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岛屿生态地理学理论【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

性保护】

第六章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与生物多样性保护

韩兴国

1引言

许多生物赖以生存的生境高山

小到森林中的林窗

都可以看成是大小

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湖泊可以看成是

中的岛屿森林海洋MacArthur和Wilson提

出的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上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由于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的物种的灭绝当物种的迁入

率和灭绝率相等时按照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1

Colonizingspecies2

尽管研究每个物种的个体数目和它们的生物学活性更有生态学意义

即物种的存在与否如土壤节肢动物

原生生物该理论认为决定岛屿物种平衡的主导过程

是随机的此外

如竞争互惠共生和进化等

不管这一理论存在着什么不足

转向通过野外模拟试验来验证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机制

它已经扩展到陆地生境岛屿的研

究中去

然后介绍了其在自然

保护区和保护庇护所景观片断化是形成生境岛屿的重要原因之一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Insularity

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岛屿

例如

类活动的影响

1956

1972

Trueoceanicislands

岛屿上的物种数目曾经同其原来相连的陆地相同

陆地桥岛屿由于地质的原因

被沙漠围绕的高山Fragmentation

Landbridgeislands

陆地桥由于人

例如溪流

面上升

岛屿上的生物是从陆地经过一定距离的水域后逐渐迁入传播的理想场所1

系对早期生态学思想的形成曾起了重要的作用

他被岛上的动植物所吸引

Darwin

2种关

面积越大

而真正海洋

海洋岛屿也是研究陆地生物

岛屿的动物和植物区

1835

取样面积的大小和样地内所包含的物种数目密切相某个分类群

图1表示太平洋诸岛陆地和淡水鸟的种数同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岛屿

图1

岛和离4Tanga

Islands19

11

14

TanimbatIslands

NewHebrides

23

17

小于500

英里的岛屿

Wake

Kusaie

SocietylslandsSantaCruz

85

Ponape

CarolineIqlands

Lpouisiades

20

24

18

Hawaii

Ceram

21

25

2Tuamotu

912

156

即那些离Henderson

太平洋诸岛陆地和淡水鸟种数与岛屿面积之间的关系

表示

远于2000

英里的岛屿

LineIslands

710

13

Kei

22solomons

MarquesasMarianasIslandsPelewPalauIslands

Somoa

Fiji

16

RenellIalands

D'EntrecasteauxIslands

我们就可得到生态学中的所谓

1913

Arrhenius

1925

Diamond和

Mayr

1962aMcQuinness

将这一关系用

S=CA2表示

数并不能描述所有物种的数目与面积之间的关系

只将面积进行对数转换更好

1922

幂函

物种数目和面积都进

行对数转换

1979

数转换后直线的斜率McCoyMartin

变为上logS=zLogA

参数C取决于分类类群和生物地理区域

C也是具有比较价值的

Sugihara

见表

由公式S

S表示物种数目

但是

即经过对Connor和

计算时所取单位为平方英里

340

蚁类

繁殖的陆地和淡水鸟

美拉尼西亚群岛西印度群岛

03010280303489

陆地脊椎动物北方森林中的鸟浮游动物

鱼类

即可将物种数加倍

1957

时的特殊情况

那么

S2

=C

Darlingion(1943)

Preston(1962)

1964

Hamilton等Hamilton等Hamilton和ArrnqtronR(1965)Preston(1962)Brown(1978)

Browne(1981)

只需要将岛屿面积增加140倍才能将物种数加倍

即是

34倍

密西根湖岛美国

美国纽约州湖泊

美国纽约州湖泊

z值的生物学意义很大

如果之值为

032503260230

0当z=0必须使面积增加

所以

如果原始生态系统只有10该生态系统有50

的面积保存下来,则该生态系统中有75

大部分分类群的z值介于00当然

那么z值可能增加经过对数转换后IsolateSample而样本则是群落中的部分个体样本的z值要比隔离种群小12171835之间MacArthur和Wilson

面积曲线以及z值的狭窄范围主要是由于下列两方面引起的

其二是个体总数和物种数目之间的关系非常接近对数正态分布Distributionofspeciesabundance

例如1989

释物种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Passivesamplinghypothesis

Habitatdiversityhypothesis

样本一般包含较

少的物种数目和较高的种一个体比率随着取样面积的

增大

但新物种增加的频率不断下降大多数的自然保护区或其它生境景观都可以看做是代表当地更大群落中部分物种的样本

所以就是每个物种中

只有几十个体有些物种的隔离种群生境对其它物种可能是样本生境索罗门群岛上有的鸟类的z值仅力0

而有的物种的z值高达0表现出明显的隔离种群的特性3平衡理论

MacArthur和Wilson

认为

即新物种的迁入和原来占据岛屿物种的灭绝当迁人卓和灭绝率相等时

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这就是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也称为平衡理论

1989

图2种一面积曲线示意图图3岛屿物种数目同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的关系由上图可以看出物种迁入率下降因为任何岛屿上生态位或生境的空额有限新迁入的种能够成功定居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迁人率和灭绝率将随岛屿上物种的丰富度的增加而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物种的迁入率随其与陆地种库Colonistsource

面积效应假定在某一陆地的边缘最新形成一排大小不

相同从陆地迁入这些岛屿的物种的速率将是一样这些岛屿上物种的灭绝率则不相同这是因为小岛屿有限的空间使得物种之间对资源的竞争加剧并且每个物种的种群数量也小总的物种数也小包括

这些岛屿上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的多样性随面积增距离效应即岛屿离陆地和其它岛屿越远

这是因为如果岛屿的面积相等

其上的物种的迁入就越慢

但对于陆地岛屿来说

这是因为

234动物则

不能生存

1969

他指出

四种不同的平衡状态连续在岛屿上发生Non-Interactivespecies

新物种的迁入率正好等于原有物种的灭绝率

equilibrium

竞争

互作物种平衡

此时

这个过程中

物种组成继续变化

在此之后

波多黎哥

加而增加

牙买加等

Assortativespeciesequilibrium

群落中的不同成员从遗传上互相适应或适应其周围的环境

物种之间将达到进化物种平衡

对于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的估算可用下列随机模型

S是此类物种达到平衡时的平均物种

时所需要的时间MacArthur和Wilson

一般主要有下列两种间接方

数1967法

推算迁入率和灭绝率

必须对岛屿进行频繁的取样

1979灭绝的物种数相对较少如果取样频度不够

某个物种的不存在可能是由于取样误差所致

Schoener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确定岛屿群落是否达到平衡状态4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验证自从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提出以后这些

生物类群包括Diamond,1969

Browne

BrownHeatwolr和

Levins

ReyCairns

HaveDickerson和

RobinsonAndrews

等Kinkel

等Chapela和Boddy

19871980必须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标准1

23大量关于验证平衡理论的文章却很少符合上述3个标准

Gilbert

1917年Howell发表了关于美国南加州沿岸几个岛屿上鸟类的报告

Diamond

他发现1

山雀Chaparral

但所有岛屿上都

没有该种山雀

的鸟类灭绝

这大现同平衡理论的预测是一致的

美口科学家Simberloff和Wilson

1970

Rhizophera

mengle另一个岛屿离陆地533

首先从红海榄叶片

这样

然后

再用溴甲烷熏蒸蜘蛛甲虫等

研究结果表

距离大岛最近的小岛上的物种数目最多

岛上的动物重新回到了熏蒸前的水平由于迁

入率和灭绝率的经常变化导致平衡态种群的变化

新的物种迁入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但物种的组成却是经常改变的不同类群的生物的迁入率和灭绝率不同而螨类的迁入速度最慢蚂蚁等占据空岛最快马陆等两年后仍然没有再返回岛上去也为实验生态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法距离效应则相对削弱

1970

岛屿的面积和

隔离程度都影响鸟类物种的数目

当一个物种占据某个

岛屿后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由该物种的选择方向时期

建立种效应

Founderprinciple

简单他说是指一个传播体

建立种的等位基因数量相对较少

遗传变异将逐渐得到恢复环境条件下岛屿同种种群和纯合水平的提高

研究种群大小对后代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

后代的遗传变异越大

MacArthur和

Wilson

建立种效应在岛屿种

1957

其群中可

K选择对策变为

选择对策

194

以后

我们可以把占据该岛屿的物种变化分为相互重叠的三个主要

曾经利用

的随机遗传学效应

Motherpopulation

Fitness

尽管同其母种群相等的

Mayr曾用这一假说解释

相似

如遗传变异的丢失

该物种

新的环境条件将决定

某个岛屿上物种数目少并不意味着岛屿上物种的个体数量少

Invasibility

新的遗传变异就不断注入到建立种群中去

第二阶段是物种对于新环境的适应

许多物种领Carlquist地缩小且逐渐向岛屿内部退缩

和蚁类种群中已经得到证实3

种群一般较小其繁殖能力降低当物种进入新

的环境后

特征置换作用

所谓特征置换是指由于杂交和竞争作用

由于特征置换作用

如果一个物种的种群比另一个物种的种群大得多由于大种群会逐渐置换小种群的特征相反

那么

所占有的生境的范围扩大

这种现象称为"特征释放VanValen

Simberloff

Speciation如果有足够的进化时间

但是SpeciesturnoverWilson

和鸟类的研究结果表明这

是因为

该岛屿就产生同域种群

这一现象称为适应性辐射

在面积较小或离陆地和其它岛屿

较近的岛屿中适应性辐射表现的更明显形成特有种的数目少6平衡模型的主要不足第一

该理论缺乏预测性

在模型中

因此

能不是非常重要

这样的假设过于简单

化例如我们能称之为迁入吗我们是否可以称之为灭绝呢

但如果它们找不到配偶

第三不同岛屿或者同一岛屿的不同时间来说

另外

例如

所以不仅生态学因子影响灭绝率

第四但实际上并非完全如此

均可减少岛屿种群的灭绝

平衡理论认为岛屿上物种存在的数目主要是由迁入率和灭绝率决定的

如竞争

互惠共生等调节群落结构的作用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的另一个缺陷是它假定同一个分类群内不同的种之间的迁入

率和灭绝率是一致的同一分类单位的不同种之间其扩散能力和灭绝脆弱性是不同

1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庇护所作为岛屿

许多自然保护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已经或正在成为生境岛屿

如农田

如道路它们可以看作

是大小不一边界明显的生境岛屿陆地生境岛屿和海洋岛屿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鸟和其它生物类群

而海洋岛屿则是被水包围

必须克服水的屏障作用

迁入的成功率显然要低得多

有些自然保护区或保护庇护所是在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剩余斑块上建上起来的有些传播能力差的物种的迁入也会受

到阻碍

有些较小的生物Mader

和鸟类

所以

因此

Targetspecies

曹坤芳

应首先考虑选择具有最丰富物种的地方作为保护区

有种

Keystonemutualist蜜蜂

蝙蝠

所以

所以

关键互惠共生种的丢失将导致流动联接种的灭绝

够复杂的生境类型区是原始植被的剩余斑块

通过减少人为干扰

提高保护区的质量

3保护区的面积

原始植被的破坏并不是一个随机的过程

剩余的部分往往是质量较差的地方

特别是关键互惠共生种的生存

保护区内应有足

如果保护

如农田或草地

从而

Mobilelinks

Gilbert

有些生

态系统

曹坤芳保护区的面积应根据关键种的种群密度

遗传上的要求以及物种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关键种能够维持生存的种群数量2

不同的物种需要不同的领地范围而山狮则要求400km

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系统与保护区的相似性也是保护区

面积确定时所要考虑的

当增加保护区的面积

我们对于保护的目标物种的生物学特征往往并不十分清楚

的确定必须在充分了解物种的行为

Merriam

1986

保护区的面积

Mader

其面积可小一些

则适

才能进行

和植被演替阶段

Gilbert

Pimm

1978

Pimm等的基础上

所谓最小动态面积是指能够包含较复杂的生境类型

1975

因为

保护区的形状对真正的岛屿可能不重要

狭长形保护区反而更好

应该避免狭长形的保护区

但当我们考虑边缘效应时

而狭长形的保护区造价高

狭长的保护区受人为的影响也大

5一个大保护区还是几个小保护区好

也称为

SLOSS

的问题曾是

1986

保护区比几个小保护区好

从而使有些物种灭绝

Miller

1971

那些完全依赖于当地植被

Harris

例如

传染病

如果将一个大保护区分成许多面积较小的保护区后保护的物种会更多特别是保护区内微生

境岛屿的大小分布和时间

6保护区之间的连接和廊道

Pickett和

Thompson

小保护区虽然容易发生物Quinn和

Hastings

种的局部灭

Higg3

70

年代争论的焦点之一

Abele

Higgs1982

由于保护区的隔离作用

物种松驰

Margules

Simberloff

要比几个相互隔离的保护区好

物种可以廊道为踏脚石岛不断地

进入保护区内Hubbell和Foster邻近岛屿中物种的迁入是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得以维持的重要机制之一

在单个小的保护区内不能维持其存活种群时廊道还增加了整个保护区的美感Forman

NossMcClintock等Harris廊道有助于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Simberloff和

Cox7景观的保护

对于保护区的建立

而忽视了更高水

一般认为

的重视态性

只有保护完整的景观生态型多样性和等位基因多

所有的当地脊推动物Harris保护整个群落也比仅保护单个物种优越

1片断化生境的特点

1991

其一是总生境面积的降低

前者直接影响种群的大小和灭绝率

Wilcove等Karieva

单个碎片缺少原来未受破坏生境的异质性

假定某个生态系统中有一个小湖或小土丘

当一个物种需要几种生境类型时陆地景观的片断化还会影响景观

内的水生生态系统及其内的生物Townsend和Crowl

上游景观的片断化

SalmotruttaGalaxiasvulgaris从而导致物种的灭绝小生境中鸟巢被其它生物破坏及遭受寄生病的可能性加大

如捕食寄生物植物及共

生关系等这是因

为分布范围广这些属性使温带物种能适应于较小生境下生存和维持但是物种较高的漫游性

Brown和Koldric-Brown温带生境的破坏甚至比人们对

它的认识还早造成剩余物种受片断化影响很小的假象2片断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生境发生片断化后化学和生物学因素都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片断生境的能量平衡明显不同于全部被茂密的植被覆盖的景观农田生态系统取代自

然植被后地表反射率的改变和夜间地表再辐射的增加

植物遭受霜害的可能性增加

剩余斑块边缘的温度升高

但有的研究表明从而改变其物种组成

Lovejoy等热带森林片断化后这种现象在温带地区也有报道土壤微生物区系的变化

KleinPark

边缘温度的升高还能影响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寄生和捕食关系等

景观片断化的另一个明显作用是片断生境受风的影响加大

风还会对植被产生间接影响

从而产生难以估量的潜在影响由于生态系统片断化是形成生境岛屿对其进行简要讨论

有必要

1988由于蒸腾和蒸发率的改变和拦截雨的

减少地表迳流增加水分

循环的改变还能引起外来物种的侵入Peck和WilliamsonKaposSharma等1987

1991

Wiens1985

多度个体增补率

Picton

草食动物的灭绝同生境的片断化程度有关

对生境要求专性强的物种一般只占据某个地区的部分斑块类

那么适应

并巨它们的繁殖率

这些物种的生境会越来越小

一般相对较低单位面积内的个体数目较少Sedentaryspecies

Recruitmentrate

另外Habitatspecialization

生境专性化

灭绝可能通过涟漪效应

Wiens

Vrijenhoek

3片断化对种群遗传变异的影响

由于生境的片断化

有些物种的局部

例如

由于猎物之间竞争强度的增加

Hansen

种群小型化将直接影响种群的遗传变异

%=[1?

群降低到只有10

个个体

1

100表示N

如果降到50

个个体

所谓近交

Wright

如果某一大种

Harris

的结果是减少后代的遗传变异Heterozygosity

在动物中FetalSurvivorship

Neonatal

存活力Competitiveability

及生殖力

这种现象称为近交衰退

Consanguineousmating

近交降低鸟的孵化率

Ralls

Wright

内禀杂合性

种群生存的环境条件和物种的繁殖能力等因素

繁殖率高选择压力大Nei

WrightSenner4片断化对种群存活力的影响

1977

近交

基因频率每代都发生变化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还可以应用于Miminumviable

population估计最小存活种群的方法称为Population

vulnerabilityanalysis所谓最小存活种群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一物种所能维持其存活状态的最小个体数目ShafferGrumbineSouleSoule和Simberloff

1981

环境因素和种群自身的随机变化存在的情况下的概率存活1000年的种群数量

1986

Populationphenotype

Environment和种群结构及适合度

是进行种群脆弱性分析所要考虑的三个重要部分

对于小种群

PP

形状和格局的差异

生理代谢效率种内与种间行为种间相互作用

扩散

主境质量

干扰包括持续时间结构与片断化

大小结构

饱和密度

相互作用物种的丰富度异质种群

环境捕食者等

PsF

某一斑块内和斑块之间种群增长率的变异

真正种群脆弱

性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预测由于人为破坏造成自然生境岛屿化后物种的灭绝生境的损失将使得种群个体数目和分布范围都变小降低生境质量

其结果是加速了种群的灭绝

有必要引进有效种群的概念

有效种群的估计要考虑到一雄多雌的性配体系和不均等的性比对繁

殖当性比不对称时

Ne=

4?nm?nf

N

其中

式中

雄性和育龄雌性的数量和其它压力的时候

Ne

mn

在生态系统遭受周期性的变化

育龄

当每代种群的数量随时间波动时

11111

=[++LL+]N0tN1N2Nt

如果

比如

每10年发生一次这样的波动

345500为

由于某种原因

而不是1000

=[Ne

101000

+1

]50

Lande和BorrowcloughDwson等而5OO个个体是生物永久生存的有效种群

Magicnumber

Wilcox1980

Soule

一般认为加性变异即杂合性以每代

12N

=1%

e

的速度减少

Ne=50

在短期

内每代损失1

合性的损失率不能高于

如果1

2N

e

=1%

í?ê±

μ?ê?

1987

êà′ú2???μt

???aD?ú×?è????Dê?2?′??úμ?

òò?aμoóì

μè??????μ?′???ò2oü??òa

?ú?·?3ì??t?è?¨μ??é????

5 ?????ˉ??éú???à?ùD?ó°?ìμ??D??êμày

D?×′

?′ê1?ú3?ê???èooüD?μ??é????

???òò2?üí¨1yí?±????e?¥???ó??èoμ?±?òì

???ü????μ?′??úó?·?

Lovejoy等的研究为我们分析生境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巴西政府规定的森林不受破坏的森林可以砍伐后改为农田或草场这一地区就形成了许多从一公顷到一万公顷不等的多个

到目前为止

他们发现物种的消失就越

快边缘效应

岛屿例如森林深处

的喜湿的蝶类迁出喜热型的蝶类

岛许多种鸟的密度在1小

岛他们在7个这样的中撒网12000网时虎猫美洲虎美洲狮大型哺乳动物和鸟类的消失使得依靠这些动物粪便为生的甲虫不能生存由于物种在食物链中的特殊地位5小结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阐述了居住岛屿的生物类群的数目与物种迁入率和灭绝率之间的定量关系岛屿上物种的数目取决于物种迁入岛屿的速率和定居岛屿的物种的灭绝率形状和隔离程度不同的生境岛屿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

仅仅根据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进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环境因素

繁殖

迁移适应等产生菲常重要的影响

甚至是危险的遗传生态学生态系统生

态学和景观生态学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指导意义更大

Pimm

1992

所以

此外

很少涉及岛屿生境的植物与岛屿面积

但是由于自然生态系统的片断化造成生物种群的小型

化灭绝率的提高或者自身的近交衰退而灭绝的危险加大

居住上面的物种越少

1989

邬建国

1989

J

JAndrews

OOMM908-809 BrownBrownBrownextinction

WR

1981

HHMemH

58and E

Wilson

Character displacementbiogeographic distribution

8

Zool

5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in

Mammals on mountain tops

American Naturalist

467-478

The theory of insular biogeography and the distrihution of boreal birds and mammals209-227

1977

effect of immigration on

and Eand RH

L

and L

)Kinkel

M

14

9

4

32Science

and E

Kinkel

?£Díó?ó|ó?

自然保护区学说与麦克阿瑟

éúì??§???1

Colonization dynamics

CampidgeNordheim

Fungi

8

生态学报

3

In N

Fokkema and

63-76

and the the

34-39 2

ory of island hiogeography

Species and area

Connor

Selander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and area--a reply

Is there a best shape for nature reserves

Elephant seals

the lakes of central New York

JS

Chapelafloor

E

CurtisJr

)H

L

K

Smith and W

Waller

The relationship offresh-water

103Evolution

30-48

Dickson

protozoan communities to the MacArthur-Wilson equilipium model The biota of long-distance dispersal IIBoddyand ETP

atrophy of wings

P

DawsonM57-63 Diamond

MProc

JProcJ

theory

T

selection

LR)Franklin

)

135-149 Gerger

A

Biology

Gilhert

A

Sinauer Associates

E

)

1965

1986

SunderlandCampidge

In M153-181

RT

11Merriam

Hahitat patch connectivity and population survival

Jr66

Pavlovsky

Biogeographic kineticsAcadand EAcadV

U1985U

A

691976A

73

R1957J

Ligon

Voyage of the Beagle

advisory panel on the spotted owl

53

1979

The modification of midlatitude grasslands and forests by man

Chicago

1943

13

The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of AnimalsEngel in 1962R

89

D

Verner

The fate of early fungal colonizers in heech panches decomposing on theforest American Naturalist

L

791-833

data on the evolution of isolated faunas and on

C

The

The 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Report to the scientific Acad

Proc

Avifauna equilipium and species turnover rates on the Cannel lslands of Califotnia

a test of the MacArthur-Wilson equilipium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genetic drift and natural

66

GA

The ethics of isolation

New York

Evolutionary change in small populations

An Evolutionary-Ecological Perspective

and landscape ecology

213-229

E

Soule (edConservation EMass

Food web organiz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neotropical diversity

An Evolutionary-Ecological Perspective

Gilpin(edGleason

HE

Nature

EA

1925JSJ1979114

S

567-569

1986

自然地理学习题

自然地理学习题库 绪论复习思考题 1、如何理解地球科学是一个复杂的科学体系?当代地球科学关注那些前沿领域? 2、自然地理学解决的主要科学问题是什么?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所要回答的问题。 第一章复习思考题 3、简述地球系统中六大圈层的基本性质与功能,以河流为例,说明地球表层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形成地球表层系统。 河流属于水圈,它的补给来自两方面:地下水(岩石圈)和降水(大气圈) 河流水量的损失包括:蒸发(进入大气圈)、渗流(进入岩石圈)以及被植物吸收(进入生物圈)。 同时,在河流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还会直接作用于岩石圈:侵蚀、切割和堆积 4、太阳系形成之初,地球与火星、金星表面环境如何,是否相似?为什么现在地球上有生命,而火星、金星却没有生命? 第二章复习思考题 5、试说明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在成因、分布、物质组成、结构和构造方面的特点。 6、什么叫板块?全球岩石圈可划分为哪些板块?简述板块边界基本类型的应力性质及地质、地貌和构造活动特点;并根据板块构造原理说明大洋盆地和边缘海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7、现代干旱气候大致分布在哪些地区?试分析他们的成因,为什么在地质时代干旱气候的分布与现代不同?试举我国实例加以说明 8、北半球冬季的“寒极”为什么出现在东西伯利亚的维尔霍扬斯克而不出现在相应纬度的北美加拿大东部?试从气候形成的地带性因子与非地带性因子加以说明。 9、举例说明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第四章复习思考题 10、影响蒸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叙述全球年平均蒸发量分布的特征及其可能原因。 11、什么叫水循环?不同贮库中水的交换周期有什么特点?试述水循环与水量平衡的内在关系? 第五章复习思考题 12、什么叫内力地质作用?简述主要的内力地质作用过程,并举例说明内力地质作用与地质构造地貌形成的关系。 13、什么叫外力地质作用?岩石物理分解是通过四种什么方式来进行的?在崩解过程中岩石节理起什么作用?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 初中地理生物的学习方法一学习初中生物的学习方法 一、“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也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但是初中阶段的生物学还有着与其它学科不一样的特点:面对生物学,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因此只有在记住了这些名词、术语之后才有可能理解生物学的逻辑规律,既所谓“先记忆,后理解”。在记住了基本的名词、术语和概念之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生物学规律上。这时要着重理解生物体各种结构、群体之间的联系(因为生物个体或群体都是内部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整体),也就是注意知识体系中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的线索。 二、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生物学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联系自然实际。 居住地附近的农田、草地、树林、公园、花园、动物园、庭院、路旁都会有许多动植物在那里生活,学习有关知识时,到这些地方去参观考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有益处。当学到

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时,更要想到保护当地的动植物资源和保护周围的生态环境。 2 .联系生产实际。 生物学中的许多原理都和工农业生产有密切的关系,学习这些原理时,就要考虑它能帮助解决生产上的什么问题。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原理的掌握,而且还能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 3 .联系生活实际。 生物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系更直接、更普遍,所以在生物学学习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就更为重要。生活实际包括已有的生活常识和未来的生活行为两类。生活常识可帮助我们理解生物学知识,生物学知识也可以指导我们的生活行为。 三、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直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记忆。 2 .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 3 .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 .纲要记忆法。 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答案

1 夏季我国东南沿海的洋流方向是()。?A、 从北向南 ? ?B、 从南向北 ? ?C、 台湾海峡以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南由北向南? ?D、 台湾海峡以南由南向北,台湾海峡以北由北向南 ? 我的答案:B 2 有机物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是()。 ?A、 氢、氧、钙 ? ?B、 钙、氧、碳 ? ?C、 氢、钙、碳 ? ?D、 氢、氧、碳 ? 我的答案:D 3

戴维斯的理论不足之处不包括()。 ?A、 忽略了抬升过程中的侵蚀作用 ? ?B、 忽略了均衡的调整 ? ?C、 忽略了地震等自然剧烈外力影响的作用 ? ?D、 忽略了地面再次抬升的可能性 ? 我的答案:C 4 关于湿润地区气候对地貌的影响,说法错误的是()。?A、 化学风化比较强 ? ?B、 容易形成浑圆的山坡 ? ?C、 容易形成岭谷相间的地貌 ? ?D、 泥流阶地比较常见 ? 我的答案:B 5

土壤的组成中,矿物质占()左右。 ?A、 7% ? ?B、 11% ? ?C、 23% ? ?D、 38% ? 我的答案:D 6 地貌与地质环境评估的途径一般不考虑()。 ?A、 海拔高度 ? ?B、 地面起伏 ? ?C、 地貌部位 ? ?D、 板块区域 ? 我的答案:D 7 根据自然地理学的定义,自然地理学采用()的观点和方法()。

系统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B、 系统的、微观的、区域联系的 ? ?C、 微观的、综合的、区域联系的 ? ?D、 系统的、综合的、微观的 ? 我的答案:A 8 下列地区中,硒元素缺乏较为严重的地区是()。?A、 台湾 ? ?B、 东北 ? 我的答案:B 9 地表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没有体现于()方面。 ?A、 人类的诞生 ? ?B、 人种的形成 ? ?C、 人群的文化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文化地理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英文):文化地理学(Cultural geography) 课程号(代码):10621820-0 课程类别:选修课 学时:54 学分:2 二、教学目的及要求 (一)、目的: 1、了解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2、结合实例了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包括聚落、建筑、服饰、习俗、艺术、语言、宗教等与地形(包括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等)、水体、气候、植被、土壤方面内容。 3、培养学生灵活看待“文化”这一现象,文化与环境密切相关。 4、学会分析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现象或文化事物,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与方法,并把实际生活中得到的经验,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增强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要求: 学生在了解文化地理的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社会生活去仔细观察,并用所学理论进行具体分析。做一个“身边的文化与地理”专题讨论与研究,做为中期考试内容。 三、教学内容(含各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分配,并以下划线或*等方式注明 重点、难点) 教学内容:主要分专题讲解各种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主要以中国为例)。 绪论:文化及文化地理基本理论介绍。*(8学时) 一、文化的概念:包括广义上的和狭义上的两种。 二、文化地理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三、中国近代对“地理与文化关系”的讨论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研究现状。 四、文化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一章:地形与文化(12学时) 一、山地(包括丘陵)与文化 二、平原与文化 三、高原与文化 四、盆地与文化

第二章:水系与文化(6学时) 一、河流与文化 二、海洋与文化 第三章:气候与文化*(6学时) 一、中国近5000年来气候的变迁 二、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 三、气候变化与中国历史上人口的几次大起大落 四、气候变迁与我国古代北方民族的南下及文化带的移动 第四章:城市与文化(9学时) 第五章:景观地理学简介(3学时) 第六章:身边的文化与地理(12学时) 一、我们生活的文化区 在确定一个观察地区以后,我们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观察身边的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进而总结所观察 地区的文化特点。 1.语言。所观察地区的主要语言是汉语,还是其他语言?如果是汉语,是否是普通话? 2.宗教信仰。所观察地区的人们有无宗教信仰?如果有,以什么信仰为主? 3.艺术。所观察地区有无地方艺术形式?如果有,是什么? 4.经济活动。所观察地区的主要经济类型是什么?农耕、牧业、渔业还是其他类型?如果是其他类型,又 属什么性质? 5.生活习俗。所观察地区人们的生活习俗有什么特点? 从以上的五个调查项目,我们就可以简单归纳我们身边的文化属那一类文化区,当然文化区的划分有不同 的标准,可从最直观、有代表性的意义上考虑。 二、无处不在的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的例子,在前面几节中所列不少,通过这些例子,我们不仅让学生了解历史上的各种文化事物和文化现象是通过何种形式扩散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文化事物和现象空间扩散的观察能力。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文化扩散的媒体日益丰富,并逐渐普及到人们的生活领域中,如我们熟悉的书刊、报纸、广播、电视等。如普通话的扩散、流行服饰的扩散等等。我们身边的文化扩散现象比比皆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现代和当代文化的流行和普及,都离不开文化扩散。 文化扩散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各个文化区在不断吸收其他文化区的文化优势,并将其与地方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的同时,便赋予了地方文化新的生命意义。世界文化就是在不断的趋同和趋异中发展的。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文化扩散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构成了英语这种精神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农民或工人使用某种新的机器,是一种物质文化要素的扩散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社会的发展。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在发展,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扩散这种文化扩散的主要形式,一种情况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提高,文化扩散在时间上、空间上日益变短、变小,一种是文化扩散促进了文化交流,进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教学重点: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理解文化(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方法: 1、通过有关的图片、资料给学生较为直观的知识。 2、从学生具体生活实例,通过其讨论得出结论。 3、以学生自学为主,精讲多练,讲练紧密结合。 四、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出版时间)

生物地理学复习总结

名词解释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存条件:决定生物生长、发育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外界因素。 耐受性定律:生物不仅受生态因子最低量的限制,而且也受生态因子最高量的限制。 生态幅度:自然界中每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都有不同的适应范围(耐受范围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适应:生物体能够因环境的变化形成新的遗传性状而使自己顺应环境。(行为适应,形态适应,生理适应) 趋同进化:又称趋同适应,指生物亲缘关系较远,但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产生了相似的外貌及其他特征。 趋异进化:又称趋异适应,指起源相同或亲缘关系相近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而产生不同的形态结构特征。 光和有效辐射: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辐射中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的那部分光谱能量。 生物学零度: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称为有效温度范围,其下限为发育起点温度,也叫生物学零度。 偏利共生:一方有利,另一方不产生有害影响。 原始合作:对双方都有利,但并非不能分开。 互利共生:对双方都有利,完全相互依赖。 生物群落:指生活在某一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的有规律组合。 多度:某物种在群落中个体数量的多寡。 投影盖度:植物枝叶所覆盖地表的面积。 基部盖度:植物基部所覆盖的面积。 盖度是群落特征的重要指标,它不仅标志了植物所占有的水平空间面积,反映植物的同化面积的大小,还表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频度:群落内某物种在调查范围内的出现的频率。 F=r/R×100% F-频度;r-某物种出现的样地数;R-总样地数 重要值:以综合数值来表示群落中不同种的相对重要性。 重要值=(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显著度)/300 相对密度(%)=(某种的密度/所有种的密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频度/所有种的频度和)×100 相对频度(%)=(某种的显著度/所有种的显著度和)×100 优势种: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数量最多,盖度最大。 建群种:群落中主要层中的优势种类,盖度最大,生物量最大。 伴生种:在群落任何层次中都处于次要地位的种类。 层片是植物群落最基本的结构单位。它包括一个生活型或几个至少相近生活型的植物,在群落占据一定的空间。 层片划分: 一级层片:群落中同种个体的组合。 二级层片:群落中属于同一生活型的不同个体组合。 三级层片:不同生活型的不同种类个体的组合。

自然地理学原理

自然地理学原理(第二版)陈述逑 第一章地理学与自然地理学 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亚历山大·冯·洪堡和卡尔·李特尔 第二章自然地理学的系统方法 正负反馈及案例 系统的反馈 反馈的概念 一个系统的输出反过来作用于输入,从而对系统再输入和系统过程产生影响的机制。 正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促进或放大,进一步偏离初始状态。例如: 湖泊污染-鱼类死亡-湖泊污染加剧;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熵增加剧)。 正反馈过程一般是一种趋势性的变化,具有方向性,它使系统趋于不稳定,产生偏离平均状态的涨落,是导致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原因。 负反馈 回返信息使系统输入或过程原因在原来变化方向上得到抑制或缩小,趋向回到初始状态。例如:野兔-狐狸种群变化过程,产草量-放牧量的变化过程。 负反馈过程通常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变化,具有循环性,它使系统趋于稳定或动态平衡,是产生系统动态自稳定的原因。 正、负反馈的关系 相辅相成:正反馈过程中包含和孕育着负反馈过程,负反馈过程中也包含和孕育着正反馈过程。如:冰雪覆盖-反射率-气温过程,气温-云量-地面接收太阳辐射过程。 相互转化:稳态-动态稳定-突变-新稳态;如:冰期-间冰期的交替,坡地形态变化,河道洪水泛滥等。 第三章地球系统的能量收支 太阳常数 太阳常数:当地球处于日地平均距离处,在大气圈热成层顶,与辐射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单位面积在单位时间内所接受的太阳辐射。 量值:1367 W·m-2(1969-1980年),标准差1.6 W·m-2,最大偏差±7 W·m-2。 试用5800K的黑体辐射来估算太阳常数,并对比所对应的峰值波长,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1.496*1011m,太阳半径为6.96*108m,斯蒂芬–玻尔兹曼常数为5.6697*10-8(W/m2/K4)。解:依题知 根据黑体辐射定律,应用斯蒂芬–玻尔兹曼公式: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总学时,讲授与讨论学时,讲座学时、实验学时,实习天 一、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系统地理学、历史生物地理学等涉及植物相和动物相的分布,即生物的区系分布及生物生态地理学这两大分支。此外根据作为对象的生物群来划分,有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昆虫地理学等在千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目的与任务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种,占总种数的。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出的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种,约为其总数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种之多,紫茎泽兰( )、薇甘菊( )、空心莲子草( )、互花米草( )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再者,中国是为世界提供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必需品大都来源于植物资源,中国为全球社会提供了青稞、黄豆、赤豆、芥菜、杏、桃、桔、芝麻、茶等一系列重要的食物及其它植物遗传资源;同时,中国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进入世纪以来,生物品种的国际登录(注册)、物种标识、基因注册已经成为国际抢夺生物资源的潮流,这方面亟待引起国家在战略上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国际上在生物多样性研究、物种保护与利用等领域已取得大量成果,但我国这方面还比较薄弱,是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世纪将是生物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克隆”生物技术已引起全人类的关注与轰动,因此,开设《生物地理学》这一传统学科的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文化地理学》读后感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知道了当代的地理学的文化倾向,对它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本书讲诉了文化地理学从地理的角度的角度研究文化,着重研究文化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起作用的,并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可定位的具体现象。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没能太细致品读这本书,只是把这本书通读了几遍,能大概了解其中的能容,对其有些比较浅显的读后感。 我从中得知了文化是怎样塑造日常空间的?也从中得知了“地图”的新概念,知道了人们对“地图”绘制方法有了新的审视。这本书论述了精神与文化,人的实践活动与地域以及各种文化与地理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书中的出了不止一个答案,而是提供了许多的不同的实例以及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标准的答案出现,与世界多元化是有莫大的的联系的,熟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水土造就不同的种族么,当代的经济也影响着文化和地理。 当我看到了这个书的名字时,以为只和文化和地里有关,当我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一门科学,而后的结构主义者的批评,大体上来说是针对关注社会模式是如何运转的。从这本书中也得知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围必须超出高雅文化的范畴,它不仅研究西方的生后方式,也研究了边远民族的生后方式。人们利用空间的方式研究民族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 文章中还提到了地理景观,,认为众多地理景观的形成过程表现了当前社会的意识形态,而社会意识形态又也通过各种不同的景观得意保存和发展下来。它也反映了一种社会的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信仰,实践和技术,地理景观就像文化一样,是这些因素的集中体现。而且地理景观本身向我们阐明为什么一个国家要建立在当下这个特有的模式下,而这个模式又是如何作用于地理景观,并使地理景观如此和谐的表现在人们面前,并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这本书也谈到了如何用“历史重写本的思想”来诠释了这种地理景观。他完美地将不同时期地理景观的发展于文化的空间融合起来。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答案

? 《现代自然地理学》期末考试 新
一、 单选题(题数:50,共 50.0 分)
1
地球上淡水的总量占所有水资源的()。
1.0 分
? A、
9.931%
? B、
4.458%
? C、
2.762%
? D、
1.336%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2
地壳最后的地区是哪儿?
1.0 分

? A、
平原
? B、
盆地
? C、
高原
? D、
海洋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3
地球表层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来自于地球的什么系统?
1.0 分
? A、
地热系统
? B、

地表系统
? C、
生物系统
? D、
生态系统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4
以下不是冰缘地貌的是:
1.0 分
? A、
石河
? B、
冰丘
? C、
冰山
? D、

石海
正确答案: C 我的答案:C
5
大气上升运动的主要方式不包括()
1.0 分
? A、
热力对流
? B、
动力抬升
? C、
大气波动
? D、
蒸发
正确答案: D 我的答案:D
6
海陆分布的变化会通过以下哪种变化影响全球与区域气候?
1.0 分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生物地理学》研究生课程大纲 BIOGEOGRAPHY 总学时32,讲授与讨论26学时,讲座2学时、实验4学时,实习2天 一、课程简介 1 课程性质 生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生物、生物群落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的物种组成、群落特征及其与自然地理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包括:生物区系地理学、生物 变万化的气球环境中不断发生的新物种形成(specification)、分化和最终灭绝是生物地理格局背后的根本过程。由突变、基本漂变、基因流和自然选择引起的基因库的变化导致新的物种和亚种的形成。在适应当地环境的过程中,一些物种形成了渐变群——物种某些特征出现地理变异。物种形成的机理是复杂的而且存在很多争论。 物种的形成、扩散、存在方式、分化、灭绝等,与地球地理因子密切相关,地球的地史演化改变着物种的这一规律,如气候改变、海平面改变、小行星影响以及其它灾难性事件等。 因而,《生物地理学题》作为生物学、地理学、生态学的交叉学科,成为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自然保护区学、保护生态学等学科的重要选修课。 2 目的与任务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居世界第八位,北半球是第一位。中国气候条件与地貌类型的复杂性,形成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高等植物达3万余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处于世界第三位,其中200余属植物为中国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珙桐、金钱松、钟萼木、杜仲等,均为孓遗物种。同时,中国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高等植物中濒危种高达4000-5000种,占总种数的15-20%。在“濒危野生动物种国际贸易公约(IUCN)”列出的640个世界性濒危物种中,中国就占156种,约为其总数的1/4,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另外,中国现在又是生物入侵种类日益增加的国家之一,我国目前已知的外来入侵植物达380种之多,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等外来植物的入侵已经对我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生物入侵已经给我国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危害,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损失,外来种的危害和检疫已经引起我国海关、农林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外来生物入侵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再者,中国是为世界提供植物资源最多的国家之一,人类的衣食住、行乐医等必需品大都来源于植物资源,中国为全球社会提供了青稞、

文化地理学复习题

文化地理学课后思考题 1.何为文化特质?判断下面几组名词中那些是文化特质。宗教与道教;语言与汉语;收入分配制度与按劳分配;交通工具与火车。 2.文化结构包括哪些?根据身边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层中列举数种文化特质。 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两个主要方向是什么? 4.文化地理学概念?文化地理学研究课题(内容)有哪些? 5.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6.试述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7.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8.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9.地名的概念?地名的主要性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10.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11.文学有何地域差异?文学和地理环境有何关系? 12.什么是文化生态学? 13. 举例论述自然环境在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印记(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4.形形色色的自然观主要可以归纳为哪几类? 15.什么是文化转型?引致文化转型的因素有哪些? 16.文化转型与生态承载间有何关系?

17.何为文化特质?何为文化综合体? 18.何为文化源地?文化源地有哪些种? 19.举例说明影响人口分布的地理因素。 20.关于文明产生的地理条件有几种学说? 21.比较文化扩散和文化传播的异同。 22.文化扩散有几类?每类又分几种? 23.文化传播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24.何为刺激扩散?请举出身边的三个例子。 25. 简述文化传播的规律。 26.什么是文化区?文化区的类型包括哪几种? 27.世界和中国的主要的文化区有哪些? 28.文化整合的概念及文化地理学中的意义何在? 29.什么是文化景观? 30.如何区分物质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景观? 31.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有哪些? 32.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33.文化景观的野外考察有何重要意义?

考试试卷1及答案现代自然地理学

课程导航 离开 刷新 关于本课程 第一章:自然地理学与人类环境 第二章:地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三章:地球表层环境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四章:岩石圈与地球表层结构和轮廓 第五章:大气圈与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章:水圈与水平衡 第七章:生物圈与生态系统 第八章:大气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九章:水圈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章: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 第十一章: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的相互作用 第十二章:生物圈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的相互作用 第十三章: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 相互作用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十四章:地表环境评估与区划 第十五章:地表环境预测 第十六章:地表环境的规划与管理 第十七章:地表环境的优化调控 第一节: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学问题 第二节: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与意义 第三节:自然地理学的性质 第四节:自然地理学与地球表层系统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地外系统对地表环境的影响 第三节:地内系统对地表系统的影响 第一节: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 第二节:地球表层环境(系统)的结构 第三节:地球表层系统的功能 第四节:人类与地球表层环境 第一节:岩石圈的组成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 第三节:岩石圈的运动 第四节:固体地球表面的结构与轮廓 第五节:构造地貌

第六节:岩石圈与人类 第一节: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第二节:大气运动 第三节:物质输移 第四节:能量传输 第五节:气候分异规律 第六节:大气与人类 第一节:水圈的组成 第二节:水圈的结构 第三节:水圈的演化 第四节:水的运动 第五节:水分平衡 第六节:水圈与人类 第一节:生物圈的组成 第二节:生物圈的结构 第三节:生物圈的形成与演化 第四节:生态系统 第五节:人与生物圈 第一节:岩石风化与气候 第二节:岩石圈变动与气候 第三节:地貌与气候 第四节:沙尘暴与黄土沉积 第一节:岩石与水 第二节:岩石圈的结构与流域性质和水系发育 第三节:水的分布、负荷均衡与岩石圈的形变 第四节:构造-侵蚀-地貌循环 第五节:流水作用与流水地貌 第六节:海岸线与海岸带 第七节:海啸、泥石流、崩岸、滑坡-水、岩相互作用的实例第八节:河口地貌 第一节:水汽与天气 第二节:水与气候 第三节:大气环流与水的循环 第四节:海气相互作用 第一节:气候-海面-冰川-均衡 第二节:气候-水的分布-地球自转速度-构造运动或形变第三节:构造运动-大气环流-水份循环 第四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冰川、冰缘地貌第五节: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相互作用与黄土地貌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A cta Zoo taxonom ica S in ica,35(1):158-164(Jan.,2010)动物分类学报 I SSN 10002073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830017)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900133),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领域前沿项目(KSC X 32I O Z 20612),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N SFC 2J 0630964/J 0109)和中国科学院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O 529YX 5105)项目资助. 3通讯作者,E 2m ail:q iaogx @ioz .ac .cn 收稿日期:2009210219,修订日期:2009211217. 158 生物地理学的新认识及其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黄晓磊 乔格侠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动物进化与系统学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摘 要 近年来,众多分子证据和古生物学证据的出现促进了对生物地理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如,扩散和隔离)的理解,并达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1)扩散和隔离都是解释生物地理学格局的重要假说,并可能同时影响了生物的分布格局;2)历史生物地理学和生态生物地理学不是截然割裂的,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从不同层次上理解生物地理和生物多样性格局;3)不同的生物地理学研究方法应相互补充以揭示复杂的生物地理过程。学科思想的演变也使得生物地理学研究内容发生变化,本文还综述了当今生物地理学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并重点论述了生物地理学方法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关键词 生物地理学,生物多样性,扩散,隔离,全球变化.中图分类号 Q 958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 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N elson and P latn ick,1984;Ebach and H um p h ries,2003);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M ac A rthu r and W ilson,1967;W h ittaker,1998);3)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C ro izat,1964;B riggs,1987),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clad istic b iogeograp hy )(H um p h ries and Pa ren ti ,1986);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coa lescen t theo ry )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p hy logeograp hy )(由于中文翻译的差异,也被称为谱系地理学或谱系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A v ise et al .,1987)。这些时期生物地理学不同领域的发展,前人已有较多的总结(陈宜瑜和刘焕章,1995;A v ise,2000,2009;Posadas et al .,2006;B riggs,2007)。 近年来,随着众多分子证据和古生物学证据的积累,有关扩散和隔离的争论有了新的进展,扩散在生物地理格局演化中的作用被重新认识(扩散的 “反革命” )。同时,生物地理学不同领域的发展促进了笔者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并达成较为一致的认识。出于对当今生物地理学发展状况进行梳理 的考虑,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扩散对生物地理格局演化作用的重要证据,就生物地理学领域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当今生物地理学所关注的科学问题;同时,鉴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的重要意义,本文还对生物地理学方法在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期望对将来的研究有所启示。1 扩散的“反革命”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扩散一直是解释历史生物 地理格局的首选。随着分支生物地理学综合了分支系统学和板块构造学说的思想而兴起,相关的研究迅速成为历史生物地理学研究的主流,隔离也成为解释生物地理学格局的首要选择(H um p h ries and Pa ren ti ,1986;B riggs,2007)。分支生物地理学家认为只有隔离导致的生物地理格局是可检验的(不同类群的一致性),而扩散是随机过程且在不同类群发生的情况不同,因此是不可检验的。 从逻辑上来说,分支生物地理学理论和研究框架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1,过分关注于间断分布格局及寻找地区一致性关系,使其并不能适用于现实中所有的分布格局(如发生在特定类群的事件导致的非一致性格局),某些分布格局并不适合用分支生物地理学方法进行研究(Knapp,2005;B riggs,2007);第2,如同分支生物地理学批判扩散生物地理学将扩散作为先验性假定(a p rio ri assum p tion )

文化地理学

当前位置:北京文艺网>> 文学>> 文学研究>> 浏览文章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视角2014-2-24 14:41:59 来源:中国作家网我要评论我要投稿0作者:刘金祥 文化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分支和文化学的重要维度,是研究人类文化空间组合和人类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承、流布等方面与地理环境内在关系的学科,其主旨在于探讨各国家各地区各民族人类社会的文化定型活动,以及这些文化定型活动在改变人文环境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一些论者将文化地理学引入文艺批评的视域,发掘和解读文艺作品的文化地理意蕴,提升了文艺批评的品位和层次。鉴于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尚处于不自觉状态,笔者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梳理和解析。 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发轫于文化社会学与现代文化地理学的交汇与融和。文化社会学强调社会环境,包括历史、人文、宗教、风俗、法律、民族性格、时代精神等因素对文学艺术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影响,这就决定了文艺批评必须从社会环境角度对文艺作品进行观照和审视。文化地理学研究人类地理观念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意识形态因素,关注地理观念对于文艺叙述在审美世界里所涵育的新的地理空间形式,它与文学艺术对地理环境及其生活于其中的民族的认识和表达,在本质上迥然有别,因为文学艺术是叙述者经过所在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等中间环节加以实现和体现的。文艺批评既包含一定的思想内涵,同时又带有评论者的价值判断,而发掘思想内涵和建构价值判断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文化地理学方法的支持和引导,换言之,文艺批评只有准确揭示一定历史条件下文艺作品对地理环境的状绘和摹写,以及这种状绘和摹写所形成的审美个性和审美风格,才能深透地袒露蕴含其中的意识形态意蕴。所以,文艺批评的文化地理学方法,不仅能够扩展人类审美的地理空间,而且能够彰显社会发展的人文风貌。 把握和处理好文学艺术创作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文艺创作的品质,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文艺批评方法的生成。西方早期的文艺理论家既把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作为阐释内容,也把文学艺术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纳入论述范畴,并将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融为一体加以考察言说。18世纪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科在其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就把对诗歌起源的探究放在远古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之中。法国斯达尔夫人在其《从文学与社会制度的关系论文学》中,从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等社会因素层面打量文学艺术,并阐述了文学对宗教、社会风俗和法律的反作用,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她对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的影响表现出浓厚兴趣,指出西欧南方文学与北方文学的差异与地理要素似乎密不可分。19世纪欧洲文化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从客观唯心主义“理念”论出发研究环境与文学艺术形成的内在肌理,他把文学艺术看作是“绝对理念”的演化形式,认为文学艺术是时代、环境、民族观念的综合体现,其中的环境既包括社会环境也包括自然环境。法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最早系统地提出了地理环境对文学艺术本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论断,是西方较早从地理环境视角诠释文学艺术起源和创作的重要哲学家之一。19世纪法国历史学家和文艺批评家泰纳,在吸纳孟德斯鸠德的文学地理学方法、斯达尔夫人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和黑格尔的“理念论”的前提下,提出了种族、环境和时代是文学艺术本质的三个决定性元素。在这里,尽管泰纳所讲的“环境”仍然是指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但与斯达尔夫人等文学社会学家不同的是,泰纳鲜明地指出,“居住在寒冷潮湿地理环境下的民族,受环境困扰生成忧郁性格,倾向于狂醉、贪食,渴望战斗流血的生活;而居住在地理环境美丽的海岸的民族,则向往航海和商业,偏爱社会的事物、雄辩术、科学发明、艺术等”,更加注重强调自然环境对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岛屿生物地理学与保护物种多样性浅谈 赵江晨 (北京农学院,生物工程142班,201020142031) 摘要: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 人类活动强度加剧, 全球的生物多样性丧失正在以空前的速度迅速增加。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经引起了全球广泛的关注, 但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趋势仍在加剧。如何有效地保护地球上现存的生物多样性便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于是生物地理学与物种多样性的保护也建立起了联系,本文通过对生物地理学保护物种多样性方法入手,重点谈论了岛屿生物地理学对物种多样性的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物地理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物种多样性,物种保护 从达尔文时代起到20世纪末,生物地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代表时期:1) 19世纪后半叶起,起源中心和扩散用于解释生物分布;2)20世纪60年代起,随着生态学具备了成熟的理论体系,岛屿生物地理学发展起来;3) 同样在20世纪60~70年代,随着板块构造学说和分支系统学理论的发展,隔离思想出现并促进泛生物地理学和隔离分化生物地理学的发展,后者后来被称为分支生物地理学; 4)20世纪80年代末,在线粒体标记应用和溯祖理论的基础上,系统发生生物地理学兴起并迅速发展。 (一)生物多样性问题: 生物地理学主要关注生物多样性格局及其历史成因。关注的科学问题包括以下方面。1) 物种多样性格局,利用生物地理学在空间格局分析上的优势研究多样性格局,包括大空间尺度及全球多样性梯度;2) 遗传多样性的空间格局,包括遗传多样性的地理格局、格局的历史成因、揭示隐存多样性等;3) 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历史机制,关注地质运动、生境保守性、灭绝事件等历史事件对大尺度多样性格局的影响。以下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保护措施: 1、就地保护 就地保护是将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就地保护的最有效途径。 2、迁地保护 迁地保护是为一些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把因生存条件不复存在, 物种数量极少或难以找到配偶等原因,造成生存和繁衍受到严重威胁的物种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殖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 3、建立基因库 英国曾斥巨资建立“千年种子库”,自1997 年启动以来,已实现了保存全部的英国植物物种和全球10% 的植物物种的目标。我国也有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共建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被列入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于2005 年动工建设,2009 年11 月通过了国家验收。“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建成,对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工作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因为,如果在某个物种灭绝以前,能把它的种子(基因)保存下来,那么就有希望对生物多样性进行安全的复制。 (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 2.1岛屿生物地理学理 很久以前人们就意识到岛屿的面积与物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对应关系,但是本世纪60 年代以前在岛屿生物地理学中基本上没有定量的理论。MacArchur 和Wilson[的岛屿生物地

考试试卷4及答案_现代自然地理学

《现代自然地理学》考试试卷四 分析题(每题10分,共计100分)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2、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理。 3、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4、试述植被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说明其成因。 5、试述地表热量的输移方向与方式。 6、从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论述,河流地貌、海岸地貌、风沙地貌、冰川地貌、黄土地貌和喀斯特地貌的成因。 7、假如一个地区的构造主压应力为南北向,那么请画出该区的应力椭球体,并说明这个地区的断裂构造体系(几组断裂的性质与方向)。 8、试述水圈与大气圈相互作用的途径。 9、试述太阳辐射能、地热能和地球自转动能对地表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10、假如黄赤夹角由目前的23o27' 变为0o,那么地表的环境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现代自然地理学]试卷四答案 卷4套答案要点 1、中国在综合自然区划上划分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寒区和东部季风区,试述这三大自然区的成因及其联系。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引致和加强了东亚季风,形成了水热同季的中国东部季风区;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青藏地区变成海拔高度大、气候严寒的环境;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中国西北地区盛行下沉气流,气候干燥,并且由于高原的阻挡作用,来自印度洋的水汽难以到达西北内陆地区,从而形成了西北干旱区。总之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的格局,中国的地带性规律受到干扰与破坏,而非地带性明显增强,由原来的以热带湿润带、副热带干燥带和温带湿润带为标志的纬向地带性分明的环境格局,变为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区为标志的三区分异的环境格局。(热力作用、动力作用) 2、世界的火山分布有什么样的规律,为什么? 世界火山有三个集中分布的地带:环太平洋火山带、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带和大洋中脊火山带,他们都分布在板块边缘(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美洲板块的接触地带,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接触地带,以及洋底新生地带(也是扩张性板块接触边缘地带))。这是因为在板块边缘地区,构造活动强烈的缘故。 3、试述季风与海陆风的成因机制。

文化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论述题(10*10=100) 1:试论述生产文化的地域性 2:怎样理解生活文化的地域性 3:影响物质文化地域性的因素有哪些? 4:怎样理解语言与地理、社会环境的关系? 5:地名的主要性能(性质和职能)是什么?地名景观的种类有哪几种? 6:宗教与地理环境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7:你对文学的地域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有怎样的理解? 8:文化生态学: 9:怎样理解文化发展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 10:应用文化生态学研究文化地理学问题应注意些什么(简答) 1:(1)农业文化具有地域性,世界农业文化文化区的存在就是农业文化区域性的充分表现。根据其鲜明的地域特点,分布上可分为热带雨林农业文化区、草原农业文化区、干旱沙漠农业区文化区等8大农业文化区。(2)工业产业文化的地域性,一般遵循工业产业分布的特点和区域差异。由于不同的工业生产的所要 求的各类要素的配置不一样,所以工业产业就形成了明显的的地区差异。此外,特定时期的国家政策也会对工业生产的布局带来影响。 2:主要可以分为衣、食、住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服饰文化:在衣着方式、制衣布料、服饰色彩、服装形态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域性。如制衣布料,因其衣料资源的分布差异,早期的地区差异明显:中国广泛使用丝绸,南亚多用黄麻,靠近北极都用兽毛衣料。

(2)饮食文化:在食物原料、烹饪等方面,区域间都出现了差异。因各地食材不同,人们口味不一,形成了“南甜北咸”的八大菜系。 (3)居住文化:区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建筑材料和居住形式。因地域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不用,就形成了口袋房、四合院、洞穴式、干栏式等风格形式的建筑。 3:(1)自然因素: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气候通过对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而形成与各地气候条件相符的物质文化;地形和水文因素对于生产和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而地质和生物对居住文化、交通运输、饮食结构都有一定影响。 (2)社会、人文因素:首先经济条件决定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发展的水平和方向,其变化还影响着居住文化;再者民族文化与宗教信仰对信仰宗教的民族的物质文化有重要影响;其次文化交流、民族交往可以使个民族、各地区的物质文化相互交融和吸纳。 4:语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以及分布格局等于地理环境及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环境与语言的产生:首先语言中的词汇受环境的影响的最大、最直接;其次,环境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地理环境的不同造成人心理上、生理上的差异,从而引起人语音、声调以及表达感情方式的不尽相同;环境还对语言的语法产生有影响,环境塑造出的民族心态会在语法上体现。 (2)环境对语言插播、演进的影响:语言自身的发展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变化的影响。自然环境条件的差异往往会促进或阻碍语言的传播,从未形成了方言;而人文环境的对语言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区域、移民、国家政策及经济水平等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强烈影响。行政区域的划分和建制往往对语言的传播扩散骑着决定性作用。国家的方针则往往通过影响移民来影响语言的扩散。 5:地名的主要性能是:社会性、历史性、文物性、指位性、地域性、稳定性、可变性和衍生性。地名景观的种类:山水地名(赤峰、华山)、示位地名(山南水北为阳,衡阳)、寄意地名(西安、宝鸡)、特产地名(盐城)、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