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概论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

文艺学概论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
文艺学概论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

文艺学概论第2讲:

文学的本质论(一):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

在介绍了关于文学和文艺学的概况后,我们首先要面对并应尽可能解决好的问题就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也即我们称为文学的各种现象所具有的基本共性问题或者说文学的本质问题。

关于文学现象的基本性质,根据其存在的基本事实,我们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文学是一种符号现象,确切地说,是一种以语言文字为媒介的符号活动及其产品。由此,在基本事实的层面上,我们可以认定:文学是一种以语言为媒介的符号文化,简而言之:文学是一种语言文化。

我们知道:除较为远古的时期外,人们并不将一切语言文化都看作并称为文学,而只是将其中具有某些特性的部分看作并称为文学。那么,在语言文化已经分化为多个不同品种的时代,文学作为一种语言文化,

其所具有的不同于其他语言文化的特性是什么呢?关于这一问题,为了得出尽可能可靠的结论,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相关的文学理论史,看看关于文学的本质问题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们曾经提出过那些观点。

这一讲,我们要介绍和讨论的是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

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论是指那种把表达哲理或思想观念当作文学(活动)的最高或主要目的的文学观。这种文学本质观可以说自古有之。我国古代典籍《尚书·尧典》中提出的“诗言志”的观点就是中国最早出现的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观。不过,最早对这种文学观作出比较清晰的表达的是汉代儒家的最大代表人物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董仲舒说:“天不言,使人发其义……圣人所发天意,不可不深观也。”在此,董仲舒认为:圣人作文的目的是要代天立言以阐发“天意”或天理。他还说:“诗道志”(除了董仲舒外,庄子也在《天下》篇中也提出过类似观点,即:“诗以道志。”),“诗以达意”。

这些言论所表达的同样是他关于诗(文学)的观点,即:文学是以表达天意或天理也即哲人们所发现的关于世界人生的哲理为目的的语言活动及语言产品。到了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文艺理论家韩愈也提出了与董仲舒类似但更为明确的观点,即:“文以明道”、“文以为理”。到了宋代,主张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观的人就更多了。著名哲学家和文学家周敦颐提出了可看作哲理论文学本质观之经典表述的“文以载道”的主张。宋代儒家最大的代表人物朱熹也提出:文学的目的在明理,他说:“贯穿百氏及经史,乃所以辨验是非,明此义理。”宋代的理学诗人真德秀还同时从目的与手段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文学观:“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由此观之,到了宋代,中国文学理论中的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观已达成熟阶段。

在西方,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观同样源远流长。古希腊的克列安提斯说:“韵律、歌词和节奏唯有在默想神圣的哲理时,最接近真理。”(参见缪朗山《西方文艺理论史纲》

p104、106,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显然,在他看来:诗是(可以)用来传达哲理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薄伽丘说:“为了使真理显得更可爱,因而记得更牢固,诗人们往往把真理隐藏在表面上好像与真理相反的事物之下。因此,他们就用寓言而不用别的方法隐藏真理,因为寓言之美独能吸引哲学论证或雄辩之词所不能吸引的人们。”(同上书,p299。)显然,在薄伽丘看来:寓言是一种让普通人易于接受的哲理文学品种。英国诗人锡德尼说:“诗人其实就是真正的通俗哲学家。······凡是哲学家说应该做的事,诗人就假定某一个人做了这事,给这过程画了一幅完美的图画来,因而把一般概念和个别范例结合到一起。”(参见《西方美学家论美和美感》p72,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显然,在锡德尼看来:诗的本质与哲学的本质是一样的,两者的不同只是表现形式上的。17世纪时,古典主义文艺理论家布瓦洛在《论诗艺》中写道:“愿你的一切文章永远只凭着义理获得价值和光芒。”可见:布瓦洛的文学本质观也是一种

哲理本质观。在西方文学理论史上,将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推向高潮的是兴起于19世纪后期并延续至20世界中期的现代主义思潮。这个时期的很多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们,如马拉美、叶芝、瓦莱里、卡夫卡、艾略特、布莱希特等,都普遍主张文学的哲理本质观。如生于美国的英国诗人与评论家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1965,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认为:“最真的哲学是最伟大的诗人之最好的素材,诗人最后的地位必须由他在诗中所表现的哲学以及表现的程度如何来评定。”(引自傅孝先《西洋文学散论》p15,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6年版)。

我们看到:无论古今中外,都有人主张文学的哲理本质观。那么,这种观点的合理性如何呢?理论合理与否的主要标准是是否合实际。由此,关于哲理论文学本质观的合理性,为了得出可靠的结论,让我们先来考察一下历史上是否存在相应的文学现象。

所谓哲理文学是指以表达哲理为目的的文学现象。从历史上看,哲理文学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请看苏轼的《题西林寺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一边描写庐山景物及观景方式,一边就眼前景物及观景方式发表议论,接着,作者又表现了自己当下所感悟到的关于认识问题的一种哲理:不跳出事物本身的圈子,是难以看清事物的全貌和真相的。读到这里,智力正常的读者自然会眼前一亮,并在领悟作者所表达的哲理的同时发出由衷的赞叹:“真是好诗!”将诗本身与该诗的题目——题西林寺壁——中提到的佛教寺庙相联系,对于佛学中的人生观有所了解的人们又自然会由诗中所表达的关于认识问题的普遍性哲理联想到佛家所主张的只有置身世俗世界之外才能看清世俗人生的真相并摆脱世俗生活的卑琐和痛苦的人生观,并由此产生对佛学人生观的认同。一首只有4行28个字的诗,居然如此智慧迭出、高见连连,

让人思索不尽、玩味不止,这样的说理作品,谁能说它不是好诗、不是文学呢?

像苏轼的《题西林诗壁》这样的哲理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并不是孤立、偶然的现象,而是源远流长,佳作如林。中国古代哲理诗可分为三大类,即智慧诗、教诲诗和哲学诗。智慧诗表达的是诗人关于世界人生的自得之见;教诲诗是有意识地以哲理劝诲世人的诗章;哲学诗是哲学家直接表现自己的哲学思想的诗。在中国,哲理诗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可观。清人张谦宜在《绲斋谈诗》中说:“诗中谈理,肇自三颂”。《诗经》中的二雅部分已包含着许多表现哲理的诗章。先秦时代的诸子寓言更明显是哲理散文。而《老子》和《庄子》则是两部完全可以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哲学诗相媲美的伟大的哲学诗。此外,中国文学史上还出现过魏晋玄言诗、唐代佛理诗和宋代理学诗这三次大规模的哲理文学思潮和创作流派,出现了众多作家作品。这种现象说明,诗或文学的哲理本质观是与一定的文学事实相符的,因而是有其合理性的。

哲理文学的存在,在西方也是一个贯串古今的事实。早在古希腊就有哲学家以诗的形式写哲学著作,如巴门尼德的《论自然》。文艺复兴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更是真正意义上的哲理诗。文艺复兴之后,西方出现了许多哲理文学作品,如英国诗人斯宾塞的长诗《仙后》、英国诗人弥尔顿的万行长诗《失乐园》、英国诗人班扬的小说《天路历程》、英国诗人蒲伯的《道德论》、《人论》等哲理诗、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的小说《拉摩的侄儿》和《宿命论者雅克》。19世纪中叶后,西方文学的哲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首先出现的是美国作家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白鲸》。这部小说通过亚哈船长与白鲸搏斗最后同归于尽的故事所象征的某种神秘意义,至今仍值得人类深思。接着象征主义拉开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当时的诗人、作家们普遍热衷于对人的生存状态和人生的本质等人生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出现了诸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贝克特的《等待戈多》(戏剧)、艾略特的《荒原》等具有明显哲理特征的文学作品。哲理文学在

西方世界也普遍存在的事实同样表明:哲理论的文学本质观是具有其合理性的。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作者:零零八时间:2006-12-24 18:43:00 点击:1168 评论:0 条来源:原创 论古希腊哲学家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 ——对“模仿观”的不同理解 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们热衷于探讨宇宙万物的本原,他们关注的是自然哲学。然而他们对艺术本质的探讨,对模仿观的理解也是有差异的。下面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㈠、毕达哥拉斯学派是一个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盟会组织。这个学派通过对数学的深入研究,得出了“数是万物的本原”的哲学观。他们强调通过理性的学习来完成对神性的体悟,其方法就是模仿宇宙万物的神性知识。他们认为:数相对于万物,是“更高一级的实在”,数本身是静止不动的。对世界的认识可以归结为对支配世界的数的认识。万物与数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万物由数派生,数是万物的基本范型,数的元素就是万物的元素。因此也可以说,万物是对数的模仿,是对形式的模仿。毕达哥拉斯学派强调万物是由各种对立的数的关系的和谐统一。他们特别注意到了这种数的和谐关系在音乐中的体现,并由此推定,我们生活的宇宙是一个巨大的、和谐的、秩序井然的大体。由于对音乐的研究,以及自身的神秘性质,毕达哥拉斯学派还探讨了音乐对灵魂的“净化”作用。这个古老学派的模仿观,从一开始就显出了其自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它的强调万物基始的模仿观与灵魂转世、灵肉分离等宗教神秘观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毕达哥拉斯学派对后来的柏拉图思想有深刻的影响。由此可以推导出,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艺术也是对数的模仿,而数是一种形式,所以也可以得出:艺术是对形式的模仿。 ㈡、赫拉克利特的哲学比较晦涩,但是在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上,他一直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他的“火”本源说,认为万物的本源是火,而火是一种物质而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的万物的本源是数(形式)。但是他主张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的说法,经常被误解为艺术就是对个别孤立事物的简单复制(我最初接触时也是这样认为的)。其实,赫拉克利特的原初思想是这样的: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宇宙是各种对立事物的结合,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而不是联合同类的东西造成最初的和谐。比如,自然把雌与雄配合起来,而不是将雌与雌配,雄与雄配。而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比如,在绘画中,混合着白色、黑色、黄色和红色; 在音乐中混合着不同音调的高音和低音,长音和短音。正是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

文学概论课程平时作业(1)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文学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 2、文学理论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其研究对象。 3、历史上的文学观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文本有再现型文本、表现型文本、象征型文本等呈现类型。 5、文学媒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摹仿论:是关于文学是对宇宙万物的摹仿的看法体系.这是西方最古老的文学观念,又可称再论. 2、蕴藉 3、高雅文化 4、陌生化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 1、从文学的原初含义、广义、狭义说明文学的含义。 答:文学一词的原初含义是文章和博学,即文学是富于文采和语言作品和人的学识渊博。 文学一词的广义就是人的所有语言性符号行为及其作品的代名词。 文学一词的狭义是以表达情感为主并具有文采的语言作品。 2、从学科归属、对象任务说明文学理论的性质。 答:第一,从学科性质看,文学理论是一门人文学科。人文学科主要是关于人类生活方式、 价值、理想范式等的学科,包含哲学、历史学、伦理学、修辞学和艺术学等。第二,从学科 对象看,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的思考。文学理论当然要思考个别的文学问题,但这种思考往往要在一个包含若干个别的普遍层面进行,要在对于个别的关注中从事一定的普 遍性概括,从个别上升到普遍。当然,另一方面,也要从普遍沉落为个别。 3、简析文学文本的几种文化类型的相互渗透。 4、简析文学媒介如何影响文学形象及其修辞效果。 5、为什么说文学语言也是一种艺术形象? 四、论述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试论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 2、举例说明“双声语”现象。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浅析德里达对于文学本质的界定 吴晶琦 吴晶琦 ,沈阳110003 )(鲁迅美术学院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文化传播与管理系, [内容提要] 法国当代哲学家、文艺理论家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已经全面地渗透到当代文化评论和学术思维中。德里达对文学本质问题的研究表现了他一贯的学术关怀:并不是去摧毁结构,而是对传统、对理性、对观念等提出问题、提出质疑,努力去达到那个最纯粹的本源,寻求那个最初的意义。德里达的解构主义颠覆了传统的文学观念,对文学的概念、文学的本质赋予了全新的阐释。德里达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没有本质,文学是一种历史性建制。 [关键词] 德里达解构文学本质 今天,不言自明的是,一切有关艺术的事都不再是不言自明的了,更有甚者,不再是不思自明的了。有关艺术的一切都变得成问题了:诸如艺术的内在生命、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甚至艺术的存在权利。…… 换言之,在脱离其早期的膜拜功能和其他衍生功能之后,艺术所获得的自律性有赖于人性的观念。随着社会越来越不人性,艺术遂变得越来越缺乏自律性。这些充满了人性理性的艺术构成要素已经失去了自己的力量。 ——阿多诺《美学理论》 一、颠覆传统 解构主义在二十世纪下半叶风靡整个欧美,到了八十年代,这一反传统、反形而上学的思潮已经全面地渗透到当代文化评论和学术思维中。解构主义实现了哲性诗学话语的转型,刷新了人们对语言与表达、语言与文化、文学与社会等方面的认识,影响和重塑了文学评论的品格,并开拓了文学作品阐释和文学批评领域。其创始人是当代法国哲学家、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符号学家德里达。也许我们未曾读过德里达的皇皇巨著,但德里达的解构思想已经注入了历史传统,他从根本上动摇了以往的阅读与写作习惯,也动摇了我们的思想习惯。 解构主义宗师德里达认为,解构不是摧毁、不是批判,解构是一种“思想”,它划定了所谓文学结构的根本。解构是一种思想的工作,正在进行的、通过来临的东西进行的工作。解构完全不是一种达到一个“建筑”后再建立一个“新”的运动。解构不是否定的,而是肯定的。就是对“不可能”的肯定,对原始的“是”的再确认。如果一定要确定通过解构人们构建了什么,那就是世界的新面貌,人、民族、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的面貌,以及通过解构寻求的新的规律和法则。 解构不是什么?什么都是。解构是什么?什么都不是。 解构主义的崛起,表明了二十世纪哲学思维在工具理性化以后,文学理论以全新的颠覆力试图取代哲学的意图。在英美国家,哲学的主要文化功能已经被文学理论和批评所取代。在哲学遁入语言分析而抛弃“思”的深度和维度时,在本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 A.独立说 B.再现说 C.体验说 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 A.布洛 B.英加登 C.荣格 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 A.童庆炳 B.英加登 C.凯塞尔 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 A.制度文化 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 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 A.王维 B.李白 C.司空图 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 A.本质特征 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 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 A.省略 B.停顿 C.概略 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是 ( ) A.格雷马斯 B.康德 C.歌德 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4.doc

文学概论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1 ( 请认真核对内容正确性再抄! ) 1、童庆炳编著的《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一书,是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作了深人探讨,揭示了大学的审美本质、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和文学接受的艺术规律。 (1)在《文学活动的审美维度》中,文学本质论的历史回顾、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文学作品的审美结构方面对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谈到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使一种艺术生产过程,在文学的外壳形式下展现着内在的作为主体的"人"的情趣和意志。我认为文学的本质如果泛化的讲是一切文明的本质,再细化精确那么就是人的力量的一种确认。 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对于规律而言是一切作品的共有的一个特性,对于文学我们通过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体裁样式,以及题材的选择构成了一类作品的本质,掌握这些本质的东西对于我们的感知、阅读是一种促进。对于我们的创作也是一种无形的提升。 论及文学的结构,在结构主义认为,结构就是自足,结构一旦独立存在就可以给我们造成一种内在的、不变的阅读效果。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文学的表层结构和文学的深层结构。对于表层结构我认为应该是我们平常视野(视角)的一种对于文章的结构安排发展,而对于深层结构我们应该看到它的内在因素的联系和导致这一个结构的深层次的文化底蕴。 (2)在书中涉及的众多文学作品当中,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最为深刻。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和美丑对比原则的美学主张得到极大发挥的代表之作。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在这部小说中给阅读者的视觉和感知上造成了一重陌生化的阅读期待。 (3)对于《文学概论》这门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难点: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反映论、文学接受论和利用中外好的先进的理论来分析我们现存的手头上能看到的作家、作品。最终达到理论和具体作品分析相得益彰的效果。 2、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是以语言为基本的符号形式的,可以说语言是文学的一种最基本的属性。语言在文学中的存在方式与在普通语言中不同。普通语言往往简练实用、明白易懂;而在文学中,语言却总是有所蕴藉。"蕴藉"往往被用来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语言状况。比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读者要了解诗人诗里表达的意义--"我爱这土地",就必须专心阅读他写的全部诗句,如果离开了诗人精心设置的语言系统,是无法知晓他内心要说的东西的。可以肯定地说,在任何情况下,无论是诗人写诗、小说家写小说,都必须通过媒介而阅读语言。正是通过语言系统并且在语言系统中,文学形成了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完整意义世界。文学语言的语言性是指文学必须通过语言来表达意义。所以,语言是文学的又一基本属性。当然并非一切的语言作品都可以成为文学。文学的语言应当具有一定的"文采"。这里的"文采",约略相当于今天所说的语言的形式美。这与西方的"美的艺术"中的"美"的含义是相通的。 文学的语言与普通的消息性语言或科学语言不同,不只是要传达消息或者表述概念,而是要充分地运用语言本身的特性而造成富于美感效果的组织。在这个意义上文学并不是要泛指一切语言性符号,而是特定地指具有一定文采的语言性符号。《我爱这土地》的"文采",正突出体现在:它的语词和语句的独特选择和组合,渲染出一种强烈的表达效果。诗人设想自己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嘶哑"一词,表明它的喉咙并不圆润、清亮、婉转,而已遭受挫折,所以是受损伤的喉咙。那么,这受损伤的喉咙急切地要歌唱什么呢?紧跟着是三个"这......"式排比句:"这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这里的排比句富有文采,而且成功地渲染了诗人对于"土地"的炽热的情感。 阅读过程中,读者固然可以满足于语言表层意义的解读,但是只有深入表层以下继续频度,那样的话才能真正发现诗的内质,当然,这样理解并不意味着最后的理解,不同的读者完全可能从中"读"出不同的意义。其实这首诗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组合的语言蕴藉情形,在文学中具有一种普通性。诗如此,小说、散文和剧本也是一样。这表明,文学具有一种语言蕴藉属性,它可以通过表层意义而呈现深层意义。语言蕴藉,表示文学作品语言的蕴藉深厚状况,即是指语言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持续生发和衍生状态。持续生发和衍生,是说透过语言的表层意义可以持续不断地牵引出深层意义,而这些深层意义之间可以彼此不同。可见,语言蕴藉是说一种具体的语言表达可以蕴藉着多重不同的意义。文学正具有这种语言蕴藉性。 3、高雅文化文本与大众文化文本的认识。 (1)高雅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想性深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具体表现为:语言形式创新、社会关怀、个性化趣味。对于语言的形式创新,是说高雅文化文本总是善于总结前人的语言形式惯例,发现其中的传统活力和弊端,并从民间文化和大众文化中吸取资源,从而力求做出新的原创性努力。比如,白居易的诗歌,它作为高雅文化文本是毋庸置疑的,而它的在语言上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文学概论教学大纲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Theory 课程编号:011501-2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 先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后续课程:美学概论、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流派、文艺心理学、文艺学研究方法论、中国文学批评史 总学分:4 总学时:72学时(其中64课时为理论讲授,8学时为实践环节) 总体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的本质、特征、功能、发展、创作、风格、作品、语言、鉴赏、批评等基础理论。具体包括: 1、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使学生能够正确分析、研究与评价文学作品、文学思潮和文学现象;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 3、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与成为中文专业的卓越人才奠定基础。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教学方法: (1)教师应按本教学大纲认真施教,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和准备教学内容,着重讲清楚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同时注意追踪文学理论的前沿动态,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性教学改革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采取以讲授为主,辅之于课堂讨论、情境模拟、互动交流、自学辅导、课题研究等方法;着重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学生应将文学概论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结合进行,努力扩大知识视野,“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做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09771433.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试题 班级:姓名:分数: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l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艾布拉姆斯指的“文学四要素”是( ) A.创作、文本、传播、阅读 B.作品、作家、宇宙、读者 C.思想、生活、技巧、知识 D.情节、结构、人物、事件 2.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 ) A. 本质特征 B. 形象特征 C. 结构特征 D. 美感特征 3.“为艺术而艺术”是哪种文学观念的主要口号( ) A.独立说B.再现说 C.体验说D.表现说 4.能真正体现作家的艺术品格(也即创作个性)的语体是( ) A. 规范语体 B. 自由语体 C. 抒情语体 D. 叙事语体 5.“距离论”的提出者是( ) A.布洛B.英加登 C.荣格D.弗洛伊德 6.把语言具体区分为“语言结构”和“言语”的语言学家是( ) A.童庆炳B.英加登 C.凯塞尔D.索绪尔 7.在广义的文化概念中,最为活跃、最易变化的因素是( ) A.制度文化B.精神文化 C.物质文化D.全部文化 8.中国最早提出“意境”这一概念的是( ) A.王维B.李白 C.司空图D.王昌龄 9.哲理性是文学象征意象的( ) A.本质特征B.表现手段 C.形象特征D.审美特征 10.故事时间长度为零而叙述文本的时间大于零的一种时距是( ) A.省略B.停顿 C.概略D.减缓 11.从人物性格给人的不同审美感受把人物区分为“扁平”和“圆型’’的

是( ) A.格雷马斯B.康德 C.歌德D.福斯特 12.形成文学风格的决定因素是( ) A.个人气质B.人格情操 C.创作才能D.创作个性 13.在我国,提出“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的是( ) A.刘勰B.曹丕 C.曹植D.曹操 14.“一个大作家绝不能只有一颗印章”体现的是文学风格的( ) A.多样性B.单一性 C.稳定性D.独创性 15.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把文学风格分为( ) A.八体B.十体 C.十二体D.二十四体 16.全面论述“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关系的是( ) A.刘勰B.苏轼 C.苏辙D.郑板桥 17.文学批评的对象是( ) A.各种文学现象B.各种社会现象 C.文学作品D.作家 18.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是( ) A.小说B.诗歌 C.戏剧D.散文 19.作家文体成熟的标志是( ) A. 情节设计 B. 结构严谨 C. 文学风格 D. 语言精练 20.艺术想象的过程是( ) A.从具象到抽象B.从抽象到具象 C.从具象到具象D.从抽象到抽象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l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1.文学创作过程,是一种( ) A.建构性活动B.追寻秩序的活动 C.内容追寻形式的活动D.形式创造内容的活动 E.纯粹创造形式的活动 22.文学语言组织的三个层面是( ) A.语音层面B.文法层面 C.辞格层面D.词法层面 E.意义层面 23.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 ) A.前者依存于后者B.后者决定前者

(完整版)艺术概论简答题论述题

(二)简答题 1、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答:所谓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即是马克思所明确提出的“艺术生产”的概念之说,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从生产活动实践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人们满足审美的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 答: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即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但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即揭示了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 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答:所谓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们意义首先是指任何艺术形象都离不开内容,并且总是以一定的形式来体现、表现内容。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其次,在艺术欣赏中,直接作用于欣赏者感官的是艺术的形式,例如一首乐曲的优美的旋律,鲜明的节奏。或者一幅油画的丰富而和谐的色彩等。然后由这种形式或生动而鲜明地展示出或含蓄而微妙地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4、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 答: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所自有的一种独特的认知功能。艺术以其所特有的艺术形象为载体,在充分地表现出艺术家的对社会、人生敏锐的观察、深刻的评判、揭示对象的本质特征时,让审美主体——欣赏者以及广大受众,在潜移默化的认同中与作者、作品因审美互动而形成了共识。 另外,艺术作品的真实,又因它的高于生活真实,超越生活真实而表示出人们的对更为美好的未来的憧景和热爱。展现了人的思想、灵魂的纯化和升华,从而使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加深了对美好的事物、高尚的道德、诚真的情感的响往和追求。 有鉴于此,艺术的认知作用中的审美认知作用是艺术审美所特有的一种功能,是与人通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去认识客观事物,所不同的一种认知功能作用。 5、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的审美需要得以满足,并由此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快。如通过阅读作品和观看演出,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艺术作为一特殊的精神产品,给人们带来审美的愉悦和心理快感,是其审美娱乐的功能的体观。 6、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 答:“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一说,首先是指相对于实施美育教育之不同途径而言的。其次是指由于一般认为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手段,而艺术美又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以及艺术教育又总是以艺术美为基础,从而艺术教育便被赋于了更为不广泛的内涵而言的。尽管“艺术教育”的一种狭义理解是培养各种艺术家以及艺术专业的艺术专门教育,但艺术教育的更为广泛的自然的意义总是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为一般特点,以此培养、造就人的审美理想、鉴赏能力,乃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陶冶高尚情操、熔铸完美人格等。从而使艺术教育在这个层面上,具有了与美育同质之意义。也就是说在这个层面上,艺术教育的这种广义的功能,可视为美育的核心。(答案可参阅教材63、64、65页。由韩修乾老师重新组织、整理、册改、补充)。 7.如何理解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 答:艺术的瞬间性与永固性是造型艺术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所谓艺术的瞬间性是指造

2007 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2007-2008年度《文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基本信息

第一部分前言 一、课程的地位、性质、任务 文学概论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一直是我国普通高校中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程。作为一门思考文学普遍问题的人文学科, 文学概论以文学的具体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其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视野上阐明文学的属性、特点和规律,发掘文学所呈现的人生体验、价

值追求;以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为个案,在对具体文本的分析中进行一定的普遍性概括;以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为其任务。通过学习文学概论课,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审美文化素质,并具有一定实践能力的文学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观点和有关文学创作、文学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正确分析文学作品和其他文学现象的能力,并为学习其他相关课程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主要让学生了解文学本质和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特点和类型,文学作品的构成规则,各类文学体裁的特点,运用理论阐释各种文学现象,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其他文学课程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建设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 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理论素养;同时应根据新时期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需求,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职高专职业教育《文学概论》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内涵丰富的

文学体系本质

文学体系本质 研究文学的本质规律,是文艺理论家的职责。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 从西方到当代中国学界涌起了一股“反本质主义”的声浪。这种社会 文化思潮是对极端的、僵硬的、教条的本质主义的反拨和挑战。不过,“反本质主义”决不会消解研究文学的本质规律的正当性和必要性, 更不会颠覆文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怎样准确理解 文学的本质和本质主义。 真正完整地深刻地理解文学的本质规律是很难的。具体到每个学者, 虽然无法穷尽文学的真理,但往往会在追求文学真理的长河中,增添 某些新的因子。理应珍惜学术前辈们对文学的本质规律理解的理论成果,充分肯定其中有价值、有意义、有先进思想成分的合理内核,尊 重他们的劳动和智慧,爱护人类思想发展史上那些宝贵的思想资源和 精神财富,立足传统,锐意创新,在以往既有的基础上把对文学的本 质规律的理解持续推向前进。 理应承认文学本质和一切事物的本质一样都是可分的。至少能够从四 个向度上把握文学的本质:从文学的横向上,开拓文学本质的广度, 体现文学的“本质面”;从文学的纵向上,开掘文学本质的深度,体现 文学的“本质层”;从文学的流向上,驾驭文学本质的矢度,追寻体现 文学发展趋势的“本质踪”;从文学的环向上,拓展文学的内在和周边 的关系,从而把握文学的“本质链”。文学的本质是能够划分为多方 面的、多层次的,同时又是流动的、变化不居的,在相互制衡的内在 的和周边的关系上持续变异,获得新质。不论是从广度、深度、矢度 和圆度上,换言之,不论是从横向、纵向、流向和环向上,都理应对 文学本质作开放的理解和系统的阐释。 真理是全面。对一般的理论界说来说,所包容的对象本质的全面性都 是有限的。当文学的内容在广度上有了新的拓展,旧的界说因为不可 能包含和预示文学的新质,产生解析文学的片面性和偏执性,从而失 去阐释的有效性。人们对文学的理解同样是从片面到全面。获得片面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文学概论试题及答案(B卷) 一、概念题(10分,每小题2分) 1.文学: 2.艺术真实: 3.文学性: 4.叙述频率: 5.文学消费: 二、填空题(20分,每小题1分) 1.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来源的三位哲人是、、。 2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包括、、、。 ! 3.亚里士多德认为诗人摹仿的世界有三种_____ 、_____ 、____ 。4.英加登的文本五层面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5.人类文学传播的三个阶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6.二十世纪西方文论发展的两条路线是_______、________。 7.王国维把文学意境分为、。 8.文艺学的三个分支是、、。 9.关于文艺起源的主要观点有、、、。 10.文学批评的多种形态包括、、、、。 11.故事行动序列的典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12.抒情作品的三个结构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3.历史上的主要悲剧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14.文学期待视野的三个层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发展社会主义文学的“二为”方向是_______、________。 16.常见的批评文体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依据表演方式,戏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依据形式划分,诗歌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是、。 20.文学接受发生的主体因素包括、、。 三、选择题(20分,每小题2分)(在正确的题号上打“√”) 1.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 ) ①关注现实②细节真实③反映本质④排斥理想⑤反对虚构2.文学抒情在本质上属于: ①现实评价②自我表现③审美体验④情感宣泄⑤艺术形式3.作为文学最本质的特征是: ①文字的科学②文章的学问③文化的载体④语言的艺术⑤抒情的方式4.表现文学风格的具体话语情境包括: ①词语运用②体裁选择③结构安排④形象创造⑤社会状况5.艺术灵感的主要特征包括: ①突发性②直觉性③迷狂性④情感性⑤创造性 6.文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表现在: / ①反映对象②反映方式③作用特点④材料来源⑤思维形式7.依据作品内容,诗歌可分为: ①自由诗②抒情诗③格律诗④叙事诗⑤哲理诗 8.文学阅读活动对读者的要求是:

文学理论重点笔记

1、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为文艺学。其实际上正确的名称应该是文学学。 2、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理论史、文学批评、文学批评史和文学史。 3、文艺学包括广义的文艺学和狭义的文艺学,上面所说的是广义的文艺学,狭义的文艺学主要就是指文艺理论。 4、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学问往往被称作“诗学”、“诗论”。 5、一般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史 共时← —————————————→历时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史 特殊文学史 6、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1)、对象:以文学的普遍的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地说,是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 2)、任务(四个方面):文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7、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世界、读者、作家、作品。 8、文学理论应有品格: 1)、文学理论的实践性2)、文学理论的价值取向 9、文学活动有两个流动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作品价值生成—文学消费 10、文学理论的几种基本形态 1)、文学哲学:作家与世界的关系:反映论 2)、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出入”说。 西方文论:亚理斯多德“净化”说、立普斯“移情”说、弗洛伊德“无意识升华”说、荣格“原型”说、“投射”说、克罗齐“直觉”说、 3)、文学社会学:丹纳三因素说: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艺术哲学》等著作中,提出了文学创作决定于种族、环境和时代三种因素的理论。 4)、文学符号学 5)、文学价值学 6)、文学信息学 7)、文学文化学 11、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五个基本观念 1)、文活动论、2)、文学反映论、3)、艺术生产论、4)、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5)、艺术交往论 12、作者通过创作文学作品以表达他的感受并试图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 1)、“诗言志”说(选择,填空题) 《尚书·尧典》中的“诗言志” 《毛诗序》中的“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中的“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中提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白居易《与元九书》:诗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感伤诗”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13、形式主义文论 1)、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效果

论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

论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 [摘要]网络文学的迅速崛起已经直接影响到我国2 1世纪文学发展的总体面貌和格局。为廓清网络文学发展现状,笔者对我国现有的文学网站、网上作品、网民阅读状况和网络文学的势态与走向等做了一次网上调查,以期了解我国网络文学的发展规模和水平,总结其经验教训,促进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网络文学互联网文学本质 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中国开始有了本土的文学网站,开始了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历程。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文学蓬勃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网络文学批评也逐步开展起来。但网络文学作品浩如烟海,内容、形式极为丰富,网络文学批评大都以经验式评论为主,情绪色彩较重,很少对网络文学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学理分析与把握。本文将对网络文学与文学本质联系起来分析。 一、“网络文学”作为一个批评的范畴还没有正式进入文学词典,“网络文学”这一概念的所指还不确定。而且,在文学批评界,“网络文学”作为“文学”的合法性也一再受到质疑,对此,文学批评家李洁非在《Free与网络文学》一文中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文学”这个概念的提出事实上是“一种极其机会主义的权宜之计”。因为,作为一种写作方式,网络写作是非文学性的,对其评价也应该持非文学的态度。由此,他强烈地主张,要“撇开‘文学’一词来谈网络写作。网络写作根本不是为了‘文学’的目的而生的。”事实证明,网络文学作为当代文学的一个现实存在是毋庸置疑的。文学经由互联网这一特殊的传播媒介在短时间内已经影响了一部分人的阅读和写作习惯。网络文学的出现和兴盛,从一个全新的层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全面关照和认识文学的视角,即有的关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功能、文学的标准以及文学的边界等等的知识,将会重新得到检省和反思。 二、历史地看,文学作为研究和关照的对象,自有文学以来就成为研究者们不断定义和规范的东西。但是,无论是中国古代的“言志”还是“缘情”观,无论是西方古典的模仿说、再现说,还是近代的表现说,抑或是20世纪开始的对“文学性(诗性)”的所谓客观研究,都能清晰地告诉我们文学所具有的某些特征和功能,但又都不能穷尽我们对文学的全面感受和理解。总体来说,所有这些对文学的规范,都有各自对文学的独特领悟和认识,并且在特定时代主宰了人们对文学的观念视阈。但是,迄今并没有哪一种理论观点可以成为人们定义和规范文学的唯一标准。事实证明,文学史对文学的认识和知识规范是一个不断地拓广并深入的过程。同时,也说明文学自身决不是一成不变的封闭体系,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系统。 三、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用互联网给人们建构起一个全新的活动空间,有人

文学概论综合复习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指导 ]第一部分课程考核说明 1.考核目的通过本次考试,了解学生对本课程内容和重点、难点的掌握程度,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2.考核方式本课程期末考试为开卷笔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 3.适用范围、教材 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重庆电大成人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语文教育专业的“文学概论”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王一川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文学概论》教材。 4.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5.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文学概论》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6.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名词解释题(20%),填空题(20%),判断分析题(24%),简答题(20%),论述题(16%)。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 第一章文学与文学理论 一、重点名词:文学摹仿论文学理论二、重点掌握 文学的现代含义;文学的特征;文学的属性;文学理论的含义。 第二章文学文本 一、重点名词:再现型文本大众文化文本二、重点掌握 文学文本的概念和特征;英加登的文学层面论。文学文本的层面;文学文本的呈现类型及其特征;文学文本的文化类型及其特征。 第三章文学媒介 一、重点名词:文学媒介大众媒介 二、重点掌握 文学媒介的概念及媒介优先;文学媒介的特点和作用。 第四章文学语言 一、重点名词:文学语言 二、重点掌握 语言的内涵及功能;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汉语形象的修辞形态。 第五章文学形象 一、重点名词:文学意境文学意象文学典型二、重点掌握 文学意象及其特征;文学意境及其特征;文学典型及其特征。文学意象、文学意境和文学典型的演变;文学意象、文学意境、文学典型的个案分析方法,能够分析文学作品。 第六章文学体裁 一、重点名词:散文诗小说剧本二、重点掌握 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特征;诗、小说、散文、剧本的类型。文学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与汇通。 第七章文学写作 文学写作的含义和属性;文学写作的意义;作者角色;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状况;文学写作过程; 第八章文学阅读 一、重点名词 文学资源场构思文学阅读拟想读者二、重点掌握 文学阅读及其意义;读者的语境条件;读者的主体条件;读者的文本条件。文学阅读的状况、过程和效果。 第九章文学批评 一、重点名词:文学批评 二、重点掌握

文学概论-本质论

本质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活动与文学活动 一、人类活动的性质 人的生活活动,是区别于动物的生命活动、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一)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感觉不同于动物的感觉,它不但可以和对象发生功利的、伦理的关系,而且还可以发展成为一种诗意情感关系——文学艺术。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二)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艺术创造 人的感觉是积极主动的,富有创造

性。在艺术中,人可以通过形象的创造,达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三)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人的本质力量是蕴涵在人的本性中,通过一系列的言行来加以体现、贯彻的性质。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即人的本质通过社会实践而在现实世界中对象化,人又从对象化的世界中反观自己的本质的过程。 三、文学活动的地位 是审美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的特征。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一、世界和作者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它不仅是作品的反映对象,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生

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他不但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创造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二、作品 作品作为映现客观世界的“镜”与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是作者的创造对象也是读者的阅读对象。它既是作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也是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镜→叙事性文学→写实→再现→小说→典型→现实主义→西方 灯→抒情性文学→表意→表现→诗歌→意境→浪漫主义→东方 (一)模仿论与表现论的区别 (二)形式主义文论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文学概论》期末题库及答案 (各章节及其论述题的重要程度分为三级:一级为一般,无任何符号;二级为比较重要,有一个△;三级为重要,有两个△。名词解释属基本概念,应全部掌握,不区分重要程度。) △△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 一、名词解释 1. 典型 2. 特征化 3. 意境 4. 意象 5陌生化 二、论述 △1.举例说明文学话语与普通话语的不同。 △△2.文学形象有哪些特征?举例说明之。 △△3.文学典型的审美特征是什么?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关系是怎样的? △△4.举例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5.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十一章叙事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1、叙事学 2. 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 3. 叙述者的声音 4. 情节 5. 行动元与角色 6. 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 二、论述 △1.如何理解叙事的特征? △2.情节与事件的关系如何? 3.试述叙事节奏与时间的关系。 4.叙述角度的变换对于阅读有何意义?

△第十二章抒情性作品 一、名词解释 1. 抒情性作品 2. 抒情话语 3. 抒情性作品的结构 4. 声情并茂 5. 情景交融 6. 节奏 7. 隐喻 8. 象征。 9.抒情 10. 抒情话语的修辞 二、论述 △△1.文学抒情与叙事有哪些主要区别? △2.抒情话语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来突出语言的表现功能? △第十三章文学风格 一、名词解释 1. 风格 2. 创作个性 3. 话语情境 二、论述 △△1.风格有哪些特性? △2.风格有哪些基本形态? 3.文学风格除表现于作家作品的风格之外,还具有哪些方面的表现和特点?△4.如何正确理解“文如其人”与“风格即人”的观点? △△5.如何理解文学风格的价值? △△6.试论作家创作个性对风格的作用和影响。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艺术的本质性特征 由于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艺术现象的多变性。很难对艺术的本质予以充分而准确的界定。艺术的本质是离不开“形象”、“情感”和“审美”的。 概而论之,以艺术的本质论为理念,可将艺术的本质性特征界定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艺术的表载型号性、艺术的转换情感性和艺术的变异创生性几个方面。 1 艺术的精神观念性 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有多少歧见,有一点却是无异意的,即艺术是人之精神性和观念性的整合转换外化存在。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绝非单纯的物质性生产行为,而是兼容着审美观、审艺观、人文精神与社会化观念指令的创生行为。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是价值观的指令和转换呈现的整合。艺术是人类特有本质与价值观对象化的凝结创生形态。如果去掉艺术的精神观念性内涵特质,艺术将不再成其为艺术。正是因为艺术持拥着精神观念性的特质,才使艺术得以润泽人之心灵。因此,可以说,任何一件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某个时空里集中性地将其“所思所想”予以努力转化创生的结果。艺术的精神观念性,也揭示出了艺术作品特有意图放置与展示的内涵。换言之,艺术行为,总是艺术创造者有必需而特别要表达的内容转换外化实现行为。“要表达的内容”,不是纯物质性的内容,而主要是精神性的观念内容。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是不能否定的。 2 艺术的表载信号性 无论是音乐,还是美术、戏剧等艺术形态,有一个共同性的内涵,那就是模糊性。 分析起来,行为主体所依据的既不是纯粹的所谓艺术形象,也不是单纯的情感,而是一种特有的艺术化信号。从艺术传播学视点看,艺术的制码表现、展示与传播和艺术的译码接受与传播,都依赖于特有艺术行为过程或艺术行为成果所表载的信号内涵。所谓信号,是指行为主体用来传递信息或命令的光、色、波、声音、动作、形象、图示等符号性信息载体。艺术的表载信号性,就是指艺术的创生表现、传播与接受,具有制码与译码的信息实现特征。当然,特定艺术作品所呈现和传导的信号是指艺术化的信号,而非一般的如电闪雷鸣、风吹草动……那样的非人工性信号。 作为艺术表载的信号,都是人工制造的。而且是具有深刻艺术价值观和丰富艺术性的内涵。不论是音乐的声调、音响等象征性艺术信号,还是舞蹈的体姿动作、电影与电视艺术的光波连动画面、美术的图示等指代实义信号,都必须是艺术化的信号。即艺术的表载信号,是经过艺术创造者创造性组合而生的特定信号。艺术表载的信号,可以分为象征性和指称代用性或实义性信号两大类。总之,不论是创生传递听觉艺术,还是接受视觉性或视听综合性艺术,都离不开特定人工制造的艺术化信号。 我们之所以能有效感知音乐艺术的美丽,就在于我们对音乐之声与音信号的捕获与理解。对美术的表象图示与意蕴,对舞蹈艺术的体姿动态……等信号的创生放置、捕捉、翻译、理解,是艺术创造者与艺术欣赏者之主体行为得意成功实现的依据与可能。认知艺术独具的艺术化表载信号性特征,既有助于克服艺术惯例带给人们对艺术的片面性认识,又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研究艺术的内涵,以便从整体上把握艺术文化和拓展深化艺术创造实践。 3 艺术的转换情感性 无论是意识形态艺术,还是自在或本体形态艺术,其都具有突出的、鲜明的“转换情感特征”。即艺术永远是艺术家独有艺术情怀理解与调控的转换性宣泄的行为使然。艺术家也正是以此种情感宣泄的方式,才得以灵动地、积极地去进行始终充满幸福感的艺术实践活动,并提供了让他人去获得心灵上的艺术享受的可能性。艺术接受者也因在欣赏饱含艺术家理解转换性独创情怀的艺术作品过程中,受到感染或启迪而创生新的情感内涵,从而获得艺术滋润之福。任何门类的艺术,如缺少艺术家个体的主题意识的积极运作与丰富的情感蕴藏和理解转换性宣泄,整个艺术领域就只能是呈现充满了理智至上的呆若木鸡状。由此也将使艺术失却了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