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

志,2011,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

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

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

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一条的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指导患者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注意“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提高医生对患者教育的意识。

4.反映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努力反映国际上关于湿疹治疗的最新治疗理念和治疗进展,在治疗方面,强调了外用糖皮质激素为湿疹治疗的一线用药,同时还强调了感染和细菌定植在湿疹复发和加重方面所起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此外,除了对传统的药物和方法介绍外,对近年来开始在临床应用的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白三烯抑制剂等新的药物以及窄波紫外线等治疗方法也进行了介绍,力争做到能够反映最新进展。

5.指导医生对某些顽固、治疗抵抗患者原因的分析和应对指导,这是本指南的特色之一。因为湿疹较难治疗,经常会碰到疗效不尽如人意的情况,因此,正确指导医生客观分析治疗不成功的原因,对于修正治疗策略、改变用药种类和手段,最终提高疗效,解除患者病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希望能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三、湿疹指疗南的适用对象

各级各类皮肤科医师:本指南首先适用于各级皮肤科医

师,包括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博士生、硕士生等。为他们提供湿疹正确诊断的流程、步骤以及正确治疗的选择。

全科医师:在基层,特别在边远地区,许多皮肤病由全科医师诊治,湿疹是最常见的皮肤病,全科医师应当学会诊治。如果遵循指南进行诊治,不容易误诊误治,可提高全科医师的诊断水平和治疗水平。

其他临床学科的医师;可在特殊情况下,如下基层碰到湿疹患者,而又没有咨询皮肤科医师的条件,可利用本指南的原则进行诊疗。

附: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瘙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1.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机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

本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在机体内部因素如

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的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了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2.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疱疹、水疱、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疱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痂、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藓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瘙痒,甚至剧痒。

3.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病人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检查。

4.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乏脂性湿疹、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眼睑湿疹等;泛发性湿疹指多部位同时发生的湿疹。湿疹严重程度可根据其面积和皮疹的特点进行评分。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梅毒诊疗指南(2014版)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 在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控制局的指导和安排下,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性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性病亚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讨论制定了《性传播疾病临床诊疗与防治指南》,供皮肤科医师、妇产科医师、泌尿科医师、预防医学医师和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性病临床诊疗实践及预防控制工作中参考。现将4种性传播疾病的诊疗指南公布如下。参加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笔画为序):王千秋、王宝玺、尹跃平、冯文莉、田洪青、刘巧、刘全忠、齐淑贞、孙令、李文竹、李东宁、李珊山、苏晓红、何成雄、张建中、杨帆、杨斌、杨森、杨立刚、周平玉、陈祥生、郑和义、郑和平、段逸群、骆丹、涂亚庭、徐金华、梁国钧、龚向东、蒋娟、蒋法兴、韩建德、程浩、赖维。 梅毒(syphilis)是由苍白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可分为后天获得性梅毒和胎传梅毒(先天梅毒)。获得性梅毒又分为早期和晚期梅毒。早期梅毒指感染梅毒螺旋体在2年内,包括一期、二期和早期隐性梅毒,一、二期梅毒也可重叠出现。晚期梅毒的病程在2年以上,包括三期梅毒、心血管梅毒、晚期隐性梅毒等。神经梅毒在梅毒早晚期均可发生。胎传梅毒又分为早期(出生后2年内发病)和晚期(出生2年后发病)。 一、诊断 1.一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 (2)临床表现:①硬下疳:潜伏期一般2-4周。常为单发,也可多发。初为粟粒大小高出皮面的结节,后发展成直径约1~2 cm的圆形或椭圆形浅在性溃疡。典型的硬下疳界限清楚、边缘略隆起,创面平坦、清洁;触诊浸润明显,呈软骨样硬度;无明显疼痛或轻度触痛。多见于外生殖器部位;②腹股沟或患部近卫淋巴结肿大:可为单侧或双侧,无痛,相互孤立而不粘连,质中,不化脓破溃,其表面皮肤无红、肿、热。 (3)实验室检查:①采用暗视野显微镜或镀银染色显微镜检查法,取硬下疳损害渗出液或淋巴结穿刺液,可查到梅毒螺旋体,但检出率较低;②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如感染不足2~3周,该试验可为阴性,应于感染4周后复查;③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阳性,极早期可阴性。 (4)诊断分类:①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②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或同时符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中③项,可有或无流行病学史;②确诊病例:应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实验室检查中①项,或同时符合疑似病例的要求和两类梅毒血清学试验均为阳性。 2.二期梅毒: (1)流行病学史:有不安全性行为,多性伴或性伴感染史,或有输血史(供血者为早期梅毒患者)。 (2)临床表现:可有一期梅毒史(常在硬下疳发生后4-6周出现),病期2年内。①皮肤黏膜损害:皮损类型多样化,包括斑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皮损、毛囊疹及脓疱疹等,分布于躯体和四肢等部位,常泛发对称。掌跖部暗红斑及脱屑性斑丘疹,外阴及肛周的湿丘疹或扁平湿疣为其特征性损害。皮疹一般无瘙痒感。可出现口腔黏膜斑、虫蚀样脱发。二期复发梅毒皮损数目较少,皮损形态奇特,常呈环状或弓形或弧形;②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肿大;③可出现梅毒性骨关节、眼、内脏及神经系统损害等。

儿童湿疹指南翻译稿

evans army community hospital 伊万斯陆军社区医院儿科教育讲座 A PARENT’S GUIDE TO ECZEMA 父母的湿疹指南 ※什么是湿疹? 湿疹这个词来源于古希腊“to boil over”,它最初是用来指发痒的疹子和疱疹,现在它常常用来描述皮肤的红且极其痒的炎症。湿疹在孩子中最常见的类型是遗传过敏性湿疹,它与哮喘、枯草热有关联。atopic eczema”遗传过敏性湿疹and “atopic dermatitis”遗传过敏性皮炎是指同一件事情但不要混淆。湿疹的儿童因有敏感的皮肤而容易烦躁、易怒。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有湿疹? 遗传过敏性湿疹是遗传性功能失调而导致敏感性皮肤,常常是家里有其他成员有湿疹、哮喘或枯草热,但这不一定是经常见到的情况,日常事务中还有许多外部的因素会影响导致湿疹。 ※孩子的湿疹何时好转呢? 你的孩子敏感性皮肤趋势可能会延续到青少年期。无论如何,孩子的湿疹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好转。湿疹停止的年龄是完全不一样的,但许多孩子5岁时会出现明显改善,大部分孩子在青春期可能会偶尔有些症状。仅仅一小部分持续到成年期还会有讨厌的湿疹。 ※湿疹会引起过敏症吗? 不会,湿疹不会导致任何特有的过敏症。 有湿疹的儿童有过敏的皮肤,可以对许多和皮肤接触的物质有反应。你不能够期望发现一种、两种或三种导致你孩子湿疹的过敏原。此外,在孩子周围环境中移去可疑的过敏原并不能改善湿疹。虽然许多人坚信过敏原导致湿疹,他们仅是简单的相信,而并没有科学研究的证实。

※过敏原实验能帮助我们的孩子吗? 不能。有湿疹的孩子往往在皮肤实验上显示出多种阳性反应,而对治疗帮助不大。血液过敏原实验同样无效。 ※湿疹的治疗 没有单纯的外用药能够治愈湿疹,但是无论如何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简单的治疗方法,外用药可以有效的控制湿疹。 润滑剂和润滑油 这些产品可以使皮肤滋润柔软,可以复原皮肤弹性和柔软性,帮助减少痒及抓痕,润滑剂是安全的,可以常用,作为第一线外用药。这阶段治疗包括每天洗澡 温和的肥皂如dove(多芬),肥皂替代物如Cetaphil(丝塔芙) 湿化用品如Moisturel(此产品慎用)Eucerin(优色林)可以大面积的用于干燥的皮肤,至少一天两次并尽可能多使用。 您孩子的敏感皮肤需要每天湿化,近似于每天刷牙,湿化措施可以保护皮肤避免干燥从而使皮肤光滑,并且减少搔痒及红皮肤。 ※局部用激素类软膏 恰当局部使用激素类软膏是安全的,也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油膏类,比如凡士林是灰白、稠厚的。而乳霜是白色且水分较多。在发红的炎症部位必需每天用一到两次。特别是在洗澡后,皮肤还是潮湿的时候立即用一次。激素类软膏先用,润肤膏用于无发红的皮肤部位。润肤膏不能用于激素前。温和的局部用激素软膏如1%氢化可的松,去炎松或氢化可的松-17-戊酸软膏对于大部分儿童来说足有效了。偶尔医生可能需要使用强效的激素软膏。 ※局部用免疫调节药物 对于那些对温和的激素软膏无效或需要长时间使用激素的儿童就需要考虑使用局部免疫调节药物,如Elidel(吡美莫司)、Protopic(他克莫司)是两个可以用于儿童的产品。 ※抗组胺药物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全网发布:2011-07-15 08:24 发表者:董志巧 (访问人次:3488)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2011年)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年1月第44卷第1期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淄博市中医院皮肤科商永明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

2015 面部烧伤畸形诊疗指南

DOI: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2BAI11B03)通信作者:李青峰,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整复外科,E-mail: dr.liqingfeng@https://www.360docs.net/doc/c115342200.html, 网络出版时间: 网络出版地址:·专家论坛· 面部烧伤畸形诊疗指南 全国整形外科多中心研究平台?执笔:昝涛,李青峰 全国整形外科多中心研究平台成员(按拼音排序):东莞康华医院整形外科,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形美容外科,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外科,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整形外科,吉化集团公司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江西省人民医院整形外科,解放军总医院整形外科,浏阳市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整形外科,山东省立医院整形外科,上海长征医院整形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烧伤整形科,武汉市第三人民医院整形外科,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整形外科,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执笔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上海,200011)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每年约有1 100万烧伤患者,其中90%烧伤发生在发展中国家[1]。严重烧伤即使能够存活下来,患者也可能因残疾和容貌损毁而带来许多社会问题。面部是人体的外露部位之一,体现个人的主要特征,在社交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同时,面部集中了眼、耳、鼻、口等器官,是维持人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器官。由于面颈部常暴露在外,易受到各种烧伤侵害,研究显示约50%的烧伤累及该部位[2]。严重面部烧伤畸形不仅使患者失去正常面容,而且使患者的眼、口闭合与通气功能障碍,颈部活动受限,并可造成眼、口、鼻等器官的渐进性损伤,甚至失明等。另一方面,严重烧伤使青壮年丧失了工作能力,并有严重的心理、社交障碍,受到社会人群歧视,也使患者无法融入社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严重负担。 目前,对于面部烧伤的整形诊疗尚缺乏统一的分型及评价标准,无法对面部烧伤畸形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医疗机构诊疗水平的差异,医生对修复技术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存在治疗不当、甚至造成二次损伤的情况。本文依据面部软组织修复原则,结合最新文献资料,通过全国整形外科多中心研究平台、21家医院专科医生、历时5年、经多次讨论会,提出了面部烧伤畸形的皮肤软组织整形治疗指南。旨在通过该指南使面部烧伤治疗有章可循,并统一术后评价方法,以提高面部烧伤畸形的整复效果。 1 诊断 1.1病史采集 1.1.1烧伤相关情况包括:①烧伤原因、时间、深度、部位及面积等;②烧伤瘢痕瘙痒、疼痛等症状及片状、蹼状等形态;③瘢痕挛缩情况,是否造成邻近组织、器官的功能损害;④患者既往治疗史、供区损伤情况;⑤术后功能康复情况。 1.1.2 一般情况包括:①患者目前的身体恢复情况、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②患者慢性疾病史、手术史、过敏史、个人史、生育史及家族史等;③患者整形修复的愿望和期望值,患者本人和亲属的配合程度、时间和经济实力等。 1.2专科检查 包括:①面部烧伤瘢痕的部位、大小、厚度、颜色、质地、挛缩情况的测量和评估,目前国际上最常用的瘢痕评价量表为温哥华瘢痕评分(Vancouver scar scale)[3];②面部器官畸形程度,如眼睑外翻、角膜损伤情况、泪道损伤情况、口周瘢痕挛缩(张口大小)、鼻缺损或鼻孔闭锁、耳缺损或变形、眉缺损、颏颈胸粘连程度(颏颈角),有无气管烧伤、插管困难情况;③对于儿童烧伤患者,应注意瘢痕挛缩是否造成骨骼及软组织发育障碍。 1.3辅助检查 除血常规、肝肾功能、胸片、心电图等常规检查外,还应作如下检查:①严重面部烧伤畸形患者应行MRI和CT三维重建检查,估计软组织和骨骼缺损量。②口周瘢痕挛缩和颏颈粘连患者,可行X线片检查骨性张口程度和骨性颏颈角;严重的颏颈粘连患者,应行颈部气管X线呼吸相或气管CT三维重建等,评价有无插管困难,必要时麻醉科会诊。③利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受区和供区血供进行评估,为皮瓣选择和手术设计提供客观依据[4-5]。④具备相应设备的单位,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面部软组织三维影像数据,并通过计算机重建,打印 2015-04-24 17:02 https://www.360docs.net/doc/c115342200.html,/kcms/detail/51.1372.R.20150424.1702.001.html

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Eczema)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其特点为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皮疹多型性、对称分布。为规范湿疹的诊治,专家组在循证医学的基础上特制定本指南,随着学科的发展其内容将会不断予以修订,以满足集团皮肤科医师的需求。当然,指南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和新药的研发,痤疮的治疗也需与时俱进,定期更新。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湿疹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湿疹诊治中的所有问题。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一、定义 是病因不确定的过敏性炎症,在急性阶段中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等皮疹,在亚急性阶段时渗液较少。在慢性阶段时,患处皮肤干燥,有色素沉着、鳞屑及苔藓样化等。湿疹容易复发,有时加重或减轻。病人一般觉痒。 二、症状 1、皮损特点: 皮疹多形性、对称分布、瘙痒剧烈、界限不清、易见渗出、反复发作可将湿疹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期。 1.1急性湿疹: 为原发性、多形性皮疹; 在红斑基础上有密集的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经搔抓可形成糜烂面、渗出及结痂; 皮损边缘弥漫境界不清; 若伴有感染可形成脓疱; 常对称发生。 1.2亚急性湿疹: 介于急性和慢性湿疹之间,红肿及渗出减轻,可有丘疹及少量丘疱疹,轻度糜烂、鳞屑、结痂,瘙痒可减轻; 若再次接触致敏原、处理不当或刺激可再次转为急性湿疹,若经久不愈可转为慢性湿疹。 1.3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及亚急性期迁延而成,皮损为散在红斑及丘疹、抓痕,皮肤肥厚,呈苔藓样变,伴色素沉着或减退,瘙痒明显; 时轻时重,可延续数月、数年之久;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的指南

中国疝和腹壁外科诊疗指南(2012 年版) 发表者:丁印鲁(访问人次:29)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 年和2003 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 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 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指南》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 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 病因 2.1.1 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 腹腔压力腹压和瞬间的腹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 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 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 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 病理生理 当腹腔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 甚至危及生命。 3、分类与分型 疝的分类与分型目的在于准确的描述病情,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和比较及评价各种治疗的效 果。 3.1 分类 3.1.1 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按疝发生的解剖部位,腹股沟疝可分为斜疝、直疝、股疝、复合 疝等,这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分类。 1)斜疝斜疝:自环进入腹股沟管的疝。 2)直疝直疝:自直疝三角突起的疝。 3)股疝股疝:经股环进入股管的疝。 4)复合疝复合疝:同时存在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疝。 5)股血管周围疝股血管周围疝:进入股血管前侧或外侧的疝,临床上较为罕见。

《临床诊疗指南》定稿

《肝包虫病临床诊疗指南》 肝棘球蚴病(肝包虫病) 〔概述〕肝棘蚴球病(hepatic echinococcosis)又称肝包虫病(hepatic hydatidosis)是流行于世界畜牧业发达地区常见的人畜共患性寄生虫病。对人体构成危害的主要有两种包虫病类型,即由细粒棘球绦虫(亦称犬绦虫)虫卵感染所致肝囊性包虫病(hepatic cystic echinococcosis,HCE)约占97%和由多房棘球绦虫(狐、狼绦虫)虫卵感染所致的肝泡性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约占3%。分布于亚洲,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中欧地区及北美阿拉斯加和日本北海道,中国西部属包虫病高发地区。 狗是犬绦虫的主要终末宿主,而羊、牛、马、人是中间宿主。犬绦虫寄生在狗的小肠内,虫卵随粪便排出。人误食的虫卵在十二指肠内孵化成六钩蚴脱壳而出,穿肠粘膜小静脉进入门静脉血流,首先在肝脏(约占75%)寄生,部分可随血流到肺脏(约占20%),通过肺循环进入体循环可播散至全身(腹腔、脾、肾、脑、骨、肌肉、眼眶等)寄生并发育成包虫,多脏器多发约占8%-10%。包虫囊肿病理形态结构分为内囊和外囊,内囊为包虫的本体,其内层是较薄的生发层,可产生原头节和生发囊,外层是白色透明状多层角质层,状似粉皮样。外囊则由于肝组织的免疫防御反应在内囊周围形成一层纤维包膜,病程久时外囊肥厚并常发生钙化。 〔临床表现〕可有流行病史或过敏反应病史,儿童及青年为好发年龄。早期无明显症状,包虫增大产生压迫症候群:即上腹部胀满感,肝顶部巨大包虫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肝门部包虫可压迫门静脉和胆道,引起梗阻性黄疸、脾肿大和腹水;肝左叶包虫压迫胃导致胀满不适。主要并发症是包虫破裂和包虫感染。各种外力所致包虫破裂最为常见,腹痛和腹部包块骤然缩小或消失,常伴有皮肤瘙痒,荨麻疹,腹膜炎等过敏反应,严重者可突发过敏性休克。包虫破裂原头节随囊液播散种植形成多发性包虫病。包虫囊破入肝内胆管可表现为类似胆石症征象;囊皮或子囊阻塞胆道可继发感染,表现为胆管炎的三联症(腹痛、寒战高热、黄疸),严重者可演变为急性化脓梗阻性胆管炎。包虫并发感染多因囊肿形成胆漏后继发细菌性感染,临床表现为肝脓肿,因纤维外囊较厚故中毒症状相对较轻。肝顶部包虫感染可穿透膈肌破入肺内形成胆管—包虫囊—支气管瘘。 〔诊断要点〕 1、包虫病的流行病学史或过敏反应史。 2、影像学检查:B型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囊肿部位、大小和形态结构,囊肿的“双层壁”或周边“弧形钙化”是包虫囊肿的特征性影像。X线亦能显示肝包虫囊肿外形和周边“弧形钙化”囊壁影,是肺包虫囊肿的首选检查方法。此外,CT和MRI在包虫病的定位分型及大血管相互关系方面具有特殊的影像诊断价值。 3、免疫学检查:包虫病人的抗体检测是免疫学诊断的主要方法,常用方法有: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间接血凝法(IHA),点免疫法(Dot-ELISA),点免疫胶体金渗滤法(Dot Immunogold Filtration Assay)等,目前趋向于使用包虫病组合抗原(含2-4种粗制和纯化抗原)以兼顾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达90%以上,已完全替代已废止使用的Casoni 试验(包虫病囊液皮内试验)。此外,夹心ELISA法检测人体循环抗原,补体结合试验等虽然诊断敏感性较低,但其诊断特异性和免疫随访仍具有一定价值。 〔鉴别诊断〕 1、肝囊肿:囊壁较薄,无“双层壁”囊的特征,并可借助包虫病免疫试验加以区别。 2、细菌性肝脓肿:无包虫特异性影像,其脓肿坒相对较薄且全身中毒症状较重。 3、肝右叶包虫囊肿还应与右侧肾盂积水,胆囊积液相鉴别,除影像学特征外免疫检测是主要鉴别方法。

中医湿疹诊疗指南-2019年文档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湿疹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免疫学组 本指南是在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领导下由免疫学组全体学组委员和相关专家集体讨论制定,供我国皮肤科医师、全科医师以及其他相关学科医师在湿疹诊疗实践中参考。参加本指南制定的专家有(以姓氏拼音为序):毕志刚、邓丹琪、杜娟、范卫新、方红、郭在培、顾恒、郝飞、高兴华、金江、廖康煌、李惠、李林峰、刘玲玲、刘彦群、陆东庆、陆洁、陆前进、吕新翔、潘萌、彭振辉、苏向阳、孙东杰、孙乐栋、涂彩霞、王培光、夏济平、谢志强、张广中、张建中、张理涛、张小鸣、章星琪、赵辨、朱武。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伴有明显疹痒,易复发,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病是皮肤科常见病,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美国为10.7%。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湿疹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机体内因包括免疫功能异常(如免疫失衡、免疫缺陷等)和系统性疾病(如内分泌疾病、营养障碍、慢性感染、肿瘤等)以及遗传性或获得性皮肤屏障功能障碍。外因如,环境或食品中的过敏原、刺激原、微生物、环境温度或湿度变化、日晒等均可以引发或加重湿疹。社会心理因素如紧张焦虑也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本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如免疫功能异常、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基础上,由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免疫性机制如变态反应和非免疫性机制如皮肤刺激均参与发病过程。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侵袭、超抗原作用或诱导免疫反应引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湿疹临床表现可以分为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三期。急性期表现为红斑、水肿基础上粟粒大丘疹、丘疤疹、水疤、糜烂及渗出,病变中心往往较重,而逐渐向周围蔓延,外围又有散在丘疹、丘疤疹,故境界不清。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糜烂面结痴、脱屑。慢性湿疹主要表现为粗糙肥厚、苔鲜样变,可伴有色素改变,手足部湿疹可伴发甲改变。皮疹一般对称分布、常反复发作,自觉症状为疹痒,甚至剧痒 三、实验室检查 主要用于鉴别诊断和筛查可能病因,血常规检查可有嗜酸粒细胞增多,还可有血清嗜酸性阳离子蛋白增高,部分蕙者有血清IgE增高,变应原检查有助于寻找可能的致敏原,斑贴试验有助于诊断接触性皮炎,真菌检查可鉴别浅部真菌病,疥虫检查可协助排除疥疮,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查可帮助鉴别具有湿疹皮炎皮损的先天性疾病,皮损细菌培养可帮助诊断继发细菌感染等,必要时应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 四、诊断和鉴别诊断 湿疹的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结合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特殊类型的湿疹根据临床特点进行诊断,如干燥性湿疹、自身敏感性皮炎、钱币状湿疹等;非特异者可根据临床部位进行诊断,如手湿疹、小腿湿疹、肛周湿疹、乳房湿疹、阴囊湿疹、耳湿疹、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张建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勿容置疑,湿疹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和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为了规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2011,44(1):5-6),目的是规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张建中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及其解读 勿容置疑,湿疹就是皮肤科最常见的疾病。各类湿疹可占皮肤科门诊量的20%。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我国人民的皮肤病谱也发生了重要变化,过敏性(变态反应性)疾病越来越多,据研究湿疹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要超过糖尿病等某些内科疾病。 由于湿疹的病因多种多样,难以寻找,临床表现也多种多样,因此导致了诊断的困难与不一致性,由此带来的就是治疗的不一致与不规范。为了规范中国皮肤科医生乃至全科医生诊疗湿疹的行为,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就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与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与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

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就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就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与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与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就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就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与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就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就是就是治疗不当,二就是治疗不足;三就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

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完整版)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治疗手段的进步,修复创面、挽救生命已不再是烧伤治疗的惟一目标,预防和减轻畸形、恢复功能、改善外观、帮助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烧伤康复的理念及技术正逐渐为众多烧伤治疗单位所接纳。 为规范烧伤外科专业康复治疗的形式和内容,经借鉴国外烧伤康复治疗经验,并基于对全国39家烧伤治疗单位开展康复治疗情况的调查结果[1],以欧美烧伤康复治疗指南[2]为蓝本,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烧伤科医师分会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当前医疗环境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南。希望以此为起点,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对该指南进行修订和完善,逐渐形成适合国内医疗模式的烧伤康复治疗指导规范,让烧伤患者从中受益。 1 烧伤康复治疗的目标 近期目标:维持并逐步增加未受伤及受伤部位关节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减轻水肿、疼痛,改善肌力、耐力,预防挛缩,减少瘢痕增生。 长期目标:改善关节肌肉力量以及ROM,提高运动能力、灵活性、协调性,逐步恢复身体转移、行走能力。

可参照的离院标准:能独立完成站立、行走、就餐、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实现基本自理。 终极目标:实现烧伤患者良好的家庭和社会回归。通过康复治疗,使患者尽可能回归到伤前的生活状态:(1)拥有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的能力(activies of daily living,ADL)和相应的学习、工作能力;(2)更好的外观;(3)良好的创伤后心理适应[3]。 2 烧伤康复治疗关注的问题[4,5] (1)因制动造成的肌肉萎缩以及肌力、耐力、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的下降; (2)因制动所致关节周围纤维组织沉积、增生引起的软组织粘连、关节ROM 下降;(3)因瘢痕增生或制动后瘢痕、肌腱、肌肉等软组织挛缩造成的关节僵硬、畸形;(4)因制动造成的心肺功能下降,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与压疮风险的增加;(5)烧伤创面、感染创面、肢体肿胀的辅助治疗;(6)因烧伤造成的皮肤色素异常、瘢痕增生所致外形改变;(7)烧伤后伴随的躯体不适如感觉异常、疼痛、瘙痒、睡眠障碍等的辅助治疗;(8)烧伤后脏器功能障碍;(9)烧伤后治疗结局的追踪与随访;(10)因关节ROM下降或肢体残障造成的ADL、学习能力、工作能力下降;(11)因烧伤造成的社会、心理问题,包括工作、学习、交往、家庭等方面。 3 烧伤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

中国湿疹诊疗指南

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组织国内皮肤科免疫学领域的专家经过多次讨论,制定并推出了“中国湿疹诊疗指南”(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1, 44(1):5-6),目的是规范我国在湿疹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医疗行为,使患者得到准确的诊断和科学的治疗。 一、制定湿疹诊疗指南的背景 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据研究,湿疹在西方国家患病率高达10%以上,美国为10.7%,2008年进行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我国一般人群患病率约为7.5%,已经接近西方国家,近20年来在工业化国家中的发病率还在升高。我国正在不断推进工业化进程,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感染性皮肤病逐渐减少,而过敏性皮肤病却逐渐增加,近二十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也显示湿疹的发病率在上升。因此应当提高皮肤科医生对这一疾病的认识。 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大:湿疹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疾病,可持续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最显著的症状是瘙痒剧烈,可明显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严重者还可影响睡眠。有一项研究,将湿疹和糖尿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湿疹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远远高于糖尿病。 湿疹概念存在中外差别:欧美等发达国家特应性皮炎的发病率远远高于我国,在欧美、日本等国都有特应性皮炎的诊疗指南。对于特应性皮炎和湿疹的认识,中外皮肤科医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最大的差别是在我国存湿疹的诊断率远远高于特应性皮炎,而在国外湿疹的诊断越来越少,许多中国医生诊断为泛发型湿疹的病例在欧美一般认为是内源性特应性皮炎。因为我国大量患者被诊断为湿疹,因此有必要制定我国湿疹诊疗指南。 国内皮肤科医生对湿疹的认识水平不一,需要提高:在国内,临床上往往将皮炎和湿疹统称为皮炎湿疹类疾病,许多医生不认真研究皮炎与湿疹的区别,遇到起皮疹(丘疹)伴有瘙痒的患者,一律诊断为湿疹(或皮炎),因此导致治疗上的简单化甚至不正确。实际上,大部分皮炎为病因较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而湿疹往往是病因不甚明确的过敏性皮肤病;皮炎往往不为较局限,而湿疹往往范围大、对称;皮炎往往在去除病因后即可消退,而湿疹往往呈明星经过,缓解与复发交替。许多医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病因,如何进行鉴别诊断,从而使得所采取治疗得不到理想的疗效。 治疗还不够规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是治疗不当,二是治疗不足;三是治疗过度。治疗不当体现在治疗策略不正确或不完善,有不少医生重视用药,但不重视患者教育,不了解或不重视基础治疗,不知道如何选择药物,如不知道如何选择使用激素和非激素药物,因此往往不能取得良好疗效;治疗不足体现在有些医生不敢用药,如有些患者和家属惧怕甚至拒绝应用应用激素类药物,医生往往迁就患者,不敢用疗效确切的药物,反而使用一些疗效不确切的药物,导致疾病疗效查或过早发生复发或加重。治疗过度则是相反,不管病情,应用了许多不必要的系统治疗药物,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的发生。发生上述三方面的原因除了医生水平外,缺乏一个易于执行的诊疗指南,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 二、湿疹诊疗指南的特点 1.简明扼要,易读易用:我们在制定本指南过程中,坚持为临床、为基层服务的理念,采取简明扼要,易读易用的原则,对发病机制等尽量压缩,突出临床医生最关心的湿疹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三部分。争取做到篇幅小、可读性强、易记。易用。 2.湿疹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是困惑基层医生和最大问题,为了使广大医生提高对湿疹的诊断水平,在指南中我们提出了湿疹诊断的路线图,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写的很清楚,步骤分明,脉络清晰,医生沿这条步骤即可正确诊断湿疹。这样有利于帮助基层医生在湿疹诊断和鉴别诊断中遵循一条的规范化步骤,从而降低漏诊和误诊率。 3.强调在湿疹治疗中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将患者教育和基础治疗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指导医生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向患者解释疾病,如何指导患者用药,如何观察病情,如何注意“衣、食、住、行、洗”等方方面面的事项,提高医生对患者教育的意识。

1、项目名称源于昆虫美洲大蠊的系列原创新药研制及产业化

1、项目名称 源于昆虫美洲大蠊的系列原创新药研制及产业化 2、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提名单位:云南省 该项目围绕美洲大蠊系列原创新药的研制与产业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将科技创新贯穿于新药研发、生产、临床应用全过程,创新提出了“民间验方-理论创新-工艺优化-临床应用”的昆虫药物研发技术体系,建立了相应的技术平台和关键技术,成功研制了康复新液等3个新药,惠及我国数以亿计的胃、十二指肠溃疡,心力衰竭和乙型肝炎患者,使我国在昆虫药物研发领域“领跑”国际。 该项目获云南科技进步一、二等奖各1项,授权专利37项(发明24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94篇。3个新药均实现产业化,培植年销售过亿元品种2个。相关药物在全国4500家医院服务患者超1亿人次,尤其是康复新液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为抢救伤员作出了重要贡献,被列入国防战备用药及国家医保目录,获选国家重点新产品。本项目建立的昆虫药物研发技术体系、制剂开发思路和产学研合作临床转化模式,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引领国际昆虫药物研发和产业化提供了示范。 我单位认真审阅了该项目推荐书及附件材料,确认全部材料真实有效,相关内容符合填写要求。符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推荐条件。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3、项目简介 该项目属于生物技术与新医药领域 该项目团队历经40年,在国家“九五”攻关、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等26个项目资助下,从临床重大需求出发,基于转化医学思路,结合药理学和代谢组学等现代研究方法,突破了彝药美洲大蠊药效物质发现、有害物质脱除、产品和原料工业化生产成套关键技术,构建了“民间验方-理论创新-工艺创建-临床应用”的昆虫药物研发技术体系,成功研制了康复新液等3个新药,惠及我国数以亿计的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心力衰竭和乙型肝炎等患者,实现我国昆虫药物研发与产业化“领跑”国际。项目取得以下主要创新成果和效益: 1.针对复杂创面损伤、心衰及乙型肝炎治疗的世界难题,突破民间验方到临床规模应用的若干关键技术,成功创制3个新药,填补用药空白。创新性的系统开展了美洲大蠊的物质基础、药效、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①首次从中发现调节EGF和bFGF基因表达的具有创面修复功能的物质,并成功研制康复新液,解决了腔道黏膜损伤“临床急需,但无药可用”的重大临床问题;产品在消化系统和皮肤科中成药用药排名第一,市场占有率达43%;被中国创面诊疗指南等9个临床指南及共识推荐。②国际上首次从中发现一类通过调节Ca2+通道治疗心衰的小肽物质,成功研制心脉隆注射液;2104例RCT临床研究显示,其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产品被心肌梗死中医临床诊疗等5个专家共识及指南推荐。③成功研制全球首个抗乙肝昆虫药物肝龙胶囊,其具有显著的抑制乙肝病毒复制作用,对慢性乙型肝炎总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