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全)

古诗赏析(全)
古诗赏析(全)

古诗赏析(全)

1、《己亥杂诗》—[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直抒作者心境的一个短语是:浩荡离愁。

(2)《己亥杂诗》共四句,写了三种心境,一是离别的忧伤,二是回归的快乐,三是积极地人生态度。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以落花自喻,落花有情,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情怀。后人用此句赞美执着的奉献精神。后两句用比喻,表示自己虽然已成“落红”甚至“化为春泥”但对国家命运的关心并不因此减退,今后仍将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尽自己的责任。境界高远,比喻精妙。

练习:①、诗中“吟鞭东指即天涯”中的“吟鞭”指的是(鸣鞭,挥鞭)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中,诗人以(落花)比喻(自己)。“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表现了诗人想继续为(国家或民族)效力的思想感情。

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达自己虽前途不畅也不忘报国的情怀

(4)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5)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

(6)这首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后两句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

2、《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悠然”形象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安逸自得、闲适、恬淡的心境。

“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有人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答: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4)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说“而无车马喧”呢?

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

(5)赏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答:这两句形象的描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宁静的生活态度;句中的“悠然”“见”用得好,体现出诗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的自由而平静的心境。

3、《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

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简要分析“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在这首词的作用。

作用:①时间上是上阕“长烟落日”的延续。②借景抒情。写出了戍边战士寒夜戍守的艰辛,抒发了他们因功业未立、归期未计又思念家乡的复杂感情。

(2)诗中体现戍边战士心理矛盾的句子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3)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词的上阕写的是“落日孤城”的边塞景象。

B.词的下阕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敌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

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当时孤城危机的战况。

D.这首词基调悲壮,意境开阔,风格和“苏辛”相似。

(4)“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互文,白发不单只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所谓“三军尽衰老”;流泪的也不是征人,将军也有家难归、功业难成而衰伤流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的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5)全词上片着重写景,“异”一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边塞环境孤寂荒凉的特点。(6)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的理解。

答: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想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7)“塞下秋来风景异”中的“异”字,突出了塞下秋景的哪些特点?

答:天冷、声杂、城孤

(8)“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词中起到什么作用?

答:此句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了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9)词的下阕集中抒发了身处边塞的征人之情,最能揭示征人复杂心理的词句是哪两句?这两句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答: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未曾破敌立功,勒石燕然。

(10)请揣摩“霜满地”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借边地夜景表达凄清悲凉之感;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表现了守边将士寒夜戍守的艰辛。

(11)“人不寐”中的“人”指的是谁?“将军”和“征夫”因何而白发而落泪?

答:“人”既指词人自己,也包括广大的戍边士卒。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白发而落泪。(12)你怎样理解“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中的“寐”?

答:睡,睡着。

(13)这首词的上、下阙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抒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14)“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4、《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望岳》中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境相同的诗句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诗人在科举失败后消极颓废的情绪吗?整首诗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不能。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刘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的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3)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颂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哲理的理解。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思就是某一天我定要登上泰山,到上面俯视群山,群山就显得渺小了。含义:在这里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了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至今人们广泛引用以鼓励自己----人生的登山只有不畏艰难险阻,奋力登上绝顶,才能享受一览众山小的胜利的喜悦。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诗中“钟”和“割”两字,历来被认为用得好,谈谈你的看法。

答: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高高的山峰,把泰山南北分割成一边亮,一边暗,就好像一边是黄昏,一边是晨晓。“钟”,聚集或集中之意。该字写出了山的神奇秀丽,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阴阳”,山北背日为阴,山南向日为阳。“割”字用的极好,用词凝练,从山的北面来看,那自天而射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的刀切断了一样,以此突出了泰山的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或高峻奇险的形象。

(5)整首诗围绕“望”字展开。

5、《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得景象是: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

(2)后三联写诗人的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

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

(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

(4)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一种解释是诗人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诗人因感时恨别,却是诗人见花而落泪,鸟恨别而感到惊心。另一种解释是诗人移情于物,以花鸟你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

(5)诗中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作者睹物伤情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景象?残破凄凉。(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请你从形式和内容上对这两句诗作简要分析。

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安史之乱的战火连绵不断,诗人跟家人难通音信,此时的一封家信显得极其珍贵,可以胜过万金,表达了诗人眷念家人的美好的感情。尤其是“家书抵万金”写出了诗人隔绝久盼音讯不至的急迫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

(8)一个“破”字,一个“深”字让你产生了怎样的阅读感受,结合是个写作背景谈谈。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长安沦陷,处处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转碎瓦的破败景象,诗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写出了沦陷的京城满眼都是繁密的杂草树木的荒凉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9)“草木深”表面上写杂草匆匆、林木苍苍的破败景象,实际些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荒凉景象。

(10)此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操?热爱国家,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

6、《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首句用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攻城的气势,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的情况,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和内容两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内容:前四句描写战前敌人大军压境的气焰和我军严整的军容以及战况的惨烈,后四句则着重写敌人战败后的情景和诗人以死报答君王的决心。

表现手法:运用了象征、夸张、暗示、烘托、以部分代全体等方法,抓住特征描写事物,使战争场面有声有色,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诗人运用了独特的艺术手法表现了独特的艺术想象。

(3)诗中“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运用典故交代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原因。

(4)请从写法上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描绘的悲壮的战争场面。

黑云压城,暴雨欲来,坚固的城墙似乎要被摧垮。“黑云”象征敌情。“甲光”写我方军情。诗人以象征、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平藩将士们出征的景象,渲染了一副悲壮雄浑的背景场面。

(5)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宜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6)全是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军官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的场面;一个在中夜,写出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7)颔联颈联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

(8)谈谈你对本诗尾联的理解。

答:尾联运用典故,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9)“黑云压城城欲摧”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该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在原文中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机,现在人们常从此来形容形容局势的危急。

(10)请你对“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一句作简要赏析。

答: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7、《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1)这首词融梦幻(梦境、理想)与现实于一体,富于浪漫色彩。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抗敌报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感和报国无门、壮志未酬的悲愤。(3)表现作者为现实而悲叹、对人生而感叹的句子是:可怜白发生。

(4)这首词的题目是《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解析“赋壮词”的含义。

“赋壮词”,从题材上看是写军营中的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八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景都极勇猛、雄健;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叫做“赋壮词”。

(5)辛弃疾尽管“白发生”,却依旧眷恋自己曾经浴血奋战的疆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6)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从最已过去回到现实,与前面的词句形成极大的情感反差,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抑郁、愤慨,能产生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7)“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答:营造了将士们奏乐吃肉、豪迈高昂的军营生活氛围。

(8)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答: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们出征增添了肃杀的气氛。

(9)词的下阕描绘战事,抓住什么事物来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下阕描绘战事,作者抓住战场上最具典型特征的马和弓来写。写马、写弓,意在衬托人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

(10)《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将忠君爱国与求取功名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句子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8、《过零丁洋》(南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用比喻的写法表现国势的衰微、身世飘零的句子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充分体现作者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体会“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里面“惶恐”和“零丁”的妙用。

诗歌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心境的悲苦。因此,也赋予了诗中“惶恐”“零丁”双层含义。

(4)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试举出一句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苏武牧羊、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邓世昌勇撞日舰;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等。

(5)“辛苦遭逢起一经”中的“一经”指的是儒家经典。

(6)用你自己的话描述“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所反映的国家和作者个人的境遇。

答:大宋的江山支离破碎,像那被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

(7)反复诵读诗中具有丰富内涵的划线句,写出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舍生取义的高尚情操。

(8)像文天祥一样有骨气的人你还知道哪些?试举两例。

答:①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②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③朱自清可饿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9)你还能写出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似的透着铮铮铁骨的名句吗?答:①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0)结合历代名人志士对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生难免有一死,为挽救国家而死,一片丹心垂于青史,映照千古,诗句表达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也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10)诗中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风飘絮”比喻破碎的国家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以“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玉中浮萍漂泊无依,时起时沉。颈联中诗人借“惶恐滩”、“伶仃洋”两个地点,暗示形式的险恶和情

况的危苦,抒发作者忧虑不安的感情。

(11)从抒情方式和思想内容上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接抒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文天祥的民族气节,表达了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12)“一经”指儒家经典。

9、《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千骑卷平冈”所展现的狩猎场面。

太守率领众多随从,纵马飞奔,像狂风一样越过小上岗。

(2)在下阕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3)上阕着力描写出猎的阵势,豪兴勃发,气势恢宏。“狂”字是核心,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下阕抒写为国效力的愿望。词中借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发、牵、擎、卷、射、挽、望、等表现作者的“狂态”。

(4)这首词中多用典故,请写出两例,并任选一例,说说它在词中的含义和作用。

“遣冯唐”,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表达作者希望朝廷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射天狼”,天星狼这里用以代之从西北来进扰的西夏军队。苏轼在末句表达了自己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体现了作者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

(5)这首词中能够统摄全词精神的一个字是狂。

(7)在下阕中作者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①希望得到朝廷重用②杀敌报国、建功立业。

(8)请找出这首词中描写出猎场景的句子: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化用“冯唐出使”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10)试简述“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所展示的画面。

答:出猎的随从个个戴着锦帽,穿着华贵的貂皮猎装,纵马驰骋,太守率领浩浩荡荡的队伍纵马飞奔,如同一阵疾风骤雨,像狂风一样越过小山冈。飞鸟野兽争相逃跑,应弦而倒。

10、《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小令的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副怎样的景象?(深秋晚景图。)

(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3)这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出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①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作者选用“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和西下的“夕阳”等景物,将“断肠人”的情感寓于其中,充分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的孤寂愁苦之情。

②运用了静景与动景相映衬的手法。如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这种安适、幽静的环境,使沦落异乡的“断肠人”更添悲愁。

(4)这首小令在写法上运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断肠。

(5)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所构成的凄美的画面。

(6)诗歌中直抒胸臆的是哪一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断肠人在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

(7)“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的是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答:以乐景衬哀景,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想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11、《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赤壁》中“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曲折反映了作者生不逢时的感慨。

(2)这两首诗歌以“折戟”开篇,以“二乔”收尾,用特殊的写法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历史观,试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歌写法上的认识。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这达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有一个小小的尘埋在沙土里面的“折戟”,想到汉末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赤壁之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做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可谓“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写的具体可感。(3)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

(4)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及深刻含义。

答:意思:假如周瑜不借助东风这个便利傲剑火攻曹操,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被曹操霸占了。含义:这两句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5)诗人借“折戟”这件古物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感叹,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败曹操的故事。

12、《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1)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景色,诗中哪些字是紧扣“早”字来写的?

答:初、早、新、渐、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之情。

(3)概括这首诗的内容。

答:描绘了钱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风光,表达了对大好春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4)试着从某一个角度对本诗写作上的特点作一点分析。

答: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除了描绘出钱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还间接地记述了诗人在湖边骑马春行的情景。

13、《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的第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潮平两岸阔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尾联:淡淡的相似愁绪。

(3)诗歌中直接表达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的句子是:乡书何

处达?归雁洛阳边。

(4)诗歌中通过对偶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景物描写,并使人心胸宽阔的句子是:潮平两

岸阔,风正一帆悬。

(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

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与“人”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

偶工整,形象生动。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在残夜将尽未尽之时,一轮红日正

在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14、《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这首诗尾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含蓄的抒发了思乡之情。

1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的作者是刘禹锡;标题中的“乐天”是指诗人白居易。。

(2)这首诗的颈联蕴涵了什么哲理?

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3)表达作者被贬时间之久,慨叹世事变化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4)“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感情?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各自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抒发了诗人对亲旧凋零,人事全非的惆怅。引用典故的写法;“闻笛赋”表达了作者对受害友人的悼念,“烂柯人”抒发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

(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写法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这两句诗加以赏析。

这两句诗,作者拿“沉舟、病树”自喻,表达自己虽处境艰难,但心中仍然充满希望,反映了自己乐观旷达的胸怀,以“沉舟”“病树”作为反衬,描绘出千帆竞发,万木争春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富含哲理:A、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B、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向前发展,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6)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答:表现了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7)“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答:①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②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把“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生”和“入”用了拟人的方法,富有情趣。⑤两句诗对偶工整,形象生动。

(8)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中的大意。

答: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9)“暂凭杯酒长精神”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作者对仕途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的精神。“长精神”对友人表明态度,既是对友人的关心,也是对友人的共勉。

(10)“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该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遭遇?

写出了诗人远离京城,身处荒凉偏僻之地,长期被弃用的遭遇。

(11)叙述自己被贬时间长,生疏、怅惘的诗句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16、《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诗中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表明内心情感的句子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王国维评价这首诗“诗中有画”,请据此任选角度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

本诗句体现了图画的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这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

(3)诗人以“征蓬”自比,在诗中有什么意义?

答:诗人是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却以没有根基、四处漂泊的蓬草自比,正是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从景物描写和表达方式上说说你对“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的理解。答: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5)用描写的手法描述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大漠无边,长天空阔,两相对应,壮阔而单调。在这广阔的背景下,一缕直上青天的青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一轮又大又圆的红日,好一幅苍凉扩大壮观的黄昏图。

《红楼梦》中香菱如何议这两句诗

那茫茫无边的沙漠,只有用一个“大”字才能状其景观;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是多么醒目,“孤烟”正能状其神韵。“孤烟”后一“直”字,表现孤烟之高,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直入人心。“长河落日圆”,苍茫的沙漠,只有黄河横贯其间。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长”字便自然涌上作者心头。而“长河”之上,是那一轮圆圆的落日,“园”字表现落日之低,“圆”“直”用得逼真传神,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的融入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6)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大意是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7)作者写“征蓬”和“归雁”有何用意?

借景抒情。把自己比作漂浮不定的蓬草。“征蓬”、“归雁”即景设喻,因以自比,表达作者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恨。

(8)首联和颔联中知道,诗人出使边塞的目的是问边,时间是春天。

17、《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作者唱出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展望的两句诗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诗歌中运用典故的句子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诗歌中能形象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的动作有哪些?

答:“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

(4)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有这种感受?答:“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在诗中不是写实。这两句诗是承上句而来的。当时作者的心情非常苦闷抑郁,自己受诏入京,有幸接近了皇帝,仕途渐显生机之时,却不能被皇帝继续任用,被“赐金还山”,遭受打击之大,无以复加。他感到这出境犹如想渡黄河却被冰塞满,无法可渡;想登太行山而大雪封山无路可登。因而“冰塞川”“雪满山”有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令作者痛苦万分。

①这首诗中诗人以“行路难”比喻世道险阻。

②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内心感情?

答:“停、投、把、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③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不是写实。此处“冰塞川”、“雪满山”用其象征意义,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

④联系全诗,解释“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答:有一天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渡过沧海。意思是: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

(5)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这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描写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作用:反衬作者悲观失望的情绪。

18、《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9、《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观沧海》中作者用比喻的写法表现自己伟大抱负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通过描写海水和山岛映衬的形象,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为展现作者的博大胸襟作铺垫。(3)戏剧中的曹操总是以“白脸”示人,奸佞的形象在广大众心目中是根深蒂固的。根据你的积累,结合《观沧海》这首诗,谈一谈你心中的曹操是什么样子的?

我认为曹操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伟大”,为人多疑的特点或许让我们对他颇有微词,但与历史的车轮相比,个人的性格显得那么渺小,多么不具有说服力。《观沧海》一诗中曹操将自己作为一方霸主的博大、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不能不承认,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4)本诗以观字统领全篇,先写实景,客观地写出了浩瀚壮阔、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后写虚景,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星。”这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了夸张、想象、积极浪漫主义的手法,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6)前三行诗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

(7)后两行诗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0、《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词中展现作者豁达胸襟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

(2) 词中表达作者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词的上片极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4)说说你对“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理解。

答:惟愿(兄弟)彼此珍重,再远别的时光中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

(5)本词中一共有几问?问的对象分别是什么?词的主旨是什么?答:“明月几时有”“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天;“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问月。主旨: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6)有人说这首中秋怀人之作,中间浸透着离愁。你同意这种说法啊?说说你的理由。

答:不同意。诗中写离愁,并非全篇浸透着离愁。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可以看出作者释却了离愁。

(7)词前的小序的作用是什么?交代写作的缘由。

(8)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它的含义是:希望亲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这句话是对子由说的,后被人们广泛使用,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美好祝愿。

2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①首句写景,它既点明了季节是暮春,又情在写景中,包含着飘零之感,临别之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②次句紧扣诗体,将题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其中“过”字,突现了诗人同情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凉的感情。

③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关怀的名句是:“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22、《泊秦淮》(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仔细品读诗句“烟笼寒水月笼沙”说说两个“笼”字好在什么地方?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将烟、水、月、沙四种景物融合在一起,点出朦胧凄清的气氛;朦胧、冷寂、悲凉。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在这两句诗中作者想批判的人是谁?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商女为了生计,卖唱生存情有可原,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些点歌听歌的人,及醉生梦死的权贵和统治者,作者想批判的是这些人;这句诗表达了对那些醉生梦死的上层人物的感慨。

(3)“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朦胧、冷寂。(4)真正不知亡国恨得是什么人?全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思想感情。

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6山水田园诗(含解析)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6 山水田园诗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和田园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诗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一、山水田园诗的发展 1、萌芽阶段 《诗经》和《楚辞》作为秦汉前汉族诗歌的两座高峰,虽有大量自然景象描写,如“关睢”、“桃花”(《诗经》)“薄荷”“挚鸟”(楚辞)等,它们或者是作为比兴之媒介,或是作为比德之物,本身并不具审美的价值。诸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样的写景佳句,也只是作为人事活动的一种背景而出现,起得是艺术媒介的作用,自身还不是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在《诗经》、《楚辞》所经历的漫长年代,还没有出现一首专门描写自然山水为主要内容的诗篇。两汉数百年,乐府五言诗,特别是铺采摛文的辞赋,已有了较多的自然风光描写。只是汉末建安时期,曹操写了一首《观沧海》,这才算是曲终奏雅,为汉以前诗坛献上了一首完整的山水乐章。魏晋之前,汉族诗歌的内容都是与人本身有关的生存、欲望、政治、战争等等,自然风光还是未被人识的一块天然璞玉。 2、出现的时代 真正将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诗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写诗,则始于魏晋六朝,是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原因的。 魏晋六朝,一个干戈纷扰,政治紊乱,经学衰落,玄学盛行,思想开放,人性觉醒的时

代,走马灯似的王朝更迭和杀夺,人命危浅、朝不得夕的恐怖和悲哀,使得许多具有觉醒意识的诗人,包括公卿身份的诗人,产生了“膏火白煎熬,多财为患害,布衣可终身,宠禄焉足赖”这样的认识。他们为了全身远祸,不得不离开动荡的政治,藏身匿迹于山泉林木之间,希企逸隐之风一时大炽。魏末晋初诗坛,山水诗已逐渐增多,在嵇康、张华、左思、郭璞等人的诗篇中,便出现了“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亦浮沉。(左思《拈隐诗》)。山水诗又经过了五言诗的曲折经历,到了晋宋时代,终以陶渊明、谢灵运这两位大诗人的出现,而在诗国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3、盛世时期 山水诗形成以后,虽然它在不断寻求外部空间的开拓和内部体制的完善,从而在各个不同时代,而有了新的风貌和姿态,但是,道释玄禅的人生情趣和艺术精神,却始终贯穿于山水诗的发展中。随着唐诗繁荣局面的到来,山水诗出现了丽日经天的壮观。王维与孟浩然等继承了陶渊明、谢灵运山水诗传统,形成了一个与边塞诗派交相辉映的山水田园派。在唐代诗人中,没有哪一个诗人没有写出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诗篇。唐代诗人中以山水诗闻名的人很多,但能代表山水诗成熟的,主要还是孟浩然、王维、李白。山水田园诗到了宋代以后,虽在运用诗化的语言抒情、状物、写景、叙事方面,有行文不拘一格,使人耳目一新之作,但山水诗的境界上子已远远比不上唐朝。 二、山水诗的共同的特点 1、浓郁的乡野气息 山水田园诗就是诗人以浓墨重彩描写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以及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小学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

小学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 一、《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这是一首汉代乐府诗,乐府是汉武帝年间设置的一种掌管音乐的机构(有点像现在的娱乐公司),负责搜集民歌,乐谱,训练音乐人才(歌手)。所以由乐府搜集而流传下来的诗歌就是乐府诗了。 2、相关考题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长江)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汉朝掌管音乐的机构)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采莲人)(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二、《敕勒歌》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敕勒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名称,顾名思义就是歌颂北方敕勒族游牧生活的美好。 2、相关考题 (1)敕勒歌是一首____朝时的民歌。(北) (2)穹庐是指______(蒙古包) (3)“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____(现) 三、《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这首诗的作者是骆宾王很多孩子都知道,但是知道他是初唐四杰之一的就很少了。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三人一起被合称为“初唐四杰” 2、理解这首诗应该注意的几点: 色彩:白毛、绿水、红掌

动作:向、歌、浮、拨。 四、《风》唐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1、这首诗每句都在写风,主题也是咏风。说风能使晚秋的叶子落下,能催开二月的鲜花,能掀起千尺巨浪,能把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实际上这首短小的诗告诉了我们一个写作的简单规律:所写内容一定是扣题详写的,从不同的几个方面。有时间的话可以让孩子尝试自己写写风。 2、相关考题 (1)“三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深秋) (2)“解”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能够) (3)填上一个表示数字的词语。 解落____秋叶,能开_____月花。过江_____尺浪,入竹_____竿斜。 五、《山村》宋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这是一首经典的少儿启蒙诗,但在给四年级孩子授课的过程当中仍然有学生不知道这首诗,尤其是对于作者的一些情况的不了解,下面整理一些供大家参考。 1、作者简介:邵雍(1011-1077),字尧夫,又称安乐先生、百源先生,谥康节,后世称邵康节,北宋五子之一,北宋理学家。 2、与邵雍相关 (1)"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生之计在于勤”出自邵雍 (2)邵雍一声淡泊名利,以教书为生。当时的司马光,程颢,程颐等都非常敬重他。还凑钱给邵雍买了一套房子。取名为“安乐窝”这也是他号安乐先生的由来。 (3)邵雍精通易学。说白了就是很会算命。 (4)邵雍最适合读的一首作品就是这首《山村》 六、《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吴忠祥——期末考试——诗词鉴赏复习(打印)

期末考试复习 第一单元 《题破山寺后禅院》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2.这首诗描写的主要内容是:清晨,破山寺后禅院清幽脱俗的景致,抒发了诗人颇为浓厚的隐逸情怀。 3.请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的内容。山间风光宜人,鸟儿自由自在地飞鸣歌唱;潭水倒映着云影、树影、山影、人影,使人心中顿时摆脱一切烦恼。 4.“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两句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或: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和对隐居林泉、寄情山水的生活的向往) 6.诗歌尾联后来演变为成语“万籁俱寂”,颔联简化为成语“曲径通幽”,常被用于题景,如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黄龙洞等,你认为“曲径通幽”这成语隐含了什么哲理?要达到能够领悟妙道的胜境,先得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 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请赏析其中的妙处。“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8.这首诗着眼于表现禅寺后院深幽寂静的环境,第五六句主要表现了作者欢悦、宁静、空灵的心境,主要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 9.“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答:“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 11.诗的最后两句“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隐含的一个成语是万籁俱寂,由这两句,我们很容易想起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王维的诗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12.“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说说你对这个词的理解。答:写出了禅院中花木繁盛的样子,表现了禅院中幽深安静的环境。 15.“万籁此俱寂”和“但余钟磬音”中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万物之音响全部消寂,而仅有禅院的钟磬之音,袅袅不绝,似乎永恒地吟唱,它使这寂静的禅院更显空寂,使这肃穆的世界更为庄严,使一刹那成为了永恒…… 16.《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澄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登岳阳楼》 1、这首诗中写景的是哪几句?这几句诗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答:写景的诗句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两句诗既是写实,又寓想像,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本诗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所写的景象。答:从楼上望去,洞庭湖好像把东南的吴楚两地从中分开;水天相连,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 3、说到洞庭湖,我们都会想起唐诗中写得最好的两处名句:一是出自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一是“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杜甫的《登岳阳楼》。他们都以大胸襟、大手笔,写出了洞庭湖的大气象、大气魄。 5、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谈谈你对“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这两句诗的理解。答:个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模板

中小学语文古诗词阅读万能答题模板 修辞手法 1.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赏析的表述: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描写手法 1.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2.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3.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1)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公式】同上 抒情方式 1.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3.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间接考查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思想感情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

古诗文分类鉴赏

古代诗歌分类鉴赏 编写人张明艳审核人冀永凤2012-05-28 11035 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因为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或盛或衰,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还因为每个诗人前往边塞的原因不同,目的不同,所抒发出的感情也千差万别,情况相当复杂。边塞诗最能体现国运兴衰 盛唐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中晚唐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宋代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 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1.形式标志:题目中朵出现“塞”、“征”、“军”等字眼;也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 2.边塞诗的内容大体有: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的写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理解: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 3.鉴赏边塞诗要结合作者的生平思想和诗歌创作的具体时间,体味诗人在诗中写的是什么,抒发的哪一类型的情感,要注意富有边塞特征的景物和富有战争特征的事件、心理。 练习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小学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人的代表作品。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 1、全面领会并用恰当的语言准确概括诗词意境及所用的艺术手法。 2、通过对古诗词分析鉴赏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诗意点与主问题】 让学生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而陶冶情操,理解人性的丰富、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建构其精神生活的基本范式和人文底蕴。 【教学策略与手段】 涵咏、赏读、点拨、讲析相结合。 【课前准备】PPT 【教学流程】

导入语设计: 走进古典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神奇的境界。在古典诗歌的清芬中,我们的前人会从一张张薄薄的书页中立起,踏着秦砖汉瓦,穿越唐山宋水,衣袂飘飘地沿着字里行间向我们走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古典作品的解读和鉴赏总是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在我们眼中,古诗仿佛是一枚好吃的坚果,虽然我们知道那里面的果仁儿是有营养的,但我们却无法突破那坚硬的语言外壳。诗歌鉴赏真的就像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么?是否有法可依?今天,我们以《山居秋暝》为例一起作个探讨。 一、鉴赏韵律,感悟诗语 1、教师配乐范读诗歌: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诵读提示: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尾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3、指一名学生配乐朗读诗歌,其他学生点评。 4、全班学生齐读。 小结:在诵读中体验,在诗歌的韵律美和语言美中欣赏诗歌,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是最直接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鉴赏意象,体味诗境 苏轼称赞王维的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本诗即是“诗中有画”的代表作。既然说“诗中有画”,

诗歌鉴赏按题材分类

诗歌鉴赏讲义(四)按题材分类 2018.3 (一)山水田园诗 1.概述 山水田园诗是以山水自然景观和田园生活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2.创作特点 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亦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 3.常见情感内容 1)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 2)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3)表达对宁静平和的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4)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5)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4.练习 一、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①。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箨龙,就是笋。木笔,又名辛夷花.两者都是初夏见之物。 (1)诗人是从哪几个方面突出表现“幽”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 (2)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自己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6分) 二、(2016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二)边塞诗 1.概述 边塞诗是以边塞风光、军旅和战争生活为题材的诗歌。唐代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本文是关于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感谢您的阅读! 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古诗词是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小编整理了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供大家使用。 草/赋得古原草送别(唐代:白居易) 【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你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宿新市徐公店(宋代:杨万里) 【原文】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译文】 篱笆稀稀落落,一条小路通向远方,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却还尚未形成树阴。 小孩子飞快地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可是蝴蝶突然飞入菜花丛中,再也找不到了。 【注释】 ①篱:篱笆。

人教版2020七年级上期末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2020七年级上期末 古诗词曲赏析 易错警示 关于名句赏析需要从两个方面来鉴赏:一方面指出写景的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景 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设问等)、用词的生动性、表达技巧(托物寓 意、对比)等,另一方面从内容上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 古诗词曲赏析阅读技巧: 一、针对诗句的题型可分为以下三类 1.描绘画面。①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把握主旨。②结合上下句,整体理解。③发挥联想、想象,运用修辞手法。 2.赏析句子。①分类考虑。可以把诗句分为写景、抒情、言理等几类进行赏析。②按现代文赏析题作答。先考虑修辞手法,再考虑词语运用。 3.概括画面。①确定时空特点(什么时,什么景)。②明确景物氛围。 二、典故追溯 1.了解典故本意,本意要联系实际。 2.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生平分析出潜台词。 3.典故的使用,既。能丰富诗歌的内容又能委婉表达自己的情感,还可以使诗歌风格显得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 三、情感体悟 1.明确诗歌体裁(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等)。 2.分析诗歌意象。 3.把握表露情感的词语。 4.储蓄一些专业性词语:离愁别绪、清高孤傲、孤寂惆怅、乐观旷达、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等。

5.了解一些常见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鸟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中,“观”字统领全诗。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几句运用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 滴动,感慨万千。 4.从“水何”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事物?分别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描写了水、山、树木、百草、秋风、洪波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写的。 5.曹操这首诗借景抒情,请结合本诗具体说明。 前四行诗句描写所观沧海的景象。其中有的山岛、繁茂的树木,丰茂的百草等;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成力凸显在读者面前;然后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 6.发挥想象,描绘出“水何澹,山岛竦峙”所展现的画面 在这水波“”的海上,最先映入眼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它们点在平间的海面上使大海显 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达景的轮廓。 7.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七年级上册】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 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 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 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开头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何况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旅食他乡,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1、对这首诗语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 题目中的“次”本是“停驻”之意,这里指“停宿”在北固山下的旅馆之内 B 首联中的“客路”指的是诗人要去的路,“青山”指的是题目中的北固山 C 颔联中“两岸阔”的“阔”是表现潮平之后的景象,随着春潮的起涨,放眼望去,江面似与岸平,舟中人的视野也因此而开阔 D 颈联透露出诗人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此联表现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诗歌以对偶句开头,既显工丽,又觉跳脱,先写“客路”后写“行舟”,那种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漂泊羇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 B、第二联的“风正一帆悬”写得尤为精彩诗正是通过这一小景,呈现了平野开阔、大江泛舟、波平浪静等大景 C、第三联写得妙绝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显露春意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无比喜悦之情,令人想像到诗人已被江南的美景所陶醉了 D、尾联写诗人正放舟于绿水之上,正向着青山之外的绿水进发,看到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想托雁儿捎信给在洛阳的家人,诉说自己内心深处的乡愁 3、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第二联所展现的画面 示例: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叶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广阔无边的江天上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完整版)小学六年级古诗赏析全

八·古诗词鉴赏 *诗歌赏析答题基本方略: 1. 把握标题,翻译内容,明确类别、中心。 2. 捕捉意象,形成画面,初步理解形象特点。 3. 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一)手法: (1)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 (2)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内容方面 设题方向: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画面、景物、思想、情怀) 答题过程:描摹图景(切忌翻译原句)——把握景物特点(有景、萧瑟、凄凉、孤独、生机盎然等)——依景辨情,把握思想感情(注意情景一致或相对) (三)综合设问 1.就某个词、某个句子进行鉴赏;某个词的作用或为什么用这个词;某个句子好在哪里。 答题方向: 内容——这个词或者句子所描绘的画面(或者所抒发的情感、阐述的道理); 表达效果——往往是景物描写对情感表达所起的作用; 如果运用了特定的表现技巧,如比兴、拟人化、衬托等,要写出所用的方法。即:用了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诗眼(诗中最能表现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词或字); 诗骨(诗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统帅作用的句子) 逐句分析每句诗的内容,分析其怎样围绕“诗眼”、“诗骨”展开。

2016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答案不全)(新版)苏教版(新)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初一语文期末复习专题《古诗词赏析》 阅读《题破山寺后禅院》-词,完成1-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评诗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那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末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写自己的心静,抒发自己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2、“诗眼”分别是“悦”“空”。“悦”是说秀美的山中景色使鸟的性情欢悦。“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悦”“空”两字表现了环境的幽静,写出了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列古诗,完成6-7题。(5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3分) 7.诗的尾联动静关系处理得很巧妙,请结合诗句分析。(2分) 6.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7.“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6~7题。(6分)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6.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3分) 7.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

(完整版)初中古诗分类赏析题汇总(部编)

初中古诗分类赏析题汇总(部编) 篇一:爱国忧民 01《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对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2、结合我国历代名人志士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举例谈谈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 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而死,一片丹心垂于史册,映照千古,诗句表明了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慨。 02《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中“破”“深”字炼得极好,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破”写出国都长安沦陷,城池残破,处处是断壁残垣、破砖碎瓦的破败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 2、你怎样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 两种理解都可:一种触景生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二种移情于物,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已的感情) 3、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 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 4、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含义: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5、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了人忧愁,烦闷的情状,把忧家忧国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和突出 6、赏析千古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夸张。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引人共鸣。 03《己亥杂诗》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04《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上阕中塞下风景“异”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异”在(1)秋天边塞的大雁过早飞向衡阳,且毫无稍事逗留之意。实际上写塞下极寒,与家乡吴地大不相同。(2)风吼马嘶同不断起伏的号角声混杂,构成塞下特异的“边声”也是中原所没有的。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当暮霭生成、夕阳西下时,便紧闭城门,和内地城市华灯初上时的景象迥然不同。表达了词人的思想感情,还含思念家乡、渴望建立军功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2、“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写出了塞外怎样的景致?试加以描述。 群山连绵,炊烟袅袅,夕阳西下,一座孤城,表现了边塞的悲凉。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思乡忧国的情怀。 4、这首词的上、下阕分别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上阕侧重于描写,下阕侧重于择情。全词表达了戍边将士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浓浓的思乡之情,侧面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 5、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复杂感情? a、慨以功业未立, b、思念家乡。其它如“壮志难酬、有家难归”、“爱国的情怀、思乡的苦闷”之类的意思也得全分。

小学古诗词赏析专项训练题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尽:消失穷:达到极点更:再。 3、相关考题。 (1)前两句诗是诗人所____(见),短短的十个字,现在看来,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景,后两句是诗人所(想),要想看到最远方,就得登上更高一层楼。 (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两句诗现在被人用来鼓励别人积极向上、不断努力。请你写出其他的激励人们的诗句(比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 十一、《画鸡》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1、作者:唐寅,字伯虎。是明朝很有名的画家和文学家。 2、直译:它的头上鲜红如红花怒放的帽子不用栽培是天生就有的,它是白鸡所以满身雪白走过来。一生中它从来不敢随便说话,一旦喊起来千门万户就随着打开了。 3、这首诗前两句状物明确,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生动的刻画出了大公鸡的威严姿态。后两句又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说出了公鸡的威严,同时也是在暗喻自己。 十二、《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作者: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2、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作者居住的环境四周美丽的景色。碧绿的柳树上,黄莺在歌唱,晴空万里的蓝天,一行白鹭在飞翔。(近景) 从窗口可以看见西山的白雪,门外沿江停着来自万里以外的船只。(远景) 这首诗由近及远,描写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描绘出了一副非常优美的图画。 3、相关考题 (1)大李杜指的是(李白)和(杜甫),小李杜指的是(李商隐)和(杜牧) (2)诗人杜甫生于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时,历尽艰难,他的诗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现实,所以被后人称为(诗史) (3)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请另外写出两句描写该季节景色的诗。 十三、《赠汪伦》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浙江省高二期末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 绍兴市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19.简析“抱膝灯前影伴身”一句,并说出作者当时怀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20.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分析】(1)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作答时要选定一个角度,比如表达技巧,或者是字句的分析。 (2)本题考查抒情技巧及语言特点,作答时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解答】(1)赏析句子主要从表达技巧入手,“抱膝”是动作描写,却刻画出人物的神态:默默呆坐;“影伴身”则写出诗人是形影相吊,孤独寂寞。 (2)诗歌的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想象,想象家人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这种手法明人陆时雍称之为“代为之思,其情更远”,用别人对自己的思念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从语言的角度看,“想得”“说着”口语话,通俗易懂。 答案: (1)“抱膝”二字生动地勾画出作者默默呆坐的神态,用“灯前”自然引出“影”,而“伴”字又将“影”和“身”联系起来,抱膝枯坐的“影”陪伴着抱膝枯坐的“身”,显得形影相吊,这充分反映出作者思家时的一种狐寂心情。 (2)①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像的画面,即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的。②诗的语言质朴无华。 参考译文: 我居住在邯郸客栈的时候正好是冬至佳节。晚上,我抱着双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我相信,家中的亲人今天会相聚到深夜,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 赏析: 《邯郸冬至夜思家》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只是用叙述的语气来描绘远客的怀亲之情。其佳处,一是以直率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人们常有的一种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二是构思精巧别致:首先,诗中无一“思”字,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其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方法及答题技巧 古诗词鉴赏的技巧和答题步骤: 鉴赏四步法 一抓修辞 古诗词奖赏中的修辞,最多的当算比喻、拟人、用典、对比了。 1.比喻 为了表现所咏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征,以达到生动形象的目的。 答题格式: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把什么比作什么,生动形象的表现了什么在哪一方面的特征。 举例: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把民族危亡比作“风中絮”,把个人的人生坎坷比作“雨打萍“,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危亡的忧虑及个人身世的感慨。

又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运用比喻的修辞,诗人以“病树、沉舟“自比,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又揭示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这一深刻哲理。 2.用典 诗人运用典故,大都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愿望,观点,或起作借古讽今的效果。 举例: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重用,为国建功立业的愿望。 又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诗人运用“闻笛赋“、”烂柯人“德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有见到老朋友的欣喜,也有被贬久远的怨恨。 3.夸张 运用夸张的修辞,是为了突出表现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突出特点。

举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蒸“、“撼”突出表现了洞庭湖雾气蒸腾,波涛汹涌,声势浩大的特点。 又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一个“割“字,突出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遮天蔽日的景象。 再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诅咒,同时也由于安史之乱导致的诗人妻离子散,家书的宝贵,对家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如: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化无形为有形,表达了诗人国破家亡,丈夫早逝的深重哀愁。 4.拟人 诗歌中的拟人修辞往往和作者的抒情相结合,传达诗人的情感,或触景生情,或寄情于景,以达到情景交融的目的。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分类点拨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点拨 教学园地 06-02 0919 高考古诗鉴赏解题点拨1.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回忆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