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木兰诗(5)

8木兰诗(5)
8木兰诗(5)

8木兰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人物赏析,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重点)

2. 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重点)

3. 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难点)

【过程与方法】

1.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2. 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文章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重点)

导语设计

设计1:(背景导入)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这个故事却来自于一首诗一一《木兰诗》,《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

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木兰诗》则是北朝民

歌的代表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设计2:(激发兴趣)

由穆桂英(有男子刚健的巾帼英雄)、西施(集娇美女儿于一身的美人)等人物故事引

入刚柔相济的女子一一木兰。

设计3:(激情导入)

前一段时间,闻名全球的迪斯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部古代文学名著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魁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木兰的最初雏形一一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

到答案的。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理清顺序。

2. 人物赏析,体会精神。

3. 体会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习过程

目标导学一:作品简介,检查预习

F?让学生简介木兰其人及《乐府诗集》

花木兰是古代时河南省虞城县营廓人。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屡立战【教学提示】功。凯归,帝封官嘉奖,木兰不受,欲纳宫中,以死拒之。唐初,追封为此环节可由学孝烈将军。人们为纪念她,于唐代修建花木兰祠,祠内现存兀代立《孝烈生完成,检验学生将军祠像辨正记》和清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石碑,详细记载了花的预习情况。

木兰的身世、籍贯、业绩及历代修祠情况。近年来,又修复了木兰祠大殿

等一大批景点。花木兰祠已收入《中国名胜词典》。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品,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教学提示】

《乐府诗集》(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字音可指名让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学生上黑板来注

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音。

2.正字音

机抒Zh u(织布梭子)可汗kahcn鞍鞯cnji m (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学法指导】

ai (缰绳)燕山:y c 胡骑j i (战马)戎机r d ng (军事)朔气Shu o如何概括小说故(北方)金柝tu b (打更用的梆子)红妆zhu mg (装饰,打扮)著我事情节:①用短语旧时裳Zhu 6(穿)傍地走bmg (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或句子概括情节。目标导学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②概述故事内容

1.诗歌诵读:(特别注意情节线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索发展的内容概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括)。③局部内容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的理解。具体概述

2.整体感悟:时要牢记三点:第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一是对事件的概

诗歌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述,我们必须按照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何时何地何人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做何事”的格式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加以概括(材料本明确:第一部分(1 —3段)----- 替父从军身未涉及的除外.

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尤其是“做何事

第二部分(5 6段)凯旋归来不能省)。万不可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粗枝大叶,丢失了目标导学三:人物赏析,品读探究本该有的要素。第1.人物赏析:二由于事件的复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杂性,我们在概括明确:时,要避免前后情

a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一一勤劳孝顺节的相互交错。第b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一一勇敢坚毅,忠孝两全三要注意题干要

c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求涉及的对象,做

壮士十年归。”一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到前后一脉贯通。d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一一不慕荣华富贵,甘过普【教学提示】

通百姓生活。采用跳读的方法,

e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冋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一一机智、选取关键句子来

.谨慎提取信息。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 — 3段) ------ 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 --------- 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 -------- 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 -------- 结尾附文

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本文详细得当的叙事方法。

2. 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语言特点,并背诵全诗。

3. 复述表演,并领会其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学习过程

【学法指导】 如 象: 物的(肖像、 语

)。②找出这 些 容找最能表现人 物 语和)。③针 对具 人物特 外在的 到内在的

法,再到精

质,要分析全 具体,不可泛泛而 谈。

现文章中心意思的

地方要详写;同表

现中心意思有些联

系,不能不写但又

不必详写的,就要

略写。

【学法指导】在

处理详略的问题

上,最容易犯两种

毛病:一是掌握的

材料多,就多写、

滥写;掌握的材料

少,就少写,或不

写。二是喜好的、

熟悉的就多写,反

之则少写,或不

写。我们一定要注

意避免这两种问题

的出现。

【教学提示】可

预先设句

(大屏幕展示),

分组讨论,再全班

交流。

【学法指导】表

演课本剧要注意:

①选好演员,做好

学生角色分工和合

作,确保演员合作

的效率是课本剧成

功与否的重要指

标。② 课本剧表演

要注重剧情,因为

我们不是专业的演

员,更没有特别专

业的灯光舞美,背

景插图,只有台

词。所以要在现有

的台词上下功夫,

停机叹息深明大义

毅然从军勇敢坚强

匆忙购置准备出征

思亲情切征途艰苦

长期征战胜利归来

功成身退不慕荣华

回到家乡换回女装

双兔为喻谨慎机警

巾帼英雄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教学反思可取之处:

1?在课堂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教学步骤。

2. 紧扣住诗文的文体特征进行教学,以朗读和语言赏析为主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3. 为避免出现枯燥乏味的说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不足之处:

1. 教学过程中,因为诗文,赏析能力差的同学很难跟得上,所以课堂学习效果不太好。

2. 在课堂表演中,老师没有及时点评,没有给演得不好的同学及时给予鼓励,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木兰诗导学案及答案教学教材

《木兰诗》导学案 课题:《木兰诗》课型:讲读课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力争熟读成诵。 2、分析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保家卫国的热情。 【学习重点】:赏析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学习难点】:学习详略得当的叙事方法。 【课件准备】白板 【小组任务】自学合作探究 【课堂过程】 【自学质疑】 1、知识链接:《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北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被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交相辉映。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2、说说你以前所了解的木兰,你认为花木兰的故事之所以被人们广为流传的原因。 3、预习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注音:机杼()可汗() _ 鞍鞯( _) 辔头()鸣溅溅()_ 金柝(_ ) 燕山()旧时裳() 4、课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你喜欢吗?跟小组同学说说喜欢的原因。 【合作探究】 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1、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听准字音,听清节奏。 2、下面,请大家像老师这样正确、流畅、放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然后找一位同学大胆地站起来读一读全文。 3、同学们,要想把课文读的更顺畅,更明白,我们还得掌握一些字词句的含义,请大家四人一小组,边读边口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弄懂字词句的含义。哪儿有疑问,做上标记。 (小组合作交流,边读边译) 同学们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说说不理解的地方,找学生解释) 理解了字词句的含义,同学们应该知道本文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来,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 4、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怎样的木兰形象?找出文中语句分析。 5、你认为诗中刻画木兰英雄形象的笔墨多一些,还是作为一个普通女性的形象写得多一些?为什么要这么写呢? 6、作者用民歌体裁,整齐的句式,朗朗上口的语言,塑造了一个勤劳孝顺、爱国爱家、不慕荣利、机智勇敢的英雄形象。这首诗歌中有许多值得我们积累的优美诗句,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喜欢的句段,比一比,看谁背的又快又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教案

8木兰诗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乐府”的有关知识。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互文、顶真等修辞手法。 3.体会文中作者对木兰爱国精神的赞美。 二、能力训练点 1.根据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 2.体会文章详略的安排。 3.根据想象扩写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四、美育渗透点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刚健清新、气势雄浑的诗意美以及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驰骋沙场、功勋卓著的女性美、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法引导】 1.本诗诗韵婉转,朗朗上口,可以采用以下三步法引导学生学习课文:①结合课文注释,借助工具书,粗读课文,了解大意;②分段细读,抓住叙事诗的特点,概括故事大意,明确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③熟读成诵,抓住诗中对木兰的心理、动作等描写的诗句,分析木兰的形象,进而正确把握诗的主题。

2.能复述、扩写或改写故事,理解详写和略写的好处,找出对比和排比的句子,并能说出运用修辞的作用。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讲析木兰的形象为什么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至家喻户晓。这一点主要通过讲清木兰替父从军的“孝”和保家卫国的“忠”(爱国)两种精神让学生领会。 2.难点:本文为何如此安排材料的详略?这一点要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中心来解决。 3.疑点:木兰之所以“不用尚书郎”仅仅是因为不贪图荣华富贵吗?这一点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介绍分析。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音频、《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歌曲磁带及录音机。 2.有条件的可播放关于木兰代父从军的影视节目片段。 3.投影仪及文学常识、名句、重点词语理解的胶片。 4.学生将重点词语、句子制成知识卡片,课堂交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闻名全球的迪士尼公司投入巨资将中国的一位奇女子的故事搬上了银幕,轰动了世界,大家知道这部影片叫什么名字吗?对,是《花木兰》。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她到底有什么魅力,以至于风靡世界,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来学习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明确目标

2020年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第8课木兰诗导学案 知 识 积 累 重点词语 (1)唯. 闻女叹息(只) (2)愿为市. 鞍马(买) (3)旦. 辞爷娘去(早晨) (4)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5)关山度. 若飞(过) (6)朔. 气传金柝(北方) (7)木兰不用.. 尚书郎(不愿做) (8)策勋.. 十二转(记功) (9)赏赐百千强. (有余) (10)出郭. 相扶将(外城) (11)著. 我旧时裳(穿) (12)雄兔脚扑朔.. (动弹) (13)雌兔眼迷离.. (眯着眼) (14)安. 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15)双兔傍. 地走(靠近,临近) 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同“贴”,粘贴。 一词多义 策勋十二转(记) (1)策 (2)强 (3)市策马加鞭(鞭打) 古今异义 :门 :只 (1)木兰当户. 织 户 (2)但. 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但 :窗户 :但是,表转折 古义:眯着眼 :跑 (3)雌兔眼迷离.. 迷离 (4)双兔傍地走. 走 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今义:行走 词类活用 (1)愿为市. 鞍马 名词活用作动词,买。

(2)策.勋十二转 名词活用作动词,记。 文言句式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倒装句,应为“所思何”“所忆何”) 节拍的把握 (1)唧唧/复/唧唧 (2)昨夜/见/军帖 (3)可汗/大/点兵 (4)万里/赴/戎机 (5)归来/见/天子 (6)天子/坐/明堂 作者简介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郭茂倩(1041——1099),北宋人,编有《乐府诗集》百卷传世。《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都是乐府诗集中的长篇叙事诗,被后人合称“乐府双璧”。 内容主旨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民歌。全诗通过叙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英勇善战,勤劳能干,不慕名利的女英雄形象。这首诗歌在结尾处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重点难点 《木兰诗》 是按什么顺序安排故事情节的?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以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的时间为序诗的正文可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木兰的身份,交代从军的缘由,以及木兰出征前的准备工作和征途上的见闻、感受。 第二部分,写木兰方里征程,十几年征战沙场的生活。 第三部分,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功成不受赏,请求还故乡,以及爷娘如弟迎接木兰,木“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最后一段是附文,以兔类比,赞美木兰。 中 考 对 接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机杼.(zhù) 朔.气(shuò) 复唧.唧(j ī) B.可汗.(hán ) 鞍鞯. (ji ān ) 鸣溅. 溅(jiàn ) C.燕.山(yàn ) 金柝.(tuò) 理云鬓.(bìn ) D.胡骑.(qí) 戎. 机(róng ) 傍. 地走(bàng ) 2.下面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不闻/爷娘/唤女声 B.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C.木兰/不用尚书/郎 D.安能/辨我/是雄雌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课文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五六世纪时,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景。 二、文体知识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有训练乐工,制定乐谱,采集歌词等。魏晋南北朝时将乐府收集编录的诗称为“乐府诗”,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 三、相关资料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木兰,中国古代女英雄,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她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木兰一直是受中国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帖:同“贴”,贴上) (二)古今异义: 1.军书十二卷 古义:表示多数,不是确指;今义:数词,十二。 2.从此替爷征 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3.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4.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 5.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力量大。 (三)一词多义 1.帖:昨夜见军帖(文告) 对镜帖花黄(同“贴”,贴上) 2.市:愿为市鞍马(买) 东市买骏马(集市) 3.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精品教案

《木兰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1.教学过程应充分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健康的情感教育。 2.注重阅读方法指导,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师生相互交流、讨论,学习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抒发感情的方法。 3.重视语言的积累、品味和应用,旨在一课一得。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木兰诗》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主要体现爱国感情,重在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爱国情感之美。“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木兰诗》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 2.文本简析: 《木兰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优美的语言,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学习各种修辞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味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知识,包括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了解古诗修辞用语的特点;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语境理解诗中意象,体会诗中心理描写结人物塑造的作用;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木兰这一形象的审美趣味,理解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北方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追求和平劳动生活的美好愿望与高尚情操。【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诵读法、对话教学法 2.学法:预习法、诵读法、合作讨论探究法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初识木兰 导入:播放豫剧《花木兰》经典片段《谁说女子不如男》。 这段戏文唱出了女子的心声——女子一点都不比男子差。在家种地纺织、操持家务,在外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这戏文中为女子鸣不平的人物是谁?(花木兰)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巾帼英雄。今天,我们就共同走进这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形象——花木兰,去听一听她那动人的故事。 二、美读诗歌,读准音韵 (一)听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初步识记字音。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木兰诗 唧(j 1 )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 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 e ),可汗(kè hán) 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a 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 a n) ,南市买辔(pèi) 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 a n ji a 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 鸣啾啾(ji u ji u )。 万里赴戎(róng) 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 气传金柝(tuò)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qiáng)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 a ng);阿姊(z 1 )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 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 (zhuó) 我旧时裳(cháng) 。当窗理云鬓 (bìn),对镜帖(ti e )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bàng) 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词句注释 唧(j 1 )唧:纺织机的声音。一说为叹息声,意思是木 兰无心织布,停机叹息。首句一作“唧唧何力力”。 当(d a ng)户:对着门或在门旁,泛指在家中。 机杼(zhù) 声:织布机发出的声音。机:指织布机。杼:织布的梭子。 惟:只。 何:什么。 忆:思念,惦记 军帖(ti e ):征兵的文书。 可汗(kèhán) :古代西北地区少数民族 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征兵。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确指。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一样,都指父亲。当时北方呼父

8 木兰诗(附答案)

8 木兰诗 【课时目标】 1、知识与能力:能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故事基本脉络,体会文中修辞手法的妙 用及民歌语言的质朴生动,学到叙事有详有略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讨论理解木兰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木兰忠、孝、勇、爱国情感。 【学法指导】 1、学习本文要反复朗读。朗读时要求准确、流畅、传神、齐读要整齐,在反复的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可按段或层次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按归纳的文字来串通课文,复述课文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 【自主预习】

我求助:

我收获: 答案: 【自主预习】 1、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kè hán)ān jiān yān pèi róng jì tuò shuò

3、(1)门(2)为此(3)出征(4)离开(5)只(6)军机、军事(7)过(8)有余(9)希望(10)裙子(11)爬搔(12)眯着眼 4、(1)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关隘。 (2)将军和壮士们经历了很长时间很多次大大小的战斗,有的牺牲了,幸存者胜利归来. 5、征战沙场辞官还家 6.昨夜见军帖……木兰无长兄 7.爷娘闻女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8.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开我东阁门……著我旧时裳 9.扑朔迷离原指分辨不清雄雌男女,后用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识别。 【课堂探究】 问题一: 示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问题二: 1.(1)帖花黄:帖通贴,意思粘贴(2)出门看火伴:火通伙,意思伙伴 2. 市名词,集市,市场 动词,买 3.(1)名词动用,买(2)名词动用,记下 4.(1)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2)但.:古义只,今义表转折连词 (3)郭.:古义外城,今义用作姓氏(4)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5.(1)省略句,“愿为(此)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2)倒装句,“问女所思何”,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问题三:此诗讲述了一个古代女孩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 问题四:木兰是一个英姿飒爽的人: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是一个不贪图富贵的人:赏赐百千强,木兰不用尚书郎 木兰是一个很孝顺的人: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问题五:运用互文修辞,东西南北四个方位都是虚指,用以渲染气氛,极言时间短促战争紧迫,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并不是在四个地方买 问题六:借用木兰的心理状态勾画了征途上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这样写极大地丰富了主人公的形象,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问题七:诗中对木兰的“从军缘由、恋别、辞官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对“征前准备、军旅生活”写得比较简略。这样写是因为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人物的思想感情,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木兰的形象更丰满更高大,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问题八:(1)排比、互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作用:表明木兰的准备工作有秩序的进行,渲染军情紧急气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总结归纳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8课《木兰诗》知识点总结归纳 《木兰诗》 常考知识盘点 1.资料链接 (1)文学常识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2)文体知识 《乐府诗集》为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是文人专门创作;二是从民间收集。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等。 2.文章中心概括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3.写作特点 (1)浓郁的民歌特色。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③出门看火.伴“火”通“伙”,伙计,同伴(2)古今异义 ①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今义:门第 ②阿爷 ..无大儿 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 ..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⑥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⑦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⑧策勋十二转. 古义:次今义:旋转 (3)一词多义 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 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⑥策:策勋十二转(记) 策马扬鞭(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 水何澹澹(多么)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愿为市.鞍马 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 策.勋十二转

七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木兰诗》知识点整理

木兰诗 北朝民歌 唧(jī)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zhù)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tiě),可汗(kè hán)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wèi)市鞍(ān)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jiān),南市买辔(pèi)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 )。旦辞黄河去,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jiān )。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jiū jiū 万里赴戎(róng)机,关山度若飞。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qiáng)。可汗问所欲,木 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jiāng);阿姊(zǐ)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huò huò)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zhuó)我旧时裳(cháng)。当窗理云鬓(bìn),对镜帖(tiē)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 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bà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作者介绍】 《木兰诗》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朝民歌,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乐府双璧”. 【全文翻译】 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传出,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的声音,只听见 木兰在叹息。问木兰在想什么?问木兰在惦记什么?(木兰答道)我也没有在想什么, 也没有在惦记什么。昨天晚上看见征兵文书,知道君主在大规模征兵,那么多卷征兵文 册,每一卷上都有父亲的名字。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我)没有兄长,木兰愿意为此 到集市上去买马鞍和马匹,就开始替代父亲去征战。 在集市各处购买马具。第二天早晨离开父母,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唤 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水流水声。第二天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 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燕山胡兵战马的啾啾的鸣叫声。

8.木兰诗

8.木兰诗 国学名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学习目标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 1. 木兰形象的理解。 2. 各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 2.借助注释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 3.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这首民歌 自主突破 1.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机杼.()鞍鞯.()胡骑.()金柝.()策勋.()赏赐.()理云bìn() pèi头()扑shu?()雄 chí()阿zǐ() 1.zhù jiān jì tu? xùn cì辔朔雄姊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木兰当.户织()昨夜见军帖 ..() 旦.辞爷娘去()万里赴戎机 ..() 著.我旧时裳()安.能辨.()()我是雌雄 2.对着军中的文告早晨战事穿怎么分辨 3.文学常识填空。 《木兰诗》又名,选自宋代编的,是时北方的一首民歌,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的传奇故事。《木兰诗》与并称“乐府双璧”。 3.《木兰辞》郭茂倩《乐府诗集》南北朝乐府替父从军《孔雀东南飞》 4.找出并解释句中的通假字。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通(),_______ (2)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通(),_______ 4.(1)“帖”“贴”粘贴(2)“火”通“伙”伙伴

5.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5.划分下列句子的节奏。 (1)问女 /何所思,问女 /何所忆。 (2)但 /闻黄河流水 /鸣溅溅。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③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④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6.①到东市买了骏马,去西市买了鞍鞯,往南市买了辔头,从北市买了长鞭。这四句的意思是到各处街市备办鞍马等战具,不是一处地方买一样东西。 ②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度过一座座山,跨过一道道关。 ③征战多年,经历很多战斗,许多将士战死沙场,木兰等幸存者胜利归来。 ④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 合作探究 7.用一句话概括《木兰诗》的主要内容。 7.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8.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8.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9.第2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9.并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工作的繁忙和出征的急切心情。③乐府诗常用的一种铺陈写法。 10.结合全诗内容分析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10.木兰诗一个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巾帼英雄。 当堂测试 (2017.福建中考)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11-12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用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11.C 1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1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13.木兰的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中不朽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个形象集中了中华民族哪些优秀品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8《木兰诗》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部编版中学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

(1)同学们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市民的采访,了解到“创建”活动过多过滥,人民群众是很有意见的。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准备给县领导汇报的几条危害。请你将“助长形式主义”这一条恰当地插在下面的三条危害之间。 文所表达的主旨,在《木兰诗》中相类的句子是: 三、中考实战 11.名著阅读(2011·四川乐山) 【甲】达雅焦急不安地守候在外面,几小时以后,她看见丈夫的脸色像死人般苍白,但仍然很有生气,而且像往常一样平静温存:“好姑娘,你别担心,我可不会这么容易就进棺材的。我还要活下去,哪怕有意跟那些医学权威的预言捣捣蛋也好嘛。他们对我病情的诊断完全正确,但是写个证明,说我百分之百失去了劳动能力,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走着瞧吧!” 保尔坚定地选择了一条道路,决心通过这条道路回到新生活建设的队伍中去。 【乙】那汉子口里唱着,走上冈子来,松林里头歇下担桶,坐地乘凉。众军看见了,便问那汉子道:“你桶里是甚么东西?”那汉子应道:“是白酒。”众军道:“挑往那里去?”那汉子道:“挑出村里卖。”众军道:“多少钱一桶?”那汉子道:“五贯足钱。” D.骑马转战了十余年,建立的功勋数不清。 10.文中“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一句是全 (2)甲段中说保尔“选择了一条道路”,这条道路指什么?从他的人生经历和影响来看,我们应该学习保尔的什么精神? (3)乙段中的主要人物杨志,后来也被逼上梁山,也成为了108个英雄好汉中的一位。请根据这个人物的相关故事内容,完成下面的下联。 上联:保尔呕心沥血写小说 下联: 12.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2011·湖南郴州) ①《故乡》《孔乙己》都出自(作者)的小说集《呐喊》。 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一个 (用短语概括人物精神品质)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③《水浒传》中,一些极富个性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及时雨”指的是。 四、作文训练 12.请同学们改写《木兰诗》第六段,表现出木兰回家团聚时的热烈欢乐气氛。要用生动的语言,切忌简单的翻译原文。 例文:大团圆 父母们得知花木兰回家的消息,欣喜若狂,他们相互搀扶着蹒跚地走到屋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门,眼巴巴地望着、望着…… “爹、娘———”花木兰的父母循声望去,花木兰骑在马上,飞奔而来,正在向他们招手。花木兰的父母顿时激动得两手发抖,先是一惊,又蹒跚的走过去。花木兰将马一拉,迫不及待地跳下马,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住爹和娘。娘摸摸花木兰的脸说:“兰儿,瘦了,瘦好多了,但越来越漂亮了?”“走吧,天色已经晚了,兰儿回家就好!”父亲边说边牵着马,拍拍木兰母亲的肩说道。花木兰一家以及陪同她回家的战友们,一路说说笑笑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花木兰感到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和美好。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范文 《木兰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它以浓挚的感情和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集中地描绘了一个平凡的女子──木兰代父从军和她解甲还乡的不平凡的经历。准备了以下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木兰诗教案篇一 基于学生对木兰替父从军的了解,可对诗歌内容处理上简洁明快些,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诗歌内容。赏析诗歌的语言艺术,明确多种艺术写作手法。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诗歌主旨。 课时:2课时 教学进展: 导言: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她的名字叫花木兰。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 1.文学常识: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民歌。它与南朝民歌《孔雀东南飞》合称文学的“乐府双璧”。 2.字词注音: 鞍鞯(anjian),金柝(tuo),辔头(peitou),云鬓(bin)。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参考答案: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参考答案: 这首诗通过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9.作业: 小作文:英雄花木兰,战场杀敌寇。(仿民歌形式,可适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续写木兰在战场上是如何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 字数:100-150字。 教师小结: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写作内容,激励学生大胆设计勇于开拓。 木兰诗教案篇二

新人教版第8《木兰诗》公开课教案[2020年最新]

木兰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木兰诗》有关的文学常识;反复诵读,理清故事基本脉络,背诵;体会木兰替父从军的高尚情感及爱国热情。总结本文特色;掌握“互文”“复沓”“对偶”“排比”等句式特点,并展开联想和想象活动。 2 反复朗读,理解性背诵,讨论理解作品思想。 3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复述故事,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作品;学生疏通文义;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教与学互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下面请几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 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国家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 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美国 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屏。请看大屏幕。(大屏幕上打出几个精彩的镜头。)看后,自然的导入新课。 2、简介《木兰诗》及《乐府诗集》(用课件打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 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 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 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 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 线正相吻合。这可能就是《木兰诗》的历史背影。 二、学生自学课文,相互讨论,理解诗句的含义。 1、师范读,学生注意字词读音、停顿及节奏。 2、生齐读,读准字音及节奏。 3、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学生4人小组开展探究,老师出题检验) 4、比比看,你会了吗 (1)字词注音及解释 (马鞍下的垫子)辔头:pèi(缰机抒:zhù(织布梭子)可汗:kèhán 鞍鞯:ān j iān 绳)燕山:yān 金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 胡骑:jì(战马)戎机:róng(军事)著我旧时裳:zhuó(穿) 红妆:zhuāng(装饰,打扮)朔气:Shuò(北方)傍地:bàng(临近,此处引申为贴着) (2)积累词语竞赛(以组为单位抢答) 木兰当户织当:对着户:门惟闻女叹息惟:只 问女何所忆忆:思念昨夜见军帖帖:文告

《木兰诗》最新导学案及答案

《木兰诗》最新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本文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学习本文详略得当 的叙事方法。 3、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体会诗歌 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认识木兰的形象特点。 1、 学法指导: 这是一首很唯美的民歌,人物形象、故事 情节、语言等无不给人以美的感受。鉴于此,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准确背诵; 由于故事家喻户晓所以对课文的理解没有太大 难度,关键要能用准确的词语 来概括木兰的形象,可以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本文运用了大量的修辞,要 注意学习并体会它的作用。 学习步骤: 一、积累下列 知识: 1、生字词: 机杼( ) 可汗( ) 鞍鞯( ) 辔头( )燕山( ) 鸣溅溅( ) 鸣啾 啾( ) 胡骑( ) 戎机( ) 金柝( ) 著( ) 傍地走( ) 2、关于《乐府诗集》及《木兰诗 》的有关介绍: 二、初读诗歌,疏通文意:
1/9

1、划分下列句子 的节奏。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2)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2、参照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问女何所忆( ) 愿为市鞍马( ) 北市买长鞭( ) 胡骑( ) 万里赴戎机( ) 关山度若飞( ) 朔气传金柝( ) 策勋十二转( ) 赏赐百千强 ( ) 著我旧时裳( ) 安能辨我是雄雌( )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1)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三、再读诗歌,把握内容: 1、根据自己的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2、根据概括各段内容填空,理清课文情节。 代父从军,→( )→( )→还朝辞官 →( )→比喻赞美,讴歌英雄 四、赏析人物,品读诗歌: (一)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请用准 确的词语概括木兰的形象。 (二)品读探究: (1)第 2 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 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第 4 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的什么情 操? (3)第 5 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 心情? (4)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5)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 (三)详略分析:
2/9

(完整版)8、木兰诗课后练习(含答案)

8木兰诗课后练习 1注音 可汗(k e h a n 机杼(zhU ) 燕山(y o? 军帖(ti e ) 朔气(shu o ) 金柝(tu c )胡骑(j i ) 策勋x a n 傍地走(b a ng 鞍鞯(ji a )云鬓b in 溅溅ji an 辔头p ei 雄雌c i 阿姊z i 旧时裳ch eng 2 ?解词。 (1)旦:早晨(2)唯:只(3)郭:外城。(4)不 用: 不愿做。(5)朔气:北方的寒气。(6)策勋:记功。 ⑺ 十二卷:很多卷。(8)强:有余。(9)忆:思念。 (10)胡骑:胡人的战马。(11)戎机:战事。(12) 扶将:扶持。 3、一词多以 东市买骏马(名,集市) 昨夜见军帖(名,文告) 市 帖 愿为市鞍马(动,买) 对镜贴花黄(动,同“贴”粘贴) 将军百战死(名,将军) 将 出郭相扶将(动,搀扶) 4、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远行万里,投身战事,像飞一样越过一道道关隘和山岭 不闻机杼声(名,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动,重要的事情)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清冷的月光照着战士的铠甲(3)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为木兰)记下了很大的功劳,赏赐了很多的财物。 (4)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不幸战死了,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回来(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雌雄?雄兔的脚时时动弹,雌兔的眼睛时常眯着。雄雌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6)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当着窗子和镜子梳理美丽的头发,在脸上贴上花黄。 一.基础测试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机杼(zh 1)可汗(k eh印)鞍鞯(ji m)鸣溅溅(ji m) B.辔头(p①燕山(y m)红妆(zhu mg)云鬓(b in) t) C.戎机(r m o金柝(tu c)著裳(zh v)鸣啾啾 (ji D.策勋(x tn)朔(shu c)傍地走(b mo阿姊(z 1) 2.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②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④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A. 比喻对偶反复夸张 B. 对偶对偶排比对偶 C.借代反复排比对偶 D.对偶反复对偶比喻

部编版语文《木兰诗》学案 有答案

第二单元 10 木兰诗(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学习纪要】 掌握并理解文章的学习目标: 1.体会恰当详略叙述和成功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的表现力量,培养处理题材和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 这首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故事核心,在故事情节发展当中运用排比、对偶、夸张等修辞方法描写人物,刻画出了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课本就诗中的排比句、对偶句组织了课后练习。引导学生扣住故事情节的发展,分析诗篇对人物所作诸多描写的表现力量,把此种练习统一于人物形象分析当中,深刻理解木兰这个人物形象。 2.理解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木兰诗》这首叙事诗塑造了花木兰这个不朽的女英雄形象。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得胜归来之后,她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的责任感融合在一起。要通过学习本诗培养自己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文体感悟】 作品介绍: 选自南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南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与《孔雀东南飞》被誉为乐府“双璧”,属于叙事诗,又叫《木兰辞,》叙述了古代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刻画出木兰这个古代巾帼英雄形象。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乐府:原来指古代官府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除了文人诗歌和谱配曲外,还要广泛采集民间歌谣。它还指一种音乐性的诗体,到了南北朝乐府已经由音乐机构变为了诗体名称。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写作背景: 《木兰诗》这首民歌,是人民大众的口头集体创作,经过文人润色后用文字记录下来。民歌是可以唱的,这首诗最后四句是歌唱者对诗中主人公木兰的赞颂之辞。这首诗一般都认为产生在北朝的北魏统治期间(386——557)。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北魏是鲜卑族人的政权,鲜卑族当时已逐步汉化,所以诗中将皇帝既称“天子”,又称“可汗”。我国古代北朝人豪迈淳朴,长弓善射,崇尚武力且能歌善舞,在民间留下了大量动人的诗歌,《木兰诗》是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 本诗通过对木兰代父从军,沙场征战和辞官还乡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