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出土文物赏析

隋代出土文物赏析
隋代出土文物赏析

隋代出土文物赏析

隋王朝虽然是昙花一现,但它在历史上却起了巨大的进步作用,更开创了盛唐文化的先河。正因为时间短促,致使隋代的物质文化面貌从考古学上很难分辨出来,能够确认为隋代的文物也屈指可数。

1959年5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省安阳市豫北纱厂附近发掘了葬于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的张盛墓。张盛,字永兴,南阳白水(今河南省南阳市)人,生于北魏景明三年(502年),卒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享年九十有三。张盛早年入仕,在官场中小有名气。隋朝立国后,他从县令一类的下级官吏,渐升至征虏将军、中散大夫,成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

张盛墓中随葬品品类丰富、数量众多,总数达192件,除一面铜镜外,均为陶器和瓷器,是隋代文物的一次集中发现,反映了隋代社会生活的真实风貌。

在随葬品中,有各种俑类95件,其中有侍吏俑、武士俑、仪仗俑、伎乐俑、舞俑、仆侍俑、胡俑、僧俑等。除少量瓷俑外,绝大多数为陶俑,这在其他隋墓中是少见的。

生活用具有52件,皆为瓷器,品种有瓷壶、坛、瓶、罐、三足炉、三足带环盘、博山炉、灯、双耳盂、钵、独柱

盆、碗、盒、奁状器、小瓷缸、环足盘等。从胎质和釉色看,可分为青瓷和白瓷两大类。所出3件青瓷碗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相比,其胎质更加细腻,釉色纯净,很少有杂色和污染现象。而其他大部分均为带有不同浓度的浅青色白瓷,这些白瓷虽已没有北方青瓷灰胎厚重的特点,但白中仍泛青或泛黄,与青瓷釉色接近。这既显示了白瓷在初创时期的原始性,同时也十分确凿地证明白瓷起源于北方,而且是从青瓷发展而来的,它为唐代“南青北白”两大窑系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1974年2月,在安阳市北郊安阳桥南洹河之滨发现一处重要的瓷窑址,从窑址中出土瓷器标本判定,这处窑址自北朝开始烧造,延及隋唐。后隋文帝杨坚将安阳改称相州,窑以地名,故安阳市发现的隋代瓷窑址,又称“相州窑”。有学者认为,张盛墓所出瓷器整体上仍属于北方早期青瓷系统,其中有些器物已接近白瓷,这些瓷器应是相州窑的产品。它的出土,对相州窑乃至中国陶瓷史的研究都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日用器物模型出土43件,有陶磨、陶碾、陶碓、簸箕、陶井、陶灶、陶屋、陶靴、陶履、陶座、陶马蹬、陶珠、陶印等。其中的一些家具模型,反映了当时官宦人家室内布置和日用起居方面的情景。

张盛墓出土随葬品极为丰富,这里,我们从中选取几件予以介绍,通过这些文物,可以看到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侧

面。

隋代白釉黑彩侍吏俑

该俑束发戴进贤冠,身穿圆领广袖衣,披(衤+两)裆,内衬蓝衫,外着上衣,原涂红绿色彩,现大部分已经脱落。腰际束带,足蹬云头靴,双手交于胸前,抚剑,双目平视,神态自若,肃穆而虔诚地站立在莲花座上。高72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从质地和釉色看,俑为白胎白釉,胎质洁白细腻,釉色白中泛青,釉质莹润光洁。更令人惊奇的是,在头发、冠帽、眼睛、眉毛、胡须、衣饰、鞋和剑鞘等醒目部位都点画有黑彩。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北方地区所发现年代最早的一件白釉黑彩俑。

彩绘瓷起源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但在西晋时已有青釉点彩瓷器,到了东晋这种点彩瓷逐渐增多。其主要技法是瓷胎挂釉后,再在需要突出的部位点彩,然后晾干入窑一次烧成。这种简单彩绘的方法增添了陶瓷作品的感染力,很快被世人所接受。白釉黑彩侍吏俑的点彩技法基本上承袭了青釉点彩技法。同墓中所出镇墓兽的四肢关节和鼻、眼等部位也都采用点黑彩的办法来突出镇墓兽的威严形象。到了唐代铜川黄堡窑时,用黑釉装饰粉盒画出菊花、团花等装饰,更使白釉黑彩工艺提高了一大步。

白釉黑彩的做法是隋代一大发明,它为白瓷艺术的发展

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宋代磁州窑的白釉黑花艺术蜚声中外,就是在这种创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隋代彩绘伎乐陶俑群

陶俑均为黑发朱唇,头梳平髻,脑后插梳。长裙系于胸前,双带下垂。跽坐。有的穿褐衣或红衣、红绿竖条裙,有的穿褐衣黄裙或绿裙,衣裙上面的色彩现在大部分已经脱落。身高多为17~19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

这批陶俑均为女性,手中都持有乐器,组成了一个乐队。乐器的种类有竖箜篌(八柱)、琵琶(四弦曲项琵琶、拨弹,五弦直项琵琶、拨弹)、钹、笛、筚篥、排箫(十七个管),并分别作吹奏和弹奏状。还有一俑两手未执乐器,但却呈于胸前作拍状,看来此俑是在掌握节拍,类似今天的指挥。这是一支典型的坐部伎乐队。

“坐部伎”设置于何时?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时“分乐为两部: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由此可知,到唐玄宗时期始将其分为立部和坐部两种。从本质上说,“立部伎”和“坐部伎”只是唐代宫廷乐舞的不同类别,它们都可用于唐代宫廷宴享等活动中,都是为朝廷服务的。其区别是:立部伎在堂下或室外广场演出,声乐立奏,演出规模和场面较大,多以鼓吹和打击乐伴奏,以演出队舞和散乐为主,气氛热烈,技艺粗犷。坐部伎在堂上或室内演出,声乐坐奏,演出规模较小,多使用管弦

乐器,以演出乐曲和歌舞为主,气氛温和,技艺更加娴熟和精湛。

张盛墓中坐部伎的出现,说明至迟到隋代,乐队中已经出现了坐部伎。它是隋代一支具有燕乐风格的官府乐队的缩影,也为研究我国音乐舞蹈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隋代白釉围棋盘

该围棋盘高4厘米,边长10厘米,现藏河南博物院。盘上纵横各刻十七道直线,加上边线,共有十九道纵直线和十九道横直线,共361个交叉点。棋盘上面中央和四角各有一个小孔,形成“五星”,显然是为了便于识别棋子的位置而有意制成的。盘的四个侧面,有类似壶门的装饰。墓内用特制的白瓷围棋盘随葬,说明张盛生前不仅是一位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的大将军,同时又是一位围棋爱好者。

据文献记载,围棋起源于我国,至迟在两干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盛行,当时把下围棋称为“博弈”。在西汉时,中国的围棋已经传人古印度,唐代时传人日本,成为中外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之一。现在日本正仓院所存的古代围棋盘,据说就是中国唐朝皇帝赠送给日本天皇的御用品。明人胡应麟在《庆州委谭》中说:“今围棋十九行,三百六十一路,宋世同此。然汉制十七道,唐局或十八道。”清代晚期方浚颐的诗中说:“十七十八道,汉唐截然分。徐铉改十九,宋以后咸遵。”徐铉是南唐宋初(917-993)人,

按此记载,五代至北宋初年才开始有十九道围棋。有关围棋的实物资料,在我国各地屡有发现,目前考古所见时代最早的河北望都汉墓中出土的一件围棋盘,石质,棋局为十七道。张盛墓围棋盘的出土,表明早在隋代初年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十九道围棋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十九道围棋盘,也是世界围棋史上一件珍贵的实物。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57件文物看懂中国古代文化 1、“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护膊(汉魏,纵11.2厘米、横16.5厘米,1995年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 这里的“五星”,是先秦所谓的太白、岁星、辰星、荧惑和镇星。秦汉以后,由于五行说的普及,它们又被称为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古代星占学上很常见的占辞,“五星出东方”是指五大行星在某段时期内,在日出前同时出现在东方。这种天象非常罕见,一般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才出现一次。2、四神瓦拓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西汉,面径18厘米,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出土) 四神瓦流行于西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蟠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神瓦中以玄武最为稀见。四神形制亦各自不恒定,不同时、地出土者亦有工拙蚩妍之辨。3、王澍篆书汉尚方镜镜铭(清代,纵130.6厘米、横59.4厘米,上海博物馆收存) 镜铭的内容是:尚方御镜大毋伤,左龙右虎避不祥,朱鸟玄武顺阴阳,子孙备具居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4、甲骨月食刻辞(《甲骨文合集》第三三六九四片) 甲骨上关于月食的文字为“癸酉贞日月又食”。刻辞无年月,有纪日干支。属于历组卜辞。属于商代王室,但有争议。胡

厚轩认为这片卜辞的意思是:“癸酉日占卜,贞人(占卜的巫师)问,假如发生日食或月食,会是吉利还是不吉利呢?”这倒未必是说癸酉这一天已经真的发生了月食。5、伏羲女娲图(唐代,纵209厘米、上宽105厘米、下宽83厘米,1965年新疆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出土) 新疆阿斯塔那地区是唐代高昌故国。这些图一般都画在麻布或绢上,用木钉钉在墓室顶部,画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脸。画中左边是女娲,右边是伏羲。6、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战国,长71厘米、宽47厘米、高40.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曾侯乙墓出土) 衣箱顶上右边的动物是龙,左边的是虎。衣箱正中是篆书的“斗”字,围绕“斗”字顺时针排列写有二十八宿的名称。二十八宿起源于中国还是印度过去学界一直有争论,曾侯乙二十八宿衣箱证明,二十八宿是在中国产生的。7、敦煌卷子紫微垣星图局部(五代,纸本,长299.5厘米、宽31厘米,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 三垣的正式文献记录只能追溯到唐代成书的《开元占经》和《天象诗》,但《史记·天官书》中已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另外天市垣东西两藩的星都用战国时的国名命名,说明三垣的概念基本上始于战国时期。8、星占图(唐代,新疆吐鲁番盗掘出土,已流失德国) 这幅星图残存二十八宿中轸、角、亢、氐、房、心、尾一共

浅谈中外美术史的重要性

中外美术史的个人理解 其实对于大四来说,中国美术史来的太晚了,应该早早的把这课程上,这样从一开始就能在我们脑中根深蒂固,对后期的创作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艺术创作是需要内容的,是必须具有生命力的,一件艺术品在它的背后总会一个故事,一个内容。这也是能够体现其艺术价值的最重要的部分。 刚上大一的我们或许没有经历太多的故事。所以这时候艺术创作我们可以依靠某一个阶段的传统文化,或某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事件…赋予其生命力。当时我第一件的作品便是以民国时期拆迁为内容而创作的。 可见学习中外美术史可深入领略传统文化内涵,和可以更深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美术史与历史学有密切联系,同时涉及到古迹和文物的考察与鉴定。美术发生史必须以考古材料为基础,这就与考苦学有密切的关系。此外美术史还与一般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有交叉关系,但是它是以美术作品为第一性资料,同时伴有审美判断,这两点可与历史学、考古学、文化史、民族学、民俗学划清界线。美术史需要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的指导,还涉及美术批评,但它是以具体作品阐明美术历史的发展,又与哲学、美学、美术理论、美术批评区别开来。 并且初步入学得我们表现手法单一,有些内容在纸上自己根本无从下手。所以当时都是靠自己不断去阅读有关书籍,大量借鉴前人的手法,再加上自己的理解才有后来的创作。 从这些知识上我们都能了解,就是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种独特的语言不仅仅体现在硬性的表现手法上,还有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对描绘对象的深刻剖析的提炼。 所以,在创作者进行创作的时候,并不能单靠个人在艺术领悟方面的天赋,更需要对美术史的了解。 中国的美术史研究早在先秦的诸子百家著作中已有零星言论。顾恺之的《论画》、《魏晋胜流画赞》为最早的美术史文献。中国古代美术史常以画品、书品、画论、书论、画史、书史、书画著录的形式表现出来。南朝齐谢赫的《画品》提出“六法”为品评画家的标准。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第一部较完整的绘画史。为传记体绘画史,这种体例影响到后代千年之久。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邓椿《画继》、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基本属这种类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美术史研究间接地接受西方影响,中间媒介为日本。潘天寿、秦仲文、俞剑华分别著《中国绘画史》,以文献为依据,系统叙述了中国绘画的发展。胡蛮的《中国美术史》,第一次试图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国美术。1949年后,中央美术学院设立了美术史系,成立了美术研究所。美术史著述颇多,王煦、王朝闻、王伯敏、常任侠等在中国美术史研究上取得一定成就。中国美术史研究正向深度与广度发展。 西方现存最早的美术史文献始于古希腊人。普林尼的《博物志》以列传体解说名作,与鲍萨尼阿斯的《希腊周游记》被视为美术史的萌芽。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著《艺苑名人传》为早期较完备的美术史著作,作者被视为美术史之父。他将“产生、完成、衰落”循环这一古代概念引入美术史中。近代意义

浅谈文物鉴定

浅谈文物鉴定 【摘要】文物鉴定,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识文物的年代、真伪、质地、用途、价值等,为文物研究或其他科学利用文物研究某一问题打下比较科学的材料基础。同时,文物鉴定又是保护、收藏的基础,其道理很简单,不辨明真伪,或把赝品当成真品,就失去了保护、收藏文物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文物鉴定方法 文物鉴定在方式上可以分为“目鉴”和“科鉴”两种。“目鉴”即俗称的“眼学”,全凭鉴定专家的经验;“科鉴”是运用现代科学仪器对文物进行检测。无论“目鉴”还是“科鉴”,其操作都必须由人来完成,受人的主观性影响是非常之大的。 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主观因素的干扰,提高文物鉴定报告的可信性。在文物鉴定之前必须对鉴定方法在规则上进行规范,这种规则即——“双盲法”。 鉴定在对象上可分为“客体”和“主体”,客体即待鉴定物品,主体即对该物品进行鉴定的专家。所谓“双盲”,即鉴定主体“盲”,鉴定客体“盲”。 “双盲法”在国际上使用的最成功的领域是用于dna检测。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对于“双盲法”的了解是通过看刑侦片中审讯嫌疑人的情节。为什么要将嫌疑人一个个隔开,使他们彼此失去联系?就是因为这样可以讯问出更多的漏洞,发现更多的问题。试想,

如果让嫌疑人讨论,统一口径之后回答,可信度又能有多少呢?正是因为“双盲法”的这种特点,才使得它被普遍采用,并定为鉴定规则。 文物鉴定中“双盲法”的操作包括四个方面,叙述如下: 1.鉴定主体对鉴定客体“盲”。“科鉴”中有一种方法叫“同位素分析法”,其全称为——同位素食性分析法。同位素分析法,是利用同位素进行食性分析的方法。 c13和n15是c12和n14的同位素,它们通过食物链进入生物体内,且一部分“贮存”于骨骼内,其含量很少而且比例不同。通过对生物体内c13和n15进行测定,可以分析出生物的饮食结构。 例如要对一个春秋时期的古墓葬中的人骨进行分析,看看他是贵族还是平民,这时候就要用到“同位素分析法”。通过正确测定人骨胶原蛋白质中的同位素含量,可以推断墓主人的日常饮食结构。如果检测结果表明其肉类食品摄入量较高,说明墓主人为贵族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左传》中对贵族有所谓“肉食者”的说法。反之,植物类食品摄入量较高,则为平民的可能性较大。 但是,采用“同位素分析法”之前,检测人员不能了解该墓的任何信息。一旦他知道了该墓的形制、葬式、陪葬品等,很可能形成先入为主的思想定论,从而左右他的鉴定结果。同时,他不能仅就这一个墓中的骨骼做一次性鉴定。待鉴定物品必须要混入一批同类物品中。也就是说,检测人员是对一堆骨骼作鉴定,但究竟是哪一

文物欣赏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 ——新疆出土文物展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于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河南博物院隆重开幕,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庚香、新疆文化厅党组成员、新疆艺术剧院党委书记张建新、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霞、河南省文化厅党组成员、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新疆博物馆党组书记田先洪、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等领导和近500名热心观众参加开幕式,一同见证了“楼兰美女” 在河南的首次亮相。 省文化厅党组成员、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首先代表河南博物院向为成功举办这次展览付出辛勤劳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说:“近几年来,河南、新疆两地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大漠文明、丝路遗韵?在河南展出的同时,河南博物院的…青铜瑰宝?展也在新疆巡展。文化的双向交流必将为两地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在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今天,双方在文化上的广泛交流、学习、借鉴必将为中原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大漠文明、丝路遗韵——新疆出土文物展”是新疆历史文物第一次大规模到河南展出。3800多年前的“楼兰美女”、珍稀的唐代金器、浑厚的佛教壁画等文物精品143件套,囊括了新疆丝路考古发掘

的众多珍品和重大发现。其中罗布泊小河墓地、民丰县尼雅遗址、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伊犁波马古墓的考古发现,反映了大漠西域的多元文明和古代丝绸之路的繁荣昌盛。观众们感受到了古老西域多 元文化交融的神秘魅力,对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 了解。 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数千 年来,这里成为各族人民繁衍生息、创造历史的舞台。公元前2世纪,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在古代长安与罗马之间形成了一条以丝绸贸

正规文物鉴定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正规文物鉴定 篇一: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文物鉴定,系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定、诠释文物的年代、质地、价值、用途以及文物的真伪辨识。为文物研究和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历史或研究专门史提供现在可靠的资料按,也为文物保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物鉴定是建立在对文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文物鉴定本身也是一门专门学问,是文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文物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每一件(一处)文物,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并成为历史真实且形象的见证物。二是文物不能再生产。 文物具有以上两个极重要的特征。然而因文物在漫长的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文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甚至出现难识真面目,造成人们难于识别其年代与价值。加上,历史上乃至当代,都有一些处于以牟取暴利为目

的,采取各种手段伪造出大量伪文物。还有以非牟利为目的而赏赐、赠送、展览等需要仿制某些文物,导致鱼目混珠,使人们难辨真伪文物。凡此,都显示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物鉴定,也是建立博物馆。国家公信力的必要组成。 一、真伪辨识 文物中混有赝品,必须辨识真伪。文物作伪风行世界,它是伴随着文物经济价值的而产生而发展的。尤其是在骨董买卖市场出现以后,文物作伪更是日益兴盛。在中国,文物作伪,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当时主要是伪造铜器和书画,并已见于著录。古代铜器作伪,除在着色方面狠下功夫外,还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下功夫,有的作品堪称达到以假乱真水平,而给真伪辨识增加了难度,需认真鉴别。 此外,文物仿制也风行世界。它是随着赏赐、赠送、观赏、纪念、展览需要应运而生发展的,而非以牟利为目的的仿制某一文物。如博物馆固定或流动展览,抑或国外举办文物展览。为确保某些文物的安全,某些文物以仿制品(或称复制品)代替。 古代文物作伪或仿制,有的工艺制造很高,可达以假乱真程度。不过,由于文物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不能再生产的。任何时期制作的假文物,即使做得十分逼真,也不具备文物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神韵。而且在造型、纹饰、色泽、铭文(有铭文的恩文物)、工艺方面会露出破绽,因

笔记 文物收藏与鉴定基础

一、文物鉴定:质(质地)、形(型)、纹(纹饰、铭文) 类型学:如青铜器的足夏尖、商柱、西周马蹄 纹:如铭文夏一般无铭文、商代铭文波磔体(首尾尖,中间粗)、西周中期玉柱体(上下等粗)、春秋战国出现刻铭(春秋后期出 现鸟篆体,战国初刻字纤细如发,后期有刀凿痕) 二、铜器分类 三、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 1、青铜:铜-锡、铜-锡-铅矿石冶炼金属(青铜)浇铸青铜器 2、天子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卿士三鼎二簋 3、三星堆遗址:商代中晚期,四川,形象多较为夸张的造型。 四、鉴定方法与辨伪:传统鉴定于科技手段相结合。 五、器型特征 (一)饪食器重点在4类

1、鼎 盛行于商周时期,一直沿用到两汉乃至魏晋 三足圆鼎、四足方鼎、异形鼎、扁足鼎 商早:圆鼎小耳,锥足,底部三范痕,四点配列(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方鼎同圆鼎,为正方形。 商中:圆鼎小耳,锥足及扁足,五点配列。 方鼎缺。 商晚:圆鼎耳稍大,柱足及扁足(变钝),底范为三角形。 方鼎长方形。 西周早:圆鼎变蹄足之势,扁足不见了。有方鼎。 西周中:柱足或蹄足,垂腹鼎(腹变大外扯)。 西周晚:蹄足,盂鼎(浅腹,为半球形)。如毛公鼎。 春秋早:三蹄足,半球形,底范为三角形。有立耳、附耳。 春秋中:蹄足,盂鼎亦有深腹。鼎上加盖,底范变圆,耳足可预制嵌铸,是前所未有的大改进。 春秋晚:附耳,深腹,有盖,圆底范。 总之,鼎在此千余年间,形虽稍变,而两耳三足中腹腔的基本形制未改变。至于耳,由小而大,而沿耳外侈,而附耳加盖;足由空锥足而实锥足,而短柱足,而长柱足,而蹄形足,而矮蹄足;鼎体由深腹而中腹,而腹底近平,而腹若半球,而又深腹而腹作鬲形;然而耳、腹、足的三部基本结构始未大变,因为它的用途在熟牲,故百变不离其职,它在春秋中期以前无盖,以后始有盖;以前三足联体铸;底为三角底,以后耳足离本体分别嵌铸,底为圆形底,则是它在前后期的最大区别。而耳足的五点配列式,实殷周的通制,只中商时以短暂时期采用四点制。 二里头晚期(偃师二里头) 圆腹、腹深、平底;锥状四棱形空心足,半圆形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另一耳在二足之间。 早商(郑州二里岗) 出现方鼎。早期整体器壁较薄,晚期器壁加厚。足多锥状,晚期少数实心柱状足。腹圆,且深。立耳,一耳与一足相对应。 晚商(安阳殷墟) 器壁较厚。腹变浅,足大部柱足,晚期还出现略显中间细二头粗的兽蹄形足。西周早期(武王-穆王)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 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雕像系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制作之精美细腻,迄今为止,在夏商周考古史上绝无仅有。 青铜纵目人像,宽138、高66厘米,出自二号祭祀坑,在三星堆出土的众多青铜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威风的要算青铜纵目面具。 4.毛公鼎西周铭文最多的青铜器

古玩鉴定和买卖有几个要注意

古玩鉴定和买卖有几个要注意 古玩鉴定有几个要注意:1。如果主人花了大价钱,一般鉴定人说话留点裕度,要听话听音,这也是鉴定人的好意。2。当面鉴定往往拉不下面子,所以鉴定人说话也留裕度。3。收藏种类繁多,一般鉴定人不是自己本行,也说话留裕度。4。自己咬定是对的,那鉴定人说话也就留点裕度,没有必要吵架争论。一般高手好东西是不拿来鉴定的,事实上拿来鉴定,其本身就自己有怀疑,特别收藏多年的人。4。一般自己的东西总认为是对的,说假的一般都不会接受(无非本来买的时候就怀疑的,价格也不高的)。但看别人的东西容易看得准。所以一般鉴定师不愿意鉴定,因为鉴定一般往往是不愉快的结束。我认为由于网上照片不清楚,网上鉴定有许多困难,但一般的东西是可以看的,而且比现实鉴定要真实,没有利益冲突和面子问题,所以网友要重视网上的鉴定。 买古董时须注意: 浅谈古玩的误区. 由于每个人的心理因素和缺乏经验,初入收藏的朋友在收藏有以下误区1.盲目听信卖家的编造的美丽谎话,在这行里,为了推销假品,说假话,编故事.刚入道者很容易受骗. 2.以为别人的判断是绝对正确.对古董鉴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专家也未必精确无误. 3.当老户人家的旧东西全部当成有价值的东西.这要看他家上辈的家境是否裕, 有没有喜好古董,当时购置这写老件是否花大钱, 4.相信器物的款识和铭文.很多人在款识和文字作假,这是在文玩字画上最常见. 5.以为偏远山村和乡下的老农民的家里东西绝对可靠.说实在,就说在古董行内, 不少农民其实都是古董"倒爷'. 6.越脏越证明东西旧.脏的东西不见的旧,干净的东西不见的新.事实上,很多作伪者往往用新的东西,故意做旧. 7.越破越残越证明东西老. 8.东西越老越值钱.我个人觉得艺术水平高的器物,即使年代不久远,有的收藏价值极高,就说北京怀仁堂的瓷器珍品虽说是解放后的作品,但是已经有收藏价值. 9.年代越近,东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文物鉴定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节文物鉴定的必要性 文物鉴定,系指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判定、诠释文物的年代、质地、价值、用途以及文物的真伪辨识。为文物研究和其他学科利用文物研究历史或研究专门史提供现在可靠的资料按,也为文物保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文物鉴定是建立在对文物的研究基础之上的,所以文物鉴定本身也是一门专门学问,是文物学的重要学科之一。 文物具有两个最重要的特征,一是每一件(一处)文物,都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并成为历史真实且形象的见证物。二是文物不能再生产。 文物具有以上两个极重要的特征。然而因文物在漫长的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中,有的文物会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甚至出现难识真面目,造成人们难于识别其年代与价值。加上,历史上乃至当代,都有一些处于以牟取暴利为目的,采取各种手段伪造出大量伪文物。还有以非牟利为目的而赏赐、赠送、展览等需要仿制某些文物,导致鱼目混珠,使人们难辨真伪文物。凡此,都显示文物鉴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物鉴定,也是建立博物馆。国家公信力的必要组成。 一、真伪辨识 文物中混有赝品,必须辨识真伪。文物作伪风行世界,它是伴随着文物经济价值的而产生而发展的。尤其是在骨董买卖市场出现以后,文物作伪更是日益兴盛。在中国,文物作伪,始于宋代,盛行于明代。当时主要是伪造铜器和书画,并已见于著录。古代铜器作伪,除在着色方面狠下功夫外,还在造型、纹饰和铭文等方面下功夫,有的作品堪称达到以假乱真水平,而给真伪辨识增加了难度,需认真鉴别。

此外,文物仿制也风行世界。它是随着赏赐、赠送、观赏、纪念、展览需要应运而生发展的,而非以牟利为目的的仿制某一文物。如博物馆固定或流动展览,抑或国外举办文物展览。为确保某些文物的安全,某些文物以仿制品(或称复制品)代替。 1 古代文物作伪或仿制,有的工艺制造很高,可达以假乱真程度。不过,由于文物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不能再生产的。任何时期制作的假文物,即使做得十分逼真,也不具备文物所具有的时代特征、神韵。而且在造型、纹饰、色泽、铭文(有铭文的恩文物)、工艺方面会露出破绽,因而尽管假文物的混入给文物鉴定真伪增加难度,但认真鉴定,还是可以把假文物辨识出来。 二、文物断代 文物是某一年代或时期的作品,每一件(单位)文物都有其明确的制作或出现年代。文物年代的确定对揭示文物价值的高低有密切关系。因而判明文物年代,是文物鉴定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物是人类创造而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存,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自然和认为等多种因素,造成大量文物的年代。文物恩年代不明,就无法了解产生了它的背景,也无比了解它在那个时代所处的地位及所发挥的作用,即难以揭示它所具有的真正价值。所以,鉴定文物,鉴定其年代是首要任务。 三、文物价值的评估 文物的价值具有客观性。而价值有高低也是客观存在的。然而,文物作为人类创造出来的而又成为历史文化的载体,其价值并非都是直观的。其中有不少文物的价值,是隐藏于自身的深层结构之中。因之,要较全面地客观揭示出文物的真正价值,对文物的研究和鉴定是重要手段之一。 四、文物处境需经鉴定

Chinese ancient relics中国古代文物介绍

Beginning. Mentioning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will naturally think of the four great inventions: the compass, papermaking, printing and gunpowder. However, current discoveries prove that the ancient Chine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well developed and advanced. Four great inventions are known for us because they are handed down. Besides them, there are more astonishing ones that are less known to us, some of which are still recognized as miracles. Ancient culture diversity can be seen at every aspect, So today we are going to illustrate from four aspects: city protection, artifact, amenities, and sports. First, let me begin with city protection Sword is the indispensable weapon for city protection. And the picture on the right is a sword used by king of YUE, named goujian. The left sword is discovered with Terra-Cotta Warriors of Qin dynasty. Both of the two swords are extremely sharp without any trace of stain when they are found. After scientific test, researchers find that they is a layer of "Chromium salt oxidation", with thickness of 10 micrometer. This shocked the whole world, because it is a high-end processing technique beginning from the modern times. German and US found this technology correspondingly in 1937 and 1950, besides the material Chromium is rare metal, with melting point of 4000c, it is strenuous to be extracted. Can you believe it, a sword used by ancient Chineseemperor, is the achievement of moderntechnology. Coincidentally, another modern technology called Shape memory alloy is also used in Qin dynasty. When the archeologists cleaned up the 11th cave of Terra-Cotta Warriors, they found a sword had been bent over by a heavy pottery figurine weighing 150kg. They were depressed at the first time, because they thought the sword had been destroyed. But to their surprise, the sword recovered in seconds and turned out to be a narrow and thin bronze oneafter removed the heavy stone above it. What modern metallurgist has been dreaming of exists in the qinTerra-Cotta Warriors dating 2200 years ago. By the way, there is anothermiracle, too,Tomb ever-burning lamps.This name isfirst introduced byGreek mythology, it is said the flame is taken by Prometheus from heaven. Obviously, this is not real. But the fact is the lamp has been illuminat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nging on the vault of tomb. How come? There is no oxygen in the airtight space, and where does

文物鉴赏论文(青铜器)

青铜艺术拾隅 ——关于青铜器的纹饰铭文的欣赏与研究 学校:上海财经大学 院系/专业:金融学院/10金融实验班 姓名:尹笑谈 学号:2010113318 【摘要】本文正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青铜器的纹饰的类别及各类别的特点,简要介绍了青铜器铭文在各个时期的不同特色与分类,并总结了隐藏在这些特色背后的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背景,是对本学期所学知识的整理;第二部分应用第一部分的知识描述和鉴赏了大克鼎的纹饰、铭文和构造;第三部分发表了笔者个人对古物鉴赏应用的一些见解。【关键词】青铜器纹饰铭文大克鼎应用文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我发现青铜器大多不是光滑朴素的,它们大多都镌刻着复杂而精美的纹饰与铭文。其上的纹饰铭文之精美独特,让人不得不由衷赞叹古人想象力之丰富,雕刻技巧之高超,锻造技术之精巧成熟。其中的一些工艺,即使现在看来也是难于复制的。之前我就对青铜器的这些精美构造有些许肤浅的认识并常常感慨祖先之智慧,通过这学期对青铜器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学习以及我针对自身知识要求而进行的实地考察与研究,我更发现青铜器原来还有这么繁杂的学问。在此,我将针对青铜器的纹饰与铭文,从审美与艺术角度,对我这学期的学习做个小结。 青铜器上的纹饰也不是这些器物生而就有的,它们始于夏代晚期,而且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虽然动物纹在器物上的表现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石器时代,在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黑陶片中也有刻划,但在青铜器上出现却要更晚一些。早期青铜器的纹饰虽然是古代文明的产物及其重要的表现,但它不是崛然而起的,而是吸收了远古时代各种新石器文化,经过长期融合、选择而产生的。同样,铭文的产生和发展,与文字的发生发展、青铜器的锻造技术的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 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人物画像纹、火纹等类型。 动物纹中也有许多小类别。兽面纹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类。兽面纹旧称饕餮纹,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角下有目,有的还有眉或两耳或爪子。即使是同时代的兽面纹,也有详略之分,有的简略到只有一对兽目,这较多的出现在商代早期和中期,但商中期更突出目纹一些也比较精细,具有更为强烈的神秘气氛,但图案仍是抽象的;有的形象具体,这主要出现在商代晚期,特点是扩大了角的部位,而兽目相对的缩小了,并且有平调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有的更是有了对原始图案的变形,这也是出现于日渐繁华与奢靡的商代晚期,他有着多种细化的分类,但总体来看没有之前那些兽面纹的工整,甚至有些失去整体感。虽然它们的形象是公式化的,但却有着纷繁复杂的角形,有牛角形、外卷角形、内卷角形等各种。龙纹也是在青铜器上比较“活跃”的一种纹饰。青铜器纹饰中凡是体型蜿蜒的动物都可以归之于龙类。按照图案的结构龙纹可大致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交体龙纹、双体龙纹和两头龙纹。在此简单介绍一下前两者。爬行龙纹,顾名思义即作爬行状的龙,它们在青铜器上大都呈对称排列并由各种不同角形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合而成,并且角形大部分与兽面纹相同,但也有取消了角直接代之以凤的长冠但保留兽头的;卷体龙纹是龙体躯蜷曲的形象,这种蜷曲是圆形的蟠曲或上部直立下部蟠坐,且显然这两种构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浅谈文物鉴赏这门课 1243825 许悦

一、文物鉴赏的定义: 文物的定义 目前,各个国家对文物的称谓并不一致,其所指涵义和范围也不尽相同,因而迄今尚未形成一个对文物共同确认的统一定义。 文物是指具体的物质遗存,它的基本特征是:第一,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第二,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当代中国根据文物的特征,结合中国保存文物的具体情况,把“文物”一词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由人类创造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一切有价值的物质遗存的总称。 【词典释义】文物(wén wù):遗存在社会上或埋藏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包括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化遗址、墓葬、建筑和碑刻;各时代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以及生活用品;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史料价值的手稿、古旧图书;反映各时代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 鉴赏的定义: 鉴赏是对文物、艺术品等的鉴定和欣赏。人们对艺术形象进行感受,理解和评判的思维活动和过程。人们在鉴赏中的思维活动和感情活动一般都从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实现由感性阶段到理性阶段的认识飞跃,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丰富。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

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二、文物鉴赏的方法: 赏析文物的方法很多,无论择何种方法,从何种角度来赏析,都能获得一定程度上的愉悦或满足。我们不仅要熟悉掌握赏析文物藏品外观和表象的方法,更要学会赏析文物藏品的深刻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技巧和手段。 思维和联想是赏析文物的最基本方法。客观事物最早是经过人们的视觉而被人们感知的,这种感知直接作用于大脑,就会引发我们的思维和联想。我们就是要运用这一细致的思维和丰富的联想,形成对文物藏品的理性判断,从而给其下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义。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这一器物的表象的观阅,来达到探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内在信息的目的。 三、文物鉴赏的举例: 1、玉器的鉴赏: 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软玉,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欣赏玉器须领会十个字:山川之精英,人文之博大。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美,每件玉器先要弄清它是角闪石还是翠玉,或是绿松石、玛瑙、蛇纹石、水晶等彩石玉,进一步还要探讨它的产地。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美和雕琢美,以及影响

文物鉴定之乱

文物鉴定之乱 Ting Bao was revised on January 6, 20021

文物鉴定之乱 陶瓷造假重灾区以江西景德镇、河南(洛阳孟津南石山村、禹县神镇、宝丰县)、浙江龙泉地区、广东潮州等地为重;青铜器造假重灾区则是以河南洛阳伊川县烟涧村为代表的制假村;玉器造假重灾区:河南(南阳镇平县石佛寺镇)、安徽(蚌埠),这些地区主要是汉代玉器造假地,辽宁是全国90%的仿制红山玉的聚集地;书画造假重灾区:天津鼓楼地区为最广,北京潘家园、琉璃厂等地的假书画多是由地方流入,南京夫子庙和清凉山古玩市场则多为当地书画家,作品被造假严重。 文物鉴定之乱 “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玉器也都是标准件,不是那些个‘金缕玉衣’专家鉴定的,但是傅忠谟先生没有教出徒弟来。” 《了望东方周刊》记者张海林、特约撰稿何盼娅| 北京报道 2013年5月中旬,北京保利国际拍卖公司、北京中贸圣佳两家拍卖公司先后发出公告,要拍卖钱书书信手稿,遭到钱书遗孀杨绛反对后,两家公司陆续宣布撤拍。 在保利撤拍的3封信中,有两封被通信人、上海古籍出版社前社长魏同贤指为伪造,对此保利方面表示:“相关拍品已撤拍,不予回应。” 这为近年来文物和艺术品拍卖市场乱象又添一新例。“20年时间,从零到现在的几百亿,市场发展迅猛势必带来很多问题,比如人才问题,对这个行业特性的认知问题等,都存在着缺陷。”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北京华辰拍卖董事长兼总经理甘学军对《了望东方周刊》说。 2012年3月16日发布的《2011年国际艺术市场:艺术品交易25年之观察》报告披露,中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艺术品和古董市场,结束了美国数十年来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据《2011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统计年报》显示,2011年度,全国共举办779场文物艺术品拍卖会,成交额达553.53亿元。 此外,近年来民间收藏热潮使得对于文物艺术品鉴定的需求暴涨,随之而来的鉴定骗局和乱象层出不穷。2011年3月,《北京商报》记者探访北京琉璃厂附近文物市场,报道称,北京琉璃厂东西两条街上,存在众多贴有“文物鉴定”字样的商铺,“只要肯出钱,即便你拿来的东西是新货,也有人能够把它包装出历史背景,即便你拿来的是块石头,也有人能‘指鹿为马’。事实上,这种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鉴定与鉴赏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文物鉴定是研究文物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之一。它主要的任务,是研究和辨识文物的真伪、年代和价值。如果对文物的真伪莫辨,时代不清,就无从对它进行科学研究;或者真假错置,时代错讹,研究的结果必然是错误的,贻害无穷。从保护工作来讲,也失去科学依据,保了假古董。因此,文物鉴定也是文物保护和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之一。 而文物鉴赏则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其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文物鉴赏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一)鉴定 文物鉴定的必要性文物产生于一定的历史环境,在自然和历史的发展变迁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变化,有的甚至难识真面目,给人们认识它的年代与价值造成很大困难。 特别在历史上,一些人出于盈利等不同的目的,采取各种手段制造假古董,鱼目混珠,使人们对文物真假难辨,更增加了认识文物的难度。通过鉴定辨识文物真假,就成为鉴定文物的首要任务。 文物鉴定研究,首先要明确文物鉴定的任务和意义,文物鉴定的原则和方法。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科学的方法,鉴定工作也难以做好。 文物鉴定本身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它研究的对象,是形态各异、内涵复杂、时代不同的各种文物,这就决定了文物鉴定所具有的特点:具体、细致、严密、求实。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一般的定义公式是:属+种差=定义。因此,陶器的定义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600。C左右烧制而成的吸水性较强的(以上为种差)硅酸盐制品(属)。瓷器的定义是:以高岭土为主要原料, ~1200。C 左右烧制而成的不吸水的(种差)硅酸盐制品(属)。定义、分类是认识事物的特定方法,、当然也是认识文物的主要方法之一,可以说,文物分类的过程也就是对文物的某些方面的鉴定过程。例如:在商周墓葬和文化遗址中,曾普遍发现一种青釉硅酸盐制品。器表施一层薄薄的青色或黄绿色玻璃质釉,胎色灰白,结构比较坚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来发铿锵的金属声,但它又不像习见的瓷器那样,细腻晶莹,壁薄而釉厚,它们是陶器还是瓷器?这就要鉴定,其基本方法就是分类。将这些出土器物分别与瓷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古代的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的内容,具体内容: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 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是一种世界性文明的象征。青铜器在我国属于几级文物呢?接下来就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欢迎阅读! 青铜器属于几级文物 文物大概是按珍稀程度、品相、历史研究价值、工艺价值等分级别。 最早的青铜器出现于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是早期青铜器的代表。青铜器在2000多年前逐渐由铁器所取代。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而且由于年代以夏商周三代最多,历史久远,大多数都被认为是国之重宝,严禁外流。 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文物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

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 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 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

文物鉴赏心得

“文物鉴赏”学习感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信息,其承载物主要有三类,一类是文字,包括文件、书籍、印章等等,它可以直接记载历史;第二类是实物,这一类数量大,种类多,可以从中挖掘大量的历史信息;三类是精神传承,比如道德、宗教、语言、艺术、工艺等等。这一切就构成了传统文化。 文物是有价值的人类历史文化的遗存物。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出于各种目的,对文物制作了大量复制品或伪品,在我们所遇到的“文物”中,往往真假相间、鱼龙混杂。还有一些文物,在物换星移的漫长岁月中,其本来面目被掩盖了,人们对它难以正确地认识,因此在应用文物前,首要任务就是鉴定。文物鉴定是文物管理工作的基础和技术前提。 文物鉴赏是人们对文物形象的理解、感受和评价,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鉴赏的方法丰富多彩,是体现文物所具有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公证作用的表现形式。 学习“文物鉴赏”,不仅让我们了解了文物的知识,更是让我们了解了历史,传承了文化,发扬了优良传统,弘扬了民族精神。对我个人而言,更是提升了文化品位,提高了个人素质。 在老师讲授的众多知识点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玉器鉴赏。 古人有佩戴玉的习惯,可是他们为什么要戴玉呢?其原因不外乎有这么几个:(一)分别等级。佩玉是在当时是一种政治行为,其本质在于给人身上的佩玉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还被列入了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天子要求用全佩,贵人则身必佩玉,而且佩玉常常是组配。(二)作为君子道德标准的象征。《礼记?玉薻》中还有下列重要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也。”从中道出了问题的根本。(三)以身正范,赞赏玉之互相碰撞之声为美乐,并自诩为道德操守的践行者,不啻是一种玉 文化的伟大创造。君子佩玉,除了反映当时社会的政治风貌和价值取向以外,还彰显了作为君子在道德上的追求和取舍。所谓玉之五德:“仁、义、智、勇、洁”,就是以玉的坚硬象征君子之节气操守,以玉的滋润代表君子之谦虚风度。通过佩玉来匡正和规范君子的言行,从而达到最高的道德向往和理想追求。这只是“文物鉴赏”中的其中一个知识点,却让我们生动有趣的了解了文物的文化和背景,丰富了我们的知识。 文物鉴定方法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一、分类。把混和相间的各种文物分为互相排斥、互不相容的不同类别,以便研究和保管。文物分类往往与定义相联系。比如青铜器、玉石器等都有自己的定义,符合这个定义的,就是这类文物,这个定义也往往是文物分类的标准。二、比较。比较是文物鉴定常用的一种方法。比较,也可称为类比,是在各不相同的文物中,找出相同或相似之处。这种比较是认识文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根据两件或几件文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点作出这两件或几件文物在其他特征上也相似的结论。例如造型、纹饰、铭文、墨迹等,都是比较时常常找的相似点。三、辨识。实际上就是对文物的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的手段。一件文物乃多样性的统一(造型、纹饰、质地等),如果不把这件文物分成若干组成部分和因素,不加以分析,那就不可能认识这件文物。然而,分析还不能单独提供完整的认识,它还需要有个综合过程。因为综合是根据分析的结果,而把各种事物和现象作为整体来认识的。 文物鉴赏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现象,是一种向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它涉及多种高级心理功能的复杂心理状态,包括情感、想象、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并终究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我们常常看到,文物鉴赏家在鉴赏文物时,不断发出赞叹的声音,流露出难以言表的满足之情,这正是多种心理功能转化成对文物的评价的一种外在表现。 除了了解历史,我们还学习到文物鉴赏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品,它具有历史内涵,代表并体现了一段特定的历史。其次,我们要用艺术的眼光来看待文物,文物身上的岁月痕迹、斑驳陆离的沧桑感,是它内涵的历史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