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曲欣赏

世界名曲欣赏
世界名曲欣赏

世界名曲欣赏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会

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

我国著名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性情陶冶的熔炉。”生活需要音乐。音乐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而独具魅力,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代替的。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最普遍接受的艺术形式之一。所谓“体验”音乐,就在于对音乐的全身心地投入。欣赏音乐,要通过音响感知较准确地去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内涵。从这一观点出发,欣赏音乐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占有突出地位。

一、情感体验是音乐欣赏活动的本质特征。如在欣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中,作品由十个乐段组成。先是琵琶奏出引子,将欣赏者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明月”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然后分八个乐章逐步展示,加深音乐形象,让其充分感受领略意境美,似听“淙淙流水”之声,似见“蓬蓬远春”之色,似闻“悠悠花香”之气。而尾声,由近而远,若断若续,余味无穷。整个乐曲,就象一轴逐步展开的淡墨长卷。使欣赏者的音乐情感体验充分得到升华。事实表明,音乐欣赏的本质是一种感性体验活动,通过听觉的感性体验直接唤起精神上的愉悦,这才是音乐欣赏活动所固有的,也是其他活动所无法代替的结果,而追求这一结果,也是音乐欣赏者实施音乐欣赏活动的根本目的。

二、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中的重要性:

1、在听音乐的时候个人的情感可以与音乐直接沟通,这种情感上的共鸣可以让人得到一种审美体验,同时可以升华情感,净化心灵。

2、通过音乐要素的反复聆听来体验情感。从音乐美的本质来说,音乐进行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的展示与变化过程。同时也是音乐要素发展变化的过程,音乐作为情感的载体,虽无语义,但却是最生动的心灵语言,常言说;“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就艺术形式来说,音乐的表现力远远胜过其他艺术门类,其特质就是情感抒发、情感的撞击、情感渲泄、情感交流、和情感审美。

音乐情绪与情感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外表的层面上,更需要内心深处的体验,寻求那种动人心魄的、使人感到震撼的艺术效果与境界。多让音乐本身面对学生,用音乐的情感来呼唤学生的情感。当然在体验情感的同时要更深层次的挖掘音乐要素的变化,小小的音乐要素变化了,音乐的情绪、情感就会发生变化。情绪甚至会相反。

3、根据学生心理、生理特征,贴近学生实际,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是充满魅力的情感艺术。不管人们是否热爱音乐,音乐都毫无保留的传递给每个人。音乐欣赏教学,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在这种心——音相映的互浸下,用感情连通音乐,用音乐染化感情。

三、我在音乐欣赏中的情感体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天一打开电脑,不管是要整理作业,还是用软件做东西,都习惯性的打开音乐盒,让美妙的音乐在耳边回荡,有的时候在我敲着键盘、动着鼠标的时候音乐还会给我灵感。在不知不觉中,音乐和读书一样,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

音乐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它能在不同的国界,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群中存在,并且,凡属人类,都能听懂它、接受它、喜欢它。音乐以它那有限的八个音符,排列组合成一个个优美动听的旋律,汇成一条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流。可以这么说,在所有艺术种类中,没有哪一种艺术比音乐更能直接地表达人的内在情感。通过经常的欣赏音乐,我认识到音乐之于我们既少有以下好处:

1. 音乐能解除孤独和烦恼。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而人在孤独时,唯有音乐能真诚地陪伴着人们度过漫长的黑夜。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生活中,有的时候,无边的寂寞会莫明其妙地袭上你的心头,让你有一种孤苦无助的感觉,此时听上几首歌曲,让音乐水一样地在你心头清澈地流淌,不一会儿,你的这种孤独无助的感觉就会烟消云散了。音乐也是驱除悲伤、烦恼的良药。每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烦心事,当这些烦心事緾绕心头不能自解时,听它几首歌曲吧,那歌声或激越悠扬,或緾绵

悱恻,你不知不觉中跟着哼起了曲调,渐渐地,你就会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静和平淡,一种空灵的感觉在不知不觉中升起,身心得到了亲切的抚慰,此时心中的烦恼早已忘到九屑云外去了

2.音乐能美化生活。音乐是生活的美酒,失去了它,人生就丧

失了诗意和浪漫。有了它,我们就会感到神清气爽,生活就会一片阳光,从而让我们的心地也变得美好起来。音乐不但能美化生活还可以使人亢奋。在欢乐时,音乐以它优美的旋律把人们卷进激荡亢奋的情绪之中,燃起你奋发向上的热情,催生你自强不息的精神,鼓起你直面生活的勇气。

3 音乐能净化心灵。一首优美的歌曲,能荡涤人的灵魂,净

化人的心灵,把人带到一个高尚的境界。听一曲《二泉映月》,那如泣如诉的倾诉,让人浮想联翩:“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阵阵秋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一声低吟一回首,只见月照芦狄洲,琴音绕丛林,琴心在颤抖,声声犹如松风吼,又似泉水匆匆流……”还有什么时候你的心灵会比此刻更美好、更灵动、更丰富呢!

4. 音乐能修身养性。音乐的圣洁和美好,只有热爱音乐、经

常欣赏音乐的人才能了解。经常听音乐的人,具有高貴的情感、优雅的气质以及丰富的内心世界。音乐能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音乐本身就是美育,人经常在音乐的熏陶下,会大大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欣赏自然之美、宇宙之美、人生之美、劳动之美

在这学期世界名曲欣赏着门课程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音乐可以减轻生活的压力,我们每天都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来自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压力,在累的时候闭上眼睛欣赏一首曲子,听首歌会让心情变得轻松起来,对于我们缓解生活压力,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没有音乐的世界是荒芜的世界,没有音乐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让我们热爱音乐吧,它会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生命更丰盈。

音乐鉴赏论文《蓝色多瑙河》赏析

周六7、8节 《 蓝 色 多 瑙 河 》 鉴 赏 系别:国际教育学院 姓名:陈童 学号:1221215326 任课教师:卫志强

摘要:管弦乐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的得意之作,亦是一首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的管弦乐作品。施特劳斯因多去旅行演出,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且被誉为“圆舞曲之王”。这首传遍了世界各大城市的圆舞曲,直至今日仍然深受世界人民喜爱。在每年元旦举行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本曲甚至成了保留曲目,作为传统在新年前夜午夜时分刚过的时候演奏。 关键词:圆舞曲奥地利浪漫主义 一、作者介绍 小约翰·施特劳斯(德语:Johann Strau?,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长子,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家、施特劳斯家族的杰出代表。出生在维也纳一个音乐世家家庭,与父亲同名。被世人誉为“圆舞曲之王”。 1825年10月25日约翰·施特劳斯出生于维也纳。施特劳斯自幼梦想成为职业音乐家,19岁时就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并在各地巡回演出,使他很快就与父亲齐名。1848年,他访问罗马尼亚并举办音乐会,指挥了《马赛曲》和他自己创作的革命进行曲和革命圆舞曲。1851年开始了富有成就的去国外的第一次巡回演出。自1853年起,施特劳斯担任宫廷舞会音乐指挥;1863—1870年,担任奥匈帝国皇室和王室的宫廷舞会乐队队长之职。1870年,作为圆舞曲和舞曲作曲家处于荣誉高峰的施特劳斯舞转向舞台乐的创作。他写了17部轻歌剧、一部歌剧和一部芭蕾舞曲。1872年,施特劳斯的美国之行轰动一时。在1894年举行庆祝斯特劳斯从事艺术活动50周年庆祝会时,他收到了来自全世界的祝贺和授予他名誉会员称号的证书,这一切显示出这是一次真正胜利的盛会。1899年6月3日,他在短时期卧病以后于维也纳去世。 二、创作背景 1866年奥地利帝国在普奥战争中惨败,帝国首都维也纳的民众陷于沉闷的情绪之中,当时小约翰·施特劳斯任维也纳宫廷舞会指挥。为了摆脱这种情绪,小约翰接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指挥赫贝克的委托,为他的合唱队创作一部“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合唱曲。这时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虽已创作出数百首圆舞曲,但还没有创作过声乐作品。这首合唱曲的歌词是他请诗人哥涅尔特创作的。 1867年2月9日,这部作品在维也纳首演。因为当时的维也纳在普鲁士的围攻之下,人们正处于悲观失望之中,因此作品也遭到不幸,首演失败。直到1868年2月,小约翰·施特劳斯住在维也纳郊区离多瑙河不远的布勒泰街五十四号时,把这部合唱曲改为管弦乐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并命名为“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三、作品介绍 1.作品简介 蓝色多瑙河圆舞曲,被誉为“圆舞曲之王”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于1866年,作品第314号,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原为一首由乐队伴奏的男声合唱,后去掉人声,成为一首独立的管弦乐曲,由小序曲、五段小圆舞曲及一个较长大的尾声连续演奏而成。乐曲以典型的三拍子圆舞曲节奏贯穿,音乐主题优美

钢琴鉴赏论文

虽然我作为一个工科生,但这并不能影响我对音乐的热爱。很小的时候在电视或其他一些地方就见过很多乐器,还有很多音乐家们演奏动人音乐的场景,他们用乐器演奏的时候特别陶醉,那种场景特别迷人。从小时候开始我就很希望自己也能用某些乐器弹奏一些曲子。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还是没能很好的接触各种乐器。 我最喜欢的乐器要数钢琴了,它一直有乐器之王的美称,它的声音悠悠扬扬,一种情韵却令人回肠荡气。每一个音符下,都埋藏一颗平静而柔韧的心灵。出于对钢琴的喜爱,我到报了钢琴鉴赏这门课。 通过学习,我对钢琴有了更深的了解。现代钢琴的键盘达七个八度,最低音为A2;也有再加一个小三度的,最高音为c5(88键)。钢琴第一次用于独奏乐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国的一次演出。现代钢琴因形状和体积的不同,主要分为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音乐会所用的大三角钢琴是乐器中的庞然大物,有9英尺长,最重的可达79吨。迄今为止最昂贵的钢琴是一架1888年生产的斯坦威(steinway)牌三角钢琴,1980年在纽约以18万英镑的高价被拍卖。钢琴因其独特的音响,88个琴键的全音域,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钟爱。在流行、摇滚、爵士以及古典等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钢琴分为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立式钢琴价格便宜,占用空间小,成为爱好者的购买对象。三角钢琴(grand piano)则用于大型演出或专业人士。立式钢琴采用一种琴弦交错的设计方案,有效地节约了高度与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钢琴高度达2.4米。现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钢琴有2.7米长。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低音部: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结构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键盘系统(包括黑白琴键和击弦音棰)、踏板机械(包括顶杆和踏板)和外壳共六大部分组成。使用材质: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钢丝制成;低音琴弦由钢丝加上紫铜缠丝制成。音板:木质结构。木材要求质地柔软、有弹性、易传导振动,以白松或梧桐为最佳。支架:包括铸铁支架和木支架两部分。键盘系统:黑白琴键由象牙或电木制成;音棰常用木制。踏板机械:金属结构。外壳:漆饰木板结构。乐器特色: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 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大家族中的“王者”,是人类的精神文明及科技文明的发展所赋于它的,钢琴作为乐器的出现,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钢琴的发展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精神生活不断发展的状态。钢琴作为物质基础,为音乐家的创作提供了条件,音乐家创造发展的钢琴文化又促进钢琴结构功能的进一步成熟。由此我们说钢琴是钢琴文化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解钢琴、认识钢琴,也就成为了一个音乐人认识钢琴文化的必须了。通常人们认为钢琴有近300年历史,即1709年由意大利制琴大师B·克里斯托福里所创制的现代钢琴的前身。在以后的200多年,又不断改进完善,方成为今天我们看到的现代钢琴。然而,钢琴的整个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600多年前,即现代钢琴出现之前,钢琴已存在了300多年,我们称这一阶段的钢琴为古钢琴。现代钢琴的前身只是1709年古钢琴质的发展与飞跃。若没有古钢琴所发展的“量”的积累,也就不会产生1709年古钢琴“质”的飞跃。 我觉得钢琴能吸引那么多人,除了它自身的魅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那些赋予钢琴意义的演奏者们。几百年来,在历史上涌现了多少著名的钢琴家。而我比较喜欢贝多芬,肖邦,还有我们中国的朗朗。 贝多芬: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是维也纳乐派最后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代表人物。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莱茵河畔离法国国境不远的小城市--波恩。父亲是个宫廷乐团的男高间歌手,母亲是个厨娘。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团的乐长。贝多芬自幼便已显

世界名曲鉴赏 论文

2014-2015学年第一学期世界名曲鉴赏 课题论文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班级:12信工1 姓名:魏思奥 学号: 20124000

世界名曲鉴赏 ——莫扎特《魔笛》赏析 面对《魔笛》,这样一部登峰造极的歌剧,哪怕我们连唱词都不明白,或许也能从头至尾听下来。它流畅优美,包含了错综复杂的隐喻。《魔笛》是在莫扎特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写作的。生活窘迫、疾病交加、抑郁不得志,然而在这样绝望的状态下,莫扎特的戏剧禀赋依然得到一种不同以往的无与伦比的运用。 观赏《魔笛》是非常美妙而丰富的音乐之旅。《魔笛》是一部多元化的歌剧,莫扎特在其中放入了许多歌剧元素,他融合了十八世纪以前德、奥、意、法、捷等国家所特有的各种音乐形式和戏剧表现手法,音乐语言十分丰富。可以说它是一部集大成的歌唱剧,在当时维也纳通俗戏剧的构架上很好的统一了意大利歌剧与德国民谣的风格,既带有正剧的严谨又包含着喜剧的灵活。其音乐将神秘、圣洁的宗教色彩和明朗、欢快的世俗色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十分动听。而且莫扎特本人十分钟爱《魔笛》这部歌剧,他亲自指挥了第一场、第二场的演出。 《魔笛》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埃及王子塔米诺被巨蛇追赶而为夜女王的宫女所救,夜女王拿出女儿帕米娜的肖像给王子看,王子一见倾心,心中燃起了爱情的火焰,夜女王告诉王子,她女儿被坏人萨拉斯特罗抢走了,希望王子去救她,并允诺只要王子救回帕米娜,就将女儿嫁给他。王子同意了,夜女王赠给王子一支能解脱困境的魔笛,随后王子就起程了。事实上,萨拉斯特罗是智慧的主宰,“光明之国”的领袖,夜女王的丈夫日帝死前把法力无边的太阳宝镜交给了他,又把女儿帕米娜交给他来教导,因此夜女王十分不满,企图摧毁光明神殿,夺回女儿。王子塔米诺经受了种种考验,识破了夜女王的阴谋,终于和帕米娜结为夫妻。 歌剧的序曲是一段奏鸣曲,精美的弦乐声流畅华丽,如泉水源源涌出,给人以童话般的柔美、宁静的气氛。在这部歌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歌曲相当的多,如夜后的咏叹调、帕帕迪诺演唱犹如童话般的歌曲、祭司的合唱、萨拉斯妥的咏叹调,以及帕帕迪诺与帕帕迪娜的二重唱,莫扎特为《魔笛》赋予了生命,他的音乐清晰明朗,使得整部

世界经典轻音乐欣赏

●幽默曲——德沃夏克 首家喻户晓的世界名曲,是作者于1894年创作的。当时作者正在他的祖国——捷克的苇梭卡地区度假,其间作者一连写了八首“幽默曲”,皆为钢琴独奏小品。德沃夏克的钢琴独奏曲,包括种种舞曲在内,大约有八十余首,但唯有这首《幽默曲》广为流传,深入人心。 本曲为八首“幽默曲”中的第七首,原曲以钢琴独奏曲形式为人们所喜爱,由小提琴天才克莱斯勒改编的小提琴独奏曲似乎更为人们所熟悉。后来本曲还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其他各种乐器的独奏曲以及轻音乐等,甚至还有人为本曲撰写了哀伤或充满朝气的歌词,可见它的流行程度。 “幽默曲”是十九世纪以后逐渐兴起的一种音乐体裁,多采用2/4或4/4拍子,以各个段落的表情极富变化为特征。但本曲似乎更类似一首小夜曲,像民歌一样朴实、亲切,并没有任何“诙谐”的成分在内。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以第一主题为中心构成第一段,经过转成降g小调的中段后再予以反复,为复合三段体。反复时省略一部分,因而形式更为简单。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勃拉姆斯的全部匈牙利舞曲都可归为世界名曲,尤以前十首最受世人的青睐。 其中《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升f小调,这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不但到处被演奏,而且被改编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器乐曲。作品于1852年创作。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是勃拉姆斯全部作品中最广为世人所知的乐曲,当时他在维也纳对该地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吉普赛音乐的旋律。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因其旋律优美,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大独裁者》中作为插曲出现。理发师按此音乐的节奏为顾客刮胡子的片断,成为电影史上的经典片段。 *乐曲采用复三部曲式,g小调,稍快的快板,2/4拍: 一开始即呈示出的第一部分的第一主题,这一主题以匀称平整的附点节奏写成,柔和抒情而略带淡淡的忧愁。移高八度反复时,情绪变得更为缠绵。接着,出现了节奏活跃、带有匈牙利查尔达什舞曲中那种快速段落风格的第二主题,与第一主题形成了生动的对比。随后乐曲进入中间部,奏出情绪激昂的主题,表现了匈牙利人民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速度忽慢忽快的中间部后半部分表情丰富,体现了匈牙利吉普赛音乐即兴性的特点。最后乐曲再现第一部分,在热烈而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阿根廷,别为我哭泣 一部音乐剧想要获得喝彩,一首优美得令人难忘的歌曲是不可或缺的。「Don’ t cry for me, Argentina」这首强调爱家爱国的抒情宣言最是赚人热泪。歌曲中贝隆夫人愿生死与人民同在的誓言,满溢热爱人民的情思,也表达愿以一己之力革除国家弊端的决心。整首曲子在麦当娜充满感情的嗓音发挥下,更加令人动容。麦当娜演绎的的贝隆夫人,刚强有余,歌曲中充满了坚毅的情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体现了一位性格刚毅,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伟大女性。 麦当娜无疑又一次超越了自己,唱快歌出身的她,在这首既大气恢宏又凄戚婉转的歌中,扮演了困境中争取尊严的角色。让人吃惊的是,她竟然以那种饱受不平而近乎哭泣的女低音开始,在管弦乐队隐隐约约的伴奏下渐渐抬起了头,而且还挺起了胸,用女性特有的那种弱小但坚强的声音一再在向一个民族唱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那或许就是音乐的力量,它让一个人释放出了她自己所没有的光芒。就像小草钻出了地面,顶翻压在头顶的石块,

电子琴论文

简易电子琴 所在院系:电控学院 作者:曾伟刘晨光吴钰驰 2013-7-19

简易电子琴的设计与制作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音乐逐渐成为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人曾说喜欢音乐的人不会向恶。我们都会抽空欣赏世界名曲,作为对精神的洗礼。本论文设计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简易电子琴。电子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键盘乐器。它在现代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单片机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和灵活的编程实现特性,它已经溶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用AT89C52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元件,设计一个电子琴。 关键词:电子琴;单片机;激光 1 引言 电子琴是现代电子科技与音乐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键盘乐器。它在现代音乐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单片机具有强大的控制功能和灵活的编程实现特性,它已经溶入现代人们的生活中,成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用AT89S51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元件,设计一个电子琴。以单片机作为主控核心,与键盘、扬声器等模块组成核心主控制模块,在主控模块上设有16个按键和扬声器。 本文主要对使用单片机设计简易电子琴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基于单片机电子琴统硬件组成。利用单片机产生不同频率来获得我们要求的音阶,最终可随意弹奏想要表达的音乐。并且本文分别从原理图,主要芯片,各模块原理及各模块的程序的调试来详细阐述。本系统是简易电子琴的设计,按下键盘矩阵中的按键会使数码管显示当前按键,扬声器播放器对应的音符。通过设计本系统可了解单片机的基本功能。对单片机的了解有一个小的飞跃。

2.方案设计与论证 2.1总体方案描述 整个系统主要由51单片机,激光传感器,及扬声器组成。由激光传感器实现按键的功能。51单片机通过识别不同的按键,来实现让扬声器实现不同的音调。 2.2微处理器 51单片机功能强大,性能日趋完善,在工业测控、智能仪器仪表、机电一体化产品、家电领域中应用广泛,因此基于51单片机设计简易的电子琴可行性非常大。 2.3按键模块 方案一:可以使用红外发射与接收二极管 方案二:可以使用激光传感器 考虑到红外线没有激光集中,怕按某个键时,会影响到周围其他的键,所以选择方案一。 2.4声音模块 扬声器发音效果比较好,几乎没有杂音,而且受外界干扰小。所以用扬声器。一首美妙的音乐是许多不同的音节组成的,而每个音节对应不同的频率,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不同的频率的组合,来构成我们想要的音乐了。当然,对于单片机来产生不同的频率就比较方便。我们可以利用单片机的定时/计数器T0来产生这样的方波信号。 3.系统硬件,软件的实现。

世界名曲鉴赏论文

新媒体下高雅音乐的欣赏途径和特征 这学期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聆听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各样具有特色的音乐.在音乐的熏陶下,我们产生了对音乐的各种研究,包括音乐的特点等等.随着新世纪的到来,媒体愈来愈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各种各样的媒体纷至沓来,湮没了众多曾经古老而又璀璨的传播媒介,如今,在新媒体环境下,高雅音乐再现它更加顽强拼搏的生命力,而欣赏高雅音乐的途径以及特征也就更加富多彩,多种多样了. 我们不禁产生了一个想法,在多媒体的环境下,高雅的音乐是通过何种方式传播的呢? 其中一个途径就是通过大众传媒——网络,来达到它传播并且被欣赏的目的。现如今,网络随着电脑的普及,已经日渐深入众多人们的心中,而且,网民的数量也日益呈现爆炸式增长的趋势。在这个态势之下,不可避免的,高雅音乐便需要依靠网络媒介,从而达到它传播的目的。而且,随着许多新技术的产生和发展,高雅音乐已经不再是那么的高不可攀,而是通过像网络这个平民化的媒介达到它日渐深入到人们身边的目的。 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广播的发展来促进高雅音乐的传播并且为大众所熟知,从而达到被欣赏的目的.虽然现今广播电台的发展已经逐渐呈现日薄西山的态势,但是不可否认,广播电台在高雅音乐曾经发展的舞台上起到了很大的贡献,而且现在依然还有很多人喜欢听着广播里放着优美典雅的高雅音乐。而对于现今的媒介——电视,发展的则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壮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电视早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在茶余饭后,打开电视,听着一首高雅的小曲,美哉,乐哉。因而就这样,现如今的电视对于人们欣赏高雅音乐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并且对于促进高雅音乐的发展传播,更是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还有就是通过书籍的印刷从而达到传播并且为人们所欣赏的目的。然而,这个途径虽说是很普遍的,最简单的,但这个途径传播的高雅音乐面对的群体却很少,主要集中于那些修养情操比较高的知识分子、高雅音乐人士、音乐专业人士。因而,这一个途径虽说是比较早的传播方式,而且随着时间的发展,也不容易消亡,但是,这个途径面向的群体比较狭窄,因此,难以达到传播高雅音乐,并且为人民大众所熟知的目的。

世界名曲欣赏下载

世界名曲欣赏下载 说明:本栏目的所有作品均作为造福于社会的音乐教学参考素材而搜集、整理到本站,本站拒绝任何商业动机的下载和转载,但是欢迎音乐教师朋友们作为教学课件素材而下载,同时欢迎爱乐的朋友在线欣赏学习--赵洪啸 经典交响曲 赏析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赏析世贝多芬的F大调第六号交响曲《田园》赏析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赏析六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曲《悲怆》赏析大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赏析交德沃夏克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赏析响 入门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赏析 管 弦布里顿的《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赏析 入 门 世界钢琴名 曲赏析 待编辑制作,过几天来看看?

下面部分的音乐作品多为mid格式,部分作品制作不太精美,但声部清晰、旋律准 确,而且通过一些软件可以再现乐谱(总谱)。所以,这些素材如果仅仅是用来欣赏,并无多大价值,但是作为提示性教学素材,却是不错的音乐教学和电脑音乐制作入门的学习资 源。 下载方式:用鼠标找到该作品名,点击右键后选择“目标另存为”保存到指定位置 乐曲排序:按照数字-字母-汉语拼音 1812序曲.柴科夫斯基 B小调第三奏鸣曲.第一乐章.肖邦 B小调第三奏鸣曲.第二乐章.肖邦 B小调第三奏鸣曲.第三乐章.肖邦 B小调第三奏鸣曲.第四乐章.肖邦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莫扎特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莫扎特 C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莫扎特 C大调前奏曲-圣母颂-巴赫 G大调弦乐小夜曲.莫扎特 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 阿莱城的姑娘组曲.乔治·比才 阿兰兹湖的回忆 阿斯图利雅斯传说 阿伊达-凯旋进行曲.威尔第 爱的纪念.理查德·克莱德曼

期末论文——歌剧《卡门》赏析

用身躯相爱,用灵魂歌唱 ——歌剧《卡门》赏析 学号:1402030108 姓名:汤重阳 一、作品简介 歌剧《卡门》的故事改编自法国现实主义作家普罗斯佩·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比才作曲,法国的亨利·梅拉克和吕多维克·阿莱维作词。该剧在比才死后才获得成功。美国女高音格拉汀·法拉的有声电影和查理·卓别林的一部无声电影更是扩大了歌剧的名声。这部歌剧也是法国作曲家比才的巅峰之作,音乐创意和戏剧效果都十分出色,是一部真正综合概括了19世纪抒情艺术的歌剧,也是一部在艺术历史上地位十分重要的歌剧。 比才是浪漫主义终结和现实主义兴起的接力者,尼采曾称他为“地中海的太阳”,也曾受到李斯特的高度赞扬。《卡门》的题材取自法国作曲家普罗斯波·梅里美的中篇小说。由两位法国剧作家亨利·梅里亚克和吕多亚克·阿列维改写为歌剧脚本,比才谱写成四幕歌剧,完成于1874年秋,1875年首演于巴黎,是比才最后一部歌剧,也是歌剧中上演率较高的一部。歌剧中那些著名的曲段,如《哈巴涅拉舞曲》《塞吉迪亚舞曲》《斗牛士之歌》以及第一幕和第四幕的序曲等都脍炙人口。歌剧强调了卡门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大胆泼辣、倔强的个性,从而使卡门这一角色成为了西方歌剧史上最具魅力的艺术形象之一。 二、故事背景 歌剧通过光影对比来渲染那些阴暗的行动。第一幕是在塞维利亚的街头,看守来回的走动。烟厂女工的斗殴;第二幕是吉卜赛人的生活和舞蹈;第三幕是走私者的肖像;第四幕:斗牛士的游行行列。金发美女米凯拉体现著歌剧抒情的一面,她是何塞的恋人和他母亲的信使。她的举止是如此的优雅,乐队的音乐也是如此。 敢爱敢恨的西班牙吉卜赛女郎卡门生活在感官世界里。她受着爱欲的驱使,在爱过很多男人后,又看上了沙展何塞。她使出尽浑身解数要何塞上钩,让他去和人打斗和违反军法,让他不得不逃走。他对卡门的爱让他能逆来顺受,但当卡门变心时,他终于绝望了。去看过弥留的母亲之后,他知道自己还爱着卡门。他俩在斗牛场前相遇了。在此之前卡门已答应艾斯卡米诺的求婚。何塞恳求卡门回心转意,卡门不答应,并要跑到艾斯卡米诺那,愤怒的何塞把匕首刺进她的胸膛。 三、内容介绍 《卡门》是一部四幕歌剧,比才创作性的运用西班牙风味的音调、节奏及完整的舞曲,

二泉映月鉴赏论文

感动人间的天籁 感我悠悠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杰辈出,沉淀丰厚,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激荡着一代代黄炎子孙。而中国传统音乐便是这古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乐器追溯久远,从远古时代至今已发展了种式繁多,各具特色的民族乐器,创造了许多源远流长的名歌名曲。今天所要提到的便是拉弦乐器的代表具有极强情感表现力的二胡。而说到二胡便不得不说其中的名曲二泉映月,以及它的创作者阿炳。 阿炳原名华彦钧,清末人士。生世可怜,自幼丧母。从小随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且经常参加各种奏乐活动,奠定了扎实的音乐基础。奈何英才天妒,早年父亲便早早离去,不久后他因病双目失明。经此种种渐渐地他融入了中国最底层最悲惨的那一类人。于是他拿起了二胡开始了他长达二十多年的卖艺生涯。每天他都在茶馆前拉弦卖艺,主题常揭露社会黑暗,听其曲目总能让人心灵激荡,如临其境。同时他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乐曲家,日本侵华时期他创作了多首抗日曲目激励人心,因而深受民众喜爱。阿炳一生作曲无数但流传下来的却屈指可数,二泉映月便是其中的代表作。 二泉映月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听了此曲又无人不悲之泣之。它创作于阿炳眼盲之后,曲名有风高亮节,源远流长之意,曲中流露出的却是一位饱经风霜的瞎子与世俗丑恶,命运不公抗争的旷世情怀。初听此曲,如老者之叹息,悲凉之感沁入灵魂,使人潸然泪下。曲中悠扬婉转宛如人生之起伏跌宕,深沉而不沉重,悠扬而不轻浮。不时流露出伤感与心酸不时又聆听到不屈不甘之情。曲风古典内涵百听不厌,每每听之,我仿佛就跟着那位盲人乐者回到了贫穷黑暗的旧社会,又仿佛我就坐在他跟前,在那个昏暗的街角,看着他经过岁月雕刻的黄脸,枯瘦的双手极富动感的拉着琴弦,一遍又一遍。。。诚然,我没经历过那动荡的年代,不了解最底层贫苦大众的心酸,但我还是能从这首二胡曲中领略到无尽的凄凉之感,真可谓是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 此曲广为世人所知,而且还传播海外,得到国际音乐名流的盛赞。著名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曾在北京听二胡演奏家姜建华演奏《二泉映月》,聆听中,顿生断肠之感,不禁黯然泪下。他竟叹道:“我没有资格指挥这个曲目……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得大师如此赞扬,二泉映月真乃实至名归。 阿炳一生饱经风霜,大半生流落街头与二胡为伴。然而就是这种环境这种悲苦的命运造就了他。他身处社会最底层,受尽人间冷暖,在他黑暗的世界中唯一能给他光明的就是那把老旧的二胡以及弥漫街头的二胡曲。阿炳虽眼盲却心不盲,人穷却志不穷。他的心始终是不服输的,从他众多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深藏其中的愤慨之情。就拿二泉映月来说,此曲除了表现出主人公坎坷人生和悲惨境遇外,还体现出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情怀,其情感深邃,成熟,是阿炳在经历了诸多磨难后领悟到的新人生,他的正直,刚强都在二泉映月中得到表现。阿炳的这首二泉映月所表现除来的情感正好符合当时的贫困大众的心境,在当时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与怜悯。在幸福生活的今天它更是惊醒我们不忘苦难的戒尺,链接过去的桥梁。 音乐鉴赏是一门让我受益匪浅的课,它让我学会了怎样用今人的眼光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就如二泉映月,纵然其时代背景和如今己大不相同,但感动犹在,精神犹存。它所体现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瑰宝的光辉是不会因时间而黯淡的,历史的沉淀只会让它更具魅力更值得品味聆听。无疑阿炳只是一个落魄的音乐家,没有欧美音乐名流享誉全球的声誉,可是其作品的深度高度却可与众多世界名曲相比肩,我觉得他完全有能力称为中国的贝多芬! 以上都是学生对二泉映月的一些粗浅认识,有不足之处还请老师包涵。

v名曲欣赏:打开古典音乐之门

名曲欣赏:打开古典音乐之门 ?来源:《音乐爱好者》2009年第11期 ?作者:孙国忠 ? 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又以新的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版式大气,装帧典雅,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没有记错的话,这应该是此书的第三版了。它的第一版可以追溯到二十五年前,当时是一个四卷本的出版计划,书名为《世界名曲欣赏》,按地区分卷,先后出版的四卷分别为“德?奥部分”、“俄罗斯部分”、“法?东欧部分”和“西欧?美国部分”。我本人藏有第一、二、三卷,独缺第四卷。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音乐出版社又将四卷合为两卷本形式再版,更 名为《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当然也换了版式与封面。我是2000年留学回国后才 看到这一版的。翻看后得知,虽然多卷合为两大卷,但书的内容并无变化。最新的这一版仍然只是版式、装帧的重新设计,内容基本上没有改动。从书籍的整体 设计与装帧艺术上讲,我更喜欢2009年最新版的这一大卷,厚重大方、简洁舒 朗的风格非常适合这部著作的内涵。 杨民望先生编著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世至今一直广受赞誉,音乐学术圈对它也有较高的评价。这部著作出版后,这些年来又有许多名曲赏析类的书相继问世。然而,在我看来,目前中文的同类书中还没有一本能超过杨民望的。说得更坦率些,其中一大部分的书都是在参考杨民望著作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可以这么说:杨民望的《新编世界名曲欣赏》已成为交响音乐名曲

赏析汉语写作的“样本”。 《新编世界名曲欣赏》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曲目丰富。书中介绍与赏析的交响 音乐作品达三百五十多部,共涉及到八十二位作曲家的创作,从J.S.巴赫的《勃 兰登堡协奏曲》一直到欣德米特的《画家马蒂斯》,涵盖了从巴洛克至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交响音乐发展。浏览一下目录所示的曲目便可知晓,交响音乐会上经常演出的作品基本上都收入其中。毫无疑问,这是目前中文交响音乐赏析专著中容 纳曲目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全书总共有1297页)。因此,辞书意味的实用性 ——大信息量的名曲欣赏指南——成为此书最大的亮点,其总体构架的宏阔与内容的丰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使其他同类中文著作难以与之相比。 名曲欣赏是音乐著述(writing about music)中一种特殊的文体。这种融分 析与鉴赏为一体的写作在论音乐的文字中魅力独具,影响甚广。音乐本是听觉的艺术,按理说,音乐的表演与欣赏过程并无文字的事。但是,音乐也是一门抽象意味甚浓的艺术,音乐作品意蕴承载的特殊性和音乐体悟过程的复杂性又给文字的介入提供了机会。文字展示的意义与逻辑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关于音乐的论说,大大地扩展了理解音乐的可能性。所以,音乐著述肯定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从广义上讲,任何音乐著述都是在阐述音乐的蕴涵与意义和表达理解音乐的思考与心得。文体的不同导致了思考层面与阐述方式的差异。论说音乐的学术性写作以研究的姿态强调学理性的音乐释义,渗透其中的是科学的探索精神和追求原创的研辨及诠释。音乐论文的学术品格决定了它小众化的读者群体,这是音乐专业领域的学术交流,“精英”之间的对话期待的是关于音乐深层理解与理性阐释的思想碰撞。与之相对,名曲欣赏则属于“大众化写作”,它的读者对象主要是音乐圈之外的广大音乐爱好者,这是一个比“精英”大得多的群体。尽管音乐爱好者们的欣赏水平和音乐修养有着差别,但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乐意读到有助于提升欣赏兴趣、深化音乐理解的赏析文字。 我以为,名曲欣赏的写作首先要排除论文模式的精英化言说,要用淡化专业复杂性的理路和语言为大众打开古典音乐之门。其次,名曲欣赏的写作应该呈现品位,用具有文化底蕴和音乐学识的表达来引导读者走近大师、认识名作和崇敬经典。品位是修养和情趣的体现,它联系着人的思想境界与精神生活的追求。关注品位正是为了倡导高层次的名曲欣赏写作,只有阅读具有品位的音乐赏析文本,音乐爱好者的欣赏水平才能真正地一步步提高。同样重要的是,名曲欣赏写作的文风应当大气洒脱,以清晰的叙说和生动的笔调将音乐史实、作曲家生平和作品分析合为一种引人入胜的音乐赏析话语,使“读乐”自然地融入赏乐的过程,激发读者更强烈的欣赏古典音乐的兴趣。 因此,有品位、有情趣的高水准名曲欣赏并不好写,大规模名曲荟萃的编撰工作难度更高。它要求作者不仅熟悉卷帙浩繁的音乐曲目(repertoire)并懂得 艺术经典的意涵,还需具备扎实的音乐学功底、敏锐的艺术悟性和独到的鉴赏识见。名曲欣赏的作者想必是一个真正的“爱乐人”——他既要自己爱音乐、懂音乐(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鉴赏实践与审美体验),还要乐于并善于说音乐——用明畅鲜活的文字解说作品、释义音乐,在关注乐曲整体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评说作品个性化的艺术精妙。

音乐鉴赏论文

《音乐鉴赏》课程考查论文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演奏浅析 姓名邓智慧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学号2011443821 得分 2012年11月15日

关键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研究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位置,他把钢琴奏鸣曲这一形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提高了钢琴奏鸣曲的艺术表现力,它对于钢琴艺术的重要性被喻为“新约圣经”,是每位学琴者的必修课程,也是钢琴家的必演曲目。本文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进行了较为浅的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综合笔者演奏过其中的第十首的实践,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所作的专题研究。主要论述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概况。以贝多芬的创作背景为出发点,阐明了贝多芬人生观的确立,对其音乐创作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贝多芬通过自个人艰苦奋斗实现美好理想的音乐理念,是他钢琴奏鸣曲中独特艺术个性形成的思想基础。以及论述了贝多芬第十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 一、贝多芬创作概况 路德维希·范·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他是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一代宗师,被后人尊称为“乐圣”。他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类作品。贝多芬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伟大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集中体现了他那巨人般的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进步思想,它的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可以用“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获得胜利”进行概括。 贝多芬的生活道路充满了坎坷崎岖,他所处的时代又极其复杂多变。但是,在当时先进的世界观的指导下,他一向面对现实,正视矛盾,相信任何艰难险阻都会得到克服,人类的前途最终是光明美好的。在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札记上,写着一句话:“通过斗争达到胜利”。贝多芬不仅用这种思想积极地对待自己的生活,用它来观察和认识社会的事物,而且,他的很多作品也都鲜明地体现了这个思想。在他的音乐创作中,他十分强调矛盾和矛盾的冲突,要求音乐形象在矛盾斗争中得到统一。贝多芬是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疾、孤独和痛苦造就的人,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追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病痛折磨、遭遇悲惨、内心惶惑,然而,凭着他对人类

交响乐鉴赏

山顶上的相遇 本学期我上了一节非常有意义的素质教育课——交响音乐名著鉴赏。在中国,交响乐不算很流行的音乐,关注的人可能不多。我之前也没有过多的关注过,觉着这个音乐太过“高雅”,和平时的生活距离太远。不过上了课才知道,其实音乐一直就在我们身边,没有什么距离之分,因为在我们学校就有交响乐团,只是自己的心理作祟,让自己远离了这种其实本应该很平民的音乐。 交响乐鉴赏正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交响乐赏析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非常之多。因为交响乐鉴赏是建立在美的基础上的一种艺术。赏析交响乐能以美陶性、能以美助智、能以美健体、能以美诱想、能以美拓思、能以美创新、能以美导行、能以美完善。交响乐正是运用其自身的这种天然魅力,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育者端正品行、滋长聪慧、发展思维、勇于创造,从而有利于培养创造性的人才。可以这样说,赏析交响乐能够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修养,创新精神的发展与创造能力的提高[1]。 我自己就是非常喜欢音乐的人,每天都离不开音乐。不过每个人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都不同,有些人喜欢摇滚,有些人喜欢电子,有些人喜欢爵士,还有些人则喜欢静静的听轻音乐,但是我相信,音乐对我们的治愈作用都是一样的。音乐可以抚平人内心的伤痛,人们也可以从音乐中找到情感的共鸣,我相信,每首歌的创作者都是从生活中找到了在创作的灵感,这也因此可以激发出我们这些欣赏者的共鸣。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培养创新型人才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只懂得科学的人只能算是一台机器,是没有情感,脱离社会的机器。我们所培养的创新型人才首先就得有创新性思维。而音乐恰好就能激发人的创新的思维。听音乐可以让人消除工作紧张,减轻生活压力、,让整个身体感到防松。同时,医学研究表明,音乐可以刺激脑部,活化脑细胞,使人的大脑更加活跃,同时也就更能有更多的创新性想法。创新性思维更多的是需要启迪,而音乐恰恰是最好的催化剂,音乐能促进学生的想象、联想及幻想能力的发展和提高。音乐是发展诸多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联想和幻想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钥匙。 目前,我们学校正在举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艺术细胞,使更多人接触到高雅艺术,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创

音乐鉴赏

第一章音乐的审美 瞿维交响诗《人民英雄纪念碑》取材于北京天安门前的人们英雄纪念碑,作品中的几个主题是对革命先烈光辉业绩的回忆,以及人民对先烈的敬仰之情。 贝多芬的《第三》《第五》等交响曲和《艾格蒙特》序曲等英雄性格的作品,是在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里面的主题离不开人民群众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的内容。 我们的音乐鉴赏不能仅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要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扩大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如:作者和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个性,作品的时代和民族特性,音乐语言的表达功能等,甚至还可以适当学习写美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声学等基本知识,这样,音乐鉴赏水平才会不断提高。 第二章音乐的鉴赏 不同题材能体现不同的特性,如夜曲、小夜曲、无歌词等通过歌曲性旋律直接抒发感情的体裁,都具有抒情性的特点;各种民族舞曲、进行曲和部分特性乐曲从不同侧面反映民间生活习性,因而都具有风俗性的特点;而叙事曲、交响曲、序曲、奏鸣曲等体裁常常表现出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所以具有不同程度的戏剧性特征。 音乐作品所形成的艺术形象能过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展现民族风貌。音乐鉴赏是审美活动的体现,是音乐艺术实践的一个方面。音乐鉴赏主要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相关背景资料来完成的。在鉴赏的过程中,不断领悟音乐的真谛,并得到精神愉悦,获得美感的享受。鉴赏者的音乐知识、音乐实践和音乐才能的准备程度,对音乐鉴赏活动的深度产生重要的影响。除了具备较敏锐的听辨能力外,如果还能掌握较丰富的音乐知识,比如音乐理论、音乐史、以及相关音乐资料等,都会对鉴赏者产生较多的感受,并能得到较深刻的理解。所以,平常对相关知识的不断积累,对音乐鉴赏能力的不断提高有很重要的左右。对于喜爱音乐、但是暂时还打不到这样的程度的鉴赏者来说,不必过多担忧,只要能够坚持学习、不断积累,鉴赏水平会随着知识的不断丰富而不断提高。高尔基说:“照天性来说,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因此,在反复聆听相关音响资料、不断加深印象的基础上,适当阅读一些如何鉴赏音乐的书籍还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阅读:张前《音乐欣赏心理分析》上海文艺出版社编《音乐鉴赏手册》美艾伦~科普兰《怎样欣赏音乐》 第三章近现代中国音乐家简述 略 第四章民族民间音乐 推荐欣赏: 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五哥放羊辽阔的草原我的花儿 民族器乐曲:古琴曲《广陵散》、《平沙落雁》琵琶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古筝曲《渔舟唱晚》唢呐曲《百鸟朝凤》、《一枝花》笛曲《五梆子》二胡曲《良宵》 曲艺:京韵大鼓《林冲发配》、《剑阁闻铃》苏州弹词《秦香莲》、《杜十娘》山东琴书《梁祝下山》河南坠子《俞伯牙摔琴》北京单弦《王佐断臂》 戏曲:昆曲《六月雪》、《焚香记》京剧《罗成叫关》、《击鼓骂曹》、《四进士》豫剧《破天们》黄梅戏《纺线纱》 第五章中国近现代声乐作品简介 推荐欣赏: 独唱:聂耳《铁蹄下的歌女》《梅娘曲》任光《渔光曲》郑律《延安颂》《延水谣》生茂《马儿呀,你慢些走》石光楠《周总理呀,您在那里》 合唱:黄自《长恨歌》刘炽《祖国颂》刘敦南《密林深处的歌声》秦永诚《海燕》

推荐:适合宝宝听的世界名曲

推荐:适合宝宝听的世界名曲 宝宝音乐欣赏的能力会逐步提高,家长应该把握宝宝这方面的发展进程,给宝宝不同的音乐欣赏,以提高宝宝的音乐能力哦! 到了两岁,不仅能注重倾听音乐,也能感受简单的音乐作品。 1、中外儿童艺术歌曲:《我爱我的小动物》、《哈巴狗》、《蚂蚁搬豆》、《小猫眯》、《粉刷匠》、《小星星》、《铃儿响叮当》等。 2、形象的儿童器乐曲:如:《钢琴》,这是顾嘉林的钢琴小曲,旋律美丽,表现了幼儿滑滑梯自下而上及快速下行的生动情景。《小鸟的歌》、《小鸭的舞》表现小鸟和小鸭的形象特征。 3、欣赏中外(古典、现代的)各种性质各种风格的舞曲、进行曲、摇篮曲。 三岁儿童有更大的欣赏音乐的积极性,音乐能引起情绪上的共鸣。 快乐活泼的音乐使儿童心情愉快,安静的音乐使儿童心情平静。但是他们对音乐作品的感情性质不易理解,他们听音乐时最注重的往往是表现主题的特征性因素。如摸拟性的前奏、尾声、形象的伴奏音型等。但是听进行曲、摇蓝曲或欢乐的舞曲时能随音乐走步、抱娃娃、兴奋得手舞足蹈等。 三岁儿童己经能辨认音乐作品中的速度变化,他们的动作能随音乐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三岁儿童感知力度和音区的变化还有困难,如音乐旋律在高音区进行及低音区进行时,必须在成人指导下知道小鸟飞得轻快,小鸟唱歌声音高,而大象粗笨声音低沉厚重。三岁儿童记忆力是逐步形成的,他们能记住歌曲,主要靠与曲调紧密结合的歌词,最轻易记住的是象声词如:“轰隆隆”、“喵喵”、“咩咩”,其次是形象具体的歌词。 器乐曲有相应的标题,音乐形象鲜明,也能帮助儿童记忆。如:《小鼓乐队》模拟打鼓吹号声……四、五岁儿童己经能够欣赏内容广泛、性质风格多样的作品,能区别音乐中有明显力度和速度变化,尤其鲜明对比的音乐。但是还不能感知力度和速度的细微变化。 六岁儿童能够初步把握音乐表现手段,能辨认速度力度及音区的变化。 到了六岁,幼儿己经懂得音乐作品是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而能正确地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感知其细微之处。他们辨认乐曲结构的能力加强了,己能不感困难地感知二段体和三段体结构。六岁幼儿记忆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也提高了,能明确表示自己喜欢不喜欢的音乐作品,能说:“我喜欢”、“我不喜欢”。 以上所说的不同年龄的幼儿音乐欣赏发展水平,是指必须在父母和老师正确指导下,才能达到的水平。下面给父母推荐一些孩子幼小心灵能接受的、并且是孩子喜欢的音乐作品: 一、童话音乐器乐曲

音乐鉴赏课程论文

帕海贝尔《D大调卡农》赏析 xxx 仪器仪表工程 P1602085236 摘要:卡农是复调音乐的一种技法,合理应用于乐曲中可以使乐曲更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与吉格舞曲》是一首被大家广泛传颂的音乐作品,是世人最喜爱的器乐小品之一,被大量引用于影视、歌曲、舞蹈等艺术作品中。它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丰富多彩,在不同人看来有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 帕海贝尔;卡农;吉格舞曲 一.卡农简介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卡农》可能仅仅指的是帕海贝尔那个版本的卡农。的确,这首世界名曲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在它被创作伊始就被广泛传颂。它穿越了三百多年的时空,至今仍然回荡在人们心中,不管是在音乐厅还是在大街小巷,甚至在人们的手机里,都能听到它。帕海贝尔的《卡农》是流传最广、传世最长的西方经典名曲之一。现如今,它似乎成为了卡农的代名词,人们一提到卡农,脑海里就会响起优美而熟悉的旋律。然而,广义上卡农指的其实并不是某一首曲子,而是一种音乐谱曲技法。 卡农canon是复调音乐的一种,从字面讲即“轮唱”之意,最早源自希腊文,意为“规则”。即同一旋律在不同声部“轮唱”,而使得整首乐曲富有层次感、立体感[1]。用这种手法而创作的乐曲就被称为卡农曲。 二.帕海贝尔简介

约翰·帕海贝尔(Pachelbel, Johann)这个名字对于某些人来说可能有点生疏,我知道他完全因为陶醉于他梦幻般的音乐,他是德国著名管风琴家、作曲家,一生辗转,在1678年他在爱尔福德担任管风琴师的时候收了一个叫约翰·克利斯多夫·巴赫的学生,而这个学生恰恰就是后来的大名鼎鼎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哥哥。所以很容易大家会把他和巴赫的创作联系起来。不过这并非牵强附会,毕竟帕赫贝尔当时是管风琴师中的翘楚,中德学派的代表,非常有自己的风格,据说他是最早使用特定音阶和和声来代表特殊的情绪的人。他的众赞歌前奏曲是把北德宗教性较强的旋律和南德抒情性音乐的相互融合,自成一体。他最有名的曲子当属我们耳熟能详的《D大调卡农》了。关于这首世界名曲的创作背景,有很多种说法,一是这首曲子是帕赫贝尔为怀念患黑死病去世的妻子和女儿而作的,当时还年轻的帕赫贝尔,在忍受着失去爱妻和儿子的巨大痛苦下创作出了这组音乐,这组音乐可以说是不朽的,而后世所称的D大调卡农正是这一组音乐中的一首变奏曲。 帕海贝尔一生主要精力都用于创作适于教堂演奏的宗教音乐,而其中的大多数已几乎被遗忘殆尽了。反而是一首小巧的本来可能是为家庭娱乐而作的《D大调卡农》流传益广。在帕赫贝尔这个名字早已消黯的今天,它的旋律却变得耳熟能详,也算是对他的一种纪念吧。 三.《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简介与赏析 这首曲子的全称是《为三把小提琴和通奏低音创作的D大调卡农和吉格舞曲》(Kanon und Gigue für drei Violinen und Basso Continuo D-Dur),作曲年代一般猜测为1680年前后,起初是为三把小提琴和数字低音乐器(一般是大提琴)而作的一个小品。而现在能找到的版本则是五花八门无奇不有。正统的卡农包括倒置(相对前面音程的转位高音和低音变调的变化)、逆行(后面的音程是前面的音程逆向演奏)、增音(以通常音符两倍的时间来重复主旋律)、减音(把音符紧缩为原始时值的四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的重复主题的方法)[2]。其实卡农作为一种技法是很常见的,比如《保卫黄河》中的那段轮唱,或是贝多芬的《第一乐章》. 而吉格则是一种民间舞蹈,大概如同快步舞。比较流行于爱尔兰和苏格兰,不过现在吉格那部分很少能听到了。 我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听到卡农这首曲子?可能已经记不清了吧,也许是在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小提琴世界名曲《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篇一:《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G弦上的咏叹调》赏析 巴赫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G弦上的咏叹调》也是巴洛克音乐最经典的代表作。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和严肃的德国人一样,其作品风格也是庄重深沉,甚至可以说是充满怀旧色彩的。 1817年,德国著名小提琴家威廉密将第一小提琴部分的曲调由D 大调改为c大调,从而将旋律全部移至小提琴G弦上演奏,增强了乐曲浓郁深沉的情调,故名《G弦上的咏叹调》。纯朴典雅的旋律加上G 弦特有的浑厚、丰满音色使之倍受小提琴演奏者的青睐。 音乐开始速度级缓。从第一段落起初开始,旋律庄重悠长,起伏平缓,如行云流水,并几经反复。大、中、小提琴共同营造了一种悲天悯人的意境和氛围。逐渐长音渐强,抒发了沉思冥想的心绪,又像在轻声咏唱,颇具咏叹调富于歌唱性、长于抒发感情的特色。 第二段是在第一段的基础上加以发展成的,没有像一般二部曲式那样在速度与性格上与第一段形成鲜明对比,而保持了原来意境,感情起浮较大,不断向上推,使乐曲在曲调上委婉动听。旋律起伏较大,高潮与平缓交替出现,让人联想到起伏的海浪,在风吹拂下的林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让人感到安宁和舒适。

在全曲的最后,旋律归于平缓静谧,仿佛在祈祷,在祝福。好像罪孽深重的人正在祈求上帝的宽恕,而上帝也用悲悯的姿态使人得到内心的救赎。难怪有人评价巴赫:他的信仰和他的作品一样,虔诚、崇高、纯洁、神圣,他的品德和他的信仰与作品一样,善良、崇高。 歌德曾这样评价此曲:“G弦上的咏叹调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思想在心中的流动。就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因为我的内心这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对我来说,G弦是有独特意义的,它支撑着我走过了生命的黑暗期。我曾在失眠的夜晚听着它安详的曲调入梦,也曾戴着耳机在它的陪伴下在操场上跑过一圈又一圈。G弦是救赎,是希望,是信仰,是上天的馈赠。 以上,是我对《G弦上的咏叹调》的理解,或许有浅薄之处,但足以用来总结这一学期的音乐学习。 篇二: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对巴赫作品《G弦上的咏叹调》的赏析与体会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1685-1750)是十八世纪上半叶欧洲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作曲家,他是巴洛克音乐时期的重要代表人物。巴赫的音乐是彻底的德国风格的音乐,他一生没有离开过自己的祖国,因此他的作品最能反映当时德国社会和人民生活的风貌与特点。他的作品巴赫技巧高超,作品内容深刻,风格庄重而严谨,纯洁而虔诚。在此,就以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