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

灸法
灸法

先是谈灸法灸法的作用麦粒灸麦粒灸的作用文献引用总结麦粒灸或者灸法的作用机制

5·1 古代文献对灸法的记载

《灵枢·官能》篇:“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灸法也在中风的治疗中体现了重要的地位,其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结,回阳救逆的作用。《神灸经纶》曰“夫灸取于火,以火性热而至速,体柔而用刚,能消阴豁,走而不守,善入脏腑,取艾之辛香作灶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以治百病”。《扁鹊心书》云:“中风病...灸关元五百壮,百发百中”、“中风,半身不遂,语言謇涩,乃肾气虚损也,灸关元五百壮”。《肘后备急方》中提到:“若不识人者,灸季胁头,各七壮”,华佗治疗五脏中风,尤重灸法,分别于相应背俞穴施灸。《丹溪心法》记载:“卒暴中风灸风池、百会、曲池、合谷、风市、绝骨、环跳、肩髃、三里等穴,皆灸之以凿窍疏风”,《景岳全书》云:“灸手足不遂偏枯等证,百会、肩髃、曲池、风市、环跳、足三里、绝骨”,“关元、气海二穴俱连命门,实为生气之海,经脉之本,灸之皆有大效”。同时也提出取神阙穴治“中风卒倒不醒”,“灸百壮至五百壮,愈多愈妙,姜焦则易之”。

而麦粒灸对中风的治疗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古人把经气运行过程用自然界的水流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变化来形容,井穴作为五腧穴之首,位于手足之端,被喻作水的源头,乃经气所出的部位。《类经》曰:“脉气由此而出,如井泉之发,其气正深也”。许叔微在《普济本事方·卷一》载:“范子默记崇宁中凡两中风,始则口眼呐斜,次则涎潮闭塞,左右共灸十二穴得气通,十二穴者,谓听会、颊车、地仓、百会、肩髃、曲池、风市、足三里、绝骨、发际、大椎、风池也,依而用之,无不立效”提出中风除药物治疗外,宜灸十二穴。对十二穴的取穴方法,根据《灵枢·根结篇》足六经的根分别为至阴、窍阴、厉兑、隐白、大敦、涌泉均为井穴。风为阳邪,阳受气于四末,故风邪常积聚于四肢末端部,中风灸末端穴,则可逐邪外出。如《杨敬斋针灸全书》云:“中风口噤不开...手中指相合灸之尤妙。艾炷大小、注意事项也详列于后,如发际穴“可灸二壮至七七壮止,凡疗风灸多即伤”,地仓穴“侠口吻傍四分外,如近下有脉微微动”,“若久患风,其脉亦有不动者”,足三里“举足取之”,“人年三十以上,皆宜灸此穴”。罗天益取用十二井穴治疗中风后偏瘫,在《卫生宝鉴》中提到:“半身不遂…刺十二经井穴,接其经络不通,又灸肩井、曲池”又提出中风病从阴引阳的方针:“大接经从阴引阳,治中风偏枯”。

5·2 麦粒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方法

麦粒灸作为一种温和且相对针刺较为持久的刺激,可起到交通阴阳,接气通经,激活经气的作用。而麦粒灸具有热力深透,患者易于接受,疗效显著的特点。研究学者运用现代方法和技术对麦粒灸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具体报道如下:

张莉莎[80]为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本科在以往头体针的基础上加用十二井穴麦粒灸,并与以往头体针疗法对比,观察其疗效。将118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各58例,治疗组以十二井穴麦粒灸配合常规头体针法,对照组以常规头体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对照组为74.1%,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证明十二井穴麦粒灸法能明显提高中风偏瘫患者的疗效。马玲[81]按中风诊断参照《最新国内外疾病诊疗标准》进行,所有病例诊断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治疗组27例,对照组27例,针刺组使用头针、体针治疗。取患肢对侧运动区,靳瑞颞三针,患侧肩三针、曲池、

手三里、外关、合谷、内关、八邪、环跳、髀关、伏兔、梁丘、阴市、足三里、阳陵泉、悬钟、阴陵泉、血海、三阴交、太溪、解溪、昆仑、丘墟、申脉、太冲、八风穴。每次取8~10穴,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加麦粒灸组针刺方法同针刺组。针后用艾绒作无疤痕麦粒灸,主要灸患侧足三里、悬钟、曲池。肘关节能伸不能屈者选灸曲泽、内关、上肢井穴; 手指能屈不能伸者选灸外关、阳池、上肢井穴; 手指能伸不能屈者选灸内关、大陵、上肢井穴; 下肢能屈不能伸者选灸梁丘、阳陵泉、昆仑、丘墟、下肢井穴;下肢能伸不能屈者选灸阴陵泉、太溪、下肢井穴。每穴灸3壮,隔天1次,5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两组上下肢肌力治疗后均有提高(P < 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上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下肢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说明两组疗法都能使肢体肌力得到提高,但加麦粒灸的治疗组下肢肌力指标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李月梅等[82]观察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将100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神经干周围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法,对照组以传统阳明经穴配合头针治疗为主,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肢体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上下肢总有效率分别为92%、94%,对照组上下肢总有效率为72%、7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5)。结果证明针刺神经干穴位配合井穴麦粒灸可明显改善中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黄佳[83]观察早期介入麦粒灸(足三里、悬钟、涌泉)结合bobath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跺关节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结果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下肢跺关节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均有明显改善作用。麦粒灸结合bobath技术治疗组优于bobath技术治疗组。说明早期介入麦粒灸结合bobath 技术对脑卒中偏瘫下肢踩关节运动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曾杰红[84]观察100例中风病人,治疗组采用电针加麦粒灸治疗,百会透曲鬓,运动区、足运感区、语言1区, 语言2区、语言3区, 上肢瘫取十二井穴(放血)、风池、肩贞、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下肢瘫取肾俞、环跳、髀关、阳陵泉、三阴交、绝骨、解溪、太溪、太冲等。针后进行无疤痕直接麦粒灸,主要灸患侧足三里、肾俞、阳陵泉、髀关、少冲、少泽及患侧上、下肢的井穴。每穴3~5壮,隔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歇3d。对照组采用以上穴位的单纯针刺方法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9.0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45%(P<0.005)。证明电针配合麦粒灸治疗中风后遗症有效。

5·3 艾灸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机制探讨

5·3·1 艾灸具有热辐射特性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含正二十九烷、正三十一烷、二十二烷、三十一烷等,具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热量。此类挥发油还有抑菌杀菌的功效,在不同时间局部艾熏可分别抑制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同时艾绒燃烧时释放大量热能,并产生光热辐射。邓海平等[85]研究发现光的非热效应可能是艾灸发挥疗效的重要因素。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洪文学等[86]发现,测量的艾条含有少量的可见光光谱,艾灸谱峰出现在大约3. 5μm的远红外波段。由此可以确定艾灸的光谱靠近近红外,以远红外为主。

5·3·2 艾灸可调节机体代谢武平等[87]以小鼠肉瘤S180腹水型动物为模型,麦粒灸关元穴。结果显示麦粒灸关元能使荷瘤小鼠降低的红细胞C3受体花后环率明显升高,使升高的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明显降低,能使降低的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活性明显升高,使升高的免疫抑制因子活性明显降低。提示麦粒灸关元穴能增强其红细胞免疫及调节功能。冯起国等[88]研究发现艾灸内关穴对动脉粥样硬化

(AS)家兔血清中Tch、FG、HDL2ch、aroA、aroB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提示艾灸疗法对AS家兔血清脂质及脂蛋白代谢出现紊乱具有良好的调整效应,可以预防或延缓AS簇病的发生。田华张等[89]研究发现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患者NK细胞活性、IL22含量较低。艾灸气海、关元、足三里和肾俞、命门、足三里等穴后NK细胞活性、IL22含量显著升高。证实艾灸强壮穴能有效提高CFS患者免疫功能。彭丽辉等[90]研究发现艾灸治疗可使高血压病患者血压下降,同时,可调节血管内皮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和调节氧自由基(OFR)产生与清除的酶系统。

5·3·3 艾灸可改善血液循环艾灸的热疗效应和艾叶焦油的化学成分等对经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运动,改善局部微循环,可能是艾灸活血化瘀作用的途径之一。李爱华等[91]运用艾灸百会穴治疗中风偏瘫,发现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得到改善,最明显的是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形态变为粒线状、线粒状,视野清晰度也有所改善。邓倩萍等[92]证实艾灸足三里、关元穴可有效改善血液流变性。任秦有等[93]研究发现艾灸百会穴可使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加快,血管阻力降低,脑血流量增加。张栋等[94]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系统,发现艾灸可以引起手部微循环血流量的增加。郭瑞林等[95]研究发现艾灸八邪及三阴交穴后可明显改善红细胞聚集程度,降低血液粘度,加快血流速度,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目前对艾灸治疗机理的研究多侧重于艾灸的药性和温热效应,艾灸疗法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抗癌、戒毒、抗衰老、抗疲劳及预防传染病等方面已显现出明显的效果。针刺加麦粒灸能缓解中风偏瘫肌痉挛,除针刺的作用外,麦粒灸由于燃艾时所产生的物理因子和化学因子,作用于腧穴感受装置与外周神经传入途径,刺激信号传入中枢,经过整合作用传出信号,调控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循环系统等,从而调整机体的内环境,以达到治疗的功效。现代研究证明,灸法应用于足三里、绝骨、曲池等穴不仅能改善中风后出现的肢体症状,还可预防中风的发生[96]。艾灸头穴能通过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来提高肌肉的兴奋性,使灸后肌力迅速恢复[97]。从后世的应用情况可以看出,这些穴位确实能对中风后出现的痉挛性偏瘫伴有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等后遗症状有治疗作用。

灸法

《内经》论灸法 默认分类2009-06-09 21:57:26 阅读2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有简、便、廉、效诸特点,在古代颇为盛行,早在二千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很重视灸法,而将其与针刺、汤药并称,《素问·汤液醪醴论》说:“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镵石、针艾治其外。”灸法属外治法范畴,临床功效独特,可弥补针药之不足,故《灵枢·官能》指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对于灸法的特点、治病机理、适应范围及禁忌症等,《内经》中均有所阐述,整理并加以研究探讨,对于继承和发展灸法是大有裨益的。 一、灸法的起源地域 火的运用及取火方法的掌握,为发明灸法创造了必要条件。由于灸法的特点,决定其产生和发展有明显的地区性,北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形成了北方居民在生理和病理上的特征,《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洌,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从北方来。”说明灸法起源于我国高寒地带,是适应北方居民的居住条件、生活习惯和发病特点而产生的,以后才逐渐流传于各地。 在《内经》成书前后的那一时期,施灸的主要形式是直接在穴位皮肤上置艾的烧灼灸法,故称“灸焫”。汉许慎《说文》曰:“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之。”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知方地》注:“焫,烧也。”唐王冰注《素问·异法方宜论》:“火艾烧灼,谓之灸焫。”这种烧灼灸法,在当时应用的很普遍,连医家以外的人士亦常提及,如《庄子·盗跖》有“丘所谓无病而自灸也。”《孟子·离娄》有“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等等,可见那时的艾灸,几乎是尽人皆知的。 二、灸法的治病机理 《灵枢·四时气》指出:“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灸法与针刺都是通过经络穴位产生

“艾灸”疗法介绍集锦

“艾灸”疗法介绍集锦 艾草的功效 艾草,自古在民间即有食用、袪风邪等用途,端午节有些岭南人士,除了会以糯米掺艾草制成"艾粄"等应节食品之外,还有人将艾草、茅草、抹草、柳枝、桃枝等药草悬挂门口,当作避邪之物。 艾,又称香艾、苦艾,味苦辛,性温,入肝、脾、肾经,最大功效为袪湿散寒、止血止痛,另外还有温血活血、健胃强壮等功效。 艾草主治吐血,对于直肠出血、子宫出血、月经失调、经闭、少女痿黄症、虚寒阴冷、贫血等妇科病极佳,为妇科良药。 因具有袪寒湿功能,可治关节痛、神经痛、头风头痛、腰骨酸痛和胸痛等痛症,还可治下痢、胃溃疡、盲肠炎、除腹水、止冷痢吐泻,亦可配合其它治癌药草,治疗甲状腺癌和鼻咽癌等。 治妇女产后血崩,以海金沙、凤尾草、茅根、球蕨、侧柏等煎汤后,将药汤加入艾心叶、益母草、竹叶菜、丝瓜、水芹菜、和藕粉一同绞汁,具特效。 治胃溃疡,以艾心叶、紫茉莉、木瓜等作精力汤,数日内见奇效。 艾叶平时可用来煎蛋或煮蛋吃,对于久年头痛、神经痛、腰酸背痛、崩漏下血诸症,具有极佳食疗效果,且同时为温补药膳食品,可醒胃,为虚冷者的长效性"威而刚"。 艾草更是自古以来艾灸袪风行血的唯一良药,不过治疗癌症时,必须与半枝莲、蒲公英??等治癌圣药合用,才有实效。 孟子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意思是说七年之病很顽固,但三年以上的陈艾却有可能治愈它。可见,人们对艾草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中医认为,艾草具有?湿散寒、温经止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艾草对多种细菌、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艾草的加工和制作方式 艾灸疗法是使用艾绒制成的艾炷、艾卷,点燃后,在身体相应的穴位上施行熏灸,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承岐堂灸法治疗的病症

承歧堂的特色疗法及治疗病症 承歧堂,是一家专注于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养生保健、生物制剂研发、培训教育、书画院、博物馆、旅游、食品保健品研发的高新传统公司。其专注于中医疗法,对多种疑难杂症有显著疗效。其疗法分为以下几种: 一、香灸疗法 1.功能灸:根据病症进行针对性调理 香灸适应证:①痹症:(风寒湿痹滑膜炎、滑囊炎)、腱鞘炎、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症、骨质增生、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胸痹(冠心病) ②寒症:急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盆腔炎、附件炎、肢体酸困疼痛 经络不通症:跌打损伤后遗症、中风半身不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各种痛证。 ③热症:背痈、疔疮、鼻窦炎、带状疱疹。 ④虚证:哮喘、慢性支气管炎,淋巴结核。 ⑤妇科:痛经、月经不调、白带异常、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增生 2.男性补肾强身灸:阳痿,早泄,前列腺炎及前列腺增生,腰酸腿痛,夜尿频。 3.女性卵巢护理灸: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崩漏,白带异常(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 4.靓丽美容灸:面色无华,皱纹,黄褐斑,面部肌肉松弛,失眠多梦及面部痤疮,眼袋大。 二、大成推拿 运用其独特的推拿手法及推拿套路,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推拿的治疗上,分为保健推拿、运动推拿和医疗推拿。 中医局部推拿:头痛,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膝关节疼,局部扭伤,网球肘。 中医全身推拿:总之,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理筋止疼。 药油推背:促进督脉阳气升发,改善代谢功能,背部酸痛,腰肌劳损,缓解疲劳 药油腹疗:促进任脉气血循环,及带脉功能,改善腹部功能,促进肠胃蠕动以排浊气。改善便秘、腹泻、消化不良,消除腹部脂肪 药油肾保养:增强肾功能,改善前列腺增生及阳痿、早泄、腰肌劳损。 精油健胸:改善乳腺气血循环,消除乳腺增生、乳房下垂及松软。 小儿推拿:改善小儿亚健康,促进小儿健康发育,调理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胎惊症。 三、四合一通脉正骨疗法 盐疗、热疗、酒疗、药疗。药与酒合,盐与热合,四效合一,相辅相成,酒助药力,盐蕴热力,热药合一。直达病灶,达到康复颈椎病,腰间盘突出,风湿性关节等骨病的目的。 颈肩腰腿疼(颈椎病,肩周炎,腰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膝关节骨质增生,滑膜炎,滑囊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跌打损伤及后遗症,滑膜炎滑囊炎特效。乳腺增生、卵巢囊肿、盆腔炎等亦有效果。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 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 艾灸的作用主要有六种:通经活络、行气活血、去湿逐寒、调节阴阳、回阳救逆、防病保健。艾灸的好处也越来越多的体现在现代应用上。 艾灸的作用一、通经活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之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营养物质之输布。寒湿等病邪,侵犯人体后,往往会闭阻经络,导致疾病的发生。 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 艾灸的作用二、行气活血 气是人的生命之源,血为人的基本物资,气血充足,气机条达,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补气、养血,还可以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艾灸的作用三、祛湿散寒 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 艾灸的作用四、调节阴阳 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艾灸的作用五、回阳救逆

正所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艾灸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在古书上就有记载。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阳气虚弱不固,轻者下陷,重者虚脱。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艾灸的作用六、防病保健 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对现代的亚健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现代多用于温灸,温灸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养生和保健,很多美容院养生馆也都增加了温灸项目。

艾灸的五大功效

艾灸的五大功效 步入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愈发重视,古法艾灸也随之进入城市家庭与个人生活。艾灸的功效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 以下介绍艾灸最主要的五个功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行气通络。经络分布于人体各部,内联脏腑、外布体表肌肉、骨骼等组织。正常的机体,气血在经络中周流不息,循序运行。如果由于风、寒、暑、湿、燥、火等外因的侵袭,人体或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即可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和一系列功能障碍。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症。同时,艾灸可以补气养血、疏理气机,并且能升提中气,使得气血调和以达到艾灸保健的目的。 二、温经散寒。气血的运行,遇寒则凝,得温则散。中医认为,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故一切气血凝涩的疾病,均可用温灸来治疗。艾灸疗法通过对经络腧穴的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络、散寒除痹的作用,以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保健的目的。艾是纯阳植物加上火的热力渗入阳气驱出阴邪,艾灸疗法对湿寒之证特别有效。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三、调节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可以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古人对人体的阴阳调和异常重视,人体阴阳若平衡,则身体健康;阴阳失衡人就会发生各种疾病。艾灸可以调节阴阳补益的作用,从而使失衡之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四、回阳救逆。我们都知道“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气阴两脱急取神阏,关元艾灸以回阳救逆。凡出现呕吐、下利、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重危患者,可用大艾炷重灸关元、神阙等穴。艾叶性属纯阳,火本属阳,两阳相合,可益气温阳,升阳举陷,扶阳固脱。 五、防病保健。现代科学证实:灸法能加强白细胞的吞噬能力,加速各种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体的产生,提高其免疫效应,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同时灸法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

针法灸法1

南阳医学高等专 科学校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2007级国医、普大针灸推拿专业 《针法灸法》 期末考试试卷(一卷)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动留针法 2.实按灸 3.灯火灸 4.闪罐法 5.腧穴磁疗法 二、填空题(40空,每空0.5分,共20分)1.透穴刺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幽赋》中说:“……春夏瘦而______,秋冬肥而______”。 3.艾条灸分为实按灸和______。隔蒜灸属于______。 4.三棱针挑刺法是将针______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______cm挑断______组织。5.金代_______医家提出“子午流注”。6.头针中,额中线是指从_______ 穴向前平刺1.0寸。 7.腕踝针上5点相当于______穴处,上2点相当于______穴处。 8.腕踝针下1点在________穴直上3寸。 9.穴位埋线 正常的术后 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10.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宜选用 ____________。 11.在腧穴贴敷法中,用哪种物质调药可以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的作用______。 12.皮内针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皮内针对准穴位直刺,________皮内针对准穴位平刺。 13.在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______;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______。 14.临证以______的艾绒为佳品,艾炷的制作要求_________。 15.耳穴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在子宫的胎儿,头部______,臀部______,其中与腹腔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线

艾灸的基本知识

艾灸 艾灸的介绍: 通常认为针和灸是同一种疗法,其实并不是这样。虽然它们都是建立在人体经络穴位的认识之上,但针疗产生的只是物理作用,而艾灸是药物和物理的复合作用。而且两者治疗的范围也不一样,所谓“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其中的区别。说艾灸是一种神奇的疗法,因为它的确有很多不同凡响之处。首先,艾灸的疗效就十分神奇。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祛寒止痛、补虚固脱、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可以广泛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 其次,艾灸具有奇特养生保健的作用。用灸法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黄帝内经》“大风汗出,灸意喜穴”,说的就是一种保健灸法。日本人须藤作等做过的灸法抗癌研究,还表明艾灸可以使皮肤组织中潜在的抗癌作用得到活化,起到治癌抗癌的作用。 灸法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其治疗效果已为无数临床实践所证实。而对其机制的认识,仍是一个未解的迷。目前认为灸疗作用机制与以下5个方面有关。 (一)局部刺激作用 灸疗是一种在人体基本特定部位通过艾火刺激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治疗方法,其机制首先与局部火的温热刺激有关。正是这种温热刺激,使局部皮肤充血,毛细血管扩张,增强局部的血液循环与淋巴循环,缓解和消除平滑肌痉挛,使局部的皮肤组织代谢能力加强,促进炎症、粘连、渗出物、血肿等病理产物消散吸收;还可引起大脑皮质抑制性物质的扩散,降低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发挥镇静、镇痛作用;同时温热作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二)经络调节作用 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重要内容,也是灸疗的理论基础。人是一个整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是互相协调的,这种相互协调关系,主要是靠经络的调节作用实现的。现代研究表明经络腧穴具有三大特点: 1.经络腧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性,即用同样艾灸方法选择一定的腧穴与一般的体表点,其作用是明显不同的。 2经络腧穴对药物作用的放大性,经络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表循行路线,而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控系统。在穴位上施灸时,影响其多层次的生理功能,在这种循环感应过程中,它们之间产生相互激发、相互协同、作用叠加的结果,导致了生理上的放大效应。3.经络腧穴对药物的储存性,腧穴具有储存药物的作用,药物的理化作用较长时间停留在腧穴或释放到全身,产生整体调节作用,使疾病得以治愈。 (三)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 许多实验都证实灸疗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灸疗的许多治疗作用也是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这种作用具有双向调节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并且在病理状态下,这种调节作用更明显。 (四)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 灸疗的用药情况,虽比不得内治法丰富,但从各种隔物灸及太乙、雷火针灸在临床应用的情况看也可窥灸疗辨证论治之一斑。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灸疗主要原料艾的功能。清代吴仪洛

艾灸治疗眼疾

艾灸治疗眼疾,艾灸治疗白内障在我们的中医书籍里面曾经介绍过眼部的一些穴位和颜面部的一些穴位是禁灸的。《针灸大成》的另一个歌诀,“禁灸穴歌”就是讲有些穴不可以灸的。有好多的穴道不可以艾灸,分析起来,有一些在脸上的、在头部的不可以随便烧灸,为什么?脸上的穴道灸了,有可能会把脸给烧花了,会出现很难看的疤痕。头上也有一些穴道,可能因为底下就是血管经过的地方,烧灸也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期的后果,例如“哑门、风府、天柱、承光、临泣、头维”,都是在头部的,假如艾灸了,可能造成血压突然血液循环加快,让人不能忍受。另外像“丝竹空、攒竹、睛明、禾顟、迎香”,这些都是在脸庞上的穴道,尤其是恰好在眼睛旁边,要是灸了,可能使眼睛发生一些不好的状况。另外还有很多的穴也都不可以随便灸的。这段文字我是截取一篇文章说的,我们古代医生说的一些禁灸穴位,很多穴位现在都被我们当今的医生用临床实践打破传统的观念。 也是近几天有几个病人问,艾灸治疗眼疾,艾灸是否可以治疗老花眼,是否可以治疗白内障,和青光眼等一些眼部疾病,其实这样的文章我已经写过了,可是大家还是感觉问的直接,问的方便。 我想原来有那么多的禁忌,也许是医生自己没有亲自尝试过艾灸治疗眼疾;也许是原来我们的老祖先总是用艾柱直接灸的缘故,真怕把颜面毁掉;我想也许是原来的艾绒都是自己加工,加工的不够细腻。总之有很多也许......是我的凭空设想。

在今天很多禁灸的穴位已经没有这些说法了,像迎香穴,治疗鼻炎应该是首选穴位,像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印堂,阳白等这些穴位我们一般治疗眼病,鼻病和颜面部位疾病,选择这些穴位还较多一些。很多病人用这些穴位治疗都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随着灸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艾灸条的使用,可以很好的控制艾条的受热面积和温度,研究瘢痕灸使用的控制和局限,灸疮所造成的损失都是可以避免的。尤其是现在日新月异的灸疗器戒的发展,已经可以控制颜面部位的灸疮发生,所以现在绝对意义的禁灸穴位已经基本不存在了。可是我看到近期出的很多灸疗新书,还在延续古人的一些说法,感觉到我们出书人,临床功底的重要,因为毕竟我们要给患者引导治疗,所以感觉我们自己用过之后,有些话就可以说了。 说道艾灸治疗眼疾,我曾经使用过眼部温灸器自己艾灸治疗眼花,我可能是每天使用电脑的频率较高的缘故,所以我的眼睛也常常是不舒服。于是我用艾灸自己尝试治疗眼部的各种不适。 在今年的5-6月份们常常会感觉眼部有飞蚊症,重影。于是我开始用眼部温灸器艾灸丝竹空、攒竹、睛明,四白,印堂,阳白等这些穴位,我的方法是,每天一次治疗,每次环绕这些穴位一周,双眼轮流交替使用,大约每只眼睛要循环灸10次左右,遇到麻木和痛点,可以用眼部温灸棒在这里重点施灸,边艾灸,边用艾灸棒在这里停顿下来按摩,用眼部温灸器边施灸,边按摩的疗效是很好的,因为热疗本身就有扶阳助阳的作用,同时热疗可以促使眼部血液循环加快,达到气血充盈的目的。如果加上艾灸棒局部按摩,更注重了疗效的结合,可谓1+1大于2的疗效。这样一次灸下来

艾灸的原理

艾灸的原理 灸法的药性作用机理和科学实验根据(化学作用) 1.1艾是最常用的灸用燃料。它除了具有易得、易燃的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 药物效应。 中医学认为艾届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血、安胎的作用。《本草纲目》:“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白种病邪,起沉苛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本草正》也认为“艾叶,能通十 二经脉,而尤为肝脾肾之药,善丁温中、逐冷、除湿,行血中之气,气中之滞…… 或生用捣汁,或熟用煎汤,或用灸白病,或炒热熨敷可通经络,或袋盛包裹可温脐膝,表里生熟,俱有所宜”。说明艾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虽然在灸治过程中艾叶 进行了燃烧,但药性尤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 作用;乂可通过呼吸进入机体,起到扶正驱邪、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对位 丁体表的外邪还可直接杀灭,从而起到治疗皮部病变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1.2 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 艾灸燃烧时是否产生了具有治疗作用的物质呢?日本大西[1]和西谷[2]通过研究认为,艾燃烧后生成一种物质,有抗氧化并活除自由基的作用。艾燃烧生成物的甲醇提取物,有自由基活除作用,并且比未燃烧的艾的甲醇提取物作用更强。施灸局部皮肤中过氧化脂质显著减少,此作用是艾的燃烧生成物所致。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增强。艾燃烧生成物中的抗氧化物质,附着在穴位处皮肤上,通过灸热渗透进入体内而起作用的。 2灸法的热作用(物理作用) 2.1灸法是以燃烧艾绒而治病,燃烧时的热效应也是产生治疗效果的重要因 素。 《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天地所闭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风寒冰冽,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炳,故灸炳者也从北方来”。说明灸法燃烧艾绒产生的温热作用可治疗因为寒冷引起的疾病。随着历史的发展,艾灸治疗疾病的范围早已超出了寒证的范围,它具有温经散寒、通络止痈、驱风解表、消瘀散结、拔蠹泄热、温中散寒、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回阳固脱、预防保健等作用,可广泛用丁临床各科多种种疾病,涉及寒、热、虚、实诸证。产生这些治疗效果,均与燃艾时产生的热作用是分不开的。艾灸时产生的热恰到好处,除了使人感到特别舒适外,更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这种因子作用丁脸穴,具有特别的亲和力,艾火的热力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还特别能通过脸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丁治疗多种疾病。

针法灸法1

南 阳 医 学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 2007级国医、普大针灸推拿专业《针法灸法》 期末考试试卷(一卷)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动留针法 2.实按灸 3.灯火灸 4.闪罐法 5.腧穴磁疗法 二、填空题(40空,每空0.5分,共20分) 1.透穴刺法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标幽赋》中说:“……春夏瘦而______,秋冬肥而______”。 3.艾条灸分为实按灸和______。隔蒜灸属于______。 4.三棱针挑刺法是将针______向刺入穴位皮肤,挑破皮肤______cm 挑断______ 组织。 5.金代_______医家提出“子午流注”。 6.头针中,额中线是指从_______穴向前平刺1.0寸。 7.腕踝针上5点相当于______穴处,上2点相当于______穴处。 8.腕踝针下1点在________穴直上3寸。 9.穴位埋线正常的术后反应是_______________。 10.穴位注射治疗支气管扩张咯血宜选用____________。 11.在腧穴贴敷法中,用哪种物质调药可以起到解毒、化瘀、敛疮的作用______。 12.皮内针有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皮内针对准穴位直刺,________ 皮内针对准穴位平刺。 13.在针刺得气后,针尖顺其经脉,随而济之为______;针尖逆其经脉,迎而夺之为______。 14.临证以______的艾绒为佳品,艾炷的制作要求_________。 15.耳穴在耳廓的分布犹如一个在子宫的胎儿,头部______,臀部______,其中与腹腔脏器相对应的耳穴在____________,与胸腔脏器相对应的耳穴多分布在______。 16.进针法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皮肤针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刺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18.常用的非艾灸类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天灸等 三、选择题(每题1分,共40分) (一)A 型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药液浸泡消毒法可将针具放入( ) A .9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 B .75%乙醇内浸泡30~60分钟 C .75%乙醇内浸泡10~15分钟 D .95%乙醇内浸泡10~15分钟 2.取面颊、颈侧、耳部等的腧穴,适宜的体位是( ) 系、部 班级 姓名 学号 考场 --------------------------------------------------密----------------------------------封------------------------------------------线----------------------------------------

艾灸知识解答精选

艾灸知识解答精选 目录 一、什么时候做艾灸最好 二、月经期可以艾灸吗 三、艾灸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四、艾灸对人体有没有副作用 五、艾灸肚脐的作用是什么?艾灸的疗程为多久 六、艾灸足三里的作用

什么时候做艾灸最好 艾灸有很多作用,使用方法也是因人因时间季节而不同: 1、人体有寒证,虚证和一些亚健康症状,比如:乏力,气短,精神不振,食欲不好,怕冷,月经不调等可以做艾灸。 2、季节:艾灸最好的季节是夏季,因为艾灸温通经络,祛除寒湿,补益人体阳气的效果好,在夏季大自然阳气最盛的时候艾灸,补益的效果最佳。其次,在冬季,如果经常出现怕冷和感冒,也可以经常艾灸。 3、每天:一天当中,早上人和大自然的阳气升发,到中午午时最旺,而后逐渐减退,因此,需要补益阳气的人群可以在上午时段进行艾灸,如果在晚上补益阳气进行艾灸,可能造成夜晚阳不入阴而引起失眠。 4、部位:可以艾灸一些人体的保健穴:中脘,神阙,命门,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等。如果找不到具体的穴位,经常艾灸腰部和腹部比较好。 月经期可以艾灸吗 女性的月经期出现痛经是可以通过艾灸来进行改善的,但是您如果有子宫肌瘤和多囊卵巢综合症的话,建议您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艾灸对于痛经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艾灸后会有什么不良反应? 不少的朋友会认为艾灸就是把艾点着,熏一熏、烤一烤就是热呼呼的感觉,实际上做过艾灸的朋友都深有体会知道艾灸时我们会出现不同的灸感。 ●透热,灸热从施灸点皮肤表面直接向深部组织穿透,甚至直达胸腹腔脏器的感觉; ●扩热,灸热以施灸点为中心向周围扩散的感觉; ●传热,灸热以施灸点开始循经络向远部传导,甚至直达病灶感觉; ●灸部不热(或微热)而远部热,也就是施灸部位不热(或微热),而远离施灸部位感觉很热; ●表面不热(或微热),而皮肤下深部组织,甚至胸腹腔脏器感觉很热; ●施灸部位或远离施灸部位产生其他非热感觉,例如酸、胀、麻、热、重、痛、冷等;上述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缓解,施灸部位产生的热、胀、痛等感觉发生深透远传,所到之处病症随之缓解。这些都是灸感。 灸感的强弱一般代表了经络阻塞的程度。有灸感、灸感强,说明自身的经络通畅,作用立竿见影,见效快;不过没有灸感也不是就没有效果,而是表示经络中邪气淤积严重,需要一点时间开淤散阻,作用会慢一些。 艾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是不同的,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身体出现不同的症状,其中艾灸就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中医调理身的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很好的改善,但是艾灸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能调理的,其中很多人就会出现上热下寒的现象,这样会严重的影响着身体的健康,下面一起了解下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 艾灸后上火的表现: 口干舌燥;眼睛充血干涩、眼屎多;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鼻涕黄,流鼻血;手脚发烫,烦躁;睡觉不安稳,易醒;感觉疲倦等。 艾灸后容易上火的普遍体质: 一:上热下寒中气虚(详细解释:上热(有上火的表现)、下寒(畏寒,手脚冰凉,特别是脚)、中气虚(脾胃差,消化吸收差);

二:气血严重不足,稍微运动就累,两虚。青脸寡色。 应对措施: 一:减少艾灸的时间,比如说原来每穴是灸15分钟,那么现在就灸10分钟; 二:增加艾灸退热的穴位:大椎穴; 三:增加艾灸引虚火下行的穴位:足三里、涌泉; 四:用艾叶泡脚; 五:睡前用手搓热涌泉; 六:掐压太冲穴降肝火; 七:多喝水(最好是蜂蜜水:建议喝红枣,黄芪,五味子类带温补的蜂蜜水,别喝苦寒的黄连蜜,野菊花蜜); 八:多做不消耗气血的伸展运动,拉通全身经脉,避免

淤滞; 九:心情要愉快,心情不好也要上火; 十:坚持艾灸(到一定时间气血一足,你想灸多久就灸多久,绝对不上火,这是很多人的亲身体验)。 上面就是对艾灸治疗上热下寒的方法的介绍,通过了解之后我们知道艾灸是能很好的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改善的,但是出现上热下寒的时候除了艾灸之外我们也可以调整好饮食,平时多吃一些青菜和水果,并且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多进行运动。

灸法操作流程

灸法 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 适用范围 1.温通经络、祛除寒邪。可用治寒邪所致疾患,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益气升阳。气虚下陷之内脏下垂、阴挺、脱肛、崩漏日久等不愈。 3.回阳固脱、补气固本,治阳气虚脱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4.行气活血、散瘀消肿,能治疗各种痛证和寒性疖肿等。 5.温肾健脾。如脾肾阳虚之久泄、久痢、遗尿、阳痿、早泄。 6.祛风解表、温中散寒。如风寒外袭之表证,脾胃寒盛之呕吐、胃痛、泄泻。灸法对慢性病、虚寒等证较为适合,如久泄、痰饮、水肿、痿证、痹证、腹痛、胃痛、阳痿、遗尿、疝、虚劳,妇女崩漏、阴挺、中风脱证、外科阴疽、瘰疬、瘿瘤等。 目的 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之目的

操作流程 1.评估.综合患者病情体质,无禁忌 2.器材准备. 3.患者体位选择和穴位选择 4.施灸(温针灸需先皮肤消毒后行针刺并得气) 施灸方法 1.艾炷灸法. 艾炷的制作,一般是将艾绒用拇、食二指搓成纺锤状,再以拇、食、中三指捏紧臵于平板上轻轻按压即成。艾炷上尖下圆,呈圆锥形,分为大、中、小三种。大艾炷如蚕豆大,中艾炷如枣核大,小艾炷如麦粒大(见图艾炷)。施术方法包括直接灸和间接灸两大类。直接灸是将艾炷直接放在皮肤上点燃施灸的,又称着肤灸。临床上可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①化脓灸,属于烧灼灸法,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烧灼局部组织,施灸部位往往被烧破,甚至呈焦黑色,使其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灸疮)。施灸前要注意病人体位的平正和舒适,以及所灸穴位的准确性。局部消毒后,可涂以大蒜液或凡士林,增加艾炷对皮肤的粘附力。点燃艾炷后,病人一般会因烧灼感剧痛,为了减轻疼痛,可轻轻拍打局部,亦可用麻醉法来防止。灸完一壮后,用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再依前法灸之。灸满所需壮数后,在灸穴上敷贴淡膏药,每天换一次。数天后即现灸疮,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灸法的宜忌与注意事项 一、灸法的适应证 艾灸与针刺都是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功能而起作用,从而达到调节机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失调的治疗目的。概而言之,灸疗具有调节阴阳之偏,促使机体功能活动恢复正常的作用。因此,灸法的适应证是十分广泛的。内外妇儿各科的急慢性疾病,不论寒热虚实表里阴阳,都有灸法的适应证。从其作用归纳有如下几方面。 1.温经散寒,活血,通痹止痛用于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引起的各种病症,如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腹痛等。 2.疏风解表,温中散寒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证及中焦虚寒呕吐、腹痛、泄泻等。 3.温阳补虚。回阳固脱用于治疗脾肾阳虚,元气暴脱之证,如久泄、久痢、遗尿遗精、阳痿、早泄、虚脱、休克等。 4.补中益气,升阳举陷用于治疗气虚下陷、脏器下垂之证,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以及崩漏日久不愈等。 5.消瘀散结,拔毒泄热用于治疗外壳疮疡初起,以及瘰疬等证。用于疮疡溃久不愈,有促进愈合、生长肌肉的作用。 6.降逆下气用于治疗气逆上冲的病症,如脚气冲心、肝阳上亢之证可灸涌泉穴治之。 7.防病保健灸法用于防病保健有着悠久的历史,《千金要方》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瘟疫毒气不能着人也。”《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可见,我们祖先早已十分重视艾灸在防病保健方面的作用了。 二、灸法的禁忌证 1.凡属实热证或阴虚发热、邪热内炽等证,如高热、高血压危象、肺结核晚期、大量咯血、呕吐、严重贫血、急性传染性疾病、皮肤痈疽疮疖并有发热者,均不宜使用艾灸疗法。 2.器质性心脏病伴心功能不全,精神分裂症,孕妇的腹部、腰骶部,均不宜施灸。 3.颜面部、颈部及大血管走形的体表区域、黏膜附近均不宜直接灸。 三、禁灸穴 凡不可灸治的腧穴,称禁灸穴。禁灸穴是针灸临床避免事故差错的根据,其意义是深远的。但是,时至今日,如人体解剖学以对人体各部详加洞察,前人所述的禁灸穴,通过实践,并非皆然,故不可泥于古人。 古人的禁灸穴:凡接近五官、前后二阴及大动脉的腧穴,均不宜用灸法施治。如脑户、风府、哑门、五处、承光、脊中、心俞、白环俞、丝竹空、承泣、人迎、乳中、渊腋、鸠尾、经渠、天府、阴市、伏兔、地五会、膝阳关、迎香、地仓、少府、足通谷、天柱、头临泣、头维、攒竹、清明、下关、周荣、腹哀、肩贞、阳池、中冲、少商、鱼际、隐白、漏谷、阴陵泉、条口、犊鼻、申脉、委中、素髎、巨髎、禾髎、颧髎、天牖、髀关、承扶等。 这些都是古人的经验之谈。近代针灸临床认为,除了晴明、素髎、人迎、委中等不宜灸外,其它的可适当采用灸治法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 灸法本身应该是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具有双重调节作用,说灸法仅属温补的观点既不附合基本理论,更不符合中医实践。这里我们说说艾灸的补法和泻法有什么不同。1、操作方法早在《针灸大成?艾灸补泻》篇则对古人的补泻方法作了更详细的说明和补充,指出:“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补益就是将艾点燃以后使其所产生的热缓慢地传人体内,施灸后又立即、快速地按住施灸的穴位,其目的是使正气聚而不散,从而达到补其不足的目的,这就是艾灸的补法。以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也。意思是说艾灸的泻法是在艾点燃之后,不断地进行吹火,以使艾火迅即燃烧,所产生的热能很快传人体内。在艾灸以后不去按压施灸的部位,其目的是使机体内所藏之热邪能随艾火之热发散到体外,达到驱邪外出,起到泻热泻实的作用。 2、操作手法 如何做才能掌握施灸最佳刺激量既可达到预期补泻效果提高疗效,又可防止不良反应发生那?在中医思想体系与治疗原则指导下艾灸补泻大致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施术。首先从艾灸施术本身来讲。补法主要选用艾条雀啄灸、温和灸、回旋灸,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人体生理功能,解除过度抑制,引起正常兴奋作用。泻法则采用直接灸、灯火灸这些刺激性较强的方法,使患者产生强烈的温热刺激是邪气得泻。 3、腧穴的选择 其次从辨证选灸穴来说,腧穴比喻人体的门户,腧穴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反应病证、协助诊断和接受刺激、预防疾病两方面,其治疗作用有区域性、整体性、双向调节性、相对特异性、协同性等,也就是说每个穴位,一般都有其主治的特异性。选用不同的腧穴灸治,也常能收到不同的补泻治疗效果。根据腧穴的特性合理选穴施灸可提高灸治疗效。如气海为补气要穴,对于气虚患者选取气海穴施灸就属补法;又如温和灸百会可治胃下垂、子宫脱垂及脱肛等病,能起到补气升提之功效;阳气暴脱者用大艾盒大灸神阙,虽火力峻猛,其功效为峻补回阳救脱,同样是神阙穴而阴寒凝结的腹痛,用缓灸法达到的是逐寒外出泻法之能;肺俞穴为解表散寒穴,对于风寒表证者在肺俞穴处化脓灸或一般灸则可达疏风解表,宣肺散寒就属泻法了;而用蒜泥敷灸或雀啄灸涌泉穴治疗咯血、鼻衄等症,则能泻火止血。

最常见的三十个病症附艾灸治疗方案

最常见的三十个病症附艾灸治疗方案 男女老少常见病症解决方案【艾灸治疗痤疮】 艾灸治疗痤疮痤疮又名青春痘,中医认为,此病是由脾胃湿热、肝气郁结、血热瘀滞肌肤所致。艾灸相关穴位可祛除湿热,调节脏腑,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改善治疗的目的。 取穴穴位:肺俞、曲池、足三里、三阴交【艾灸治头痛】 头痛通常是由风寒、内湿、肾虚、气虚、血虚等原因引起的。艾灸有温经散寒,祛邪扶正、通络止痛之功,在相关穴位施灸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有效改善症状。取穴穴位:百会、上星、头维、太阳、风池、合谷、列缺、太冲、太溪、阿是穴。艾灸时间:每穴灸15分钟左右,每日1次【消除面部皱纹】产生皱纹主要原因是年龄增长,体内水分不足或经常闷闷不乐、急躁、孤僻、长期睡眠不足、化妆品使用不当等,中医认为,皱纹是由于气血虚弱、经脉虚竭、血气不足造成的,在相关穴位施灸能调节气血、滋养脏腑,从面预防或消除皱纹。所用灸器:艾灸棒、艾灸条、随身灸、艾柱取穴穴位:皱纹区、百会、印堂、膈俞(双侧)、肾俞(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艾灸棒使用方法【祛黄褐斑】黄褐斑是由于色素代谢异常而在面部呈现黄褐色斑片的皮肤病。日晒后加重,主要由于女性内分泌失调,精神压力大,

各种疾病以及体内缺少维生素及外用化学药物刺激引起。中医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肝郁气滞、气滞血瘀都会导致黄褐斑,在相关穴位施灸可调节五脏六腑,调和气血,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中医多从瘀、从虚、从湿论治。可用艾灸治疗。所用灸器:艾灸棒;灸条;四联套随身灸;20:1艾柱艾灸取穴:黄褐斑局部,四白(患侧),关元,气海,血海(双侧),足三里(患侧),三阴交(双侧)。【艾灸治阳痿】成年男性未到性功能衰退年龄最无法进行正常的性生活,而且常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失眠、畏寒肢冷等。艾灸治疗阳痿有一定的疗效,须针对病因,配合其他治疗,方可治愈。所用灸器:竹制灸器,随身灸,艾条,艾柱取穴穴位:肾俞(双侧)、命门、关元、气海、三阴交(双侧)艾灸时间:每次共灸30分钟左右,每天1次,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天,可长期施灸【艾灸调理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主要有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困难、肢体运动障碍等。艾灸能改善瘫痪肢体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瘫痪肢体的康复,延缓其萎缩。所用灸器:手柄艾灸器,艾条取穴穴位:百会、肾俞(双侧)、命门、神阙、关元、足三里(双侧)等。艾灸时间:每次共灸30分钟左右,1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可长期施灸。【艾灸治关节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灸法的选穴要点与三种灸法的功效简介》(周楣声)  作者:周楣声 一,灸法的作用与一般的选穴要点灸法自最早的直接灸而下,历代以来对之均有不同的改进、补充和发展。降至近代,虽无确切统计,但也不下百数十种之多。如果把属于光电范困内的灸法也包罗在内,那就更不可胜数了。但大体上不外是直接灸,间接灸和温和灸三大类。虽然由于灸法的种类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其效果自然就不能完全相同,但基本治疗原则还是不会改变的。故先行对不同灸法的共同作用与选穴要点作一说明,再于相同中求相异,而分别对待。 (一)不同灸法的基本功效不论是何种灸法与针法,都离不开选穴,而选穴的方法又不外是以就近与远道为主,故根据这一共同基础,用以说明不同灸法所共有的基本功效与治疗规律。 1、就近(周部)取穴的效果由艾灸或针刺直接作用于患处,古人称为阿是穴成天应穴。如在患处附近或离患处不远之处取穴,今人就称为就近取穴。两者的作用机制,都是以调整局部机能为主,提高全身机能为辅的一种治疗方法,

凡与患病器官邻近的各穴,均具有区域性的就近治疗的作用,如头部各穴均能治头痛.眼眶周围各穴均能治目疾,耳廓周围各穴均能治耳病.腹部各穴均能调理胃肠,腰骶各穴均能作用于前后阴及泌尿生殖系统,胸背诸穴,均作用于心肺,四肢诸穴均能作用于关节。局部取穴对于患处的作用,既为就近取穴所特有,也能为远道取穴所共有。不外是: (1)改善患处血管和淋巴管之机能,使机能障碍的血 液循环和淋巴重新再建,恢复维持细胞生命的物质应,增强局部的营养。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减轻水肿和消退炎症,促进渗出物之吸收。由于循环旺盛,可以带走或中和掉蓄积于患处的病理产物,打断病理的衍进过程,阻碍和减少病理产物的产生,减轻患病组织所发出的劣性冲动,大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2)患处中是病理产物蓄积最多之处,患处附近的孔 穴也是病理产物谋求出路最近之处.如果加作用于这些孔穴,则病理产自会更易得到宣泄,或是病理产物在灸针的作用下,由于理化状态的改变,而减轻其毒性。特别是灸些,对很多病菌与毒素均有直接扑灭与中和的作用。在多种急性化脓性炎症的初起,以及蛇虫咬等,直接在患处施灸,均有很高的疗效。 (3)直接加作用于患处及其附近之孔穴,既同样可以 刺激神经末稍及其感受器,向高级神经中枢发出冲动,激起

不知道这些,千万别说自己了解艾灸新手入门须知!

不知道这些,千万别说自己了解艾灸——新手入门须知! 总是有一些人在说“哎呀,我艾灸后某某地方发痒,发凉,发胀,艾灸后我的毛病好像加重了,艾灸后有上火现象,怎么回事啊?不会灸出问题了吧,艾灸不会不适合我吧”“能不能一边泡脚一边艾灸啊?能不能一边吃东西一边艾灸啊?”为什么我灸了这么长时间还没有出现返病现象呢?是不是 艾灸对我没有用啊??下面把这些问题总结归纳出来,希望大家能认真看看,既然做艾灸就要正确认识艾灸,正确去操作!不去了解艾灸,出现一点点本是正常现象的小问题就大惊小怪,心里发慌,那不如不做!【我适不适合做艾灸】————————————只要不是下面这三种体质的人都可以做艾灸(下面症状中占了3条以上则不适合艾灸,没占3条以上则可以)【阴虚火旺】症状:下午或晚上身体或脸颊发热发烫;身体燥热不喜多衣,手足心发热;心烦,失眠多梦;盗汗;总是口干咽燥;大便干结难解;小便少颜色深黄;舌体薄瘦,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伴头昏,腰酸乏力等。】【阴虚阳亢】症状:舌红无苔,舌体干燥;两颊潮红发热;,盗汗;五心烦热;咳血;视物不清;形体消瘦干枯;烦躁失眠;麻木拘急;或遗精,性欲亢进等。【湿热过盛】症状:舌质很红,舌苔厚黄;大便干燥难解且粘滞;小便深黄;

皮肤油腻总是长脓包型痘痘,痤疮等;口气很重;简单的总结下下面症状你是否占了三条以上,如占3条及以上则不能灸,不满3条就可以灸(以下症状为常态,偶尔出现不算1:大便干燥难解,小便深黄(早晨第一次小便深黄不算)2:舌头没有舌苔,舌头颜色鲜红或火红或有裂纹!或舌苔深黄厚腻3、身体常常感到燥热,特别是下午或晚上,或者是脸颊在下午或晚上总是发热发烫。4、盗汗5、皮肤油腻总是长脓包型痘痘,痤疮等,口气很重;6、形体消瘦干枯,视物不清,心烦,失眠多梦【艾灸注意事项】———————————— 1.艾灸功效很多,但是艾灸不是万能的。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应该先去医院检查确诊是什么问题,而不能不管哪里不舒服都企图靠做艾灸来解决。2、艾灸要想有好效果,还需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配合。不要觉得,反正艾灸能养生,能治病,我就可以熬夜,可以不注意饮食,可以随便乱来了。如果有这样的想法,艾灸什么也帮不了你。3、施灸顺序:《千金方》记载:“凡灸当先阳后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说的是施灸的顺序。如果上下前后都有配穴,应先灸阳经,后灸阴经;先灸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后灸右边。也就是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依次进行。取其从阳引阴而无亢盛之弊,所以不可颠倒乱灸,如果不讲次序,后灸头面,往往有面热、咽干、口燥的后遗症或不舒服之感觉。即便无此反应,也应当从上

针法灸法

针法灸法 **刺灸法包括各种刺法和灸法,主要论述针刺和艾灸 等治疗方法的实施手段及其基本理论。这是针灸治疗的具体操作技术,为针灸临床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得气:称,气至,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 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行针的手法可分为基本手法和辅助手法。 **毫针的结构可分为5个部分,即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 ①.单手进针法②.双手进针法③.管针进针法 补法,是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旺盛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拇食指捻转时,补法须以大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为主;泻法须以大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为主。”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者为补法;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者为泻法。 1).晕针晕针是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发生的晕厥现象。 原因多见于初次接受治疗的患者,可因精神紧张、体质虚弱、过度劳累、饥饿,或大汗、大泻、大失血之后,或体位不适,以及施术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症。 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出冷汗,恶心欲吐;精神痿倦,血压下降。脉沉细。严重者会出现四肢厥冷,神志昏迷、二便失禁,唇甲青紫,脉细微欲绝。 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已刺之针迅速起出,让患者平卧,头部放低,松开衣带,注意保暖。轻者静卧片到,给予热茶或温开水饮之,糖水亦可,一般可渐渐恢复。 预防主要根据晕针发生的原因加以预防,对于初次接受针灸治疗和精神紧张者,应先做好解释工作,以消除疑虑。 2).滞针滞针是指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