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资本主义是怎样调整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在我国理论界,传统观念一直认为,资本主义自进入垄断阶段以来,资产阶级通过一般垄断转形到国家垄断的调节,以达到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目的。我个人认为,这只是从宏观上进行剖析,过于笼统,应该进一步从微观上予以分析,才能做到较深入的论证。

马克思说:股份公司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93页。)。资产阶级就是运用股份公司这一形式,不断扬弃已经陈旧的资本组织形式,来达到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关系,以促进生产力,这种调整不会触动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却能在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中,不断地推动着资本主义向前发展。

早期资本主义,由于生产力发展有限,企业想要发展,只能在个别的分散的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小型企业之间进行合并,企业或者在同一部门里以小吃大,或者把许多小公司合并成少数几家大型公司,以达到对某一部门垄断地位,这就是横向兼并所形成的托拉斯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这种托拉斯生产关系能够扩大企业规模使社会生产进一步社会化,可以使企业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投资费用,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下半期,在美国东北部地区,从奥尔巴尼到布法罗之间,原有11条各自独立经营的互不衔接的属于中小企业家控制的小型铁路公司,效率低,速度慢,成本高,更不能进行统一的连贯运输。大资本家范德比尔特以其强大的资本实力,把这11条分属不同企业主的小型铁路公司进行了横向兼并,组成了一家大型铁路股份公司——纽约中央铁路股份公司,并增加了五条铁路线,把这些分散的小型铁路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统一的纵贯美国东北部的运输干线。这家铁路公司通过大量横向兼并,形成了运输干线,铁路运输量大幅度增加,成本急剧下降,利润迅猛增长,公司很快就兴旺发达起来,成为一家庞大的铁路托拉斯组织股份公司。与此同时,东北地区统一干线的形成,方便了地区运输条件,加速了地区商品流通,有力地促进了东北地区的经济繁荣。

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托拉斯组织形式要进一步发展,已不能适应生产力水平的需求,逐渐变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19世纪下半期的美国,在各个垄断集团基本上分割了美国大陆铁路网的势力范围之后,铁路企业为了扩充实力,继续进行横向兼并,就出现了平行运输,交叉运输、迂迥运输和返往运输等一系列不合理运输,大大降低了铁路运输的效率,托拉斯股份公司就成为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这是美国铁路运输早期衰落的原因之一。

由于早期的美国资本主义,地区割据严重,开始修建铁路时,有实力在美国大陆兴建统一线路的公司为数有限,大部分是各家公司划地分割。后来,实力强大的铁路公司兼并一些衰落公司,逐步把分割的线路连成一线,形成了越来越多的统一铁路线,很快超过了应有的合理限度,这些超过原有限度的平行铁路线带来了不合理运输,造成很大浪费。如美国南方太平洋铁路公司原来势力范围主要在西海岸,后来把势力伸向南部,把华盛顿州的波特兰和

得克萨斯州的新奥尔良连接起来,不久又兼并了海岸系统铁路公司,把铁路延伸到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形成横贯大陆的统一线路,一跃而为美国第三家最大铁路公司,把原来属于其它铁路公司的运量抢夺过去,造成不合理的远距离平行运输,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资本主义利用股份公司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本组织形式的变换,是通过大量纵向兼并形成的康采恩股份公司,垄断组织通过康采恩把一个部门的原材料和动力燃料的开采,产品各个工序的制造,副产品的加工以及运输、销售和金融等再生产环节组成一个统一体的联合体,这个联合体能使技术改造有可能实现,能减少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有利于组织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加强竞争能力。因此成为公司进行资本集中的重要手段。20世纪20年代,资本主义第二次兼并高潮期间,康采恩就成为股份公司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措施。20年代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经济发展较快,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进行大规模纵向兼并形成庞大的康采恩股份公司之后产生的。

20年代初,美国美孚石油公司通过大量纵向兼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具有完整生产体系的联合企业,控制着勘探、开采、冶炼、运输和销售等所有再生产各个环节,该公司拥有的石油和天燃气蕴芷量大部分分布在众多的亚非拉国家,在20多个国家设有数十家冶炼厂,拥有近百艘油轮,进行往返运输,它的销售机构更是遍布全球,在世界燃料市场上经营着近万个加油站,成为当时美国最大的康采恩之一,不仅使该公司长期垄断着美国石油工业,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整个石油工业的发展。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专业化和协作关系的出现,这种“大而全”的康采恩组织形式已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必须予以进一步调整。于是,一些部门的庞大的联合企业为在零部件和工艺加工专业化生产基础上进行整体装配所替代。

20年代以后,庞然大物的福特汽车公司康采恩联合体已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企业组织形式,其因循守旧,不思改革,生产就逐步缓慢下降。与此同时,通用汽车公司把原来的联合企业形式进行了组织调整,打破了联合体的格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专业化与协作关系,生产很快有了突破性发展,在短时期内就赶上并超过了福特,执美国汽车工业之牛耳。

不管是通用还是福特,由于长期来企业机制运转主要依托于康采恩组织形式,这个统一程度相当高,时间相当长的康采恩,虽然在经营管理上经过专业化经营改造,但痼疾难返,后遗症难治,以致直到二次大战后,很难与日本汽车公司相抗衡,通用的资产额是日本的丰田和日产两家汽车公司的总和,而在汽车生产成本上却远远高于这两家公司,是世界上汽车生产成本较高的生产厂家,这是康采恩组织形式后遗症所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垄断组织继续采用托拉斯、康采恩等组织形式来调整生产关系已不足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他们不得不改弦易辙,另寻出路。一些大型公司兼并了多部门企业,把一些互不关联的部门凑合在一起,进行多样化生产和劳务,形成一个多部门生产的混合体,这种进行多部门经营的多样化企业称之谓混合联合股份公司。这种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种新的资本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企业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采取局部调整生产关系的一种措施。

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每个部门的垄断程度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这一界限,企业

家拥有更多的资本就不可能在本部门内实现资本化,不可避免地使资本流向别的部门,哪里有利可图就流向哪里,哪里利润高,就会集中更多的资本,于是,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就在这种流动中得以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新部门、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谁能控制这些日新月异的新兴技术,谁就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获取高额利润,所以,企业纷纷向新兴产业部门渗透。战后,出现的计算机、宇宙航空、半导体、激光等部门利润高,发展快,成为企业趋之若鹜的部门,钢铁、纺织、铁路等部门纷纷转移阵地,这样,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就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

混合联合股份公司的这些有利因素,对当时经济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20世纪50、60年代西方经济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本集团采用了这种混合联合股份公司,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结果。

但是,时隔不久,混合联合股份公司的消极因素日益显露出来。

大规模混合兼并导致企业规模十分庞大,管理体系非常杂乱,流通费用迅速增长,非生产人员比重提高,货币市场上资金漂泊无定,影响资金市场的稳定,加剧了生产、市场和资金的不稳定性,从而造成更大范围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对整个经济起着消极作用,延缓了经济的发展。

一个股份公司原来经营的部门和行业,有着熟练的生产技能,畅通的流通渠道,有保证的销售市场,一旦进入新的领域,生产过程不熟悉,打进新的市场,需要与原有市场保持者进行争夺,难以与之抗衡,很难适应新市场的需求,从而生产下降,利润减少。

整个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长期滞胀局面,对西方经济是一次沉重打击,它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从深层次去找原因,正是微观经济出了问题,企业组织内部机制运转失灵,多样化的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暴露出来的矛盾对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到了20世纪80年代,混合联合股份公司日益严重的后果,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从《美国统计摘要》提供的官方资料可以看到,80年代美国兼并高潮实际上是对混合联合股份公司大力调整时期,1986年是80年代兼并高潮的高峰年,与1980年相比,企业的兼并数增长了2.8倍,而舍弃卖出的兼并数为13.6倍,舍弃卖出原来多样化经营的兼并活动比整个兼并行为要大上5倍之多(注:美国商务部普查局:《美国统计摘要》,政府出版局,华盛顿1990年版,第534页。)。

通过80年代股份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原来一些与本企业生产毫无关联的生产部门进行了舍弃,企业结构予以合理化,企业生产效率有了一定程度提高。摩根?斯坦尼公司经济学家约翰?保罗斯对美国制造业企业调整后劳动生产率状况研究的结果,1973-1980年美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增长率为1.6%,1981-1986年调整后的劳动生产率上升到3.7%(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兼并浪潮》,1987年会汇编,第41页。)。通过80年资本组织形式的大调整,为美国企业内部机制运行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就是90年代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微观经济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飞速增长,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其生产资料占有形式社会化进行了又一次重大调整,出现了跨国公司这一资本组织形式。跨国公司这一股份公司形式之所以迅猛增长是诸多因素决定的。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是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各个

国家的企业都力图用跨国公司这一组织形式,通过世界市场机制,利用他们的先进科学技术,丰富自然资源,雄厚的资本势力,多种人力资源以及优势的市场条件等,把一国再生产过程转移到世界上有利可图的地方去,并以此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积累的增加,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控制在少数资本集团手中,国内已有投资市场均已瓜分完毕,争夺国内投资市场竞争极其激烈,所费代价相当可观。与此同时,再生产过程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日益增长,形成巨额货币资本。这样资本集团国内投资场所相对狭小与日益增长的货币资本之间的矛盾,使得资本集团手中的巨额货币资本越来越多地在国内找不到有利可图的场所,其结果必然是把资本输往国外,寻求可以获得高额利润的国家和地区,于是跨国公司应运而生。

国际经济关系最初是以交换使用价值,获取比较利润为主,主要形式是各国之间的贸易。随着各个资本集团纷纷进入世界市场,对世界商品市场分兵把守,彼此割据,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日趋激烈。在争夺世界市场斗争中,资本集团为了维护本国市场不受侵犯,广泛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设置了重重贸易壁垒,商品输出受到阻碍。为了打破这一局面,资本集团采取跨国公司形式,越过东道国的关税壁垒,更多地采用资本输出办法,在国外直接投资,从而占领东道国的市场,并与其它国家资本集团进行争夺。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劳力、技术水平有各自的特点。跨国公司一方面能充分运用本国资源,调动本国技术优势,进行合理配置资源,另方面,能利用本国不足的其它国家的资源,借助国外的廉价劳动力,先进技术,达到节约社会劳动,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同时,世界各地区按照本国本地区的生产有利条件进行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不仅使各国资源、劳动力和技术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还使用专业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易于提高技术水平,采用先进技术。

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世界商品、资本、科技、信息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流动的速度日益加快,规模迅猛扩大,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以及互联网迅速扩及全球,把全球各个国家越来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资本集团有可能克服空间障碍,操纵数千公里以外的复杂的设备,把分散在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最优条件组合起来,使得成本低、利润高、市场范围大、协作范围广,这样,在客观条件上具备了规模宏大的有显著跨国性质的资本集团。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得以长期稳定发展,跨国公司功不可没。资本组织形式向跨国公司转化,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在跨国公司转形推动了经济发展的同时,把资本主义原有的国内矛盾转换成为全球范围的矛盾,激化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以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出现了既协作又分工,既联合又争夺,既垄断又竞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这就加强了各国之间矛盾的复杂性。生产与资本国际化的深化,加强了各国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联系与矛盾,使各国在生产和金融领域等方面的斗争日益尖锐化。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迅猛增长,传统产业日益衰落,经济的发展,结构的调整,使得各国资本集团经济利益矛盾加剧,在世界经济形势大变化的条件下,各国资本集团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集团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有的资本集团实力处于不利地位,逐渐衰落,各个集团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保住自己实力地位,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转移,跨国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激化了这些矛盾。

当前,各国资本集团增强国际竞争实力以达到国际垄断为目的,集团利用跨国公司在全

球范围内形成一个个强大的一体化组织,在不断增长实力的基础上,加强垄断实力。各个资本集团都具备强大的实力地位,在国际市场上进行激烈竞争,如果不进行规模庞大的资本积累,扩大自己资本实力,就不能立足于世界市场,就不能取得优势,就有被对手打败的危险,也就不能保住自己原有的资本,这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因此,跨国公司的扩张进一步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

跨国公司是资本集团为了对外经济扩张,攫取最大限度利润,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生产、销售网,控制所在国家的经济的一种国际化资本组织形式,这一组织使东道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蒙受许多经济上的损失。跨国公司使发展中国家处于经济上依附境地,为外国资本所控制,资源受到掠夺,不能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把污染工业转移到这些国家,使发展中国家广大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受到毒害;发展中国家的单一经济模式难以摆脱跨国公司的制约,使得发展中国家经济长期处于贫穷落后的局面。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所作所为,进一步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跨国公司股份组织形式所带来的社会化程度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它却使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出现了新的趋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冲突呈现出新的特征,整个世界难以安宁。

20世纪90年代下半期以来,跨国公司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跨国公司资本组织形式与横向兼并形成的托拉斯资本组织形式相结合,组成新型的规模庞大的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组织形式,是资本主义在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运用新的生产关系调节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

社会经济的发展周而复始,事物发展过程仿佛是向原来方向回归,但是,它们都是在更高层次上的重复。当今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是在20世纪初托拉斯股份公司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后者是规模小,主要在国内,而前者则规模庞大,具有跨国性质大型股份公司。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新产品日新月异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包罗一切科学领域的创新,不可能在一切科学领域里保持领先,同时,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地位,又必须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据优势地位,而企业之间尖端技术的转让不是轻而易举的,一家企业要想在同一类产品提高本企业产品的档次,在技术上更上一层楼,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跨国兼并手段,获得对方企业所有权,增强垄断势力,并掌握最新尖端技术,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新的矛盾与斗争,各种力量对比在进行大幅度调整与重组,各个资本集团实力对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有的集团经济实力迅速膨胀,有的集团处境困难,实力相对削弱,各个资本集团为了保住自己的实力地位,都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性转移。20世纪90年代中期新一轮兼并浪潮就是一次势力范围重新组合的战略性兼并,资本集团通过横向兼并机制在同一部门同一产品同一市场上,在世界范围内组成新型的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增强垄断实力,加强集团地位,分割势力范围。当时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封面文章的标题就是,“为了争夺霸权而竞争”,“大些、大些、更大些”,“美国正进行新一轮大公司时代”,其目的在于“扩大规模,控制市场,迎接内外竞争的挑战”(注:[美]《商业周刊》,1995年9月11日。)。根据欧盟官方资料,自90年代以来在欧盟跨国企业兼并中,有一半以上的兼并活动都是在同一部门同一行业内为了扩充垄断势力而进行的横向兼并(注:欧洲共同体委员会:《竞争政策报告》,布鲁塞尔1995年版。)。美国竞争理论专家

迈克尔?波特认为衡量一个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指标,就看它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的份额。

美国飞机制造业一向雄居世界之首,波音与麦道两家大型飞机制造公司控制着世界市场大部分份额,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欧洲资本集团为了打破美国的垄断,与美国飞机制造业相抗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生产机身,美国生产机翼,西班牙生产尾翼,最后在法国总装,把欧洲飞机制造业各国优势统一组合起来,形成强大攻势,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对美国两大飞机制造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形成了很大威慑,美国飞机制造业称霸世界的地位遭到了动摇,波音与麦道两公司老板清楚地知道只有联合起来、予以合并,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才能维护自己的实力地位。这两公司的兼并是争夺飞机制造业全球霸主地位的严峻斗争,它不仅在美国引起极大反响,而且在欧洲更引起朝野震惊,在这场事关国家命脉的斗争中,欧盟委员会亲自出马予以干预。面对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洲空中客车积极采取措施,与合并后的波音展开了针峰相对的斗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原由4家公司组成的1家联盟组织松散公司,目前合并为一个组织紧密的经济实体,成为新型飞机制造国际托拉斯组织,进一步发挥联合优势。

在汽车工业方面,形成新型国际汽车托拉斯股份公司更是引人注目,1998年全球范围内的汽车工业大兼并,是争夺世界汽车工业势力范围,又一轮新的兼并德国的欧洲最大汽车公司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兼并美国3大汽车公司之一的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意义深远。在一个经济部门里通过兼并形成全球性垄断地位的国际托拉斯,波音和麦道的兼并是一个典型,但这次兼并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而奔驰兼并克莱斯勒走在一个经济部门内跨越两个发达国家的特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是突破单枪匹马,独来独往传统兼并的一次创举,是资本集团组成特大型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用新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20世纪60年代,世界上有52家大型汽车公司,到90年代末,只剩下20多家,有人估计本世纪前10年,全球性的跨国汽车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可能只剩下10家左右,说明资本集团利用这种特大型国际托拉斯股份公司来调整生产关系还有可能进一步发展,但这种发展趋势将会带来一系列不可预测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以来,始终都是处于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中,(垄断前由于矛盾不突出,调整也不明显),资产阶级在各个历史时期,变换不同资本组织形式的股份公司,调整了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性质时,经济就发展,当社会经济还来不及或无法改变股份公司形式,来适应生产力性质,进行调整时,经济就呈停滞状态,两种趋势同时并存,相互交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就这样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向前发展。然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是不可能解决的,最终必将由资本主义胎胞里孕育着新的社会形态取而代之。

【小知识】

1、组织结构=f(组织结构,结构间关系)

2、组织结构设计的目的:为了取得“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

3、大型企业集团分类:跨行业的,跨地区的,跨国经营的,跨所有制的;

4、著名经济学家科斯教授认为:企业组织和市场体制是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企业组织是通过行政命令来引导生产,市场体制是通过价格来引导生产。

语法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2.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捧热”了马克思的《资本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了大学课堂。2017年4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学习《资本论》克服经济危机 B.《资本论》没有过时,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D.《资本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有学者说:“资本家发财致富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的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聪明狡黠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工资不是越来越高了吗?工人的待遇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上述观点() ①力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②企图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④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 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 ③出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生产力标准是社会评价根本标准

怎样理解作为社会评价根本标准的生产力标准 一、何为生产力标准 生产力标准是指把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判断我们路线、方针、政策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我们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制度是否优越和进步的根本标准。 生产力作为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应当是其潜在形态、流动形态、物化形态的综合和统一。其实质是标志人类摆脱自然的奴役而获得自由和解放的程度,即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在多大程度上把自然界的必然性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使自然界成为人的无机的身体,并且生产出多少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使用价值。因此,生产力是直接基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形成的,是在人和自然的斗争中得到相应发展的。一方面,自然界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它们不会自动地变成人的无机身体,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必须经过人的能动改造,实现人对自然功能的让渡和自然对人的功能的逼近,才能造成现实的生产力。另一方面,人和自然又具有同一性,即“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关系制约着他们之间的狭隘的关系,而他们之间的狭隘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 生产力首先是评价社会进步的历史标准,即生产力既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根源,又是一切社会进步的最终表现,它的发展决定着社会结构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4页) 当“生产力标准”在我国已是一个具有确定含义的概念的情况下,唯有“生产力标准”才是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标准,进一步解放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是判别一切社会制度(社会形态)优越与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标准。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力量,生产力发展的经济指标是物质财富生产增长的速度,社会进步首先是由它显露出来的。恩格斯在《共产主义原理》中说过:“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

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六章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小商品生产者分化的基础上产生的。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就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剥夺广大农民是资本原始积累全部过程的基础。 3、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上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制度,它的建立在经济上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 第二,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4、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内容。 5、货币和资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表现出来。 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一货币一商品(W—G—W)。商品生产者出卖商品换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另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一商品一货币(G—W一G)。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特定的商品,然后再出卖商品换回货币。 6、商品流通形式和资本流通形式这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1)买和卖的顺序不同。前者是先卖后买,后者是先买后卖。 (2)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前者起点和终点是商品,后者起点和终点是货币。 (3)流通中充当媒介的东西不同。前者是货币,后者是商品。 (4)流通的内容不同。前者是不同使用价值商品的交换,后者是流通终点的货币数量大于起点的货币数量。 (5)流通的目的不同。前者是取得特定商品以满足商品生产者自己的需要,后者是获得更多的货币。 7、资本流通的完整流通形式是:G—W—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从流通中取得的货币在数量上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这里G’=G+△G。△G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值额,称为剩余价值(m)。 8、资本流通的根本特点就是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发生了价值增值。G—W—G’这个公式,对一切形式的资本都适用。这一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所以,它表现为资本的总公式。 9、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值。从形式上看,(掌握)资本总公式是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进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商品价值量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值。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值。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10、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也就是要说明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首先,价值增值不会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值。其次,价值增值也不可能发生在W—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值。最后,价值增值必然是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货币所有者必须购买到某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它存在于活的人体中,并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发挥出来。 12、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 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 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第28页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每个方面举个例子。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生产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⑴构成生产力基本要素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⑵生产工具(劳动资料)是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 ⑶劳动者是生产力中的能动要素,起主导作用,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 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⑴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智能性要素,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即”“一般生 产力”,它渗透于生产力三个实体要素之中,它可以转化为劳动者的知识 a. 它对现代生产力发展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引起生产力成倍或跳跃 式发展。 b.现代科学技术明显的超前性,是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客观依据。 同时它日益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先导和基础。 c.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最主要的驱动力并日益成为推动 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d.高科技及其产业的崛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和实践佐证。 e.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意义: 1.它是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江泽民 2.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3.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才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 也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4.要尊重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③生产力的物质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⑴生产力具有物质性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其三大实体要素(劳 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都属于物质范畴。 ⑵生产力具有社会性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⑶生产力具有历史性,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们总要继承前人改造自然所 取得的成果。 ④顺应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做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⑴先进生产力是集中体现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以此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 ⑵先进生产力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是相对于落后生产力而言的,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⑶在我国当前,先进生产力有三重含义: 1.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劳动者,这是先进生产 力中间的人的因素;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作为劳动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生产出物质产品的活动,这是人类社会劳动的共性的一面。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要素都被资本家所占有,由此决定了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更是作为价值增殖过程而彰显其本色。资本家的投入,一部分购买了机器、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资料,另一部分购买了劳动力。这两部分在生产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生产出新的产品,只转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不发生增殖。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而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的。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远高于资本家所预付的劳动力价值,从而形成了剩余价值,使得一般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 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 由此可见: 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这就是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在揭示资本价值增值秘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透过现象认识资本的本质。 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质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劳动的关系。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决定教育的发展 本章目的 1、了解教育的经济功能和对经济的影响 2、了解教育的政治功能和对政治的影响 3、了解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社会的影响 4、了解教育促进人类个体发展的功能 5、理解和掌握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规律 经济一词,在应用于中有多种含义:有时是指经济基础,有时是指经济活动,有时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日常用语中,有时指节约或节省等,我们这里讲的教育和与经济和关系,主要是指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而言的。 教育与经济的关系,总的说来,是经济决定教育,教育反作用于经济。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方面,教育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离不开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这首先是因为,现代教育需要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同时,现代教育也把经济与生产作为它的基本“市场”,它所培养的人才,首先并且是大量投入不动声色经济和生产领域,为此,它从经济和生产的发展中获得其基本动力。 经济和生产的进步之所以越来越离不开教育,这是因为现代的生产日益成为科学的生产,成为科学物化的过程。而科技的进步、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规定教育培养的人的劳动能力的规格 社会物质生产对劳动力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客观需求,这种需求,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水平中是不相同的。在原始社会,人们进行生产的手段主要是自己的身体,人既是制作和使用简单工具的劳动者,又是天然的劳动工具本身。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是体力和自然增长和实际锻炼过程。到了古代社会,劳动能力的生产和发展,主要表现为骊农业和手工业技艺的掌握和提高。这个过程是子承父业,师徒授受方式和世代相传和劳动实践经验的积累过程。人的劳动能力的形成,尚不需要学校教育的专门培养。工业革命打破了对技艺的保守,人们开始依靠知识代替和延伸人的体能进行生产。“新的生产力要求生产工作者比闭塞无知的农奴更有文化,更加伶俐,能够懂得机器和正确地使用机器。”这种生产劳动者要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单靠在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难以适应。社会生产力开始直接向学校教育提出它的要求,使学校教育把培养从事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学校教育划分为两个系统,一是专为资产阶级子弟设立的学校,另一是为劳动人民的子弟设立的学校。这两个系统在入学年龄、学习内容、修业年限等方面均有不同。两条轨道,不相交叉,在教育史上称为“双轨制”。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他们取消了双轨制,除了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以外,主要是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结果。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在生产中不断应用,生产劳动智力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对生产者劳动能力的规格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使生产得以正常进行,必须实现生产力中人与物二个因素的统一,即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要与生产资料的物质技术属性相一致,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决定了人的劳动能力再生产的每一次都必须在更高质量的水平上进行。 (二)社会生产力制约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的教育内容 为培养适应一定生产力要求的劳动者,使他们符合规格,就必须使受教育者掌握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知适应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与培养劳动能力有关教育内容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地充实和更新。 在古代,生产技术只是作为一种直接的生产经验被劳动者本人所掌握,体现在直接的生产方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释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解释 生产力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他们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结合起来, 从而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力量, 也就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它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包括三个要素: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力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部分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性质的主要标志, 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科学技术被应用於生产过程, 渗入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之中, 可引起他们素质的变化, 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 从而转化为现实的直接的生产力.因此, 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的具体内容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方面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决定人们在生产中一定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一定的交换关系、一定的产品分配和消费关系.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比较活跃,生产关系是形式,则相对稳定,按照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内容要求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必然发生矛盾。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就是决定与反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进一步展开和具体化。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 1 )生产力的状况(包括生产力的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状况、性质和形式。 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质的阶段上,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每一种现实的生产关系都是建立在一定性质和水平的生产力基础之上的。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08页。) ( 2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既是决定的因素,又是最革命的因素,整个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开始的。 马克思指出:“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就使原来由它所建立并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变得越来越不能适应,以至不能继续保持其稳定不变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关系就不得不进行部分的变革以继续维持它的存在;而当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生产力继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就必须进行全面的变革,以新的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原来的、业已丧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产关系。所以,旧生产关系的灭亡、新生产关系的创立,都是客观的必然。 *注意: 生产关系的变革不可能自然而然的发生,它必须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在阶级社会中,是通过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进行的革命斗争而实现的。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人的文明素质的提高 王 莹 (贵州大学马列部,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辨证统一的,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就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关键词:生产力;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916(2009)022******* D evelopm en t of soc i a l productive forces and person ’s c iv ilized qua lity enhancem en t WANG Ying (Dept .ofMarxis m,Guizhou Univeisity,Guiyang 550025,China ) Abstract:The hu man is an i m portant fact or in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orces,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is the dialectical unificati on .W e realize pers on’s all 2r ound devel op 2ment,must take the scientific devel opment concep t as the instructi on,carry out the quality educati on,i m p r ove the entire nati onal quality,and combine the devel opment of s ocial p r oductive f orces with the i m p r ove ment of the quality of the civili 2zati on of the whole nati on . Key words:p r oductivity f orces;quality;all 2r ound devel opment 1 人是生产力中的重要要素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指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在物质生产活动,即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共同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能动的、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活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在没有“活的劳动”参与时,只是可能的生产力,只有“活的劳动”才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进而变为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既要增加和扩大物的要素,也要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而增强和提高人的要素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人既是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建立生产关系的主体因素,也是生产资料的支配者。因此,发展生产力,必须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 在劳动者的主导因素中,大体又可分为两种:一是人的体力和智力,即劳动能力。二是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热情和献身精神,即劳动动力。它们是自然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没有进入实践和劳动活动之 前,它们是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而一旦进入劳动之中,它们便随着人的活动不断地发挥出来,成为一种和自然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现实的物质力量。人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献身精神,“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1] 。这种力量是人的主观需要的表现,是人的生产活动的精神力量。它与人的体力和智力所不同的是,在劳动过程中并不直接作用于自然物质,而是作用于劳动者,控制着劳动力的活动和发挥。 生产力是“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2] 的统一,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合力。劳动者文明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大小的重要因素。劳动者的文明素质不是“直接的生产力”,需要通过劳动者和劳动工具物化到劳动对象中,才能成为“直接的生产力”、现实的生产力。 2 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收稿日期:2008212210 作者简介:王 莹(19822),女,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 ? 03?第19卷 第2期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Vol .19No .22009年 6月Journal of Xin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 Jun .2009

郑州大学15年春季《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7章在线测试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阶级斗争根源于不同阶级(C)。 A、在政治态度上的根本对立 B、在思想观点上的根本对立 C、在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 D、在社会分工的不同地位 2、革命的根本问题是(B)。 A、建立革命政党 B、国家政权问题 C、创造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 3、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是(D)。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 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 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D)。 A、社会发展史和自然界的发展史是完全相同的 B、社会的发展进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是一个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D、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5、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B)。 A、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B、生产工具的状况 C、劳动对象的利用 D、劳动者的思想觉悟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包括(ABCDE)。 A、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B、在阶级社会里阶级斗争 C、社会革命和改革 D、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E、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 2、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有(ABCDE)。

A、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B、推动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C、促进人们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 D、促进生产关系及生产结构的变革 E、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 3、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表现在(CDE)。 A、能决定历史发展趋势 B、能改造历史发展规律 C、能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 D、在斗争中起核心作用 E、对社会发展起某种促进和推动作用 4、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在于(CDE)。 A、它可以改变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B、它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它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 D、它使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E、它可以使革命阶级受到锻炼和改造 5、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有(ABCD)。 A、认清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B、用阶级分析方法 C、用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 D、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 E、古为今用,为现实服务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资本增殖过程的统一? 首先,我们来看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是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1、工人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与支配下劳动。2.由于工人的劳动和生产资料都已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也就归资本家所有。 价值的形成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表现为一般的商品生产过程,任何商品生产过程都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即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所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价值增殖过程:作为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表现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价值形成过程。而这个一定点就是资本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恰好为新的等价物所补偿,那就是单纯的价值形成过程。如果价值形成过程超过这一点而持续下去,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另一部分是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就是剩余劳动时间。剩余价值就是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点就是使整个劳动时间超过这个“一定点”,从而使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表现为价值的增殖过程,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综上可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又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试谈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上) 第一章成本价格与利润 商品价值中由剩余价值构成的要素越大,这些中间价格的实际活动余地也就越大。 这不仅能够讲明日常的竞争现象,例如某些低价出售的情形,某些产业部门的商品价格异常低廉的现象等等。我们下面将会看到,政治经济学迄今没有理解的关于资本主义竞争的差不多规律,即调节一般利润率和由它决定的所谓生产价格的规律,也是建立在商品价值和商品成本价格之间的这种差不之上的,建立

在由此引起的商品低于价值出售也能获得利润如此一种可能性之上的。 第二章利润率 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依旧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依旧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如何样看,对资本家来讲,差不多上无关紧要的。尽管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制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制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因此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因此情形就更是如此。我们将会看到,利润率能够不变,然而它能够表示不同的剩余价值率。 商品包含的价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刻,那个劳

动的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构成。而对资本家来讲,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的物化在商品中的那部分劳动构成。商品包含的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尽管它同有酬劳动一样,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同时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制造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资本家的利润是如此来的:他能够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的某种东西。剩余价值或利润,恰恰确实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的余额,或者讲,确实是商品包含的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的有酬劳动额的余额。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的余额。因此,那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那个比率能够用分数m/C来表示,其中C表示总资本。如此,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m/v不同的利润率m/C=m/(c+v)。 用可变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的比率,叫做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的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由于计算的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的不同的比率或关系。 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的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的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讲也是动身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讲是看不见的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关系 21世纪是人类不断创造,积累,传播和应用知识的世纪,也是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世纪。富国与穷国之间的社会生产力发展之间的距离正在扩大,富人与穷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同时拉大,而这些差距拉大的实质是知识差距的扩大。那些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都是先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发展差距。知识发展战略应是21世纪最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所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于提高国家社会生产力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已经没给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留下多少空间,它们再也不可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再耗费200的时间,有计划,按步骤的完成从农业化——工业化——服务化和知识化社会的演变。唯一有可能使我们能跨越其中的某个阶段,实现飞跃的就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生产力系统中起着第一位的变革作用,科技革命特别是高科技导致生产力成倍地增长和跳跃式的发展;它日益成为生产的先导,在科技与生产的关系中,生产是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技术则是先导;它的进步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经济增长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当代生产力发展与经济增长中,科学技术因素已成为首要因素。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就要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教育,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学技术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所以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学技术是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最重要因素。科学技术创造财富,促进发展。科技的革新不仅有利于促进经济持续增长,而且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包括改善人民的营养结构,控制重大疾病,降低死亡率,节约资源和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等等。 当今的世界已进入知识爆炸性和扩散的时代,知识就是赢得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式武器”。相对中国总人口而言,知识资源是中国发展最稀缺的资源。在过去的20多年,影响中国发展的许多硬“瓶颈”,如能源供给“瓶颈”,交通运输“瓶颈”,粮食生产“瓶颈”等,都己有很大的改观,知识资源严重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最主要“瓶颈”。我国市场已经整体上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市场缺乏的不再是资金,而是新技术,新产品,新专利和新需求。中国实施知识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使所有人口普遍受益的知识基础设施,扩大人们的知识数量,增加知识资本投资,以知识促发展。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习型社会。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的人力资本存量(定义为15——64岁人口乘以人口平均受教育年数)翻了一翻,中国人力资本存量由占世界总量的17%提高到24%。其中人口转变因素贡献为45.2%,教育水平提高的因素贡献为54.8%。今后20年,由于劳动人口从高增长迅速转变为低增长甚至为零增长,中国人力资本存量增长将主要依赖于教育因素,通过大规模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和卫生的投资,以及有效的劳动力流动,从而加快中国的经济发展。 与此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现今我们国家在教育领域存在的问题: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方面的差距十分显著;在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确定未来的知识发展的战略框架是当务之急。在这一战略中要特别强调对“软件”的投资和对人力资本投资,以促进知识与信息要素流动,提高知识与技术要素生产率。经济追赶实质是知识追赶 所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发展科技和教育。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是科技进步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历史唯物主义称之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其基本内容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变化的方向;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发展变化,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其变革的方向和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和要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只有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够深刻地认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第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基本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的,因而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还存在着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某些因素和环节。因此,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必须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体制中不适合生产力的方面和环节进行深入的改革,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认真总结以往在脱离生产力盲目变革生产关系问题上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坚持与生产力状况和所有制结构相适应,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有利于我国经济优化结构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是在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 2、怎样理解在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中生产方式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影响社会发展的诸因素在此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地理环境、人口条件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地理环境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表现在: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场所,是人的存在和活动的基础,离开地理环境,人类就不能生存,更谈不上发展。首先,地理环境能影响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其次,地理环境能决定生产部门的分布从而形成某一地区生产的特点。再次,地理环境能制约一个国家生产发展的潜力。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人口因素对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第一,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自然基础。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不可能有物质生产,也形成不了人类社会,更谈不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口是社会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不同的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首先,最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口数量应是同社会的生产和科技水平要求相适应的人口数量。其次,人口素质越高就越能适应生产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就越能推动社会的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