看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有些甚至是披着和谐外衣的巨大灾难,他的努力,却因为别人的短视而得不到别人的认可或帮助。他无法快乐是无法与社会交融,或者有时候是眼睁睁地看着事态开展向毁灭。 然而,我要提到的是另一类智者。他们虽然也有着不同常人的洞悉世界的眼睛,但是更尊重别人的选择。他们往往相信因明之道,认为刻意即缘,一切的因有着相应的果,一切的果也必然存在来因。他们虽然也警示众人,但不强求别人与他一致。其实他们在境界上往往更高:他们根据资源互生法则参破了创造和毁灭的关系。一种生就是一种死,一种得就是另一种失,一种创造就是另一种毁灭。他们不再为生死得失悲欢,因此更强调的是把握当下,追求现在的和谐。 很多人都以为纵容是快乐的,纵容真的能够得到快乐吗?那不过是对空虚和厌倦的短时间忘怀而已。纵容过后,人的空虚和失落往往会更重。因为他没有真正解决实际的问习题。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贝克特《终局》 1 荒诞派戏剧概述 荒诞派戏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一般认为,“荒诞派”戏剧这个概念由英国戏剧评论家马丁?艾斯林提出。他在1961年出版的《荒诞派戏剧》一书中化用了加缪的“荒诞”概念,认为“荒诞”不仅仅意味着“荒唐”,更意味着人在被切断了宗教和形而上学根基后,行动上缺乏目的和意义,进而产生痛苦的感觉。代表作家有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内热等。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造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正如象棋游戏中的终局阶段,此时已经是一种僵局状态,人们深陷其中却又无法自拔。因为结局早已经注定,不论是放弃还是继续游戏,结局都将是一样。所以,《终局》这部戏剧的题目形象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无助和窘迫其实,这部戏剧到最后也未能给观众一个明确的答案,甚至剧中的四个人物也无一个做出他的最终选择。

2 《终局》情节解读 孤独、寂寞就像怎么也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终局》的整个环境氛围。在一间狭小封闭、只在高墙上开了两个小窗户的地下室里,有着这样四个奇怪的人:主人公哈姆是个盲人,整天坐在轮椅上,由屋里唯一能行走的仆人克罗夫侍候;哈姆的父母早在骑双人自行车的时候出了车祸,摔断了双腿,只得生活在两个大大的垃圾桶中,靠儿子的施舍度日。他们是父子、是夫妻、是主仆、也是朋友;他们相互依赖又彼此厌倦;他们分不开,却又沟通不了;他们没话找话、喋喋不休,是废话,是生活;他们无所事事,仿佛都在等待死亡的到来,而死亡又是不那么确定;他们就这样苟延残喘,在相互牵扯间走向了一个终局……剧中,哈姆是主人,他自私自利、专横武断、贪图享受;克洛夫作为仆人,对哈姆充满仇恨,一直想要离开那个不见天日的鬼地方。最后,克洛夫终于下决心要离开这生不如死的坟墓,他穿戴整齐,打开关闭已久的房门,然后就一动不动地站在那儿听着哈姆的长篇大论。在戏剧的结尾,他仍然守在门外,进行着最后的抉择,谁也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要离开。就是在这种昏暗绝望的基调中,贝克特准确描摹出战后人们真实的心理体验:一切都是徒劳,活着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人生是无聊的,整个世界都是荒诞的。事实上人们所面临的是关于生存的问题。经过了无数次梦魇般的战争和动乱,人们要做的抉择却始终未变--死亡或生存。贝克特用戏剧的手法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战后世界的荒谬。当世界已然死亡,这些身陷绝境人儿,能否冲破茧缚,走出终局,走进新生活,剧作给观众留下无限回味与遐

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

2006福建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一、“草船借箭,不足十万支”;二、戈多来了;三、留点空白。三选一作文,题目自拟,文体自定,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我就是戈多 自从五十多年前,萨缪尔·贝克特写了《等待戈多》,我就备受煎熬。 读者看了那本书,都和书中的两个人一样,猜测我,探究我。有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叫戈多的人,有十分奇特的事情。有的人认为我不是人,只是代表了希望,或者光明一类的东西。面对这些猜测,我只觉得好笑,可是却有许多人来等待我,等待我出现,给他们帮助。 这些疯子,我怎么能在他们面前出现?他们会像魔鬼一样把我抓住,扯下我的衣服,把我拍个够,或许还会将我解剖呢!我要等,等他们忘记我。 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名五十年,我日夜坐立不安,担心被人发现,突然被人抓走,可怕的事发生在我的身上。看着世人盲目的等待,太好笑了。就像大街上一个人突然入神地看天空,其他人也跟着看,不敢低头,生怕错过什么。一群人围在角落,其他人看了,便里三层,外三层,围个水泄不通。这些人如此盲目,我要是突然出现,他们会生吞活剥了我。 最近十年还不错,他们只是等待,无目的地等待,等待的实体已经与等待分离。这些人处在社会的漩涡中,没有明确的价值取向,傻瓜一样由社会支配。等待我戈多,只是寻求心灵的寄托,等待一个盛世。看着这群可怜的人,我真想出现在他们面前,给他们一些帮助,或者送他们几句金玉良言。

可是一些人太愚蠢了,总为自己失去某些东西而苦恼,其实他们伤心难过时同样失去了很多东西。他们认为生命之痛、生命之重让他们生活得很苦。可是他们却不为自己找一个坚持下去的理由,反而寄托于上帝或者神灵。 人间也有许多让我感动的。身患癌症的丛飞,频频与死神擦肩,用爱和奉献谱写人生中最激荡的音符;邰丽华面对身体缺陷,用心演绎出美丽的千手观音;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讲述最完美而丰富的故事,传递最坚强的心。这些人都不需要我的帮助,对他们而言,能帮助他们的是他们自己。 我突然想到,谁也不曾见过我。于是我到大街上,大喊一声:“我就是戈多。”人群中发出阵阵笑声,“快走开,我们在等待戈多,不要妨碍我们。”“谁是戈多?”“连戈多也不认识,你太老土了。”又是一阵笑声。 还有这么多人在等待我———戈多。这个世界就像一场荒诞剧。 来源:福州日报

那段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5篇

那段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5篇 对我来说,童年是缤纷的。童年里总有一段段快乐的日子,即使有些是基于幻想而开始,最后却得到一个可笑的结果,现在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优秀的作文,如果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参考学习。欢迎持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 那段快乐的日子作文1 童年的日子是最快乐的,也是令人最难忘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长大了,不像从前一样,什么都不用做,享受着父母带给我们的关爱。 还记得小时候,大人总是喜欢用一些老话告诫我们,玩火是会尿床的。但我们从来都不会听劝,仍然我行我素地找了一个不会被大人发现的地方,带一些家里的废纸来烧火,先找一些枯树枝架起来,再用打火机点燃废纸,把废纸塞进枯树架子里,然后不断的加纸,直到枯树枝燃起来再加树枝。我知道,我们并不是喜欢烤火,而是喜欢享受玩火的过程。 小时候虽然什么都不用做,但也是很无聊的,所以我每天和朋友都找各种乐子,除了玩火,就是去惹隔壁邻居了。 我们家都住在最顶楼,爷爷搭了一个房子在屋顶上,后来其他单元的人也学爷爷在房顶上搭房子,我们就喜欢去邻居家那边乱踩乱叫,过段时间就会有一个阿姨上来骂我们,甚至拿着扫帚来赶我们,虽然是在挨骂,但一点都没有挨骂的委屈,只有说不尽的快乐,现在回想

起来,还真觉得自己当时挺幼稚的。 我家住在铁路边,铁路边都是菜园子,小时候我和朋友一起去玩,一个奶奶很好心的送了我们一张不用的席子,我们可以铺在地上躺在席子上静静的晒太阳,有时候一坐就是一下午,可我从来都没有感到无聊,只觉得很舒服很宁静也很享受。有时候我们还会去别人的菜园子偷菜,提着袋子随便拔两颗小白菜拔腿就跑,生怕被发现被抓到把我们骂个狗血淋头。虽然回到家也会被奶奶骂不懂事,但对我来说总比被别人骂好。 小时候的事情回想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很快乐,但快乐总是短暂的,那段快乐的日子也只能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 那段快乐的日子作文2 零星的记忆拼奏出我金色的童年,蓦然回首,往事的一幕幕涌现在我的脑海中,不禁令我想起了那段快乐的日子。 那时候,无忧无虑、天真,眼里只有快乐。妈妈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走在公园的小路上,哪儿,便是我童年的天堂。 每当我看见停在树上小鸟,都会用稚气的声音呼唤它,好让他陪我玩耍,但小鸟好像不喜欢和我玩,飞走了。我便奔向互不相识的小孩子身边,它们无论做什么,都能令我乐个不停,欢声笑语顿时溢满了整个公园。 每天下午,我都跟小伙伴们去公园一角的花坛下观察小蚂蚁们的大举动。它们用弱小的身躯扛起了比它们自身大好几倍的食物,我们为之惊叹!可这也免不了我们的一番恶作剧。我们会无缘无故地向着

贝克特的典型代表作是什么

塞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年4月13日-1989年12月22日)爱尔兰作家,创作的领域主要有戏剧、小说和诗歌,尤以戏剧成就最高。他是荒诞派戏剧的重要代表人物。1969年,他因“以一种新的小说与戏剧的形式,以崇高的艺术表现人类的苦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是爱尔兰人,但长期居住在法国,并曾参加了法国抵抗运动。他是小说家、戏剧家。他的主要剧作有:《等待戈多》(1952)、《结局》(1957)、《那些倒下的人》(1957),《最后一盘录音带》(1960)、《啊!美好的日子》(1963)、《喜剧与小戏数种》(1972)等。1969年,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贝克特在小说和戏剧上追求新表现形式的先锋,继承了乔伊斯、普鲁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学传统,而他早年的戏剧作品则受益于十八世纪九十年代的法国文学和埃尔弗特·吉尔瑞的《乌布·诺伊》。贝克特的小说在结构上独树一帜。他的小说大多采用一种环形封闭的结构,情节不断繁衍而又不断消解。主要情节被不断打结和扯断,直至被叙事彻底解构。总体来看,贝克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于语言和结构实验走得过于极端,使得他的作品成为很难解读的私人写作。 社会评价:英国作家及剧场导演、200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说:“他不引领我走上任何一条花园小径,他不偷偷给我使眼色,他不向我灌输疗救的办法、前进的道路、上天的启示,也不端给我一盆面包屑;他不会卖给我任何我不想买的东西——不论我买不

买,他都不会跟我胡扯——他的手从不高过他的心。不过,我乐意买他的货:不论是钩子、线,还是锤子,因为他把所有的石头都翻了个底朝天,一只蛆也没剩。他催生了美的事物。”

关于那些快乐的日子范文1

关于那些快乐的日子范文1 关于那些快乐的日子范文1:暑假里我非常快乐,因为有乒乓球陪伴我,我感觉暑假生活特别有意思。 刚放暑假,我感觉非常无聊,非常寂寞。爸爸妈妈也不带我出去游玩大好河山,整天和弟弟在家不是写作业就是看电视,生活特枯燥。所以我们都想学点什么,大家一致认为学打乒乓球,打乒乓球可以锻炼身体。 刚来到乒乓球室里,我感觉很陌生,心里很害怕。幸亏老师很慈祥,我才不害怕。老师叫我们先练打球时的动作、踏步,练好了,就可以学打乒乓球了。老师把我带到乒乓球桌的另一边,另一边是网子,老师把网子加在乒乓球桌的另一边,叫另一位老师站在乒乓球桌的侧面,发球给我接,打到对面的网子里。刚开始老师手把手教我接球,可以打几个,等老师让我自己打,我不是没接到球,就是把球打到天上,我并没有灰心,渐渐都可以接到几个球了。我真开心啊。 过了几天,我更高兴,因为我都可以跟老师对打了,而且可以打几十个,真有成就感啊!一个月下来,我可以打得十分熟练,老师叫我学打反手,再过几天,我会打反手了。每当我看见奥运会比赛打乒乓球时,我真是激动啊! 今年暑假因为有乒乓球陪伴我,所以暑假过得非常充实,真怀念打乒乓球的日子啊!

关于那些快乐的日子范文2:放寒假了,这次妈妈要回石壁水库值班时。因为想起了石壁水库的美丽风光还有好朋友雨璇,所以我要求妈妈带我一起去石壁玩。妈妈一下子就答应了。 我一来到石壁,就发现雨璇己经等候多时了。雨璇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以前在我们还小的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认识了,可现在我们已经一年多没见了。 我们吃完午饭后,到大坝上散步。大坝像一条巨龙似的横卧在两座青山之间,守护着清澈见底的湖水。玩了一会儿,当把手抬起来一看时,发现脏得不得了,我立刻去了湖水旁,正想洗手。突然发现有块石头在抖动,我拿起来一看,发现里面有一块小石头,仔细一看,原来是一只小乌龟。我将这事对雨璇一说,她想:我们来石壁,虽然没什么可玩,可是我们可以把乌龟养着玩啊!于是,我们指着一只乌龟说;“妈妈,我要那只乌龟。”她妈妈与我妈妈听完后,立刻下了大坝,在斜着的石坡上艰难的走着。上来时,妈妈她们一共抓了六只乌龟,雨璇说要让小猫“多多”一个爪子踩住一只。 下午,我和雨璇拿了许多炮在楼下乱炸,有冲天炮、胆小炮、擦炮、摔炮、火柴炮、旋转炮……。可说是“全副武装”的我们,首先是用炮炸一块木板。我们用了许多冲天炮都没有把木板炸飞。突然,一个超级冲天炮,把木板从石梯上炸到了草丛中,我们都无奈了。后来,我们又拿来了一个玻璃瓶,我们认为这个瓶子就不会爆了。可谁知,一个超级冲天炮点燃放入瓶内后,只听“嘣”“破”的几声,瓶子就变得粉身碎骨了。 啊!这快乐的日子,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时光。

坎特伯雷故事集

坎特伯雷故事集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描写10世纪英国俗世生活的人间喜剧,是一本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目录 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作者介绍 简介 创作经历 创作背景 作品特色 文章摘录 故事赏析 书目一览 作品赏析 内容精要 专家点评 妙语佳句 基本信息 内容介绍 作者介绍 简介 创作经历 创作背景 作品特色 文章摘录 故事赏析 书目一览 作品赏析 内容精要 专家点评 妙语佳句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作者:杰弗雷·乔叟原著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ISBN:7532719782

《坎特伯雷故事集》 页数:125 版次:1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印张:4.25 字数:77000 印次:2 印刷时间:2000/05/02 用纸:胶版纸 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说集,甚至让一群人中每人讲一个故事这种形式也不是什么新主意。在薄伽丘的《十日谈》中就有十个人,为了躲避1348年在佛罗伦萨肆虐的温疫逃到城郊的庄园。他们就是通过讲故事来消磨时间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也有一群人,每个人讲述一个故事。我们不仅对故事本身感兴趣,而且对讲述故事的人也感兴趣。他们中的每个人都是真实的。乔叟在引言中把他们一一作了介绍。然后,我们又在故事中与他们相识。很快,我们就觉得对他们每个人都有所了解。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简介 乔叟(约1343—1400) 英国诗人。伦敦酒商的儿子。十几岁起进入宫廷当差。1359年随爱德华三世的部队远征法国,被法军俘虏,不久赎回。乔叟与宫廷往来密切,当过廷

乔叟 臣、关税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议院议员。他曾因外交事务出使许多国家和地区,到过比利时、法国、意大利等国,有机会遇见薄伽丘与彼特拉克,这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乔叟在庇护者失宠期间,被剥夺了官位和年金,经济拮据。他曾写过打油诗《致空囊》给刚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诉自己的贫穷。1400年乔叟逝世,安葬在伦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诗人之角”。 创作经历 乔叟的诗歌创作分为三个时期: ①法国影响时期(1359—1372):主要翻译并仿效法国诗人的作品,创作了《悼公爵夫人》,用伦敦方言翻译了法国中世纪长篇叙事诗《玫瑰传奇》等。 ②意大利影响时期(1372—1386):诗人接触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进步思想。这一时期的创作如《百鸟会议》、《特罗伊勒斯和克莱西德》、《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现实的创作态度和人文主义观点。 ③成熟时期(1386—1400):乔叟在这最后15年里从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创作。无论在内容和技巧上都达到他创作的顶峰。他首创的英雄双韵体为以后的英国诗人所广泛采用,被誉为“英国诗歌之父”。 编辑本段创作背景 4月的一天,一群香客去坎特伯雷朝圣,投宿在泰巴旅店。次日,店主、香客与在此住宿的作者一起出发。店主提议在去坎特伯雷的路上每人讲两个故事,回来时再讲两个,被大 《坎特伯雷故事集》插图 家公认为最佳的讲故事者可以在回来时白吃一顿丰盛的晚餐。乔叟只完成计划中120个故事

一个让我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

一个让我快乐的日子精选作文 一个让我快乐的日子 这是第一次参加实验中学举办的运动会。我报名参加的是集体跳绳,通俗一点就叫“跳长绳”。别的同学认为这一点也不出风头,可我不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只要参加就是好样的,就要比坐在那边无所事事的人出的多得多的风头。你说有这样一次展示自己的时机,我能不快乐吗? 第一次参加嘛,总归是手忙脚乱的,从没觉得这样忙过。好些运动员也都是一样,不知自己扮演的是哪一角色,大部分都是脸上摆着无辜的表情,这就被架到了运动场上。我嘛,亦是如此。 星期五的下午,运动会也就开始了。最要紧的是,首场比赛就是这集体跳绳。男生跳长绳都是个儿顶个儿得棒,只有女生愁眉锁眼。比赛前三十分钟,班主任孙教师把我们召集起来,非得瞧瞧我们都练成了什么样。看吧,连教师也在纳闷:怎么男生都是“身怀绝技”,轮上女生了,只有“破绽百出”呢?于是教师把女生叫到了一旁,“传授”她们跳绳的“独门秘技”。 谁说集体比赛就不紧张的?我可是在一旁紧张得很呐,见着人就问:“你说说,我们能拿第一吗?”其实啊,我自己也明白,真相只有天知道。不料,教师在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个参赛女生。大家都在想:到底是谁呢?“哦!”我一拍脑门儿:“教师,那个女生去医院了!”“那怎么办啊!”“对啊,我们能拿第一吗?”其他同学立即讨论起来。本来我的心就乱,眼下又出了这种幺蛾子,再加上同学们的议论纷纷,

我心里的那只“兔子”跳得更加没完没了了。关键时刻还是看教师的,她叫来了一个跳绳不怎么厉害却又八九不离十的女生来做替补。“呼——”我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落下来了。比赛开始了,“小不点儿”做了“领头羊”一马当先,我紧随其后,后面的同学也紧跟上我……十几个来回过去了,我的腿酸得不行,抬头一看,教师也在那里为我们加油鼓劲,甩绳的同学也滴下了汗。看着他们都是那么的坚持,我也就咬紧了牙关,挺到了最后。哨声再次吹响,意味着比赛的结束。“我们一班跳了多少?”同学们喘气都来不及就赶紧问。 “第一名!”“第一名!”操场上传来了我们的欢呼声,果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啊! 其实,总有那么些事情一个人是做不成的,总得要团结的力量。你说,我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能不开心吗?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和贝克特(廖可兑) 荒诞派戏剧在20世纪各种流派的戏剧当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这种戏剧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有着很长的历史发展过程的。作为一个流派,它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的西方各国。 和其他的一些现代戏剧流派不同,荒诞派没有它自己的纲领,也不曾掀起过运动,而是由一群认为现实生活荒诞并将这种生活反映到戏剧创作中来的戏剧家形成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带来的严重破坏和可怕的灾难,首先就使敏感的知识分子感到痛苦、惶惑、迷惘、压抑、孤独、失望,甚至满腔愤怒,怀疑一切,否定一切,认为现实世界已经走进死胡同,窒息着人们的生命,并且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荒诞派戏剧家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着力反映的大体上是下列的一些问题: 第一,人们被荒诞的生活所奴役,被各种非人的因素所控制,处在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人类的智慧解决不了这些问题。第二,现实社会生活变得越来越狭隘,人们彼此隔绝,互不来往,互不通气,互不了解,互不关心,没有交流,过着孤独生活。第三,人们被各种虚伪的口号、意识形态,甚至各种艺术风格所约束,而资产阶级的思想和政治统治则是最可怕的奴役人们的力量。第四,人们你争我夺,互不相让,彼此敌视,把生活变成了战场。如此等等。 荒诞派不仅反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而且反对资产阶级文化传统。荒诞派戏剧被称作“反戏剧”。也就是说它是反对戏剧传统的。这是一种笼统的提法,不科学,也不符合事实。荒诞派戏剧和20世纪西欧的其他戏剧流派一样,主要是反对19世纪以来的现实主义戏剧,而不是反对所有的戏剧传统。当然,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才能作出恰当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荒诞派戏剧要求重新评价西欧戏剧传统,对于19世纪的现实主义戏剧传统更要有所突破,以便在创作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所谓“荒诞”,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942年加缪写的《西西弗斯神话》中。它表明人类的处境艰难。因此,荒诞派戏剧便将反映某种特定的生活情境这一内容提高到作品中的首要地位。这种情境也不是一般认为的真实生活写照,而是带有夸张性质的某些生活问题。事实上,在这一点上,荒诞派戏剧和残酷戏剧多少有些类似之处;不同的是,荒诞派戏剧所表现的更是一些不连贯的事件,它们往往处在一种静止状态,人们仿佛生活在梦中,原地踏步不动。如果说,这也算得上是故事情节,那无论如何不是通常意义的故事情节,而是利用某些事件来表现各种困难问题或表达剧中人物焦急不安的心情,以说明人类被难于认识的生活现实或周围世界所困扰。 由此可见,荒诞派戏剧是不重视故事情节的。与此同时,荒诞派戏剧也不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它的人物缺乏行动,更谈不上有什么斗争行动,因此不能形成真正的戏剧动作。要说有行动,那往往也只是叙述某种观念,而且并不一致。他们讲得很多,却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甚至几乎和他们的行动无关。他们的行动也缺乏明确的动机,使人难于了解其中的意义,结果反映的问题是严肃的,其表现形式却并非如此,有时近乎游戏文章。在荒诞派戏剧中,以喜剧性或闹剧性的人物居多。这些人物从阿里斯托芬、莫里哀、即兴喜剧直到现代马戏团那里都可以看到;但是一般说来,他们也赋有他们自己的某些性格特征。他们彼此需要,互相依存,谁也离不开谁。他们无事可做,在一处絮絮叨叨,讲些废话、假话,一再加以重复,有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颇有闹剧色彩,使人感到可笑;但是他们却是以此来消磨时间,忘掉烦恼,忘掉他们自己的。在这种喜剧或闹剧的表现形式中,包括着深刻的悲剧性质的内容。他们的处境很像古希腊悲剧或中世纪神秘剧所表现的情况,人们的生活前途仿佛不能由他们自己来决定,而是掌握在命运或神的手中。须知荒诞派戏剧家并不相信命运,也不相信上帝,更没有表现超自然的东西。他们所表现的是他们对人类的看法,他们自己的心理状态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 贝克特与《等待戈多》练习题第十四篇

2019年精选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外戏剧名作欣赏》第九单元贝克特与《等待戈 多》练习题第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如果你不小心伤害了一位朋友,那么你如何真诚地向他道歉? 选出最得体的一项( ) A、对不起,我虽然错了,但是我不是故意的,你应该原谅我才对。 B、对不起,虽然我错了,但是你也有不对的地方,你不能只怪我呀! C、对不起,我真不是故意的,请你原谅我,好吗? D、对不起,就算我错了,好不好?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下列加线字读音全都正确的是( ) A、症(zhèng)候症(zhèng)状症(hèng)结 B、嬉(xǐ)笑窥(kuī)视堕(duò)落 C、忏(chàn)悔愤(fèn)怒祈(qǐ)祷 D、咀嚼(jué)倒嚼(jiào)咬文嚼(ji?o)字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列对四个体育新闻标题修辞艺术的点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维埃里温柔一刀,拉尔森惊艳一枪”:标题运用了对偶和比拟的手法,句式工整,结构对称,将 技艺高超的足球运动员比拟成武林高手,读来别有一番趣味。

B、“美国龟跑赢墨西哥兔”:比喻式标题,生动形象地道出了踏实敢拼,绝不放弃的美国队,出人意 料地战胜了强大而自信轻敌的墨西哥队这一新闻事实。 C、“高,实在是高!——伊辛巴耶娃再创撑杆世界纪录”:标题中,“高”字既指伊辛巴耶娃跳得高, 又表达了对她高超技巧的称赞,语带双关,表意丰富巧妙。 D、“小贝回归圣西罗,‘鸡冠头’压倒金右脚”:标题采用借代手法,以特点代指人物,写出了贝克汉 姆个性鲜明的外型特点,标题新颖,吸引读者。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他像疯子一样到处寻找墨尔基阿德斯,想让他来揭示一下这场神话般的噩梦中的无穷。 B、贝克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走的是远离现实主义传统的一条创作道路。 C、这个斑点打断了我这个幻觉,我觉得松了一口气,因为这是过去的幻觉,是一种无意识的幻觉, 可能是在孩童时期产生的。 D、小说所叙述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的故事,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会计师事务所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中国机床制造业一些有实力的集团为向国外市场渗透,采 取了更加咄咄逼人的收购策略。 B、随着贝克特等人的先后逝世,荒诞戏剧作为一个流派也渐渐偃旗息鼓了,但其创作成就和产生的 影响依然存在。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的生平及创作 贝克特出生于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测量员,母亲是虔诚的教徒。 贝克特 1927年毕业于都柏林的三一学院,获法文和意大利文硕士学位。 1928年到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和巴黎大学任教。 1931年,他返回都柏林,在三一学院教法语,同时研究法国哲学家笛卡儿,获哲学硕士学位。 1932年漫游欧洲,1938年定居巴黎。德国占领法国期间,他曾因参加抵抗运动,受法西斯的追捕,被迫隐居乡下当农业工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曾短朗回爱尔兰为红十字会工作,不久返回巴黎,成为职业作家。 生平 1906年4月13日(或者是3月13日),萨缪尔·巴克利·贝克特出生 贝克特 于爱尔兰都柏林郊区福克斯洛柯的斯底劳根,确切的地点是一座名叫库尔俊纳的都铎王室建筑。在孩提时代和中小学期间,他发现自己喜爱体育活动,而丝毫没显露出日

后博学和善于驾驭语言的迹象。后来他就读于三一学院,师从拉德莫斯-布朗攻读现代语言。在这里所受的教育使他的才智得到了表现。1928年至1930年,贝克特任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的语言讲师,并经常光顾咖啡厅,从而使自己步入30年代令人振奋的巴黎文坛——他在这里为自己定下基调和主题,并和詹姆斯·乔伊斯、托玛斯·麦格里韦等人交往。回到都柏林后,他先在三一学院教授法语,以后有一段时间照料父亲,最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久定居巴黎。他与后来成为妻子的苏姗·德克沃-迪梅斯尼尔一起参加法国地下抵抗组织,躲在鲁西荣生活了一段时间。战后(即 1950年他母亲去世后),随着编辑和剧院老板开始发现他作品中的双语天才,贝克特的经济逐渐宽裕起来,但名声也出乎意料地跌落。随着他的作品日渐出名,他却越来越退缩到自己的隐居状态之中。贝克特只是偶尔鼓起勇气迈出国门,主要是1956年因参加《等待戈多》的首演式而去过美国的迈阿密,1975年因导演该剧去过德国。此后他便隐居巴黎,只是通过他的出版商和外界联系。 文学历程 最早创作的小说 贝克特的文学生涯始于两部非小说作品和几首诗歌,而最终则以小说和戏剧创作著称。1928年至1930年在巴黎逗留期间,贝克特为乔伊斯尚未定名的作品《为芬尼根守灵》的系列评论撰写了一篇论文。文章标题相当古怪:《但丁…布鲁诺·维柯乔伊斯》(其中的圆点代表作家之间间隔的世纪数)。人们研究这篇文章常常是为了寻找贝克特日后成为天才的线索,而不是考虑它对乔伊斯作品的阐述。《普鲁斯特》(1931年)是一篇篇幅更长的专题论文,对马塞尔·普鲁斯特小说语言的特征进行了深入详尽的探讨,同时也表现出贝克特对语言的交际作用和不确定性的复杂感受。诗歌《婊子镜》(1930年)和《回声的结构及其他急就之篇》(1935年)典故迭出,晦涩难解,除了最勤勉的学者之外,几乎没有人能够读懂。 贝克特最早创作的小说是《平庸女人的美梦》,但没有完成。接着他写了几篇短篇小说,后来收入《刺多踢少》于1929年出版。这部短篇小说集仅仅因为书名就遭到不止一家出版商的拒绝,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标题出自于《圣经》。贝克特的幽默在这些短篇中初露锋芒,同时也表现出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用精心选取的意义、隐晦的词语,代替了冗长的现实主义描写。 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尔菲》 在回到爱尔兰照料父亲的时候,贝克特开始创作他的第一部出色的小说《莫尔菲》,但此书被拒绝42次之后才于1938年找到一家出版商出版。这是个晦涩滑稽的故事,描写一个无法就业的爱尔兰人如何躲避工作,又如何卷入了一场爱情纠葛。《莫尔菲》暗示着即将成为贝克特自己的那种痛苦孤立的世界景象,但作者却把它掩盖在欢快滑稽的复杂情节之中——三角 (或四角)恋爱,对都柏林社会底层游手好闲之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目录整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目录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16本) 选修五个系列 一.诗歌与散文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3.《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二.小说与戏剧 4.《中国小说欣赏》 5.《外国小说欣赏》 6.《中外戏剧名作欣赏》 7.《影视名作欣赏》 三.新闻与传记 8.《新闻阅读与实践》 9.《中外传记作品选读》 四.语言文字应用 10.《语言文字应用》 11.《演讲与辩论》 12.《文章写作与修改》 五.文化论著研读 13.《先秦诸子选读》14.《中国文化经典研读》15.《外国文化著作选读》(暂缺) 16.《中国民俗文化》 选修1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诗歌之部 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长恨歌》/白居易 自主赏析 《湘夫人》/屈原《拟行路难(其四)》/鲍照《蜀相》/杜甫《书愤》/陆游推荐作品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越中览古》/李白《一剪梅》/李清照《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春花江月夜》/张若虚 自主赏析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登岳阳楼》/杜甫 《菩萨蛮(其二)》//韦庄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游夜书怀》/杜甫《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扬州慢》/姜夔《长相思》/纳兰性德 第三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赏析指导赏析示例 《将进酒》/李白 自主赏析 《阁夜》/杜甫《李凭箜篌引》/李贺《虞美人》/李煜《苏幕遮》/周邦彦推荐作品 《国殤》/屈原《燕歌行》/高适《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四州》/柳宗元 《菩萨蛮》/温庭筠《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优秀作文:那些快乐的日子作文

那些快乐的日子作文 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让人难以忘记,那么看看下面这些小作者是怎么描述他们快乐的日子,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那些快乐的日子作文篇一 放假了!这天我们来到了美丽的沙湖。沙湖,不明思议是有沙有湖的,这里也是鸟的天堂。 来到售票口,就发现沙湖的大门和别处的不同。沙湖这个地方的鸟很多,所以大门的形状是模仿白天鹅的。但仔细一看,白天鹅的三根羽毛非常像“沙”字中的三点水,而两只眼睛和长长的鹅颈作为“沙”字中的“少”,而售票口的整体形状是模仿“湖”字的。这就是简单而又赋有沙湖中许多元素的大门。为了纪念这独特的大门,我们一家在这里合了影。 沙湖的湖是聚集鸟最多的地方。湖中的芦苇呈翠绿色,芦苇丛中有许多鸟儿筑巢在这儿生活。呀!那里有一只黑天鹅。它全身羽毛亮黑,但鲜红的嘴巴又异常夺目。它是那么的优雅,悠然自得。我拔下离我最近这从芦苇的叶子。学者天鹅的叫声,让它注意到我,然后把新鲜的芦苇叶投到水里喂它。它津津有味的吃了起来。然后仰起头来看着我。它真是可爱极了。我手脚并用,像猴子一样费了牛劲爬到岸边,

想伸手摸摸它那光滑的羽毛,没想到它却很快的游走了。原来黑天鹅也是有警惕心理的呀!可是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来到岸边,只是有点遗憾没有触摸到它那光滑的羽毛。 沙湖的沙子虽然不及响沙湾的沙子那么细腻,那么柔滑。但它有自己的独特。因为沙湖的沙子是四面环水的,就像金黄色的奶油面包似的。我还在这里买了一幅美丽的沙画留做纪念。 该回去了,树上的麻雀叽叽喳喳的歌唱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歌曲,路边的花朵开的是那么的红艳。我对着它们笑,好像它们也在回应我。沙湖之旅结束了! 那些快乐的日子作文篇二 那段快乐的日子至今我都还记忆犹新,我想那是我度过的最美好的一个夏天了。 还记得吗?夏季的八大处公园,让人流连往返,古色古香的寺庙掩映在山间的绿树丛中,虔诚的香客门正在烧香拜佛,条条青石铺成的石阶小路光华水润,喜鹊、松鼠随处可见,恍若仙境的创意在八大处公园被展示得淋漓尽致. 我们赖在一处荷塘边,死活不愿再到别处去,那里的荷花跟头上的烈日似的开的热烈无比,这里成了蜻蜓.蝴蝶.蜜蜂的游乐园,怪不得古人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荷糖被许多巨石从中间隔开,踩在大石上,你好似诗人,一边闻着花香,一边感慨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然

书名: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书名:我幻想着粉碎现有的一切:苏珊·桑塔格访谈录 书号:978-7-300-19494-3 著者:(美)乔纳森·科特(Jonathan Cott) 责任编辑:陈曦 成品尺寸:135*190 32开 出版时间:2014年7月 定价:35.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本书卖点 “美国公众的良心”:苏珊·桑塔格的传奇 ◆读者定位 ●希望深度了解苏珊·桑塔格的读者 ●文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作者简介 乔纳森·科特著作颇丰,包括最近出版的《与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共度的日子》(Days That I'll Remember: Spending Time with John Lennon and Yoko Ono)。自《滚石》杂志创刊起,他就是《滚石》的特约编辑,并为许多报刊写稿,包括《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和《纽约客》(New Yorker)。目前他定居纽约。 苏珊·桑塔格(1933—2004)创作了许多非虚构作品,包括开创性的文集《反对阐释》、《论摄影》和《疾病的隐喻》;她著有四部长篇小说,包括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的《在美国》(In America)。

◆内容简介 苏珊·桑塔格是20世纪后半叶蜚声国际、颇具争议的知识分子之一,至今仍然是一个话题人物。1978年,《滚石》杂志特约编辑乔纳森·科特先后在巴黎和纽约对苏珊·桑塔格进行了采访。科特曾与约翰·列侬、鲍勃·迪伦、格伦·古尔德和伦纳德·伯恩斯坦进行过深入的对话。他与桑塔格的这次长达12小时的访谈,1/3的内容曾发表在1979年的《滚石》杂志上;30多年后,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访谈的全文。桑塔格的思考和观察揭示了她的批判精神和强烈好奇心所具有的深度和广度。在科特巧妙的提问和引导下,访谈让一个“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的形象跃然纸上。 ◆简要目录 1.疾病的隐喻 我觉得似乎有一些奇妙的事正在发生,似乎我正要投入一次伟大的冒险——生病和可能死亡的冒险,而愿意迎接死亡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 2.好战的唯美主义者和离群索居的道德家 我就是个异端。当然,我还认为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异端,虽然大多数人不得不选择中庸之道。 3.论摄影 生命不是关于一些意味深长的细节,被一道闪光照亮,永远地凝固。照片却是。 4.论风格 从根本上说,世界充满了谬误,真理是拒绝谬误的产物。在某种意义上,真理是没有价值的,但是摆脱谬误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解放。 5.写作与阅读 你永远背负着你的身体,还有所有这些感觉,你不用刻意去白日做梦:它们就在你的头脑中,身体也在头脑中。 6. 爱与性 当我说我在恋爱,就意味着我的整个生活都和那个人一起:我们同居,我们是情人,我们一起旅行,一起做事情。 7.自画像:作家眼中的自己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戏剧界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它兴起于法国,50年代在巴黎戏剧舞台上上演了尤内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内等剧作家的剧作。这些剧作家在20世纪20年代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特别是在阿尔托戏剧理论的影响下,打破了传统戏剧的写作手法,创作了一批从内容到形式别开生面的剧作。这些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60年代初,英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马丁?埃斯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给贝克特、尤内斯库等为首的这一流派定名为荒诞派戏剧。 法国的荒诞派戏剧的几个重要剧作家,几乎全是青年时期来到法国从事文学活动的外国人,后来他们加入了法国国籍。尤内斯库原籍罗马尼亚,他加入法国籍后,并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贝克特原籍爱尔兰。阿达莫夫原籍俄国。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主要有:贝克特的《等待戈多》(1952)、《美好的日子》(1961),阿达莫夫的《一切人反对一切人》(1953)、《塔拉纳教授》(1953),尤内斯库的《秃头歌女》(1950)、《椅子》(1952),热内的《女仆》(1947)、《阳台》(1956)、《黑人》(1958)等。 谈论人生的荒诞性,早就见诸古代西方戏剧。自希腊悲剧开始,在索福克勒斯、埃斯库罗斯的剧作中就有对人类的命运、人类的生存条件的残酷与荒诞性表示关注的一面。20世纪的存在主义文学家、戏剧家萨特和加缪在他们的许多小说和剧本中,从理性出发,揭示了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荒诞派戏剧家则更进一步对人生的荒诞性表示强烈的反感和深刻的讽刺,为了揭示世界的不合理性,存在的无依据、无理由,人命贱如蝼蚁、微不足道,他们不仅借助语言,而且借助各种舞台手段去表现,使荒诞性本身戏剧化。为表现人生的荒诞不经,他们任意破坏、支解、割裂传统的戏剧结构,把戏剧的所有传统要素如动作、语言、人物,一一去掉。荒诞派戏剧一般没有具体的情节,没有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整个舞台无非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 尤内斯库、贝克特等人剧作的主题,是面对人的生存条件的荒诞不经所引起的抽象的恐惧不安之感。他们在表达这个主题时,故意不用合乎逻辑的结构和明智的理性去阐明人的生存处境的不合理性、荒诞性,而是直接用形象表现对理性的怀疑和否定。他们要表现的是“原子时代的失去理性的宇宙”。在他们的剧作中,在戏剧发展过程中,明确的时间和地点均被抽掉,行动被压缩到最小极限,甚至行动不复存在。这些剧作没有戏剧性事件,没有剧情转折、起伏跌宕,没有结局。他们用抽象的、还原到人的原型的形象去代替人物性格的描绘与概括。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没有固定的姓名,而是用教授、女生、房客、女仆,甚至可以用字母做标志。语言不再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他们借助语言本身的空洞无物,以显示存在的空虚;他们以既不联贯又毫无意义的语言、词句的多次重复或语音的反复再现,去夸大语言的机械表象,用滑稽可笑、荒谬绝伦的语言体现人生的荒诞性。 荒诞派戏剧借助于舞台上出现的场景去表现存在的荒诞性,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舞台手段把人类的惶惑不安呈现在观众面前。为了揭示人生现实的不合理性,机械可笑的动作,幻象的显现,灯光和音响的作用都发挥到最大程度。尤其突出的一个特点在于夸大物体的地位,让大量的物体占领舞台空间,用来说明反理性的世界倒过来压迫人的理性世界,反映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与人的精神空虚的矛盾。 贝克特在他的剧作里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态、丑恶的流浪汉、瘪三、残废者、老人。从《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汉,《最后一局》中的4个残废人,汉姆和他的缩在垃圾桶里不时探头出来觅食的双亲,到《美好的日子》里埋在沙土中的老妇温尼,都是些丧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号“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寻找“自我”。他在剧作中一再表现的另一个基本命题,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无策,人生荒诞绝望,只能无可奈何地走向死亡。尤

20世纪文学流派(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未来主义)

试析20世纪现代文学流派 ——超现实主义、荒诞派戏剧、未来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是在文艺及其他文化领域里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运动,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法国出现的一个文学艺术流派,其影响波及欧美其他国家,它的出现,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资产阶级青年一代对现实的恐惧心理和狂乱不安的精神状态。 它从达达主义发展而来的,超现实主义者自称他们进行的是一场“精神革命”。运动是由一群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他们目睹战争的荒谬与破坏,对以理性为核心的传统的理想、文化、道德产生怀疑,旧的信念失去了魅力,需要有一种新的理想来代替,超现实主义就是他们在探索道路上的尝试。 内容不仅限于文学,也涉及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它提出了创作源泉、创作方法、创作目的等问题,以及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和人们的生存条件等社会问题,但极端强调人的内在意识的重要性,言论既有不满现实的一面,又深深打上了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烙印。 超现实主义的文学作用甚多。其中布洛东的小说《可溶解的鱼》1924)和《娜嘉》(1928)是超实现主义的代表作,另外,1921年,布洛东和苏波合著的《磁场》,是超现实主义第一部实验性的作品,首次提出了无意识书写和自动的写作的问题。 荒诞派戏剧是在超现实主义文学影响下,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反传统戏剧流派。1961 年,英国评论家马丁·艾思林在《荒诞派戏剧》一书中,正式将其命名为“荒诞派戏剧” 。1970年,另一代表尤奈斯库入选法兰西学士院,标志荒诞派戏剧正式跃入资产阶级正统文学行列。50 年代和60 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鼎盛时期,60 年代中期后荒诞派戏剧便开始走向衰落. 它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反对戏剧传统,摒弃结构、语言、情节上的逻辑性、连贯性;②通常用象征、暗喻的方法表达主题;③用轻松的喜剧形式来表达严肃的悲剧主题。 荒诞派戏剧最主要的代表作家及作品是尤金·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和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其中尤金·尤奈斯库是荒诞派戏剧的创始人,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是荒诞派戏剧中最典型的一篇。 荒诞派戏剧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形象是光怪陆离、荒诞不经的。它们开始出现时受到批评界的冷遇,后来逐渐获得社会承认,并被世界上不少的国家竞相上演。在法国戏剧影响下,其他国家亦相继出现一些从事这种新戏剧创作的剧作家。 未来主义文学是20世纪初期兴起于意大利的一个文学流派,是未来主义艺术在文学领的体现。1909年2月,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标志着未来主义文学的诞生,1911年至1915年广泛流行于意大利,至1916年9月,未来主义理念在意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