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尔诺贝利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技术原因分析

Technical Cause Analysis

◎ 傅先刚

一、前言

1986年4月26日1点23分,前苏联发生了世界核工业史上最惨重的切尔诺贝利(Chernobyl)核事故,事故起源于一项按计划进行的试验,试验的目的是验证在失电事件中能否继续保证堆芯冷却:即测定在电站失电情况下,应急柴油发电机供电可用前的时间段内,减速的汽轮发电机组的惯性能量能否提供足够的电能以运行部分堆芯冷却主循环泵和作为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的第三子系统的给水泵。试验是调试遗留下的,应该在商业运行前、不同的反应堆功率水平的设计基准工况下完成。此试验曾做过两次,但结果都不满意。试验大纲规定本次试验的条件是反应堆功率维持在700-1000MW(额定功率为3200MW)的功率水平上,并要求与上次试验一样在试验前手动隔离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

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因受到前苏联国家原子能利用委员会在IAEA专家会议汇报资料的影响,包括国际核安全咨询组等组织的原因分析在最初都认为,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该机组运行人员违背操作指令和规程所造成的,即由于运行人员的违章操作使反应堆进入不可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反应堆正空泡反应性系数能使反应堆功率骤增,从而导致了灾难性事故的发生。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核电领域国际间互相交流的日益加深,对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原因的认识逐步深入,原因也日趋明朗。前苏联国家工业和核动力安全监督委员会(SCSSINP)的调查团于1991年提交的报告,对事故发生的经过和原因做出了比较公正、合理的分析和解释。国际原子能机构主要根据这个报告于1992年出版了INSAG-7报告《切尔诺贝利事故:INSAG-1更新资料》,这是

至今为止较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文献。

本文主要依据INSAG-7及其附件报告提供的原始材料对切尔诺贝利事故爆炸的技术原因进行回顾和分析,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不同于INSAG-7的个人观点。

二、事故原因技术分析

1、RBMK型反应堆存在的设计缺陷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采用的RBMK-1000型反应堆是前苏联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改进的一种非均匀压力管式热中子反应堆。这种反应堆以低浓缩二氧化铀作燃料,以石墨作慢化剂,以轻水作冷却剂,反应堆额定输出热功率为3200MW。这种反应堆具有功率分布很不稳定的特点,设计上也没有考虑安全壳。从根本上说,切尔诺贝利事故是反应性引入事故,即原因是引入了过剩反应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反应堆物理特性上的缺陷———正空泡反应性效应

石墨保证了中子的充分慢化,因此反应堆压力管内的冷却水对中子的吸收作用更明显于慢化作用。当反应堆燃料燃耗达到一定程度后,随着冷却水温度的上升,使其密度降低,空泡增多,则可能因对中子的吸收减少而增大反应性,因此反应堆的功率增加;同时,反应堆功率的增加又进一步促使冷却水空泡增加,所以冷却剂的空泡系数为正,即具有正空泡反应性效应。石墨和水相结合所导致正空泡系数在充分慢化时可能具有正功率反应性系数。正空泡系数可高达

5βeff(βeff是缓发中子有效份额,缓发中子是指每次裂变经过一个可测量的时间延迟之后发射出来的中子)。

在RBMK型反应堆设计时,设计者已经注意到上述问题,因此,为避免大

的空泡系数的出现,设计者采取了补救设计,其方法是增加燃料富集度,增加附加吸收体(可燃毒物)平衡过剩反应性。RBMK型反应堆在初装料时装有附加吸收体,固定在燃料通道内,与控制保护系统分开。这样一来,反应堆寿期初的空泡系数可能为负。随着反应堆燃耗加深,逐渐抽出附加吸收体,增加燃料的辐照。但是,燃耗加深使空泡系数明显变正,而且对控制棒的插入极其敏感:运行中,插入堆内的控制棒越少,空泡系数越正。反应堆从初始装载工况,过渡工况,到平衡换料工况,在额定功率时的各种反应性系数详见表1。

表1 额定功率时的各种反应性系数

由上表可见:RBMK型反应堆的石墨反应性温度系数一般为正,并随燃耗加深而变大;燃料的反应性温度系数为负,基本保持不变;水的温度系数随燃耗加深而变正,变化幅度大;与水的温度系数相似,空泡系数随燃耗加深而变正,

变化幅度大;反应堆功率系数为正为负取决于上述各系数的综合效应,而空泡系数变化大、影响很大。

电站负荷下降导致的反应堆功率下降,其低功率下的空泡系数取决于堆芯平均燃耗、氙中毒水平和插入堆内的控制棒等效的运行反应性余量(ORM)等。切尔诺贝利事故发生时,堆芯平均燃耗为10.3x103MWd/t,继续降低功率时发生故障使反应堆功率近于零,又重新提升功率勉强达到200MW进行试验,此时,只有相当于6-8根手动控制棒的运行反应性余量。据后来的计算表明,至少在此情况下空泡效应一直为正值,约为+5βeff,详见表2。可见,在此低功率水平下,空泡系数远大于满功率水平的空泡系数,而且反应堆功率系数也为正;所以任何产生空泡的始因(如管内水失压,入口欠冷及泵汽蚀)均可引起堆功率陡增。

表2 不同功率时的空泡反应性系数

因此,RBMK型反应堆在低功率运行时,空泡系数和反应堆功率系数比满功率时更难预测和控制。

此外,由于体积巨大,RBMK型反应堆容易产生氙振荡,即容易引起功率径向和轴向的波动。因而,在低功率运行时,反应堆会很不稳定,如果空泡系数和反应堆功率系数为正,只要一点小干扰,功率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窜升,触发反应堆紧急停堆。

为了补救上述设计上的缺陷,设计者采用多种监测手段和多种计算机程序计算,以此达到对堆芯功率实施有效分布控制的目的。同时,在RBMK型反应堆运行规程中明确规定:“反应堆的运行反应性裕量在运行中不得低于相当于

30根控制棒的数值”;“当低于15根控制棒时,必须立即停堆”。

关于RBMK型反应堆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原设计基准事故计算结果为:随着冷却剂汽化,反应性会增大,最大为+2βeff,当空泡增加到某一程度,反应性会减少,甚至变为负值。也就是说,即使控制和保护系统不介入,反应堆也会自己关闭。然而,此次事故前的试验过程造成了一个设计时未曾考虑到的独特工况,随着空泡增加,反应性持续增大,反应性增大最大为+5βeff,反应性持续增加并最终发展成了瞬发超临界爆炸,详见图一。

(2)控制棒设计上的缺陷———正刹车效应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应堆装有211组控制棒。其中199组控制棒由碳化硼吸收棒和石墨挤水棒两部分组成。当棒处于最高位置时,这些棒就全部抽离了堆芯,并距堆芯顶部200mm。控制棒的最大插入速度是0.4m/s,控制棒完全插入堆芯约需18秒钟,这种插棒速度难以跟踪反应性瞬变。

控制棒下端是石墨棒(石墨是慢化剂),当控制棒提到上限时,石墨棒对称地处于堆芯中间,上下各有1.2m高的水,见图二。在动力驱动插棒过程中,石墨挤走堆芯底部的冷却水,急剧增大堆下部正反应性,堆芯下部功率快速上升而不是下降,此即正刹车效应,即由控制棒设计缺陷所致。

正如INSAG-7指出,切尔诺贝利事故中,导致反应堆功率急剧升高的原因:部分正反应性源自反应堆冷却水流量下降引发的空泡增加,而将全部抽出的控制棒下插导致引入正反应性可能是决定性的事故因素。这是由于不良的控制棒设计造成的,这种问题在1983年的立陶宛伊格纳林纳(Ignalina)核电站事件中已经得到确认。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对这一问题并没有采取纠正行动,也没有

补偿措施,更没有向其他运行单位传播有关的信息。

(3)防护措施设计缺陷———反应堆没有安全壳

设计上缺少安全壳这一第三道屏障。RBMK型反应堆只有部分一回路设备放置在混凝土屏蔽层后面,因为这种反应堆厂房不能承受事故压力,致使核事故发生时,反应堆直接向环境释放出总共大约12×1018贝克的放射性物质。

2、事故发生前的反应堆特殊工况

前节提到,切尔诺贝利事故前的试验过程造成了一个设计时未曾考虑到的运行工况,这要从反应堆热工水力和物理两方面来分析。

(1)反应堆热工水力条件

正常运行情况,每台主循环泵的流量是8000m3/h,反应堆堆芯进、出口水温分别是270℃和284℃,汽鼓内压力约7MPa,给水泵给每台汽鼓供水量为2800m3/h,汽鼓入口处给水温度是168℃。汽鼓中分离出的饱和水与凝结水混合由主冷却剂泵输送给堆芯。反应堆功率上升,堆芯冷却水流量增加,汽鼓产汽率上升,汽轮机凝结水量增加,其在主冷却剂泵入口水量所占的份额就大,于是主冷却剂泵入口、堆芯入口的水温就低。反之,反应堆功率下降,汽轮机凝结水量下降,主冷却剂泵、堆芯入口水温就升高,欠饱和度就降低。

4月26日1点,按照试验大纲要求,操纵员将两台备用主循环泵也投入运行,导致在反应堆低功率情况下,通过反应堆堆芯的冷却剂流量不减少反而增大,堆芯冷却水流量高达56000m3/h,约为额定流量的1.2倍,这时候反应堆功率又低,给水流量约为200m3/h,导致:

1)上部堆芯含汽率降低,达最低水平;

2)反应堆入口冷却剂欠热度很低、接近饱和状态(过冷度仅3℃),甚至已经沸腾。

在这种试验要求的反应堆热工水力条件下,由于正空泡反应性系数缘故,反应性效应变得对入口水温非常敏感。这种热工水力条件也尽量使堆芯上部功率相对降低、下部功率相对增大。事实证明,这种热工水力条件影响了试验后果的大小。由于RBMK型反应堆带有正空泡反应性效应,堆芯内的水是沸腾的,如果主循环泵吸头处和堆芯入口处没有足够的欠热度,这种运行模式就极有可能引发破坏性事故。

(2)堆芯物理工况

前苏联原子能机构相关导则规定,试验应在堆功率为700-1000MW范围内完成。

25日1:00,反应堆开始降功率;4:00,反应堆热功率减少到1500MW;直到23:00,反应堆热功率一直保持在1500MW(其中,14:00,应基辅电网控制室的要求试验被延迟)。由于反应堆在半功率下运行了19小时,氙毒已渡过碘坑,逐渐减少,其对事故影响主要是不均匀氙毒变化导致在更低功率下产生复杂的反应堆功率分布。

23:10,继续降功率;4月26日00:05,反应堆热功率降至720MW,继续减负荷;00:28,当反应堆热功率大约降至500MW时,由局部功率控制系统切至全范围自动功率控制系统过程中,热功率降至30MW,氙毒快速增加。为了完成试验,必需尽快补偿氙毒,操纵员提出堆内控制棒、减小运行反应性余量(ORM)以提升功率。01:03,反应堆热功率增加到200MW并稳定(操纵员已无法进一步提升功率)。运行人员决定偏离试验程序在此功率下进行惰走试验。他们认为反应堆在低功率下,堆芯更能得到冷却,更不易过热,更安全。

反应堆功率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对事故的影响主要是导致低功率下复杂的反应堆功率分布。

26日1点22分30秒,运行反应性裕量(ORM)等效为8根控制棒(事故后计算值),堆芯呈双峰轴向功率分布,其最大值处于堆芯上部。事故后计算发现,这种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在具有不良设计缺陷的正刹车效应的控制棒插入时,使低功率反应堆处于非常不稳定的状态:堆芯下部功率会骤增,详见图三。上部堆芯含汽率降低,反应堆入口冷却剂欠热度很低甚至已经沸腾时的反应堆热工水力条件又促使堆芯下部含汽率会比上部更快速增加。

此外,由于反应堆体积巨大(高7米,直径12米),氙-135更易引起功率密度分布大范围不均和轴向、径向剧烈扰动,而操纵员几乎没有在此情况下控制反应堆的经验。

此外,当紧急停堆按钮(EPS)被触发时,控制棒以很低的速度(0.4m/s)插入堆芯,控制棒完全插入堆芯需要18秒,这有利于正刹车效应。

三、事故技术原因说明

1、爆炸是如何形成的

事故是以下几种重要因素同时存在的结果:正空泡反应性系数及正反应堆功率系数(A)、控制棒设计存在缺陷(B)、反应堆被带到了一个程序未详述、没有任何独立安全机构曾分析研究过的状态(C)。

事故发生时,冷却剂的空泡系数和反应堆功率系数皆为正。事故由以下三因素造成:

A 正功率系数(由于抽出过多控制棒,正空泡系数太大所致)+

B 控制棒插入石墨挤水棒下移产生正反应性+

C 试验工况

1)热工水力条件:通过反应堆的冷却剂流量远高于额定值,致使上部堆芯含汽率降低,堆芯入口冷却剂欠热度很低甚至已经接近沸点。

2)双峰轴向功率分布:反应堆在半功率下长时间运行;自动调节系统故障又使堆功率自500MW降至30MW;在反应堆功率低于700MW条件下做试验;这些促使氙毒剧烈变化。操纵员抽出过多手动控制棒,使反应堆堆芯上部功率增大,轴向功率分布偏正加剧。同时,由于堆芯巨大,易产生氙振荡,导致中部氙毒增加。故产生双峰轴向功率分布。

当操纵员切断了汽轮机进汽使之惰转开始试验时,蒸汽流量的减小使压力逐渐上升。另一方面,由于8台主循环泵中的4台已从主电网中解列,单独由惰转的涡轮发电机组供电,它们随涡轮发电机惰转而减速,使循环水总流量下降。两个因素在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条件下竞争的结果使堆功率开始缓慢上升。操纵员按动EPS-5按钮,试验中被全抽出的控制棒下插、挤水棒下移,由于正刹车效应进一步引入正反应性,堆芯下部功率骤增。

正是由于上述技术上的缺陷,叠加上当时的那种特殊的工况,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发生是注定的。

2、功率暴走、堆芯爆炸解释

当堆芯为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即裂变反应集中到堆芯上下两端时为甚,堆芯上下部功率存在“摇杆”效应。见图三和四:操纵员按下紧急停堆按钮之后1秒的时候,引入的是负反应性:因为堆芯上部功率高、控制棒吸收体自上部插入200mm及堆芯上部蒸汽置换挤水棒效应大于堆芯下部功率低及堆芯下部挤水棒置换冷却水效应。但随着挤水棒下移,开始引入正反应性加剧,6秒的时

候,堆芯下部功率高及堆芯下部挤水棒置换冷却水效应大于堆芯上部功率低、控制棒吸收体插入堆芯及蒸汽置换挤水棒效应,正反应性最大,堆芯下部功率最高。这时,堆芯下部挤水棒下移引入正反应性显著,即正刹车效应最大,详见图五。

☆ 26日01:23:04,操纵员切断了汽轮机进汽开始试验,流量下降引发的空泡增加,导致部分正反应性增加(INSAG-7)。

☆ 26日01:23:40,操纵员按动EPS-5按钮,而试验中被全抽出的控制棒下插更进一步引入的正反应性可能是决定性的事故因素。后者是由于不良的控制棒设计造成的(INSAG-7)。

T为0秒(01:23:40):堆芯为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

0秒<T<1秒:首先产生负反应性,功率下降。

1秒<T<2秒:反应性逐渐增大,功率下降幅度变小。

2秒<T<6秒:反应性为正、逐渐增大,堆芯下部功率增大。

T为6-8秒:反应性仍为正,堆芯下部局部超临界,功率最高,强烈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致使功率突增。

简言之,功率暴走是由下述三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1)堆芯下部存在挤水棒下移引入正反应性,即石墨棒的正刹车效应。

2)强烈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

3)堆芯为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且堆芯上下部功率存在“摇杆”效应。

第一因素主要由挤水棒设计错误,运行反应性裕量过低,控制棒插入速度太慢,控制棒远离活性区和强烈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所引起。

第二因素主要被低反应堆功率水平,反应堆热工水力特殊条件,运行反应性裕量过低和堆芯轴向功率分布奇异性所强化。

而第三因素由大尺寸堆芯,氙毒历史易形成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控制棒插入速度太慢,控制棒远离活性区和强烈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促成“摇杆”效应。注意,堆芯出现正双峰轴向功率分布是堆芯燃耗、抽出过多控制棒和氙毒的自然、正常反应。

四、结束语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设计上的两大严重缺陷是导致这次事故的根本原因:

☆ 过大的正空泡反应性效应

☆ 正刹车效应

2、设计上缺少安全壳这道屏障,无法有效防止放射性物质向环境释放,导致事故后果严重扩大。

以上这些主要设计缺陷为核电站的安全运行埋下了严重的事故隐患,当运行人员又掉入设计陷阱时,这些设计缺陷就会恶魔一样突然现形,导致灾难性事故的发生。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一切就证明了这一点。

核设施的安全性,首先必须靠安全的设计来解决,从切尔诺贝利事故可得出如下经验教训:

1、设计上,须严格遵守安全原则、满足安全要求,要有独立安全分析验

证。

2、核电站的设计,一方面必须留有充分的安全裕量、足够强健,以容忍操纵员的差错以及违反操作规程的情况;另一方面必须尽可能地把可能出毛病的地方用技术手段克服掉,既不能存侥幸,也不能单靠人的高度警觉来弥补设计上的明显缺陷。

3、设计与运行须充分沟通,需最大程度地消除设计产生的易出错情境和陷阱。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已经过去二十年了,这件“黑色的往事”(在俄文中切尔诺贝利前半个字是黑色的意思,后半个字意为往事)在全世界引起了剧烈的反响和影响,至今不缀。冷静地回顾、总结和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从这次事故中吸取极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重新认真思考我们对核电站设计、建造和运营的核安全管理理念及手段,对提高核电的安全业绩,在我国核电开始加速发展之际,有着极其特殊的意义。

最后,我们每一个核电从业人员,必须认识到,保证核安全,不但是我们的神圣职责,更是我们光荣的社会使命。

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案例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 一、切尔诺贝利事故的影响 1、安南呼吁继续援助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受害国 新华网联合国4月26日电(记者杨志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26日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19周年之际发表声明,呼吁国际社会继续对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深受那场灾难影响的国家提供援助,帮助这些国家恢复受灾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声明说,俄、白、乌3国至今仍在社会、经济和环境领域遭受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的影响,联合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协助这3个国家消除这些影响。那场核事故带来的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发生变化。目前,辐射造成的威胁已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赤贫、失业和基础设施匮乏等问题。 声明指出,联合国帮助消除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的工作重点,也从紧急人道救援转向长期的发展援助,以帮助受灾地区建立新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国际社会应增加对切尔诺贝利受害国的援助,帮助受灾社区居民实现自给自足,恢复健康、正常的生活。 声明说,联合国倡议成立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将于今年9月就该事故造成的影响作出结论,白俄罗斯将于明年举办切尔诺贝利事故20周年纪念活动。这些活动都将有助于促使国际社会吸取那场核事故的教训,并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也有助于推动国际社会向事故的受害国和受害者提供持续的援助。 2、震动世界的事故 如果说1979年的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引起了美国舆论的哗然,那么,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则震动了世界,其后果几乎影响到整个国际能源界。这一天的凌晨1点23分,位于苏联大城市基辅以北130公里白俄罗斯-乌克兰大森林地带东部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四号机组发生了事故,反应堆猛烈爆炸,引起熊熊大火导致反应堆堆芯毁坏和部分厂房倒塌。 事后,前苏联政府宣布,有31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质倾泻而出,203人受伤,13.5万人被疏散,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卢布。事故发生后,大量放射性尘埃飘逸到北欧和东、西欧部分国家,使一些地区环境中某些介质的放射性物质含量远远超过正常标准。污染遍及居住着694.5万人的15万平方公里地区,320多万人直接遭受核辐射侵害。参加救援工作的83.4万人中,已有5.5万人丧生,7万人成为残疾,30多万人受放射伤害死去。 3、切尔诺贝利石屋 1996年11月30日晚22点,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号机组顺利关闭,以后将不再使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乌克兰现有的5座核电站之一,原有4个发电机组。1986年4月第4号机组发生爆炸,酿成核泄漏事故以后,由于乌克兰能源短缺,其余机组仍然继续运转。但西方国家担心事故重演,多次敦促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同时答应给乌克兰以经济补偿。 1996年4月,西方七国以及欧洲联盟与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的谅解备忘录。备忘录规定该电站在2000年前全部关闭,西方七国为此承诺向乌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分析 事故经过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建于基辅市以北130千米,4台机组,总装机400万千瓦,是原苏联最大核电站。1970年切尔诺贝利开始修建第一座核反应堆,但总工程师只有建设火电站的经验,整个设计由乌拉尔电力公司设计院进行。后来由莫斯科Zukh水电设计院接手该项目的设计,该设计院主要是水电设计。因为物质缺乏,几乎不太可能找到设计人员设计的某些特殊部件,因此设计者真好将就使用他们自己制造的部件。 1977年第一座反应堆投入运行,与原定计划推迟了两年。管理人员和操作工并不知道1 975年在列宁格勒与此相同的反应堆发生了熔化事故。对有关规定也进行了修改,因为它们对实际情况不适合,特别是经常移出比规定多的控制棒。操作工还发现当输出功率很低时反应堆极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初,另外两个反应堆投入运行。1982年第三座核反应堆活性区发生爆炸并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核电站区域,因为对这次事故保密,其他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并不知道此次事故的发生。这期间在整个前苏联的ЯBMK型反应堆还发生了几起类似的事故。1980年在Kursk发生的事故引起了原子能委员会的注意:因为停电导致无动力驱动控制棒和水泵,40秒后才启动备用电源,在此次事故中因:为冷却水的自然循环量较大才避免了严重破坏。 1983年末,估计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关闭后透平机还能为反应堆水泵提供一定时间的应急电源,曾建议对该系统进行测试,但因为装置到1983年底前未获授权,因此对该系统的测试延期进行。在负责ЯBMK型反应堆的部长处还有其他的事故记录——设计的控制棒因为有裂纹当插入反应堆时引起输出功率剧烈波动,但在操作工的操作记录上没有记录。1984年3月27日,4号反应堆正式投入商业运行。 1985年报纸上出现了对核电站的批评,能源部命令总工程师替换易燃的遮蔽材料和电缆。但是因为无不易燃的材料供应,这项计划被搁置。高层管理人员的注意力集中在应付商业压力,而让总工程师负责装置的操作。 1986年4月,4号反应堆停车检修,并且安排了一系列的测试计划,包括应急电源延迟测试。但仍然不知道当透平的动量下降后是否能产生足够的电能驱动水泵达40秒。测试由装置的制造者进行,他们的测试计划与3号和4号反应堆的总工程师讨论了15分钟后即获同意,并没有征求安全检查员的意见,负责反应堆的总工程师也没有到场,正式的批准文件也没有征求核专家的意见。 13时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减为一半,两台发电机一台停车。14时对另一台发电机的测试准备就绪。为了避免被联锁,紧急反应堆活性区冷却系统断开。开始准备测试时,Kiev的电力调度员请求供电到23时。23时重新开始根据拟定的计划对透平机的作用进行测试。控制棒的自动控制系统被断开,输出功率降低,下降到30MW。到这一步就没有按照测试的标准规程进行(按标准规程应该放弃试验>,工程师就下一步如何进行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继续移出控制棒,4月26日1时输出功率稳定在200MW,但这仍然低于推荐的最小功率水平,但是被认为可以继续进行测试。 1时过后,另一台冷却泵很快加入该系统,这就需要移出更多的控制棒。大量的水进入反应堆引起蒸汽压力降低。为了避免因为蒸汽压力低导致反应堆关闭,操作人员切断了联锁信号。1时22分,实验刚刚开始,计算机打印结果表明反应性只有最小保留值的一半。1时23分透平发电机的紧急调节阀门关闭,透平机无蒸汽,计算机显示反应器功率急剧上升,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

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 )。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 1.2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 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 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摘要 本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作为核事故的污染来源。描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国际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同时,本文综合介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员伤亡、生态习境、民众健康、公众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并针对核染物进行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深入思考,在应急预放、安全措施、运行安全、安全管理和事故后处理等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污染;核安全;核电站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物来源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生产四种。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只在停堆换装核燃料时才取出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一部分回收做新核燃料,剩余废料则经密封包装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库永久保存。上述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的任何泄漏都是造成环境核污染的来源。由于对于核安全的极端重视,现代核电站、反应堆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一旦有泄漏发生就是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堆芯熔化的大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在事故中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核素组成是很复杂的。碘和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具放射学意义的:碘的放射性半衰期短,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艳的半衰期为几十年,具有较大的长期辐射影响。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广泛地扩散,最后沉积到地球表面,实际上在整个北半球都遭到了可以测量到的污染。事故对乌克兰及全东欧环境造成严重核污染。 2.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过程及原因 切尔诺贝利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

切尔诺贝利事故 相关问题及答案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该机组采用的堆型是RBMK-1000,即前苏联独特设计的大型石墨沸水反应堆,用石墨作慢化剂,石墨砌体直径12米,高7米,重约1700吨,沸腾轻水作冷却剂,轻水在压力管内穿过堆芯而被加热沸腾(见图1)。堆芯石墨砌体中间孔道内可装1680根燃料管。反应堆是双环路冷却,每个环路与堆芯840根燃料管的平行垂直耐压管相连,堆芯入口处冷却剂温度为270 ℃进入燃料管道,向上流动,被加热局部沸腾,汇流到一边两个的四个汽包中,汽包中的蒸汽直接进入汽轮机厂房,两环路各对一台汽轮发电机组(一堆两机)各发额定功率一半的电功率(4号堆供汽给7号和8号汽轮发电机组)。该型没有“安全壳”,也没有压力壳。 图一: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简图 问题一:为什么切尔诺贝利4号机组低功率下存在正的空泡效应? 当堆芯内出现汽泡时,它对反应性会产生正的空泡效应,即空泡增加,反应性增加,功率增加,又导致空泡数增加,堆就会失控非常危险,好在在高功率情况,这个正效应被其他的负效应(如多普勒效应)所抵销,因此反应堆高功率运行是自稳的。但当功率低于20%时,总的效应就变成正的,这时就很难用手动控制的方法使冷却剂的流量和冷却条件稳定下来。因此,运行规程中不允许堆在低于700兆瓦热功率下运行;本次试验是在堆功率200MW 台阶进行的,即在存在正的空泡效应的功率台阶下进行的; —冷却剂泵扰动或泵气蚀,使空泡增加,在正空泡系数的情况下,会放大其效应,燃料通道的损坏会引起局部闪蒸,引入局部正反应性,并会在堆芯中快速扩展;

问题二:为什么进行试验过程中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没有下降,反而上升了? 为进行试验,反应堆的大部分控制棒被提至堆顶(堆芯仅剩6-8组控制棒,而当堆芯仅剩下15组控制棒就要求立即停堆,电站发出了停堆信号但因保护停堆系统退出运行没有自动动作); 在开始试验时,汽轮机停运,备用柴油机尚未启动供电(大约在汽轮机停运后40秒才能开始供电),导致主泵给堆芯供水减少,堆内更多蒸汽产生,正的空泡效应放大,堆功率增加。 在发出紧急停堆命令时,反应堆出于瞬发超临界状态,功率正迅速上升; 由于堆高度较大,控制棒下落时间较长(约需18秒);而控制棒端部是石墨挤水棒,当进入反应堆过程中,前几秒钟会使反应堆功率升高,而不是降功率,本次事故中在控制棒下落阶段的前4秒钟,功率上升了80-100倍; 在控制棒下插阶段,由于反应堆热点的蒸汽压力超出临界值,把控制棒向上推出; 以上因素导致控制棒下插时堆功率并未下降,反而上升了。 问题三:为什么试验规程定在70%功率下进行,但却在200MW下进行? 在低于700MW功率水平下运行是不允许的,但这一限制无论在设计、管制限值,还是在运行指令中都没有事先规定。 虽然值长及操纵员提出,根据试验程序应在700—1000MW台阶上进行试验,低功率进行试验不安全,但负责试验的总工想在200MW下进行,以便在反应堆过热时仍有冷却水; 由于当时缺乏平等、公开的讨论环境和氛围,操纵员和值长的提议未能被接受。

切尔诺贝利事故原因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故原因分析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死16.7万人,损失12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严重的核电站事故。这次事故是发生在该机组计划停堆检修,做一个透平发电机运行状态试验的过程中,反应堆出现突然的功率波动导致反应堆毁坏和堆芯积累的 一部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 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 污染。 在多次观看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纪录片后,在人员操作的失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我做 了如下总结: 1、测试计划不周;理者对测试的技术理解有差异;改正措施不当;违反规定;缺乏安 全训练,安全责任分工不明;紧急情况处置不当 2、为准备测试员工已工作了24小时;负责试验的工程师对核反堆知之甚少;程序的质 量低。 3、操作员粗心大意并违犯了规程,部分是由于他们未察觉反应堆的设计缺陷。一些程序的不规则促成了事故发生。另一原因是安全干事和负责该夜实验操作员之间的通讯不足。 4、操作工的操作未达到设计的装置条件偏离规定的操作规程,忽视安全规程;作工过 分自信;违反一系列的操作规定;总工程师过于“热心”。 5、测试未经俄罗斯核建设委员会批准;设定工作顺序的方法错误;物资和工程设备 的管理不当;紧急反应物资和设备不足;对其他装置发生的事故保密。 6、自建设开始未对修改后的标准进行更新;缺乏工程安全设备以避免操作工失误;系 统的安全系数不当。 对于由于反应堆自身安全系数不足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我做了如下分析: 1、反应器的一个更加重大的缺陷是在控制棒的设计。在一个核反应堆,控制棒被插入 反应堆以减慢核反应。但是,在RBMK反应堆设计,控制棒部分是空心的;当控制标尺被 插入时,最初的数秒钟冷却剂被控制棒的空心外壳偏移了。因为冷却剂(水)是中子吸收体,反应堆的输出功率实际上上升。这情况也是与预计相反,而反应堆操作员亦不知情。 2、反应堆输出功率为7%时虽然是稳定的,但低到设计规定最小值的20%是非常危险的。反应器有一个危险高正面空系数。简单地说,这意味著如果蒸汽气泡形成在反应器冷却剂中, 核反应加速,如果没有其它干预,将会导致逃亡反应。更坏的话,在低功率输出,这个其它 因素未补偿正面空系数,会使反应器不稳定和危险。反应器在低功率的危险对工作人员是与 预计相反和未知数。 3、反应堆的大部分保护系统不能工作;维修测试违反操作规程。 4、反应堆的设备老化,设计不合理,缺乏安全罩。 这次事故导致土地、水源被严重污染,成千上万的人被迫离开家园。切尔诺贝利成了荒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切尔诺贝利事故 分 析 报 告 姓名:欧阳桂涛 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 学院:核工程与地球物理学院 班级:090212班 学号:09021211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报告 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传统的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传统能源带来的生态环境的恶略影响进一步的迫使我们发展使用新能源。太阳能效率低下,风能很难大量的发展使用,潮汐能难以集中使用,等等的各方面因素使我们将视野投向了核能。如今,核能的发展可以说已经很成熟了,在全世界的很多国家中,核能发电都占有很大的份额。然而,虽然核能具有蕴藏丰富,成本相对低廉,环境污染几乎为零等极其诱人的优点,但是核能的安全却是一个与其诱人优点万群可以相提并论的绝对不可忽视的巨大缺点。在核能发展史上,就有1979年3月的美国三里岛核事故,1986年4月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这几个核电事故都是非常严重的,给当地,该国乃至世界带来惨痛的教训与灾难,给核能的发展带去了恐怖的阴影。然而发展核能又是必须的,,那么我们要做的就是经一切可能的在运行安全的前提下发展核电。总结经验,分析发生过的核电事故则是安全可靠地发展核电的必修课。 本报告主要以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事故为题材,分析其事故,发生的过程、原因,发生事故的可避免性,同时总结该事故能够使我们获得的核电运行经验教训及启迪。 切尔诺贝利事故详情 1986年4月25日,4号反应器预定关闭以作定期维修。并决定在这场合作为测试反应堆的涡轮发电机能力的机会,在电力损失情形下发充足的电供给反应堆的安全系统动力(特别是水泵)。像切尔诺贝利,反应堆有一对柴油发电机可利用作为待命,但并不能瞬间地起动—反应堆将因此被使用转动涡轮,到时涡轮会从反应堆分离和在自己的惯性之下力量转动,而测试的目标是确定当发电器起动时,涡轮是否在减少阶段能充足地供给泵浦动力。测试早先在其它单位执行成功(所有安全供应起动)而结果是失败的(那是涡轮产生了不足的力量在减少阶段供给泵浦动力),但另外的改进提示了对其它测试的需要。为了在更安全、更低功率地进行测试,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器的能量输出从正常功率的3.2千兆瓦特减少至700百万瓦特。但是,由于实验开始的延迟时,反应堆控制员太快地减低能量水平,实际功率输出落到只有30百万瓦特。结果,中子吸引而成的裂变产品氙-135增加了(这产品典型地在更大的功率情况下,在一台反应堆中消耗)。力量下落的标度虽是接近由安全章程允许的最大限制,但员工组的管理者选择不关闭反应堆并继续实验。后来,实验决定―抄捷径‖和只上升功率输出到200 百万瓦特。为了克服剩余氙-135的中子吸收,远多于安全章程数量的控制棒由反应堆拔出。在4月26日晚上1点05分,作为实验一部分,被涡轮发电机推动的水泵起动了;水的流量由于这行动而超出了安全章程的指定。水流量在上午1点19分增加了—因为水也会吸收中子,在水流量的进一步增加需要手工撤除控制棒,导致一个极不稳定和危险操作条件。凌晨1点23分04秒,实验开始了。反应堆的不稳定状态在控制板没有显示任何情况,并且看起来所有反应堆员工并未充分地意识到危险。水泵的电力关闭了,并且被涡轮发电机的惯性推动,水流的速度减低了。涡轮从反应堆分离,反应器核心的蒸汽水平增加。因为冷却剂被加热,个别的蒸汽在冷却剂管道形成。在切尔诺贝利的RBMK石墨缓和反应器的特殊设计有一个高正面空系数,意味著在没有水时的中子吸收的作用使反应堆的力量迅速地增加,并且在这种情况下,反应堆操作变得逐渐变得不稳定和更加危险。

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_泄露事故详细资料

切尔诺贝利,乌克兰北部基辅州城市,位处白俄罗斯边境,邻近另一个被废弃的城市普里皮亚季。切尔诺贝利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号因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而被废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苏联在1970年建造的,是乌克兰境内首个核电厂。 切尔诺贝利核能电厂四号机组于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发生爆炸,是历史上最严重的核能发电厂意外事故。这次灾难所释放出的辐射线剂量是投在广岛的原子弹的400倍以上。

由于切尔诺贝利发电厂没有保护掩体,导致受到核辐射尘污染的云层飘往众多地区,包括原苏联西部的部分地区、西欧、东欧、斯堪地那维亚半岛、不列颠群岛和北美东部部分地区。此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及俄罗斯境内均遭受到严重的核污染,超过336,000名的居民被迫撤离。依据前苏联的官方报告,约60%受到辐射尘污染的地区皆位于白俄罗斯境内。但根据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报告指出,半数的辐射尘都落在前述的三个前苏联国家以外。

这次意外引起了众人对于前苏联核能发电工业上的安全顾虑,也减缓了一系列的核能工程进度。同时此次事件也促使了前苏联政府的资讯趋向较为透明化。苏联解体后的各个独立国家,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至今仍为清理切尔诺 贝利事件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及其引起的健康问题上付出着极大的代价。

因事件所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精确计算,前苏联时期的刻意隐瞒,使得追查牺牲者方面的工作变得更为困难,事实上,前苏联政府当局在事件发生之后不久,已禁止医生在死亡证明上提及因“辐射线”而死亡。由辐射线导致的潜在死亡因素,特别是至今仍尚未发生的癌症,而这些在将来都难以证明是因切尔诺贝利事件所引起的。估计与实际的数据差别是相当大的,一份由国际原子能总署和世界卫生组织所主导的切尔诺贝利论坛在2005年所提出的切尔诺贝利事件报告中,56人的死亡被归咎于此事件(47名救灾人员,9名罹患甲状腺癌的儿童),并估计在切尔诺贝利地区660万人口中,已经和将会死于辐射的人数可能高达4,000人。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摘要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 错误!未指定书签。 1.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1.2反应堆概况................................. 错误!未指定书签。 2.事故起因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事故的影响 ....................................... 错误!未指定书签。 3.1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 错误!未指定书签。 3.2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3.3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 错误!未指定书签。 3.4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错误!未指定书签。 3.5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 错误!未指定书签。 3.6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 法预测......................................... 错误!未指定书签。 3.7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错误!未指定书签。参考文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切尔诺贝利事故分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分析 摘要 本文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了全面的分析。阐述了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作为核事故的污染来源。描述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全过程,总结了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说明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国际影响及各国的应对措施。同时,本文综合介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对人员伤亡、生态习境、民众健康、公众心理、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和后果,并针对核染物进行的应急处理技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进行深入思考,在应急预放、安全措施、运行安全、安全管理和事故后处理等方面作出了经验总结。 关键词: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核污染;核安全;核电站 1.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污染物来源 核污染的来源主要有核武器爆炸、核反应堆的核产物及核废料、医学及科研和工业生产四种。核反应堆的放射性核产物及其报废燃料是核污染第二大来源。核电站及其它反应堆中大量裂变核废物,原则上是完全密封的,只在停堆换装核燃料时才取出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处理厂进行处理。一部分回收做新核燃料,剩余废料则经密封包装转送到专门核废料库永久保存。上述生产、运输及加工过程的任何泄漏都是造成环境核污染的来源。由于对于核安全的极端重视,现代核电站、反应堆正常运行中的泄漏是严格禁止的,一旦有泄漏发生就是核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堆芯熔化的大泄漏事故,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灾难,在事故中释放物质的放射性核素组成是很复杂的。碘和艳的放射性同位素是最具放射学意义的:碘的放射性半衰期短,在短期内具有较大的辐射影响;艳的半衰期为几十年,具有较大的长期辐射影响。释放到大气中的物质广泛地扩散,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分析

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原因及影响 金晨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班)

摘要 0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1)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1) 反应堆概况 (1) 2.事故起因 (2) 3.事故的影响 (4) 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在反应堆爆炸后流到外面 (4) 事故造成了大范围不同程度的污染 (4) 事故造成了大量人员死亡和癌症患者 (4) 设立半径30km的禁区,撤离人员永远离开了家园 (4) 对地表水体造成了污染 (5) 前苏联政府为处理事故付出高昂的代价,今后还会付出多大代价尚无法预测 (5) 对人类心灵的创伤无比巨大,严重影响核能的发展 (5) 参考文献 (5)

摘要 由于燃料多卜勒效应和控制棒的插入暂时补偿了汽泡正反应性效应,堆功率略降,出现了第一个峰值。之后,燃料碎化引起汽泡骤然增加,汽泡正反应性效应造成功率急剧上升;堆内压力管内压力上升,使得逆止阀关闭,主回路流量剧减,这进一步恶化了堆内状况.事后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功率峰值在4秒钟内达到满功率的100倍。据四号机组外工作人员说,大约在1点24分左右,相继听到两声爆炸声,接着熊熊大火在破坏了的四号机组反应堆厂房燃起。 关键字: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原因影响

1.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所在地概况 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镇附近,该镇是电厂人员的生活区;西北距切尔诺贝利市18km,距离乌克兰和白俄罗斯边境16km。核电厂在乌克兰首都基辅以北,相距110km。 核电厂周围地势平坦、是一望无垠的平原,核电厂的东面是乌克兰最大的河流第聂伯河,核电厂的主厂房离第聂伯河大约100m,核电厂的冷却水取自该河。 第聂伯河一般分为3部分:基辅以上为上游,基辅至扎波罗热为中游,扎波罗热至河口为下游。上游盆地主要位于森林地区,这里大多是泥煤一灰壤土壤。上游的特点是空气湿润、湿地多。此地区支流密布,流量大(占区域流量的4/5 )。中游是黑土森林大草原地区,分水岭和河谷满布森林。下游盆地位于黑壤大草原地区。上第聂伯河流域的年降水量为560一610mm。第聂伯河流入黑海。 第聂伯河上建有8级水利枢纽工程,实行航运、发电、灌溉、供水、防洪等综合利用,在库区内有水产养殖,第聂伯河承担着对沿岸城市供水的任务。 反应堆概况 该电站共有4套机组。第1,2号机组于1977年投产,第3,4号机组于1983年11月投产。4套机组均为1000MWe(3200MWt)的石墨慢化压力管式沸水堆(РБМК-1000)。这种堆用1700t石墨砌块作为慢化体,有1 661根平行的压力管垂直穿过石墨慢化体,燃料组件即插在这些垂直压力管内。还有211根控制保护系统管道分布在石墨砌体中。堆芯等效直径为11. 8 m,高7m,总计装有约190t含2%铀235的低加浓二氧化铀燃料。反应堆备有应急堆芯冷却系统、应急供电系统和一系列安全连锁装置。 从安全角度看,РБМК型反应堆最大的问题在于其空泡正反应性系数。此外,堆的反应性余量不足,控制棒从最高位置开始下落时有一个反应性增长区,以及反应堆没有有效的围封(安全壳)等,都是在设计上直接与此次事故有关的缺陷。 РБМК反应堆是石墨慢化压力管沸水型反应堆.它由轻水冷却,并在垂直压力管上部沸腾产生蒸汽。反应堆由两个环路组成,每个环路有840根装有燃料的压力管、二个鼓式汽水分离器、四台冷却水泵及有关设备组成。汽水分离器直接向两台500MW电功率的汽轮发电机供汽。反应堆可以带负荷装卸燃料。 冷却回路的主要部份分别封闭在一些坚固的起安全壳作用的隔室内。这些隔室与位于反应堆下部的抑压水池系统相连,以便在冷却剂拽漏时能够收集和冷瞬蒸汽。但是在反应堆上部,特别是压力管上部装卸燃料的工作面上没有这类安全设施。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启示

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作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悲剧,让我们永远的不能忘记,不但要记住它本身给我们的启示,同时,我们要应该以此为戒,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尽心尽力,从此事件中得到启示。 该事件的具体过程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曾几何时,切尔诺贝利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发生失火,引起爆炸,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另外,在这次事故中,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着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染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致力于灾难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这次事件虽然发生在20多年前,二十年虽然不算短,但我们不能忘记,因为这次事件都我们人类伤害太大了,不用说二十年,就是一百年,这次事件对我们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依然会有,所以,为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20多年后的今天,这段黑色的记忆,除了带给我们悲痛与警醒之余,我们还要记住什么? 第一,应该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及时地惊醒监督。当我们再次翻开这段黑色回忆时,我们会发现在切尔诺贝利事故中,监督机构不能有效的进行监督,进行及时的检查和督促,对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发生前违反核电站安全准则的行动,本应由前苏联国家原子能监督局的代表出来干预并制止类似行动,然而在这一天没有一个该组织的工作成员。即使该组织领导人去了,也来不及发现4号机组上发生的事和要做什么工作。监督员都奉命在上班时间到医务室去了,他们整天在那里参加医务会议,这样4号机组处于没有国家原子能监督员保护状态下。所以,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对此进行监督,并应该提高监督人员素质,监督人员应具备一定的堆物理知识和一定的电学知识,在监督过程中应该很快进入情况,在人员时间安排上应该能够满足核电站安全运行的需要。工作职责、工作技能与工作时间均应制定合理的实施规范和细则。 第二,还应建立技术指导小组,以保证各种操作的安全可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核事故以后电站的人员没有能够准确的客观的估计所发生的事情,所有人对消除这样大的事故后果,从职业上和心理上都没有准备,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区域及其邻近地区的最初辐射水平采用计量仪表进行最初的测量,由于这些仪表本身测量量程窄,没有能给出真实的辐射水平的数据。在发生核电站事故的情况下,除了普遍测量还应进行个别测量。个人剂量笔这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爆炸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23分,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操作人员违反安全规程,引起核泄漏爆炸事故。苏联代表、苏联原子能利用委员会主席安德烈年科、皮特罗斯扬茨和苏联科查托夫原子能研究院第一副院长维拉里、列加索夫讲述了事故发生前一天的经过。 一、基本情况 这一天该核电站的官员开始进行一项试验,以检验在全部动力丧失的条件下,核电站的安全程度。试验人员想要证明,即使汽轮机停机,蒸汽中断,转子也能输出足够的动力来驱动应急冷却液泵,直至备用柴油发电机运转。但不幸的是,他们在试验开始前12个小时,就将反应堆的应急冷却液系统关掉了,从而大大降低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此核电站的操作人员主要犯了六个方面的错误,列加索夫说:“如果其中任何一个错误能及时得到纠正,事故就不会发生。”但这些错误并未得到纠正,导致四号反应堆发生了悲剧性的事故。 爆炸发生后,四号反应堆的外墙和顶盖被炸飞,着起冲天大火,大量燃烧着的放射性物质及反应堆芯碎块飞散到周围建筑物的屋顶,使周围30多处起火,四号反应堆的两个汽轮发电机及其房屋顶上的火势尤为猛烈,火焰威胁着附近的三号反对堆,并通过电缆及管道涵洞向电站的其它部位蔓延。 据目击者说,爆炸发生后,核电站的许多人员立即利用手提灭火器和水枪实施扑火,他们的扑火行动在某种情况下是有效的,但许多人却因此而被烟火和放射性物质烧伤。 事故发生时,核电站内共有444人在工作。由于事故发生在夜间,同附近城镇里的居民一样,他们大多数人留在室内。如果事故出在白天,那么受伤的人会更多,伤情更严重。 伤员在其同事的帮助下,很快进入核电厂的医疗中心接受紧急救护。在这场事故中,有两人被掉下的建筑构件砸死。医疗中心设立在核电站的行政楼内,这栋楼有较好的防核辐射功能。 二、灾害特点 (一)放射性物质的释放量大 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释放出的源项超过3.7×1018Bq,在事故当天,爆炸能量和大火产生的气体和可挥发裂变产物的烟云有1000-2000m高。 (二)波及范围广 4月27日放射性烟云已飘移到波兰的东北部,烟云在东欧上空上升到9000m

切尔诺贝利事故简介

简介: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 事件回放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Чорнобиль,Chernobyl)核能发电厂(原本以列宁的名字来命名)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外泄的辐射尘随著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了导致苏联的瓦解。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于灾变的善后以及居民健康保健。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2005年一份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报告认为直到当时有56人丧生—47名核电站工人及9名儿童患上甲状腺癌—并估计大约4000人最终将会因这次意外所带来的疾病而死亡。绿色和平组织及其他人都对研究结果作出争论。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北纬51度23分14秒东经30度6分41秒)是位于乌克兰普里皮亚季(Припять,Pripyat),切尔诺贝利市西北11英里(18千米),离乌克兰与白俄罗斯边界10英里(16千米),及乌克兰首都基辅(Ки?в,Kiev)以北70英里(110千米)。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千2百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厂房的工程始于1970年代,1号反应堆于1977年启用,接著2号(1978年)、3号(1981年)、4号(1983年)亦相继启用。还有两个反应堆(5号及6号,每个能产生10亿瓦特)在事故时仍建造中。 厂房的四个反应堆都是属于同一类型,称为RBMK-1000。 事件起因 关于事故的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第一个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责只归于核电站操作员。第二个则是发布于1991年,认为事故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简称RMBK)的设计缺陷引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双方的调查团都被多方面游说,包括反应堆设计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职员及政府。现在一些独立的专家相信两个理论都并非完全正确。 另一个促成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职员并没有收到反应堆问题报告的事实。根据Anatoli·Dyatlov---一名职员所述,设计者知道反应堆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危险,但将其蓄意隐瞒。(造成这情况是因为厂房主管广泛地吹嘘未有RMBK资格员工:厂长V.P. Bryukhanov,具有燃煤发电厂的训练和经验。他的总工程师Nikolai Fomin亦是来自一个常规能源厂。Anatoli Dyatlov, 3号和4号反应堆的副总工程师只有“一些小反应堆的经验”,VVER反应堆的小版本即苏联海军的核潜艇的设计。) 在细节中,

切尔诺贝利观后感

切尔诺贝利,谁是罪魁祸首? 看完《抢救切尔诺贝利》纪录片之后,触目惊心。真实的记录了核爆炸后的场景,从政府隐瞒到居民撤离,再到用一条条真实的生命去清理现场。那些曾经如此灿烂的笑容不在了,那些曾经碧草蓝天的土地也不在了。或许现在仍然还有人为日本核泄漏而幸灾乐祸,没有认识到其实核泄漏遭罪的不止是日本人民,还有我们自身。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算,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带来了人类和平使用核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惨剧。 那么,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呢?前苏联政府?看上去好像是。为了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于是建立核电站,或许还暗地里制造核武器,然后一个不小心发生了核泄漏,再然后政府为了最大程度拯救核电站,没有及时采取恰当措施,再到后来,人民就开始遭罪。不得不承认,政府的出发点很善良,可是导致最终的结果却很糟糕。核电站爆炸后,那些一无所知的居民,脸上一如既往的写满了笑容,一如既往的上学上班,俗不知恶魔正在一步步靠近他们。低估事态严重性的政府几天后才开始组织他们离开,人们是那么不舍,有的人不愿意远离这片可爱的土地,就永远的埋在了地下。那片可爱的土地也不复存在,活着的人恐怕这一生也无法再回去。 同样的悲剧在2011年3月11日再次发生,日本本州岛发生九级地震,随后引发了附近核电站的泄漏,不仅给了日本经济致命性的一击,还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社会发展,现代经济越来越发达,但各种不安全隐患却也越来越多,是人类自己将自身置于一个危险的环境里。最可怕的不是看得见的敌人,而是无形的敌人。核辐射,就是这样一种敌人,看不见摸不着,好像不存在,只是悄无声息间侵蚀着你的身体,然后将你带入地狱,甚至影响世世代代。在建造核电站之初,试问又有谁不知道它的危害呢?没有人。可是,它的优越性诱惑了人类,人类执着的建造了它,并最终自食其果。 切尔诺贝利事件发生20多年后,它的威胁仍然存在,仍有几十万人在核辐射的阴影下活着。不可否认的是,前苏联政府必须对此付很大的责任。核电站发生爆炸以后,低估了它的危害性,并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导致今天的结果。可是,仅仅是前苏联政府的错吗?早在1954年,前苏联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核电站。此后,各国国家纷纷建立了核电站,最大限度的利用核发展经济,迄今世界上共有400多座核电站。说到底,各个国家都不甘落后的去建立核电站,无非是怕你有的我没有,将来某个时候你欺负我。不可否认,核的开发和利用确实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很多国家也借此在暗地里制造核武器。朝鲜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一个经济如此落后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不惜投入大量资金建立核电站。你美国或者什么国家想要欺负我,我就用核武器威胁你,大不了同归于尽。朝核六方会谈,至今仍僵持不下。伊朗核问题也是一个鲜明的例证。现代全球经济发展极为不平衡,弱肉强食,强大的国家想要有武器维持自己的地位,让那些小国家“乖乖听自己的话”,弱小的国家想要有武器保护自己不受欺负,都想法设法的制造核武器。所以,切尔诺贝利,孰是孰

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感想

观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事故感想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爆炸,造成30人当场死亡,8吨多强辐射物泄漏。此次事故使电站周围6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受到直接污染,320多万人受到核辐射侵害,酿成人类和平利用核能史上的一大灾难。为发生爆炸的4号反应堆建起了钢筋水泥“石棺”,离核电站30公里以内的地区还被辟为隔离区,很多人称这一区域为“死亡区”。 观看这个视频给我的感想颇多,核能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新能源,能为人类造福,缓解现代社会的电力慌,从哲学角度来看,任何事物都是两面性的,科学一直都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也可能会伴随来无穷的灾难。像百年前有机磷农药出现时,大量应用于农业杀虫,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食品的满足,使人类彻底摆脱了饥饿的状态,但又有谁能想到仅过七十年人们开始谈有机磷农药色变。商业用途的核电站虽然和传统的煤炭、天然气发电相比,不会造成空气污染或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气体的二氧化碳,且非常高效。但是核电站会产生放射性废料,而且排放大量废热,一旦发生事故就是毁灭性的、世界性的。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核电站为当地人创造了清洁能源,但是由于工人在操作的途中不小心和当初电站的设计不适当,进而导致引发巨大的灾害,不能怪人的不小心,也不能怪核能太可怕,只能怪人类在获取新能源的途中的贪婪与粗心。 其次我们在利用科学的时候,既要让他为人类造福,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他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像这次日本福岛核电站的问题再一次使人类的神经蹦的直直的,引发了我们国家出现了抢盐的风波等等,同时国务院也开始检查或暂停有关核电站的建设等等,难道这是怕了吗?不是,这是一种战略,我们在利用的同时,要想好他可能会带来的后果,以及我们以该怎样更合理的利用,不能因为一次的事故而否定一切,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不能因噎废食,同时我们也要抓住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协调还两者之间的关系,让他更好的为人类造福而不成为灾难。在设计电站的同时,一定要想好可能事故发生后的相应措施,因为核辐射,就像白雪公主那个可恶的后妈,给这里所有的苹果都下了毒。如果谁把这里的苹果咬上一口,就会比白雪公主睡得更久,可能3万年也醒不过来。在视频中也看到,人们在封闭电站所付出的代价是昂贵的,参与此次行动的相关人员遭受核辐射的后果极其严重,都患各种不同的怪病,最终死去,而后出生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缺胳膊少腿,且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是毁灭性的,试想在以电站为中心的方圆三十公里为隔离区,是什么概验?事故发生后,在核辐射下的所有蔬菜、衣服、牲畜、直接死亡的人等都进行了密封深埋,防止二次辐射污染,而核辐射的衰退半周期是极其漫长的,都长达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现在为了加固石棺设施以避免再次核辐射,乌克兰与世界各国所作的努力和付出的代价太大,加固费用高达几亿美元啊,没法,为了安全,在大的牺牲也是值得的,核辐射,后果真的很严重。 最后,最为相关负责人,一定要准确、及时、全面的向上级政府报告情况,最为政府,不能像前苏联一样,当核电站出现了问题了,还迟迟不做出反应,要知道人民的财产安全是在第一位的,一定要及时的向外界公布信息,做到预防于蔚蓝。同时,世界上一切有核武器的国家,一定不能乱使用核武器,因为它会让这个世界的一切在一瞬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同时也要保护好核武器,不能让他落入流氓国家与恐怖分子手中,也要保护好核电站被袭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