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词类活用复习专题资料

高考词类活用复习专题资料
高考词类活用复习专题资料

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其规律是:

(1)后跟作宾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代词——之、尔、汝等)。如“范增数目.项王”,可译为“用眼睛示意”;“驴不胜怒,蹄.之”可译为“用蹄子踢”。

(2)后带补语的名词(名词+名词<非并列或偏正关系>//名词+介宾结构)。如“沛公军.<霸上>”,可译为“驻札”;“秦伐韩,军.于阏与”,可解释为“驻扎”。

(3)前有状语的名词(副词或介宾结构或助词+名词——副词“不”、“弗”、“已”、“遂”等)。如“秦师[遂]东.”,意“向东进发”;“小信未孚,神[弗]福.也”,释为“赐福”;“而此独以钟名.,何哉?”释为“命名”。“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释为“称王”。

(4)前有能愿动词(能、可、愿、应、宜、当、欲……)的名词。如“非能水.也”,可译为“游

泳”。

(5)前有结构助词“所”的名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应译为“捕捞”。

(6)后跟(解释为“的人”的)“者”字的名词。如“门.者故不入”,解释为“看门”。

(7)同一个名词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词既非叠词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作动词用。如“春风风.人”,应译为“吹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要译作“从事”或“干”。

(8)名词与动词之间用连词“而”、“以”、“且”连接,表示动作的。如“进城梯.而下之”,即“架梯”;“儿涕.而去”,释为“流泪”。

(9)句中无其它任何可以充当谓语的动词或形容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应解释为“结果实”。

【解释作动词的名词的方法】

(1)替代式,以相应的动词替代。如:①朝服.衣冠。(穿戴)②赵王鼓.瑟。(弹奏)

(2)“动+名”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动词。如:①遂命酒.。(摆酒)②歌.以赠之。(写歌)(3)“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后加上相应的动词。如:怀.其璧,从径道亡。(怀藏)

(4)“介+名+动”式,在这个名词前加上相应的介词,在这个名词后加上有关的动词。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以瓮作,用绳系)②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示意)

【注意点】

(1)两个名词连用,究竟哪一个作动词,要看上下文的具体情况。如:①令赵王为秦王鼓.瑟。

(《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上文有“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的内容,故此句必是“瑟”前的“鼓”作动词“弹奏”解,前后形成动宾结构。②噌吰如钟鼓.不绝。(《石钟

山记》)此句是苏轼实地考察,发现水波进入石穴罅,发出“如钟”的声音,以此来否定“敲击说”的,故是后面的“鼓”作动词“敲”解。

(2)是用“替代式”还是用“名+动”式,也要看上下文的文意来确定。如:①怀.其璧,从径道亡。(怀揣)(《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藏”还是“怀藏”?上文写到“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于是设计,要求再“斋戒五日”后“乃敢上璧”,蔺相如是“使其从者衣褐”,

单身独人偷偷走的,当然不可能带用以藏璧的行李,故只能是“怀藏”。②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刃”是“杀”还是“用刀杀”?上文是秦王不肯按相如要求击缻,相如决定“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在这危急之时,秦王的左右急的是立即制服相如,当然是想立即上去杀死相如以保护秦王,怎么可能在心里盘算是用什么武器,故尽管“刃”是与刀相关的,但这里不必译成“用刀杀”。

(3)“名作动”中第四种“把……当作”(“介+名+动”式)与意动用法的区别:“名作动”中“把……当作/看作”是“把自己(这名词)当作/看作”,如: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把瓮当作);意动用法是“把宾语看成/当作什么”。如:“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即为“把(之)当作老师”。

2.名词作状语。在现代汉语中,除表示时间、地点的名词可直接作状语外,一般名词只有与介词组合成介宾短语,才能一起用在谓语之前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各种名词直接作状语的现象十分普遍。如果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其实这个作状语的名词,此时已活用为以这个名词为宾语的介宾短语,只是介词不出现而已。因此,当用现代汉语去对译这种”名词”时,应把它当作介宾短语处理。这种活用类型、作用及译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表示比况,表示动作行动的特征和状态,可译为“像……似的”。如“其一[犬]坐于前”,应译为“像狗似的”;“[斗]折[蛇]行”,应译为“像北斗一样”、“像蛇一样”;“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译为“像灰一样”,“像烟一样”;“常以身[翼]蔽沛公”,译为“像鸟翅膀似的”。

(2)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或“把……当作……”或“按照……”。如“吾得[兄]事之”,译为“像对待哥哥一样”或“把他当作哥哥”。

(3)表示动作行动的工具,可译为“用(按照)……”。如“[箕畚]运于勃海之尾”,应译作“用畚箕”;“失期,[法]当斩”,应译为“按照法令”;“好事者[船]载以入”,应译为“用船”。

(4)表示动作行动的处所,可译为“在……(上)”或“向……”或“从……”等。如“童子[隅]坐而执烛”,应译为“在墙角”;“卒[廷]见相如”,应译为“在朝廷(上)”。

(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时间。在动词谓语前,通常译为“每……”,如“[日]积[月]累”,应译为“每天”、“每月”。在形容词谓语前,一般译为“一……比……”或“一……地”。如“[日]新[月]异”,应译作“一天比一天”或“一月月地”等。

(6)方位名词作状语,表趋向,可译为“向(朝/往)……”或“在……”,如“孔雀[东南]飞”,应译为“向东南”;“[外]结孙权,[内]修政理”(《隆中对》),译为“在外”、“在内”。

【解释作状语的名词的方法】

(1)“介+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介词。如:顺水东流而行。(《秋水》)向东。

(2)“动+名”式,在这名词前加上有关的动词。如: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乘船。

(3)“名+名”式,重复此名词。如:小鸟时来啄食。(《项脊轩志》)时时。

【注意点】

(1)有时粗看是名词用在动词前,但实际后面的那个动词是作名词用的,前面的名词就不应视为“名作状”。如:悉埋于地,解其棕缚.。(《病梅馆记》)“缚”是“解”的宾语,是名词,故“棕”

就是“缚”的定语,译为“解开那棕绳捆绑的束缚”。

2

第3页///共8页

(2)有时名词用在名词前,实际上后面的名词作动词了,那前面的名词就是名作状了。如:夜闻汉军四面皆楚.

歌。(《<指南录>后序》)“歌”是“唱歌”,“楚”应是名作状“用楚语”。 (3)可以两个名词甚至三个名词作同一动词的状语。如:道中手自....

钞录。(《<指南录>后序》)“道中”“手”“自”都作“钞录”的状语,译为“在路途中亲自动手抄录”。

(4)不要将主谓结构作为“名作状”。如:身.死国.

灭。(《屈原列传》)此句写楚怀王“人死了国灭了”,不要误将“身”“国”当作状语。

(5)不要把动词前的用作动词的名词当作用如状语。如《促织》中“笼.

归,举家庆贺”的“笼”是名词,“归”是动词,与名词作状语的结构相同。但在这里“笼”、“归”都是作为谓语,是表示主语的两个连续的动态。“笼”活用如动词,而不是修饰动词“归”作状语成分。

3.名词的使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名词的意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1.形容词作名词。用该形容词去代替与此词性质、状态、特征有关的人物或事物。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如“圣.益圣,愚.

益愚”,解释为“圣人”和“愚人”。

(2)处在句中宾语位置的形容词,一般也活用为名词。如“瑜等率轻锐..

继其后”,解释为“轻锐的部队”;“避实.击虚.

”,解释为“有实力的地方”、“虚弱的地方”。 (3)“其(之)+形容词”。如“不知其浅深..

”,应译为“深度”(“浅”不表意);)“郯子之徒,其贤.

不及孔子”,作“贤能的品德”解。 (4)用在数词后用作名词。例如:“四美.

俱,二难并。”(《滕王阁序》)指美时、美景、美情、美事。

【解释作名词的形容词的方法】

(1)“形+名”式,形容词后加一个有关事物的名词。如“贤”解释为“贤能的品德”; (2)替代式,用一相关的词来替换活用的形容词。如“旧”以“老交情”替代。

2.形容词作动词。

(1)后面带有宾语而本身又非使动用法的形容词。如“天下苦.

秦久矣”,解释为“痛恨”;“尔安敢轻.吴射”,解释为“轻视”;“京中有善.

口技者”,解释为“擅长”。 (2)放在“所”字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①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

,法之所尊.

也。(《论贵粟疏》) “贵”、“尊”都是“看重”的意思;“贱”、“卑”的意思都是“轻视”。②“将略平生非所长.

”,应译为“擅长”。 (3)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或副词后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大王必

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逼迫”的意思。

(4)放在“之”、“我”“其”等代词前面的形容词,也活用为动词。如:“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冯婉贞》),是“远离”的意思;“稍出近.之”,解释为“靠近”。

(5)形容词用“而”与动词并列,充当连动谓语,用作动词。如:“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嘻”原是表示惊怒声的象声形容词,这里用“而”与动词“视”连接,作连动谓语,“发出惊怒的声音”。

【解释作动词的形容词的方法】

(1)“动+形”式,在形容词前加动词,如“轻身”的“轻”作“看轻”解;

(2)替代式,根据文意换一个相应的动词。如“私臣”的“私”,译为“偏爱”。

【注意点】

“令五人者得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五人墓碑记》)。“老”带补语“于户牖之下”,用作动词,“老”解释为“老死”。因为形容词作谓语时同样可带补语,所以不能肯定所有带补语的形容词都用作动词。遇到这种情况,只有认真推敲文意,才能正确地解答。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4.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参见后面“动词的特殊用法”。)

1.动词作名词指用某个动词去代替与该动作行为有关的人物或事物的活用现象。

(1)处于句中主语位置的动词。如“吾射.不亦精乎”,应释为“射术”,即“射箭的技术”。

(2)处于句中宾语位置的动词(动词+动词//介词+动词)。如“设酒杀鸡作食.”,解释为“食品”;“惧有伏.焉”,解释为“伏兵”;“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解释为“奔马”。

(3)“其(之)+动词”。“其(之)”起限定作用。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解释为“到

达那里的人”;“燕赵之收藏

..”,解释为“收藏、经营的财宝”。

..,韩魏之经营

【注意点】

从动词出现的环境来判断。动词用作名词常出现在并列结构之中。例如:

(1)两个同义的词联合组成并列结构。如《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谗谄”作名词“进谗言的小人”解。

(2)动词分别出现在几个相同的位置上,组成对偶、排比式的并列结构。如《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其中的“出”、“入”都用如名词,作“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解。

(3)分别作两个动词的宾语,组成并列结构。如《史记·吴世家》中“哀死事生”的“死”和“生”,都用如名词,表示“死了的人”和“活着的人”。

这三种判断方法,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例句中“故其蓄积足恃”的“蓄积”一词,在句中不仅受“其”的修饰、限制,又充当句子的主语,而且还是同义词联合组成的并列结构,因此,具体运用中,有时应综合考虑。

4

第5页///共8页

2.动词作状语 活用语境是“动词+动词”,如果这两个动词表示的动作行为不是先后关系,而是同时发生的,那么前面的动词就作状语,表示伴随状态,一般可译为“……着”。如“儿惧,啼.告母”(《促织》),解释为“哭着”。又如“于是从散约败,争.

割地而赂秦”,解释为“争先恐后地”。又如“涕泣..

谋于禁卒”(《左忠毅公逸事》)中的“涕泣”,表示“谋”的情状是“哭着”而非其他。 3.使动用法 指该动词与后面紧跟的人物或事物(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并非支配与被支配(即“动宾”)关系;而是含有“使(让)……怎么样”的意思。

(1)不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如:①“项伯杀人,臣活.

之”,可译作“使(他)活下来”。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

死肌,杀三虫。”(《捕蛇者说》) “已”是“使……止”, “去”是“使……去”。③“殚.其地之出,竭.

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殚”“竭”都是“使……尽”。④“又数刀,毙.之。”(《狼》)“毙”是“使……毙”。⑤“君将哀而生.

之乎”,为“使……生”。 (2)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较为少见)。如:“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si)之,见.

(xiàn)其二子焉。”(《论语·微子》)──(老人)留子路住宿。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拜见子路。

(3)活用为动词的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成阳者王.

(wàng)之。”(《史记·项羽本记》),意思是“使……成为王”。又如“生死人而肉白骨”,应理解为“使(白骨)长肉”。 (4)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后,是使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和状态,这种现象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例如:①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使……强固”。②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

乏其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苦”是“使……苦”;“劳”是“使……劳”;“空”是“使……空乏”。③ “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州》)“绿”是“使……绿”。④“会盟而谋弱.

秦”,应译为“使秦国变弱”。 【解释使动用法的词的方法】

“使……怎么样(此词)”,“让……怎么样(此词)”,“把……怎么样(此词)”。

【注意点】

要注意一些动词后省略了宾语的使动用法。如:非有能硕茂..

之也。(《种树郭橐驼传》)“硕茂”合用一个宾语“之”,“使……硕大”、“使……茂盛”。

4.意动用法 指动词对它后面的人或事物,也并非一般的动宾关系;而是含有“认为……怎样”或“把……当作什么”的意思。 (1)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活用形容词的性状,宾语本身并不一定真的具有这种性状,只是一种主观的认为。一般采用前一种译法。例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是“认为……奇怪”。②“若毒.

之乎?”(《捕蛇者说》)是“认为……痛苦”。③“邑人奇.之”,译作“认为(他)奇特”。④“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解释为“以……为小”。

(2)活用为动词的名词作意动词。名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语把宾语看作这个活用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也是一种主观认为。一般采用前述后一种译法,例如:①“孟尝君客我。”(《战国策·齐策》)是“以……为客”或“把……当作客”。②“稍稍宾客其父”,解释为“把(其父)当作宾客。”

(3)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作意动词。由于所谓“意动”,是指意念上的活动,而实际上并不一定“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动”;因此,除了少数表示心理活动(即“意动”)的动词外,其他动词一般都不能作意动。如“庸人尚羞.之”,理解为“以(之)为羞辱”。

【解释意动用法的词的方法】

“以……为如何(此词)”“把……当作……(此词)看待”、对……感到……(此词)”、“以为……怎么样(此词)”、“感觉/觉得……怎么样(此词)”

【注意点】

(1)有的动词带的宾语较长,是一件事情,要特别注意。如: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屈原列传》)“祖”的宾语为“屈原之从容辞令”,译为“都以屈原委婉含蓄的文辞为师祖”。

(2)脱离语境,对意动、使动用法分辨不清。如《鸿门宴》中“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的“王之”,有的文本注释为“以他为王”,很多学生因此认为这是意动用法。产生这种失误,是学生对“意动”是“主观意念的感受”这一要点认识不深。如以“意动”来解释,全句为“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人,把他当王看待。”而根据情节看,事实上是“让他当王”。显然,这种译法与原意不合。因此,分辨是意动还是使动,要根据文意认真推敲。

(3)把意动用法的词当作普通活用的动意来解释。如《天论》:“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之。”这里的“怪之”是“认为它奇怪”,是意动用法,而不是“怪它”,把“怪”当作普通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所以在活用作动词后还要根据语境义再辨析是否有意动现象。

5.为动用法指该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是为后面的宾语而发生的。如“等死,死

.国可乎”中的后一个“死”,既不能把它与后面的“国”看成一般动宾关系,译为“死掉国家”;又不能把它当作使动词,译成“使(国家)死掉”;也不能把它视为意动词,译作“认为(国家)死了”,或“把(国家)当作死了”。

为动用法的一般翻译格式是:“为……而死”;以此去对译上句中的“死国”,即“为(国家)而死”,才完全符合原意。

【注意点】

“为动”就是侧重讲“主语为谁而动”,故不是讲主语有个什么认识、观点、判断。尤其在一些表情感和意念的动词有为动用法时,为动用法突出的是主语实在有这个意念性的动作,而不是仅作出一理智判断的意动。如:①吾非悲.刖也。(《和氏》)“悲”是“吾”现在正在进行的“为被砍足”而感到的悲痛。不能译为“我认为被砍足是悲痛的”,似乎自己没被砍足,只是在作一理智的判断。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忧”是用来表示作者处在这两种状况之下,是确确实实会从内心产生“为其民担忧”、“为其君担忧”的感情的,而不是讲“我居庙堂之高会认为百姓值得担忧”,那么这与作者真的处在担忧之中是两回事。

6

第7页///共8页

【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的区别】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

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

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为动用法是主语为宾语而发生某种动作行为,突出的是主语实在有这个意念性的

动作,而不是仅作出一理智判断的意识活动。

古汉语中,数词的特殊用法,一般是指活用为动词。其活用规律一般为:数词后带宾语,或数词前有状语,或数词前有能愿动词,或数词处在谓语的位置而句中又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如“六王毕,四海一.”,解释“统一”。又如“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解释为“达到十分之一”。 至于文言中的数词,有许多表达方式与现在不同,如:整数与零数之间加“有”(相当于“又”,读yòu)联系;直接用在名词或动词前面,一般不带量词;分数、虚数、倍数的特殊表示法等。这只是古今数词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并不属于词类活用的范围。

文言实一词中的量词用法,与现代汉语相比,也很特殊。主要有两种情况: 1.与数词结合,往往用在名词后面,即作定语时常常后置。如“我持白壁一双”,按现在的习惯说法,应是“我带来一对白壁”。

2.表示数目只有一个,一般只用量词,不用数词。如“片纸抛落”,按现在的规范说法,应是“一张纸扔了出来”。

但是,这类量词的特殊用法,我们不能管它叫“词类活用”,因为其中量词的性质并没有改变,只是古今量词用法的不同特点而已。

这是一古汉语里两种既有联系又有显著区别的语言现象。其区别在于: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实词的特殊用法;而且所涉及的每个词,其基本词性是稳定的,所谓“活用”,只是指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改变一下词性,充当另一类词用,一旦脱离这个语境,其词性仍然属原来的类别。词的兼类,则主要指文言虚词(尽管其中有些能兼到实词领域,但终究以虚词为主);而且所谓“兼类”,是指一个词能兼属几个类别,这种兼类的词性,在任何语境里都是稳定的。

练习

(一)找出下列语句中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并解释。

(1)见瓶水之冰 (冰)(结冰)

(2)晋鄙将十万军救赵 (将)(率领)

(3)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舍)(筑舍)

(4)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 (花)(开花)

(二)找出下列语句中直接作状语的名词,并解释。

(1)有狼当道,人立而啼 (人)(像人似的)

(2)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 (木格)(用木格)

(3)日啖荔枝三百颗 (日)(每天)

(4)对此欲倒东南倾 (东南)(向东南)

(三)找出下列语句中活用为名词的动词,并解释。

(1)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辅臣(助手))

(2)不复敢有株治 (株治)(株连治罪的事情)

(3)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骑)(人马)

(4)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 (巡徼)(巡逻的哨兵)

(四)找出下列语句中的活用词,指出活用类型并解释。

题号含活用词语句活用词活用类型解释

(1) 据殽函之固固形作名险要的地形

(2) 亦心畏相公厚之矣厚形作动看重

(3) 亦占一山之胜胜形作名胜景(美好的景致)

(4) 短屈原于顷襄王短形作动诋毁

(五)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并指出其活用类型。

(1)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称王(统治))(名作动)

(2)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远离)(形作动)

(3)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使震惊)(动作使动)

(4)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 (以……为传)(名作意动)

(5)使使.以闻大王 (使者)(动作名)

(六)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

(1)臣请完.璧归赵 (使……完好无缺)

(2)殆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

..其命哉 (以……为草菅)

(3)籍.吏民,封府库存 (登记(户籍))

(4)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翅膀假似的)

(5)明.足以视秋毫之末 (视力)

(七)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并指出活用类型。

(1)吾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似的;名作状)

(2)生死人而肉.白骨 (使……长肉;名作使动)

(3)孟尝君客.我 (以……为宾客;名作意动)

(4)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为……作序;名作为动)

(5)不迁怒,不贰.过 (犯两次;数作动)

8

广东高考二轮复习:基础写作总述(课件)

广东2012届高考二轮复 习: 基础写作总述(课件)

广东2012届高考二轮复习:基础写作总述(课件) 第五模块"基础写作 专题一记叙文型基础写作 专题二应用文型基础写作专题三说明文型基础写作专题四议论文型基础写作

广东省高考英语写作分为两部分,一是基础写作,即我 们常说的控制性写作;二是读写任务写作,属发散性写作。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英语写作,测试的内容正在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写作文体日趋多元化,命题更具开放性,也就是说对考生英语写作能力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基础写作题目的目的是检测考生最基础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如用词的合理性、结构的复杂性、语法运用的正确性、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等。

基础写作的评分标准:1 ■信息内容的完整性(Completeness); 2■信息内容的连贯性(Coherence); 3. 句子结构的正确ft(Correctness); 4■句子结构的复条性(Variety) o 考生要了解复杂句的概念、学会使用复杂句来表达信息要点,尽量避免一些受汉语思维影响而犯的书面表达错误。总之,考生必须具备用英语熟练地表达自己所在的生活环境的能力。

第五模块I命题分析 1. 基础写作题材贴近考生的学习和生活。历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材都非常贴近考生的学习生活,如:校园活动、校外见闻.交友、旅游以及与考生有关的话题讨论等。可以预料2012年高考写作题的题材还会在这些范围之内,并为考生所熟悉。 2. 写作的体裁主要是记叙文和应用文。命题形式多为看图写故事,看图表说明、根据表格信息写一篇通讯报道,写一封短信或一份通知等。 3. 以下是广东省近3年高考基础写作题的对照表: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三 2011-01-02 20:51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和教案及检测卷 高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学案 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可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例如,柳宗元《三戒》:“驴不胜怒,蹄之。“蹄”字本是名词,这里临时充当动词,做谓语。又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其中“坚”和“锐”原是形容词,这里临时充当名词做宾语。这就叫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中最值得注意的词类活用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做动词、形容词做名词、名词做状语等。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是由形容词、名词变来的。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使动的时候,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 ㈠动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实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实行这个动作。”在古代汉语中,不及物动词常有使动用法。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课本中共有这些句子: ⒈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第一册《勾践灭吴》) ⒉噽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第一册《勾践灭吴》) ⒊夫差与之成而去之。(第一册《勾践灭吴》) ⒋焉用亡郑以陪邻?(第一册《烛之武退师》)

⒌夫如是则修文德以来之。(第一册《季氏将伐颛臾》) ⒍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第二册《过秦论》) ⒎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⒏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第三册《六国论》) ⒐今以钟罄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第三册《石钟山记》) ⒑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第三册《病梅馆记》) ⒒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第四册《促织》) ⒓宁许以负秦曲。(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⒔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第六册《廉颇蔺相如传》) ⒕鸣鼓而聚之,击木而招之。(第二册《种树郭橐驼传》) ⒖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第二册《鸿门宴》) ⒗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 ⒘项伯杀人,臣活之。(第二册《鸿门宴》) ⒙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第三册《伶官传序》) ㈡名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课本中有这些句子: ⒈ 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第二册《鸿门宴》) 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所谓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就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完整版)词类活用练习(含答案解释)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坚勿与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高三语文专题复习(词类活用) 导读:词类的活用 汉语的词类划分,在上古就已奠定了基础。实词可以分成名词、动词、形容词及数词等类;虚词可以分成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及助词等类。某个词属于某一词类比较固定,各类词在语句中充当什么成分也有一定的分工。比如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代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定语,副词经常用作状语,补语,等等。这些基本功能是古今相同的。 但是,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即原来词性)。例如《狼》:“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句中的“洞”本是个名词,表示“洞穴”,这里却临时改变了词性,用为动词,作谓语,表示“打洞”。再如《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句中“坚”和“锐”本是形容词,这里也临时改变了词性,充当名词,作宾语,分别表示“坚固的铠甲”和“锐利的武器”,这种情况就是词类的活用。现代汉语里也有这种活用现象,如“铁了心”、“密切关系”、“巩固国防”等,但却远不及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那样普遍。 总的说来,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或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数词活用为动

词,数词的使动用法,等等。此外,名词用作状语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常见。名词用作状语,并不是词类活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普通名词一般不能用作状语,古今有别,所以也附在这里加以介绍。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在古代汉语中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的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①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口技》) ②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③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满井游记》) 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 古代汉语不仅普通名词能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也常常活用作动词。例如: ①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厖攻铚、酂、苦、跖、樵,皆下之。(《陈涉世家》) ②秦师道东。(《左传氛辍罚? 二、名词用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一般只有时间名词才能用作状语,普通名词用作状语的很少见。而在古代汉语中,不但时间名词可以作状语,普通名词作状语的现象也极为常见,很值得我们注意。 (一)普通名词用作状语

专题学案:词类活用

专题学案:快速破解文言文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课堂目标: 解决一个重点:探讨归纳“三定法”,快速破解文言翻译中的词类活用。 突破一个难点:能清楚地区分使动用法及意动用法。 一.讨论探究,归纳方法 1.翻译下列划线句子,并找出用词类活用的采分点。 (1)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 (2)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4)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归纳总结词类活用翻译的三个步骤 3.学以致用,定向训练(分别翻译划线的句子) (1)2014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奉使契丹,素.习知山川道径,契丹导之行,自古北口至柳河,回屈殆千里,欲夸示险远。敞质译人曰:“自松亭趋柳河,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译相顾骇愧曰:“实然。但通好以来,置驿如是,不敢变也。” (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①甚径且易,不数日可抵中京,何为故道此?(4分) 【参考答案】(道路)非常笔直、好走,用不到几日便可抵达中京,因为什么缘故要走这条路呢? 【点评】关键字词“径”,名词活用为形容词,翻译为“笔直的”;“易”,与语境切合,翻译为“好走”;“道”,名词作动词,翻译为“走”。 (2)2013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成平二年,夏,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

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 咏与青州傅霖少同学。霖隐不仕。咏既显,求霖者三十年,不可得。至是来谒,阍吏白傅霖请见,咏责之曰:“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 (选自《宋史〃张咏传》,有删节) ①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4分) ②傅先生天下贤士,吾尚不得为友,汝何人,敢名之!(3分) 参考答案:①这些人如果不能用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将来一旦像蜂群一样聚集起来成为盗寇,那么就会成为很大的祸患。②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没有机会和他成为朋友,你是什么样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 (3)2010年广东卷选段 上知之,乃以其家人为前锋,用其旧日旗帜,众遥见旗帜,识.其父兄子弟咸在,喜曰:“噫!我固无恙.,是宋都督诳我也,几为所.误。”遂倒戈来归。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选自明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注】①上:皇上指朱棣 ②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 ②译: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士兵擂鼓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麾,1分;河,古今异义,1分;大意,1分。) (4)2009年广东卷选段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②诏不许,然甚壮其意。 参考答案:(仁宗皇帝)下诏不批准,但却觉得他内心很有豪气。 (5)2008年广东卷文言文阅读选段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① 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答案】当时陶侃担任闲官,周访举荐他做主簿的官职,与他结为好友,并把女儿嫁给陶侃的儿子陶瞻。

师说中的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 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 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意动用法,以...... 为师)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 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 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拜师)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指示代词,连接 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 系,相当于“这些”、“那些”)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 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 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 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 的“的”。)(不是“取消句子 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 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 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 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⑤句读之不知:(结构助词,表 示宾语前置)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 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 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指示代词,那些) ③词类活用 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 称代词,他们)⑤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人称代词,他们的) ⑥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 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⑦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 词,他们的) ⑧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 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 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 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 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 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 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 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 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 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 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 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 动,受,被) 词类活用 ①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 作动词:学习

高考语文 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弄清楚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组成; 2、词类活用的基本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规律解答试题; 3、引导学生运用本次课的方法,能自行归纳其他文言知识规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正确、快速判断出活用词,根据活用的常见规律,明确活用类型。 教学难点: 古代汉语词类的划分和句子成分的划分。 教学方法 知识讲授法;问题点拨法和探究讨论法等。 教学媒介 多媒体复印资料 课时安排 4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以一组存在活用的成语导入课堂教学。 二、古代汉语的词类划分(示例使用多媒体) 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划分词类的目的:就是为了讲语言的组织规则,即讲词的语法意义和词的语法功能,讲语言的句法结构。 文言文词类的划分情况: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进行加工过的文言文的词类划分基本上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先秦汉语的词类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代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等十类。 1.名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名称的词。例如: 阿爷无大男,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2.动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行为、发展变化的词。动词又可分为使动词、意动词和为动词。例如: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狼》) 3.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状、性质或者动作、行为的状态的词。例如:。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曹刿论战》) 4.数词,表示数目的词。例如: 一桌、一椅、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5.副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例如: 太后之色少解。(《触旮说赵太后》) 6.代词,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或数量词的词,叫做代词。例如: 会长老,问之民所疾苦。(《西门豹治邺》) 7.介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等。例如: 何不试之以足(《郑人买履》)

词类活用教的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 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 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高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 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 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 ,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定语 )主语 +[状语 ]+谓语 <补>+(定语 )+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 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 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 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 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 1】名词 +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 ③籍吏民,封府库。 .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词类活用专题练习.

词类活用专题练习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 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 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6、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1).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2).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阅读下文,回答题目。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2019高考语文复习全攻略: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与策略板块写作专题卷

写作专题卷 (建议用时:40分钟)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春节期间,有一组调侃春运艰辛的照片在网上流传。照片中,很多头猪和旅客一同挤在火车车厢里,场面甚是混乱、滑稽,引来网友的指责与嘲笑。后来照片拍摄者在微博上解释,这组图片摄于四川大凉山深处。过年了,乡亲们须把猪赶到县城去卖,但当地道路崎岖,交通非常不便,这趟列车是当地百姓出行唯一的一趟慢车。虽然按规定列车上不准携带活的动物,但列车员心疼山里百姓也就默许了,因为百姓家里孩子上学和必要的生活物品全指望它换钱呢。真相披露后,引发更大范围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表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一组调侃春运的旅客和猪挤在一个车厢的照片中,车厢的混乱场面引来网友的指责和嘲笑;二是对这幅照片的解释,这趟列车是大凉山深处的百姓出行的唯一一趟慢车,列车员心疼百姓就默许百姓把猪带到车厢中。从网友的角度分析,要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再发表议论;从列车员的角度分析,不让猪上火车是规定,默许猪上车是情怀;从当地百姓的角度分析,带猪上火车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的立意有:①规定与人情;②要弄清事实真相再发表评论;③国家应努力缩短贫富差距(消除贫穷)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个男孩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了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三则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材料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述了三则新闻,它们分别为“油条哥”坚持不用“复炸油”炸油条、老父亲挂号排队看望忙碌的儿子、主办方谅解12岁男孩无意损坏珍贵名画的行为。第二部分提出写作要求:①从这三则新闻中选择其中一则新闻;②围

鱼我所欲也字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

鱼我所欲也 一词多义 1.而呼尔而与之。或表修饰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表并列,不译。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表承接,就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表承接,就乡为身死而不受表转折,却 2.于所欲有甚于生者,比万钟于我何加焉,对 3.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这种是亦不可以已乎。这种做法 4.得二者不可得兼得,得到,拥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故不为苟得也取得5.为乡为身死而不受。情愿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采用故不为苟得也动词,做,干 6. 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定语中心语之间结构助词的人皆有之代词它文中指羞恶的本心 得之则生代词它文中指一箪食一豆羹呼尔而与之代词它文中指行道之人乞人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代词它文中指万钟的俸禄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代词它文中指接受俸禄的行为此之谓失其本心结构助词它,指不辨礼义而受之的行为 7.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获得生命 8.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呼尔而与之给 9.加万钟于我何加焉增加,这里指带来的好处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报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增加 10莫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没有什么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没有谁 11.故故患有所不辟也所以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因 12.则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那么得之则生就万钟则不辩礼仪而受之连词,这里表假设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不为也连词,这里表因果 通假字1.“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例句:“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乡”通“向”,从前。例句:“相为身死而不受”。3.“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例句:“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4. “辟”通“避”,躲避。例句:“故患有所不辟也”。 5. “辩”通“辨”,辨别。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今异义1.可以古:能够用来今:能够2.是古:这指示代词今:判断动词3.豆古: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豆子4.钟古:古代的量器今:计时器具5.加古: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特殊句式1.判断句例句: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东西。 2.省略句例句:乡为身死而不受。“为”后面省略了介词的宾语“礼义”,“受”后面省略了宾语“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语“我”。译文:从前我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舍生而取义者也。省略主语“我”。 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得: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例句: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动词作名词生:可以获得生存的手段。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高考英语基础写作练习

基础写作 ——句子结构准确,内容完成、连贯 (A studying plan) 新星高级中学熊德智 前言:2007年广东省高考英语试卷结构已经作出重大改革,其中作文题由原来的1篇变成2篇、分数由原来25分增加为40分,与阅读(含信息匹配)等值,因而有专家认为“得写作者得天下”。 I. Decide whether the following passage is a good writing.(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read aloud together or read silently individually) I am in great need of your help. I am filling in my wills about universities soon, including my faviourite Zhongshan University, but I am wondering which one should be put first. The former one recruits more students than the latter one, which seems to give me more hope to go there. However, it takes 1 hour to go to Zhongshan University by bus while only 20 minutes to Jinan University. What’s more, in Zhongshan University, all the courses are taught in Chinese as well as English. Compared to this, English is the only language used in Jinan University.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advice and thank you very much. Yours truly, Du Li (07潮州市质量检测卷, 收集于东莞教研网) 学生判断所读内容优劣的依据是:2007年《考试大纲说明》对基础写作的要求:1.句子结构准确 2.内容完整、连贯3.________(笫3点不属于《考试大纲说明》中的内容,但学生应自主猜测(内容为“卷面整洁”)II. 如何做到句子结构准确?(学生主要从写作中常用的几种句型入手:简单句,复合句,并列句等) 1.如果是简单句,句子结构是否符合简单句的5种基本结构。哪5种? 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5),________ (Key 1) 请从简单句的基本结构分析并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误(注意谓语部分)。 a. I afraid that I can’t pass the exam. b. Most students against buying gate tickets when entering the park. c. My favourite subjects including English and Chinese. 2.如果是复合句,句子结构是否符合复合句的相关结构。 什么是复合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ey 2) 英语写作中常的复合句有: A.名词性从句,包括1),_________2),_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 (Key 3) ●常用的引导名词性从句的引导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Key 4) ●特别注意不要将that 和what混用,该如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Key 5) 用that 和what填空。 1.It worried her a bit ____ her hair was turning grey. 2._____ I need is more time.

人教版8上5单元文言文 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大全

词类活用 桃花源记 尽(林尽水源):形容词用作动词,消失。 异(渔人甚异之):形容词用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前(复前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穷(欲穷其林):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尽,走到尽头。) 焉(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相当于“于之”,“于此”。 志(处处志之):名词作动词,(做;进行)标记。 果(未果):名词作动词,实现。 语(此中人语云):名词作动词,告诉 黄发(黄发垂髫):旧说是长寿的特征,所以用来指老人 垂髫(黄发垂髫):垂下来的头发,用来指小孩 陋室铭 ⒈名:名词作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⒉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⒊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⒋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⒌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⒍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⒎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绿 爱莲说 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 2.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 3.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 核舟记 1卧右膝【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作动词,带着高高的帽子 3.居右者椎髻仰面【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4.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 大道之行 1.故人不独亲其亲(亲)动词作意动用法,以……为亲,奉养。 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子,抚养。 ⒊使老有所终(老)形容词作名词,老年人。 ⒋壮有所用(壮)形容词作名词,年青人。 ⒌幼有所长(幼)形容词作名词,幼童。 6.故外户而不闭(外)名词作状语,从外面。 7.选贤与能(贤)形容词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 8.选贤与能(能)形容词作名词,能干的人。 一词多义 桃花源记 出:(1)不复出焉:出去。 (2)皆出酒食:拿出,分享。 寻:(1)寻向所志:动词,寻找。 (2)寻病终:副词,“不久”。 舍:(1)便舍(shě)船:丢下。 (2)屋舍(shè)俨然:名词,房屋,客舍。 中:(1)中无杂树:“中间”。 (2)晋太元中:“年间”。 (3)其中往来种作:“里面”。 志:(1)处处志之: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志”。

高考文言文复习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性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突出的语言现象,也是古今汉语语法重要差异之一。由于词类活用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很少使用了,所以对现代人来说,阅读古文最突出的障碍莫过于词类活用。 要透彻理解和分析词类活用,首先要了解词类,学会分析和判断词性。 一.如何分析词性 词性是词在语法意义上的性别,它表示词所属的类别。古今汉语词类的划分没有太大的差别,学会判断词性,对分析词类活用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它可以使我们掌握句子结构,确切地理解文章。例如: ①孔子之丧有自燕来观者。舍于子夏氏。子夏曰:“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子何观焉?”(《礼记?檀弓上》) ②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资治通鉴》)——周:周代。泉府:钱府。官:官府。售:卖出去。 例①的“与”是句尾语气词。全句的意思是孔子办丧事的时候,有从燕国来观看的人,住在子夏家里。子夏说:“是圣人葬一般的人吗?〔不是〕是一般的人葬圣人。你看什么呢?”例②的“与”是动词,“给予”。如理解为连词,“收不售与欲得”连为一句,“不售与欲得”都成了收的对象,意思也不通了。 分析词性的主要依据是看词在句子的组合能力及其充当什么成分,因此熟练掌握各类词的组合能力及造句功能是正确判断词性的基础。组合能力指某类词可以跟什么词组合,不能跟什么词组合。例如副词可以和形容词组合(部分副词可以和动词组合),不能同名词组合。介词可以同名词、代词及名词性词组组合,不能同动词组合等等。造句功能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什么成分。例如名词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状语及判断句的谓语,不能充当叙述句的谓语。连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只能与名词、动词、形容词组成词组充当句子成分等。根据词造句的功能,可以将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根据词的组合关系,又可以将实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五类,将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叹词五类。下面把各类词的主要特点作一简单介绍。 (一)名词。表示人或事物名称的词。可以分为普通名词、专有名词、时间名词、方位名词四种。普通名词如“人”、“妻”、“国”、“天下”、“兵”等。专有名词如“江”(长江)、“河”(黄河)、《诗》(专指《诗经》)、“书”(专指《尚书》)、“刘备”、“戈”等。时间名词如“今”、“昔”、“旦”、“暮”等。方位名词如“东”、“西”、“南”、“北”、“中”、“内”、“外”等。名词可以同形容词、介词、动词、连词等组合,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状语、定语、补语和判断句谓语,一般不能与副词组合。例如: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2、至天都侧,从流石蛇行而上。(《游天都》) 3、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楚辞?涉江》) 1、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 (《史记?项羽本纪》)——现在别人有大功却去攻击他,这样做不符合道义。 “功”受形容词“大”修辞,在句中作“有”的宾语。“义”前边是否定副词“不”,正说明“义”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词类活用教学案.docx

词类活用教学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高考文言文阅读的考纲要求。 2.理解词类活用的分类及特征。 3.掌握判断词类活用的方法。 教学步骤: —、咼考考试说明 文言文阅读 理解B ①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二、概念解释 1?何谓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来的语法功能(词性和意义),而活用作另一类词(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的现象。 2.词类: ――是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而划分出来的类别。 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定语)主语+[状语]+谓语V补>+(定语)+宾语名词经常用作主语、宾语;动词经常用作谓语;形容词经常用作定语、 状语和谓语;数词经常用作定语。 3.词类活用分类: (1)名词活用:名词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名词使动用法,名词意动用法 (2)动词活用:动词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意动用法,动词的为动用法

(3)形容词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一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形容词意动用法 (4)数词活用:数词作一般动词,数词作形容词 三、名词活用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例如: 1)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2)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 4)而后乃今将图南。(《逍遥游》) 5)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 1.【规律1】名词+名词(非修饰关系) ①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②刑人如恐不胜。 ③籍吏民,封府库。 【分析】“陈胜”与“王”构成主谓关系,“刑”与“人”,“籍”与“吏民” 是动宾关系,都作动词。译为“称王、处罚、登记”。 1)朝歌夜弦《阿房宫赋》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3)朝服衣冠《谏太宗十思疏》 4)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 规律:两个名词连用,不是并列、偏正、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