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一、地震反应谱的概念

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地震反应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坐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坐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二、地震反应谱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1940年,美国比奥特(M.A.Biot)教授通过对强地震动记录的研究,首先提出反应谱这一概念,为抗震设计理论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4代初,美网豪斯纳(G.W.Housener)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美国加州抗震设计规范中首先采用反复谱概念作为抗震设计理论,以取代静力法。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并保持了原有的静力理论的简单形式。按照反应谱理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结构物所受的最大地震基底剪力或地震作用为

F=FEk=k⋅ββ⋅G

式中G——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k——地震系数

β——动力系数,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因而上式表明:结构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强度有关,还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这也是地震作用区别于一般作用(荷载)的主要特征。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筑场地(包括表层土的动力特性和覆盖层厚度)、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一般抗震规范中都规定了不同的反应谱形状。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可有效地将上述概念用于多质点体系的抗震计算,这就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它以结构自由振动的N个振型为厂义坐标,将多质点体系的振动分解成n个独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然后利用反应谱概念求出各个(或前几个)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一定的法则进行组合,即可求出结构总的地震作用。

三、从地震动响应推导出地震反应谱曲线

对于单自由度弹性体系,通常把惯性力看作一种反映地震对结构体系影响的等效作用,即把动态作用转化为静态作用,并用其最大值来对结构进行抗震验算。

结构在地震持续过程中经受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F=|F(t)|max=m|x″(t)+xg″(t)|max=mSa=mg⋅Sa|xg″(t)|max⋅|xg″(t)|maxg=k⋅β⋅G

式中G——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重力加速度

k——地震系数,是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绝对值)与重力加速度g之比

P——动力系数,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作用下最大反应加速度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之比

上式就是计算水平地震作用F的基本公式。其关键在于求出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

1.地震系数k

由式k=|xg″(t)|maxg可知,地震系数k实际上是以重力加速度为单位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显然,地面加速度xg″(t)愈大,地震的影响就愈强烈,即地震烈度愈大。所以,地震系数k与地震烈度有关,它们都是表示地震强烈程度的参数。例如,在一次地震中某处强震加速度记录中的最大值,就是这次地震在该处的k值(以重力加速度为单位);同时,也可根据该处地表的破坏现象、建筑物的破坏程度等,按地震烈度表评定该处的

宏观烈度I。根据许多这样的资料,就可以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确定I−k的对应关系,烈度每增加一度,k值增加一倍。

需要指出,烈度是通过宏观震害调查判断的,而k值中的|xg″(t)|max是从地震记录中获得的物理量,宏观调查结果和实测物理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由于地震是一种复杂的地质现象,造成结构破坏的因素不仅取决于地面运动的最大加速度,还取决于地震动的频谱特征和持续时间,有时会出现|xg″(t)|max值较大,但由于持续时间很短、烈度不高、震害不重的现象。

2.动力系数β

由式β=Sa|xg″(t)|max可知,动力系数β是无量纲的,主要反映结构的动力效应,是质点最大加速度反应Sa相对于地面最大加速度|xg″(t)|max的放大倍数。动力系数P的表达式还可写成

β=Sa|xg″(t)|max=2πT⋅1|xg″(t)|max|∫0txg″(τ)e−ζ2πT(t−τ)sin2πT(t−τ)dτ|max

上式表明,动力系数β与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xg″(t)的特征、结构的自振周期T以及阻尼比ζ有关,当给定地面加速度时程曲线xg″(t)和阻尼比ζ时,由上式可以得到一条β−T曲线,称为动力系数反应谱曲线,由于动力系数是单质点m最大加速度反应Sa 与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xg″(t)|max之比,所以β−T曲线实质上是一种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当结构的自振周期T小于某一数值Tg时,β反应谱曲线将随T的增加急剧上升;当T=Tg 时,动力系数β达到最大值;当T>Tg时,曲线波动下降。Tg是对应于反应谱曲线峰值的结构自振周期,这个周期与场地土的振动卓越周期(自振周期)相符。所以,当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场地土的卓越周期相等或相近时,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这种现象与结构在动荷载作用下的共振相似,在结构抗震设计中,应使结构的自振周期远离土层的卓越周期,以避免发生类共振现象。

3.标准反应谱

分析表明,虽然在每次地震中测得的地面加速度xg″(t)曲线各不相同,从外观上看极不规律,但是根据它们绘制的动力系数反应谱声β−T曲线,却有某些共同的特征。也就是说,不同地震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xg″(t)是不同的,Sa不具有可比性,但β却具有可比性。这就给应用反应谱曲线确定水平地震作用提供了可能性。

但是,上面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是根据二次地震的地面加速度记录xg″(t)绘制的。不同的地震记录会有不同的反应谱曲线,虽然这些曲线具有某些共同特征,但仍有差别。在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可能预知建筑物将遭到怎样的地面运动,因而也就无法知道地面运动加速度xg″(t)的变化曲线。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只采用按某一次地震记录xg″(t)绘制的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是没有意义的。

不同地面运动记录的统计分析表明,场地的特性、震中距的远近对反应谱曲线有比较明显的影响。例如,场地愈软,震中距愈远,曲线主峰位置愈向右移,曲线主峰也愈扁平,因此,应按场地类别、近震、远震分别绘出反应谱曲线,然后根据统计分析,从大量的

反应谱曲线中找出每种场地和近、远震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用的标准反应谱曲线。

图1 场地条件对谱曲线的影响

图2 震级与震中距对谱曲线的影响

四、用反应谱理解使用规范中的设计

为了简化计算,将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以乘积α表示,即α=kβ,α称为地震影响系数。所以

FEk=αG(式1)

α=kβ=|xg″(t)|maxg⋅Sa|xg″(t)|max=Sag(式2)

由式1可知,地震影响系数α就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时最大反应加速度(以重力加速度g为单位。另一方面,若将式2写成α=FEk/G,则可认为,地震影响系数实际是作用在质点上的地震作用与结构重力荷载代表值之比。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就是以地震影响系数α作为抗震设计参数的,其值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以及结构的阻尼比确定。

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分为四段,如下图所示,各段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线上升段,即周期小于0.1s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按直线变化。

(2)直线水平段,即自0.1 s至特征周期Tg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η2αmax。(3)曲线下降段,即自Tg至5Tg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α=(TgT)γη2αmax

式中γ——衰减指数,应按γ=0.9+0.05−ζ0.3+6ζ确定

ζ——阻尼比,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可取书ζ=0.05,对钢结构可取多ζ=0.02,对钢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可取ζ=0.04

Tg——特征周期

η2——阻尼调整系数,应按η2=1+0.05−ζ0.08+1.6ζ确定,并不应小于0.55

(4)直线下降段,即自5Tg至6 s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

α=[η20.2γ−η1(T−5Tg)]⋅αmax

式中η1——直线下降段的斜率调整系数,应按η1=0.02+0,05−ζ4+32ζ确定,小于0时取0

地震影响系数曲线中一些参数的取值说明如下

1.特征周期Tg

特征周期Tg的值应根据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震环境确定。所谓地震环境,是指建筑物所在地区及周围可能发生地震的震源机制、震级大小、震中距远近以及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场地条件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01附录B《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中给出相应的一般(中硬,Ⅱ类)场地的特征周期值。在此基础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进行了调整,用设计地震分组对应于各特征周

期分区,并将Ⅰ类场地(坚硬土和岩石场地)细分为I0类(岩石场地)和I1类(坚硬土场地),即可根据不同地区所属的设计地震分组和场地类别确定其特征周期。

2.αmax的取值

地震资料统计结果表明,动力系数最大值βmax与地震烈度、地震环境影响不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取βmax=2.25。将βmax=2.25与不同的k值相乘,便得到不同设防烈度时的αmax值。

在此基础上,推算多遇地震烈度和罕遇地震烈度时的αmax值。如前所述,多遇地震烈度比基本(设防)烈度平均低1.55度,罕遇地震烈度比基本(设防)地震烈度时1/2.82;罕遇地震烈度时的αmax值分别大致取上表中相应基本(设防)地震烈度6、7、8、9度时αmax值的2.33、2.13、1.88、1.56倍。

3.当T=0时,α=0.45αmax

因为α=kβ,当T=0时,结构为刚性体系,则其动力系数β=1(不放大),即有α=kβ=k×1=1,而αmax=kβmax,因此

α=k=αmaxβmax=αmax2.25=0.45αmax

一、地震反应谱(earthquake response spectrum)

地震反应谱是单自由度弹性系统对于某个实际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反应(可以是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

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地震反应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坐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坐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二、从地震动响应推导地震反应谱曲线

反应谱的计算方法涉及到时域分析方法和频域分析方法,时域分析方法中的Duhamel 积分是目前公认精度最高的方法。

结构动力学中,一般将确定一个振动体系弹性位移的独立参数的个数称为该体系的自由度,如果只需要一个独立参数就可确定其弹性变形位置,该体系即为单自由度体系。在结构抗震分析中,水塔、单层厂房通常只考虑质点作单向水平振动,因而可以看作单自

由度弹性体系。地震的破坏主要是由水平晃动引起的,所以主要讨论在水平运动分量的作用下,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动力反应。

取质点m为隔离体,经过结构动力学分析计算可得

地震作用下质点的运动方程:

mx″(t)+cx′(t)+kx(t)=−mxg″(t)

xg(t)---------地面水平位移;

x(t)---------质点相对于地面的位移反应

将方程进一步简化,设

ω=kmξ=c2ωm=ccr

ω---------无阻尼自振圆频率,简称自振频率;

ξ---------阻尼系数c与临界阻尼系数cr的比值,简称阻尼比。

简化后的方程为:

x″(t)+2ξωx′(t)+ω2x(t)=−xg″(t)

对于该方程,直接求解可得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反应,由常微分方程理论可知其解包含两部分:一个是微分方程对应的齐次方程的同通解;另一个是微分方程的特解。由动力学理论可知前者代表自由振动,后者代表强迫振动。

由杜哈曼积分可求得非齐次方程的特解,由于体系在地震波作用之前处于静止状态,其初始条件x(0)=x′(0)=0,齐次解为0,所以下式为方程的通解:

x(t)=∫0tdx(t)=−1ω′∫0txg″(τ)e−ξω(t−τ)sinω′(t−τ)dτ

计算可得,

最大绝对加速度Sa=2πT|∫0txg″(τ)e−ξ2πT(t−τ)sin2πT(t−τ)dτ|max

由Sa=ωSv=ω2Sd,可以分别用matlab等工具画出对应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

《建筑抗震规范》不是直接通过Sa确定地震作用,而是间接确定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

F=mSa=mg(|xg″|maxg)(Sa|xg″|max)=Gkβ

β=Sa|xg″|max

|xg″|max--------地震时地面运动最大加速度;

G----------结构重量,G=mg。

动力系数β与地面运动加速度记录、结构自振周期T和结构阻尼ξ有关。选取一条地震加速度纪录,xg″(τ)是已知的,在给定一个阻尼比,对于不同周期的单质点体系,利用上式可求出相应的动力系数β,把β按周期大小的次序排列起来,得到β−T关系曲线,这就是动力系数反应谱。

三、设计用反应谱

☆地震动是一个随机过程,即使在同一地点具有相同的地面运动强度,两次地震中所记录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也有很大差别。

☆采用不同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可以算得不同的反应曲线,虽然它们之间存在某些共同特性,但也存在很多差异。

☆在进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时,无法预测该结构将会遭遇到怎样的地震地面运动作用。仅用某一次地震记录的一条加速度时程曲线所得到的反应谱曲线作为设计依据,来计算地震作用是不恰当的。而且依据一条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曲线所绘制的反应谱曲线波动起伏频繁,也很难在实际抗震设计中应用。

☆因此,必须根据强震时在同一类场地上得到的地面运动加速度时程,分别计算出其反应谱曲线;然后将这些谱曲线进行统计分析,求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平均反应谱曲线,再对其进行平滑化处理,使其能用几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来表示其变化,作为抗震设计的依据,称这样的谱曲线为设计反应谱。

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采用的是地震影响系数α谱:

地震系数k和动力系数β分别是表示地面振动强烈程度和结构地震反应大小的两个参数,为方便起见把它们的乘积用一个系数表示,取

α=kβ=Sag

α称为地震影响系数,它是单质点弹性体系在地震最大反应加速度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即F=αG.也可以理解为作用在单质点上的水平地震作用与结构自重的比值。

α谱曲线,建筑结构阻尼比应取0.05,阻尼调整系数取1.0.

分为四个区段,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⑴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秒的区段。

⑵水平段,自0.1秒至特征周期区段,应取最大值(αmax)。

⑶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区段,衰减指数应取0.9。

⑷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秒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应取0.02。上图公式中,

αmax——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与设防概率和地震烈度有关;

γ——衰减指数;

η1——直线下降段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

η2——阻尼调整系数;

T——结构自振周期,s;

Tg——特征周期,与场地类型及场地距震中距离有关。

w

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阻尼调整系数和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衰减指数γ:γ=0.9+0.05−ξ0.3+6ξ

②直线下降的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η1=0.02+0.05−ξ4+32ξ,η1﹤0时取0

③阻尼调整系数η2:η2=1+0.05−ξ0.08+1.6ξ,当η2﹤0.55时取0.55。

2.根据《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采用设计加速度反应谱:

阻尼比为0.05的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中,任意时点的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值S可由下式确定:

T﹤0.1s,S=Smax(5.5T+0.45);

0.1s ≦T ≦Tg,S=Smax;

T>Tg,S=Smax⋅TgT

Tg——特征周期,s

T——结构自振周期,s

Smax——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

︿( ̄︶ ̄)︿ ...........︿( ̄︶ ̄)︿..........︿( ̄︶ ̄)︿..........︿( ̄︶ ̄)︿............︿( ̄︶ ̄)︿

水平设计加速度反应谱最大值:

Smax=2.25CiCsCdAh

Ci——桥梁抗震重要性修正系数,查表取值;

Cs——场地系数,查表取值;

Cd——阻尼调整系数,据规定确定;

Ah——水平向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当结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阻尼调整系数Cd应按照下式计算:Cd=1+0.05−ξ0.06+1.7ξ≧0.55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场地基本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是指地球地壳发生的剧烈震动现象,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地震造成的损害主要包括房屋倒塌、桥梁断裂、道路破坏等。为了提 高地震安全性,设计工程师需要对地震动进行评估和分析。 地震动加速度是地震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用来描述地震引起的 结构响应情况。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是衡量地震波动强度与时间的函 数关系,反应了地震波动频谱与结构振动响应特性之间的关系。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包含了地震那些频率和幅值上的信息,是一 种描述地震动势图中不同频率上加速度的最大值的计算工具。它以频 率为横坐标,以加速度为纵坐标,可以清楚展示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 响应情况。通常,反应谱可以绘制为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 移反应谱。 在设计地震安全性时,要利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进行结构响应 的分析和设计,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设计工程师通常使 用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来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并据此进行设计计算。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制作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基于地震监测仪器观测到的地震波数据,通过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到加速度反应谱;二是采用基于地震波合成的方法,结合地震波动理论和结构响应理论,通过计算得到加速度反应谱。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形状和大小与地震波的特点及土壤的特性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在低频段呈现出一个明显的峰值,通常称为主频峰,代表了地震动的主要能量;二是在高频段逐渐衰减,这是由于土壤的阻尼效应导致的。 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在地震工程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的分析,可以确定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最大响应加速度,据此进行结构的设计,并预测结构在地震中的响应情况。 在设计地震安全性时,通常会制定相应的抗震设防标准。抗震设防标准规定了不同结构类型所需要满足的抗震要求,以及对应的地震烈度等级。根据抗震设防标准,可以确定结构的抗震需求,并根据加速度反应谱对结构进行设计。 总之,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是一种用于评估地震动强度和结构响应的重要工具。它可以提供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最大加速度响应,为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抗震设计中反应谱的应用 一.什么就是反应谱理论 在房屋工程抗震研究中,反应谱就是重要的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所产生共振效应的方法。它的书面定义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作用期间内,单质点体系的最大位移反应、速度反应与加速度反应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的曲线。用作计算在地震作用下结构的内力与变形”,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反应谱来计算由结构动力特性(自振周期、振型与阻尼)所产生的共振效应,但其计算公式仍保留了早期静力理论的形式。地震时结构所受的最大水平基底剪力,即总水平地震作用为: FEK = kβ(T)G 式中,k为地震系数,β(T)则就是加速度反应谱Sa(T)与地震动最大加速度a的比值,它表示地震时结构振动加速度的放大倍数。 β(T)=Sa(T)/a 反应谱理论建立在以下基本假定的基础上:1)结构的地震反应就是线弹性的,可以采用叠加原理进行振型组合;2)结构物所有支承处的地震动完全相同:3)结构物最不利地震反应为其最大地震反应:4)地震动的过程就是平稳随机过程。 二.实际房屋抗震设计中的应用 为了进行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必须首先求得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各构件的内力。一般而言,求解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构件内力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就是建立比较精确的动力学模型进行动力时程分析计算,这种方法比较费时费力,其精确度取决于动力学模型的准确性与所选取地震波就是否适当,并且对于工程技术人员来说,这种方法不易掌握;第二种方法就是根据地震作用下建筑结构的加速度反映,求出该结构体系的惯性力,将此惯性力作为一种反映地震影响的等效力,即地震作用,然后进行抗震计算,抗震规范实际上采用了第二种方法,即地震作用反应谱法。实践也证明此方法更适合工程技术人员采用。 由于目前抗震规范中的地震作用反应谱仅考虑结构发生弹性变形情况下所得的反应谱,因此当结构某些部位发生非线性变形时,抗震规范中的反应谱就不能适用,而应采用弹塑性反应谱来进行计算。因此选用合适的弹塑性反应谱并提出适当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在我国抗震设计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弹塑性反应谱种类繁多,主要包括等延性强度需求谱与等强度延性需求谱,其实质就是确定强度折减系数R,延性系数,以及结构周期T之间的关系。下面就普通房屋设计中的弹塑性反应谱设计来举例说明。 反应谱就是指单自由度体系对于某地面运动加速度的最大反应与体系的自振特性(自振周期与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抗震规范中所采用的弹性反应谱如图1所示? ,它就是在计算了大量地面运动加速度的基础上,确定地震影响系数与特征周期T之间关系的曲线

反应谱

1.2 弹性反应谱 在Maurice A. Biot []首先提出弹性反应谱的概念之后,经若干学者的发展,反应谱的概念已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推广,且反应谱现在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地震工程的各个方面(如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构抗震设计、地震加速度记录的选择和调整及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等)。目前,反应谱主要包括:傅立叶谱、弹性反应谱、弹塑性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损伤谱等。以下主要介绍弹性反应谱的定义,其余反应谱的定义与弹性反应谱类似。 所谓弹性反应谱就是在给定的地震加速度输入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和体系的自振特征(自振周期或频率和阻尼比)之间的函数关系。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最大反应可以是:相对于地面的最大位移、相对于地面的最大速度、最大绝对加速度、拟速度和拟加速度。 在地面加速度的激励下,单自由度弹性系统的动力平衡方程为: )()()()(t u m t ku t u c t u m g -=++ (1.1) 式(1)的解可由Duhamel 积分求得: 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D t t g D )(sin )(1 )() (0 -- =--? (1.2) 将式(1.2)求导可得相对速度反应为: 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D t t g D )(sin )(1 )()(0 --=--? (1.3) 将式(1.3)求导再与地面加速度相加可得绝对加速度反应为: ττωτωτξωd t e u t u t u D t t g D g )(sin )(1 )()()(0 -- =+--? (1.4) 在式(1.1)~(1.4)中,m 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质量;c 为阻尼系数;k 为体系的刚度系数;u(t)为体系相对于地面的位移;)(t u 为体系的相对速度;)(t u 为体系的相对加速度;)(t u g 为地面加速度;ω为体系的无阻尼自振圆频率(ω2=2π/T=k/m );T 为体系自振周期;ζ为阻尼比(ζ=c/2m ω);ωD 为体系的有阻尼自振圆频率(21ξωω-=D )。 根据弹性反应谱的定义可知,绝对加速度反应谱、速度反应谱和位移反应谱分别为: ττωτωξτξωd t e u t u t u T S D t t g D g a )(sin )(1 )()(),() (0 max --=+=--? (1.5) ττωτωξτξωd t e u t u T S D t t g D v )(sin )(1 )(),() (0 max --==--? (1.6)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定义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是地震工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地震动强度指标,它是描述地震动力特 性的一种特殊函数。所谓地震反应谱,就是结构物体在地震运动作用下的反应,是地震运 动所引起结构物体加速度、速度和位移等参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地震反应谱是通过对地震加速度时间历程进行频率分析,得出把每一种频率成分对结 构的加速度、速度或位移所产生的贡献都分析出来的曲线。反应谱表明的是地震运动的强 度随频率的变化规律,可以算出结构物体在某一特定频率下的最大响应值,从而为结构物 体设计和抗震评价提供依据。 地震反应谱的定义有多种形式,根据设计需要和参数分析要求的不同,可以选择使用 不同的定义方式。一般来说,地震反应谱的定义可以分为时程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和特征 值反应谱等不同类型。 时程反应谱是通过计算地震记录时程与结构物体的响应时程之间的关系,得到的一种 地震反应谱。时程反应谱的计算方法比较复杂,需要进行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取决于地 震动的时间历程以及结构物体的动力特性。 能量反应谱是在时程反应谱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地震动的能量与振动响应之间的 关系,得出的一种反应谱。能量反应谱可以通过对地震运动频谱进行积分,计算结构物体 在某一频率下的能量消耗与输入能量之间的比例,从而得出结构物体在不同频率下的响应 能力。 在工程设计中,通常使用的是特征值反应谱,因为它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结构物体在 不同频率下的响应能力,适合进行结构物体的抗震设计和评估。在选择地震反应谱时,需 要综合考虑设计要求、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地震活动的历史数据等因素,进行合理的选取和 分析。地震反应谱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种衡量地震工程结构物体抗震能力的方法,可以用 于评估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结构物体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地震反应 谱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结构物体的抗震性能,从而保证结构的长期稳定和安全运行。 地震反应谱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适用于建筑工程、桥梁工程、水利工程等大型 结构物体的抗震设计和评估,还可应用于地震动力学研究、地震风险评估和地震预警等方面。在地震灾害预防和抗震减灾工作中,地震反应谱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帮助人们更好 地预测和预防地震灾害,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在实际应用中,地震反应谱的选取和分析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地震运动强度、结构 物体的动力特性、土壤基础特性等。在进行地震反应谱分析时,还需要考虑阻尼比的影响,因为结构物体的阻尼比会影响其在地震运动下的响应特性。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合理的

地震反应谱曲线

地震反应谱曲线 地震反应谱曲线 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研究地震对建筑物的影响,科学家们首先需要了解地震的地面运 动特征。地震反应谱曲线是描述地震运动的重要工具,它对于工程结 构的设计和抗震设防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震反应谱的定义 地震反应谱指的是不同频率下地震运动的峰值加速度、速度或位移与 频率之间的关系图线。它是通过分析地震波信号的频谱特征得出的, 在评估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时非常有用。 二、地震反应谱曲线的特点 1. 频率范围广:地震反应谱曲线通常从低频到高频呈幅值递减的趋势。低频段决定了结构的刚度抗震能力,而高频段则反映了结构的耐震性能,两者求得的反应谱曲线交点位置即为结构的主要抗震频率。 2. 显示地震能量分布:地震反应谱曲线的形态各异,能够反映地震能 量在不同频率下的分布情况。通过观察曲线的特征,可以判断地震引 起的结构振动主要频率,从而为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3. 动态特性评估:利用地震反应谱曲线,可以对结构的动态特性进行 评估。例如,通过比较谱曲线与设计反应谱的差异,可以判断结构是 否具备足够的抗震能力,是否需要采取加强措施。

三、地震反应谱曲线的应用 1. 结构设计:地震反应谱曲线为工程师提供了一种根据地震特性来设 计结构的方法。通过根据地震反应谱曲线设置结构的抗震设防水平, 可以提高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的抗震能力,减少房屋倒塌的风险。 2. 结构改造和加固:对于现有结构,通过分析地震反应谱曲线,可以 确定结构在不同频率下的刚性和柔性区域,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结构 改造和加固。 3. 地震监测:利用反应谱曲线,可以对地震波的频谱特性进行分析和 研究。这对于了解地震来源、判断地震破坏机理以及预测未来地震的 趋势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地震反应谱曲线的研究挑战 地震反应谱曲线的研究需要对大量的地震波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由 于地震波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研究人员需要解决诸如地震波的输入、缩尺效应、平衡调整和截断频率等问题。此外,地震反应谱曲线的应 用也需要与抗震设计规范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为工程提供指导。 地震反应谱曲线作为描述地震运动特征的重要工具,对于建筑物的抗 震性能评估和结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地震反应谱曲线,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震对结构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为地震灾害防范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

一、地震反应谱的概念 在给定的地震输入下,不同固有周期的地层或结构物将有不同的振动位移反应,这种反应的时程曲线是由多种频率成分组成的振动曲线叫地震反应谱,取对应于不同固有周期的位移时程曲线的最大值作为纵坐标,取所对应的固有的周期为横坐标,由此绘成曲线,供抗震设计中选用在设计周期下的相应振动幅值。 二、地震反应谱在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理论发展中的作用 1940年,美国比奥特(M.A.Biot)教授通过对强地震动记录的研究,首先提出反应谱这一概念,为抗震设计理论进人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4代初,美网豪斯纳(G.W.Housener)等人发展了这一理论,并在美国加州抗震设计规范中首先采用反复谱概念作为抗震设计理论,以取代静力法。这一理论至今仍然是我国和世界上许多国家工程结构设计规范中地震作用计算的理论基础。 反应谱理论考虑了结构的动力特性与地震动特性之间的动力关系,并保持了原有的静力理论的简单形式。按照反应谱理论,单自由度弹性体系的结构物所受的最大地震基底剪力或地震作用为 F=FEk=k⋅ββ⋅G 式中G——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k——地震系数

β——动力系数,与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有关 因而上式表明:结构地震作用的大小不仅与地震强度有关,还与结构的动力特性有关。这也是地震作用区别于一般作用(荷载)的主要特征。 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和研究的不断深人,人们逐步认识到建筑场地(包括表层土的动力特性和覆盖层厚度)、震级和震中距对反应谱的影响。考虑到这些因素,一般抗震规范中都规定了不同的反应谱形状。利用振型分解原理,可有效地将上述概念用于多质点体系的抗震计算,这就是抗震设计规范中给出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它以结构自由振动的N个振型为厂义坐标,将多质点体系的振动分解成n个独立的等效单质点体系的振动,然后利用反应谱概念求出各个(或前几个)振型的地震作用,并按一定的法则进行组合,即可求出结构总的地震作用。 三、从地震动响应推导出地震反应谱曲线 对于单自由度弹性体系,通常把惯性力看作一种反映地震对结构体系影响的等效作用,即把动态作用转化为静态作用,并用其最大值来对结构进行抗震验算。 结构在地震持续过程中经受的最大地震作用为 F=|F(t)|max=m|x″(t)+xg″(t)|max=mSa=mg⋅Sa|xg″(t)|max⋅|xg″(t)|maxg=k⋅β⋅G 式中G——集中于质点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 g——重力加速度

典型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

典型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 地震反应谱是一种用于描述地震动力学特性的图像或函数,它反映了地震对结构物产生的力或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是对地震反应谱进行统计和分析,以评估地震对结构物的可能影响,并为工程设计和地震工程防护提供依据。 在进行典型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时,常见的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特征周期等,这些参数可以通过对地震反应谱曲线进行解析和计算得到。 首先,峰值加速度是反应谱曲线中离地面最大加速度的数值。它是衡量地震对结构物产生的震动强度的重要指标。在地震工程设计中,通常通过地震加速度响应谱曲线的峰值来判断结构物的耐震性能,并选择合适的设计加速度。峰值加速度的值越大,表示地震对结构物的影响越强烈。 其次,峰值速度是地震加速度响应谱曲线中离地面最大速度的数值。它是描述地震动力学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参数。峰值速度的值可以通过将加速度响应谱曲线进行一次积分得到。在地震工程中,峰值速度的大小可以用来评估结构物的损伤程度和破坏概率。 峰值位移是地震加速度响应谱曲线中离地面最大位移的数值。它是描述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产生位移变化的指标。峰值位移可以通过对加速度响应谱曲线进行二次积分得到。在地震工程中,峰值位移的大小通常用来判断结构物的破坏程度和变形情况。 特征周期是地震反应谱曲线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它是指加速度响应谱曲线中对应峰值加速度的周期。特征周期是用来描述结构物振动特性的指标,可以通过对地震反应谱曲线进行周期化分析得到。特征周期的选择对于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和地震防护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结构物对地震的响应特征周期有不同的要求。 除了上述参数,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还可以包括剪切强度、硬度指标、阻尼比等其他参数。这些参数的分析可以提供更加全面和详细的地震动力学特性信息,对于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和地震工程防护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总结起来,典型地震反应谱参数分析是对地震反应谱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计算和解读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峰值位移、特征周期等参数,评估地震对结构物的可能影响,并为工程设计和地震工程防护提供依据。这些参数的分析结果可以用来指导结构物的抗震设计和地震防护策略的制定。

地震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参数

地震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参数 一、地震场地条件: 地震场地条件是描述地震波在地表传播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条件和土壤 特性。地震场地条件对地震波的传播、衰减和放大具有重要影响。常见的 地震场地条件包括岩石地、沉积软土地和深厚软土地等。地震场地条件的 不同会导致地震波的频率特性、振幅特性和持续时间等参数发生变化。 二、设计地震动参数: 设计地震动参数是指用于描述地震波在地震事件中的主要动力学特性 的参数。主要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等。这些参数取决于 地震发生的位置、规模和距离等。在地震工程设计中,通常使用设防地震 参数和设计地震动谱。 设防地震参数是在设计过程中用来确定建筑物在地震事件中所需承受 的最大地震力。主要包括地震区划、地震烈度和设防烈度等级等。地震区 划是根据地震活动性和地震地理分布特征将地区划分为不同等级。地震烈 度是对地震破坏程度进行定量评估的参数。设防烈度等级是根据建筑物的 使用功能和重要性等因素来确定的。 设计地震动谱是根据历史地震记录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的地震动参数。地震动谱描述了地震波在其中一点的频率和振幅特性。常见的设计地震动 谱包括周期谱和地震加速度响应谱。周期谱是通过将地震记录进行傅里叶 变换得到的频率-振幅关系曲线。地震加速度响应谱是通过将地震波输入 到结构模型中,模拟结构的反应,得到不同周期下的峰值加速度。 三、结构类型:

结构类型是指建筑物的结构形式和特点。地震设计加速度反应谱需要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进行选择和调整。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砖混结构、钢混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等。不同结构类型的抗震性能、刚度、周期和阻尼等参数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确定。 四、性能目标: 性能目标是指结构在地震力作用下达到的抗震性能要求。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和使用功能,可以设置不同的性能目标。常见的性能目标包括安全性能、亲密性能和可用性能等。安全性能是指在设计地震动水平下,结构能够保持不会倒塌或严重破坏的能力。亲密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基本完好,但可能需要进行维修和修复。可用性能是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能够保持正常使用功能和服务性能。 综上所述,地震设计加速度反应谱的主要参数包括地震场地条件、设计地震动参数、结构类型和性能目标等。通过合理选择和确定这些参数,可以为地震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建筑物在地震力作用下的抗震安全。

规准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

规准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 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第一篇示例: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是指在特定场地条件下,经过归一化处 理的地震动反应谱。它是地震工程中重要的设计参数,用于评估结构 物的地震响应。 地震动反应谱是描述地震波在结构物上引起的动态响应的一种图形,它会受到场地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为了比较不同场地条件下 的地震动反应谱,需要进行规范化处理,即将地震动反应谱除以一定 的标准加速度谱,得到规范化地震动反应谱。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主要有几个重要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脉冲持续时间和频谱宽度。这些参数反映了地震波对结构物的影响程度,对结构物的设计和评估起着重要作用。 峰值加速度是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中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 结构物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加速度。峰值加速度是结构物设计中重要 的参数之一,它直接影响结构物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能。通过规范化 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中的峰值加速度参数,可以评估结构物在地震条件 下的最大受力情况,为结构物的设计提供依据。 第二篇示例: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是指在地震工程领域中对地面运动进行评估和分析时所使用的一种重要参数。地震动反应谱是地震运动在土壤或结构体内引起的振动响应的一种图形化表达方式,它可以反映出地震动对结构的影响程度,为地震设计和评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实际工程中,为了统一地震动反应谱的分析和比较,通常采用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进行分析。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是指在满足特定条件下的地震动反应谱,通过对实际地震动反应谱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的参数。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有助于将不同地震动反应谱进行比较和分析,为地震设计提供了便利。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通常包括加速度响应谱、速度响应谱和位移响应谱。加速度响应谱是地震动对结构体系中单位质量的加速度响应进行傅立叶变换得到的参数,它可以反映出地震动的频率特性对结构的影响程度。速度响应谱是加速度响应谱进行积分得到的参数,可以反映出地震动对结构体系中单位质量的速度响应的影响。位移响应谱是速度响应谱进行再次积分得到的参数,可以反映出地震动对结构体系中单位质量的位移响应的影响。 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谱参数的计算通常需要考虑一系列关键因素,包括地震动输入、地质条件、场地类别、场地特性等。在进行规范化场地地震动反应谱计算时,需要考虑地震动频率内容、场地响应特性、结构体系特性等因素,以确保得到准确的反应谱参数。

elcentro 加速度反应谱

标题:探寻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从地震工程到结构设计 一、引言 在地震工程和结构设计领域,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是一个至关重要 的概念。它不仅对于评估地震影响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还对建筑物 和结构的设计、抗震性能和安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本文中, 我们将从简单到复杂,由表面到深层,逐步探讨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相关知识和应用,帮助读者全面、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二、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1. 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概念 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是指在某一地震动的作用下,结构产生的最 大动力响应加速度与地震动加速度之比的函数曲线。它是描述结构动 力响应特性的重要工具,能够直观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 应情况。 2. 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基本特点 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具有特定的波形和幅值特征,能够全面表征 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通过分析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可靠性,为结构设计和地震风险 评估提供重要参考。

三、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1. 地震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在地震工程领域,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被广泛应用于地震动特性 分析、地震响应评估和结构抗震设计等方面。通过对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的分析,我们能够准确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为地震安全性评估和灾害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 2. 结构设计中的意义 对于建筑物和结构的设计来说,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是评估结构 抗震能力和安全性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设计师和工程师能够更好地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从 而采取有效的设计措施,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 从个人角度来看,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作为地震工程和结构设计领 域的重要概念,对于提高建筑物和结构的抗震能力和安全性具有重要 意义。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elcentro加速度反应谱,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情况,为建筑物和结构的设计、施 工和运营提供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

加速度时程曲线求解加速度反应谱具体过程

1. 引言 在地震工程中,加速度反应谱是一种用于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 力反应的重要工具。而求解加速度反应谱的具体过程则包括了对地震 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分析和处理。本文将就加速度时程曲线求解加速度 反应谱的具体过程进行深入探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2.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获取 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是指地震作用下地面加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这种曲线可以通过地震仪等工具进行实时监测和记录,也可以通过地 震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获得。在实际工程中,通常会选择历史地震数据 或合成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分析。 3. 加速度时程曲线的预处理 在进行加速度反应谱求解之前,需要对获取到的加速度时程曲线进行 预处理。这包括了去除基线漂移、进行滤波处理、进行插值处理等步骤,以确保时程曲线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只有在对时程曲线进行了适 当的处理之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加速度反应谱求解工作。 4. 加速度反应谱的求解 一般来说,求解加速度反应谱可以通过Fourier变换、时域积分和频 域积分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在数学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对地 震学理论和工程动力学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通过对加速度时程 曲线进行相应的数学运算和变换,可以得到结构在不同周期下的最大

反应加速度,从而得到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5. 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进行加速度时程曲线求解加速度反应谱的具体过程时,我认为需要 充分理解地震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同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数 学功底和工程实践经验。在实际工程中,应用软件和工具可以帮助我 们更高效地进行加速度反应谱求解,但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仍然 是至关重要的。 6. 总结和回顾 在本文中,我们深入探讨了加速度时程曲线求解加速度反应谱的具体 过程,包括了加速度时程曲线的获取、预处理和加速度反应谱的求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和讨论,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 加速度反应谱在地震工程中的重要性和实际价值。 在实际撰写文章时,请根据具体的主题内容进行扩展和发挥,以使文 章更具体、深度和广度兼具。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你撰写高质量的文 章有所帮助。地震工程是一门涉及结构工程和地震学的交叉学科,对 于建筑物和其他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地 震工程中,加速度反应谱是一种用于描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 应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工程师和设计师评估结构在不同地震激励 下的性能,为结构的设计和加固提供重要参考。而求解加速度反应谱 的具体过程则包括了对地震加速度时程曲线的分析和处理。

地震加速度谱计算

地震加速度谱计算 比如说,同样都是1995年的阪神地震,房子的自振周期不同,其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就完全不同。 如果房子的自振周期是0.243秒,那么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为1.47。 如果自振周期是0.5秒,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就是2.14。 如果自振周期是1秒,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就是1.50。

如果自振周期是2秒,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就是0.40。 也就是说,我们得到了四组数据,0.243秒对应1.47,0.5秒对应2.14,1秒对应1.50,2秒对应0.40。 把这组数据画成图像,横坐标是自振周期,纵坐标是该自振周期对应的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 这位看官说了,你这不科学啊,我们只是知道横坐标0.5秒和1秒这两个点的情况,并不知道这两点之间的情况啊! 没错,所以我们要逐个逐个计算,对于每一个周期,都计算出相对应的最大地震力与自身重力的比值来。 换言之,我们现在有了四组数据,我们要把这个计算过程重复许多许多遍,进而得到许多许多组数据。我们要求出对应于0.01秒、

0.02秒、0.03秒、0.04秒、0.05秒……每一个自振周期值所对应的等效地震加速度来。 这位看官又说了,那这计算量也太大了,重复这么多次,求这么多的数据,得算到什么时候!没关系,我们有计算机,计算机最不怕的就是重复计算。 基于我们之前第二篇的Matlab 代码,稍加改动,我们就可以求出这些数据点来。

最终的结果,我们得到了大量的自振周期与等效地震加速度相对应的数据。

这个就是这些数据点描成的图像。对比一下我们的几个例子:横坐标0.5,纵坐标对应2.1;横坐标1,纵坐标1.5;横坐标2,纵坐标对应0.4。 这个图像就是这次阪神地震的「反应谱」,可以很方便的用来求解建筑结构的地震力。比如说我们的这个小房子,我们很容易知道它的自振周期是0.243秒,然后我们去这个「反应谱」里,找到横坐标0.243,然后看对应的竖坐标是多少,恩,是1.47,所以最大地震力就等于房子重力的1.47倍。 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呢?没错,我们兜了一个大圈子,又回到第一篇的内容上来啦。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