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DA起草无菌制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WORD版

CFDA起草无菌制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WORD版
CFDA起草无菌制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WORD版

CFDA起草无菌制剂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

1. 目的为指导和规范无菌药品生产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充分评药品生产企业的无菌操作水平,确保所生产无菌药品的安全、有效、质量稳定,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 范围本指南根据无菌生产工艺的特点阐述了非最终灭菌的无菌产品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基本要求及流程,适用于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生产无菌制剂。

3. 定义本指南所指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是指采用无菌的培养基或适当的介质,模拟药品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不仅仅是灌装过程),以评价该无菌工艺无菌保证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4. 原则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非最终灭菌产品企业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开展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 以现行 GMP 法规要求为准则,评价无菌生产过程的法规符合性,不符合规范要求的无菌工艺过程,不能通过模拟试验来证实其无菌控制措施的合理性。

4.2 对无菌生产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以并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评估结果将在试验方案设计时给予考虑。

4.3 应结合无菌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设备、人员以及操作时限等因素有针对性开展模拟试验,尽可能模拟实际无菌生产全过程,并应特别关注“开放”操作、人工干预等高风险过程。

4.4 如同一生产线生产多个包装规格的产品,应评价模拟试验方案对各产品无菌工艺过程的适用性。应对有显著差异的无菌工艺过程逐一开展模拟试验。

5.无菌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无菌产品的无菌生产工艺通常为: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或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液体灌装或粉末灌装,密封。冻干制剂在液体灌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冻干燥工艺。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应从第一步无菌操作开始,直至无菌产品完全密封结束。如果在产品制备阶段已经采用了无菌生产的工艺,此部分工艺也应作为模拟验证的一部分。

6. 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

6.1.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前提条件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之前应确认与无菌工艺相关的支持性系统和灭菌系统的验证已完成,并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

6.1.1. 工艺设备、公用系统和辅助设施按照预期要求完成了设计、安装和运行确认;

6.1.2. 生产设备、公共系统、辅助设施灭菌方法完成了相应的验证,物品及厂房、设施所使用消毒剂及消毒方式完成了相关的验证。

6.1.3. 药液及与产品接触的气体、设备组件、容器、器具灭菌工艺完成了相应的验证。

6.1.4. 无菌关键区域的气流及环境监测达到了设计要求。

6.1.5. 根据无菌生产工艺要求建立了相关操作规程文件。

6.1.6. 参与模拟灌装试验的人员接受了 GMP、无菌操作、微生物知识以及实施模拟试验的培训。

6.1.

7. 进入洁净区的全部人员通过了更衣程序的确认,并采用文件形式,可视化标识管理或其他方式,确认了每位参与者可进入的的区域和其所允许的无菌操作项目。

6.1.8. 容器密封性验证已经完成。

6.2. 基于无菌风险的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模拟试验方案设计应结合无菌生产工艺,尽量与实际无菌操作过程保持一致,以求试验结果真实反映生产过程的无菌保证水平。

6.2.1. 无菌生产工艺的风险评估无菌生产工艺的设计基于对产品特性、工艺技术和无菌控制措施的认知和经验的累积,设计模拟试验方案前应对无菌生产过程开展系统性风险评估,以充分识别无菌生产过程中潜在风险点。

6.2.2. 模拟试验方案设计时,应重点考察和评估无菌操作的高风险过程。无菌生产工艺的暴露操作是影响最终产品无菌特性的重要环节,如设备(或管道)的无菌连接、无菌容器的转运和更换、灌装等关键操作,都是引入微生物污染的重点环节及风险点,模拟试验方案设计应考察以上过程无菌防护措施的有效性。

6.2.3. 证实无菌操作人员满足无菌生产要求,是实施模拟试验的目的之一,有人员参与的无菌操作,应考察评估来源于人员的污染途径。进行模拟试验方案设计时,应结合工艺过程中的“开放”环节,重点考察有人员参与的关键操作,评价人员素质和防护措施的可靠性。 6.3. 培养基的选择与评价

6.3.1. 培养基的选择

6.3.1.1. 应根据被模拟产品的特点、灌装过程、培养基灭菌方式等方面决定使用何种培养基。

6.3.1.2. 胰酪胨大豆肉汤培养基(TSB)是一种广谱性培养基,特别对无菌工艺环境中源自人体的细菌、芽孢和真菌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无菌检测及微生物计数或控制菌检测,是模拟灌装试验常用的培养基。

6.3.1.3. 如果产品灌装后充入惰性气体、产品是储存在无氧条件,无菌操作在严格的厌氧环境中进行时(即生产全过程氧气浓度低于0.1%),应考虑采用厌氧培养基如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FTM)。在有氧气存在的无菌工艺的环境监控中反复发现厌氧微生物或在产品无菌检查中发现厌氧菌时,需评估增加厌氧培养基。

6.3.1.4. 包含动物来源成分的培养基,须提供无BSE (可传染性海绵脑病)/TSE(疯牛病)证明,亦可选用植物来源的培养基。

6.3.2. 促生长能力试验

6.3.2.1. 模拟灌装培养基产品完成培养后应按照现行中国药典方法进行促生产能力试验,以证明本次验证所用培养基的营养性。

6.3.2.2. 培养基促生长能力试验使用的菌种,如:白色念珠菌(CMCC98001)、黑曲霉

(CMCC98003)、枯草芽孢杆菌(CMCC63501)、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26003)、铜绿假单胞菌(CMCC10104)、生孢梭菌(CMCC64941),在试验中除标准菌株之外应考虑加入环境和无菌检查中发现的微生物。

6.3.2.3. 促生长试验应能证明所选培养基能够支持低量微生物的复壮和生长,接种量应控制在 10 CFU -100CFU/灌装单位。

6.3.2.4. 通过 5 天的促生长试验,应证明培养基能够支持微生物的生长。

6.4. 培养基的配制

6.4.1. 模拟灌装的培养基应在控制区域进行准备,准备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基粉尘在环境中的扩散及残留造成的环境污染。应按照培养基生产商提供的配方配制培养基。应考虑降低非无菌培养基中细菌和霉菌生长的风险,以避免微生物生长导致培养基过滤性能降低。配制后的培养基应尽快灭菌或除菌过滤,进入无菌储罐或容器储存备用。

6.4.2. 培养基在模拟灌装前应恢复至室温,即用型无菌液体培养基储存条件和使用条件应遵循生产商要求。

6.5. 培养基的除菌与灭菌

6.5.1. 除菌过滤

6.5.1.1. 如采用除菌过滤的方式准备培养基将方便同生产工艺衔接,但过滤器堵塞的情况时有发生,支原体污染的风险也难避免,所以应对以上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合理应对。6.5.1.2. 由于培养基的特性与药液有差异,培养基除菌过滤的滤器型号可与产品使用的过滤器不同。培养基可能因含有颗粒或生物负载较大,导致除菌过滤器的堵塞,这种情况下可增加预过滤以避免堵塞。值得注意的是除菌过滤的可靠性是通过专门的除菌过滤挑战实验验证的,无法通过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结果证实。

6.5.2. 湿热灭菌

6.5.2.1. 可采用在线灭菌或灭菌釜湿热灭菌,但不同于微生物实验室使用的小瓶培养基灭菌,培养基实验所用的大体积培养基可能会产生受热不均匀或灭菌不充分现象。

6.5.2.2. 灭菌过程应遵循生产商推荐的灭菌时间和温度的建议,以确保灭菌后的培养基的促生长能力。过度灭菌可能使培养基碳化以及降低其促生长性能。为避免过度加热可采用湿热灭菌与除菌过滤联合使用的方式,但都应进行促生长性能检查。

6.5.3. 辐照灭菌

6.5.3.1. 辐照灭菌可避免支原体污染风险,常与除菌过滤联合使用。 6.5.3.2. 如直接使用辐照后的无菌培养基粉末,应在无菌环境条件进行无菌操作。辐照灭菌过程应经试验,验证中应使用耐辐射的菌种,并在产品质量报告包含剂量信息。

6.6. 灌装量容器中培养基灌装量应考虑适宜微生物生长的需要和容器内表面覆盖的要求,灌装量不必与产品相同,通常应能达到容器体积的1/3~1/2,即可保证产品通过倒置和旋转接触到所有内表面并有足够的氧气支持微生物的生长,以利于对培养基的观察。

6.7. 灌装数量及模拟持续时间

6.7.1. 培养基模拟灌装数量应足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及完成模拟方案中设计的各种干预活动。企业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对所设计的灌装数量、持续时间、模拟方式、预期收率作出合理说明。

6.7.2. 产品的生产批量小于5000 支,模拟灌装批量至少与生产批量相同;产品的生产批量在5000 支至10000 支,模拟灌装数量应与产品实际的生产批量相当,对于高速灌装线和总是以最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建议模拟灌装数量应不小于最大批量;大规模生产,即产品的生产批量大于10000 支,最低模拟灌装数量应不低于10000 支,且不应低于产品实际生产批量的10%。

6.7.3. 大规模生产时,模拟试验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切换方式尚须讨论)

6.7.3.1. 培养基与空瓶切换模拟试验的持续时间和实际生产相当,培养基灌装数量少于实际批量,模拟试验在培养基灌装和空瓶运行间切换。在正常生产条件下应模拟灌装足够数量的培养基产品,以保证能够准确反映实际生产的污染风险,在灌装培养基期间应模拟所有类型和规定数量的干预。模拟试验应包含生产的开始、结束阶段和干预发生的时刻,在不灌装培养基期间灌装线穿插运行空容器。该方式能全面评估人员、操作和生产环境。

6.7.3.2. 培养基与注射用水切换模拟试验的持续时间和实际生产相当,培养基灌装数量少于实际批量,模拟验证在培养基灌装和注射用水灌装间切换。此种方式比实际生产更复杂,同时存在注射用水稀释部分培养基导致促生长性能下降的风险,应通过促生长试验证明其有效性。

6.7.3.3. 生产结束后模拟在一批产品生产结束后,不经拆卸、清洁、消毒、灭菌等工作,直接进行培养基灌装。此方式仍应对设备的安装、启动和开始灌装进行模拟并有足量的培养基冲洗产品管路以除去残留的产品,并通过足够的试验证明培养基的促生长特性。对微生物生长有抑制性的产品,不适用此种方式。

6.8. 最差条件的选择

6.8.1. 为了确认无菌生产工艺中无菌质量风险控制的有效性,通常采用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最差条件进行模拟试验。值得注意的是最差条件并不是指人为创造的超出允许范围的生产状况和环境。

6.8.2. 应基于风险等级并结合无菌生产工艺、设备装备水平、人员数量和干预等因素来设计模拟试验最差条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6.8.2.1 人员应充分考虑人员及其活动对无菌生产工艺带来的风险,如模拟生产过程的最多人数,当操作人员数量减少可能导致其它方面污染风险增加时,则此类条件也视为最差条件之一。参与人员应包括日常参与到无菌生产的全部人员,如生产操作、取样、环境监测和设备设施维护人员,同时应考虑以上人员交叉作业、班次轮换、更衣、夜班疲劳状态等因素。

6.8.2.2 工艺时间应适当考虑模拟实际生产操作过程中房间、设备、物料消毒或灭菌后放置

的最长时间及最长的工艺保留时限等,如设备设施、分装容器、无菌器具灭菌后最长的放置时间等。

6.8.2.3 灌装速度模拟试验应涵盖产品实际灌装速度范围,基于无菌风险的角度分析评价灌装速度对工艺过程及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如采用最慢的灌装速度、最大的容器用以模拟最长暴露时间,也可采用最快的灌装速度、最小的容器用以模拟最大操作强度/难度。

6.8.2.4 环境模拟试验挑战的最差环境应考虑选择单批产品无菌生产周期末端、间歇式生产的空调系统重新开启后或连续生产期间周期性灭菌最长的时间间隔。

6.9. 干预

6.9.1. 概念:无菌生产工艺中人员及人员活动是最大的微生物污染源,因此,本指南中的干预是指由操作人员按照相关规定参与与无菌工艺生产有关的所有操作活动。干预可分为固有的干预和纠正性干预。固有干预是指常规和有计划的无菌操作,如装载胶塞,环境监控,设备安装等;纠正性干预则是指对无菌生产过程的纠正或调整,如生产过程中清除破碎的瓶子,排除卡住的胶塞,更换部件、设备故障排除等。

6.9.2. 原则:无菌生产过程允许的各种干预活动应该文件化,以明确规定正常的生产活动和干预活动,模拟试验中干预设计应与实际的生产活动保持一致,模拟试验不应模拟违反法规及操作要求的干预(如违反 SOP标准操作规程的操作等)用以证明其合理性。

6.9.3. 模拟类型及频次:无菌模拟试验方案中应明确规定固有干预、纠正性干预(如维修、故障停机、设备调试)的频次、类型及复杂程度。如模拟试验用于评估一定阶段的日常生产无菌保证水平,干预应尽量与实际的生产工艺一致。对于生产线存在多种相似的组合时,可采用最差条件的组合以代表其他相似的组合。通常,固有干预及经常发生的纠正性干预应在每次模拟中都实施,偶发性的干预可周期性地模拟。对难以预测的设备故障或偶发性干预,如无菌生产过程意外暂停或重启、无菌状态下设备、设施偶发故障排除等,应在模拟试验方案中设计与此类操作相关的所有干预。模拟试验应设计并实施足够多的纠正性干预,干预频次的设计应考虑生产过程按比例覆盖模拟试验的全过程,用以支持实际的无菌产品的评价。

6.9.4.人员实施干预的人员应经过相关的培训和考核并能按规定的程序实施各种干预,应在模拟试验中考察操作和维修人员恢复故障设备的能力。标准化的简单的固有干预可由某些操作人员实施并据此评价其他人。复杂性高的操作,如装配灌装机等,从事此类操作的人员应逐一在模拟灌装试验中参与操作,操作条件不应优于日常生产的操作条件。

6.9.5.干预后产品(容器)的处理实际工艺中如明确规定受干预影响的产品(容器)应从生产线上剔除,则在模拟试验时也应剔除,并应在方案中明确规定剔除的数量和位置,模拟试验时产生的这类产品(容器)无需培养。否则,应纳入培养计划。如在干预发生前已经密封,但在日常生产中按规定不需要剔除的产品,模拟试验时也应保留、培养并纳入评估。

6.9.6. 记录模拟试验过程中的所有干预必须逐一记录,用以评估干预对无菌保证的影响。纠正性干预记录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纠正性干预的类型、位置、次数;固有干预记录至少包括干

预内容、分类和发生频率等信息。

6.10. 容器规格与容器闭封组合

6.10.1.一条灌装线上产品的容器有多种规格时,一般选择应对最小和最大尺寸的容器进行培养基灌装模拟试验。当使用特定的容器/胶塞组合存在特别的操作问题,如卡瓶卡塞,即增加干预的情况,建议单独对其进行工艺模拟验证。通常采用透明的容器代替不透明或棕色的容器,以保证识别受污染模拟产品的能力。

6.10.2. 如一条灌装线上存在多台灌装机,灌装机之间的装配(载)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必须考虑分别验证不同容器组合的必要性。

6.11. 培养前的容器检查模拟试验中完整性缺陷产品的剔除工艺应采用日常生产的剔除工艺,除完整性缺陷的产品外,其他外观缺陷、灌装量异常的模拟产品也应进行培养并用于评估污染率。

6.12. 培养条件培养前,应对模拟灌装产品进行颠倒、轻摇以使培养基接触所有内表面。培养时间至少14 天,也可采用其它方法,但必须进行验证证明其有效性。培养温度应有利于在环境或产品中发现的微生物的生长,一般采用先在 20-25℃最少培养 7天,然后在30-35℃的范围继续培养 7 天。也可采用单一的20-35℃的培养条件,但应有相关的数据证明培养条件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在整个培养期间应连续监控培养温度。

6.13. 培养后的检查培养结束后,应对所有模拟灌装产品逐支进行无菌性检查,通常应在合适的照度下进行目视观察,检查人员应经过培训,并具有发现样品中微生物高度生长和轻微生长的能力。在培养期间定期观察培养基的培养情况,如在培养期间发现阳性样品,应做标记并立即移出培养箱(室)。如在培养后检查中发现密封缺陷的灌装产品,应进行适当的原因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当灌装不透明的容器,允许将物料从单独的容器挤到用于观察的玻璃容器中,以确保有阳性能被观察到,或者购买透明物质的特殊容器。

6.14.计数与数额平衡为保证模拟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对各个阶段的模拟灌装产品进行准确计数:包括灌装、培养前检查、培养后检查的数量等。数量应平衡,如发现不平衡,应调查偏差的原因并确定本次模拟试验是否有效。

6.15.惰性气体模拟试验时,应考虑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生长的能力,可采用除菌过滤后的空气代替惰性气体,替代空气应通过与惰性气体相同的管道系统以确保完全模拟惰性气体的使用过程,如必须采用惰性气体用以模拟厌氧性工艺(氧气浓度低于0.1%),应确认惰性气体/培养基的组合支持相应微生物的生长。

6.16. 环境及监控

6.16.1. 通过有计划的环境监控证明模拟试验过程中的环境符合要求。

6.16.2.环境监控方案设计应基于风险评估确定日常生产的环境监控的各要素,如取样点、取样对象、取样频率、警戒和纠偏标准、实施方法等。评估环境监测采样带来的风险,在最差条件选择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选择环境监测需要模拟的程度。采样人员无菌操作能力及环

境监测对无菌灌装的影响都应在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中充分评估。模拟试验时应采用与日常生产相同的环境监控方案为基础,并模拟生产状况,包括采样仪器、耗材的转移、消毒等,任何异于日常环境监控的情况都应有说明和记录。

6.16.3.环境监控数据处理环境(包括人员)监控的数据结果用于评估模拟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条件是否适宜于生产。当模拟灌装产品出现阳性结果时,环境监测数据可用于进行根本原因的调查。模拟试验时发生的环境偏差并不是模拟试验成功的否决条件,是否通过试验取决于调查的结果。即使最终决定在环境监控结果超出纠偏标准时模拟灌装试验依然通过,也不意味着日常生产可以在同等环境偏差的条件下进行。

6.16.4. 其他应该考虑的问题:

6.16.4.1.仪器耗材传递进入灌装的重要区域的采样耗材采用最终灭菌的多层包装,避免在传递时人员、转移箱或推车等引入的交叉污染。除了避免采样发生假阳性的结果,更应避免传递样品对生产区域造成的污染。在关键洁净区使用的监测设备应专区使用,降低不同洁净区传递过程中的带来的污染,特别是生物制品类型产品,更应考虑菌苗,毒素,细胞等交叉方面的问题。

6.16.4.2. 沉降菌

6.16.4.3.沉降菌取样覆盖整个生产或试验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过度频繁采样、更换平皿可能干扰生产且造成污染风险。由于水分流失,或产品或消毒剂等带来的抑菌风险,沉降菌所用平皿的最长采样时间需进行验证以确保采样后回收率仍能符合要求。如果采样平皿如有较多冷凝水则不适合在重要区域使用。浮游菌与压缩空气的微生物采样头和防尘盖进行双层或三层包装,用前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并确认储存效期。微生物收集设备采样的高风速可能使平皿表面失水,在采样条件下的平皿的回收率应符合要求。环境检测设备应参照ISO 标准进行采样效率的验证,以保证有效采样,这也包含压缩空气释放压力的采样。

6.16.4.4. 表面采样

6.16.4.4.1.接触平皿采样(包括人员采样):应控制采样时间及力度以保证采样效果。根据生产环境消毒剂以及生产产品的抑菌性,采样应消除抑菌性并验证中和和效果。采样后立即消毒其表面。重要区域采样点避免动物源性病毒污染。接触平皿由于表面突出极易污染,转移至培养区域的过程中,应保证平皿盖始终盖紧。

6.16.4.4.2.拭子采样:拭子采样需要对采样效率进行验证,拭子沾取的缓冲液以恰好润湿为宜。根据生产环境消毒剂以及生产产品的抑菌性,采样应消除抑菌性并验证中和和效果。采样后尽快接种于培养基,避免长时间对菌造成的伤害,如有必要须验证至接种最长间隔时间。

6.16.4.5. 尘埃粒子监测:对 A级洁净区进行悬浮粒子监测应包括关键操作的全过程中,例如设备组装操作过程。生产过程中的污染(如活生物、放射危害)可能损坏尘埃粒子计数器时,应当在设备调试操作和模拟操作期间进行测试。A 级洁净区监测的频率和取样量,应能及时

发现所有人为干预、偶发事件及任何系统的损坏。

6.1

7. 人员因素:所有被授权在生产时进入无菌灌装间的人员,包括观察人员和维修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成功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方可参与正常生产的无菌操作,应保留人员参与相关模拟试验的记录。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实施及微生物污染调查应有具备微生物方面专业知识的人员参与。

6.18. 不同剂型应考虑的特殊因素

6.18.1.冻干制剂:冻干制剂除了模拟灌装过程外还应模拟产品转入冻干机冻干过程。冷冻培养基可能使捕获的微生物受损,影响其生长,因此方案设计时应给予考虑和评估;如影响明显,则不推荐模拟冷冻过程。模拟冻干时,必须考虑真空度、维持时间及温度。一定温度下的真空度会使培养基沸腾,应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6.20.1.1 模拟冻干的维持时间有以下两种模式,应根据风险评估预先确定采用何种模式。

6.20.1.1.1 缩短维持时间模式:即培养基灌装到容器中,半压塞,将容器转移至冻干机内,在冻干机箱体内部分抽真空,维持真空状态的时间短于实际冻干周期,然后箱体破空,在冻干机内完全压塞。其优点是关注风险最大的装载和压塞操作,模拟冻干的时间较短。缺点是没有维持与生产相同的工艺时间,可能导致污染风险低于正常生产。

6.20.1.2 抽真空后,通常应采用空气代替惰性气体平衡腔室压力,以利于 TSB 培养基支持微生物的生长。

6.18.2. 悬浊液

6.18.2.1. 悬浊液用于不溶性无菌产品,如一些抗生素、疫苗和皮质激素。悬浊液灌装的过程模拟应包含悬浊液灌装中使用的工艺及相应的无菌操作。

6.18.2.2.模拟程序应该包括悬浊液生产的特征步骤,如赋形剂的灭菌,无菌粉末的加入和悬浊液的混合。与液体灌装差别最大之处在于无菌条件下,无菌模拟介质粉末加入到培养基罐体。

6.18.2.3.悬浊液的灌装操作与溶液制剂灌装的方法类似,但由于悬浊液剂型配置的步骤,会相应增加搅拌器、缓冲罐、管路以及相应的无菌操作等特别之处,都应在灌装试验中体现。

6.18.3. 软膏/乳膏/乳液/凝胶

6.18.3.1.无菌软膏/乳膏/乳液/凝胶与溶液或悬浊液产品模拟灌装类似,模拟过程涵盖实际操作的工艺。尽量采用被模拟产品使用赋形剂制备剂型的工艺和无菌操作方式,可增加增稠剂使培养基特性而更接近产品灌装特性,使培养基适于灌装设备。

6.18.3.2.无菌软膏的灌装通常在不同于小瓶、注射筒或安瓿瓶的灌装设备上进行。在设备设计或操作上的区别除外,灌装的基本方法是类似于其他剂型的。

6.18.3.3. 灌装培养后观察对于软膏/乳膏/乳液/凝胶产品的独特之处-容器的检查-模拟过程灌装好的容器的转运培养观察可能需要特别注意。

6.18.4. 粉末制剂(无菌粉末分装)

6.18.4.1. 无菌产品配方中加入其他无菌物质的过程应被模拟,例如混合、研磨、分装以及其他工序在灌装区域完成的又应被模拟。

6.18.4.2. 粉末灌装设备与液体灌装设备差异很大,模拟时通常包含液体和粉末两种灌装操作。

6.18.4.3.阴性对照如粉末模拟灌装都用到无菌液体和无菌模拟介质粉末两种灌装方式,可采用单独灌装一些液体容器作为阴性对照,以液体灌装系统的污染源评价用于说明合并灌装的污染。通常在粉末灌装前先做液体灌装,如果液体灌装操作失败,可取消此次灌装。

6.18.4.4.悬浮粒子粉末模拟灌装试验中模拟介质的灌装可能引起尘埃粒子检测数据超标,可参考实际生产经验,记录与分析粒子粒径,分析粉末灌装时是否会引起尘埃粒子监测数据浮动。

6.18.4.5.模拟介质/赋型剂模拟灌装中有时会用到无菌粉末代替产品作为模拟介质。或是模拟特殊剂型悬浊液,软膏/乳膏/乳液/凝胶时,为了适应灌装设备以及内包装,需要加入赋形剂,模拟介质及赋形剂的选择基本要求是流动性类似于被模拟产品,无菌且无抑菌性,易溶解,常用模拟介质有聚乙二醇,乳糖,甘露醇,凡士林等。在使用模拟介质及赋形剂前,应对其适用性进行确认,包括无菌试验、抑菌试验、溶解度试验(例如:5mlTSB 甘露醇不宜超过0.3g粉末)以及溶解时间。模拟介质及赋形剂的包装形式,应尽量与被模拟产品的无菌原料一致,表面消毒后传递至灌装区域。储存条件、有效期等应按照模拟介质及赋形剂供应商要求执行。

6.18.5. 其他剂型其它一些不常见的剂型,如吸入剂、气雾剂和植入剂等,可参考本指南提供的设计理念,以满足这些剂型的具体要求。

6.19.方案的实施应依据方案建立详细的用于实施模拟试验的批记录,批记录的格式应与产品的批生产记录格式相同,包括所有与试验相关信息和操作人员确认签字及原始记录等。方案及批记录应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验证实施过程除了严格按照方案及批记录的要求执行外,还应关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6.19.1. 产品容器、胶塞、接触产品的设备和部件应按SOP 准备。

6.19.2. 为了便于偏差调查,应对完成密封后的模拟产品包装单元进行编号,每一组编号应能追溯到培养基的灌装时间及相应的操作。

6.19.3. 应观察或录像模拟生产的全过程,以确保各种干预操作得到适当完成。

6.19.4. 应对模拟灌装试验过程进行相应的过程监控,确保过程符合方案和批记录的要求。应详细准确记录模拟试验中实施的各种干预。

6.19.5.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在生产线上实施完成后,应对所有与培养接触的设备、容器、部件及环境进行有效清洁,防止培养基残留造成微生物滋生。

6.19.6. 模拟试验的结果、评估和结论应形成书面报告并经质量管理部门批准,根据实施记录,为通过模拟验证的人员颁发确认书并规定有效期限。

7.可接受标准与结果判断

7.1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可接受标准应当遵循现行GMP无菌附录中的有关规定。培养基通常比实际产品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因此,可接受标准中允许存在低概率的微生物污染是科学合理的。

7.2 企业应制定符合法规的内控标准,在制定内控标准时,应考虑以下几方面因素:

7.2.1 模拟试验应和实际生产尽可能接近; 应基于风险评估的原则制定科学合理的内控限度; 出现任何阳性均应进行彻底、规范的调查;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采取适当的纠偏措施。

7.2.2 采用良好设计且受控的无菌灌装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的系统如吹灌封、隔离器等,污染率可大幅度降低。

7.2.3 即使每次灌装的污染率都符合可接受标准,如果连续进行的模拟灌装批中反复出现阳性意味着无菌生产工艺存在系统性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

8. 污染调查及纠正措施

8.1不管批量有多大,只要无菌工艺验证存在污染,意味着无菌保证可能存在问题,发现任何污染样品均应进行调查,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方法调查污染的来源,污染调查流程及方法应在方案中明确规定。模拟灌装中出现任何数量的污染都必须视为偏差并彻底调查。

8.1.1分离到的污染微生物应鉴别到种属,鉴别结果应与本次试验过程所有微生物检测结果及企业微生物菌种库进行对比,为查找污染途径提供可能的依据。此外,也可借助文献检索来查找污染途径。

8.1.2 可通过查看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录像或现场记录,以还原模拟试验过程中人员操作行为、干预及设备运行等真实状况,有利于分析问题的来源。

8.1.3应对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实施过程相关的所有记录进行详细调查,并关注各种偏差、验证、变更等,所有偏离原始验证状态情况均应逐一评估并说明。

8.1.4 检查所有相关人员的培训和资质确认记录。

8.1.5 调查的关键是找到污染的来源,结合调查需要,必要时应制定完整的取样和微生物鉴别计划,调查过程应有记录并归档。

8.2如调查找到指定的原因,应制定纠正预防措施,并再次进行模拟试验,以证明措施的有效性。如调查无指定原因,应对生产工艺过程的无菌控制开展系统性评估,在现有模拟试验方案的基础上增加取样点和频次,以获得更多数据支持原因调查,同时应适当增加试验批次,以证明无菌生产工艺具备持续、可靠的生产能力。

8.3 调查结果应形成书面报告并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 9. 试验周期及再验证

9.1 新建无菌生产线,在正式投产之前,每班次应当连续进行 3次合格试验,在无菌生产工艺中一条生产线存在多台相同功能设备时,应进行风险评估决定相关验证次数,但每台设备应至少进行一次模拟试验。

9.2正常生产期间应当按照生产工艺每条生产线每班次每半年进行一次,每次至少一批。对

于设备因其它原因停产一定周期的生产线,在恢复正式生产前应考虑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9.4 空气净化系统、生产用设备、无菌生产工艺及人员重大变更或设备的重大维修后,应当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9.5 企业应充分评估生产线的风险,在发现设施、人员、环境或工艺的持续监测出现不良趋势或无菌不合格时,也应考虑再次进行模拟试验。

10. 术语

1) 无菌生产工艺:物料、器具经过灭菌处理,并在无菌防护下加工获得最终产品,且产品装入其最终容器后不再进行任何灭菌处理。

2) 无菌模拟灌装试验:正常生产的灌装程序,用模拟介质代替产品,来模拟无菌生产操作过程的无菌性。

3) TSB(Tryptone Soy Broth Medium):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用于真菌和需氧菌培养。

4) FTM(Fluid Thioglycollate Medium):液体硫乙醇酸盐培养基,用于厌氧菌和需气菌培养。

5) 最差状况: 一组条件,包括工艺限度和环境限度,也包括那些可能引起工艺或产品失败的机会,但这些条件不一定会引起产品或工艺失败。

6) 好氧微生物:微生物能在新城代谢中利用氧作为最终的电子接受体,只有在有氧的存在下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7) 厌氧微生物:微生物能在新陈代谢中利用氧作为最终的电子接受体,只有在有氧的存在下微生物才能够生长。

8) CFU 菌落形成的个体,有单一或多个细胞形成的可见结果的微生物生长体。

9) 阳性;在培养之后,测试的样品出现可以明显发现的微生物生长。 10) 班次:工作和生产的预订周期,通常少于 12 小时,工人进行换班。

11、参考文献

<1> FDA technical Report No.22 Revised Process Simulation for Aseptically Filled Products

<2> FDA technical Report No.28 Revised Process Simulation Testing for Sterile Bulk Pharmaceutic al Chemicals;

<3> FDA technical Report No. 44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for aseptic processes.

<4>PIC/S Recommendation on the Validation of Processes;

<5>ICH Q9 Quality Risk Management

<6> WHO-GMP 技术报告 937

<7>中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2010 版)及附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 版)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无菌工艺模拟实验指南(无菌制剂)

附件3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1.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充分评价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范围 3.1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相应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和结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制剂的无菌工艺验证。 3.2本指南所述条款是在现有无菌工艺技术基础上提出的相关要求,旨在规范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水平。 4.原则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 —1 —

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对无菌生产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评估结果应在试验方案设计时给予考虑。 4.2应充分考虑硬件装备水平与无菌风险的关联性,结合无菌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设备、人员以及操作时限等因素针对性开展模拟试验。尽可能模拟实际无菌生产全过程。应特别关注暴露操作、人工干预等高风险过程。采用良好设计且受控的无菌灌装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的系统如吹灌封、隔离器等,污染率可大幅度降低。 4.3如在同一生产线生产不同剂型和容器规格的产品,应考虑模拟试验方案对各产品无菌工艺过程的适用性。应对有显著差异的无菌工艺过程开展模拟试验。采用风险评估的方式统筹考虑该生产线生产使用的容器类型、规格大小,产品类别,灌装速度、过程中断等环节,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 5.无菌制剂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无菌生产工艺通常包含: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或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液体灌装或粉末分装,容器密封。冻干制剂在液体灌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冻干燥过程。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从无菌操作的第一步开始,直至无菌产品完全密封结束。如果在产品制备阶段采用了无菌工艺,此部分工艺也应作为模拟验证的一部分。对于全过程无菌生产(如配制—2 —

培养基模拟灌装方法

精心整理*ml灌装线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方案 审批 目录 1.介绍……………………………………………………………………………………………............. ..错误!未指定书签。 2.目的……………………………………………………………………………………………..错误!未指定书签。 3.范围……………………………………………………………………………………………..错误!未指定书签。 4.职责……………………………………………………………………………………………..错误!未指定书签。 4.1.生产部职责 ....................................................................................... 错误!未指定书签。

4.2.质量保证部职责 (4) 4.3质量控制部职责 (4) 4.4.设备部、物资管理部门各职责 ............................................................. 错误!未指定书签。 5. 法规和指南…………………………………………………………………………………… ..错误!未指定书签。 5.1.法规................................................................................................. 错误!未指定书签。 5.2.指南................................................................................................. 错误!未指定书签。 6.参考文件………………………………………………………………………………………..错误!未指定书签。 7.生产工艺描述…………………………………………………………………………………..错误!未指定书签。 7.12.风险评估 ................................................................................................. 7.13.工艺风险分析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模拟项目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1模拟灌装过程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2灌装机各分装器具经灭菌后的无菌组装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3模拟最多进入灌装间的人数.....................................................................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4人员干预..................................................................................................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5模拟人员活动 .......................................................................................... 错误!未指定书签。 7.14.6模拟最差条件 .......................................................................................... 错误!未指定书签。

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十月 目录 1.目的 (1) 2.定义 (1) 3.范围 (1) 4.原则 (2) 5.无菌制剂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2) 6.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 (3) 6.1.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前提条件 (3) 6.2.基于风险的方案设计 (4) 6.3.模拟介质的选择与评价 (4) 6.4.灌装数量及模拟持续时间 (8) 6.5.容器装量 (9) 6.6. 模拟试验方法的选择 (9) 6.7. 最差条件的选择 (10) 6.8.干预 (12) 6.9.容器规格 (13) 6.10.培养与观察 (14) 6.11. 计数与数量平衡 (15) 6.12. 环境(包括人员)监控 (15) 6.13. 人员因素 (16) 6.14. 不同剂型应考虑的特殊因素 (16) 6.15. 方案的实施 (19) 7.可接受标准与结果评价 (20)

8.污染调查及纠正措施 (21) 9.模拟试验的周期与再验证 (21) 10.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局限性 (212) 11.术语 (23) 12. 参考文献 (24)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 1.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充分评价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范围 3.1.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相应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制剂的无菌工艺验证。 3.2.本指南所述条款是在现有无菌工艺技术基础上提出的相 关要求,旨在规范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水平。 4.原则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10ml) 2011年08月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10ml)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

验证小组成员 方案起草 验证委员会审阅会签 方案批准 目录 1概述 (3) 2.验证目的 (3) 3风险评估 (4) 4验证参考标准 (5)

5.验证范围 (4) 6.验证职责 (5) 7验证前提条件 (5) 8 验证批次和时间 (7) 9 验证步骤 (8) 10培养基的培养和检查 (14) 11试验结果评价 (14) 12试验结果分析 (15) 13风险的评估与接受 (15) 14验证结果评审和结论 (15) 15方案修改记录 (14) 16再验证周期 (14) 17附件 (14) 1概述 本次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是以灭菌的乳糖粉末分装到10ml西林瓶中,整个过程模拟正常的粉针剂品种的分装状态,在盖塞前将胰蛋白胨大豆肉汤培养基灌入瓶内,压塞轧盖后进行培养,确认无菌分装工艺的无菌可靠性。 2.验证目的 在各种干扰和最差条件下,评估灭菌工艺、人员更衣、行为习惯、A/B级气流模式、无菌环境的建立、消毒维持方法和物料的传递控制等整个流程的无菌保证水平。

3风险评估 经验证小组人员共同对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进行风险评估,对存在的质量风险提出了预防和纠正措施建议,具体见下表: 评估人年月日 4.验证参考标准 4.1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 4.2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版)指南 4.3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 4.4 药品生产验证指南(2003年版) 5.验证范围 本方案适用粉针车间生产的全过程。包括:人员更衣、各房间的清洁消毒、物料传递、容器工具的处理、内包材的处理、中控取样、动态下环境监测、无菌分装、轧盖过程,并在分装过程中模拟正常与非正常干扰活动。方案中还规定瓶子、胶塞和铝盖灭菌后存放有效期的验证。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原料药)

附件2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原料药) 1.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验证,充分评价无菌原料药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无菌原料药的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定义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原料药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范围 3.1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相应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和结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验证。 3.2本指南所述条款是在现有无菌工艺技术基础上提出的相关要求,旨在规范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无菌原料药的无菌保障水平。 4.原则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 —1 —

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企业及时识别风险,进而改进无菌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 基于无菌工艺设计,对无菌生产全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模拟试验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风险评估的结果。 4.2 应充分考虑硬件装备水平与无菌风险的关联性,结合无菌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设备、人员以及操作时限等因素针对性开展模拟试验,尽可能模拟实际无菌生产全过程,应特别关注暴露操作、人工干预等高风险过程。 4.3 如生产线有多种无菌生产工艺,应采用风险管理的模式,在综合评价不同无菌生产工艺的基础上设计模拟试验方案,以评价每种无菌工艺过程的可靠性。 4.4 如无菌生产工艺存在显著差异,宜对每种工艺开展模拟试验。 5.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无菌原料药的无菌生产工艺通常为:原料药进一步精制和无菌操作的结合,作为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的开始,多采用除菌过滤或其他除菌技术将物料中的微生物去除,之后采取无菌操作技术的工艺单元,最终获得免受微生物污染的原料药。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从第一步无菌操作开始,即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直至无菌产品完全密封结束。 —2 —

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试卷答案

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方案考试卷 一、填空题(5分/题,共50分) 1. 本次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为新改建的洁净厂房内实施,为培养基模拟试验的首次验证,因此通过连续三批模拟灌装实验及结果有限性的评价,确认结果的重现性。 2. 对无菌灌装区的设备台面及可能接触到的表面进行无菌程度的检查,其合格标准为:灌装机设备台面微生物数量<3个,设备输送带<5个。 3. 培养基模拟灌装过程中对操作人员的无菌服、五指手套、口罩等部位微生物数量进行检测, 其合格标准为:五指手套微生物数量<3个,一个操作人员双臂、前胸微生物总数<5个,口罩微生物数量<3个。 4. 粉针剂无菌分装间应控制合适的温度及相对湿度,其合格标准为:房间温度:20-22 ℃,相对湿度:45-50%。 5. 模拟分装过程:采用先灌装乳糖、再注入液体培养基的方式,其阳性对照样品为枯草芽孢杆菌和白色念珠菌。 6. 微生物培养条件:将全部样品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14天,先在较低的温度(23-28℃)培养7天,然后在较高的温度下(30-35℃)培养7天,在第三天和第七天之间至少观察培养基样品的微生物的生长情况,通过最后一天的观察,确认有无微生物生长。 7. 对于培养基/乳糖样品的培养结果,若发现污染应明确记录瓶号、瓶数,同时应检查胶塞、铝盖的密封情况;若有破损应记录并检查其破损原因。对于被污染的样品进行鉴别试验,至少包括菌落数、细胞形态学记革兰染色特性等。 8. 试验结果与评价:评价无菌模拟灌装实验结果的主要指标就是污染水平,不管实验的数量有多少,其结果污染瓶均要为零,如果连续三批实验结果均出现1瓶,应进行再次实验,培养结果如出现2瓶以上,应停止生产,进行污染调查。 9. 对于已投入使用的粉针剂生产线,每年至少进行2次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其生产线的每一位员工至少每年参加一次成功的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 10. 当生产设备、设施、操作人员的结构、操作方法发生变动时,必须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已确认其变动没有对该生产线的无菌保证产生影响。 二、问答题(50分) 1.简述培养基模拟灌装实验方案验证内容(15分)。 答:①培养基制备及无菌性检查,②培养基促生长实验,③无菌原料的制备、无菌性及抑菌性检验,④模拟灌装最差条件选择,⑤模拟分装过程,⑥灌装产品的培养,⑦根据培养,⑧结果确定本次模拟灌装实验的有效性,⑨模拟灌装过程记录。

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方案11

分发部门: 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小组

一、概述 厂区无菌操作生产线,按2010版GMP 及其附录要求进行设计,是专用于小容量注射剂非最终灭菌产品生产使用。 某某产品因无法进行F 0≥8分钟湿热灭菌,以达到SAL ≤10-6 ,但处方可以通过微生物滞留过滤器过滤,故采用除菌过滤和无菌工艺相结合的灭菌方法。 无菌生产工艺是制药领域中最难的工艺之一,确保产品无菌是该工艺最大的难点,减少无菌工艺药品污染风险的两项重要措施为:①人员的培训 ②无菌工艺验证。 按SFDA 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培养基灌装验证是对设备、环境以及人员操作的一种系统验证,是判断无菌保证水平的关键手段。故在正式生产前必须按某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 1 本次验证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图 2 验证原理 将培养基暴露于设备、容器密封系统的表面和关键环境条件中,并模拟实际生产完成工艺操作。对装有培养基的密闭容器进行培养以检查微生物的生长并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失败的验证进行菌种分析并调查,确认并解决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后,重新进行验证。 3验证次数 按2010版GMP 附录1要求因该生产线为新建厂区设施,为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首次验证,故需进行

二、验证目的 1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新设计厂房采用既定的无菌生产工艺能保证产品的无菌要求; 2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无菌操作相关人员资格,降低人员带入无菌的风险; 3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确保生产符合现行GMP法规要求。 三、验证范围和实施时间 1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厂区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无菌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前某某品种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活动; 2计划验证实施时间为2013年3月~4月连续三个批次。 四、验证小组和职责 1 验证小组 根据验证的内容和验证管理文件要求,成立验证小组,验证小组成员见下表,小组人员应在最终验证报告中签名确认。在验证实施前,方案起草人应对所有相关参与人员进行验证方案的培训,做好培训记录,并将记录附于验证报告后。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

页眉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10ml) 2011年08月 (10ml)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验证方案验证方案的起草与审批页脚

页眉验证小组成员 方案起草 方案批准

录目.......................................................................................................................................... 3 . 1概述.. (4) 验证目的2.页脚 页眉 3风险评估 (4) 4验证参考标准 (5) 5.验证范围 (5) 6.验证职责 (5) 7验证前提条件 (6) 8 验证批次和时间 (7) 9 验证步骤 (8) 10培养基的培养和检查............................................................................................................. 14 11试验结果评价........................................................................................................................ 14 12试验结果分析........................................................................................................................ 15 13风险的评估与接受................................................................................................................. 15 14验证结果评审和结论............................................................................................................. 15 15方案修改记录........................................................................................................................ 15 16再验证周期............................................................................................................................ 15 17附件....................................................................................................................................... 15

灭菌无菌工艺设计验证指导原则

灭菌/无菌工艺验证指导原则(第二稿) 目录 1概述 (2) 2制剂湿热灭菌工艺 (3) 2.1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3) 2.1.1 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3) 2.1.2过度杀灭法的工艺研究 (5) 2.1.3残存概率法的工艺研究 (5) 2.2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7) 2.2.1物理确认 (7) 2.2.2 生物学确认 (9) 3制剂无菌生产工艺 (10) 3.1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1无菌分装生产工艺的研究 (10) 3.1.2 过滤除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1) 3.2 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2) 3.2.1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12) 3.2.2 除菌过滤系统的验证 (14) 4原料药无菌生产工艺 (17) 4.1 无菌原料药生产工艺特点 (18) 4.1.1 溶媒结晶工艺 (18) 4.1.2 冷冻干燥工艺 (19) 4.2 无菌原料药工艺验证 (19) 4.2.1 验证批量 (19) 4.2.2 最差条件 (19)

1概述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完全不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一批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保证取决于合理且经过验证的灭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生产过程中严格的GMP管理。 无菌药品通常的灭菌方式可分为:1)湿热灭菌;2)干热灭菌;3)辐射灭菌;4)气体灭菌;5)除菌过滤。按工艺的不同分为最终灭菌工艺(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其中最终灭菌工艺系指将完成最终密封的产品进行适当灭菌的工艺,由此生产的无菌制剂称为最终灭菌无菌药品,湿热灭菌和辐射灭菌均属于此X畴。无菌生产工艺系指在无菌环境条件下,通过无菌操作来生产无菌药品的方法,除菌过滤和无菌生产均属于无菌生产工艺。部分或全部工序采用无菌生产工艺的药品称为非最终灭菌无菌药品。基于无菌药品灭菌/除菌生产工艺的现状,本指导原则主要对在注射剂与无菌原料药的生产中比较常用的湿热灭菌与无菌生产工艺进行讨论。本指导原则中的湿热灭菌工艺验证主要包括灭菌条件的筛选和研究,湿热灭菌的物理确认,生物指示剂确认等内容;无菌生产工艺验证主要包括无菌分装、除菌过滤、培养基模拟灌装、过滤系统的验证等验证内容。 最终灭菌工艺和无菌生产工艺实现产品无菌的方法有本质上的差异,从而决定了由这两类工艺生产的产品应该达到的最低无菌保证水平的巨大差异。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为残存微生物污染概率≤10-6,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的无菌保证水平至少应达到95%置信限下的污染概率<0.1%。由此可见,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存在微生物污染的概率远远高于最终灭菌无菌产品,为尽量减少非最终灭菌无菌产品污染微生物的概率,鼓励企业在生产中采用隔离舱等先进技术设备。 基于质量源于设计的药品研发与质量控制的理念,为保证无菌药品的无菌保证水平符合要求,研发者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应根据药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灭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

今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无菌制剂)》,作为实施《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的指导性文件,指南计划于2018年10月1日生效。 指南全文如下: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指南 (无菌制剂) 1. 目的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制剂生产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充分评价无菌制剂产品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无菌制剂的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 定义 本指南所述的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是指采用适当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制剂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评价该工艺无菌保障水平的一系列活动。 3. 范围 3.1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相应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和结果评价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制剂的无菌工艺验证。 3.2本指南所述条款是在现有无菌工艺技术基础上提出的相关要求,旨在规范企业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活动。在科学的基础上,鼓励新技术、新设备的引入,进一步提高无菌制剂的无菌保障水平。 4. 原则 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开展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对无菌生产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评估结果应在试验方案设计时给予考虑。 4.2应充分考虑硬件装备水平与无菌风险的关联性,结合无菌生产过程所涉及到的工艺、设备、人员以及操作时限等因素针对性开展模拟试验。尽可能模拟实际无菌生产全过程。应特别关注暴露操作、人工干预等高风险过程。采用良好设计

且受控的无菌灌装系统,特别是自动化的系统如吹灌封、隔离器等,污染率可大幅度降低。 4.3如在同一生产线生产不同剂型和容器规格的产品,应考虑模拟试验方案对各产品无菌工艺过程的适用性。应对有显著差异的无菌工艺过程开展模拟试验。采用风险评估的方式统筹考虑该生产线生产使用的容器类型、规格大小,产品类别,灌装速度、过程中断等环节,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 5. 无菌制剂生产工艺及模拟范围 无菌生产工艺通常包含:经除菌过滤或其他方法获取无菌药液或无菌粉末,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液体灌装或粉末分装,容器密封。冻干制剂在液体灌装的基础上增加了冷冻干燥过程。 无菌工艺模拟试验应从无菌操作的第一步开始,直至无菌产品完全密封结束。如果在产品制备阶段采用了无菌工艺,此部分工艺也应作为模拟验证的一部分。对于全过程无菌生产(如配制后不能除菌过滤)的产品,无菌工艺模拟还应涵盖原液配制、半成品配制等无菌操作过程。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起始工序。 6. 模拟试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要求 模拟试验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通过模拟无菌生产工艺全过程,证实生产过程中无菌保障措施的有效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关注模拟试验的设计与实施: 6.1无菌工艺模拟试验的前提条件 在无菌工艺模拟试验之前应确认与无菌工艺相关的支持性系统和灭菌系统等验 证已完成,并达到了可接受的标准。 6.1.1 工艺设备、公用系统和辅助设施已按照预期完成了设计、安装、运行确认及与无菌生产有关的性能确认。 6.1.2 已对工艺设备、公用系统、辅助设施,如高压灭菌设备、配液罐、隧道烘箱等的灭菌方法完成了相应的验证。物料及厂房、设施所使用消毒剂及消毒方式完成了相关的验证。 6.1.3 药液及产品接触的气体、设备组件、容器、器具等灭菌工艺或除菌工艺的验证已经完成。 6.1.4 无菌生产区域的气流及环境达到了设计要求,并能稳定运行。但不得采用对环境或者器具进行过度灭菌或消毒的方式提高无菌保证水平。 6.1.5 根据无菌生产工艺要求建立了相关受控操作文件。

培养基模拟灌装无菌生产工艺验证方案11.docx

审批 部门姓名签名日期起草人品质管理部 起草人生产技术部 起草人针剂车间 审核人针剂车间 审核人生产技术部 审核人质检中心 审核人品质管理部 批准人质量负责人 分发部门: 培养基模拟灌装(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验证小组 一、概述 厂区无菌操作生产线,按2010 版 GMP及其附录要求进行设计,是专用于小容量注射剂非最终灭菌产品 生产使用。 某某产品因无法进行F0≥8 分钟湿热灭菌,以达到SAL≤ 10-6,但处方可以通过微生物滞留过滤器过滤,

故采用除菌过滤和无菌工艺相结合的灭菌方法。 无菌生产工艺是制药领域中最难的工艺之一,确保产品无菌是该工艺最大的难点,减少无菌工艺药品污染风险的两项重要措施为:①人员的培训②无菌工艺验证。 按 SFDA化学药品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培养基灌装验证是对设备、环境以及人员操作的一种系统验证, 是判断无菌保证水平的关键手段。故在正式生产前必须按某某产品生产工艺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 1 本次验证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图 安瓿的清洗称量配料工器具清洗和灭菌 除菌过滤 干热灭菌 灌封 灯检 D级背景 C 级背景 A 级背景一般区 2验证原理 将培养基暴露于设备、容器密封系统的表面和关键环境条件中,并模拟实际生产完成工艺操作。对装有培养基的密闭容器进行培养以检查微生物的生长并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失败的验证进行菌种分析并调查,确认并解决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后,重新进行验证。 3验证次数 按 2010 版 GMP附录 1 要求因该生产线为新建厂区设施,为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首次验证,故需进行 连续三个批次的验证活动。 二、验证目的 1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新设计厂房采用既定的无菌生产工艺能保证产品的无菌要求; 2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证明无菌操作相关人员资格,降低人员带入无菌的风险; 3通过该工艺验证活动确保生产符合现行GMP法规要求。 三、验证范围和实施时间 1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厂区小容量注射剂车间无菌生产线正式投入使用前某某品种小容量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培养基模拟灌装验证活动;

无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征求意见稿201607)

无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食品药品审核查验中心 

二〇一六年七月2

目 录 1 目的 (4) 2 定义 (4) 3 范围 (4) 4 总则 (4) 5无菌生产工艺 (5) 5.1无菌结晶工艺 (5) 5.2无菌冻干工艺 (5) 5.3无菌喷干工艺 (6) 5.4 无菌防护技术 (6) 6 模拟试验实施过程 (6) 6.1开展模拟试验的前提条件 (6) 6.2基于无菌风险的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7) 6.3模拟介质的选择与评价 (8) 6.4模拟介质的配制 (9) 6.5模拟介质的灭菌 (10) 6.6结晶工艺过程的模拟……………………………………………… <10> 6.7冻干工艺过程的模拟……………………………………………… <11> 6.8喷干工艺过程的模拟……………………………………………… <12>

6.9模拟灌装数量和持续时间………………………………………… <12> 6.10容器装量 (12) 6.11最差条件的选择 (12) 6.12 模拟试验过程的干预设计 (13) 6.13模拟试验过程的监测 (14) 6.14培养基的培养与观察 (14) 7 模拟试验可接受标准与结果评价 (15) 8 模拟试验失败后的调查与纠正措施 (15) 9 开展试验的周期与再验证 (15) 10 无菌模拟试验局限性 (16) 11 术语 (16) 12 参考文献 (17) 2

无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指南 (征求意见稿20160725) 1 目的和依据 为指导和规范无菌原料药生产企业开展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以充分评价无菌原料药生产过程的无菌保障水平,确保所生产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安全性,依据《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版)及附录,制定本指南。 2 定义 本指南所指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是指采用无菌的培养基或其他介质,模拟原料药生产中无菌操作的全过程,以评价该无菌工艺无菌保证程度的一系列活动。 3范围 本指南涵盖了无菌原料药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基本要求、不同工艺模式的特殊要求、试验的基本流程等内容,适用于无菌原料药的无菌工艺验证。 4 总体要求 为确保药品的无菌要求,在对无菌生产工艺充分认知和生产经验累积的基础上,应结合工艺、设备、人员和环境等要素定期开展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以确认无菌生产过程的可靠性,同时也为企业及时识别风险进而改进无菌控制措施提供数据支持。开展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应遵循以下原则: 4.1 基于无菌工艺设计,对无菌生产过程实施风险评估,识别生产过程风险点以及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在试验方案设计时给予考虑。 1

PDA TR28 无菌原料药(BPCs)的工艺模拟

This document provides guidance relative to the validation of aseptic processing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of sterile bulk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It draws upon the concepts and principles developed in PDA's and PhRMA's prior publications on aseptic processing technology(1,2,3).This effort expands upon those documents to provide assistance for individuals and firms producing sterile bulk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Our goal in this revision was to update the document to reflect6years of industry experience with it,as well as an acknowledgement of acceptance criteria limitations that were present in the first edition(4).We have also endeavored to address some of the issues raised by FDA in their review of the earlier edition. 本文提供了无菌原料药生产加工有关的验证指导。它借鉴了PDA和PhRMA以前出版的无菌加工技术(1,2,3)的概念和原则。这使得该文件可以为个人和企业的无菌原料药生产提供帮助。我们在这次修订的目的是更新文件,以归纳6年来的行业经验,以及验收标准的规定,这将在第1版(4)中称述。我们还尽量列举一些FDA对其早期版本的审查中提出的一些问题。 The preparation of sterile materials in the quantity and scal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bulk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 generally requires equipment and procedure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ose us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finished pharmaceuticals.The uniqueness of the production methods for sterile bulks precludes the direct extrapolation of the process simulation approaches employed for aseptically produced sterile formulations. 原料药生产中,无菌原料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准备,一般都需要与成品药的制造完全不同的设备和程序。无菌原料生产方法的独特性,排除了用于无菌制剂的无菌生产上的工艺模拟直接推断方法。 This technical report was disseminated in draft for public review and comment prior to publication.Many of the submitted comments have been included in the final document.We believe this approach accomplished the widest possible review of the document and ensures its suitability as a valuable guide to industry in the area of process simulation testing for sterile bulk pharmaceutical chemicals. This document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 guide;it is not intended to establish any mandatory or implied standard. 这份技术报告以草案形式提前发布供公众审查和评论。大多数提交的意见将被列入最后版本中。我们相信,这种方法实现了对文件最广泛的审查,并确保作为一个针对无菌原料药的工艺模拟试验领域的宝贵的指导性文件的合格性。这份文件应被视为指南,而不是任何强制规定或标准。 Table of Conents目录 1.INTRODUCTION简介

培养基模拟灌装方案

******药业有限公司验证方案 ****生产线培养基灌装

小组主要成员及职责 根据《确认与验证管理规程》规定,组织成立***培养基灌装验证小组,验证小组成员及职责如下表:

方案会签及审批

目录 一、概述 (6) 1.验证原因 (6) 2.验证原理 (6) 二、验证目的 (7) 三、参考文件 (7) 1.参考标准 (7) 2.公司规程 (7) 四、风险评估 (8) 五、验证范围 (15) 六、验证计划 (16) 七、方案培训 (16) 八、验证可接受标准 (16) 九、验证内容 (17) 1.配制 (17) 2.冷藏、除菌过滤 (18) 3.洗瓶 (18) 4.灌封 (20) 5.环境及人员卫生监测(动态) (21) 6.培养 (22) 7.培养基灌装后清洁确认 (23) 十、漏项与偏差处理 (24)

十一、再验证周期 (24) 十二、确立文件 (24) 十三、附件 (25) 附件1: (26)

一、概述 1.验证原因 公司****按照2010版GMP 附录1《无菌药品》的要求进行设计,洁净区级别分为A 级、B 级、C 、级、D 级,该线用于小容量注射剂非最终灭菌产品(****)生产使用。 现按2010版GMP 附录1要求对**生产线进行产品培养基灌装验证,以考察该线的无菌保证水平。本次为第四次培养基模拟灌装(上次验证报告编号R.4-001/2015),故只进行一个批次的验证活动。 验证关键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 2.验证原理 将培养基暴露于设备、容器密封系统的表面和关键环境条件中,并模拟实际生产完成工艺操作。对装有培养基的密闭容器进行培养以检查微生物的生长并评价结果,确定实际生产中产品污染的可能性。对于失败的验证进行菌种分析并调查,确认并解决可能造成失败的原因后,重新进行验证。 3.验证的先决条件 ? 参与培养基验证的人员经过培训。 ? 涉及培养基灌装试验使用的配液系统、冷藏系统、除菌过滤系统、灌封系统、洗瓶机、杀菌干燥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管理规

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程序和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管理。 2 引用标准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修订 3 术语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以下简称试验):英文名称MFT——Media Fill Test的英文缩写,是用一种模拟替代物质来模拟整个无菌生产过程,在所得的模拟产品中加注培养基,再对所得的全部培养基样品进行无菌培养。培养基模拟试验是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手段,是任何非最终无菌药品生产必须进行的一项验证。 最差条件:导致工艺及产品失败的概率高于正常工艺的条件或状态,即标准操作规程范围以内工艺的上限和下限。但这类最差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产品或工艺的不合格。 4 职责 4.1 生产部门负责试验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试验报告的撰写、偏差的报告等。 4.2 质监中心负责试验培养基的促生长试验、灌装物的培养等。 4.3 质量保证部负责试验过程的监督管理。 5 管理规定 5.1 试验目的:规范公司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评估无菌原料药和无菌制剂的生产工艺,为所生产产品无菌性的可信限度达到可接受的合格标准提供证据,证明其具有生产无菌原料药和无菌制剂的能力并具有可重现性,符合现行GMP要求和相关技术指南要求。 5.2 试验要求 5.2.1 试验频次 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的首次验证,每班次应当连续进行3次合格试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按照生产工艺每班次半年进行1次,每次至少一批。单一规格品种再验证周期为半年,正常生产的多规格品种每一规格再验证周期为一年。每位无菌操作人员每年至少参加一次成功的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空气净化系统、设备、生产工艺及人员重大变更后,应当重复进行培养基模拟灌装试验。 5.2.2 试验批量及容器的数量、装量 培养基灌装批量及容器的数量、装量应当足以保证评价的有效性。批量较小的产品,培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化学药品注射剂灭菌/无菌工艺研究及验证指导原则 目录 一、概述 (3) 二、注射剂湿热灭菌工艺 (4) (一)湿热灭菌工艺的研究 (4) 1.湿热灭菌工艺的确定依据 (4) 2.微生物污染的监控 (7) (二)湿热灭菌工艺的验证 (9) 1.物理确认 (9) 2.生物学确认 (13) 3.基于风险评估的验证方案设计 (16) 三、注射剂无菌生产工艺 (16) (一)无菌生产工艺的研究 (16) 1.除菌过滤工艺的研究 (16) 2.无菌分装工艺的研究 (18) (二)无菌生产工艺的验证 (18) 1.除菌过滤工艺验证 (19) 2.无菌工艺模拟试验 (21) 1/ 29

四、附件 (24) 五、参考文献 (27) 2/ 29

1 一、概述 2 无菌药品是指法定药品标准中列有无菌检查项目的制 3 剂和原料药,一般包括注射剂、无菌原料药及滴眼剂等。 4 从严格意义上讲,无菌药品应不含任何活的微生物,但由 5 于目前检验手段的局限性,绝对无菌的概念不能适用于对 6 整批产品的无菌性评价,因此目前所使用的“无菌”概念,7 是概率意义上的“无菌”。特定批次药品的无菌特性只能通8 过该批药品中活微生物存在的概率低至某个可接受的水平,即无菌保证水平(Sterility Assurance Level, SAL)来表征,9 10 而这种概率意义上的无菌需通过合理设计和全面验证的灭11 菌/除菌工艺过程、良好的无菌保证体系以及在生产过程中12 执行严格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予以保证。 13 本指导原则主要参考国内外相关技术指导原则和标准14 起草制订,重点对注射剂常用的灭菌/无菌工艺,即湿热灭15 菌为主的终端灭菌工艺(terminal sterilizing process)和无16 菌生产工艺(aseptic processing)的研究和验证进行阐述,17 旨在促进现阶段化学药品注射剂的研究和评价工作的开展。 18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无菌注射剂申请上市以及上市后变19 更等注册申报过程中对灭菌/无菌工艺进行的研究和验证 工作,相关仪器设备等的验证及常规再验证不包括在本指 20 21 导原则的范围内。 3/ 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