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的前史。”资本的原始积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结果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发点。

在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始于15s世纪的后30年,经过16世纪达到高潮,并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才结束。资本原始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用暴力掠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它导致了席卷欧洲的圈地运动与“羊吃人”景象。其中,在英国表现的最为典型。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一直延续18世纪末。欧洲大陆的圈地运动主要发生在18、19世纪。资本家和封建贵族通过各种手段把大片农民的私有土地围圈起来据为己有,改作养羊的牧场。“羊吃人”的圈地运动一方面使地主贵族牟取到巨额利润,变成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另一方面导致大批农民被赶出家园,沦为两手空空的流浪者。

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重要方式。其主要形式是奴隶贸易。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中叶,西方国家为了向美洲殖民地种植园和矿山提供劳动力,从非洲掳走大批黑人作远程贩卖,这就是血腥的非洲奴隶贸易。“大西洋奴隶贸易”延续4个世纪之久,给非洲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是黑非洲历史上一段最黑暗的时期。奴隶贸易为西欧资本家带来了巨额利润,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上述一切,大大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进程,中各个过程充满了征服、奴役、劫掠、杀戮,它表明资本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随着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的彻底变革有了强烈的要求,这就是,在政治上完成资产阶级革命,用资产阶级政权取代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权。在当时,地主阶级同农民的矛盾极端尖锐,封建统治已被农民战争严重动摇的情况下,新兴资产阶级李永广大农民和其他程向劳动者的力量,通过暴力手段,展开夺权斗争,首先1640年英国资产及开始反对封建革命,并于1688年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从17世纪到18世纪末西欧各国资产阶级

先后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利用国家机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行其便,如:取消封建行会制度和封建特权,借宿封建割据,形成统一民族国家和国内市场,开展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逐渐完成了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的转变,形成了国际分工,开拓了国际市场。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所发生的产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以后所经历的第一次科学技术上的变革,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和产业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跃,使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生产方式而确立起来,结果创造出一个资本家阶级和一个人数远远超过资本家阶级的产业无产阶级。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过程,我们发现这一切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尤其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财富表现为一种惊人的庞大的商品堆积,商品似乎就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细胞。但是,回望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商品经济并不是只在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甚至我们可以发现原始社会末期就存在着偶然的以物易物的交换。显然,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虽然是资本主义社会最主要的经济形式,商品的生产和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那并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那么是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1、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所以,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必须从理解劳动力成为商品入手。

资本最初都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我们必须要明确,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当做货币的货币和当做资本的货币是有着本质区别的。只有当货币能够为其所有者带来增殖的时候,或者说这个钱是用来赚更多的钱而不是用作其他的时候货币才具有了资本的意义。

货币怎样从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升格为资本?我们要考量的是货币怎样增殖?是贱买贵卖吗?当然不是,这样不符合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即便如此的话,人人都贱买贵卖最终必会扯平。但当资本家在商品市场上,用手中的货币买到一

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在使用过程中会创造出更多更大的价值,情况就不一样了,事实就是如此,当劳动力转化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变成了现实。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人的劳动是任何社会进行生产都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基本要素,没有劳动就不可能有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

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在封建社会后期发生的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形式上是“自由”、“平等”的买卖关系,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马克思指出:“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雇佣工人则由看不见的线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二)劳动力商品的的价值和实用价值

和所有其他商品一样,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有着与其他商品不同的特点。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⑴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⑵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由于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在不同的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劳动者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和构成是有区别的,而劳动力价值的最低界限,是由生活上不可缺少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一旦降到这个界限以下,劳动力只能进入萎缩状态。

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正是由于这一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一个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而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也就变成了资本。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购买的是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劳动是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它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具有能创造比自身价值大的价值的特点,正因为如此,资本家才购买劳动力进行资本主义生产。

2、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

资本家在购买了劳动力之后,就离开流通领域,进入生产过程。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资资料的生产过程,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所谓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和所有其他社会的劳动过程一样,人们通过不同形式的劳动生产出不同用途的产品,如纺织工人织布,制鞋工人做鞋。但是,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第一、工人在不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出卖劳动力给资本家,劳动力在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就属于资本家,工人是为资本家劳动。第二、工人的劳动产品全部属于资本家所有。由于工人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由于生产资料属于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的成果即工人的劳动产品必然属于资本家。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还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之所在。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的动机,就是无休止地采取各种方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这样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就是剩余价值规律。“像自然据说惧怕真空一样,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百分之二十,就会活泼起来;有百分之五十,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百分之百,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百分之三百,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

价值增值过程或剩余价值生产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资本家购买的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了补偿劳动力的价值,从而形成剩余价值,这是价值形成过程转变为价值增殖过程的关键。(比如说资本家付给工人一天工资为十元,让工人一天工作八小时,

八小时工作工人能创造二十元价值。那么,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进入生产过程就获得了价值增值。工人八小时劳动其中只有四小时补偿了资本家垫付的工资,还有四小时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了)所以,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时间其实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即必要劳动时间,一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即剩余价值生产时间综上所述,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就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生产剩余价值就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无偿占有剩余价值则是资本家发财致富的秘诀。

(二)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⑴不变资本(c)——购买厂房、机器、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为存在形式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价值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⑵可变资本(v)——以劳动力为存在形式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转移到新的产品上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而且生产出剩余价值。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其重要意义:第一、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它表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第二、这种区分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反映这种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m′=m/v 或者是剩余劳动和必要劳动的比率,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三)剩余价值的两种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价值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也

就越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之所以能采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来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是因为工作日是一个可变量,但工作日的延长不可能是无止境的。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生理因素;第二、社会道德因素。采用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主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劳动生产力不高的同时无产阶级自身的力量不够壮大的条件下。当无产阶级队伍壮大而且在政治上自觉之后,这种方法就受到制约。(举例,五一劳动节的来历)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情况下是可以实现的

例如,工作日为12小时,其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各为6小时,m/=6/6=100%。如果工作日长度不变,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至3小时,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到9小时,m/=9/3=300%,剥削程度提高了两倍。

在资本主义社会,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由于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所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来实现的。

由于个别企业采用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因而缩减了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但在销售商品时仍按社会价值出卖,于是,这种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就会比其他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几部和无产阶级反抗资本家的力量增强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当今资本主义生产中作用更加突出。

当代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生产的特点:第一,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扩大了。早期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的生产主要是物质生产部门,当代,,第一和第二产业这些传统的剩余价值生产部门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率在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不断不发展,那些从直接物质生产过程独立出来的产品开发、生产决策、市场分析、信息处理、设备维修、售后服务等

部门,都成为提供剩余价值的部门。第二,提供剩余价值的主体也在发生变化。当代的劳动者已由体力劳动者为主体逐渐向脑力劳动者转化(劳动者由蓝领向白领甚至金领、粉领、灰领转化)。第三,剩余价值生产的手段更加“文明”资本主义企业的管理由早期强化劳动强度的“泰勒制、福特制”(观看卓别林喜剧《摩登时代》逐渐被所谓的“行为管理”取代他强调对人的行为的激发与引导,重视对企业职工情感等高级需要的满足,以调动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如日本企业采用所谓儒家思想管理企业与员工)

(三)资本积累

受剩余价值规律的支配,资本主义生产必定是不断地增加投资,扩大再生产。实际上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从来不会将他所获得的剩余价值全部用来个人挥霍,他总是会将一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以追加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试生产在更大的规模进行。

把剩余价值作为资本使用,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不断地使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以扩大生产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来继续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不是由资本家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它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决定了资本家追求剩余价值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外,还必须扩大自己的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雇佣更多的工人,进行扩大再生产。

其次,资本主义的竞争规律作为一种强制力量,也迫使资本家不断地实行资本积累。只有不断地进行资本积累,资本家才能不断改进技术,扩大生产规模,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使自己在竞争中获胜。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通过对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过程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揭露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首先,资本家这次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只不过是上次从工人身上榨取到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次,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资本,不但要由工人在生产中补偿,而且在补

偿时还要加上新的剩余价值,从而从工人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

随着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产阶级手中,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则只占有少部分财富,进而不断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

资本积累不仅是社会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相对过剩人口

为什么资本积累会造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现象?这是因为由于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引起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所导致的。

怎样理解资本的有机构成?从物质形态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由生产技术水平决定的,这种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的比例就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资本的技术构成和资本的价值构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资本的价值构成以资本的技术构成为基础,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这种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来表示。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这是由资本的本性决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可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快资本积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扩大生产规模

在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扩大,在自然形式上,每个劳动力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在价值形式上,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可变资本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日益下降,从而资本有机构成得以不断提高。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有机构成存在着不断提高,使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可变资本所占的比重日益相对减少,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

也因此相对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原因在于:第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操作也大大简化了,资本家可以大量地使用童工、女工来代替成年男工,使用普通工人取代一些技术熟练工人。第二、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小生产者发生两极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加入了雇佣劳动者队伍。第三、随着资本主义竞争的加剧,一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加入到雇佣劳动者队伍中来。其结果当然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造成大批工人失业。

所谓相对过剩人口:就是劳动力供给超过了资本对他的需要,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它并不是社会生产发展所绝对不需要,而是由于他们不为资本价值增值所需要,使它们成为“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流动的过剩人口,第二,潜在的过剩人口,第三,停滞的过剩人口。

试问失业是资本主义社会独有的经济现象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可能出现失业?

失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不可避免。首先,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不提高,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将不断调整和优化,从而导致资源重新配置。在这个过称重,一方面,劳动力的转移不可能都是直接进行的,而是通过市场来配置,因此,总有部分人出于择业状态;另一方面,产业结构的升级变化对劳动者的要求更高,很多人再就业前需要学习培训,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生产和流通过程,机械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客观上也会导致对劳动者需求相对的甚至绝对的下降(如银行越来越多的用POS机器取代柜台服务就是为了减少人工,从而减低营运成本)。再次,随着城镇化趋势加大,农村人口城市化可供劳动力增加也可能会导致相对人口过剩。最后,市场经济的运行轨迹总想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从来就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这种经济的的波动必然导致对劳动力需求的波动,(如08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我省大量的农民工返乡)必须看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失业主要是市场机制的作用。资本主义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主要源于私人资本增值的需要。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形成的产业后备军,使资本主义生产的发

展随时都能获得可榨取的劳动力。产业后备军就象一个储存劳动力的“蓄水池”。第二、由于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资本还可以加强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大量过剩人口使资本家不仅从市场上购买到更廉价的劳动力,而且可以压低在业工人的工资,迫使他们提高劳动强度。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其自身规律的支配之下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这种增长的趋势为: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性,其表现为:生产资料的使用社会化了,生产过程成为许多人协同进行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老的程度日益加强;社会分工不断扩大,生产的范围从一个企业扩展到一个国家,甚至扩展到全球,这个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密切地联系成一个整体(如有人说,美国的经济一感冒,全球都打喷嚏)但另一方面,资本愈来愈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2012年8月20日美国苹果公司的的总市值突破6000 亿美元,占全球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完全服从于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目的,按照资本家的个人意愿来进行;生产的产品完全由资本家所占有,并按照他们的私利来进行交换和分配。这样,在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这种矛盾将会日益加剧,最终使得资本主义被一种新的、更能够适应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社会形态所代替。

(四)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

(1)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在这种制度下,资本家购买工人的劳动力是以货币工资的形式支付的,工人为资本家做工,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这种假象,就是雇佣劳动和历史上其他形态的劳动的不同之处。”(马克思语)事实上,劳动不能成为商品,也没有价值和价格。第一、如果劳动是商品,可以出卖,那么在出卖以前必须独立存在。但实际上雇佣工人在劳务市场上和资本家发生关系时,他的活劳动还没有发生。第二、商品的价值是耗费在商品生产上的社会劳动的凝结,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生产商品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说,劳动的价值有劳动时间决定这是一种毫无意义的表

达。第三,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具有价值而工资是劳动的价值,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是等价还是不等价呢。,如果是等价交换资本家将没有剩余价值了,如果不等价哪一位真价值规律不起作用了,而建立在商品生产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怎么没有价值规律的呢?

第四,工人为资本家劳动实在工人完成了他和资本家之间的买卖之后进如生产过程后开始的,这是,工人的劳动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之下进行的,它已经不属于工人自己的这种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怎么会拿来交换呢?

因此,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格,只有充分认识到这点,才能真正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的工资主要有两种形式即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他们一个是按照劳动者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一个是按照劳动者的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除此之外资本家还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在当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金、,劳动过程的复杂化和脑力劳动作用的加强,工人的实际工资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但工资与其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增长幅度来比,与通货膨胀的幅度来比,工资增长的幅度还是较小的。当前资本主义工资的增长丝毫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本质。

(2)剩余价值的分配。

虽说客观上剩余价值的确又由可变资本带来的,三资本家们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总是把剩余价值看着是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于富资本的产物或者增加额,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有可变资本带来的事实就被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利润,为了尽可能高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一定会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的资本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转投到利率较高的部门,在这种资本的流动最终的结果会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即在资本有机构成的不同生产部门仍然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在利润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虽然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不是唯一的占有者,商业资本家要获的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家要获得银行利润、土地所有者要获得地租,这些都是从社会总利润中按照平均利润率共同瓜分的。这

说明在资本主义社会,每个资本家所得的利润不仅取决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取决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程度。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剥削本质,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阶级斗争的经济根源,指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

马克思在分析剩余价值生产、积累、流通以及分配过程,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特殊规律的同事,也揭示了商品经济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如果撇开制度因素,这些规律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

2008年一场由美国金融市场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这场危机一时间不仅使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倒闭,城市破产,政府关门经济跌入低谷,,全球经济也陷入恐慌。某些债务危机与工人失业严重的国家出现社会动荡,工人游行罢工等等。经济学家认为当前,世界正在经历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那么,引发这场危机的原因是什么?

虽然,引发这场金融危机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它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在消费领域,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要的相对缩小的矛盾,特别是房地产无限扩张和普通老百姓的收入相对缩小的矛盾,当这个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爆发危机

(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不断的社会化。在高度社会化条件下的大生产,生产的分工与协作,市场的供应与需求等一系列经济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乃至需要在社会范围内根据社会的宏观需要进行统筹管理、调节。但是,这个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却是由各自追求自身最大限度利益的私人资本管理的,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剩余价值规律的驱使使得资本家无限度的追逐自身利润而很难关注自身之外的利益。因此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和生产的社会化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在矛盾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危机。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已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当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大批生产企业减产或停产、许多金融机构倒闭、工人失业,整个社会一片混乱。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这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决定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特点,使社会资本再生产也呈现周期性的特点,从一次危机开始到另一次危机的爆发,就是再生产的一个周期。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的表现,优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范围内的解决形式。,这种解决矛盾是通过破坏社会生产力这种强制性的方式实现生产和消费的暂时平衡。并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分析资本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解放了生产力,并创造了曾经前所未有的生产力,但是,也正是资本主义自身的生产力发展将要求冲破资本主义制度的束缚,呼唤新的社会制度来临。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读《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感 鉴于本书写的比较高深,而自己的专业知识比较浅薄,所以读本书时略感艰难,所以在此发表一下自己关于本书的一些读后感,其中会包含比较多作者所提到过的东西。 本书接连罗列出一大批不成熟的交易成本经济学的观点,并且说明了有关经济制度的一系列问题,并提拱了有关公共政策的一隅之见。 在第一章中,作者用交易成本经济学来研究经济组织问题提出的基本轮廓,让我们相信交易成本经济学确实大有用武之地。与研究经济组织的其他方法比较而言,交易成本经济学有以下特点:(1)更注重微观分析(2)在作出行为假定时更为慎重(3)首次提出资产专用性对经济的重要意义并用以解释实际问题(4)更加依靠对制度的比较分析(5)把工商企业看做一种治理结构而不是一个生产函数(6)特别强调私下解决问题的作用,重点是研究合同签订以后的制度问题。作者在剖析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特点后,先为我们论述了交易成本的性质,然后在研究合同示意图中交代了哪些方式能替代经济组织起作用,即垄断式合同,还有效率式合同,并且对利用这些方式要付出哪些交易成本作出分析。之后作者又分析了各种行为假定和代替合同的那些方式的关系,概括的介绍了合同入门知识,考察了在企业生活区的建设中会产生哪些问题,并简略地说明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其他用途,即对市场的纵向限制、价格歧视、政府管制和放松管制,然后进行总结。 其中,关于价格歧视,我想发表下看法。价格歧视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它不仅有利于垄断企业获取更多垄断利润,而且使条件相同的若干买主处于不公平的地位,妨碍了它们之间的正当竞争,具有限制竞争的危害。因而,世界各国的反垄断法规基本上都对它作出了限制。西方经济学中将价格歧视定义为:在同一时间对同一种商品向不同的购买者索取不同的价格。实行价格歧视是厂商为了获取超额利润的手段,要使价格歧视得以实行,一般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当市场不存在竞争,信息不畅通,或者由于种种原因被分割时,垄断者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实行价格歧视。第二,各个市场对同种商品的需求弹性不同。这时垄断者可以对需求弹性小的市场实行高价格,以获得垄断利润。第三,有效地把不同市场之间或市场的各部分之间分开。地区封锁和限制贸易自由的各种障碍往往有利于垄断者实行其价格歧视。经济分析表明,一旦产品的卖方形成了垄断,就非常容易形成价格歧视。价格歧视通常有三种形式:一级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和三级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种类似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模型,它可以使得社会福利达到最大,有效的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无剩余生产力。二级价格歧视可以看成是一种数量歧视,它主要是强调达到一定数量后的歧视,这在商场超市中是非常普遍的,也是很接近消费者生活的价格歧视。三级价格歧视和二级价格歧视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三级价格歧视主要是一种需求弹性的歧视,它强调由于细分市场的各个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的不同,而产生的一种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一个中性的经济术语,我们在分析价格歧视可能造成的种种弊端的同时也要看到价格歧视的优势,价格歧视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福利,而且也是一些企业生存下去的一种手段,但是价格歧视的不正当使用,也会损害市场的公平,影响服务质量,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当我们发现价格歧视会造成市场经济的紊乱时,政府就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强制性的法律来打压不正当价格歧视的行为,来维护一个健康和谐的市场经济,只要企业采取价格歧视不削弱竞争,不损害社会福利,不造成资源浪费,那么法律就应允许其存在。 在本书的剩余部分中,作者大幅的论述了纵向一体化的理论与政策。作者从其基本假设:资产专用性假设、人的有限理性假设和机会主义假设出发,证明了在动态的市场中契约是不可能完备的,然后在比较了短期契约、长期契约与纵向一体化三者的优劣的基础上,得出纵向一体化可以有效避免市场交易由大数目条件向小数目条件转变而产生的双边依赖可能带来的一系列风险,从而获得内部组织的如下优势:改善激励、增强控制手段以及保证信息流程的畅通。在这篇论文里,威廉姆森着重从市场失效因素入手,分别结合谈判环境和企业的结构优势,分析了为什么会形成生产的纵向一体化。 首先,他考察了静态市场,为全文以后的展开提供了一个参照系。在静态市场条件下,当存在双边垄断或双边寡头垄断的情况时,为避免在交易的价格条件方面出现无休止的争论,可以采取两种办法:一是实现纵向一体化使这种交易内部化,二是订立永久性的契约。此时,可以发生纵向一体化,但是并非必然出现的结果。 接着他一步步放松其假设,进行越来越合乎现实的推演。第一,由于存在契约的不完备性,对交易关系的不同安排会带来不同的结果。(1)订立永久契约会陷入两难困境:在所订立的契约不够详尽的情况下,各个独立的当事人为了对自己有利,会对有关条款采取机会主义的解释方式;巨细无遗地订约即使并非不可能,成本也是高昂的。这两方面都将使适应性、连续性的决策过程受到扭曲。(2)订立一系列短期契约会带来两方面问题:一是针对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所需的最优投资方式是订立长期契约,而这

语法知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的知识点总复习有答案

一、选择题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指出:到了宋朝“由唐朝中叶以前的门阀士族和均田户、部曲、奴客、贱民、番匠、奴婢等旧的社会阶级结构,转变为宋朝的官僚地主和佃客、乡村上户、乡村下户、差雇匠、和雇匠、人力、女使等新的社会阶级结构”。这一变化说明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社会生产关系出现了调整 C.租佃生产关系开始形成D.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质变 2.人类开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 B.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C.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3.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捧热”了马克思的《资本论》。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资本论》第一卷列入《世界记忆名录》。该书重新在一些西方国家成为畅销书,并进入了大学课堂。2017年4月13日,德国《商报》发表了<《资本论〉及其剩余价值》一文,其中写道:“直到今天,如果谁想了解为什么资本主义一再地产生危机,那么他就绕不过《资本论》这部著作。”这说明() A.资本主义国家可通过学习《资本论》克服经济危机 B.《资本论》没有过时,仍具有科学的真理性 C.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接受《资本论》的理论指导 D.《资本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特点 4.有学者说:“资本家发财致富是由于节约和对于劳役所得作出的牺牲的储蓄,再加上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聪明狡黠的投资”,“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人的工资不是越来越高了吗?工人的待遇不是越来越好了吗?”上述观点() ①力图美化资本主义制度 ②企图掩盖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③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④表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矛盾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5.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①推翻封建的君主专制 ②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资本 ③出现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新兴资产阶级 ④大批失去生产资料、有人身自由、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6.在历史上,西方资产阶级依靠暴力、通过掠夺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的两个基本条件形成。这两个基本条件是 ①有开办资本主义企业所必需的大量货币当作资本 ②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具体劳动时间 D抽象劳动时间 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 A供求规律 B价值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 3、马克思称“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指的是() A商品转换为货币 B货币转换为商品 C使用价值转换为价值 D价值转换为使用价值4、商品的本质因素是() A使用价值 B价值 C交换价值 D价格 5、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生产私有化和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商品的二因素是() A使用价值和价值B价格和价值 C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D价值和交换价值 7、商品的最本质的属性是() 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 8、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 A使用价值决定的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C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 C政治关系D思想关系 10、生产商品的劳动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其中具体劳动的作用是()。 A.创造新价值 B.创造剩余价值 C.创造必要价值 D.创造使用价值 1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 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 12、商品经济是通过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等价交换的经济形式,它的基本规律是()。 A.价值规律 B.剩余价值规律 C.竞争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13、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14、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D.哲学、历史 15、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B、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 C.雇佣工人的具体劳动 D.雇佣工人的抽象劳动 1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 A.剩余价值规律 B.价值规律 C.平均利润规律 D.竞争规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 质 标准化工作室编码[XX968T-XX89628-XJ668-XT689N]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人类社 会发展史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但也创造了很强的社会 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 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 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应当而且必须借鉴 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 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 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 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 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 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 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它是 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着功绩。 第一,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 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迫 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 (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

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

专题七“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内容的学习,认识资本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资本积累的作用及后果。 [教学重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与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积累 [教学方法] 利用多媒体,采取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绝大多数的人们说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时候几乎都爱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然而,少有人知道,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也曾说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马克思在两部著作中对资本主义的不同描述抑或是一种认识上的自相矛盾?还是其实都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种正确分析?让我们来认识一下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在马克思描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图景中“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在封建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变越来越成为生产力的发展障碍。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

两个:一个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而来,二十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反映这个时期地中海地区商业活动以及商人与高利贷者本性的文学著作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商品生产者手握有大量的资本,即大量的货币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愿意并有可能购买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来经营资本主义企业,第二,有大量的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他们除了身上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无产者)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成为被雇佣的工人 。这两个条件,最初是在封建社会末期形成的。其主要途径如下: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主要是城市小商品生产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出现两极分化一部分赚钱发财,开始雇工生产,变成资本家,一部分赔钱破产,沦为无产者。与此同时传统的的手工业者行会制度逐渐瓦解,多数作坊主在破产后最终同其帮工和学徒一起沦为雇工,以前手工作坊中的师徒关系逐渐转变为雇佣关系。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虽然商人和高利贷者早在奴隶社会就已有之,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人的财富大量积聚并渐渐地控制了小商品生产者,当小生产者逐渐沦为商人或高利贷者的债务人,乃至无力还债成为其雇工,而此时,商人则逐摆脱单纯的商人身份摇身一变成为工业资本家。 2、资本的原始积累 但是,不难发现,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方式无论是在速度上还是在幅度上都是比较缓慢的,“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15世纪末各种大发现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场的贸易需要。15世纪末美洲和通往印度航道的新发现,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要求商品生产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发展,,这一任务只能靠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来实现。于是,新兴资产阶级们为了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采用暴力的手段来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这就是资本的原始积累。 所谓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说:“创造资本关系的过程,只能是劳动者和他的劳动条件的所有权分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Unit 4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 1.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社会分工及生产资料和产品属 于不同的所有者 2.商品二因素是指价值和使用价值 3.劳动二重性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4.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职能: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 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 6.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 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2)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分 工这两个条件的存在,客观上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必 然具有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双重属性 (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 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7.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8.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9.价值规律在私有制经济中的作用: (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

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生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地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 A.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 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在商品经济社会中,按比 例合理分配社会资源的客观要求,是通过价值规律的作用而得 到实现的 B.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 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商 品生产者所产生的商品的个别价值只要低于社会价值,他即使 按照其低于社会价值的个别价值出售商品,即低价竞售,也能 获得正常收益,因为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所以,商 品生产者为了降低其生产商品的个别价值,以获取更多的经济 利益和在竞争中取胜,便力求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改进工作 方法,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 的发展 C.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个别商品生产者生 产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存在很大差别。生产条件好的商品生 产者,劳动生产力较高,其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 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有可能会发财致富。而那些生产条 件差的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低,其商品的个别价值高 于社会价值,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因而可能亏本,甚至破 产。这样,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引起商品 生产者的贫富两极分化。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私有制商品经 济中,是经常发生的,屡见不鲜。 10.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形成包括小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商业的发展和资本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特征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这里有三个要点。 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 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 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 (2)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 (3)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从理论体系上讲,本节阐述剩余价值理论,从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1)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条件。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2)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 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3)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从社会再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入手阐释该观点。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并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殖。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中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的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1.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这是因为()(2010年真题) A.资本家购买的是劳动力的价值 B.劳动力商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C.货币所有者购买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剩余价值D.劳动力自身的价值能够在消费过程中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 2、有一则寓言讲到:狐狸把鱼汤盛在平底的盘子里,请仙鹤来和它一起“平等”的喝鱼汤,结果仙鹤一点也没喝到,全被狐狸喝去了。这个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尽管资产阶级宣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 ) (2010年真题) A.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B.这种形式上的平等既是资本主义的本质 C.它的实质是将劳资之间经济利益的不平等合法化 D.这种平等的权利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之上的权利 【答案】ACD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因此不可避免地有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性。法律名义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由于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私有制和资本特权的基础上的,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事实上严重的不平等,资本主义法律的实质是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 3、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是考察经济生活运行的重要指标,假设某国去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万亿元,流通需要量为3亿元,若今年该国商品价格总额增长10%,其他条件不变,今年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2009年真题) A.4.2亿元 B. 3.5亿元 C. 3.3亿元 D. 2.4亿元 【答案】C本题考查的是货币流通规律的公式。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题干中给出商品价格总额24万亿,货币量为3亿元,所以可求出当年货币流通速度为8次/年。根据题干,今年的商品价格总额为24+24×10%=26.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今年流通中的货币量为26.4/8=3.3次。所以,正确答案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恩格斯曾经指出: 1马克思一生有两个伟大发现:一是唯物史观,二是剩余价值理论: 2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与发展的规律。正是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3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劳动力转化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1、劳动者是自由人, 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2、劳动者没 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得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的劳动力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封建社会后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形成,在资本的原始积累中,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掌握,而工人一无所有,只有向资本家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维持基本生活,实质上就形成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力的关系,劳动力也由此成为商品)P155(二)劳动力转化为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1.劳动力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养家、糊口、学习) 2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够产生新的更大更多的价值(资本家就是利用这个特点,用货币购买到劳动力之后,在消费它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收回自己原来付出的价值,而且还可以得到一部分额外的价值,这部分额外的价值就是剩余价

值,而资本家一旦得到了剩余价值,那么他之前付出的货币也就转化成了资本) 案例:现在很多农民在外面打工,因为一名农民工在工厂 里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远远大于他在家里正常务农的价值,付出的是同样的劳动力,创造的价值却一个在天一个在地,如果把在家正常务农一年创造的价值作为劳动力的真正价值,那么在位打工一年创造的价值比它多出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p156 (一)所有制和所有权:1、所有制:又称经济上的所有制,就是指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归谁支配,并凭借该 生产资料实现生产和获得剩余价值。2、所有权:就是法律 上的所有制,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相关的法律原则决定的。 3、二者关系:所有制是所有权的基础,它决定着所有权;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形态,为所有制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p157 三种剥削制度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 奴隶社会:以奴隶主完全占有奴隶人身为基础。(中国秦朝以前是奴隶社会,奴隶像牲畜一样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毫无人生自由。直到秦商鞅变法,废除了隶农制。) 封建社会:以农民对地主的依附为基础。(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土地全 部被地主阶级掌握,农民没有赖以生存的土地,只能租用地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教案资料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 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第三,剩余价值的分配规则及其结果。从两个方面看,其一,劳资之间对新价值的分配决定了剩余价值总量。其二,资本家各利益集团间对剩余价值的瓜分。资本主义不可避免的必须经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危机轮回。在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由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就使得经济危机有可能发生,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在剩余价值和竞争规律作用下,再生产的比例并不能被自觉遵守,周期性的经济位居在所难免,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占有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化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具有新的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总起来讲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具体说来有三个要点。第一,资本家阶级垄断了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第二,广大劳动者对生产资料“一无所有”而成为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佣劳动者。第三,资本家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成为社会生产的决定性动机和根本目的。这是一种采取商品经济形式、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通过拥有资本而占有他人劳动获取剩余价值的剥削方式。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与以往的剥削制度的区别在于,历史上一切剥削制度共同特征是:剥削者无偿占有被剥削者的剩余劳动,而资本主义剥削则表现为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1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基本知识点 一、资本主义的形成 资本主久产生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积累: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后果:一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二是说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是部掠夺史。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式;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及商品 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商品: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着者)与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属性)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对立统一:对立性: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互相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统一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生产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和商品二因素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三.价值量与价值规律 商品价值量: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坐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作用: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消极后果: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社会各个部门的配置,可能出现比例失调的状况,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一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四、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剩余价值的生产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物质资料生产过程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剩余价值的含义: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于1867年9月在汉堡出版,其影响力历经150 年风雨而不衰,至今对我们分析、理解现实经济问题依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十分丰富,其中“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的理论是()。 A.价值规律理论 B.商品二因素理论 C.劳动二重性理论 D.剩余价值理论 2、在马克思看来,在一切社会里,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都是由 A.金银构成的 B.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使用价值构成的 3、“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尝不出种植小麦的人是俄国的农奴,法国的小农,还是英国的资本家。使用价值虽然是社会需要的对象,因而处在社会联系之中,但是并不反映任何社会生产关系。”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出()。 A.使用价值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C.使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D.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研究商品时,之所以考察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使用价值是()。 A.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 B.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条件 C.满足人们需要的物质实体

D.商品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5、马克思指出“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过程;作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形式。”这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二重性是指()。 A.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C.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6、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A.商品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 B.商品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决定的 7、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所有者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相互自愿让渡商品所有权的经济行为。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相互交换的原因在于()。 A.两种不同的商品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B.两种不同的商品对人们有相同的效用 C.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都凝结了一般人类劳动 D.两种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8、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解决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矛盾的关键是()。 A.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商品交换的实现 C.能充当交换媒介的货币的出现 D.价值规律发挥作用 9、商品的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它是在()。 A.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中实现的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流通形式与商品流通形式的区别。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及其特征。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土地、设备、原材料等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剩余价值率。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超额剩余价值。 资本积累。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借贷资本和利息。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股份资本和股息。土地所有权和地租。土地价格。 2.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生产集中和私人垄断的形成。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的重要经济基础。垄断和竞争的关系。垄断利润。垄断价格。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双重作用。 3.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长期性。 要点讲解: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雇佣劳动制度。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沦为工人,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前提条件。 1、资本的概念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和一般表现形式,但货币并不就是资本,货币与资本的区别从静止状态看,是无法区分的,即从货币本身,无法判断它是不是资本,要想判断,必须从运动的过程看,即从货币流通与资本流通来看,才可以判断两者的区别。资本包含以下含义: (1)、资本是可以表现为各种形式的价值。可以是物,可以是货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必须有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其实质是资本剥削雇佣劳动。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形成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运行的前提条件,劳动者拥有劳动力所有权但丧失了生产资料、生活资料,是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重要前提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有不同于普通商品的特点,其最大的特殊性在于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过程能够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劳资关系的形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在一般意义上,所有制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相互间的社会经济关系,并表现为经济利益的体现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可以从社会在生产的三个主要环节说明这个观点。第一,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不仅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即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但这不等于说,资本的所有部分都能发生增值。资本的不同部分在生产剩余价值重的作用是不同的:不变资本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重要物质条件,只有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才带来剩余价值。从再生产来看,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和应对竞争的压力,单个资本的规模通过积累和集中两种形式而不断的膨胀,资本有机构成随之提高,其结果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产生,终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 第二,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增值。产业资本要连续不断的回圈,就不能处在某一种职能资本形式上,必须按一定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保持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性,必须保持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一次转化。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浅谈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 姓名:张瑶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02030505009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研究 学期:2011年春

内容提要: 资产阶级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商品生产高度发达的产物。在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虽然有其不足之处, 但也创 造了很强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 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并且由私人 垄断阶段进入到了国家垄断阶段,其产业结构和国际经济的联系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应当而且必须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 的成功经验。但是也应该明确一点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严 重缺点是永远不能得到纠正的。 关键词: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严重缺点 罗斯福曾经说过:“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的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对于他所说的永远纠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的缺点,我认为是不可能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不是完全占有,也不是人身依附,而是基于劳动者的完全的人身自由。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人剥削人的社会形态, 它是以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 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为特征的社

会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作用, 它继承了以往社会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 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方面, 具有显著功绩。 第一, 资本主义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它是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产生的。在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 有了剩余产品, 商品交换才成为可能。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社会上出现了只从事商品交换的社会阶层——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到最高程度。一切劳动产品都成了商品, 甚至连人的劳动力也成了商品。当劳动力商品供过于求时,就业工人身上的压力增大, 迫使他们不得不从事过度劳动和听从资本家的摆布。这时资本家的剥削就开始了。 第二,资本主义是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使原来小规模的个体生产转变为机器大工业。这一变革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革。生产的社会化形成了强大的社会生产力,这是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制度的物质基础。它不仅扩大了各个生产部门的分工,而且把各种产品的生产,甚至把一种产品的各个部分生产和工艺操作,都变成了专业化生产。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创新发明,使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成本降低, 产品质量更有保证, 生产周期大为缩短。 第三, 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反映资本主义本质。即资本家通过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对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为了榨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采取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工人生活资料的价值,缩短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第四, 在资本主义社会,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更加广阔。商品的价值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