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

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黄冰冰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S20163040464

962850344@https://www.360docs.net/doc/c510573672.html,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集中论述,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显示了党建设美丽中国的决心。全国各族人民应该统一思想、意志坚定地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拼搏、锐意进取,早日步入“美丽中国”。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建设;重大意义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对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习近平同志关于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科学论断,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总结了人类文明发展规律,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基础地位。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我国经济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叠加阶段。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各种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我们党把握规律,审时度势,及时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是第一个。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这就是说,我们要建设的生态文明,是同社会主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既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新的文明境界,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是一种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

正是从这样的历史纵深思考,我们党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习近平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矛盾有一个历史积累过程,不是一天

变坏的,但不能在我们手里变得越来越坏,共产党人应该有这样的胸怀和意志。

二、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人类的生产与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任何取与予的行为的发生都会或多或少影响或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由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虽然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和平发展理念,但自改革开放以来,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愈益严重且至今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但我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十分严重。据世界银行保守估算,中国污染经济损失占GDP 比例的低限估计要达到6% 以上。我国国家环保总局自2000-2002 年会同国家测绘局、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各省市人民政府组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日友好环保中心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生态环境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例,西部地区为13%,中东部为5%-12%,若考虑间接损失将更多。由此可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正在销蚀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部分成果。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反作用其实早已被人们所认识,我国自古就有不要“毁林而猎、歇泽而渔”的教训。但发展到今天仍然产生诸多的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事件,主要是人们意识里还未予以高度重视,没有理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没有将环境代价纳入经济决策中去。对可持续发展理念仅停留在理论的把握上,在实践中片面追求GDP 的发展,以GDP 论英雄,多报、虚报GDP,对环境问题是“口惠而实不至”。这种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经济代价不予重视或不够重视的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曾普遍存在,它既是造成环境问题的元凶,也是我们今后开展环境保护工作所要克服的一个难题。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但同时伴随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惊人以及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环境污染严重,多种物种面临濒绝;资源浪费造成多种关乎民生的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很低;固体废弃物产量不断增加,水土流失状况严重,湿地面积减少。据统计,中国每年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在4000亿元以上。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状况,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人为本要求人们在追求经济增长、物质利益的同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类的持续进步与发展,注重人类的长远利益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相协调,走健康文明的发展道路,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下去!统筹兼顾要求发展必须是兼顾各方利益的发展,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实现社会环境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由此看来,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尤其强调生态文明的建设,它是其他各项能够顺利实现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良好的自然环境与完整的生态系统,是全面提升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更是保证人民生命安全的基础。因此,生态文明的建设程度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必要保证。

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向,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由之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

理论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是我们党随着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化,深刻把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规律、自然资源永续利用规律和生态环保规律,立足经济快速发展中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的严峻现实,着眼破解人与自然日益突出的尖锐矛盾,积极应对当前和长远发展不可持续的复杂局面,在继承中创新、创新中发展,加以提炼和概括的最新理论成果。

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均衡发展指明了路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和造福人类。自然界是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摇篮,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因此,人类应该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对待自然界,高度重视自然环境的保护与优化,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既关注经济指标,又关注资源环境指标,既积极实现当前的目标,又为未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新鲜的空气、洁净的食品、优美宜居的环境等方面要求越来越高。良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仅保障和改善了民生、巩固和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而且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领域和范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又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其中,经济建设是基础,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先导,社会建设是归宿,生态文明建设是前提。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才能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并反思工业文明与现有发展模式不足,积极推进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贡献。生态文明建设,以我国传统文化为重要背景并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沃土之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观念和思维方式自古以来就渗透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积淀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它强调天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互惠共存。人类本身是大自然的一员,人类生存于自然、发展于自然,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人们对自然的损害就是损害人类自己,呵护自然就是呵护人类自己,改善自然就是发展人类自己。

我国是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统筹人与自然关系,在持续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实现工业化、城镇化;这既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色所在,也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有益尝试。

四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把握世界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新趋向,对可持续发展的拓展和创新。当今世界,以绿色经济、低碳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和科技变革方兴未艾,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世界各国的竞争已经从传统的经济、技术、军事等领域延伸到环境领域。

我们党深刻把握这一发展新趋向,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在国际环境与发展领域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有利于提升国际话语权,有利于赢得当前和未来国际竞争制高点。

我国探索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的历史过程,生态文明的内涵不断丰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

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深刻揭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内涵和本质。

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强永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中国,强大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在社会建设过程中遇到很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根据具体国情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则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要在追求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重视自然生态保护,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盲目发展经济。未来各方面的发展不仅要将现有的自然条件的约束因素考虑进去,还要将子孙后代的利益也考虑进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并不单单要求我们重视保护自然环境、重视生态平衡,还要求我们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出发将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保持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作为各方面发展的前提条件!目标是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支持生态平衡的实现!在未来岁月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转变生产生活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由于我国长期采取粗放型的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增长模式,因此给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与日俱增。当前,全世界的能源和经济结构都在资本的作用下进行着重大调整,如果我国仍然按照同一种增长方式,势必造成重复建设与资源浪费。在全球,走循环经济之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才能有效破解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制约。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致力于构建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加强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治理污染。倡导并大力扶持发展循环经济,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杜绝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最大可能地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资源环境破坏的影响,提高承受资源环境代价的公正性,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