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心脏电生理刺激方法.

实用心脏电生理刺激方法.
实用心脏电生理刺激方法.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一、定义 起源于希氏束或希氏束以上,静息心率超过100bpm的心律称为室上速。 ---成人室上速处理2015 指南 二、分类 广义分类: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交界区心动过速 狭义分类:特指房性心动过速、交界性心动过速,这两者一般在心电图上难以区别,故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 三、机制 折返机制 四、病因 无器质性心脏病表现,各种年龄均可发生。 五、临床表现 1、突发突止,持续时间长短不一 2、大部分有心悸、心慌、胸闷 3、少数有胸痛、晕厥 4、心衰、休克 六、心电图特点 1、节律规则,频率150-250次/分 2、P’波不易辨认 3、QRS波形态正常 七、治疗 1、迷走神经刺激 迷走神经是12对颅神经中的第10对神经。迷走神经占主导而心率降低。心迷走神经的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乙酰胆碱,它所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是胆碱能M受体。乙酰胆碱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受体结合,通过提高心肌细胞膜对K+通透性及减少Ca2+内流引起心率减慢、心肌收缩能力减弱、房室传导延缓,甚至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等效应。迷走刺激主要作用在房室结,延长其不应期及减慢传导。 1、诱导恶心在舌咽神经的下方有许多附于延髓的根丝集合成干。 2、按摩颈动脉窦迷走神经经颈静脉孔颅腔取仰卧位,先按摩右侧,每次5-10s,按摩前需要先听诊,确保无杂音

3. 乏氏动作憋气声门10~30秒,相当于胸内压增加30~40mmHg,摒气期间由于胸腔内压力突然增加,心脏回流减少.使心排出量及血压下降。此即兴奋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及血管收缩;在停止动作后,心排出量回复正常,血压则因血管收缩而短暂地较动作前升高,并伴有反射性心率减慢。用力呼气,此时腹肌应是收缩的 4、眼心反射可将冰冷的湿毛巾放在面部,或让患者面部浸入10℃的水中,也有终止室上速的 作用。 5、因压迫眼球的方法有潜在危险,故已屏弃不用。 刺激迷走神经的方法终止室上速的成功率为27.7%,而做乏氏动作比颈动脉窦按压更为有效。 2、用药 腺苷ATP三磷酸腺苷给药剂量:首次6mg腺苷,快速推注并盐水冲洗,观察1~2分钟无效时,再给12~18mg的腺苷快速推注。原来已有一度以上的房室阻滞、病窦者,或预激者禁用腺苷。此外,腺苷不能和地高辛或异搏定合用。 β受体阻滞剂美托洛尔 维拉帕米 胺碘酮 洋地黄类毛花苷丙 低血压者间羟胺 食管心房调搏术 经食道心脏调搏是一种无创性的临床电生理诊断和治疗技术。它包括经食道心房调搏through esophagus atrial pacing(TEAP)和经食道心室调搏through esophagus ventricle pacing (TEVP)。 食道和心脏解剖关系密切,都位于纵隔内,心脏在前,食道在后,食道的前壁与左心房后壁紧贴在一起。利用这种解剖关系,应用食道调搏仪,经放置在食道的电板导管,间接刺激心房和心室,同时记录体表心电图,这样便可以对人体心脏各个部位的电生理参数进行测量,揭示心律失常的发生机理,诱发某些不易观察到的心律失常,为体表心电图某些图形的分析、诊断提供确切的依据,并可终止某些类型的快速心律失常。 食管调搏仪选用苏州电子仪器厂生产的DF5A型心脏电生理刺激仪。设定输出电压约为(10~25)V,脉宽10ms,以能够完全夺获心房的最低电压为佳。行心动过速的诱发终止检查者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程控电刺激

心脏病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 程控电刺激 医疗卫生是人类文明之一, 心脏病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脏病学基本概念 “程控电刺激” 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程控电刺激 按预先编排好的程序发放刺激的心脏电生理检查技术。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事先确定一些程控参数,这些参数包括:①起搏周长(pacing interval),通常以S1S1表示,即以多少周长的频率起搏多少次作为发放期前刺激的基础起搏,基础起搏数常为8个;②联律间期(coupling interval),通常以S1S2或RS2、PS2表示,即发放期前刺激的联律间期;③感知周期(sensing-topacing interval),即感知R波或P波后多长时间开始起搏刺激,常用RS1或PS1表示;④扫描步长(step length of scanning),即期前刺激每个轮回提前或延迟多少时间,通常为10毫秒,也可5毫秒或20毫秒;⑤扫描方向(scanning direction),指期前刺激从舒张晚期向舒张早期扫描,还是相反方向扫描;⑥程控刺激间隔时间(length of pause),即一轮刺激结束后,间隔多久才开始下一轮刺激,通常间隔8~10个窦性周期。 根据以上程控参数,可发放如下程控刺激方式:①起搏-程控期前刺激(paceprogrammed extrastimmulation):通常8个起搏刺激(S1S1)输入一个期前刺激(S1S2)或多个期前刺激(两个期前刺激S1S2S3,3个期前刺激S1S2S3S4……);②感知程控期前刺激(sense-programmed extra-stimulation):即感知一定数量自身节律后发放程控期前刺激(RS2,或RS2S3,……)。

电生理基础知识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 (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

LAO下两个瓣环的大概位置注意CS电极的形状 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Ilis |'HO\ 4 CS M (s PROX

RAO下4个电极的位置 正位AP 注意一下脊柱的位置和电极弧度的变化 上两图为RAO、下为LAO 分别显示了环肺标测电极分别进入左上LSPV、右上RSPV、左下LIPV、右下RIPV肺静脉的情况

I LSPV 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 已经从原来的二维观察过度到现在的三维重建,目前三维的的操作界面有两种,一 种为圣犹达的 Ensite 3000 系统分NavX 和Array ,NavX 系统为接触式标测, Array 为非接触式标 测,就是熟称的“球囊”再有一种就是强生的“ CARTO" 介绍一下Ensite 3000 指导下的常见消融 这是该系统的电极贴片 Ensite 系统采用的是贴片定位技术,分六块贴片,前后、左右、头颈后部,和左大腿内侧 中间的是一个计时模块,一旦激活计时模块,系统便倒计时 18小时。 L5PV I . UPV cs RSPV

这是ensite系统的组成,想有些同道在导管室已经见过了,但还是给大家看一下 以房颤消融AF为例简要说明一下,第一步,导管进入心腔后由于AF需要穿房间隔,待穿刺后激活系统,系统可以显示导管在心腔内的位置,注意,图中一个长的是放在CS的冠状窦电极,一个是在心房4极电极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题库1-0-8

临床心脏电生理基础 题库1-0-8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心腔内电生理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高位右心房刺激可形成接近窦性心律时的心脏激动顺序 B.冠状窦内发放电刺激可代表左心房起搏 C.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右束支电位 D.在右心室心尖部刺激,体表心电图常呈左束支阻滞图形 E.导管电极在心腔内某个部位记录到的波形代表该局部的电活动 希氏束部位刺激形成正常QRS波群时,该部位记录到的是希氏束电位,而非右束支电位。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分级递增起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 B.采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 C.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 D.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E.不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 分级递增起搏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一般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每级递增10次/分,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S1S2程序刺激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可用于测定房室结的不应期 B.可用于测定旁路的不应期 C.可用于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 D.可用于检测房室结双径路 E.可用于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S1S2程序刺激可用于测定房室结和旁路的不应期、检测房室结双径路、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测定窦房结恢复时间一般选用S1S1分级递增起搏方式。 (辽宁11选5 https://www.360docs.net/doc/c615956621.html,)

问题: [单选,A型题]关于右束支电位的表述,正确的是()。 A.A.是右束支的除极电位 B.B.时限一般为10ms左右 C.C.位于H波和V波之间 D.D.振幅比H波低,时限比H波短 E.E.以上都是

心脏电生理介入扫盲贴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几个特殊现象

心脏电生理检查在临床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心脏电生理的人员也越来越多,但这个团队中水平参差不齐,加之心脏电生理内容抽象复杂,心律失常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因此为这项技术的开展增加了障碍。本帖将重点就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几个特殊现象进行复习,增加我们对心电图和心律失常电生理机制的理解。 一.长短期现象(Long-Cycle-short-Cyccl Penomenon) 这其中涉及一个很重要的二联律法则: 是指某些期前收缩(房性、房室交界区、室性)容易出现于长的心动周期后,这些早搏引起的长代偿间歇又易于下一个期前收缩出现; 如此重复下去,可形成期前收缩二联律。造成较长心动周期的原因很多,包括显著的窦性心律不齐,心房颤动和长R-R间期、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原发性早搏引起的代偿间歇等。长短周期现象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关系较为密切。 1. 动态心电图及临床心脏电生理资料表明,室速与室颤的发生常与长短周期现象相关。进而有人估计一半以上的心性猝死与该现象有关。 2. 长短周期现象中诱发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多为多形性室速、尖端扭转型室速,很少诱发单形型室速。 3. 运动诱发的室速与此现象有关。 4. 起搏器治疗时,稍快的心室起搏可以消除这种长短周期现象,因而可以预防和治疗这种恶性心律失常。 下图为长短期现象导致恶性心律失常的心电图

起搏可以消除这种长短周期现象,预防恶性心律失常,见下图 二.混沌现象(Chaos Phenomenon),其特点如下 1. 确定性: 混沌行为不仅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而且有特定的行为模式 2. 非周期性: 混沌行为永远不准确地重复自己,没有可辨别的周期使之在规律的间期重复 3. 运动范围有限性: 貌似随机行为的混沌现象并非无界限的漫游,而是被约束在比较窄的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射频消融基本操作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 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食管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种类及特点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1年06月第20卷第3期 食管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种类及特点 惠杰 【关键词】食管心脏电生理;刺激仪;食管心电图[中图分类号]R540.4+1R5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72(2011)03-221-02 一.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原理 心脏电生理刺激仪是由RC 振荡电路或高频振荡(石英晶体振荡)器产生正弦波,通过升压变压器或电路得到符合最大幅值要求的正弦波,通过整流、滤波把正弦波变成高压直流信号,最后通过一个可调节频率和脉宽的控制信号控制开关输出刺激脉冲,又称脉冲发生器。 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刺激电脉冲输出电路由电容器发放实施。选用的电脉冲最多用矩形波,这是因为矩形波对心肌组织的有效阀值较低,损害性较小,便于控制和定量。根据电极导管放置的部位不同,可分为经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无创)和经静脉心脏电 生理检查(有创)。另外,采用脉宽2ms ,电压75~150V 的电脉冲刺激人体胸壁表面,也能成功带动心脏, 但该方法采用较强电刺激带动心脏的同时也刺激了胸壁肌肉,引起局部肌肉抽动和疼痛,目前主要用于紧急起搏,不适合用于心脏电生理检查。 目前,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刺激模式有基础刺激(S 1S 1刺激),程控早搏刺激(S 1S 2刺激)以及能与自身心律同步的RS 2/PS 2刺激。 二.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种类 1.食管心房同步PS 2刺激仪 属于早期心脏电生理刺激仪产品,通过刺激电 极同时又能感知到心电信号,能经食管提取心电图P 波信号,可实现食管心房同步PS 2刺激(FD-1程控心脏刺激仪)。但因P 波振幅较低,常因感知不良而中断检查,目前基本被临床淘汰。2.食管心室同步RS 2刺激仪 其利用仪器中的感知线与体表连接,感知体表心室电信号(QRS 波群),反馈到刺激仪,并通过编排的程序发放不同种类的刺激脉冲,通过食管电极间接起搏心房,避免了因食管P 波振幅低,感知不良的弊病,成为具有我国特色的食管心房调搏刺激仪。三.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的特点 1.DF-5A 心脏电生理刺激仪系统(苏州产)属Ⅱ类CF 型短时运行设备,采用嵌入式系统和计算机联机系统,融合数-模混合电路、数字处理技术以及医学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可实现心脏电生理刺激、记录、分析、报告、存档等一系列功能。使12导联心电图和食管导联心电同屏显示,且波形基线稳定可靠、抗干扰能力强、操作简便(图1)。刺激脉冲输出由R 波触发定位发放方式,即按发放键后,要感知一个R 波后,再延时一个RS 1期间,然后发出刺激脉冲。RS 1的延时值是由(感知)患者的自身心率自动计算的。由R 波定位而延时发放的刺激可保证有效夺获心脏。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5006) ·食管心房调搏专栏·(4) 图1 心脏电生理刺激仪及操作系统 221··

心脏电生理基础知识

目前,射频消融术(RFCA)已成为心动过速的主要非药物治疗方法,因此相应的心脏电生理检查实际上是RFCA中的重要部分。在此将心脏电生理检查和RFCA作为一个诊疗整体逐一描述其基本操作步骤。 病人需常规穿刺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必要时穿动脉,常规放置心内电生理电极导管,最长的为高位右房(HR),HIS束,冠状窦CS,和右室心尖(RV)和射频导管熟称“大头”常规投照体位位左前斜位(LAO)右前斜位(RAO)前后位(AP)和后前位(PA) 一、基本操作需知 病人选择及术前检查:2002射频消融指南 血管穿刺:股静脉、股动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 心腔置管:HRA、CS、HBE、RVA、LA、PV、LV 体表和心脏内电图:HRA、CSd…CSp、HBEd…HBEp、RVA、PV、Abd、Abp 电生理检查:刺激部位:RA、CS、LA、RV、LV 刺激方法:S1S1、S1S2、S1S2S3、RS2↓ 消融靶点定位:激动顺序、起搏、靶标记录、拖带、特殊标测↓ 消融+消融方式:点消融、线消融 能量控制:功率、温度、时间 消融终点:电生理基础、心动过速诱发、异常途径阻滞、折返环离断、电隔离、其它二、血管穿刺术 经皮血管穿刺是心脏介入诊疗手术的基本操作,而FCA则需要多部血管穿刺。心动过速的类型或消融方式决定血管刺激的部位。一般而言,静脉穿刺(右例或双侧)常用於右房、希氏束区、右室、左房及肺静脉置管;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穿刺则是右房、右室和冠状静脉窦(窦状窦)置管的途径;股颈脉穿刺是左室和左房的置管途径。例如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的消融治疗需常规穿刺股静脉(放置HRA、HBE、RVA和消融导管)和颈内或锁骨下静脉(放置CS导管);左侧旁道消融则需穿刺股动脉放置左室消融导管。 三、心腔内置管及同步记录心电信号 根据电生理检查和RFCA需要,选择不同的穿刺途径放置心腔导管。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房上部,记录局部电图为HRA1,2和HRA3,4图形特点为高大A波,V波较小或不明显。 希氏束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三尖瓣膈瓣上缘,记录局部电图为HBE1,2和HBE3,4,HBE1,2的H波高大,HBE3,4的A/V≥1,H波清楚。 右房导管常用6F4极(极间距0.5~1cm),放置於右室尖部,局部电图为大V波,无A波。 冠状窦电极可用6F 4极(极间距1cm),但目前常用专用塑形的6F 10极(极间距2-8-2mm)导管,经股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管易於进入CS,理想位置应将导管最近端电极放置在其口部(CSO),局部电图特点多数病人A>V,少数病人A<V。 左室导管常用7F 4极大头电极,主要同於标测消融,其部位取决於消融的靶点部位。此外,左房房速、肺静脉肌袖房性心律失常和部分左侧旁道需经股静脉穿刺房间隔放置导管。以上各部位的局部电图与体表心电图同步记录,心腔内局部电图的滤波范围为30~400Hz。同步记录由上而下的顺序为体表心电图、HRA、HBE、CS、RVA和消融电极局部电图(Ab)。部分特殊病例或置入特殊导管(如Hallo导管、laso导管等)需调整记录顺序。

心血管内科(医学高级)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治疗考试卷模拟考试题.docx

《心脏电生理检查及治疗》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总分:100分 遵守考场纪律,维护知识尊严,杜绝违纪行为,确保考试结果公正。 1、为了明确病因诊断,患者需要进行的检查( ) A.胸部X 线检查 B.超声心动图 C.动态心电图 D.冠状动脉造影 E.心脏电生理检查 F.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2、引起患者晕厥可能性最大的原因( ) A.窦性心动过缓 B.间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C.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D.室性心动过速 E.心房颤动 F.心室颤动 3、为了明确患者晕厥的病因,下列检查有意义的是( ) A.胸部X 线检查 B.超声心动图 C.动态心电图 D.冠状动脉造影 E.心脏电生理检查 F.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像 4、首先进行的检查:( ) A.超声心动图 B.12导联心电图 C.胸部X 线检查 D.血生化 E.CT 姓名: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 --------------------密----------------------------------封 ----------------------------------------------线---------------------- ---

5、该患者应该诊断为:(提示心电图显示I2,I3,aVF导联可见向下的锯齿波,而V1锯齿波则向上。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前后径45 mm,左心室舒张期末径60 mm,机械瓣未见瓣周漏。)() A.房性心动过速 B.心房颤动 C.I1型心房扑动 D.室上性心动过速 E.室性心动过速 6、应采取的主要处理措施:(提示患者X线片示肺淤血,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水肿。)() A.利尿及补钾 B.电复律 C.静脉注射洋地黄 D.ACEI E.建议患者接受射频消融并做术前准备 7、鉴于患者的情况,目前可能被I1型心房扑动掩盖,但消融成功后则可能会出现下列心律失常:() A.右房手术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 B.心房颤动 C.室性心动过速 D.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E.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8、术前应该告知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消融可能出现的结果包括:() A.I1型心房扑动消融成功且无其他心律失常 B.I1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 C.I1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但之后其中1种或2种均复发 D.I1型心房扑动,瘢痕性房性心动过速均消融成功,无复发但患者出现心房颤动 E.即使出现心房颤动也可消融,但成功率较低而风险较大

电生理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心内电生理检查 适应症 心脏电生理检查适用于: 1.确定房室传导阻滞的精确部位。 2.鉴别异位激动的起源(如室上性激动与室性激动的鉴别)。 3.对预激综合征进行精确分型。 4.检查窦房结功能。 5.明确某些异位性心动过速的折返机制。 6.对某些复杂的心律失常揭示发病的特殊机制及某些特殊电生理现象(如隐匿性传导、空隙现象等)。 7.晕厥原因不明。 8.心律失常考虑介入性治疗或植入起搏器。 9.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或药理学研究。 禁忌证 1.严重心功能不全。 2.长QT间期且伴室性心动过速。 3.全身感染、局部化脓、细菌性心内膜炎。 4.出血性疾病和严重出血倾向。 5.严重肝肾功能障碍、电解质紊乱、恶病质。 6.不具备心电生理检查条件。

用品及准备 电生理检查室的基本要求和设备 1.严格无菌的导管室。 2.有电视监视器的X线机。 3.多导电生理记录仪。 4.多极电极导管。 5.心脏监护仪和电复律设备。 6.必要的急救药品和设备。 1.导管电极 (1)心内导管电极:在盲端导管的远侧装有白金电极环,宽2mm,电极间距离为10mm。记录希氏束图的通常用三极电导管,每个电极在导管内有一导线从导管尾端通出连接记录导线,导管直径以7F较为合适。如欲在心房、心室内同时进行刺激或记录,应另准备二极或四极导管,前者只作刺激或记录用,后者一对电极作记录用。 (2)食管导管电极:为一特制的Z极电极导管,经鼻腔送入食管,在距鼻孔35cm左右(32-37cm)即达左心房水平,如再向下送4-5cm,则电极达左室后壁水平。以上为可进行心房或心室调搏的位置。 2.放大器

前极必须用浮地式隔离放大器。 希氏束电图及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有关指标 项目希氏束放大器其他部位心内心电图放大器 频率范围35~500Hz 0.05~100Hz 输入阻抗≥5MΩ≥5MΩ 放大倍数5×103~2×104 7×103~1.2×104 输入电流≤10-9A ≤10-9A 共模抑制比≥86db ≥80db 本机噪声≤5μV(P-P)≤30μV(P-P) 输入信号幅度80~100μV(P-P)3~10mV(P-P) 输出幅度0.5~2V(P-P)2~8V(P-P) 镉-镍蓄电池 ±12.5V 12.5V 供电 3.示波器 多导程示波器(与记录仪的导程相同),其移动速度自25-200mm/s。检查时连续监测。 4.多道生理记录仪 以16道以上较为合适。记录希氏束图时为保证各间期测量数值的准确,应用时记录体表心电图3个导联(如Ⅰ、aVF、V1或Ⅰ、Ⅱ、Ⅲ)。如果同时要记录右房上部、冠状静脉窦、右心室等各部电位,还需加用各自的心内记录导联,记录时走纸速度多用

心脏电生理检查操作常规

心脏电生理检查操作常规 【目的】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心律失常的诊断、鉴别诊断,为治疗提供证据。 【适应证】 1.窦房结功能障碍的诊断 2.房室结双径路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3.房室旁路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4.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 5.判断心脏前传的径路 6.判断心脏逆传的径路 7.判断心律失常的折返环路 【禁忌证】 1.全身感染性疾病,局部化脓; 2.出血性疾患及有出血倾向; 3.严重肝肾功能障碍; 4.严重心功能障碍;缓慢疾病的临终期。 【操作步骤】 1.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 2.放置标测电极于冠状静脉窦、右室前间隔(His束部位)、右室心尖部及高位右房部位。3.电生理检查内容包括房室传导顺序、房室传导特性、室房传导顺序、室房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 4.首先行右心室心尖部S1S1 刺激,500-270ms ,S1S2 刺激,一般从500/400 ms开始反扫,直至心室不应期。了解室房传导顺序、室房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5.再行高右房S1S1 刺激,500-200ms ,S1S2 刺激,一般从500/400 ms开始反扫,直至房室结不应期。了解房室传导顺序、房室传导特性及心动过速的诱发和终止等。 6.窦房结功能测定行高右房S1S1 刺激30ms ,70次/分开始直至150次/分止。 7.电生理检查结束后,根据结果选择射频消融。或结束手术。 【并发症及处置】 1.误穿锁骨下动脉避免穿刺锁骨下动脉,已经穿刺者避免扩张,已经扩张者应手术切开后直视下拔除鞘管。 2.纵隔血肿不影响循环和呼吸者可继续观察,否则应开胸处理,但开胸之前应经螺旋CT和/或磁共振成像明确诊断。 3.血/气胸患者对小的气胸(压缩程度<30%)耐受较好,尤其是对肺功能好的年轻患者不需穿刺引流,较大的气胸经过及时穿刺引流一般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

心脏心肌的电生理学特性

——心脏心肌的电生理学特性第一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heart) 心脏(heart)的主要功能是泵血,舒张时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收缩时心室将血液射出到动脉。心脏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是由于心肌细胞的自发性节律兴奋引起的。胚胎早期的心脏发育过程中,在收缩成份尚未出现前,已经呈现出自发节律(自律)的电活动。发育成熟后正常的心房心室有序的节律性收缩舒张,是由从窦房结(sinoatrial node,SAN)发出的自律性兴奋引起的。因此,为了说明心脏自律性兴奋、收缩的发生原理,必须先了解心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规律。 心肌细胞(cardiac myocyte)分为两类:一类是构成心房和心室壁的普通心肌细胞,细胞内含有排列有序的丰富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excitability)、传导性(conductivity)和收缩性(contractility),执行收缩功能,称为工作心肌(working cardiac muscle);另一类是具有自动节律性(autorhythmicity)或起搏功能(pacemaker)的心肌细胞,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条件下,会自发地发出节律性兴奋冲动,它们也具有兴奋性和传导性,但是细胞内肌原纤维稀少且排列不规则,故收缩性很弱,这类细胞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播兴奋,控制心脏活动的节律。这一类细胞包括窦房结、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和浦肯野纤维(Purkinje fiber),其自律性高低依次递减,合称为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正常心脏的自律性兴奋由窦房结发出,传播到右、左心房,然后经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纤维传播到左、右心室,引起心房、心室先后有序的节律性收缩。这样,两类心肌细胞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心脏的有效的泵血功能。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二、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三、心电图 一、心肌细胞的电活动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cardiac myocytes) 心肌细胞膜内外存在着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transmembrane potential)。工作心肌在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外为正,膜内为负,处于极化状态,膜内外的电位差值称为静息电位。特殊传导系统的心肌细胞,因为有自律活动(自动去极),不会有静息状态,只能用其最大极化状态时的膜电位值来代表,称为最大舒张电位。当心肌细胞兴奋时,产生一个可以扩播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包括去极化和复极化两个过程。心脏各部分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形态各异,图4-1是一个概略的示意图。 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是由于离子流跨越细胞膜流动而形成的。在电生理学中,正离子由细胞膜外向膜内流动或负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称为内向电流(inward current),它增加细胞内的正电荷,促使膜电位去极;反之,正离子由膜内向膜外流动或负离子由膜外向膜内流动,称为外向电流(outward current),它增加细胞内的负电荷,促使膜电位复极或超级化(hyperpolarization)。 跨膜离子流(transmembrane ionic current)大多经由位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所形成的孔(pore)跨越细胞膜流动,是一种易化扩散。推动其流动的动力是细胞膜两侧的离子浓度差,但能否跨膜流动则取决于离子通道的孔是否开放。离子通道是否开放,有的取决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