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教师)

《渔父》导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教学重、难点】

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如颜色、形容等)和虚词(为、而、之等)

★课前预习

1、作者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2、资料链接

(1)背景知识

关于本文作者,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前后矛盾。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今人持后说者居多。然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关于渔父其人,自《庄子?盗跖篇》中提到孔子见渔父一事后,即成为后世诗文稗说中的隐逸高士。然是否确有其人其事,却查无实据。故而屈原江畔遇渔父之事,亦当为民间传说、楚人口碑,本文则应当作为一篇虚拟的寓言来读。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将此文全部照抄,用以赞扬屈原人格则可,用为史实则不可征信。

屈原被楚顷襄王放逐到江南后,长期流浪,最后由沅之湘,自沉汨罗。本文以屈原被放逐江南为背景,从篇中“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一句看,文中事件所设臵的具体时间地点,是在进入沅江之后,怀石沉湘之前。此时屈原已有以身殉国之志,故而文中屈原的话可当作他的临终遗言来读。

(2)《楚辞》

楚辞是指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具有楚国鲜明的地方色彩,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把《诗经》三百篇,特别是“雅”“颂”中的古板的四言方块诗改为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骚体诗,建立起一种诗歌的新体裁,标志着我国诗歌的新发展,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汉成帝时,刘向整理古文献,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称为《楚辞》。“辞”即文辞之意,故也写作“楚词”。从此,“楚辞”既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也是一种文学体制的名称。“楚辞”主要作者有屈原、宋玉、景差、唐勒等人。主要的作品有屈原的《离骚》《九歌》《天问》,宋玉的《九辩》等。《楚辞》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人将“骚体”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特别是《楚辞》中的屈原作品,以其深邃的思想、浓郁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它的比兴寄托手法,不仅运用在遣词造句上,且能开拓到篇章构思方面,为后人提供了创作的楷模。而它对其后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又都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3)名句分享

“悲苦时高歌一节离骚,千古的志士泪涌如潮;那浅浅的一弯汨罗江水,灌溉着天下诗人的骄傲。”——余光中

“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李白《红山吟》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李元度题汨罗屈子祠

江上峰青,九歌遥和湘灵曲;湖南草绿,三叠重招宋玉魂。——汨罗屈子祠

★课堂活动

一、诵读自学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凝滞()莞尔()餔()其糟而歠()其醨()汶汶()淈()泥鼓枻()濯()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第一段: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既:放:游:于:行:颜色:形容:枯槁:

译句:

渔夫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与:何故:至于:

译句: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举:是以:见:放:

译句:

第二段:

渔夫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凝滞:于:推移:

译句: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淈:而:餔:糟:醨:

译句: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自令:为:

译句:

第三段:

1、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沐:浴:

译句:

2、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之:察察:汶汶:于:之:

译句:

3、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译句:

第四段:

渔夫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莞尔:而:鼓:枻:去:

译句:

2、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乃:之:可以:濯:缨:

译句:

3、遂去,不复与()言。

遂:与:

译句:

三、问题探讨:

1、本文塑造了屈原怎样一个形象?显示了屈原怎样的人格?

明确:他一个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是一个不随波逐流,不苟合,不妥协,与众不同,特立独行的形象;|显示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2、本文在塑造屈原的同时,还塑造了一位形象,他是谁?是怎样一位形象?为何要塑造这一形象?

明确:文章还渲染了渔父的形象。|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隐者形象,是道家思想的信徒。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知天达命、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作者还刻画出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心平气和的超然姿态。|作者塑造这一形象,对塑造屈原来讲,具有对比、衬托的作用。

3、文章采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人物的性格?

明确: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与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4、作者在塑造屈原形象时,除了主要写他的语言,还写了他的行为、外貌,试从文中找出,并说明其作用。

明确:见第一段: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心事重重、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暗写出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境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5、比较阅读分析:

⑴屈原与司马迁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一个毅然赴死,一个忍辱而生。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人生选择?结合文中的相关语句谈谈个人的认识。这两位先贤的选择给予你怎样的启示?你将确立怎样的人生追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具有高洁的人生品格和远大的政治理想,不愿随波逐流,在他的政治理想破灭后,有他的祖国沦丧后,他“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也不愿“蒙世俗之尘埃”,毅然赴死,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主动迎接死亡,以死来体现生命的意志和尊严。

司马迁出于公正,为李陵辩护,得罪皇上,当死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时,他选择一种令肉体与精神,令自己与亲友都极度痛苦的生――接受宫刑。司马迁隐忍苟活,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他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是要完成千古史记,成就人生的大事业,实现人生的价值,《史记》“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司马迁和屈原树立了两种人格榜样:一个择生,一个择死,一个以生践志,一个以死明志,对后世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影响。⑵《报任安书》(节选)和《渔父》真实地展示了司马迁和屈原内心世界的深刻矛盾。请思考两篇作品分别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报

任安书》采用书信的形式,面对朋友直接展示自己生死抉择时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信中欲言又止,止而又言。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只是“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所以隐忍苟活,发愤著书,但生活中“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内心充满了矛盾。

《渔父》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假托渔父与屈原一次相遇。通过两人的对话,展开思想交锋,把屈原内心的矛盾斗争外化出来,真实地反映了屈原的思想,表现了他崇高的人生追求。

6、“渔父”在文中是一个具体的形象,随着文化的浸染,渔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意象而具有了某种文化的内涵。纵览古诗文,我们读到了庄子的《渔父》,读到了“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杨慎《临江仙》),读到了“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请你查阅相关资料,对“渔父”意象进行综合探究。“渔父”意象

①清静淡泊的渔父:白发沧浪上,全忘是与非。秋潭垂钓去,夜月叩船归。烟影侵芦岸,潮痕在竹扉。终年狎鸥鸟,来去且无机。——杜牧《渔父》

②孤高寂寞的渔父: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王士祯《题秋江独钓图》

③逍遥自在的渔父:叶艇悠扬鹤发垂,生涯空托一纶丝。是非不向眼前起,寒暑任从波上移。风漾长歌笼月里,梦和春雨昼眠时。逍遥此意谁人会,应有青山渌水知。

——罗隐《赠渔翁》

④随缘任远的渔父: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归。——宋?惠洪《冷斋夜话?船子和尚偶》

⑤看破红尘的渔父:絮飞飘白雪,鲊香荷叶风。且向江头作钓翁。穷,男儿未济中。风波梦,一场幻化中。——马致远《金字经》

⑥洒脱率真的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身,世上如侬有几人?一棹春风一叶舟,一纶茧缕一轻钩。花满渚,酒盈瓯,万顷波中得自由。

——李煜《渔父词》

明确:第一,渔父代表一种遗世独立的清高隐逸的人格理想。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楚辞》中的渔父,都是避世埋名的隐士,而并非靠捕鱼为生的渔人。渔父是隐士的象征,一方面他保持高洁的品性和情操,厌倦尘世的纷扰,但并不一味陷入矛盾和痛苦之中(一如屈原);另一方面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的人生境界,把这两个结合到一起了。一方面有一种高洁的人格和人生境界,另一方面我还要自由,要摆脱社会的一些名钩利锁,或者其他方面的束缚。比如柳宗元《渔翁》:“歙乃一声山水绿”,这位渔父撑着船远远的消逝了。可是消逝,它不是带着一种和光同尘的说法消逝,而是带着屈原这种理想消逝。渔父的形象已经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这个符号就是坚持操守、追求自由这样一种人生的代称。

第二,渔父意象包含了几个要素。首先是“渔”,含垂钓之风。号称“惟巢由乃可与并驾”的严子陵,是汉光武帝的同窗,私交颇好,然刘秀多次相请,却一生不仕,隐于浙江桐庐,垂钓终老,所以李白称其“昭昭严子陵,垂钓沧波间”。其次是“父”。“父”又写作“甫”,为老年男子之称。老年人历经沧桑坎坷,明于得失,归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锐意进取可比。第三是“水”,道家认为水是万物之本,品性谦逊,亲附万物而公正无私,《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暗示道家的理想追求。第四是“舟”。有渔父必有舟,又必是小舟。苏轼《赤壁赋》称“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舟如一叶,以况其小,只有小舟才能达到“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境界。第三,渔父意象寄托着中国文人对这种与世无争的超然生活的向往。渔父是真正的隐者,他们留给世界的是一个飘逸的背影,轻轻地走了,不带走一片云彩。他们乘扁舟漂游水上,自然,惬意,

无拘无束。得意时出仕兼济天下,失意后归隐吟风啸月,是中国文人千载不变的人生轨迹。历经宦海沉浮颠沛流离之后,莫如散发弄扁舟,独钓寒江雪。他们将山水田园当成精神栖居地,在这里,心灵的创伤得到愈合,灵魂获得拯救与升华。

《渔父》导学案

《渔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3、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探讨渔父这一特定意象的文化内涵。 【学习方法】 朗读、体验、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政治家。名平,字原。出身为楚国贵族。初任左徒、三闾大夫,主张推行“美政”(圣君贤相、民本),改革政治,后遭旧贵族谗言攻击,被迫去官。楚顷襄王时,被放逐沅湘流域,终因理想无从实现,投汨罗江自杀。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2、题目解说 《渔父》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现代研究者一般认为,此文并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深知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的作品。”(郭沫若语),考之作品的实际,这一推断比较可信。 二、梳理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渔父枯槁三闾大夫浑浊凝滞 2、整理文中的文言现象。 (1)通假字: ①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②子非三闾大夫与:“与”通“欤”。 ③歠其醨:“歠”通“啜”。 (2)古今异义: ①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②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③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着。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④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⑤何故至于斯(至于:到,同义词连用。今指①表示到某种程度②表示另提一事) (3)特殊句式:

《_社戏》导学案及答案

十社戏 (第一课时) 、目标导学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意。 2?走近作者和作品,了解作品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景物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自主预学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完成以下练习。⑴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惮()絮叨()怠慢()撺掇()() 凫()屹立()蕴藻()家眷() 踱()吁气()渔父()旺相() 棹()归省()行辈() 厂哄()[吓人() 哄€哄骗()吓{ 哄动()L恐吓() ⑵理解词义。 消夏:归省: 撺掇:凫水: 絮叨:自失 ⑶文学常识积累。 本文作者______________ ,中国现代伟大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原名 __________ ,字______ , ________ 绍兴人。著有小说集 __________ 、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 。 七年级我们还学过他的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再读课文,了解本文主要内容,在文中注明你的疑问,并摘要如下 三、互动探究 (一)交流讨论“自主预学”内容。 (二)再读课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1.这篇文章的中心事件是什么?围绕这一事件,作者按照怎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的?并依此划分课文

结构。 2.阅读分析第一部分1~4 段,讨论:⑴哪些事情体现出我的快乐感受? ⑵作者所写的几件事情之间有什么关系? 3.阅读分析第二部分(5~30 段) ⑴这部分着重写看社戏,先后写了哪四件事? ⑵a写看社戏前的波折和转机(5~9段)。 波折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波折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机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写月夜行船,前往看戏(10~13段)。 ①这部分写夜景,从哪几个方面着笔,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并找出对应的句子。 ②句子“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为什么写得好,请欣赏。 ③这部分集中描写景物在文中有何作用? C.写在赵庄看社戏(14~21段)。 这部分写戏台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仙境”来形容戏台,有什么作用? d.写看完社戏后月夜归航(22~30段)。 ①月夜归航部分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完整版)《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2)

第一课时《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参考《金版学案》P42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3.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近代人梁启超读李商隐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4.读下面的话,了解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老大,一弦一柱,盖已半百之年矣。‘晓梦’喻少年时事。义山早负才名,登第入仕,都如一梦。‘春心’者,壮心也。壮志消歇,如望帝之化杜鹃,已成隔世。珠玉皆宝货,珠在沧海,则有遗珠之叹,惟见月照而泪。‘生烟’者,玉之精气,玉虽不为人采,而日中之精气,自在蓝田。”(摘自《诗学纂闻》)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学习的重点、难点: 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和戏剧冲突。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了解戏剧的知识。 3、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走进作者 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 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 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 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 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 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 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 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 处女作《雷雨》。它以1923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 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预示着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一场翻天覆地的 社会大变动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 五、整部话剧《雷雨》的大致情节 《雷雨》以现实与往事相间的手法,写了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个家庭的主人,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在三十年前,还是个地主大少爷的时候,曾引诱女仆梅妈 的女儿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后来,他为了娶一位大家小姐,强迫侍萍把大儿子周萍留下,把刚生下三天的第二个孩子(鲁大海)带走,遗弃了母子俩。周朴园又娶了繁漪。并生了个 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 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 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 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 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 四、戏剧常识 1、戏剧的概念: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 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2、戏剧的种类: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 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 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 视剧等。 3、戏剧的几大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 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 4、戏剧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 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5、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 和描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6、戏剧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 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 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7、话剧知识: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人物性格的刻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靠对话来表现。正因为这样,对话必须是 规范化的文学语言,要通俗易懂,便于群众接受,适于反映现实生活。“五四运动”以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或话剧。1928年有洪深提议定为话剧。曹禺的《雷雨》、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在我国话剧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8、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

《雷雨》导学案 教师版

◆日积月累 《雷雨》导学案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1、熟悉戏剧的基本常识 2、在把握本剧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人物关系 3、揣摩戏剧语言,分析周朴园、侍萍等人物的性格特征 教学重点: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解读丰富的戏剧语言,理解“雷雨”的深层含义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探究展示 第一课时:() 一、知识链接 内容:1、作者作品,勾画重要内容(练习册) 2、写作背景、律诗的相关知识(练习册) 方式:自学 二、预习交流 方式:组内交流,抽查展示 内容: 1、完成练习册字音题,并将生字词注音标在课本上 2、全剧主要内容概括: 《雷雨》四幕话剧,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

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本文节选自第二幕。 三、合作交流 方式:小组讨论,板书展示 内容:速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课文开头有一段舞台说明,有何作用? 明确: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烘托舞台气氛。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烦躁、郁闷不安德情绪,预示着一场雷雨即将到来,同时也感染、影响了读者,让人产生一种压郁感,把读者带入戏中。 2、结合全剧内容概括,完成下面的人物关系图 3、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矛盾焦点是什么?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焦点:30年生死恩怨(爱情纠葛)。周朴园与鲁大海。矛盾焦点:罢工与反罢工(阶级矛盾) 据此,课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昔日情人,意外相逢(开头至21页“可是你——”);二:父子成仇,亲人难认 课后反思

《渔父》导学案

渔父 问题导学 1.渔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 2.《渔父》一文是怎样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 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效果? 自主探究 渔父飘然而去了,带着他的微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独思索。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觉得非常遗憾,他难道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如说去国或者隐居,就像渔父一样。 文法导析 绿叶扶花,烘云托月 文中塑造了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是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心里的话语,运用这种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坚贞不屈的品质。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请尝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他看透了尘世的纷纷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恬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托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立面而存在的。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他始终坚守着人格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宁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污浊的尘世同流合污,虽然理想破灭了,但矢志不移,至死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可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管我们用哪种方式生活,也不管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都要铭记——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华,然而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悲壮”之路。在滔滔的汨罗江水中,他将自己洗刷得如此透彻清澄。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百姓,作为士大夫的他却束手无策,于是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成为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他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江,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披发行吟泽畔的是屈原。楚国的落日染红眼前的汨罗江,子兰谗言,郑袖内惑,人民如涸辙之鲋,喘息挣扎。屈原的坚持有用吗?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摇头叹息。楚国灭亡之时,也是他命尽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远置于诗人之上。“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为诗人,死的方式却是诗人的。执着如屈原,你怎听不进“圣人不凝滞于物”的劝告呢? 文本图解 答案: 【问题导学】 1.提示:(1)渔父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与世推移的处世态度,他是一位遁世的隐者形象。渔父规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教学内容

《锦瑟》《马嵬》导学案(教师版)

第一课时《锦瑟》 【学习目标】 1.理解内部结构;背诵这首诗。 2.理解李商隐诗歌的多种解法。 3. 体会诗中各典故的运用。 【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参考《金版学案》P42 2.常识补充 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包括: 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③.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等。 用典亦称用事,凡诗文中引用过去之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以为比喻,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 3.解题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首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诗。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也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 对这首诗的多种理解: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年),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李商隐的诗风跟白居易截然相反,白居易

的诗妇孺皆懂,而李商隐的诗虽好学深思之人读来也很费力,特别是他的无题诗,大多有一种朦胧的境界,不易得到确切的解释。尽管如此,如果单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读,它又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这首诗虽题为《锦瑟》,但并非咏物,不过是按古诗的惯例以篇首二字为题罢了,所以也要算做一首无题诗。 近代人梁启超读李商隐说:“义山的《锦瑟》、《碧城》、《圣女祠》等诗,讲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它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饮冰室文集?中国韵文内所表现的情感》) 凡读过此诗,并稍稍了解李商隐生平者,无一不在煞费心思,绞尽脑汁,希望能从这首诗中更多地发现诗人,更深地理解诗人。于是,这首《锦瑟》便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斯芬克思之谜”。 4.读下面的话,了解对《锦瑟》的几种解释。 A、朱彝尊:“此悼亡诗也。意亡者喜弹此,故睹物思人,因而托物起兴也。瑟本二十五弦,弦断而为五十弦矣,故曰‘无端’也,取断弦之意也。‘一弦一柱’而接‘思华年’,二十五岁而殁也。‘蝴蝶’‘杜鹃’,言已化去也。‘珠有泪’,哭之也;‘玉生烟’,已葬也,犹言埋香瘗(yì)玉也。此情岂待今日追忆乎?是当时生存之日已常忧其至此而预为之惘然,必其婉弱多病,故云然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B、何焯:“此篇乃自伤之词,骚人所谓‘美人迟暮’也。‘庄生’句言付之梦寐,‘望帝’句言待之来世。‘沧海’‘蓝田’言埋而不得自见;‘月明’‘日暖’,则清时而独为不遇之人,尤可悲也。”(摘自《李义山诗集辑评》) C、汪师韩:“锦瑟乃是以古瑟自况……世所用者,二十五弦之瑟,而此乃五十弦之古制,不为时尚,成此才学,有此文章,即己亦不解其故,故曰‘无端’,犹言无谓也。自顾头颅

雷雨导学案及答案

《雷雨》导学案儿子周冲。侍萍被逼得走投无路,冒着大风雪去跳河。她被救后,为了孩子,又嫁了两次,与后来的丈夫鲁贵生了个女儿四凤。学习目标:不料鲁贵与四凤无意中又当了周家的仆人,儿子鲁大海当了周家的煤矿工人。、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于是以周家为中心发生了各种巧合的违反伦常的性爱关系,展开1了错综复杂的矛盾: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继母繁漪与周萍私通,同父异母的兄妹周萍与四凤相爱,周冲也在追求四凤,而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相互为敌,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亦互相仇视。这个悲剧3、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的内幕是侍萍因繁漪通知她领回四凤而来到周家才被揭露的。这些矛盾酝酿、激发,终于学习的重点、难点: 在一个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来是同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和戏剧冲突。 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也开枪自杀了……这个罪恶的大家庭终于归于毁灭。课时安排: 四、戏剧常识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她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戏剧的概念1、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一、学习目标: :从表现形式看,戏剧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等;从作品戏剧的种类2、、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为多幕剧和独幕剧;从时代来看,可以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从情节2了解戏剧的知识。、主题来看,戏剧又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从演出场合看,又分为舞台剧、广播剧、电、分角色朗读课文。3 视剧等。二、走进作者(戏剧文学的特色有三:一: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戏剧的几大要素年进南开大学,曹禺,原名万家宝, 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3 1 是适合舞台表演、二是要有戏剧冲突;三是要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对话。)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1 9 戏剧的语言4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9 3 3 。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3 4 《蜕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原野》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戏剧语言有五个特色:一是动作性;二是个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雷雨》变》等剧本。《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性表现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潜台词;五是动听上口,浅显易懂。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5《明《家》年,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击。1 9 4 2 曹禺把巴金的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舞台说明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布景的,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和描写的语言。。《胆剑篇》朗的天》《王昭君》 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三、写作背景效果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6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戏剧冲突: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比较真实地描写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带。它以处女作《雷雨》1923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对话在话剧中具有特别重要的预示着有深厚封建色彩的资本家的家庭悲剧,207、话剧知识:一场翻天覆地的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意义,

社戏导学案(人教版,含答案)

第16课社戏导学案(含答案)第一课时文本感知 诊断性测试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归省.()行.辈()凫.水() 弥.散()潺.潺()蕴藻 ..()() Xù dāo( ) dài màn( ) Cuān duo( ) jiǎo jié( ) piāomiǎo( ) yǒng yuè( )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绝壁膝盖脑怒欺侮 B.困惑挑剔胆怯委曲 C.叛徒诚肯鉴别晌午 D.惊异鞠躬奖励家眷 3.下列词语的释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归省:回家看望父母行辈:排行和辈 B.委实:实在弥散:弥漫消散 C.自失:丢失了自己依稀:隐隐约约 D.絮叨:仔仔细细地说旺相:茂盛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 (2)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即使况且 B.因而如果况且 C.然而如果而且 D.因而即使而且 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 ⑴但或者因为高等动物了的缘故罢,黄牛水牛都欺生,敢于欺侮我。() ⑵这时候,小朋友们便不再原谅我会读“秩秩斯干”,却全都哄笑起来。() ⑶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⑷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 6.指出下列句子的人物描写方法 ⑴大家立刻都赞成,和开船时候一样踊跃,三四人径奔船尾,拔了篙,点退几丈,回转船头,架起橹,骂着老旦,又向那松柏林前进了。() ⑵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⑶“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7.双喜是小伙伴中“最聪明的”,下列不能表现其性格的一项是() A.当“我”看不成戏,“急得要哭”时,双喜马上能想出“好主意”,并且能举出让“外祖母和母亲也相信”的理由。可见他心细如发,聪明伶俐。 B.开船时,“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以防万一,表现他的热情友爱。 C.铁头老生夜晚不翻筋斗,“我”很失望,双喜又用“谁肯显本领给白地看”来安慰“我”,表现了大哥哥般的亲切体贴。 D.回程时大家偷阿发家的豆,双喜又劝止大家“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说明他善于为他人着想。 8.文学常识填空 《社戏》的作者是,原名,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革命家,其代表作品是短篇小说集《》和《》。本文最初就收在他的短篇小说集《》中。 重点字音: 潺潺.(chán)絮.叨(xù)撺掇 ..(cuān duo) 凫.水(fú)桕.树(jiù)蕴藻 ..(yùn zǎo)怠慢(dài)踱.(duó)步踊跃(y?ngyuè) 棹.(zhào)船忌惮.(dàn)弥散(mí sàn)喝 hē(喝水)吓 xià(吓唬) hè(喝彩) hè(恐吓) 行 háng(辈)省 xǐng(归) xíng(行走) shěng(省份)依稀:隐隐约约。絮叨:翻来覆去地说。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 潺潺:象声词,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撺掇:从旁鼓动人做某事。惮:怕,畏惧。自失:(听得出神)忘了自己。弥散:弥漫消散。怠慢:冷淡。怠,轻慢,不恭敬。 漂渺: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文学常识: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伟大的文学家、思

李商隐诗两首《锦瑟》导学案

课题:《锦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李商隐的有关生平和创作特色。 2.了解此诗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3.通过鉴赏领会诗人的情感。 二、知识链接 1.知人论世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唐代诗人,李商隐是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作者。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或抒发自己政治失意的痛苦心情,或反映晚唐的政治生活,或托古讽今以咏史,还有一类描写爱情生活的无题诗,最为后代读者所喜爱。他的诗构思新巧,词藻华美,想象丰富,风格婉转缠绵。但有的作品伤感情调比较浓重,用典过多,隐晦难解。有《李义山诗集》。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对《锦瑟》一诗的创作意旨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以为是爱国之篇,或以为是悼念追怀亡妻之作,或以为是自伤身世、自比文才之论,或以为是抒写思念待儿之笔。《史记·封禅书》载古瑟五十弦,后一般为二十五弦。但此诗创作于李商隐妻子死后,故五十弦有断弦之意(一说二十五弦的古瑟琴弦断成两半,即为五十弦)但即使这样它的每一弦、每一音节,足以表达对那美好年华的思念。 2.杜鹃在古代诗歌中的内涵 杜鹃,又名子规、杜宇。传说蜀中望帝死后化为杜鹃,到了春天,总要悲啼起来,使人听之心酸。生活中杜鹃也惯作悲啼,甚至啼出血来,诗人词客称之为“天地间的愁种子”。因此杜鹃作为悲苦愁怨的代表,成为中国诗歌传统意象之一。 在崔涂《春夕》“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中,象征怀乡之情。 在白居易《江上送客》“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中,象征送别之意。 在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象征怀念友人之情。 在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中,象征谪居的凄苦与幽怨。(本诗“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 在杜甫《杜鹃行》“古时杜宇称望帝,魂作杜鹃何微细”中,象征亡国之思。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雷雨》导学案答案

七、分角色朗读课文 八、课前预习,整体感知课文 1、课文节选自《雷雨》第二幕,请同学们将这幕话剧分成两场。 2、冲突是戏剧的主要特点之一,课文中出现的主要四个人之间有哪些矛盾冲突?周鲁两家的矛盾冲突的根源是什么? 九、研读第一部分 1.、剧作题名为“雷雨”,戏剧开头的“舞台说明”(“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这对于剧情发展有什么作用? 2、鲁侍萍有什么表现使周朴园感到奇怪? 3、周朴园知道站在面前的正是三十年前被自己赶出家门的鲁侍萍的时候,为什么会惊 恐万状? 4、合作探究:“周朴园是否爱鲁侍萍?” 5、作者是如何表现周朴园和鲁侍萍前后三十年的复杂纠葛的? 十、课堂检测 1、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连接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②哦,侍萍?(低声)是你?③你——你贵姓?④谁指使你来的?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③①②⑤④ B.①③⑤②④ C.③②⑤④① D.⑤④①②③ 2、潜台词练习。对下面各项潜台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鲁侍萍老爷问这些闲事干什么?① 周朴园这个人跟我们有点亲戚。 鲁侍萍亲戚?② 周朴园嗯,——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③ 周朴园怎么?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④ A.①你这样狠毒,哪管我母子死活。②哪是什么亲戚,别骗人了。 ③她还活着,就在你面前。④看你现在怎样对待她。 B.①她现在与你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②根本就无所谓什么亲戚。 ③她没有死,现在就立在你面前。④那次她母子被人救起了。 C.①你只管剥削人的大事吧。②你真的是她的亲戚吗? ③谁需要你给她修坟墓?④你现在打算怎样对待她? D.①你哪有心思管我们的事!②你哪配做她的亲戚! ③人活着,就在你面前!④你怎么不认识我? 3将杜牧的《清明诗》改编成话剧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研读第二部分。 2、把握戏剧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分析《雷雨》的艺术特点。 二、授之以渔—课前积累 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1、把握戏剧冲突 2、揣摩人物语言 3、探究舞台说明 三、分析第二场的内容 1、自主学习:周朴园对亲生儿子鲁大海的态度怎样? 2、小组探究人物形象 (1)周朴园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他有什么性格特点? (2)、鲁侍萍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试分析其性格? 3、同桌交流:本文中出现了多处舞台说明,这些舞台说明有什么作用? 五、随堂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深刻的主题,使得金庸的小说具有大气、深沉。 B.新千年到来后,互发短信的沟通方式成了人际交流的新宠,而且正以极快的速度风行开来。C.把孩子逐出校门,实质上等于剥夺了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把他们变成社会的边缘人,甚至可能一辈子进不了主流社会。 D.尽管我怎么发问,怎么催促他指出我可能存在的错误,可是他还是闭口不开。 2、课文中,周朴园见到鲁侍萍后,感到吃惊,连接追问,下面是从中摘出的五个问句,根据剧情的发展排列最合理的一项是() ①(忽然起立)你是谁?②哦,侍萍?(低声)是你?③你——你贵姓?④谁指使你来的?⑤(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A.③①②⑤④B.①③⑤②④C.③②⑤④①D.⑤④①②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渔父 教案

渔父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较准确地将本文翻译为现代汉语; ②通过对屈原和渔父的对话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人格; ③体会屈原和渔父在表达各自的人生哲学时所运用的方法及其好处; ④通过对比阅读,学生能对屈原和司马迁的不同人生选择做出自己的评价,能对人生问题有新的思考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①②④定为教学重点;③定为教学难点 【教学方式】对比阅读、探究学习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世界著名剧作家莎士比亚的名作《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被生活的困境逼到了死角时的发问。如何解答好这个问题,真让世人难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为了完成传世之作《史记》忍辱负重,选择了“弃小义,雪大耻”的生。孟子却说:“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其实,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与生的价值,“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才是价值之根本。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渔父》一文,走进屈原的内心世界,去探求他的人生价值,去瞻仰一位伟人的“身之察察”、“皓皓之白”……(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教师正音; 渔父(fǔ)淈(gǔ)餔(bū)歠(chu?) 醨(lí)汶(mén)枻(yì)濯(zhu?) 2.齐读全文,读准字音,教师纠正句读。 三、结合注释,学生自由读,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活用字,并指出下列句式的特点。古今词:颜色(脸色)、形容(形体容貌)、至于(到)、可以(可以用来) 词类活用:鼓枻而去(鼓,名词用作动词,敲打) 特殊句式: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定语后置) 屈原既放(被动句) 游于江潭(状语后置) 是以见放(宾语前置、被动句) 行吟泽畔(省略句、状语后置) 圣人不凝滞于物(被动句、状语后置) 自令放为(宾语前置、被动句) 四、疏通文意(质疑) 1.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补充指正; 2.学生齐读,进一步理解和感悟文本。 五、问题探讨 【要求】:以四人为一小组,明确发言人,小组内成员讨论5分钟,其他小组成员在别人回答的基础上可以补充。

渔父

渔父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分析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探讨他们不同的人生态度。探讨渔父这一特定形象的文化内涵 3、思考人生重大抉择,养成对人生负责的态度。 教学重点:1、深入分析屈原的伟大人格,感悟屈原的选择对后世的重大意义。 2、文中的重点实词“颜色、形容、凝滞”和虚词“为、而、之、可以、至于”的意义或用法。 教学难点:对渔父的文化内涵的分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司马迁的“隐忍苟活”成就了人生的大事业垂名不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生,可以践志。死,也可以明志。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位把人格、理想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以死来体现生命尊严的诗人——屈原。 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总结。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23篇。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三、朗读课文 1、课件展示配乐朗诵 2、学生自读、指名朗读 3、展示重点字词: 渔父(fǔ)枯槁(gǎo) 餔(bū)其糟濯(zhu?)吾足莞(wǎn)尔而笑鼓枻(yì) 凝滞(zhì) 皓(hào)皓之白物之汶(mén)汶歠(chu?)其醨(lí) 4、文言知识整理:(小组讨论,提出疑问,教师总结) (1)通假字 渔父:“父”通“甫”,古代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2)古今异义 a、颜色憔悴(颜色:脸色,今多指色彩) b、形容枯槁(形容:形体容貌,今指对事物的形象和性质加以描述) c、圣人不凝滞于物(凝滞:拘泥,执著。今指①停止流动,不灵活;②凝聚) d、何故深思高举(高举:行为高出世俗。今指高高举起) (3)、一词多义 而: 渔父莞尔而笑(连词,表修饰)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何不(沽)其泥而扬其波(连词,表承接)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连词,表转折)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连词,表转折) 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其醴?(表并列)

锦瑟 导学案 教师版

锦瑟 【教学目标】1.继续训练领会诗歌主题的能力:通过对诗歌字句及意象意境的分析,结合有关背景领会其主题。 2.继续训练分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3. 培养学生不畏艰难的品质和合作探究的意识。 【教学重点】品味诗歌的语言。 【学习难点】对这首诗主题的把握。 【教学方法】师生对话法,讨论法,关键词语解读法,意象意境把握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积累】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其诗歌成就。 2.了解“庄周梦蝶”“杜鹃啼血”“南海鲛人”“蓝田玉烟”四个典故。【测定性评价】 1.填写名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文学常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丼,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他一生大约创作了六百多首诗,作品集有《李义山诗集》。 二、学——整体感知、理解诗境。 1.诵读诗歌,给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弦.()柱惘.()然 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 ①望帝春心tuō()杜鹃②cāng()海月明珠有泪 ③只是当时已wǎng()然 3.阅读《锦瑟》,完成下面问题 ①颔联和颈联用到了哪些典故? 【明确】品典一:庄周梦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 品典二:望帝啼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 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人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 诗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凄寒孤寂的感伤。

《雷雨》教师版.(答案)

《雷雨》导学案 制作人:汤英宇时间:4月29日 学习目标:1.掌握有关戏剧常识 2.理清戏剧情节,把握戏剧冲突,鉴赏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1.体会矛盾冲突的复杂与作用,鉴赏人物形象。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体味剧本台词的丰富内涵,品读言外之意 预习案 【知识链接】: 一、戏剧知识 关于戏剧: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是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我们这里讲的戏剧实际上是剧本,它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戏剧离不开戏剧冲突,它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冲突上,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的动作。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 (即台词) 和舞台说明。 按照不同的标准,戏剧可以分为不同种类: 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分为话剧 ( 如《雷雨》) 、歌剧 ( 如《白毛女》) 、舞剧 ( 如《丝路花雨》) ; 按剧情繁简和结构分为独幕剧、多幕剧 ( 如《雷雨》) ; 按题材所反映的时代分为历史剧( 如《屈原》) 、现代剧( 如《雷雨》) ; 按矛盾冲突的性质分为悲剧 ( 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喜剧 ( 如《威尼斯商人》) 、正剧 ( 如《白毛女》) 戏剧是一种综合艺术,涉及的要素: (1)文学要素:即剧本。尤其是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语言。 (2)音乐要素:包括戏曲、歌剧中的唱腔、曲子;还包括音乐伴奏和音响效果。 (3)美术要素:包括舞台美术设计、布景、灯光。 (4)舞蹈要素:包括演员的形体动作和舞蹈设计。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 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 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 第四,故事情节。 二、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剧作家、戏剧教育家。本名万家宝,字小石。曹禺的作品除代表作《雷雨》《日出》(1935年)外,还有《原野》(1937年)蜕变》(1939年)、《北京人》(1941年)、《家》(1942年,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艳阳天》(1947年,电影剧本)、《明朗的天》(1952年)、《胆剑篇》(1961年)、《王昭君》(1978年)。此外,曹禺还翻译了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 三、写作背景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部戏剧作品,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部杰出剧作。此剧写于1933年。剧本所反映的时代,大约是从1894年至1924年这段时间。这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在帝国主义侵略下,中国社会加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过程。地主兼官僚资产阶级代表着中国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人民革命的浪潮前赴后继,无产阶级日益发展着、壮大着,最终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但是,它毕竟还处在幼年时期,广大的劳动人民依然呻吟在豪绅统治下,暂时处在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之中。这个时代的低气压虽然是郁闷的,但却呼唤着、预示着大雷雨的到来。曹禺以其对时代的敏锐感受,把他的感受结晶为深刻的哲理,由此透出时代的精神。 《雷雨》标题的意义: 《雷雨》这个剧名,既指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高潮和结局又发生在雷雨之夜;又指剧中人物雷雨般的性格,象征渴求自由,冲决封建罗网的迫切心情。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四、课文梗概 《雷雨》四幕话剧,作于1933年。是曹禺的第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出身封建世家,曾留学德国。三十年前作少爷的时候,为迎娶一位富家小姐,遗弃了为他生下两个儿子的婢女梅侍萍。长子周萍留在周家,而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下女儿四凤。周家后来从无锡迁居北方某大城市,周朴园又娶繁漪为妻,生下儿子周冲。他们与鲁家共居一地。鲁贵与四凤在周家帮佣,大海在其生父周朴园的煤矿上当工人,但两家各不相知。周朴园当年在包修哈尔滨江桥时,故意让江堤出险,淹死了二千二百多名小工。从死者身上榨取了钱财,后来又不断地破坏工人的罢工运动,并指使警察开枪打死矿工。他独断专行,压制繁漪的个性,夫妻矛盾尖锐,视同仇人。繁漪苦闷抑郁,与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后周萍遗弃繁漪,又和四凤相爱,当繁漪获悉周萍、四凤要相偕出走,在绝望中当众宣布了她和周萍的乱伦关系,周朴园也公布了侍萍的真实身份。隐秘暴露,真相大白。四凤无法承受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冒雨冲入花园,触电身亡。周冲为救四凤,也触电而死。周萍开枪自杀。侍萍、繁漪在巨大打击下也先后疯癫。周朴园孤苦伶仃。剧作在一天之内集中写了周鲁两家历时三十年的生活史,表现了新旧两种思想斗争和阶级矛盾,揭示了悲剧的根源。结构严谨,矛盾集中,戏剧性强,形象鲜明,语言性格化。在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