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数学教案(高等教育版)

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数学教案(高等教育版)
中等职业教育(中专)数学教案(高等教育版)

中等职业教育教材-语文-教案(基础模块上册).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1、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 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画面和新闻,看看这表现什么主题。(生回答:母爱。) 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

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 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阅读了大量英文作品,并从事小说创作。 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 1930年回国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教授。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赴汉口和重庆。 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日常工作。 在创作上,以抗战救国为主题,写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1946年应邀赴美国讲学1年,期满后旅居美国从事创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应召回国,曾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参加政治、社会、文化和对外友好交流等活动,注意对青年文学工作者的培养和辅导,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 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人教版)全套教案 目录 第一章集合 (3) 1.1.1 集合的概念 (3) 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 (7)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一) (11) 1.1.3 集合之间的关系(二) (15) 1.1.4 集合的运算(一) (18) 1.1.4 集合的运算(二) (23) 1.2.1 充要条件 (26) 1.2.2 子集与推出的关系 (30) 第二章不等式 (33) 2.1.1 实数的大小 (33) 2.1.2 不等式的性质 (37) 2.2.1 区间的概念 (41) 2.2.2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 (45)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一) (49) 2.2.3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 (52) 2.2.4 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 (56) 2.3 不等式的应用 (59) 第三章函数 (62) 3.1.1 函数的概念 (62)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 (67) 3.1.3 函数的单调性 (71) 3.1.4 函数的奇偶性 (75) 3.2.1 一次、二次问题 (80) 3.2.2 一次函数模型 (83) 3.2.3 二次函数模型 (87) 3.3 函数的应用 (92)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95) 4.1.1 有理指数(一) (95) 4.1.1 有理指数(二) (99) 4.1.2 幂函数举例 (104) 4.1.3 指数函数 (108) 4.2.1 对数 (113) 4.2.2 积、商、幂的对数 (116)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 (120) 4.2.4 对数函数 (123)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 (127) 第五章三角函数 (130)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案

中等职业教育数学教案 【篇一:中职数学教案】 数学教案 教学班级:14春幼师班 教学时间:2014年9月26日上午第三节 教学内容:子集 教学目标:1、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2、会判断和证明两个集合的包含关系。 3、会判断简单集合的相等关系。 教学重点: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属于与包含的区别。 教学程序: 一、复习提问: 二、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或?,本节课开始研究集合与集合的关系。如:a??1,2,3?,b??1,2,3,4,5?,a集合的元素都在b集合中,我们称a包含于b或b包含a,a是b的子集。 三、讲授新课: 1、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集合a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这时我们也说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 注:(1)符号表示:任意x?a ,则x?b?a?b(证明a是b的子集的方法) (2 或 (3ba时, 记作:a?b(或b?a) (4)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即??a (5)任何一个集合都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a 练习:1、写出?1,2?的子集。 2、判断(1)任何一个集合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子集。()(2)若a?b,b?c,则a?c。() 2、集合相等:引入:a??2,3,4?与b??4,3,2?两个集合元素相同,称为a=b

定义: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我们就 说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 注(1)符号表示:a?b且 b?a?a?b(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方法) (2)韦恩图: 练习:判断集合是否相等:(1)a?x|x2?1?0,b???1,1? 3、真子集:对于两个集合a与b,如果a?b且a?b,我们就说集 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作ab(或b a) 注:(1)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2)符号表示:对任意a?a,则a?b,且存在b?b,但b?a<=>ab (3)韦恩图: ?????? (5)a b,b c => ac 4、子集个数: ?的子集: ?1?20 ?a?的子集: ?,?a? 2?21 ?a,b?的子集:?,?a??,b??,a,b? 4?22 ?a,b,c?的子集:?,?a??,b??,c??,a,b??,a,c??,b,c??,a,b,c? 8?23结论:集合a有n个元素,a的子集个数2n个,真子集2n?1个,非空真子集2n?2个 5.典型例题 题型一、判断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的问题 例1.若a?{x/x?4n?1,n?z},b?{x/x?4n?3,n?z},c?{x/x?8n?1,n?z}, 则a、b、c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有个 (1){a,b}?{b,a}(2){a,b}?{a,b}(3)??{?} (4)0?{0}(5)??{0}(6){?}?{0} 1n1练习1、已知m?{x/x?m?,m?z},n?{x/x??,n?z}, 623 p?{x/x?p1?,p?z},则m,n,p的关系为26 练习2、设m?{x/x?k1k1?,k?z},n?{x/x??,k?z}, 2442 则m,n,的关系为 练习3、设m?{x/x?2k?1,k?z},n?{x/x?2k?1,k?z}, p?{x/x?4k?1,k?z},则m,n,p的关系为 题型二:已知集合间包含关系求参数 例1、已知集合的包含关系,求参数: (1)a??1,3,a?,b?1,a2?a?1,a?b,求a。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教案 1.1集合的概念 知识目标:(1)理解集合、元素及其关系;(2)掌握集合的列举法与描述法,会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的表示法. 教学难点:集合表示法的选择与规范书写. 课时安排:2课时.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知识目标:(1)掌握子集、真子集的概念;(2)掌握两个集合相等的概念;(3)会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集合语言的学习与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集合与集合间的关系及其相关符号表示. 教学难点:真子集的概念.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1) 知识目标:(1)理解并集与交集的概念;(2)会求出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交集与并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交集与并集. 教学难点: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课时安排:2课时. 1.3集合的运算(2)

知识目标:(1)理解全集与补集的概念;(2)会求集合的补集. 能力目标:(1)通过数形结合的方法处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全集与补集问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补运算. 教学难点:集合并、交、补的综合运算. 课时安排:2课时. 1.4充要条件 知识目标: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 能力目标:通过对条件与结论的研究与判断,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及“充要条件”的理解.(2)符号“”,“”,“”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定. 课时安排:2课时.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知识目标:⑴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⑵了解不等式基本性质的应用.能力目标:⑴了解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计算技能. 教学重点:⑴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 2.2区间 知识目标:⑴掌握区间的概念;⑵用区间表示相关的集合.

中职数学教案

动物科技学院数学课程技术理论教学教案

(2)错误表示法:{实数集};{全体实数} 例3 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不等式2x+1《=0的解集 (2)所有奇数组成的集合 (3)由第一象限内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 3、文氏图:用一条封闭的曲线的内部来表示一个集合的方法。 注:何时用列举法?何时用描述法? (1) 有些集合的公共属性不明显,难以概括,不便用描述法表示,只能用列举法。 如: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2) 有些集合的元素不能无遗漏地一一列举出来,或者不便于、不需要一一列举出来,常 用描述法。 如:集合}1|),{(2+=x y y x ;集合{1000以内的质数} 五、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1.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元素与集合是从属关系,即对一个元素x 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若一个对象x 不是某集合A 中的元素时,它们的关系为x A . 2. 集合有哪些表示方法? 列举法,描述法,Venn 图法. 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大小关系,那么,两个集合之间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关系呢?先看下面两个集合:A ={1,2,3},B ={1,2,3,4,5}.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两集合相等:如果集合A 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中的元素,即A B ,反过来,集合B 的每 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 中的元素,即B 》A ,那么就说集合A 等于集合B ,记作A =B . 3. 子集、真子集的有关性质 由子集、真子集的定义可推知: (1)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2)对于集合A ,B ,C ,如果A B ,B C ,那么A C . (3)A A .

(完整版)中职数学函数的实际应用教案

函数的实际应用教案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函数的实际应用是函数这个章节的第五节课,通过前四节课的情景教学,学生对函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的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仍然坚持情景教学,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材分析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在实际生活与生产中应用广泛,教材中对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的应用举了五个例子,目的是启发学生应用函数知识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4. 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B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3. 掌握分段函数的作图方法; C层: 1. 理解分段函数的概念; 2. 理解分段函数的图像;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合作、探究分段函数图像的概念和性质,直观感受函数的实际应用;通过讲授法让学生掌握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通过练习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函数的实际应用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分段函数的概念和作图方法 四、教学难点 能建立简单实际问题的分段函数的关系式 五、主要参考资料: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数学基础模块(上)、学生学习指导用书、教学参考书。 六、教学进程: 复习导入: 函数的概念——什么函数?如何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有那些表示方法? 函数单调性——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 函数的奇偶性——如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讲授新课: 创设情景:某天,奉节职教中心校长到我校参观,由于时间紧迫,所以决定坐出租车。从职教中心到我校全程17公里。出租车按如下方法收费:起步价5元,可行3公里(含3公里);3公里到7公里(含7公里)按1.6元/公里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7公里以后按2.4元/公里计价(不足1公里,按1公里计算)。试写出以行车里程为自变量,车费为函数值的函数解析式,并画出这个函数图像。 请问假如职教中心校长坐出租车打表到我校参观,他需要付多少车费? 分析:当行车里程在3公里及以内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当行车里程在3公里以上,7公里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x-3)]元,当行车里程在4公里以上,5公里时,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1.6=8.2元,当行车里程在7公里以上,我们需要付车费[5元+1.6元?4+2.4?(x-7)]元 ? ? ? ? ? < - + - + ≤ < - + ≤ < = ) 7 )( 7 (4.2 )3 7(6.1 5 )7 3(), 3 (6.1 5 )3 0(,5 x x x x x y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数学教案-第1章

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第五版)数学教案-第1章

教案 课 题 第一章数式与方程数式的运算一教 学目标数的基本知识 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等的基本知识 教学重点有理数 无理数 实数 绝对值 教 学 难 点 数之间的关系 绝对值的含义 教 学时间2课时 教 具 准 备 无 周 次 第一周 教学组织与实施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引入(10分钟) 回顾初中数学知识。 新课讲授(65分钟) 一、数(式)的运算 1.有理数 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 分析: 什么是整数?什么是分数? 例: 整数的概念是:小数点后面为0 如1、2、3、3.000等 分数的概念是:A/B,有两种情况,一是可以除尽,如1/2=0.5、1/4=0.25、1/25=0.04、1/8=0.125等等;另一种情况是除不尽,如1/3=0.3333…、1/6=0.1666…、1/7=0.142857142857…等等,即判断是不是分数有两个办法,一是小数有限(全是零可不计),二是小数无限,但循环。学生听课做笔记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2.无理数 概念:无限不循环的小数叫无理数。 如2、3、5、 … 分析: 两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一是小数,二是不循环。 3.实数 概念: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 分析: 包括整数、分数、无限不循环的小数三种数在内。 4.数轴 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分析: 要有满足四个条件○1原点○2正 方向○3单位长度○4直线 判断下列是否是数轴: 5.倒数 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如3和1/3、4/15和15/4、100/3和3/100…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学生上黑板判断哪条才是真正的数轴 0 1 2 3 - - -

中等职业数学职业模块(服务类)全册教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目录 1.1命题逻辑 (2) 1.2条件判断 (12) 2.1算法 (18) 2.2算法的程序框图 (24) 2.3 算法与程序框图应用举例 (33) 3.1 数组与数据表格 (39) 3.2数组的运算 (44) 3.3数据表格的图示 (51) 3.4数据表格应用举例 (58) 3.5用软件处理数据表格 (64) 4.1编制计划的有关概念 (81) 4.2关键路径法 (85) 4.3 网络图与横道图 (90) 4.4 计划的调整与优化 (97) 5.1 线性规划的有关概念 (101) 5.2二元线性规划问题的图解法 (108) 5.3解线性规划问题的表格法 (117) 5.4利用Excel软件解线性规划问题 (129) 5.5 线性规划问题的应用举例 (135)

1.1命题逻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命题的概念.知道真命题与假命题的意义; (2)了解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概念; (3)掌握“且”、“或”、“非”、“如果…,那么…”、“当且仅当”等联结词. 能力目标: 通过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命题的真假. 【教学难点】 复合命题的真假. 【教学设计】 (1)通过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实例导入命题的概念; (2)引导学生认识命题、真命题和假命题的概念; (3)通过概括、归纳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逻辑。联结词“且”、“或”、“非”的使用; (4)通过分析例题,学会应用逻辑连接词的真值表判断命题的真假; (4)通过练习,巩固知识. (5)教学过程符合学生思维特点. 【教学备品】 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90分钟) 【教学过程】

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1前言职业学校不同于普通高校,职业学校相较与理论知识更注重实践,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是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所在,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产业促进就业的重要抓手。 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引导和支持学校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是持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案例定义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 简单地说,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描述的是教学过程中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 在中职数学教学案例中,一般由背景、主题、反思这几个部分组成。 数学案例中首先要交代背景,这节课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要学习的数学原理是什么。 其次是主题,由背景展开细化到各个小的知识点。 最后是反思,反思这堂课的主要内容,并查漏补缺,发现学生还有没不懂的地方。 3中职数学教学案例实践以中职数学第一章集合为例课题集合-

集合的概念13.1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3.2教学过程3.2.1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3.2.2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3.2.2.1集合的概念1集合;2元素;3常用数集及记法;4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3.2.2.2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是集合的元素,就说属于,记作∈。 2不属于如果不是集合的元素,就说不属于。 3.2.2.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都是互不相同的;2无序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的元素排列无顺序;3

中职数学 指数函数教案

§指数函数第一课时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中等职业学校数学基础模块上册第四章第二节《指数函数》,是在学生系统学习了函数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单调性、奇偶性及一次、二次函数图象,掌握了实指数幂及其运算的基础上引入的。 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不同的变化规律需要用不同的函数模型描述.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函数思想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始终. 指数函数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类重要的基本初等函数,本节课将从一尺之棰,日取其半和细菌的分裂的实际问题引入,引出指数函数的概念,接着研究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从而深化学生对指数函数的理解,并且了解较为全面的研究函数的方法,为以后在研究对数函数幂函数等其它函数打下基础。另外,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很多方面都涉及到了指数函数的知识,例如病毒的自我复制,放射性物质衰变,贷款利率等,所以学习这一节课具有很大的现实价值。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图像归纳出指数

函数的性质; (3)掌握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指数函数的概念,感知数学概念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2)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分析、归纳、总结的技巧; (3)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提炼函数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等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约直观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2)学习过程中经历了通过图像探究函数性质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与一般性之间的关系; (3)通过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相互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体会数学的理性与严谨,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通过作图,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抽象与具体、联系与转化、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注意通过设问、追问、反问、分组讨论等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自主等良好的心理潜能、

中职数学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函数的奇偶性教案 一、条件分析 1.学情分析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这个章节的第四节课,通过前三节课的情景教学,学生降低了对函数的恐惧感,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们仍然坚持情景教学,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2.教材分析 教材在处理函数的奇偶性时,基本沿用了处理函数奇偶性的方法,即先给出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让学生通过图像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通过代数运算,探究数量变化特征对定义域内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奇偶函数概念。 二、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层: 1. 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特征; 3. 掌握判别奇偶函数的推理证明法; B层: 1. 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奇函数、偶函数的图像特征; 3. 掌握判别奇偶函数的推理证明法; C层: 1. 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2. 知道奇偶函数的推理证明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景教学法、探究法、观察法、讲授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观察、合作、探究函数图像的性质,直观感受函数的奇偶性;通过讲授让学生掌握判别奇偶函数的证明方法;通过练习加强对新知识的巩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奇偶函数定义的探究,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对奇偶函数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三、教学重点 奇偶函数的概念、判断及证明 四、教学难点 根据定义证明奇偶函数

中职数学第一章复习教案

启东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案(就业班) 课题:集合复习第1章第节第1-3课时总第个教案课型:复习

知识探索成功体验 活动一:概念题 例1下列各组对象能否组成集 合? (1)某班16周岁以下的学生; (2 )高个子; (3)不超过10的正数 (4)充分接近2的实数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集合: (1)小于6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不等式2x 5 3 的整数解组 成的集合; (3)绝对值大于3的实数组成的 集合。 例3用适当的符号(,, =,W ,夕)填空: (1)1_ 1 ;(2)2_ 1,3,5 ; (3)a, b, c a, b (4)1,2,3 (5)x|x是偶数X X是能被 2整除的数 (6)x|x是等腰三角形—XX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例4公事用充分、必要和充要条 件填空: (1)“ x y ”是“ x2 y2” 的: (2) “ x 2”是“ x 3” 的: (3)“a是整数”是“ a 1是整 数”的______ 。 活动二:解答题 学生回答 学生做,并相互评价 思考:能不能用另外一种方法表示?(列 举法或描述法) 学生回答 进一步熟悉符号,并能辨别符号。 学生回答 学生练习,教师较正,学生间相互评价。

于10的正整数,A 1,3,4,7 , 注意集合运算规律,有刮号先计算刮号。B237,8求 (1 ) C u(A B); (2 ) GA)(C U B) 例6已知 A 7,|m 1,3 , 此题目在形式上与前面的题目不冋,即 B 1,2,1 , 若A B 1,求 由结果推条件,教学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 维。 m。 作业布置 过关训练. 延伸体验 课后反思 教学相长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中职数学教材基础模块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第三章函数1 3.1.1 函数的概念1 3.1.2 函数的表示方法4 3.1.3 函数的单调性7 3.1.4 函数的奇偶性11 3.2.1 一次、二次问题15 3.2.2 一次函数模型18 3.2.3 二次函数模型21 3.3 函数的应用25 第四章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27 4.1.1 有理指数(一)27 4.1.1 有理指数(二)30 4.1.2 幂函数举例33 4.1.3 指数函数36 4.2.1 对数40 4.2.2 积、商、幂的对数43 4.2.3 换底公式与自然对数46 4.2.4 对数函数48 4.3 指数、对数函数的应用51 第五章三角函数53 5.1.1 角的概念的推广53 5.1.2 弧度制56 5.2.1 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59 5.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63 5.2.3 诱导公式67 5.3.1 正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71 5.3.2 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74 5.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76

第三章函数 3.1.1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概念,会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2. 理解函数符号y=f(x)的意义,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 3. 通过教学,渗透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 函数的概念及两要素,会求函数在x=a处的函数值,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教学难点】 用集合的观点理解函数的概念. 【教学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问题解决法和分组教学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抽象出函数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函数关系的实质以及函数两要素.然后通过求函数值与定义域的两类题目,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

(精心整理)中职数学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4.3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小节是学习了函数概念和基本性质的基础上,由整数指数幂扩充到实数指数幂,先由幂函数的学习再引入指数函数的学习,而指数函数是本章的重要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初步探讨了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等简单的函数,对函数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初步了解了函数的意义。本节通过学习研究指数函数的概念、性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函数,熟悉函数的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的函数应用意识。 二、设计思想 新课程的数学教学提倡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深刻地理解基本结论的本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力求对现实世界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作出判断;同时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向课堂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转化,从课堂的执行者向实施者、探究开发者转化。本课尽力追求新课程要求,利用师生的互动合作,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的应用,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应用数学知识的潜能。 三、教学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主动观察、主动思考、自我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教学中,教师创设疑问,学生想办法解决疑问,通过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在积极的双边活动中,学生找到了解决疑问的方法,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发现法、探究法、讨论法.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能根据定义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②理解指数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能根据图像归纳出指数函数的性质; ③掌握指数函数性质的简单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指数函数的定义,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学生自己画图提炼函数性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归纳总结等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约直观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作图,教师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抽象与具体、联系与转化、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并注意通过设问、追问、反问、分组讨论等主动参与教学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尊、自强、自信、自主等良好的心理潜能和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指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教学难点:指数函数性质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最新中职数学授课教案:参数方程数学

16.3 参数方程 【学习目标】 1.分析直线、圆等的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2.举例说明某些曲线用参数方程表示比用普通方程表示更方便,感受参数方程的优越性. 【学习重点】 1.根据问题的条件引进适当的参数,写出参数方程,体会参数的意义; 2.分析直线、圆等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学习难点】 根据几何性质选择适当的参数,建立曲线的参数方程.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47—48页完成下列内容. (一)知识梳理 1、曲线的参数方程 (1)参数方程的概念 一般地, 如果曲线上任意一点),(y x P 的坐标,x y 都能用某一个变量t 的函数来表示: (),(), x f t y g t =??=? 则称这个方程组是曲线的参数方程,变量t 叫做参数. 相对于参数方程而言,直接给出点的坐标间的关系的方程叫做 . (2) 参数方程和普通方程的互化 1) 曲线的参数方程通过消去参数得到普通方程. 主要方法有: ① 代入法 ; ② 利用代数或三角函数中的恒等式消去参数. 2) 如果知道变数,x y 中的一个与参数t 的关系,例如()x f t =,把它代入 求出另一个变数与参数的关系()y g t =,那么 就是参数方程. (二)例题讲解 例1已知直线的普通方程是,12=-y x 若选取参数,2y t =试写出直线的参数方程.

例2 已知直线过点),1,0(A 且倾斜角是 .6π求直线的参数方程. 例3 已知圆的圆心在原点,半径是3, ),(y x P 是圆上任意一点, 试写出该圆的参数方程. 例4 设直线的参数方程是???+-=--=. 24,1t y t x 求直线的普通方程. 例5 设圆的参数方程是 ???+=-=. 2sin 2,3cos 2θθy x 求圆的普通方程. 总结 1、直线的参数方程: 过定点0,0()M x y ,倾斜角为α的直线l 的参数方程: 2、圆的参数方程: 以00(,)O x y 为圆心,r 为半径的参数方程 二、自学检测 1.下列哪个点在曲线)(2cos sin 为参数θθ θ ???==y x 上(C ) A .(2,7) B .)32 ,31( C .)21,21( D .(1,0) 2.曲线)(sin 2cos 12为参数θθθ???=+=y x 的轨迹是(D ) A .一条直线 B .一条射线 C .一个圆 D .一条线段

中职数学基础模块1.1.4.1集合的运算(一)教学设计教案人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试用) 第页(总页)

课时教学流程 ☆补充设计☆ 第页(总页)

3.并集的性质. ⑴ A U B B U A; (2) (A U B)U C A U (B U C); ⑶A U A= ; ⑷A U.一 =.一 A = . 例1(2)已知:A = {1 , 2, 3} , B = {3 , 4, 5},C= {5 , 3}. 则 A U B= ; B U C= (A U I B)U C= .师:出示例1(2),例2(2) 生:口答. 以学生填空和 自己画图的方法,调 动学生自己类比交 集,并主动参与到教 学中来. 例2(2) 已知A= {x | x是奇数}, B = {x | x是偶数}, Z = {x | x是整数},求A U Z , B U Z, A U B. 解A U Z = {x | x 是奇数} U {x | x 是整数} = {x | x是整数} = Z; B U Z = {x | x 是偶数} U {x | x 是整数} = {x | x是整数} = Z ; A U B = {x | x 是奇数} U {x | x 是偶数} = {x | x是整数} = Z . 三、综合应用 例3 已知C= {x | x> 1} , D = {x | x v 5}, 求C n D, C U D . 解C n D = {x | x> 1} n {x | x v 5} ={x | 1< x v5}; C U D = {x | x> 1} U {x | x v 5} = R. 练习1已知A= {x | x是锐角三角形}, B = {x | x是钝角三角形}. 求A n B, A U B. 练习2 已知A= {x | x是平行四边形} , B ={x | x 是菱形},求A n B, A U B. 练习3 已知A= {x | x是菱形}, B = {x | x 是矩形},求A n B. 例4 已知A= {(x, y) | 4 x+ y= 6}, B ={(x, y)| 3 x + 2 y= 7},求A n B. 解A n B = {(x, y)| 4 x+ y= 6} n {(x, 师:请学生对比交、并运算 定义的不同,强调定义中“公共元 素”与"所有元素”的不同含义. 师:引导学生画图、讨论、 解答,在黑板上写出各题答案. 师:订正答案,对学生出现 的问题给以纠正、讲解. 例4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得 出:A n B的元素是集合A与集合B 中两方程所构成的方程组的解,然后板 书详细的解题过程, 通过一组简单的 有限集求并集的口答 题,使学生初步掌握 并集的定义. 通过例1(1), 例 2(1)与例1(2),例 2(2)的对比,帮助学 生区别交集、并集的 定义. 通过综合应用,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求 交集、并集的方法, 并与前面学过的知识 结合,使学生对学过 的集合有更新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