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平潭一中周日

学了模块二的内容,参考程翔老师的《中国石拱桥》教学实录,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本人粗浅地谈谈初中说明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

一、说明文的教学内容的确定:

(一)“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王曼教授指出:对于任何文本来说,如果不能首先读懂它的内容,不能从内容中得到求知、愉情、启思的收获,那么探讨写作方法或表达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怎样写”的问题必须以“写了什么”为基础,即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语文课当然不是科学课、常识课,但语文课的根本任务正是训练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读懂那些科学知识的能力。的确如此,说明文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的文体,其写作的关键就是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清楚,把事理讲明白。它与文学作品相比,是无需讲究过多的表现技巧。因此说明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说明的事物特点或事理。其教育价值在于: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如果学生学完一篇说明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仍是一知半解、稀里糊涂,就算知道了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语言特点,又怎能代表阅读能力的提高呢?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因为这直接决定了说明文究竟“教什么”的定位问题。也是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换句话说,“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

下面让我们来看一看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对设计的几个问题:

(1)石拱桥有什么特点?(2)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3)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4)这个卢沟桥的特点有什么特点?四个问题,紧紧扣住“写什么”这个主问题上,而把“语言准确”和“顺序合理”巧妙地融合在这些主问题上,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让学生明白文本“写什么”比“怎么写”重要。

(二)“知”“文”并重,相得益彰。

说明文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轻文”的不良倾向。知识性、科学性是说明文这种文体的突出特点,因此,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固然必须重视“知”的教学,但是,若只重视“知”的教学,,把一篇篇人文性很强的文

章教得只剩下干巴巴的文字符号,味同嚼蜡,势必会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说明文教学要重视挖掘文本中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课标明确指出:“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事实上,在说明文教学中,也只有读懂其人文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特征。例如,阅读建筑说明文,只有读懂了建筑物的人文内涵,才算真正抓住了“说明对象的特征”!因为建筑本身,就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建筑的灵魂,在于特定的文化精神。在这一点上,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上就把握的比较到位。从上课伊始的茅以升决心学习造桥的故事导入,再到分析桥的构造巧妙绝伦,坚固优美,以及介绍茅以升多次造访赵州桥等,无不渗透着对人文内涵的教育,引导学生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去解读科普文章。

(三)品味语言,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

正如王曼教授指出:“有些老师在教说明文时,喜欢在文学性语言上做文章,如《看云识天气》对各种云彩的描写,《大自然的语言》开头三段对四季景象的描写;我们要提醒的是:这些文学性语言的阅读,必须服务于科学知识的理解。”的确如此,倘若教师在说明文中把过多的时间与精力,花在品味文学性语言上,那么这与解读文章、提取信息,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样一来,说明文教学与文学作品的教学又有何区别呢?所以品味语言,要为理解科学知识服务。比如《看云识天气》,不能孤立地欣赏各种云彩的描写,而是要把它们所征兆的天气特点弄清楚,还要梳理出各种云彩的变化顺序。我们再来看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案例:

为了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形象性,程老师不是把重点花在评析生动的文学语言,而是通过三种方法:

一是看图说话。“下面呢,请同学们把书合死,老师画一个图。(教师画桥的简图1)。同学们看,(指着图)这个桥啊它有一个大拱,还有四个小拱。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记住这个啊,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打开课本,把刚才自己的表述与文本的语句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体会“肩”字的形象性。

二是找数字。“赵州桥的长度是多少?“然后再引导学生为什么要用这些数字等,体会数字在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上的作用。

三是运用删减法。把改写后的句子与原文的句子进行比较。如“(教师翻书)你们看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学生在相互交流与碰撞中自然而然就明白了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这也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的一个要求。最后水到渠成地归纳出通过这篇文章语言准确性体现在三点:第一,形象化的语言;第二,用数字;第三,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不要把话给讲绝了,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二、说明文教学中常用策略:

(一)训练学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重点。前面,我们已经明确:说明文不管是哪种风格的,生动的,平实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以传达知识为目的,提取有效信息,是理解文本内容并进而感悟文本之美的重要手段,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训练和思维训练。

那么具体方法有哪些呢?

1.抓重点词。对说明文的重点和关键句子进行提取整合。

2.抓重点句。说明文中往往有许多显眼的中心句,或在段首,或在段尾,或是在过渡段。抓住这些标识,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重视写法指导。“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要重视对学生“授之以渔”。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设计的四个问题: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这个卢沟桥的特点有什么特点?这四个问题都要求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抓住关键词、句,生提出有效信息,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注重学生信息筛选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使整节课上得扎实高效。

(二)激发兴趣,是保障。

兴趣的产生主要“自来刺激的新异性和变化性”(孟昭兰),一节课要让学生保持高昂的激情和探究的欲望,教师必须经常变换教学方法,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据此,笔者认为根据说明文文体特点,可采用以下激趣

法:(1)角色模拟:如当导游,解说员等;(2)比较阅读(3)写广告词、解说词;导游词;(4)看图说话如:对照实物或图片,口述其特点、形态、构造等,再与课文比较。且看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的教学案例:教学片段一

先出示一幅教学挂图,让学生自己先说说赵州桥的结构,在学生明白“拱”是怎样的形状后,又启发学生准确表述“一个大拱与四个小拱关系”。待学生说出“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上方”、“大拱两侧的上方各有两个小拱”、“四个小拱在一个大拱的两侧”等答案出来后,又通过图示、比较,终于使有的学生得出了“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最准确表述,然后评以“你跟茅以升这位科学家说的完全一样”一语,再让学生翻开课本印证。这样,学生学得就有兴趣,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在反复比较中感受到揣摩的乐趣。在这样热情高涨的情况下学习的效率自然就高了。。

教学片段二

师:这篇课文当中呢,我觉得作者有些话不够准确,是不是咱们给它改一改。打开书,看一下。(教师翻书)你们看文章的第三自然段:“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看说明文的语言讲话要留有余地,特别是资料不全的时候,不要太绝对,不要把话给讲绝了,留有余地,讲究分寸。

上面这个片段就运用了“比较”法激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三)留足四个“空间”是关键。

1 、心理空间。即要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氛围。促进学生敢于质疑,敢于表达观点。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教学语言亲切,丝毫没有一丁点的教师架子:如

“下面同学们根据老师画的这个图,你用自己的话,记住这个啊,用自己的话,把大拱和小拱的位置关系来表述一下,看看哪位同学能表述的清楚。来,

这位同学,你来说。用自己的话随便说,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不要怕说错。”

“我觉得这话就有毛病,这话不准确,应该给它改一改,老师认为应该这样改:“《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就是建成于公元282年,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这样才准确。你同意老师的观点吗?同意的举手。”

“好,记住了。那我再问同学们,你说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我给同学们讲一讲赵州桥的特点,我认为有四个特点:一、……”要伸出手来的啊。第一是什么,第二是什么,第三是什么,当个小老师,行吗?”

……

这些亲切平和的用语,缩短了师生的距离,营造了良好的求知心理空间。

2、学生自主空间,即课堂上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程翔老师在本节课上围绕三个训练重点( a、语言准确 b、特点突出 c、顺序合理;)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步步深入,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内容和思考空间,使节课上得十分丰实。

3、互动空间。要善于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这一点在程翔老师本节课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在此,无需赘言。

4、生成空间。即必须明白,学生通过这节课,获得了哪些知识与能力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教育。程翔老师在上《中国石拱桥》时,无论是引导学生理解、归纳说明文准确性,还是引导学生概括石拱桥的特点,亦或是对石拱桥人文内涵的挖掘,无不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巧妙地融合在其中:他一方面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着重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他注重学法指导和说明文阅读技巧、规律的总结;同时巧妙地把石拱桥的人文精神渗透其中,其生成空间之足,让人叹为观止。

说明文教学策略

感受科学的严谨,揣摩表达的精妙 -------------------说明文教学四环节 第一环节:洞悉课型,感知文体 学习目标: 解读课文题目,了解课文梗概,初步感知课文脉络。 操作要领: 引导学生充分读书,明确说明对象,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注意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 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 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 面。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 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第二环节:交流资料,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巩固字词,科普资料共享,感知课文内容。 操作要领:交流课前搜集到的相关科普资料,结合科普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初读感悟课文的收获、产生疑问,教师检查、纠错、引导,适当归 纳小结。 说明文教学基本程序实施要求 这一环节要让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科普知识充分交流,毕竟科普文章的术语 较多,因此在这一环节要让生了解科普术语,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 的兴趣。 因此此环节是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学习成 果,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完成对课文 内容的整体感知。 从操作策略看,本环节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为主,交流的任务有两个:一是资 料共享;二是初读课文的收获。老师要组织、引导好学生的合作交流,并通过检

查、纠错、引导等方式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准备。 首先是组织学生交流科普资料。了解相关科普知识与本文的关系,文中出现了哪科普术语,应当怎样理解等等。 其次,组织学生交流读文的收获——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读书的收获和读后的疑问等。 在组织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收获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谈谈:“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可以根据读后收获自由发表意见,在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认识。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点、弱点,及时进行引导,利用好资料袋。二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充分去合作、去交流。 第三环节:品析语言体味写法 学习目标:品析语言文字,了解说明方法,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感受精彩的布局结构,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 操作要领:品读重点的词句,感受科普类说明文的精准、生动、科学的语言特色。 赏读重点的句段了解体味多种说明方法。通读全文感受精彩的布局结 构,理清文章脉络及表达顺序初步领会基本的表达方法。此环节一定 重视读,读懂科学与知识,读出准确与生动,读出趣味与感悟。 注意问题: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的能力。学生学习语言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感悟、积累语言材料和运用 语言来提高语文能力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感悟能力的主要阵 地,因此在教学中只有注重对课文语言的感悟、实践的培养,才能使 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所有的语文教学的立足点都应如此,说明文 的教学当然也不例外。说明文语言的主要特点是准确、简洁。不同的 文章,语言的风格也是不同的,有的重在抓住事物的特点,用简明的 语言平实地加以说明;而科学小品,讲究趣味性、文艺性,描写生动、 形象。老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语言的特点去引导学生深入地阅读, 从而获得不同的感受。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 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我们的

说明文教学方法

说明文教学方法(摘记) (一) 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应是:(1)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让学生获取文章所说明的科学知识。(2)理清说明顺序。(3)学习和掌握说明方法。(4)品读说明文的语言。 (二) 说明文是说明事物的文体。作者在说明事物时往往通过因果、连锁、比较、分合等逻辑关系来构思组篇,揭示事物间联系规律,说明事物的特征、功用、成因、结构等,结构严密,逻辑性强,既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认识能力的范文。教学中,如何把握事物特征,在训练语言能力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维训练,发展智力呢 (一)扣“词眼”法。 所谓“词眼”,指“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的关键词句。 教《蝙蝠和雷达》,揭示课题后便设疑:蝙蝠和雷达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事物,为什么中间加一“和”字这就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课题与课文联系起来去探究。蝙蝠和雷达有相似的功能,雷达的发明是由于受到蝙蝠的启示。因此,讲读时紧扣“启示” 一词,展开教学思路,既要求学生理解这个词语本身的涵义,又引导学生认识“启示”在发明雷达整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把语言训练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课文重点部分是“试验”和

“研究”。前者是揭开“秘密”的基础,后者是揭开“秘密” 的关键。理解这两层意思,第一步,明实验。让学生默读介绍蝙蝠的段落,比较三次试验的异同点,并找出重点句进行概括,帮助学生认识事物间因果关系。第二步,知原理。抓住“不是……而是……”句提出深层次问题;蝙蝠在夜间是怎样用嘴和耳朵探路飞行的学生读读、议议,并进行点拨,板演示图,帮助学生理解蝙蝠夜行时,从嘴里发出超声波,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进蝙蝠耳中,于是蝙蝠便作出反应,绕开障碍物而继续飞行。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将这一原理密切联系实验思考:为什么第二次和第三次实验中,铃铛会不断地响这“联系前后”的一问,使学生明白了封住蝙蝠的嘴巴,超声波无法发出,因而蝙蝠无法用超声波探路,只能乱飞乱撞;而塞住耳朵,则又使蝙蝠无法接受遇上障碍物后反射回来的超声波,因此出现了同样的结果。这样不仅使学生对蝙蝠夜行原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使他们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第三步,扣蝙蝠和雷达的联系。“研究”部分只有结果,没有过程,启发学生根据“反复研究”四个字想象出研究的全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绘出雷达是怎样工作的简图。通过比较、切磋,学生抓住了雷达与蝙蝠相联系的关键句子,搞清楚了二者各部分的对应关系,领悟到标题上“和”字原来就是“启示”: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创造了雷达,学生也学会了联系,油然而生对科学研究与创造发明的兴趣。这样步步扣词眼,拾级而上,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让学生学会了分析文章的方法。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0种) 一、分类别作用: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将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分类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作用在于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特征。 二、打比方作用:生动形象、印象深刻 打比方是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作用在于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征。 三、举例子作用:使语言通俗易懂,更具有说服力 举例子是举出有代表性的恰当的实例,反映事物的一般情况,真切地说明事物。 四、列数字作用:把事物说明得更准确、更具体、更科学 列数字是列举具体准确的数字对事物进行说明。 其作用是使说明具体化,准确无误,令读者信服 五、作比较作用:能更好地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说明的效果。 作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六、下定义作用:使说明语言科学、准确,让读者在具体了解被说明对象前,能对被说明对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下定义是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它使读者对说明对象有了大概的了解。 七、引用作用: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来说明,更容易让人信服 引用是借用别人已说过的话来进行说明。作诠释是用解说性的语言对事物或事理的特征进行阐述。 八、画图表作用:比任何单纯的文字说明更一目了然 画图表是指采用绘制图形或表格的方法进行说明。 九、作诠释作用:作诠释能使说明语言更全面、更充分、更具体。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

说明文教学策略方法

基于课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长城》点评: 1、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能看到学生将如何学。 2、教学思路清晰,说明文的特点突出。 3、训练重点明确,有一定的方法、策略。 关注: 1、问题设置要有思考性,关注整体思维的训练。 2、避免教师的碎问、碎讲。 3、教材解读要细致。 4、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各册说明文梳理 说明性逐渐增强,各学段教学中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三年级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各种说明方法。 三上《赵州桥》 三下《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 四年级目标:能找出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表达效果。 四上《长城》《秦兵马俑》 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 五六年级目标:利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自行概说内容、找到说明方法、分析表达效果 五上《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 六下《各具特色的居民》 三、说明文教学策略 第一,着眼于“学法实践,训练能力”来设计说明文。 第二,着眼于“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把握文章的方法:组合各段的关键句。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着眼于“分析结构,训练思维”来设计说明文的阅读教学。第四,着眼于“读写结合、趣味活动”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主要有: 1、从总、分、总的角度去观察文章或者文段的结构; 2、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顺序; 3、从中心句、支撑句的角度分析文段的结构; 4、用提取中心句的方法浓缩全文信息; 5、用表格或者是图形来分析文章或者是文段的层次内容; 6、用判断与辨识的方法分析文中说明方法并阐释其作用与效果; 7、用简洁概括的方法知晓文章内容和辨识事物的特点; 8、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欣赏文中的语言; 9、利用文章中说明的原理去阐释所见到的生活现象。 四、多些教学创意 教学创意的“创新”有创造性的想法、构思的意思等,根据这种解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专题讲座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说明文教学策略 周措语文教研组组长 一、说明文教学概说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一)什么是说明文? 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好多人认为,“说明文”的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阅读板块第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这里,我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 “说明文”。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由于人文社会

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 南开大学的徐江教授指出:说明就是介绍。说明文的作者是一位“二传手”,他的任务是普及科学知识。旧体系写作原理对“说明”的解释,没有抓住“介绍”知识这一本质,所以关于说明的说明,总是说不明白。 人们很少以“说明”来发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或对事物的思索,而是以“论”来阐明自己的“科学见解”。复杂的社会问题且不论,即便是自然科学研究的成果的反映,人们撰写实验报告,这本来看似具有强烈的“说明性”,因为它像是“介绍”实验的基本情况,不是靠逻辑推理,但实际上这是一种“证明”,是对相关科学研究结果的特殊形式的阐述证明。它的宗旨是让人们相信这有关科学研究的结论是正确的,是科学的。所以,人们习惯上也把科学实验报告,视之为科学研究论文,而不视之为说明文。比如,《关于x x 地区地方病成因调查报告》,这就是一种科学研究的成果,属于科学论文范畴的。撰写这种报告的写作行为就属于“论说”,因为这种报告是在论证那种地方病的成果的确凿性,让人们相信,认识。凡是作者的某种“发见”,都面临着“证明” ,“说明”所传授的知识虽然也是“科学”的,但不是首次发表的,不是作者直接研究所得的。它不需要证实,而是已被证实的。这是“说明”在内容上的一个根本特征,也是“介绍性”、“讲解性”、“解释性”的根本。这样我们可以给“说明”下定义了: 所谓“说明”,就是以简明、通俗的语言介绍非作者科学研究所得且已被确认了的或其他不需再确认的有关对象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价值等属性的写作行为。载有这些信息的文章是说明文。 说明文的分类: 传统的语文教学理论,把说明文分为平实性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两类,后者又叫科学小品。这种分类只是着眼于文本的语言特点,并未揭示

说明文教学方法

说明文教学方法 说明文教学方法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解说事物或事理的特征和本质的文章。在小学各个版本、各个年段的教材中,都安排了相应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将课文的内容大致分为了三类,即:叙事性文本、诗歌和说明文。这样看来,说明文的范畴就相对宽泛一些,依据说明的对象和说明目的,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也就是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具体说来,小学教材中编排的说明文比较浅显,编者在内容、言语、结构等方面已经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方面多以介绍身边的生活现象,介绍当前的高新科技,介绍着名的景观等等,如《莫高窟》、《雾凇》、《神奇的克隆》等课文。在说明方法上,多运用了较为工整的结构形式,语言生动有趣,比如《海洋——21世纪的希望》《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还有的运用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童话形式,如《我是什么》《航天飞机》等。 一、教学价值的确立:基于“三点” 说明文,相对于其他文体的课文来说,没有其他文体的曲折情节——吸引人,没有其他文体中的鲜活形象——影响人,也没有其他文

体的浓郁情感——感染人。因此,许多老师认为此类文本内容简单,写法平实,学生一读就懂,教学过程中难以出现其他课文教学时生成的精彩,公开课少人问津,家常课也不被重视。有些老师索性让学生读读课文,了解了解内容,顶多再延伸一下——读读课外补充资料就结束教学了。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极为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歪解了编者的意图,弱化了学生对说明文的深入认知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误导了学生对此类课文的关注程度,使得本该成为学生学习方法习得、学习习惯养成、科学知识熏染的过程被浅化了。 说明文教学应该有其特殊的教学价值。这一点毋庸置疑。 《语文课程标准》开篇就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说明文作为阅读教学的一种,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面。此类课文的教学价值恰好为课标理念的达成提供了最好的素材。我们必须转变思维方式,把说明类的教材文本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素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内容,乐于探究,品味语言,习得方法。 那么,如何确立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呢?笔者以为应基于这样三点:一是学段目标,二是文本特色,三是“教语文”的理念。 1、谨遵学段目标 崔峦先生说“要把课上成语文课,上成所教那个年段的阅读课,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说明性文章教学策略例谈 摘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说明文作为一种最常见、最实用的文体在社 会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大部分的语文教材中,说明文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说明文教学是不可忽视的,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在说明性文章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要点,指导学生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学习说明事物。 关键词:文体说明性文章要点说明方法准确性和严密性表达 《课标》关于阅读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句话: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课标》之所以称“说明性文章”,而非“说明文”,是因为在小学教材中,严格意义上的说明文并不多,更多的是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带有说明性的童话、童诗、小品和记叙文等。不过今天的《恐龙》一文,基本称得上是“说明文”。说明性文章分两大类:一是说明事物类,二是说明事理类。《恐龙》《变色龙》《航天飞机》《金蝉脱壳》《奇妙的国际互联网》《埃及的金字塔》等属于说明事物类的说明性文章,《读书莫放“拦路虎”》《山谷中的谜底》《滴水穿石的启示》《学会合作》等属于说明事理类的说明性文章。 对于说明性文章的教学,应当如何实施?在为我校青年教师磨课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感受到,我们应根据说明性文章的文体特点,教给学生阅读说明性文章的阅读策略,在教学中,不应只关注那些共性的阅读规律,还应将视点集中到说明性文章本身的突出特点上。下面以青年教师执教的《恐龙》一课为例,谈谈我们的认识和做法。 一、提炼文字知要点 对一个事物,一篇文章是不可能将它所有的特点说明得面面俱到的,作者总是抓住几个要点来加以说明。抓住说明要点是理解说明性文章的重要抓手。“抓要点”的方式,根据文本的内容,主要有两种:直白式、提炼式。 1.直白式 有些文章所描述的事物特点,所讲述的方法哲理,在文中用鲜明生动的语言直接表述。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耐心阅读,逐一找清找准,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1)找中心句。如《恐龙》一文,第2—5自然段分别以中心句“恐龙的种类很多,形态更是千奇百怪”、“鱼龙和翼龙是恐龙的亲戚”“恐龙大多以吃植物为主,也有专门食肉的”“恐龙是卵生的”直接点明恐龙的特征,起到了概括文段中心的作用。 (2)找首括句。如《金蝉脱壳》第一自然段中的“夜幕降临,蝉虫就从土里钻出来,偷偷地爬到树干上,脱掉它身上的旧衣,换上华丽的新装”,这句是第三、四、五自然段内容的浓缩,是“金蝉脱壳”全过程的概括,放在文首,起到了统领全文的作用。 (3)找过渡句。如《莫高窟》第3自然段中“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一句,用形象优美的词语凝练地概括出莫高窟里彩塑和壁画的特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学策略

说明文阅读复习教学策略 一、重视说明文阅读复习 相对其它文体,说明文知识体系相对要简单些,牢固把握还是比较容易的。另外,说明文有极强的实用性,多数说明文的语言比较直白,平实易懂。即使是生动性的说明文也不及许多散文含蕴深奥,只要我们系统地把好说明文的知识体系,做好说明文阅读考题应该是指日可待。但是因为说明文与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日常生活关系紧密,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高密度出现,看来也不可掉以轻心啦。 我们对2013年和2015年全国各地近百份中考语文试题进行统计,发现考査说明文阅读的有51份,占51.5%。同时我们又对资阳市区2011—2015年五年中考试卷中说明文阅读进行统计,有了下面这个表格 年份有无说明文阅读说明文段标题 2011年有《非凡的蜻蜓》 2012年有《云南松怕冷的秘密》 2013年无 2014年有《为什么要保护海洋》 2015年无 从表中我们发现资阳市中考题出现说明文阅读考试还是比较频繁的,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说明文阅读复习,下功夫突破说明文阅读。 二、准确把握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说明文复习要点 一、说明文的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客观地解说事物的外貌、构造、性质、特征、范围、类别、来 源、成因、关系、功用等来阐明事物的内容和形式、本质和规律。它的特点:在内容上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在结构上具有清晰的条理性,在语言上具有严密的准确性,在使用上具有突出的实用性。 二、说明文的分类 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种。 ①事物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重点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如《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介绍了针鼹的外形特 点、特长、生活习性及繁殖方式等特点。 ②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重点在于阐明事理。如《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文,科学地向我们介绍了热带雨 林毁灭的原因及严重后果。 三、说明文的四大要素 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 (一)、说明对象:(1)具体事物(称为事物说明文)(2)抽象的事理(称为事理说明文) (二)、说明特征:就是这一事物有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也就是这一事物的个性、特殊性。 (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下定义、作诠释、分类别、画图表、摹状貌、引用说明法、

说明文答题技巧与套路

说明文答题技巧与套路 一、①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法的文章。 ②说明文种类: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一般是逻辑顺序)。 ③说明文结构:⒈总分式?总分?总分总?分总⒉递进式(前者事物说明文常用,后者事理说明文常用) ④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有时间发展变化。 空间顺序:有地点方位变化。 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从原因到结果、从性态(特点)到用途、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从一般到特殊(可反之)等都属于逻辑顺序。 三、说明方法及作用(口诀:两列两比下分举) ①举例子:通过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是说明对象更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接受。 ②列数字:具体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③打比方: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使说对象更通俗易懂。 ④作比较:把……与……进行对比,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点。 ⑤下定义:科学准确严密地说明了……是……。 ⑥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⑦引资料:具体充实、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服力,增强趣味性。 ⑧作诠释:解释说明事物的……特点。 ⑨摹状貌:具体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⑩列图表:直观形象具体简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四、说明文词语的表达效果 1.表估计(大约、左右、可能) 2.表程度(很、非常) 3.表比较(几乎、相当) 4.表数量、范围(大部分) 5.表消息来源(据……) 6.表时间、空间(中午、下午……)以上词语都能起到修饰、限制作用。 五、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1.平实性 准确严密科学(所有说明文) 2.生动性 六、“……”中“XX”一词能否去掉? 1.不能。 2.①解释词; ②解释句子; ③删掉后句子变成“……”; ④这样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化; ⑤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科学性。 七、“XX”一词能否换成“XX”? 1.不能。 2.①解释句中词语的意思; ②更换后的意思; ③这样与事实不符,过于绝对化;

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巧探讨

小学语文课本中科普说明文的教学的技 巧探讨 无论是哪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科普说明文都占有一定的比例。科普说明文教学的地位不容忽视,但科普说明文怎么教学,怎么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许多教师都困惑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科普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谈谈科普文的教学策略。 一、科普说明文教学内容的设计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科普说明文承载着传播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爱科学的兴 趣、提高学生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等诸多的功能,因此,可以设计教学内容如下: 1.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科普文凭借着生动活泼的文字给小学生讲述了一个个科学故事,让他们了解科普知识,增长见识,感受到科学的无处不在。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了解说明方法,品析语言文字,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图文并茂、文质兼美的文章。如《奇妙的国际互联网》一课在介绍国际互联网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使一些抽象的或不好懂的知识显得具体、通俗。在课堂上,若能引领孩子进行细细品味,了解科普文的说明方法和语言文字的独特之处,就会提升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阅读这一类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达顺序,理清文章脉络,习得表情达意的逻辑性

科普说明文的语言确切、简洁、通俗,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在每个句子的内部 甚至句与句之间都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识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严密。如《神奇的克隆》一文,中心突出,条理清楚。按照“什么是克隆→分类举例说明克隆的情形→克隆造福人类→前景诱人”的顺序铺排展开。克隆是全文的中心,神奇是全文的关键。通过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对学生今后有条理地表达大有裨益,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依托。 4.进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实现科普读物的课内外结合 由于篇幅的限制,科普说明文所介绍的知识往往是有限的,为了帮助学生对文 本的理解,适度的拓展是需要的。如教学《变色龙》这篇课文,课前教师可布置给学生阅读有关变色龙的资料,从书籍、杂志、报纸多种途径摘抄、剪贴文字和图画。教学时,教师在原有课文提供的信息基础上,可以呈现另外一些信息——变色龙的活动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变色龙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学完这课后,可组织学生阅读其他更多的动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和适应环境等。这样的适度拓展,既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又培养了课外阅读的习惯。 二、科普说明文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科普说明文除了要注意教学内容的选择恰当、合理之外,还要 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学知识,理顺文章的写作思路,领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法很重要,笔者认为科普说明文可以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重视读

说明文教学策略69107

说明文教学策略 69107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基于课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长城》点评: 1、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能看到学生将如何学。 2、教学思路清晰,说明文的特点突出。 3、训练重点明确,有一定的方法、策略。 关注: 1、问题设置要有思考性,关注整体思维的训练。 2、避免教师的碎问、碎讲。 3、教材解读要细致。 4、要了解学生的特点。 二、各册说明文梳理 说明性逐渐增强,各学段教学中突出不同的侧重点: 三年级目标:初步认识说明文,了解各种说明方法。 三上《赵州桥》 三下《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路”》《果园机器人》 四年级目标:能找出说明方法,初步体会表达效果。 四上《长城》《秦兵马俑》 四下《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蝙蝠和雷达》《大自然的启示》 五六年级目标:利用说明文的阅读方法自行概说内容、找到说明方法、分析表达效果 五上《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

六上《只有一个地球》《鹿和狼的故事》 六下《各具特色的居民》 三、说明文教学策略 第一,着眼于“学法实践,训练能力”来设计说明文。 第二,着眼于“文意把握,选点突破”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把握文章的方法:组合各段的关键句。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了解全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着眼于“分析结构,训练思维”来设计说明文的阅读教学。 第四,着眼于“读写结合、趣味活动”来设计说明文阅读教学。 说明文的学习方法与阅读方法主要有: 1、从总、分、总的角度去观察文章或者文段的结构; 2、从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的角度去分析文章的顺序; 3、从中心句、支撑句的角度分析文段的结构; 4、用提取中心句的方法浓缩全文信息; 5、用表格或者是图形来分析文章或者是文段的层次内容; 6、用判断与辨识的方法分析文中说明方法并阐释其作用与效果; 7、用简洁概括的方法知晓文章内容和辨识事物的特点; 8、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欣赏文中的语言; 9、利用文章中说明的原理去阐释所见到的生活现象。 四、多些教学创意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浅谈小学高年级说明文教学的策略 昆山市新镇中心小学校陆艳娇邮编:215337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说明文,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是语文味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为了让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灵动,可从以下几点入手: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落实朗读训练,读出语文味;强化实践运用,习出语文味。 关键词:说明文,语言,方法 纵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不少说明文,而进入高年级后,这类说明性的文章比重越来越大。单就题材来说,就有介绍科技知识,如《神奇的克隆》;天文知识,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建筑知识,如《埃及的金字塔》;动物知识,如《麋鹿》等等。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对说明文的教学越来越重视,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不免会产生很多困惑。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实践来谈谈说明文教学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应对措施。 由于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有些教师不禁望“文”兴叹,一不小心就会将说明文上成了科学课,错将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介绍的科学知识作为教学重点,忽视了说明文的特点,未能让学生学习作者介绍事物的表达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形象,抛弃了语文的本质,从而导致说明文的教学语文味不足。 其次说明文逻辑紧密,语言较为枯燥直白,也缺少一波三折的情节和生动细致的描写,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为主,故事情节曲折、文字优美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他们,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或仅仅对课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感兴趣。课堂上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说的很多,问的也多,学生思考的空间却越来越少,甚至学生还没清楚课文的内容教师已经急于将课文中的说明方法以及表达效果一股

脑都灌输给学生,完全将形式与内容割裂。 难道说明文的教学就如此无趣吗?其实不然。有人就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那么如何将说明文教学变得扎实而又灵动呢? 一、挖掘语言因子,品出语文味 语文课的根本是训练语言文字。无论什么类型的课文教学都应该重视挖掘课文的语言因子,扎实有效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1、品味用词的准确 用词准确是说明文语言的一大特色,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抠”住具体的词语咬文嚼字,使学生在朗读和比较中体会说明文表达的准确性。尤其要注意一些“副词”“动词”“近义词”和“关联词”。 比如《麋鹿》一文中有这么两句话:①黄海滩涂这片广阔的土地,气候温和,林茂草丰,是麋鹿野生放养的理想场所。②只有英国贝福特公爵在私人别墅乌邦寺动物园里饲养的18头麋鹿生长良好,并迅速繁殖。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辨析“放养”与“饲养”这对近义词,我先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出把麋鹿自然保护区放在大丰的理由,接着出示黄海滩涂的图片,请学生用一两个词语形容图片,学生知道了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地理特点,与此同时进行词语积累的训练,深入明白了“饲养”是说麋鹿在英国的一个私人庄园里接受人工喂养,“放养”则说明麋鹿在自然状态下自由生长。 2、了解说明方及其作用

例谈说明文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例谈说明文教学导入新课的方法 教无定法。教学课文与写文章一样,要在四十五分钟中求质量,切入角度恰当与否至关重要。切入得当,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列举几种切入方法供参考。 一、叙述故事导入法 故事本身具有情节,青年学生比较爱听故事。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本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对于那些故事性强或有典故可引的作品,教师可以先讲述课文中的一些情节或与作者、作品有关的故事,然后引入本课。 如《蜘蛛》一文可如此引入:19世纪初,英国大将军威灵顿在战场上吃了败仗,到一个山洞里避雨。失败使他感到万分痛苦、懊丧,甚至想结束自己的生命。绝望中他忽然发现了洞口有一只蜂蛛在风中拼命织网。蛛丝一次次被暴风吹断,但蜘蛛毫不气馁,一次次拉丝重结,终于在失败了六次后把网结成了。将军大受启发,重整旗鼓,最后在滑铁卢战役中一举打垮了强大的对手拿破仑。小小的蜘蛛在军事家眼中,它是意志和力量,是战木和兵法;那么,在自然科学家眼中,它又是什么呢?现在,让我们借助周建人先生的生花妙笔,一道走进蜘蛛的世界,深入了解蜘蛛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探寻蜘蛛的无穷奥妙…… 二、绘映图示导入法 又叫直观导入法,语文挂图,尤其是电化教育手段的输入,这为导入新课开辟了更加广阔的领域和前景。比如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的新颖,会使课堂教学的的气氛轻松愉快,增强学习知识的吸引力。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闻乐见的形式。 在讲授《看云识天气》时,可这样设计:投影(或挂图)显示晴空万里、愁云惨淡、乌云密布等几幅天气画面。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描述这些画面,告诉我它们各表示什么天气吗?你是怎样判断的?同学回答,是根据天空中的云判断的。在科学技术并不发达的从前,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认识了云和天气的关系,总结出了许多丰富的经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经验的一篇文章。(出示课题)它是一篇说明文,具体生动地说明了云的形态、光彩及其变化与天气的关系,告诉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空中各种云来识别天气。 教师所用的图片,属模像直观手段;教师对图片所做的形像化的描述,属语言直观手段。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即可使知识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先留下清晰的表象,为学生理解知识创造了条件,又可激发起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三、设置县念导入法

2020年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导语:说明文的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的说明方法。以下是为大家精心的写作指导,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事例、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资料等10种。写说明文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选用最佳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法。如: 一般人总以为,年龄稍大,记忆能力就一定要差,其实不然,请看实验结果:国际语言学会曾对9至18岁的青年与35岁以上的成年人学习世界语作过一个比较,发现前者就不如后者的记忆力好。这是因为成年人的知识、经验比较丰富,容易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建立广泛的联系。这种联系,心理学上称为“联想”。人的记忆就是以联想为基础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容易建立联想,记忆力就会相应提高。马克思五十多岁时开始学俄文,六个月后,他就能津津有味地阅读著名诗人与作家普希金、果戈里和谢德林等人的原文著作了。这是由于语言知识丰富,能够通晓很多现代和古代的语言的缘故。 这段文章要说明的是:年龄稍大,记忆力不一定就差。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先提供了实验结果,又分析了原因。到此为止,未尝不可,但不够具体,也缺乏说服力,于是,又举出了一个实例:马克

思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只用六个月时间便精通了俄语。这样一来,内容具体了,说服力增强了。 说明文中的举事例的说明方法和议论文中的例证法,都可以起到使内容具体、加强说服力的作用。但二者又有区别。议论文中的事例,是用来证明观点的,说明文的事例,是用来介绍知识的。 运用举事例的说明方法说明事物或事理,一要注意例子的代表性,二要注意例子的适量性。 (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分类别是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的重要方法。 运用分类别方法要注意分类的标准,一次分类只能用同一个标准,以免产生重叠交叉的现象。例如:“图书馆的藏书有中国的、古典的、外国的、科技的、文学的、现代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这里用了不只一个标准,所以表达不清。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图书馆的藏书,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时代分,有古典的、现代的;按性质分,有科技的、文学的以及政治经济方面的等。 这样,每次分类只用一个标准,就眉目清楚了。 有的事物的特征、本质需要分成几点或几个方面来说,也属于分类别。 注意,运用分类别方法,所列举的种类不能有遗漏。 (3)列数据。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

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

初中说明文教学策略 专题讲座 第一节说明文教学概说 一、什么是说明文 二、教材中说明文的整体把握 三、说明文的教学内容与教育价值 在新课改弘扬人文性的背景下,体现科学性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人们的冷落。老师们执教研究课、公开课,通常选择文学作品,很少有人选择“说明文”。但是,训练学生阅读科学文本的能力,本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份内之责。中小学“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的科目,而“语言”有文学语言、科学语言、公文语言、日常语言等分类,因此,语文学习的疆域中,必须有科学语言的一席之地。 一、什么是说明文? 目前,一些论者对“说明文”这种文体是否存在,产生了质疑。 董水龙等人认为,“说明文”的文体概念,混淆了实用类文体(说明书等)和科学作品的界限,不利于对学生进行文体辨认,从而对实用类文体和科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产生不利影响;而且,由于把科学作品限定在“说明文”即主要是科普作品的范畴内,严重制约了学生真正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即培养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言语,造就学生养成逻辑思维、辨证思维能力和科学论证的严密性的思维习惯。(陈红军、董水龙:《构建科学文本的阅读图式》, 2006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没有在阅读板块独列说明文,而是谓为“科技作品”。阅读板块第 9 条说:“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但是在写作板块的第 5 条,又提出“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这里,我们不去思辨“说明文”是否存在,单就文章内容来看,我们暂且把客观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视为“说明文”。 广义地看,只要是把事物、事理说明白的文章,都是说明文(请大家参考阅读北大学者孔庆东的文章《不要人夸颜色好》)。但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大都有主观成分,所以社科题材的文章多视为议论文;而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知识,有相对的客观性,所以说明文多为科技类文章。鉴于“说明文”的内涵模糊,也有人用“科学文本”的概念取代之。 那么,“说明”这种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

说明文常见说明方法及作用(实用型)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知识的文章体裁。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 说明文实用性很强,它包括广告、说明书、提要、提示、规则、章程、解说词、科学小品等。 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 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规范性的答题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像这样的例子文章中还有很多。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精选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 关于小学语文科普说明文的教学方法1 一.读为基础 语文知识是在灵活的课堂教学中被学生认知、吸收的,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阅读感知能力是教学的关键。由于小学生对科普知识具有较大的认知差异,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情况。 读作为语文学习的基础,对于各个学段的教学都极为重要。小学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之文学作品语言客观严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普遍反映科学术语较为拗口,难以理解文章内容,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存在断层。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地引导学生通过读体会规范言语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读懂科学知识,读准科学语言,读透科学感悟。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以多种读的方式充分认知文本。初读整体感知文章大致内容,理清文章行文逻辑顺序,如质疑—举例论证—总结,精读时引导学生了解说明对象的特征,了解文章所使用说明方法的表达作用,在整体回顾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充分的品味语言准确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窥豹”的表达效果。 如在教学《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一文,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孪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间相似的地方进行比较,以科学证据来肯定科学家的推断,教师要注意进一步加深其对文本的语言的准确性和内容的生动性,如能否将说明文中

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词语删去,引导学生说出原因,体会删去后文本意思的改变,从而加深学生对说明文用词严谨规范性的。 在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使用,让学生通过朗读,品析文中语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说明方法。 二.思为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将说明文知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或者引导学生直接通过文本阅读获得知识,忽视学生在文本感知阅读过程中的个性化思考,可能进一步导致师生之间的知识落差。“所谓知识落差是指教师传授的知识量与学生可能接受的知识量之间的比差。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优化教学过程,追求课堂教学容量,使学生在听课中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另一方面要通过客观分析学生的基础现状及接受能力,来确定恰当的知识落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说明文语言较为形象简明。 教师应当在引导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采用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说明文的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记叙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实用性说明文,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说明文、科普说明文为主,学生通过严谨规范的语言获得对说明形象的认知。 学生在品读具有文学趣味的说明语言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章内容进行思考,当学生把握说明语言的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