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练习题(附答案)

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原子结构练习题

学校:

注意事项: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1卷

一、单选题

1.R 、W 、X 、Y 、Z 都是短周期主族元素。R 与X 同族,2++2-a b c d W X Y Z

、、、-都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R 一定是氢元素,自然界中氢元素有三种核素

B.W 单质可与热水反应生成W 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

C.c=16,Y 的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Z 的弱

D.X 与Y 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和共价键

2.短周期主族元素R 、X 、Y 、Z 的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4,-4

A.X>R>Z C.常温常压下,4ZX 呈液态

D.3Y R 、YX 都是离子化合物

3.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34

H O >NH >SiH

B.氢元素与其他元素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C.上图所示实验可证明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

D.用中文“”(ào)命名的第118号元素在周期表中位于第七周期0族

4.前20号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分列四个不同周期和四个不同主族。其中A 为Y元素组成的单质;甲、乙、丙、丁、戊为上述四种元素组成的二元或三元化合物;常温下乙为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Z>Y

B.反应①为吸热反应

C.反应②为工业上制备漂白粉的反应原理

D.X、Y分别与Z形成的化合物中,化学键类型一定相同

5.下列各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说法有( )

①沸点:HF>HCl>HBr>HI;②离子还原性:S2->Cl->Br->I-;

③酸性:HClO4>HBrO4>HIO4;④金属性:K>Na>Mg>Al;

⑤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⑥半径:O2->F->Na+>Mg2+。

A. 2种

B. 3种

C. 4种

D. 5种

6.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 M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 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二周期第ⅥA族

7.短周期主族元素X、Y、Z、R、W的原子序数依次递增,且Y原子半径在这5种原子中最小,R单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X和R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W2-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单质Z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离子半径:W>Y>Z

B.化合物ZY和RY4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C.W、R的最高价氧化物均能与水反应,且生成的酸的酸性:W>R

D.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在与X单质反应时既显氧化性又显酸性

8.如图是部分短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与其某种常见化合价的关系图,若用原子序数代表所对应的元素,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33

e 和34

e 化学性质明显不同

B.第一电离能d>e;电负性:d>a

C.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a >e >d

D.a 与b 形成的化合物不可能含有共价键

9.短周期元素X 、Y 、Z 、W 、Q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如表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元素X 与元素Z 的最高正化合价之和的数值等于8

B.2-Y 和3+Z 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C.原子半径的大小顺序为Q W Z Y X r >r >r >r >r

D.元素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Q 的弱

10.类推思维是化学解题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下列有关反应方程式的类推正确的是( ) 11.短周期主族元素X 、Y 、Z 、Q 、R 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 元素的正负化合价之和为零,Y 元素的一种核素可用于考古,Z 的简单负离子与Q 的简单正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向X 2R 的水溶液中缓缓通入RZ 2气体,溶液pH 与通入的RZ 2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Y、Z 可以形成化合物 X2YZ、X2YZ2、X4Y2Z2

B.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 >Z

C.可用X的单质置换Q的氧化物制取Q的单质

D.将RZ2通入BaCl2溶液、Ba(NO3)2溶液中,均无明显现象

12.下列关于卤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卤素的钾盐中,最易被氧化的是氟化钾

②溴中溶有少量氯气,可以用加入溴化钠再用汽油萃取的方法提纯

③溴化银具有感光性,碘化银不具有感光性

④氟气跟氯化钠水溶液反应,一定有氟化氢和氧气生成

⑤氯气跟水反应时,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③

13.下列物质不能使氯水褪为无色的是()

A.AgNO3溶液

B.NaBr溶液

C.Na2CO3溶液

D.SO2气体

14.短周期元素X、Y、Z、W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图,其中X、W组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沸点:X>W

B.X、Y、Z、W原子均能与氢原子构成18电子分子

C.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W>Z>X

D.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Y

15.“84”消毒液(有效成分为NaClO)可用于消毒和漂白,下列实验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84”消毒液+石蕊“84”消毒液+石蕊“84”消毒液+石蕊

混合后溶液的pH = 混合后溶液pH =混合后溶液pH = 3.2,蓝色迅

A.对比实验①和②,②中蓝色迅速褪去的原因是发生了反应CIO +H ==HClO

B.实验③中产生的气体是2C1,由HClO 分解得到:222HC1O==C O l +H ↑

C.对比实验②和③,溶液的pH 可能会影响ClO -的氧化性或Cl -的还原性

D.加酸可以提高“84”消毒液的漂白效果,但需合适的pH 才能安全使用 1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温度下等浓度的Na 2CO 3溶液比Na 2SO 4溶液的pH 大”,可推知C 比S 的非 金属性弱

B.向次氯酸钙溶液中通入少量SO 2气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Ca 2++2ClO -+SO 2 + H 2O=CaSO 3↓+2HClO

C.用玻璃棒蘸取某粉末做焰色反应实验,火焰呈黄色,则该粉末中一定含有钠元素

D.在NaHSO 3溶液中,能验证NaHSO 3在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 17.化学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物质性质与对应用途错误的是( )

A.明矾易水解生成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晶体硅熔点高硬度大,可用作芯片

C.NaClO 具有强氧化性,可作织物漂白剂

D.硅胶具有优良的吸附性,且无毒,可作袋装食品和瓶装药品的干燥剂 二、填空题

(1)下列物质能与单质硅起化学反应的是 。 ①浓3HNO ②水 ③24H SO ④氢氟酸 ⑤NaOH 溶液 ⑥氟气 ⑦氯气

(2)下列事实能说明非金属性:C>Si 的是 。 ①硬度:金刚石>晶体硅 ②熔、沸点:22SiO CO >

③酸性:2323H CO H SiO > ④稳定性:44CH SiH >

⑤2CO 通入23Na SiO 溶液中产生白色沉淀 ⑥高温下,2SiO 与23Na CO 反应

⑦相同条件下,碱性:()()2323Na SiO aq Na CO aq >

19.今有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A 、B 、C 、D 、E 、F 六种元素。已知A 、C 、F 三原子的最外层共 有11个电子,这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且均生成盐和水。D 和E 各有如下表所示的电子层结构。在一般情况下,B 元素的单质不能与A 、C 、D 、E 元素的单质化合。

(1)C 、E 的元素符号分别为C_______,E_______,D 和E 两者的氢化物稳定性较强的是_______ (填化学式)。

(2)工业上制取单质D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

(3)A 与C 两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

(4)E 与F 形成E 的最高价化合物,0.25mol 该固体物质与足量水充分反应,最终生成两种酸,并放出a kJ 的热量。写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_______ 。

三、实验题

,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 和C 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 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关闭活塞a 。

IV......

(1)A 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3)B 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IV 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四、问答题

是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们之间的关系互为 。

(2)Q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与Z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3)下列事实能证明Y 与R 非金属性强弱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 .常温下Y 的单质呈固态,R 的单质呈气态 B .稳定性XR >YX 4

C .Y 与R 形成的化合物中Y 呈正价

(4)根据表中数据推测,Y 的原子半径的最小范围是 。

(5)X 单质与氧气在强碱性条件下形成燃料电池时的负极反应式为 。 (6)请用电子式表示2Z M 的形成过程

22.有X 、Y 、Z 、M 、R 五种短周期主族元素,部分信息如下表所示:

(1)Z 与NaOH 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用元素符号表示,下同。) (2)下列事实能说明R 非金属性比Y 强这一结论的是___(选填字母序号)。 a.常温下Y 的单质呈固态,R 的单质呈气态 b.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Y c.Y 与R 形成的化合物中Y 呈正价

d.Y 与R 各自形成的含氧酸中R 的氧化性更强

(3)经测定22X M 为二元弱酸,写出22X M 的电子式___。其酸性比碳酸的还要弱,请写出其第一步电离的电离方程式___。

(4)已知2I 能做22X M 分解的催化剂: 第一步:22X M +2I =2XIM ;第二步:…… 请写出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5)废印刷电路板上含有铜,以往的回收方法是将其灼烧使铜转化为氧化铜,再用硫酸溶解。现在改用22X M 和稀硫酸浸泡废印刷电路板既达到上述目的,又保护了环境,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R 为H 或Li ,W 为Mg ,X 为Na ,Y 为O ,Z 为F 元素, A. R 可能为Li 元素,不一定为氢,故A 错误; B. Mg 可与热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氢气,故B 正确;

C. Y 为O ,其质子数c=8,非金属性O

D. O 、Na 形成的氧化钠中只含有离子键,不存在共价键,故D 错误; 故选:B 。 2.答案:C 解析: 3.答案:C

解析: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234H O >NH >SiH ,A 正确;2H O 属于共价化合物,NaH 属于离子化合物,B 正确;题图所示实验可证明酸性:2323HCl >H CO >H SiO ,但不能据此得出元素的非金属性:Cl>C>Si,C 不正确;前六周期共有86种元素,第七周期可排32种元素,故118号元素位于第七周期0族,D 正确。 4.答案:C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分析可知,常温下乙为液体,乙为水,W 为氢元素,X 为O,Y 为氯元素,Z 为Ca 。故A 为氯气;甲为氧化钙,甲与水(乙)反应能生成丙(氢氧化钙);化合物丁和化合物戊可能为氯化钙或次氯酸钙;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Ca 2+

解析:①HF 中含氢键,沸点最高,其它氢化物中相对分子质量大的沸点高,则沸点为HF>HI>HBr>HCl ,故错误;

②元素的非金属性Cl>Br>I>S,对应离子还原性S 2?>I ?>Br ?>Cl ?,故错误;

③非金属性Cl>Br>I,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即酸性:HClO4>HBrO4>HIO4,故正确;

④同主族行上到下,金属性增强:K>Na ,同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减弱,即Na>Mg>Al ,即金属性:K>Na>Mg>Al ,故正确;

⑤元素的非金属性F>Cl>S,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2S ,故正确;

⑥电子层越多,半径越大,电子层一样,核电荷数越多,半径越小,即O 2?>F ?>Na+>Mg2+,故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根据题中图示及只有M 为金属元素不难推断出M 为Al ,X 为Si ,Y 为N,Z 为O 。根据原子半径规律: Al>S>O ,A 正确; 3HNO 为强酸, 23H SiO 为弱酸,显然酸性323HNO H SiO >,B 错误;非金属性

O Si >,故氢化物稳定性42SiH H O <,C 正确;O 元素位于第2周期、第ⅥA 族,D 正确.

7.答案:A

解析:R 单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R 为Si 元素;X 和R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则X 为C 元素;W 2-

的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且原子序数大于Si 元素,则W 为S 元素;单质Z 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化合物可与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Z 为钠元素,钠燃烧生成的产物为过氧化钠;Y 原子半径在这5种原子中最小,则Y 可能为N 、O 、F 中的一种元素,根据选项B 的物质组成可知,Y 为F 元素。电子层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大,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简单离子半径:W>Y>Z,A 正确;化合物ZY 和RY 4分别为NaF 和SiF 4,分别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化学键类型不同,B 错误,W 、R 最高价氧化物分别为三氧化硫和二氧化硅,二氧化硅不能与水反应,C 错误;W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为硫酸,在与碳单质反应时只表现氧化性,D 错误。 8.答案:C 解析: 9.答案:C 解析: 10.答案:B

解析:A. 铁排在金属铜的前面,金属铁可以将金属铜从其盐中置换出来,但是活泼金属钠和盐的反应一定是先和盐中的水反应,不会置换出其中的金属,故A 错误; B. 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水和硫酸钡沉淀,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2424Ba +2H +2OH +SO =2H O+BaSO -

↓,NaHSO 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呈中性,离子反应方程式为:2++-2424Ba +2H +2OH +SO =2H O+BaSO -↓,故B 正确;

C. 氯气氧化性强,能氧化铁生成氯化铁,碘单质氧化性弱,只能氧化铁生成碘化亚铁,故C 错误;

D. 少量SO 2通入Ca(ClO)2溶液中,反应生成氯化钙、硫酸钙、次氯酸,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2+-224SO +3ClO +H O+Ca =CaSO Cl +2HClO ↓+,故D 错误; 故选:B 11.答案:A

解析:由题意及题图可确定X 是H 元素,Y 是C 元素,Z 是O 元素,Q 可能是Na ,Mg 或Al 元素,R 是S 元素。A 项中X 2YZ,X 2YZ 2,X 4Y 2Z 2可以分别是甲醛,甲酸和醋酸(或甲酸甲酯),所以A 项正确;B 项中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则其最简单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因为非金属性O>S,所以稳定性H 2O> H 2S,B 项错误;C 项中金属钠、镁、铝均只能通过电解的方法冶炼,无法用H 2还原对应氧化物来制取,C 项错误;D 项中将SO 2通入BaCl 2溶液中无明显现象.但将 SO 2通入Ba( NO 3)2溶液中会生成BaSO 4沉淀,D 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

13.答案:B 解析: 14.答案:D

解析:根据短周期元素X 、Y 、Z 、W 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且X 、W 组成的化合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之一,可推知X 为氧元素,Y 为磷元素,W 为硫元素,Z 为氯元素。水分子间存在氢键,所以水的沸点比硫化氢高,选项A 不符合题意;O 、P 、S 、Cl 可分别与H 构成18电子分子H 2O 2、PH 3、H 2S 、HCl ,选项B 不符合题意;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离子,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所以简单离子的半径大小r (S 2-)>r (Cl -),而Cl -的核外电子层比O 2-多一层,所以Cl -的半径大于O 2-,选项C 不符合题意;没有指明是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无法判断Y 、W 、Z 的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选项D 符合题意。 15.答案:B

解析:A.对比实验①和②,②中蓝色迅速褪去主要是因为加入的酸与溶液中的次氯酸根离子反应生 成了具有漂白性的次氯酸,其离子方程式为:-+CIO +H ==HClO ,故A 项正确;

B. “84”消毒液的主要成 分为氯化钠与次氯酸钠,实验③中产生的能使湿润的 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气体是2Cl ,主要是因为在酸性条件下两者发生归中反应,其离子反应方程式为:

-+-22ClO +2H +Cl Cl H O ==↑+故B 项错误;

C. 溶液的值减小的情况下,产生了大最气体,使得氯离子与次氯酸根离子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 则说明溶液的pH 能会影响-ClO 的氧化性或-Cl 的还原性,故C 项正确;

D.对比三个实验可以看出, 加酸可以提高 “84”消毒液的漂白效果,但酸性太大, 会使溶液中产生有毒的氯气,则需要调控合适的 pH 才能安全使用,故D 项正确;答案选B 16.答案:A

解析:B 选项中,因为SO 2气体只有少量.所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应为:Ca 2++2ClO -+SO 2 + H 2O=CaSO 3↓+2H ++Cl - ;C 选项中.因玻璃棒中含有硅酸钠成分,也能发生钠的焰色反应,故无法检验粉末中是否含有钠元素;D 选项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有H + ,则能验证的是溶液中的电离平衡而不是水解平衡,故选A 。 17.答案:B

解析:A. 明矾水解生成胶体,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可用作净水剂; B. Si 为半导体材料,则可用作芯片,与熔点、硬度无关; C. 常温下氮气性质稳定,则可用作粮食保护气;

D. 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可漂白有色物质,则NaClO 具有强氧化性,可作织物漂白剂; 18.答案:(1)④⑤⑥⑦(2)③④⑤⑦ 解析: 19.答案: (1)Al; P ;PH 3

(2) SiO 2+2C Si+2CO ↑

(3)Al(OH)3+OH -=-2AlO +2H 2O

(4) PCl 5(s)+4H 2O(l)=H 3PO 4(aq)+5HCl(aq) △H= -4a kJ · mol -1

解析:本题考查元素推断,意在考查考生的推理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由“次外层电子数为x+4”可知,x+4=8,x=4,那么D 为Si 元素,E 为P 元素。由“A 、C 、F 三种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之间,两两皆能反应生成盐和水”可推测,应为Al(OH)3 与酸、碱三者之间的反应,那么C 应为Al 元素,A 为Na 元素,由“A 、C 、F 三原子的最外层共有11个电子”可推得F 为Cl 元素。而B 的原子序数在A 、C 之间,那么必为Mg 元素。PCl 5 和水发生反应,生成两种酸,只能是H 3 PO 4 和HCl 。

20.答案:(1)

(2)湿润的淀粉KI 试纸变蓝 (3)Cl 2+ 2Br -=Br 2+2Cl -

(4)打开活塞b ,将少量C 中溶液滴入D 中,关闭活塞b ,取下D 振荡,静置后CCl 4层变为紫红色 (5)确认C 的黄色溶液中无Cl 2,排除Cl 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解析:A 中滴加浓盐酸后,发生反应:

2KMnO 4+16HCl (浓)=2KCl+2MnCl 2+5Cl 2↑+8H 2O ,生成黄绿色气体Cl 2,在A 、B 、C 中分别发生反应:Cl 2 + 2KI=2KCl+I 2、Cl 2+2NaBr=2NaCl+ Br 2、Cl 2+2NaBr=2NaCl+ Br 2,由于B 、C 中生成了Br 2而使溶液变为黄色,打开活塞b ,C 中生成的Br 2在D 中发生反应:Br 2 +2KI=2KBr+I 2。实验过程Ⅲ,当B 中黄色溶液继续通入过量Cl 2时,溶液变为红棕色,以此为对照,说明C 中黄色溶液无Cl 2,从而排除Cl 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21.答案:(1)第三周期ⅣA 族;同位素 (2)()—223Al OH +OH =AlO +2H O - (3) BC

(4)0.099 nm~ 0.143nm (5)--22H -2e +2OH =2H O (6)

解析:

22.答案:(1)-22

22Al+2OH +2H O=2AlO +3H -

↑ (2)bc

(3);+222H O H +HO -? (4)22222H O +2HIO=I +O +2H O ↑ (5)+2+222Cu+ H O +2H =Cu +2H O

解析: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高中化学元素周期律知识点规律大全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 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 [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 (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 Na中,Na原子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11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在多电子原子里,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

高一化学必修一计算公式大全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 )×溶液体积(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L)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 V(浓)=c(稀)· 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 A 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 法, 也同样适用。 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

高一化学 第一节 原子结构教案

第一节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原子构成的初步知识,使学生懂得质量数和A Z X的含义,掌握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2.了解关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特征和常识。 3.理解电子云的描述和本质。 4.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能画出1~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能力目标: 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类比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教学难点: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原子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原子为什么显电中性? [板书]一、原子核 1。原子结构 质子: 1.6726×10-27kg 原子核 原子中子: 1.6748×10-27kg 电子: 1.6726×10-27kg/1836 注意: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近似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决定原子质量的 是: 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1.6726×10-27kg 1.66×10-27kg 2.质量数 质子的相对质量= =1.007≈1 1.6748×10-27kg 1.66×10-27kg 中子的相对质量= =1.008≈1 将原子核内所有的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整数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质量数(A)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N = A – Z 练习:用A Z X表示原子: (1)求中性原子的中子数:N= (2)求阳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3)求阴离子的中子数,A X n-共有x个电子,则N= (4)求中性分子或原子团的中子数,12C16O2分子中, N= (5) A2-原子核内有x个中子,其质量数为m,则n g A2-离子所含电子的物质的量为 : . 二、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请一位同学讲述宏观物体的运动的特征。 比较电子的运动和宏观物体的运动。 1.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带负电荷,质量很小。 (2)运动的空间范围小。 (3)高速运动。 学生阅读课本P91,播放电子云形成的动画。 2.电子云 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可以想象为一团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人们形象地把它叫做“电子云”。 注意:(1)图中的每个小黑点并不代表一个电子,小黑点的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的多少。 (2)“电子云”是核外电子运动的一种形象化表示。 1.已知一种碳原子(质子数、中子数均为6)的一个原子的质量为m kg,若一个铁原子的质量为n kg ,则铁的原子量是 2.以下有关电子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电子云示意图的小黑点疏密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机会的多少 B 电子云示意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一个电子 C 小黑点表示电子,黑点愈多核附近的电子就愈多 D 小黑点表示电子绕核作圆周运动的轨道 第二课时 [复习]1。原子的结构。 2.电子云的概念及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对于多电子的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要复杂一些,通常,能量低的在离核较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在离核较远的区域运动。 三、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1.电子层 层序数 1 2 3 4

高一化学必修2元素周期律测试题(含答案)

新课标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2.下列各微粒中, 核外电子总数相等的是 A. N2和CO B. H2S 和H2O C. NH4+和H2S D. CO2和NO2 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 ..的是 A.在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分界线附近可以寻找制备半导体材料的元素 B.硫酸的酸性比磷酸的酸性强,所以硫的非金属性比磷强 C.氟化氢是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D.氢氧化铝的碱性强于氢氧化镁的碱性 5.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 不正确 ...的是 A. 酸性强弱: HI > HBr > HCl > HF B. 原子半径大小: Na > S > O C. 还原性强弱: F- > Cl- > I- D. 碱性强弱: KOH > NaOH > LiOH 和B 是同周期的相邻元素, B 和C 是同主族的相邻元素, 且A、B、C 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19,则A、B、C三种元素分别是 A. N、O、S B. F、O 、S C. S、Cl 、F D. O 、F 、S 、B、C、D、E 是同一短周期的五种元素, A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呈碱性, 且碱性前者强于后者, C和D的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呈酸性, 且酸性前者强于后者, 五种元素形成的简单离子中,E的离子半径最小, 则它们的原子序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A. B A D C E B. E C D A B C. B A E D C D. C D E B A 10.元素碲(Te), 已知它与氧元素同族, 与铷同周期, 关于碲的说法中不正确 ...的是 A. 原子序数为52 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分子式为H2TeO4 C. 碲的非金属性比碘强 D.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比硫化氢差 mol RO32-共有30 mol电子,则R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A.第二周期 B.第四周期 C.第ⅣA族 D.第ⅥA族 15.下列各元素的氧化物中, 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又能够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是 A.元素X: 它的原子中M 层比L 层少2 个电子 B.元素Z: 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的第三周期, ⅢA 族 C.元素Y: 它的二价阳离子核外电子总数与氩原子相同 D.元素W: 它的焰色反应颜色呈紫色 18.若某原子X的原子序数为26, 则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A. X 是金属元素 B. X在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C. X在周期表中位于第ⅧB族 D. X没有负化合价 19.短周期元素X 和Y 可以形成XY4型化合物, 若X 的原子序数为m , Y 的原子序数为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最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15最新 发布时间:2015-01-27 从实验学化学 一、化学实验安全 1、(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撒在实验台上,先用Na2CO3 (或NaHCO3)中和,后用水冲擦干净。浓酸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干抹布拭去,再用水冲净。浓酸溅在眼中应先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二.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分离的物质应注意的事项应用举例 过滤用于固液混合的分离一贴、二低、三靠如粗盐的提纯 蒸馏提纯或分离沸点不同的液体混合物防止液体暴沸,温度计水银球的 位置,如石油的蒸馏中冷凝管中水的流向如石油的蒸馏 萃取利用溶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的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的方法选择的萃取剂应符合下列要求:和原溶液中的溶剂互不相溶;对溶质的溶解度要远大于原溶剂用四氯化碳萃取 溴水里的溴、碘 分液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打开上端活塞或使活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的水孔,使漏斗内外空气相通。打开活塞,使下层液体慢慢流出,及时关闭活塞,上层液体由上端倒出如用四氯化碳萃取溴水里的溴、碘后再分液 蒸发和结晶用来分离和提纯几种可溶性固体的混合物加热蒸发皿使溶液 蒸发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动溶液;当蒸发皿中出现较多的固体时,即停止加热分离NaCl和KNO3混合物 三、离子检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原子结构》教案

教案 课题:第一节原子结构(2)授课班级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能用构造原理认识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4、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5、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过程 与 方法 复习和沿伸、动画构造原理认识核外电子排布,亲自动手书写,体会原理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充分认识原子构造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化学 的兴趣。 重点电子排布式、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难点电子排布式 知识结构与板书设计三、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绝大多数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的能级顺序都遵循下列顺序:1s 2s 2p 3s 3p 4s 3d 4p 5s 4d 5p 6s 4f 5d 6p 7s…… 2、能级交错现象(从第3电子层开始):是指电子层数较大的某些轨道的能量反低于电子层数较小的某些轨道能量的现象。 电子先填最外层的ns,后填次外层的(n-1)d,甚至填入倒数第三层的(n-2)f的规律叫做“能级交错” 3.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电子遵循构造原理排布时,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即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4、对于同一电子亚层(能级)(等价轨道),当电子排布为全充满、半充满或全空时,原子是比较稳定的。 5、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可简化为:[稀有气体元素符号]+外围电子(价电子、最外层电子) 四、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1、基态—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最新高中化学选修3 原子结构及习题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哑铃形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下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3)泡利(不相容)原理: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相应稀有气体的元素符号外加方括号表示,例如K:[Ar]4s1。 (2)电子排布图(轨道表示式) 每个方框或圆圈代表一个原子轨道,每个箭头代表一个电子。 如基态硫原子的轨道表示式为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 ↑↑↑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docx

最新整理高一化学教案原子结构教案知识目标: 1、认识原子核的结构 2、理解质量数和AZX的含义, 3、掌握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关系。能进行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电子数间的简单计算 4、理解元素、核素、同位素的含义,会判断同位素 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数据的分析处理、概括总结能力 2、尝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通过假说、模型等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的学习态度 4、通过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的自学和查阅,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学习重点: 原子核的结构,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及同位素的判断 难点:原子核的结构及构成原子的各微粒间的关系 教法:模型展示、多媒体动画模拟、问题推进、对比归纳 学法:交流研讨、比较归纳、练习巩固 [引入]初中我们学习了原子结构的初步知识,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在原子中的相对关系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重温一下著名的卢瑟福实验。 [多媒体动画演示1]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及实验现象2·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实验,总结现象,分析现象并思考问题:

1、大部分粒子穿过金箔不偏转,说明了什么? 2、少数粒子被偏转,个别粒子被反射分别说明了什么? 3、试想象推测原子的结构模型 [多媒体演示2]展示卢瑟福的解释:原子: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原子模型”,较好的解释了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的关系,那么,原子核内部的结构又是怎样的? 多媒体演示3学习目标1· 一、原子核核素 1、原子核的构成 [交流研讨]9·阅读P3表格,分析电子、质子、中子的基本数据表,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微粒 电子 质子 中子 质量(Kg) 9.109×10-31 1.673×10-27 1.675×10-27 相对质量 0.000548 1.007 1.008

(完整)高一化学计算公式必修一

1. 有关物质的量(mol)的计算公式 (1)物质的量(mol) (2)物质的量(mol) (3)气体物质的量(mol) (4)溶质的物质的量(mol)=物质的量浓度(mol/L)×溶液体积(L) . 有关溶液的计算公式 (1)基本公式 ①溶液密度(g/mL) ②溶质的质量分数 ③物质的量浓度(mol/L) (2)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及溶液密度之间的关系: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②物质的量浓度 (3)溶液的稀释与浓缩(各种物理量的单位必须一致): ①浓溶液的质量×浓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稀溶液的质量×稀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即溶质的质量不变)

②浓溶液的体积×浓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稀溶液的体积×稀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即c(浓)·V(浓)=c(稀)·V(稀)] (4)任何一种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即整个溶液呈电中性) 3. 有关溶解度的计算公式(溶质为不含结晶水的固体) (1)基本公式: ① ② (2)相同温度下,溶解度(S)与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w%)的关系: (3)温度不变,蒸发饱和溶液中的溶剂(水),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降低热饱和溶液的温度,析出晶体的质量m的计算: 4. 平均摩尔质量或平均式量的计算公式 (1)已知混合物的总质量m(混)和总物质的量n(混):

说明:这种求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的方法,不仅适用于气体,而且对固体或液体也同样适用。 (2)已知标准状况下,混合气体的密度(混): (混) 注意:该方法只适用于处于标准状况下(0℃,)的混合气体。 (3)已知同温、同压下,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另一气体A的密度之比D(通常称作相对密度): 则 (4)阿伏加德罗定律及阿伏加德罗定律的三个重要推论。 ①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压强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②恒温、恒压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总体积与其总物质的量成正比。 ③恒温、恒容时:,即任何时刻反应混合气体的密度与其反应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成正比。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能量最低原理 2、知道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的涵义 3、初步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及吸收或发射光谱,了解其简单应用 重点难点: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光谱 教学过程: 〖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许多可见光如灯光、霓虹灯光、激光、焰火与原子结构有什么关系呢? 创设问题情景:利用录像播放或计算机演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光现象,如霓虹灯光、激光、节日燃放的五彩缤纷的焰火等。 提出问题:这些光现象是怎样产生的? 问题探究: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引导学生从原子中电子能量变化的角度去认识光产生的原因。 问题解决:联系原子的电子排布所遵循的构造原理,理解原子基态、激发态与电子跃迁等概念,并利用这些概念解释光谱产生的原因。 应用反馈:举例说明光谱分析的应用,如科学家们通过太阳光谱的分析发现了稀有气体氦,化学研究中利用光谱分析检测一些物质的存在与含量,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查阅光谱分析方法及应用的有关资料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总结〗 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叫做基态原子。 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电子从较高能量的激发态跃迁到较低能量的激发态乃至基态时,将释放能量。光(辐射)是电子释放能量的重要形式之一。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许多元素是通过原子光谱发现的。在现代化学中,常利用原子光谱上的特征谱线来鉴定元素,称为光谱分析。 〖阅读分析〗分析教材p8发射光谱图和吸收光谱图,认识两种光谱的特点。 阅读p8科学史话,认识光谱的发展。 〖课堂练习〗 1、同一原子的基态和激发态相比较() A、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高 B、基态时比较稳定 C、基态时的能量比激发态时低 D、激发态时比较稳定 2、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与原子核外电子发生跃迁有关的是() A、钢铁长期使用后生锈 B、节日里燃放的焰火 C、金属导线可以导电 D、卫生丸久置后消失 3、比较多电子原子中电子能量大小的依据是() A.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 B.原子核外电子的多少 C.电子离原子核的远近 D.原子核外电子的大小 4、当氢原子中的电子从2p能级,向其他低能量能级跃迁时 ( ) A. 产生的光谱为吸收光谱 B. 产生的光谱为发射光谱 C. 产生的光谱线的条数可能是2 条 D. 电子的势能将升高.

(完整word版)高一化学必修一计算题归纳总结.docx

高一化学必修一计算题练习 1. 将 6g 和 9g 溶于 50mL M mol/L 的酸(量),再往上述溶液中加入 溶液中的沉淀量达到最大,加入NaOH溶液的度 A. M mol/L B. 2M mol/L C.M/2 mol/L D.无法确定 100mL 的NaOH溶液, 2.已知氮的氧化物和碱溶液生反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3NO2+2NaOH→ 2NaNO3+NO↑ +H2 O NO+NO2+2NaOH→ 2NaNO2+H2O有 Mmol 二氧化氮和 Nmol 一氧化氮成的混合气体,用 度 VL 的 NaOH溶液完全吸收,NaOH溶液的度最小( mol/L) A.M/V B. 2M/3V C.2(M+N)/3V D.(M+N) /V ++-- ) 3. 三种正的混合溶液中含有 0.2molNa 、0.25molMg2、 0.4molCl , SO42?( A.0.1mol B. 0.3mol C.0.5mol D.0.15mol 4.硫酸、硫酸、明三种物成的混合物中,当2 - 的度 0.4mol/L ,加入等体的 SO4 0.4 mol/L 的 KOH溶液 (混合溶液体化忽略不),使生成的白色沉淀恰好溶解,那么反后溶液 + 中 K 的度 () A. 0.20 mol/L B.0.25 mol/L C.0.225 mol/L D.0.45 mol/L 5.在一定条件下, PbO2与 Cr3+反,物是 Cr2O72-和 Pb2+,与 1molCr3+反所需 PbO2的物的 量() A. 3.0mol B. 1.5mol C. 1.0mol D.0.75mol 6.某温度下,将Cl2通入 NaOH溶液中,反得到NaCl、NaClO、 NaClO3的混合溶液,定ClO-与ClO3-的度之比 1∶ 3,此反中被原的元素与被氧化的元素原子的物的量之比 A.21∶ 5B.11∶ 3C.3∶1D.4∶1 7. 含 8.0 g NaOH的溶液中通入一定量H2S 后,将得到的溶液小心蒸干,称得无水物7.9 g,无水 物中一定含有的物是() A. Na2S B.NaHS C. Na2S和NaHS D.NaOH和NaHS 8. 将盛NO2、O2的管倒扣在水槽中,其充分反,果剩余 NO2和 O2的体比可能是() A.18 : 7B.3 : 2C. 9 : 1D.43 : 7 1/10体气体。原混合气体中 9.向一定量的 Fe、 FeO、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 100mL 1mol/L 的酸 ,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 ,放出224mL(准状况)的气体 .所得溶液中 ,加入 KSCN溶液无学色出 ,那么若用足量的CO在高温下原相同量的此混合物,能得到() A、11.2g B、 5.6g C、 2.8g D、无法确定 10.将一定量的 Mg 和 Al 混合物投入 500mL 稀硫酸中,固体全部溶解并生气体 .待反完全后,向所得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生成沉淀的物的量与加入 NaOH 溶液的体关系如所示 .下列 法正确的是() A. Mg 和 Al 的量 8g B. 硫酸的物的量度5mol?L-1 C. 生成的 H2在准状况下的体11.2 L D. NaOH溶液的物的量度5mol?L-1 11.有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溶液 20 毫升 ,其中含有硫酸的度 2mol 硝酸的度 1mol/L, 向其中加入 0.96g 粉 ,充分反后(假只生成 NO) ,最多可收集到准状下气体的体是 A.89.6ml B.112ml C.168ml D.224ml 12.将 5.6LCO2气体慢通一定量的 Na2O2 固体后,得到 3.36L 气体(气体体均在准状况下 定),所得气体的量() A. 3.8g B. 4.8g C. 5.4g D. 6.6g

人教版高一化学元素周期律专题训练

元素周期律专题训练 1.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①粒子半径:K+>Al3+>S2->Cl-②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2S>PH3>SiH4③离子的还原性:S2->Cl->Br->I-④氧化性:Cl2>S>Se>Te⑤酸性:H2SO4>H3PO4>H2CO3>HClO ⑥非金属性:O>N>P>Si⑦金属性:Bed B.离子半径Y2->Z- C.氢化物的稳定性H2Y>HZ D.原子半径X

化学必修一《物质的量》计算

高一化学第一章计算能力题专项训练 一:单项选择: 1、下列溶液中,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 的是() A.将40gNaOH溶于1L水所得的溶液B.将80gSO3溶于水并配成1L的溶液 C.将0.5mol/LNaNO3溶液100ml 加热蒸发掉50g 水的溶液 D.含K+2mol 的K2SO4溶液2L 2、下列条件下,两瓶气体所含原子数一定相等的是()A.同质量,不同密度的N2和CO B.同温度,同体积的H2和N2 C.同体积,同密度的C2H4和C2H6 D.同压强,同体积的N2O和CO2 3、一定量的质量分数为14%的KOH 溶液,若将其蒸发掉50g水后,其溶质质量分数恰好扩大一倍,体积变为62.5ml,则浓缩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2.2mol/L B.4.0mol/L C.5.0mol/L D.6.25mol/L 4、标准状况下的aLHCl(g)溶于1000g 水中,得到的盐酸密度为bg/cm3,则该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A.a /22.4 mol/L B.ab/22400 mol/L C.ab/(22400+36.5a ) mol/L D.1000ab/(22400+36.5a) mol/L 5、在标准状况下,与12gH2的体积相等的N2的() A.质量为12g B.物质的量为6mol C.体积为22.4L D.物质的量为12mol 6、两个体积相同的容器,一个盛有NO,另一个盛有N2 和O2,在同温、同压下,两容器内的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氧原子数C.氮原子数D.质量 7、在标准状况下,由CO和CO2组成的混合气体13.44L,质量为20g。此混合气体中C和O 两种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 A.3:4 B.4:3 C.2:1 D.1:2 8、20gA 物质和14gB物质恰好完全反应,生成8.8gC物质、3.6gD 物质和0.2molE 物质,则E 物质的摩尔质量为() A.100 g/mol B.108 g/mol C.55 g/mol D.96 g/mol 9、实验室里需用480mL0.1 mol/L 的硫酸铜溶液,现选用500mL 容量瓶进行配制,以下操作正

高中化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1.doc

第3单元课时1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学习,了解原子结构模型演变的历史,了解科学家探索原子结构的艰难过程。认识实验、假说、模型等科学方法对化学研究的作用。体验科学实验、科学思维对创造性工作的重要作用。 2.了解钠、镁、氯等常见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知道它们在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得失电子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通过氧化镁的形成了解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了解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的关系。 3.知道化学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了解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演变 镁和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的本质 难点:镁和氧气发生化学的本质 三、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先让学生描绘自己的原子结构模型,继而追随科学家的脚步,通过交流讨论,逐步探讨各种原子结构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主动参与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基本历程,同时也可体会科学探索过程的艰难曲折。通过镁和氧气形成氧化镁的微观本质的揭示,初步认识化学家眼中的微观物质世界。 四、教学过程 [导入] 观看视频: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的一粒沙子。今天我们还将进入更加微观的层次,了解人类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你认为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去认识原子的内部结构呢? 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努力的方向是观察技术的提高和观察工具的改进,而间接法则依赖精巧的实验和大胆的假设。事实上直到今天即使借助扫描隧道显微镜也无法观察到原子的内部结构,所以在人们认识原子结构的过程中,实验和假设以及模型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物质观 [提出问题]我们通常接触的物体,总是可以被分割的(折断粉笔)。但是我们能不能无限地这样分割下去呢? [介绍]《中庸》提出:“语小,天下莫能破焉”。惠施的人也说道“其小无内,谓之小一”。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 课标要求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的(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种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要点精讲 一.原子结构 1.能级与能层 2.原子轨道 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 轨道,后进入3d 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 能级比3d 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 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 )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 )规则。比如,p3的轨道式为 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 、d 、f 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 (1)电子排布式 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 :1s22s22p63s23p64s1。 ②为了避免电子排布式书写过于繁琐,把内层电子达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结构的部分以↑↓ ↑ ↓ ↓ ↓ ↑ ↑ ↑

高中化学必修二《物质结构_元素周期律》知识总结

高中必修二化学知识点规律大全 ——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及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数注意:(1) 阴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阳离子:核外电子数=质子数-所带的电荷数 (2)“核电荷数”与“电荷数”是不同的,如Cl-的核电荷数为17,电荷数为1.[质量数] 用符号A表示.将某元素原子核内的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整数值相加所得的整数值,叫做该原子的质量数. 说明(1)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的关系:A=Z + N.(2)符号A Z X的意义:表示 Na中,Na原子元素符号为X,质量数为A,核电荷数(质子数)为Z的一个原子.例如,23 11 的质量数为23、质子数为11、中子数为12.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没有确定的轨道,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绘出它的运动轨迹.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2)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几率多少的图像,叫做电子云.电子云图中的小黑点不表示电子数,只表示电子在核外空间出现的几率.电子云密度的大小,表明了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几率的多少. (3)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的电子云呈球形对称。在离核越近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的地方电子云密度越小.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能量最低原理: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而只有当能量最低的电子层排满后,才依次进入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因此,电子在排布时的次序为:K→L→M…… (3)各电子层容纳电子数规律:①每个电子层最多容纳2n2个电子(n=1、2……).②最外层容纳的电子数≤8个(K层为最外层时≤2个),次外层容纳的电子数≤18个,倒数第三层容纳的电子数≤32个.例如:当M层不是最外层时,最多排布的电子数为2×32=18个;而当它是最外层时,则最多只能排布8个电子. (4)原子最外层中有8个电子(最外层为K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稳定的,这个规律叫“八隅律”.但如PCl5中的P原子、BeCl2中的Be原子、XeF4中的Xe原子,等等,均不满足“八隅律”,但这些分子也是稳定的. 2.元素周期律 [原子序数]按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给元素编的序号,叫做该元素的原子序数.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数 [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规律]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大全

高一化学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大全 令狐采学 1、钠在空气中燃烧(黄色的火焰) 2Na+O2==【点燃】Na2O2 钠块在空气中变暗 4Na+O2=2Na2O Na2O在空气中加热(变黄) 2Na2O+O2=2Na2O2 2、钠与水反应(浮、熔、游、响、红) 2Na+2H2O =2H2O +H2 ↑ 2Na+2H2O =2Na+ +2OH- +H2↑ 3、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放热反应、Na2O2是强氧化剂,用于漂白) 2Na2O2+2H2O =4NaOH +O2 ↑ 2Na2O2+2H2O =4Na+ +4OH -+O2↑ 碱性氧化物Na2O与水的反应 Na2O+H2O=2NaOH 4、过氧化钠可用在呼吸面具和潜水艇中作为氧气来源,原因是:2Na2O2+2CO2 =2Na2CO3 +O2 5、苏打(纯碱)与盐酸反应 ①盐酸中滴加纯碱溶液 Na2CO3+2HCl =2NaCl +H2O+CO2↑

CO32-+2H+=H2O +CO2↑ ②纯碱溶液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Na2CO3+HCl =NaHCO3 +NaCl CO32-+H+ =HCO3- NaHCO3+HCl=NaCl+H2O+CO2↑ HCO3-+H+ =H2O +CO2↑ 6、小苏打受热分解 2NaHCO3==【加热】Na2CO3 +H2O +CO2 ↑7、固体氢氧化钠和碳酸氢钠混合物在密闭容器中加热NaHCO3+NaOH==【加热】Na2CO3 +H2O HCO3-+OH - =H2O +CO32- (若是溶液中反应有离子方程式) 8、金属锂在空气中燃烧 4Li+O2==【加热】2Li2O 9、氯气的性质 铜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棕色烟) Cu+Cl2==【点燃】CuCl2 之后加水,可由绿色溶液(浓)得到蓝色溶液(稀) Cl2+2FeCl2 =2FeCl3 2Cl2+2NaBr=2NaCl+Br2 Cl2+2NaI =2NaCl+I2 Cl2+SO2 +2H2O=H2SO4 +2HCl 2Na+Cl2 ==【点燃】2NaCl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一章第1节《原子结构》教案

原子结构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的了解,认识假说、实验等科学方法在人类探索原子结构奥秘过程中的作用; 2.了解钠镁铝等活泼金属元素和氟氧等活泼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列的情况,知道这类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常通过电子得失使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事实; 3.通过氧化镁的形成、氯化钠的形成初步了解钠与氯、镁与氧气反应的本质。 【教学过程】 【第2课时】 [引言]从上一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原子核相对于原子很小,即在原子内部,原子核外,有一个偌大的空间供电子运动,那么,电子在核外的运动与宏观物体是否相同?我们又怎样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原子结构 一、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师]请大家观察以下物体运动的特点,并注意它们的运行轨迹是否确定。 [电脑演示以下运动] 1.物质的自由落体运动; 2.火车的运动; 3.炮弹的抛物线运动; 4.天体的运行; 5.氢原子的一个电子在核外闪烁运动。 [讨论]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跟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有什么不同? [生]1.宏观物体的运动有固定的方向,电子没有。 2.宏观物体的运动有确定的路线,电子没有。 [讲述]正如大家所述,宏观物体的运动,如天体的运行、导弹的发射、车辆的行驶等,它们都有确定的轨道,我们可用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准确地测出它们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可以描画出它们的运动轨迹。 当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时,其运动规律跟普通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因此,我们不能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呢?让我们先来研究氢原子核外唯一的一个电子的运动特点。 [电脑显示]氢原子核外一个电子的运动示意图(由慢到快) [师]我们看到,当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时,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团云雾,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电子形成的云雾之意。 [问]氢原子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它怎么能形成一团云雾呢? [启发]这是由于电子在核外的运动速度太快(2.2×106 m·s-1),使我们眼花缭乱的结果。 [问]大家有没有在什么地方见过类似的现象? [引导学生进行联想] 1.快速进退录像带时,与此情景有点相似。 2.武打影片里,形容剑舞得快时,舞剑人的周围常是一团剑影。 3.科幻动画片里,飞牒的运行及争斗场面。 4.风车快速旋转时的现象。 [师]好,大家的联想很丰富。以上场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快。电子的运动速度更快得多。因此,在核的周围形成带负电的电子云便好理解了。由于电子难以捕捉,又没有确定的轨道,我们在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时,只能指出它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 [投影展示](在通常状况下氢原子电子云示意图) [讲述]图中的每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曾在那里出现过一次。黑点多的地方——也即电子云密度大的地方,表明电子在核外空间单位体积内出现机会多,反之,出现的机会少。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氢原子的核外电子在离核远的地方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少,在离核近的地方单位体积内出现的机会多。 因此,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是: [板书并讲述]运动速度快,没有确定的轨道,可用电子云形象地表示。 【问题探究】 A.电子云是笼罩在原子核外的云雾; B.小黑点多的区域表示电子多; C.小黑点疏的区域表示电子出现的机会少; D.电子云是用高速照相机拍摄的照片。 [生]这是从不同角度考查对电子云的理解的。核外电子的运动规律可用电子云来描述,小黑点的疏密程度与电子出现机会多少相对应,C是正确的,而B是错误的。电子云是一种形象的描述形式,并非真有带负电的云雾包围着原子核,因此,不可能用高速照相机拍摄下来,因而A和D都错。 [过渡]在氢原子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运动情况比较简单。对于多电子原子来讲,电子运动时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