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疗效观察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疗效观察
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临床疗效观察

血府逐瘀汤加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验举隅

1532  环球中医药2016年12月第9卷第12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December 2016,Vol.9,No.12 四临床经验四 作者单位:300120 天津市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赵锐(硕士研究生)];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王作顺) 作者简介:赵锐(1987-),女,2013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三研究方向:中医内科三E?mail:1013529494@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931785.html, 通讯作者:王作顺(1966-),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三研究方向:中医内科心血管方向三E?mail:tjwzs666@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931785.html, 血府逐瘀汤加减调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验举隅 赵锐 王作顺 【摘要】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组以内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多为主观感受,组织结构无相应病理变化三西医对于该病的治疗缺乏治疗靶点,效果不甚理想三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本文从 怪病多瘀”入手,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选取3则病案以示其对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疗效,并加以分析三同时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病因病机及血府逐瘀汤的临床应用经验方面加以总结,以飨同道三 【关键词】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血府逐瘀汤; 神经官能症 【中图分类号】 R277.7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6.12.032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一组以内脏功能失调为主要表现的症候群三其主要特征是人体部分生理功能暂时性失调二神经内分泌出现相关改变而组织结构并无相应病理变化三临床常表现为头晕头痛二心悸失眠二神疲乏力二记忆力减退二焦虑抑郁二恶心呕吐二呃逆腹胀二腹痛腹泻等症三中医证属 头痛” 心悸” 呃逆” 郁证” 脏躁”等范畴三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往往缺少治疗靶点,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疗效三笔者于长期跟师临床实践中,发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乃慢性病,久治不愈,多有瘀血指征,故从 怪病多瘀”论治,以血府逐瘀汤为基础方,随证加减,达到满意效果三现选取3则医案以示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思路三1 验案举隅1.1 心悸 患者,女,33岁,2015年4月3日初诊三主诉:心悸反复发作2年,加重1周三现病史:2年前惊吓后心悸反复间作,心电图示窦性心律,24小时动态监测二甲状腺功能检测二心脏彩超等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三反复服用谷维素二维生素B1二稳心颗粒及中药汤剂,症状时好时坏三刻诊:面色暗滞, 精神萎靡,心慌气短,乏力,动则汗出,渴而不欲饮,自觉双腿肿胀,怕冷三纳寐差,大便秘结,小便可三舌质紫黯,苔薄白水滑,脉弦细略滑三根据患者症状二体征及相关检查,西医拟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三中医诊断:心悸,证属瘀阻心脉二心阳不振;治法:活血化瘀二温补心阳,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桂甘龙牡汤加减;处方:桃仁10g二红花10g二赤芍10g二川芎10g二当归10g二牛膝10g二桔梗10g二北柴胡10g二枳壳10g二桂枝10g二炙甘草20g二生龙骨30g二生牡蛎30g二香附10g二紫苏叶10g二天仙藤10g二茯苓15g二生白术30g,7剂,颗粒剂,开水冲服,每天1剂,早晚分服三10日二诊:心悸减轻,汗出减少,夜寐安,双腿肿胀感好转,诉咽部不适,咳嗽咳痰,仍怕冷,舌质黯,苔水滑,脉弦细三故原方基础上去天仙藤二香附,加干姜6g二浙贝母10g二半夏10g二玫瑰花15g,再服7剂三 17日三诊,诸症均有所减轻,效不更方,随证加减,坚持服药3月余,后电话随访,心悸未再复发三 按 ‘医林改错四血府逐瘀所治证目“: 心跳心慌,用归脾二安神等方不效,用此方百发百中三”该病患者反复中西医治疗,均疗效不显著三根据四诊合参,本病病位在心,乃瘀血阻络,心阳不足所致,同时兼有肝郁脾虚而致津液运行不畅,故用血府逐瘀汤合桂甘龙牡汤,随证加减三血府逐瘀汤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活血化瘀的同时还可理气,桂枝温通心阳,炙甘草重用可补心气以止悸,与桂枝合用,辛甘化阳,阳复而阴济,使心得以安宁;龙骨二牡蛎生用可潜阳安神,乃止悸要药三佐以香附二紫苏理气宽胸而解郁,天仙藤行气活血,茯苓二生白术健脾祛湿,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温阳复脉,解郁健脾之功三其中生白术重用以升清降浊,对于脾虚便秘者尤为适宜,为临床习惯用药三1.2 顽固性呃逆 患者,女,60岁,2015年5月8日初诊三主诉:顽固性呃逆8个月,伴头痛耳鸣1月余三现病史:8个月前因强烈精神刺激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后呃逆常作,胃镜二喉镜检查未见器质性病变,幽门螺杆菌二胸部X 光片二心脏二肝胆及妇科彩色超声二头部CT 等相关检查均未见异常三平素善恐易惊,寐差,多恶梦,易醒三刻诊:面黄,呃声连连,烦闷,头痛耳鸣,胸胁苦满,胸闷不适,渴不欲饮,饮入即吐,脘腹胀痛,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三舌质紫黯,苔黄腻,脉弦滑三西医拟诊断:胃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呃逆,证属痰瘀互结;治法:活血祛瘀二理气化痰,方用血府逐瘀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处方:桃仁6g二红花6g二赤芍10g二川芎10g二当归10g二牛膝10g二枳实10g二厚朴20g二北柴胡15g二生龙骨30g二生

中风病-中经络(气虚血瘀)病历

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由门诊拟"中医:中风病;西医:脑梗塞恢复期"于2013年02月24日14:05:00时轮椅入院。 病例特点: 1、患者,男性,?岁,因"左侧肢体乏力?天"入院。既往? 2、入院时症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饮食稍呛咳,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无法站立行走,无恶心呕吐或四肢抽搐,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3、查体:生命体征平稳,两侧额纹对称,闭目有力,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歪斜,两耳听力正常,两软腭上抬有力,悬壅垂居中,吞咽稍发呛,咽反射减弱,转颈、耸肩有力,伸舌稍偏?,未见舌肌萎缩及舌肌震颤。左侧颜面部及上、下肢肢体浅、深感觉较对侧减弱,左侧肢体肌张力稍高,上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下肢近端肌力?级,远端肌力?级,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左侧肢体肱二头肌腱、肱三头肌腱、桡骨膜及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均活跃,右侧肢体腱反射正常,左侧霍夫曼征、巴彬斯基征及?征阳性,右侧肢体病理征未引出。Brunnstrom运动功能评定左上肢?级,左手?级,左下肢?级。ADL评分:40分。 4、实验室检查:待返。 初步诊断: 中医诊断:中风病-中经络 气虚血瘀 西医诊断:脑梗塞恢复期 四诊摘要: 患者?性,?岁,神清,精神一般,面色晄白,气短乏力,左侧肢体乏力,偏身麻木,胃纳可,二便调,睡眠欠佳,无寒热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 辨病依据: 患者以"左侧肢体乏力"为主诉,无神昏现象,四诊合参,属于中医"中风病-中经络"的范畴。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故证属“气虚血瘀”。 辩证依据: 患者年老体弱,体内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上扰清窍,故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正气不足,经络不畅,肢体失养,故见肢体乏力。面色晄白,气短乏力,自汗出,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有齿痕,脉沉细属"气虚血瘀"之证。 本病病因为年老体弱,气虚血瘀;病机为正气不足,血行不畅,瘀滞脑脉,阻滞经络;病位在脑,病性属虚;因起病以口舌歪斜、言语蹇涩、偏身麻木为主症而无神昏,故病位浅,经治疗预后尚可,但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中医鉴别诊断:"中经络"须与"中脏腑"鉴别,根据患者有无神志昏蒙可资鉴别。中风病须与痫证、厥证、口僻、痿病相鉴别: ①痫证:以发作性神昏、肢体抽搐为主要表现,神昏时四肢抽搐、口吐涎沫、或发出异样叫声、醒后一如常人。中风病神昏者常伴有半身不遂,神志转清后多留有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等; ②厥证:以突然神昏、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苏醒为主要表现,醒后无半身不遂等症,与中风病之神昏而半身不遂不同。 ③口僻:口僻以口眼歪斜为主症,主要表现为病侧额纹消失、闭目不能、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患者发病前可有同侧耳后疼痛,但不伴胡半身不遂、偏身麻木等症。部分中风病患者也可出现口眼歪斜,但多伴有眩晕、偏身麻木或肢体力弱等症状。 ④痿病:痿病以肢体痿软无力、肌肉萎缩为主要特征,多发病缓慢,渐进加重;少数患

少腹逐瘀汤

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卷下 【组成】小茴香(炒)7粒干姜(炒)0.6克延胡索3克没药(研)6克当归9克川芎6克官桂3克赤芍6克蒲黄9克五灵脂(炒)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活血祛瘀,温经止痛,种子安胎. 【主治】少腹积块,或痛或不痛,或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期腰酸、小腹胀,或月经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有血块,或崩或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或孕妇体壮气足,饮食不减,并无伤损,三个月前后,无故小产,常有连伤数胎者。对妇科多种疾患,如冲任虚寒、瘀血内阻的痛经,以及慢性盆腔炎、肿瘤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用于安胎时,一般多在习惯性流产的基础上,且孕妇身体壮实,确属血瘀所致,并有瘀症可查者,方可使用。> 【方解】方取《金匮》温经汤之意合失笑散化裁而成。方中小茴香、干姜、官桂温经散寒,通达下焦;元胡、没药利气散瘀,消肿定痛;蒲黄、灵脂活血祛瘀,散结止痛,其中蒲黄生用,重在活血祛瘀,灵脂用炒,重在止痛而不损胃气;当归、川芎乃阴中之阳药,血中之气药,配合赤芍用以活血行气,散滞调经。全方能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医案】

1 .不孕证:道光癸未年,直隶布政司素纳公,年六十,因无子甚忧,商之于余。余曰:此易事耳。至六月,令其如君(妾)服此方,每月五付,至九月怀孕,至次年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生少君,今七岁矣。 2. 恶露不绝:王某某,女,农民。自诉产后已二个月,恶露不绝,中西药治疗均无效。患者面容愁苦,面色苍白,气短,恶露淋漓不断,出血量少,微有血块,小腹疼痛及下坠感,伴腰痠痛,舌质淡红,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此为瘀血阻滞胞宫,滞留不化。治宜活血化瘀。当归6g,赤芍药6g,川芎6g,没药9g,五灵脂6g(炒),延胡索6g(醋炒),生蒲黄15g,肉桂粉1.5g(冲),小茴香1.5g,炮干姜1.5g,黄耆20g,槐花15g(炒黑)。共服三剂,血止,症状消失。以归脾汤二剂调理善后。 3.痛经:用此方治疗54例痛经,症见经来少腹疼痛,腰痠痛,其痛可有胀痛、坠痛,痛时喜按、拒按等不同,或兼见月经不调,白带多,因痛而致恶心呕吐,不能食等,属于气滞血瘀者,服本方加减1-8剂后, 46例痊愈, 4例显效, 3例暂效,1例无效。 4.月经量少、淋漓、经闭、痛经、不孕、崩漏、症瘕、堕胎小产:共治疗上述六种病证各一例,六例患者均有少腹瘀血见证。辨证要点为: a.所见经血其色或黑,或紫,其质有块。 B.腹痛,少腹尤甚,疼痛性质,多见绞痛、冷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Clinical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 2018 V ol.(10) No.7 -120- 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的体会 Experience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with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王靖潘婧戴兆燕 (广东省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广东湛江,524000) 中图分类号:R25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860(2018)07-0120-01 【摘要】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不寐的病因、病机早在张仲景所著述的《金匮要略》中被论述。笔者以酸枣仁汤加减治疗老年人失眠症,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酸枣仁汤;老年人失眠症;体会 【Abstract】Insomnia is a common disease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somnia are discussed in the Jingui Yaolue (金匮要略) written by Zhang Zhongj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酸枣仁汤) by author for treating senile insomnia, achieve good results, and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Keywords】The Suanzaoren decoction; Senile insomnia; Experience doi:10.3969/j.issn.1674-7860.2018.07.060 失眠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临床上以经常无法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常常表现为睡眠轻浅,入睡困难,或者易醒,或者醒后难以入睡,甚至彻夜无眠等。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家庭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老年失眠患者的人数有增加态势,许多疾病如精神官能症、更年期综合症、抑郁症、慢性消化不良等,也常以失眠为主要表现。失眠已日益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的杀手之一。 失眠在中医学上称之为“不寐”。在治疗上目前各级西医院使用最多的是抗焦虑药和镇静催眠药,但大多药物只是延长浅睡期,未能真正改善睡眠质量,有些药物还有后遗效应,甚至耐受性等不良反应。传统中医药在防治老年人失眠症方面,以其辨证论治的明显优势和良好疗效而受到推崇。中医从调整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经络的平衡来治疗老年人失眠症,不仅可以达到高质量睡眠效果,副作用也相对较少,更适合针对老年人的治疗。 东汉医家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中对不寐的病因、病机最为经典的论述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中的“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酸枣仁汤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用于肝阴不足,心血亏虚之失眠。肝藏魂,肝阴不足,魂失归藏而不寐;阴虚则生内热,心血虚则血不养心,热扰心神,故虚烦不得眠。 张仲景以酸枣仁为主药创立酸枣仁汤,治疗“虚劳虚烦不得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挥。仝小林[1]临证应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一些长期顽固性失眠或重症失眠常常能速获奇效。赵志付[2]认为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定要用炒酸枣仁,且酸枣仁使用剂量在15~60g 之间,可配白芍、丹参、柏子仁共用。 1方药及用法 我们在前代医家的研究基础上对酸枣仁汤进行加减,在老年人失眠症治疗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方剂:酸枣仁30g,茯苓15g,知母12g,川芎12g,白芍15g,夜交藤15g,百合12g,黄连5g,女贞子10g,墨旱莲10g,炙甘草6g,每日1剂,煎200ml,早晚分服。 2典型病例 患者甲,男性,75岁,2016年12月20日就诊。素禀心血不足,时感头晕,目眩,易心悸,入寐迟,多梦魇。病起于不久前妻子去世后,自感生活黯淡无光,近2日,虚烦躁急,彻夜难眠,舌质淡红,略干,口苦,唇淡白,目光乏神而满含悲郁,脉沉细无力。予上述酸枣仁汤加减。服5剂,虚烦躁急、难眠等症状消失。后续服15剂以巩固之,并嘱多参加日间功能活动锻炼与劳动,勿服浓茶、咖啡等,后患者痊愈。 3讨论 《金匮要略》中,酸枣仁汤主治为“虚劳,虚烦不得眠”。其“虚劳”,泛指多种慢性消损性疾病。以方测证,此当指心、肝血(阴)虚性虚劳。“虚烦不得眠”,乃心肝血虚,神失所养而浮越,或“阴虚生内热”,虚热上扰于心所致。此种虚性亢奋证候,多见于心、肝血(阴)虚性精神疾病,或其他慢性消损性疾病所伴发之睡眠障碍,尤以老年人为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酸枣仁汤中之酸枣仁,若炒用,会使其油气挥发,减轻其安神之效,故推荐生用。治疗上述类型疾病疗效较为确切。 参考文献: [1]金川,甄仲,仝小林.仝小林运用大剂量酸枣仁治疗失眠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2012,39(2):343-344. [2]李健,赵志付.赵志付教授重用酸枣仁治疗不寐经验初探[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382-383.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湛江中心人民医院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编号:B201502。 编辑:段苏婷编号:EA-4170713110(修回:2018-03-08)

中风的气虚血瘀理论

1从中医角度探讨急性脑梗死的病因病机 1.1病名沿革 急性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内经》中虽无“中风”的病名,但类似中风病的记载较多,如“仆击”、“大厥”、“薄厥”、“偏风”、“偏枯”等。张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首创“中风”病名,明确指出:“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明代·楼英《医学纲目》则首用“卒中”之名,清·张锡纯将中风病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但对于中风病名的规范化认识,则源于近年,1986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中风学组统一本病的名称为“中风病”,又名“卒中”,1992年全国脑病急症会议上又统一以“中风病”作为病证名,CCD编码中西医名称一致。通常按其有无出血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两种类型。 1.2关于“气虚血瘀”是脑梗死主要病机之一的理论探讨 1.2.1中风病“气虚血瘀”病机的理论依据 (1)中风病病位在脑 《素问·调经论篇第六十二》言“血之与气,并而走上,则为大厥”。王冰注云:“厥为气逆也,气逆上而不已,则变为上巅之疾也”,明确指出中风部位在脑。张山雷指出:“凡猝倒昏瞀,痰气上壅之中风,皆有肝火自旺,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根据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证明中风病的部位在脑[13]。 (2)脑与气血关系密切 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血之间相互对立与统一,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对立,但又互根互用。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指人体脏腑、经络、五官九窍的生理功能,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中风病位在脑,脑为元神之府、诸阳之会,脑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气血津液的充养,《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曰:“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通达经络朝会于此。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走于鼻而为臭,其浊气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外科疾病

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外科疾病 目的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外科疾病的疗效。方法我院对1989年10月~2013年10月胸、腹及四肢创伤的30例患者按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原则服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观察局部皮肤肿胀、瘀斑和疼痛消退以及四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疗效分析观察。结果本组30例患者服用本方加减最少5剂,最多12剂。治愈27例,占90%;好转3例,占10%;总有效率达到100%,疗效良好。结论服用本方加减疗效可靠,疗程短,副作用小,经济实惠。 Abstract:ObjectiveThe effect of Xuefu Zhuy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urgical diseases. Methods30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1989 October~2013 October patients on the chest, abdomen and extremities trauma to the whole concep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lectical therapy principle take Xuefuzhuyu Decoction treatment, observation of local skin swelling, petechia and pain subsides and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of curative effect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ResultsIn this group, 30 patients taking the square and at least 5 agent, at most 12 agent. Cure 27 cases, accounting for 90%; 3 cases were improved, accounting for 10%;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reached 100%, the effect of good. ConclusionTaking the square and reliable curative effect, short course of treatment, side effect is little, economic benefits. Key words:Xuefu Zhuyu Decoction; Surgery; Treatment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所撰《医林改错》载方,是一首典型的活血祛瘀补血理气方剂。《成方便读》谓“一切补血之方,又当从四物而化也······,此方调理一切血症,是其所长,王清任以生地易熟地,加重凉血滋阴,治血府血瘀;将白芍改赤芍,更加强化瘀之力。”[1]后世广泛用于治疗各科诸多病症,其疗效显著。血府逐瘀汤位居五大逐瘀汤之首[2],是活血祛瘀的常用方剂。我们1989年10月~2013年10月应用此方加减按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施治原则,根据损伤后血瘀气滞的病理病机,对外科胸、腹及四肢创伤30例患者治疗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3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5岁~76岁,平均年龄49.8岁;治疗前病程3d~10d,平均7.3d。本组30例中胸部损伤10例,腹部损伤6例,四肢损伤14例;疗程7d~20d,平均15.6d。 2治疗方法 2.1血府逐瘀汤 2.1.1组成当归10g,生地10g,桃仁12g,红花10g,川穹5g,赤芍10g,牛膝10g,柴胡6g,桔梗6g,枳壳6g,甘草3g。

血府逐瘀汤

王清任认为膈膜的低处,且如池,满腔存血,名曰“血府”。根据“血府”产生“血瘀”的理论,王氏创立血府逐瘀之剂,称为“血府逐瘀汤”。 案一:江西巡抚阿霖公,年74,夜卧露胸可睡,盖一层布压则不能睡,已经七年,召余诊之,此方五剂全愈。 案二:一女22岁,夜卧令仆妇坐胸方睡,已经两年,余亦用此方,三付而愈。 ◆本方为治疗瘀血内阻胸部,气机郁滞所致胸痛胸闷的方剂。即王清任所称“胸中血府血瘀”之证。胸胁为肝经循行之处,瘀血内阻胸中,气机郁滞,故胸胁刺痛;郁滞日久,肝失调达之性,故急躁易怒;气血郁而化热,故内热烦闷,或心悸失眠,或入暮潮热;瘀血阻滞,清阳不升,则为头痛;瘀热上冲动膈,可见呃逆不止;至于唇、目、舌、脉所见,皆为瘀血证象。治当活血化瘀为主,兼以行气开胸止痛。 ┌玉女煎——补肾,引热下行。 │ │血府逐瘀汤——通利血脉,引瘀血下行。 牛膝┤ │镇肝熄风汤——补益肝肾,引血下行,以平上亢之肝阳。 │ └独活寄生汤——补肝肾,壮筋骨,祛风湿。 ┌桑菊饮——宣肺止咳。 │ │普济消毒饮——与甘草配,清利咽喉。 │ 桔梗┤清瘟败毒饮——载药上行。 │ │参苓白术散——引药入肺以益肺。 │ └血府逐瘀汤——与枳壳配,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 ◆全方的配伍特点是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合而用之,使瘀去气行,则证可愈。 血府逐瘀汤是由桃红四物汤(生地易熟地、赤芍易白芍)合四逆散(枳壳易枳实)而成。因瘀阻于胸,妨碍肝之疏泄,且疏畅肝气有利于祛瘀,故配四逆散。方中牛膝能祛瘀血,通经脉,并有引瘀血下行的作用;桔梗与枳壳相配,一升一降,行气宽胸,有使气行血畅之功。 ◆后世以本方加减,可通治多种血瘀气滞证。血瘀经闭、痛经者,可去桔梗,加香附、益母草等以活血调经止痛;胁下有痞块,属血瘀者,可加郁金、丹参以活血祛瘀,消症化积。血府逐瘀汤▲▲▲ 〖方源〗《医林改错》〔释名〕〔病案示例〕 〖组成〗桃仁四钱[12g] 红花三钱[9g] 生地黄三钱[9g] 川芎一钱半[5g] 赤芍二钱[6g] 牛膝三钱[9g] 桔梗一钱半[5g] 当归三钱[9g] 柴胡一钱[3g] 枳壳二钱[6g] 甘草一钱[3g]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316931785.html,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观察 作者:刘露 来源:《现代养生·下半月》2013年第11期 【摘要】通过临床观察少腹逐瘀汤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表明少腹逐瘀汤加 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少腹逐瘀汤;寒凝血瘀型;痛经 痛经,又称为经期疼痛,是妇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临床常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明显病变者,多见于青春期少女、未婚及已婚未育者。继发性痛经是因生殖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所致,如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多见于育龄妇女。在临床上采用少腹逐瘀汤为主要方药加减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40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共观察患者4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为16-40岁,平均年龄21.5岁。病程最长着为12年,最短者3个月。其中原发性痛经25例,继发性痛经1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医妇科学》[1]痛经的诊断标准,以及《妇产科学》[2]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的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予少腹逐瘀汤加减变化,原方组成:小茴香、干姜、延胡索、没药、当归、川芎、官桂、赤芍、蒲黄、五灵脂。加减变化:寒凝甚加艾叶、吴茱萸;血瘀甚加桃仁、红花;有气滞者加香附、柴胡;有气虚者加黄芪、党参;有血虚者加熟地、阿胶;肝肾亏损者加枸杞子、女贞子。 煎服方法:每日一剂,早晚分两次温服,通常是饭前服用,经前一周开始服药,月经来潮后,继续服原方三天,按此法服用三个月为一个疗程。 3 疗效观察 3.1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痊愈:服药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消失,停药后连续3个月未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好转,有复发,不能维持三个月以上。无效:治疗后腹痛及其他症状无改变。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探讨中医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的治疗 发表时间:2015-10-30T09:26:19.923Z 来源:《健康世界》2015年6期供稿作者:张东芳[导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慢性心衰在辨证分型中以气虚血瘀型居多,多表现为心悸、胸闷(痛)、气短、乏力等,可在活动后加重。我们临床治疗时以益气活血为基本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张东芳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国人民解放军211医院 150050 摘要:慢性心衰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病,为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死亡的主要原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和研发新的治疗方案一直是心血管领域的研究热点。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慢性心衰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本文通过分析近年文献,总结专业学者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经验,从病因病机出发,以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型为主探讨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从而观察益气活血治法对慢性心衰气 虚血瘀证型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的影响。关键词:慢性心衰;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法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果,是临床上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的疾病。祖国传统医学对慢性心衰的研究近年来也趋于热化,传统中医中并没有"慢性心衰"这一病名,一般根据临床症状的特征把慢性心衰归属于中医"心悸,喘证,胸痹,水肿"等病名的范畴[1]。本文查阅近年中医药对慢性心衰研究的相关文献,在前期学者研究的经验中探讨慢性心衰的证型和治法。1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病名的认识与慢性心力衰竭相关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胀论》:"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素问?五脏生成论》:"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日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日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早期中医著作《内经》已经涉及心衰相关病名,从其临床表现来看,"心胀""心痹"可归入心力衰竭范畴,这与现在我们临床所见的慢性心衰临床表现相似。张仲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心水"的病名。并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这些都与心衰证候相吻合,进一步明确了"心水"这一病名与慢性心衰临床症状相近。 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心脏门》中首次直接提出"心衰"这一病名;宋?赵估《圣济总录?心脏门》有云:"心衰则健忘,不足则胸腹胁下与腰背引痛,惊悸,恍惚,少颜色,舌本强"[2]。可见"心胀、心痹、心水、心衰"是古代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名早期的认识。从这些病名我们可以发现中医药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开始早,且研究日趋完善。2中医对慢性心衰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心衰的发生病因主要是外邪反复侵袭、饮食偏嗜、情志所伤、年老体衰等因素导致的[3,4]。经过不断研究和总结,现代的医家对慢性心衰的病机普遍认为是本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以心气阳虚为本,血脉淤滞,水饮内停、痰浊不化为标。心主血脉,而血脉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如若因外邪久稽,内舍于心,或因七情内伤,气血违和,心失所养,均可引发心病,使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的症状。众多学者认为气虚血瘀、阳虚水泛是心衰最主要的病机,心气虚、心阳虚是其病理基础,血脉瘀滞为其中心致病环节。 2.1气虚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金匮要略》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明代刘纯在《伤寒治例》中曾说:"气虚停饮,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悸也",明确地阐述了心气虚是心衰病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心气虚导致心阳虚,进而发病为慢性心衰。中医认为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始动因素,气虚无以濡养心脉,故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等症状。这说明了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心气(动力)的作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于周身,使各个组织器官获得必要的荣养,才能发挥其各自的生理功能。所以说心气虚衰是慢性心衰发病的根本因素,临床观察心气虚是慢性心力衰竭正虚的最基本证候,且贯穿于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 2.2瘀血是慢性心衰的中心环节在传统中医学中,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多种疾病的致病因素。血瘀证是伴随心气虚的最常见的标实证。"气"与"血"的关系十分密切,"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在心衰发展过程中先有心气不足,日久气虚血运无力出现血瘀、痰阻、水饮标实之候。若心之气阳耗损,鼓动无力,则血行滞缓,血脉淤阻,从而出现心衰症状。《医林改错》中指出:"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如果一旦心气虚衰,缺乏动力则帅血无力血行不畅,瘀阻经络就会影响到各个脏腑的正常功能,从而出现一系列的心衰症状。中医认为心力衰竭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以心气虚为主,标实则以心血瘀阻、痰饮内停为主,"瘀血乃一身之大敌",故瘀血是慢性心衰中心环节,是伴随整个心衰过程的症状。3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辩证目前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尚不统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其分为7型,即心肺气虚型、气阴两亏型、心肾阳虚型、气虚血瘀型、阳虚水泛型、痰饮阻肺型、阴竭阳脱型。现代多数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心气虚衰是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基础,心气不足则运血无力,血运不畅导致瘀血内阻,形成血瘀。所以气虚血瘀在心气虚的前提下贯穿于慢性心衰的全过程,为主要病理表现,以心悸、喘息、心胸疼痛剧烈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不能平卧、少尿水肿等为主要临床表现。4中医药对慢性心衰气虚血瘀证的治法中医认为,慢性心衰的主要病机属本虚标实,心气虚为本,血瘀为标。故益气活血法可针对心衰发病之病机气虚为本,血瘀为标而应用。 张艳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是本虚标实,心气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气虚则无力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日久成瘀,阻塞脉道。所以我们临床治疗气虚血瘀证以益气活血为治疗大法,以益气为首要任务。5结论

气虚血瘀 气虚血瘀的五大症状

气虚血瘀气虚血瘀的五大症状 --> 气虚血瘀是我们经常会出现的一种状况,主要是因为气虚运血无力,血行瘀滞到引起的。那气虚血瘀患者有什么症状呢?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同时小编还会告诉大家血瘀体质的人应该如何进行调理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就来看一下吧。 气虚血瘀症状 对于很多人来说,气虚血瘀是什么都不知道,那肯定更不会知道气虚血瘀有什么症状了。不过没关系,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气虚血瘀的症状。 1、说话语声低怯,气息轻浅 更不用说胸腔共鸣和腹式呼吸了。所以我们说,语声低怯,气息轻浅,这是肺气虚的表现。 2、肺主皮毛 肺气虚相对来也容易引起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差。 3、脾气虚,脾胃之气不足 主要表现为饮食没有食欲,而且在饮食之后会出现腹胀,大便困难的情况。 4、四肢无力

我们知道脾主肌肉,脾主四肢。如果脾气虚的话,则肌肉松软,没有力量。四肢也容易没有力量的,整个形体比较松弛,没有张力,女性会造成乳房下垂,尤其是气虚体质的女性怀孕发胖,生完小孩以后,腹部肌肉会严重松弛。完全一点弹力和张力都没用。还有臀部下垂,整个人的体型很松懈,不挺拔,这就是气虚没有提升的作用。 5、头晕、血压低 因为气虚,清阳不能上升,不能提升,所以会有头晕,血压偏低,基础血压低。比如有的人血压平常都是低压40多,50多,60多,高压不会超过100。 血瘀体质如何调理 1、人体的血瘀体质,首先应该明白这样的状况是怎么来的?血液粘稠,使血液的活性降低,流动性功能变差,从而是体内的血液流动失去输送氧气和血液体内其他营养物质等人体必需的成分,同时血液中的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增强,是血液在向体外排除二氧化氮等其他无用物质的能力降低。 2、血瘀体质应该如何调理?首先我们要了解病人的身体状况,以及有木有其他疾病病史,之后在采取相对应的措施进行治疗。 3、了解本人的身体状况,包括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或者有家族史类等。 4、根据情况应该在医院的全面体检和接受医生的正确指导和在健康恢复心理反射,在心理和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不是所谓态度或者可用可无的对待。

老中医: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的妙用

清代名医王清任的一部《医林改错》,对后世众多医家的影响还是挺深远的呢!尤其是书中记载的那些方剂,比如血府逐瘀汤、少腹逐瘀汤等,现如今,依旧是临床上常用的方剂,而且被很多中医大家青睐。 1.通窍活血汤 赤芍3克,桃仁泥10克,红花10克,川芎7克,生葱10克,生姜10克,红枣7枚(去核),麝香0.15克(绢包)。用黄酒250克将前七味煎一小碗去渣,入麝香再煎三沸,临卧服。成人一连三晚服三剂;七八岁小孩两晚服一剂,麝香可煎三次,再换新的。 主治:头发脱落,眼痛眼红,糟鼻子,耳聋,白癜风,紫印,牙疳等头面疾病;此外,还治妇人干血痨,男子痨病,小儿疳积等。 邓氏用此方法治一脑膜炎后遗症,收到良效。患儿男性,11岁,5年前脑膜炎后遗症,癫痫经常发作,至9岁即开始有发育征,出阴毛,嘴唇有稀疏的须,身型矮胖,无小孩性格,举动如成人,日饮茶水达7茶煲(1煲约5磅),经治数年未效。曾经针灸治疗,癫痫发作稍减轻,其他症状无改变。邓氏诊其脉沉实而有力,舌诊如常,证无虚象,其病在头,与血瘀有关,因而采用王氏法,予通窍活血汤原方,

隔日一剂。约15天后,癫痫发作较轻,饮水减少,服至50剂,患者已愿和其他小孩玩耍,恢复小孩征象,体重减少5000克,并长高。桃仁、红花虽每剂各10克,而患者精神却日佳,智力逐步发育,能记一些单字(此前因病未上学读书),但癫痫未能完全控制,饮水已减少一半。前后治疗约1年,诸症皆愈,独余癫痫,后经精神病院治愈。追踪十多年,该患者发育基本正常,已当工人,唯智力稍差于正常人。又曾用此方治一患颅咽管瘤之男孩(15岁),症状有所改善,如视力有所提高,但一年后X线检查肿瘤未见缩小,亦无增大。 2.血府逐瘀汤 当归10克,生地10克,桃仁13克,红花10克,枳壳7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5克,川芎5克,牛膝10克。水煎服。 主治:头痛(无表证、里热证、元气虚、痰饮等证),胸痛,天亮汗出,心里热,瞀闷,急躁,夜睡梦多,不安,小儿夜啼,呃逆,干呕,心悸,易怒等。 此方为伤科医生普遍采用。邓氏曾治疗一位被手推车压伤胸部的患者,经其他法治疗十多天,胸痛仍甚,用此方内服,药渣复煎,加酒、醋各一两,热洗痛处,3日后痛消,继服数剂(并加外洗)以巩固疗效。

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血府逐瘀汤验案六例 【摘要】尽管血府逐瘀汤加减适用临床的病证复杂多变,但总以血瘀气滞为辨证要点。只要符合血瘀的病机,均可在血府逐瘀汤加减方中治愈。 【关键词】血府逐瘀汤;顽固性失眠;痛经;肌衄;偏头痛;胸痛;哮喘 doi:10.3969/j.issn.1004-7484.2014.04.637文章编号:1004-7484-04-2311-01血府逐瘀汤系《医林改错》方,由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牛膝、生地、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所组成。功能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胸中瘀血诸症。笔者以此方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一些常见病,均获显效。现将验案六例介绍如下:1病例资料 顽固性失眠:郭某某,女,40岁。失眠时轻时重多年,多则每夜能寐三、四小时;少则二、三小时。经常头晕,神倦,心悸,急躁易怒,纳食如常,二便自调,舌质红略带黯色,无苔,脉沉弦细。屡进养心安神、滋阴补血、清火调肝等剂,反愈治愈甚,经再三思索,终有所悟:此系心胸血脉瘀阻,血行失畅所致。盖心脉瘀阻,血不营心,心失所养,神不守舍,故失眠、心悸;睡眠不足,神气不充,故头晕神倦;脉滞血少,故脉见弦细;治法宜活血化瘀,理气宽胸为

主,拟以血府逐瘀汤加味治之:当归、生地、赤芍、桃仁、川牛膝各12克,红花、川芎各6克,丹参15克,郁金10克,柴胡、桔梗、枳壳各10克,甘草5克。三剂。 服一剂后,当晚睡眠即有好转;三剂尽后,每夜能安睡六、七小时。嘱再服七剂,以资巩固。三月后随访,睡眠一直正常,精神良好,头晕心悸等症皆除。 失眠一证,起因多系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而由瘀血所引起者,较为少见。从本例初起所表现的症状来看,多见气阴两虚和气血不足之象,而瘀血的见证反不明显,但多次投以调养心肝之剂,疗效却不明显或不稳定,因其本在于瘀血。故投血府逐瘀汤加丹参、郁金、活血化瘀,理气宽胸,失眠自愈。 痛经:许某某,女,36岁。每行经前少腹胀痛,五心烦热。每逢经期至时腹痛加重,经量少,色紫黑有血块、质粘稠,每次持续10余日,甚感痛苦。诊见:两颧潮红,消瘦,口唇少津,舌红苔厚,脉沉弦数。诊为气滞血瘀型痛经。用血府逐瘀汤加味:桃仁12克、红花10克、当归9克、生地10克、川芎6克、赤芍10克、牛膝10克、桔梗5克、柴胡10克、枳壳10克、甘草5克、元胡15克、香附15克,水煎服。八剂后,痛减,血量增多,血块减少,经期持续7天。遵上法又治二个月经周期,痛经治愈。 肌衄:徐某某,女,6岁。其母代诉:“女儿昨日临睡前,

中医辨治心衰血瘀证经验

中医辨治心衰血瘀证经验 中医学古代文献中虽有心衰之名,但无专篇论述,心衰病名首见于宋·赵估编《圣济总录·心脏门》,其余论述多散见于“心悸”“怔忡”“喘证”“水肿”“痰饮”“心水”等病证。东汉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云:“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水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尤在泾注云:“曰血分者,谓虽病于水。而实于血也。”明确指出血瘀可致水肿的形成。杨思进教授从医三十余载,得之“血不利则为水”这一著名论点,辨证论治心衰气虚血瘀、阳虚血瘀、痰瘀互结证型,每多获良效。 心衰瘀血证的致病因素 《血证论》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是血瘀而兼水也。”“水病而不离乎血,血病而不离乎水。”可见血水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相互之间存在互用、互化、相互为病的关系。心衰是一个缓慢的发生发展过程,归结瘀血致心衰为病的机制不外乎虚与实二端。即当血不利时,营气不能化生气血水谷精微,反而会使局部或全身血脉中的精液流溢于脉外,潴留于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其次亦可由于血不利阻滞脉道而导致津液的输布失常,停留于局部或泛溢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因此无论何种原因而致的血不利,皆可阻塞脉络,形成瘀血,使局部组织因缺氧而出现变性、水肿、渗出等病理改变,

从而使患者出现心衰症状。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大多数心衰患者均可见:①血液流变性异常,即血液浓、黏、凝、聚的状态。②微循环障碍,即血流缓慢与瘀滞,微血管狭窄或闭塞等状态。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即心脏射血功能降低,血管阻力增加等。中医学认为,此即是瘀血。现代医学通过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物对心衰患者具有以下作用:改善血液流变性状态;改善微循环;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提高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治疗方法 《高注金匮要略》指出:“水在血分中,当以治血为本,治水为标。”拟从气虚血瘀、久病必瘀和痰瘀互结的基础上,创出以下治疗方法。 益气活血化瘀法:《素问》中有“血实者宜决之,气虚宜引之。”“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的理论,以益气活血法治疗心衰,补益中气,使元气得复,活血化瘀使血脉通畅,则气血调和,临床症状缓解。常用活血化瘀药物有丹参、桃仁、红花、川芎、赤芍、当归、鸡血藤、牛膝等。 温阳活血化瘀法:患者久病,耗伤阳气,导致心阳虚衰,阳虚则不能温煦津液,水湿及血行受阻,津液流溢于脉外,潴留于组织脏腑之间,形成水液。心阳亏虚是心衰发病的关键,并贯穿于心衰的整个病理过程。随着病情的发展,病变脏腑由心而涉及脾、肾,多表现头

血府逐瘀汤方义及应用。

血府逐瘀汤方义及应用。 血府逐瘀汤方义及应用。(转载)发表者:赵东奇 2242人已访问血府逐瘀汤(原方) 【来源】《医林改错》卷上。组成当归生地各9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枳壳赤芍各6克柴胡3克甘草3克桔梗4.5克川芎4.5克牛膝10克用法水煎服。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主治上焦瘀血,头痛胸痛,胸闷呃逆,失眠不寐,心悸怔忡,瘀血发热,舌质暗红,边有瘀斑或瘀点,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3妇人血瘀经闭不行,痛经,肌肤甲错,日晡潮热;以及脱疽、白疙,眼科云雾移睛、青盲等目疾。现用于高血压、精神分裂症、脑震荡后遗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血栓性静脉炎、色素沉着、性功能低下、更年期综合征、顽固性头痛、顽固性低热、眼底出血等属瘀血内阻,日久不愈者。一,【实验研究】1.改善微循环,抗休克《中成药研究》1988(7):29,对微循环作用的观察表明,消化道给药后,能明显改善由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的大鼠急性微循环障碍,并可防止由于微循环紊乱而致的血压急剧下降。证明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增加组织器官血流灌注量的效应。2.凝血作用和抗凝作用《浙江中医杂志》1981(10):428,本方静脉制剂在试管内有缩短复钙时间、凝血酶原和凝血酶凝固时间,对血小板有解聚作用,并能复活肝脏清除

能力。 方诀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甘桔赤芍熬,柴胡芎枳加牛膝,活血化瘀功效高。组方当归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桃仁四钱(12克),红花三钱(9克)、枳壳二钱(6克),赤芍二钱(6克)、柴胡一钱(3克),甘草二钱(6克),桔梗一钱半(4.5克),川芎一钱半(4.5克),牛膝三钱(9克)。方剂特点功效本方由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赤芍)合四逆散(柴胡、枳壳、甘草、赤芍)加桔梗、牛膝而成。方中以桃红四物汤活血化瘀而养血,防纯化瘀之伤正;四逆散疏理肝气,使气行则血行;加桔梗引药上行达于胸中(血府);牛膝引瘀血下行而通利血脉。诸药相合,构成理气活血之剂。本方以活血化瘀而不伤正、疏肝理气而不耗气为特点,达到运气活血、祛瘀止痛的功效。方剂主治本方为王清任用于治疗“胸中血府血瘀”诸症之名方。即由于肝郁气滞、气滞血瘀所致头痛、胸痛、憋闷、急躁、肝气病及用归脾治疗无效的心跳心忙、胸不任物或胸任重物、夜睡多梦、失眠不安、发热、饮水即呛、干呕、呃逆、食从胸后下等症,均可用本方治疗。主要适应病症神经精神系统病症:如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神经衰弱综合征、脑外伤后遗症、脑水肿、脑血管病、癫痫、脑囊虫、脑积水、脑动脉硬化、眩晕、麻痹震颤、精神分裂症等。心血管系统病症:如冠心病、心绞痛、肺源性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