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

第三章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是古汉语中用在动词、形容词及名词前面,表示否定的副词。

常用的否定副词有:不,弗,毋,勿,未,非,否,微,莫,靡。

下面分别加以讨论:

1 不、弗

“不”和“弗”都表示一般性的否定。

“不”的古今用法基本相同,可用在各种动词和形容词前,此处不烦举例。

“不”还可以用在数量词前,表示否定。例如:《聊斋志异·促织》:“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chuán)。”

“不”用在句末,与“否”相同。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

“弗”的使用范围较窄,它通常用在不带宾语的及物动词前(“弗”后动词带宾语的少见)。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礼记·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在上述二例中,“弗许”即“不之许”,“弗食”即“不之食”。“弗”约等于“不之……”。

2 毋、勿

“毋”(有时借用“无”字)和“勿”主要用于祈使句中,表示禁止、劝阻性的否定,义为“不要”、“别”。“毋(无)”的语法作用和“不”相当,“勿”的语法作用和“弗”相当(“勿”后动词一般不带宾语,但隐含了宾语)。例如:《左传·襄公十九年》:“大毋.侵小。”

《礼记·曲礼》:“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史记·陈涉世家》:“苟富贵,无.相忘。”

《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施于人,毋施之于人)

《左传·成公九年》:“莒人囚楚公子平。楚人曰:‘勿.杀,吾归而(你们的)俘。’莒人杀之。”(勿杀,毋杀之,不要杀他)

“毋(无)”和“勿”也可用于一般性的否定,不表示禁止,其含义相当于“不”。例如:

《史记·张耳陈余列传》:“燕赵城可毋.战而降也。”

《左传·昭公三年》:“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欲无.获民,将焉辟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欲勿.予,即患秦兵来。”

3 未

“未”有两种用法:

①表示事情尚未实现,对事实和过程加以否定,不同于对动作加以否定的“不”。“未”可译作“没有”、“还没有”。例如:

杜甫《石壕吏》:“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未去”不同于“不去”)

《战国策·赵策》:“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 GD799 之。”(“未填”不同于“不填”)

《左传·隐公元年》:“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未尝”不同于“不尝”)

“未”和时间副词“尝”组成凝固结构“未尝”,意即“不曾”、“从来没有”。“未”和“未尝”的区别是:“未”只指现在尚未实现,但并不否定将来实现的可能性;“未尝”只是简单地否定过去。例如: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

..见也。’”(“未尝见”指“不曾见过”。《孟子·梁惠王上》:“见牛未.见羊也。”“未见”指“没有见到”,但不否定将来见到。)

《论语·述而》:“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

..饱也。”

②表示一种委婉的否定,与“不”用法相近。例如:

《战国策·齐策》:“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未得”即“不得”)

《战国策·楚策》:“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4 非(匪)

“非”(有时写成“匪”)有两种用法:

①用于判断句的名词谓语前,否定整个谓语,可译成“不是”。例如:

《战国策·魏策》:“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礼记·檀弓上》:“是非.君子之言也。”

《诗经·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

②用于叙述句、描写句的动词、形容词谓语前,否定整个谓语,可译成“不”、“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隐含“排除”、“撇开”的意思。例如:

《论语·先进》:“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荀子·劝学》:“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孟子·公孙丑下》:“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有时隐含假设之意。这时,“非”的意思是“若非”、“若无”、“如果不是”、“如果没有”。“非”既可用在动词前,也可用在名词前。例如:

《庄子·秋水》:“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孟子·尽心上》:“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

《荀子·劝学》:“蟹六跪而二螯,非.蛇 GCF80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5 否

“否”是特殊的否定副词,有两种用法:

①用于单词句,作应答之词,与“然”对立,译作“不”、“不是的”。例如:

《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

单用的“否”,有时表假设否定,可译作“不然的话”、“如果不这样”。例如:

《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愿 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②用于肯定否定迭用的句子,表示否定的一面。例如:

《左传·宣公二年》:“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

《左传·僖公三十年》:“晋人侵郑,以观其可攻与否

....。”

辛弃疾《永遇乐》:“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

6 微

“微”用两种用法:

①用于对动作行为或情况的否定,相当于“非”,常与“独”组成凝固结构“微独”。“微”可译作“不”或“不是”。例如:

《战国策·赵策》:“微独

..赵,诸侯有在者乎?”

《吕氏春秋·离俗》:“神农、黄帝犹有可非,微独

..舜、汤。”

《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遨以游。”

②表示假设,常用在名词前,相当于“非”,译作“如果不是”、“要是没有”。例如:

《史记·李斯列传》:“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

《左传·僖公三十年》:“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范仲淹《岳阳楼记》:“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7 莫

“莫”有两种用法:

①一般性否定,译作“不”。例如:

晁错《论贵粟疏》:“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

《聊斋志异·促织》:“成(名)仓猝莫.知所救。”

②禁止性否定,译作“不要”。例如:

《庄子·则阳》:“莫.为盗,莫.为杀人!”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

8 靡

“靡”表示一般性的否定,译作“没”、“不”。例如:

《史记·孝文本纪》:“方内安宁,靡.有兵革。”

《史记·游侠列传》:“古布衣之侠,靡.得而闻已。”

英语语法:否定副词之后的倒装

英语语法:否定副词之后的倒装 否定或近似否定副词(往往是时间或频度副词,如never, rarely, seldom),或是具有否定作用的副词,如 little, on no account 等。如: Never / Seldom has there been so much protest against the Bomb. 这么强烈的反对原子弹的*活动从未 / 很少 / 有过。 Little does he realize how important this meeting is. 他 对这个会议的重要性不甚了了。 On no account must you accept any money if he offers it. 他如要给你钱,你可绝不能接受。 当这种副词不在句首时,当然应该用正常词序: There has never / seldom been so much protest against the Bomb. 从未 / 很少发生过这么强烈的反对原子弹的*活动。 He little realizes how important this meeting is. 他不甚 明白这个会议的重要性。 另外,有些含有否定意义的介词短语置于句首时,其后也要用倒装。如: In no case should you give up. 你绝不能放弃。 On no condition should we tell her about it. 我们绝不能 把此事告诉她。 On no accounts must this switch be touched.这个开关是绝 不能触摸的。 In [Under] no circumstances will I lend money to him.无 论如何我也不会再借钱给他了。

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功能研究

第39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月 Vol.39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7 ──────────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14BYY113) 收稿日期:2016-05-16 作者简介:王越丽(1991-),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字学。 -27- 语气副词“并”的语法功能研究 王越丽 (辽宁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摘 要:以否定词前的语气副词“并”为研究对象,对“并”的“加强否定语气说”和“否定预设说”进行了评析。在汲取“否定预设说”中“预设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并”首先激活并凸显句子的预设,并与偏离预设的情况形成对比,表达一种反预设信息,突出句子的焦点;多带有个人主观性,表达申述辨明的态度;时有陈述语气,表示一种客观陈述。 关键词:并;否定;预设;焦点;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7)01-0027-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7.01.007 On Grammatical Function of Modal Adverb “Bing”(并) W ANG Yue-li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Liaoning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36, China) Abstract: The modal adverb “Bing” (并) before negative words is studied. Firstly two versions of “Bing” (并) are analyzed. One is to strengthen the negative tone and the other is negative presupposition. Based on Presupposition from Negative Presupposition Theory, a conclusion is put forward: “Bing” (并) first activates and highlights the presupposition, then makes contrast with the situations deviating from the presupposition in order to express an anti preset information which will highlight the focus of the sentence with more individual subjectivities and the attitudes to state or distinguish. It is Sometimes indicative to express an objective statement. Key Words: “Bing ”(并); negation; presupposition; focus; subjectivity 一、引言 “并”有副词和连词两种词性,我们以“并+否定结构”中的语气副词“并”为对象,对其语法功能加以探讨。前贤对其用法意义、形成机制、句法语义语用层面都曾有过讨论,很多辞书、字典也都有收录。笔者仅在评析前贤观点基础之上,提出一己之见。 二、对前贤观点的评析 对于语气副词“并”,我们主要归纳了两种主要观点:“加强否定语气说”和“否定预设说”。 (一)“加强否定语气说” 对于“并”的语法功能,《现代汉语八百词》[1] 认为:“加强否定的语气,放在‘不、没(有)无、未、非’等前边,常用于表示转折的句子中,有否 定某种看法,说明真实情况的意味。”马真[2]认为“加强否定语气,强调说明事实不是对方所说的或一般人所想的,或自己原先认为的那样,往往含有辩驳 或说明真实情况的意味”。《现代汉语词典》[3]认为“加 强否定的语气,略带反驳的意味”。《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只能放在否定词前边,用来加强否定的语气,略含有反驳的语气和阐明实在情况的味道。”[4]以上观点的相同之处就是都认为语气副词“并”有“加强否定语气”的作用,故我们将其归纳为“加强否定语气说”。而“加强否定语气说”包涵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加强”,即加强否定语气,这是大家所认为的“并”的主要功能。二为“意味”,即“反驳的意味、辩驳的意味、说明(阐明)真实情况的意味”,“意味”这一内容,被大家认为是辅助

否定副词“没”和“不”

否定副词“没”和“不” 作者:张时阳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6年第03期 现代汉语中,否定副词“没”(包括“没有”)和“不”,都能用在谓词(动词、形容词)之前,对谓词进行否定,构成状中关系。如:“没说”“不说”“没对”“不对”。粗看起来,它们的意义和用法差不多。其实,差别很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时间范畴的对立 “没”“不”都能反映时间,但所反映的时间段不同。“没”是对过去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不”是对将来的某个时间段中的可能事件进行否定。如下图所示: A点表示说话时的时间,AB表示过去的某个时间段,AC表示将来的某个时间段。“没”对AB内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不”对AC内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否定。如: (1)a我没回家。 b我不回家。 a句中的“回家”是在过去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事件;b句中的“回家”是在将来的时间里可能发生的事件。 “没”“不”在时间上的差异,可以解释许多语言现象。 (一)与“V过”的组合 “V”表示动词,“过”是动态助词。“没”能与“V过”组合,“不”不能与“V过”组合。如: (2)a没打过没哭过没买过没学习过没讨论过 b不打过不哭过不买过不学习过不讨论过 单个动词,其动作既可发生在过去的时间里,也可以发生在将来的时间里。因而,与“没”和“不”都能组合。动态助词“过”具有历时性,它附在V后,表示V是过去时间里的动作。“过”对V的所处时间已经明确,即在“过去”。这与“没”反映的时间相符,而与“不”反映的时间矛盾。因此,“V过”能受“没”否定,不能受“不”否定。 (二)与动补结构的组合 “没”能用在动补结构前与之组合,构成状中结构;而“不”呢,一般情况下,用在动补结构前与之组合,其可接受性差。如:

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的定义: 对行为或状态进行否定的副词 主要有: 不、没、未、别、非、休、莫、甭 否定副词的主要用法: 1、否定副词作为一种副词,它的基本用法和一般副词一样,如下:(1)否定副词的主要功能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做状语,所以一般情况下位于谓语前。 如:他不是中国人 小李没去上学。 你的病没好。(修饰形容词) 她不小了,可以上学了。(修饰形容词) (2)少数否定副词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如“不” “没有”“别” ——你做作业了吗? ——没有。 ——我要把这件事告诉老师。 ——别! 3、极少情况下否定副词能放在句子开头表示祈使、禁止等语气,如

“别”“甭”,表示“不要”的意思。 例句:别干出些让人失望的事情。 甭管他了,你们走吧。 此外,“别”还有表示揣测的意思,多指自己不愿意发生的事情。 例句:别到时候你来了,他却走了。 约定的时间都过了,别是不来了吧! 留学生主要偏误类型 1、“不”和“没有”的混淆。(有的语言,如越南语,没有“没”这个词) *上次、这次他都没有来,听说下次还没想来。 (将来) (1)“不”和“没有”都表示否定,但是否定的范围不同。“不”——断定性否定;主观意愿;现在将来 “没有”——过程性否定:客观叙述;现在以前。 “不”主要用于否定判断人与事物,说明属性,表现人的意志行为,它跟时间过程一般没有必然联系,过去、现在、将来都可能存在,但是由于表达意愿的事情主要会发生在现在和将来,所以“不”主要用于现在和将来。 “没”主要用于否定过去某时间或到说话位置时动作、状态的发生、完成,因此“没”只用于现在以前的时间,即过去,不能用于将来。说话人是客观地叙述过去时段过程中的情况,所以“没”的否定带有一定的客观性。

“从来”语法化的语料库驱动研究

“从来”语法化的语料库驱动研究 “从来”在现代汉语里作为一个表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使用。我国当前从汉语词典编纂到汉英词典编纂再到对外汉语词汇制定及其英文翻译,对“从来”一词的解释及应用存在一些弊端。本文对汉外词典编纂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出了建议,并从汉语史的角度,应用语法化理论探讨了“从来”由名词向语气副词的演变历程,提出了“从来”的语法化斜坡(cline):动词>地点名词>时间名词>时间副词>语气副词>零(zero)。 标签:语料库从来语法化词汇化演变 一、介绍 梁银峰(2009)指出,“从来”由“所从来”演变而来,此过程大约自南北朝时期开始。我们的分析与该结论基本一致,但观察到演变始于东汉。为了本文的完整性,我们约略保存这部分论述。然而,其“语言经济性原则”难以清楚地解释“所”脱落的原因。因此本文历时部分的一个新问题是:“所”为什么脱落?另外一个问题是:“从来”为什么多与否定词搭配? 二、“从来”的语法化共时研究 (一)现代汉语中“从来”的语义和语法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2005)对“从来”的注释是:“从过去到现在(多用于否定句)”。我们发现:第一,多数“从来”句与否定结构搭配,往往只加强了否定意味,不重在表时间,因此语义上不符合时间副词的定义。第二,“从来”在语法上也不符合时间副词的定义。“从来”与否定副词连用时,二者并不是平行关系,“从来”修饰否定副词,然后再与否定副词共同修饰谓词性结构,如“他的一号工作服[[[从来]不]系扣]”。既然单纯修饰否定形式的“决”可以划入语气副词,那么也应该把一部分“从来”划入语气副词。这样分类有利于认识副词的个性,有利于把握词汇系统的不同时间层次。第三,作为时间副词的“从来”主要出现在近代汉语中,它与现代汉语中的“从来”相比语法位置灵活得多,其主要结构有三种:a.从来+NP+(Neg.)+VP;b.NP+从来+(Neg.)+VP;c.NP+从来+VP1+Neg.+VP2 (1)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唐·王昌龄《塞下曲》) (2)侍者回举似师。师云。我从来疑着这汉。(唐·慧然《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 (3)后主谓曰:“我从来待卿不先余人,今日见卿,可谓岁寒知松柏后凋也。”(唐·李延寿《南史·卷二十六》) 唐为群(2007)指出,“从来”有表“时态”的作用,并分五点论述。其中第三点,“从来”有时也指向“将来”,第五点,“‘从来’能加强说话人或叙事者的主观性”,一并在表“时态”的框架下探讨不合适。其实,这两点所描述的“从来”是语法化为表强调尤其表加强否定的语气副词的典型例子,第五点更是主观化的表现。即便是第二条,作者分为隐含的和明确的时间起点或终点也甚牵强。 (4)他从来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他的隐私。 (5)四十岁以后,他遇到事情就从来没有惊慌失措过。(张炜《秋天的愤怒》) 对于上面两个例句,问题不在于第一句“从来”所指的时间起点是隐含的,第二句所指的时间起点是明确的,关键在于“从来”已虚化为表加强语气的副词。为了进一步证明该判断,我们利用北大现代汉语语料库(网络版)①:兰卡斯特汉

副 词

副词 一、什麽是副词 副词特点: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作用: 1.古今一致:基本作用是修饰动词、形容词,作状语。 2.古今不同:古代汉语的副词能在判断句中修饰名词性词语。 副词的基本功能是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作状语或补语。 二、分类 (一)程度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副词。 1.表程度偏高:最、太、至、尤、良、益、甚、颇 2.表程度偏低:“少、稍、略、颇”——稍微、逐渐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少解:稍微消解。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 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二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颇有:略微有。为人洁白晰,髯髯颇有须。《陌上桑》 ?(二)范围副词:表动作行为或性质的范围的副词。 ? 1.表总括(范围大的):“皆、悉、尽、毕、咸、并、举、具、俱——都、全;“凡、共”——总、共。如: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王羲之《兰亭集序》 ?举欣欣然面有喜色《孟子》 ?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陌上桑》 ?故曰:“酒极生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史记滑稽列传》 ?问所从来,具答之。《桃花源记》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出师表》 ? 2.表限制(范围小的):“但、徒、特、直、第(弟)、仅”——仅、只。 ?现代汉语中的“但”是转折连词,古代汉语中的“但”则主要是表示范围的副词,用来限制范围,是“只”、“仅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不但”、“但愿如此”等词语中还保留“但”的古代用法。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乐府诗集·木兰诗》) ?徒善不足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 ?然则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荀子·非相》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膑》 ?[韩]信阴使人至[陈]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现代汉语中“仅”只是个限制范围的副词,“只”的意义,但是在古汉语中,它除了表达这一含义之外,(上古“仅”只有“只”的意义)。 ?齐王遁而走莒,仅以身免。《史记·乐毅列传》 ?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几乎”、“将近”“差不多”的意思,“仅”的这一含义和用

不定、否定副词

否定副词由疑问副词加前缀ни-或не-构成.例如: никогда, никуда, нигде, ниоткуда, никак; некогда, негде, некуда, неоткуда等. 带ни-的否定副词用于否定句中,带не-的否定副词用于无人称句中,通常和动词不定式连用。应注意这两个代词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 1. 带ни-的否定副词通常用于人称句中。例如: —Я никогда не забуду своего первого учителя. —Я никак не мог вспомнить это слово. 2. 带не-的否定副词用于无人称句中,其主体用第三格表示,句子的主要成分用动词不定式,过去是和将来是要用было和будет表示,现在时不用。例如: —Мне некогда смотреть телевизор. —Нам негде было сидеть: не было свободного места. 不定副词由疑问副词加-то, -нибудь(-либо), кое-构成。 1. 带-то的不定副词有:когда-то, где-то, куда-то, откуда-то, как-то等。这类不定副词表示说话人知道动作发生过,但又不知道确切究竟是何时,何地发生的。例如: —Мы с ним где-то встречались. —Он всегда куда-то уходит после занятий. —Когда-то я работал в деревне. —Наш сосед часто откуда-то получает деньги. 2. 带-нибудь(-либо)的不定副词有:когда-нибудь, куда-нибудь,

马真-谈谈汉语教学中的虚词教学(北语-提要与例句)-定稿

北京语言大学(2010.11. 24.) 谈谈汉语教学中的虚词教学 (提要与例句) 北京大学 马 真 一 在汉语虚词教学中,要充分注意虚词的用法特别是虚词使用的语义背 景 所谓虚词使用的语义背景,就是指某个虚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或上下文中出现,不能在什么样的情况或上下文中出现。 [实例一] 关于 “反而” (1)*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她反而在宿舍看书。 (2)*玛沙干得比谁都卖力,这一次我想老师准会表扬他,谁知老师反而没有表扬他。 (3)*他以为我不喜欢游泳,我反而很喜欢游泳。 (4)*大家都主张种植大棚蔬菜,老村长反而反对,主张种植棉花。 (5)*黎锦熙先生把主语规定为动作行为的施事(即动作者),或性质状态的具有者,赵元任先生反而认为汉语的主语不限于此,其 它如动作行为的工具、时间、处所等都可以作主语。 最有代表性的工具书对“反而”的注释: 《现代汉语八百词》:表示跟前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之外,在句中起转折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与常情。 (6)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却更闷热了。 (7)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 例(7)这个例句充分显示了使用“反而”所应具备的语义背景。这个语义背景包含四层意思,具体描述如下: A. 甲现象或情况出现或发生了;[例(7)里的“午后下了一场雷阵 雨”就属于甲现象] B. 按说(常情)/ 原想〔预料〕甲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会引起乙现 象或情况的出现或发生;[例(7)里的“天气可以凉快一些”就属

于乙现象] C. 事实上乙现象或情况并没有出现或发生;[就是例(7)里所说的天 气并没有凉下来”] D. 倒出现或发生了与乙现象或情况相背的丙现象或情况。[例(7)里 的“更闷热了”就属于丙现象] (8a)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甲],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乙],可是并没有凉下来,反而更闷热了[丙]。 (8b)[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C意]可是并没有凉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 (9)[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C意]可是天气并没有凉 下来,[D意]反而更闷热了。(省去B意) (10)[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B意]原以为天气可以凉快一些,[D意]可是反而更闷热了。(省去C意) (11)[A意]今天午后下了一场雷阵雨,[D意]可是天气反而更闷热了。 (省去B、C两层意思) D意是“反而”所在的语句,当然不能省去。A意是使用“反而”的前提条件,因此也不能省去。 (12)大家都看电影去了,原以为宿舍会安静一些,谁知不仅没有安静下来,反而更吵了。 使用“反而”的语义背景: 当某一现象或情况的出现,没有导致理应出现的结果,却出现 了相悖的结果,这时就用“反而”来引出这相悖的结果。 “反而”的语法意义: “反而”表示实际出现的情况或现象跟按常情或预料在某种前 提下理应出现的情况或现象相反。 (马真:《说“反而”》,《中国语文》1983年第3期) [实例二] 表示加强否定语气的副词“并”和“又” 目前一般词典以及讲现代汉语虚词的论著大多都是这样讲的:语气副词“并”放在否定词前加强否定语气,语气副词“又”用在否定句或反问句里,加强否定语气。 (1)“你再吃一点儿。” “*我并不能再吃了。” (2)“李敏,你就向慧玉小姐赔个不是,事情不就解决了吗?” “*我并不向她赔不是!” (3)“玛莎跟日本同学佐田谈恋爱的事你也知道了?” “*我又不知道啊。” (4)*你又别收她的钱!(5)*这件事要保密,你又不能告诉任

(九)副词

(九)副詞 【教学目的】 本章讲授的是古代汉语副词。学习本章,要让学生了解副词的特殊性质,要掌握一些主要副词古今含义和用法的差异,能从古籍中正确辨认出这些副词,并准确理解其用法和意义,从而提高阅读理解古籍的能力。 【基本概念】 表敬副词 【基本理论】 为什么说副词是一种半实半虚的词? 古汉语中的副词“少、稍、颇、但、徒、特、第(弟)、直、仅、曾、再、且”等古今的用法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不”和“弗”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毋”和“勿”在用法上有何差异? 否定副词“未”、“非”、“否”在用法上各有何特点? “未”与“未尝”表达的含义有何不同? 何为“表敬副词”?表敬副词分为哪两类? 表敬副词“请”的古今用法有何差异? 【重点难点】 “少、稍、颇、但、第(弟)、直、仅、曾、再”古代的含义“不”和“弗”用法的差异“表敬副词”概念“请”古今用法的差异 【教学内容】 第1学时 一、副词的性质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行为动作、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可能性和否定等作用的词。 按傳統的觀點,一般都把它歸入虛詞。現代語法學家根據它的語法功能,將它歸入實詞。 郭錫良:副词是半实半虚的词: 实词的性质:有一定的词汇意义,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次要成份。 虚词的性质:不能单独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事实,不能作句子的主要成份主语、谓语等。 ●古漢語副詞的數量很多,用法複雜,表義廣泛。根据意義和用法,可分:程度副詞、範圍副詞、時間副詞、情態副詞、否定副詞、語氣副詞、敬謙副詞 一、程度副詞 程度副詞是表示事物的性質、狀態或動作、行爲的程度的副詞。它一般作狀語,個別的也可作補語。多用來修飾形容詞。 (一)表示程度高深 1、殊、良、甚、頗 可譯爲“很”、“十分”、“非常”、“特別”、“格外”等。 ①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戰國策·趙策四) ②孝公既見衛鞅,語事良久,孝公時時睡,弗聽。(史記·商君列傳) ③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賈誼《論積貯疏》) ④王丞相有幸妾姓雷,頗預政事,纳貨。(世説新語·惑溺) ⑤奸民久于獄,與胥卒表裏,頗有奇羨。(方苞《獄中雜記》) 注意: ①“良”除了可以作程度副詞,表示程度高之外,還可以作情態副詞,是“確實”、“實在”的意思。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經注·江水) ②“甚”在六朝以前是形容詞,六朝以後,才由形容詞轉變爲表程度高的副詞,要注意兩種用法的區別。太后曰:“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對曰:“甚于婦人。”(戰國策·趙策四) 涉於魚齒之下,甚雨及之,楚師多凍。(左傳·襄公十八年) ③“頗”作程度副詞,除表程度高外,還表示程度不深、輕微,要注意根據它所處的語言環境區分。 提问:“颇”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词性?表达什么含义? “颇”在现代汉语中表示程度深,是“很”的意思。而古汉语中的“颇”有两种用法:一是表示程度高,是“很”的意思;一是表示程度浅,是“稍微”的意思。如: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颇有力:出了很大的力。 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颇有:略微有。 2、孔、重、至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义及用法解析

否定词“不”和“没有”的语义及用法解析 中文0801班仲晗1081530130 在日常交际中,否定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拒绝接受、拒绝承诺。汉语直接拒绝请求、提议、意见的方式比较简单,直接在动词、名词前加否定词“不”或者“没有”就可以。“不”和“没有”都是否定副词,都可以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前面。其句式为:主语+不(没有)+VP/N。请看下面的例句:①我不想吃饭。②我没有吃饭。此两句话都是对“吃饭”这个动作的否定。 虽然都表示否定,但“不”和“没有”在语义和用法上是有区别的。“不”表示对主观愿望和性质状态的否定,多用于现在、将来,也可用于过去。而“没有”可用于否定存在、领有以及动作行为的发生、完成。 不”与“没有”使用范围的差异反映了它们在语义上的不同。我们先分析同一个词用“不”和“没有”否定时语义有什么不同。以单音节形容词为例。部分单音节形容词既能用“不”又能用“没有”否定,但意义上有明显区别。例如: 1、A.天不亮,我们就起来了。 B.天没亮,我们就起来了。 “不亮”是对天“亮”这一性质的否定,而“没亮”是对天“亮”这一变化的否定。又如: 2、A.老王身体不好,要多休息。 B.老王身体没好,让他休息。 “不好”是指身体状况,“没好”是指身体恢复情况。“不”否定的是性状,是静态的,“没有”否定的是变化,是动态的。如: 3、A.我们村子还不富,还是节约点。 B.我们村子还没富,还是节约点好。 4、A.王婶看上去一点不老。 B.王婶看上去一点没老。 5、A.天总是不晴,真没有办法。 B.天还是没晴,不知要等到哪一天。 A句都表示不具有某种性质,是静态的,B句则表示某种性质没有出现,是动态的。 形容词用“不”否定时不改变其性质,而用“没有”否定时,却从静态变动态。可见,“没有”具有活动特征。所谓活动是指存在一个过程,如由“不亮”到“亮”,由“不好”到“好”,由“不富”到“富”,“没有”否定的就是这一过程的实现。不具有活动过程的不能用“没有”否定。例如: 1、芬芬没小了,可以读书了。 2、这件衣服没新,应该换换。 3、饭一点也没生,可以吃。 人生下来就年纪小,不能从大到小;衣服刚做好是新的,没有由旧到新的过程;饭只能由生到熟,不能由熟到生。由于不存在活动过程,这些词不能用“没有”否定,但是它们的反义词能用“没有”否定。如: 1、这老头七十岁了牙还没有掉。 2、这衣服没有旧,还能穿。 这些词具有活动特征。根据“不”、“没有”否定形容词时,形容词表现的不同意义,我们提出它们的第一对区别性 所有性质形容词都能用“不”否定。如: 不矮不晴不薄不笨不扁不臭不长不沉不迟不大不粗不脆不错不淡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用法辨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27777440.html,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用法辨析 作者:贺倩 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第01期 作者简介:贺倩(1988-),女,汉族,四川成都市人,硕士研究生,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摘要:在学习现代汉语的过程中,否定句的学习是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否定句的构成常常需要否定词,现代汉语中“不”和“没”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两个否定副词,近些年对此的研究也日渐深入,但各家所持意见不一,因此造成了汉语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困难。本文将从分析“不”和“没”研究误区上入手,解析这两个否定副词的否定意义和用法。以往的研究往往是从时间限制和主客观的视角去讨论“不”和“没”的区别,经过论证发现仍有很多无法解释的语言现象,而本文将从静态否定、动态否定的角度去探讨“不”和“没”在用法上的区别。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静态;动态 一、“不”和“没”在认识上的误区 “不”和“没”是现代汉语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否定副词,使用频率也很高,在汉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前人对其的研究很多,但是近些年来通过教学实践的论证发现那些已经被广泛认同的研究成果存在一些问题,有些关于“不”和“没”的用法无法解释,从而导致了教学中老师讲不清、学生容易混淆的情况。本文就先来谈谈关于“不”和“没”的用法在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1.从时间限制去分析“不”和“没”存在的误区 以往的研究普遍认为“不”和“没”的主要区别体现在时间上,认为“不”限于否定现在和将来发生的事情;“没”限于否定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情。包括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上也指出,“没有”限于过去和现在,不能指将来。但是我们只要注意总结汉语语言事实,不难发现这个观点很容易就被推翻。例如: (1)你下午走来福士商场经过,怎么不进去看看那件衣服打折没有? (2)下个月的旅行计划取消了,因为那个时候她可能还没放假呢。 显而易见,例句(1)中“不”用于否定了过去(下午)发生的事情;例句(2)中“没”用于否定了将来(下个月)发生的事情。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这样的误区还很可能导致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误用“不”和“没”。例如:

不论文:浅析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

不论文:浅析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 摘要: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一直是留学生常见偏误所在。本文试图在对比“不”和“没”分布情况的基础上,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同时理清“不”和“没”在时间和主客观方面的认识误区,从而更好地指导对外汉语教学实践。 关键词:不;没;区别 中图分类号:h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2 由于两者基本功用的相似性,“不”和“没”一直都是外国留学生汉语习得的难点。随着现代汉语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然而,在一些问题上,统一的观点仍未形成。本文旨在通过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简要描写和对比,揭示“不”和“没”的区别,从而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一、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分布 (一)否定副词“不”的分布 首先,否定副词“不”常常用来修饰动词性成分,即“不”后加动词或以动词为核心的短语。 1、不+(状语)+动词 (1)芳华现在什么都不想。

(2)即使你不相信,我还是要告诉你真相。 (3)早饭他从不在家里吃。 2、不+(状语)+动词+宾语 (4)妈妈坚决不同意我和宾利的婚事。 (5)他从来不喝白酒。 (6)他不常轻易同意别人的观点。 3、“不”+动词+补语 (7)不吃饱就没有力气干活。 (8)不看完就不能发表意见。 (9)不穿戴整齐就别想出门。 4、动词+“不”+补语 (10)我们在这里吃不饱、穿不暖。 (11)这么多任务根本就做不完。 (12)小时候的事我已经记不真切了。 5、“不”+助动词 (13)我不愿意把这本书借给他。 (14)萧明不敢晚上一个人回家。 (15)我们不能背叛自己的祖国。 其次,否定副词“不”可以用来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即“不”后加形容词或以形容词为核心的短语。 1、“不”+(状语)+形容词

对泰汉语教学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完成因素

对泰汉语教学中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完成因素 发表时间:2017-02-22T14:29:41.217Z 来源:《语言文字学》2016年11月作者:颜胡接 [导读]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和“没”(为了行为更简洁,我们用“没”来代替“没(有)”,下同)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重点,更是难点。 泰国孔敬大学孔子学院泰国孔敬市 摘要:本文试图从把汉语当作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角度来寻找“不”和“没(有)”的判别方式,通过过往相关研究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发现:动词“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就时体特征而言,进行体的否定表达永远都用“没(有)”,而在其它的否定句中,只要它们的对应肯定句都以完成体来表示的,则都是用“没(有)”;其它情况,诸如对经常性习惯性动作的否定、对主观的否定、对性质状态的否定以及表达认识、判断等等都用“不”。 关键词:“不” “没(有)” 判别方式肯定式否定式 一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和“没”(为了行为更简洁,我们用“没”来代替“没(有)”,下同)的教学一直以来是教学重点,更是难点。而就其本体研究而言,虽然有很多学者都做过这方面的研究,而且这方面的研究也做得很深入细致,可是,对于这二者的区别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就“不”和“没”的区别而言,我们对过往的相关研究作了一个简单的归纳总结,如下。 (一)主观性与客观性 认为:“不”主要用于否定主观方面,比如:主观意愿、动机、判断、认识、评价等等;“没”主要用于否定客观方面,比如:客观事实、事件等等。很多学者都把这一组区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现代汉语虚词释例》(1982)就明确指出:“不”否定主观意愿,“没”否定客观意愿。吕叔湘(1980)、李瑛(1992)、邵敬敏(2001)、刘月华等(2001),都持相同看法。白荃(2000)指出,“不”和“没”在时间维度上的区别只是表面的,真正的区别存在于主客观。文贞慧(2003)持相同的观点。 (二)时间维度的区别 从时间维度上讲,我们有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一般认为“不”多用于现在和将来,“没”多用于过去,或者认为“不”所受到的时间限制要小于“没”。吕叔湘(1980)认为“没”用于过去和现在,“不”可用于过去、现在和将来。邵敬敏(2001)指出“不”在时间上没有限制,“没”不能用于将来。刘月华等(2001)持相同看法。聂仁发(2001)指出不仅在时间维度上有区别,而且主客观的不同也会给二者的用法带来一定的影响。李铁根(2003)在时间维度上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指出应当把时间和主客观两个方面统一起来。 史锡尧(1995)中认为当“没”用于否定一种活动过程时,具有客观性,且是过去的情况;当“不”用于否定一种动作活动时,具有主观性,且表示尚未发生。刘同贵(2008)从动内部的时间性及句子的时间性两个方面来谈论了“不”与“没”的区别。 (三)连续和离散 “不”否定连续量词,“没”否定离散量词。郭锐(1997)指出,对主观意愿或客观事实的否定只是用了“不”和“没”之后表现出来的外层意思,“不”是对非过程的否定,“没”是对过程的否定。石毓智(2001)也用这组概念来区别“不”和“没”用法。 (四)静态和动态 彭小川等(2004)中说,“不”用于表达个人意愿,否定经常性或习惯性的情况,否定具有某种性质、状态,“没”用于客观叙述,否定某行为已经发生,否定性质、状态发生变化。这里既有主客观的区别,也包含静态与动态的区别,也包含也一定程度的时间区别。在文贞慧(2003)里直接用静态否定和动态否定来解释这两种否定。 二 在有如此纷繁复杂的相关研究的情况下,就是母语者也不一定能把这些意义和用法记得清楚,更不用说非母语者了。 同时,我们注意到,虽然泰语的否定词还有“????[y?]”和“??????[maidai]”,泰语里更常用的否定词是“???[mai]”,这个词几乎涵盖了过去、现在和将来,即用一个词就可能表达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不”和“没”。这就势必给泰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否定词时带来很大负面影响(负迁移)。从理论上讲,要么他们全部用“不”,要么全部用“没”来表达否定,或就会出现误用或错用的情况。 我们知道,作为母语使用者来研究母语跟作为非母语者来学习该种语言是有很大不同的。上述所有的研究都是以从母语使用者的角度来进行的研究和总结,而本文是想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角度来谈这组否定副词的区别,即我们要回答“用什么样的方法教会学生正确辨析和运用这组否定副词”这个问题。那么,是否能找到一个简单而又有效的办法或者判别标准让泰国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组否定副词呢? 在众多的相关论文中,万莹(2001)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她从“不”和“没”与动词、形容词的搭配情况,以及与句子各种情状类型、结构类型、时体特征搭配时不同表现,来区别“不”和“没”。在谈到与动词和形容搭配时,她指出凡是能进入“V或者A+了”句法槽的动词或形容词都可以用“没”来否定。在谈到与语境意义和时体特征搭配时,她指出“不”的泛时性特征决定了它既可以否定活动句,也可以否定事件句,而“没”与动词内部时间关系密切,能用“没”否定的动词,其内部一定有时间性特点。 我们从中得到启发,我们从句子的外在形式上提出了这样的假设: 关于否定副词“不”与“没”的判别方式: 1.动词 “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 2.对进行体或持续体的否定永远都用“没”; 3.“没”是对这样的肯定情况进行否定:到某个时间为止,某个行为动作或某种状态变化已经结束或完成; 4.其它情况,都用“不”。 下面我们一一讨论。 三 (一)动词“是”的否定式永远都为“不是” 从吕叔湘(2002)中我们看到,“是”的基本用法就是认定、判断、承认或接受事物的某一种状态,那么用“不”否定是顺理成章的。在它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研究总结

否定副词“不”和“没”的研究总结 专业:对外汉语专业学号:02980121 姓名: 摘要:旨在总结归纳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其中主要以不同点的研究为主。“不”和“没”具体存在着主观性和客观性、时体、静态和动态以及一些固定结构中的差异。 关键词:否定副词不没 北京大学对外汉语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试题中,连续两年出现关于“不”和“没”的对比分析。试题如下: 2003年我不老,走得动。 我没老,走得动。 分析两个句子的不同之处,并试举两例。 2004 衣服不干,不能穿。 衣服没干,不能穿。 这两个句子在语义上有什么不同之处,并再举两例。 于是引起了笔者对否定副词“不”和“没”的强烈兴趣。这两个否定词我平时用的时候好象问题不大,但是真要说清楚个所以然来,还是有点困难的。于是阅读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并尝试着作出便于理解的归纳和总结。 既然存在着比较的价值,两者之间必然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一)“不”和“没”的共同之处 首先,“不”和“没”都是现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否定标记。在先秦古籍当中出现过十几个否定词,如“不,勿,毋,否,未,微,非”等等,但是并那个时候并没有出现“没”。而“不”则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仍然保存在现代汉语当中。 其次,否定词中有否定动词和否定副词之分。“不”和“没(有)”都可以做否定副词。具有否定副词的一些语法特征: 1、能修饰动词 2、能修饰形容词 3、“不”和“没(有)”有可以加动补。 在这种情况下,两者否定得都不是行为动作本身,而是否定活动的结果,即否定的是补语部分。 4、根据陆俭明、马真合作编写的《现代汉语虚词散论》中对副词能否独立运用问题的调查(《现代汉语副词独用诌议》一文),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所调查的486个常用副词中,只有65个能独用,占13.4%。其中只有5个是单音节副词,它们分别是“甭,不,没,别,快”。而且,“不”和“没”不仅能单说,而且能够单独做谓语。比如: “你别去玩了好不好?”“我不!” “你有没有完成作业啊?”“我没!” 正是由于存在着如此多的相似处,才会使我们在使用上存在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本民族的人尚且如此,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存在许多使用错误也是可以理解的。比如:他们可能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句子: 甲:“你看没看过这本书啊?” 乙:“我不看过。”

(九)古代汉语副词-3

九、副词 一、关于副词 1、副词的性质及分类 副词:用来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方式等的词。 程度副词:很、略微范围副词:都、只 时间副词:已、正在情态副词:简直、偏偏 否定副词:不、别表敬副词:请、惠 2、副词的虚实问题 实词说: 《马氏文通》:“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曰状字。” 陈望到《文法简论》:“汉语里的名词、代词、动词……副词都能单独做句子成分,都是实词。” 虚词说: 吕叔湘、朱德熙《语法修辞讲话》:“代词、副词、连词、语气词的意义比较空灵些,可以称为虚词,和以前所谓‘虚’字的范围大致相同。” 半实半虚说: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副词可说是介乎虚实之间的一种词。它不算纯虚,因为它们还可能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然而它们不算纯实,因为它们不能单独地表示一种实物、一种实情或一种实事。”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副词虽可认为半实词,然而它和纯粹的虚词是有密切关系的。” 二、程度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程度的副词。 表示程度高表示程度低表示程度更近一层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触龙说赵太后》) 请略陈固陋。(《报任安书》)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1、少 现代:不多;缺少;年轻 古代:稍微、略微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触龙说赵太后》) 2、稍 本义:禾苗的末端。 古代:逐渐(时间副词)

现代:稍微(程度副词) 《说文解字》:“稍,出物有渐也。”段注:“稍之言小也,少也,凡古言稍稍者皆渐进之谓。”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项羽本纪》) 自穆公以来,稍蚕食诸侯。(《秦始皇本纪》) 上怒稍解,因上书请朝。(《史记·梁孝王世家》) 稍作副词,一方面有“渐”、“少”、“小”之义,一方面亦有“尽”义。先秦时这两种相对立的含义均已出现。 《广雅·释诂》:“稍,尽也。” 小、少 稍微 很,甚 尽 与子尾邑,受而稍致之。公以为忠,故有宠。(《左传·襄公28》) 译:齐侯赐给子尾城邑,子尾接受而又尽都奉还。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文选·恨赋》) “稍”于中古时(大约唐代)演变为表程度,如: 《唐语林》:“稍不如意,相顾笑议。” 《因话录》:“妆饰稍过,上见之极不悦。” 在近代汉语,一般只用作表弱度的程度副词了。 3、颇 现代:很 古代:①稍微②很 本义:歪头,引申为偏差,如: 屈原《离骚》:“循绳墨而不颇。” 在先秦主要做形容词用,到《史记》已经用作程度副词,并既可表示强度又可以表示弱度,因偏差有大有小,大而多就是程度深,小而少就是程度浅。 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很)有力。(《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史记·三代世表序》)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见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王充《论衡》)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颇’字自古就是不足的表示。”又:“纵使这里的‘颇’有‘甚’字意,也只是个例外。” 到宋时还有少数表示弱度的用例,元明时期则一般只用来表示强度了。 三、范围副词 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或事物范围的副词。 强调范围大限定范围表示相互之间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战国策·楚策》) 寡人非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郑伯克段于鄢》) 1、但 现代:转折连词,但是

现代汉语否定副词不和没的运用-ULIS

前言 1. 选题理由 现代汉语中的否定副词“不”和“没(有)”使用频率特高, 在各种文体中以及社会交际中都可以找到带有“不”或“没(有)”的短语或句子。虽然这两个副词都用来表示否定, 但是它们的用法不相同。因为对“不”和“没(有)”这两个副词的用法没有掌握, 许多汉语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时犯了错误。我们在进行汉语教学时也需要把这些问题给学生交代清楚。因此, 对“不”和“没(有)”进行比较是我们汉语语法研究者以及使用汉语者值得研究的问题。 2. 研究目的 笔者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靠邓守信对汉语否定副词研究的观点,从语义功能对二者做了尽可能详细的比较分析;再与越南语相应形式做个比较,通过越南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这两个副词的偏误分析找出越南学习者使用“不”和“没(有)”的偏误成因;从而根据课堂教学实践以及越南学习者对否定副词的掌握情况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教学提出个人的看法与意见。 3. 研究范围 为便于集中讨论问题, 本论文只针对含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陈述句,讨论处于谓语位置上的谓词前的“不”和“没(有)”的用法, 暂不涉及其他句法位置上的情况, 以及固定格式中和独立使用的情况。 4.研究方法 通过考察使用“不”和“没(有)”的大量实例(大多数是北语语料库的;有一部分是比较简单的,而且大家都公认的句子), 分析说明这两个副词的语义功能。为能达到这一目的, 我已采取了例证法、引证法、分析法、比较法和翻译法。 本论文涉及到一个新概念——语言的区域性问题。区域性可以解决那些例外现象,一方面仍然坚持已总结出来的规则,另一方面为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的规范化起着重要的意义。 结合研究汉语语法与针对越南学习者学习汉语的特点来写出这篇论文,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虽然已经为论文的实用价值尽心尽力了,但是由于我个人还缺乏研究经验,汉语水平有限,对他人的研究成果学习得还很不够,所以本论文遗留的问题仍然很多,缺点甚至错误更是在所难免。在此,我希望得到各位学者、各位老师和研究生的批评指正,以弥补缺陷,进一步修改、提高论文的质量。同时,也希望本论文对否定副词“不”和“没(有)”的总结能够继续在课堂教学中经受考验,并通过课堂教学改掉它里边未能避免的缺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