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机车发展史

铁路机车发展史
铁路机车发展史

铁路机车发展史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国铁路机车发展史

蒸汽机车&内燃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人民型蒸汽机车,现用代号RM。机车全长23252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110公里。模数牵引力177千牛,轴式2-3-1。1958年起由四方工厂试制生产,1966年停止生产,共制造258台。上游型蒸汽机车上游型蒸汽机车又称为上游型工矿用小型蒸汽机车。 1960年在唐山诞生,代号SY。机车全长21519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204千牛,轴式1—4—1。前进型蒸汽机车前进型蒸汽机车是中国第一种自主设计的干线货运机车。1956年9月诞生于大连,当时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蒸汽机车的先进水平。机车全长26063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80公里,模数牵引力324千牛,轴式1—5—1。原称和平型(代号HP),后定名为前进型,现用代号QJ。1988年停止生产,共制造4708台。建设型蒸汽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车辆厂对解放型蒸汽机车改进设计,于1957年7月试制成功,机车出厂时,毛泽东主席曾亲自登乘。经改进后的蒸汽机车命名为“建设型”,车型代号JS,并于同年9月投入批量生产,成为中国铁路干线货运用主型机车。胜利型蒸汽机车国产胜利型蒸汽机车是四方厂于1956年制成的客运机车,于1959年停产,期间共计生产了151台。国产胜利型干线客运蒸汽机车投人运

用后,使长途直达旅客列车扩大了编组,客车数量由9辆增至13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平型蒸汽机车代号HP的和平型蒸汽机车,是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大功率蒸汽机车。轴式为1-5-1,机车与煤水车全长26023毫米(联挂4轴煤水车),机车空重吨,轮周功率千瓦,构造时速80公里每小时。反帝型蒸汽机车1961年,前苏联无偿援助我国的反帝型蒸汽货运机车,车名由苏联语“佛得”音译而来,诞生于捷尔仁斯基机车制造厂,经由满州里入境配属给武汉江岸机务段。该机车的最大特点是五动轮、汽缸直径大、牵引力大,适合干线运行。工建型蒸汽机车工建型蒸汽机车又称工建型工矿及调车用蒸汽机车,多用于调车,由大连机车厂设计,太原、成都机车厂于1958年开始生产,1961年停产,共制造122台。机车全长9735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35公里,模数牵引力144千牛,轴式0—3—0。跃进型蒸汽机车1958年济南机车厂在PR2(ㄆㄌ2)型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并制造,命名为跃进型,代号YJ。1961年停产,唐山、牡丹江、武昌、济南等工厂共制造202台。机车全长18326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60公里,模数牵引力137千牛,轴式1—3—1。星火型蒸汽机车星火型蒸汽机车由大同工厂1960年设计,长春工厂试制成功,代号XH。1961年停产,长春、牡丹江工厂共制造48台。机车全长13480毫米,构造速度每小时25公里,模数

牵引力75千牛,轴式0—4—0。“巨龙”号电传动内燃机车1956年,大连机车制造厂先后派出两批技术人员赴前苏联学习考察内燃机车设计制造技术,于1957年组成内燃机车设技组,开始进行巨龙型内燃机车的设计研究,1958年9月底试制成功。该车装用的柴油机是从前苏联进口的装车功率为1471kw的2100型中速柴油机,采用直流电力传动,2台机车可以重联。“建设”号电传动内燃机车1958年9月9日,北京长辛店机车车辆工厂(北京二七机车工厂)试制出新中国第一台内燃机车。机车的三万多个配件全部由中国制造,采用的柴油机装车功率441KW,自重60吨,最高时速85公里/小时。“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于1958年试制成功“先行”号电传动内燃机车。“卫星”号内燃机车卫星型机车(NY1-0001)于1960年交付北京铁路局北京内燃机务段试用,是投入量产的第一代中国国产柴油机车。北京型内燃机车四轴液力传动干线客运内燃机车,1970年开始试制,1975年批量生产。机车标称功率1500kW,最大速度120km/h,车长15045mm,轴式B-B。被誉为中国目前为止最成功的一款液力传动型机车。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东方红1型柴油机车,原称卫星型、NY1型,是中国第一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的代表。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厂于1959年试制成功,经过大量试验和改进后,于1966年定型为东方红1型并投入批

量生产,至1972年停产累计生产106台,曾经是京山铁路、沈山铁路的主力客运机车。东方红2型内燃机车该车为中国第二代液力传动柴油机车,适用于调车和小运转用途,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成功,1973年转交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和改进。东方红3型内燃机车该车由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1年试制、1976年投入批量生产,在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曾经是中国东北地区铁路干线客运的主力柴油机车,至1988年累计生产了268台。东方红4型内燃机车东方红4型从1969年到1981年共制造了6台,机车功率为3308kW。东方红5型内燃机车该车由资阳机车车辆厂生产,液力传动,轴式B-B,整备重量86吨,启动牵引力153kN,构造速度:80km/h。东方红6型内燃机车东方红6型是资阳内燃机车工厂1981年专为上海黄浦港生产的内燃机车。机车功率是1740kW,轴式B-B。该车型只生产了1台。东方红7型内燃机车该车由资阳内燃机车厂生产,主要用于工矿企业调车和小运转,于1988年试制成功,车辆搭载了济南柴油机厂的Z12V190BJ 型柴油机。东方红21型内燃机车东方红21型是高原米轨通用型内燃机车,由四方机车车辆工厂于1976年设计,1977年试制投产,1982年又进行改进。机车标称功率是640kW,最大速度50km/h,车长12000mm,轴式B-B。东风1型内燃机车东风1型内燃机车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4

年开始成批生产的干线货运机车,共生产706台。当两台机车重联使用时,可由任一机车的司机操纵机车。机车标称功率是1500kW,最大速度100km/h,车长16685mm。曾经是中国铁路运输的主力,为中国铁路服务了逾40年。火车迷尊称其为“老东风”。东风2型内燃机车东风2型柴油机车(DF2),原称ND2型,是中国第一代调车用柴油机车,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在东风型柴油机车基础上于1964年研制成功。1964年至1974年间累计制造了147台东风2型、1台东风2增型机车,1980年至1983年间又制造了5台,共生产了153台,并于1976年获得原铁道部授予全路铁路科技优秀项目奖。东风3型内燃机车东风3型内燃机车与东风型构造基本相同,仅牵引齿轮传动比由改为,机车标称功率也降为1050kW。是大连机车车辆工厂1969年开始成批生产的干线客货运机车,共生产226台,车长16685mm。东风4型内燃机车东风4型柴油机车

(DF4),是中国铁路第二代电传动柴油机车的首型机车,也是中国第一款交—直流电传动柴油机车。由大连机车车辆厂设计制造,首台机车于1969年试制成功。1982年,由东风4型的基础上研制成东风4B型柴油机车,成为中国铁路上运用最广泛、技术最成熟的柴油机车车型之一。东风5型内燃机车东风5型柴油机车(DF5)主要用于调车和小运转作业,适用于编组站和区段站进行调车作业,也可做为

小运转及厂矿作业的牵引动力。东风6型内燃机车东风6型柴油大功率干线货运用内燃机车(DF6),原称东风4D 型,由大连机车车辆厂设计制造。车辆的牵引性能、经济性、耐久可靠性以及粘着性能等方面较东风4型列机车有明显改善提高。东风7型内燃机车东风7型内燃机车(DF7),是中国铁路使用的柴油机车车型之一,是北京二七机车工厂于1982年研制成功的调车兼小运转用机车,适用于大中型枢纽编组站场调车及大型工矿企业调车及小运转作业。东风8型内燃机车东风8型柴油机车(DF8),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工厂设计制造,是中国第一种采用16V280系列柴油机的大功率柴油机车。东风9型内燃机车东风9型柴油机车(DF9),由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于1990年研制成功。是中国第一种最高运行速度达到160公里/小时以上的柴油机车,也是继东风8型货运机车之后中国第二种装用16V280/285系列大功率柴油机的铁路机车。在东风9型机车的基础上,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于1993年成功研制了东风11型准高速客运机车,为以后的中国铁路大提速打下了基础。东风10型内燃机车东风10型柴油机车(DF10)由大连机车车辆工厂设计生产,属于双节八轴的重载货运柴油机车,拥有牵引5000吨重载货物列车的能力,曾配属柳州铁路局(现南宁铁路局)投入黔桂铁路试运行。东风11型内燃机车东风11型柴油机车(DF11)采用16V280ZJA型

柴油机、轮对空心轴式牵引电动机全悬挂装置、微机控制系统等新技术,最高运行速度为170公里/小时,首台机车于1992年研制成功,至2005年停产共计生产了459台。东风12型内燃机车东风12型柴油机车(DF12),原称GKD4型,适用于调车兼小运转,也可用于一般干线货运。HXN3型内燃机车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及美国 EMD联合制造,于2008年7月正式推出。机车配置6000马力的发动机,是当时全球所有同类产品中最省油、最环保的柴油内燃机车之一。HXN5型内燃机车HXN5型柴油机车,是中国铁路的干线客、货运柴油机车车种之一,使用交流传动。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6Y1型电力机车,1959年到1962年株洲机车厂共试制5台。SS1型电力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SS1),是中国铁路的第一代(有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国产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韶山1型电力机车原称6Y1型,原型车为苏联的N6O型电力机车,首台机车于1958年试制成功,于1968年更名为“韶山1型”,1980年基本定型并投入大批量生产。1958年至1988年间,株洲电力机车厂累计生产了826台韶山1型机车。SS2型电力机车1969年,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和株洲电力机车工厂联合研制了韶山2型电力机车试验车,代号SS2。主电路采用高压侧调压、硅半导体桥式整流集中供电线路。1971年和1974年又先后进行了两次重大的技术

改造,应用了大功率可控硅元件和电子技术,实现无级调速,为中国电力机车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SS3型电力机车韶山3型电力机车(SS3),是中国铁路的第二代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和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吸收了韶山1型、韶山2型电力机车的成熟经验后,于1979年研制成功的客、货两用干线电力机车,1986年投入批量生产。至2006年停产,累计产量超过1500台。SS4型电力机车韶山4型电力机车(SS4),是中国铁路使用的一种电力机车,由株洲电力机车厂设计制造。韶山4型是6400千瓦八轴货运电力机车,也是中国铁路第三代(无级调压、交—直流电传动)电力机车的首型机车。SS5型电力机车韶山5型电力机车属于实验性车型,采用了两段相控阵5型电力机车(SS5),是中国铁路的第一种快速客运电力机车。韶山5型机车的研制、试验为后来韶山8型准高速电力机车的设计和生产累积了经验。SS6型电力机车韶山6型电力机车(SS6)是中国铁路使用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原铁道部为满足陇海铁路电气化需要,继引进6K型电力机车之后,于1989年利用日元贷款、通过国际招标采购的第二批4800千瓦六轴电力机车。SS7型电力机车韶山7型电力机车(SS7)是中国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根据山区小半径曲线区段电气化铁路而研制的客、货运两用干线电力机车,由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于

1992年研制成功,1996年投入批量生产,累计生产了113台。SS7B型电力机车韶山7B型电力机车(SS7B),是中国铁路使用的重载货运电力机车车型之一,属于25吨轴重实验性车型,由大同机车厂于1997年研制成功。SS7C型电力机车韶山7C型电力机车(SS7C),是中国铁路使用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都机车车辆厂于1998年研制成功。韶山7C型电力机车是在韶山7型电力机车基础上,根据铁路客运提速需要改进设计而成的4800千瓦六轴客运电力机车,最高运用速度120公里/小时。SS7D型电力机车韶山7D型电力机车

(SS7D)是中国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是为适应中国铁路大提速的需要、特别为陇海铁路郑州至西安段而设计的准高速干线客运用电力机车,由大同机车厂、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成都机车车辆厂于1999年联合研制成功,至2002年累计生产了59台。韶山7D型电力机车持续功率为4800千瓦,最高速度为170公里/小时。SS7E型电力机车韶山7E型电力机车(SS7E),是中国铁路使用的干线客运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和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制造。为六轴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最大速度为170km/h。SS8型电力机车韶山8型电力机车

(SS8)是中国铁路使用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株洲电力机车厂与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共同研制。韶山8型电力机

车是四轴准高速干线客运电力机车,机车最大运行速度为170公里/小时,最高试验速度达到240公里/小时。SS9型电力机车SS9型电力机车,以成熟的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技术为基础,采用了许多国际客运机车先进技术,是我国干线铁路牵引旅客列车功率最大的机车。机车功率持续4800kW,最大速度170km/h,车长22216mm,轴式Co-Co,电流制为单相工频交流。SS9G型电力机车韶山9G型干线客运电力机车(SS9G型客运机车)是在原SS9机车的基础上改进设计的。DJ1型电力机车DJ1型电力机车,是中国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也是中国第一种从国外进口并投入批量生产的交流传动电力机车。其中首批3台由奥地利格拉兹工厂制造,后17台通过技术转让并由中外合资企业株洲西门子牵引设备有限公司在中国国内制造。DJ2型电力机车DJ2型“奥星”电力机车是中国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株洲电力机车厂联合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等单位于2001年研制成功,由于在机车出厂时适逢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因此被命名为“奥星”。被称为中国第一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传电力机车。DJ3型电力机车DJ3(HXD3的前身),其实现在的HXD3型,就是以前SSJ3与神龙1,还有DJ3结合的产物。只是做了相应的改进得出的。天梭有一阵也被称为DJ3,但慢慢的也就不这么叫了。HXD1型电力机车HXD1型电力机车有四种型号:HXD1A,

HXD1B,HXD1C,HXD1D。HXD1型电力机车是由两节完全相同的4轴电力机车通过内重联环节连接组成的8轴重载货运电力机车。HXD1B型电力机车HXD1C型电力机车HXD1D型电力机车HXD2型电力机车HXD2(和谐电2)型电力机车为八轴10000千瓦交流传动货运机车,由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与法国阿尔斯通交通股份公司在阿尔斯通公司的PRIMABB43700型电力机车的基础上联合开发。机车采用微机网络控制,标准化、模块化设计,具有恒功范围宽、轴功率大、粘着特性好、功率因数高、谐波干扰小、维护率和全寿命运营成本低、适用范围广等优点,是中国铁路装备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产品之一。HXD2B型电力机车HXD2B型电力机车是大功率交流电传动六轴干线货运用电力机车。是中国铁路首三款使用最大功率9,600千瓦交流电牵引电动机的六轴“和谐型”电力机车车型之一(其余两型是HXD1B和HXD3B)。HXD3型电力机车HXD3型电力机车(“和谐”电3型),最初曾定SSJ3、DJ3型,SSJ3,是中国铁路的干线货运用电力机车车型之一。HXD3B型电力机车HXD3B型电力机车是中国铁路的电力机车车型之一,由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及德国庞巴迪运输集团联合研制,是在HXD3型电力机车设计制造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借鉴庞巴迪公司的IORE型电力机车,为满足中国铁路重载货运需要而研发的大功率交流传动干线货运用六

轴电力机车,持续功率为9600千瓦,最高运行速度为120公里/小时。HXD3C型电力机车HXD3C型电力机车是交流电传动六轴干线客、货运两用电力机车。是“和谐型”交流电传动电力机车系列中,首款适用于客货运两用车型,也是首种具备机车向列车供电能力的车型,由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发及生产,其产品技术借鉴了先前制造的HXD3型(日本东芝)和HXD3B型(德国庞巴迪)机车,在HXD3型、HXD3B型电力机车国产化基础上研发设计的。最大功率7200千瓦,最大运营速度120km/h。首台HXD3C型电力机车在2010年7月初出厂。HXD3D型电力机车HXD3D型电力机车(“和谐”电3D型),是交流电传动六轴干线客运电力机车,由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研发及生产,2013年开始批量生产,2014年春运投入使用。动车组列车神州号内燃动车组神州号动车组属于NZJ2型动力集中式双层内燃动车组,由大连机车车辆厂、长春客车厂与四方机车车辆厂及北京铁路局联合研制,分双层空调硬座车和双层空调软座车两个车种。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新曙光号”内燃动车组是中国铁路的准高速内燃动车组车型之一,属于动力集中式,采用推拉式设计。中华之星号电动车组“中华之星”电动车组(DJJ2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国自行设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电力动车组,是采用交流传动系统、动力集中型电动车组。设

计时速为每小时270公里,满座载726名旅客。2002年11月27日,“中华之星”电动车组冲刺试验在中国第一条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秦沈客运专线创造了当时“中国铁路第一速”公里/小时。(该纪录直到CRH2在2008年4月24日于京津客运专线上进行高速测试时才被打破)中原之星动车组“中原之星”动车组(Star EMU Central Plains)为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适用于中、短途快速旅客运输。由株洲电力机车厂、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三家单位联合研制生产。春城号动车组昆明“春城号”电动车组是迎接“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发制造中国首列商业运行电动车组。采用动力分散型交直传动方式,以一动一拖为一个动力单元,一列6辆编组,可运用于标准轨距电气化线路上,牵引总功率2160KW。先锋号动车组“先锋”号交流传动电动车组(Xianfeng EMU)是南京浦镇车辆厂负责总体研制的我国第一列交流传动动力分散电动车组,首列电动车组命名为“先锋”号。列车运营速度200km/h,最高试验速度

250km/h,总定员424人。'大白鲨'动车组“大白鲨”高速电动车组,株洲电力机车厂研制的中国第一台正式进入高速领域的动力集中式高速动车组,是中国强大机车家族的又一精心完美之作。蓝剑号动车组蓝箭号动车组是动力集中式电动车组是为了实现中短距离大城市间的快速铁路旅

客运输而设计制造的,该车采用CW-200转向架,构造速度200公里/小时。该动车组分VIP豪华空调软座车和一等空调软座两个车种。新时速X2000动车组自1994年中国的广深铁路完成160km/h级别准高速改造后,经长时间实际运用证明了广深铁路有在既有线运行200km/h高速列车的潜力,但广深线弯道较多是一个主要限制。CRH1型动车组和谐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CRH为英文缩写,全名:China Railways High-speed,中文译为:中国铁路高速列车。原铁道部将所有引进国外技术、联合设计生产的中国铁路高速列车(CRH)车辆均命名为“和谐号”。CRH1型电力动车组是为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及建造中的高速客运专线,于2004年起向庞巴迪运输和青岛四方庞巴迪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前称“青岛四方-庞巴迪-鲍尔铁路运输设备有限公司”、BST)订购的CRH系列高速电力动车组车款之一。CRH2型动车组CRH2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国铁路为第六次大提速及建造中的高速客运专线,向日本铁路工程车辆厂及中国南车集团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订购的高速列车。CRH3型动车组和谐号CRH3型电力动车组,是中国铁路为营运新建的高速城际铁路及客运专线,而向德国西门子公司和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订购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CRH5型动车组和谐号CRH5型电动车组是中国铁路为实行中国铁路第六次大提速里的快速

铁路及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向法国阿尔斯通和中国中车集团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订购的CRH系列动车组车款,整个系列都比较耐高寒,其中5G型最优。CRH6型动车组和谐号CRH6型城际动车组是为满足中国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群崛起对城际轨道交通的需求而研制的一种新型运输工具,填补了中国轨道交通客运装备领域的一项空白。和谐号CRH6型城际动车组作为中国南车全力打造的我国城际动车组全新技术平台首个车型,它继承了“和谐号”系列高速动车组安全、成熟、舒适和可靠等优点,具备快起快停、快速乘降、大载客量及高速持续运转的特点,可满足互联互通要求,起到衔接高铁和城轨的纽带作用,完善了我国轨道交通层次架构。CRH380A型动车组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全称“和谐号CRH380A型电力动车组”,又名“CRH2-380型”是由中国南车旗下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设计团队自主研发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CRH380A系列,持续运营时速可达380公里。它是中国动车组的里程碑基础,以此为基础,可以向上拓展更高时速列车,向下拓展城际列车等。CRH380B型动车组CRH380B型电力动车组是由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在CRH3C型电力动车组基础上自主研发的CRH系列高速动车组,也是“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之一,并将

以此为基础研制时速400公里的CIT400B检测车。“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2017年6月25日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2017年6月26日11时05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发车成功。2017年9月起复兴号提速至350公里。2017年8月21日起,“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将扩大开行范围,京津冀地区首次安排开行对“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通达北京南、天津、北京西、石家庄等10个车站。目前,我国已有4对复兴号列车在京沪高铁运行。复兴号试验速度可达时速400公里及以上,与“和谐号”相比,复兴号设计寿命更长,车内随时充电、连WiFi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铁路历史发展史 中国有铁路始于清朝末期。然而清政府腐败、保守、专制,唯祖宗之规是从,不肯接受新生事物。他们把修建铁路、应用蒸汽机车视为“奇技淫巧”,认为修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因而顽固地拒绝修建铁路。 1876年7月3日,由英、美合谋,由英国在华的代理人——怡和洋行——背着清政府诡称修建从吴淞到上海的一条“寻常马路”,擅自在中国的土地上修建的中国第一条营业性铁路上海吴淞铁路建成通车了。随后,清政府出银28.5万两,分3次交款赎回这条铁路并予以拆除。 1879年,洋务派首领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清政府以铁路机车“烟伤禾稼,震动寝陵”为由,决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胥各庄至芦台间开凿运河,连接蓟运河,以达北塘海口;为避免机车震动寝陵,决定由骡马牵引车辆。 然而用骡马牵引车辆根本不能发挥出铁路应有的效用,1881年唐胥铁路通车时,中国工人凭借时任工程师的英国人金达的几份设计图纸,采用矿场起重锅炉和竖井架的槽铁等旧材料,试制成功了一台0-3-0型的蒸汽机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制造的第一台机车。 另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第一辆火车是当时任唐胥铁路总工程师的英人薄内的夫人仿照乔治·斯蒂文森制造的英国著名的蒸汽机车“火箭号”而造成的,并把它命名为“中国火箭号”。可是中国工人却在机车两侧各刻一条龙,于是就把它叫做“龙号”机车。 由于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Rocket of China(中国火箭)的字样和龙的标记,所以后人一直认定这就是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但是从遗留下来的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台机车设计规范、制造精良,怎么能和由废旧料制造的“怪物”等而观之? 2003年,研究中国铁路的英国人彼得·克拉什发现了一张金达与“中国火箭号”合影的照片。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这张照片上的“中国火箭号”与中国保存的那张照片上“中国火箭号”有明显地不同之处:机车的烟囱一个细而高,一个粗而矮;机车两侧水柜前,一个有鞋形块,一个没有;司机室上,一个是№1的标记,一个是圆形标记……由于年代的久远,资料的缺少,中国制造的第一台机车之谜依然扑朔迷离,一时难以真相大白。 目前中国铁道博物馆收藏着一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机车,由于它机身上有一个大大的“0”字,人们便把它称为“0号”机车。专家考证后认为唐胥铁路通车后,“1882年,又从英国购来两台小型的0—2—0式(只有两对动轮)机车(称0号),参加运行。”被认为是中国进口的第一辆机车。 自1881年建成唐胥铁路至1911年清政府垮台的30多年间,是中国铁路的首创阶段。这一阶段内,清政府由于洋务派和国内有志之士的不断建议和提倡,不但改变了修建铁路会“失我险阻,害我田庐,妨碍我风水”的认识,而且接受战争失败的教训,又进而从加强海防上认识到“铁路开通可为军事上之补救”,终于确定兴建铁路的方针,建立铁路公司,开始有筹划地修建铁路了。30多年时间里,中国的18个省市修筑了铁路计9137.2公里。这些铁路有的是官办,有的是商办,有的是官商合办,还有一部分是中外合办,或者干脆就是外国人修的。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铁路仍然是客运和货运兼顾的常规铁路,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和常规铁路虽然基本形式相同,但在技术方面,包括机车和车辆、线路和轨道以及列车的编组和运行都各不相同。因此,各国铁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技术修建或改造本国的铁路。铁路运输的这些发展,成为铁路新发展时期的突出特点。

2019年理化检验技术历年真题精选(副高)

2019年理化检验技术历年真题精选(副高) [单项选择题]1、 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得尿铅浓度为100μg/L,同时用比色法测得尿中肌酐浓度为2.0g/L。校正后,尿铅浓度应表示为 A.30μg/g B.40μg/g C.50μg/g D.60μg/g E.70μg/g 参考答案:C 参考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出自2016版《预防医学技术》第七章生物材料第二节生物样品的采集和保存中有关尿样检测结果校正方法。 [题眼解析]:肌酐校正法C=c(实测浓度)/Cg(肌酐浓度),故选C。 [知识拓展]:因饮水和出汗等原因,尿液排泄量变化较大,必须进行校正,因在一般情况下,饮食、饮水量等对肌酐的排泄率没有太大影响,每天排泄尿所含肌酐约为1.8g,所以用肌酐来做校正。 [单项选择题]2、 与有动力采样器相比,无泵型采样器的主要缺点是 A.体积较大 B.使用不方便 C.分析操作复杂 D.不能用于短时间的采样 E.噪声大 参考答案:D

参考解析: 因为无泵型采样器的采样流量与待测物分子的扩散系数成正比,扩散系数低的待测物因采样流量太小只能进行长时间采样,不适用于空气中待测物扩散系数小而且浓度低的情况下做短时间采样。 [单项选择题]3、 用玻璃纤维滤纸采集颗粒物操作中,取放滤料的方法是 A.用手直接拿 B.戴布手套拿 C.带橡胶手套拿 D.用尖头镊子拿 E.用平头镊子拿 参考答案:E 参考解析: 取放滤料的镊子头部要平滑。 [单项选择题]4、 防止减压蒸馏暴沸现象产生的有效方法是 A.加入暴沸石 B.插入毛细管与大气相通 C.加入干燥剂 D.加入分子筛 E.缓慢加温 参考答案:A 参考解析: 暴沸石在蒸馏时起到汽化中心的作用,可以防止暴沸现象的产生。 [单项选择题]5、 下列污染物在空气中以蒸气和颗粒物共存形式存在的是 A.一氧化碳

食品理化检验汇总

食品理化检验 加粗下划线的为老师上课要求掌握的,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1.食品理化检验的内容:食品的感官检查、食品营养成分的检查、保健食品的检验、食品添加剂的检验、 食品中有毒有害成分的检验、食品容器和包装材料的检验、化学性食品中毒的快速鉴定、转基因食品的检验。 2.食品理化检验常用的方法:感官检查(视觉、嗅觉、味觉、听觉、触觉)、物理检测 比重:现称相对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同体积同温度下的纯水质量的比值。我国规定标准温度是20℃。 1)比重瓶法:环境温度不能超过20 ℃ 2)比重计法①酒精比重计:测定酒中酒精的含量(V/V); ②乳稠度计:测定牛乳的比重 ③锤度计:测定蔗糖的浓度(注:比重计法测定结果不如比重瓶法准确) 3.薄层色普法;将适当细度的吸附剂作为固定相涂布在平板上形成薄层,把试样点在薄板上,然后用溶剂展开 4. 标准分析方法的制定 (一)分析方法的建立 1、检测条件的优化 2、校准曲线的绘制 3、样品前处理条件的优化 4、干扰试验 5、实际样品的测定 6、方法性能指标的评价 (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制程序立项、起草、征求意见、审查 (4.5.6.7为ppt上补充内容) 4.极性大的被分离物,要选吸附能力小的吸附剂,但展开剂的极性应选大的。 5.死时间(tM ):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物质进入色谱柱时,从进样到出现峰极大值所需的时间称为死时间 6.保留时间tR 试样从进样开始到柱后出现峰极大点时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保留时间. 7.调整保留时间tR′:某组份的保留时间扣除死时间后称为该组份的调整保留时间,即: tR′= tR-tM

第二章食品样品的采集、保存和处理 8. 食品样品的采样原则:1)样品对总体应该有充分的代表性。2)采样过程中要设法保持原有食品的理化性质,防止待测成分的损失或污染。 9、食品样品的采集方法(具有相同属性的食品样品的采集):袋装样品按 (袋数 /2 )^ 1/2进行抽样,采用四分法缩分 四分法 1)固体颗粒或粉体混匀后采用三层(上、中、下)五点(周围四点和中心)法采样 2)液体或半流体混匀后采样 3)组成不均匀固体食品采样 采样量:1.5Kg, 供检验、复查、备查用 10.食品样品的保存原则:防止污染、防止腐败变质、稳定水分、固定待测成分 11.食品样品的保存应做到净、密、冷、快。 12.食品样品的前处理: 一、食品样品的常规处理:除去非食用部分、除去机械杂质、均匀化处理 二、食品样品的无机化处理 (一)湿法消化法(wet digeation) : 1)原理:在适量的食品样品中加入硝酸、高氯酸、硫酸等氧化性强酸,结合加热来破坏有机物,有时还要加入一些氧化剂(如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或催化剂(如硫酸铜、硫酸汞、 二氧化硒等),以加速样品的氧化分解,完全破坏样品中的有机物,使待测的无机成分释放出来, 并形成各种不挥发的无机化合物。 2)注意事项:消化试剂应纯净,器皿及用具应不含待分析成分;加玻璃珠防止暴沸,注意 不要产生大量泡沫;补加酸或其他氧化剂时,应待消化液冷却后再沿内壁缓缓加入 3)优点→分解有机物的速度快,所需时间短,加热温度较干灰化法底,可以减少待测成分的挥发损失。缺点→消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操作时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试剂 用量较大,有时空白值较高。在消化初期,消化液反应剧烈产生大量的泡沫,可能溢出消化瓶, 消化过程中也可能出现碳化,这些都易造成待测物的损失,所以需要细心操作。 (二)干灰化法(dry ashing) 1)原理:将样品放在坩埚中,在高温下灼烧使食品样品脱水,焦化,并在空气中氧的作用下,使有机物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其他气体而挥发,剩下无机物供分析测试用。

中国机械发展史论文

本科论文 题目:中国机械发展史 学院: 专业: 年级: 姓名: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古代在机械方面有许多发明创造,在近代,中国机械方面也得到迅速的发展。 关键词:小型夯实机械;热处理;锻压;铸造;热加工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传统机械方面,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领先于世界。到了近代由于特别是从18世纪初到19世纪40年代,由于经济社会等诸多原因,我国的机械行业发展停滞不前,在这100多年的时间里正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革命和产业革命时期,机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远远超过了中国的水平。这样,中国机械的发展水平与西方的差距急剧拉大,到十九世纪中期已经落后西方一百多年。

夏商西周时期:中国古代金属冶机械铸技术发明时间较早,且技术精湛。如商周 时期的青铜器朴质雄浑,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纤细精巧,形成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独特风格。已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如甘肃东乡马家窑出土的铜刀,距今已有4800年左右的历史。中国在大约40~50万年前,就已出现加工粗糙的刮削器、砍砸器和三棱形尖状器等原始工具。4~5万年前出现磨制技术,许多石器都已比较光滑,刃部也较锋利,并有单刃、双刃、凸刃、凹刃和圆刃之分。 中国在28000年前出现弓箭,这是机械方面最早的一项发明;公元前8000~前2800年期间出现了陶轮(制陶用转台);农具大约出现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除石斧石刀外,还有石锄、石铲、石镰、骨镰和骨耜。石斧和石刀上已有用硬质砂子磨削而成的孔。 夏代以前和夏代,先后出现了无辐条的辁和各种有辐条的车轮;殷商和西周时已有相当精致的两轮车;独木舟和筏等水上运输工具早就相继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能用石范和泥范铸造简陋的工具和武器。商殷时期,随着手工业生产的发展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形成了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冶铸技术得到高度发展,青铜铸件司母戊方鼎重达875千克,春秋时期的青铜铸件曾侯乙尊盘已十分精细。春秋至魏汉时期(公元前770~公元265年)是中国古代机械开始较快发展的时期。春秋时期铁器和生铁冶铸技术开始出现;黑心可锻铸铁、白心可锻铸铁和锻钢的出现,加速了由铜器向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中期以后发明了失蜡铸造法和低熔点合金铸焊技术;战国时期又有了叠铸和锚链铸造等工艺;西汉中期已炼出灰口铸铁,并出现了壁厚3~5毫米的薄壁铸铁件。铸铁热处理技术也有所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出现弩,控制射击的弩机已是比较灵巧的机械装置。到 汉代,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汉弩有一石至十石等八种规格,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上留下了作工、锻工、磨工等的名字。战国时期流传的《考工记》是现存最早的手工艺专著,其中记有车轮的制造工艺。对弓的弹力、箭的射速和飞行的稳定性等都作了深入的探索。汉代已有各类舰艇和大量的三四层舱室的楼船。有些舰船已装备了艉舵和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西汉时的被中香炉构造精巧,无论球体香炉如何滚动,其中心位置的半球形炉体都能经常保持水平状态。 秦汉时期:1980年出土的秦始皇陵铜车马代表了当时铸造技术、金属加工和组装工 艺的水平。东汉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有一套减速齿轮系,通过鼓镯的音响分段报知里程。三国马钧所造的指南车除用齿轮传动外,还有自动离合装置,在技术上又胜记里鼓车一筹。自动离合装置的发明,说明传动机构齿轮系已发展到相当的程度。 东汉时已有不同形状和用途的齿轮和齿轮系。有大量棘轮,也有人字齿轮。特别是在天文仪器方面已有比较精密的齿轮系。张衡利用漏壶的等时性制成水运浑象,以漏水为动力通过齿轮系使浑象每天等速旋转一周。公元132年张衡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即候风地动仪。汉代纺织技术和纺织机械也不断发展,绫机已成为相当复杂的纺织机械。到三国时期,马钧将50综(分组提放经线的综片)50蹑(踏具)和60综60蹑的绫机都改成50综12蹑和60综12蹑,提高了生产效率。马钧还创制了新式提水具翻车,能连续提水,效率高又十分省力。汉代的农具铁犁已有犁壁,能起翻土和碎土的作用,汉武帝时赵过既已创制三脚耧,一天能播种一顷地。在这一时期,大型铜铁铸件和大型机械结构陆续出现。五代时铸造的沧州铁狮子重约40吨,宋代木结构水运仪象台高3丈5尺,宽2丈1尺。

浅谈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及趋势

浅谈军事通信卫星发展及趋势 【摘要】现代防御技术指挥控制与通信中,通信卫星成了指挥、控制、通信和情报收集的重要工具,是满足决策部门、军事指挥部门、军政领导通信需要,应付突发事件的一种有效手段。本文阐述了军事通信卫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并对其发展及趋势进行分析。 【关键词】军事战略;卫星通信;应用状况;发挥作用;发展趋势 引言 卫星通信系统实际上也是一种微波通信,它以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微波信号,在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卫星通信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地面的“无缝隙”覆盖。卫星通信是以卫星作为中继的一种通信方式,是在地面微波中继通信和空间电子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通信距离远、覆盖范围广、不受地面条件的约束、建站成本与通信距离无关、灵活机动、能多址连接且通信容量较大等优点,在全球许多领域应用效果很好,尤其在军事上已成为军事通信卫星提供的现代通信手段,可为军事指挥员提供灵活的全球通信覆盖能力和战术机动性,这种通信能力是其他通信手段无法比拟的,在军事C4ISR系统中,卫星通信起着关键的作用。 一、卫星通信在国外军事及战略上的应用状况 迄今只有美、俄两国拥有独立的卫星导航定位能力,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是世界上广泛应用的两种现役导航卫星系统。这两个系统的导航卫星都采用多普勒测速和时间测距的导航方法。GPS的定位精度可达15m,测速精度为0.1m/s,授时精度为100ns。GLONASS的三个相应数据分别为30~100m、0.15m/s和1μs。美国军方认为未来的战争将是“信息战争”,而且还认为夺取制信息权和制天权是未来战争取胜的关键。以侦察卫星、预警卫星、通信卫星和导航卫星为代表的航天系统是夺取信息优势的重要武器,因此,夺取制天权是夺取制信息权的重要保障。 军用航天系统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武器装备的整体作战效能,已成为直接支援作战行动不可替代的手段。美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军用通信卫星系统,包“舰队卫星通信”系统、“特高频后继星”系统、“卫星数据系统”、“国防卫星通信系统”、“军事星”通信卫星系统和“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这些卫星通信系统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有的用于为某一军种或三军提供战术通信,有的用于为国防部和国家指挥当局提供战略通信。 二、卫星通信在军事及战略上发挥决定性作用 卫星通信网络是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中继站转发无线电波,从而实现两个或多个地面站之间通信的网络。通信卫星的作用相当于离地面很高的中继站,卫星通信网络分为延迟转发式通信网络和立即转发式通信网络。现代防御技术指挥

(完整版)铁道机车发展史

世界机车发展史 1804年,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希克改进瓦特的蒸汽机,造出了一台货运 蒸汽机车。这台蒸汽机车,在结构上初步具备了早期蒸汽机车的雏形。后来, 他又把这种蒸汽机装在铁路马车上,于是,出现了最早的蒸汽机车。他的这一 发明,被称作世界交通运输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发明创造。 理查德·特里维希克 1810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开始自己动手制造蒸汽机车,到1814年 他的“布鲁克”号机车开始运行,这台机车有两个汽缸、一个 2.5米长的锅炉,装有凸缘的车轮可以拉着8节矿车载重30吨,以6.4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在 以后的10年中,史蒂文生造了12辆与“布鲁克”号相似的火车头,虽然在设 计上没有突破前人的成就,但他以经预见到火车时代即将到来。 “布鲁克”号 1825年9月27日,乔治·斯蒂芬森亲自驾驶自己设计制造的“动力”1号 机车,拉着550名乘客,从达灵顿出发,以24千米/时的速度驶向斯托克顿, 这被认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列用蒸汽机车牵引,在铁路上行驶的旅客列车。 乔治·斯蒂芬森

1878年, 河北开滦煤矿开工, 为了运输煤炭, 清政府决定修建唐胥铁路, 并于1880年动工, 1881年通车, 铁路全长10千米, 后来, 有凭借英国人的几 分设计图纸, 利用矿厂的起重机锅炉﹑长井架等设备, 装配制成中国第一台蒸 汽机车──“龙”号机车。 “龙”号蒸汽机车 蒸汽机车虽然得到广泛应用, 但也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 比如他运 送的煤的1/4被他自己“吃掉”了, 他每行驶80千米~100千米就要加水, 行 驶200千米~300千米就要加煤, 行驶5000千米~7000千米还要洗炉;他在行驶中要排放黑烟, 污染环境, 尤其是在过山洞时, 浓烟难以散出去, 影响旅客和 车上工作人员的健康……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曾经辉煌一时的蒸汽机车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逐渐被新一代的电力机车和内燃机车所取代。 1879年, 德国人西门子制造出一台小型电力机车, 由150负直流发电机供电,能运载20名乘客,时速12千米,同年在柏林贸易展览会上,西门子驾驶 这辆电力机车首次成功运行。这台“不冒烟”的机车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 电 力机车从此发展起来。1890年, 英国的电力机车正式用于营业; 美国于1895 年开始将电力机车应用于干线运输; 以后德国、日被相继研制出了实用的电力 机车。 1879年西门子在柏林展示第一辆小型电动机车 1903年7月8日,德国首先运行了由钢轨供电的动车组,由4节动车和2 节拖车编成。同年8月14日,又运行了由接触网供电的动车组,这是世界上第一列由接触网供电的单相交流电动车组。 1904年, 瑞士又架设了单向交流电压1.5万伏的高压电线, 为500马力的BB型电力机车供电, 从此, 电气化铁路迅速发展起来。 20世纪出,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组装了一辆汽油机车,用内燃机带动发电机,在通过发电机带动电动机,推动机车前进。柴油机发明后,由于它的经济性好,很快在铁路上得到广泛应用。1925年,美国新泽西州的中央铁路使用了第一辆

色谱分析复习资料[重点整理背诵版]

色谱分析法定义:色谱(chromatography)分析法:以试样组分固定相(stationary phase )和流动相(mobile phase )间的溶解、吸附、分配、离子交换或其它亲和作用的差异为依据而建立起来的各种分离分析方法称色谱分析法 即利用物质的物理及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将多组分混合物进行分离测定的一种分析方法。色谱分析法是仪器分析常用的方法之一。 应用对象:主要是混合物中有机成分的分离和分析 1.色谱法的由来 2.固定相和流动相的变化 3.色谱柱、分离机制的变化 高效液相色谱仪 色谱分析法的分类 ?1、按两相的聚集状态流动相固定相类型 ?2、按分离的原理分类 ?吸附色谱:吸附性能的差异气固液固 ?分配色谱:分配系数的不同溶解度液体 ?离子交换色谱:分离组分与固定相离子进行可逆交换离子交换树脂 ?空间排阻色谱:分子筛葡聚糖凝胶 ?3、按固定相的材料和使用方式 ?柱色谱(玻璃、不锈钢、石英) 气固液固 ?纸色谱液液 ?薄层色谱(硅胶、聚酰胺) 液固 ?4、按色谱动力学过程分类 ?冲洗法、顶替法、迎头法 ?5、按色谱技术分类 色谱分析法的特点和局限性 一、特点 1、选择性好1理论塔板数高2固定相、流动相3操作温度a沸点相近的混合物b同位素c 同分异构体d对映异构体 2、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1气相色谱a气体黏度小b长色谱柱2高效液相色谱a高压泵 b多色谱填料 3、灵敏度高、样品用量少检测器a热导池检测器b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c电子俘获检 测器d火焰光度检测器 4、应用范围广1气相色谱a气体b易挥发的有机物c沸点高d热裂解 2高效液相色谱a不易挥发、高沸点b不稳定c糖类、大分子化合物d药物分析 3石油工业、环境保护、临床化学、药物与药剂、农药、食品、卫生防疫理化检验、司法检验 二、局限性 ?给不出定性结果,需要已知的标物质作对比,或将样品的数据与标准物质的数据进行对比,与质谱、红外等波谱鉴定仪器联用 ?定量时需要标准物质 ?对个别异构体和固体物质分析能力差 色谱图和相关术语 ?1、色谱图(chromatogram):进样后检测仪器记录下来的检测器响应信号随时间或载气流出体积分布的曲线图。

食品理化检验的所有检验项目

一、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1实验原理: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与折光率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正比例,通过测定其折 光率而计算出其含量 2仪器与试剂:阿贝尔折光仪/果汁样品 3步骤: A使用(1)将棱镜和打开,用擦镜纸将镜面拭洁后,在镜面上滴少量待测液体,并使其铺满整 个镜面,关上棱镜。 (2)调节反射镜7使入射光线达到最强,然后转动棱 镜使目镜出现半明半暗,分界线位于十字 线的交叉点,这时从放大镜2即可在标尺 上读出液体的折射率。 (3)如出现彩色光带,调节消色补偿器,使彩色光带 消失,明暗界面清晰。 (4)测完之后,打开棱镜并用丙酮洗净镜面,也可用 吸耳球吹干镜面,实验结束后,须使镜面 清洁外,尚需夹上两层擦镜纸才能扭紧两 棱镜的闭合螺丝,以防镜面受损。 B蒸馏水在棱镜上校准~~清洁~~过滤果汁液~棱镜上测折光率~~读数~记录==复测两次

4数据处理 二、味精谷氨酸钠的含量 1原理:谷氨酸钠结构分子中有一个不对称碳原子 ,具有光学活性,能是偏振光面旋转一定 角度,因此用旋光仪测其溶液旋光度,即可计算器含量 味精是由大豆蛋白、小麦面筋或其它含蛋白较多的物质中提炼的,也有用淀粉发酵制成。国家规定,商品名称为味精或味素的,其谷氨酸钠含量应在99%以上。 按规定,加盐味精产品的谷氨酸钠含量应不小于80%,食用盐添加量应小于20%,铁含 小于等于每千克10毫克;对于增鲜味精,则要求:谷氨酸钠含量不小于97%,增鲜剂呈 核苷酸二钠不小于1.5%,铁含量小于等于每千克5毫克等。普通味精 2仪器试剂: 旋光仪(精度0.01。)备有钠光灯(钠光谱D 线589.3nm )/分析天平;奥桑味精 ;盐酸溶液(1+1) 3步骤: 5g 味精于(20-30ml 水中溶解)、盐酸16ml 溶解后 移于500ml 容量瓶定容冷却至20度装液于1dm 的旋光管(不得有气泡)~测旋光度 (同时测管中试样夜温度,复测2次) 注意:主要是为了使维持溶液的PH ,使得谷氨酸钠完全电离,稳定谷氨酸钠! a a 4计算X= L*c*[25.16+/-0.047(20-t)] *100 = m*1 *[25.16+/-0.047(20-t)] *100 a=旋光度,L=管长度,C=1ml 试样液中含谷氨酸钠的质量,单位为g/ml , 25.16=谷氨酸钠比旋度,单位为度,0.047=温度校正系数;计算结果保留至小数点后第一位 同一样品测定结果,相对平均偏差不得超过0.3% 记录

水质理化检验复习重点

水质理化检验复习重点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余氯:水经加氯消毒,氯与水中细菌,微生物,有机物,无机物接触一定时间后,水中剩余的有效氯。 余氯的作用:保持持续杀菌,防止水受到再污染。 余氯的危害:1刺激性很强,对呼吸系统有危害;2与水中有机物反应,生成三氯甲烷等致癌物;3引起皮肤干燥,丘疹,粉刺;4作为生产酒的原料,起不良作用。 余氯的出厂水中限值:4mg/l;出厂水中余量:大于等于0.3mg/l; 管网末梢水中余量:大于等于0.05mg/l 余氯的种类:游离型余氯(HCLO,CIO-,CL2);化合型余氯 (NH2CL,NHCL2,NCI3) 余氯最常用的检测方法:邻联甲苯胺比色法 邻联甲苯胺比色法原理:在ph值小于1.8的酸性溶液里,余氯与邻联甲苯胺反应生成黄色蒽式化合物,再与重铬酸钾-铬酸钾配制的标准色列目视比色。 邻联甲苯胺的检测限:0.01mg/l余氯 铬的生理意义:适量的三价铬对生物体有益,参与糖类,蛋白质,脂肪的代谢;缺三价铬导致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 六价铬的毒性:对人的致死剂量是1.5克,水中六价铬的致死剂量超过0.1mg/l 就会中毒

生活饮用水的国家标准:铬不得超过0.05mg/l 六价铬的测定方法:二苯羰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法 六价铬采样的注意事项:测定六价铬时,ph应用NAOH调节至8左右,防止六价铬转化为三价铬。 测定总铬的方法:用酸性高锰酸钾将三价铬氧化成六价铬,多余的高锰酸钾用乙醇消除,六价铬再与二苯羰酰二肼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分光光度法比色。 化学需氧量(COD):水中还原性有机物被氧化时,消耗氧化剂的量相当于氧的量。Mg/l 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I类和II类水质的CODCr(mg/L)为≤15,III类为≤20,IV类为≤30,V类为≤40。 测定化学需氧量的方法:酸性高锰酸钾法和重铬酸钾法 酸性高锰酸钾测定原理:水样加入硫酸酸化后,加入高锰酸钾,沸水浴加热一定时间,过量的高锰酸钾用草酸钠标准液滴定。 测定化学需氧量酸度的控制:维持0.45mol/lH+浓度水平,酸度只能用硫酸来维持,不能用盐酸和硝酸。 溶解氧(DO):溶解于水中的氧气。Mg/l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还原性有机物被水中好气性微生物氧化分解需要消耗的氧气含量.mg/l

中国机械简史

中国机械简史 冯立升 中国是世界上机械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机械工程技术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成就十分辉煌,不仅对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世界技术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机械发展史可分为六个时期:①形成和积累时期,从远古到西周时期。②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从春秋时期到东汉末年。⑧全面发展和鼎盛时期,从三国时期到元代中期。④缓慢发展时期,从元代后期到清代中期。⑤转变时期,从清代中后期到解放前的发展时期。⑥复兴时期,解放后的发展时期。每个时期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 (一)传统机械的形成和积累时期 这一时期是中国机械发展的第一个时期,石器的使用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这是一个十分漫长的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相当于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的工具主要用石料和木料制作,同时也有一些骨制工具。在工艺方面以石器打制工艺为主,主要是经过敲击和初步修整使石块成石器。这一阶段后期出现了磨制的石器,使工具的形状趋于合理。当时的石器工具的种类有砍砸器、刮削器、石锤、尖状器、石球、石矛和石镞等,这时出现的其他材料的工具有木捧和磨制的骨针等。弓箭的出现表明这时的机械技术已有了一定的水平。 第二个阶段相当于新石器时代。这一阶段在石器制造方面以磨制工艺为主,同时对石器的制造有了一套完整的工艺过程。对石器的选择、切割、磨制和钻孔等都有了一定的要求。这一阶段出现了大量的生产工具、如锛、斧、铲、凿、磨盘、磨棒、杵臼、钻、网坠、纺轮、犁、刀、锄、耘田器等。工具的种类不但有所增加,而且出现了不少专用工具。这时还出现了原始纺织机、制陶转轮等较复杂的机械,反映了这一阶段机械的发展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第三个阶段大约从新石器时代末期到西周时期。从动力方面看,这一阶段已经开始使用畜力和风力作为原动力。古车和风帆的出现标志着新的动力出现。商代已经开始用牛来耕地。这一阶段已广泛使用犁来耕地。农业机械的种类更多,还出现了桔槔、辘轳等复合机械工具。在旧石器时代就已出现铜器,但没有大量使用。商代青铜工具和器械开始得到较广泛的应用,到西周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高潮。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一种新的机械技术和制造工艺的诞生。青铜冶铸工艺在这一阶段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逐渐成熟的过程。从使用单面范和双面范制作小件器物,发展到用多块范、芯组成的复合范制作大型器件。商中期已广泛使用分铸法等先进工艺。这一阶段后期,陶范熔铸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总的来看,这一时期在动力方面由只利用人力发展为人力、畜力等并用。在材料方面由以石质材料为主发展为以木、铜质材料为主。在结构方面由简单工具发展为复合工具和较为复杂的机械。在原理方面从杠杆、尖劈等原理的利用发展为对惯性、摩擦、弹性和重力等原理的利用。在制造工艺方面经历了由石器制造工艺向铜器和其他机械工艺的转变。这些情况说明在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机械技术已经形成并有了一定的发展。 (二) 传统机械的迅速发展和成熟时期 从春秋时期开始,我国传统机械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开始得到使用,使古代机械在材料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钢铁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为制造高效生产工具提供了条件。随着钢铁技术的产生、铸造、锻造和柔化处理等机械热加工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用生铁来铸造多种机械,特别是农业机械。这一时期锻造工

军事通信发展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军事通信技术是军队实施通信保障的技术是军事体系对抗的重要工具。20世纪90年来, 随着人类社会推进到信息时代,在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军事通信技术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变为冲锋陷阵的 "信息斗士",并成为决走和影响军队战斗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军事通信是为军事目的而综合运用各种通信手段进行的信息传递活动。为完成军事通信任勢,对军事通信的基本要求是:迅速、准确、保密、不间断。 军事通信伴随着人类武装冲突的岀现而产生和发展,经历了运动通信、简易信号通信和电通信等发展阶段。 军事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1 :运动通信阶段 运动通信是指一种由通信人员徒步或使用交通工具、或利用驯养的动物来传递资讯的通信方式,这种通信方式自古以来就有。中国是最早出现军事运动通信的国家之一。公元前14世纪,中国甲骨文中有关于将边防军情传报至U殷京(今河南安阳)的记载。西周时期,在通信中使用了传车,春秋末又产生了单骑马传,出现了专使和接力运动通信的形式——驿站,用以传递情报、邮件及口头命令等。 在古代军事通信中,除了由人来直接传递资讯外,还利用动物来进行资讯传递,例如信鸽。信鸽有识别方向的特殊能力,飞翔速度快,可以在数百里间来往传递。把书信插入鸽腿的轻管内,就可以逬行远距通信了。人类用军鸽通信的历史悠久。早在西元前,亚洲、非洲和欧洲一些文明古国已使用这种通信方式。 19世纪后期,许多国家的军队都设有驯养和掌管军鸽通信的专职机构。另一种是通信 犬。经过训练后能传递书信的军犬,嗅觉灵敏,记忆力强,有辨别特定语言、气味、声

空气理化检验重点

空气理化检验重点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一章空气理化检验概论 1、空气包括大气、工作场所空气、室内空气或者说包括室内和室外空气。 2、检验的对象:大气质量检验: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的组成、浓度变化及迁移规律; 室内空气和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验:某一特定的房间或场所内的空气状况(污染物种类、水平、变化规律;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检验:主要检验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 根据检验对象不同,空气理化检验可分为: 大气质量检验;室内空气和公共场所空气质量检验;工作场所空气质量检验3、空气理化检验工作中,往往根据特定目的选择一种或几种污染物进行检验,优先选择的有毒有害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的监测称为优先(污染)监测 4、空气污染物的理化检验一般按照以下原则: 根据污染的程度,选择毒性大、扩散范围广、危害严重的、已经建立了可靠分析方法,并能保证获得准确检验结果的污染物作为优先污染物,进行优先(污染)检测 5、有多种污染物符合上述条件,又不能同时对其进行检验时,应按照下列原则进行优先检验:染范围较大的优先检验;污染严重的优先检验;样品具有代表性的优先检验 6保存方法:密封保存;冷藏保存;化学保存法;

7、分析方法有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仪器分析方法应用最多的为分光光度法,气相色谱法 8、发展趋势 1.主要检验对象由无机物转向有机物 2.主要检验范围由室外转向室内3.由主要开展TSP检验转向主要进行细颗粒物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监测9空气污染指数API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新国标与老国标的差异 新国标: 取消了三类区,规定环境空气功能区仅分为二类。 一类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 二类区为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新国标中,特定工业区已不存在,这种污染较大的工业区与一般工业区被统称为工业区,纳入环境空气功能二类区。 同时,环境空气功能区质量要求明确,一类区使用一级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制,二类区使用二级浓度限制。取消了此前空气质量“优”、“良”、“轻度污染”的分类 增加监测指标;增加臭氧8小时浓度限值监测指标。 与新标准同步实施的还有《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空气污染评价指数(API)将变为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液态食品的相对密度可反应液态食品的和。 2.样品的制备是指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混匀等处理工作。 3.食品中水的有在形式有和两种。 4.膳食纤维是指有在于食物不能被人体消化的和的总和。 5.碘是人类必需的营养素之一:它是的重要组成成分。 6.食品中甜味剂的测定方法主要有、、薄层色谱法等。 7.合成色素是用人工方法合成得到的,主要来源于及副产品。 8.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的样品前处理一般包括三个步聚:即、和浓缩。9.赭曲霉毒素的基本化学结构是由连接到β-苯基丙氨酸上的衍生物。 10.镉是一种蓄积性毒物,主要蓄积部位是肾和。 11.丙稀酰胺由于分子中含和,具有两个活性中心,所以是一种化学性质相当活泼的化合物。 12.雷因许氏试验是常用于和快速检验的定性实验。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计10分) 1.关于保健食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具有特定保健功能 B、可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 C、适宜特定人群食用 D、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2.标准分析法的研制程序包括() A.立项 B、起草 C、征求意见 D、审查 3.食品样品制备的一般步骤分为() A.去除非食品部分 B、除去机械杂质 C、均匀化处理 D、无机化处理 4.在常压下于()0C()h干燥食品样品,使其中水分蒸发逸出,食品样品质量达到恒重。 A.950C-1050C B、900C-1000C C、2-4h D、4-6h 5.通常食品中转基因成分定性,PCR检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待测目标序列 B、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C、PCR反应体系的构建 D、电泳及结果分系 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 1.海豚毒素是一种小分子非蛋白类神经毒素,其毒性比剧毒药物青化钾还要大1000倍,与人的致死量为0.5mg() 2.塑料种类繁多,按受热后的性能变化可分为热固性和热塑性。() 3.将真核细胞中主要的已知基因mRNA通过逆转录PCR扩增合成不同基因的c DNA探针,并制 成基因芯片。() 4.现场样品的采集必须遵照统计学意义上的随机原则,从而使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并能最终保证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5.食品中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是热力加工食品,其形成的机制目前基本的到确认。()6.PCBs不是公认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 7.分光光度法是测定挥发性亚硝胺类化合物的方法。() 银白色软金属,原子量112.41,密度8.6,熔点320.90C,沸点7670C。() 8.C d 9.氨基甲酸酯是继有机磷农药后的一类重要的防腐剂。() 10.皂苷对人体的新陈代谢起着重要生理作用,它可以抵制血清中指类氧化,抵制过氧化酯质生成。()

西方机械发展简史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存的阶段,并朝着更加文明、更加先进的道路前进;回顾历史,人类机械的发展经历了简单机械、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阶段,目前正处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高技术革命浪潮之中。对机械发展史的研究,可以帮助人类理解机械给社会和人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技术进步和发展的含义以及机械文明的内涵。

最原始的简单机械,可以追溯到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期,工人利用“滚子木”,滑轮,杠杆,斜面等简单机械将一块块巨石搬运到高处,建造出了令世界瞩目的建筑奇观。

指南车,又称司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 指示方向的一种机械装置。它利用差速齿轮原理,它与指南针利用地磁效应不同,它是利用齿轮传动系统,根据车轮的转动,由车上木人指示方向。不论车子转向何方,木人的手始终指向南方,“车虽回运而手 常指南”。

风车 2000多年前,中国、巴比伦、波斯等国就已利用古老的风车提水灌溉、碾磨谷物。12世纪以后,风车在欧洲迅速发展,通过风车(风力发动机)利用风能提水、供暖、制冷、航运、发电等。 风车是一种利用风力驱动的带有可调节的叶片或梯级横木的轮子所产生的能量来运转的机械装置。简单的风车由带有风蓬的风轮、支架及传动装置等构成;风轮的转速和功率,可以根据风力的大小,适当改变风蓬的数目或受风面积来调整;在风向改变时,必须搬动前支架使风轮面向风;完备的风车带有自动调速和迎风装置等。具备发电用途的风车又称为风力发电机。

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论文 军事通信学是研究军事通信一般规律,并指导军事通信实践的学科。军事通信在人类战争史上,伴随着武装冲突和军队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战争和军队的发展而发展。在我国古代军事理论中,很早就有关于军事通信的论述。而军事通信学真正作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则是在军事科学与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战争条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爆发的几场局部战争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军事通信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促进了军事通信理论研究向学科化方向的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视和加强军事通信基础理论的研究,从宏观上探讨军事通信本质特征、规律和军事通信学科体系结构的学术活动,对于军事通信学的形成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现代战争中,军事通信的中枢神经作用显得格外突出。而在现代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等高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通信技术,则为现代军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军事通信技术在战后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一、载波通信与光纤通信技术 载波通信就是利用频率分割原理,在一对线路上同时传输多路电话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发信端把各路电话信号分别对不同的载波频率进行调制,将各话路的频谱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频位上。在接收端,则进行相反的解调过程,把位于不同频位的各话路还原为话音频谱,实现载波多路通信。载波通信除了传输电话信号外,还可以进行二次复用,即利用载波话路来传输电报、传真、数据等等。载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线通信的线路,扩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传输的速度。在军事信息量不断增加、军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况下,载波通信是一种极好的技术手段。载波通信技术产生于20世纪初期,电子管和滤波器发明以后,为实现载波电话通信创造了技术条件。同时,增音器和同轴电缆的发明又为载波通信的发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国的匹茨堡到巴尔的线路上开通了第一个载波电话通信系统,每对线通3路电话。到1938年,经过不断改进,可通12路电话。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由于战争条件的限制,各参战国(除美国外)的长途有线通信发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各国均建立了规模巨大的军用长途载波通信系统,通信容量从最初的每对线几路、十几路,发展到几十路、几百路。20世纪60年代初,载波通信设备进入了半导体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单晶硅制备技术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60年代各种晶体管电子元件相继诞生。半导体晶体管的诞生是电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耐震、寿命长、性能可靠、功耗低等电子管无法比拟的优点,有效地促进了电子技术的发展。载波通信的半导体化进一步促进了军事载波技术的发展。到70年代,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同轴电缆材料与性能的提高,10800路载波电话系统在一些国家的军队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纤通信是以激光作载体,以光纤维做媒介来实行信息传输的一种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国科学家梅曼用红宝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激光器,激光技术由此问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过从外部对某些物质施加能量,使电子急剧增能,在外来光的激发下,以光子形式经过光学谐振腔的特殊装置,等到聚能放大

食品理化检验知识点

食品理化检验知识点 名词解释 1.水溶性灰分是指总灰份中可溶于水的部分、 2.水不溶性灰分是指总灰份中不溶于水的部分; 3.酸不溶性灰分是指总灰份中不可溶于酸的部分。 4.食品的总酸度是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它的大小可用碱滴定来测定; 5.有效酸度是指被测液中H+ 的活度,其大小可用酸度计(即pH计)来测定; 6.挥发酸是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其大小可用蒸馏法分离,再借标准碱滴定来测定; 7.牛乳总酸度是指外表酸度和真实酸度之和,其大小可用标准碱滴定来测定。 8.粗脂肪是经前处理而分散且干燥的样品用无水乙醚或石油醚等溶剂回流提取,使样品中的脂肪进入溶剂中,回收溶剂后所得到的残留物,即为脂肪(或粗脂肪)。 9.还原糖是所有的单糖和部分的双糖由于分子中含有未缩合羰基具有还原性故称为还原糖。 10.总糖是食品中还原糖分与蔗糖分的总量。还原糖与蔗糖分的总量俗称总糖量。 11.蛋白质系数是一般蛋白质含氮量为16%,即一份氮素相当于6.25份蛋白质,此数值(6.25)称为蛋白质系数。 12.密度是指单位体积物质的质量。 13.相对密度(比重)是指物质的密度与参考物质的密度在规定条件下的比值。 14.食品理化检验学:是研究和评定食品品质及其变化的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 15.食品污染:是指食物中原来含有或者加工时人为添加的生物性或化学性物质,其共同特点是对人体健康有急性或慢性危害。 16.干法灰化:是用高温灼烧的方式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也称灼烧法。 17.湿法消化:利用强氧化剂加热消煮,破坏样品中有机物的方法。 18.样品采集:就是从总体中抽取样品的过程; 19.样品:就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分析材料。 20.可疑值:在实际分析测试中,由于随机误差的存在,使多次重复测定的数据不可能完全一致,而存在一定的离散性,并且常常出现一组测定值中某一两个测定值与其余的相比,明显的偏大或偏小,这样的值称为可疑值。 21.极值:虽然明显偏离其余测定值,但仍然是处于统计上所允许的合理误差范围之内,与其余的测定值属于同一总体,称为极值。极值是一个好值,这是必须保留。 22.异常值:可疑值与其余测定值并不属于同一总体,超出了统计学上的误差范围,称为异常值、界外值、坏值,应淘汰。总酸度:指食品中所有酸性成分的总量。 23.有效酸度:指被测溶液中H+ 的浓度。 24.挥发酸:指食品中易挥发的有机酸。 25.酸性食品:经消化吸收、代谢后,最后在人体内变成酸性物质,即能够产生酸性物质的称为酸性食品。 26.碱性食品:代谢后能够产生碱性物质的食品。 根据食品的物理常数与食品的组成及含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检测的方法称为物理检验法:27. 物理检验法。 28.灰分:食品经灼烧后所残留的无机物质称为灰分。一般食品中的灰分是指总灰分而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