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州方言亲属称谓论文

抚州方言亲属称谓论文
抚州方言亲属称谓论文

抚州方言亲属称谓探析

[摘要]:文章从父系、母系、妻系、夫系四个方面对抚州方言亲属称谓进行系统调查整理,以探究抚州方言亲属称谓特点。

[关键词]:亲属方言亲属称谓背称面称

中图分类号:k825.5

文献标识码:k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01- 0304-02

抚州位于江西东部,《中国语言地图集》将抚州方言划归[1]赣语“抚广片”。抚州方言单字调共7个,即阴平32、阳平24、上声45、阴去51、阳去212、阴入2、阳入5。本文所记录方言指抚州市郊区居民使用的方言,不包括各县方言。

一、抚州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父系亲属

(五)说明:

1.文中如未列出背称,即表示此种亲属背称与面称同,只需在面称前加“我[?o45]”。

2.如果同一个亲属不止一个,一般使用“排行+称谓”来称呼,为了指称更准确,也常在称谓前加名字。

3.抚州方言亲属称谓存在一些有音无字现象,本文以其同音字下加重点号代替。

二、抚州方言亲属称谓特点

1 语音特点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准考证号:300208200051 指导教师:陈颖作者:何园园 摘要:称谓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社会行为。而亲属称谓词则是指称谓人际亲疏、尊卑、长幼关系的词语。本文主要是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进行了研究:首先,对洛阳方言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其次,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及社会文化特征进行了概括的研究;最后,论述了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发展趋势,使其对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关键词:洛阳;方言;亲属称谓词;研究 一、引言 (一)有关称谓词语 随着方言称谓词研究的不断增多,其名称也各不统一。《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是以“称呼”解释“称谓”。如:《后汉书·郎顗传》:“改易名号,随事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一般说来,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型。而本文主要介绍亲属称谓。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如:父亲、母亲、爷爷、伯父、姨夫、姑父等)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它是以本人为轴心的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在现代汉语中,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只有恰当的称谓语才能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而不恰当的称谓语则会给交际带来障碍,妨碍交际的正常进行。 亲属称谓词是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一类词,也是能深刻反映人们思想、心理以及社会文化制度的一类词.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作为一种基本词汇在民族语言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其间富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因此,研究洛阳地区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洛阳地区社会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同时,考察亲属称谓的变化能够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心理状态等的变迁。由于亲属称谓词是随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发展起来的,其中叠置着不同历史时代的成分,所以在语音方面、语义方面都会有所放映,对不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进行比较时,这种语音、语义的差异都有所突显,对于揭示方言语音、语义的发展演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洛阳方言简介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位于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地处东经111.8’至112.59’,北纬33.35’至35.05’之间,美丽的洛河水悠悠地从城中穿过。东邻郑州,西接三门峡,北跨黄河与焦作接壤,南与平顶山、南阳相连,东西长约179公里,南北宽约168公里。洛阳位处亚欧大陆桥东段,横跨黄河中游南北两岸,“居天下之中”,素有“九州腹地”之称。洛阳方言为典型的中原官话。 洛阳,简称“洛”,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地处九州之中;有五千年文明史四千余年建城史,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世界上第一座统筹规划的城市;自夏朝开始有13个王朝在此定都。河图洛书在此诞生,儒、释、道、玄、理肇始于此,科举制度创建于此,丝绸之路与隋唐大运河在此交汇,五大都城遗址、邙山古墓群和天子驾六震惊世界,“宅兹中国”“中国”一词源自洛阳,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豫、晋、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常用的亲戚之间的称谓一览表 亲属称谓是家属和亲戚之间称呼的名称,从中可以反映出其相互关系。了解亲属称谓,准确称呼亲属,是交际活动的需要,也是懂礼节的表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其中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这里仅简要介绍汉族亲属称谓的三个特点: ①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和母系; ②在称谓上标明了性别; ③在称谓上标明了父系男方亲属的长幼。 家庭亲友之间在交往中彼此尊重,在称谓上经常使用敬称和谦称。敬称是用敬语称呼对方或对方的亲属,常用字有“令”、“尊”、“贤”、“仁”等;谦称是用谦语称自己或自己的亲属,常用字有“家”、“舍”、“小”、“愚”等。 现将当代常用的亲属称谓分类列表如下。 1.对父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父亲的祖父、祖母曾祖父、曾祖母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父亲、母亲祖父(爷爷)祖母(奶奶)孙子(孙女)父亲爸爸(爹)儿子(女儿) 父亲的后妻续母(妈妈)续子(续女) 父亲的哥哥、嫂子伯父、伯母(大妈)侄儿(侄女)父亲的弟弟、弟媳叔父(叔叔)叔母(婶婶)侄儿(侄女)父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姑母(姑姑、姑

妈)姑父内侄(内侄女)伯,叔父的儿子、女儿堂兄或堂弟、堂姐或堂妹堂弟堂兄或堂妹堂姐 姑母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2.对母系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母亲的祖父、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外曾孙(外曾孙女母亲的父亲、母亲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外孙(外孙女) 母亲、母亲的后夫母亲(妈妈、娘)继父(爸爸)儿子女儿继子继女 母亲的兄弟、兄弟媳妇舅舅、舅母(妗子)外甥(外甥女)母亲的姐妹、姐夫、妹夫姨母(姨妈)姨姨甥(姨甥女)舅、姨的儿子、女儿表兄或表弟表姐或表妹表弟表兄或表妹表姐 3.对丈夫亲属的称谓 称呼对象称呼自称 丈夫的祖父、祖母祖翁(祖父、爷爷)祖姑(祖母、奶奶)孙媳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内容摘要】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在语音构词方面独具特色,同时体现出了鲜明社会文化特征。 【关键词】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发展 亲属称谓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族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反映着中华民族家庭结构,社会组成,和文化渊源。同时,考察亲属称谓词的变化能折射出社会生活,时代背景和和人们心理状态等的变迁。 陕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相传“文字初祖”的仓颉就是陕西宝鸡人。陕西方言得天独厚,博大精深。从中可以了解到古老的华夏文化发展轨迹,又可领略到今人溢于方表的真情实感。研究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有助于进一步加深陕西地区文化特点的认识和研究。 一、亲属称谓词的构成。 1.从音节上看,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如:爸、妈、爷、婆、姨、姑、哥等等。还有少数的双音节词,如:老姑、老舅、老姨等。 2.从声调上看,主要以阳平声调为主,如:爸(bá)、姑(gú)、哥(gé)、姐(jīé)等。 3.亲属称谓词主要是采用附加式构词法。最常见的是前加“老”和“大”。有的加了之后意义发生了改变。如:“老姑”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姑母;“老姨”是指父亲或母亲的姨母;“老爷”是指曾祖父。有的则只是为了增加亲切感。如:对兄妹中排行最小的弟弟或妹妹常亲切地称之为“老妹”或“老弟”。 二、亲属称谓词的发展。 随着普通话的推行,陕西方言中的亲属称谓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方言中有些称谓已被其他称谓所代替,有的则已绝迹。 陕西方言中称“爸爸”为“答”或“爹”,现在这一称谓即将绝迹,但在大龄人中还能听到,常常是一个家庭中,三代对“爸”的称呼均不一样。 “妈妈”则称之为“娘”,现在已不常使用,通常称为“妈”。 “伯父”在陕西方言中通常被称之为“白白”,伯母则通常称之为“大大”这一称呼现在仍在普遍使用。 “舅妈”陕西方言中通常称之为“妗子”;外公不叫“姥爷”而称之为“魏公”;这些称呼在城市中已逐渐消逝,但在农村仍在普遍使用。 “屋里人”陕西方言中常把媳妇称之为“屋里人”。过去的农家,男的在田间劳作,女的便在家纺织织布,内外分明,各行其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把女的称之为“屋里人”的称谓,就连《红楼梦》里也有这样的称呼。如:《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有,袭人想:“······其实我究竟没有在老爷太太跟前回明就算了你屋里人。”这里的屋里人已与陕西方言中所指的已婚妇女含义大致相近。 三、陕西方言亲属称谓词中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特征 1.强调他称,体现尊敬。 亲属称谓词根据使用场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面称,是用于当面招呼的的亲属称谓词。另一类是背称,不用于当面招呼,常用在书信中或正式场合及向别人介绍时的亲属称谓词。无论是背称还是面称,都体现了对长辈的尊敬。 陕西方言在面称中为了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常强调他称,如:称呼老人一般前加儿孙辈的名字,如“某某他爷爷”或“某某他奶奶”;称呼平辈一般以自己孩子的称呼为标准,如:如果自己孩子的大娘则称之为“他大爷”“他大娘”或“某某他大爷”“某某他大娘”。对晚辈的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亲属称谓词教学 摘要:亲属称谓词是主要用于亲属之间表示称谓的词。汉语的亲属称谓词系统相较于其他语言,非常复杂,同时还存在着拟亲属称谓以及亲属称谓词的泛化现象,是外国人学汉语的难点之一。教学时,在重点讲解常用称谓词的基础上,应加强不同语言间称谓词的对比,同时可进行偏误预警。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对外汉语教学;语言对比;偏误预警中图分类号:H1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6)08006203 亲属称谓词是建立在血缘和婚姻关系之上的亲属之间用于称谓的词。亲属称谓词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与本人关系的名称,在各种语言中具有普遍性。亲属称谓词在民族语言中自成体系,相对稳定,这些称谓词不仅表达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关系,从中亦可窥见一个民族的社会生活、文化传统、民族心理等[1]。 汉语的亲属称谓系统相对于其他语言而言,非常复杂,确定关系的要素包括血亲与姻亲、直系与旁系、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这些要素纵横交错,形成了复杂的亲属网络系统,在每一个网络的结点都有一个具体的称谓词,不可谓不细密精确。 亲属关系首先可分为血亲和姻亲,而血亲又有宗亲、外亲之

别,宗亲指与自己同姓的亲属关系,包括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兄弟姐妹、儿女、孙子孙女等;外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但不同姓的亲属关系,如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自己的表兄弟姐妹及其子女、自己女儿的子女等。姻亲是指由于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包括自己的配偶以及配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自己兄弟姐妹的配偶、父母的兄弟姐妹的配偶、堂(表)兄弟姐妹的配偶等。由于以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当下大多数家庭普遍是独生子女,导致亲属关系不如从前复杂,加之人们的亲属观念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也在逐渐淡化,当代的称谓词系统有逐渐简化的趋势。汉语三代以内的亲属称谓词如下页图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亲属称谓词之外,汉语还存在一种亲属关系词。两者的区别是,亲属称谓词是用来称呼的,而亲属关系词则是用来表明亲属之间关系的,如“妈妈”是亲属称谓词,而“母子”或“母女”则是亲属关系词;“姐姐”是亲属称谓词,而“姐弟”或“姐妹”则是亲属关系词。在一些有关个人社会关系的表格填写中,往往要用到亲属关系词。其他亲属关系词还有“姑嫂”“姑侄”“婆媳”“兄妹”“父女”“父子”“舅甥”“连襟”“叔侄”“兄弟”“妯娌”“祖孙”“姨甥”“祖孙”“夫妻”“翁婿”“叔嫂”“伯娣”,等等。此外,还存在几个主要用于口语中的亲属关系词:“哥儿们儿”指家里的弟兄们,也用于男性朋友间的互称;“姐儿们儿”指家里的姐妹们,也用于女性朋友间的互称;“娘儿们儿”是长辈妇女与晚辈的合称,“爷儿们儿”是长辈男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临潼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学生姓名 刘少坤 专业名称 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 王宝利 2012年 5月 22日 教学单位 中国语言文学系 学生学号 20108401S039 编 号 ZW2012HYS039

总目录 论文正文 (6) 一、临潼方言血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7) (一)以血亲亲属中父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7) (二)以血亲亲属中母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1) (三)血亲亲属称谓分析 (14) 二、临潼方言姻亲亲属称谓词调查与整理 (15) (一)以姻亲亲属中妻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5) (二)以姻亲亲属中夫系亲属称谓为调查对象 (16) (三)姻亲亲属称谓分析 (17) 三、临潼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典型性语言特征 (17) (一)语音方面 (18) 1.有同形词异读别称现象 (18) 2.存在连续变调现象 (18) 3.儿化音现象 (18) (二)词汇方面 (19) 1.对古语的保留现象 (19) 2.受外来词汇的影响 (19) 3.基本无重叠别义的现象 (19) 4.同形异指和异形同指现象 (20) (三)词汇的演变发展 (20) 1.从简原则 (20) 2.从亲原则 (20) 3.规范原则 (21) 4.个别称谓语使用频率减小,其趋势是消失 (21) 附录 1.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任务书 (25) 2.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检查报告 (27) 3.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记录表 (28)

4.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结题报告 (29) 5.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成绩评定及答辩评议表 (30) 6.宝鸡文理学院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记录 (32)

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本文主要通过对普通话和山东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的比较,得出两个不同的亲属称谓系统的异同之处,并通过对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分析,找出章丘方言的特色所在。 标签:章丘方言亲属称谓特色 一、章丘方言概况 章丘位于山东省中部偏北,是新划为济南市的一个区,距济南市中心50公里,被誉为小泉城。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李荣主编)的分区,章丘方言属于北方官话(冀鲁官话)沧惠片、章桓小片。章丘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其亲属称谓有很多区别于普通话的地方。 章丘方言有声母25个,韵母36个,声调4个。 声母:p ph m f v t th n l ts tsh s t? t?h ? ? t? t?h ? ? k kh ? x ? 韵母:? i u y ? a ia ua ? i? u? ? i? u? y? ? i? ei uei ou iou a? ia? u? y? ?? i?? u?? y?? ɑ? iɑ? uɑ? ?? i? u? y? 本文以章丘区政府所在地的明水镇现居人口为主要调查对象,对其日常亲属称谓进行调查研究。 二、章丘方言亲属称谓情况 孙玉卿[1]在《陕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中写道:“亲属称谓就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称谓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血缘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据此,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给亲属关系划分类别,可以把亲属关系分为两大类:血亲和姻亲。 参照胡士云[2]的分类和说法,对章丘方言亲属称谓描述如表1所示。 三、章丘亲属称谓的特点 (一)从词的构成来看 从音节上看,章丘方言亲属称谓词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三音节词等。 章丘方言中单音节亲属称谓词有很多,如“爸、妈、爹、娘、姑、叔、姨、哥、姐”等,但都需要在称谓词后面加语气词,如:“爸”实际读为[pa21a0],“姐”读为[t?i?55-21e0]。2000年以后出生的一代多用双音节称呼。万里[3]指出,“普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大全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传统家庭亲属关系地域方言称呼均不在本文章和例表内汇编} 导语:在原始社会中血缘关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是社会组织的基础,对社会生产及人们的生活起着决定性作用。近现代以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血缘关系的地位和作用有下降趋势,不断让位于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由于传统和文化的差异,血缘关系在不同国家的地位、作用也不一致。在中国,传统上一向重视血缘关系,中国的血缘关系主要是家庭,在社会上仍然发挥着重要功能。在我国广大农村,家族、宗族关系仍遵循传统观念十分浓厚。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目录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三】、古代传统父母血统血缘延续顺序: 【四】、父系血统:《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五】、父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六】、母系血统:《分支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七】、父母血统同辈:《分支血脉血缘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八】、父母血统血缘:《直系子女子孙关系称谓》序列表: 【九】、父母血统血缘:《同辈直系关系称谓》序列表: 【十】、血缘关系是中国行政立法的重要依据 【十一】、中国近代《婚姻法》维系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三代: 【十二】、中国古今亲属称谓和对夫妻及岳父的杂谈论述: 中国家族家庭亲属关系及称谓汇编 (湘西北谭氏二十一世谭晓平编撰) 【一】、中国古代传统的直系血缘关系为五代: 中国传统延续:《凡是血脉血缘关系在五代之内的都是直系亲戚,即同出一个高祖的人都是直系亲戚。从高祖到自己是五代,家族谱谍记载就称为五服内直系亲戚。》上五代即称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自身为五代(上五世即从本位起自称“儿子”上及父、祖、曾祖、高祖)。下五代即称谓:父亲、儿子、孙子、重孙、曾孙为五代(下五世指从本位起自称“父亲”下及儿子、孙子、重孙、曾孙) 。同姓氏旁系血亲;是指同源于祖先血脉的分支血亲,传统称为同祖、同宗、同族的血脉传承,称呼为同祖先同血缘同血脉的远亲。【二】、历史记载:古代血缘关系与选官制度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特点初探 摘要:现代汉语亲属称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词汇系统,其称谓语语素的组合呈现出较强的规律性,本文从语素的构成、组合方式和组合顺序等几方面全面分析亲属称谓语素的构成特点,并进行成因考察,以期以一个较新的角度重新审视亲属称谓系统。 关键词:现代汉语亲属称谓语素组合 一、引论 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说是“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1],“称谓”就是称呼方式,杨应芹、诸伟奇在其《古今称谓辞典》的“自序”中指出,“称谓,就是人们可以用来相互称呼的有关名称。”[2](P1)孙维张先生指出,“称谓就是称呼,就是人们在交际中怎样称呼别人和自己。”[3](P114)由此可见,“亲属称谓”就是指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及其用语。 “一人犯罪,九族连诛”是封建社会最残酷的刑罚,而所谓的“九族”据《尔雅·释亲》可知是以本人为中心上推四世下延四世,即高祖父母、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本人及其兄弟姐妹、子、孙子、曾孙、玄孙。就此一端,可见中国亲属关系的复杂,由此也带来了称谓系统的复杂。 亲属称谓语在世界民族中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类分型,另一种是

描述型。类分型的亲属称谓语,不标明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及排列的顺序,只标明尊卑辈分。描述型的亲属称谓语,父系或母系、直系或旁系、辈分及同一辈分的长幼的排列都非常明确。[4](P37)中国汉语的亲属称谓是描述型的。比如英语中的aunt相当于汉语中的姑母、婶母、姨母、舅母、伯母等。因此,一个说英语的人学习汉语时,常常不知道该怎么用汉语去表示某种亲属关系,而中国人学习英语时,也时常想知道对方所说的uncle或aunt和说话人到底是什么关系。 《尔雅·释亲》将亲属称谓分为四类:宗族、母党、妻党和婚姻。宗族即父系亲属;母党即母系亲属;妻党即妻族;婚姻即由婚姻关系形成的亲戚。现代汉语的亲属称谓几乎沿袭了古代的亲属称谓体系,分为三类:父系称谓、母系称谓和姻系称谓。父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父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祖父、父亲、伯父、叔父、姑母、哥哥、弟弟、姐姐、妹妹、儿子、女儿、孙子、孙女等。母系称谓是表示自己与母家血亲及其配偶之间关系的称谓,包括外祖父、舅父、姨母、表兄弟、表姐妹等。姻系称谓是表示婚姻关系的称谓,它纵横交错,远比前两者复杂,包括公公、婆婆、媳妇、大姑子、大伯子、弟媳、小叔子、小姑子、嫂嫂;岳父、岳母、女婿、内兄弟、姨姐妹、姐夫、妹夫;亲家公、亲家母等。[5](P62)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称谓系统之一,对汉语亲属称谓词语的研究有悠久的历史。《尔雅》中的《释亲》是我国最早研究亲属称谓的专著,后代陆续有关于称谓的汇辑。清代梁章钜的三十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简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 [摘要]天祝方言属于兰银官话河西片。由于地理位置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呈现出混合的特点。在天祝亲属称谓中还体现出“舅权至上”的特点。 [关键词]天祝;汉语方言;亲属称谓 天祝藏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天祝)方言是汉语方言的一种,是生活在甘肃省武威市天祝县的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使用的主要语言。由于天祝独特的人文语言环境,受语言接触影响的程度较深,因此语言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天祝方言主要包括汉语方言和藏语方言。在汉族聚居区,人们交流往往用汉语(即天祝话);在藏族人口多的地方交流仍用藏语;在交流、贸易过程中,已有不少人掌握双语,能用双语交流,一些上了年纪的藏族老人在交流中仍用藏语进行交流。在此过程中,汉语和藏语相互融合,形成特有的方言词汇,亲属称谓词也不例外。本文从天祝方言亲属称谓的实际出发,根据田野调查的内容,以汉族方言为重点,附带藏族方言,主要探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在天祝方言中,亲属的称谓有两种,即藏语系统的亲属称谓和汉语系统的亲属称谓。而藏族的汉语亲属系统的称谓是藏语的亲属称谓与汉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一个中介,虽然名称上不同,在结构上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汉藏通婚的家庭中使用的亲属称谓难以分出是属于哪个系统的称谓,是一种混合且混乱的称谓,但能清楚地把亲属关系表达出来。藏语中的亲属称谓是分血统的,有父系血统和母系血统。 (一)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总体特点 汉语亲属关系反映着中华民族的家庭结构及文化渊源,天祝亲属称谓词也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总体而言,其特点体现为:一方面,汉、藏语亲属称谓融为一体,混合使用。如:在一汉族家庭有孩子称父亲为“阿爸”,称母亲为“妈妈”。在这两个称谓中,前一称谓是藏语中称父亲的称谓,而后一句则是汉语中对母亲的称谓;在一些汉藏通婚家庭中,亲属称谓呈现出汉藏亲属称谓共用的特点。另一方面,总体上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但也有特殊情况:其一,长幼称谓不对称。在亲属称谓中,称呼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及其配偶时,都会把比自己大的称之为“排行+哥/姐”,而称比自己小的则直呼其名。其二,与父母关系不对称。在当下,基本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家中孩子一般都和母亲一方的亲属关系亲近,而和父亲一方的关系相对疏远。 (二)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具体分析 天祝方言亲属称谓词继承汉语方言亲属称谓词,是其一脉。亲属称谓分为血亲、姻亲两大类。血亲下又分两类:宗亲(直系和旁系)和外亲。下面对天祝方言中一些亲属称谓词作一比较: 由上表可以看出,在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中,一部分词汇与普通话完全一致,有些是独立出来的,藏语称谓词则单独存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这些词汇也在演变过程中积淀,最终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熟知的亲属称谓。以下将从表中所反映出的内容逐一分析,从中找出天祝方言亲属称谓与普通话中的亲属称谓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 摘要:亲属称谓作为人类学的研究传统,始于摩尔根。近年来,中国亲属称谓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具体、深入地研究某一个区域方言的文章还不是很多,而专门研究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文章目前还未见。本文主要从成因、系统、特点三个方面来描述、分析耒阳方言的亲属称谓。关键词: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特征一、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成因按《中国语言地图集》分区,耒阳方言应属于赣方言耒资片。据颜森、鲍厚星(1986),鲍厚星、陈晖(2005)分区,耒阳方言也属赣语耒资片。耒阳境内方言大体上分为城关话、东乡话、西乡话、南乡话、北乡话,它们内部稍有差别,但基本能听懂。本文主要以北乡话为例。耒阳周边分布有湘语、赣语、西南官话、土话、客家话,在这样复杂的语言环境下形成了耒阳自己独有的语言特色,尤其是亲属称谓。耒阳方言亲属称谓的形成大致可以从地理位置和历史移民两个方面去考察。(一)地理位置耒阳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衡阳盆地南端,五岭山脉北面,耒水中游。东北邻安仁县,西滨舂陵水,与常宁市隔河相望,北靠衡南县,南及东南与郴州市、永兴县交界,西南与桂阳县接壤。本县境内多丘陵山地。这些地理障碍造成了现代社会以前交通的不便,人们之间交流受到了限制,因而古汉语亲属称谓在耒阳

保留得比较多。由于耒阳靠近江西和广东,因而耒阳方言受到毗邻地区方言(赣语和客家话)的影响,发生了质的变化。汉代扬雄《方言》屡次将“南楚江湘”相提并论。“南楚江湘”的地域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全省。古代的湖南人应该是使用同一种方言――湘语的。但到了现代,湖南境内的方言却有好几种,这是历代以来受到邻省方言影响的结果,其中又以江西方言的影响最大。今天湘东的耒阳方言就具有明显的赣语特征,包括亲属称谓。(二)历史移民方言是语言逐渐分化的结果,而语言的分化往往是从移民开始的,方言的形成和移民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方言里的亲属称谓也受到移民因素的影响。秦汉以前,广大的江南地带,主要还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所使用的古越语跟古汉语的前身相差很远,不能交流。秦汉以后的两千余年,北方的汉人曾几次大规模地南下,带来了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南方不同的地域,逐渐形成了南方相互歧异的六大方言。而且在同一种方言内部,有的也有很大的差异。在南方六大方言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和湘语。耒阳处于湖南较偏远地带,比较闭塞,所以,耒阳亲属称谓保留了不少古汉语的痕迹。“客家”是历代从北方南下的移民,据今人罗香林的考证,客家南徙分五期,其中前两期是直接从北方迁徙到南方的,后三期都是前二期已经在南方落户的客家再次向别地转移。耒阳就是这“别地”中的一地。所以,耒阳亲属称谓与现在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 本文考察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分析其用法并与普通话进行比较,揭示其特殊性和地方特色,概述长沙方言亲属称谓的一些特点。 标签:长沙方言亲属称谓老派新派面称背称 本文从多个角度考察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所说的长沙方言指长沙市区方言。文中对亲属称谓的描述区分两个方面:其一,面称与背称。面称指听话人和被称呼人是同一个人,而背称是听话人和被称呼人非同一个人。其二,老派和新派。老派长沙方言为一部分老年长沙人所使用,新派长沙方言为目前绝大多数长沙青少年所使用。 一、长沙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父系 1.曾祖父 面称:老爹爹lau tia? ·tia;姥姥lau ·lau。背称:同面称。 长沙方言里,祖辈以上的称呼,都是在其称谓前加“老”字。如曾祖父称为“老爹爹”,再上一辈为“老老爹爹”,依此类推。同样,曾祖母以及辈分再长的也都是依次在称谓前加“老”字(如“老老娭毑”等),下文不再作具体说明。有关“姥姥”的称谓,详见“曾祖母”的分析说明部分。 2.曾祖母 面称:姥姥lau ·lau;老娭毑lau ?ai? ·tsie。背称:同面称。 长沙方言里,对于曾祖母的两种称谓在各种情况下都可互换。在长沙,四世同堂的现象已经很少,因此曾祖一辈不再分性别,统称“姥姥”,必要时才分性别,但这并非主流。 3.祖父 面称:爹爹tia? ·tia(老派和大部分新派);爷爷ie ·ie(少量新派)。背称:同面称。 普通话称呼祖父为“爷爷”,长沙话则多称为“爹爹”。普通话“爷爷”也可作社交称谓,称呼与自己的爷爷年纪相仿的男子;长沙方言中的“爹爹”也是这样。部分新派因自幼受普通话影响较大,也有称祖父为“爷爷”的,该部分新派群体人数呈上升趋势。类似地,也有称祖母为“奶奶”的,下面一一列举。

亲属称谓制度

???小姐(现在韩国也有忌讳,和中国一样)???各位,大家??[同窗]老同学??朋友(运用广泛)????老朋友??[学友]同学???父母!?女儿??儿子??你(用于爱人或亲密者,带有爱意…) I称谓与助词搭配 ?? ??我?? ??我(谦语)?? ??(最常用)/??/??你)??? ???我们??? ???我们(谦语)??简称为?我的??简称为?我的(谦语) ??简称为?你的(因为发音和?很像,口语中有时为了避免误解或强调会用“?”??谁????? 谁啊?(有人敲门,就问一句)??谁,什么人(主格代词,用语疑问句) 注意:?有变成复数的功能,如:??他们???朋友们 韩语亲属称谓 ???[太祖母]???[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 [奶奶]????(??) [爷爷]??[父母???[父亲]???[母亲]??[姑妈]??[姨妈]???[叔叔]????[婶婶]???[舅舅]???[舅妈]??[儿子]?[女儿]??[ 丈夫]??[ 夫人]??[ 兄弟]??[ 姐妹]?[哥哥](男人叫的)??[哥哥](女人叫的) ??[嫂嫂](男人叫的)??[嫂嫂](女人叫的)??[姐姐](男人叫的)??[姐姐](女人叫的)??[妹夫]??[姐夫]???[弟弟]???[妹妹]????[公公]????[婆婆]?????[大伯]???[大(小)姑子]??[丈母娘]??[女婿]???[儿媳妇]??[小舅子]??[大舅子]??[小姨子]??[侄儿]???[侄女]??[孙子]???[外孙]??[孙女]???[外孙女] 中韩亲属称谓

称谓是为了表示人们社会关系才产生的。它区分了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从广义上讲,是指事物的名称、称呼。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狭义的称谓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等而得来的名称。如:父亲、师傅、支书等。”也就是说,称谓是人们由于血缘等关系,以及社会地位、职业等而得来的称。 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也就是说,亲属称谓,就是人们由于亲属关系(或者说是由于血缘关系)而得来的名称。 另外,亲属称谓也有尊称、谦称等各种各样的形式。 称谓语既是语言现象,也是社会、文化现象。在任何语言中,称谓语都担当着重要的社交礼仪作用。亲属称谓不仅可以印证一个民族现存的各种生活现象、思想观念等。同时,还可以从亲属称谓中探寻到一些民族的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深沉的文化现象及发展变化等情况。因此,亲属称谓并非是一种简单的语言符号,而往往是一种文化的反射。 可以说,研究不同民族亲属称谓的内容和特点,可以探寻到不同民族的经济制度、家庭结构、伦理观念等文化现象。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摘要:黎川地处赣西南,其亲属称谓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方言中大多数的称谓其面称与背称相异,且存在大量的特征词。而社会的演变使方言亲属称谓也产生了共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亲属称谓是具有血统婚姻连锁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它可分为血亲和姻亲。血亲是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它又分为宗亲和外亲。宗亲是指同祖同宗,又分为直系宗亲和旁系宗亲;外亲是指女系(包括祖母、外祖母、母、姑、姨,姐妹、女儿、侄女、孙女等)血统的亲属。姻亲是指原本无血缘由婚姻而结成的亲属关系。中国自古为礼仪之邦,历来对亲属称谓问题极为重视。而中国古代又是宗法制社会,所以很注意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因此形成了独特、丰富的亲属称谓语。但由于各地方言不同,因此亲属称谓语也不尽相同。黎川方言作为汉语言的方言之一,其亲属称谓语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黎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 汉语亲属称谓中,性别、辈份、系属和姓氏的差异是区分亲属差别的基础。因此汉语亲属称谓的构成具有重秩序、重亲情、重礼仪、分亲疏、别内外等特点。黎川方言亲属称谓除了具有这些特点外,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为了分辨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对于一些非直系亲属,称呼时常常在称谓前加上名字。这种亲属关系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直系与非直系的区别。如对自己的哥哥和姐姐直接用亲属称谓称呼;而对堂(表)哥、堂(表)姐则分别用“名 + 哥”和“名 +姐”来称呼。 (2)近亲与远亲的区别。如对自己的伯父、叔叔和舅舅用亲属称谓称呼;而对堂(表)伯 (表)叔和堂(表)舅则在称谓加上名字,称为“某某伯”‘‘某某叔”和“某某舅”。 (3)血亲与姻亲的区别。如在称呼堂(表)姑、堂(表)姨时,直接在称谓前加上她们自己的名字;而在称呼堂(表)嫂、堂(表)伯母、堂(表)婶母和堂(表)舅母时,则在称谓前加上 她们丈夫的名字。这也是轻视女性的一种表现。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论天津方言中的特殊亲属称谓现象 文学院语言学系中国语言文学类马竟尧 2008213195 摘要:各地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不同的特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一地区 的文化,天津方言的亲属称谓也不例外,不仅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更包含了情感和社会习俗的色彩,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天津方言亲属称谓的主要特点是,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在父母称呼子女时昵称现象很普遍;称呼和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家庭成员时喜欢用血缘关系的称谓;从儿称的现象比较多;有时亲属称谓也在非亲属的人之间运用,在社交中运用尤其突出,用亲属称谓招呼并无亲属关系的陌生人,可以拉近心理距离,显得亲切、真诚。另外,天津方言的称谓中对于辈分也比较看重,而且会尽量服从听话人乐意接受的原则。 关键词:特殊称谓亲属称谓昵称天津方言 一、从儿称现象 所谓从儿称现象,就是指说话人降低自己的辈分从孩子的角度去称呼,通常是称呼同辈亲属或长辈的亲属。在天津儿媳对公婆、女婿对岳父母的称呼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称呼, 面称为“爸”“妈”, 背称为“我们婆婆”、“我们公公”、“我丈人”、“我岳母”。另一种是从儿称, 即以孩子的辈分去称呼, 如在与别人聊天时提到自己的公公婆婆或岳父岳母时称呼为“我们爷爷(奶奶) ”“孩儿姥姥(姥爷) ”等。 丈夫、妻子对对方兄弟姐妹的称呼丈夫, 在书面语里可以用“大伯子、小叔子、大姑子、小姑子”, “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来表示, 但这些词语一般用于背称,不会出现在面称中。通常是第三者在论及他们的关系或向第三者提及时用这些书面语和背称。如: “她小姑子人不错。”“他们小姨子挺能干的。”“我们大伯子出国了。”有时,孩子在场时, 很多天津人在面称中使用从儿称, 如: “姑姑, 给我们拿块糖。”“老伯, 带我们出去遛遛”甚至对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使用从儿称。例如, 姐姐称弟弟:“大舅,给我们盛碗汤。”“老舅, 把电视拧大点声。”等。 天津方言中这种从儿称的现象是有一定原因的,像婆媳关系,胥岳关系都是比较敏感的,有时儿媳称呼公婆不好开口,采用从儿称就可以缓解这种尴尬的情形。相对于胥岳关系来讲,婆媳关系是不太好处理的,女婿直接称呼自己的岳父岳母“爸”“妈”就比较自然,但是从儿称,可以抬高对方的辈分,以表现出自己对岳父母的尊敬,也是符合话语交际的礼貌原则的。对于同辈的姻亲关系,天津人普遍认为如果当着孩子的面直接称呼对方为“哥”“姐”会对孩子辈分的观念产生不好的影响,是孩子混淆亲属关系和辈分。有些调皮的孩子甚至直接学着父母的口吻直接叫对方“哥”“姐”对对方也不够礼貌,从儿称也就能有效地避免这种尴尬情况出现。 二、父母对子女的称呼 父母对子女的称呼最常见的就是小名,一般在天津地区,小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把名字中的一个字重叠,成为小名。如张萌——萌萌;杜新芃——芃芃;刘畅——畅畅等。另一种是在学名之外另造小名。如马琳——少少;刘明哲——

潍坊方言中亲属称谓“婶”指称内涵

潍坊方言中亲属称谓“婶”指称内涵 在普通话中亲属称谓“婶”是指自己亲叔叔的妻子。而在潍坊各个地区,“婶”有多种指称内涵: 一、“婶”指叔叔的妻子,这跟普通话的指称范围相同。 二、称呼比自己的母亲年龄稍小的妇女,也称之为“婶”。山东方言亲属称谓有重亲情特征,对于庄亲,即同村异姓的人,之间的称谓也用亲属称谓词去称呼, 突出乡亲的亲情。 三、称呼母亲,有的叫“婶”。这种现象并不普遍。这是改常称为讳称,不用正常的称谓,故意换用别的称谓,这是禁忌的表现,这种禁忌心理在当代已经淡化,如在潍坊有些地区四十岁以上的人称自己母亲为“婶”的并不罕见,而年轻人多称母亲为“妈”。但是禁忌心理仍然存在,如青州人韩某,女性,42岁,结婚4年没有孩子,便抱养了一个男孩,男孩儿称韩某为“婶”,两年后,韩某生下一个女孩儿,女孩儿也称母亲为“婶”,由于孩子来之不易,怕不好养,所以不用常称改为讳称。有的是由于父母太年轻,怕命里承受不了孩子,也改为讳称。由于禁忌,称母亲为“婶”的这种情况在南方某些地区也存在。 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某村庄没有称呼自己母亲为“婶”的习惯,但是如果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孩子称呼母亲为“婶”。这里还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称呼自己亲生母亲为“婶”。在潍坊奎文区二十里堡街办车站村,王氏,85岁,丈夫因第一任妻子不能生育,便又娶王氏,王氏生的二子二女,都称呼第一任妻子为“娘”,称呼王氏为“婶”。这种情况在安丘市白芬子镇小尖子埠村也存在,一位老人是丈夫的第二任妻子,前妻生的三个孩子和自己生的三个孩子都称呼自己为“婶”。 对于亲生母亲是二房,称呼大房为“ 娘”,称呼二房为“婶”,也是体现一种平等关系,因为在潍坊其他地区这两种称呼都可以指亲生母亲,所以父母、子女觉得两种叫法都很亲,从心理上都可以接受。 第二种,称呼继母为“婶”。在潍坊市区,杨氏70岁,是现在丈夫的第二个妻子,丈夫前妻生的三个儿子都称杨氏为“婶”,她自己与前夫生的孩子称之为“妈” 。 对于称呼自己继母为“婶”,可能主要是父亲再婚时,前妻生的孩子年龄已大,改口很难,便采用这种办法,因为在潍坊“婶”的含义包括称呼比自己母亲略小的妇女,有的地区“婶”还指亲生母亲,这可能也是一种折衷。 综上所述,在潍坊方言中,“婶”这个亲属称谓有多种含义。一般情况指叔叔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语的差异

中美文化中家庭亲属称谓地差异及分析过年是中华民族一年中最重要地节日,是整个家庭成员团聚地最好时间.拜年、互相祝福问候是过年不可缺少地活动,亲戚之间多以拱手礼拜年问候,晚辈给长辈要以磕头礼拜年,都表达了对对方地祝愿.在这个过程,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地称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不管是平时非正式场合地称呼,还是正式地称呼,都表达出一种尊敬和礼貌.我长在一个传统地北方大家庭,过年期间,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辈分从上到下基本都互相见面,拜年,对于平时走动较近地亲戚地称呼很熟,但是遇见一个稍远点地亲戚,怎么称呼估计就得算一算或者问长辈了.随着年龄地增长,我也逐渐地对亲属间地称谓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关系称谓好似难寻尽头.相反,在学习英语、接触了一些美国文化以及看美国电影地过程中,发现他们亲属间地称谓比较单一随意,远不及我们地复杂程度. 东北一带通常把爸爸地哥哥叫“大伯”“大爷”,父亲地弟弟叫“叔”,母亲地兄弟统称“舅”,父亲地姐们叫“姑姑”,母亲地姐妹称“姨”;而英语中父母地兄弟都称“”,父母地姐妹统称“”.这是因为两种语言形成并存在于不同地文化中,语言是文化地载体,一个民族地文化可以反映在语言上.不同地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家庭结构不同,婚姻制度不同,语言上地称谓体系也有很大地差异.下面便就以下几个部分讲述中美亲属称谓地差异并进行简要分析. 1.长幼间称谓地差异 长幼说到底就是先后地区别,体现在家庭里就是辈分.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最讲究地就是辈分,辈分高低在家庭中很重要,家庭成员间严格按照这一秩序进行称呼.因此,长幼间地称呼划分地十分严格精细. 汉语中,我们把祖父称呼“爷爷”,祖母称“奶奶”,外祖父“姥爷”,外祖母“姥姥”,再往上长辈还要加一个“老”或者“太”字,如“太爷爷”“老奶奶”.对于晚辈,儿子地孩子称为“孙子”“孙女”,辈分再低就加一个“重”如“重孙子”、“重孙女”等.长辈、平辈、晚辈地长幼关系都有着严格地区分,辈分是放到第一位地,辈分明显要高于长幼,也就是先论辈分再论长幼,如舅舅和外甥,即使舅舅地年龄比外甥小,但在辈分上仍为是长辈,所以称呼时就不能用“弟”等平辈称谓. 其次,同一辈分要讲究长幼有序,同辈份也要分出大小,区分出哥哥和弟弟,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中国主要亲属关系称谓表

亲属称谓父亲,俗称爹、爸爸,少数亦称“大”、“大大”或“叔”;母亲,俗称娘、妈。 父亲的父、母,称祖父、祖母,俗称爷爷、奶奶;自称孙子、孙女。 父亲的祖父、祖母,称曾祖父、曾祖母,俗称老爷爷、老奶奶;自称曾孙、曾孙女。 父亲的兄、嫂、弟、弟媳,称伯父、伯母、叔父、叔母,俗称大爷、大娘、叔叔、婶子(婶婶);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姑母、姑父,俗称姑姑(阳谷等地叫妈妈或姑娘)、姑父;自称侄、侄女。 父亲弟兄(即叔叔、伯伯)的子女,称叔伯兄弟、叔伯姐妹,但面称多为哥、姐、弟、妹。 父亲姐妹(即姑母)的儿女,称姑表兄妹,但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俗称姥爷,姥娘;自称外孙、外孙女。母亲的祖父、祖母,称外曾祖父、外曾祖母,俗称老姥爷、老姥娘;自称曾外孙、曾外孙女。 母亲的兄、嫂、弟、弟媳,称舅舅、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夫、妹、妹夫,称姨母、姨父,俗称大姨、大姨父、小姨、小姨父;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姐妹(即姨母)的儿女,称姨表兄妹,当面称呼时则多不带表字,而自称则呼为老表。 丈夫的父母,称公公、婆婆,主要用于向别人介绍,而直接称呼公婆时,一般与丈夫称呼相同,也有用自己儿女的口吻称公、婆为他(她)爷爷、奶奶的,自称儿媳妇。丈夫,俗称老头子、俺那口子、孩子他(她)爹、爸,现多直呼其名。 丈夫的兄、弟,称老大伯、小叔子,当面称哥、弟;弟兄的妻子同称妯娌。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俗称大爷、大娘,现城镇青年婚后直称爸、妈;自称女婿。 妻子,俗称家里人、老婆子、孩子他娘(妈),现多直呼其名。 妻子的兄、弟、姐、妹,俗称大舅子、小舅子、大姨子、小姨子,见面称哥、弟、姐、妹;其姐、妹的丈夫,俗称两乔、连襟,见面时称姐夫、妹夫,或哥、弟。 儿女亲家之间,互相尊称为大哥、大嫂。 父、母再婚后,子女称其再婚另一方为继父、继母,俗称晚爹、晚娘,或后爹、后娘,一般直称爹、娘,或爸、妈,忌称后爹、后娘。 义子、义女称义父、义母为干爹、干娘,当面直称爹、娘,自称亲儿子、亲闺女。 境内有结拜干姊妹、仁兄弟的旧俗,结拜后互称对方父母大爷、大娘,有的则直呼爹、女良。 一般称谓旧时多尊称男性为“先生”,称生意人为“掌柜的”,称手艺人为“师傅”或“老师”。一般群众对官员或有势力的乡绅巨富尊称为“老爷”,其夫人称为“太太”,其子、女称为“少爷”、“小姐”。外出时探事问路,年长于己者称“大爷”、“大娘”或“大哥”、“大嫂”,年小于己者称“兄弟”、“大妹”。与人书帖往来,自称时多冠以“愚”字,如“愚兄”、“愚侄”等。建国后,一般互称“同志”,也有的习惯将对方姓氏与职务并称,如“张书记”、“李老师”等,以示尊敬。对父母的同事朋友,称“大伯”、“叔叔”、“大姨”等。现在,对年长者又习惯称老师、师傅。在农村则比较随便,称“伙计”者较多。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 摘要:《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第一,体现汉代严格的宗法制度与尊祖敬宗的家族观念;第二,体现汉代的繁杂的婚姻礼俗与独特的婚姻制度;第三,体现汉代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会随着角色的变化而转变,呈现出双重性和不平衡性的特点。 关键词:词语释名亲属称谓文化内涵 《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事物命名由来的训诂学专著,在中国语言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词源学第一部专著。《释名》成书于东汉末年,作者刘熙,全书八卷,二十七篇。《释名》以声训为主,训释亲属称谓词语时,不仅指明词义,更着重探究词语间音义的联系。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汉代复杂的亲属关系。这里我们通过《释名?释亲属》所记录的亲属称谓词语,对汉代的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婚姻制度和婚姻形式以及汉代妇女的地位进行初步探究。 一、宗法制度与家族观念 《释名》亲属称谓词语作为承载文化的重要方式,反映了《释名》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从某种意义上讲,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产生的宗法制有其合理的一面,对当时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家国一体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以子继父、兄统弟、嫡统庶为内在结构,用来尊祖敬宗、维系亲情。 汉民族有着很强的家族观念,十分重视血缘关系,家族是人们由婚姻和血缘关系联结而成的社会集合。“家”是人 们心中具有超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避风港。家族中的每个人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与不同层次上的血缘亲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具体表现为家族中以父系为中心,脉络分明、长幼有序、内外有别。 (一)以父系为中心 《释名》中亲属称谓以父系为中心,强调父系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释名?释亲属》:“父,甫也,始生己也。”刘 熙将“父”定义为“始生己”,从根源上阐释血缘关系从“父”开始,体现以父系为中心的家庭观念。《释名》中对祖辈亲 属称谓词语主要有“祖”“王父”“曾祖”“高祖”,对孙辈亲属的称谓词语有“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由此可见,《释名》中的亲属称谓词语,以父 亲为中轴线向上为“及祖、曾祖、高祖”,由子而下为“及孙、曾孙、玄孙、来孙、昆孙、仍孙、云孙”,构建了整个 亲属称谓系统的框架。与父亲相关亲属的称谓词语划分细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