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家》的序和跋-课文全解

语文版《家》的序和跋-课文全解
语文版《家》的序和跋-课文全解

9.《家》的序和跋

“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跋(bá)扉(fēi)诅咒(zǔ)(zhòu)妥当(tuǒ)

累赘(zhuì)憎(zēng)稚(zhì)

2、形近字

┏瘁(cuì)鞠躬尽瘁┏惟(wéi)惟一┏历(lì)日历┏摧(cuī)摧残

┣萃(cuì)出类拔萃┃┣厉(lì)厉害┃

┗粹(cuì)粹而不杂┗唯(wéi)唯物论┗励(lì)鼓励┗催(cuī)催促

3、多音字

┏(céng)曾经┏(zǎi)记载┏(zhǎo)爪牙┏(lù)吐露曾┫载┫爪┫露┫

┗(zēng)姓曾┗(zài)装载┗(zhuǎ)爪子┗(lòu)露出

4、词语解释

【扉页】书刊封面之内印着书名、著者、出版者等项内容的一页。

【寒暑】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一整年。

【信仰】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

【乃是】是。

【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诅咒】咒骂。

【吐露】说出(实情或真心话)。

【垂死】将死。

【周密】周到而细致。

【掩饰】设法掩盖。

【累赘】多余。

【宽容】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追究。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

5、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_____代作家,祖籍________,1904年生于 ___________。

(2)《激流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几年前,我流着泪读完托尔斯泰的《_______》,曾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________”。

(4)罗曼.罗兰是国文学家,他的《名人传》中所描述的三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巴金李芾甘浙江嘉兴成都

(2)《家》《春》《秋》;《雾》《雨》《电》

(3)《复活》《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悲剧》

(4)法米开郎琪罗贝多芬列夫. 托尔斯泰

二、课文学习

1、作者简介:

【明确】巴金(1904~)

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1920年入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1923年从封建家庭出走,就读于上海和南京的中学。1927年初赴法国留学,写成了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始用巴金的笔名。1928年底回到上海,从事创作和翻译。从1929年到1937年中,创作了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短简》等散文集。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硕的创作令人瞩目,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其间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主编有《文季月刊》等刊物和《文学丛刊》等从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巴金在各地致力于抗日救亡文化活动,编辑《呐喊》。《救亡日报》等报刊,创作有《家》的续集《春》和《秋》,长篇小说《抗战三部曲》(又名《火》),出版了短篇小说集《还魂草》、《小人小事》,散文集《控诉》和《龙·虎·狗》等。在抗战后期和抗战结束后,巴金创作转向对国统区黑暗现实的批判,对行将崩溃的旧制度作出有力的控诉和抨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中篇小说《憩园》、《第四病室》,长篇小说《寒夜》便是这方面的力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巴金曾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笔会中心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并主编《收获》杂志。他热情关注和支持旨在繁荣文学创作的各项活动,多次出国参加国际文学交流活动,首倡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出版有短篇小说集《英雄的故事》、报告文学集《生活在英

雄们中间》、散文集《爝火集》、散文小说集《巴金近作》、随笔集《随想录》五集,以及《巴金六十年文选》。《创作回忆录》等多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作品大都收集在14卷《巴金文集》内,新编的《巴金全集》于1986年起陆续出版。他的作品已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多年来他还出版了大量译作。巴金小说创作最为著称的是取材于旧家庭的崩溃和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的作品,《家》就是这方面写得最成功、影响最大的代表作,曾激动过几代青年读者的心灵,奠定了他在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他善于在娓娓动听的叙述和真挚朴实的描写中,倾泻自己感情的激流,细腻独到,自有一种打动人的艺术力量。

2、题目解说

【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3、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文章结构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

┏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

《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

┗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4、《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5、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话的语句,并结合“《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了”这句话,说说作者创作《家》的意图。

【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理解作者的写作动机。

最能诠释这句话的句子是:“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我控诉’。”(也可以是“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

《家》的创作意图就是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的。作者写“跋”正是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所以“《家》已经经历了它的历史的任务了。”

三、深入探究

1、句子分析

《序》

【明确】

(1)中心句:在这里我所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的一幅图画。

《家》是作者在“生活的激流”中“搏斗”的产物。作者用文学展示生活的图画,让读者看生活的激流如何在动荡。

(2)重点句:为的是来征服它。

引用罗曼.罗兰的哈,表面作者自己的生活态度,这句话在文中反复出现,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作者不是一个生活的悲观论者,也不是一个旁观者,他是在生活激流中搏斗的战士。

(3)总结句: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既写出了作者勇往直前的精神,由于当时的思想局限,呀表达了作者对前途的朦胧感。作者的这种迷茫在文中也一再表露,这一点是次要的,也是无可厚非的。

(4)过渡句:事实并不是这样。

“这样”指上文几年前我对生活的悲观认识,下文写“事实”,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对生活的认识态度。

5、《跋》

【明确】

(1)中心句:像这样的作品当然有许多缺点。

作者22年后,再为作品写“跋”,经过“冷静思考”认识到了自己作品中存在的不足,这是作者思想提高的表现。

(2)重点句:我始终记住:青春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青春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充满着激情与活力,而在生活的激流中勇于搏击的激情,一往无前的精神正是作者创作的源泉。

(3)深意句: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

把过去的生活内容比作坟墓,比喻生动、奇特,一方面写出了这些东西已埋葬在自己的内心深沉,另一方面也写出了这多是一些惨痛的记忆。

2、写作方法分析

【明确】

(1)文章充满激情。

序文不长,但充满激情,一个意思反复表述,就像一个急于把事情告诉别人的孩子,想一口气把所有的话说出来,滔滔不绝,热情洋溢,使读者深受感染。

(2)形象生动的比喻。

把生活比作激流,虽然不敢断言是巴金先生似的首创,但至少他是这一修辞的最著名的使用者。“生活的激流”,既形象,含义又深刻。生活就是像激流那样一往无前,充满了力量;生活中有爱,有恨、有欢乐,有痛苦;生活中有清流,有泥沙,也有沉渣……我们来做什么?我们“为是来征服它。”这就是序文要表述的意思。

3、开发性题目:“这次人民文学出版社重印《家》的时候,我本想重写这本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

发散角度1:可以重写,因为随着作者思想认识的提高,新的作品会有一个更为明确的主题,回忆年轻时的生活会多一份冷静的思考和怀恋的韵味。总之,如果重写,或许会有一篇内容更充实、结构更完整的《家》来。

发散角度2:不能重写,巴金先生是明智的,尽管二十余年后看到了作品的年轻幼稚,主题十分鲜明,但作者年轻时的激情、鲜明的时代特色,是只有那个时代才具有的,是二十余年后的作者所不具备的,若再重写往往会写出一部得不偿失的作品,“《家》已经尽了它的历史任务。”还是“保留着它的本来面目”好。

启示:同一个作者,虽着生活阅历的增加,不同时代会有不同的作品,而这些作品风格不可能一成不变。

四、迁移训练

课内阅读

几年前我流着眼泪读完托尔斯泰的小说《复活》,在扉页上写了一句话:“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 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我有了生命以来,在这个世界上虽然仅仅经历了二十几个寒暑,但是这短短的时期也并不是白白度过的。这其间我也曾看见了不少的东西,知道了不少的事情。我的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但是我并不孤独,并不绝望。我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通过乱山碎石中间。

这激流永远动荡着,并不曾有一个时候停止过,而且它也不能够停止;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发射出种种的水花,这里面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这一切造成了奔腾的一股

激流,具有排山之势,向着唯一的海流去。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我跟所有其余的人一样,生活在这世界上,是为着来征服生活。我也曾参加在这个“搏斗”里面。我有我的爱,有我的恨,有我的欢乐,也有我的痛苦。但是我并没有失去我的信仰:对于生活的信仰。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然而我对于将来却也有一点概念。因为过去并不是一个沉默的哑子,它会告诉我们一些事情。

在这里我所要展开给读者看的乃是过去十多年生活的一幅图画。自然这里只有生活的一小部分,但已经可以看见那一股由爱与恨、欢乐与受苦所组织成的生活的激流是如何地在动荡了。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有人说过,路本没有,因为走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路。又有人说路是有的,正因为有了路才有许多人走。谁是谁非,我不想判断。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一九三一年四月

1.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_____、_____、_____。

2.与“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类似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联系全文,说说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什么样的思想状况?

4.在这部总序中,作者以自己二十几岁青春年华的全部感受,告诉读者怎样去认识生活和开辟新生活。但是,由于思想信仰的限制,他的作品并没有给读者指出一条明确的道路。后者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

〖参考答案〗

1.《家》《春》《秋》

2.本文中充满青春朝气和不与旧势力妥协的昂然正气。“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以及类似的话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即使周围是无边的黑暗,他也不会绝望,因为所有的恨与痛苦都基于对生活的爱。

3.对未来充满了迷茫,不知道怎样才能迎来新生活,什么时候迎来光明,自己感到渺茫。

4.(1)这唯一的海是什么,而且什么时候它才可以流到这海里,就没有人能够确定地知道了。

(2)我的生活还不会结束,我也不知道在前面还有什么东西等着我。

(3)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

(4)我知道生活的激流是不会停止的,且看它把我载到什么地方去。

课外拓展

《作文杂谈》序

刘国正

读《庄子》的《山水》篇,深深叹服其立言之巧。在讲述伐木者不取无所可用的山木和故人杀不能鸣的雁两个故事之后,写道:“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作寓言读,可以从多方面得到启示。也许是有点职业病吧,我从中悟出一点作文的道理。

作文有法吗?有人说有,而且甲乙丙丁,不能越雷池一步,没有规矩怎能成方圆?有人说无,文无定法,也可以说是无法。我要学庄老先生,笑一笑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最近应某刊物之约诌了一首勉强算作诗的诗,比较详细地说明这点勉强算作一种主张的主张,不妨抄在下面:“若谓文无法,绳墨甚分明,暗中自摸索,何如步随灯?若谓文有法,制胜须奇兵,循法作文章,老死只平平。习法要认真,潜心探微精;待到着笔时,舍法任神行。谓神者为何?思想与感情。瞻彼春鸟鸣,无谱自嘤嘤。”我的这个主张,不过是“野狐禅”。曲高和寡,曲怪,和者也未必多。读张中行同志的《作文杂谈》,与我心会,才知道我并非踽踽的独行者。

中行同志同我一道从事语文课本的编辑工作三十多年,长我近二十岁,可谓忘年之交。他学识渊博,融贯经史百家之言,历览古今中外之书。文得力于蒙庄,诗似玉溪生,石书画亦广有见闻。知道他的人都说他是真正的杂家。在这三十多年间,他感到心情最舒畅的是近六七年。虽然年逾古稀,身子骨还挺硬朗,干起事情来像个小伙子。啖蔗后甘,以此比喻他的老境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曾经表示:自已学语文,教语文,编语文,研究语文,运用语文,同语文打了半个多世纪的交道,体验到其中一点甘苦,很想把一己的体验写出来,对教者和学者也许都会有点益处。他这样表示,就这样做起来,才一年的光景,这本《作文杂谈》就完稿了。

《作文杂谈》是怎样的一本书,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价值,我想,读者看到了我上文的介绍自然明白,我再唠叨反而成了多嘴。而且一位博学的长者的写作体验,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读者是搛一箸红煨熊掌,还是舀一匙竹荪双脆汤,要随心所欲才好,如果有人从旁不厌其烦地指指点点,说该怎么吃怎么吃,是一定会惹得与筵者皱眉的。但有一点我还要提一下,就是作者把作文的方法看得很活。他说“条条道路通北京”,他并不把自己所谈看成学习写作的不二法门,也不认为世界上有这种不二法门。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这也许是中行同志许多宝贵的体验中很重要的一点吧。我想,读者读这本书,不要抱上西天取经的态度,意味可以从中取得无量妙法,要抱逛花儿市的态度,花是随心草,捡顺心的买几朵几枝,赏色闻香,自得其乐。要活读,不要死读,这才合乎作者的意趣。

写到这里,偶然抬头看见墙上挂着的一幅画,是友人赠与的,画的是枯木逢春,从那瘦棱棱的老枝上爆出很大的花朵——也许是玉兰吧。我意味这样的画赠给中行同志是很合适的。我早年学过一阵子画,但始终没画好。再练得好些,一定要为中行同志画这么一幅,祝愿老枝上的新花,开得越来越多越好。

序,绪也。作为一种文体,应该叙其著作的所由作。我写下的似乎许多与序不相干,但文章作法既然很活,就算做序有何不可。质之中行同志,然耶否耶?

一九八四年五月,于山海楼

1.本篇是为张中行著的《作文杂谈》而写的序文,主要内容包括()。

A.介绍该书作者情况

B.对《庄子·山水》的看法

C.介绍该书的特点、价值

D.“我”对作文的看法

E.“我”想为书作者作画

2.给下列加红字注音。

规矩()勉强()诌()

踽踽()竹荪()潜心()箸()

3.解释词语:

①曲高和寡:

②踽踽:

③忘年之交:

④年逾古稀:

⑤质(之):

4.本文从《庄子·山水》谈起,其用意是()。

A.要像不材的山木那样才能保全自己。

B.没有才能就像不能鸣的雁必将被毁灭。

C.要学会圆滑的处事。

D.论述作文在有法无法之间的道理。

5.用诗句来谈自己对作文的看法,其作用是()。

A.阐述自己的作文观点。

B.表明自己会写诗作文。

C.间接地印证张中行的宝贵经验。

D.说明张中行的观点和自己一样。

〖参考答案〗

1.C

2.矩jǔ强qiǎng 诌zhōu踽jǔ荪sūn潜qián箸zhù

3.

①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很少。比喻言论或艺术作品不通俗,不能为广大群众所了解或欣赏。②形容独自走路孤零零的样子。③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④年龄超过了七十岁。

⑤质:依据事实来问明或辨别是非。 4.D 5.C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写作《家》以及《激流三部曲》的目的。 (2)培养学生读书要有读序文的兴趣和习惯,知道这是了解书中内容和作者思想等的捷径。 2.过程与方法 (1)讲述《家》的故事梗概,让学生对这部小说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作为学习序、跋的准备。 (2)用概括得是否准确、精练来检查学生默读的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真体会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重点与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序》与《跋》风格稍有变化。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课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妥当:稳妥适当。 2.累赘:使人感觉多余或麻烦。 3.说教:比喻生硬地、机械地空谈理论。 4.掩饰:使用手法来掩盖(缺点,错误等)。 5.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二、导入 《家》的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1927--1928年旅居巴黎期间开始文学创作,一生写了大量的作品中,主要有《灭亡》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憩园》《寒夜》《第四病室》等中长篇小说。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家》是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小说中的许多人物、故事以至细节都是作者极为熟悉或深有感触的。作品中的高老太爷就有作者祖父的影子;觉新是以作者的大哥为原型加以塑造的;觉民和觉慧的某些故事就有作者的三哥和自己生活的某些痕迹。由于巴金把自己熟悉和了解的、正在走向崩溃的封建家庭故事加以艺术概括,深刻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歌颂了“五四”时期新青年敢于斗争,敢于反抗的革命精神,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小说情节生动,结构宏大而缜密,语言明快流畅,笔调抒情热烈,人物心理刻画细腻,读起来真挚感人,动人心魄。 三、阅读课文《序》,整体感知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作者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第二部分(第5段):写了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第三部分(第6--7段):表明了自己的写作动机。 四、学习课文 (一)阅读课文第一部分,说说为什么作者对生活的认识,在当时来说还是先进的? 《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作者对生活的看法是积极的。他虽然在读托尔斯泰的《复活》后产生过“生活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的感想,但他很快就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虽然“周围是无边的黑暗”,却仍然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它自己的道路”,而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阻止它”。应该说,巴金当时的这种思想认识是先进的,看到了

2019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2019秋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全解读 教材分析 一、八年级教材总体结构: 从总体上看,八年级上册教材与七年级教材保持了整体结构的一致性,都由6个单元和综合性学习、名著导读等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学习内容组成。 就具体而言,八年级上册教材的结构又有很多不同于七年级教材之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设置一个“活动·探究”单元 2. 设置两个口语交际专题 3. 开始设置专门的古诗文单元 4. 现代文读写单元的“自读”课文增为两篇“活动·探究”单元课文原则上全为“自读”课文。 二、各单元内容及教学思路 第一单元 本单元是本套教科书的第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单元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包括课文、注释、旁批、补白和技巧点拨;另一部分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各项学习活动的要求,包括“活动任务单”和任务说明。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依托单元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展开学习活动,完成学习任务。 活动探究单元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在“活动任务单”中对整个单元的任务做概要说明,以方便学生总体把握。每个单元均安排三个任务,分别设置任务说明进行具体解说。本单元的学习任务分别是新闻阅读、新闻采访和新闻写作。 单元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学习提供了具体的学习内容,有利于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 2.“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要求教师改变以教师授课、学生听课为主的传统语文教学方式,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在时空、内容、手段等方面的封闭状态,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变当堂教授为全程指导,变掌控课堂为帮助自学,变关注成果为关注过程。 3.“活动·探究”单元的设置,体现了本套教材重视阅读的核心理念,同时也体现了八年级语文教材重视文体学习的特点。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把握两种文体的基本特征;体会多样化的写法和语言;理解课文深广的人文内涵 单元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了解文中人物的人生经历、个性、思想,并能从中有所领悟,丰富自己的人生智慧。 2. 能够抓住回忆性散文、传记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等基本特点,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语文版九年级下9《家》的序和跋 导学案

9 《家》的序与跋 1981年,有一位记者走近了一位老人的住宅,看见到处都摊着书,老人正忙着整理。记者问他在做什么,这位老人抚摩着书答:“我在做身后事……就是把这些书整理出来,捐出去,死后就没法做了。”问他为什么不让别人代劳,他说,要分类,别人不晓得有哪些书。1982年,搬书的人来了,这位老人静静坐在楼梯边一张老式木椅上,默默送别这些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朋友”。这位视书如命的老人就是《家》的作者巴金先生。今天,我们就一起跟随巴金先生去了解他创作《家》的始末。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 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解放前后涌现了许多文学大师,例如:“鲁郭茅、巴老曹”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其中“巴”指巴金,这位享誉世界的文学泰斗一生创作与翻译了大量作品,《家》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家>的序和跋》。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扉.页(fēi) 诅.咒(zǔ) 删.除(shān) 累赘.(zhuì)摇曳.(yè)朦胧 ..(ménglóng)跋.(bá)妥.当(tuǒ)爱憎.(zēng)幼稚.(zhì)掩饰.(shì) 2.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注生字词。 3.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 激流:湍急的水流。 魔爪:比喻凶恶的势力。 诅咒:原指祈祷鬼神降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序跋:序文和跋文。 序文:一般指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的内容。 跋:一般写在书籍、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介、鉴定、考释之类。 (2)多音字 (zhuǎ)爪子(yāo)要求 爪要 (zhǎo)爪牙(yào)重要 (3)形似字 扉(fēi)扉页稚(zhì)幼稚 维(wéi)维护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朗读指导 学生在朗读上存在着以下一些常见的弊病:(1)朗读时“多字、漏字”;(2)朗读时“唱读”;(3)“一字一顿”,速度过慢;(4)速度过快,无法品味。因此,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寻找“新的构思”,“新”中结合学生的实际,让学生乐读、会读、读好。 小学语文的朗读指导形式多样,大致可以分为:有目的地朗读、有个性地朗读、有重点地朗读、多种方式地朗读等,学生朗读后的评价与反馈也能在很在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么,教师该如何进行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指导呢? 一、语文教学朗读指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阅读教学要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进行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时,应重视学生自己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对同样内容的朗读,能读出各自的韵味,让学生在反复、有效的朗读中,理解、感悟课文的点滴妙处。 (一)、有目的地朗读 如今课堂形式花俏,朗读看似很多,确没有实质性的目标。在预习时,教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将课文读通读顺,字词读准确。在上课时,要让学生感知全文,看看全文说了一件什么事,体会课文的中心思想和感情基调。只有明确目标,读才会发挥其意义。(二)、有个性地朗读 如果没有自己的见解,课文的朗读就会显得单一、乏味、没有感情。让全班读对,读完,读好,就成了走过场。只有对课文有一个自己的理解,才能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读出语言气势,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既诠释了朗读课文的核心,又保护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由此看来,朗读的最终目的不是大家都读的多一致,而是每个人在朗读中,都能读出自己的理解。 2.表情和动作 人的声音和表情是分不开的,声音和情感也有内在的密切联系。内心的情感主要是通过外在的表情在传达的。读高兴的内容表情就开心,读悲伤的内容就应该戚戚然。因此,指导学生用表情来辅助朗读,有很好的效果。当你喜欢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声音,也可以用表情、眼神来表达。 (三)、有重点地朗读 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一定要掌握朗读的方法和技巧。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课本上圈点、标划,突出重点词语,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当拿到一篇具体的文章时,怎样才能朗读好?这要教学生四点要求:(1)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2)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基调;(3)注意文中表现中心或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4)注意标点符号的运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种层次的读循序渐进,完成了感知——理解——融情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朗读时,教师只要辅以适时的点拨,就能使学生读出真情实感。 (四)、多方式地朗读 课堂朗读本应该形式多样,这样有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但因为课堂实际教学的限制和教师的喜好不一,造成了课堂朗读形式的单一,单调的一种形式的读,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将朗读形式的多种运用,将改变这一面貌。有如下几种常见的朗读形式: 1、教师范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赏析: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整体把握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 文章以感慨发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接下来的十句,作者便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又改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青翠的竹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在清爽宜人的画卷上平添了万物勃发的生命力。“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由静景转入对动景的描写。猿鸟的鸣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这四句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的活动,又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这十句作者择取有代表性的景物加以组合,使读者对山川景物产生完整、统一的印象。 最后,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实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没有仅仅停留在景物本身,而是抓住景物的灵魂,即自然万物的勃勃生机,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文字明朗,毫不雕琢。 记承天寺夜游 一、整体把握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文章仅84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时值冬初,寒意森森,正“解衣欲睡”之时,月色悄然入户,于是作者“欣然起行”。“欣然”写其兴奋喜悦之情。“念无与为乐者”,“念”由“行”转化而来,写出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文情也显得跌宕起伏。

《家》的序和跋·练习题

9、《家》的序和跋 叶红设计 基础巩固题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 妥.当()累赘.()序跋.() 吐露.()说.教()扉.页() 2、根据词语的含义,在括号内写出相应 的拼音。 累赘() 劳累() 积累() 3、课文整体考查填空 序和跋是构成一部书完整结构的两个板块,从位置上看,序这种体裁,一般放在一部书的_____________,跋写在书的 __________,但他们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巴金原名叫___________,他创作的“激流三部曲”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仿写句子 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词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在黑暗中寻觅到的光明,是永远不会黯淡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贫瘠中创造出的丰饶,是永远不会枯竭的。 强化提高题 阅读《家》的“跋”第一部分,回答后面的问题。 《家》是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在《家》之前发表的《灭亡》只是一个中篇)。它是在一九三一年作为《激流三部曲》之一写成的。所以最初发表的时候用了《激流》的名字。我写这本小说花去的时间并不多。然而要是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也写不出这样的作品。我很早就说过,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家》里面不一定就有我自己,可是书中那些人物却都是我所爱过的和我所恨过的。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我写《家》的时候我仿佛在跟一些人一块儿受苦,跟一些人一块儿在魔爪下面挣扎。我陪着那些可爱的年轻的生命欢笑,也陪着他们哀哭。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些惨痛的回忆到现在还是异常鲜明。在我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逼着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以至于得到悲惨的结局。那个时候我的心因为爱怜而痛苦,但同时它又充满恶毒的诅咒。我有过觉慧在梅的灵前所起的那种感情。我甚至说过觉慧在他哥哥面 累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对初二的语文课本做好分析,对教学是有帮助的。下面是网络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的内容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一) 一、总体分析 这一份期末考卷,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考卷突出了检查学生一个学期所掌握的知识和所具有的语文能力,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对今后的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难度适中,符合对全体同学的考查。 本试题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我班参加考试的总共有55人,其中最高分为101分,最低分为33分。 本次试卷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以下几大块: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 主要考查了汉字的音形义、古诗文名句默写、语病修改、名著知识、综合性学习等几个方面,很有针对性地考查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 (二)阅读 采用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形式。这与中考要求一致,很有必要,有利于提醒老师用好教材。 命题者课内的选了《小石潭记》片段,无论从设计点上看和获取答案的途径上看都不甚高、不甚难。从题目的考查点上看,重在培

养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基础上的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仔细推敲,深入思考的良好阅读习惯。存在的问题:答非所问,不会联系上下文去寻找答案;答案抓不住要点,写得多,但得分点少。 课外阅读为说明文、记叙文各一个。难度适中,学生在答题方法、语言表述上有些欠缺。 (四)作文 作文形式比以前的话题作文较简单,采用命题或话题作文的形式,与当下的作文考试题目类型的大致走向是一致的。不设审题障碍,淡化文体要求,出题者设置文题,要求学生可以此为题或以此为话题真实行文。对于这个作文题目,主要体现了人人有话说,人人说真话的作文命题意图。学生有较深刻的体验,有话可说,感情也较为真挚,但缺少深刻的表现,就是说,自己的感情,不知道怎么表达,生活面窄,选用的材料不是很新奇,我在改作文过程发现存在问题是作文选材不够典型,生活素材不够丰富,很多写朋友、家人、老师但只限于关爱等肤浅的理解。有些滥用词语,语句不通,语言匮乏,缺乏文采。 三、对今后教学的建议 (一)语文教学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 语文基础知识一向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个板块,我们一定认真钻研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古诗文的教学,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切忌机械的记忆。语言表达方面,指导学生多阅读,多练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阅读有效教学案例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为基本的方式,也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因为朗读既可以规学生的口语,也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加深学生对课文容的理解,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这篇课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沉浸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去感受、体验和理解荷花的“形”之美,“神”之美,从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蜻蜓、随风飘动”等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积累优美语言。 (3)理解课文容,感受荷花的美丽,培养爱美的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 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学习边阅读,边想象画面的读书方法。 [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猜谜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都喜欢猜谜语,现在老师让大家来猜两则谜语,看谁猜得既快又准。 (1) 小小一姑娘,坐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袄,阵阵放清香。( 荷花) (2) 泥里一条龙,头顶一个莲,身体一节节,满肚小窟窿。( 莲藕) 荷花,有“花中仙子”的美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目睹一下荷花的风采。 二、初读课文,了解容 1. 让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 圈划出生字、新词,凭借拼音多读几遍。 2. 同桌互读课文。读得好的由同桌加“☆”。 3. 鼓励学生上台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 4.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三、品读课文,理解容 1.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 分小组朗读,并选派代表在班上读。 (3) 班级赛读,评选班级“朗读能手”。 2. 抓重点词句,启发学生展开想象。 (1) 读了“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冒”字用得好在哪里? (2) 读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想象一下,荷花有哪些姿势? (3) 为什么说这一池荷花是“一大幅活的画”? (4) 如果你也是一朵荷花,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后生字词拼音及解释(完整版)

八年级下册生字词注音及解释 第一单元 1、《滕野先生》 绯红(fēi h?ng):鲜红。标致(biāo zhì):漂亮,这里是反语,用来讽刺。 不逊(bù shùn):无礼。逊,谦逊诘责(ji? z?):无礼。逊,谦逊 落第(lu? dì):原指科举时代应试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托辞(tuō cí):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油光可鉴(y?u guāng kě jiàn):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这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深恶痛疾(shēn wù t?ng jí):厌恶、痛恨到极点。 抑扬顿挫(yì yáng dùn cu?):﹤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2、《我的母亲》 翳(yì):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责罚(z? fá):处罚。气量(qì liàng):胸怀,度量。 质问(zhì wan):根据事实提出疑问;责问广漠(guǎng m?):广大空旷。 管束(guǎn shù):遏制自由行动或言论;约束,使不越轨。宽恕(kuān shù):宽容饶恕。 文绉绉(w?n zhōu 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3、《我的第一本书》 幽默(yōu m?):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凄惨(qī cǎn):凄凉悲惨。 奥秘(ào mì):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 翻来覆去(fān lái fù qù):一次又一次;多次重复。 4、《列夫?托尔斯泰》 黝黑(yǒu hēi):黑;黑暗。滞留(zhì liú):停留不动。愚钝(yúdùn):愚笨,不伶俐。 器宇(qì yǔ):气概,风度。禁锢(jìn gù):束缚,限制。 轩昂(xuān áng):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 侏儒(zhū rú):身体异常矮小的人。酒肆(jiǔ sì):﹤书﹥酒馆。 尴尬(gān gà):﹤神色、态度﹥不自然。藏污纳垢(cáng wū nà g?u):比喻包容坏人坏事。 粗制滥造(cū zhì làn zào):指产品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郁郁寡欢(yù yù guǎ huān):心理苦闷。黯然失色(àn rán shī sa):面容和眼神阴暗下来。 鹤立鸡群(ha lì jī qún):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正襟危坐(zhang jīn wēi zu?):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颔首低眉(hàn shǒu dī m?i):低着头显得很谦卑恭顺的样子。有加:又加深了一层。 诚惶诚恐(ch?ng huáng ch?ng kǒng):惶恐不安。无可置疑(wú kě zhì yí):不能怀疑。 广袤无垠(guǎng mào wú yín):广阔无边。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5、《再塑生命》 搓捻(cuō niǎn):用手指揉搓。企盼(qǐ pàn):盼望。繁衍(fán 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迁徙(qiān xǐ):迁移。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 油然而生(y?u rán ?r shēng):形容思想感情自然地产生。 花团锦簇(huā tuán jǐn cù):鲜花围成团,锦绣聚成堆。形容色彩缤纷、灿烂绚丽的景象。 美不胜收(měi bù shang shōu):形容好的东西太多,一时看不过来,接受不完。 繁花似锦(fán huā sì jǐn):无数盛开的花朵像美丽多彩的锦缎。风云突变(fēng yún tū biàn):风云忽然发生了变化,比喻变幻动荡的局势。 不可名状(bù kě míng zhuàng):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落英缤纷(lu? yīng bīn fēn):落花纷繁的样子。 冥思遐想(mí sī xiá xiǎng):漫无边际地深思想像。 期期艾艾(qī ài):形容口吃。 第二单元 6、《雪》 博识(b? shí):学识丰富。美艳(měi yàn):美好艳丽的样子。 消释(xiāo shì):﹤书﹥消融;溶化。褪尽(tuì jìn):颜色退没了。 凛冽(lǐn lia):刺骨地寒冷。升腾(shēng t?ng):﹤火焰、气体等﹥向上升起。 脂粉奁(zhī fěn lián):装胭脂和香粉的盒子,化妆盒的古代称谓。奁:盒子 7、《雷电颂》 睥睨(pì 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污秽(wū huì):不干净﹤的东西﹥。 犀利(xī lì):(武器、言语等)锋利;锐利。迸射(bang sha):向外溅出或四散喷射。 播弄(bō n?ng):摆布。雷霆(l?i ting):雷暴;霹雳。虐待(nǜe dài):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拖泥带水(tuō ní dài shuǐ):比喻说话、写文章不简洁或做事不干脆。 9、《海燕》 苍茫(cāng máng):空阔辽远;没有边际。胆怯(dǎn qia):胆小;畏缩。 翡翠(fěi cuì):一种矿物。绿色、蓝绿色或白色中带绿色斑纹.有玻璃光泽,可做装饰品。 精灵(jīng ling):①鬼怪。②﹤方﹥机警聪明;机灵,聪灵。 蜿蜒(wān yán):①蛇类爬行的样子。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10、《组歌》(节选) 执拗(zhí niù):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馈赠(kuì zang):﹤赠送礼品﹥。 憔悴(qiáo cuì):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真谛(zhēn dì):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镶嵌(xiāng qiàn):把一个物体嵌入另一个物体内。酷肖(kù xiào):酷似。长吁短叹(cháng xū duǎn tàn):因伤感.烦闷.痛苦等不住地唉声叹气。海誓山盟(hǎi shì shān m?ng):男女相爱时所立的誓言和盟约,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千山万壑(qiān shān wàn ha):山峦连绵.高低重叠。 盛气凌人(shang qì líng r?n):傲慢的气势逼人。 第三单元 11、《敬畏自然》 蓬蒿(p?ng hāo):飞蓬和蒿子,借指野草。咫尺(zhǐ chǐ):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láng jí):乱七八糟,杂乱不堪。呐喊(nà hǎn):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zì bù liàng lì):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相形见绌(xiāng xíng jiàn chù):相比之下,显出不足。 精巧绝伦(jīng qiǎo ju? lún):精细巧妙独一无二,没有什么可以相比。 美味佳肴(měi wai jiā yáo):味道鲜美的食品。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孩子们只有爱上了读书,才能发展语言能力,进而理解力,创作力才能得到提高。因此,阅读教学要落到实处、搞扎实,就必须从最根本的朗读上多下工夫。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抒发的情感,培养语感。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把握好文本的情感,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每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情感都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选择好训练的“点”,要细读文本,寻求朗读的最佳方法,要因文而异、因情而异且因人而异。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也要讲求一个“精”字,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或者一些重要的段落精心地进行指导,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朗读的时候目标更加明确,品悟起来也会更加充分,在朗读中切实提高自己品悟语言的能力。 二、朗读时间要充分,知意悟情 由于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多重讲解,轻朗读。朗读练习犹如蜻蜓点水,来去匆匆,如在预习时的朗读,教师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呢?学生往往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更别提读通课文了,认识字词了,朗读俨然成了“花架子”。学生没有得到充裕的时间去朗读课文至读通课文,因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不真切,思考并不深刻,感受并不强烈,学生无非是一个个“面塑的听者”,无非是用自己的脑袋去装老师的思想,他们体会到的并不是自己的“情”,悟到的并不是自己的“理”,长此以往如此剥夺学生的朗读时间,学生必然会失去理解的个性。 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要把朗读时间交还给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让全班的学生读完、读好,切不可玩“花架子”“走过场”。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反复的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鼓励学生多读,最为重要的是在朗读教学中教师不能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朗读,一定要把读书、思考的时间还原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多读书,让学生通过所读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领悟,让此时的学生由“听者”变成真正的“读者”,让他们去体会自己的情,领悟自己的理而我们教师给学生担兰“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正如《语文新课标》中提出的:“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书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 二、精读领悟,重在“巧” 朗读如果仅停留在学生的自悟自得上是远不够的,需要教师精心引导,让学生细心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让学生在朗读中养成好习惯,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大意。学生的悟在于教师的巧妙、适时的引导。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限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有重点、有目的地加以点拨和引导。 比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小鹿的玫瑰花》这篇文章时,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问学生小鹿的玫瑰是不是白栽了?为什么没有白栽呢?很多学生的回答却是因为玫瑰花很美。这显然是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对此,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马上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先让学生去读,以读为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找一些描写玫瑰花很美的句子,然后再让他们有感情地去朗读微风、黄莺的话,并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想象一下微风、黄莺当时还会说些什么话,还有一些其他的动物,它们又会说些什么话。然后再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部重要课文

1《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选自《人民日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选自《东北日报》)。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2.《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之一《荷花淀》,之二《芦花荡》。 5.《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6.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无论是散文、诗歌、杂文、小说还是文艺理论都有很高的成就,成就最高的是杂文,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文集》等,后都收在《鲁迅全集》中。 7.《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作者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诗文集《踪迹》,代表作品有《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8.《台阶》选自小说集《台阶》。作者李森祥。

9.《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原名杨季康,作家,文学翻译家。翻译有《堂?吉诃德》《洗澡》 钱钟书,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古典文学研究家。作品《围城》 10《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1、《中国石拱桥》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茅以升,字唐臣,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12、《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13、《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中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 14、《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 15、《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16、《大自然的语言》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

(完整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编排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 分五个板块:分别是阅读、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另部分课文后面附有课外知识,包括语法知识,口语表达,以及一些人物资料介绍等。 下面按五个板块加以说明: (一)阅读: 本册教材六个单元共有30篇课文,根据内容和体裁分为:一单元,有的是回忆录;有的是传记,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二单元,散文诗;三单元,关注自然,保护自然的科学文艺作品;四单元,关于节日风俗,民间艺人轶事的文章;五单元,文言文单元(或写景,或状物,或咏史,或抒写人生志趣,或表现亲朋情谊);六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共有精读课文17篇,略读课文13篇。 本册教材沿袭上册教材安排将文言文单独收编在两个单元中集中学习。根据以往经验,最好是将两个文言文单元分开教学。上半期教授1、2、5单元,后半期教授3、4、6单元,使学生有更充足的识记的时间。 在有些课文的后面,还有与课文相应的语文知识短文,特别是语法知识是一个难点,老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在每个单元的后面,安排与单元相适应的综合性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这种模式贯穿整个新教材的始终。 第一单元:献给母亲的歌。在口语交流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并能写成感人的文字;第二单元:寻觅春天的踪迹。收集资料,出墙报或写成文章。第三单元:科海泛舟。收集资料,动手实践。第四单元:到民间采风去。关注我们平常习焉不察的民风民情,探寻日常生活背后的“学问”。第五单元:古诗苑漫步。古诗朗诵比赛。第六单元:背起行囊走四方。 (三)课外古诗词背诵 课外古诗词背诵也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始终的一个板块,每册教材都有十首古诗词供学生背诵,在背诵中,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诗词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体现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四)名著导读 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一样,都是新教材的亮点,是最能体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教学手段。本册教材推荐两部名著:《海底两万里》、《名人传》。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9.三峡(作者: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至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短文两篇 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家》的序和跋教案

《家》的序和跋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序”中,作者把生活比作激流,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征服生活和与黑暗搏斗的激情和勇气,体现了作者青年时期积极的人生态度。 2.理解“跋”中,作者更明确、更犀利地表述了自己的创作动机——揭露、控诉旧制度旧社会,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 3.了解“序”“跋”的文体特点。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巴金(1904~)现、当代作家。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佩竿、余一、王文慧等。四川成都人。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中的《家》,以及《海的梦》、《春天里的秋天》、《砂丁》、《萌芽》(《雪》)、《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出版了《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集和《海行集记》、《忆》以及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二、、题目解说 【明确】“序”写于1931年4月,是作者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序”中充满激情,表达出作者的生活态度,反映了作者青年时期的思想。

“跋”写于1953年3月(新中国成立第5个年头),比写“序”晚了22年。在“跋”中,作者交代了创作《家》的意图和不足之处,体现了作者冷静的思考和思想上的提高。 三、整体把握 1.对文章结构的理解 【明确】文章结构图 ┏生活不是悲剧,是一场搏斗┓做生活激流 ┏序┫生活象激流动荡,要征服┣中搏斗的勇士 《家》的序和跋┫┗用文学展现生活,与黑暗搏斗┛ ┃┏为了控诉垂死的制度而写┓冷静的思考 ┗跋┫太重视个人爱憎没有指明道路┣思想的提高 ┗美丽的青春是鼓舞“我”的源泉┛ 2.《家》的“序”是作为〈激流三部曲〉的总序发表的,联系文中有关“激流”的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理解和对待生活的。【明确】此题旨在让同学们了解,作者把生活比做激流是鉴于他对生活的深刻认识,是他写作《家》乃至《激流三部曲》的目的。当然,这也是理解“序”和《家》的一把钥匙。 作者认为,生活是勇往直前、永不停止的;是充满力量、无可阻挡的;是有爱,有恨,有欢乐,也有痛苦的。对待生活的态度应该是“搏斗”,是“征服”。 3.作者在《家》的“跋”里说:“我不是为了要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从文中找出最能够诠释这句

语文八年级上册课后十首古诗及课文内古诗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汇总1.《长歌行》(《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野望》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1.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12.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3.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家》的序和跋《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素材 语文版

《家》的故事梗概及其作者 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在成都一条僻静的街上有两个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是高府大房的二少爷高觉民和三少爷高觉慧。他们刚从学校排完戏回家。他俩边走边兴高采烈地谈论着排演的情况。在一所门墙上挂着“国恩家庆,人寿年丰”的大公馆面前,他们停了下来,把皮鞋在石梯上擦了擦,抖了抖身上的雪水,便提了伞大步走了进去。 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她听二表哥觉民说“外专”暑假要招收女生,十分高兴。但一想到进男学堂将要遇到的困难和阻力,心情不免沉重起来。觉民兄弟竭力安慰和鼓励她。望着琴开朗活泼的美丽面庞,觉慧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鸣凤,一个自幼被卖到高公馆,聪明温顺、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婢女。同时,也想到了这个家的无数罪恶。 觉新是觉民兄弟的大哥。他相貌清秀,自小聪慧,在家里受着双亲的钟爱,在私塾里得到先生的赞扬,中学毕业时成绩名列第一。他曾打算中学毕业后到有名的大学深造,还想去德国留学。但他性格懦弱,不敢反抗。为了爷爷早日抱重孙,中学一毕业,父亲马上叫他成了家,并要他帮助料理家务。本来他深深地爱着钱家的梅表妹,但不得不屈从于父命,与一个父亲用拈阄的方法决定下来的自己不认识的少女瑞珏结婚。他的前途因此而被断送,他美丽的幻想也因此而破灭。不久梅出嫁了,觉新也深深地沉溺于端庄美丽的妻子瑞珏的温存与抚爱之中。 父亲亡故后,觉新作为高家的长房长孙挑起了管理大家庭的重担。家族内部的矛盾向他射来的无数无形的暗箭,使他看清了这个绅士家庭在爱与平和的面纱下隐藏着的仇恨和斗争。过了两年,五四运动发生了。他贪婪地读着《新青年》《每周评论》等刊物上的文章。他从刘半农那里学到了“作揖主义”,从托尔斯泰那里学到了“不抵抗主义”,这样的“主义”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无冲突地结合了起来。于是,他变成了两重性格的人:他既痛恨旧势力,又在旧势力面前唯唯诺诺;既真诚地关心弟妹的幸福,又时时提防着他们的言行出轨。因此,他便受着两方面的夹击:一方面,长辈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支使、捉弄,甚至责骂他;另一方面,觉民、觉慧也常表示对这位大哥的不满。面对这一切,他默默地忍受着、挣扎着。 觉慧因为与同学们一道向督军请愿,被高老太爷训斥了一顿,不许他再出门。这天,他在花园里遇到了鸣凤,两人互诉衷情。他真诚地告诉鸣凤,将来一定要娶她。鸣凤连忙打断了觉慧的话,并凄然地说,她害怕梦做得太好了不会长久。 当晚,月光皎洁。三更过后,觉民、觉慧还在天井里散步。远处飘来了如泣如诉的箫声。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了寡,婆家对她不好,最近孤身一人回到省城娘家,觉新知道后心情非常悲痛,接连几晚都吹这样凄惨的调子。觉民担心大哥和梅的悲剧会在自己和琴之间重演,觉慧安慰二哥说,你绝不会走到大哥的路上去,因为时代不同了。 旧历新年,高公馆里格外热闹繁忙。堂屋里灯火辉煌,全家满满地坐了两大桌。上一桌坐的全是长辈,下一桌坐的是觉新和他的弟妹们。高老太爷希望吃年饭时有四代人,所以叫觉新夫妇也把他们的儿子海臣带上桌来。高老太爷面对这样多的子孙,明白他“四世同堂”的愿望已经实现,脸上露出了心满意足的微笑。公馆门外,一个讨饭的小孩在饥寒中低声哭泣。在花园的楼房里,觉新为了梅几天前在商业场碰到他有意避开而伤心。张家琴的房中,梅对着觉民、觉慧、琴诉说自己凄苦的心情,感叹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她都只能依靠回忆来填补自己空虚的心灵。觉慧、觉民因为梅的悲剧而对旧势力更加深恶痛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