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以及评价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以及评价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以及评价

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以及评价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中国有一次的历史性蜕变,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度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主要是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太快,形式也过于单一。

但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从1953年起,在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同时,全面开展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是通过互助合作化的途径,逐步地把个体农民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在农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过程中,国家按照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以及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创造了经过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再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的形式。第二,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是经过合作社的途径,把个体手工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逐步地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第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用“和平赎买”的方式,逐步地把以剥削工人剩余劳动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私人所以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全民所有制。建国以后,我国对官僚资本采取无偿没收的政策,对民族资本则实现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谈谈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1.所有制的不同是两者最根本的首要区别。全国解放后,我们在全国大多数地区实行了土地改革。1952 年以后我们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将生产资料的农民小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的劳动群众的集体公有制。家庭承包制是在集体所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即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或其他生产资料,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它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一种经营管理形式。由此可见,如果没有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没有公有制的建立,没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存在,自然也就无所谓家庭承包的生产责任制了。

2.生产过程中经营管理上和产品分配上的区别。家庭承包制的“包”,是农户向集体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所以“包”是集体与农户之间的纽带。因此,“包”字本身体现了“统”(集体统一经营)和“分”(家庭分散经营)的结合,而且这里讲的“分”,又是存在于集体经济之中的分散经营,它是合作经济中的一个经营层次,而合作化时期及此前的个体经济,农户是在私有制土地上进行独立的经营劳动,根本不存在合作化经济的统一经营问题。在分配方面,家庭承包制不但坚持而且更有利于贯彻公有制基础上的按劳分配原则。一是克服了人民公社时代那种“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的弊端,体现了奖勤罚懒;二是更有利于兼顾国家、集体和生产者个人三方面的利益。用农民的话说,就是所谓“交够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是自己的”。而个体经济则是一种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小自由经济,自然无所谓按劳分配,更没有集体的提留,国家的计划任务也很难落实。3. 发展方向上也有区别。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由于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一个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前进,一个向着两极分化的方向倒退。上述分析告诉我们,今天的家庭承包制与农业合作化时期(或这之前)的农村情况,不仅所有制根本不同,而且生产的经营管理、产品的分配和发展方向也是不同的,怎么能说“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改造前”呢?

并且今天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不是否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没有错。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中产生的,虽然相对封建的生产方式,它是先进的,但其本身除去雇佣剥削的固有特征外,还有许多先天不足,如规模小、技术落后、家族式行会式管理、寄生性等。这些不足,不仅严重制约了自身利益的发展,而且也阻碍了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不只是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也是对其所具有的封建因素与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的改造。另外,我们今天研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要看到它在消灭雇佣剥削使工人成为企业主人方面的积极作用,还要看到它在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改善管理体制方面的积极作用。

2.允许私营经济发展与走回头路没有同一性。首先,今天与 50 年前的国情不一样。从政治上讲,新中国成立初,剿匪、镇压反革命和抗美援朝刚刚结束,盘踞在台湾的国民党反动派不但经常袭扰祖国大陆,还叫嚣反攻,可以说那时是天下初定。今天则是人民民主专政日益强大。从经济上讲, 50 年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只占主导成分,今天,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不仅质上占主导,在量上也占优势,私人经济和外资经济的地位和作用只能是作为公有制的必要和有益的补充,这样的国情决定我们不会、也不能走回头路。其次,允许私营经济发展是对社会主义认识深化的一个表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时期,我们党凭据经典著作和苏联的经验,过分追求公有制的纯而又纯和“一统天下”,这样做的结果是没有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金来源,影响了劳动就业的门路。其根源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存在误解,忽视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今天允许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对国情有了准确的定位,对社会主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是对三大改造后期的偏差和问题的纠正,根本不是后者否定前者,它是我党对社会主义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后一个阶段是在前一个阶段基础上的发展和超越。再者,国家对私营经济(包括外资经济)制定了监督、管理措施,即国家通过经济、法律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规范经营活动,并保护劳资双方的权益,使其有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担心“资本主义复辟”。

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在中国破天荒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完成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首先使五亿农民和一千多万手工业的个体经济变成了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土地私有变为劳动者集体公有。其次,经过公私合营,国家赎买了资产阶级的全部生产资料。变私有制为公有制,是生产关系的一个根本变革,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故此,三大改造的胜利结束开创了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新时代,我国自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上层建筑的阶级基础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人民民主专政

日益巩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工人阶级摆脱了雇佣剥削,农民由个体劳动者变成了走集体化道路的农民,工农联盟更加牢固;与此同时,小资产阶级开始发生根本性的转化,知识分子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因此丧失了自己的经济基础,作为阶级已经不存在了。这样,作为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也基本解决,政权的基础由原来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变成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拥护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联盟;人民民主专政的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即变成了无产阶级专政。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从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1952 年到 1978 年间,尽管国际上反华势力的敌视、封锁和干扰,尽管我们自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出过这样那样的差错,特别是发生过“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左”的错误,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但我们仍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财税一班53

徐礼

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么

1、运用实例分析说明社会主义改造的成败得失在哪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和意义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改造的成与得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不但正在进行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且正在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生产的革命,二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因此,在改造过程中,党和政府所采取的实际步骤,总是力求使之与促进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而不允许对生产力造成破坏。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已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建立。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这种从实际出发引导农民逐步走向社会主义的渐进的改造方式,可以使农民亲身体会到组织起来力量大,从而逐步地提高农民的觉悟,逐步的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并且能够避免出现一些农民破坏生产资料的情况。实践证明,这种逐步过渡的办法符合农民的特点和生产力状况。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无论是资本主义工商业,还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都具有私有制的性质。对其进行改造,属于社会主义革命性质。毛泽东说:“我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所用的方法是和平的方法。”“在我国的条件下,用和平的方法,即用说服教育的方法,不但可以改变个体的所有直接,而且可以改变资本主义所有制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发展。总之,和平该走解决了诸如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 (2)社会主义改造的败与失 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时期见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是很适当”。(3)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 1.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在土地改革完成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受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改造经验教训让我们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它是指导我们进行中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它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不仅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使我们更加坚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它要求事实求是、解放思想。给我们极大的启示,它告诉我们:第一,我国早已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党和人民选择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虽然在建设的过程中有过失误,有过挫折,但我们已取得了经济建设,教育科学文化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有了显著改善,社会主义政权日益巩固。第二,我国现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由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状况决定的。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否则就会犯“左”的或“右”的错误。第三,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个伟大、艰巨和长期的任务。第四,要转变对市场经济的认识。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想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必须改革长期以来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的经济体制,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新体制。第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使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恢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摆脱教条主义和脱离实际的思维模式,对中国国情的认识逐步深化。第六它告诉我们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和发展要求有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改革、发展和稳定这三者构成关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全过程。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转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

社会主义改造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1.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途 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来源有两个:理论上,来自马列经典著作;实践上,来自苏联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虽然我们把握了公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富裕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但带有某种片面性和盲目性。 如果说对于社会主义蓝图的完整描绘,中国共产党人当时不可能有更多独立的思考,那么,对于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途径即社会主义改造,则表现了巨大的创造性,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独创性,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新 中国,要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使人民富裕,国家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革命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当无产阶级夺取了政权之后,要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并且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而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作支撑。毛泽东在审阅中宣部编写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亲自加了一段这样的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 2.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1956年,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中消灭了富农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劳动群众个体所有的私有制,基本上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城市中消灭了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也完全摆脱了资本家雇佣劳动者的地位,成了企业的主人,国家的主人。 经济是社会制度的基础,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集中体现着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些本来就是上层建筑中保障我国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强大社会主义因素,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确立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国家根本制度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就担负起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任务。 可见,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固有特性。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对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作了进一步发展。列宁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认为“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大胆突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多国革命,列宁不仅在社会主义革命道路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在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开辟了建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 要想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那必须清楚地认识它们之间有何相通,又有何不同。一方面,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经历的两个阶段,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分别体现了以毛泽东、邓小平为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从解放开始到1956年结束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党和政府在不同时期提出的不同的政策。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另一方面,我们要承认二者的区别。二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的两个不同阶段的探索,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面对国内外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提出的。 对于该论题的争论,我们不能以“一边倒”的态度对待,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要辩证的看待改造和改革的关系,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革并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 我们小组是通过电视台(也就是中文TV)的节目流程进行,包括中文乐翻天,中文独播剧场,访谈。 我们以中文乐翻天开场,主要是想让大家在轻松的氛围中逐渐理解我们的论题。该节目是一档娱乐节目,由乐梦凡和付程兰主持,有歌舞并茂、经典老歌回放,以及服装走秀的精彩片段,幽默的主持及逗翻天的嘉宾表演,赢得了“猛烈”的追捧。在这档节目里看到了社会主义改革的成果,以实践证明进行改革是科学的。节目中主持人表演外国歌舞,说明实行对外开放对中国的影响。毛泽东在汲取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的基础上,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思想,成为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先导,深入研究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和理论,对于推动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大裨益。证明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是一脉相承的。 中文独播剧场分上下两篇,第一篇主要是描述社会主义改造。该篇是由我们组的陈燕同学根据赵树理的《锻炼锻炼》改编成剧的,讲述了农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阶段,由我们小组的表演可知,在农村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在合作化,但由于制度不完善,出现了一批以杨小四为代表的投机取巧的人,但最终会受到人民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不得不承认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与评价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与评价 姓名:邓义山 学院:经济学院 专业:经济统计学 学号:27

摘要: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正文: 要对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评价,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是指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三大改造的重点。改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把转变为;第二步是把国家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紧紧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中心,在变革旧有的生产关系的过程中,努力保护和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和平赎买”的方针,其目的就是充分利用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遗产,保护好这部分生产力,并将它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先进生产力;在农业合作化过程中,采取从互助组到初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是为了保护和发展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个体农民逐渐适应生产关系的变革,其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首先,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合作社经济占%,公私合营经济占%,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个体经济则下降到%。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占%,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其次,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最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事实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尽管在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缺点和偏差,但整个来说,我们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前提。

中国20C50S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4期  中国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刘福军 姜明娟 摘 要:20世纪5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改造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不能以改造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失误来贬低其成就,更不能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改造;20世纪50年代;历史必然性 中图分类号:D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06)04-0034-05 关于20世纪50年代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有定论:“在过渡时期中,我们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出现这样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搞得过早了,当时不应该过早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应该进行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建设,然后再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此,沙健孙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具有极端重要性,这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这关系到能不能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1]笔者同意沙健孙的观点,并尝试从宏观上论证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即从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可能性、巨大成绩,以及必须澄清的三个关键问题方面架构本文的逻辑论证框架。 一、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既是当时国际形势变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当时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当时的具体历史情况看完全是必要的。 (一)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带来了严峻挑战。一方面,面对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和随之而来的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以及旧的殖民体系的快速瓦解,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失败,对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军事威胁、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和文化围剿的反动政策,并在朝鲜内战爆发的第三天,宣布武装援助南朝鲜,干涉朝鲜内政,同时命令其海军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插足中国的领土台湾。另一方面,面对二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以及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强大阵营的出现,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阵营与之对抗,形成了“冷战”局面,使新的世界大战的危险性依然存在。可见,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是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个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本身也不景气,都需要恢复元气,发展经济。我们必须争取时机,加快发展,增强实力”[2](P70)。 (二)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变生产资料私有 收稿日期:2006-09-22 作者简介:刘福军(1979-),男,山东菏泽人,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北京 100872 姜明娟(1981-),女,山东青岛人,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100875

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革者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尽管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为了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后者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但它们之间同时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第二,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还是社会主义改革,都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都有其发展的内在必然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两个前后相继、不可或缺的环节。没有社会主义改造,就不会有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同样,没有社会主义改革也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巨大发展。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继承、纠正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造后期过于急促和粗糙,出现了一些偏差和失误,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后来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不但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和克服,甚至在一些方面又有发展,特别是此后不久出现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和经济建设中的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一些遗留问题及其以后出现的偏差和失误的纠正,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社会主义改革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也不是要回到改造前的状态,而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进行调整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四,不能因为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出现了某些不足就否定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继承社会主义改造留下的积极成果,也需要妥善地解决社会主义改造中的遗留问题。无论是改造还是改革,都统一于建设我国现代化的实践,两者有着内在的、历史的逻辑关系。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论述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使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私有制社会到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转变。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接下来我将从两个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两个方面来论述其必然性: 首先是必要性,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制度来解放和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即实现国家经济的现代化这样两项根本性的历史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第一项历史任务的基本实现。随着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完成和国民经济的恢复,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即为实现第二项历史任务而奋斗,被突出地提上了党和国家的议事日程。进行经济建设,首先就是要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怎样才能发展经济,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呢?从世界历史上看,无非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欧、美、日走过的,而;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是苏联走过的。中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呢?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要走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实际上是走不通的。从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以来,由于受到外国垄断资本的压迫和本国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始终处于举步维艰的境地。由于未能形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就仍然不可能摆脱对于外国垄断资本的依赖。其次,中国是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它不可能也不应该像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那样通过对外掠夺来实现工业化。所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必然的。 第二,社会主义改造是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必然选择。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在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对新生的人民政权采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威胁的政策,继续支持退到台湾去的国民党蒋介石,妄图扼杀新生的人民政权。在国内,由于国民党当局实行恶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使得建国初期的人民政府的财政十分枯竭,一些商人乘机进行投机倒把,操纵市场,拒绝使用人民币等。如当时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的银圆之战、米粮之战就说明这一点。因此,新生的人民政府只有掌控国民经济的命脉,坚决打击敌视社会主义的反动势力和不法奸商,才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就必须彻底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完成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这样才有利于增加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更好地巩固工农

怎样评价社会主义改造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一九五六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 出现这些问题,有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的因素,同时,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有认识上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党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曾对这些问题有所觉察,对某些问题也做过纠正,但毕竟认识不深。更重要的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致使一些遗留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 但是,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上,有两个事实是世界历史上各种革命大变动中罕见的:一是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造成生产力的破坏,反而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二是这样的变革没有引起巨大的社会动荡,反而极大地加强了人民的团结,并且是在人民基本普遍拥护的情况下完成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它的胜利完成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创造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的形式,用和平的方法改造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同时把经济制度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和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这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伟大创举,以新的经验和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把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合作社集体所有,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的生产资料转归国营企业所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所构成的经济成分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据了绝对优势。

结合社会主义改革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结合社会主义改革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在探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时,有人用指导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观点来否定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也有人用指导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观点来否定现在的社会主义改革。这些都是观点都是片面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从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二者存在明显的区别。同时,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具有深层的内在联系,二者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朝着社会主义方向而奋斗的伟大历史进程中的大胆探索;二者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样重要。 一、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为改革提供了必要准备。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社会主义革命。正是这场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对各种非社会主义的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创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调动了各行各业的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社会主义改革同过去的社会主义改造一样,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邓小平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要求,同时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领导全国人民“摸着石头过河”,开始了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由此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社会主义改造,为20年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准备。 二、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趋势。 1、改革是社会主义的主旨要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毛泽东敏锐地觉察到苏联模式的弊端,为此,他提出了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中十个方面的关系问题,并且在国际共运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正是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前进。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苦探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 2、社会主义改革解决了部分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社会主义改造清洗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遗留的污泥浊水,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全国人口绝大部分农民群众走上了合作化道路。然而,由于生产关系变革过快,长时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公有化程度过高,所有制形式过于单一,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没有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在农业改造中大搞“一刀切”,“急于高级社化”,几乎全部消灭了个体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中也存在公私合营的面过宽等问题。而通过社会主义改革,我国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

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对当代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意义 在讨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得失时,应该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即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客观地、科学地看待社会主义改造这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只有以历史的眼光看待历史,才会尊重历史,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中国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实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时机是否成熟、是否必要,是得大于失,还是失大于得 ? 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和城市所实施的一系列举措,究竟是不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 这涉及到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综合评价和对党的现行政策认识的问题,以下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评价 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在此重点谈四点看法。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种必然性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1 )经济上: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努力,国民经济已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了新中国成立前的最高水平。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对工商业进行初步改造,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为我们党有计划地开展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准备了基本的经济条件。同时,随着国家工业化目标的提出,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已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城市私营企业的生产效益普遍比国营企业差,生产难以为继。当时只有通过制度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 )政治上:经过“三反”、“五反”,我国的阶级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已经接受无产阶级的领导,社会主义倾向日益明显;土改后,农民更加拥护共产党,工农联盟出现了非常好的局面,党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具备了进行重大社会变革的阶级基础。但另一方面,农民中出现了向富农方向发展的自发趋势,开始出现贫富分化;城市的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的斗争仍在继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党必须考虑个体经济的发展方向,扩大和加速农业合作化,采取限制资产阶级的措施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 3 )国际形势: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同时,战后两大阵营的对抗也促使中国共产党加快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鉴于上述形势,毛泽东和他的战友当年选择一条改造与建设并举的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江泽民同志用“不失时机”概括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非常准确。 第二,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1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具有中国特色。如何在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农业国,实现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国共产党没有教条地照搬马列经典和机械地抄袭苏联模式,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创造性地提出了以新民主主义社会作为实现中国革命两步走的结合点,通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2 )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的。首先,我国走的是先农村、后城市的改造道路,农业改造不是苏联的先机械化后集体化,而是先集体化后机械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了列宁曾设想但未曾实现的“和平赎买”政策,平稳地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其次,采取了从点到面、由低到高的步骤和方法。从结果来看,与苏联相比,我国社会主义改造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小得多,正面效益要好得多,遗留的问题也要少得多。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造既不是毛泽东的“心血来潮”,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实现的。第一,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决定。毛泽东在改造前反复讲,不得到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拥护,绝不轻易谈改造。第二,农民和手工业者虽然存在着走个体经济和集体经济的两种积极性,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存在着过高估计群众合作化积极性的问题,但当时人民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积极性已占主导地位。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全民公开讨论,得到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赞成,最后用宪法加以确立,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可以认为,在几亿人口的中国实现社会主义转变,尽管行政因素

浅谈过度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浅谈过渡时期“三大改造”的必要性 09级电子商务 1095xxxxxxxx 叶菲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在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政权后,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的社会主义革命。它主要包括三大改造,即对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又叫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1年12月开始,党中央颁发了一系列的决议,规定了我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到1956年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在经历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阶段后基本完成,全国加入合作社的农户达96.3%。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11月开始至1956年底结束,全国90%以上的手工业者加入了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1954年至1956年底全面进行。党对之采取了“和平赎买”的政策,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将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而且将所有制改造与人的改造相结合,努力使剥削者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在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在我国所形成的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社会,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还需要有一个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程,如何实现这一历史性的转变,同样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历史性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首先对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作了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科学理论,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中国社会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是历史的必然。这种必然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不仅为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这种转变创造了条件。在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工人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为从新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在会议上致开幕词。这次大会通过了关于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毛泽东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事实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全国人民的拥护下稳固地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在已经解放的地区,建立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地建立的民主政权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国范围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人民手里有强大的国家机器,不怕民族资产阶级造反。无产阶级就可以运用这个政权的力量,采取适当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建立和发展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经济上,国营经济的建立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力量,为中国革命从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提供了物质前提。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阶段就实行了彻底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把中国的资产阶级力量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在“节制资本”的前提下,允许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 2012-4-20 20:32 提问者:云中歌121| 今日改革与30年前改造的不同点在于:一个是消灭私有制,一个是恢复和发展私有制。三十年前搞的改造,是盲目学习苏联消灭私有制造成的。以为消灭私有制就是搞社会主义。是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所走的一段弯路。它违反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在生产力落后条件下,超前消灭了私有制。它没有起到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的来看,生产力没有大的增长。1978年,人均GDP仅有200多美元,还落在印度之后,在全世界倒数十位之内。改革开放后的改革,恢复和发展了私有制,适应了现实生产力的需要,生产力得到高速发展,经过三十儿年努力,2011年,人均GDP达到4000美元,远超印度,世界排名在第100位上下。人民生活也大有改善。 改造是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改造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体制(初级的)改造成计划经济体制(只能在生产力很高的条件下才能执行的经济体制,即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执行的经济体制)。它脱离生产力实际水平,超前消灭私有制,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所走的一段弯路,改革是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改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恢复了私有制,重新把生产关系拉回到落后的生产力的基础上,把计划经济体制又改造成市场经济体制,适应了现实生产力的需要,使国民经济走上了康庒大道。 改造与改革的关系为什么有些人老是搞不清楚?问题在于一些权威学者给出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一化三改,明明白白是消灭私有制,改革开放后明明白白是恢复私有制,他们硬是不提私有制的消灭和恢复,而是说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都是形势的需要,都是正确的。说改造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消灭私有制是为了搞社会主义,恢复私有制也是为了搞社会主义,这种自相矛盾的说法,我以为是他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搞得太清楚。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用公有制来界定是否是社会主义。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消灭私有制,搞公有制,只能在生产力发展到很高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改造是在生产力很低条件下,消灭了私有制的。这显然是不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规律的。而改革恢复了私有制,则适应了中国现实的落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带着私有制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它不在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框架之内。这是中国人自已定义的社会主义。也许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可以说明这种区别。它的历史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进入马克思定义的的社会主义提供物质技术基础。马克思定义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它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因为那时的高生产力水平,私有制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实践也证明,30年前的改造,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改革则相反。这是符合马克思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 这里还有一个认识问题,是不是有一贯正确思想意识在作怪,怕说作错了,丢了面子。或者是害怕说恢复私有制,会被人说成是搞资本主义复辟。不过我认为,这是没有必要的。因为真理是不怕被误解的。恢复私有制,是中国现实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符合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样做,能持续发展生产力,能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利国利民,有什么可怕的呢?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任人编造的。

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

我对社会主义改造的看法 姓名:葛立波学号:3113006510 班级:网络工程3班摘要:?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遗留问题 一、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在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一个批示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应该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也就是说在整个过渡时期要实现“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就是要发展生产力。“三改”就是要改变生产关系:即对农业、手工业、实行合作化,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公私合营。当时毛泽东同志估计这个过渡时期,大约需要十八年,即三年恢复时期(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加上三个五年计划。他认为中国“大约在五十年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是十个五年计划到十五个五年计划的时期内,可以建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1.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全面确立,宣布了占世界人口1/4的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个几亿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第一,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到1956年,在国民经济中,国营经济占32.2%,合作社经济占54.4%,公私合营经济占7.3%,资本主义经济下降到0.1%,个体经济则下降到7.1%。总之,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公有制(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占92.9%,这表明,几千年来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已被消灭,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第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被消失或正在消亡。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带来的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变化,必然引起阶级关系的根本变化。在建国初期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过程中,帝

国主义势力、官僚资产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已被消灭。剩下的剥削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由于失去了赖以剥削他人的制度,也正处在消亡的过程中。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已经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 第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使生产关系更加适合生产力水平,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特别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改变了国民经济结构,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1、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已经基本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为生产力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 2、实现了马克思、列宁提出的以和平赎买方法解决资产阶级问题的伟大设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学说; 3、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创举,也是毛泽东思想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一个重要发展。 4、为我们以后的改革改制等举措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经验是党和国家宝贵的财富。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主革命遗留下的任务还是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还占据着华南和西南地区,残留大陆的土匪、特务以及各类反革命分子活动极为猖狂,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改。此外,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十分落后,财政经济严重困难,形势错综复杂。 (2)人民共和国面临的主要任务还不是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