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股滑行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鉴别一览表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股滑行纤维瘤和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影像鉴别一览表

科普教育】骨肿瘤,(十四)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

科普教育】骨肿瘤,(十四)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Fibroma 非骨化性纤维瘤(NOF)是儿童中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它们在男性中比在女性中多出现两次。 据估计,30%至40%的20岁以下的人有NOF,虽然很少有任何症状。当患者由于另一个原因(例如运动损伤)需要X射线时,偶尔会发现NOF。 NOF不变为癌性,它们不扩散(转移)。在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治疗,因为这些肿瘤通常在孩子成年后。 该X射线图像示出了在膝关节附近的胫骨的上端处的NOF。约43%的NOF存在于胫骨中。 非骨化性纤维瘤,1942年Jaffe等认为是一种肿瘤,并将其巨细胞瘤类中分离出来,1945年Hatcher则指出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实质上是一种瘤样病损,又称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病,但目前则认为这种病变与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病理

上难以区分。端皮质处较常见。 (一)大体所见肿瘤呈棕色或暗红色,切面成结节状。干瘤处理纤维性骨质缺陷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所组成。 (二)显微镜检可见大量纤维细胞显示漩涡状排列,可看到少量散在性的巨细胞和泡沫细胞。许多细胞含有含铁血黄素颗粒,但不论细胞如何丰富,肿瘤细胞内一般没有成骨现象,这是本病的特征。在邻近的骨组织可发生反应性增生。 男性,10岁,外伤后右下肢疼痛不适半天,既往无明显不适

上图病理切片,镜下见纤维组织增生,滤泡样细胞和少量多核巨细胞,符合非骨化性纤维瘤(来源:爱爱医) 大约8%的NOF患者将具有多于一个肿瘤。然而,除非在某些非常罕见的情况(例如神经纤维瘤病或贾- 坎帕纳综合征),有两个或三个以上的肿瘤是罕见的。 非骨化性纤维瘤也称为干骺端性纤维性缺陷( metaphyseal fibrous defects),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fibrous cortical defects FCD),非成形性纤维瘤( nonosteogenic fibromas)或皮质纤维瘤( cortical desmoids)。 一般认为,FCD 与NOF 是同一疾病的不同表现或不同发展阶段,局限于骨皮质者为FCD;病变位于骨髓腔内或位于骨皮质膨胀累及骨髓腔者为 NOF。一般来说,FCD 病变范围多小于 2 cm,而 NOF 病变多大于 3 cm。在影像学上病灶是否累及髓腔是二者的重要鉴别点。 X表现:早期表现为较小的点状透明区,随年龄增加,病灶增大,

成骨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成骨性肿瘤 (一)骨样骨瘤 1.X线表现好发胫骨、股骨等长管状骨的骨干,绝大多数发生于骨皮质,其次为骨松质和骨膜下,少数发生于骨的关节囊部位;呈偏心性类圆形低密度区;皮质增厚、硬化;瘤巢具有特征性;分型:①皮质型; ②松质型;③骨膜下型。 2. CT表现瘤巢所在的骨破坏区为类圆形低密度灶,其中央可见瘤巢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周边密度较低为肿瘤未钙化的部分。骨破坏区周围有不同程度的硬化环、皮质增厚和骨膜新生骨。 3. MRI表现未钙化部分在T1WI上呈中等或低信号, T2WI上呈高信号;钙化部分在T1WI和T2WI上均呈低信号。肿瘤增强后强化明显。瘤巢周围骨质硬化呈低信号,瘤周水肿和骨髓水肿T1WI呈低信号, T2W1呈高信号(图10-5-1)。 二)骨肉瘤 1. X线表现 (1)观察要点:①骨质破坏;不规则斑片状、虫蚀状或大片状。②肿瘤骨;致密、絮状、毛玻璃状和针状瘤骨;3骨膜增生和Codman三角:④软组织肿块:其中可有瘤骨。 (2)X线表现分型: ①溶骨型骨肉瘤:骨质破坏的形态及部位;较大软组织肿块;骨膜反应(Codman三角),②成骨型骨肉瘤:肿瘤骨呈象牙状;放射状或不规则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快或肿胀。③混合性骨肉瘤:骨质破坏及骨质增生硬化(成骨),边界不清:软组织肿胀(或肿块);不规则骨膜反应。@将殊类型骨肉瘤:多发硬化型骨肉瘤;骨旁骨肉瘤(图10-5-2). 2. CT表现大致同线,能显示瘤体的直接征象, MPR重建对诊断和观察周围组织情况、肿瘤在髓腔内蔓延的情况有很大的意义,增强扫描对肿瘤实质部分的强化显示较好,可见明显强化,坏死部分无强化,能将肿瘤和周围正常组织区分得更清楚(图1 3. MRI表现MRI扫描目的在于进一步明确肿瘤的骨外扩展与髓腔浸润的范围,以及病变与邻近重要结构的关系。发现瘤骨更敏感,显示软组织更清晰;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瘤骨和瘤软骨钙化在T2WI显示最好,形态表现与CT相似,但显示细小骨质改变能力不及CT;大多数肿瘤T,WI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 T1WI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肿块外形不则,边缘不清楚(图10-5.4)。 二、成软骨性肿瘤 (-)骨软骨瘤(外生骨疣) 1. x线表现 (1)好发骨干、干骺端或骨端的骨性突起;发生在扁骨者常呈一团菜花状钙化;软骨通常不显影,钙化时可清晰显示(图10-5-5)。 (2)背离关节生长:肿瘤基底部与骨干多以宽基底相连,可见骨小梁与之延续。少数肿瘤可发生恶变。 2.CT表现骨性基底的骨皮质和骨松质均与母体骨相延续,表面有软骨覆盖。软骨帽边缘多光整,其内可见点状或环形钙化。增强扫描病灶无明显强化。MPR重建有助于诊断,显示软骨帽,增强扫描无强化。 3. MRI表现形态表现同X线和CT,对软骨帽的显示价值较大,厚度>2cm提示恶性变可能性大。 (二)软骨瘤(内生性软骨瘤) 1.X线表现好发于手足短管状骨。可恶性变为软骨肉瘤(图10-5-6): ①中心性、膨胀性生长;②卵圆形低密度区,可见分隔; ③内见砂粒样钙化

骨肌系统 骨肿瘤及肿瘤样变:骨纤维组织肿瘤--纤维骨皮质缺损

骨肿瘤及肿瘤样变 骨纤维组织肿瘤——纤维骨皮质缺损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 of bown,FCD)又称干髓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最早于1941年由Sontag 和Pyle发现,1955年由caffey正式命名,并为Jaffe(1958年)采用至今。现认为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如果对本病认识不足,往往诊断为骨结核或良性骨肿瘤等。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现结合本人临床经验体会,对此专题进行讨论。 一、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临床表现 多见于4-10岁儿童,性别男多于女。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腓骨两端。早期一般无症状,多在外伤或骨折后行X线检查时偶尔发现。有些病例临床上有轻度疼痛、压痛及局部肿胀,有时疼痛可放射至关节。 二、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表现 1、X线表现 好发部位为膝关节(股骨远端和胫骨上下端内后侧骨皮质。股骨远端占81.8%-90%)。其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内、后部,长轴与骨干长轴一致的椭圆形或圆形缺损,边缘多清晰、锐利并环以硬化线。病灶内表现为均匀的低密度,无钙化影。病灶周围无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病灶距离骺板大部分在30 mm以内。切线位:病

灶浅小者及表面有无骨壳因邻近骨皮质重叠多不能显示,股骨远段外旋位或胫骨近端内旋位有利于病灶显示。部分缺损内可见纵向的骨性分隔,一般1一2条。这些特点可作为诊断本病的依据。 2、CT表现 CT上可表现为局部的骨皮质缺损呈盆口形或蝶形,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缺损表面无骨壳亦无连续无变薄的骨皮质,且缺损底部可平整或凹凸不平,有突起的骨峭或骨性分隔,轴面像观察系自缺损底部硬化线凸起的骨峭,类似笔架,称之为“笔架征”。无钙化、碎骨片以及肿瘤软组织块影,无骨膜反应。CT避开了影像解剖重叠,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而较平片更有价值。螺旋扫描图像经工作站进行表面遮盖技术、透明技术,可清晰显示病灶处骨皮质局限性凹陷。 3、MRI表现 具有光滑边缘的纵向病损,比较均质,早期,病灶在T1WI和T2WI上多呈与肌肉相似的低信号,边缘有更低信号围绕。2个病灶内有骨性分隔而显示多囊状改变,囊隔为更低信号线,不同囊腔间信号强度略有差别。偶尔可见细线样结构的极低信号强度。静脉注射份DTPA后,可显示出薄而极强的边缘。晚期病灶骨化,T1WI和T2WI 上呈现类皮质样低信号。数年后骨质密度逐渐降低,恢复正常的骨结构,转化为正常骨髓信号,出现与黄髓相同的信号强度,且总是开始于骨干侧。 三、鉴别诊断 根据本症典型影像学表现结合发病年龄、临床表现一般能准确诊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病因病理: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又称骨纤维结构不良,可能与胚胎原始间充质发育异常有关。组织学检查可见病灶主要为成熟程度不同的纤维组织和新生的骨组织所组成。 临床表现: 一般在幼年时期发病,至儿童或青少年时才出现症状。病变发展缓慢,病程可达数十年,成年后病灶有自行静止或痊愈趋势。最常见的症状为局部畸形或伴有疼痛。根据受犯骨的多少和有无骨骼系统以外的症状,临床上分为三型:(1)病变仅侵犯一骨者为单骨型;(2)病变侵及多骨者为多骨型,最常见;(3)除了骨骼病变外,还有皮肤棕色色素沉着、(女性多见)和骨骼发育、成熟加速。血磷、血钙和血碱性磷酸酶一般均正常。 影像学表现: 1.病灶多发生于四肢长骨,尤以股骨和胫骨为多见,其次为肋骨、颅面骨、骨盆和手、足小骨,而脊柱较为少见。 线上,病灶的密度常有差异,取决于病理成分,病灶如主要为纤维组织常表现为囊状透光区;如主要为砂砾样钙化新生骨者常呈磨砂玻璃状;如新生骨钙化较多时则表现为一片明显的增白区。每一病灶,可以上述表现按不同比例组合出现。 3.位于长、短管状骨和肋骨的病灶多发生于骨干或骨骺端,病骨膨胀而变粗大,常呈单房透明或磨砂玻璃状,范围较大,其中可有致密骨嵴沿骨长轴方向

走行向内凸出,使病灶呈不完全的分房状如“丝瓜囊”。有时在病灶内可见或大或小的片状钙化影。 4.位于颅底骨和面骨的病灶以硬化型多见,表现为骨密度均匀增高,骨质增厚,与正常骨分界可清楚不清。 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骨膨胀性囊样病变如骨巨细胞瘤、内生性软骨瘤、骨血管瘤鉴别。 下面我就单纯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的鉴别诊断做下总结并再发几张图片 骨囊肿?早期骨囊肿虽可显一些不规则小梁,但晚期随着囊内骨质吸收液化骨小梁亦消失。骨纤维增殖症的囊状透亮区内充盈纤维组织及钙化不良的骨组织,故其x线透亮度不如骨囊肿明显。又骨囊肿易见于骨干与骨骨骺板板相邻近的部位,而后随着骨骺的成长才逐渐移向骨骺方向。囊肿常为中心性,对骨干形成一致性对称性膨胀。囊肿多发生在20岁以下者。 内生软骨瘤?常见于手、足小骨的多发性病变,如此病累及长骨骨干则可显出多房性透亮区。生软骨瘤病灶内常见不规则钙化。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钱象与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相类似,但前者的透亮象并非为毛玻璃样,且常为单发病灶。

纤维来源性骨病

纤维来源性病变 良性:非骨化性纤维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非骨化性纤维瘤(有时称为纤维黄色瘤)是发生儿童或青少年长骨(尤其是腿)的一种无症状且常常是意外发现的射线通透性病变。 非骨化性纤维瘤和纤维性骨皮质缺损被认为是同类病变;非骨化性纤维瘤通常指较大(>2cm)或有症状的病变。两者的组织学相同。这些病变被认为起源于骨膜。 平片表现通常具有诊断价值,表现为一透亮病变伴一窄的过渡带、边缘硬化且无基质钙化。CT或MRI可显示皮质中断或变薄,提示皮质被纤维组织所取代。 大多数病变随着成年逐步自发性硬化而消退。 恶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个有争议的笼统性诊断,最近重新命名为无特殊说明的未分化多形性肉瘤。尽管有争议并刚刚进行了重新命名,MFH仍经常被放射科医师使用。 “纤维”这一术语指的是显微镜下MFH的表现而非细胞起源。事实上,细胞起源还没有明确。 MFH是最常见的成人软组织肉瘤。它通常发生在中年和老年人的大腿或腹膜后,但也可发生在任何肢体。发生在骨骼的MFH不太常见,表现为侵袭性、溶骨性病灶。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是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的一种良性的先天性、非肿瘤性病变,其特征为正常骨松质被异常纤维组织所取代。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以是单骨受累(单骨性)或多骨受累(多骨性)。多骨受累趋向于单侧发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病理性骨折,常发生在股骨颈。 长骨的纤维异常增殖症往往在中央及干骺端,常引起弓状畸形,如极度弯曲的牧羊人手杖。 在肋骨和长管状骨,基质通常是模糊且呈磨玻璃样。 在骨盆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呈囊状。 在颅底,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常呈膨胀性且 MRI上表现非常明显。膨胀性颅底病变的主要鉴别诊断是Paget病,但病人的年龄是关键: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发生在儿童和青年人,而Paget病发生在年龄较大的成人。 McCune-Albright综合征是多骨性骨纤维异常增殖症、性早熟和皮肤牛奶咖啡斑。 albright综合征是1937年美国医生mccune和al-bright分别报告了一种具有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非隆起性皮肤褐色色素沉着斑和性早熟三大特点的疾病。Mccune-Albright Syndrome(MAS)又称为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伴性早熟综合征,以皮肤咖啡斑、性早熟、多发性骨纤维发育不良为特点。

非骨化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良性纤维源性骨肿瘤病因部位、发病年龄、病理及影像学表现

非骨化纤维瘤、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生症等良性纤维源性骨肿瘤病因、发病年龄、部位、病理表现及影像学表现 骨良性纤维病变是一组正常骨组织被纤维组织和或其衍生的矿化物取代病变,称为骨纤。 非骨化性纤维瘤(NOF) 非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来自成熟骨髓结缔组织良性肿瘤,是由儿童干骺端骨皮质纤维缺损形成,可逐渐消失,也可发展增大形成非骨化性纤维瘤。发病年龄在8—20岁之间,发病部位可分两种,一种发生在干骺端和骨干,病变均偏一侧,或完全在皮质内向髓侧轻度膨胀,或贴近皮质向髓内生长。 病理表现 1)肉眼观察:见病灶大小不一,多呈圆形,切面程暗棕色或灰色,可见多个纤细残余骨小梁或骨嵴,一般无骨膜反应。肿瘤边缘有薄层硬化带,由多个病灶融合,可呈分叶状。 2)镜下观察:梭形纤维细胞呈旋涡状或轮辐状排列,其内有灶状分布泡沫细胞和多核细胞,有时可见泡沫细胞吞噬脂质和含铁血黄素。肿瘤内无成骨成分,但肿瘤边缘的骨组织有反应性骨增生,为此瘤的特点。 影像学表现 X线 皮质型或偏心型:发生于长骨干骺端及骨干,位于皮质内或贴近皮质的圆形或椭圆形囊状破坏腔,轻度膨胀。破坏腔长轴与骨干平行,局部皮质轻度变薄或不薄,但完整,破坏腔边缘有轻度硬化环围绕,

呈轻度波浪状或花瓣状,腔内有少量分隔,纤细而致密。 髓质型或中央型:发生于长骨骨端及非长骨,病灶均位于髓腔,常侵占患骨的整个横径,呈单房或多房状骨破坏腔,破坏腔长轴与骨干平行,密度均匀一致,边缘有硬化,皮质变薄,其内可有骨间隔,纤细而致密,破坏腔可达关节面,但无向关节面膨胀凸现象。 2)CT 皮质型或偏心型:偏心圆形或椭圆形低密度区,可分隔,内无死骨、钙化、髓腔狭窄,肿瘤髓腔侧见半弧形硬化,肿瘤侧骨皮质变薄。 髓质型或中央型:不规则的膨胀性生长的低密度区,占据大部分髓腔,周围见明显的薄壁或厚壁硬化缘,皮质变薄的部分可断裂。 3)MRI。病变在T1WI呈低信号,T2WI信号增高不明显,或呈不均匀增高,病灶<2cm时信号均匀,但>2.5 cm时变得不均匀,其中高信号区代表泡沫细胞和多核巨细胞部分,病变与骨髓腔之间有低信号带,代表骨硬化带。 治疗。<15 岁保守观察,>15 岁手术治疗。 骨化性纤维瘤(OF) 病因。骨化性纤维瘤是一种良性骨纤维损害性疾病,生长缓慢。 发病年龄。好发于青少年,发病年龄多在11- 30 岁。 发病部位。可发生于长骨及颌面部,好发于颌骨、额骨、筛骨和蝶骨,发生于鼻窦者以筛窦最多,肿瘤呈膨胀性生长,较大者侵犯邻近解剖结构。早期症状不明显,肿瘤增大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常见症状有鼻塞、面部肿胀、眼球突出和移位,视力障碍、鼻出血等。骨化性纤维瘤具有局部侵袭性,常压迫周围骨质吸收变薄甚至破坏。

[骨肌影像]“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骨肌影像]“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 诊断~~~ 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资料 患者,男,20岁。右小腿疼痛2个月。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右胫骨正、侧位(图1A、图1B),右胫骨骨干偏外侧囊状低密度区及片状高密度区,病灶上部皮质变薄,有膨胀,下部与正常皮质形成V形切迹。矢状位T1WI(图1C),病灶信号不均匀,上部呈近似等肌肉信号,下部呈混杂低信号。冠状位脂肪抑制T2WI(图1D),病灶上部呈均匀高信号,下部信号不均匀增高,周围软组织呈弥漫性片状不均匀高信号。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胫骨骨干纤维结构不良。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又名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可分为单骨型和多骨型。单骨型好发于长管状骨的股骨和胫骨,扁骨的颌骨和肋骨,颅面骨以下颌骨、颞骨和枕骨好发。多骨型发病年龄较

早,多于10岁前发病,常累及一侧肢体的多骨,以胫骨、股骨、髂骨多见。累及四肢骨常致肢体增长或短缩畸形,患者跛行和轻度疼痛;累及肋骨及颌骨可出现无痛性肿块;累及颅面骨产生无痛性硬性隆起致骨性狮面;颅底病变可导致脑神经受压症状。如果同时合并骨骼系统以外的内分泌紊乱,如皮肤色素沉着及性早熟等,则称为Albright 综合征。大部分病变在青春期趋于稳定。如生长加快、疼痛剧烈应警惕恶变的可能。组织学上病变骨被纤维组织代替,纤维组织内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构成的漩涡并夹杂着软骨、骨样组织和新生骨。 X线及CT表现:①磨玻璃样改变。病变处正常骨纹消失,代之以均匀一致的磨砂玻璃样改变,病理上为网织骨,是本病特征性改变。 ②囊状膨胀性骨破坏(图2A、图2B)。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透亮区,呈单囊或多囊状,骨皮质变薄,边缘可有硬化,囊内、外常有散在条索状骨纹和斑点状致密影。③丝瓜瓤样改变。少见,表现为患骨膨胀增粗变形,皮质变薄甚至消失,内有粗大纵行走向的骨纹,颇似丝瓜瓤状。④虫蚀样骨破坏。类似溶骨性转移的骨破坏,边缘似虫蚀样。以上四种表现单独出现者较少,多为两种或以上类型共存,并且各种形态可互相转化。⑤硬化改变。成年人多见,常见于肋骨、颅骨,有时可见于椎体附件和骨盆,可能为广泛的修复性纤维化骨形成所致,病变较稳定。CT对X线片上重叠较多的部位如颅面骨、颅底骨、骨盆、脊椎等显示更佳。 图2A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非骨化性纤维瘤NOF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ibrous cortical defect of bone,FCD & 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 (FCD与NOF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无新生骨组织)有的学者认为FCD是NOF的早期阶段,二者有相似的好发部位和组织学表现,但目前仍有争议。均好发于青少年膝关节周围(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呈肌肉样软组织密度,无骨膜反应,局限于骨皮质为FCD,膨胀侵及髓腔为NOF。FCD多数病变可自行消失,但有少数病变可持续增大,当其侵犯局部骨髓腔时,则成为NOF。大多数病变可通过硬化或重构而自行消退(愈合)。如病变横径超过骨髓腔的50%以上,纵径大于6cm,骨折风险较大可考虑手术。 FCD多见于5~14 岁生长期儿童长骨干骺端,呈蝶状的骨皮质凹陷或完全缺损,仅限于骨皮质表层或骨皮质内,内缘可轻度凸向髓腔,可有硬化边,无明显骨膨胀。病变呈单发或多发,可对称出现,呈囊状或不规则形,直径多<2cm(或长度<3cm,深度<1cm),多无明显症状,多能随年龄缩小或自行消退,少数可呈家族发病。 NOF好发于20岁以下青少年,多发生于长骨距骺板3-4cm处,不累及骨骺或越过骺板线,表现为皮质或皮质下的密度减低区,常偏于一侧生长,病灶长轴与骨干平行,骨皮质膨胀变薄,大部累及骨髓腔,较少及对侧骨皮质,有薄层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呈单房型、多房型及不规则型,内可见粗细不一的骨嵴,可伴有病理性骨折,病灶

可单发或多发,较大病变中有些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多数病灶在T1WI 及T2WI均为中等到低信号,反映了内部成熟的纤维组织,如细胞成分明显多于胶原纤维,在T2WI表现为高信号。注射( Gd-DTPA)后FCD 与NOF几乎总是表现为边缘明显强化。

[骨肌影像]“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骨肌影像]“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要点及鉴 别诊断~~~ 非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资料 患者,女,15岁。跑步后右侧小腿近端疼痛4d,逐渐加重,无红肿,无活动受限。查体:右侧小腿局部压疼。 图1A 图1B 图1C 图1D 图1E 图1F 影像学报告描述 右膝正、侧位(图1A、图1B),右侧胫骨近侧干骺端内后方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清楚,周围可见硬化边,未见骨膜反应。CT平扫和矢状面重组(图1C、图1D),病变呈软组织密度,边缘清楚,呈分叶状,可见硬化边,骨皮质不完整。矢状位T1WI和T2WI(图1E、图1F),病变边缘清楚,信号不均匀,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影。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均为:右侧胫骨近侧干骺端非骨化性纤维瘤。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为骨结缔组织源性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骨骼发育成熟时,有可能自行消失。本病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和发病部位。一般将小而无症状并仅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病灶大、有症状、病变膨胀并有骨髓腔侵犯者,称为非骨化性纤维瘤。青少年好发,8~20岁多见,男性稍多于女性。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距骨骺板3~4cm的干骺端,以胫骨、股骨和腓骨多见,随年龄增长病变逐渐移向骨干。

发病缓慢,症状轻微或偶尔发现,局部可有酸痛、肿胀。 X线和CT表现:根据部位可分为皮质型和髓腔型。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亮区,病变长轴多平行于骨干;大小4~7cm,最长可达20cm;边缘有硬化边,以髓腔侧明显;皮质膨胀变薄或中断,无软组织肿块及骨膜新生骨。髓腔型多位于长骨干骺部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状透亮区,侵犯骨横径的大部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CT上病灶内密度低于肌肉组织。CT能更清楚显示病灶在骨内的位置、周围骨结构及邻近软组织改变。 MRI表现:多数为长T2、短T2信号,少数为长T2信号,硬化边呈更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鉴别诊断 1.骨样骨瘤多发生于骨皮质内,瘤巢较小,一般<1.5cm,瘤巢周围有明显的反应性骨质增生和骨膜新生骨,局部常有疼痛。 2.骨巨细胞瘤多位于骨端,有横向膨胀的倾向,多呈分房状、膨胀性骨质破坏,相邻骨质一般无硬化。20~40岁多见。 小结 非骨化性纤维瘤为结缔组织源性良性肿瘤,无成骨活动,有可能自行消失。病变多位于四肢长骨距骨骺板3~4cm的干骺端,呈单房或多房的透亮区,边缘有硬化边,无骨膜新生骨及软组织肿块。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及鉴别诊断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及鉴别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6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是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 这一时期内由我院收治的,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 各3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X线及CT诊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X线诊断,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结果。结果:观 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约为96.7%,对照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约为76.7%,观察 组患者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X线及CT诊断能够有效鉴别诊断出非骨化性纤维瘤,具有较高的临 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X线;CT诊断;鉴别诊断 为了探讨非骨化性纤维瘤的X线及CT诊断的鉴别诊断价值,现将我院在 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这一时期内收治的6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临床研究的60例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是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这一时期内由我院收治的,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 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共有19例、女性共有11例;年龄在6-32岁之间 不等,平均年龄(19.5±6.6)岁;病程在1-6年之间不等,平均病程(3.7±1.2)年;病变部位为胫骨的共有12例、股骨的共有7例、腓骨的共有5例、桡骨的共有3例、椎体的共有1例、坐骨的共有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共有17例、女性共 有13例;年龄在7-30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20.3±5.4)岁;病程在1-5年之间 不等,平均病程(3.2±1.4)年;病变部位为胫骨的共有10例、股骨的共有7例、腓骨的共有5例、桡骨的共有4例、椎体的共有2例、坐骨的共有2例。两组患 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病变部位等各项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X线及CT诊断,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X线诊断。X线 诊断采用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所生产的500 mA大型X线摄影机,CT 诊断采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所生产的GE 8800 Hispeed 64层CT机。 1.3 观察指标 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鉴别诊断结果。 1.4 统计学分析 对以上所有临床研究数据均利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来进行分析和统计,对其中的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取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诊断准确率 观察组患者中鉴别诊断准确的共有29例,诊断准确率约为96.7%;对照组患 者中鉴别诊断准确的共有23例,诊断准确率约为76.7%;观察组患者的诊断准确 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X线诊断结果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影像表现与鉴别 *导读: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fibroushistiocytoma,BFH)是原发于骨的间叶肿瘤,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组织细胞源性肿瘤。…… 骨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benign fibrous histiocy toma,BFH) 是原发于骨的间叶肿瘤,属于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中组织细胞源性肿瘤。纤维组织细胞瘤常见于软组织中,极少数起源于骨中,但两者具有相同的组织学表现。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纤维母细胞与组织细胞分化特点,与骨干骺端非骨化性纤维瘤在组织学上相似,但是具有不同的临床和放射学特点。 1 临床特征 发生于成人,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全身骨骼均可发生,但以四肢长骨居多,尤以股骨、胫骨多见。发生于干骺端多见。其余报道发生于长骨骨干、骨盆、肋骨、指(趾)骨、颈椎及上颌骨。临床表现通常以局部疼痛为主,有时可并发病理性骨折。本病具有局部侵袭性,手术刮除后可局部复发,出现进展性骨破坏,但不转移。 2 影像学特征 病变均为溶骨性,边界光滑,多数有硬化缘,内部可见粗糙骨小梁。在长骨,可起源于骨干及干骺端,后者累及骨骺多见。初期,病变位于骨髓腔内,偏心性生长,随病变进展,骨皮质受侵变薄,

可出现病理性骨折。 3 鉴别诊断 3.1 骨巨细胞瘤多呈膨胀性、偏心性骨质破坏,多房性骨破坏,骨皮质变薄,无骨硬化与骨膜反应,发生于膝关节周围,多累及骨端,血管造影多数有轻度至中度血运增加,均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不同;组织学主要为纤维黄色组织,呈旋涡状,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泡沫细胞,巨细胞较大且核数较多;而BFH梭形细胞和多核 巨细胞体积较小, 分布较稀疏,核数较少,泡沫细胞较多。本组病例均发生于骨端,呈边界清楚的膨胀性溶骨性破坏,术前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确诊须依靠病理。 3.2 非骨化性纤维瘤 (1)发病年龄:非骨化性纤维瘤以10~20 岁以下青少年多见,BFH发病年龄更大些。(2)部位:非骨化性纤维瘤发生于长骨干骺端或骨干皮质,多数位于膝关节周围,呈偏心性、骨皮质稍膨胀变薄,但靠近髓腔侧硬化环均匀,不增厚,破坏区内有较多细小分隔,透过度较高;而骨BFH发病部位多见于长骨骨干、干骺端及骨骺、骨盆、肋骨,亦见于锁骨、颈椎椎体。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髂骨和肋骨(该处从不发生非骨化性纤维瘤),也可见于长骨干,多位于骨干中央,偶见于骨骺端。 (3)临床特点:非骨化性纤维瘤常为多发,临床症状不明显,无疼痛, 发生病理骨折后出现疼痛,有自愈倾向;而BFH疼痛明显,手术刮除后有复发倾向。(4)组织学:二者组织学表现相似,但BFH 泡沫细胞相对多些。另外,干骺端纤维性缺损发生于小儿,且成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表现 作者:赵成伟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4年第04期 【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关键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影像学;表现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又被称为干骺端纤维性缺损,是一种非肿瘤纤维性病变,引发原因主要是局部骨化障碍,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或者是纤维组织增生。此病在临床上一般没有任何症状,多数是在体检偶然发现的,如果对此病的认识不足,很容易被误诊为骨结核,骨囊肿或者是骨肿瘤,从而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本文研究了我院收治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诊断方法,从而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影像的鉴别以及诊断的能力。 1 资料与方法 本文收集我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最小年龄5岁,最大年龄15岁。14例患者无症状,是由于外伤就诊时发现,2例患者是在体检时发现,2例由于被诊断为骨肿瘤经过手术病理被证实。所有患者均摄X线正侧位,其中有6例患者加拍切线位,6例患者作局部CT扫描。 2 结果 患者病变的部位:18例患者一共20个病灶,其中12例共14个病灶,位于股骨远侧干骺端,6例患者位于胫骨近侧干骺端,病灶均位于内后方。 患者的X线表现:20个病灶当中有10个呈现圆形或卵圆形,6个呈现不规则形状,4个呈现泪滴形状。病灶边界清晰的有14个,周围可以见到硬化边,边厚大约为1mm,6个病灶缺损边界模糊,缺损区域均匀,密度低,病灶内无钙化影,周围没有软组织肿胀或者是无骨膜反应。 患者的CT表现:6个病灶呈现出不规则密度减低影,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凹陷,病灶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2个病灶呈现出外侧骨皮质欠连续,2个病灶周围软组织呈现出轻微肿胀。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影像学表现 山东省文登整骨医院放射科山东文登 264400 非骨化性纤维瘤(NOF)是常见的骨纤维性病变,主要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其是否属于一种 真正的肿瘤,目前尚有争议,大多借助普通X线片能够确诊。目前临床上治疗大多采用刮除 植骨术,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临床医生减少不必要的手术,现将我们收集的经病理证 实的NOF25例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25例,男18例,女7例。年龄10~55岁,平均15岁,其中20岁以下 19例,20~30岁4例,30岁以上2例。 1.2 临床表现临床症状较轻,病程长短不一,20例因患肢不适或偶然发现肿块就诊,另外5 例因外伤摄片偶然发现。 1.3 检查方法25例均行X线平片检查,设备采用日立-800mAX线机,MODEL 170型CR工 作站;10例行CT扫描,设备采用东芝16排螺旋CT机(Aqulion16),层厚与层距均为3mm。 2 结果 2.1 发病部位股骨12例,胫骨8例,腓骨2例,桡骨1例,肱骨1例,脊椎1例,其中发 病于骨干者2例,干骺端22例。膝关节附近者20例,占全部病例的80%。 2.2 影像学表现①皮质型23例,位于干骺端或骨干皮质下的卵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透 亮区,沿骨的长轴发展,髓腔侧硬化缘明显,发生于脊椎者,位于L3椎体皮质下。4例局部 骨皮质膨胀变薄,均位于长骨。CT平扫病变为杯口样,有完整或不完整的骨包壳,其内为低 于肌肉的软组织密度,CT值为7~30 HU。另有3例为愈合期NOF,均位于长骨干骺端,表 现为与皮质相连向髓腔突出的半圆形硬化性病变,内部密度均匀。②髓腔型2例,发生于桡 骨和腓骨,病灶位于髓腔,呈中心性扩展,表现为单囊或多囊状透亮区,内密度均匀,周围 有薄层硬化边,两侧皮质膨胀变薄,发生于桡骨者出现了病理性骨折。 3讨论 3.1命名与起源NOF由Jaffe及Licht-enstein于1942年首先定名[1],并认为其为真正的肿瘤。而Schajowicz用的名称为组织细胞性黄色肉芽肿,也认为其为真性肿瘤,但目前仍有许 多学者认为其为发育性缺陷[2]。曹来宾[3]认为NOF是一种由骨髓结缔组织发生的良性骨肿瘤,当骨骼发育趋于成熟时可自行消失。NOF与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关系密切,二者有相同的 好发部位和相似的组织学表现,一般将仅局限于骨皮质的病变称为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多为 双侧对称性发生,多数病变可自行消失。少数病变可持续增大并侵入髓腔,称为NOF,多为 单发。 3.2病理特点肿瘤由坚韧的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切面上呈散在的灰黄色或褐色结节,界限分明,每一病灶周围有一薄层硬化骨组织包绕,其内无成骨。肿瘤的主要成分为梭形结缔组 织细胞,编织成漩涡状。 3.3发病年龄及部位好发于青少年,8~20岁居多,男多于女,大多为单发,多发者少见。NOF好发于长骨的干骺端,特别是股骨和胫骨,发生于骨干者多数是由病变位于干骺端随骨 骼生长移行所致,偶可发生于颅骨和脊椎。 3.4影像学表现 NOF典型的X线表现为长骨干骺端皮质下或皮质内单房或多房状骨质缺损区,内无钙化及骨化,髓腔侧硬化缘更明显。本组23例皮质型NOF均出现髓腔侧扇贝样硬 化缘,笔者认为此征象为NOF的特征性表现,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病变多沿骨干的纵轴发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分析

非骨化性纤维瘤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 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X线平片、CT扫描在诊断长骨非骨化纤维瘤中的作用,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对2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症状轻微,好发于长管状骨的干骺或骨干;股骨10例,胫骨8例,腓骨2例;胫腓骨同时发病的2例。皮质型18例,表现为皮质内或紧贴皮质下的单房或多房透亮区,病变向骨内发展突入髓腔,周围有致密的硬化带环绕,以髓腔侧明显;髓质型4例,病灶在骨内呈中央性发展,显示为单房或多房透亮区,边缘有硬化,骨皮质变薄,轻微向周围膨隆。结论术前大部分能够正确诊断;典型病例X线平片即可明确诊断;不典型者需进一步检查,更好地显示病变内部结构及向髓腔发展的情况。 【关键词】非骨化性纤维瘤 X线平片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NOF)是一种少见的纤维组织肿瘤。1942年Jaffe和Lichtenstein认为它是一种真性肿瘤,并将其从巨细胞瘤类中分离出来,三年后Hatcher认为它是干骺端纤维性骨皮质缺陷病,并认为是一种瘤样病变。1958年Jaffe正式命名为非骨化性纤维瘤(nonossifying fibroma)。但目前则认为它是一种良性纤维组织细胞性肿瘤。笔者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非骨化性纤维瘤(NOF)11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X线平片、CT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的相关性,着重从病理形态及其鉴别诊断方面进行讨论,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诊断水平。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2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8例,发病年龄最小9岁,最大24岁,平均年龄14岁。全部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病史1个月~2.5年。 1.2 临床表现 7例因局部疼痛就诊(但症状较轻微,属隐痛或酸痛);3例因外伤后肿痛而首诊;1例偶然发现。体征除6例局部稍隆起外,其余均不明显。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血沉均无异常,12例行血钙、磷及碱性磷酸酶检查亦正常。 1.3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摄X线正位片,14例同时采用Siemens Somaton Plus 4A 螺旋CT扫描机,层厚3~5mm,间距2~3mm,扫描范围包括病灶及邻近的关节。分别

非骨化性纤维瘤–影像PPT

非骨化性纤维瘤–影像PPT 非骨化性纤维瘤为一种起源于成熟的骨髓结缔组织的良性肿瘤,无成骨倾向。故又称为非生骨性纤维瘤。本病多见于20岁以下的青少年,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及腓骨两端。早期一般无症状,多在外伤或骨折后检查时偶尔发现。 一、经典型:病灶内部常呈分叶状/多房、梭形/椭圆形、偏心性生长,与骨长轴一致,30mm~100mm以上不等。骨皮质多膨胀变薄,而髓侧边缘硬化,界限清晰。位于皮质骨附近者,从一侧突出骨外,表面骨质轻度扩张,骨质变薄。位于腓骨等细小骨者可充满髓腔,表面骨质轻微变薄。 二、非典型型: 病灶呈单房、卵圆/椭圆形。 病灶底部一般呈弧形凸向髓腔; 初次发现时表面无完整骨壳,但一侧或两侧边缘有长短不一的致密骨伸出,我们称之为帽檐征。 病灶距骨骺线多大于30 mm。 如果能给予动态随访观察,可出现以下变化:⑴病灶表面出现完整骨壳;⑵随着骨骼发育增长,病灶渐渐远离骨骺线,与骨骺线距离增大,即所谓迁徙征。 三、自愈型(期) 目前仅见于单发(囊)的、经典型非骨化性纤维瘤。病灶是呈与原病灶大小、形态相同硬化/骨化形式。 四、多发型:即Jaffe-Campanucci综合征,为多发性非骨化性纤维瘤伴有骨外表现。见于15岁以下男孩,身材矮小,皮肤有咖啡色斑,类似于神经纤维瘤病I型,但局部无软组织肿块,常因骨折、肢体畸形被发现。非骨化性纤维瘤多呈经典型非骨化性纤维瘤表现,少数病灶可呈非经典型表现,即表面骨壳破坏、不完整。 好发于长骨距离骺板3~4cm处,呈圆形、卵圆形或多囊性骨质破坏区,紧靠皮质下方生长,边缘锐利。病灶多与长骨长轴一致,病灶

内有时可见残留骨嵴。骨皮质膨胀变薄,周围多有完整的薄层钙化高密度骨壳或硬化边,除非发生骨折,否则没有骨膜新生。 X线表现: 皮质型:多位于一侧皮质内或皮质下,呈单房或多房的透光区,长轴多平行于骨干。大小约4cm~7cm,最常可达20cm。边缘有硬化,以髓腔侧明显。皮质膨胀变薄或中断,无骨膜反映及软组织肿块。 髓腔型:多位于长骨干骺部或骨端,在骨内呈中心性扩张的单或多囊状透亮区,侵犯骨横经的大部或全部。密度均匀,有硬化边。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CT表现为病变多呈不均匀低密度,病变常破坏骨皮质使变薄的骨皮质中断或缺损,侵及软组织形成软组织肿块; (2)骨囊肿:发病年龄与非骨化性纤维瘤相近,多为10-20岁,CT 表现为病变呈中心性圆形囊状透光区,其内可有间隔,骨皮质变薄,囊状病变呈偏低密度。 (3)骨样骨瘤:症状以患部疼痛为主,夜间加重,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可缓解,为本病的特点,可见硬化带及瘤巢,瘤巢中央的不规则钙化和骨化影。 (4)纤维性骨皮质缺损:为局限性骨皮质的发育障碍,见于生长期儿童的长骨干骺端,呈爹装的骨皮质凹陷或完全缺损,边缘樱花,可以自愈。Jaffe认为非骨化性纤维瘤是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发展的结果,不过目前尚有争议。 影像表现不同的方面: ⑴发病部位:纤维性骨皮质缺损多位于股骨远端(81.8%~90%)和胫骨上、下端(国内统计占10%~15.9%)后侧骨皮质,无发生于前部者。病灶距骺板在30mm以内者占88.7%。 而非骨化性纤维瘤则大部分距骺板在30mm以上,可见于内、外、后侧骨皮质,部分可发生于前部骨皮质。此点未见于真正的典型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⑵病灶形态、大小:最大径多在50 mm以内。纤维性骨皮质缺损

7例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平片及CT诊断-2019年精选文档

7例纤维骨皮质缺损的X线平片及CT诊断 纤维性骨皮质缺损(FCD)是一种非肿瘤性纤维性病变,系局部骨化障碍、纤维组织增生或骨膜下纤维组织侵入皮质所致。现认为[1]本病可能是儿童发育期中的正常变异,大多能自行消失,如不消失并继续扩大,膨入髓腔,则可能成为非骨化性纤维瘤。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和体征,少数有局部疼痛和轻微的肿胀及压痛,多在外伤和体检时偶然发现,为了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笔者搜集2008~2010年经临床追踪诊断或手术病理证实的并有x线和cT检查资料的纤维性骨皮质缺损7例,重点进行影像诊断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男5例、女2例,年龄8~68岁,2例因外伤后拍片发现2例因运动后局部轻徽胀痛,3例体检时发现,各例均行局部轴位CT扫描,1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另6例分别随访半年至一年。 2 结果 2.1 病变数目部位及组织学表现;7例均为单骨单发,部位均为左股骨下端。1例手术见缺损表面无包膜,于病变处刮出小块纤维组织,呈灰白色或暗红色,质地坚韧。病变均局限于骨皮质,未累及髓腔。镜检:病灶主要由梭形成纤维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漩涡状(和)束状排列,部分细胞胞质内含有较多含铁

血黄素,并见散在分布的较小的多核巨细胞,部分细胞向泡沫细胞转化,病变未见骨化现象。 2.2 x线平片表现:正面观缺损呈椭圆形或类圆形,7例病灶缺损边缘有宽度不一的硬化线或带,缺损区隐约可见骨性分隔。 2.3 CT表现:骨皮质呈杯口状或碟状缺损,内缘有硬化线与髓腔分隔,外缘无骨壳亦无连续的骨皮质。病灶深2~9mm,平均5mm。缺损区CT值37~85HU,平均64HU。缺损内有骨性分隔者共5个病灶轴面像观察系自缺损底部硬化线凸起的骨嵴,类似笔架,称之为“笔架征”。 3 讨论 3.1 关于FCD的病因学: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发病机理存在多种学说,尚未完全统一,例如Lichtenstein等[2]认为本病于生长缺陷,Duham等[3]和Winlner[4]认为这是一种发育缺陷,Dahlin等[5]则认为是骨化障碍。从以上这些学说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均认为FCD为局部骨化障碍。但究竟是骺板软骨或骨膜化骨障碍的问题仍存在分歧,由于FCD位于紧靠骺板的干骺端,早期的研究均认为缺损可能为骺板软骨骨化障碍所致,但后来Jaffe、Hatcher、Dahlin等学者发现缺损区内的异常组织为纤维或类似疤痕纤维组织,从而认为缺损系骨膜化骨障碍所致。镜下:缺损区内的纤维组织是成熟的结缔组织,呈螺纹状排列,间有小而长的多核巨细胞和含铁血黄素吞噬细胞。笔者更倾向于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