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它是一种自然发生并且不可

避免的语言现象。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不断与周围进行交流。如果交际者之间因反对对方的观点或行为而产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

通过语言交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话语冲突。话语冲突即冲突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体现(冉永平,2010)。交际中的冲突常常会威胁到交际另

一方的面子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不仅可以

缓解人际间的矛盾,促进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

出贡献。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在国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并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rimshaw,1990;Dorril,1997;Kakava,2001)。而

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足,并

且研究的角度主要从会话分析和语用学(赵英玲,2004;冉永平,2010),而将会话分析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会话分析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中美情景喜剧中

的冲突性话语。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和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

文采用会话分析理论系统地分析冲突性话语在起始,激化和结束阶段

中的冲突模式,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各个阶段的冲突模式在

这两部情景喜剧中分布的异同点,并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Hofestede,1991)解释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两部情景喜剧中的冲突性话语,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在冲突起始阶段,中国人

和美国人都常使用的冲突模式是“提出要求-反对要求”和“提出问题-反对”,而且最不常使用的模式是“命令-拒绝”。同时,与中国人相比,美国人使用“命令-拒绝”模式的频度更高。2.在冲突激化阶段,中国人和美国人都倾向使用的冲突模式有“解释”,“各自发表见解”,和“反问”。中国人最不常使用的两个冲突模式是“直接对抗”和“不服从”,并且“重复”模式并未出现;而美国人最不常使用的冲突模式为“直接对抗”和“重复”。3.在冲突结束阶段,中国人和美国人常见的冲突模式有“让步”,“退出”和“妥协”。中国人最不常使用的冲突模式为“僵局”,且“幽默”模式并未出现;而美国人最不常使用的冲突模式为“第三方干涉”和“幽默”。4.在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解释两部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模式异同点方面,中国社会中集体主义体现更为明显,权力距离大,更倾向于不确定规避,具有长期性导向,因而中国人说话方式更加间接,并且注重冲突的规避;而美国社会更偏向个人主义,强调独立化,权力距离小,不确定规避较少,因而更容易发生冲突,并且冲突趋于激烈化。同时,中国社会和美国社会都偏向男性气质,因而在冲突的模式中也表现出了一系列相同点。本研究通过实例首先再次证明了语轮转换,毗邻语对和优选结构三者相结合的会话分析理论在分析冲突性话语中的可行性;其次论证了情景喜剧中也不乏冲突性话语;再次论证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在解释中西方文化差异方面的重大意义。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本文希望人们能够更好的理解冲突性话语这一语言现象,从而促进人际和谐,并能对跨文化交际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策略。本研究主要分为六个章节。第一章

为引言,主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框架;第二章为文献回顾,解释了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分类以及国内外的研究情况;第三章为理论框架,主要描述了本文的两个理论依据—会话分析理论和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第四章为数据分析,主要包括本文的研究问题,两部情景喜剧的简介,以及实验分析的步骤和方法;第五章为分析结果与讨论部分,主要包括各个冲突模式在《爱情公寓》和《老友记》这两部情景喜剧中分布的异同点;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主要总结了本研究的结果,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研究的意见和建议。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浅析批评性话语分析 摘要:话语是社会和文化的构成要素,与其相互影响,相互包含。话语分析,既是其三者相互作用影响下的产物。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本文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批评性话语分析,既概念、理论渊源、分析原则及主要方法。其中主要方法包括:系统功能语法分析、语篇体裁交织性分析和话语历史背景分析。这三种方法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它们使批评性话语分析成为传统的社会和文化分析的重要补充,使其变为一种社会行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分析原则;方法 1.引言 1.1什么是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简称CDA,也叫做批评语言学( critical linguist ics),旨在通过分析语言特征及其生成的社会文化背景挖掘隐含于语言中的意识形态, 进而揭露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批评性话语分析诞生于20世纪70 年代,英国语言学家Fowler 等在《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中首次提出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 揭开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的序幕。 批评性话语分析被认为是批评语言学最有影响的一个分析,它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和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不同学者对批评话语分析的诠释不尽相同。Van Dijk认为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动力和兴趣来自于紧迫的社会问题,他希望通过分析更好地理解这些问题。批评话语分析不仅关注社会不公正、不平等、权势,更意在揭露在这些不公正、不平等和权势的构建和维护过程中话语所起的微妙作用。Fairclough 认为“批评”的意思就是要揭示人们所不清楚的某些关系,比如语言、权势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Lazar 把批评话语分析理解为对已经“自然化”的事物“去神秘化”的过程。Cameron指出这种自然化往往是服务于特定利益而违背了他人的利益。批评性话语分析家认为话语是影响人们思想和实践的强有力方式, 因而有必要通过详细分析揭示其中的权势关系。 在语言学上,批评性话语分析吸收了美国人类学家Sapir & Whorf关于语言和思维关系的假说(语言相对论和语言决定论)以及Halliday系统功能语言学(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的理论, 主张人们在使用语言时所选择的语言形式是由其实现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选择即意义),而CDA正是主张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试图使人们意识到以前所没意识到的语言和社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 Fairclough提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三大论点:(1)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social practice),它是社会秩序的一种永恒的介入力量,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通过再现意识形态来操作、影响社会过程。(2) 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权力关系之间是一种互为影响的关系。(3) 语言的使用可以促使话语的改变和社会的变革。Fairclough 承认批评性话语分析并非“毫无激情而纯客观的”社会科学,批评性话语分析家都是带着激情和强烈的责任感而投入工作的。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独特之处就是它帮助被统治和被压迫群体反对统治者。它公开表明自己的动机是为被压迫群体谋求解放。这并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缺少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不意味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学术标准低或方法不严谨。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比较

中美电视剧的差异对比 我将在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对比 1.production 2.broadcast 3.investment & ratings 4.Culture 5.adversting 6.types 一.Production剧集制作 (1)周期circle: 对于美国电视剧而言,“季”(season)这个概念是一个最大的特点。具体来 说,从9月中旬到第二年的4月下旬大约30多周的时间就叫“季”。不过一般 在接近年底的时候,有些电视剧会因为圣诞节或者棒球职业联赛等原因停 播一段时间,也可以称作冬歇期。一般来说,美国周播电视剧的制作周 期,实拍周期是八天,播出周期是七天。 中国的电视剧拍摄则实行的预审备案制度(standards and practices),编剧 写好剧本后,由制片方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和表述 剧目主题思想、主要人物、时代背景、故事情节等内容的故事大纲,到省 广电局(厅)申报电视剧题材规划立项。待取得批文后,才能成立剧组, 开始拍摄,最后进行后期制作和发行。电视剧的主要购买者是各地方电视台, 电视台买到优秀的电视剧后会立刻安排,以争抢收视份额。 (2)编剧Screenwriter 地位: 在美剧中,采取的是“编剧为王”的策略,美国很多编剧兼当制片人或者助理制片人,掌握分配权,如果片子盈利以后,尤其一些很好的片子盈利空间很大,在美国编剧能分享盈利成果,而在中国,中国编剧不掌握分配权。 工作方式:任何一部美剧后面都有一个编剧团队,而在中国编剧基本上是“单干”,这让美国同行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编剧素质:目前,美国编剧一般会先写好剧本的前面部分,然后剧组才开机,后面的部分则是根据拍摄进度边拍边写。而这个过程才是整个制作的最重要环节,编剧们会不断拿出自己已经写好的部分和观众座谈或者发到网上,及时得到改进意见。 而目前中国大陆的编剧一般有两种出身:一种是电影学院或者戏剧学院编剧专业毕业的专业编剧,另一种就是作家。前者因为缺少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生阅历以及艺术磨砺,难以肩负重任。后者,尤其是改编自己文学作品的作家都普遍有着同一种心理,认为文学创作才是自己的最爱,而影视剧的创作只是一个副业,甚至是为了谋生而不得已为之。 剧本创作:美剧通常表达人情美,生活美,英雄美。始终表达着“真善美”。并且非常懂得如何充分的给角色上色,使其性格丰富,有血有肉。剧中没有完全的坏人,也没有完全的好人。 而国内的影视剧,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对于正面的角色性格特点基本是“高、大、全”,反面角色也缺乏设计,不能很好的从观看者的角度入手,只有当我们能够从正面角色中看到缺憾,从反面角色的悲剧命运中看出更深邃的根源时,这样的艺术作品才能够流传久远。二。Broadcast播出方式 美国电视剧一般而言一周播出一集,而且除了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一遍之外,近期将不再安排重播,这也就使得观众一旦观看上某个美剧之后,就不愿轻易放弃,所以每“季”一开

中美情景喜剧中人物塑造手法的比较

?10 ? 自从1994年《我爱我家》登陆电视荧屏,中国的情景喜剧已经经历了十八载的寒来暑往。在这十八年中,随着一部部优秀作品的出现,中国的情景喜剧正逐步发展,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相比较于情景喜剧的鼻祖美国的创作来说,我国的情景喜剧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本文意在通过情景喜剧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构件:人物塑造手法,在比较中探讨中美情景喜剧创作中艺术品性的异同,希望以此促进中国情景喜剧的进一步发展。 一、欢笑总有相似处:一脉相承的“扁平人物” 正如米克?鲍斯在《只有当我开怀大笑时》中提到的那样,“这种人物的性格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结构”①,情景喜剧中的人物往往具有一种“坚定不移”的性格,他们在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中被称作“扁平人物”。这些人物有两个优点,一是容易辨认,二是容易记忆。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美国《辛菲尔德》中的克莱默,还是中国《我爱我家》中的老傅,都有一个共同之处:其性格呈单一性且一成不变,这些剧中人物日复一日的用自己性格中的某些弱点产生喜剧效应,给大家带来欢笑,这样的情形不断重复,使得观众能轻而易举的认出他们。这和情境喜剧其独特的审美目的相关联,情景喜剧要求在演出的较短时间内引人发笑,这与小说、戏剧、电影及电视等艺术形式要求用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和丰富求变的人物性格来吸引观众是迥然不同的。正因为“扁平人物”具有鲜明的表现力和独特的形式美,所以中美情景喜剧在塑造人物时大都采取了这一类型化的艺术手法。 在“扁平人物”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其性格中与众不同的一面被不断强化。美国情景喜剧《我爱露西》当中的露西单纯且幼稚,她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总异想天开,想做大明星。在每一集中露西都是雄心勃勃的要实现自己的明星计划,或是应聘当舞蹈演员,或是参演丈夫里奇的电影。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的老傅是个有着强烈优越感的老干部形象,他年轻时参加革命,在领导的岗位上工作了大半生,现在赋闲在家,在剧中喜欢讲革命道理、小题大做、上纲上线,这是带有某一类人的特征的。 除了人物内在的性格外,其外在的形体、声音等特征也是情景喜剧中塑造扁平人物的有效艺术方式。在《辛菲尔德》中出现的四个好朋友从外貌上来看各具特点:主角辛菲尔德虽相貌一般,但神情傲慢,说话总是一板一眼,克莱默身材瘦高、行为古怪,不请自来,乔治是纽约扬基队的忠实粉丝,矮胖结实、常常歇斯底里,艾琳则美丽率直、伶牙俐齿,说话爱吐舌头。我国第一部军旅题材的情景喜剧《炊事班的故事》中六位战友则充分显示了“五湖四海来当兵”的特点。一口广东普通话的洪班长白胖,山东口音非常重的老高瘦高,乡音未改的河南小毛矮小伶俐,同样来自东北的三个人也是特征明显:大周黑壮,帅胡白净,小姜憨实。他们还都有自己的口头禅,洪班长的“我怎么这么聪明”,老高的“俺的亲娘哎”,小毛的“苍天啊……”,大周的“注意素质,注意素质”,帅胡的“诗在民间啊”,小姜的“班长我听你的”,此外还有陕西的闫护士长、闽南的小姚、四川的小张……这些各具形体特色的人物一方面便于观众对于他们的区分,另一方面他们的高矮胖瘦、五音杂陈使得剧情还没有展开,人物本身的喜剧效果就早已显现了。 二、笑的深度:中美情景喜剧中对人性挖掘的差异 诚然,情景喜剧在塑造人物时依据自身的艺术特质大多选择了扁平人物,但是扁平化的人物同样应该会思考、能行动,有生气、有个性,这样具有丰富性和复杂性的人物才是鲜活的、可信的。正如黑格尔在其巨著《美学》中曾谈到性格的刻画时所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满的有生气的人,而不是某种孤立的性格特征的寓言式的抽象品。”②因此扁平人物一样可以被赋予人性的深度,他们面对抉择时也会表现出人性的挣扎与纠葛。就剧中人物所表现出的人性深度来说,中美情景喜剧在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 中国情景喜剧中的人物更多的是一种脸谱化的人物,在他们身上缺乏真实可信的个性魅力。如《我爱我家》中的老傅,《闲人马大姐》中的马大姐等等。如《我爱我家》中第56集“重塑自我”中和平要整容,老傅开始坚决反对,但是经过一番劝导,古板的老傅也去美了容,带起了假发套,甚至还跳起了舞。这一场景确实让人觉得好笑,但这样的“笑”是以破坏人物形象的一贯性为代价换来的。 我国情景喜剧人物形象在塑造中人性深度不够有多种 中美情景喜剧中人物塑造手法的比较 任朝科 摘要:中国的情景喜剧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和先行者美国的情景喜剧创作比较,我们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本文从人物类型、对人性的挖掘、情感表现的差异三个方面对中美两国情景喜剧创作中人物的塑造手法进行了比较,以期促进中国情景喜剧的发展。 关键词:情景喜剧;扁平人物;人性深度;情感表现 戏剧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评述 常丽娟 摘 要:批评性话语分析是最近20年来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它主要揭示语篇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本文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起源、理论发展、研究的原则、内容及所取得的成就和新动态等方面加以概括, 预示了批评性话语分析发展的新动态。 关键词: 批评性话语分析;语言学;概述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含义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 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是一门旨在研究和解释社会问题的跨学科语言研究。其所涉及的社会科学领域包括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等,具有极强的实践导向作用。批评语言学不同于传统语言学的语篇分析,传统语言学忽略了语篇的社会属性,而批评语言学则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是社会过程的介入力量。语言不单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语篇本身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语篇如何产生这种意义的过程感兴趣。在国外,批判性话语分析正在迅速发展,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有关专著增多,国际性的刊物和地区性的合作项目出现。相比较而言,国内批判性话语分析起步较晚,但已开始引起语言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批评语言学引起 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重视,研究人员逐渐增多,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帮助人们更多地了解批评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和研究前景,从而更好地进行针对性研究,本文拟对批评性话语分析进行评述。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综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法国、德国的几位反主流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家,如 M.Fourcault, N.Fairchlugh, G.Kress, R. Fowler 等等。它形成的主要动因是“对西方主流语言学和早期社会语言学的批判”(田海龙,2003:40)。它是一种以Halliday 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主要理论根据的社会指向的语篇分析方法(辛斌,1996)。批评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Neo-Marxism)和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School)的社会批评理论。他们把社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所有

CDA批评话语分析简介

Outline Definition The aims of CDA The principle of CDA The sets of CDA Methodology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 analytic method springing up in late 1970s and early 1980s, mainly studies public discourses and non-literature discourses. It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analyzing produc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discourse under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It aims to disclose relations among language, power and ideology. It methodology is built on Halliday’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Definitio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DA)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discourse that views language as a form of social practice and focuses on the ways social and political domination are reproduced in text and talk. CDA is a type of discourse analytical research that primarily studies the way social power abuse, dominance and inequality are enacted, reproduced and resisted by text and talk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text. With such dissident research,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ts take

冲突性话语浅析

摘要:语言是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用语言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社会的正常运转也需要语言的“润滑”。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难免会就某些问题产生意见分歧,进而引起冲突性话语,更有甚者会发生冲突性行为。本文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对冲突性话语形成机制及其发展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生活中语言的正确使用。 关键词:冲突性话语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论 冲突性话语的显著特点就是交互性。“一个巴掌拍不响”,发生冲突性话语行为,必然需要双方在会话中有一个过程:一方认为另一方的话语带有攻击性,并对此进行话语防御。我们要认清这个你来我往的交互性言语产生的机制,就需要运用话语分析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 一、冲突性话语与会话含义理论 当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讲座上提出会话含义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强调要在实际运用中分析话语的真正含义,而不是从文字中进行简单理解。一般情况下,会话的顺利进行以遵循合作原则为前提,违反了这一原则会阻碍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的违反: 合作原则下有四条准则:量的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违反合作原则就是没有遵循这四条准则,由此引发的冲突性话语并不鲜见。 繁:(毫不奇怪地)还没睡么?(立在中门前,不动。) 朴:你?(走近她,粗而低的声音)你上哪儿去了? (望着她,停)冲儿找你一个晚上。 繁:(平常地)我出去走走。 朴:这样大的雨,你出去走? 繁:嗯,(忽然报复地)我有神经病。 朴:我问你,你刚才在哪儿? 繁:(厌恶地)你不用管。 朴:(打量她)你的衣服都湿了,还不脱了它。 繁:(冷冷地,有意义地)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 朴:(不耐烦地)不要胡言乱语的,你刚才究竟上哪儿去了? 繁:(无神地望着他,清楚地)在你的家里! 朴:(烦恶地)在我的家里? 繁:(觉得报复的快感,微笑)嗯,在花园里赏雨。 朴:一夜晚。 繁:(快意地)嗯,淋了一夜晚。 这段对话选自《雷雨》第四幕。周朴园开始没有回答繁漪问话,而是进一步反问繁漪昨晚去哪了。话轮持续,周朴园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两人从会话开始就没有显示合作的态度,所说的话中并没有包含会话顺利进行应有的信息量,违反了量的准则。周朴园质问繁漪在这样的雨天还出去,“我有神经病”的回答违反了质准则,因为繁漪没有得任何病。周朴园注意到繁漪的衣服湿了,就说“还不脱了它”,繁漪接下来的话与之并无关联,违反了关系准则;对于周朴园来说晦涩难懂,认为她根本是在“胡言乱语”,违反了方式准则。 合作原则的遵守:即使遵循了合作原则,也仍然有可能引发冲突性话语。 萍:(急切)你呢? 繁:(无神地望着前面)就走到窗户前面站着。 萍:那么有一个女人叹气的声音是你么? 繁:嗯。

批评性话语

谈话语分析的批评性 摘要:话语分析是一门涉及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分支,而批评话语分析的形成强调了“批评性”,即提示社会生活中习以为常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本文就“批语性”的产生、目的、定义,及其发展、应用,以及实现“批语性”最初目的的理论框架进行综述,也提出了其中的局限性。 关键词:话语分析批评性目的理论框架 一、引言 话语分析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理论框架上受到诸如语用学、应用语言学各语言学分支的影响,同时从哲学、社会学、认知科学等许多学科上吸收了许多有益的理论和方法。1979年R.Fowler,B.Hodge,G.Kress和T.Trew出版了《语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书,第一次提出“批评语言学”(Critical Linguistics)的语篇分析方法。批评语言学这一概念,揭开了批评语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从批评的视角对话语进行研究,是话语分析的新的探索,在近30年的发展中形成独特的理论框架。为什么提出“批评性”视角,其目的、定义、发展,以及由些建立的理论框架能否达到批评目的?本文将对此进行初步探讨。 二、“批评性”的提出 批评语言学家最初提出批评性是在70年代末受到文学批评学家们将语篇被评为一种话语方式,考察语言如何在社会环境下运作的思潮下引导下开始的,认为传统的语篇分析方法忽视了语篇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生成和解释过程的社会和历史条件。批评话语分析从“批判”、“揭露”、“否定”的立场揭示话语和权力以及意识形态的联系,目的在于消除不平等现象,解构现有的社会体制。批评话语分析的哲学基础是解构主义,因而其后果含消极成分。 如果从哲学基础上来考察,可以从Habermas和Faucoult找到批评话语分析中批评性的来源。Habermas在1973年发表了《理论与实践》一书,主张话语分析应该拿起批评的武器,把语言研究与人类的生活世界结合起来,为人类的平等而奋斗。这就使一般的话语分析增加了“批评”的内涵。事实上,在西方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发展中,许多学者历来提倡“怀疑”、“批评”或“批判”的精神。另外是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的批评理论(代表人物之一是Faucoult)及其后继者新法兰克福学派(Neo-Frankfurtians)所倡导的“批评性社会理论”。批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_以美国电视剧_黑名单_中的对话为例_刘景明

第29卷第5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29 No.5 2016年10月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O c t.2016 基于顺应论的冲突性话语分析 ——以美国电视剧《黑名单》中的对话为例 刘景明,许 菊* (中南民族大学 外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冲突性话语是人类交际中一种普遍而又复杂的语言现象。本文以Verschueren 的顺应论为基础,以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第一季和第二季为语料,探讨警匪之间的冲突性话语。研究发现,《黑名单》中的冲突性话语源自警匪双方对心理语境、社交语境和物理语境构成的交际语境的故意不顺应。其中,心理语境包括交际对象的心理期待和情感需求;社交语境包括社会规范、法律规范、交际规范;物理语境包括受话人、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关键词:顺应论;冲突性话语;美国电视剧;《黑名单》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4X(2016)05-0076-05 一、引言 冲突性话语是广泛存在于人类交际中的复杂的语言现象。其产生根源主要在于交际双方在观点、立场、利益、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可追溯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Brenneis & Lein (1977)[1]和Boggs (1978)[2]等人对儿童辩论和争吵话题的探索,后来的研究者们从不同视角进行的努力进一步拓展了冲突性话语研究的视域。例如:Zimmerman & Weat (1975)[3]通过比较夫妻在超市、咖啡厅等不同户外场合的冲突性话语,进而发现男性更倾向于使用打断的策略来操控话语权。Vuchinich(1990)[4], O’Donnell(1990)[5], Phillips (1990)[6], Du,L(2006)[7]分别探讨了家庭中的不同成员间、工作场所中的同事间、法庭中的审讯双方、网络聊天室中的交际者之间的冲突性话语,并得出了有意义的结论。Nguyer (2011)[8]研究了医患双方的冲突性话语。 关于冲突性话语的定义,语言学界众说纷纭,例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9]、争吵(quarrel)[10]、反对(contracting routine)[2]、话语冲突(adversative episode)[11]等。但是,鲜有人研究警匪间冲突性话语,尤其是从语用学角度、基于顺应论的研究更为鲜见。 美国著名的警匪电视剧《黑名单》由乔卡纳汉执导、NBC电视台制作而成,于2013年9月首映。它讲述了刚从警官学校毕业、初入联邦调查局的女警官Elizabeth Keen 与身为前军事情报官、现为犯罪交易中间人的绰号为“红魔”的男主人公Raymond Reddington 斗智斗勇、根据“黑名单”“合作”抓捕各路逃犯的故事。该剧集悬疑、罪案等多种元素于一体,情节摄人心魄、引人入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充斥着大量的警匪冲突性对话。较之于其他类型的冲突性话语,警匪间的冲突性话语多涉及法律范畴,由于言语双方在利益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所以警匪剧中的冲突性话语矛盾更加尖锐、论辩更加激烈、斗争更不可调和,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二、语言顺应论 由比利时国际语用学会著名语言学家 Jef.Verschueren[12] 于1999年提出的语言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是一个动态的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三大基本特性—变异性(variability)、商讨性(negotiability)和顺应性(adaptability)使得交际者得以在使用语言的同时不断做出语言选择并及时调整以实现顺应。其中变异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迪士尼电影《木兰》看中美价值观的不同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谈电影片名汉译的不忠 2 从《瓦尔登湖》看“天人合一”与梭罗超验思想 3 论海明威《死在午后》的悲观主义色彩 4 从违反合作原则看电影语言的会话含义——以《最后的武士》为例 5 《紫色》中女主人公西丽妇女主义的形成 6 奈达“功能对等”理论在中国电影片名英译中的运用分析 7 劳伦斯《马贩子的女儿》中人物与社会的冲突 8 分析《老人与海》主人公圣地亚哥的人物形象 9 从社会符号学角度浅谈汉语“一”字成语翻译 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799 75 79 38 11 探究瓦尔登湖的积极现实意义——倡导和谐生存发展模式 12 简奥斯汀对英国小说的贡献——以《傲慢与偏见》为例 13 浅论中文商标的翻译 14 On John Galsworthy’s Realism in The Apple Tree 15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16 简爱的独立性格剖析 17 等值理论视阈下的英汉广告翻译 18 论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19 《紫色》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20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策略 21 Jane Au sten’s Cinderella Complex Reflected in Pride and Prejudice 22 试析中文歌曲汉英语码转换的形式与功能 23 新课标指导下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 24 《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被殖民化分析 25 从《所罗门之歌》看美国的黑人文化 26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27 从释意学理论看中英口译 28 从《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看文化差异 29 On the Ways to Develop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Au tonomous Ability 30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探析中西方人文差异 3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2 An Interpretation of Feminism in Byatt’s Possession 33 中西面子观比较研究 34 《理智与情感》中的姐妹情谊 35 从《远大前程》看狄更斯的家庭理想 36 An Eco-Critical Approach to Moby Dick 37 Irony Art in Orwell’s Animal Farm 38 从电影《暮光之城》浅析吸血鬼文化的改变 39 An Analysis of Fagin in Oliver Twist 40 《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意识分析 41 《最蓝的眼睛》中的自我迷失和身份寻求 42 从生态和消费的角度解读《瓦尔登湖》中梭罗的思想

中外电视栏目比较《老友记》VS《爱情公寓》——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

《老友记》VS《爱情公寓》——中美典型情景喜剧比较分析 《爱情公寓》由韦正导演,由一帮年轻演员担纲主演。故事围绕一栋叫做“爱情公寓”的普通出租式青年公寓展开。讲叙了公寓内四男三女之间所发生的形形色色搞笑、离奇、浪漫、感人的故事。本剧在叙事上采用创新的多线并进,试图打破传统中国情景喜剧单线式模式。播出后即以轻松幽默的氛围、时尚潮流的形象、温馨浪漫的基调引发收视热潮,成为当年最关注的电视剧之一。 《老友记》是美国NBC电视台于1994年开始推出的电视情景喜剧,也叫《六人行》,至2004年完结篇止。一共播出十季,共约200集。戏巾的六个“老友”住在纽约市区的公寓中,他们之间的友情、爱情和事业是整部戏的主线。六个年轻人浓缩了美国青年人的特点,再现了美国当代社会巾年轻人的价值观和生活行为。接下来我们对两部剧进行比较 1、剧情模式 情景喜剧的共有剧情模式是:每一集自成体系,且波澜都会在结尾归于平淡。《爱情公寓》借鉴《老友记》,每一集的剧情有一定的联系,用主人公的感情线串联,比如《爱情公寓》中曾小贤和胡一菲,展博和林宛瑜的感情。这样使观众既可以抓住剧情主线,又可以观赏每一集主题明确的故事 2、人物设置 《爱情公寓》在人物设置上借鉴了《老友记》,除了关谷神奇以外,其他人物都是照搬自《老友记》,不同的是将人物中国化了,并且夸大了他们的性格特点,有很好的喜剧效果,但却缺少了《老友记》的深度,尤其在人物思想的刻画上。 曾小贤对应《老友记》中的Chandle,继承了Chandle敢说不敢做的懦弱性格。曾小贤软弱,善良,有点自卑却表现得非常自信,这使得这一角色像普通中国人一样有血有肉。相比于chandle,曾小贤这一角色更为成功。 胡一菲对应《老友记》中Monica,继承了Monica的专横霸道。Monica是个完美主义者,有洁癖有强迫症,凡事追求不出差错。不同的是,Monica的性格形成有详细的交代,而《爱情公寓》没有做到这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败笔。故事强行告诉观众胡一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胡一菲的弟弟展博对应《老友记》中的Monica的哥哥Ross,继承了Ross那种高学识的书呆子气质。同样,展博也是Ross的升级版,更加书呆子气,更加不懂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中美情景喜剧中冲突性话语对比分析 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日常交际中,它是一种自然发生并且不可 避免的语言现象。因为社会中的任何人,都需要不断与周围进行交流。如果交际者之间因反对对方的观点或行为而产生冲突,并且这些冲突 通过语言交际表达出来就形成了话语冲突。话语冲突即冲突在交际过程中的语言体现(冉永平,2010)。交际中的冲突常常会威胁到交际另 一方的面子以及交际双方的关系,因而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不仅可以 缓解人际间的矛盾,促进交流与沟通,而且可以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 出贡献。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涉及到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领域。在国外,不同领域的学者已经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冲突性话语,并且 取得了丰硕的成果(Grimshaw,1990;Dorril,1997;Kakava,2001)。而 国内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起步较晚,在深度和广度上还很不足,并 且研究的角度主要从会话分析和语用学(赵英玲,2004;冉永平,2010),而将会话分析和文化理论结合起来的研究却寥寥无几。本文试图从会话分析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中美情景喜剧中 的冲突性话语。本文的语料来自中国情景喜剧《爱情公寓》和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本 文采用会话分析理论系统地分析冲突性话语在起始,激化和结束阶段 中的冲突模式,然后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比各个阶段的冲突模式在 这两部情景喜剧中分布的异同点,并采用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Hofestede,1991)解释产生这些异同点的原因。通过分析这两部情景喜剧中的冲突性话语,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在冲突起始阶段,中国人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_魏欣欣

#学术评述# 批评性话语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方法 魏欣欣 摘要:批评话语分析是国外近二十几年兴起的一种话语分析方法,是一种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本文拟从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角度对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四种主要研究方法进行评述,为国内相关研究提供必要信息。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基础;分析方法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10)01-0162-07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国外话语研究的一种新发展,严格说来,它既不是一种研究学派,也不是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仅仅是话语研究者/在进行语言、符号和话语分析时共同使用的一种研究视角01。它研究的主要不是语言是什么,而是语言为什么是这样;它感兴趣的不是话语本身的意义,而是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并为之服务o。自1979年Fo w ler等人出版5语言与控制6一书以来,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语言学界得到迅速发展,并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从多学科汲取营养,发展出各种分析理论和方法,形成一种综合性、跨学科的理论研究和话语实践。在分析中,它特别强调对语篇生成、传播和接受的生活语境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考察,并把注意力主要放在发现和分析语篇中那些人们习以为常因而往往被忽视的思想观念上,以便人们对它们进行重新审视?。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社会为本的语言分析方法,目前,它为社会科学许多学科(如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社会语言学等)所采用。本文拟就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及其分析方法做一评述,希望为国内相关领域理解和从事话语分析提供必要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推动国内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做贡献。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 批评话语分析的产生与发展是在上个世纪中期的三大转向中逐渐孕育而成的,即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教学的语篇转向和文学评论的语言转向?。这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 作者简介:魏欣欣,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 162

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言语分析 conflict talk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 2013届 ) 题目:语用学视角下的冲突性话语分析研究分院:文学 专业:英语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职称:讲师合作导师:职称: 完成时间:2013 年月日成绩:

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正文 目录 Abstract. (ii) 摘要 (ii) 1. Introduction (1) 2. Literature review (2) 2.1 Previous studies on conflict talk abroad and at home (2) 2.2 The relevant theories (3) 2.2.1 Speech Act Theory (3) 2.2.2 Politeness principles and face- threatening act (3) 3. The structural patterns of conflict talk (3) 3.1 Formats of initiating conflict talk (3) 3.2 Formats of terminating conflict talk (6) 4. The duality of conflict talk (7) 4.1 The nega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7) 4.1.1 An face threating act (7) 4.1.2 Harm towards relationship and emotion (8) 4.1.3 The damage to social harmony (9) 4.2 The positive sides of conflict talk (9) 4.2.1 An face maintaining act (9) 4.2.2 Emotion maintenance (10) 5. Conclusion (12) Works Cited (13)

批评话语分析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话语制衡的批评话语分析 汤红娟 (乐山师范学院,乐山614000) 提要:话语制衡在话语交际中有惠人利己的语用功能。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来看,话语制衡是话语交际者在社会权力、社会阶层、年龄、认知能力等语境因素的制约下,为保全面子和均衡面子采用的话语策略。本文以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话语制衡为例,通过对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及语境因素的分析,探讨话语制衡的语用功能和语用原则;阐明话语制衡在发挥惠人利己语用功能的前提下,有利于促进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交流机制。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话语制衡;语用原则;电影《金陵十三钗》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13)02-0036-5 On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Flowers of War 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 Tang Hong-juan (Leshan Normal University,Leshan614000,China)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ave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 in discourse communication.From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perspective,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purport to be the corresponding discourse strategies the interlocutors apply in order to save face and balance face under the restrictions of contextual elements like social power,class,age,and cognitive abilitie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ts contextual elements and delves into the pragmatic functions and principles.Based on the exemplification of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in the movie,the Flowers of War,this paper elaborates how 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 help to construct harmonious human relations and communication mechanisms on the condition of executing both self-favored and other-interested pragmatic functions.Key word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discourse checks and balances;pragmatic principle;the Flowers of War 1批评话语分析和语境因素 批评话语分析是1979年由R.Fowler等人在《语言与控制》一书中提出的话语分析方法,是从语言学角度进行的社会分析。批评话语分析关注社会现实中的权力失衡现象在话语中的反映,主要探讨话语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揭示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与社会结构和权力建构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效能(Fairclough2003,Gee1999,Mar-tin2000,Wodak2001,廖益清1999,刘立华2008)。批评话语不仅反映社会,它还直接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因而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的社会实践性、话语呈现权力和意识形态的方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式。 批评话语分析有3种研究方法。第一,批评话语分析运用历史研究方法,从微观角度分析和解释语言的变化,特别是那些由于受到社会权力的影响而发生的言语变化。第二,批评话语分析以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为本,话语与社会的关系通过话语和语境媒介发生间接联系,这种联系是批评话语分析所描述和解释的对象。第三,批评话语分析是解释性的,对不同的受众来说,由于情感态度、阶级地位、种族、性别、年龄、认知能力以及意识形态的不同,尤其是由于涉及的语境因素的不同,相同话语可以有不同的诠释(王占斌苑春鸣2007)。 语境因素是指话语或言语行为表达某种特定意义时所依赖的各种语言上下文或非语言的主客观环境因素(武瑷华2006)。van Dijk曾说,“我们可以将语境分为全局语境(global context)和局 2013年第2期总第171期 外语学刊 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2013,No.2 Serial No.171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冲突性话语中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研究 近年来,冲突性话语引起语言学者的广泛关注。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冲突性话语的缓和性回应策略研究,关于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小说《亮剑》中的冲突性话语为研究对象,从言语行为的施为力度和语言顺应论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的运行模式和语境顺应性理据,以期帮助人们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其实质。 标签: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刻意不礼貌运行模式语境顺应性 一、引言 冲突是社会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交际双方之间因看法、观念、利益等方面出现不一致时所产生的一种敌对状态。冲突可分为语言冲突和非语言冲突(行为冲突、心理冲突等)。本文的研究焦点是语言冲突,即冲突性话语(conflict talk)。针对这种话语形式,由于研究视角不同,不同学者对其命名具有多样性,如:言语不和(verbal discord)、言语对立(verbal opposition)等。冲突性话语是一种言语不礼貌行为。学界对不礼貌话语的研究较少,在语用领域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更加鲜有涉及。 国外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主要集中于语用学、话语分析和社会语言学视角。国内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开始于本世纪,起步较晚,如:许炳坤(2009)对电视访谈节目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赖小玉(2011)对家庭成员之间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夏玉琼(2014)对医患会话中冲突性话语的研究等。纵览国内现有资源,尽管相关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语言结构、人际功能、种类范畴、回应语中的缓和策略以及它与权势、身份建构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学者们对刻意不礼貌回应策略却关注较少。据此,本文以冲突性话语回应语中的对抗策略即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为中心,重点研究其运行模式和语用理据,希望能丰富此领域的学术研究。 由于李云龙个人性格等原因,《亮剑》这部小说中的冲突性话语非常典型。因此,本文将其作为分析语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有效性。 二、冲突性话语与刻意不礼貌言语行为 (一)冲突性话语 “冲突性话语”一词源于Grimshaw主编的论文集,指由于意见、观点、立场等方面的差异,说话人和听话人在语言运用上出现某种对立、否定或争执的状态。之后,由于研究视角的丰富性,学者对冲突性话语的定义各持己见,比如:冉永平认为,在会话、访谈等言语交际中,受制于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意见、观点、立场、视角等,交际主体之间就会出现争论、争吵、反对、反驳、异议等对抗性的言语事件和言语行为,并体现为交际一方反对、不同意或不支持另一方的话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