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琦,余国培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0062)

收稿日期:2009-10-15;修订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张琦(197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环境教育。E-mail:eececnu@126.com

要:老挝是一个贫困的内陆国家,其经济发展指标在亚洲30个国家中名列第26位,在联合

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排行第133位,但本世纪以来,GDP持续保持在6~7%的速度增长,经济改革成效显著,为其实现在2020年摆脱贫困国家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简略描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社会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老挝获得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正在从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经济并举的阶段,并提出老挝的持续稳定发展将面临消灭贫困、持续增长的国外投资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挑战。

关键词:老挝;经济发展指标;经济改革;人类发展指标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是一个面积仅有23.68万平方公里,地域狭小、多山的内

陆国,境内80%为山地与高原,周边与缅甸、柬埔寨、中国、泰国和越南交界。1985年全国人口普查所公布的人口为3584803人[1],由于高出生率(大于2%)至2009年7月人口数为

6834942人[2],

25年中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大致分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85%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

老挝具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迄今开采的有锡、钾、石膏、煤、金与岩盐等。老挝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柚木和紫檀等名贵木材。老挝水利资源丰富,其丰富的水力发电主要向泰国与越南输出,同时老挝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的国家。

老挝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指标在30个亚洲国家中排列第26位,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中(指标包含生命期望值、教育、文化程度与人均GDP等10项指标)列第133位[3]。2006年,人均产值与人均GDP分别为2100美元与500美元,大约73.2%的人口每日的收入不到2美元,30%人口的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农业仍是老挝的主要产业,占GDP的42%,劳动力的80%从事农业生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挝开始实施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1986年开始老挝提出了经济改革政策,由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在各部门

投入的加大、国外资本的投入、电力输出与服装出口增加、旅游业的开放等,使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大的提高。1988~2008年经济平均年增长6%。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曾使老挝

世界地理研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Vol.19,No.1Mar .,2010

1期经济发生了波动,经济增长速度一度放缓。但进入本世纪后重又进入快速通道,2000~2007

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为6.7%,尤其是2004、2005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0%和7.25%,2006年后连续几年更是超过7%(表1);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率也从1999年的125%下降到2006年的6.8%。2006年工业、服务业与农业分别增长了13%、5.5%与3.3%[4],国外直接投资比上年增加3.6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下降到近12年来最低的6.8%,贫困人口已由1993年的46%,降至2008年的28%,预计至2010年将降至23%,充分显示了老挝政府经济改革政策卓有成效。根据亚洲发展银行的估计,由于国际市场对服装、铜矿、旅游等需求的降低,以及国外投资的减少,老挝的经济增长会有所下降,估计2009年与2010年的增长率分别为5.5%与5.7%,同期的通货膨胀率将为5.0%与6.0%。根据老挝第六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与减少与消灭贫困人口战略,至2010年老挝将实现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力争消除贫困,到2020年摆脱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行列。世界银行也宣称老挝降低贫困人口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2农业仍是老挝的经济支柱

2.1农业在GDP的比重较高

老挝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传统上以农立国。全国可耕地面积约190万公顷,农业用地占全国面积的8%(表2),其中水田约占48%,约920000公顷,主要分布在湄公河及其支流流

域,以种植水稻为主。除水稻外,

主要农产品还有玉米、薯类、咖啡、甘蔗、烟草、花生、棉花与茶叶。老挝的种植业生产技术比较落后,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提高幅度不大,在上寮地区少数民族居住的区域仍保留有以毁林增加耕地的刀耕火种农业生产方式。以前在老挝曾大量种植鸦片,主要出口到欧盟地区与美国。近年来政府已通过各种手段清除了鸦片的种植,使其在老挝已基本上消除,这一措施大大提高了老挝在国际上的声誉。

表1

2000~2010年老挝GDP增长率年份GDP增长率(%)

20005.95

20016.1

20025.9

20036.1

20047.0

20056.8

20068.3

20077.8

20087.2

2009*5.5

2010*5.7

资料来源:AsianDevelopmentOutlook2009;*为估计值。

表2

老挝土地类型表(2000年)

土地类型林地潜在林地其它树木茂盛区域

耕地天然草场城市用地水域其它用地

所占土地比例(%)

45.236.05.57.63.60.51.10.5

备注

1940年为70%,1989年为67%

指森林退化或森林成为其它用途,但仍能恢复为林地的土地树木众多但不成林的区域估计可有8%的土地成为耕地

人口占全国人口的20%具有可观的水力资源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万象办事处,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环境监测。

张琦等: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37

38

世界地理研究19卷老挝拥有永久性牧场约为878000公顷,畜牧业主要饲养猪、牛和家禽。老挝农业和林业资源丰富,现有和潜在的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90%以上,树种繁多,盛产柚木和紫檀等名贵木材。由于80%的家庭能源仍取之木材,大约年消耗木材400~500万m3,反映了农村经济较为落后的一面。

随着农产品总量的下降,以及工业的发展,农业对GDP的贡献在1985~2007年的二十年余年内下降了18个百分点,由60%下降到42%。尽管如此农业在国民经济指标的比重明显下降,但迄今为止,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仍占42%,有约80%的人口以农业为生计,远远高于其周边大多数国家。可见,农业仍是老挝的经济支柱。

2.2农业结构中林业、渔业地位重要

林业与渔业是除耕作业外老挝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木制产品是老挝传统的出口产品,林业对GDP的贡献为15%。

老挝的林业资源丰富,1940年森林面积1700万公顷,占全国面积的70%。2000年林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45.2%,由于过渡开采、人口增加毁林变耕地、木材与木制品的大量出口、农村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以及伐林建水坝等的影响,森林面积平均年减少53000公顷,2004年森林仅占国土面积的41.5%。万象、巴色和沙湾拿吉三市是主要用于出口的柚木、紫檀和红木的加工中心。

近年来,为使森林开采面积能维持在可更新的水平,以及维护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老挝目前建有20个国家保护区和2个森林走廊,面积约34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14%,如将省与地方保护区合计在内,保护区的面积达到53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2.6%,从而加强了森林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但这些保护区基本上均位于老挝的边远山区,在保护区及其周围地区,由于人口增长、农用地扩大,以及非法捕猎、非法砍伐和焚林等因素,使这些地区的森林保护仍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大象等栖息地的减少,也面临衰退的潜在危险。食用与出口野生动物也危及到老挝的生物多样性,年均消耗哺乳动物23类共10000头,鸟33类共7000只,爬行动物类8种共4000条,三种野生动物总重量约33000公斤,市场价约16万美元。

渔业年产量1990至2001年间从2.8万吨上升到8万吨,其中约36%是取之湄公河,有8%的家庭从事渔业生产。渔业对GDP的贡献约为13%。

2.3农用地的压力不断加大

老挝虽然人口密度稀少,但由于山地众多,耕地坡度大,水土流失较严重、农药的大量使用,以及人口以每年超过2%的速度增长,使农业用地的压力不断加大。贫困人口基本上均集中在农村,2004年仍有45%的农业家庭采用焚林方式进行耕地[5]。

农用地的压力增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在老挝遗留的弹药所埋下的深重隐患。越战时期,美军在老挝投下的弹药约有200~250万吨,比二次大战中美国向日本与德国投下的弹药总量还要多,估计战后仍有1000万吨军火弹药散留在老挝境内,其中包括大量未爆炸的炸弹。老挝18个省级行政区中有15个因此遭受巨大损失。自1973年以来,在农业生产以及各类经济活动中,估计总共已有5700人被所遗留的军火炸死,5600人被炸伤。2002年,老挝在对其840公顷的土地进行军火的清除中,共清除了大小各异的100000个炸弹和其它军械[6]。估计仍有50%的耕地中留有未爆炸的军火,潜在的危险影响了老挝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

1期

3工业发展加速但基础薄弱

3.1工业在GDP中的贡献日益加大

老挝工业基础薄弱,规模有限。工业体系不完整,主要工业部门有发电、锯木、采矿、炼铁、服装和食品等以及小型修理厂和编织、竹木加工等作坊。水力发电、服装与木材产品主要是用于出口。

但自经济改革以后,工业发展加快,尤其是2002~2006年的5年中,工业生产总值每年以2位数的速度增长,2006年增长了13%,工业在GDP所占的比重第一次超过了30%,达到了31%,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2.4%至2006年增加到4.3%(表3)。工业的快速发展主要来自于水电、服装和采矿业的增长。2008年2个水电站与一个大金矿的投产使工业所占的比重进一步提升。

表3各部门对GDP增长率的贡献

200220032004200520065.9

6.1

6.4

7.0

7.3

服务业

1.6

1.9

2.0

1.7

1.4

工业

2.4

2.8

3.2

4.3

4.3

农业

1.9

1.4

1.2

1.0

1.6

各部门对GDP增长贡献率(%)

3.2水电项目是工业增长的龙头

水电项目的投资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最大。东南亚重要国际河流湄公河(Mekong)流经老挝,境内河段长1860公里,流域占据了老挝90%的土地,使老挝拥有丰富的可更新的水资源,水资源量为1900亿立方米/年,人均35000立方米/年,丰富的山区水资源为水力发电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目前老挝有9个中、大型的水力发电站,2002年,已有装机容量624MW,年发电能力为36.74亿千瓦小时(表4),约65~80%的电力出口至泰国与越南,并以

表4老挝现有的主要水力发电站

水电站名称

南累克(NamLeuk)

会湖(HouayHo)

纳姆登欣本

(NamTheun-Hinboun)南高(NamKo)

南泡(NamPhao)

赛德(Xeset)

南俄-1(NamNgum1)南登(NamDong)

塞拉班(Selaban)

合计

完成年份(年)

2000

1999

1998

1996

1995

1994

1970

1970

装机容量(MW)

60

150

210

1.5

1.6

45

150

624

年发电量(百万KWh)

230

617

1620

180

998

24

3674

张琦等: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年份(年)GDP增长率(%)

39

世界地理研究19卷

此与越南换取石油与天然气的进口。世界银行贷款2.7亿美元和1.2亿美元危机保证金建造的NamTheun2项目,2009年建成后增加1070MW的装机容量;中国总投资17亿美元兴建的老挝目前规划最大的芭莱水电站建成也将于2012年建成,这将使老挝的电力事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更大的比重。在亚洲开发银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由中国、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缅甸6国参加的区域长期合作计划中,启动与计划启动的81个项目中,老挝占有最多的27项,总投资27亿美元(老挝自身承担6.4亿美元),其中水力、水电项目8项[7],可见水利水电在老挝经济中的地位。

水力发电的输出为老挝赢取了发展社会、经济的资金。但水坝建设不能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且占据了原本贫困人群的居住地,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3.3出口导向型服装业日益壮大

服装业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受到出口的激励。凭借国内廉价劳动力的优势,老挝的来料加工、来样加工等外资服装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老挝现有服装厂约100家,服装与服饰主要出口到欧盟。2004年欧盟进口了老挝1.64亿美元的商品,其中主要是纺织品与服装;日本也是与老挝双边贸易额最多的国家之一。2004年11月18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与美国签订了双边贸易与技术合作协定(在此以前古巴、朝鲜与老挝被美国列为不允许进行贸易的三个国家),老挝向美国出口的货物也主要是服装与服饰,同年出口额为190万美元,2006年与2007年分别为490万美元和900万美元,2008年增加到2000万美元。虽然对美国的出口额与欧盟相比所占老挝比重不大,但对其服装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激励作用,同时也打破了美国对老挝的贸易限制。3.4旅游业已成为潜在的优势部门

直至上世纪末,老挝不仅没有开放对外国人的旅游,即使本国人跨省出游也受到一定的限制。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境外游客的数量近年来大幅度上升,由2002年的60余万人上升到2006年的约120万人。在旅游业的带动下,旅馆业与餐饮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万象已有多座星际宾馆及相关的旅游设施,航空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在首都万象,从中国进口的摩托车在大街上来回穿梭,路上随处可见西餐馆和背着照相机的外国游客,被西方人称之为“面上便能看得见的改革成果”。但由于全球经济危机与泰国政局的动荡,2008年旅游业仅增长1%,没能达到预期150万人到老挝经商与旅游的目标[8]。

老挝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古老而雄伟的古建筑,廉价的商品以及对老挝的神秘感,是老挝旅游业的发展的潜在优势,随着潜在优势逐渐变为现实优势,旅游业必将有新的飞跃,从而带动服务业的整体发展。而对边远地区旅游业的开放,将有利于当地贫困人群实现老挝政府制定的至2020年摆脱最贫困国家的目标。

4当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丰富的矿产、森林与水力资源,自身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改革政策的深化,近期加

表5

2002~2008老挝入境旅游人数的增长统计年份(年)旅游人数(万人)

200261.2

200360.0

200495.0

2005100

2006120

2007*135

2008*150

资料来源:老挝国家旅游局统计报告[9];*为估计值。

40

1期

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老挝在国际社会的信任度不断提高等因素,使老挝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但对于目前尚处于世界与亚洲最不发达行列的国家,老挝的社会经济发展仍面临以下多方面的挑战。

4.1降低与消除贫困

降低与消除贫困人群是老挝政府2010年前主要社会经济目标之一,虽然老挝处于贫困线以下的人口已从1992~1993年度占国家总人口的46%,至2002~2003年度下降到33.5%(按老挝政府的标准,贫困线为收入低于1.5美元/天)。2002年4月,老挝政府制定了《过渡时期贫困降低战略》,2004年上半年又制定了《国家(经济)增长和贫困消除战略》,并于2004年将其结合到第五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01~2005年)中,第六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五年计划(2006~2010年)中降低贫困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之一,可见老挝政府对降低与消除贫困人口的决心。

据2007年世界银行公布的发展指标,老挝人均收入在2美元/天以下与1美元以下的人群分别占总人口的74%与26%,仍均高于东亚与太平洋区域的平均水平(表6)。

由于老挝贫困人群主要分布在边缘的山区,并以少数民族与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为主,较少受惠于宏观经济发展,且老挝的高人口增长率,因此在这些地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尤其是发展密集型的非资源性产业,降低生育率,也许将是摆脱贫困的有效方法。

表6老挝和东亚与太平洋区域相关发展指标比较

主要发展指标

人口(百万)

面积(万平方公里)

人口增长率(%)

城市人口(总人口的%)

GDP增长(%)

人均GDP增长(%)

日均收入在1美元以下的人口(%)

日均收入在2美元以下的人口(%)

生命期望值(年)

婴儿死亡数(以1000个出生婴儿计算)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

6.0

23.7

2.2

27

7.6

5.2

26

74

61

70

东亚与太平洋区域

1900

1630

0.8

42

9.4

8.6

37

71

26

4.2优化外国投资结构

近年来老挝GDP的增长持续维持在6~7%之间,这与国外直接投资有密切的关联,外国直接投资是推动老挝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机制。国外资本在老挝的直接投资直线上升,2004年约2.6亿美元,2005年为4.9亿美元,至2007年上升到约8亿美元,人均受惠于国外投资额接近130美元。

对老挝的国外直接投资自2004年至2006年的4年内,虽然增长了约三倍,但主要继续投资在NT2、NamNgum2和Xekaman3三个水坝水电项目与在Phoukham的一个新建的铜矿,这两项占国外投资的绝大部分,而对农业与服务业的投资比例甚少。尤其是农业与服务业,4年来国外投资基本上没有提高,分别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表7)。

张琦等: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41

世界地理研究

19卷

由于上述的一些水坝发电项目于2010年前后均基本完成,中国所投资的巴莱发电项目也计划将于2012年建成,这些水坝建成后,已基本能满足老挝向泰国与越南的电力出口,近期基本上不会再有大型水电项目,因此如何在农业(包括耕作业、林业与渔业)与服务业寻找新的突破,加强技术性项目的开发,进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尤其是面向贫困人群的密集型产业的开发,使国外投资仍能持续增长,也是老挝社会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3.3加强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稳定

老挝是一个多山的内陆国家,没有出海口,除与周边国家由陆路进行贸易外,大宗物资出口要进过邻国越南或泰国转运,这便大大增加了其国际贸易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国际贸易。而越南与泰国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对老挝的经济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90年代末的亚洲经济危机,老挝受对泰国电力输出的减少等影响,使老挝的经济一度陷入困境,GDP增长率在1998年下降到3%,通货膨胀率大幅度飙升,2008年老挝的旅游业也因泰国的政局而受到较大的影响。目前老挝大量投资所建设的水力发电项目也主要是为向泰国与越南输出电力,这2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老挝的电力出口,从而影响到整个老挝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改善国内交通条件,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合作,共同维护地区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对老挝的经济发展也有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CarlMFrisen.PopulationcharacteristicsintheLaoPeople’sDemocraticRepublic[J].Asia-Pacif-

icPopulationJournal,1991,6(2):55-66.

[2]AsianDevelopmentBank.DevelopmentOutlook[R].2009.[3]HeritageFoundationandWallstreetJournal[J].2008.[4]AsianDevelopmentBank.DevelopmentOutlook[R].2007.

[5]Suntikul.Pro-poortourismevelopmentinViengxayLaos:CurrentStateandFutureProspects[J].A-

siaPacificJournalofTourismResurch,2009,14(2):153-168.

[6]WorldBankoffice.Vientiance,LaoPDREnvironmentMonitor[R].2007.

[7]刘闯,王晋年,曾澜.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下二十年投资及其地域分异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09,18

(2):16-28.

[8]WorldBankoffice.Worlddevelopmentreport[R].2009.

[9]LaoNationalTourismAdministration.StatisticalReportinLaos[R].2004,2005.

表7

老挝各部门的国外直接投资额(单位:百万美元)

年份(年)2004200520062007

国外直接投资总额

260490550800

水坝发电与采矿

190440480730

农业1581515

服务业25202022

其它20223533

42

1期

张琦等: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43 The New Economic Trends of Laos since

Reform and Open

ZHANGQi,YUGuo-pei

(ResourceandEnvironmentDepartment,EastChinaNormalUniversity,Shanghai200062,China)Abstract:TheLaoPeople’sDemocraticRepublicisasmallmountainlandlockedcountry.WithGDPgrowthrateacceleratedto7.3%in2006,toaverage6.5%overthepast5years,andtheinflationeasedtothelowestrateof6.5%inthelast12year,Laohasbecomeoneoftheeconomicrobustcountryintheworld.WhiletheactualshareofagricultureGDPcontinuestodecrease,agriculturestillaccountsforabouthalfofGDPandover80%populationrelayagriculturefortheirdailylive.Thesaleofhydroelectricpower,whichgenerated3674mK-Wh,makesupnearlyone-thirdofthecountry’sexport,followedcloselybygar-ments,tourismhasopenedtoforeignerssincetheeconomicreformin1988yandmorethanonemillionpersonsvisitedthecountryin2005.Theeconomicchal-lengeswillbepovertyeradication,risingforeigndirectinvestmentandthee-conomicandpolicestabilitybothinthecountryandherneighbourcountries.Key words:Laos;indexofeconomicdevelopment;economicreform;indexofhu-mandevelopment

老挝10大经济特区

Sepecail Economic Zone (SEZ) 1. Savan - Seno Special Economic Zone沙湾-色诺经济特区 1.概况 园区位于沙湾拿吉省,于2003年动工,土地使用期为75年,总投资额7400万美元。园区开发由政府负责,占地面积945公顷。园区具有完备的基础设施,临近东西经济走廊的9号公路及老-泰友谊二桥,交通便利。 2.招商引资对象 ●服务行业:银行、金融机构、保险、旅游、酒店、度假区、饭店、休闲公园、娱乐中心、体育中心、会议厅、技能中心、写字楼租赁、宾馆 ●贸易行业:免税店、免税边贸、进出口业务、展览/贸易促进中心、百货大楼、批发/零售商店、配送物流服务行业、交通瞩怂润厉钐瘗睐枥庑赖。

2. Boten Beautiful Land Specific Economic Zone磨丁经济特区闻创沟烩铛险爱氇谴净。 1.概况 园区位于琅南塔省琅南塔区,于2003年动工开发,土地使用期为50年,投资总额五亿美元。园区由中国开发商全额投资开发,总占地面积1640公顷。园区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临近A3公路,该公路是连接“10+3”(中日韩)国家的战略通道。 2.招商引资对象 ●农业、家畜养殖业、出口导向型制造业

●文化中心、五星级酒店和度假区 ●高尔夫球场和旅游区 ●教育机构、公共卫生中心 ●商贸区 ●房地产开发、金融机构、银行、股市●邮政和电讯 ●仓储和配送物流区残骛楼诤锩濑济溆堑籁。

3. Golden Triangle Special Economic Zone金三角经济特区 1.概况 园区位于波乔省敦鹏区,2007年动工,土地使用期为99年,投资总额8600万美元。园区由老挝政府和中国企业共同开发,总面积3000公顷。园区有着完备的基础设施,并位于泰国和缅甸接壤的边境城市,区位优势明显。 2.招商引资对象 包括高尔夫场地、五星级酒店、豪华公寓、度假区开发,会议厅、体育中心、超市、卫生保健中心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2470.25亿美元;按当年美元价格计算,24年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16.5%。 另外,在物价方面,实现了经济高增长条件下的低度通胀(多数年份)或中度通胀(少数年份)。 1.2、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升 1.2.1居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这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来源。 1978年-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4元增长到13786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由133.6元增长到4140元;二者分别增长了6.4和6.2倍。2008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5元,增长6.3%;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2528元,增长10.3%。 1.2.2居民消费水平迅速提高。 1978年,全体居民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91元增长到184元。但2006年居民消费水平由1978年的184元迅速增长到6111元。1978年-2007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由2.5亿下降到1479万人。 1.2.3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的提高,是居民物质生活

老挝经济分析

老挝经济分析 老挝地处印支半岛内陆,人口少,工业基础薄弱,没有重工业,农业生产较落后,大片耕地闲置,工农业生产都满足不了国内需求,每年需从国外进口大量商品。近年来,老挝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水利设施,鼓励种植双季稻;工业方面积极推动生产进口替代产品、出口创汇的项目;大力发展旅游业。 1986年至1993年,1986年老党四大提出了经济革新设想,取消中央集中管理的体制,建立国家宏观下的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把农林业、工业与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优先发展农林业,允许和鼓励多种经济成分的存在和发展,加快经济机制转换,工业企业实行出售、租赁和股份制。在此时期,除少数维系国计民生的大型国有企业外,90%以上的工厂和企业转变了经营机制。 受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老挝经济增长放缓,货币大幅贬值,国家财政拮据,外债增加。 近年来,老挝为了摆脱国家落后的经济状况,也在逐步探索革新开放的政策。在这一过程中,老挝确立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点之一,即开发其较为丰富的水电资源,通过向周边国家(包括泰国、越南等)输送(出售)电力来增加其外汇收入。目前老挝向泰国出售的电力收入已占其全部外汇收入的1/4。水电业是继纺织业和林业之后老挝的第三大出口创汇产业。 水能资源是老挝的最大资源,全境有20余条流程200公里以上的河流,其中最长的湄公河在老挝境内全长1846.8公里,约占湄公河全长的44.4%,落差484米,湄公河60%以上的水力资源蕴藏在老挝,全国有60多个水源较好的地方可以兴建水电站。原苏联和越南的专家测算老挝水能理论储量为2500-3500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为2000-3000万千瓦,老挝湄公河委员会的测算数据略高于此数,认为可开发装机容量为35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1600亿度。 经过多年发展,电力工业已发展成为老挝具有优势的产业之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到2000年全国电站装机容量达64.4万千瓦,与1975年相比增长19倍,其中62.7万千瓦(约98%是水电)。 2001年3月,在老挝人民革命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老党制定了今后5年、10年、20年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了加快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的阶段性奋斗目标。即到2005年,争取半数贫困人口脱贫,基本解决毁林垦荒和种植鸦片的陋习,GDP增长接近6%,人均收入达500-550美元。到2010年,彻底解决毁林垦荒,完成贫困人口脱贫,GDP增长接近7%,人均收入达700-750美元。到2020年,推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人口将增至830万,GDP增长达7%,人均收入将达1200-1500美元。 今年3月,老挝提出了到2020年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到目前的3倍的发展目标。4月,老挝政府新任总理本南·沃拉芝提出了加快经济建设和进一步开放的执政措施。这意味着老挝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变化

我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国家统计局连日来发布的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表明,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30年来,我国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实现了人民生活由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赢得了我国在国际经济社会影响力和地位的空前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面貌从此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经济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形成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区域梯次开放的格局,实现了从贸易到投资、从货物贸易到服务贸易领域不断拓展的开放格局。 1、我国GDP从世界第十升至第四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 1978年,我国GDP(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十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全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1979年至2007年,GDP年均实际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年至1978年平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也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平均增长3.0%的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3645亿元迅速跃升至2007年的249530亿元。其中,从1978年上升到1986年的1万亿元用了8年时间,上升到1991年的2万亿元用了5年时间。此后10年平均每年上升近1万亿元,2001年超过10万亿元大关,2002年至2006年进入高速增长期,平均每年上升2万亿元,2006年超过20万亿元。在此基础上,2007年一年又增加3.76万亿元。 经济总量的加速扩张大大缩小了我国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由1978年的第十位上升到目前的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2、我国跃居中等偏下收入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化

改革开放35年来的经济发展与社会制度变 化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是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35年,是经济结构在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中不断调整的35年,也是经济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的35年。“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的根本动力。”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中国经济的起飞始于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发展的起点。农村经济改革持续几年后,国家推动城市经济改革,进而深化国企改革,带动相关改革比如价格改革、要素市场改革等的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以开放促进改革,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指出,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引进外资、发展加工贸易,还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加速融入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开放对加快改革和发展都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35年来,生产力和市场活力得到极大释放,中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升到世界前列,商品和服务供给实现了由短缺到丰富充裕的巨大转变。在一、二产业大发展的同时,改革开放也推动了第三产业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如果要买生活用品,小区里就有便利店,走几分钟还可以去沃尔玛,逛商场可以去崇光百货,懒得出门在网上买也行,哪像以前,只能去王府井百货买。”家住北京市宣武门地区的付老伯说。 老百姓购物方式的变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进程。改革开放以前,国营商业一统天下,网点少,货品单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商品流通产业发生巨大变化,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四通八达的商品流通网络。 今天,我国已成为货物出口额世界第一、进口额世界第二的贸易大国;连续多年成为吸收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这是我国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的35年,是我国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的35年,也是我国抓住全球化机遇一跃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35年。 在浙江义乌小商品市场,来自墨西哥的客商阿莱克斯正与相熟的老板用中文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领域的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40周年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经济方面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其综合国力的极重要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反应了社会现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规模。经济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世界地位,国家甚至可以靠经济上的繁荣与强大悄无声息地在各领域的国际交锋中取胜。2018年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累累硕果,可以称得上是经济发展的“奇迹”。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不但使我国富了起来,而且使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2018年为止,已经走过了整整四十年,已是“不惑”之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上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更加坚信,中国梦必将在中国人民的不懈努力下得到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四十年以来的变化足以证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正确性:1978年中国GDP为3645亿元,同期美国为2.36万亿美元,中国仅为美国的四十六分之一;到了2016年,美国GDP为185619亿美元,中国GDP为113916亿美元,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二—改革开放四十年,美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八倍,但中国的经济总量上升了两百多倍,堪称火箭式发展,中国从原本在世界经济总量中占有1.8%到现在对全世界经济贡献超过20%,中国和美国的经济总量差距在不断缩小。除此之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分析,1978年中国钢材生产量是3000万吨,2015年,中国的钢材生产量是112349.6万吨,是1978年的三十多倍,中国的工业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中国在高铁制造、船舶制造、重工设备制造等方面都走在了世界前列,在消费品市场,以华为、海尔、格力为代表的中国企业成为了各行各业的世界霸主,向全世界销售中国的产品。强大的工业也让中国国防力量有了飞速的进步,今天的中国形成了空天一体,核常兼备,攻防完善的强大国防体系,中国国防装备成为让世界忌惮的强大力量。 直白的数据给我们提供了事实基础来看待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现象。然而,国家经济的巨大变化不可能只体现在数字上—数字只是一种具化形式而已,真正受到影响的首先应是国民的生活。四十年前,中国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相信各位同学一定从父辈那里看到过粮票、布票,或者至少听到过这种说法。四十年前,商品种类少,就算手中有钱却无法买到自己想要的货物,往往一件衣服需要穿好几年,人民生活在温饱边缘徘徊。那个年代,没有琳琅满目的商品,没有活跃的经济。听爷爷辈的人说,那时候每个月的工资才30块,而这些钱要被用来养活一家五六口人。渐渐地,在马克思主义引导下,老百姓开始有钱了,粮仓里开始有余粮了,生活的温饱问题解决了。今天,我们的周边尽是经济腾飞的体现—大商场、私家车、电影院、剧院等等,中国的新的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已经变为“把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特点以及趋势

众所周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是与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政策取向及其践履分不开的。在我国由封闭经济逐步走向开放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实质上也同时演绎着由经济内向发展向经济外向发展转变的独特发展过程。经过中国28年的改革开放,尽管目前经济理论界仍然依稀存在所谓“外向型经济”与“开放型经济”概论之争,尽管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意识到开放经济比外向型经济具有更多的内涵和外延[1]。但人们对中国经济的外向发展却取得了几乎一致的看法,都认识到如果没有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长达28年的外向发展,就没有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今天。那么,中国经济外向发展是如何推进的,具有什么特点,今后又向何方向发展?弄清这个问题,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外向发展和经济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影响。 二、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进程分析 (一)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1979-1992年) 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阶段指一国开始打破封闭状况,以“出口导向”战略代替“进口替代”战略,以出口“量”的扩张促进经济增长。这一阶段主要依靠政策的推进,在吸收外资、出口贸易、对外直接投资、金融的国际化等几个方面具有明显的初始性和粗放性。一些学者也称之为外向型经济的初级阶段[2]。 1、以区位的开放和出台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为主要特征。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打破了中国经济封闭发展的状况,走向了开放发展的新的道路,经济外向发展非常明显。地理区位的渐次开放成为政府政策的首选,1979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厦门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又增加了珠海、汕头二个经济特区,成立之初的经济特区要求产品都要出口,具有明显的外向发展特征。1984年把天津、上海、大连等14个城市设为沿海开放城市,扩大经济管理自主权实行对外开放。1985年2月又进一步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地区的51个县开放为沿海经济开发地带。1988年3月沿海经济区扩展到辽东、山东半岛。并于同年4月成立海南经济特区。至此,沿海293个县市2.8亿人口、42.6万平方公里都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区。1991年以后,相继在上海外高桥、深圳福田、沙头角和天津港等沿海重要港口内设了15个保税区,区内鼓励出口加工及转口贸易。1992年4月中央决定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后开放从沿海向内地纵深推进,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及内地省会的开放格局。中国在这个时期,也出台了大量鼓励发展外贸的政策(见表1),外贸政策由“出口导向”取代了此前的“进口替代”,经济外向发展受到了有力的政策推动,这期间,一系列探索性的“试点”与“暂行办法”也凸显了中国经济外向发展的初级性。 2、出口贸易量化扩张迅速。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利用国际产业大转移和升级的有利时机,利用国内劳动力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进行出口创汇。使我国出口额由1979年的136.6亿美元迅速增加为1992年的849.4亿美元(见表2),增长了6倍,年均增长16%,出口额占GDP的比重也由1979年的5%增到1992年的17.5%,出口依存度也接近世界正常25-30%的水平。在世界贸易中的地位由1980年的第26位上升到1992年的11位,提前8年实现了预定的2000年出口额达到1600亿美元的战略任务,出口贸易成绩与过去封闭时期相比

2014-2015年老挝经济

2014年国民经济 据老方统计,2014财年老挝经济增速为7.8%,较去年下降0.2%,全年GDP达90.8万亿基普,合113.3亿美元,人均GDP达1,340万基普,合1,672美元。经济结构中,农林业增长3%,占GDP的24.8%;工业增长8.5%,占GDP的27.5%;服务业增长9.3%,占GDP的39.3% 2014年进出口贸易 据老方统计,2014财年,老挝进出口贸易额81.35亿美元,同比增长5%,其中出口35.82亿美元,同比下降1.75%,进口45.53亿美元,同比增长11.4%,贸易逆差9.71亿美元,同比增长6%。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是出口减少的同时进口增加,进口产品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物资及消费品,出口产品主要为金、铜等自然资源类产品,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 2014年农林畜牧业 农林领域保持稳定增长,将甘蒙、沙湾拿吉两省列为粮食生产、加工及出口全产业链基地。据老方统计,全国耕地面积98.1万公顷,实际种植面积95.8万公顷,稻谷产量400万吨。其他作物中,甜玉米种植面积27.1万公顷,产量25.6万吨;薯类2.1万公顷,产量25.9万吨;蔬菜15.4万公顷,产量136.3万吨;水果4.1万公顷,产量75.8万吨;咖啡8.4万公顷,产量9.8万吨;橡胶27.1万公顷,进入割胶期2.9万公顷,产胶量5万吨。养殖行业增长势头稳定,全年涨幅约2%,其中水牛养殖增幅1%,黄牛3%,羊2%,猪6%,禽类5%。全

年鱼、肉、蛋类制品产量36.1万吨,同比增长10%。 2015年国民经济 2015 财年GDP 增长7.5%,国内生产总值达1023200 亿基普(折合约128 亿美元),人年均GDP 达1580 万基普(折合约1970 美元)。其中:农林业增长3%,占GDP 23.7%,全年稻谷产量387.2 万吨;工业增长8.9%,占29.1%,其中能源矿产产值189335.8 亿基普,占比12%;服务业增长9.1%,占比39.8%,全年入境游客430 万人,旅游收入6.72 亿美元;进口关税增长8.2%,占比7.4%;预算收入258150 亿基普(其中国内205360 亿基普,外国援助52790 亿基普),预算支出310000 亿基普。国家投资项目5604 个,总额超76260 亿基普(其中内资32030 亿基普,外资44220亿基普);银行全年放贷超551110 亿基普,较上年增12.93%,相当于GDP 的54.88%;广义货币(M2)增长20.31%;外汇储备较上年同期增加9.94 亿美元; 全年出口额33.05 亿美元,进口额47 亿美元,外贸逆差13.95 亿美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第三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中国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还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的提出,没有作为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就不能确保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能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就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没有非公有制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缺少必要条件,就不能为我国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好的借鉴,就不能体现市场的调节作用,就难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有效配置,也就难以实现整个社会经济的有机发展。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轨道。1978年至2008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9.8%,不仅明显高于1953至1978年年均增长6.1%的速度,而且比日本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率的9.2%与8.5%还略高。所有制结构的这种变化,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由于搞活了经济,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也更加丰富了,大家心目中的“三大件”早已不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也不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现在已是住房,汽车,电脑等;又如,由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发展,人们就业方式也多样化了,国有企业的“铁饭碗”不再是人们唯一的追求,私企,外企,自主创业,个人择业等成了许多新一代年轻人的选择;再如,个人财产性收入增多,投资理财成为热门话题,国债、基金、股票、期货、外汇、黄金等成为很多人的投资手段。 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既保证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体现公有制经济的控制力,又极大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经济充满生机和活力,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老挝十大经济特区

老挝十大经济特区

老挝十大经济特区介绍 1、沙湾-色诺经济特区 1、沙湾-色诺经济特区 地理位置沙湾拿吉省 设立时间2003年(75年特许权期限) 投资总额74,000,000美元 开发者老挝政府占100%开发权 电费0.088美元/Kwh水费0.68美元/方项目面积954公顷土地租金0.3美元/平/年特区优势是连接老挝东西的经济线路,位于国道边 对投资者的优惠政策1、服务业可免营业所得税2-10年,此期限结束后将按照投资总额8%至10%来收取。 2、贸易业可免营业所得税2-5年,此期限结束后将按营业所得税10%的标准收税。 3、工业可免营业所得税5-10年,此期限结束后将按营业所得税8%的标准收税。

项目面积1640公顷 特许权期限50年 特区开发者中国民营企业占100%开发权 特区优势坐落于A3公路(昆明-曼谷)边,是一个新开发的县市,是东盟10+3战略要线。 投资项目1、农业,养殖业,工业 2、文化度假中心,五星级酒店,宾馆 3、高尔夫球场,旅游景点 4、教育培训中心 5、商务中心 6、金融业,银行业,国际贸易 7、邮政通讯行业 8、仓库系统 3、金三角经济特区3、金三角经济特区 地理位置波乔省顿蓬市(县)设立时间2007年 投资总额86,600,000美元 项目面积3000公顷

特许权期限50年 特区开发者中国民营企业及老挝政府合营 特区优势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与泰国,缅甸接壤 投资项目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农业,养殖业,轻工业 3、酒店业 4、旅游业,特色表演 5、高尔夫球场 6、教育中心,医疗机构 7、国际贸易中心 8、建筑业 9、银行,保险,金融业 10、邮政业,通讯业,广告业,印刷业 11、货运及客运 12、娱乐业 13、餐饮业 14、产科,免税店,免税区 4、万象-诺通工商业区4、万象-诺通工商业区

老挝沙拉湾省2008-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老挝沙拉湾省2008-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蓝图 (韦健锋编译) 一、2008-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展望 把沙拉湾省建设成为贸易、旅游、物流服务的中心,人民生活富足,到2020年实现脱贫目标。 2.方针与总目标 -继续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治安秩序,巩固党的领导地位,维护国家主权,实现社会的文明、公正和繁荣。 -继续提升政府管理效能,及时处置各类消极现象,扩大国际交往,为各经济单位的快速、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继续加大基层农村建设,改善经济基础设施,利用现有优势大力发展商品生产,开拓市场,努力解决贫困问题。 -实现生产的社会化,为今后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打下基础,2015年全省GDP力争达到37176.2亿基普,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比重分别为47.65%、25.82%、26.53%,人均 收入力争达到933万普基(或约974.78美元);2020年全省GDP预计达到95872.7亿基普, 三大产业比重分别是:农业40.70%、工业29.25%、服务业30.05%,人均收入预计达到1361 万普基(或约1287.86美元) 部分数据预测表 项目2007 2008 2009 2010 2015 2020 序 号 1 GDP按当年价格计算 1,570.35 1,758.79 1,969.85 2,206.23 3,717.62 5,987.27 (10亿基普) 2 经济结构(%)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农业58.00 57.00 56.02 54.00 47.65 40.70 工业18.00 18.22 19.00 20.52 25.82 29.25 服务业24.00 24.78 24.98 25.48 26.53 30.05 3 人均GDP (美元) 481.75 593.08 655.05 705.17 974.78 1,287.86 资料来源:老挝国家经济研究院预测数字 二、各行业发展计划 1.农林方面 -继续转变小规模的自然、半自然农业生产为商品生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质量和增加值;加强农业新技术的培训和新品种的推广。 -继续加强环境和水资源保护,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种植经济林木,逐步减少乱砍滥伐现象。 -2010年水稻种植要达到86,000公顷、产量395,000吨以上,2010年人均口粮力争达到约1千克/人、库存粮食160,000吨、商品粮235,000吨,橡胶、橄榄、咖啡、香蕉、玉 米、木薯、豆类等种植面积力争超过1.5万公顷。 -加大农田水利建设,维护、修复现在水利设施,保证水利灌溉面积超过1万公顷。

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经济发展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42913315.html, 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经济发展的影响 作者:春花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第08期 摘要:现代各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寻找机会和场所进行投资,这是促进投资额日益增加刺激资本流入国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促进经济伙伴的贸易扩大和经济增长。60年代以来经济 发达国家相互之间的对流投资日益集中于新兴的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多集中于传统制造业,推动了发达国家的超工业化。加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起飞与成熟。 关键词:外商投资老挝经济发展 1 外商直接投资对老挝经济的作用 老挝为了实现现代化,发展外向型经济中,要充分利用外资并应尽可能向国外投资,其重大作用对老挝经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1 以弥补老挝国家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资金不足。老挝是一个落后的反战中国家之一,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落后的老挝的人均收入很低,处于世界上贫困国家之一,同时老挝的自然资源比较丰富,这是为今后发展国家的主要优势。但缺乏足够的资金,不可能进行大规模勘探和开发,许多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源与资金短缺是老挝现在所面临的一大困难。引进和利用外资,无疑有助于克服这一困难。 1.2 能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通过创办老挝和外国合资企业,老外合作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直接从外国引进现代化建设及技术和设备,并再消化,而创新的基础上加以提高,加快了老挝的国产化步伐,最终形成了具有老挝特色的技术体系。 1.3 为了老挝企业能适应现代国际竞争需要。现代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在于国际贸易领域转向国际投资领域,他们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参与国际竞争,有效维持和扩大了市场占有率。目前老挝企业对国际竞争概念还不太成熟,出口产品比不过人家,以投资方式来带动贸易是老挝适应现代的国际竞争的需要。 1.4 实现了部分企业的技术改造。大量引进外资能够使老挝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这是老挝所面临的重大任务。老挝现有的企业超过一半在等待技术更新改造,这需要一笔大的资金。利用外资不仅可以为企业技术改造解决一部分资金来源,还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部分关键技术和设备,从而提高老挝的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 1.5 提供了新的企业机构,增加了财政收入。老挝是一个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人口大部分都种植物,产品供多于求,而经济收入也很低。

最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根本原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和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它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而乂与时俱进的,它包括以下内容: (1) 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的理论;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 (3)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5) 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6)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口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探讨其中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经济理论和制度中看出:首先,我们党从实际出发,发展和创新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认识,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从目的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十六大以后,党中央乂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H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二是从制度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整体系,包括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三是从属性和要求的角度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等重要论断。 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o同时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o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两个基本原则,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指明了现阶段中国经济制度的根本性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主要包括: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二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既反对平均主义,乂防止收入差距过大,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全社会的共同富裕。三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包括: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兼顾效率与公平的收人分配制度,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完善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不断提高驾驭

旅游业在老挝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

旅游业在老挝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展望【摘要】:旅游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和相关产业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各国政府都结合自己的国情制定了相应的旅游发展战略。老挝自1986 年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后也大力推行以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战略。经过十多年发展,老挝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老挝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究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长足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有系统完善的战略来规划指导。笔者认为老挝旅游业在资源、位置、客源市场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整体形象不鲜明、缺乏特色、营销手段落后、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足、服务接待能力差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老挝旅游业旅游形象旅游发展战略 老挝旅游业的现状和发展老挝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艺术文化遗产和多彩的民俗风情 ,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旅游已成为老挝共和国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21世纪以来,旅游业快速发展,在世界经济崭露头角。亚太地区已经成为重要的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特别是随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东盟各国的旅游协作的加强,使得东盟旅游的快速发展的地区。老挝是东南亚内陆国家,是一个旅游资源丰富的国家。老挝的旅游业起步比较慢,但发展迅速,老挝旅游市场主要是以入境旅游为主。本文主要内容是分析和研究老挝入境旅游市场的结构特征和国际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老挝位于中南半岛的东北部,比邻中国、越南、柬埔寨,面积23.6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60万,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老挝境内山峦起伏,森林密布,是一个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地理气候合适,自然风光优美,有珍贵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如世界文化遗产城市琅勃拉邦市,世界文化遗产占巴塞省的瓦普石窑,川圹省的石缸群,万象市的塔銮、凯旋门、玉佛寺、西沙吉寺和下寮老泰交界湄公河大瀑布等.老挝各族人民有悠久的历史、多种多样的风俗和好客的品质.近几年,老挝利用自身丰富的旅游资源

老挝介绍

目前,老挝已成为中国在全球第八大投资目的地国。我国企业在老挝的重要投资项目涉及经济合作区、铁路、电网、水电站、房地产和通信卫星等多个领域。 一、老挝概况 基本情况 老挝是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北邻中国,南接柬埔寨,东临越南,西北达缅甸,西南毗连泰国。2016年老挝人口总数为650万,国教为佛教,通用老挝语,国内社会环境较好。老挝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人民革命党是该国唯一政党,坚持“少树敌、广交友”的外交政策,保持同越南的特殊团结友好关系,加强与中国全面战略合作,与东盟国家睦邻友好,积极争取国际经济和技术援助。老挝已同138个国家建交,并于1997年7月加入东盟。 老挝有丰富的矿产、水力、森林资源,开发潜力大。老挝经济规模小,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没有重工业;服务业基础薄弱,起步较晚。执行革新开放政策以来,老挝服务业取得很大发展,尤其是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农业、水电业、矿业和旅游业均是老挝经济的优势产业。 经济状况 老挝的经济形势总体比较平稳。近些年来均能保持中高速增长,其中投资和私人消费是主要增长动力,通胀压力不大,失业率总体较低。2016年老挝经济增速为7.02%,这一增长水平不仅大大高于全球平均增速,也领先于亚洲新兴经济体6.5%的平均水平。未来老挝仍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潜力。 金融环境方面,存贷款利差较大,贷款利率从2014年的19.2%下调至2016年的18.0%,存款利率从2014年的3.1%下调至2.0%。M2增速处于较高水平,但近年均逐渐回落,2016年已降至12.1%。 财政收支方面,从2012年开始出现财政赤字,且规模逐渐增大,预算赤字、内外负债已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因素。 贸易及国际收支方面,经常账户大额逆差,国际储备处于较低水平,目前仅能覆盖2.6个月的进口需求。外债规模较大,但短期外债占比较低,风险相对可控。 政策环境 发展规划方面,老挝于2016年1月通过了2030年愿景规划、第八个五年(2016年至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等。2016年11月,第八届国会第二次会议批准了调整经济发展目标的提案,即2017-2020年期间,老挝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2%,四年累计GDP约为730亿美元,人均GDP在2020年底达到2978美元。 货币政策方面,老挝央行通过非直接的货币政策工具,特别是政策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来保持国内物价的稳定,并每天公布指导汇率以引导商业银行和外汇相关机构。 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正与老挝央行一起,通过贷款、发行债券来维持资金流动性、应对预算支出的需求。老挝面临的主要挑战是预算支出的需求高于国家发展所需的财政收入能力。为增加财政收入,老挝财政部考虑提高土地、道路使用方面的税率,并通过使用电子支付系统等方式,提升、便利税收工作。 国际机构评级

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老挝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新趋势 张 琦,余国培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上海200062) 收稿日期:2009-10-15;修订日期:2010-01-18 作者简介:张琦(1970-),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与环境教育。E-mail:eececnu@126.com 摘 要:老挝是一个贫困的内陆国家,其经济发展指标在亚洲30个国家中名列第26位,在联合 国社会经济发展指标中排行第133位,但本世纪以来,GDP持续保持在6~7%的速度增长,经济改革成效显著,为其实现在2020年摆脱贫困国家的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简略描述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社会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在老挝获得较快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正在从农业经济转向农业、工业经济并举的阶段,并提出老挝的持续稳定发展将面临消灭贫困、持续增长的国外投资与周边国家经济发展的挑战。 关键词:老挝;经济发展指标;经济改革;人类发展指标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老挝)是一个面积仅有23.68万平方公里,地域狭小、多山的内 陆国,境内80%为山地与高原,周边与缅甸、柬埔寨、中国、泰国和越南交界。1985年全国人口普查所公布的人口为3584803人[1],由于高出生率(大于2%)至2009年7月人口数为 6834942人[2], 25年中人口几乎翻了一番。全国共有60多个部族,大致分为老龙族、老听族和老松族三大民族,85%以上的人口信奉佛教。 老挝具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有锡、铅、钾、铜、铁、金、石膏、煤、盐等,迄今开采的有锡、钾、石膏、煤、金与岩盐等。老挝林业资源丰富,盛产柚木和紫檀等名贵木材。老挝水利资源丰富,其丰富的水力发电主要向泰国与越南输出,同时老挝也是生物多样性丰富、多样的国家。 老挝是东亚和太平洋区域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其经济发展指标在30个亚洲国家中排列第26位,在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标中(指标包含生命期望值、教育、文化程度与人均GDP等10项指标)列第133位[3]。2006年,人均产值与人均GDP分别为2100美元与500美元,大约73.2%的人口每日的收入不到2美元,30%人口的收入在贫困线以下。农业仍是老挝的主要产业,占GDP的42%,劳动力的80%从事农业生产。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老挝开始实施经济改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经济结构均上了一个新台阶。 1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基本特征 1986年开始老挝提出了经济改革政策,由中央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在各部门 投入的加大、国外资本的投入、电力输出与服装出口增加、旅游业的开放等,使老挝的国内生产总值有很大的提高。1988~2008年经济平均年增长6%。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曾使老挝 世界地理研究 WORLD REGIONAL STUDIES 第19卷第1期2010年1月 Vol.19,No.1Mar .,2010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发展 小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 摘要: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如既往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是中国经济发展和道德建设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政策;原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的进程波澜壮阔,成果丰硕。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改革开放的潮流势不可当,成就非凡。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转折,人民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关键性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本文拟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情况展开详细论述。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综述 1.1、宏观经济指标全线飘红 1.1.1在经济增长方面,破天荒地实现了长期、持续、快速、平稳增长。 1979年-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8%;在基数大大提高的情况下,比1953年-1978年年均增速6.1%要高出3.7个百分点,年均增速提高了60%。2008年上半年经济增速为10.4%。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已有29年实现了年均增速9.8%。所以,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在中外经济发展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1.1.2在就业方面,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改革以来,我国在就业问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就业总量几乎成倍增长;从总的趋势看,不仅控制了城镇登记失业率的上升,而且在2003年-2007年连续5年实现了失业率的下降;实现了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1.1.3在国际收支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增长。 改革以来,在经济迅速增长的条件下,由于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国际收支顺差呈现出飞跃式的增长。由1982年的62.91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