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6课——15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6课——15课
七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归纳第6课——15课

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六课北宋的政治

(P28宋太祖像;P29北宋形势图;P31宋代科举考试图)

1.北宋建立:

960年,赵匡胤(后周大将)通过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2.宋朝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统一中原和南方。(方针:先南后北)

3.与赵匡胤有关的典故: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

4.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上:

①解除禁军将领兵权。②频繁调动军队。③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④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中央上:

①采用分化事权方法,削弱相权。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权力。

(3)地方上:

①文官出任地方长官。②设通判(行政权、监督权),分知州权力。③设置转运使(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5.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6.宋朝实行的政策:

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防止唐末武将专权弊端重现。

(2)重文表现:重用文官、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

影响:促进北宋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宋朝文教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3)轻武表现:武将受牵制,打仗按照朝廷“阵图”布阵,社会地位低等。

(4)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①扭转五代十国尚武风气,抑制武将专权,有利于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

②出现冗员、冗官过多的问题。

7.北宋政治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2)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第七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1.契丹族(生活方式:游牧)

(1)兴起:隋唐时期;9世纪末学会农耕;10世纪初统一部落。

(2)建立政权:10世纪初(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政权,定都上京。

(3)发展:发展生产,创制文字。

2.党项族(生活方式:游牧;原属羌族一支)

(1)建立政权:11世纪初(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政权,定都兴庆府。

(2)发展:创制文字,效仿唐宋制度,发展生产。

3.辽与北宋的战与和

(1)辽太宗时期:辽占领燕云十六州(五代十国时期),冲突。

(2)宋太祖晚期:友好

(3)宋太宗时期:北宋战败多。转为防御。

(4)宋真宗时期:宰相:寇准。

战争:澶州之战。(北宋胜)

议和:签订澶渊之盟①内容: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互称兄弟之国。

②评价:总体讲,使得辽宋间保持和平,促进双方经济和民族交流交往。

对辽来说,结束战争,获得岁币,得以发展本国经济。

对北宋来说:是一个屈辱和约,以岁币换取和平,加重了人民负担。

4.西夏与北宋的战与和

战争:西夏获胜多,连年战争使人民处于苦难中;北宋战败多,损失惨重。

议和:签订宋夏和约内容:元昊向北宋称臣,送给西夏岁币

作用: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宋与辽、西夏交界处开设的贸易场所叫做:榷场。

第8课金与南宋的对峙

一、金的建立

1.女真族崛起:过游牧生活。

2.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他就是金太祖,定都上京。

二、金灭辽、北宋

1.金灭辽:1125年。(金与北宋联盟攻辽)

2.金灭北宋: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只想妥协,靖康之耻)

三、南宋偏安

1.南宋建立:1127年,赵构(宋高宗),定都临安(现在的杭州)。

2.南宋抗金

(1)抗金英雄:岳飞,统领岳家军获得郾城大捷。

(2)南宋奸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

(3)宋金战争结果:宋金议和。

内容: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大散关为分界线。(4)金迁都:由上京迁到燕京(北京)

(5)南宋统治的特点:满足现状,偏安东南。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越南引进占城稻。

2.水稻,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

苏州、湖州,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3.经济作物: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的栽培。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盛

1.丝织业: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业生产发达;

2.棉织业:南宋时,棉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3.制瓷业:(1)全国五大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

(浙江哥窑烧纸的冰裂纹瓷器,给人别致美感)

(2)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3)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

4.造船业: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商业都市: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

2.宋朝商业出现的变化、特点:商业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早市、夜市、草市。

2.海外贸易:(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外贸范围: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机构:政府鼓励海外贸易,设立市舶司。

3.纸币:(1)产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2)发展:南宋时,“会子”。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3)影响:有利于商业发展。

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历程。

1.秦汉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

2.三国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和发展。(开始经济重心南移)

3.南朝时,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逐渐赶上北方,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

了基础。

4.唐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加速发展,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

5.南宋时,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三、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1.社会因素: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安定。

2.经济因素:大量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

3.自然因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4.政治因素:唐末以来,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的发展。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背景:蒙古族的兴起,铁木真统一蒙古族各部

2.蒙古政权建立:1206年铁木真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3.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建立军政生产相结合制度,创造蒙古文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西夏灭亡:1227年,蒙古灭西夏。

2.金灭亡:蒙与南宋结盟,南北夹击金朝。1234年,蒙古灭金。

3.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的局面形成,双方之间的战争持续了40多年。

(三)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1.背景: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2.建立: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3.统一:1279年,元灭南宋,完成全国统一

4.元朝统一的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1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疆域特点:元朝的疆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

2.元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3.范围: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二、元朝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设中书省(行政),下设六部;设枢密院(军事);设御史台(监察职能)

2、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地方设行中书省)

(1)“腹里”直属中书省:山东、山西、河北;

(2)有10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府、州、县。

(3)行省制度的作用:①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②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1.采取的方式:因地制宜

2.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机构设置的意义: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建立的行政机构。

3.宣政院:负责管辖西藏。

机构设置意义: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4.民族政策:四等人制。第一等级蒙古人;第二等级色目人;第三等级汉人;第四等级南人。

消极影响: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是元朝灭亡原因之一。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繁华的都市

1.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北宋开封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相国寺

(二)瓦子

1、性质:宋朝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也叫做瓦肆、瓦舍。

2、组成:由摊位和勾栏组成。

3、瓦子里面专供表演的圈子叫做勾栏。

4、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结果。(瓦子产生的原因)

5、宋代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宋代称春节为元旦,最为重视。除夕夜,百姓要祭祖、迎神功佛、挂年画、贴“桃符”、守岁等。

二、宋元时期的文化(杂剧——宋词——元曲)

(一)宋词

1、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也叫做长短句,在唐朝出现,是宋朝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2、格式:叫做词牌,如《满江红》、《念奴娇》、《蝶恋花》

3、主要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4、代表词人:

(二)元曲

1、内容:散曲、杂剧和南戏

2、最优秀戏剧家及作品:关汉卿《窦娥冤》

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1.过程(1)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

(2)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3)元朝:王祯在《农书》中改进技术,发明转轮排字法;元中期,出现铜活字印刷2.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产生重要影响

(1)传入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

(2)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蒙古人西征传到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一)指南针

1.汉代:人们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战国已出现)

2.宋代:人们用人造磁石制成罗盘

3.传播和影响

(1)传播:北宋末年指南针应用于航海;阿拉伯商人将其传到阿拉伯国家和欧洲

(2)影响: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火药

1.唐朝:发明火药

2.宋朝:火药广泛运用到军事领域

3.传播和影响:

(1)传播:13世纪传入阿拉伯,14世纪由阿拉伯商人传入欧洲。

(2)影响:对欧洲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影响,推动欧洲社会变革。拉开世界军事史上热兵器时代序幕。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1.陆上丝绸之路: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1)宋、元驿站发达;

(2)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欧洲国家。

2.海上丝绸之路:

(1)原因: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发展;政府支持;指南针的运用;掌握潮汛、气象等规律。

(2)宋代海路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阿拉伯、波斯湾及东非海岸等国家和地区。

(3)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与中国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3.影响:陆路和海陆交通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第14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背景(元灭亡原因):元朝末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建立: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定都应天府(南京)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目的:巩固统治

2、措施:(1)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三司”;

分封诸子为王,监控地方。

(2)中央: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设五军都督府。

(3)机构:朱元璋设锦衣卫,明成祖设东厂。目的:监视官民

明成祖建立内阁制度。内阁大臣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

3、

4、中央、地方机构的特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直接向皇帝负责。

5、作用: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大强化。

二、科举考试的变化

1、两个方面的变化:内容、文体。

2、明朝科举考试: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要写八股文。

3、弊端:脱离实际、禁锢思想,扼杀人们的创造性,阻碍了思想、科技的发展。

三、明朝经济的发展

1.农业:引进了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向日葵。

2.手工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

明代景德镇的青花瓷畅销海内外。

3.

4.商业: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南京。

出现:商帮。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2、条件:

(1)物质前提: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2)技术条件:造船技术发达和指南针的发明,航海技术先进。

(3)航海人才:郑和,吃苦耐劳,英勇无畏。

3.盛况:

结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

4、历史意义:

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的友好关系,开创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亚非还剩交通线,对人类航海事业作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猖狂。

2、经过:(1)戚家军

(2)浙江平倭

(3)福建、广东平倭

3、胜利原因:(1)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2)戚继光的杰出军事指挥才能;

(3)戚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4)人民群众的支持。

4、历史地位: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设计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重点:1.繁华的都市生活。 2.宋词、元曲。 难点:都市生活繁华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他是我国北宋时期伟大词人苏轼。两宋时期还涌现出了李清照、辛弃疾等著名词人,出现了文化繁荣局面。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是一座辉煌的宝库,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宝库的一角,去感知它的博大精深,欣赏它的灿烂辉煌吧! 【新课探究】 1.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城市 宋元时期商业发达,以商业闻名的城市有北宋的开封、南宋的临安、元朝的大都等。 (2)北宋开封大相国寺 图片链接: 资料链接: 大相国寺,原名建国寺,位于开封市自由路西段,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寺院,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唐代延和元年(712年),唐睿宗因纪念其由相王登上皇位,赐名大相国寺。北宋时期,相国寺深得皇家尊崇,多次扩建,是京城最大的寺院和全国佛教活动中心。后因战乱水患而损毁。清康熙十年(1671年)重修。现保存有天王殿、大雄宝殿、八角琉璃殿、藏经楼、千手千眼佛等殿宇古迹。1992年8月恢复佛事活动,复建钟、鼓楼等建筑。整座寺院布局严谨,巍峨壮观,2002年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每逢新年伊始,大相国寺都要举行元宵灯会。每逢金秋十月,随着开封市菊花花会的开幕,大相国寺会举办一年一度的水陆法会,祈祝五谷丰登、百业兴旺、国家强盛、万世太平。 (3)北宋市民文化生活 ①瓦子 概念链接:

瓦子:宋代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瓦子的产生,是宋代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队伍扩大的结果。瓦子的经营内容既有物质方面的又有精神生活方面的,反映了宋代商业领域的扩展。 图片链接:体会瓦子的热闹与繁华 史料链接: 材料一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 材料二一位历史学家这样描述宋朝的生活画卷:“当时欧洲国王的生活水准仅仅相当于洛阳的一个马夫。” 问题探究:请问宋代哪种地方可能出现材料一的这种景象?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答案提示:瓦子;材料二说明了宋朝的繁荣与富庶。 ②杂剧 概念链接: 杂剧是一种把歌曲、宾白、舞蹈结合起来的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杂”

最新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1-6课知识点汇总

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1、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城长安,杨坚是隋文帝,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2、隋统一的意义: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3、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正式确立。 5、科举制度确定的意义(积极影响) 答:①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②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 1 300多年 6、隋朝的灭亡时间618年,灭亡的原因①隋炀帝的残暴统治,导致农民起义爆发②营建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修筑长城和驰道,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③隋炀帝三次东征辽东,使人民无法正常从事生产劳动。④隋炀帝好大喜功,纵情享乐,奢侈无度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②广纳贤才,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的宰相。 ③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制定法律,减 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 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④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⑤加强对西域的控制 补充:③④是贞观时期推行的一系列革新措施 3什么是贞观之治: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历史上称之为“贞观之治” 4、大臣魏征被称为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他回答唐太宗的话 5、武则天时期看到骆宾王的文章很爱惜 6、武则天时期的措施: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重视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 定基础 7、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1)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 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8、唐玄宗在位前期,年号为开元,当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补充题:科举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含答案)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学习目标】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到达地区及意义等相关史实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正确评价戚继光 3.知道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4.认识郑和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学习戚继光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学习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____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__________,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1405—________年,______率船队_____次下“西洋”。满载着中国的、精美瓷 器、上等茶叶和漆器以及金银货币。先后到达亚洲和______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 3.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作出了伟大贡献。 4.元末明初,到中国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的日本武士和奸商,被称为“_______”。 5.________,国力减弱,松懈,倭寇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 6.(1)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________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2)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消灭了_______、______两地倭患,东南沿海倭患基本解除。 7.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___________。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的居住权。 二、合作探究 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戚继光有哪些高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三、练习巩固

1.“继张班立功异域,开哥麦探险先河”,这幅对联主要称颂的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C.郑和下西洋 D.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2.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A.东南亚各地 B.阿拉伯海沿岸 C.地中海东岸 D.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明朝能够实现郑和“七次下西洋”壮举的根本原因是() A.海外交通发达 B.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指南针的应用 D.造船技术高超 4.明朝时,儿歌“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来抵挡”所赞颂的是() A.岳飞抗金 B.文天祥抗元 C.戚继光抗倭 D.郑成功收复台湾 5.戚继光曾赋诗明志:遥知夷岛浮天际,未敢忘危负年华。从此可以了解到他的志向是抗击哪 国侵略者() A.西班牙 B.葡萄牙 C.日本 D.荷兰 6.下列中外交往的史实中,哪一项与其他三项不属于同一性质()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葡萄牙入侵 D.郑和下西洋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永乐(明成祖年号)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 (1)材料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这一事件有什么历史意义? 四、课后反思 参考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教案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七年级 2、学科:历史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查阅资料,收集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的事迹或故事。 【教学课题】 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记住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建立及巩固统治的措施;民族融合的表现。分析元朝在我国历史上的贡献,培养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问题,锻炼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辽阔,民族融合加强,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册中国古代史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中的第12 课,在中国古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辽宋夏金,政权由统一走向分裂,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与汉族政权并立,而蒙古族建立元朝,统一全国,使政权分立走向统一,顺应了历史的趋势,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统一全国的政权,同时开启了元明清的统一政权时代的到来。所以,本节课内容多,知识点碎,但又承上启下,因而十分重要。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求知欲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和规范,他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对古代史的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他们对历史朝代的更迭并不清楚,所以,需要给学生构建一个清晰的朝代更迭脉络。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基础知识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解决,探究知识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同时配合小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刚刚同学们听到的歌曲叫《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在我国古代,这个美丽的草原曾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家呢?对,蒙古族。 当13 世纪的曙光升起的时候,在蒙古高原上勃然兴起了一个雄劲、强悍的民族,这就是蒙古族。这个马背上的民族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统领下,曾经完成过震惊中国乃至世界的伟业,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篇章。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2 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二、点明学习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6课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总第16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 对外关系的概况。 2、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 影响。 3、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 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学习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学习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回答以下问题: 1、标画并记忆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次数、范围、最远、规模、意义等相关知识。 2、了解戚继光抗倭的历史背景,简述其抗倭的经过。并明确其抗倭的意义。(可分组 讨论完成) 3、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居住权的时间,为什么说是“攫取”呢?(分组讨论完成)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2、我们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 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 (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 (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三)拓展延伸: 通过刚才我们对郑和下西洋经过的学习了解,你觉得为什么六百年后的今天,郑和仍值得我们纪念?(郑和下西洋对我们的影响与启示。) (结合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到达美洲对照表思考)

(四)系统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 示意图: (五)巩固训练: 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 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 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 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 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 A、台州 B、温州 C、福州 D、泉州 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 A、1553年,1999年 B、1554年,2000年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检测作业

2020年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检测作业 一、选择题 1.假如让你拍摄一部以唐朝历史为题材的电视据,下列哪一情景不可能出现() A.武则天选贤任能发展生产B.吐蕃使者来长安求亲 C.唐玄宗整顿吏治注重文教D.唐太宗平定安史之乱 2.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 60035人,平均每年约 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A.重文轻武B.休养生息 C.重农抑商D.科教兴国 3.著名文化学者王立群这样评价古代一位帝王:“烽火燃,五十年,陈桥驿站披旗冕。披旗冕,定江山,杯酒之间销兵权……还一个,盛世繁华,文煌武烈。”他评价的是() 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4.“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危害之大。”宋太祖这一政治理念实施后产生的影响是()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②使得军队战斗力增强 ③士人更加受到尊重④提高了官僚集团的整体素质 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②③ 5.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了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将军,做铁莫做针。”材料说明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以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A.重武轻文B.重农抑商C.奖励耕战D.重文轻武 6.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下列措施中最符合这一治国理念的是()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案

《北宋的政治》教案备课时间课题北宋的政治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 实,了解赵匡胤实施集权措施的背景条件,具体的措施,这些措 施导致重文轻武的历史结果。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赵匡胤为什么要实施集权的原因,和具体的措施 的分析,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 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我们做的任何事情, 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 君主的权利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 这个历史的铁律。 教学 重点 赵匡胤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重文轻武政策的表现与影响 教学 难点 赵匡胤集权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阅读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故事,了解北宋建立的基本内 容 讲授新课: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一)北宋的建立 老师讲述:北宋建立的时间、地点、建立者、方式 环节时间 3 5

(二)局部的统一 教师设问:北宋建立后,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有没有结 束?对于藩镇割据局面,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都做了哪些努 力? 学生看书本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北宋完成的是局部的统一。 (三)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太祖问:“天下自唐季(唐朝末期)以来,数十年间,帝王 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 他奇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让学生分析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局动荡的原因是什么?提 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教师归纳:赵匡胤本人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当上皇 帝的。为了防止类似兵变的重演,也必须加强中央集权。 杯酒释兵权的故事导入,宋太祖都有从哪些方面加强中央集 权的? 课件展示:措施(1)、军权(削其精兵) ①、“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②、统调分离,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重而无发兵之权 设立枢密院,枢密院有调兵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 的将帅却无调兵权”。教师讲述:枢密院调兵要奏禀皇上, 没有皇帝的命令,任何人无权调动军队。 17 ③更戍法: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项措施的利与弊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16课单元综合测试题 新人教版

第1-6课 一、选择题 1、“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这首诗称颂的唐朝全盛时期是指 A.唐太宗统治后期 B.唐玄宗统治后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 D.武则天统治前期 2、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A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临朝听政,开创殿试 C重用人才,奖励生产 D在“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历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时期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4、唐朝时进入全盛时期是指() A.文景之治B.光武中兴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5、武则天的统治被后人赞誉为() A.开皇之治B.开元盛世 C.贞观之治D.“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6、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A.慈禧太后 B.叶卡特琳娜二世 C.武则天 D.萧太后 7、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那么饮茶之风全国盛行是在 A、清朝 B、明朝 C、隋朝 D、唐朝 8、开元通宝是唐朝通用货币,唐以后历代货币都以它为范式。那么开元是谁的年号 A、唐高祖 B、唐太宗 C、唐高宗 D、唐玄宗 9、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其治国举措的共同点是() A、设节度使 B、抗击突厥 C、建立行省制度 D、重用人才 10、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史称()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11、隋唐时期,青年李进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12、我们现在的高考有“文科状元”、“理科状元”,而科举考试中也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分,“武状元”最早出现于 A.武则天统治时期 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太宗统治时期 D.唐玄宗统治时期 13、1905年我国废除了科举制,那么科举制的历史最早应追溯到() A.汉朝 B.隋朝C.唐朝D.宋朝 14、现今,国家公务员招考一般采用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下列皇帝中亲自出题面试,首开殿试之举的是() A.隋文帝 B. 唐太宗 C. 武则天 D.唐玄宗15、贞观年间,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是 ( ) A.文科 B.武科 C.进士科 D.医科 16、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式形成于:() A.汉武帝时 B.隋文帝时 C.隋炀帝时 D.唐太宗时 17、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的科举制度形成于()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18、科举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A.能言善辩,委以重任 B.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C.分科考试,择优录取 D.品评人才,注重门第 19、下列情形可能在唐朝发生的是 A.兵部接到金国入侵的消息B.商人用交子用扬州购买丝绸 C.儒生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D.瓦舍正在讲岳飞等英雄故事 20、唐玄宗时,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是 A.策论 B.诗赋 C.肆曲 D.骑射 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唐太宗 材料二:“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见下图(大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常在此塔下题名留恋。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 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 中国学过去的。——孙中山 以上材料都是围绕我国古代哪种选官制度而言的?该制度正式诞生于哪个皇帝在位时? 该制度经过不断完善,形成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个阶段。其中殿试开始于哪个皇 帝? (3)科举制有什么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有什么感想?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忆昔》 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精品教案

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宋朝城市娱乐活动;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里的勾栏瓦舍)你前面我们学习了宋代的政治、经济等内容、在经济里,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那么,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一)概况 1.(多媒体出示问题:宋代都市的基本概况)教师讲述:宋元时期都市的基本情况(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二)瓦子 2.(多媒体出示材料,瓦子的名称的来历)读材料,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材料:什么叫?瓦舍?呢?吴自牧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瓦舍者,谓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 3.(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的基本情况介绍)读材料,学生抢答瓦子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4.(多媒体出示问题,瓦子兴起的原因)结合教材分析讨论瓦子兴起的原因 答案提示: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三)元杂剧和节日

1.(多媒体出示问题,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兴起 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学生抢答戏剧表演的表演形式是什么?兴起的朝代和兴盛的朝代分别是什么时候? 答案提示:杂剧。宋代和元代。 2.图片展示 3.看图,学生抢答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节日?在宋元时期还有什么节日? 答案提示:春节(古代叫元旦)。 4.(多媒体展示诗句)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以下诗句描述的是哪些节日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 灯火家家有,笙歌处处楼。——苏轼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陆游 答案提示:依次为中秋、元宵节、端午节。 目标导学二宋词 (一)宋词 1.音频展示(多媒体播放诗歌朗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多媒体出示对?词?的定义:词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3.(多媒体展示简单的表格,让学生填空)提读教 教师指出:珍妮机的发明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工业革命开始于一系列机器的发明。 目标导学三元曲 1.教师简要介绍词的基本情况。(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元曲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多媒体出示问题:元曲的代表人物)学生抢答元曲的代表人物 答案提示: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等,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三、课堂总结 工这节课,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一起去了生活在北宋去感受宋代气象万万千的都市生活。在文学领域,主要成就是宋词和元曲的发展。生活在今天的我们,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应该树立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培养社会责任感!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习题精选一、选择题: 1.世界各国开始把中国人成为“唐人”开始于( ) A.明朝 B.清朝 C.隋朝 D.唐朝 2.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 ) A.晁错 B.玄奘 C.鉴真 D.僧一行 3.中印文化交流史上最杰出的使者是( ) A.阿倍仲麻吕 B.崔志远 C.尺带珠丹 D.玄奘 4.今天的印度半岛,唐朝时成为( ) A.天竺 B.波斯 C.大秦 D.大食 5.传说中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发生在( ) A.唐太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玄宗时 D.唐中宗时 6.进口产物居唐朝首位的是( ) A.大秦 B.天竺 C.新罗 D.波斯 7.《大唐西域记》的作者是( ) A.崔志远 B.鉴真 C.晁衡 D.玄奘 8.唐朝时期,外贸活动频繁的诚实有( ) ①长安②洛阳③广州④扬州⑤敦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

9.下列事件不属于中国与日本交往的史实是( ) A.日本商人来中国经商,日本物品居唐朝进口首位 B.贞观年间来中国的遣唐使有10多批 C.日本人参照汉字创制了文字 D.由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 10.唐朝与亚、非、欧各国友好往来达到前所未有的盛况,其根本原因是 A.对外交流非常便利 B.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C.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 D.制度先进,疆域广大 二、列举题: 11.列举唐朝对外交往活跃时有频繁外贸活动的城市。 12.列举唐朝时中日、中印交往中的著名使者。 13.列举与唐朝往来密切的三个亚洲国家。 三、读图题: 14.图中的人物是谁? 15.他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16.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 17.他有什么著作? 参考答案: 1.D2. C3. D4. A5. A6.C7.D8.A9.A10.B 11.长安、洛阳、广州、扬州 12.鉴真、玄奘 13.日本、新罗、天竺 14.玄奘15.西游天竺,求取佛经。16.他是著名的佛学大师 17.《大唐西域记》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朱文条)

课题: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上课班级七(1)班备课教师朱文条上课时间2017年5月12日第12周星期五 教学目标知识 与能 力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过程 与方 法 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 教学难点外国贡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法运用启发与探究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 学法指导学习小组合作、探讨 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达成目标Ppt、时间 导入一、导入部分: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 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 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问题 复习导 入新课 p1- 3 2分 钟 初学新知二、郑和下西洋 1、读文本郑和下西洋第一自然段,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和 目的有那些? 2、想一想,郑和航海途中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 3.郑和下西洋的经过(到达范围及双方互动)郑和的船 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 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5、郑和为什么能够成功完成远航? 学生自学,讨论反馈 了解金政 权是如何 建立并发 展的,了解 女真民族 及其首领 完颜阿骨 打的事迹 P4- 26 15分 钟 合 作探究引导析疑三、戚继光抗倭 1.背景(什么是倭寇?) 2.抗倭经过(戚家军) 3.平定倭寇过程及结果 结果: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抗倭取得胜利 4.意义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5、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学生自学;讨论、回答 通过学 习宋金战 争的相关 史实,了解 岳飞抗金 的相关史 实以及宋 金对局面 的形成。 P27- 37 10分 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精品教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郑和船队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众说纷纭,一说宣扬大明威德,《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一说寻找建文帝,《明史·郑和传》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一说发展贸易缓解财政支出,有史料称郑和下西洋使“贫民致富”“国用充足”;另有包抄帖木儿帝国、扫荡张士诚旧部、解决军事复员问题等说法。面对这么多的说法,我们该取哪一种观点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郑和下西洋 1.读教材,回答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案提示: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2.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 3.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 答案提示:(1)时间:1405-1433年。 (2)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图片展示。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纪念邮票

5.根据图片和教材,学生分组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影响。 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 1.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2.史料解读。 材料一:鸳鸯阵。 材料二:继光为将号令严,赏罚信,士无敢不用命。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之。大猷老将务持重,继光则飚发电举,屡摧大寇,名更出大猷上。戚继光用兵,威名震寰宇。然当张居正、谭纶任国事则成,厥后张鼎思、张希皋等居言路则废。任将之道,亦可知矣。 3.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 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一起带领广大军民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4.学生分组讨论对戚继光的正确评价。 答案提示: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5.拓展延伸,结合材料二,分组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案提示:(1)这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2)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英勇。(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配合作战,体现了民族向心力。(4)戚继光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目标导学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葡萄牙侵略澳门的概况。 答案提示: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 三、课堂总结 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后者表现为冲突与战争。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后了。 3 板书设计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2课

- 1 - 第12课《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学教案 主备人:姜燕 课型: 新课 审核:历史备课组 集体备课时间 : 备课组长签字: 班级: 第 学习小组 姓名: 分数 〖学习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文天 祥的抗元斗争、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大都的繁荣、频繁的中外往来、行省制度的建立、民族融合的发展等基本史实。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文天祥在反元斗争中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高尚的气节。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起来的强大的政权;元朝统一全国,疆域幅员辽阔;行省制度对内地和边疆实行有效的管辖,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中外交往频繁 【学习重点】 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 【学习难点】行省制度 〖导入新课〗: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 一、“一代天骄”统一蒙古 蒙古族生活在北方__________ 上,________ 统一蒙古。_______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__________ ,建立蒙古国。从此,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元朝建立:_______年 __________建立元朝,次年定都于_________即今__________。 2、南宋灭亡: 年,被元朝灭亡。 3.元世祖的政绩: (1)农业方面:a 、 重视发展 ,多次下令禁止蒙古贵族 做牧场。b 、治理 ,推广 的种植,北方农业得到恢复和发展。 (2)运输方面:a 、令人开凿 河和 河,粮船可以从 直通到 ; b 、开辟了规模空前的 ,粮食运输逐步以 为主。 (3)元朝商业:元朝商业繁荣, 既是政治中心,又是闻名世界的 。 (4)对外交往:意大利旅行家 ,在 时来华,他的《 》 描述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5)行省制度的建立: a 、目的: 。 b 、措施:元世祖在中央设 ,地方设 ,简称“行省”。 我国 的设立,始于 。 (6)对边疆的管辖:元政府加强对 的管辖, 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还加强对 的管辖。 三、民族融合的发展 (1)、元朝时,许多 来到边疆,为那里的开发作出了贡献。 (2)、 包括 ,大量迁入 ,同 等杂居相处。 (3)、原先进入 的 、 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4)、 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 人、 人,信仰 ,他们同 、 、 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 。 (5)、意义:元朝境内大规模的 ,促进了 四、【课堂检测】 1、西藏正式成为我国的一个行政区是在( ) A .唐代 B .元朝 C .清朝 D .新中国成立后 2、下列属于成吉思汗历史功绩的是( ) A.建立蒙古政权 B.建立南宋政权 C.建立西夏 D.建立元朝政权 3、下列关于我国结束分裂割据,实现大统一的封建王朝的排序,正确的一组为 A .隋-西晋-秦-元 B .西晋-隋-元-秦 C .秦-隋-西晋-元 D .秦-西晋-隋-元 4、“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哪个民族是在元朝时才融合形成的新民族? A .维吾尔族 B .回族 C .苗族 D .白族 5 ) A 、到江南贩运棉布 B 、经运河到杭州游览 C 、从刘家港海运大米到直沽 D 、到西藏经商受到驻藏大臣的热情接待 6、材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是谁的名言?是哪朝人? 2)元政权是由谁在什么时间建立的?何时统一全国? 3)此材料表现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4)此材料出自哪一作品?“汗青”指什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宋元时期出现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荣景象;掌握宋元时期文化娱乐活动和节庆习俗的变化; (2)了解宋元时期的宋词、元曲等文学成就; (3)理解宋元时期都市文化生活与经济繁荣、城市发展的关系; (4)通过对宋词、元曲作品的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 生的鉴赏力。 2.过程与方法 1、搜集有关宋元都市生活的历史资料,逐步学会阅读、理解和处理历史信息,形成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2、对优秀宋词作品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以增强对元代戏剧艺术的了解。 《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感受文学作品体现出的个人情感与经历,体会其中折射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特征。宋元时期的一些文化名人不仅给后代留下了传世之作,也给后代留下了值得学习的品德,如辛弃疾的为国建功抱负,关汉卿的同情人民疾苦等。 【教学重点】 瓦子、宋词和元曲。 【教学难点】 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史料、多媒体课件 !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清明上河图》。 教师讲述:这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它反映了宋代万千气象的社会风貌。那么宋代人们的都市生活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当时在节庆风俗方面都有哪些讲究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万千气象的宋元时代的都市和文化一课。 二、新课学习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宋元时期的城市 教师讲述: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仅在商业、贸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发达,而且在社会生活方面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北宋东京(大相国寺)、南宋临安、元朝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 展示宋代城市繁华的相关图片。 图片展示《河南开封大相国寺》。教师指出:在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感受大相国寺当年的繁荣场面。 2、瓦子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瓦子”和“勾栏”“瓦子”里面为什么很热闹 学生回答: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因为瓦子里面有专供表演的“勾栏”,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表演项目,如说书的,唱曲的,演杂剧的,耍杂技的,表演蹴鞠的等,还有提供交易的摊位,出现了各种服务性的行业,如卖饮食、药材、古玩、字画的,还有剃头、相面、算卦的。图片展示《清明上河图》中的瓦子。 学生思考:瓦子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瓦子的产生是城市繁荣、商业发展、市民阶层扩大的结果。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相关史事”,明确北宋都城开封的兴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同步练习(包含答案)

第6课北宋的政治 (答案见后) 一、单项选择题 1.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儿童启蒙读物,是北宋初年一个书生编撰的。据考证,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其中为首是“赵”姓。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其主要原因是() A. 当时赵姓人口多 B. 赵姓起源很早 C. 编者姓赵 D. 宋朝皇帝姓赵 2.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 五代十国更迭 B. 赵匡胤陈桥驿兵变 C. 朱温建立后梁 D. 太祖杯酒释兵权 3. 北宋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关于北宋建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后唐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驿兵变,夺取政权,建立北宋 B. 北宋定都洛阳 C.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再次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D.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4.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A. 陈桥驿兵变 B. 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局面 C. 黄巢起义 D. 隋炀帝的暴政 5. 右图展示的是宋朝的一位皇帝用这种办法解除了一些大将和节度使的兵权,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的故事。这位皇帝是() A. 赵匡胤 B. 李世民 C. 刘彻 D. 嬴政 6. 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

施。下列措施中属于军事方面的是() A. 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并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B. 重用文臣,采取重文轻武的政策 C. 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D. 在宰相之下设置若干副宰相,与宰相共同议政 7. 以下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政府机构设置情况。其中,属于北宋的是() 8. 北宋初年,大将符彦卿驻军大名府,专横一时,目中无人,963年,太祖任命京官周渭为济知县。周渭到任时,符彦卿到城外迎接,周渭却趾高气扬,仅在马上拱手作揖而已。见此情景,符彦卿心中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其原因是() A. 周渭是朝廷命官,身份特殊 B. 地方权力分离,互不统属 C. 节度使职位低于知县 D. 地方节度使由知县负责任命 9. 宋代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通判还有一职责,“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由此可见,通判() A. 单独掌握地方的行政权 B. 掌握地方的军、政、财权 C. 行使对地方的监察权 D. 兼有地方的监察和行政权 10. 转运使是我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实行这一措施的最主要目的是() A.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完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并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条件、目的、时间和盛况,分析理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②了解戚继光抗倭的事迹,正确认识戚继光抗倭在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中的重要地位。引导学生综合评价戚继光为民族英雄,以提高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分组讨论通过在地图上指、描或演示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形成历史的时空概念,观察能力、识图能力和历史想象能力。 ②收集与郑和、戚继光有关相关资料,使学生学会从教科书或教科书以外获取信息,学会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思考和能自主探究学习,学会正确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与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他的远航增进了我国同亚非各国的交流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教学难点】 郑和能成功地实现远航西洋的条件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图示分析法等。 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等。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明朝的对外关系的资料,并加以整理;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教师出四张中国人民邮票,这些邮票(1985年)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史实?

生:郑和下西洋。见第2张PPT。 过渡: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解开这个神秘的面纱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个板块: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第一篇章:郑和下西洋 师:介绍郑和(1371—1435)明代杰出的航海家。——郑和,本姓马,小名三保,云南人,回族。他家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朝拜过伊斯兰教圣地麦加,这使郑和从小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由于他在朱棣夺取皇位的斗争中多次立功,明成祖朱棣即位后,他被赐名郑和。人称三宝太监,是我国明朝著名的航海家,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见第6张PPT。 课件展示:学生看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见第7张PPT。 师提问:西洋是指什么地方? 学生活动:现在文莱以西各地和印度洋沿岸地区。 教师提问:郑和的船队会遇到哪些困难?见第8张PPT。 学生活动:1、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 2、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 3、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思考讨论:郑和为什么能够下西洋?见第9张PPT。 学生活动:1、明朝国家强盛统一,政治清明,有雄厚的经济基础。 2、明朝造船业发达,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3、指南针及航海图的利用,为航海创造了条件。 4、郑和不畏艰险,勇于进取的精神及出众的个人能力。 5、统治者的支持。 教师:点评学生的讲述。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1、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见第10张PPT。 2、起止时间:1405——1433年。 3、次数:先后七次。 4、主要人物:明成祖、郑和。 5、出发地点:刘家港 6、到达地区: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7、意义:郑和的远航,加强了明朝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