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根据文中的注释,翻译全文并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根据翻译理解文章的寓意。(重点)

3.在实际生活中遇事学会分析,培养健全人格。(难点)

二、新课导入

三、新授:

(一)明确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

1.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语言精辟简练,结构简单却极富表现力。

2.鲜明的讽刺性和教育性。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主题思想大多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

3.故事情节的虚构性。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

4.常用手法为:比喻,夸张,象征,拟人等手法。

5.“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

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二)助文下注解,尝试自主翻译课文。

需重点注意的文言实词:

1、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2、居:居住及:到国:国都。

3、道:议论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

4、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

5、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问

6、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

7、于:介词;向、对。

8、于:在穿井:打井。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经常派一人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他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人听了就去传播:“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全国人都把“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姓丁的答道,“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还不如什么都没听到的好。

(三)合作探究:

1.丁氏告人说“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2.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其一,丁氏对此表述不够清楚。其二,“有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其三,“国人”似乎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于是愈传愈广。

3.谣言传到国君手中,国君是怎样做的?说明国君是一个怎样的人?明确:国君不太相信挖井得到一个人的事情,就派人去向丁氏了解实情。说明国君是一个详查事情真相,对传言不轻信的人。

4.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5.这个故事对我们有怎样的启示?

明确: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四、课堂小结:

《穿井得一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对应的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2篇】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章大意;

2理解寓言寓意,培养想象能力;

3.能正确对待传闻。

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文言词语。

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叙述能力。

教具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说有一个人挖井竟然挖出一个人,你相信吗?今天我们就走进这则寓言《穿井得一人》

2明确目标:思维导图形式出示目标,生齐读目标

3.了解《吕氏春秋》看网页链接,进一步了解吕不韦及《吕氏春秋》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1)白板资源范读,强调字音“溉汲”(2)自由读、(3)齐读。2、再读课文,学习文言词语,疏通句意。

要求:(1)时间,六分钟,倒计时(2)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教师运用板中板总结强调:

闻:(1)闻之于宋君:使知道(2)有闻而传之者:听说、知道于:(1)闻之于宋君:向(2)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从

之:(1)宋之丁氏:助词,的(2)有闻而传之者:代这句话(3)国人道之:代这件事(4)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4、检测自学效果

(1)字词检测(活动:找出正确的解释)

(2)翻译课文,(活动:学生创造性复述课文)

5、细读:理解寓意。

(1)挖井得到一人,本是一闹剧,如果宋君让你去查案,这一闹剧该由谁负责?(2)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6、小结:活动:学生填词总结课文内容

对待谣言,我们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相信不传播,调查取证,去伪存真,不能以讹传讹。

三、拓展练习

1、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文中宋国的一个人,你听到这件事以后你会怎么做呢?如果你是宋君,你会怎么做呢?请改编或续写这个故事。生写故事,写完后运用希沃授课助手展示在白板上。

2、你经历了什样的谣言故事,讲出来,与大家分享。

四、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3)不若无闻也。 ( ) (4)得一人之使()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4. 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课下阅读《吕氏春秋》中寓言《刻舟求剑》《引婴投江》《循表夜涉》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3篇】

教材、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

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五、巩固训练,布置作业。

(一)课堂训练

一词多义:有闻而传之者求闻之若此闻之于宋君。

古今异义:国人道之。

常见易错:宋君令人问诸丁氏。

(二)布置作业:以“谣言”为写作内容,学写一篇寓言,或写一篇记叙文。

六、板书设计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

错能改。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谣言止于智者

七、教学反思:

在起始年级重视习惯的培养,包括使用字典、课前经典诵读等。整节课设计力求新颖、思路清晰,层层深入;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点,在整体感知环节切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大意有整体了解;注重寓言的教育功能,教人向善,引导正确价值观。抓住小组合作,用恰当的活动引导学生课堂互动!

遗憾很多,有两条格外值得记取:过于重视文意和与现代生活的链接,依靠文意梳

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示范教案设计

穿井得人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第二步,精读课文,翻译理解。 一、翻译课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案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划分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 8.质疑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情况? 讨论并归纳略 四、课堂小结 1.内容小结 《穿井得人》这则寓言选自《吕氏春秋察传》。“察”即细查明辨,“传”即传闻。《穿井得人》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国有个有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误传为从井挖出了一个人。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察的道理。寓言的本义是为了说有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引申到做学问既要注意“经典”的原意,又要躬身实践。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查研究的审慎的态度、去伪存真的求实精神。不要经信,不能盲人,更不能以讹传讹。总之,这则喜剧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笑声,还应该有我们笑过之后的理性思考。 2.词语小结 (1)古今异义 安古义哪里子将安之 今义平安 恶古义讨厌犹恶子之声 今义坏的 (2)词性活用东,方位名词用为动词。 (3)一词多义。 之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子将安之动词去 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闻有闻而传之者听到的人 闻之于君使听到 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 以故东迁因为 于闻之于宋君向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的含义。 2.通过续编或改编寓言,以加深对该体裁特点的理解和把握。 3.理解寓言主题多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 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领悟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寓意,尝试编写和创作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传话游戏。(出示PPT1) 游戏题目: 1.一只老鼠看见了一只老虎,老鼠说:“好可怕!那只猫真大!” 2.水中映彩霞,水面游花鸭,霞是五彩霞,鸭是麻花鸭。

问:大家玩过游戏后,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有没有学会什么道理?总结:我们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好好的一句话,几个人一传,就完全走样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我国古代传话传走样了的寓言故事——《穿井得一人》。(出示PPT2) 二、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出示PPT3) 2.疏通文义。 这篇古文比较简单,我现在给5分钟时间,相互讨论,以最快的速度疏通文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问。 3.重点字词归纳。(出示PPT4) 三、深入探究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则寓言故事。(PPT5) 2.故事的矛盾点在于丁氏的话与后来的传闻有很大的出入,关键在于对哪个词的理解有不同?(ppt6) “得”字。

3.怎么个不同?(ppt7) 丁氏:节约了一个劳动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传闻:丁氏在井中挖出了个人。 讨论:传闻中丁氏在井中挖出的是活人还是死人? 得出一致意见:是活人。理由是挖井挖出个死人没什么稀奇,丁氏也不会到处宣扬炫耀。挖出个活人才是个大新闻,才会一直传到宋君耳朵里,引起宋君的兴趣,才会有后面丁氏与宋君的那番对话。 看看,从原来的增加一个劳动力,传成了在井里挖出了一个活人。差别有多大,可见传言是有多可怕! 4. 现在国君很生气,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PPT8) 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 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 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 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5.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哪些道理?(PPT9) ①说话要防止歧义。 ②不要轻信流言蜚语,不要传播未经自己考查的话。 ③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去伪存真。 小结: 《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对于传闻不要轻信,也不要瞎传,一定要详查的道理。这则寓言的本意是为了说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 本单元是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包含了童话、诗歌、神话和寓言,引人遐思,给人启迪。《穿井得一人》是一篇寓言,体现了寓言的讽喻特色,在网络自媒体时代,它仍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另外它也是一篇文言文,文言实词的教学也应得到相应重视。 1.熟读课文; 2.积累“溉汲、居、及、国、道、对、于”等文言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明白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

2.积累“溉汲、居、及、国、道、对、于”等文言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读课文,查工具书,排除字词障碍。 一、导入新课 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两篇外国语言,我国古代有许多特别有智慧的人,他们也善于通过故事让人明白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中国寓言——《穿井得一人》。 二、了解《吕氏春秋》 三、初读课文,读的通畅 1.听朗读录音,注意断句。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齐读第一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溉——灌溉。汲——从井中打水。居——在。 2.齐读第二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及——等到。其——他。得——得到。 3.齐读第三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者——……的人。闻——听说。传——传播。 4.齐读第四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国——国都。道——讲述。闻——使……知道。之——这件事。 5.齐读第五句;提示重要的词句;指一名学生翻译。 提示:对——回答。使——使唤,这里指一个人的劳力。若此——像这样。 五、读课文,深入思考 1.丁氏说:“吾穿井得一人”本意是什么?

最新版2019-2020年审定部编本七年级语文上册《寓言四则之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 2..难点: .... (.1.).翻译文言文。 ......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课时划分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 2...试翻译课文。 ......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 二、导语 ....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 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 三、正课 ....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 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1.). 道听途说的话不能轻信,不能盲从,更不能以讹传讹。........................ (.2.). 说明求贤不应该仅凭传闻,对于传闻必须验之以理。....................... (.3.). 在现实生活中对待传闻都应采取调杳研究的确良审慎的态度、去伪存..............................

人教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优秀导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导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文言文语感,喜欢文言阅读; 2、疏通文段,理解文本内容及其寓意; 3、晓之以理,学生明白道理后的修身做人。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寓言寓意,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学习方法:单篇研读、对比阅读 ◆学习过程: 一、情景进入生成问题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中国古代有许多这样的寓言故事,它们就像珍珠一样散布在古代思想家的作品中,用它们作为论据来阐明事理,非常具有说服力,如《穿井得一人》。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作品简介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2.生难字词:溉汲(gài jí) 3.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2)一词多义:之、于 (3)词类活用;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知道)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节奏。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译课文。 3.小组合作,复述课文。 4.各用一句话概括两则寓言的内容。 【交流点拨】《穿井得一人》宋国姓丁的人家,打了一口井,节约了一个劳动力,被人误解为从井中得到了一个人。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质疑问难深层探究 1.读《穿井得一人》后做题。 (1)丁家为什么要挖井? 【交流点拨】丁氏家中没有井,必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家中经常有一个人要住在外面。 (2)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这是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意思是我家打井节省了一个劳动力。 (3)传话的人把丁氏的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交流点拨】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4)宋君是怎样知道“丁氏穿井得人”这个消息的? 【交流点拨】丁氏告诉别人说自己家打了井之后得到一个人,后来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最后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2课《穿井得一人》一等奖创新教案部编版语文七 年级上册 七年级上册语文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实词“穿”“及”“国人”“闻”等,疏通文意,复述故事; 2.理解课文寓意,联系生活,谈谈对“以讹传讹”的看法。 教学重点 掌握阅读寓言故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联系现实生活,理性看待现今社会各种消息以及言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说我们同学特别爱阅读,积累丰富。上课之前,老师考考你们是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 以讹传讹(板书) 明确:以讹传讹:把本来不正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话又不正确地传出去,越传越错。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言文就与这个成语有关,我们一起去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25页,我们一起来学习——《穿井得一人》。 二、整体感知(读文之言) (一)正音,朗读 1.同学们,古文有不少难读之字,在朗读之前一定要先正音。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连读2遍!读完后请举手示意。看来大家读得很有把握,很快就读完了。 2.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你做到了吗?谁来试试?(可评:你真厉害,“溉”“汲”这两个字十分难读,而你都读准了。配合出示这两个字的拼音) 3.而且这个同学,能做到字正腔圆,有韵律与节奏。让我们模仿

他!全体同学,预备,读! (ppt配合出示有停顿划分的课文,生齐读) (二)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解释重点字字义。 读文之言,不仅是把音读准,更是把意读准! 请大家结合注释快速翻译全文。可在心里翻译,也可出声翻译。时间2分钟。 文章共有6句话,我想请6个同学一人一句来解读。 依句解读重点字词的意思。 (师随回答者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强调直译与意译的注意事项。) 这六位同学解读得真好。已经表现出很好的文言功底了。尤其是第一个同学,把“居”字解释成“处在”非常好,还有第三位同学把“吾”补充成“我家”,补充得非常到位,第6位同学把“求”解读“打听”,太棒了。刚才第4个同学,把“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翻译成“全国人都把“穿井得一人”这个消息相互传说着,一直传到宋国国君的耳朵里。”大家觉得可以吗?嗯,是可以的,不过,我们文言文翻译时,强调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理清文章结构 这篇文章的结构跟《狼》的结构有些相似,是什么,你们发现了吗?那我们先来想想它的主旨句是什么? 明确主旨句: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这是属于表达方式里的? 明确:议论 所以这篇文章的结构是? 明确。先叙述,后议论。 那么现在我们可以这样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通过叙述丁氏所言“穿井得一人”,被误传,最终被国君核实清楚的故事,表达了寻到消息不真实还不如不知道的观点。 三、深入研读(品文之人) 1.现在老师不禁要问:丁家挖井从而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的真相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推荐2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第【1】篇〗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文言语感,并积累文言词语。 2、学会多角度地探究寓言的寓意。 教学重点 1、理解文意,领悟文意内涵,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2、掌握正确的学习古代文言的方法,培养学习古代文言的良好习惯,注重诵读和积累,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3、培养学习多角度看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学法指导 1、重在理解文意,领悟文章内涵的基础上,应注重诵读和积累。 2、要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进行个性化阅读。 3、运用比较阅读培养阅读能力。如阅读“三人成虎”的故事,在比较阅读中,明确文中的寓意,培养文本解读和认识世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考考预习情况 (一)记住文章的出处 《穿井得一人》节选自《》,是国丞相主持下,集合门客编撰

的一部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全书共十二纪、八览、六论,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兼收儒、墨、法等先秦诸子百家言论,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编者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 (二)读准两个字音 溉汲 辨析形似字(同音字) 1.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A.心旷神□意思: B.□笑大方意思: (2013年宜昌市中考题) 2.请在下边的方框里分别填充一个恰当的字,并解释这个字的意思。 A.□子可教意思:B.耳□目染意思: (2016年宜昌市中考题) 答案1 怡愉快,快乐;贻遗留,留下 2孺幼小;濡沾湿,这里指受到影响。 (三)正确断句,读准节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穿井得一人》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七上

《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穿、溉、汲、及、闻、道等。(重点) 2.通过情节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寓意。(难点) 3.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发言及传播观念。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三人成虎》 (庞葱)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战国策·魏策二》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重点字音:溉汲(ɡài jí) 重点字词解释 1.穿井得一人(穿:挖掘,开凿) 2.溉汲(溉汲:打水浇田,汲:从井里取水) 3.及其家穿井(及:待,等到) 4.国人道之(国人:指居住在国都中的人,道:讲述) 5.闻之于宋君(闻:这里是“使知道”的意思。) 6.问之于丁氏(于:向) 7.得一人之使(使:使用,指劳力。) 8.丁氏对曰(对:应答,回答) 9. 求闻之若此(若此:像这样,如此) 10.不若无闻也(不若:不如,比不上) 重要虚词。 (1)之 ①宋之丁氏(助词,的)

②有闻而传之者(代词,这话) ③国人道之(代词,指“穿井得一人”这件事) ④闻之于宋君(代词,这件事) ⑤得一人之使(助词,的) ⑥求闻之若此(定语后置的标志,语序应为“若此之求闻”) (2)其 ①及其家穿井(代词,他的) ②其人曰(代词,那) ③奈何忧其坏(代词,它) (3)于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介词,向)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介词,在) 古今异义。 ①穿井得一人(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②国人道之(古义:国都;今义:国家) ③国人道之(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疏通文意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之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说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 三、文本解读 1.故事的起因?何人在“传”?“传”了什么?何人在“闻”?“闻”后说/做了什么? 丁氏: 吾穿井得一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穿井得一人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作者感叹:以讹传讹不如无闻。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2课《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疏通交意,积累实词,理解寓意;习得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思、论中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轻信流言的坏处,不传播未经自己查实的话。 [教学重点]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寓言内容,悟出寓意。[教学难点] 指导体会学习课文中道理并得到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讲述读过的寓言故事导入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读过哪些寓言故事?有哪位同学能站起来讲述你喜欢的寓言故事,并说说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生讲述寓言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 师: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通常以假托的短小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来学习《穿并得一人》这篇寓言故事,它又会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故事。

二、介绍出处和《吕氏春秋》(学生抢答)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是编者加的。《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共26卷,分为8揽,12纪,共一百六十篇. 阳等诸家之说,内容通盖政治、经济、军事、农业、外交、伦理、道德、修身等各个方面,同时涉及天文、历法、地理、乐律、术数等,成为一本体系庞大而复杂的学术著作,既有指导实践之用,又有知识教育之功,且蕴含着耐人深思的哲学意味,可谓先秦诸子百家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实践经验以及各种文化观念、哲学思想的提取和浓缩。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展示1、我来读。 生1朗读课文,教师及同学点评。 四、再读课交,疏通文意,理解寓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借助小注释和工具书运用文言文翻译方法,翻译全文。换:用现代汉语替换古义词。 调:调整句子顺序,使句子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说法。 补:补出省略的词语。 去: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学生展示2::我会翻译。 生3翻译: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常--人居外。及其家穿

部编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导学案

《穿井得一人》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分析课文,学会从故事寓意感知深刻的道理。 【学习重难点】 1.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理解作者巧妙的构思和合理的想象。 【资料链接】 1、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课前备学】 学生收集寓言故事,课前与同学分享寓言中的道理,有疑问就记下并讨论,解决疑难。 【课中展学】 一、预习自学 1.读课文,注意不认识的字词。 2.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在文中做好批注,圈出疑难字词)当堂检测: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及.其家穿井 国.人道.之不若 ..无闻也 丁氏对.曰闻.之于宋君 翻译下列句子 (1)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2)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3)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4)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二、交流合学(细读课文,理解文章主旨)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2、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2.试翻译课文。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吕不韦(?—前235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氏春秋》26卷,内计12纪、8鉴、6论,共160篇,为先秦时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供论依据。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讨论并归纳:意义是我家打井得了一个劳动力。 6.传说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讨论并联归纳:听成了姓丁的人家打井挖出了一个人。 7.质疑: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了一个什么道理? 讨论并归纳: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教案 穿井得一人1

穿井得一人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积累溉、汲、居、及、国、道、于等词语。 2.理解审慎对待传言的道理,并进行现代审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情景激趣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书卷二十二《慎行论·察传》,中的一段。《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吕不韦组织门客所撰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26卷,160篇。 当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被称为“四公子”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名扬四海。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他们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理解文意。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序号标出情节结构。 一、积累语言: 溉汲:浇灌。溉,洗涤。汲,从下往上打水。 居:居住 及:到 国:国都。 道:议论 闻之于宋君:有人向宋君报告。之: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是“闻”的宾语。于:向、对。宋君:宋国国君。 问之于丁氏:向丁氏问这件事。于:介词;向、对。 于:在 穿井:打井。穿,有“凿通”的意思。 二、探究结构 学法指导: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课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丁氏告人:吾穿井得一人。 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宋君问之:穿井得一人之使。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穿井得一人说课稿第1篇】 说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穿、汲、及、闻、道、对、国。 2.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3.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说教学重难点 解读文本,理解寓言内涵。 教学准备 文本准备:《苏东坡传》、《弟子规》。课件准备:PPT。 资料准备:借助网络、小写作。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经典诵读,解题入文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吕不韦 二、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诵读,释义

(1)分角色朗读:叙述、丁氏、闻而传之者、国人。 (2)朗读者说说三句的意思: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再朗读 (二)抓起因,明晓文脉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他们家为什幺挖井?溉汲、居。 (三)小结:丁家打了一口井,不必像以前那样专门有一个人去打水了,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相当于家里多了一个人。 三、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2.教师总结:①丁氏:是起因。对挖井后节省了一个人的劳力,表述不清。知错能改。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传播开去。③

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种离奇的传闻,才越传越广。④宋君:不人云亦云,调查事件源头,获得真相。 (二)依文解言:哪些关键词能体现他们的`责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重点词:告、闻而道、对、国、使。 (三)学生提出其他疑难,师生合作解答。 四、联系生活,防微杜渐 1.激发引导:有人说:当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走遍世界了。现代环境下,利用灵活无序的网络传播,谣言传播变的速度更快、作用力更强。说说你听的传闻,最后证实是谣言。 学生能说出一两个即可! 3.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你觉得怎样消除“穿井得一人”的现象再次发生? 对待传闻,应采取审慎的态度,调查研究,不轻信盲从,不以讹传讹。不传播未经自己考证的话。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练就一双慧眼。 “谣言止于智者”这句话绝对正确!智者不会轻信传言,更不会传播谣言。但是,天下智者何其少!如果寄希望于智者,那是无济于事的。辟谣的重要法宝,是让事实说话!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穿井得一人教案

穿井得一人 .... .....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1...学习如何对特自己缺点和错误。 .............. 2...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3...整体感知道课文,理解文章。 ............. 4...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教学重、难点 ...... 1..重点: .... (.1.).朗读背诵语文言课文。 ..........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章。 ............ 2..难点: .... (.1.).翻译文言文。 ......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 课时划分 .... 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预习 .... 1...阅读课文,思考理解与探究第二题。 ................ 2...试翻译课文。 ......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 二、导语 ....

上节课我们学习《枭逢鸠》,讲了怎么样对待缺点和错误的问........................... 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穿井得人》,这篇课文。........................ 三、正课 .... 1..交流作家作品资料。 .......... 吕不韦(? ...年),战国末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南) ........................—.前.235 人。先为阳翟大商人,后被秦襄公任为秦相。秦王政幼年即位,............................ 继任相国,号为“促父”,掌秦国实权。秦王政亲理务后,被........................... 免职,贬迁蜀郡,忧惧自杀。 ............. 吕不韦掌权时,有门客三千、家童万人。他曾组织门客编纂《吕............................ 氏春秋》 ..6.论,共 ...篇,为先秦时 ...... ...160....26..卷,内计 ....12..纪、 ..8.鉴、 杂家代表作。内容以儒道思 ...........................想为主,兼乃名、法、墨、农及阴 阳家言,汇合先秦各派学说,为当时秦统一天政治理国家提理........................... 供论依据。 ..... 2..朗读课文。补充重点词语。............. 宋之丁氏:丁氏,姓丁的人家。.............. 常一人居外:居外。居外打水。.............. 告人曰:告,告诉。 ......... 国人道之:道之,互相传说。 ............. 4..质疑:请讲述穿井得人的故事。............... 讨论并归纳:略 ....... 5..质疑: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