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用地布局 (243)

一、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现状及分析 (243)

二、规划目标 (251)

三、发展策略 (251)

四、中心城区布局调整优化 (252)

五、城市绿线、黄线、蓝线、紫线控制 (257)

六、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 (259)

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 (266)

一、现状及问题 (266)

二、综合交通发展目标及发展策略 (271)

三、对外交通规划 (272)

四、道路交通规划 (273)

五、公共交通规划 (278)

六、停车场规划 (283)

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公共设施 (286)

一、现状概况与问题 (286)

二、发展策略 (287)

三、级配体系 (288)

四、规划布局 (288)

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296)

一、现状概况 (296)

二、规划目标 (297)

三、住房发展策略 (297)

四、居住用地规划布局 (299)

五、居住区与住房建设指引 (302)

第十九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305)

一、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与价值 (305)

二、现状保护概况及存在问题 (307)

三、规划指导思想、目标与原则 (310)

四、古城格局保护 (313)

五、历史文化街区及优秀近现代建筑群保护 (316)

六、文物古迹保护 (320)

七、历史文化名城展现体系 (323)

八、规划实施措施 (326)

第二十章中心城区绿地系统 (328)

一、现状概况及问题 (328)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329)

三、绿地系统结构 (331)

四、绿地系统规划 (331)

第二十一章中心城区景观系统 (333)

一、城市景观风貌基本特征 (333)

二、现状存在主要问题 (334)

三、规划目标和原则 (335)

四、中心城区总体景观风貌架构 (336)

五、城市景观风貌规划 (337)

第二十二章中心城区公共安全 (341)

一、抗震工程 (341)

二、工业危险品安全规划 (354)

三、防洪工程 (362)

四、消防工程 (368)

五、人防工程 (377)

第二十三章中心城区环境保护与市政基础设施 (383)

一、环境保护 (383)

二、给水工程 (388)

三、排水工程 (392)

四、电力工程 (401)

五、通信工程 (404)

六、燃气工程 (411)

七、环境卫生设施 (415)

第二十四章规划管理措施与建议 (418)

一、循序渐进,完善规划研究编制体系 (418)

二、明确事权,优化规划管理体系 (418)

三、创新管理制度,促进规划管理的跨区域协调 (419)

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引导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 (420)

五、完善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推进农村新型社区建设 (420)

六、完善土地收购储备与使用制度 (421)

七、强化劳动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开发 (422)

八、创新城乡建设的投融资方式 (422)

九、推进规划的“精英参与”与“公众参与” (423)

附录:环境影响评价 (424)

第一部分总则

第一章规划概况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一)项目准备

1.2002年12月至2003年4月,受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2.2003年9月,成都市规划局艾局长及局有关部门负责人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等就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工作进行了座谈。

(二)资料收集与现状踏勘

1.2003年10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项目规划组正式成立,开始工作。

2.2003年10月,项目规划组开展基础资料收集和现场踏勘工作,共收集到50多个有关单位资料,实地走访了中心城区及周边7个区县的40多个有关部委办机构。

3.2003年10月,项目规划组召开有关交通、空军、铁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土地利用、工业发展等座谈会。

4.2003年10月24日,项目规划组向市规划局、省建设厅汇报现状调研分析,明确了本次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问题。

(三)方案比较、纲要编制阶段

1.2003年11月14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规划局汇报总规初步方案。

2.2003年11月25日,项目规划组向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总工室、科技处汇报总规初步方案。

3.2003年12月至2004年1月,项目规划组多次向成都市规划局进行方案工作汇报。4.2003年12月23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副市长孙平及各个有关部门汇报总规初步方案。5.2004年3月1日,项目规划组向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总工室、科技处汇报总规纲要前期方案。

(四)纲要审查阶段

1.2004年3月27日,规划组向成都市委书记李春城等主要市领导做了总规纲要成果汇报,各位领导充分肯定了项目规划组在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阶段所做的工作,对下一阶段规划成果的编制提出了要求,并形成了会议纪要。

2.2004年4月3日至5日,召开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评审会,建设部专家组和四川省评审组分别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3-2020)》进行了技术审查。建设部专家组和四川省评审组就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分别提出了书面的评审意见。

(五)成果编制阶段

1.2004年4月7日,项目规划组与成都市规划局研究讨论纲要修改的工作。

2.2004年5月初,项目规划组进行了补充调研。

3.2004年7月8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规划局、文化局、建委及相关专家学者汇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相关内容。

4.2004年7月12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交通局、铁路局、公交公司、地铁办、交管中心等部门汇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有关城市对外交通和道路交通规划的相关内容。5.2004年7月12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自来水公司、水利局、供电局、人防办、消防队等部门汇报了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关市政设施规划的相关内容。

6.2004年7月30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规划局进行总规成果汇报。

7.2004年8月10至11日,项目规划组就总规文本进行了集中性的讨论,随后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性的修改完善。

8.2004年8月26日,项目规划组向成都市规委会进行总规成果汇报并获得通过。9.2004年9月、10月,项目规划组分别征求了市人大城环委及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对总规成果的意见。

10.2004年11月11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11.2004年11月25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市委常委会审议通过。

12.2004年11月30日,项目规划组就总规成果向市政协会议征求了意见。

13.2004年12月22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

14.2005年4月26日,《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经四川省建设厅审查通过。

15.2006年,四川省政府向建设部上报总规成果。

16.2007年12月26日,收到建设部对“成都总规”的审查意见。

17.2008年上半年,项目规划组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查意见开展成果完善工作,因发生汶川大地震,总规完善工作暂停。

18.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总规完善工作重新起动,完成后再次上报。

二、修编背景

为适应成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精神,支撑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更好的指导城乡各项建设活动,在成都市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对成都市上一版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国务院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年6月7日,国家发改委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明确:国务院同意批准设立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同时要求成都市要从实际出发,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也为推动全国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与和谐发展,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2.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作为重灾区和省会城市的成都,需要针对灾后重建重新统筹布局,对长远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3.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以及“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镇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此外,先后提出“四位一体”、“三个集中”、“四大基础工程”等发展政策,对成都城乡统筹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1.原总体规划到期,城市规模明显突破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于1994年开始着手编制,1999年由国务院

批复。虽然规划期至2020年,但国务院批复的法定时限至2010年。2009年成都中心城区实际居住人口已达550万人,实际建成区面积已达375平方公里。而上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2020年)》确定的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为27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为226平方公里。人口规模突破了280万人,用地规模突破了124平方公里。

2.产业布局调整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东郊工业区搬迁改造取得很大进展。

●城市东部和南部新区(市政府南迁)工程启动。

●城市核心区、危旧房改造、水环境治理、沙河综合整治、交通畅通工程、清理处置停工工程等工作已经开始进行。

●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选线定位与可行性研究(成渝客运专线、成都北铁路编组站、成都双流机场扩建第二条跑道、新机场选址等)。

3.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灾后重建规划、总体功能区等规划的综合协调

作为国土资源部全国14个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试点城市,《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已经基本完成,《成都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成都市总体功能区规划》等宏观性规划已经编制完成,迫切需要城市总体规划进行总体协调。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成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一)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

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为主线,建立规划区内高度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系、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及其管理体系、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

制度、健全基层自治组织、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等。

(二)贯彻更大程度的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

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乡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

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现和挖掘成都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四)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

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镇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成都概况

(一)地理位置

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介于东经102o54’—104o53’和北纬30o05’—31o26’之间,全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2121平方公里。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地区毗邻,南面与眉山地区相连,西南与雅安地区、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

(二)人口资源

2009年,户籍人口总数为1139.63万人,在全国特大城市中,仅次于北京、上海、重庆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 文章标题:县城城市总体规划专题报告目录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1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33.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分析…………………………………64.县域人口规模预测原则…………………………………75.规划期___县人口增长途径分析…………………………………86.县域总人口和人口城市化水平预测…………………………………97.县城城区的.人口预测…………………………………11专题二:___县城市城市用地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土地资源评价…………………………………142.___县土地利用现状…………………………………153.城市建设用地发展的供给需求分析…………………………………174.规划建设用地人均指标及规模确定…………………………………22专题一:___县城市人口规模专题报告1.___县人口发展现状 ___县人口空间层次界定及人口规模确定可分为两个层次进行分析,主要包括___县县域总人口和城市人口两个层次。1.1___县域总人口 ___县现状管辖范围内的总人口,即所辖安文、尖山、新渥、方前、玉山、尚湖、仁川、大盘、冷水的总人口,据2001年统计年鉴显示:在册人口206080人,县域总面积为1196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185585人,非农人口20495人。具体见下表:表1:___县人口分布一览表总人口(人)非农业人口(人)乡村劳动力(人)城镇化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总计206,08020495109634安文30,240163037541新渥15,1963839394尖山13,0305146488深泽13,2902017855双峰5,1611013114冷水9,2801765222仁川14,7602328324双溪6,7531174163墨林3,338411789窈川4,202941923大盘7,9033094863盘峰4,073732484维新2,769401651高二3,954452047方前11,4212086851玉山16,3387878677胡宅11,1051737467万苍9,4371905839尚湖17,65543510399九和6,175733543 1.2___县城市人口城市人口指规划范围内安文、深泽、云山、新渥等四处人口总和,2002年底总人口为5.01万人。2.人口增长趋势特征 2.1___县是一个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pdf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及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编制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二○一六年十一月

1 规划概况 1.1 规划名称 规划名称: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2017-2023年)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 主持单位:成都市城乡建设委员会 编制单位: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1.2 规划背景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4~2013年)于2005年底通过国家批准。2008年成都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方案进行了调整并获得国家批准(发改基础〔2009〕1691号),批复至2015年建设由4条线路组成“米”字形放射网络的建设方案,建设轨道交通网络总规模达到104.1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一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2012年11月,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国发改基础〔2013〕269号文)。至2020年,批复建设9个项目,线路长约183.3公里。2014年9月,成都市编制了《成都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拟优化方案》。2015年5月,国家发改委以国发改基础〔2015〕958号文批复了《关于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调整后新增线路长度79.1公里,预计2020年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将达到383公里。此阶段可简称为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 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成都市于2015年编制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并于2016年报送国家发改委。鉴于该规划修编提出的内容全部为新规划线路,且此前已批复过成都市两期建设规划,国家发改为将该建设规划明确为第三期建设规划。2 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2016〕]1493号批复了《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2016~2020年)》(发改基础〔2016〕]1493号)。综合以上三轮建设规划,到2020 年,成都市将建成运营13 条线路、总长约508 公里的轨道交通网络。 截至2016年9月底,成都市第一期建设规划极其调整所批复项目已全部建成运营,运营总规模达108km,日均客流量近200万人次,客运效果十分理想。第二期建设规划及其调整所批复的项目已全部开工,预计至2020年,年均开通运营2~3个项目。第三期建设规划所批复项目中,8 号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 划简介 1 2020年5月29日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简介 一、总规修编历程 12月至 4月,成都市规划局邀请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三家研究机构进行了成都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研究工作,对成都市的空间布局、产业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并提出对成都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的必要性。 8月,成都市人民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大纲( -2020)>等组织修编<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至今已历经1年,经过了建设部、四川省和成都市三个层次的技术审查,共召开了部门协调会、各级政府汇报会等大小会议30多次,为规划修编打下坚实的基础。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综合协调了四川省和成都市有关产业、国土、水利、电力、电信、交通等20多个行业专业规划,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城镇体系、城市性质与规模、空间布局、城市交通、园林绿化、城市景观、市政工程、近期建设、规划

管理等有关规划内容。 二、总规修编背景及理由 (一)总体规划修编背景 1、十六届三中全会经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加快发展必须注意的”五个统筹”,并指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2、四川省政府近期下发<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意见>提出规划管理”九不准”;市政府着手整顿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推进规划编制、规划管理、规划监督三分离的管理体制。 3、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召开,提出”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以城市化为主线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4、为适应国家与地方政府职能的调整与转变,城市规划编制重点与编制办法正酝酿着重大变化。 (二)总体规划修编理由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完整版

1. 引言 为了适应跨世纪建设现代化大都市的需要,根据国务院国发[1996]18号文件“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四川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成都市政府,1995年11月)、“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决定”(成府发[1995]198号)、经国务院1984年批准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81-2000年)、国家建设部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特修编1995-2020年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2. 总体规划修编指导思想、规划原则: 规划指导思想: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准则,以实现“两个转变”(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战略方针为指导,立足当前,着眼未来,根据成都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制定出分阶段发展规划。 规划原则 ①保持社会、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

②合理使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大力保护耕地; ③ 城乡一体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发展。 3.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规划期限: 总体规划修编的重点: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布局;确定都市区的发展格局;确定城市发展方向;优化中心城的用地结构;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立现代化高效率的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期限:修编的总体规划期限为1995年-202年,其中:近期至2000年,中期至2010年,远期至2020年,远景展望至2050年。 4. 规划区范围及规划层次划分: 规划区范围:市域行政区范围均为本次规划范围,共12390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规划说明书

咸宁市梓山湖(贺胜)新城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1章规划界定 1.1 规划编制背景 1.1.1 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战略要求 2010年11月1湖北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意见》提出了“十二五” 期间湖北省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明确了推进城镇 化发展的基本措施,强化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政 策保障。由此可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已经成为湖北 省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未来城镇化战略构想 中,中心城市和县城,特别是大城市周边地区的小城 镇的发展将成为湖北省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突破 口。贺胜桥作为武汉城市圈城铁站点“一站一城”城 镇化试点,同样需要在城镇化发展方面作出新的突破。 1.1.2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背景 2007年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全国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 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及武汉城市圈的一体化发展 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空间整合和协调发展。构建“两型 社会”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到来的新一轮探索,武 汉城市圈是中国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是湖北省 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贺胜桥位于武汉和咸宁的交 接地带,同时也处于“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 “昌九景城市群”三大中部重要城市群的围合之中。 中央已将赤壁市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 省委已将咸宁市确定为全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和实验,在种种利好因素的作用下,梓山湖(贺胜)新城因地理区位的重要性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强而有望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1.1.3 城市圈城际铁路建设的机遇 (1) 城际铁路建设的非交通意义 2009年3月,武汉至孝感、、、黄冈4条城际铁路 宣布动工,一个以武汉为核心、连接周边8市的“半小 时铁路网”建设拉开序幕。省政府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 略愿景――依托城际铁路站点,建成35个卫星城市。值 此时机,贺胜桥成为武汉城市圈城铁沿线“一站一城” 战略的首个城镇化试点地区,这为梓山湖(贺胜)新城 带来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位于全国“两型社会”建设实 验区,城际铁路作为资源共享和城市圈建设的空间联系 载体能够很好地把武汉和城市圈内部的二线城市紧密 联系起来,有利于发挥武汉市中心城市的辐射扩散作用,同时也有利于实现武汉市的极化效应,以及实现城市圈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互动,推动圈内城镇化建设,以城市圈作为区域一体化空间载体,把消费和投资结合起来,形成新一轮城市城镇化浪潮。 (2) 城际铁路建设推动沿线地区的城镇化发展 在城际铁路沿线的35个站点中,将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 价值为核心目的,改变以往粗放式经营模式,进行合理密度的 土地开发,将居住、办公、公共空间等用地进行混合使用设计, 按“统筹规划、重点推进、一站一策和市场化运作”的原则, 建设35个平均人口规模达5-15万的城镇。这是武汉城市圈通 过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梓山湖(贺胜) 新城也将共享城际铁路建设带来的红利。 (3) 城际铁路建设促进地区同城化发展 城际铁路的建设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武汉城市圈半小时交通圈的构建也势必与“行政圈”、“商务圈”“工业圈”等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城化时代,打破了城市间的隔阂,也将彻底颠覆圈内居民传统的出行方式和生活观念。在同城化的作用下,城市之间信息流、人流、资金流等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将变得更加频繁与激烈。如何整合土地利用,重组功能布局,以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推动地区的发展,将成为梓山湖(贺胜)新城在新时期需要回答的重要议题。 图1.4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站点 图1.3 武汉城市圈城际铁路路网示意图 图1.1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图图1.2 日本新干线站点城市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城市规划:成都市综合交通规划 一、项目概况: 成都市是中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发达城市,是四川省政治、经济和社会活动中心。面对西部开发带来的发展机遇,以及城市化和机动化的发展压力,城市交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与城市用地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本次交通规划的目标就是要为城市未来发展创造和谐的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 此次综合交通规划是成都市1993年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后进行的第二次城市交通规划。如何根据城市战略发展目标和城市总体规划,促进城市交通设施布局与土地利用之间的良性互动,解决当前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提高城市交通组织运行效率,以适应城市经济增长和开发建设中的需要,使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是本次交通规划的重点。规划范围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为成都市域范围,规划重点在中心城(外环路内地区),面积为598平方公里,在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和对外交通系统的分析中,研究范围扩大至成都市域。规划年限与总体规划一致为2020年,近期为2005年、中期为2010年,在城市发展策略的研究和轨道交通研究中,将适当考虑城市的远景发展。 二、规划主要内容: 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在交通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科学分析手段,对包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城市道路网络、公共交通等多方面进行系统地规划研究,并充分考虑城市土地开发和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加强了交通发展战略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以及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布局的协调。 综合交通规划的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1、城市机动车出行调查和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单位调查 在中心城区范围进行机动车出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现状城市机动车出行特征,并完成机动车的现状、2010年和2020年的出行OD;大型设施交通发生源调查,通过选取不同位置、有代表性的城市交通发生源单位的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进行调查,分析不同类型交通发生源单位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交通特征。 2、建立城市交通规划信息数据库 针对成都市城市交通特点和需要,在交通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成都市交通规划数

2020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年陕西省西安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城市概况 西安市南和东南与汉中市、安康市、商洛市相邻;西与宝鸡市接壤;北与咸阳市相连;东与渭南市相接。东西最长约千米,南北最宽约千米,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灞桥区、未央区、雁塔区、阎良区、临潼区、长安区、蓝田县、周至县、户县、高陵县等区县。到年末,全市常住人口已达万人。 二十世纪年代以来,西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经济总量连续多年保持的增长速度,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亿元,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亿元。 (二)西安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的必要性 .修编是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需要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西安作为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是西部地区最具发展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对西安的发展日益重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安已经并在更多地承担着国家的发展建设任务。 .修编是落实区域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陕西省域范围内,陕南地处秦岭山脉,是国家重要的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区,陕北有相当部分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必须严格控制发展,而关中地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资源,便利的交通,成为陕西省人口最重要的聚集地。西安地处关中腹地,是陕西省唯一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的,拥有充足的就业机会和比较完善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是落实区域发展整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所在。为此,陕西省委、省政府按照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根据国家关于着力打造关中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部署,提出西安市要率先建成现代功能完善的西部经济强市,切实承担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职能。 .修编是落实国家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发展的需要 西安是国家重要的航天、航空、装备制造业基地。按照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近期陆续安排了国家级公路、铁路、战略物资储备等重要基础设施,以及重要的工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建设项目,这些大型项目的落实,已经超出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改变了现行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布局。 .修编是保护好世界文化古都的需要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我国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西安市拥有包括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著名大遗址在内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处,登记在册文物点处,其中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外,西安还拥有丰富的河湖水系、台塬、秦岭山脉等独特的历史地形地貌及国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说明书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第一章规划概况 (2) 一、本次总体规划编制的主要过程 (2) 二、修编背景 (4) 三、指导思想与原则 (5) 四、成都概况 (6) 五、城市发展历程和历次总规回顾 (9) 六、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要点 (20) 七、规划重点 (22) 八、技术路线 (25) 九、规划依据、期限和范围 (26) 第二章城市发展目标 (28) 一、发展总目标 (28) 二、城市发展分目标 (30) 三、城市发展阶段目标 (31) 四、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32) 第三章城市发展总体策略 (34) 一、区域协调策略 (34) 二、城乡统筹策略 (35) 三、生态优先策略 (35) 四、空间优化策略 (36) 五、产业转型策略 (36) 六、枢纽强化策略 (36) 七、文化引领策略 (37) 第四章市域城镇化水平与发展战略 (38) 一、现状人口规模与发展趋势判断 (38) 二、城镇化现状特征分析 (40) 三、城镇化目标与战略选择 (42) 四、市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预测 (43) 五、城镇土地利用引导 (45) 第二部分市域城乡统筹规划 (51) 第五章城乡资源环境控制与建设限制性分区 (52) 一、重要空间要素管制 (52) 二、建设限制性分区 (56) 第六章城镇体系 (59) 一、城镇体系现状分析 (59) 二、发展策略 (64) 三、市域城镇体系结构规划 (65) 四、规划建设指引 (71) 五、规划措施 (76) 第七章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 (78) 一、第一产业 (78)

二、第二产业 (80) 三、第三产业 (87) 第八章综合交通与枢纽体系 (100) 一、现状概况及主要问题 (100) 二、市域综合交通发展策略 (103) 三、规划布局 (103) 第九章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108) 一、现状发展综述 (108) 二、发展目标及策略 (109) 三、商业设施 (110) 四、文化服务设施 (112) 五、医疗卫生设施 (116) 六、体育设施 (118) 七、教育科研设施 (121) 八、殡葬设施 (123) 九、城市基层治安管理机构设施 (125) 十、农贸市场 (125) 第十章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127) 一、各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 (127) 二、文物保护单位保护 (128) 三、优秀近现代建筑 (137) 四、古树名木保护 (137) 五、古建筑群(村落、街区) (138)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40) 七、历史文化资源展现结构 (141) 第十一章环境保护 (142) 一、现状及分析 (142) 二、环境保护规划 (145) 第十二章公共安全与灾后重建 (154) 一、总体要求 (154) 二、抗震工程 (154) 三、防洪工程 (163) 四、消防工程 (169) 五、人防工程 (174) 六、灾后重建 (178) 第十三章市政基础设施 (180) 一、市域水资源利用 (180) 二、给水工程 (187) 三、排水工程 (195) 四、电力工程 (204) 五、通信工程 (212) 六、燃气工程 (218) 七、环境卫生工程 (226) 八、能源发展 (232) 第十四章城市性质与职能 (241) 一、城市性质 (241) 二、城市职能 (242)

(城市规划)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班级:09城乡 城市规划原理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 (1995-2020) 小组成员:邓静管念廖灿鹏 小帕刘谨赫樊琪 指导老师:张贞

国务院关于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 四川省人民政府: 你省《关于报请审批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的请示》(川府发〔1997〕157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1、原则同意修订后的《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2、成都市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成都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理利用城市各类用地及空间资源,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把成都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城市。 3、同意《总体规划》确定的3260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范围。在城市规划区内,实行统一的规划管理。要优化中心城的产业结构和用地布局,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中心城北部和西部的开发,引导城市向东部、南部发展。要加强中心城与周边卫星城的快速交通联系,严格保护规划的绿色隔离地带,防止连片发展。 4、严格控制城市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采取有效措施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到200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3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172平方公里以内;到2010年,城市实际居住人口控制在270万人以内,建成区建设用地控制在226平方公里以内。到2020年的城市实际居住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另行报批。 5、优化城镇体系结构与布局。重点建设中心城周边卫星城镇,特别是龙泉、华阳等中小城镇,逐步形成以中心城为核心,中小城市为主体,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在市域城镇体系规划指导下做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严格控制好的净空条件和铁路站场及公路枢纽建设用地。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轨道交通与城市铁路要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形成安全、高速的轨道交通体系。加快城市路网系统的建设,改善中心城交通状况,促进城市新区的发展。要重视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加强城市电网改造建设和城市防灾设施建设,建立包括防洪、抗震、人防、消防等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 7、加大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力度。成都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要正确处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切实保护好文殊院、大慈寺等历史文化保护区和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周围环境。要按规划控制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保持其传统风貌和格局。在城市建设中要重视城市设计,充分体现地方特色。 8、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要综合治理污染源,特别要搞好河

官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年)及线网规划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规划单位: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环评单位: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二O一五年九月

一、规划基本情况 (一)规划背景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成都市规划部门开始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前期准备工作,确立了由十字骨架构成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形态,2000年编制完成第一版《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0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2008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调整(2004-2015年)》,2011年在原有轨道交通线网基础上重新编制新一轮的《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2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2-2017年),2015年编制完成《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调整方案》。 随成都城市快速发展,为进一步引导支撑天府新区规划发展、支持“双核共兴”规划目标、进一步完善中心城线网、缓解中心城拥堵、城乡统筹发展、支持外围新城的发展需求,对《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2013~2020年》进行修编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二)规划概况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修编(2016-2020)及线网规划》方案新建项目为:8号线一期、9号线一期、10号线二期、11号线一期、17号线一期,修编后规划共新建线路124.2km,其中地下线78.1km,高架线46.1km,规划新建车站66座,车辆段4处,停车场4处,主变电所9座,工程总投资774.6亿元。

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城市简介 成都(Chéngdū)位于中国四川省中部,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副省级城市之一,四川省政治、经济、文教中心,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单列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成都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成都古为蜀国地,秦并巴、蜀为蜀郡并建城,汉因织锦业发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之称,五代蜀时遍种芙蓉,故别称“芙蓉城”,简称“蓉”,1921年设市。 1993年,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及通信枢纽,综合实力西部第一。 2007年,成都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已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海滨新区之后又一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一、历史沿革 市名来历 成都历史悠久。据史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的古蜀国开明王朝九世时将都城从广都樊乡(今双流县)迁往成都,构筑城池。关于成都一名的来历,据《太平环宇记》记载,是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因之名曰成都”。五代十国时,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命百姓在城墙上种植芙蓉树,花开时节,成都“四十里为锦绣”,故成都又被称为芙蓉城,简称“蓉城”。成都是中国城址未变、延续至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建于前311年),仅次于江苏的苏州(建于前514年)。 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第一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有确切记载算起。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

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相沿至今。秦汉时期,成都经济文化发达。公元前316年,秦国吞并巴蜀。公元前311年,秦人按咸阳建制修筑城垣。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剌史部,在成都置益州剌史部,分管巴、蜀、广汉、犍为四部。秦末、汉初成都取代中原而称“天府”。西汉末年,公孙述称帝,定成都为“成家”。东汉末年,刘焉做“益州牧”,移治于成都,用成都作为州、郡、县治地。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其他手工业如巢丝、织绸、煮盐、冶铁、兵器、金银器、漆器等手工业也很发达。秦汉成都的商业发达,秦时成都即已成为全国大都市,西汉时成都人口达到万户,近40万人,成为全国六大都市(长安、洛阳、邯郸、临洮、宛、成都)之一。“少城”为成都商业最发达的城区,那里商品堆积如山,商店、货摊栉比。此外,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司马相如、扬雄、王褒是为时全国最有名的文学家,成都出土的汉代画象砖和画象石,绘画精美,内容广泛。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农业、丝绸业、手工业、商业发达,造纸、印刷术发展很快,经济地位有所谓“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蜀绣”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成都是中国雕板印刷术的发源地之一,唐代后期,大部分印刷品出自成都。成都除了有全国重要的菜市、蚕市外,还有“草市”,即分布在邻近地区的乡镇集市。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雍陶、康术等短期旅居成都。唐代成都开发了开摩河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贞观年间在城北修建了建元寺,唐朝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称“川西第一丛林”。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完整版)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草案建议书》 标题 打通深圳市光明新区光侨路、S358交界处与潮莞高速、莞深高速松山湖收费站之间的道路,路段全长只需10公里。 建议内容 1、物流运输意义非凡 近日,一则消息吸引了深圳、中山市民的广泛关注,中国采招网发出了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项目工程招标讯息。这预示着论证讨论了10多年的深中通道工程今年就要上马。有人据此分析,随着深中通道若干年后建成通车,深圳中山将开启“同城化”时代。 年初,中山市委全体上,市委副书记、市长陈良贤也支出在交通设施建设上,重中之重是要推进深中通道项目建设,在通过国家发改委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专家评审的基础上,按照A 3方案年内动工建设,并加快做好配套路网对接工程。今年准备在全市打通1320条村路。 另一方面通过招标公告显示,拟建的深中通道工程项目位于珠江下游核心区域,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公里,直接连接珠江口东、西两岸深圳和中山两市。项目跨越珠江口内伶仃洋海域,全长约24公里,其中海中段长度约22.4公里,深中通道建成后,中山与深圳之间只需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 深中通道A3方案规划图

据了解,深中通道在建成后将实施免费通行,东莞西部城镇经广深高速直达深中通道而连中山、茂名、珠海等市和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 而东莞的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以及惠州的惠阳、大亚湾片区距离深圳CBD的距离在60公里以上,与深圳前海自贸区、深圳大空港区的对接将会越来越边缘化,这对莞城的发展极为不利,与“一带一路”、“同城化、一体化”的建设战略显然偏线。 若打通与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之间的断头路连接至G94莞深高速与S20潮莞高速交界处的屏山出入口-屏安路,松山湖景生态园、大朗、黄江、塘厦等东南部城镇经光侨大道至深圳前海自贸区、西部空港区只需50-60分钟,而距离中山则只需一个半小时,西南至阳江、茂名则更大大缩短之间的距离。这将大大提高东南部城镇向南面的物流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而从屏安路至光侨路之间路段全长只不过10公里左右,投入成本低。 屏安路 光侨路 《光侨路-屏安路地图位置》 《深圳主干道-光侨路(双向10车道)》

成都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技术规定

目录 1、总 则......................................................................................................................1.... 2、规划编制的内容及深 度...........................................................................................1... 3、规划编制的成果内容要 求.......................................................................................2... 4、规划成果的统一格 式.............................................................................................1..2. 5、附 则........................................................................................................................1..3.. 附 录......................................................................................................................1..4.. 附录 A :.......................................................................................................................1..4.. 附录 B :.......................................................................................................................1..5.. 附录C :.. . ...................附录D :.......................................................................................................................1..7.. 附录E :.......................................................................................................................1..8..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分析报告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作者:————————————————————————————————日期: 2

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报告 昆明是古滇文化的发源地,历史悠久,古地质遗存和文化遗存丰富,风景名 胜独特,有着多民族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昆明城濒临浩瀚的滇池,四周青山环抱,形成美丽的山水城市特点,从唐代建城至今已有1200多年历史,自元代设立行省以来,一直是云南省的政治文化中心。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个,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个。城市格局和民居"一颗印"建筑体现了中原文化与云南文化的结合,并体现了云 南多民族和睦相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的特点。境内磷矿资源丰富,是云南省的重要工业基地,其中磷化工业、冶金、机床制造、食品、药品和卷烟生产在全 省占有重要位置。昆明也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有国家级风景区3个,旅游业十分发达,目前正按"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商贸旅游城"目标建设发展。 昆明过去存在的缺点是: 1.城乡覆盖面窄 2.建设缺乏指导 3.城中村发展无序,基础设施落后 4.公共空间,公共绿地缺乏 总体规划: 一、昆明市的定位(概括) 昆明主要有中央商务区、金融次中心、主城副中心……昆明主城区各区域的功能将得到明确,昆明由主城、呈贡新城、空港经济区组成核心区域,城市拓展空间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其中首次明确未来昆明将主要依托米轨线的改造,组成服务主城和呈贡及市域重要城镇的线网。 总体规划勾勒城市全貌 二、昆明区域功能 昆明是东南亚门户开放的枢纽,是国家级的历史名城,是重要的旅游商贸城市,是西南部中心城市 集中西山、昆明滇池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城市生态控制带;集中轿子雪山风景区、寻甸红色旅游风景区、九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石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阳宗海旅游度假区等昆明市重点的风景区为城市生态景观控制区。 三、昆明市区域范围,城市形成五轴一核心的局势。 1)、昆明中心城区范围含昆明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的全部行政辖区;西山区的主城二环路内以内地区的福海、前卫、马街、碧鸡四镇;呈贡县的洛羊、龙城、斗南、吴家营、大渔、马金铺六乡镇。总面积为1722平方公里(含滇池草海水域10.7平方公里)为经济贸易区。 2)、昆明城市的空间拓展方向应以东南、东北两个方向为主,远景向滇池流域外拓展空间。昆明南北向发展主轴,北翼以昆曲高速公路为主,南翼由昆玉高速公路、昆洛公路、南昆铁路、泛亚铁路等组成,是昆明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发展轴。3)、昆明主城区将形成“核心—网络、两轴、两带”的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两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

成都市青羊区新城区城市设计 项目概况 青羊区为成都市六城区之一,位于成都市中西部,是成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核心。青羊新城区位于青羊区西部的苏坡、文家乡范围内,铁路西环线以西、成飞空军基地以东、武侯区以北、清水河以南,总用地面积约。 本城市设计根据项目定位和功能要求,结合区域资源条件、土地现状特征等,在用地范围内,进行合理的城市设计,提出满足城市规划条件的设计方案。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区行政办公大楼和体育公园为主的中心区和光华大道与成飞大道沿线地区。 ? 城市设计原则 ·服从城市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 ·尊重和利用历史文化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创造地域特色景观。 ·营造以人为本的交通体系。 ·配置完善的服务设施;可操作性。 工作主要内容 1.项目的策划与研究 (1)青羊区城市建设研究 (2)城区空间拓展战略 (3)城市建设的水文化 (4)新城区重要建设项目 2.控制性规划内容 (1)规划结构 以上一层次规划为指导,在对土地使用现状、土地权属、批租资料等的调查基础上,综合分析新区土地利用现状的成因,研究经济区位及土地价值变化对本区发展建设带来的各种因素,通过多方案比较,确定了“一轴、两带、五大片区”的用地布局结构。 一轴: 是指沿着成飞大道贯穿用地南北的生态绿轴,这条轴线依托成飞大道,由南自北联系了区行政中心、体育公园、文化中心、城市门户、展览中心、成飞基地,又是青羊新区主要通道和景观轴线。 两带: 是指沿成温快速路和光华大道的发展带,其中沿着光华大道是新城区中心所在,是城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和特色景观带,而沿着成温快速路则是城区的对外交通中心和物流商业发展带。 五大片区: “行政文化中心区”:主要位于光华大道两侧,规划拟将青羊区的行政中心迁至此处,也包括区一级的文化体育设施和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的用地,总面积约。 “北部综合发展区”:位于用地北部临近清水河,现状已有一些工厂、生活区和特殊用地,城市建设有一定基础,规划准备作为居住区为主的综合区域,计划安排居住人口万人。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环境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环境影响 报告书 (二次公示本) 1.规划概况 成都市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快速路专项规划),属于成都市级针对交通运输领域快速路网的专项规划。其规划范围涵盖了全成都市域范围,规划目的为:按照成都市“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十字方针要求,完善市域快速路网布局,提升市域高快速路网整体运行效率,服务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为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城市提供坚实的交通支撑。 具体规划目标为:到2020年,建设形成“3环15射5联”市域快速路网形,快速路通车里程约达1400公里,路网密度约9.7公里/百平方公里。达到支撑空间结构优化,特色乡镇全覆盖,服务经济地理重塑,产业新城满覆盖的要求,更有力的支撑产业发展。 规划范围为成都市域范围,11区4市(县级市)4县,加上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天府新区、简阳市,总面积14334平方公里。规划基年:2015年;现状分析年:2016年;预测分析年:2017-2020年。 其中,“3环”为二环路、三环路和五环快速路;“15射”为沙西线、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红星路南延线、元华路南延线、双新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含蒲名路)、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成温崇快速路(含大邑连接线);“5联”为中金简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籍黄快速路西延线、天温都快速路、天新邛快速路(含大邑支线)。 3环15射5联中青金快速路、成金简快速路、成龙简快速路、成洛简快速路、成简快速路、成资快速路、中金简快速路、金简黄快速路、金简仁快速路、五环快速路、成温崇快速路、成彭快速路、货运大道、沙西线、成温邛快速路及延伸线等、天新邛快速路、天温都快速路、成新蒲快速路、双新快速路等总计19条市域快速路为本次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其余快速路为成都市已有快速路。

(完整版)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报告

《重庆市万州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 实施评估报告 (征求意见稿) 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万州区规划设计研究院 二OO九年十一月

目录 前言 (4) 一、总则 (5) (一)评估工作的意义 (5) (二)评估范围 (5) (三)评估对象 (6) (四)评估期限 (6) (五)评估依据 (6) 二、万州区城市建设现状情况综述 (8) 三、现行城市总体规划主要内容 (10) (一)03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0) 1、城市性质 (10) 2、城市规模 (10) 3、城市结构 (10) (二)局部调整后(07版总规)的主要内容 (11) 1、调整的原因及理由 (11) 2、调整的要点 (12) 四、评估主要内容 (14) (一)规划指标实施情况评估 (14) 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分析 (14) 2、城市人口与用地规模实施评价 (17) 3、小结 (18) (二)建设用地使用情况评估 (18) 1、建设用地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18)

2、建设用地空间实施分布评估 (20) 3、主要建设用地类型实施评估 (20) 4、小结 (27) (三)重大项目建设实施评估 (28) 1、重大产业项目 (28)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33) 3、公共服务设施项目 (33) 4、市政公用设施项目 (34) 5、环境生态与景观建设项目 (34) 6、小结 (34) (四)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5) 1、“三证一书”核发情况统计与分析 (35) 2、已发用地规划许可的项目实施完成情况分析 (36) 3、规划许可与建设用地发展态势评估 (37) 4、小结 (39) (五)新确定的重大项目对城市总体规划的影响与分析 (39) 1、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40) 2、重大交通设施项目 (41) 3、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42) 4、市政设施建设项目 (42) 5、环境与景观建设项目 (42) 6、小结 (43) (六)其他强制性内容的执行情况分析 (43) 1、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情况 (44) 2、生态环境保护及空间管制执行情况 (44) 3、城市防灾设施建设情况 (45) 五、实施绩效分析 (47) (一)总规实施起到的积极作用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