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

苏格拉底式提问以受过训练的实践、有意义的对话为依据。苏格拉底,希腊早期的哲学家/教师,认为受过训练的实践能激发学生通过逻辑的思维来验证观点、肯定他们的正确性。这一技巧要求教师表现出对主题并不知道,通过提问题的方式和学生进行对话。借助于这种“问答交流”,学生最大限度的掌握了有关这一话题的知识。

苏格拉底式提问技巧是一个探究深层含义的有效方式。它可以被运用于各个层次的学生,对于教师来说,它是一个很有帮助的教学手段。它可以运用于课程学习的不同阶段。通过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此期间,高级思维技巧在学生思维过程中被激发,比如:讨论、辩论、评估和分析。这些形式的问题对于学习来说可能是一种全新的方式,因此,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都进行训练。

运用苏格拉底式提问的技巧:

设计一些关键问题,使得对话有意义,并具有导向性

要给学生留出至少30秒的时间思考

关注学生的反映

问题应该具有探究性

通过写要点的方式定期总结,当然,这些要点一定是已经讨论过的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让学生通过探究老师所提的问题,自己领会所学知识。

1、澄清疑问的提问方式

=======================

你是什么意思?

你可以换一种方法吗?

你认为主要问题是什么?

可以给我们举一个例子吗?

你可以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吗?

2、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问方式

==============================

这个问题为什么很重要?

这个问题是容易还是难回答?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根据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假设?

这个问题会不会引起其他的问题?

3、对假设问题的提问

============================

为什么有人会做这样的设想?

在这里_______ 假设的是什么?

我们用什么假设来替代?

你似乎正在假设_________.

我是否正确理解你的意思了?

4、用来引出理由、证据的问题

===============================

可以用什么来举例?

你为什么相信这是真的?

我们还需要什么信息?

能解释一下原因吗?

你是如何得出这一结论的?

是否有理由怀疑这一结果?

是什么让你相信的?

5、有关起源的问题

===========================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想法的?

是什么让你有这样的感觉?

是你自己的想法还是听别人说的?

你总是有这样的感觉吗?

你的观点是否受到了某人或某事的影响?

6、对暗示、结论的提问

=============================

那会有什么结果?

那真的有可能发生吗?

可供选择的办法是什么?

你说那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那样的话,还有可能发生其他的什么事?为什么?

7、询问观点的问题

================================

其他的小组会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样的反应?为什么?

你如何解决因________造成的困难?

相信_____ 的人可能会有什么看法?

什么是可供选择的办法?

____ 和____的观点在哪些地方一致?哪些地方不一致?

苏格拉底式提问实例

应该在对新单元有所了解之后,运用这种以教师提问为主的对话形式

教师: 我们的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斯坦: 在逐渐变暖。

教师: 你怎么知道气候在变暖?有什么依据吗?

斯坦: 新闻一直在报道。说:天气不像过去那样冷了。我们听到的全是这样的说

法。

教师: 还有别人听到过这样的消息吗?

丹尼斯: 是的。我在报纸上看到过。我想,那叫做全球气候变暖。

教师: 你是不是在说:你是从新闻广播中获悉有关全球气候变暖的消息的?你是否在猜测那些播音员们是怎么知道全球正在变暖的?

海蒂: 我也听说了。太可怕了。北极的冰川正在融化。动物长在失去他们的家园。我认为播音员们是从研究这一问题的科学家那里听说的。

教师: 如果情况是这样的,是科学家说的。那么科学家是怎么知道的?

克里斯: 他们用观测气候的仪器。他们进行研究,观测地球的温度。

教师: 你认为科学家们从事这项研究多久了?

格兰特: 大概有100年了吧。

坎迪斯: 有可能还要长一点。

教师: 实际上已经研究了140年了。大约是从1860开始的。

海蒂: 我们猜得差不多。

教师: 是的。你是怎么知道的?

格兰特: 我不过是计算了一下测量仪器发明的时间、以及科学家开始使用他们观测天气的时间。

教师: 好,我们来看一下这张表上近100年来的气候。能看出什么变化来吗?Raja: 二十世纪比前几个世纪都要热。

教师: 能推测一下原因吗?

Raja: 一个词:污染。

教师: 你说污染是导致气候上升的原因,指的是什么?

海蒂: 汽车尾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工厂排放的化学物质导致污染。

弗兰克: 喷雾摩丝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大气层。

教师: 好,现在我们对讨论过的话题做一个总结。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简介和主要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469—399BC.)是开创希腊哲学研究新方向的划时代的思想家,他把研究对象从自然转向了社会和人类的内心世界,专门探讨人类的心灵智慧与活动能力,注意政治、道德、社会、人生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人的生活领域竖立起一座真善美的理想宫殿,虽然这是唯心主义的追求,却显示了人类在精神上的勇敢探索。从此人自身成为哲学研究的中心,希腊哲学开始迈向一个新的高峰。 苏格拉底是雅典一个雕刻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崇尚知识,多方求学,逐渐成为具有全面文化休养的哲学家。他述而不作,没留下任何著作,其思想主要是由他的两个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的作品中得知的。他认为放弃对人自身的探讨而去研究自然是愚蠢的,是不守本分。所以他的哲学追求便集中在认识人自己上。他提出的命题围绕人的精神修养,比如什么是幸福、美德、真理、正义等等,其中所贯穿的一个最严肃的主题就是说服人们不要专注于对身外之物的追求,而应去改造自己的灵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他在雅典法庭受审时曾对同胞大声疾呼:“雅典人啊!我尊敬你们,热爱你们。我要教诲和劝勉我遇到的每一个人……你们不能只注意金钱和地位,而不注意智慧和真理。你们不要老想着人身和财产,而首先要改善你们的心灵。金钱不能买到美德,美德却能产生一切美好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教义。无论你们怎样处罚我,我决不改变自己的信仰” 因此他的哲学是道德哲学。他的讨论虽以唯心主义为出发点,但包含着许多合理的内核,如辩证的认识,认为真理总是具体的,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反面转化。再如讨论中的问答方法,即辩证法最初的涵义,通过反复问答,揭示对话者的自相矛盾之处来达到正确认识。他强调知识的作用,强调理性,要求人们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内心世界去了解外界事物,发现真理,并提出概念在认识中的作用,确立了一系列概念范畴。他的思想对后世西方哲学有深远影响。 苏格拉底的学生、也是其思想的忠实继承人柏拉图(427—437BC.)出自雅典贵族家庭,生逢希腊城邦危机初现的时代,曾力求用自己的哲学拯救国家和社会。后致力于教书育人,留下大量著作,主要作品以对话体写就,著名的有《申辩篇》、《会饮篇》、《理想国》等,内容涉及哲学、政治伦理、教育问题。他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核心为“理念论”,其它理论均以此为基础。在他看来,世界分为感觉中的自然世界和理念中的超自然世界两部分。由于感知的世界总在不停地变化,人们对它的认识因时、因地、因人、因情而异,因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唯一真实的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而感受到的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反映。比如说少女和鲜花美时,必先有一个美的概念在判断者心中,这一概念又一定和美的总体概念相一致,因而在判断者的身外必定有个绝对美的理念。美如此,真与善亦然,一切具体和抽象事物都有理念。理念是世间万物的原型,万物是理念的摹本。他倡导对永恒的真善美亦即理念世界的追求,后来人们往往把追求纯精神的唯理主义行为称作柏拉图式的行为。柏拉图否认现时世界的真实性和感觉经验的可靠性,认为理念是人心之外的一种实体,真理认识只能靠对它的直接感悟,所以他的哲学是客观唯心论。他的理念论用于现实社会的改造,便产生了他的理想国的设计。他的哲学认识论却成为西方唯心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柏拉图像 亚里斯多德(384—322BC.)是集古希腊科学文化知识之大成的渊博学者,哲学是他最擅长的领域。他师从柏拉图20年,一度任马其顿王亚历山大的教师,后回雅典办学,著作传说达千卷之多,大多散佚,现存162卷,包括《形而上学》、《物理学》、《气象学》、《政治学》、《伦理学》、《修辞学》、《范畴篇》等47部,其中有些作品,可能是赝品。他是现代许多科学门类的奠基人,哲学到他的手里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他的著作中,希腊哲学的爱智与深思精神被发展到顶峰。他的哲学与他的导师柏拉图的关系是批判与继承的关系,其中的批判要多于继承。他有句科学认识史上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反映他的真

苏格拉底的思想

苏格拉底可以说是古代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在他之前,古代希腊的哲学家都偏重对宇宙起源和万物本体的研究,如泰勒斯、毕达哥拉斯等,对于人生并不多加注意。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认为:研究物质世界的构造和法则、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质不能够说没有意义,但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比树木、石头和星辰更有价值的问题,这就是心灵问题,道德问题,知识问题。这些问题和人息息相关。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喻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Know thyself)”,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关怀而追求德行〔1〕。可以说,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领域扩展了,对后来的西方哲学和宗教、乃至社会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也为基督教的欧洲化奠定了人文基础。几百年后的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苏格拉底将哲学从天上召唤下来,使它在各地落脚生根,并进入各个家庭,还迫使它审视生命、伦理与善恶。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的民主制由于先天的理性缺失而变成新的暴政专治,民主的理想最终成为非理性政治和暴民政治。苏格拉底认识到了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局限——人民的决定不一定都合乎理性,他们很可能盲目行事,也往往会意气用事。由于人们的决策往往建立在个体的感觉、体验和情绪之上,人数多不一定能产生理性、正义和民主。因此,基于理性的反省和批判,苏格拉底反对“无限民主”和“直接民主”,主张“精英民主”。他清楚地看到,如果多数人的统治不被限制,民主的理想就会成为一种新的专制权力的根据。多数的无限权威意味着多数的权力泛用,因为,一旦多数拥有了无限的权威,那么任何持有与多数不相同的见解的个人或数量上处于弱势的群体的意见,便很难得到尊重和保护;多数可以不让少数陈述意见,可以随意地否定少数的意见,甚至可以任意处置少数,而少数若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无处伸冤。更坏的是,多数的无限权威将为不断反复的、怨怨相报的暴行种下祸根——今天可以任意处置少数人的多数人,明天则有可能成为被另外的多数所随意处置的少数人,这将使社会最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状态。很显然,苏格拉底已经超越了古希腊的民主理论,为近代自由民主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他身后千百年来在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的一些事件就说明了无限的民主和直接的民主实际上正是对人权最有杀伤力的践踏,多少政客和暴君借民主之名煽动民众消灭自己的对手,实行恐怖政策,最后民主的空壳下是独裁和暴政。 他是智者,在前人留下的丰富精神遗产中,他进行大胆扬弃。他是哲人,不媚俗,不屈从,坚持自己认为是正确的理念,并为之勇敢奋斗,直至殉难。不少真正有见地又有悲悯关怀的哲学家都认同并附议这么一种说法:从古到今,有两个人的死影响深远,一为苏格拉底,一为耶稣基督。正是这二人的殉道式的受难,才激起了人们对自身的批判和反思,从而导致今日人们能尊重理性,宽容不同观点和意见,才有今日的多元繁荣。而苏格拉底的慷慨赴死更是在非基督教文化中广为流传。他因被指控创立新神、不信旧神以及借讲课之名行诱惑教唆青年之实而被判处死刑。当时的雅典有这么一条规定:被判处死刑的人如逃出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买命——即用钱赎罪。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出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却都被他拒绝了。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苟且偷生都等于向邪恶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 苏格拉底素描像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苏格拉底|生平经历。 公元前469年出生于希腊雅典一个普通公民的家庭,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金时期,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苏格拉底生就扁平的鼻子,肥厚的嘴唇,凸出的眼睛,笨拙而矮小的身体。他容貌平凡,语言朴实,却具有神圣的思想。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哥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的问题。又曾从女智者狄俄蒂玛受业。自称有“灵迹”伴随,

预示以何事不当为,终身信奉。亦受奥尔斐秘教及毕达哥拉斯派的影响。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生平事例,成就思想,均由其弟子记录。 青少年时代,苏格拉底曾跟父亲学过雕刻手艺。后来他熟读荷马史诗及其他著名诗人的作品,靠自学成了一名很有学问的人。他以传授知识为生,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苏格拉底把自己看作神赐给雅典人的一个礼物、一个使者,任务就是整天到处找人谈话,讨论问题,探求对人最有用的真理和智慧。因此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过的,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什么是虔诚?什么是民主?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勇气?什么是真理?以及你的工作是什么?你有什么知识和技能?你是不是政治家?如果是,关于统治你学会了什么?你是不是教师?在教育无知的人之前你怎样征服自己的无知?等等。贯穿这些讨论的主题就是引导人们认识:在这些对于人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其实人是非常无知的,因此人们需要通过批判的研讨去寻求什么是真正的正义和善,达到改造灵魂和拯救城邦的目的。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他还把自己比作一只牛虻,是神赐给雅典的礼物。神把他赐给雅典的目的,是要用这只牛虻来刺激这个国家,因为雅典好像一匹骏马,但由于肥大懒惰变得迟钝昏睡了,所以很需要有一只牛虻紧紧地叮着它,随时随地责备它、劝说它,使它能从昏睡中惊醒而焕发出精神。苏格拉底把批评雅典看作神给他的神圣使命,这种使命感和由此而来的思考探索,便成为他生活与哲学实践的宗旨。他知道自己这样做会使许多人十分恼怒,要踩死这只牛虻,但神给自己的使命不可违,故冒死不辞。 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的远近闻名的人物。他在雅典和当时的许多智者辩论哲学问题,主要是关于伦理道德以及教育政治方面的问题,被认为是当时最有智慧的人。 苏格拉底的学说具有神秘主义色彩。他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对研究自然界,认为那是亵渎神灵的。 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他结论说:“只有神才是智慧的,他的答复是要指明人的智慧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或者全无价值的,神并不是在说苏格拉底,他仅仅是用我的名字作为说明,像是在说,人们啊,惟有像苏格拉底那样知道自己的智慧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他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 作为公民,他曾三次参军作战,当过重装步兵,在战争中表现得顽强勇敢,并不止一次在战斗中救助受了伤的士兵。此外,他还曾在雅典公民大会中担任过陪审官。 然而,在雅典恢复奴隶主民主制后,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他拒绝了朋友和学生要他乞求赦免和外出逃亡的建议,饮下毒酒自杀而死,终年70岁。 苏格拉底确实主张了一个新神,他是道德善、智慧真的源泉:宇宙理性的神。这个宇宙理性神是苏格拉底的哲学追求—-真正的善—-的终极根据,人能有知识,是因为人得到了神的特别关爱,被赋予了神性的一部分,因而有了灵魂,有了爱智的心灵和理智。但是人应当明白,你所具有的那点灵魂同神的智慧是无法比拟的。所以这个新的理性神的观念和关于人当“自知无知”的教导,就成了激发和推动人追求真知与批判不真不善、伪真伪善的强大力量。

学衡杂志

《学衡》一九二二年 一月01期 通论P10—30 《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0—13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P14—21 《中国提倡社会主义之商榷》萧纯锦P22—30 述学P33—78 《国学摭谈》马承堃P33—42 《论艺文部署》张文澍P43—48 《汉官议史》柳诒征P49—62 《老子旧说》钟歆P63—68 《近代西洋史学之发展》徐则陵P69—78 文苑P80—106 文录(P80—83):《自莲花洞登黄龙寺记》邵祖平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诗录(P102—106):《怀简盦然父昆季》,《与钓徒夜坐沙江》,《观穫稻》, 《于人家田畔见老松殆百年物》,《枯根》,《秋与三首》,《清明思袁山》, 《袁山》,《渔丈人行》 杂缀P109—114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09—112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2—113 书评P116—138 《评尝试集》胡先骕P116—138 二月02期 通论P11—33 《再论学者之精神》刘伯明P11—13 《评今人提倡学术之方法》梅光迪P15—23 《文学研究法》吴宓P25—33 述学P37—76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37—41 《许书述微》张文澍P43—47 《四书所启示之人生观》缪凤林P49—59 《马克思学说及其批评》萧纯锦P61—76 文苑P79—102 诗录(P79—83):《思齐一日夜书事八首》,《酒余晚眺》,《夜中》,《寒夜潭秋见过》,

《立春鸣雷有怀瘦弟》,《江上偶成》,《江上望庐山》,《壬癸杂诗》, 《冷曹》,《春日杂诗》,《后湖绝句四首》 名家小说(P84—10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05—131 《无尽藏斋诗话》邵祖平P105—125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胡先骕P127—131 书评P135—163 《梁氏佛教史评》柳诒徵P135—144 《评尝试集(续)》胡先骕P145—163 三月03期 通论P11—33 《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胡先骕译P8—19 《论中国社会之病源》柳诒徵P20—30 《文德篇》缪凤林P32—40 《论批评家之责任》胡先骕P42—55 述学P56—87 《国学摭谈(续)》马承堃P56—62 《苏格拉底自辩篇》景昌极P63—87 文苑P79—102 诗录(P89—95):《登泰山作》,《除夕怀瘦弟》,《北雁荡》,《宿外家感赋》, 《岁暮奉怀然父兼呈简庵》,《感秋八首》,《新秋杂咏》 词录(P95):《一萼红》 名家小说(P97—111):《钮康氏家传》英国沙克雷W.M.Thackeray,泾阳吴宓译 杂缀P113—118 《浙江采集植物游记(续)》胡先骕P113—118 书评P120—127 《评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柳诒徵P120—127 四月04期 通论P7—53 《论今日吾国学术界之需要》梅光迪P7—13 《说今日教育之危机》胡先骕P15—24 《论戏曲与社会改良》华桂馨P25—29 《论新文化运动》吴宓P31—53

自辩之科学史

《自辩之科学史》 苗晨2009.1 泰勒斯的世界万物由水组成的说法,赫拉克利特的火是世界的本源,留基伯、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人的原子说,中国的元气说和五行说。亚里士多德创立形式逻辑,提出演绎推理的三段论。 1543年,哥白尼在《天体运行论》中质疑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1678年,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光的波动假说,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英国。 1755年康德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1796年拉普拉斯发表《宇宙系统论》,提出星云的假说;1828年维勒成功实现了人工合成尿素;1830年莱伊尔发表《地质学原理》,提出了地层渐变假说;1838年施来登发表《植物发生论》,1839年施旺发表《关于动植物结构和生长一致性的显微研究》,提出的细胞学说;德国迈尔、英国焦耳、英国格罗夫、德国柯尔丁等人先后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克劳修斯提出热力学第二定律和熵的概念,为热力学作出了贡献,却得出了“宇宙热寂说”的结论;华莱士与达尔文不约而同提出生物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却走向“唯灵论”;德国生理学家毕希纳哲学上承认物质第一性,提出社会达尔文主义,为资本主义辩护。 1660年英国皇家学会宣布成立,1666年法国建立巴黎学院。19世纪的德国,科学发展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1834年,英国哲学家惠威尔首先提出“科学家”一词。16世纪起,欧洲开始出现土木工程师。1919年,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 默顿提出“马太效应”,即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 18世纪中叶,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首先对科学提出了道德诘难。10世纪,以马尔库塞和哈贝马斯等为代表的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进行了批判。 18世纪80年代,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形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立。19世纪末20世纪初,李凯尔在《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中把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历史的文化科学。 1803年,英国的道尔顿提出原子论。 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 1830年,英国科学家赫歇尔在《自然哲学论》中提出“判决性实验”的概念。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1832年,美国发明家莫尔斯发明电报。 1839年,美国发明家固特异发明了加工橡胶的硫化技术。 1846年,瑞士化学家熊旁发现了“火棉”(硝化纤维素)。 1854年,布尔在《思维规律研究》中创立“布尔代数”。 1869年,俄国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公布元素周期表。 1874年,德国数学家康托创立集合论。1901年,英国罗素提出“罗素悖论”,引发数学危机。 1887年,赫兹发现“光电效应”现象。 1900年,汤姆逊(开尔文勋爵)在英国皇家学会上发表《热和光的动力理论上空的19世纪乌云》的演讲,提出物理学的两朵乌云:以太漂移(“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导致狭义相对论),黑体辐射(“紫外灾难”,导致量子力学)。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在巴黎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发表演说,提出23个数学问题。 1862~1895,电力时代:麦克斯韦电磁理论,西门子发电机(1866),爱迪生电器(1879),波波夫、马可尼电报。 1880年以后,新的技术革命三大技术发明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发展:法拉第电磁感应导致的电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贝塞麦炼钢法的成功奠定了钢铁工业发展基础;焦油化学理论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袁曦 摘要:古希腊哲学是西方轴心时代的文明成果,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苏格拉底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他哲学思想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从其哲学思想产生的背景,基本的哲学思想内容及影响三个方面作了论述。从时代背景和理论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详细阐述了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和他的诘问艺术,最后通过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在理论和生活方面对后世影响,说明了苏格拉底哲学的重要意义和历史地位。 关键词: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道德;美德;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背景 “西方哲学的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也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连贯性,但是它却与所处时代的一般文化背景有着更加直接的关联。因此对于西方哲学史的研究,不仅要从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因素和哲学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这两个角度着眼,而且更应该从广义的文化背景来考察各种哲学思想形成和演化的原因,探讨哲学思想与其他文化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赵林《西方哲学的文化背景问题》)苏格拉底他所处的那个历史时代和那个时代哲学思想对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苏格拉底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BC469年的雅典,当时的雅典正处于希波战争时期。战争胜利后建立起了以雅典为首的“提洛同盟”。该同盟的建立使雅典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经济上的发展为雅典的政治和文化发展提供了支持,从此雅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代。 苏格拉底是在雅典民主制的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公元前442年雅典开始由民主派领袖伯利克里掌握大权。黑格尔评价伯利克里说“从个人人格力量方面说,没有一个政治家能够比得上他”[1]伯利克里的执政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了他的极盛时期。 雅典民主制的基础是公民政治,伯利克里制定政策平衡公民内部贫富差别,进一步扩大了公民民主权利。他完善了各种国家权力机关相互制约复杂的运行机制:公民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500人议事会是公民大会的执行机关,陪审法庭既参与立法活动也参与司法活动。这种制度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人民主权、轮番而治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雅典民主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社会的发展,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缺陷,雅典民主制的衰落就成为必然的了。这里面有深刻的阶级和社会根源。雅典民主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广大奴隶和妇女没有任何民主权力,“创造自由的人没有自由,而有自由的人不创造自由。”[2]由城邦的财富是没有自由的奴隶创造的,而奴隶掠夺来的,这样就与希腊其他城邦处于不断的战争之中,其中著名就是伯罗奔尼撒战争。这场战争给雅典带来了巨大的物质损耗和人员伤亡,使雅典城内一大部分人变的像落魄贵族一样。从此雅典的一切矛盾都开始显现出来,政府失去控制,社会失去平衡,繁荣昌盛和和平被饥饿瘟疫和战争所替代。雅典从此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王财贵“现代国际书院”项目规划书 2010年05月04日 一、项目概述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型”“国际型”书院。 以“继承道统”为纲,以“中西会通”为维,塑造第一流的世界级人才。 曾经,如“岳麓书院”的传统书院,为中国培养出一代代圣哲,护佑这古老民族生生不息。 如今,如“哈佛大学”的现代高校,为世界培养出一代代英杰,引领全人类步步的走向。 如果一定要给我们的“现代国际书院”下一个定义,那么就是:凭借东方的胸襟智慧,融汇西学的真知灼见,建成“当代的岳麓”“中国的哈佛”。 虽然我们并不想用太极端的字眼去形容,然而它无疑是“不朽的”。 我们正在找寻一块土地,给它冠上一个名字,这个名字将如同“岳麓”“哈佛”一样,永恒的流传在世间......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即由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之所。简言之,书院的成立,乃为社会培养人才。进一步讲,在这充满希望又令人堪忧的时代中,吾人所要培养的,是一种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胸怀和志气的大人才。 众所皆知,当今天下,人才寥落,尤其是文化人才。新的人才,须要重新培养。十几年来,王财贵教授在全球X围内倡导“儿童读经教育”,即利用十三岁之前的黄金时期,诵读中西方经典著作,以开启智慧,以陶铸性情,奠定一生的文化和人格基础。此举掀起海内外华人读经热潮,据不完全统计,XX地区接受读经教育的儿童已超过五百万,大陆地区至少有五千万儿童从中获益。这些“满腹经纶”的孩子成才基础已经奠定,他们渐渐长大,需要继续深造,学以致用,书院的建立,即可提供此种机会。 “读经教育”的理念及方法,如果是合乎人性的,则它不只是XX的,不只是大陆的,也不只是全球华人的,乃是全世界的。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至今,已经到了前所未有的关键时刻,即,人类从未有过如此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沟通顺畅的时代,东方人开发得当的实践理性与西方人开发得当的思辨理性,这人类必须同时具备的两大学问系统,终于在这个时代得以交汇。然而,现代科技文明无休止的发展,使得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已渐渐远离自身的传统,在这中西文化转机的时刻,谁来规划世界文化大方向,已成为全球迫切关注的课题。 吾人需要做一项影响世界的文化事业,培养可以引领人类走向幸福的人才,并最终完成中西文化传统的会通、融合,这是人类文明所必然的大走向。此项工作虽本是人类的共同责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doc

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内容 解析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首先,苏格拉底认为一种心灵的转向。在以前,古希腊的很多智者对于伦理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但是苏格拉底通过把哲学的研究转向自我,即所谓的把哲学引到人间,苏格拉底认为自然是变化无常的,所以从自然学到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或者说是不确定的,所以苏格拉底希望把人与自然分成两个独立的部分。 苏格拉底创造了灵魂不灭说。在这之前就有了如此的说法,但是之前的人对灵魂的了解较为模糊,并没有具体化或细化。但苏格拉底把灵魂看成一种与物质拥有一种本质不同的实体,人的死亡,不过是这种实体的分散罢了,并没有消失。 苏格拉底还寻求事物的普遍定义。苏格拉底反对相对主义,他认为真理只有一个,但是对事物的意见确实随着实践与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苏格拉底还认为善是一切事物最终的原因,这些想法的确立为以后的唯心主义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还发明助产术,他对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灌输,而是采用一种反问的方式,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循序渐进的反问,让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和无知。 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在苏格拉底出现以前,人们探讨的更多的是关于自然哲学,但苏格拉底本人出于对人类以及社会发展的关心,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人的自我身上,因为苏格拉底自己并没有给后人留下什么书籍,他的很多话都是由他的学生给记录下来的。比如《对话录》就是以苏格拉底跟别人对话展开的。苏格拉底主张心灵的转向,把哲学的研究重点从对自然界的研究转到对于人本身的研究上来,这样使得人与自然严格的得以区分开来,成为一个不同于自然界的实体。苏格拉底还强调灵魂不灭说。虽然之前的哲学家就已经对此有研究,但是研究的模糊,到了苏格拉底的时候,他才明确的把灵魂与物质区分开来,强调这两者有着本质的不

孔子与苏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文化传播学院 本科生课程论文(设计) 子与格拉底哲学思想之比较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复核人签名:_________得分:________ 姓名慧欣 学号201434004505 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名称论语 指导教师蕾 2015年12月24日

摘要 学术界关于子与格拉底的比较由来已久,特别是在教育思想、教学法面已经有很多研究。在这里,我试图想从哲学角度来看这两位先哲。因此,在此就子及格拉底的道德观及宗教观进行对比。道德观部分主要介绍子与格拉底思想中的“两种理性”;宗教观则主要就两人不同的信仰进行对比。 直到今天,我们还深切地感受到中西各面的巨大差异,这与他们的起源时代有莫大的联系。子和格拉底分别代表了中西哲学的起源时代,研究他们就是研究中国,研究西乃至于世界。 关键词:子、格拉底、哲学

The comparison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 philosophical thought Abstract The comparison of academics on Confucius and Socrates has a long history,Especially in such aspects as education idea, teaching method has a lot of research.Here, I try to think from a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 about the two thinkers of the past.Therefore, I’ll compare Confucius and Socrates' morality and religion in this article.Morality part mainly introduces the thoughts of Confucius and Socrates‘different “rational”;Religion is mainly compares two different faiths of them. Until today,We are also deeply feel the big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Their origin time of those two cultures make a big difference of what they were like now.Confucius and Socrates, respectively, represents the origin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ountries.The research of them two is also the research of China and the whole world. Key words Confucius, Socrates, philosophy,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 摘要: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主要论述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哲学主题、哲学观念及其形成过程。 关键词:苏格拉底;理性;美德;知识;善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主题就是确认人的主体性,建构基于普遍理性的知识与生活,以道德的确立为核心。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就是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这就把知识也就是一般概念放在了道德的首位,以理性作为判断道德行为的标准,这就是他的理性主义的道德哲学。也因为他强调的道德(善),知识和理性主义深刻的推动了希腊哲学的人文转向。 苏格拉底的哲学核心是由“自然”转向“自我”,对于“自我”的思考是他哲学的首要任务,他哲学的内容也由思辨性的反思转变为实践性的批判,道德、伦理是他哲学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自我”、“伦理”、“道德”是苏格拉底哲学的“本原”。苏格拉底的伦理学不是一般具体研究“自我”应如何适应环境谋求幸福的哲学,而是一种道德哲学,研究“自我”伦理的本质——即“自我”的理念。苏格拉底所说的人不是古希腊智者们所说的“人”,而是理性的、道德性的实体。“理性”是人们共同制定出来人人必须遵守的规则,因而一切“理念”(概念、范畴以及推理规则),即使是有关“自然”的,在它的根底里都蕴含一种道德的命令即一种人人必须遵守的强制性。在苏格拉底心中,自然的必然性、规律性、普遍性的最后根源不在自然本身,而在于人,在社会的人,在人的理性,在人人必须遵守的一种理性的强制,在人的本质——德性;“理念”的最后根据,不在自然,而在理性的“自我”,在人,在社会的人,而不像智者主张的那样在感性的人,生物的人。苏格拉底提出了关于伦理道德哲学的一个命题:道德与知识的同一性。[1] 一、苏格拉底哲学的“美德论” 在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不是把人类的认识和道德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而是将自然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的。苏格拉底强调,哲学不能单纯研究自然,而不去研究有用处的人事问题,比如正义、明智、勇敢、挚诚等德性问题,治国的道理,统治者的品质问题。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是指过好的生活或做善事的艺术,是一切技艺中最高的技艺。是一种每个人都能学会或可以确定知道的内在与心灵的原则。在苏格拉底看来,一般的或共同的美德就是“知识”,在这个意义上,他把德性等同于知识,而不道德就等同于无知。最高的知识就是对于“善”这个永恒的、普遍的、不变的概念的认识。因此,美德在苏格拉底看来也是不变的、永恒的、绝对的。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知识,就不会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也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作恶。“无人有意作恶”没有人自愿追求恶或他认为是恶的东西。避恶向善是人的本性。如果一个人自称知道一件事是善的,但又不去实现这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篇一:苏格拉底的哲学小故事】 为你推荐的名人故事: | | | 苏格拉底是伟大的哲学家,许多哲理来自于生活,生活中的故事是 哲理最好的出处。苏格拉底身上有许多小故事值得我们学习。作文 栏目为您准备了一篇《苏格拉底的故事》,希望对您会有所帮助。【篇一: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要告诉别人一件事时,至少应该用三个筛子 过滤一遍! 第一个筛子叫做真实,你要告诉我的事是真实的吗? 我是从街上听来的,大家都这么说,我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那就应该用你的第二个筛子去检查,如果不是真的,至少也应该是 善意的,你要告诉我的事是善意的吗? 不,正好相反。 他的学生羞愧地低下头来。 苏格拉底不厌烦地继续说:那么我们再用第三个筛子检查看看,你 这么急着要告诉我的事,是重要的吗? 并不是很重要 苏格拉底打断了他的话:既然这个消息并不重要,又不是出自善意,更不知道它是真是假,你又何必说呢?说了也只会造成我们两个人的 困扰罢了。 【篇二: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 其师徒间有几个比较著名的故事 柏拉图的启示(恐为后人假借希腊贤哲之名杜撰) 柏拉图有一天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 苏格拉底叫他到麦田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麦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图觉得很容易,充满信心地出去 谁知过了半天他仍没有回去 最后,他垂头丧气出现在老师跟前诉说空手而回的原因: 很难得看见一株看似不错的,却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弃,再看看有没有更好的, 到发现已经走到尽头时,才发觉手上一棵麦穗也没有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爱情 柏拉图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婚姻 苏格拉底叫他到彬树林走一次,要不回头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适合用来当圣诞树用的树材,但只可以取 一次 柏拉图有了上回的教训,充满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后,他一身疲惫地拖了一棵看起来直挺、翠绿,却有点稀疏 的杉树 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树材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因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见一棵看似不错的又发现时间、体 力已经快不够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来了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婚姻 柏拉图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外遇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 好看的花 柏拉图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两个小时之后,他精神抖擞地带回了一支颜色艳丽但稍稍焉掉的花,苏格拉底问他:这就是最好的花吗? 柏拉图回答老师: 我找了两小时,发觉这是最盛开最美丽的花,但我采下带回来的路上,它就逐渐枯萎下来 这时,苏格拉底告诉他: 那就是外遇 又有一天又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生活 苏格拉底还是叫他到树林走一次,可以来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图有了以前的教训,又充满信心地出去 过了三天三夜,他也没有回来。 苏格拉底只好走进树林里去找他,最后发现柏拉图已在树林里安营 扎寨。 苏格拉底问他:你找着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图指着边上的一朵花说:这就是最好看的花吗。 苏格拉底问:为什么不把它带出去呢?

最新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精品

分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 引言:公元前八到五世纪,城邦生活已经显现出了的萌芽。下文来试析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思想,欢迎大家阅读! 苏格拉底之前的古希腊就有了政治哲学的萌芽思想,政治哲学的主题关注公共政治生活方式,回答了正义如何实现、德性如何可能等相关问题。这一思想萌芽是从神话政治观念中孕育而生的,与城邦政治的早期发展,城邦政治观念的产生和早期自然哲学家对政治的哲学思考密切相关。 一、前苏格拉底政治哲学萌芽产生的条件 (一)神话政治观念的孕育 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解释大多采用形象思维的方式进行,也就是从对神话的解释中解释现实世界。哲学是从神话中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们运用拟人化的想象对周围种种事物做出朴素的猜测。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念也就在神话阶段孕育而生了。 荷马史诗将宇宙内部分成了神、英雄和普通人等几个等级,体现了正义、平等的思想,赫西俄德的神话诗对平等的认识也对古典政治哲学家有所启发。在他们的神话故事中,就有了这样的描述,神把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给予人间的每个人,这体现了平等的价值追求,有了火、智慧、自尊和正义的人的生活才能称得上是一种公共生活,这体现了公共政治生活的方式,然而这样的表述却是对现实的批判。他们试图通过神话故事观照现实,认为城邦生活应当追求自然正义,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要以自然正义为向度。 (二)城邦政治生活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五世纪,雅典为代表的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达到高峰,城邦政治生活已经显现出了政治哲学的萌芽。人区别于动物的地方在于其有所信仰,在古希腊,拥有共同信仰的人们的共同体就是城邦,城邦有公共的政治空间,广场位于城邦的中心,广场中祭坛的圣火永不熄灭,人们在广场中祭祀、讨论共同关注的政治问题,进行公共的政治生活,他们信仰城邦公共生活中的精神、规则和制度,以正义、智慧、德性、尊严为共同的信仰。亚里士多德说“离开城邦的人,非神即兽”,人与城邦是连为一体的,城邦利益也是高于个人利益的,这体现了整体主义国家观的萌芽。 雅典城邦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革之后,迎来了民主政治时代的辉煌,公民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理念,对城邦的治理方式有了不同的探索。他们也开始追问城邦中的人在什么意义上才有人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过城邦的政治共同体的生活,城邦作为信仰的共同体,如何实现人的德性,在人类生活中如何实现自然正义等问题。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对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启示 【摘要】 “认识你自己”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在伦理学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他教人要“自知自己无知”要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在物质日益丰富而我们的精神却出现危机的今天重温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 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 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最有成就、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提出过许多深刻的思想和有价值的问题追随他的门徒很多其中最有名的有柏拉图、色诺芬等当时最著名的奴隶主贵族思想家、政治家。苏格拉底自称是爱智者他一生最关注的是伦理学的问题。他叫人要“认识你自己”就是说要人认识“真正的我”这个我是指我的灵魂心灵也就是“理智”。他认为一个人应当关心自己的灵魂因为只有灵魂或理智才能使人明辨是非。一个把自己的灵魂或理智看做至高无上的人自然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并且能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所以苏格拉底把他的伦理学说建立在一种知识论上。他认为“美德就是知识”而不道德便是无知的同义语。一个人没有知识也就是不懂得善的概念是什么他就不可能为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决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那么为什么往往一个人明知某种事情是不道德的却偏偏会去做呢苏格拉底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因为如果你真知道是不道德的你就决不会去做你之所以去做就完全证明你是无知的就说明你没有真正的知识。认为道德行为必须奠基于知识产生于知识这是苏格拉底伦理学说的根本基点。这种有价值的思想对以后伦理学说的发展影响特别大。既然美德即关于善的知识那么善这个概念的含义究竟又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的回答并不很明确。有时他认为善就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诸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等等此外还有节制、正义、勇敢、敏悟、强记、豪爽等所谓“灵魂的善”。这些行为有时有益有时亦有害究竟有益或有害主要取决于是由智慧的灵魂还是由愚蠢的灵魂来指导它们。所以善可以说系于智慧美德也就是智慧。这样便又回到了美德即知识这一命题。由美德就是知识苏格拉底又推出了一个“自知自己无知”的命题。苏格拉底是借一个神话故事来“论证”他的这一学说的。故事说德尔斐的传神谕的女祭司告诉苏格拉底的朋友凯勒丰说苏格拉底是人间最聪明的人。苏格拉底说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去证实这个“神谕”因为神谕是不能轻视的“我应该首先考虑神的话”。为了证实神谕他就到处去找有知识的人谈话其中有政治家有诗人有工匠等等。他想看看他们的知识在哪里是否比他更智慧更聪明。结果证明这些人并没有知识因而发现“那个神谕是驳不倒的”。于是他反躬自问他的聪明究竟表现在哪里。他觉得自己其实毫无所知因而就推论到“自知自己无知”正是他的聪明 1 所在。苏格拉底以自知自己“无知”而自豪并要人人都“自知自己无知”。苏格拉底把知识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经由概念的。概念是撇开具体事物的特殊属性而形成的是普遍的、不变的所以知识也是普遍的、绝对的、永恒不变的。他认为知识与工匠的技艺是不同的人们一般所谓的知识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知识因为它们都是变化的、没有永恒价值的但他们还自以为有知识而苏格拉底则意识到自己还没有达到那种绝对的、永恒的、真正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认为自己是无知的。苏格拉底认为人们的认识不应停留在个别、具体而应提高到一般。这种看法是人类认识史上的进步是应当肯定的但是苏格拉底又过分夸大了一般有很大的片面性。 二、“认识你自己”让我们到底要认识什么1、感悟生命的重要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命题中首先包含着要直面人生、要感悟人之生命的重要。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那一切都将无从谈起。作为人的生命与一般动物的生命有所不同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而动物则没有社会性。但人的生命又具有个体性我们必须重视个体的存在因为社会的整体依靠个体生命的合成无数个体生命凝聚成整体。正是个体的有效聚合才产生巨大的改造世界的能量。既然人是社会的人那么人的生命就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自然生命、精神生命、价值生命、智慧生命。自然生命是人之生命的根本是生命

前苏格拉底哲学大纲

前苏格拉底哲学 他们追问诸如此类的问题:万物从何而来? 万物由什么构成? 我们如何解释自然事物的多元性? 我们如何通过数学描述自然?大纲 米利都学派 是前苏格拉底哲学的一个学派,被 誉为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由古希 腊学者泰勒斯创建。米利都学派开 创了理性思维,试图用观测到的事 实而不是用古代的希腊神话来解 释世界. 米利都学派的学者大多 出身于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的海 港城市米利都。其表现出来的重要 性并不在于它的成就,而在于它所 尝试过的东西。 泰勒斯Thales(624-546 BC) 哲学的启始;万物皆水;曾利用 日影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准确地 预测了一次日蚀,数学上的泰勒斯 定理以他命名。他对天文学亦有研 究,确认了小熊座,被指出其有助 于航海事业。同时,他是首个希腊 人将一年的长度修定为365日。他 亦曾估量太阳及月球的大小。 阿那克西曼德 Anaximander(610-547 BC) 万物源于一种简单的“元质”, 它是无限的永恒的中立的。万物生 于此,寂灭归于此,命数所定,依

时序而行互补其所失。而在这一种永恒的运动里就产生了世界,认为生物是演化而来,万物包括人是由鱼演化而来,认为大地是圆柱,太阳甚至比大地还大(二十七或者二十八倍) 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585-525 BC) 万物皆气,认为气的凝聚程度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物质,大地像圆桌一样。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582-496 BC) 认为万物皆数。数学与神学的结 合始于他。最大的发现是勾股定理。 他创立了一种宗教:灵魂轮回和吃 豆子罪恶。认为存在着许多但有限 个世界,并坚持大地是圆形的,不 过则抛弃了米利都学派的地心说。 阿尔克莽Alcmaeon of Croton(450 BC左右) 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 (535-475 BC) 认为万物皆火“这个有秩序的宇 宙(科斯摩斯)对万物都是相同的, 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 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 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 度熄灭”;万物皆流“人不能两 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对立统一“对 立面的斗争产生了运动,而运动达 到了同一,世界有一个统一,但那 是一种有分歧而得到的同一”尽管 他相信变化但是他也相信存在永 恒。辩证法的奠基人。 埃利亚学派 色诺芬尼 Xenophanes(570-470 B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