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Development of new medicinal products for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2008年1月 欧洲EMEA发布

2010年3月 药审中心组织翻译

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药有限公司翻译

药审中心最终核准

目录

概述 (3)

1. 前言(背景) (3)

2. 适用范围 (3)

3. 法律依据 (4)

4. 指南正文 (5)

4.1 患者的特征及选择 (5)

4.2 疗效评估的方法 (6)

4.3 临床试验的实施策略和试验设计 (7)

4.4特殊人群中的研究 (12)

4.5 临床安全性评价 (14)

定义 (14)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物研发的指导原则

概述

这一关于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药的研发指南(CHMP/EWP/18463/2006),旨在为这类疾病治疗新药的评价提供指导。本指南阐明了对用于支持药品上市许可的临床资料的要求,其中特别提到了临床研究中的患者选择,推荐的疗效评估方法,临床试验的策略和试验设计,药品研发的安全性和全局考量。

1.前言(背景)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长期,反复发作,影响结肠部位的炎性肠病。该病的发病率预计为70-150例/100 000,发病年龄集中在15到25岁之间。有15%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儿童,并且可能于学龄前出现。该疾病通常累及直肠,且可能累及临近的部分乃至整个结肠。约40-50%患者的病变部位仅限于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30%-40%的患者蔓延至乙状结肠曲,但未累及全结肠,而有20%患者罹患全结肠炎。

轻度至中度UC的治疗主要依靠柳氮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5-ASA)。这类药物制剂对于诱导和维持溃疡性结肠炎的缓解是有效的。大多数中度至重度的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以从局部、口服或静脉的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中获益。然而,缓解期的疾病不能采用类固醇药物进行维持治疗。对于无法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患者,硫唑嘌呤(AZA)或6-巯基嘌呤(6-MP)已被作为减少皮质类固醇使用的药物制剂使用。在2006年初,首个抗-肿瘤坏死因子α(抗-TNFα)药物获准用于针对类固醇和AZA/6-MP抗药性UC的治疗。结肠切除手术对于治疗这一疾病虽然有效,但能够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病损,因而只适用于急性重症(暴发性)结肠炎、治疗抗药的患者,或者是出于预防癌变的考虑。小肠的连续性可以通过构建回肠窝-肛门窝吻合而得以恢复。憩室炎是一种发生于回肠窝的炎症,可以在高达20-30%的回肠窝-肛门窝吻合术患者中出现。长期患病者发生直肠结肠癌的风险增加,通常应该在患者病程达到8-10年后定期通过结肠内镜监视疾病的进展。UC患者的死亡率通常不会升高,但急性重症结肠炎有可能危及生命。UC的肠外表现有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以及眼、关节和皮肤的表现等。

2.适用范围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在尚无现行指导规范的情况下,为研发溃疡性结肠炎治疗药

物的申请人提供帮助。该指南仅为指导性文件;如有充分正当的理由可不遵循本指南中的内容。本指南并未就用于UC治疗的非专利药物的研发进行讨论。

3.法律依据

本指南旨在强调欧洲药政管理局在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新药临床研究方面所持有的想法。在参考本指南的过程中,应当同指导原则2001/83/EC,以及现行和今后在EU和ICH指南和规范中概括的所有其他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这些指南和规范重点包括:

?临床试验一般性考虑指南(CPMP/ICH/291/95)

?GCP指南(CPMP/ICH/135/95)

?支持药物注册的药物量效信息的指南(CPMP/ICH/378/95)

?临床试验统计原理指南(CPMP/ICH/363/96)

?临床试验中对照组选择的指南(CPMP/ICH/364/96)

?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南(CPMP/ICH/560/95)

?在儿童人群中开展药品临床研究的指南(CPMP/ICH/2711/99)

?暴露人群指南:用以评估药物安全性的人群暴露程度(CPMP/ICH/375/95)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L)量表用于药品评价的法规性指南的文件

(CPMP/EWP/139391/04)

?通过meta-分析和一项关键性试验研究提出注册申请的考虑要点(CHPM/2330/99)

?非劣效性界值选择的指南(CHMP/EWP/2158/99)

?对儿童人群用药实施药物警戒的指南(CHMP/PhVWP/235910/05)

4.指南正文

4.1 患者的特征及选择

4.1.1 定义和诊断标准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在大肠和直肠部位发生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血性腹泻为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UC的诊断应依据患者的症状(腹泻和直肠出血和/或脓血便),内镜检查(持续水肿、质脆、结肠直肠粘膜呈颗粒状和结肠直肠粘膜溃疡),以及组织学检查(隐窝变形或脓肿、溃疡)。应排除导致结肠炎感染的原因和恶性肿瘤。基于病变范围,患者可被分类为1)仅累及直肠的溃疡性直肠炎,2)累及结直肠远端至脾曲的左半侧结肠炎, 以及3)累及结肠近端至脾曲的广泛病变(包括全结肠炎)。多达30%的远端病变患者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蔓延至近端。基于疾病的活动程度,患者可根据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疾病活动度评估方法划分为轻、中或重度的活动性病变。对类固醇治疗无应答的急性重症UC患者代表了一类特殊的患者亚组。

难治性疾病

虽然采用足够剂量和足够疗程的皮质类固醇治疗后仍持续处于疾病活动期的患者,被定义为类固醇药物治疗无效。精确的剂量和疗程需事先确定且应合理。在缺少公认类固醇抗药性的定义的情况下,可依据相关文献确定其合理性。如果患者经过足量的硫唑嘌呤或6-巯基嘌呤持续治疗3~6月后仍无效,则认为这部分患者对硫唑嘌呤和6-巯基嘌呤治疗有抗药性。

类固醇依赖

患者对类固醇治疗显示出应答,但逐渐减量后又加重(妨碍停用类固醇),应当被认为是存在类固醇依赖。应有理由证实事先确定的最短疗程和最小剂量治疗的明确标准是充分合理的,并应与相关文献相一致。仅仅在基线时使用皮质类固醇不等同于类固醇依赖。

4.1.2 入选标准/排除标准

只有经确诊为UC的患者方可纳入试验。应根据近期的临床表现以及内镜检查确定疾病的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在试验入组时如未发现炎症的组织学证据,不能做出活动性结肠炎的诊断。入选标准应依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和病变范围,以及以前的和现行的治疗确定研究人群。研究人群应能体现特定的治疗目的(诱导缓解还是维持缓

解),以及治疗的类型(全身治疗还是局部治疗)。从治疗的角度,可以将UC划分为可以采用局部治疗的直肠炎,可能采用局部治疗的左半侧结肠疾病,以及需要全身治疗的广泛结肠病变。标准治疗的患者应该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分组,并在此基础上选取对照药。根据治疗级别(一线治疗、二线治疗或追加治疗)的不同,有可能相应地排除(或者专门纳入)前期治疗无效的患者。如果治疗是针对于类固醇抵抗或者类固醇依赖的患者,则需要给出这类情况的明确定义,并且应该可以在纳入/排除标准中加以体现。同样,如果试验药物是被开发用于对以前的免疫调节治疗无应答/不耐受患者的治疗,那么也应当给出无应答/不耐受的明确定义。对于进入维持性治疗试验研究的患者,如其曾在前12个月内出现过疾病的复发,则有可能增加这种维持治疗药物存在临床获益的可能性。

应排除疑似为克罗恩氏小肠结肠炎、未确定型结肠炎、缺血性结肠炎、放射性结肠炎、憩室病伴随结肠炎和显微镜下结肠炎。全部患者都应就引起腹泻的相应感染原因进行筛查。

4.1.3 基线特征

除了一些标准的基线特征,如年龄/性别/体重/身高/体重指数/青春期/吸烟状况等以外,还应记录病程、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合并治疗和以前的治疗应被加以详细的记载。

4.2 疗效评估的方法

4.2.1 探索性试验研究的疗效评价标准

在探索性试验中不偏离主要治疗试验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4.2.2 主要治疗试验研究中的疗效评价标准

主要疗效终点

不同病变范围所用的终点指标应该是相同的,但一些亚组人群,如激素依赖性疾病患者的疗效终点可能有所区别。主要终点指标应能反映UC的疾病活动度。在UC临床试验中应用了许多的疾病临床活动度指标,然而这些指标均未进行过严格的验证。包含症状和体征的指标应优先选择。内镜可能作为,也可能不作为评价指标的一部分。由于内镜表现与症状体征以及反映炎性活动度的生化指标密切相关,在主要疗效评分

中并非一定要包括内镜(内镜检查的潜在偏倚、时间滞后和观察者的变化)。然而,内镜表现应该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次要终点(具体见下)。

?活动性疾病的治疗:治疗目标是诱导缓解。虽然缓解的准确定义应基于所使用的量表/指标,但还应代表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无里急后重及便血。根据治疗药物的药效学特性,疾病的缓解应当在开始治疗后的4-8周内实现。一旦实现了疾病的缓解,应当在整个诱导试验研究期间维持这种缓解状态,并且至少维持4周。对于使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包括类固醇依赖的患者,治疗的目标为实现不用类固醇的缓解。在使用类固醇患者的追加治疗试验中,必须确定类固醇剂量递减的时间表。试验设计必须为类固醇激素逐渐减量留出充足的时间,并且能够对类固醇减量所带来的影响加以评估。在诱导缓解/维持缓解的复合试验研究中,急性重症结肠炎患者对常规治疗失败在12个月时结肠切除术的发生率,是一个适宜的主要疗效指标(请参考第4.4.3部分)。对于类固醇治疗无效的患者,主要终点指标应为诱导缓解。

?维持缓解:入组时所纳入的患者应为处于临床缓解期的患者。其主要疗效指标应是在整个试验研究期间维持缓解的患者比例。临床复发应与急性感染性疾病相区别,但不需要通过内镜证实。临床复发的标准应当依据所使用的活动度指数而预先确定,其中最好包括直肠出血。对于入组时使用类固醇治疗的患者在试验期间必须停止使用类固醇,并且在至少6个月里不再恢复使用类固醇治疗。

次要疗效终点

疾病活动度指标中的单个项目可作为次要终点使用。内镜表现是一个适当的次要终点。其他次要终点可能包括组织学、大便次数改变、肉眼下血便的消失、里急后重、C-反应蛋白和/或其他急性期反应物恢复正常,及生活质量回归正常。对治疗的应答仅能被视作是一个次要终点,且应事先确定。

4.3 临床试验的实施策略和试验设计

治疗目的

对于UC,药理学干预的目的是诱导缓解或预防复发(维持缓解),因此在说明书中应给出相应的说明。不能认为一种诱导缓解有效的药物在实现了疾病缓解后也同样能够有效地预防疾病复发。因此,在Ⅲ期临床试验中应分别对这两类适应症进行充分

的研究,参见第4.3.2部分。在提交上市注册申请前,不需要对两种治疗情况都进行研究,但通常情况下可以预见的是,一种新药应优先进行诱导疾病缓解的研究而非进行其维持缓解的试验研究。对于某些特定患者的亚组,如类固醇依赖的患者,有可能对适应症进行适当的调整。

人体药理学

全身给药的UC治疗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和药效学(PD)大体上与一般的PK/PD 研究并无区别。对于局部作用药物,有必要进行药物分布的研究。口服的局部作用药物能到达包括直肠在内的全部结肠是非常重要的。直肠给药的药物分布研究也是必须的,并且就灌肠剂而言,其分布具有容积依赖性。合并腹泻对药物分布的影响同样也要进行研究。根据作用机制,粘膜炎症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也应加以讨论。

4.3.1 探索性试验研究

探索性II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药物在目标适应症中的应用,为进一步的验证临床试验估算用药量,并为Ⅲ期临床试验提供试验设计、终点指标和方法学方面的依据。总体而言,UC的Ⅱ期临床试验应当设计成平行、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但在有充分合理的依据时也可以采纳其他的试验设计。

在进行量-效关系研究时,建议至少使用3组剂量进行试验。与预防疾病复发的治疗相比,诱导疾病缓解可能需要不同的给药剂量,这就需要通过单独的剂量探索试验加以研究。活动性疾病的剂量探索试验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必须特别关注不同治疗剂量可能带来的远期安全性问题。

对于求证性试验研究,使用活动度指数和内镜的临床终点应作为主要疗效指标。生物标记物可以作为II期临床试验的次要指标之一。如果尚无先例,应对生物标记物是否为UC的特异性指标加以验证。必须考虑一些抗炎药物可能对炎症标记物(如CRP)产生直接的影响。对用于选择进入后续试验患者的标记物以及预测疾病应答的标记物的探索可以在Ⅱ期临床期间完成,并且未来有可能将基因型作为这类问题的关注重点。

4.3.2 主要的治疗性研究

UC的Ⅲ期临床试验应采用平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和/或阳性药对照试验

设计。一般而言,药品批准上市前需完成两项Ⅲ期临床试验。临床试验的目的和试验设计应符合目标适应症以及临床实践。

在进行诱导缓解和防止复发的不同适应症研究时,建议分别进行试验。复合性试验研究存在的风险在于,当试图采用一个试验来解答过多的问题时,可能会使所获得数据的解读产生困难,因此这类试验研究必须有充分详细的计划,包括统计分析计划。预期在两个阶段的试验中(即,诱导期和维持期)均可获得有临床意义及统计学上显著性的结果。如果仅对试验药治疗有缓解的患者才被允许进入维持期和/或参与维持缓解评价(增强型设计),则应当在说明书上加以体现。

除了是用于诱导缓解还是防止复发的治疗目的外,临床上还有两个决定治疗方式的主要因素,即病变解剖学的范围和疾病严重程度。在UC的Ⅲ期临床试验中,应能够对不同病变范围患者的治疗效应进行分别的评价,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单独的试验或分层设计实现。通常可以采用局部治疗控制的直肠炎或左半侧结肠炎患者一般需要单独进行研究。当直肠炎或左半侧结肠炎患者对局部治疗存在抵抗时,可能适用全身治疗。疾病的严重程度主要可以分为3类,即轻度、中度和重度UC(参见4.1.1)。由于疾病严重程度是决定患者标准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而Ⅲ期临床试验中纳入的患者最好限定于其中的某一种严重程度。另外也可以纳入疾病两种严重程度的患者(例如,轻度-中度),但在这样的试验中应能够对各组治疗的效应大小进行分别的评估。在激素依赖性患者中进行的试验是一种例外,这类患者的炎症严重度并不能充分反映他们的疾病严重程度,因此应当对这类人群开展单独的试验研究,而非依据他们的严重度进行研究。

4.3.2.1对照药的选择

应根据研究的目标适应症(一线、二线或追加治疗)、试验目的、诱导缓解还是防止复发,以及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来选择对照药。病变范围和严重程度同样也会影响给药方式的选择(例如,直肠炎采用直肠给药,广泛性UC采用口服给药,急性重症结肠炎采用静脉给药)。对照药可选用安慰剂或阳性药。

安慰剂对照:用于适应症为一线、单药治疗且用于诱导疾病缓解时;安慰剂对照试验设计不能用于中度至重度的活动性疾病患者,而在用于轻度活动性疾病患者时应有充分的依据。在适应症为一线、单药治疗且用于维持疾病缓解时,若疾病复发的风险

较小,应考虑设置安慰剂组以证实方法的敏感性。适应证为类固醇或免疫抑制剂难治性患者的二线治疗药物,或者作为追加治疗的药物,无论诱导缓解试验还是维持缓解试验,均可以使用安慰剂对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譬如无法达到非劣效性试验的样本量时,也可以选择包含安慰剂对照和阳性对照的3-臂试验研究,其中后者可以被作为内部参考治疗。

阳性对照:研究的目的既可以是证明试验药与阳性药相比的优效性,也可以是证明其非劣效性。阳性药的选择应能够反映上市药物的标准临床用法和获准的适应症。对于非劣效性试验设计而言,delta-值应具有临床意义,并且应该根据先前在相同人群、使用同样的缓解定义进行的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进行预先确定。阳性药的选择取决于试验目的,即用于诱导缓解还是防止疾病复发。

?诱导缓解:对于病变范围蔓延至乙状结肠以外的轻中度活动性UC,可以选择5-ASA 或柳氮磺胺吡啶作为对照。作为诱导重度UC疾病缓解的一线治疗药物,应使用全身皮质类固醇为对照。用于直肠炎和左半侧结肠炎时,可采用5-ASA或皮质类固醇的局部治疗作为阳性对照。当试验药的剂型不同于标准阳性治疗的剂型时,需要采用双模拟试验设计。

?维持缓解:对于维持性试验研究,一般采用5-ASA或柳氮磺胺吡啶作为对照药。然而,在疾病复发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建议在试验设计中包括安慰剂对照,参见上文中的安慰剂对照部分。对于顽固性人群(曾接受5-ASA或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推荐采用免疫抑制剂(AZA/6-MP)为对照,但也可能使用安慰剂对照,参见上文中的安慰剂对照部分。

在包含“复发后再次治疗” 的试验研究中,疾病复发后所使用的对照药应当与诱导期治疗时所使用的对照药相同。

4.3.2.2研究时间(疗程)

诱导缓解的临床研究:诱导缓解性研究的周期通常为8~12周。但根据试验药的药效学特点,也可能会短些。在只评价诱导期治疗的试验研究中,必须设计撤药治疗后的随访期。

维持缓解的临床研究:维持缓解性研究的周期应至少为1年,并推荐最少12周的撤药

治疗随访或者增加随机停药期的观察。

4.3.2.3先前治疗和合并治疗

UC患者通常会接受维持治疗,一般在活动性疾病的试验期间允许将这些治疗作为背景治疗。应当在纳入患者前对伴随治疗的周期和剂量加以确定。就5-ASA而言,给稳定剂量在2周以上时适合入选诱导性试验研究,而给稳定剂量在4~6周以上时则适合入选维持治疗研究。AZA/6-MP作为合并治疗的患者,需要在入组试验前给稳定剂量至少在3个月以上。

当不允许存在伴随治疗时,应确定足够的清洗期。对于可能存在长效作用的新的免疫调节剂,应根据这些药物的药效学效应,确保有足够长的清洗期。

对于难治性人群,应确保患者在随机化之前接受了最佳的治疗。并应确定好先前最短的治疗周期和最低给药剂量(基线)。适应证为中、重度疾病的二线治疗药物时,通常意味着在基线时使用了皮质类固醇。先前的皮质类固醇和5-ASA治疗史与试验并无太大相关性,因为大多数确诊为UC的患者在他们疾病进程中某段时间都会使用到这些药物。这类前期治疗不应同难治性UC相混淆。应依据前文中的详细阐述对皮质类固醇依赖应给予定义。同样,应按照最低的严重程度标准对不耐受给予定义,例如先前因使用皮质类固醇而出现轻微且已缓解的不良反应,但并未导致治疗中断的患者,不能被归类为对皮质类固醇不耐受的患者。确定对AZA/6-MP治疗抗药性要求至少经过上述药物治疗3~6个月后未见改善。对AZA/6-MP不耐受的情况应给出明确的定义并加以记录。

试验期间皮质类固醇的减量方案应当达到标准化。在诱导缓解研究中,通常可以按每周2.5~5mg的剂量进行递减。应避免过快的减低剂量。如果试验目的是桥接至AZA 或6-MP的治疗,那么试验药的减量周期应至少在3个月以上。

如果在广泛性UC疾病的治疗中合并有局部治疗,可能会影响乙状结肠镜下的内镜检查结果,若试验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口服或系统性治疗的效果,则不允许同时合并这类治疗。抗生素通常不能用作合并治疗,并且在重度患者中,使用抗胆碱药、止泻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和鸦片类药物有可能会使复发的病情加重,因此禁止使用这些药物。

4.4特殊人群中的研究

4.4.1老年患者人群的研究

没有必要在老年人群中开展单独的试验研究。临床试验中应确保纳入足够数量的老年患者和长期患病者。

4.4.2儿童和青少年人群的研究

请参照在儿童人群中开展药品临床研究的指南(CPMP/ICH/2711/99)

就药理学而言,缓慢释放和极缓慢释放制剂必须在儿童中进行单独的试验研究。如为灌肠制剂,应当在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就儿童的直肠容量和药物浓度进行评价。

虽然UC疾病最早可以出现于3月龄的儿童,绝大多数儿科UC患者都是大龄儿童和青少年。青春期前的儿童病变范围更为广泛,即大多数这个阶段的儿童存在高活动性的全结肠炎,儿童的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儿童患者可能出现青春期发育的延迟伴随营养状况的紊乱。

鼓励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开展相关研究。对于低龄儿童,同样鼓励开发更为适用的口服和直肠制剂。儿童临床试验纳入标准中考虑适当的年龄下限,可以为2-18岁,但也可以考虑在试验中纳入更小年龄的儿童患者。患有代谢性疾病和溃疡性结肠炎高发生率的儿童同样适合参加试验。儿童试验研究的目的在于药物缓解疾病的同时不存在对生长和发育的不良作用,并且评估相对于更安全的手术治疗的风险/获益。儿童研究中在忽略内镜检查随访的必要性的情况下,一种有效的儿童结肠炎活动指数指标已经得到了评价和认可。

慢性疾病、激素依赖、以及接受其他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儿童患者,应考虑实施结肠切除术和回肠窝-直肠吻合术。对于难治性儿童患者,类固醇停药(维持缓解期间)是一个重要评价结果,且可以被作为主要终点指标。在入组试验前,应对儿童患者的骨骼健康状况加以评价。由DEXA及其它方法得到的骨质疏松症、骨质减少的评估结果,需要通过年龄和生长延迟情况加以校正,以避免过度诊断。某些儿童出于未知原因对类固醇引起的骨病敏感。对于类固醇难治性儿童,如果在基线时的体重、生长发育和性发育异常,那么治疗目标就应该是使这些指标恢复正常。在维持疾病缓解的试验研究中,治疗的目的同样应为生长发育和性发育的正常。

儿童UC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应纳入对生长、营养状况和青春期发育情况的评估,且由于这些患者在年龄超过18岁以后仍可能持续生长,同样也应在他们的青年时期进行这类评估。疾病的肠外表现在儿童患者人群中更为常见,对这些相关表现的治疗应答也是儿童试验中的重要的次要终点指标。

4.4.3 其他亚组人群的研究

急性重症结肠炎

急性重症结肠炎患者是UC患者中的一个重要的亚组人群。急性重症结肠炎的最常用定义来自于Turelove & Witts判断标准。在针对这一适应证进行研究时,可以接受来自于这一亚组患者的有限的试验数据,但必须同时提供其他的数据支持(尤以安全性数据最为重要,但同样需要来自于其他UC亚组和/或其他疾病治疗的疗效资料)。对皮质类固醇治疗顽固的急性重症结肠炎,可以通过用于这一人群中施行结肠切除术的指数评分加以确定,这类指数有瑞典爆发性结肠炎指数、牛津指数等。评价最初应建立在每天观察的基础之上。要么选择阳性对照(包括使用大剂量皮质类固醇在内的标准治疗)研究,要么是在标准治疗基础上进行安慰剂对照的追加治疗研究。在这部分人群中,避免近期和远期结肠切除手术是这一人群相关的主要终点指标。

憩室炎

结肠切除术后伴有回肠窝-肛门吻合的憩室炎患者构成了UC患者的一个重要的亚组人群。试验设计应采用随机、双盲和对照试验研究。憩室炎治疗的目的在于减少细菌滋生和炎症,但据报道多达20%的病例出现了对治疗的抵抗。抗生素已被作为这一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并且可以在治疗憩室炎的新药试验研究中充当对照。对于急性憩室炎(<4周),应使用甲硝唑或环丙沙星为对照药。慢性憩室炎的试验研究中,可以接受安慰剂对照。疾病的诊断应通过典型的临床表现、内镜和组织学结果加以确认。18-点憩室炎活动性指数(PDAI)可以被用于评价疾病的活动度和治疗应答。

肠外表现

肠外表现发生在UC患者的亚组人群中。这些肠外表现可以归类为与活动性结肠炎有关的“反应性”症状和与炎症无关的表现(如强直性脊柱炎、坏疽性脓皮病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不需要对这类亚组人群进行单独的试验研究,但是应该对试验中

的治疗应答情况加以监测并进行单独的分析。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是一种癌前病变,当使用新的免疫调节剂进行的临床试验中纳入了这类患者人群时需要加以特别的考虑。

4.5 临床安全性评价

4.5.1有待监测的特定不良事件

所有潜在不良事件(AE)都应被进行收集,包括那些可以通过试验药物的药效学特征预测的不良事件,并通过预先确定的统计学方法加以分析。其它药品的AE应按照系统器官分类法进行详细的记录。

对于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的药物,应该对发生肿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予以特别的关注。对这类效应更为深入和详尽的评估,通常会作为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计划的一部分而加以要求。

任何AE风险升高的治疗组都应加以认真的鉴别。根据适应症、研究终点、治疗时间、研究人群以及现有对药物安全性的了解,可能需要成立一个数据监查委员会(DMC)对安全性数据进行监测(请参考数据监查委员会的指南(EMEA/CHMP/EWP5872/039))。

对于某种产品,可能有必要对抗体产生情况加以评估,也包括评价抗体对产品的疗效和安全性产生的影响。合并治疗的潜在干扰或贡献也应被加以考虑。

4.5.2研究的时间

在药物获得上市许可时,预期应当在一定数量的人群中获得至少1年的安全性数据。

3.5.3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根据药物的作用机理,并依据非临床研究,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研究的结果,试验药与常见合并治疗药物共同使用时因PK或PD相互作用所引起的潜在安全性顾虑应当在Ⅲ期临床试验中进行研究。

定义

参见4.1.1 定义和诊断标准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2020溃疡性结肠炎(UC)科普知识(完整版) 导语: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病情轻重不等,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呈慢性经过。是以结直肠黏膜连续性、弥漫性炎症改变为特点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 虽然其病因尚不十分明确,但普遍认为发病与免疫、遗传、环境及肠道感染等多因素有关。我国的发病率<5/10?。 因UC治愈难度大,迁延不愈,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且有癌变倾向,已被WHO列为现代难治性疾病,被称为“绿色癌症”。 1. 什么是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常简称溃结,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直肠以及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粘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多成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2.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有哪些?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可能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和自身免疫因素有关系。

3. 什么样的人容易的溃疡性结肠炎? 直系亲属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人得溃结的可能性会增加,除此之外,经常处于紧张焦虑或者抑郁状态以及肠道感染等都有可能增加溃结的风险。 4. 溃疡性结肠炎能预防么? 由于溃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所以并没有特效的方法可以预防溃结的发生。但是对于进入缓解期的溃结患者,可以通过有效的方法预防溃结的复发。避免焦虑、情绪低落等精神刺激,避免辛辣、生冷食物对肠道的刺激,减少肠道感染机会,加强身体锻炼提高自身的免疫力等均可以有效的预防溃结的复发。 5. 溃疡性结肠炎有什么临床表现? 粘液脓血便是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的重要表现,症状轻的患者每日可排便2-4 次,重者可以达每日10 次以上。除此之外的症状都不够典型,可有腹痛、腹胀或者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口腔反复溃疡、外周关节炎等肠外表现以及衰弱、贫血、消瘦等全身表现。 6. 出现哪些症状可以怀疑得了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病情轻重不等,多呈反复发作的慢性病程。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亦可见于儿童或老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本病在我国较欧美少见,且病情一般较轻,但近年患病率有明显增加,重症也常有报道。 【病理】 病变位于大肠,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范围多自肛端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甚至累及全结肠及末段回肠。 活动期黏膜呈弥漫性炎症反应。固有膜内弥漫性淋巴细胞、浆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浸润是UC的基本病变,活动期并有大量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在固有膜、隐窝上皮(隐窝炎)、隐窝内(隐窝脓肿)及表面上皮。当隐窝脓肿融合溃破,黏膜出现广泛的小溃疡,并可逐渐融合成大片溃疡。肉眼见黏膜弥漫性充血、水肿,表面呈细颗粒状,脆性增加、出血,糜烂及溃疡。由于结肠病变一般限于黏膜与黏膜下层,很少深入肌层,所以并发结肠穿孔、瘘管或周围脓肿少见。少数暴发型或重症患者病变涉及结肠全层,可发生中毒性巨结肠,肠壁重度充血、肠腔膨大、肠壁变薄,溃疡累及肌层至浆膜层,常并发急性穿孔。 结肠炎症在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中,黏膜不断破坏和修复,致正常结构破坏。显微镜下见隐窝结构紊乱,表现为腺体变形、排列紊乱、数目减少等萎缩改变,伴杯状细胞减少和潘氏细胞化生。可形成炎性息肉。由于溃疡愈合、瘢痕形成、黏膜肌层及肌层肥厚,使结肠变形缩短、结肠袋消失,甚至肠腔缩窄。少数患者发生结肠癌变。 【临床表现】 起病多数缓慢,少数急性起病,偶见急性暴发起病。病程呈慢性经过,多表现为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少数症状持续并逐渐加重。部分患者在发作间歇期可因饮食失调、劳累、精神刺激、感染等诱因诱发或加重症状。临床表现与病变范围、病型及病期等有关。 (一)消化系统表现 1.腹泻和黏液脓血便见于绝大多数患者。腹泻主要与炎症导致大肠黏膜对水钠吸收障碍以及结肠运动功能失常有关,粪便中的黏液脓血则为炎症渗出、黏膜糜烂及溃疡所致。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大便次数及便血的程度反映病情轻重,轻者每日排便2~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每日可达10次以上,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粪质亦与病情轻重有关,多数为糊状,重可至稀水样。病变限于直肠或累及乙状结肠患者,除可有便频、便血外,偶尔反有便秘,这是病变引起直肠排空功能障碍所致。 2.腹痛轻型患者可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诉有轻度至中度腹痛,多为左下腹或下腹的阵痛,亦可涉及全腹。有疼痛便意便后缓解的规律,常有里急后重。若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或炎症波及腹膜,有持续性剧烈腹痛。 3.其他症状可有腹胀,严重病例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体征轻、中型患者仅有左下腹轻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的降结肠或乙状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常有明显压痛和鼓肠。若有腹肌紧张、反跳痛、肠鸣音减弱应注意中毒性巨结肠、肠穿孔等并发症。 (二)全身表现 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中、重型患者活动期常有低度至中度发热,高热多提示合并症或见于急性暴发型。重症或病情持续活动可出现衰弱、消瘦、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认识及治疗(一) 作者:安贺军于玫王新月林芳冰沉静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痢疾;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以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主要病理特点的消化道疾病。 1病名归属 中医学中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名,历代医籍中有“休息痢”、“久痢”、“滞下”、“肠澼”等相关记载。早在《内经》中肠澼是以便血、腹痛、下利白冻脓血、并发痔疾为主症,这与溃疡性结肠炎症状相似,但肠澼的病名后世未被延续下来使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泻痢并论,统称为“下利”,如“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古今医统大全·滞下门》谓:“休息痢者,乃乍作乍止,或因邪气未曾涤尽,遽止而复作者是也。有因初愈不禁饮食,恣用厚味,及妄作劳而复作者是也。凡犯此者,皆名休息”。在中医古籍中相关论述较多,根据其对病名的解释,我们很容易将它们和溃疡性结肠炎的部分症状联系起来。由上可见,时发时止的休息痢与溃疡性结肠炎中最常见的慢性复发型的发病特点是相似的,而慢性持续型溃疡性结肠炎又与病程较长之久痢症情类似,只是这一类型在临床上较少见。 2病因病机 2.1病因认识 (1)感受外邪。外感六淫之邪引发痢疾,如得不到正确治疗则会迁延为休息痢。(2)饮食不节。饮食是摄取营养、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因食物靠脾胃消化,故饮食不节主要是损伤脾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常,水谷不能正常运化而为湿、滞,因此,饮食不节是痢疾发病的重要因素。(3)七情内伤。思虑劳神过度,伤神损脾而致脾运化无力,水谷停滞肠胃之中而致病。 2.2发病机理 (1)脾肾亏虚。《诸病源候论》中指出“由脾胃大肠虚弱,风邪乘之,则泄痢。虚损不复,遂连滞涉引岁月,则为久痢也”。脾传肾为贼邪难疗,先痢而后泻者,肾传脾为微邪易医,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故治痢不知补肾,非其治也”。(2)积滞内停。积滞是痢疾主要致病因素,邪滞于肠,以致气血壅滞,大肠通降不利,肠道传化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腐败化为脓血而成痢。六腑以降为顺,休息痢是在脾肾亏虚基础上,治疗之初未用推下之法,而不能使邪气尽去,积滞壅于肠中,使肠道正常通降功能不能恢复,在诱发因素作用下,痢下时作时止积年累月缠绵不愈。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相关实验研究进展述评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UC)是以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等为主要症状,以结肠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形成为病理特点的一种消化道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本病治愈难度大,且愈后易再发,与结肠癌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近年对于本病的中西医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现针对国内近7年的实验研究大体进展综述如下。 1 动物模型的建立 理想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实验动物模型应具备如下特点:(1)肠道炎症的发生,以及病程、病理生理学改变与UC相同或相似;(2)实验动物应具有明确的遗传背景;(3)以已知抗原能诱导免疫反应;(4)用传统UC治疗药物治疗有效;(5)实验动物在没有遗传或化学药物干预情况下,能自发形成肠道炎症。实际上很少有如此理想的动物模型,目前所制作和使用的肠道炎症实验动物模型一般所选用的动物为大鼠(SD或Wistar大白鼠)、小鼠、豚鼠;实验模型分为4类,即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和依据中医证型特点开发的实验研究模型1类。 化学药物诱导型动物模型3类。(1)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DSS):DSS是一种由蔗糖合成的硫酸多醣体,具有与肝素相同的抗止血和抗凝血作用,其诱发的病理改变更接近人类UC特点,通过不同时间段给予BALB/c 小鼠5%DSS溶液和蒸馏水,造建急性、慢性、急慢性交替期UC模型,已取得较理想的病理结果。(2)过氧化亚硝酸钠法:过氧化亚硝酸钠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建立Wistar UC实验模型,结果显示,应用过氧化亚硝酸钠造模具有制作简便、重复性好、制作成本低廉的优点,其形态学改变能反映UC发病的部分本质机制。(3)三硝基苯磺酸(TNBS)/乙醇模型:TNBS与大分子组织蛋白合成一种抗原物质致T 细胞致敏,溶解与半抗原结合的自身细胞,导致炎症的发生。朱峰等用TNBS 30mg/50% 乙醇制作实验性IBD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造模成功,该模型的优势在于重现性好、造模时间短、成功率高,但存在炎症发生机制为单一T细胞介导,炎症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对该研究模型宫建伟进行改进,采用混合方法造模,即于大鼠足跖、腹股沟注射两次抗原乳化剂(每次含抗原8mg)致全身致敏、发生免疫异常的前提下,再用TNBS与无水乙醇等体积配比的混合液按100mg/kg剂量局部灌肠,使肠道发生炎症变化。此方法既达到全身免疫异常与局部炎症病变共存,

多年溃疡性结肠炎终于治好了

多年溃疡性结肠炎终于治好了 5年前,刘大妈从工厂里退休,本来想含饴弄孙,好好享享清福,谁知道却一直被溃疡性结肠炎纠缠,痛苦不已。 说起自己的结肠炎,刘大妈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因为饮食不卫生,得过几次急性肠胃炎,但是因为那时候又要忙工厂里的工作,还要照顾家里的儿女,所以治疗都不彻底,每次就是吃点药症状消失了就不管了,长期下来,便形成了现在的慢性结肠炎。年轻时候抵抗力好点,还不是很严重,老了以后、特别是退休以后,活动量小了,抵抗力差了,结肠炎就严重起来了,真的让她寝食难安,几乎天天腹痛、拉稀,脓血便,有时还便秘,人也瘦得没人形,特别是半夜拉肚子,连觉都睡不安稳。别说带孙子了,自己都要老伴天天照顾,身体也是越来越差。为此,刘大妈也吃了各种药,但都是刚开始有效,到后来完全不管用。实在没办法,只得定期到医院灌肠,把多年积蓄都快用光了。有时候感到异常烦恼,刘大妈甚至都不想治了,心想随它去吧。 好在儿女们没有放弃希望,到处为刘大妈打听好的医院和药物,几经周折,女儿帮她打听到大同消化病医院,得知这里是专门治疗肠胃疾病的地方,就赶紧带着刘大妈来到位于四中岗往北200米路东(翰林别院右侧)的大同消化病医院检查治疗。 大同消化病医院首席胃肠专家赵研教授接诊时了解到刘大妈结肠炎已经多年,且年纪较大,不适合采用传统的插管肠镜检查,便为其采用了先进的智能胶囊消化道内镜系统检查,不需插管,安全无痛,很快赵教授就确诊了刘大妈的病情,她的结肠炎已经非常严重了。 据赵教授介绍,结肠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并且非常顽固,常反复发作并逐步加重,少数急性爆发。结肠炎不是普通炎症,其病十分复杂,同时结肠炎也是一种不易根治的疾病,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治疗方法不当,没有全面详细检查准确诊断,盲目用药,盲目治疗,易引起误诊、误治,目前治疗结肠炎的药物不少,但主要是以抑菌消炎为目的,只能治标,不易治本。结肠炎如果不及时治愈,可能导致肠穿孔、结肠癌、便血、中毒性肠扩张等严重后果。 了解刘大妈的情况后,赵教授告诉她,现在的情况不能轻易使用西药,也不能单纯靠中药来治疗,应该采用中西结合的方式,才能帮助她快速的好起来,并且不复发。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刘大妈接受了该院特色疗法——“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进行治疗。赵教授用西药帮她消除炎症,再用中药调理养护,两个疗程以后,刘大妈就感觉到效果非常好,一天只拉2、3次,而且腹痛、腹胀的感觉减轻了不少,晚上也能安稳的睡一个好觉。再巩固治疗了一个疗程,脸上红润了很多,气色也非常好,身体的的精力恢复得不错,如今是每天一次大便。刘大妈说,这几年来从来没有这样舒适过,没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结肠炎真的治好了,现在她终于能好好地享享清福了。 究竟什么是“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呢?据了解,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是大同消化病医院赵研教授结合多年临床经验独创的特有疗法,应用中西医结合全新理念,促进人体胃肠血液循环,维护胃肠道菌株平衡,改善胃动力,修复胃粘膜再生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彻底清除胃肠疾病,达到“治胃、护胃、养胃”三维一体的治疗目的。三维胃粘膜修复疗法解决了传统西医治疗以抑菌消炎为目的,只能治标,不易治本的弊端,将中西医各自优势结合,在快速治病的同时,消除结肠炎复发的隐患,达到多重修复肠道黏膜,恢复肠道功能的效果,具有起效快、安全无痛、快速全面、无毒副作用、不受季节影响等特点,临床效果极佳。 笔者提醒,如有像刘大妈这样被结肠炎等胃肠疾病困扰的患者可以拨打健康热线5354555和赵教授直接交流了解病情。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国内外溃疡性结肠炎研究现状 溃疡性结肠炎(UC)1859年由Wilks首先描述,1920年被医学界公认,我国于1956年首次报道.过去认为该病欧美多见,亚非少见,但近几十年研究表明,UC在我圆也是一种较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并且正在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的一个新热点,尽管我国目前还缺乏UC的流行病学资料,但据《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年3月[1]对1978年以来几次重要的全国性消化会议的资料统计,该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在我国有明显增加趋势:1978年杭州第一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的病例为337例,1999年西安第六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报告病例为例达1627例;1986年成都全国慢性腹泻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581 例,1996年江西全国肠病研讨会报告的病例为1412例;特别是1993年太原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疾病学术研讨会上报告的病例达3065例,远远超过UC高发区全欧洲同期(1991/1993)新诊断的惠者数1397例.尽管这些资料统计还不够全面,有些未必符合诊断标准,但仅以济南军区总医院住院资料分析,1980/1989为57例,1990/1999为213例,这除与UC诊治水平提高有一定关系外,说明其患病率可能明显升高,这是促使UC逐渐成为消化病学研究热点的客观原因, 我国在UC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缺乏流行病学的资料,尽管国内近年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多,但大多数为住院病例和临床分析,对该病在我国确切的发病率,患病率,高峰年龄,种族地理分布,发病规律,环境及致病危险因素等知之甚少,进行系统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和皮质类固醇类药物目前仍然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具有起效快,近期临床缓解率高等优点,但停药后易复发,长期用药副反应增多,部分顽固性患者疗效并不理想. 目前临床普遍认为药物治疗是IBD的首选疗法,外科手术则主要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需外科处置的并发症治疗。治疗方法主要有西医药疗法、中医药疗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3种。给药途径有口服、保留灌肠和口服加保留灌肠。 西医的药物治疗仍以抗炎及调节免疫反应为主,治疗药物主要有糖皮质激素和以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Z)为代表的5-氨基水杨酸(5.aminosanicylic acid,5-ASA)类药物。 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中的柳氮磺胺吡啶(SASP)第一个应用于临床,早在40年代就开始应用,目前仍然为治疗炎症肠病的首选药物。SASP是磺胺吡啶与5-氨基水杨酸(5-ASA)以偶氮键相结合的产物,口服后大部分在结肠内被细菌的偶氮还原酶裂解为磺胺吡啶和5-ASA,5-ASA为SASP的主要有效成份,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肠黏膜释放炎性介质,减少局部炎症细胞浸润,抑制炎症细胞趋化因子的合成和释放而达到治疗作用,其滞留在结肠内,与肠上皮接触,发挥其药效作用,对于轻~中度UC,无论诱导缓解或维持缓解,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效果肯定、安全、耐受性良好,有资料分析表明对远端UC,局部给予氨基水杨酸(5-ASA)是最佳方法。SASP的副作用是由磺胺吡啶(SP)引起,SASP裂解后剩余的SP会使血中乙酰化物浓度高,且尿中SP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均比较低,易在肾脏析出结晶损害肾脏。此外还会引起头痛、胃肠道症状、荨麻疹、呼吸困难、关节痛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及进展。方法对当前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分析。结果当前氨基水杨酸盐类、皮质类、固醇类以及免疫抑制剂仍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药物,但是不良反应强、易复发、服药时间较久,让这些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结论以往治疗药物的新型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开始投入到治疗之中,并具备较强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等具备一定应用前景。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药物治疗;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目前无法得到有效确认,一般情况下多发生在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之中,可能与遗传和环境等方面因素彼此作用存在一定关联。发病者一般会出现腹泻、腹痛以及黏液脓血便等。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大肠,位置比较分散,如果较长时期内无法顺利医治,就可能会发生较为严重的并发症,甚至癌变。 1氨基水杨酸制剂 氨基水杨酸制剂主要被用在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UC)。UC患者病变部位活检提示,花生四烯酸、白三烯B4等炎症物质均呈现出明显升高的趋势。5-氨基水杨酸能够阻止前列腺素的合成,遏制花生四烯酸、白三烯B4等炎症物质的排放,缓解炎症,也能够以处理氧自由基的形式让治疗效果更加明显[1]。实际治疗中此类用药有奥沙拉嗪、巴柳氮等,改变了口服此类制剂出现的消化道吸收过快、发病位置药物浓度低等情况,让药物作用发挥更加充分。 1.1柳氮磺胺吡啶(SASP)此药物主要是由5-ASA以及磺胺吡啶(SP)相互结合形成,属于UC治疗的一般性药物,其中大比例药物都能够达到结肠患病部位,然后被分解成5-ASA以及SP。其中,SP发挥载体作用,5-ASA则能够直接作用在肠粘膜之上,在轻、中度UC治疗之中能够起到良好效果。如果使用过量,患者就会发生恶心、呕吐等症状,也会导致男性不育、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并发症。4次/d,1g/次,口服[2]。等到症状好转之后,仍然按照2g/d的用量长期稳定病情。 1.2 5-氨基水杨酸衍生物其在治疗效果方面与柳氮磺胺吡啶相差不多,两者之间差异不明显。其使用时不良反应较少。较为常见的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以及巴柳氮等[3]。 1.2.1美沙拉嗪其主要被用于治疗轻、中度UC的药物,主要被用在病情急性发作和维持治疗方面。经过肠道细菌的作用,药物分解之后产生柳氮磺胺吡啶,让肠粘膜不能正常产出白三烯,同时从几个渠道缓解并治疗炎症。实际医疗领域中此药类型很多,都是按照进入肠道方式差异划分的。其比柳氮磺胺吡啶更具疗效而且依从性表现较优。如果患者病症较轻,只要按照1.5g~2g/d的用药量即可[4]。

结肠炎治疗一绝

结肠炎治疗一绝 1.半枝莲治疗慢性结肠炎 取半枝莲15g泡水经常服用。一般用上2个月,就能痊愈。我在临床上治愈了很多这样的病人,希望在此给大家共同学习。互相交流。 2.喝酸奶治结肠炎 得了结肠炎反复发作,让人很烦恼。一天一瓶酸奶,就可以治疗结肠炎。 涧西区王女士致电本刊说,八年前,她的爱人由于工作原因,经常在外面吃饭。久而久之,患上了结肠炎,一天能上四五次厕所,人明显消瘦。他到多家医院治疗过,抗生素、消炎药等用了个遍。但是,结肠炎总是不能治愈,反复发作令他很痛苦。 后来,一名医生推荐王女士的爱人喝酸奶,说对治疗结肠炎有一定作用。王女士的爱人坚持每天喝一瓶酸奶,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结肠炎竟然不治而愈。 此后,每天喝一瓶酸奶,成了王女士爱人的生活习惯。王女士后来查询资料了解到,结肠炎患者的肠

道菌群会发生变化,而酸奶中含有大量的乳酸菌,可以维持肠道正常菌群平衡。 3.黑矾加鸡蛋治疗结肠炎 对于由结肠炎引起的长期慢性腹泻,可吃黑矾加鸡蛋进行治疗。此偏方由瀍河回族区的金山和虎齿提供。 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 将鸡蛋打开一个小口,把蛋清倒出来一点儿。 2. 把约6克黑矾粉倒进鸡蛋里,然后用筷子轻轻搅匀(黑矾较苦,搅匀可以减少苦味)。 3. 用面糊把鸡蛋包起来,面糊适当厚一些。 4. 将鸡蛋放进烤箱,当面糊烤至发黄微焦时取出,把面糊、鸡蛋全部吃掉;也可以蒸着吃,像蒸馒头一样,蒸15分钟即可。 金山介绍,连续吃3天,就会有效果,不成形的大便就会成形了。(因个人体质有差异,效果会有所不同)

4. 结肠炎治疗一绝 结肠炎治疗一绝这是我在上卫校时,我的恩师告诉我的治疗慢性结肠炎的偏方,可谓一绝! 现在拿出来供大家分享,因为我也是受益者,所以有好东西也应该献出来,大家共同学习。 其方为:栗壳10g 金银花10g 放于新瓦上小火倍干,共同研面,温水一次冲服。一般两次即可,效果神速,可治愈。 注意:是(板)栗壳不是罂粟壳. 5.溃疡性结肠炎临床验方 我献出一临床验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症状为腹泻者,可以使用如下方法:诺氟沙星胶囊两粒、复方地芬诺酯片(又名复方苯乙哌啶片)一片、次苍片(次炭酸铋片或次硝酸铋片)两片,维生素B6片两片,地塞米松片一片,维生素K3片两片,上述各药同时服用,一日三次,饭后服。临床效果真实可靠。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研究进展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结合现有技术,分别用中医辩证施 治和西医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分析。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 和各种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 病理证实的的63例小肠淋巴瘤和63例小肠腺癌病灶。分析其治疗效果、临床表 现情况等。结果:近3年来患者溃疡性结肠炎住院患者数量和内镜检测出的数量 呈明显增加趋势。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大约为0.01%.住院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 以轻度和中毒患者为主分别占到35%到42%。临床表现类型以慢性复发和初发型 为主。暴发的患者比例仅仅占到2.4%。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血便等等 遇到多数肠道疾病的病理表现较为相似。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是容易复发的,以 轻中度为主的,肠道外病变较少见的多发性肠道疾病。国内以柳氮磺胺吡啶及激 素治疗为主,手术死亡率及癌变率较低。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表现;进展;分析 【中图分类号】R15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363-02据有关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在国外较为常见,患病率也较高,一般在 0.8%左右,而在我国溃疡性结肠炎比较少见,然而,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患病 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根据近15年的临床资料显示,溃疡性结肠炎已经成为 肠道主要疾病。所以,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方面我们该加强和提高诊断水平、治 疗水平和技术,为患者解除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溃疡性结肠炎一般临床表 现为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从文献资料和临床资料来看溃疡性结肠炎容易复发,西医治疗见效快却不治本,中医治疗需要长期观察,不能立竿见影。这对医 生的治疗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本文就患者临床表现为主要参考,溃疡性结肠炎临 床表现进行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病理证实的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其中,93例男性,33例女性,年龄19-78岁,平均55.4岁, 48例。男性51例,女性12例。年龄18-70,平均年龄44岁63例小肠腺癌,病 变部位在十二指肠38例,空场1例,回肠1例。男42例,女21例。年龄18-70岁,平均年龄42岁。采用西门子公司sensation16层螺旋CT机。腹部器官多样,检查前后需做必要的准备以利于检查顺利进行。 1.2影像检查:使用西么子螺旋CT,挑选受试者,首先对容积扫描的双期 增强原始数据进行回顾性重建。对其进行6h的空腹准备,或者饮用受检用药(5%的甘露醇1000ml)以充填胃肠道减少气体伪影干扰,肠道准备充分,充盈度基本满意,以回肠充盈最佳,病变周围肠段充盈良好,符合诊断要求。静脉高压注射70-100ml,扫描采纳数130-150mas,螺旋距离为1.5,速度0.5,备好抢救药品和 氧气,与患者积极沟通,病人如果有心里障碍,可以全麻,通知其家属为其解释 检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等。准备事项完毕,开始进行扫描。扫描时应注意观察 扫描对象的体征反映,及时处理。扫描结束后,将数据传至工作站后采用MPR进行后处理。 1.3钡剂灌肠: 12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14例做了钡剂灌肠检查,主要是 表现为黏膜紊乱的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为9例,糜烂、溃疡3例、肠管短缩1例,肠腔狭窄无,息肉1例。 1,4 内镜表现:境内表现分析,126例溃 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其中11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镜下病变范围及主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doc

结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结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 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结肠癌 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又称lynch综合征。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CEA:(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拟诊结肠癌病例结肠癌门诊继续随访 气钡双重对比造影纤维结肠镜、组织或及 X 线摄片检查肿瘤标志物检测 病理学检测 确定诊断排除诊断可根治性切除术前评估不可根治性切除有梗阻、出血、穿孔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再次评估可切除放、化疗姑息性手术 随访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结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结肠癌发生的因素可 归纳为: 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 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上常表现有原因不明的贫血、乏力、消 瘦、低热等。早期偶有腹部隐痛不适,后期在60%~70%病人中可扪及右侧腹部质硬肿块。 左侧结肠癌患者早期临床上可表现有排便习惯改变,可出现 便频、便秘或便频与便秘交替。肿瘤生长致管腔狭窄甚至完全阻 塞,可引起肠梗阻表现,约10 %的患者可表现为急性肠梗阻或慢 性肠梗阻症状。 右侧结肠癌患者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依次以腹部肿块、腹痛 及贫血最为多见。左侧结肠癌患者则依次以便血、腹痛及便频最 为多见。 5.3.2 直肠指诊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继教习题教学教材

2016蚌埠市级继续教育《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新进展》考试题 单位:姓名:得分: 1.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的典型表现是() A.盲肠可见多发浅溃疡 B.回肠末端可见纵行溃疡并狭窄 C.乙状结肠可见节段性分布的浅溃疡,易出血 D.直肠可见菜花样隆起性病变 E.直肠、乙状结肠可见连续性分布的病变,病变处结肠粘膜充血、水肿、血管网消失, 可见多发糜烂或浅溃疡,质脆,易出血 2.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病理特点为() A.结肠壁全层性炎症 B.病变是节段性分布 C.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 D.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及黏膜下层 E. .病变先发生于盲肠。后向下侵犯远端结肠 3.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药物是() A.左旋多巴 B.庆大霉素 C.吡哌酸 D.甲氰咪胍 E.柳氮磺嘧啶 4. 溃疡性结肠炎的好发部位是() A.十二指肠降段 B.回肠 C.直肠和结肠 D.回盲部 E.小肠 5.关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改变错误的是() A.病变呈广泛性小溃疡 B.病变常侵入肌层易出现穿孔及巨结肠 C.炎症反复发作可形成炎性息肉 D.病变反复发作可致结肠变形缩短 E.溃疡性结肠炎可出现癌变 6.患者,女性,28岁。腹泻半年就诊。大便每日3~4次,果酱色,排便前下腹疼,排便后减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全部结肠充血、水肿、质脆、易出血,散在多个浅小溃疡及小息肉。下列处理中哪项是不恰当的( ) A.口服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 B.地塞米松

C.阿托品肌肉注射 D.必要时加用硫唑嘌呤 E.大便检查白细胞增多时加用抗生素 7.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口服药物有( ) A.泼尼松 B.环磷酰胺 C.SASP D.甲硝唑 E.抗生素 8.下列不支持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的是( ) A.黏液脓血便 B.粪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 C.结肠镜检查无器质性病变证据 D.结肠镜检查发现较多的炎性息肉 E.可并发结节性红斑 9.患者,男性,25岁。反复腹泻2年。粪常规除见少许红、白细胞外无异常,粪细菌培养(—),纤维结肠镜检查见直肠及乙状结肠黏膜充血、水肿、质地脆、易出血。最可能的诊断是( ) A.阿米巴痢疾 B.细菌性痢疾 C.克隆病 D.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早期 E.直肠乙状结肠癌症早期 10.下列不是溃疡性结肠炎的X线表现的是() A.肠壁边缘呈锯齿样 B.结肠袋消失,肠壁变硬 C.病变部位呈跳跃现象 D.肠腔见圆形或卵圆形充盈缺损 E.肠管缩短,肠腔变窄,呈铅管状 11.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柳氮磺吡啶主要用于() A.减少激素的用量 B.轻中型患者或重型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已缓解者 C.避免出现中毒性巨结肠症 D.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E.活动期病例欲激素合用 12.门诊对有便血伴有腹泻或便秘的患者,首先应进行的检查是( ) A.直肠镜检 B.纤维结肠镜检 C.直肠镜检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发表时间:2012-11-22T11:28:21.9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2期供稿作者:郝秀萍1 赵辉2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 郝秀萍1 赵辉2(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零三医院 161000;2齐齐哈尔市第二医院 161006) 【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2-0172-02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症。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且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重者可遍及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脓血便和里急后重。起病缓慢,症状轻重不一,常反复发作。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1 临床表现 多为慢性起病,病程可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偶有急性暴发。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亦可持续并逐渐加重。饮食失调、精神刺激、过度劳累常为发作诱因。 1.1 症状 1.1.1 消化系统症状 (1)腹泻为最主要的症状,与黏膜炎症导致肠分泌增加、肠蠕动增快和肠内水钠吸收障碍有关。轻者每日排便3~4次,便血轻或无;重者10~30次,脓血显见,甚至大量便血。黏液脓血便是本病活动期的重要表现,常伴里急后重。 (2)腹痛疼痛性质常为阵发性痉挛性绞痛,与炎症刺激所致的肠痉挛或肠管张力增加有关。常局限于下腹部或左下腹,一般为轻、中度疼痛。轻者仅有腹部不适,重者特别当炎症波及腹膜或并发中毒性巨结肠时,可有全腹剧烈疼痛。疼痛时可有便意,排便后疼痛暂时缓解。 (3)其他症状常有腹胀、食欲缺乏,病情严重者可有恶心、呕吐。 1.2 全身症状一般体温正常,可有轻度贫血。急性期可有发热,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毒血症状,如高热、心动过速、消瘦、贫血、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和营养不良等。一般出现在中、重型患者。 1.3 肠外表现见于少数患者,包括关节炎、口腔溃疡、结节性红斑、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慢性活动性肝炎、硬化性胆管炎等。 1.2 体征 轻型患者仅有下腹部或左下腹压痛,有时可触及痉挛或肠壁增厚的乙状结肠或降结肠。重型和暴发型患者可有腹胀、腹肌紧张、腹部压痛、反跳痛。 2 治疗 原则是控制急性发作,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防治并发症。 2.1 一般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及时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紊乱,并予易消化流质饮食。病情好转后,改为营养丰富的少渣食物。对于重症及暴发型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禁食,给予静脉内高营养,必要时输血及白蛋白。 2.2 药物治疗 2.2.1 活动期的治疗 (1)氨基水杨酸制剂柳氮磺吡啶(SASP)是治疗UC的常用药物,适用于轻中度或重度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已缓解者。SASP口服后大部分到达结肠,在结肠内细菌作用下分解为磺胺吡啶和5-氨基水杨酸(SASA),前者是引起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后者是该药起治疗作用的主要成分。急性期用SASP3~4g/d,分3~4次口服;缓解后改为1~2g/d,持续用药1年至数年,以减少复发。其主要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及溶血等。新型口服5-ASA制剂有美沙拉嗪、奥沙拉嗪和巴柳氮,疗效与SASP相仿,但不良反应明显减少。对于病变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可保留灌肠,常用量5-ASA 1~2g,每晚1次,或同时加用糖皮质激素。 (2)糖皮质激素适用于对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轻中度患者,是重度和急性暴发型患者的首选药物。中度UC常用泼尼松30~ 40mg/d口服。重度UC须及时处理,足量给药,可先用氢化可的松300mg/d(或甲泼尼龙40~60mg/d、或地塞米松10mg/d)静脉滴注,一般7~10天后病情逐渐得到控制;然后改为泼尼松60mg/d口服,病情缓解后每l~2周减5~10mg用量,逐渐停药。减量期间加用氨基水杨酸制剂。 病变仅局限于直肠、乙状结肠者,可用琥珀酸钠氢化可的松100mg/d或地塞米松5mg加生理盐水1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周2~3次,疗程l~3个月。 (3)免疫抑制剂包括环孢素、硫唑嘌呤(AZA)、6-巯嘌呤(6-MP)等,适用于反复发作而SASP及激素疗效不佳、激素依赖或慢性持续型患者。静脉注射激素7~10日无效者,可考虑环孢素每日2~4mg/kg,静滴;或硫唑嘌呤每日1.5~2.5mg/kg,分次口服,疗程1年,注意胃肠道反应、白细胞下降等骨髓抑制的不良反应。 (4)其他ASA和免疫抑制剂均无效者,应考虑用新型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TNF-a)单克隆抗体,亦可用益生菌治疗。对重度、暴发型或并发瘘管、脓肿的患者应选用针对革兰阴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并积极对症、支持治疗。如腹泻、腹痛较重可使用解痉剂,但应警惕诱发中毒性巨结肠。 2.2.2 缓解期的治疗除初发病例、轻症远段结肠炎患者症状完全缓解后可停药观察外,所有患者完全缓解后均应继续维持治疗。维持治疗的时间可为3~5年甚至终生用药。SASP的维持剂量一般为控制发作之半量,多用2~3g/d,并同时口服叶酸。对上述药物不能维持或对糖皮质激素依赖者可用与诱导缓解相当剂量的新型5-ASA、6-巯嘌呤或硫唑嘌呤。糖皮质激素无维持治疗效果。 3 讨论 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应规律,勿吃不洁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与过度劳累,积极治疗伴发的肠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感染。重症及暴发型患者禁用或慎用抗胆碱能药物,及时纠正低钾血症,肠镜或钡剂灌肠检查应待病情稳定后进行。 UC病程长,常反复急性发作,不易彻底治愈。首次发作时治疗效果好,此后病情长期缓解和长期持续各占10%,其余患者病情缓解与反复发作交替出现。约1/5患者需手术治疗。全结肠病变者死亡率5%,60岁以上者可高达17%。并发结肠穿孔、大出血或中毒性巨结肠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本病多见于20~40岁年龄患者。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现将其病因与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发病机制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1]。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临床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本病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20~40岁。目前,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免疫、遗传、环境、肠道菌群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现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作综述如下。 免疫因素 研究发现,UC的发病与免疫因素关系密切,主要原因:①大多数UC患者的病史或家族史中常合并关节炎、结节性红斑、眼的葡萄膜炎与血管炎病变;②UC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原肌球蛋白抗体)存在;③UC的发病与CD4+T细胞密切相关,人体内有Th1和Th2两种T细胞,他们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了重要的效应,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急性期,Th1型反应占优势,而在DSS诱导的结肠炎慢性期,Th2型免疫反应占优势。因此,Th1/Th2比例失衡是导致UC发病的重要原因[2-3]。 遗传因素 有调查统计显示,UC患者的血缘家族发病率高,大概是5%~15%,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UC患者有家族史,丹麦调查表明,单卵双生者,UC 发病率为18.2%,双卵双生者发病率为4.5%,由此不难看出,单卵双生者UC发病率要明显高于双卵双生者,因而证实了UC的遗传倾向性,且其具有复杂性、多重联合基因性和不纯一性。从全球分布情况来看,UC发生有地区差异,欧美国家要高于亚非国家,城市要高于农村,UC发病率在种族间差异明显,欧美白种人发病率要高于黄种与黑种人[4]。 饮食因素 自80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尤其是肉类、蛋奶类增加是导致UC患病率增高的主要原因。有调查显示,UC的诱发因素与饮食不节或不洁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以生冷、辛辣、肥甘之品最易导致UC的发生[5]。高糖、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奶制品摄入过多而纤维素摄入减少与UC 发病和复发有关,而补充益生菌、膳食纤维、鱼油则具有保护作用[6]。丁酸盐对结肠黏膜具有保护作用[7],丁酸盐是结肠上皮的主要能量来源,其主要由麦麸、燕麦、黄豆、高纤维素谷类等食物在肠道内经细菌酵解后产生,蔬菜和水果

结肠癌诊疗指南

直肠癌规范化诊疗指南(试行)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直肠癌的规范化诊治流程、诊断依据、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本指南适用于农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定点医院对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直肠系膜:指的是在中下段直肠的后方和两侧包裹着的,形成半圆,厚1.5~2.0cm的结缔组织,内含有动脉、静脉、淋巴组织及大量脂肪组织,上自第3骶椎前方,下达盆膈。 3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指南。 3.1TME:(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3.2CEA:(carcinoembryonic antigen)癌胚抗原

4诊治流程图

5诊断依据 5.1病因 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导致发生的原因可归纳为:5.1.1环境因素 饮食习惯、肠道细菌、化学致癌物质、土壤中缺钼和硒。 5.1.2内在因素 基因变异、腺瘤、血吸虫性结肠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5.2高危人群 5.2.1有便血、便频、大便带粘液、腹痛等肠道症状的人。 5.2.2大肠癌高发区的中、老年人。

5.2.3大肠腺瘤患者。 5.2.4有大肠癌病史者。 5.2.5大肠癌患者的家庭成员。 5.2.6家族性大肠腺瘤病患者。 5.2.7溃疡性结肠炎患者。 5.2.8Crohn病患者。 5.2.9有盆腔放射治疗史者。 5.3临床表现及体征 5.3.1症状 主要表现为直肠刺激症状:便频、里急后重、肛门下坠、便不尽感、肛门痛等。大便表面带血和/或粘液,严重时有脓血便。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频度,直肠癌临床表现依次以便血、便频及大便变形多见。 5.3.2直肠指诊 凡遇到患者有便血、直肠刺激症状、大便变形等症状均应行直肠指诊。检查时动作要轻柔,切忌粗暴,要注意有无肿物触及,肿瘤距肛门距离、大小、硬度、活动度、粘膜是否光滑、有无压痛及与周围组织关系、是否侵犯骶前组织。如果肿瘤位于前壁,男性必须明确与前列腺关系,女性患者需做阴道指诊,查明是否侵犯阴道后壁。指诊检查完毕应观察指套有无血迹。 5.4辅助检查 5.4.1内镜检查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诊疗指南 【病史采集】 病史的内容主要包括:腹泻腹痛、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发热、消瘦、贫血及其它相关症状,同时要描述发病、复发及加重的诱因、既往的诊疗过程。 【物理检查】 要注意腹膜刺激征及关节、眼、口腔、肝、脾等肠外表现。 【辅助检查】 1.常规检查血、尿、粪及肝、胆、脾等B超。 2.大便培养连续三次,大便中找阿米巴。 3.肠镜及肠粘膜活检。 4.钡灌肠检查。 【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有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粘液血便、腹痛伴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既往史及体检中要注意关节、眼、口腔、肝胆等肠道外表现。 2.肠镜所见: (1)粘膜有充血、水肿、多发性浅表溃疡。病变大多以直肠开始,呈弥漫性分布。 (2)粘膜粗糙呈颗粒状、脆、易出血,或附有脓性分泌物。

(3)可见假息肉,环形皱襞变钝或消失。 3.粘膜活检:呈炎症性反应,同时常可见糜烂、隐窝脓肿、腺体排列异常及上皮变化。 4.钡灌肠所见: (1)粘膜粗乱及/或有细颗粒变化。 (2)多发性溃疡或有假息肉。 (3)肠管狭窄、缩短、结肠袋消失可呈管状。 5. 在排除菌痢、阿米巴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克隆氏病、放射性肠炎的基础上,可按下列条件诊断:(1)根据临床及肠镜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及/或粘膜活检可以诊断本病。 (2)根据临床及钡灌肠所见三项中之一项可以诊断本病。 (3)临床症状不典型而有典型肠镜所见或钡灌肠所见者可以诊断本病。 (4)一个完整的诊断应包括临床表现、严重程度、病变范围及病变分期。 【鉴别诊断】 1.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结核、真菌性肠炎。 2.结肠癌、克隆病、过敏性肠炎、缺血性肠炎、放射性肠炎等。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5-08-07T15:34:17.1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16期供稿作者:王磊谷云飞(通讯作者) [导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也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 王磊谷云飞(通讯作者)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阐述了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从辩证施治、分期论治、中成药治疗及中药灌肠综述了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进展,认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前景辽阔。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中医治疗;临床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6-0010-02 Clinical research progress of Ulcerative colit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ang lei, Gu Yunfei (corresponding author).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Jiangsu Province, Nanjing 210000,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ulcerative colitis us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dialectical treats, staging treatment, proprietary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nema, summarized the progres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thought the prospect is very vast of treatment ulcerative colitis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Clinical progress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肠道疾病,也是一种多因素、多层次的原因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病变主要在结肠的黏膜及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临床以腹泻、粘液脓血便,腹痛为特征,部分患者有肠外表现[1]。兹将近年来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一般属于中医学“泄泻”、“痢疾”范畴。中医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主要包括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畅和体虚劳倦。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脾胃与大小肠,且与肝肾关系密切。湿邪内蕴,气血壅滞,脾肾亏虚,乃本病发病的关键所在。其中湿邪内蕴为其标实,脾肾亏虚为其本虚,二者互为因果关系。 2.中医治疗 2.1辩证施治 邵荣世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四个主要证型,包括脾虚寒湿证、肾阳亏虚证、肝旺脾虚证、肠道湿热证[2]。印会河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湿热积滞证、湿渍肠道证、脾胃虚弱证三个证型[3]。张林祥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三型,包括湿热蕴结型、气滞血瘀型和脾肾两虚型。常见溃疡性结肠炎六个证型,包括:湿热内蕴证治以清热利湿,佐以调气行血,代表方有白头翁汤、芍药汤等。脾胃虚弱证治以健脾益气,除湿升阳,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脾肾阳虚证治以健脾补肾,温阳化湿,代表方有附子理中汤、四神丸等。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代表方有痛泻要方、四逆散等。阴血亏虚证治以滋阴养血,清热化湿,代表方有驻车丸等。气滞血瘀证治以行气活血,佐以健脾益气,代表方为膈下逐瘀汤等。 2.2分期论治 李乾构教授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为二期:急性活动期证属脾胃虚弱,大肠湿热,以健脾助运,清化湿热之法,用自拟清化溃结汤;缓解期证属脾肾俱虚,湿邪留滞,以健脾补肾,除湿导滞之法,用自拟健脾溃结汤。谢建群教授[4]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治疗可分为早、中、后三期,早期应以攻邪为法,兼顾胃气;中期应攻补兼施,佐以活血化瘀祛痰;后期应以补虚固涩为主,兼祛余邪。可魏志军[5]亦将溃疡性结肠炎分两期,认为急性发作期寒热错杂而正气虚,用乌梅丸加减;缓解期属脾虚湿盛兼肾虚,用自拟二术汤加减。黄德亚[6]认为溃结的治疗应分三步,第一步用下法,方用增液承气汤加减,以下污秽之物;第二步用消法,方用大安丸加减,以期腹痛消失、大便次数减少或逐渐成形;第三步用补法,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补气培土,健脾固肠。 2.3中药灌肠 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常用的方法,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局部药物浓度高,而且通过药物作用使肠道溃疡面得到保护,促进其修复,改善局部血运,又可避免胃酸对药物的影响,所以药物灌肠法得到临床的重视。赵立群[7]用菊花煎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86例,菊花煎方药组成为菊花20g、紫参30g、蒲公英30g、诃子15g、白芨30g、赤石脂20g、黄柏15g、赤芍15g、地榆炭 30g,水煎20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每次灌肠时灌肠液保留时间不小于2h。临床痊愈59例,好转2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5%。谢晶日等[8]用三白灌肠液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4例,痊愈9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为94.12%。此方由焦白术30g、白头翁30g、白及10g、蒲公英30g、酒大黄10g、黄芪15g等组成。刘金华等[9]用自拟中药结肠清方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主方药物为苦参20g、黄柏15g、白头翁10g、白及6g、地榆20g、石榴皮15g、当归10g、白芍10g、甘草5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每日1剂,水煎后每次取150mL保留灌肠,每晚1次,2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有效率为96%。 2.4中成药治疗 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常用中成药: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葛根芩连片、肠胃康冲剂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湿热下注型;戊己丸、逍遥丸等治疗肝旺脾虚型;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启脾丸、补脾益肠丸等治疗脾胃虚弱型;固本益肠片、四神丸、脾肾双补丸、附子理中丸等治疗脾肾阳虚型。 2.5 其他疗法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还包括艾灸疗法、温针灸、穴位埋线等针灸疗法和外敷法。诸多研究表明均有一定疗效。 3.结语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显著,通过中医药辨证施治,不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还可以促进胃肠道消化吸收,调节机体免疫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改善机体营养状况。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中医学界在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单方、验方、外治法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治疗本病上取得了较大的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