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
饮食文化与全球化剖析

大纲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中餐的全球化

西餐的全球化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补充材料: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对“饮食文化”简单介绍

“饮食文化”一词,作为一个学科概念,最早出现在20 世纪80 年代初的大学课堂上。那时,它还是新奇生疏的,不仅对普通民众是如此,甚至对于一些社会科学的专长学者也很隔膜。人们普遍以为:饮食不就是吃饭吗?还有什么“文化”可谈?这与中国民本、民生思想一向淡薄的传统有关,饮食是活命之需,是本能,似乎最低级不过,在人们观念中,它与“文化”距离甚为遥远。

随着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饮食也成为全球化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今中国出现了许多异国料理,如法国料理、日本料理、泰国料理……使我们不仅能品尝到中国美食,还能有幸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而且,很多料理融合了中西做法,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仅如

此,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融合。

中餐的全球化

中国的烹饪大师以精湛的技艺满足了国人的胃,同时也启蒙了外国人迟钝的味蕾,中国人靠食物征服了世界,毫不夸张地说,地球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中餐的影子,也都有华人餐馆的容身之处,尤其在美国、加拿大、英国以及欧洲的国家,更占有很大的比例,犹如美国快餐的扩张速度,具有势不可挡的优势。其实早在13世纪,西方的传教土、布道者和冒险家就对中国的饮食产生了痴迷的兴趣,将其视为中国风情的一面。

到底哪种食品才算地道的中餐呢?在全球化的今天,讨论这个议题已无关紧要,高梁最早是由非洲培育出来的,玉米最早也是在16世纪早期由美洲引进的,其中最为西方人熟知的豆腐是由大豆制成,其实大豆也是在中国的周代时引进的,据说豆腐是由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刘安为炼长生不老仙丹时意外发明的,如果当时有诺贝尔饮食文化奖的话,理当授予他此项殊荣。

最早的中国饮食是由马可波罗于13世纪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向西方人叙述的,当时中国的国力应该处于比较强盛的时期,其中不乏溢美之词。直到后来,由丹尼尔·笛福于1719年首次出版的《鲁滨逊漂流记》对中国持批评态度:中国不仅仅是道路差,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很落后,更甚于1793年,乾隆皇帝接见马尔戛尼及使团等所有成员,马尔戛尼在其日志中对中国的饮食习惯及卫生标准满是刻薄之词:中国人不换内衣,不用手绢,筷子油污,共用一个杯子喝酒,没有可冲水的厕所,中国人从不丢弃病死的牲畜,普通中国人对于自己吃的是什么动物也亳不介意等等。外国人不喜欢甚至鄙视中国人,而中国人也厌恶地称外国人为蛮夷或低等生物,其实这都是以偏概全的。先入为主的观点都不够理智,每个民族都有其劣根性的一面,只

是身居其中,不易察觉而已。文化上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价值观念,比如评价“燕窝”这个独特的混合物是否美味时,欧洲人也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些人断言这东西实在令人作呕或厌恶,但品尝过的人却坚持认为把燕窝列为极品美味也不为过。历史的车轮总是向前推进的,人类文明的高度也在不断地提升,谩骂和诋毁都是对人类文明客观发展规律的否定及对人类祖先的侮辱。

中餐不像美国菜那么单一,也很难用只言片语将它说清楚,大抵也就是用材广泛,烹调方法独特且多样,地方风味各具特色。你无法找出特定的菜肴来代表中餐,只能代表中国某个地区的饮食特色而已。虽然中餐对外的“扩张”多以炒面、炒饭、炒杂粹等简单的饮食向外传播,但中餐因地制宜的经营方式和精湛多变的技艺,味觉享受打开了西方人波澜不惊的胃。起初,法国菜一直执西餐之牛耳。那是因为没有中餐加入那场竞赛,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英国有关调查报道,经常外出就餐的人中有30%选择在中餐馆,选择印度餐馆的占8%,选择法国和意大利餐馆的各占5%,这些数字足以说明中餐的魅力。近年来,中国源远流长的食补养生理念得到了西方人广泛的认可,老子对食材分为阴阳两极和平衡膳食的道家哲学也受到了追捧。而最近由富克西亚·邓洛普执笔的《四川烹饪法》于2001年出版,她将川菜描述为“世上最不为人知晓的美昧,这些菜肴与绝大多数欧洲人吃过的中餐简直完全不同”,她将千年蛋(即松花蛋)描写成很奇怪的食物,文化上的差异及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导致了不同的观点。其实好奇心是一种消解无知的方式,积极的一面能促使人们去探索世界,消极的一面

是用幻想填补知识的空白来安慰无知留给人精神的恐慌。在公元1650年至1750年西方对外扩张的间歇期就表现出了对中国文化各个方面的项礼膜拜,比如:诗歌、建筑、园林、哲学、纺织以及君主贤明的政体,其实富克西亚、邓洛普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疑惑和追问一点都不奇怪,中国的菜系也是在不停地演变与融合的。何谓正宗?存在既是合理的。存在既是正宗,国外的中餐就权当另外一支支派系也未尝不可呀。

西餐的全球化

改革开放的政治与形式,越来越有力地吸引世界关注中国,中国文化再次引起世界的浓厚兴趣。中国传统食品及其背后的中国饮食文化开始受到西方世界的正视与青目。改革开放最初的10年,是中国人传统方式经营的中国传统食品以风味独特、价钱极廉的优势星布絮落世界广大地区的黄金时期,那几乎是一种东风劲吹的“中餐西进”态势。尔后则开始了“西餐入华”回应浪潮汹涌澎湃的历史,洋食品、洋食店、洋饮食文化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冲击中国人的口胃,冲击中国人的眼睛与心理,也深深冲击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整体中国文化。例如:

中国食物并非是完美无瑕的,比如中国很多的菜农还在用没有经过处理的粪肥浇灌蔬菜;中餐还在频繁地使用味精给菜肴提鲜,也有更加依赖食品添加剂的趋势;有些地方的人甚至还在食用野生动物,即使是偶尔食之。所以,多了解一些西方的饮食文化对中餐的发展也是大

有裨益的,只有互相借鉴,互相包容,才能互相提高。中国食品的全球化事实逐渐取代了美国食品单一化主宰全球的现象,因为中餐的全球化也丰富了西方的饮食文化,并使其具有国际化特点。

任何一个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贯穿与体现着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饮食作为文化的载体,不仅内含着这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与特征,而且也述说和传达着该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华文化在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之所以始终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就在于善于吸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相关文化因子,作为改善自身文化机制,培养文化自新能力的有机元素。

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原因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这一饮食观念同西方整个哲学体系是相适应的。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的主要特点。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为事物之理,事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形上学理互相连贯,便结成形上哲学。这一哲学给西方文化带来生机,使之在自然科学上、心理学上、方法

论上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另一些方面,这种哲学主张大大地起了阻碍作用,如饮食文化。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饮食文化全球化的原因

饮食全球化的原因之一是人口的流动。移民者从本国移向国外的时,必然会保留本国的料理、保留自己在本国的饮食习惯。通过移民者与当地人之间的日常交流,如请客、聊天等,移出国的饮食文化就逐渐传入了移入国。同时,由于移民者通常会回国探亲,或者与国内的朋友、家人联系,移入国的饮食文化也就传到了移出国。再加上当今社会的旅游业兴盛发达,更是为饮食全球化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互联网的发展也是美食全球化的原因。网络使信息的交流更加快速便捷,人们大量使用微博、facebook等网络平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琐事,其中步伐饮食方面的事情。通过网络,各国饮食文化迅速地在世界各地传播。

同时,餐饮公司为了获得更大的市场,在全球成立了许多分公司,这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饮食的全球化。

饮食全球化的利与弊

饮食全球化已经渗透我们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首先,就我们个人而言,食物的可选择性增加了,从而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同时,由于饮食的背后隐藏着某个国家的文化、传统,所以我们反过来又促进了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各国人民的交流。其次,饮食全球化使餐饮公司在全球迅速发展,拉动世界经济的增长,并且提供岗位从而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

但是,饮食全球化也存在一些负面的影响。一些外来饮食习惯或者食物不适合本国国民的身体状况,或者是造成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汉堡传入中国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青少年肥胖率增高。同时,外来饮食文化对传统饮食文化造成了威胁。比如,现在有一部分儿童喜欢吃西餐而不喜欢吃中餐。

饮食全球化必然是将来发展的趋势。我们必须选择我们适合的,同时,我们可以大力弘扬我们的传统饮食,让中国饮食文化闻名于世。

补充材料

宏观感受外来饮食对中国饮食的影响

——影响中国饮食习惯的十大外来美食

1、方便面

中国是面食大国,但是真正意义上的方便面是1958年日籍台湾人安藤百福(原名吴百福)于大阪府池田市发明的,日后他成立了大名鼎鼎的日清公司。方便面风潮席卷全球,至2002年全球共消费方便面550亿袋。

中国第一包方便面诞生于1970年,2007年中国生产方便面489亿包,几乎所有中国人都吃过。

2、冰淇淋

冰淇淋由发生工业革命的欧洲人发扬光大传到国内。李鸿章见八国联军代表时,看到冰淇淋冒着气,还以为很热,吹了几口气才吃。随着制冷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冰淇淋/雪糕成为包含中国人在内的世界人夏天的消暑佳品。

绿润蜜蜜豆是冷饮的黄金搭档,在冰淇淋、刨冰中添加一些香甜糯软的绿润蜜蜜豆(红豆、芸豆、黑豆、绿豆、白豆),会使冷饮更加甜美。

3、西式面点

蛋糕、面包、蛋挞等统称为西式面点,起源于西方,共同特点是甜香松软,深受全世界人的喜爱。在中西方交流过程中渐渐传入中国,至今西式面点坊在中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西式面点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可缺少的美食之一。

在蛋糕和蛋挞上撒上一些绿润蜜蜜豆,颜色会更加好看,口感更好更香甜。

4、沙拉

沙拉是英语Salad的译音,大都具有色泽鲜艳、外形美观、鲜嫩爽口、解腻开胃的特点。它的原料选择范围很广,各种蔬菜、水果、海鲜、禽蛋、肉类等均可用于沙拉的制作,绿润蜜蜜豆就是制作正宗沙拉的必备配料之一。

市场上所销售的沙拉酱主要有蛋黄酱、千岛酱等,普遍使用食用油,因此热量很高。3—4汤匙的沙拉酱,其热量就会超过300千卡,相当于一个肉饼所含的热量。因此喜欢苗条的女士可要千万注意。

5、薯条

薯条(French Fries)是一种把马铃薯切成条状后油炸而成的食品,伴随着美式快餐连锁店——肯德基、麦当劳走进中国人的视野。好的薯条往往酥软可口,配以西红柿酱更是美味无比,是中国年青人和孩子的喜爱食品之一。

6、巧克力

巧克力(Chocolate)最早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古代印第安人的一种含可可粉、树汁和胡椒粉的食物,它的味道苦而辣。1519年,西班牙著名探险家科尔特斯将它带回西班牙献给国王,深受国王的喜爱。后来,西班牙人将可可粉及香料拌和在蔗汁中,成了香甜饮料。到了1876年,一位名叫彼得的瑞士人别出心裁,在上述饮料中再掺入一些牛奶,这才完成了现代巧克力创制的全过程。

巧克力伴随着改革开放进入中国,已经成为现代人表达爱情的物品之一。

7、蜜蜜豆

风靡日韩的蜜蜜豆又被称为糖纳豆、多彩豆,最早来自日本,是以红豆、芸豆、黑豆、绿豆、白豆为原料,经煮制及浸糖工艺制作而成的。绿润公司在国内首次引进和生产蜜蜜豆,苏有朋倾情代言,是行业的第一品牌。绿润蜜蜜豆味道甘甜、豆香浓郁、营养丰富,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既可直接食用又可制作刨冰、豆包、滋补豆粥、八宝粥、饭后甜点、各式糕点以及调制沙拉、酸奶等,是中国家庭的厨房必备品之一。

8、汽水

也许有人知道,英国化学家及牧师卜利士力(joseph Priestly, 1733-1804)发现了氧气,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正是他发明了风靡全球的新式饮料——汽水!

汽水被称为碳酸饮料,是把大约2~3大气压的二氧化碳密封在糖水里制成的。大名鼎鼎的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世界性代表。

第一瓶汽水何时进入中国无从可考,但是现在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主要饮品。

9、咖啡

咖啡”(Coffee)(一词源自埃塞俄比亚的一个名叫卡法(kaffa)的小镇,而在希腊语中“Kaweh”,意思是“力量与热情”。阿拉伯人最早开始饮用咖啡,随着战争扩张到欧洲并传到了美洲,中美洲成为咖啡的重要产地。

建国后,中国人接触咖啡最早是通过雀巢咖啡的经典广告语“味道好极了!”,刚刚改革开放,广告匮乏,中国人一度把这句广告语当成流

行语,免费为雀巢公司做广告。现在咖啡已经成为一些都市人群的日常必备饮品。目前西王果糖由于GI值低,低热量,不发胖的特点已经逐渐取代方糖成为主要的咖啡配糖。

10、啤酒

啤酒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巴比伦人的板雕上就记录着啤酒的制法,公元前4000年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已有用大麦﹑小麦﹑蜂蜜制作的16种啤酒。啤酒的酿造方法由埃及通过西腊传到西欧。中世纪德国啤酒盛行,一度使葡萄酒不景气。

啤酒是在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人们根据英语“Beer”的字头发音,译成中文“啤”,定名为啤酒。虽然啤酒在中国久有短短100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却成为中国人消费量最大的酒类。

外国饮食文化

第一章饮食文化概论 1. 饮食与文化 (1).饮食的基本含义:①中文:一是吃的和喝的东西;二是吃东西和喝东西。 ②英文:一是food and drink;二是diet(可指规定的、特别的饮食, 也可指日常的膳食). (2).文化:①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 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 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②泛指一般知识,包括语文知识···。③中国 古代封建王朝所施的文治和教化的总称。 (3).饮食文化概念的基本理解:(特定群体)关于食物获取的知识、技术、方式、习俗和制度。 (4).饮食的功能:①满足生理需要;②满足心理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你有安全感, 使你感到“自我价值”,使你感到“美味”带来的快乐);③满足“公关”需要。 (5).文化的认识:①“人”是文化的主体;②动态性(丰富和发展、重新认识和修正、对某 些旧的或传统的东西的否定);③多样性(内容、观念、方式方法);④结构性;⑤共 同享有;⑥后天习得;⑦强制或规范;⑧理想与现实;⑨适应性。 (6).饮食受文化影响:“食欲也是被文化决定的”是说特定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对其成员的饮食行为特点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中社会环境对其群体特殊饮食习 惯、方式形成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可能是决定性的。 (7). 饮食文化内容的基本理解:①观念(精神性):指特定群体对待饮食的态度或看法; ②获取(物质性或技术性):指特定群体的食物选择、加工制成技术、日常饮食结构、 餐饮方式(食具的样式和使用方法、分食还是合食、具体食物的食用方式)等;③风 俗(民众的自发的重复性行为,具有传承性和社会性),制度。 (8).影响人对饮食选择的主要因素:①家庭因素:包括文化传统,食物供应,生活状况与观 念,人口结构,食物制作水平,宗教;②个人因素:包括教育背景,价值观,生 活经历,职业(阶层)与生活方式,经济状况,心情;③环境因素:包括政治与经济 全球化,人员流动与文化交流,参照对象与团体归属,商业促销与流行趋势,营 养、卫生、健康知识的普及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消费环境。 2. 饮食文化与社会 (1).经济发展---恩格尔系数:“恩格尔定律”是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家庭食品开支与家庭总收 入的比例关系的定律,系数在59%以上为绝对贫困,50%~59%为勉强度日, 40%~50%为小康水平,30%~40%为富裕,30%以下为最富裕。 (2).社会文明---“文明”的土壤:人类的饮食状况不仅表现出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同时也 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土壤----食物生产技术、方式对科学技术发明的贡献。(3).习俗传承的载体----标记:即某种事物或行为成为某一文化群体传统习俗中的标志性民 俗事象。如日本新年的干沙丁鱼、黑豆之类的食物。(4).社会文明---文明:文明就是一切能减少人们生活麻烦的手段。 平等:“平等”、“自由”的餐饮服务文化或服务精神。 多元化共存:人们享受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时代的美食文化。 环境协调:对自然的尊重、理解和爱护,引导“绿色消费”。 (5). 习俗传承的载体---传承:即某一特定的习俗会通过“代际”关系而代代相传。 寓意:如“喜饼”“蛋糕”等。 交际:饮食或宴席在交际场合总是发挥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交换:“互报交换系统”。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其研究意义 摘要: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文章分析了形成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既能有助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交际障碍,又能培养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的适应能力,有效地避免交际双方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Introduction 文化人类学的最一般的目标,是努力理解所有人类文化以及这些文化的创造进程的相似点及区别,为了实现这个目,就必须进行比较。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人类的文化基质是共有的,中西文化的差异性是历史的而不是自然生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文化的浓缩。中国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点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揭示这些差异以及内在的原因,有助于跨越文化鸿沟,有助于世界性的文化融合。 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饮食的义项有两个:一是名词性的,指“吃的和喝的东西”强调的是名称;一个是动词性的,指“吃东西和喝东西”,强调的是动作。 在英文中,饮食的概念可以有以下表达方法:“food and drink”意即“吃的和喝的东西”;“diet”意即“通常所吃的食物”,也可以指“日常的膳食”;“bite and sup ”则是指“吃东西和喝东西”。些有关“饮食”的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出,“饮食”一词的基本语言学含义比较简单,无非就是吃喝的东西或吃喝的动作。但我们深究起来,“饮食”就变得复杂了。饮食如果仅仅是吃饱喝足,为什么在吃饱喝足的同时,有这么多繁文缛节?为什么一种食物对一个地方的人来说是天赐美味,而对另一个地方的人来说则敬而远之,甚至有的地方更是避之不及呢?有人为吃什么而苦恼,而有人却为吃不饱而烦恼。饮食本身是本能的,而吃什么,如何吃,在哪里吃,则体现出不同族群的不同特点,体现出文化性。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当一个民族形成了固定的饮食习惯、饮食技巧和饮食观念后,便构成了一种亚文化。

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久经岁月洗练,越加香醇、浓情,中国人的生活蕴于饮食,饮食也给给生活平添了温馨。西方的饮食,随着世界日益紧密,从渐于东见,到被许多中国人喜爱,追捧,源于它的简约、健康。中西方饮食的不同文化,纷繁于世,交相辉映。 饮食文化根植差异:中国饮食,一直以来以小农经济为依托,牲畜的养殖也以小户为单位,因而中国的食材,多以自营作为食材,家家户户都有独特的饮食文化。反观,西方饮食的自是以工业革命时期经济作为依托,讲究,快捷,健康,营养。中西方不同处事哲学、思维方式,以及地理环境,生活习俗,最终形成了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东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犹如万花筒下的世界,绚丽多姿,丰富多凡,皆为所精。 烹饪方式差异:在中国,烹饪是一种技艺,一门艺术,烹饪技巧,出学于父辈,若要深精,多拜师学技。中国烹饪方式多奇:溜、焖、烧、氽、蒸、炸、酥、烩、扒、炖、爆、炒、砂锅、拔丝等无所不有。烹饪方式的差异,带来不同风味的味觉享受。中国烹饪注重刀工、火候,菜的形状可以切得五花八门:块、片、丝、条、丁、冷雕等;不同的刀工或不同的蔬菜烹制的火候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菜肴的滋味以及其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都存在差异,也逐渐形成了即苏菜、闽菜、川菜、鲁菜、粤菜、湘菜、浙菜、徽菜八大菜系。西方烹饪方式相比较下,就简约多了。西方更注重,营养、健康,但求食能果腹,不过分注重食味。他们的菜肴以煎、炒、蒸、冷拼为主,蔬菜通常切成大块儿或大片儿的,然后入锅,直到全熟能够食用为止。中西方烹饪准则也不同,中国烹饪比较“随意”,而西餐的烹饪却相对“规范”。西方烹饪过程中,按照菜谱,需要准确无误,有时他们甚至借助一些科学仪器,以期做到准确无误,机械、单调、乏味,缺乏创意,千家万户,一菜一味,甚是所谓。中国在这方面却一反常态,不似中国人的保守,相当随意,讲究各种搭配,各种融合,不同的尝试,不同菜品孕生。中国的烹饪更具灵活性,丰富多彩,如果失去了它的随意性,就会失去它的韵味。中国独显,千家万户,一菜多味。 饮食习惯的差异:饮食餐具的选用,在中西方差异甚为明显。中国人惯用筷子筷子,汤勺用于汤水,盛饭用碗;西方人,刀叉为主,以盘盛物。“筷子文化”与“刀叉文化”,为代表的餐具,也印证了,东方人更为心灵手巧,而西方人更显豪放,侧面反映除了不同名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以及性格差异,但都经嘴,来果腹,思维方式差异,也展现出世界是多样的,是人性化的,并非千篇一律,当文化相遇的那刻,惊讶,赞叹,彼此的相融,交叉,世界是如此的美妙。 餐桌礼仪也先差异。中国人讲究“和”,大家相聚一起,一起开餐,一起结束。吃饭期间,别人需放在首位,不能只顾自己,专拣自己喜欢吃,霸占着食物。通常主人会给客人夹菜,主人会给客人敬酒你,客人也会给主人不断敬酒,中国餐桌讲究的是热闹,宾客尽欢,酒醉人醉。西方餐桌之上,一人一份制主客,按其所需,点自己所需食物,不必过分注重别人的口味和喜好,不会频繁劝酒,夹菜。与人谈论宜与身边之人,不要远距离交谈,西方人更注重自由,尊重他人。 餐桌上其它的差异。中国人在这方面,注重菜的多样,家人齐聚,祖辈、父辈、孙辈,彼此其乐融融,注重温馨的气氛。餐桌上讲究排字论辈,座位有固定的讲究。西方人强调彼此交流,不会注重座位的选定,西方人更讲究的是平等、随意、自由,自我主义。中国人进餐过程,注重客人是否对招待是否满意,如果是在酒店,关心人数是否齐整,付费时更想自己请客(有时碍于颜面,尽管拮据,也要显示好客)。而在西方人不会有这般顾虑,他们更喜欢AA制,显示彼此的独立,同时也不愿意给别人带来诸多的不便。中国人在这方面与西方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与答案

一 1.人类制作熟肉食品最早采用的方法是( ) A.蒸 B.煮 C.烤 D.炒 2.蛋白质含量最高而位居豆类之首的品种是( ) A.大豆 B.豌豆 C.蚕豆 D.扁豆 3.从历史发展看,中国人衡量食品质量的第一标准是( ) A.食量 B.食形 C.食境 D.食味 4.“庖丁解牛”出自我国古代著作( ) A.《论语》 B.《孟子》 C.《庄子》 D.《春秋》 5.唐代炉灶的形式多样,如出现了专门烹茶的( ) A.火炉 B.水炉 C.风炉 D.木炉 6.鲁菜的代表名菜是( ) A.大煮干丝:苏菜 B.宫保鸡丁:川菜 C.鼎湖上素:粤菜 D.九转大肠 7.我国的蒸馏酒,即烧酒出现于( )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8.在敬酒方式中,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被称为( ) A.文敬 B.回敬 C.互敬 D.代饮 9.“茶”字最早出现于( ) A.汉代 B.唐代 C.宋代 D.明代 10.世界上第一部茶的专著是( ) A.《茶录》 B.《茶谱》 C.《茶经》 D.《茶苑总录》 12.人们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指的是( ) A.饮食礼仪 B.饮食风俗 C.饮食习惯 D.饮食传统

13.在饮食民俗方面,新粮登场和瓜果上市时,要请长辈或老人先吃,叫( ) A.“先尝” B.“先品” C.“尝鲜” D.“品鲜” 14.记载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的古代名著是( ) A.《史记》 B.《汉书》 C.《左传》 D.《资治通鉴》 15.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离骚》 B.《楚辞》 C.《诗经》 D.《大招》 16.《谷山笔尘》谈到了历代帝王赏赐饮食的情况,其作者是明代的( ) A.吴承恩 B.罗贯中 C.于慎行 D.徐霞客 18.冬季,人们日常选择食用温热助阳之品,以达扶阳散寒之功效,谓之( ) A.“食补” B.“药补” C.“药膳” D.“食疗”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21.世界上最早培植小米和大米的国家是________。 22.陶器发明后,中国原始先民的熟食活动进入了第三阶段,即________。 23.民间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习俗,相传此习俗起源于________时期。 24.酥油茶的酥油是从牛奶或羊奶中提取的________。 25.道家、法家、墨家等古代思想家一致崇尚的________,成为我国消费文化的核心。26.古代________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27.中式宴会与西式宴会的交谊目的都很明显,中式宴会更多的体现在________的交谊,西式宴会则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28.服气、服药和饮食在________教文化中具有相同重要的地位。 29.药膳是在中医药________的理论指导下,将中药与食物搭配起来的食品。 30.我国未来餐饮服务行业企业文化发展的必然方向是________。 二 1.中国古代将烹饪风味流派称为( ) A.帮口 B.菜系 C.道口 D.风派 2.我国的茶叶根据制作工艺可以分为( ) A.三大类 B.五大类 C.七大类 D.九大类 3.“染面煎”的挂糊方法,即在原料外挂一层面糊后加以油煎,出现在( )

最新国学堂—文化太美—中国饮食文化太美文字版

国学堂—文化太美—中国饮食文化太美文 字版

国学堂—文化太美—中国饮食文化太美第一讲文字版(上) 播出时间:中国之声 2009.05.10 23:00~24:00 主讲:红叶主持:梁冬 讲座音频和同步字幕下载: https://www.360docs.net/doc/c51153986.html,/eajian/blog/item/aeb830a8d56dabbaca130cf2.html 整理人员:顺道,正清和,徒步去旅行,天机锁,风轻云淡,清远,猪光宝器、蓝色天空、慧从卢溪 梁冬:是的,重新发现中国文化太美,大家好,欢迎收听今天的国学堂,我是梁冬。一直以来呢,我们都觉得说中国的文化其实不仅仅是一个可以用来讨论的文化,更是用来生活的文化。例如说孔子,他一直以来呢,对于怎么样生活,其实是有一套自己如何令自己舒服的,我们用现代话来说——策略哈。今天我们呢特别有幸地邀请到这个红叶老师,尽管他一再说不应该叫老师,啊,但是红叶呢跟我们可以一起来分享孔子的药食观。红老师你好。 红叶:啊,梁冬好,大家好! 梁冬:哦哈,想不到这个红老师的这个声音哈,蛮年轻的,但是呢,这个红老师对于这个孔子怎么吃呢,啊,花了很多时间地研究,但是我觉得很好奇啊,为什么您会从孔子的这个饮食里面去思考呢? 红叶:呃,因为呢,我作为一个中医来讲,了解这个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间呢,首先要明确和了解传统文化的理路,那么从我们熟知的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实际上呢是接触传统文化,呃,理路的一个重要的一个门径,不光呢是国学,传统医药,饮食,包括我们的京剧,所有的传统文化的门类呢,都要从这个里面去找它的支撑点。 梁冬:都要从孔子和老子嘛! 红叶:至少要从孔子和老子这两方面。 梁冬:好,马上进入主题,哈,红叶!就是你怎么看这个孔子他怎么样去生活的? 红叶:孔子啊,大家都知道,他生活在呢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医药条件是比较差的,但是呢孔子老先生能够活到73岁,那么他肯定是有一套他独特的饮食和医药的指导的思想。那么值得我们去好好的深究它。 梁冬:嗯,那么孔子他对于这个吃东西来说,他是鲁国人嘛,对不对? 红叶:对!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背景】 在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更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在一体化的世界中,各国人民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而通过饮食这方面的探究,可以小见大,况且我们认为,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历史而不是自然造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他们文化的浓缩。我们主要是想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研究方法】 1、采访餐饮界人士 2、行动研究 3、收集资料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1月3日确定任务安排 第二阶段:2012年1月13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2月3日汇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成果】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并在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资料;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法。也锻炼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应对答辩能力。 在结束研究后,我们整理的成果如下: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 二、饮食观念与准则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所以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最新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试卷复习答案 一简述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1.伊斯兰教在饮食方面有哪些禁忌? 1穆斯林饮食禁忌习俗包括禁食自死物:禁食血液;禁食猪肉,禁食诵念非真主之名而宰的动物:禁止喝酒、禁止吸烟、吸毒 2.现代餐饮企业文化建设有哪些主要措施? 2 (1)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2) 整合中外企业优秀文化(3) 注重文化观念渐 变的特性(4) 完善餐饮企业制度 3.人生礼仪饮食风俗是通过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 3居住地和饮食习惯和言谈行动 4.佛教在饮食方面的戒律主要有哪些? 4 (1)素食(2) 不非时食(3) 食存五观(4)过午不食 5.目前我国的茶叶可分为哪几大类?试各列举2个名品 5绿茶,红茶,青茶,黄茶,白茶,黑茶大红袍龙井 6.淮扬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6 淮菜和扬菜软兜长鱼、平桥豆腐、鸡腿扒乌参、开洋扒蒲菜、朱桥甲鱼、 生熏白鱼、风白鱼、清炒黄瓜鱼、白煮淮鲇、拆骨掌翅、炖家野、叉烤长鱼方、钦工肉圆、文楼汤饱 二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基本特征。 1第一,风味多样。第二,四季有别。第三,讲究美感。中第四,注重情趣。第五,食医结合。 2.试述广东菜系由哪几个分支构成?举出五个代表性名菜 2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龙虎斗、脆皮乳猪、咕噜肉、大良炒鲜奶、潮州火筒炖鲍翅、蚝油牛柳、冬瓜盅 三案例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材料一: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人民已从温饱型转向质量型,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变化。过去,过年是穿新衣、吃饱饭。而现在年味淡了,过年的感觉正在逐渐消失。 材料二:广州环市路上,全国各地风味的菜馆一字排开,广州市民不出城便 尝遍全国风味。 材料三:超市的兴起为市民购买食品提供了方便,各种洗切好的净菜、熟食、冷冻食品、休闲食品备受上班族青睐,成为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当代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 1第一,风味多样。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 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 第三,讲究美感。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第四,注重情趣。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第五,食医结合。我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2.案例: 奥运会期间,北京某五星级饭店接待一批来自泰国的运动员。泰国以佛教为国教。为接待好这批运动员,酒店管理方精心设计了有针对性的菜单与

中西饮食文化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分析简?奥斯汀的作品《爱玛》中的理性主义 2 解析《宠儿》的象征意义 3 A Comparison of Western and Eastern Privacy Concepts 4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The Pilgrim’s Progress 5 从原型批评理论观点看《红字》的圣经原型 6 An Interpretation of Nightingale in The Nightingale and the Rose 7 目的论指导下《页岩》英译汉中的词类转译现象 8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Religious Constituent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hristians 9 中国英语学习者道歉言语行为的中介语石化现象 10 英语中的性别歧视 11 《吉檀迦利》中的泛神论思想 12 《阿甘正传》承载的美国青年价值观 13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14 《论自然》—浅析爱默生的超验主义自然观 15 论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策略 16 Verification of Soft Term in Letter of Credit 17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Menu and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inary Culture 18 英语中常用修辞格 19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20 Maternal Love in The Millstone 21 中美饮食文化实体行为与非实体行为的民族差异 22 目的论在公司宣传广告英译中的应用 23 从生态视野解读狼图腾 24 论《财神和爱神》中十九世纪末美国社会的阶级冲突及解决 25 An Analysis of Hemingway' Religious Complex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26 浅析《还乡》中爱格敦荒原的象征意义 27 28 论环境和社会制度对人的行为和品格的影响——以《雾都孤儿》中南希的形象分析为例 29 中美个人理财规划的对比分析 30 从谭恩美小说中“家”的概念看其文化身份认定 31 中美企业并购中的文化整合分析 32 弗吉尼亚伍尔夫《墙上的斑点》的叙事技巧分析 33 试析《弗兰肯斯坦》中的哥特风格 34 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石化现象 35 从《嘉莉妹妹》看美国梦与道德观 36 女性意识的觉醒——评《雨中的猫》中的人物对比描写 37 谈呼啸山庄的复仇主题 38 约翰·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元小说叙事研究 39 美剧《欲望都市》中女性语言的语用分析 40 英汉社交称呼语礼貌规范和语用失误研究 41 中文菜名英译的失误与分析 42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的性格分析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中华饮食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甚至没有华人的地点,都可以见到中国饮食文化的妨碍。那么,中国的烹饪原料、烹饪技法、传统食品、食风食俗等等,又是怎么样传播到世界各地去的呢﹖早在秦汉阶段,中国就开始了饮食文化的对外传播。据《史记》、《汉书》等记载,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经过丝绸之路同中亚各国开展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活动。张骞等人除了从西域引进了胡瓜、胡桃、胡荽、胡麻、胡萝卜、石榴等物产外,也把中原的桃、李、杏、梨、姜、茶叶等物产以及饮食文化传到了西域。今天在原西域地区的汉墓出土文物中,就有来自中原的木制筷子。我国传统烧烤技术中有一种啖炙法,也很早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亚和西亚,最终在当地形成了人们喜欢吃的烤羊肉串。比西北丝绸之路还要早一些的西南丝绸之路,北起西南重镇成都,途经云南到达中南半岛缅甸和印度。这条丝绸之路在汉代同样发挥着对外传播饮食文化的作用。例如,东汉建武年间,汉光武帝刘秀派伏波将军马援南征,到达交趾(今越南)一带。当时,大批的汉朝官兵在交趾等地筑城居住,将中国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等食俗带到了交趾等地。因此,至今越南和东南亚各国仍然保留着吃粽子的习俗。此外,我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也很大,这种事情似乎始于秦代。据《汉书》等记载,秦代时“燕、齐、赵民避地朝鲜数万口。”这么多的中国居民来到朝鲜,自然会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朝鲜。汉代的时候,中国人卫满曾一度在朝鲜称王,此时中国的饮食文化对朝鲜的妨碍最深。朝鲜适应使用筷子吃饭,朝鲜人使用的烹饪原料、朝鲜人在饭菜的搭配上,都明显地带有中国的特色。甚至在烹饪理论上,朝鲜也说究中国的“五味”、“五色”等说法。受中国饮食文化妨碍更大的国家是日本。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大量的中国食品,如干薄饼、干蒸饼、胡饼等糕点,还有创造这些糕点的工具和技术。日本人称这些中国点心为果子,并依样仿造。当时在日本市场上可以买到的唐果子就有20多种。鉴真东渡还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日本,日本人吃饭时使用筷子算是受中国的妨碍。唐代时,在中国的日本留学生还几乎把中国的全套岁时食俗带回了本国,如元旦饮屠苏酒,正月初七吃七种菜,三月上巳摆曲水宴,五月初五饮菖蒲酒,九月初九饮菊花酒等等。其中,端午节的粽子在引入日本后,日本人又依照自己的饮食适应作了一些改进,并进展出若干品种,如道喜粽、饴粽、葛粽、朝比奈粽等等。唐代时,日本还从中国传入了面条、馒头、饺子、馄饨和制酱法等等。中国菜对日本菜的妨碍很大。17世纪中叶,清代中国僧人黄檗宗将素食菜肴带到日本,被日本人称之为“普茶料理”。后来又有一种中国民间的荤素菜肴传到日本,称为“卓袱料理”。“卓袱料理”对日本的餐饮业妨碍很大,它的代表菜如“胡麻豆腐”、“松肉汤”等,至今还列在日本一些餐馆的菜谱上。日本人调味时经常使用的酱油、醋、豆豉、红曲以及日本人经常食用的豆腐、酸饭团、梅干、清酒等等,都来源于中国。饶有味味的是,日本人称豆酱为唐酱,蚕豆为唐豇,辣椒为唐辛子,萝卜为唐物,花生为南京豆,豆腐皮为汤皮等等。为了纪念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日本人,日本还将一些引进的中国食品以传播者的名字命名。如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僧人泽庵学习中国烹饪,用萝卜拌上盐和米糠进行腌渍,日本人便将其称之为泽庵渍。清朝顺治年间,另一位日本僧人隐元从中国传入菜豆,日本人便称之为隐元豆。除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之外,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它扩大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的妨碍。泰国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加上和我国便利的陆上交通,所以两国交往甚多。泰国人自唐代以来便和中国的汉族交往频繁,公元9~10世纪,我国广东、福建、云南等地的居民大批移居东南亚,其中不少人在泰国定居,中国的饮食文化对当地的妨碍很大,以致于泰国人的米食、挂面、豆豉、干肉、腊肠、腌鱼以及就餐用的羹匙等等,都和中国内地的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中国的陶瓷传入泰国之前,当地人多以植物叶子作为餐具。随着中国瓷器的传入,当地人有了精美有用的餐饮器具,这使当地居民的日子习俗大为改观。并且,中国移民还把制糖、制茶、豆制品加工等生产技术带到了泰国,促进了当地食品业的进展。中国饮食文化对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妨碍也很大,其中

(完整word版)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习题(附答案) 茶与酒文化一、选择题 1.茶的故乡在A日本B中国C印度D巴西2. 《茶经》的作者是A 陆羽B神农氏C有巢氏D共工氏 3.《茶经》中记载茶的名子除了“茶”以外还称为A槚B蔎C茗D荈 4.茶在我国什么时候成为一种饮品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5.中国传统认为开门七件事中不包括什么A柴米B油盐C酱醋D茶酒 6.传说中,茶被发现是基于它的哪种功效A贡品B药用C食用D饮用7.从制茶工艺角度看,红茶区别与其他茶的最主要特征是A深度发酵B萎凋C 揉捻、D干燥8.红茶与绿茶的区别有哪些A制作工艺B茶叶形态C茶汤颜色D饮用口感9.我国产量最多的茶叶种类是A红茶B黑茶C花茶D绿茶10.下列选项属于中国的红茶是A

祁门红茶B大吉岭红茶C锡兰高地红茶D阿萨姆红茶11.绿茶具有的特点有A香高B味醇C形美D耐冲泡12.绿茶制作工艺经过的过程A杀青-揉捻-干燥B发酵-揉捻-干燥C杀青-发酵-干燥D杀青-干燥-压缩13.从茶叶干燥工艺看绿茶可分为A炒青绿茶B烘青绿茶C 蒸青绿茶D晒清绿茶14.炒青特点:香气清高,滋味浓,收敛性较强,炒制杀青主要包括A长炒青B圆炒青C细嫩炒青D扁炒青15.白茶我国特产,属于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精品。它加工时不炒不揉,只将细嫩、叶背满茸毛的茶叶晒干或用文火烘干,而使白色茸毛完整地保留下来,主要的种类有A银针B白牡丹C贡眉D寿眉16.青茶也称乌龙茶,有“绿叶红镶边”之称,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属“半发酵”茶。下列哪个省不是乌龙茶主要产地A福建B浙江C广东D台湾17.铁观音原是茶树品种名,其鲜叶制成青茶质量最佳。铁观音是乌龙茶中之珍

从饮食文化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饮食文化来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 系别: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摘要:2010年上海世博会既是一次国际文化盛会,也是一次美食盛宴,为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平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内容、烹调方法以及方式等方面。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地融合,相互之间形成了优势互补的趋势。本文主要以通过上海世博会这一美食盛会为契机,比较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进而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上海世博会;饮食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上海世博会在持续六个月的精彩运营后,完美的落下帷幕,其出色的餐饮服务无疑是精彩的一笔。世博会也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游客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这给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平台。世界博览会是各种新思想、新创造、新理念充分展示的盛会,也是多元文化跨国界交流的平台,人们在大饱口福的同时,思维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饮食学习了西方的科学营养知识,吸收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合理成分,西方饮食业也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遗产和精华,充实了新的内容。总之,中西方餐饮不论是从饮食意义烹饪过程饮食习惯还是饮食方式等各方面,都将赋予新的丰富而独特的饮食 文化内涵。 一、上海世博会饮食情况 上海世博会不仅是一次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博览会,而且还是一场名副其实的美食博览会。在这里,既可以品尝到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也可以一尝来自世界各国的风味餐饮。许多国内外游客来到世博的目的是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像日本馆、意大利馆、卢森堡馆等许多国家馆内备有餐厅,包括横跨几大洲的各类美食,从日本顶级大厨带来的日本料理到法国馆提供的正宗法式浪漫大餐。为了能更好地展现美食的世界风味,除了快餐的洋品牌引进外,餐饮中心里还专门设立了世界风味美食区,由法国、土耳其、日本、东南亚等诸国的美食构成。世博快餐包括了十多家全国乃至全球闻名的快餐品牌,从汉堡炸鸡到馄饨面条,各种口味供人选择。世博会也为中国餐饮走向世界提供了一个绝好机会,改变了外国人对中餐的传统印象,让世界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饮食文化。在世博会的供餐上,中西餐结合,凸显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中国八大菜系、意大利甜品、美国汉堡、法式大餐、日本和牛、土耳其烤肉、德国啤酒、泰国咖喱、新加坡小吃、挪威三文鱼、韩国泡菜、比利时巧克力等等,各国美食尽展风貌,各显特色。上海世博会展示了全球饮食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中西方饮食差异

你可以多抓几个方面: 1 筷子与刀叉, chopsticks VS knife&fork, 筷子与刀叉不仅表现了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同时也蕴涵著东西方人不同的生存方式与特点及渊源。筷子要发源于有竹子的地方, 刀叉的最初起源和欧洲古代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相关联。 2 茶道与咖啡, tea ceremony PK coffee, 茶道叫Sado也可以. 茶道, 中国的国粹之一, 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 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 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热情洋溢意大利咖啡的特色, 表现在它的英文名字上, 就是一个快字, 作得快不超过十秒钟, 喝得也快, 因为只有两三口。 3 素食与荤菜, vegetarian diet VS meat dishes, 东方以素食为主, 西方以肉、奶为主。素食模式有个缺点, 就是脂肪和蛋白类食物少, 有可能造成蛋白质营养不良。但是在东方的素食文化中, 却暗存着一种巧妙的平衡, 那就是大豆为代表的豆类食物占有重要比重。 西方的饮食模式, 看起来蛋白质, 脂肪类是很充足, 但是现在这种饮食的缺点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那就是流学病学研究发现, 这种饮食模式与癌症、心血管疾病的高发有密切关系。 4 中医对西医,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PK Western medicine. 中医: 阴阳五行, 经络气血, 望闻问切... 西医: 西药治疗, 手术治疗, 仪器检查... 太多的不说了, 够你写的了 如果在学校, 去书馆, 不在校, 到城市图书馆/书店. 好运 中西方饮食的差异 (1)饺子篇 中国人每逢春节的时候,桌上一盘热腾腾的饺子是少不了的,而外国人与中国人一样在春节时也吃饺子,但是他们的做法与吃法都具特色,独具匠心。饺子在中国以猪肉或韭菜为馅,皮是由面粉与鸡蛋混合制成的。饺子的外形像月芽,它可以蒸、煮、煎、炸等,而蒸饺中国人喜欢用姜醋醮着吃。意大利饺子馅与中国的大异,干酪、洋葱、蛋黄是主料,有时也加一些菠菜、牛肉;另外还有一种是以鸡肉、干酪做主料,主要调料有黄油、洋葱、柠檬皮、豆蔻。他们包铰子是把面压成一长条、一勺勺放好馅,在面的边缘沾上水,再用同样的一条面片合在一起压好,然后用刀一一切开。煮饺子的方法则与中国一样。 (2)茶道篇 茶道,中国的国粹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由于中西文化的交流,茶道被推广到西方各国,其中在英国最为风靡。茶道在英国英国人在生活上最大的享受,莫如在起床前倚枕喝上一杯热茶。英国人还别出心裁地把茶会作为聚会的重要形式之一。茶会不但比宴会节约,也实惠文雅的多。英国人请人赴茶会时会发出一张别致含蓄的贴子。英国茶会上有规矩:面包点心自取,但茶壶始终由女主人掌握。除了茶壶之外,还备有一罐开水,女主人给每个客人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名词解释答案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闭卷考试) 一、名词解释 9、“五世长者知饮食”:语见魏文帝曹丕《诏群臣》,全句是:“三世长者知被服,五世长者知饮食,此言被服饮食非长者不别也。”意即只有那些历代为官的贵富之家的上层社会成员,才可能对高层次的穿衣吃饭一类生活之事有深刻的认识与理解。 10、仪狄:中国古史传说夏禹时期的女性酿酒师,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酿酒师,事见《战国策》等先秦典籍。 48、杜康: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酿酒发明家,应当是女性。 17、食医:见于《周礼》记载的周王廷职官,其职司是负责周天子、和世子的膳事营养。是见于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营养师。18、茶人:中国历史上有茶学文化修养的嗜茶者,士是其主群体。 21、普劳:又作“朴劳”,汉语名为“羊肉抓饭”,我国新疆维吾尔等民族的风味名食,由羊肉、稻米、胡萝卜、元葱等原料焖制而成。传统食法是手食。中亚地区普遍食用。 26、克依姆奇:朝鲜语“泡菜”,是朝鲜族最具民族特征、最富影响力的食品。 37、寒具:汉代时期点心的称谓,因形成于三代的禁火制度而产生和得名。

43、馕:我国新疆地区维吾尔等民族以麦粉为主要原料的焙烤食品,具体品种很多,有适口耐饥、易携带、便贮存等诸多优点。焙烤工具是特制的馕坑。 39、本味论:本味论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四大基础理论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注重原料的天然物性,讲求食物的自然美味与味性变化的科学合理性。 46、《大观茶论》:作者北宋赵佶,中国茶文化历史鼎盛期的代表性茶学家与茶人。该书是继陆羽《茶经》之后的著名茶学著作。对后来中国茶学、茶道与茶艺的精致化发展影响颇大。 47、《饮膳正要》:编撰者元饮膳太医忽思慧,该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营养学专著,成于元文宗天历三年(1330),全书共三卷。主要内容有诸般禁忌、聚珍品撰、食疗诸病、食物原料等。该书的基本指导对象是元帝国最高权力集团成员。 20、简述中国古代“酒人”定位原则、基本类型。 答:酒人是一切爱酒、嗜酒者的统称。中国传统酒人是指历史上的文化酒人,即有学养的酒文化人。若依酒德、饮行、风藻而论,历代酒人似可粗略区分为雅清、俗浊、恶污三大等级九种类型:上等是“雅”、“清”,即嗜酒为雅事,饮而神志清明,内分为上上品酒圣、上中品酒仙(逸)、上下品酒贤(董);中等为“俗”、“浊”,即耽于酒而沉俗流、气味平泛庸浊,内分为中上品酒痴、中中品酒颠(狂)、中下品酒荒;下等是“恶”、“污”,即酗酒无行、伤风败德,沉溺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小结)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 文化是人们长期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的总称。饮食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民族因其生活地域、气候环境和风俗习惯而缔造出各种不同的饮食文化。传统的西方文化是畜牧文化和海洋文化,而中国是农耕文化和陆地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反映出人们生活方式的不同,中国与西方国家对于饮食的观念和态度、饮食的内容及特点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中西饮食观念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观念是五味调和,是一种感性的饮食观念,而西方的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五行调和,因而中国人饮食更偏重于一种难以言喻的意境,并设法从感官上把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用“色香味形器名”具体化。因而人们对美味展开了孜孜不倦的追求,让食物的本味,加热后的熟味,以及各种调料交融在一起,相互补充。“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也可以看出吃不仅是生存的需要,同时人们对美味最求也几乎达到极致。西方人对饮食的态度主要坚持其实用性特征,重视食物对人体的健康,力求口味清淡和食物均衡,而不追求食物的色香味形。他们认为吃只是生存的必要手段,为人体的正常运作补充能量,只要吃了后能够保持身体健康,其他的并不特别讲究。因此西方人基本上是从营养健康角度来理解饮食的,享受在饮食中并不占重要位置,故而不会过分的追求食物的口味。 中西饮食方式存在差异,中国的饮食方式体现出团结共享,而西方则是个性自主。在中国,筵席用圆桌,大家围坐,共享一席;席间,大家相互敬酒、相互让菜。这样不仅从形式上营造了一种礼貌、团结、和睦的气氛,更体现出大家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美德。而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但一般只和邻座的客人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西方人习惯于分而食之,有专人先行分配食物。在宴会上虽也围坐,但是食物都是事先分配的单独碗碟,而且座位不必固定,可以随意走动以便个人感情信息交流。这种用餐方式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对人性、自我的尊重,强调了个人的独立自主。 中西用餐礼仪存在差异,中国宴会主要体现出尊卑有序,而西方更多的是自由平等,更加尊重女性。在旧中国,长期以来以南为上,以北为下,并且女性地位不高,所以形成了“南尊北卑,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所以在大多数宴会上为高权重或年长者首先入座首席,并且在宴会上很难看到女性的身影。但随着科学文化进步,中国女性地位显著提高,这一状况已经得到很大改善。而在西方,一般以右为上,左为下,所以尊贵的客人一般安排在主人的右侧。并且由于基督教的深远影响,西方形成了尊重女性的社会风尚,在宴会中女士优先作为宴会安排的标准。

德国的饮食文化

德国的饮食文化 德国饮食文化是指德国国内和日耳曼族的饮食习惯。德国由于身处欧洲大陆之中心,饮食文化与内陆地区之物产分布息息相关。整体上德国较为爱好肉类。其中德国人尤其爱吃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例如香肠。相较于欧洲中南部精致饮食,德国的传统饮食普遍较粗犷,但仍具特色;传统菜肴如烤猪肘、烤猪膝[1],常佐以马铃薯泥、酸甜甘蓝食用。另外德国也是世界啤酒生产大国之一。德国人均啤酒消费费量居世界首位。其中尤以慕尼黑的啤酒节最为知名。 提起德国,人们马上就会想到啤酒。的确,德国的啤酒如同汽车、电器、足球一样,举世闻名,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啤酒王国。德国人均啤酒消费量居世界首位,是世界“第一啤酒肚”。德国的饮食文化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在“吃”和“请客”方面有很多做法值得我们深思。 德国的早餐比起午餐和晚餐是最丰盛的。在旅馆或政府机关的餐厅,早餐大多是自助形式。有主食面包、肉类、蔬菜、饮料、水果等,品种非常丰富,且色泽鲜亮悦目。面包有精粉的、黑麦的、燕麦的、白面和杂粮掺和的等等。蜂蜜、果酱、奶油、奶酪、牛油等,都装在比火柴盒略小的精美小盒内,撕去表面软纸,即可食用,既方便又不浪费。办公室内大多都设有专门煮咖啡和茶的房间,职工在上午10

点和下午4点各有20分钟的喝咖啡或茶的时间,他们同时还要吃一些糕点。这种点缀,可以防止中午和晚上因饥饿而过量饮食,是一种科学的“饮食习惯”。 德国的午餐和晚餐一般是猪排、牛排、烤肉、香肠、生鱼、土豆和汤类等。在德国喝啤酒,酒量不大者不必担忧,因为酒宴上,德国人互不劝酒也不逼酒,喝者各自量力而为。即使喝啤酒,他们也是先问你是否要,若不要绝不会给你送来。用餐是一人一份,食者大多会用面包将盘内的肉末或汤汁蘸着吃尽,绝不浪费。德国的饮食特点是营养丰富,方便省时,文明科学,吃饱吃好。 与"民以食为天"烹饪技术举世闻名的中国相比,德国的饮食不免人觉单调乏味。有人说德国的饭菜无非清煮、白炖加烤制,这同德国人呆板、拘泥的性格一样不讨人喜欢。不过现在如果你去德国,则大可不必为此苦恼了。由于世界各国的美食家云集德国,你在此可品尝到世界各国的美味佳肴,不论是法式、俄式、意大利式,还是日式及中餐等等都能见到。今日德国的餐饮业可说是国际风味大荟萃,而德国菜也已不再如传统的做法,仅仅是白炖猪蹄加酸菜了。现在的德国厨师善于吸收其他外来饮食特色,在博采亚、欧、美众家烹调特色的基础上,也可做也美味可口的佳肴。德国的餐饮业在近几十年中达到很高的水平,从五花八门的冷热饮小吃店、小餐馆、小酒馆到豪华的星级宾馆饭店遍布全国各地,各种风味一应俱全。那诱人的色泽、扑鼻的香味吸引人们一次次掏出钱包,以饱口福。

中国饮食文化试题及答案

2010 中国饮食文化 一、判断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素有“烹饪王国”之称() 2、元代是我国饮食史上的昌盛时期,最突出的特点是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 ) 宋代 3、从生食向熟食的转换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之一,是人发展史 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4、宋代名医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专论() 5、《吕氏春秋本味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烹饪理论文章() 6、地方风味菜是构成中国菜的主要部分() 7、鲁菜即山东菜。起源于春秋战国,成形于秦汉,成熟于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 8、曲阜的孔府菜是我国最大、最精湛的官府菜() 9、五滋指:香、松、软、肥、淡() 10、素菜是以植物类和菌类食物为原料制成的菜肴() 11、全羊席是土家族的上等宴席() 12、一般来说,面食可分为南味、北味两大风味,京式、广式、苏式 三大流派() 13、耳朵眼炸糕、狗不理包子和十八街麻花被天津人称为“风味三宝”() 14、六味指酸、甜、苦、辣、咸、鲜() 15、傣族不吃鱼类()藏族

二、单项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1 分) 1、我国最早的食疗专论是() A、《随园食单》 B、《食疗本草》 C 、《千金要方》D、《备急千金要方》 2、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反映了()代都市饮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空前繁荣的景象。( ) A、清 B、明 C、宋 D、元 3、下列不属于淮扬菜的是() A、叫花鸡 B、虾仁锅巴 C、炸蛎黄 D、三套鸭 4、我国历史上一篇烹饪理论文章是() A、《吕氏春秋本味篇》 B、《食珍录》 C、《随园食单》 D、《千金要方》 5、下列不属于湘菜的是() A、红烧全狗 B、红煨鱼翅 C、麻辣子鸡 D、七星丸 6、宫廷菜南味以金陵()、鄞都为代表。 A、临安 B、广州 C、开封 D、长安 7、“驴打滚”是()的著名风味小吃。豆面糕 A、天津 B、北京 C、山东 D、陕西 8、()菜口味以辛辣爽口、脆嫩鲜香为主,烹调方法多采用生拌 A、朝鲜族 B、满族 C、土家族 D、维吾尔族 9、“食不厌精,脍不厌细”是()菜的饮食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