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板书教案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板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 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 的内容。 2、理解诗歌分析的几种方法,学会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诗歌 3、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 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熟练运用“起承转合”法分析近体诗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应该说每个人都经历过离别,人们在同自己的家人、朋友离别时, 心情总是难过的,免不了要讲些祝福的话语,有的甚至做儿女态流下眼泪来。这 当然时人之常情,毫不足怪的。但是,诗作为艺术,如果把这些都写进去的话, 就会让人觉得似乎有些平庸, 落入俗套了。 那送别诗到底给人以怎样的意境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给我们一首诗,附有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等相关内容,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来分析?

对于诗歌的分析欣赏, 其实孟子很早就提出了“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两种主要方法,同学们也经常用,只是不知道具体名称而已。所谓的知人论世, 是指要想理解某诗人的诗,就必须先要了解该诗人的性格、思想、身世、经历, 同时还要了解该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全面深刻的理解其诗 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因为一个作家的作品, 必然与其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联系。 所谓“以意逆志”, 就是要根据诗歌本身的内容“意”去推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思 想情感“志” 。但是这两种方法又太过于笼统,在具体的分析中,我们可能没 有具体而全面的资料或者诗句晦涩, 我们不甚理解,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节 课, 我就教大家一种更具体更切合近体诗自身特点的方法“起承转合”法 (近体 诗定义弄清楚: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 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是唐代以后 的主要诗体,代表诗人有:李白 、杜甫 、李商隐 、陆游 等。)“起承转合”分别标志了每联的作用。 起:就是开头,首联。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即交待题目当中的主要因素。 承:颔联,紧承上联所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转:颈联,强调在内容上要改变描写方向。 合:尾联,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下面,我们就用“起承转合”法来分析这首诗。 二:作者介绍: 王勃,字子安,唐高宗时应举及第,年仅 14 岁,尚是一少年,但因才华外 露,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27 岁那年到交趾探望父亲, 溺水而死,著有《王子安集》。 三:师生共同分析: ⑴题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到四川去任某县的县尉。 唐代的官制,一个县的行政长官成为“令”,县令以下设一名“丞”,处理 文事; 有一名“尉”, 处理武事。 文丞武尉, 是协助县令的官职。 文人书简往来, 或者在公文上,尊称县令为“明府”,县丞为“赞府”,县尉为“少府”。 蜀州,即蜀郡,成都地区从汉至隋均为蜀郡。唐初该郡为州,故王勃改称为 蜀州。但当王勃做这首诗的时候,成都地区已改称为益州。所以王勃用的仍然是

古地名。后来王勃死后武后垂拱二年,将益州分为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就称 为蜀州。 ⑵“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起:首联,破题的作用,交待诗当中的主要因素,这首诗诗是送别诗,主 要因素是时间和地点) ①地点 城阙:唐代帝都长安城 辅:辅佐 护卫 三秦:长安附近关中一带的地方 (点出了送别地点。) 风烟:风尘烟雾 五津:四川省岷江上的五个渡口 “远远望去但见四川省一带风尘雾霭中苍茫无际。”(点出了行人将要去的 地方) ②时间 风烟,早上才有雾。 因为诗的语言不同于散文 ,不能直接引以某年某月某日,而是用节令、气候、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象征 性的表现时间。 ⒈首联描写了那些景物?第一句与第二句描写景物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城阙 三秦 风烟 五津 一近一远 一明一暗 对比强烈 构成了一幅非常生动真实的送别画面。 ⒉诗的开头明说离别了吗?说了些什么? 没有,描写了这两个地方的形式和风貌。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诗人与好友杜少府站在长安城下, 抬头看看长安城, 再张望一下蜀州的方向,举目千里,无限依依,那送别的情意就自在其中了。 ⒊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的问题, 诗人站在长安城下能看到千里之外的 蜀州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不能。 类似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里诗人超常人视力之所不及, 用想象的眼睛看世界, 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 一个壮阔的境界,这同一般送别诗只着眼于杨枝、泪痕、酒盏是不同的。 (另一种解释: 城阙辅三秦: 蜀州是一个物产富饶的地方, 那里的每一座城市都对三秦有着 辅助之功。风烟望五津:作者遥望蜀州的风景。上句是作者安慰杜少府说你不是 到一个边荒的地方做官而是到一个对朝廷有用的地方做官, 下句从送行者的立场 上说,你走,我只能遥望蜀州的风景)

言归正传: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首联为我们描写了一个非常宏大的场面, 因 为首联的作用在于破题, 在写法上就要求从大处落笔, 粗写, 那具体化怎么办呢? 具体化是下联的任务 ⑶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承:紧承上联所描写的内容和方向加以具体化的描述。 离别意-----离别的情意 与君离别意------我和你离别的情意 宦游人-----为做官而漂泊在外的人。(古时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成为游士 或游学,离开家乡到异地做官称游宦或宦游) 作者意在告诉杜少府此时我和你一样难过, 但因为我们同是宦游人, 各人有 各人的职守, 都要奔赴自己的办事岗位, 所以这种分别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再者, 我和你同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你那种因外出做官而远离家人好友的心情, 诗人 用了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劝慰杜少府,感情真挚自然。 杜少府在京城得到县尉这要的小官还要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 恐怕是一个 抑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宦游在外,仕途也比较坎坷。当他们携手走出 京城,遥望五津的时候,彼此间的感情便会很自然的沟通在一起“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很自然的把两个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写出来了。 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五六句笔锋一转,转而去安慰即将远行的友人。 远离分不开真正的知己, 只要同在四海之内, 即使在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邻 居一样。这既是对杜少府的安慰也是对他的一种赞扬(点拨:知己)表现出诗人 宽广的胸怀和高尚的志趣,是真挚的友情得到了升华。 这是作者的名句,也是唐诗 中数一数二的名句, 但这不是王勃的首创, 他是从曹植的诗句“丈夫之四海, 万里犹王建也有两句诗:“长安无旧时,百里是天涯。”这是把王勃的诗意反过 来用,不能不说是盗用了王勃的句法。 ⑸“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无为:不要,不需要 歧路:分别得路口 沾巾: 挥泪告别 (人哭了, 就要用手帕拭泪, 于是沾巾就可以用来代替哭泣。 这种字眼叫做代词或代语)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挥铮?br> 回到了分别的场景,回应题目,回应标题。 ⑹回顾全诗: 作者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为了劝慰他的朋友杜少府, 但他不是一上来就劝他不 要过于伤感。 而是先用环境描写勾画出一个真实的送别画面, 又表示自己和他一 样都是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因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接下去又说,

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 遂成为全篇的警策。 知道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委婉写来, 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一定可以排解了。 (五):小结 这首诗乐观开朗, 没有一般送别诗所有的缠绵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 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齐梁到初唐, 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的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 气。 (六):课后作业 1.课后搜集有关初唐的诗歌加以分析比较 2.背诵全诗 (七):板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起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承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合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及注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原文及注释翻译 朝代:唐代 作者:王勃
原文: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 ⑴少府:官名。之:到、往。蜀州:今四川崇州。 ⑵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辅,护 卫。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秦朝末年,项 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这句是倒装 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 首津、涉头津、江南津。这里泛指蜀川。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⑶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⑷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⑸同:一作“俱”。宦(huàn)游:出外做官。 ⑹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 下为四海之内。 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并邻,近邻。 ⑻无为:无须、不必。歧(qí)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 告别。 ⑼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意思是挥泪告别。 翻译: 雄伟长安城由三秦之地拱卫,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只要在世上还有你这个知己,纵使远在天涯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更多《送杜少府

高中民间美术泥塑教案

高中民间美术泥塑教案 【篇一:《中国民间美术》教案设计】 《中国民间艺术》教案设计 美术学院091班 2091311138 邱俊敏 课题:《中国民间艺术》 教学目标: 1 教学目标:了解民间艺术常运用丰富的寓意、夸张的手法来抒发 人们心中美好的祝愿。 2、能力目标:学会初步欣赏民间艺术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增强爱国主义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民 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之手,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 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积淀。 本章节的内容,内涵较深,相对于当代学生来说,距离较远,学生 往往觉得民间美术土、粗、俗,要使学生对其认可并喜欢,必须先 使学生对其深度有一定了解,所以,教师绝不能照本宣科,应从民 间美术的内涵入手,加深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增强兴趣,进而感受 民间美术的形式美感,。是否能把学生从肤浅的认识带入到对民间 美术理解的氛围中,是本课成功和否的关键。

教学重点: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主要的表现形式、象征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民间美术和民俗活动、民俗文化的关系,认识到民 间美术所具有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回顾:今年的春节已经离我们远去了,但是大家还记得过年时,过 年除了贴窗花之外,还会给家里做哪些装饰?(贴对联,贴年画, 风筝等)如果天气好的话,我么还可以和家人结伴一起踏青放风筝去。它们属于美术里面的哪个门类?——民间艺术。引出课题:美 在民间——中国民间艺术。 二、讲授新课 民间艺术的概念 民间艺术是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的艺术。 (民间艺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 之手,(创造者是劳动人民,并非是达官贵人)以其视觉上的优势,运用最自发、最乡俗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形态中最 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民俗和审美心理的 积淀。) 民间艺术的分类 大家都知道哪几种民间艺术的分类呢? 首先介绍一下我们身边最常见到的年画。 (1)年画 年画又称喜画,是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看图,朱仙镇木板年画)朱仙镇在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的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把握诗歌 的大意。 2.吟咏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诵背全诗。 2.感悟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所表达的志趣与胸怀。 预习作业: 1.查作者和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 3.熟读全诗,读准字音与节奏。 4.提出一至三个疑问。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同学们, 你们有过送别他人的经历吗?是否会将送别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 呢? 生自由发言 预设: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会用文字记录下来。 引导:这样的习惯很好。古代的文人墨客大都喜欢将“送别”作为题材,以 诗词

歌赋等形式来展现自己送别的心路历程。 今天, 我们就要学习一首送别诗 《送 杜少府之任蜀川》,与诗人王勃 同行,感受他情绪的起伏变化,感悟他的志趣与胸怀! 二、 预习交流 (一)课文 朗读 1.两人一组互相听读全诗,注意为对方纠正字音与节奏。 2.两人不能解决的疑问,可以举手提问,全班交流解决。 3.请生展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与节奏。 ①一生单读(生评价) ②全班齐读 (二)说说诗意 请四位同学每人一句说一说大概意思。 全诗大概意思:三秦大地拱卫着雄伟的京城,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蜀川。 想到了我同你即将分别的离情别意啊, 我们都是离开家乡在外做官的人。 四海之 内存在知己,即使是天各一方也像近邻一样。我们不要在分手的岔路口,像小儿 女般哭哭滴滴的把手帕都给沾湿了。 三、品诗悟情 引导:跨过刚刚的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与诗人同行,走进他的内心了! 1.读全诗,你从哪儿看出这是一首送别诗? 引导:题目(解题)、“离别”、“在歧路”以及书下注释。 2.王勃在哪儿送别有人呢?你是如何知道的? 引导:送别之地是长安。可以从首联及书下注释得知。(读首联) 3.王勃在长安送别友人到蜀川赴任。从地理角度看,两地相隔千里。诗人在 此用一个什么字将这相隔千里的两地联系了起来?“望”字。 诗人为什么要“望”呢? 引导:好友此去赴任之地,路途遥远(风烟犹言路途遥远、艰辛。),不知 前路如何,他内心有一份不舍与惜别,有一份淡淡的惆怅与离别之情。这里运用 了夸张的手法,与其说诗人是用眼睛在望,不如说诗人是用心在望啊! 4.试读首联,想想该如何处理语气语调、重音等,才能读出这份淡淡的离别 之情。 ①请一生读,并说说自己是如何处理这一联的朗读的。 (生评价并再请一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 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 【原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作者】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ji?ng)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xí)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guó)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年仅27岁。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除本文外,《滕王阁序》亦脍炙人口。 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乾封元年至总章元年(666-668),此时作者正在京城长安沛王府任修撰之职,豪气满怀、积极向上、努力求仕是王勃此时的思想核心。 杜少府是王勃的好友,姓名不详。少府,是当时对县尉的通称。此时,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蜀州去上任,王勃设宴为他送行,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 蜀州,在现今四川省,州府在崇庆县。两人一起走出了长安城,来到分手的

地点,心中有话,但却相对无言,只好观看四周的景致,以克制自己的离情别绪。【主题思想】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表达了作者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勉励朋友乐观进取、勇往直前,去迎接新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宽阔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 【赏析】 这首诗是王勃供职于长安时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所作的一首著名的赠别诗。 首联:“城阙辅三秦,烽烟望五津。”以写景起兴,对仗相当工整。“城阙辅三秦”是一个倒装的句式,其实是“三秦辅城阙”,指长安的城垣宫阙都被三秦之地护卫着。这一句一扫以往送别诗常有的萧索黯淡之象,起笔雄伟。下句“风烟望五津”。五津指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泛指蜀川。这里诗人用一个“望”字跨越时空,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风烟”在此起了渲染离别气氛的作用,从而引出下句。 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是诗人在直抒胸臆。诗人并没有接着叙写离情别绪,而是笔锋一转,转而说你我都是远离故土的宦游之人呀,彼此间应该都能体会这种心情的吧。也许是思绪太多,也许是无从说起,诗人在此有意略去了对众多思绪的叙写,而留下一片空白让读者去填补,增加了无限想象的空间。 离别总是伤感的,但诗人并未停留于伤感之中,颈联笔锋一荡,意境又开阔了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似受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的启发,但曹植句强调志在四海,而王勃句强调友人间重在知心,天涯相隔也会是像相邻一样。这句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早已成为千古名句。 尾联紧跟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别常常在分岔路口分手,“歧路”又一次照应送别之意。这句是诗人在即将分手之时劝慰杜少府之语,不要在分手之时抹眼泪了,像小儿女一般,只要心心相印,远在天涯,不也如近在咫尺一般么?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民间美术是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众多门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认识民间美术中宝贵的艺术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创作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民间美术中包含着多民族的艺术创作,应重视民间美术作品的收藏和研究。 2、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展示民间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来自民间,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总结其艺术特点,最后学生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民间美术重在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懂得弘扬民族精神,要保护民族民间的艺术,提高保护的自觉性是民间美术鉴赏的根本目的。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价值,通过具体作品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作品中包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民俗生活内容和植根于民族文化深处的审美理想。 教学难点:中国民间美术在历史发展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思想体系和创作经验的积累,学生容易从专业美术角度挑剔民间美术的不足,教师应当多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 学生:放过。 教师:如今,放风筝已经是人们休闲的一种方式,原本走向衰落的风筝工艺随着放风筝在民众中的普及,又走向了繁荣。 教师问:那你们知道风筝属于哪一种美术门类?

学生答:民间美术。 教师:非常好,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民间美术的海洋(板书课题),了解民间美术给我们带来的别样的美感。 二、讲授新课: 1、民间美术的定义: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 A、教师展示自己带来的民间美术的作品,请学生观看并总结回答以下问题: *这些作品的作者是什么人? *这些作品是用来干什么的? *他们反映了作者的什么? B、教师由学生的回答同学生一起总结出民间美术的定义。 民间美术:是人民群众创作的,用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应用及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C、民间美术与其他美术的区别: 从历史的角度看,是相对于宫廷艺术,从现今角度看是相对于画院学院派的美术。 2、民间美术的发展史: 民间美术是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切美术形成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就闪耀着民间艺术的光辉; *魏晋以前的美术创作者主要是工匠; *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及画像砖的造型及艺术风格上质朴活泼的民间特色; *魏晋到近代,在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及各种工艺创作中,民间将是仍占绝对优势。 在广大城乡群众中流行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直接装饰人民生活的工艺美术创作更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民间美术教案 (1)

民间美术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种类及其造型特点,掌握欣赏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初步的欣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我国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喜爱之情,从而使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讲清并使学生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民间美术在造型方面的特征以及审美特征,是使学生理解、喜爱民间美术的关键。 2.进行继承民间艺术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引导,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难点: 学生进行民间美术创作时,对造型的把握。 课时:20课时 工具:麻布,毛线,木棍等等可用于造型的材料 教学方法:讲授,学生亲手制作 教学过程: 第一节概述 一、导入 曾经有人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有生命力的,而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作为一个中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民间美术。 二:民间美术的概念: 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刺绣、印染、服装缝制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 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如民间的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子祝寿、迎神赛会等活动中的年画、剪纸、春联、戏具、花灯、扎纸、符道神像、服装饰件、龙舟彩船、月饼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服饰、布置等。民间美术分布于各地,因地域、风俗、感情、气质的差异又形成丰富的品类和风格。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另外,它们的制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纸、竹、泥土,但制作技巧高超、构思巧妙,擅长大胆想象、夸张,且常用人们熟悉的寓意谐音手法,积极乐观、清新刚健、淳朴活泼,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三:民间美术的形式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中考古诗文复习之——《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复习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2.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 3.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体会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对于离别是很伤感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人们如此重视离别时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二、诗人简介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本篇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之,往。蜀州,地名,今四川。(没有PPT) 2.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三、疏通文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释】①〔城阙辅三秦〕意思是三秦辅卫着长安。城阙,指长安。三秦,指关中地区。②〔五津〕指岷江上的五个渡口,这里代指蜀州。③〔歧路〕岔路口。④〔儿女〕恋爱中的青年男女。⑤〔沾巾〕泪沾手巾,指挥泪告别。 【译文】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四、感知内容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辅”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 “望”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2.首联中的“五津”是指蜀州岷江的五个渡口,诗人在长安是无法望见五津的,这里却说“风烟望五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出自《全唐诗 》,是唐代诗人王勃 的作品。 提供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中考试题答案及赏析, 一起来学习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试题答案 1、此诗的作者是 ,他和并称为“初唐四杰。” 2、下列对诗词 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写出了送行 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写景气势宏伟,寓不必伤别之意。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写对友人的安慰:彼此处境 相同,感情一致。一股悲伤之情油然而生。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全句一扫离情别绪,把缠绵 的儿女之情一笔撇开,代之以豁达锭观的感情,表现了他不平凡的胸怀和抱负, 给人以莫大的鼓舞和安慰。 D、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这两句承上作结: 既非远别, 又同为宦游,虽别而如此为邻,别时则不应有儿女之态。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 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
1/7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 是 8、 说说“风烟望五津”中“望”字的表达效果。 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说说它们 好在哪里。 10、 此诗中, 王勃用“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寄予远方朋友, 表明 【参考答案】 1、王勃, 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2、B 3、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 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 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 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 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 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 朽名句。 6、(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8、“望”字跨越时空个,将相隔千里的两地连在一起,表达了 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同时也为下文面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 9、这两句一扫离别诗情感悲伤、基调低沉的特点,显得昂扬乐观,给朋友 以安慰和鼓励。 10、只要心心相印,哪怕距离遥远,也会觉得近在咫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文赏析: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 句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奇峰突起, 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 江山难阻”的情景,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送别 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爽朗,语言清新高远,内容独树碑石。此诗一洗 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 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 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阙”,是皇宫前面 的望楼。“城阙”,指唐的帝都长安城。“三秦”,指长 安附近关中一带地方。 秦末项羽曾把这一带地方分为三国, 所以后世称它三秦之
2/7

中国民间艺术教案

中国民间艺术——剪纸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 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是创作和正确把握纹样好连接与完整性。 教具准备:多媒体、示范作品、彩色纸、剪刀、刻刀,订书钉。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片段引出课题 观看中央美院最近原创剪纸动画《大红公鸡毛腿腿》选段,这是哪种民间艺术表现形式?——剪纸。引出今天的课题。 民间剪纸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它历史悠久,风格独特,深受国内外人士所喜爱。 二、讲授新课 (一)剪纸的种类: 剪纸按纹样大致可以分为: 人物、鸟兽、文字、器用、鳞介、花木、果菜、昆虫、山水等。 还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现代器物两类,共计11类。 (二)剪纸的运用 花瓶、餐具、水杯,服装,屏风、建筑等。 (三)剪纸的表现手法 1.剪影法 剪影是剪纸艺术中的一种古老形式,它是通过外轮廓的形状表现人物和物象的形状,所以它最注重外轮廓的美和造型。剪影一般以表现人物、动物、景物等物体的侧面为好。

2.阴剪 一般指镌刻,就是刻去表示物象结构的线,用在黑色块面中展现线条的方法,来保留大的体面,这种效果厚实、结实、稚拙感很强,有一种强烈的黑白对比感。北方剪纸多用此法。 阴刻剪纸——线线相断 3.阳剪 一般指镂剪,就是剪去空白的面,留下线条或稀疏块面的方法,以保留各种变化的线条。这种方法流畅、清雅、玲珑剔透。南方剪纸多用此法。 阳刻剪纸——线线相连 4.阴阳剪 此法是在同一幅作品中,出现了阴阳两种剪法,使构图变化多样,画面黑白灰对比鲜明,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方法。现代内容的剪纸多用此法。 (四)和剪纸的符号 1.小圆孔 2.月牙形 3.柳叶形 4.锯齿形 (五)剪纸步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精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重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理解诗句的内容。 2、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理解和感悟诗人豁达的胸襟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树立正确的情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一教时。 1、这首诗语言比较浅显,在讲解过程中由教师先作示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问题。 2、在诗句分析过程中,主要以教师和学生共同提出问题,同学间讨论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的方式展开。 3、在学生理解了诗句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朗读全诗。朗读要求语音准确,语调合适,读出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老师手上拿的是什么?(照片)准确来说,这是一张毕业照。翻到照片的背面,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这样一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经常被引用到各种毕业照、留念册上。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这句诗出自何处呢?其实,它就出自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二、简介作者:(王勃(650-675),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一生短暂坎坷。有《王子安集》传世。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三、讲析诗歌: (一)教师范读,学生解决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五言律诗。继续问律诗的四联分别称什么?(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诗歌中写的是什么事情?从哪里看出? 学生回答。明确:送别友人,从题目中看出。 (二)题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之:动词,到的意思。回忆《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字词学习:以学生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阙(què):皇宫前面的望楼。辅:护卫。五津:指四川岷江的五个渡口。 宦(huàn):做官的意思。无为:不要,不须。 (四)分析诗句: 1、经过同学们的预习和刚才老师的朗读,诗中的哪句诗给同学们的感觉最直接? 明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同学们是如何理解这句诗的?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题及答案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 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 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 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 诗人劝慰杜少府, 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 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 ,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 的赏析,突出了文学 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 1 题考查诗歌

的诵读 第 2 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 3 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 ,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 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 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其它试题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 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 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 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 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 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颈联,语 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 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 句?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 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 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 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 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中国民间美术 卿上欧 [教学目标]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 男生: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师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那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生:年画、泥塑、风筝、剪纸。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 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 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 年画作品 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图片《一团和气》生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优秀教案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学目标】 1.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2.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重点】 了解王勃的相关文学常识;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能熟练背诵、默写。 【教学难点】 反复品读,细细品味诗句的含义,理解作者对朋友的真挚情感;感悟诗中浓浓的挚情,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古人对于离别是很伤感的,送别是郑重其事的。那时候,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能否再见很难说,人们如此重视离别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阶层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赠,还常常写诗文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借以抒发别情或者相互勉励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诗歌遗产中,送别的作品有相当大的数量。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本篇为唐代赠别名作,是王勃在长安送友人去四川时所写。杜少府,作者的朋友。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之,往。蜀州,地名,今四川。 2.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年十四举幽素科,授朝散郎,时诸王好斗

鸡,他为沛王写了向英王鸡挑战的檄文,触怒唐高宗。后任虢州参军,犯死罪,遇赦革职。往海南探父,因溺水受惊而死。有《王子安集》二十卷。其诗偏于描写个人生活,亦有抒发政治感慨、隐寓对豪门世族不满之作,风格较为清新。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一起倡导文学革新,其中王勃成就最大。 3.学习生字: 城阙(què)宦游(huàn)歧路(qí) 4.教师范读、领读,学生自由读。 三、品味感受: 1.“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首联点出了送别之地和杜少府上任的地方。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两地,为下文抒情奠定了基调。诗人出于对朋友的依恋和关心,借描写两个地方的形势与风貌,在展现雄浑开阔的境界中隐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2.“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颔联劝勉友人,不作哀伤之别,同时也是自勉,既蕴含着作者送行的深情厚意,又表现了他旷达的胸怀。 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颈联抒写真挚的友情,劝慰杜少府不要为远离朋友而伤感,因为山高水远不能阻隔知己朋友的感情。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富有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伤感,代之以豁达的感情,给友人莫大的安慰鼓舞。 4.“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劝友人要心情舒畅地到任,不要像青年男女那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四、合作探究: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了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它们在表达方式与格调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明确:《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五、教师小结: 这是一首赠别诗,写诗人对好友的慰勉,歌唱了真挚的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怀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首诗朴素无华,自然流畅,用质朴的语言写壮阔的胸襟,于质朴之中蕴含警策,在豪语之中含关怀体贴,读来亲切感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英汉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 巍巍长安,雄踞三秦之地; 渺渺四川,却在迢迢远方。 你我命运何等相仿,奔波仕途,远离家乡。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内不觉遥远。 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觉就像近邻一样。 岔道分手,实在不用儿女情长,泪洒衣裳。 英语翻译版本一: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Seeing off a Friend 王勃【唐】 By Wang Bo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The Capital is protected by the three Qin districts. Through the mist we look into the distance at the five ferry crossings.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With great affection we will have to bid farewell,

We are both officials far away from our hometown.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Because of our great friendship, Long distance can’t separate us.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When we part at the fork of the road, We mustn’t weep like little kids. 英语翻译版本二: Bidding Deputy Magistrate Du Farewell Wang Bo The capital and palace are guarded by the land of three Qin kingdoms, In the distance the Five Ferries are screened by wind and mist. Now comes the time for us to bid farewell to each other, And we will both be officials away from home on duty. So long as we remain bosom friends in our heart of hearts, We'll still feel like neighbours despite the distance apart. So don't let us shed silly tears like youngsters At that last moment when we both wave goodbye.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作品。 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 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此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17课--多彩的民间美术教案正式版

第17课多彩的民间美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不同形式,并能简单评述民间美术作品在造型、色彩、图案、寓意、用途等方面的特点。 2 、利用搜集资料、游戏探究、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等多种形式,分析民间美术作品在图案、色彩、寓意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引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关注、认识和兴趣,激发学生对多元文化的了解与包容,培养学生热爱民间艺术,涵养人文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感受民间美术的吉祥寓意和多元的造型特点。 2、教学难点:感受不同地域民间美术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图片展示法 四、教学准备: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播放中国民间美术简介视频,导入本课。 2、初步了解图案的吉祥寓意。 (1)认图案:考考你的学问!不同的图案,你能想到什么?(课件出示——蝙蝠-福;鸡-吉祥;鱼-有余;花瓶-平安;猫-?蝴蝶-?)

(2)把图案自合起来,你又想到了什么? 将图案组合起来思考,鸡与鱼结合:吉庆有余;猫、蝴蝶与牡丹结合:耄耋,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富贵。 (3)利用图案的吉祥寓意表达美好愿望,就是民间美术的魅力。 出示课题——多彩的民间美术 3、讲授新课 (1)积极地“思”——找吉祥图案 请学生在自己带来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找吉祥图案。(学生之间拿出民间美术作品,相互欣赏。请1-2名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作品。) 总结:这些和谐取意的吉祥图案,就是为了讨得“口彩”,使一件作品表达出吉祥如意的象征意义。 (2)民间美术除了传达吉祥的寓意,还有些什么独特之处吗?我们从民间美术的“活化石”上挖掘一下。 4、分析作品 (1)专注地“听”——讲解剪纸的特点。 剪纸的表达手法。抢答:在剪纸的造型中指出那些是吉祥图案,说说它们有什么寓意。(学生快速抢答,并指出寓意——牡丹和蝴蝶-爱情甜蜜、婚姻美满之意;鱼和莲花-连年有余;鸡-大吉大利……) 总结:完整的外形有时也可表达不同的含义。 (2)民间剪纸的二维空间关系 观察不同类型的剪纸,你觉得这些剪纸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观察《放牧》和《老虎》等剪纸作品,总结剪纸的特点:《放牧》中把牛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言律诗)赏析 王勃(唐)选自《王子安集》一、朗读节奏 (一)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二)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温馨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划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二三、二一二或二二一句式。 二、诗歌大意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我之所以有依依惜别的情意,因为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四海之内只要有知己,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三、写作背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四、诗歌主旨 这是首送别诗,王勃之友杜少府去蜀州任职,诗人在送友路上作此诗对友人表示劝勉,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怀)及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五、诗歌赏析 首联点明送别地点和友人赴任之处。“城阙”,指京城长安;五津”,是杜少府要去之地,“望”,把相隔千里的秦、蜀两地连在一起,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感情。颔联把两人之间感情的共鸣写了出来,表现了诗人真挚的感情及诗人豁达胸襟。颈联笔锋一转,凝练、鲜明地申述对离别的看法,是慰人,也是自慰,情理交融,乃全诗最精警之处,也是千古佳句。尾联紧接前三联,以劝慰杜少府作结。“在歧路”,点出题面上的那个“送”字。(注:歧路者,岔路也,古人送行,常至大路分岔处分手,所以往往把临别称为“临歧”。)全诗情、景、理融为一体。前两联紧扣送别,记事写景,借景抒情;后两联是对朋友的劝勉。语言形象凝练,饱含深情并富有哲理。 六、补充资料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所以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色彩。但也不可一概而论,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诗人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七、作者简介 王勃,唐初诗人,字子安,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原文及翻译 这是一首赠别友人的诗。上路的杜少府显然是郁郁不得志的。从城阙巍峨、畿辅广阔的京都长安,离别亲友,独自去往风烟迷茫、路途遥远的蜀川,此情此景自是难堪的。诗的发端,不但点明地点,也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同情。“ 风烟” ,写五津僻远,难以望见,也隐含仕途前程,渺不可知。关切之情,在“ 望” 中流露。 三、四句推进一层说,你此去固然如飘泊的孤舟,我也是多年沉浮于宦海的人;彼此分手,我何尝不同样黯然呢!以同情为安慰,已暗用“ 知己” 二字。然后转折出天涯如比邻的情怀。以临别不效儿女态为结,格调极高,使友人的精神也为之振作。 送杜少府 之任蜀州 【唐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王勃】 王勃,(649 或650~675或676)唐代诗人,字子安,绛州龙门(今王勃山西河津)人。王勃的祖父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等职。 由于王勃才华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刘祥道赞为神童,向朝廷表荐,对策高第,授朝散郎。乾封初(公元666 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公元672 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 二年(公元675年)或三年(公元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王勃的文学 主张崇尚实用。当时文坛盛行以上官仪为代表的诗风,“ 争构纤微,竞为雕刻” ,“ 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王勃“ 思革其弊,用光志业”(杨炯《王勃集序》)。他创作“ 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王勃诗​文,对转变风气起了很大作用。王勃的诗今存80 多首,赋和序、表、碑、颂等文,今存90 多篇。王勃的文集,较早的有20卷、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