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误诊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应用MRI后,极大地提高了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本文搜集整理了自2005年10月~2009年5月经病理及临床证实、MRI资料完整的脑转移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病例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9~80岁,平均54岁。临床以头晕头痛为首发症状者33例,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者12例,无明显症状者5例。

1.2 影像学方法:采用GE公司的SignaProfile/o0.2T磁共振成像仪,标配头线圈,常规选择自旋回波T1、快速自旋回波T2以及水抑制脉冲序列,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必要时行冠状面扫描。层厚6mm,无层间距。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为国产(康臣)磁显葡胺,使用剂量为0.2ml/kg,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

2 结果

2.1 脑转移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及形态特点:50例中单发13例,多发37例。发生于幕上31例,幕下8例,幕上下同时受累11例;共162个脑转移灶,其中额叶57个,颞叶28个,顶叶26个,枕叶21个,小脑20个,丘脑7个,胼胝体3个。大小为0.3cm×0.5cm~6.0cm×7.0cm之间。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环形或结节状,常为多形并存。

2.2 MRI信号特点:T1WI77个病灶呈低信号,38个病灶呈等信号,47个病灶未发现,增强扫描后发现;T2WI84个病灶呈高信号,31个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水肿长度小于(下转230页)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 年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 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 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 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 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等。 日本学者将直径小于3 cm、病灶数1-4 个的132 例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SRS 组和SRS+WBRT 组。SRS 后行WBRT 降低了1 年局部复发率(47% 比 76%,p<0.01),但是并没有延长中位生存期(7.5 个月比 8 个月)。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因SRS+WBRT 组相比SRS 组出现了严重的认知功能下降(52% 比24%),入组了58 例患者而提前终止。数据分析提示SRS+WBRT 组1 年无复发生存率高于SRS 组(73% 比27%)。

MRI在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简介:张 楠(1981-),女,河北省安国市人,在读硕士,主治医师三通信作者:付 旷三 综述 R e v i e w s M R I在胶质瘤和脑转移瘤诊断中的应用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R I i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g l i o b l a s t o m a a n db r a i nm e t a s t a s i s 张 楠综述,付 旷审校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磁共振室,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6) D O I:10.3969/j.i s s n.1002-1671.2016.02.035 中图分类号:R739.41;R44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671(2016)02-0299-03 胶质瘤(g l i o b l a s t o m a m u l t i f o r m e,G B M)和脑转移瘤是成人颅脑内最常见的2种肿瘤,并且均具有很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1]三G B M的特征性表现为广泛的中性粒细胞于肿瘤细胞的浸润[2]三脑转移瘤是由多分子介导的多步骤复杂过程,其发生过程大体为癌细胞发生转化,成长,并迁移种植到中枢神经系统[3]三由于不同肿瘤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性质,所以不同的肿瘤治疗策略也各异[4-5]三目前临床确诊主要依赖于组织活检,但是活检作为一种有创检测手段,具有一定的风险三而M R I可以对肿瘤的性质进行无创性地鉴别[6]三脑转移瘤通常表现为多发病灶与小病灶水肿,分布于脑灰白质交界区,边界比较清楚,可合并出血二坏死,增强扫描瘤灶呈结节状或环状强化,与此同时结合患者肿瘤病史不难诊断三但对于一些原发病史不明确的单发脑转移瘤和G B M,诊断较难三虽然两者在临床表现及M R I常规检查表现类似,但是两者的治疗及预后均不同,因此明确诊断十分重要三故本文综述了M R I在鉴别G B M和脑转移瘤中的运用,希望对于临床鉴别作出支持三 1 常规M R I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M R I常规扫描及增强检查可以对肿瘤的体积二部位以及瘤周水肿带做出诊断[7],绝大多数G B M与单发脑转移瘤表现为T1低或等信号二T2高信号三某些脑转移瘤,例如黑色素瘤转移瘤,由于黑色素的顺磁效应呈现T1高信号三另外,脑转移瘤瘤周多有较重的水肿带,甚至较小的病灶周围就有大范围水肿,G B M瘤周水肿带多与肿瘤级别以及高低有关三增强扫描与平扫协同诊断,可以增加鉴别诊断的准确率三根据肿瘤区域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不同,G B M可以表现为不规则或者花环状强化,而脑转移瘤则多为环状或者团块状强化三有学者统计两者M R I改变发现单发脑转移瘤个体一般较G B M小,位置较浅且多位于灰白质交界区,坏死二囊变范围较小,瘤周水肿重,强化程度较轻三这些表现对于两者的鉴别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有较高的参考意义三 2 扩散加权成像(DW I)和弥散张量成像(D T I)在鉴别G B M和脑转移瘤中的应用 研究表明,脑转移瘤往往表现出较高的表观扩散系数(a p p a r e n t d i f f u s i o nc o e f f i c i e n t,A D C)[8-9]三根据肿瘤周围的非增强T2高信号区域A D C值的分析可以鉴别脑转移瘤和G B M三和脑转移瘤相比,原发肿瘤区域A D C值通常较低三利用同样的阈值,转移灶DW I 也可以区分脑转移瘤与化脓性脓肿性质类似的G B M[10]三研究表明,相比于G B M,脑转移瘤对比增强区域和瘤周区域A D C值一般较高[11]三另一方面,T2高信号区周围非增强区域的A D C值分析也有助于鉴别脑转移瘤和G B M,原发G B M的浸润区域A D C值一般较脑转移瘤低三有学者建议把1.3×10-3m m2/s作为非增强T2高信号病变区最低A D C的界值,以区分G B M和脑转移瘤,结果表明敏感度可以达到83%,特异性达到79%,但这一结果还没有达成高度共识,仍然存在争议[12]三也有一项小规模的研究评估了不同病理类型的转移灶DW I信号强度和A D C值,发现分化较好的腺癌DW I信号强度低于分化较差的肿瘤三 不同于DW I在3个方向进行成像,D T I是一种在多方向(不少于6个)成像来评估扩散量的方法,可以更详细地评估扩散率以及更精准地评价纤维束的完整性[13]三研究表明,G B M增强区域的扩散明显高于脑转移瘤[14]三生理学上,脑转移瘤瘤周的A D C值高于G B M,这一结果与扩散率相似三各向异性(f r a c t i o n a l a n i s o t r o p y,F A)是一种测量组织结构的有序性的方法,研究表明无论是原发G B M还是脑转移瘤瘤周的F A都低于正常脑白质三有研究发现G B M的F A明 四992四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年2月第32卷第2期 JP r a c tR a d i o l,F e b.2016,V o l.32,N o.2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丁香园

2015 年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丁香园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治疗概述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多发脑转移瘤

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和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脑肿瘤MRI的诊断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 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 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了手术方案的拟订、放射计 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1 肿瘤的部位 区分脑内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基 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高,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位;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 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 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2 肿瘤信号特点 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 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和T2时 间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 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 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 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 正确地对上术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 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3 肿瘤的边缘 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 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 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 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脑实 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 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4 肿瘤的血供 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加权图 像上呈高信号,因此,T2加权图像有利于具有流空现象肿瘤血管的显示。它可表现为曲线状 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顶替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点状低信号,有的在肿瘤底部呈树根样低信号,进入肿瘤后如曲线状或圆柱状散在性分布,这在大脑凸面 脑膜瘤并非少见,有上述征象者提示肿瘤血供丰富。此外,MRI较CT更好地显示了肿瘤包绕邻近血管如垂体瘤、肿瘤侵入静脉窦如窦旁脑膜瘤。对于血流的速度也可作一个大概的估计,如低信号往往提示静脉血流或流速较快的静脉血;高信号常常代表缓慢流动的静脉血。为了 有效地显示肿瘤血供及其与周围大血管的关系,扫描时采用血流敏感的脉冲序列不失为一种 简易有效的方法。 5 肿瘤的增强情况 颅内肿瘤灌注性能较差,血脑屏障损害时异常对比增强。所以,在常规MRI检查之后行Gd-DTPA增强MRI扫描,可提高平扫阴性颅内肿瘤的显示率,如直径2cm以下的等信号脑膜瘤;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MRI诊断脑肿瘤要点 近些年来,MRI在检查颅内肿瘤方面进展很快,颇受临床关注。由于MRI显示了一些CT未能显示的肿瘤,因此普遍认为它比CT敏感。MRI较满意地显示了肿瘤的内部结构,它比CT更有效地反映了肿瘤的本质,尤其是它所具有的三维成像特点,为手术方案的拟订、放疗计划的确定以及立体针吸收活检的入路选择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MRI定位、定性颅内肿瘤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的: (一)肿瘤的部位区分脑骨抑或脑外肿瘤是行MRI检查的第一步。脑外肿瘤常呈现以下表现:①肿瘤有一宽底部,紧贴于颅骨内面;②肿瘤邻近蛛网膜下腔(脑池)增宽,或在脑池、脑沟内有异常信号;③邻近脑白质受挤压且向脑室方向移动;④肿瘤的脑室缘附近有裂隙状脑脊液信号,系脑池或脑沟向脑室方向移位所致。此外,脑外肿瘤可以呈现"假包膜"征象,但并非脑外肿瘤所特有,部分脑内肿瘤亦可有此征象。通常,邻近颅骨有变化以脑外肿瘤为多见。 为了显示脑外肿瘤的常见表现,T1加权图像是关键,因为它有利于病理解剖关系之显示。为了明确脑池、脑沟增宽与否或是否向脑室方向移位,T2加权图像必不可缺,以便于与脑室内脑脊液信号作比较,除外其他原因引起T1加权图像上肿瘤的脑室侧有低信号,如移位的血管、胶质增生等。冠状位扫描有助于观察头顶部、脑底部以及天幕附近占位性病普通,并作出脑外肿瘤之判断。 (二)肿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由于肿瘤细胞内和(或)细胞外自由水增多,在T1加权图像上呈低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高信号,构成了这部分肿瘤信号变化的共同特征。尽管个别肿瘤T1 和T2 延长时间上有差异,如胶质瘤、转移瘤、脑膜瘤在T1与T2延长程度上顺序递减,但总体上讲,肿瘤T1和T2延长程度尚不足以作肿瘤定性诊断。有一些肿瘤由于含有有一些较特殊的结构,其MRI信号强度不同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1 加权图像上,它们可整体或部分地呈现高信号,如颅咽管瘤、胶样囊肿、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错构瘤、出血性肿瘤以及黑色素瘤转移等;在T2加权图像上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如脑膜瘤(70%)、结肠癌或前列腺癌脑转移,少突神经胶质瘤(30%)、淋巴瘤(10%-15%)及成人髓母细胞瘤等。虽然单靠信号强度特征仍不能很正确地对上述肿瘤作定性诊断,但它们毕竟与上述绝大多数肿瘤的信号强度不同,如辅以正确的定位,可望大体上得到定性诊断。 信号强度均匀的脑内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的,如I级星形胶质细胞瘤、囊肿等,但也有例外,如脑转移;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脑内肿瘤,多半是恶性的,如胶质母细胞瘤、脑转移。有一些良性肿瘤如颅咽瘤的信号强度可以很不均匀。肿瘤若发生囊变、坏死、出血或钙化,其原有的信号强度可发生变化。囊变或坏死在T1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低的信号,在T2加权图像上呈较肿瘤更高的信号;出血若处于亚急性期均呈高信号;钙化明显时,都表现为低信号。它们都使原来比较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不均匀,使原来不均匀的肿瘤信号变得更不均匀。(三)肿瘤的边缘信号强度均匀的肿瘤往往边缘光整,如脑膜瘤、垂体瘤;信号强度不均匀的肿瘤如边缘不清楚、不规则,常常提示肿瘤对周围组织有浸润,如恶性胶质瘤。有的肿瘤在异常对比增强时边缘较清晰,但平扫时边缘模糊,若肿瘤内部信号不均匀,平扫肿瘤边缘所见较接近肿瘤病理所见。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肿瘤具有假包膜。假包膜对于肿瘤定性诊断有一定的帮助,如脑膜瘤的假包膜在多种脉冲序列中可以呈低信号,反映了瘤周血管受压、移位,或瘤周脱离实质受挤压,或为纤维化的粘连环状结构,或显示了硬脑膜。直径大于4CM的脑膜瘤中,70%有假包膜。又如胶质瘤的假包膜信号强度可变,在T2加权图像中呈低信号,在T1加权图像中信号减低不明显,反映了瘤周有含铁血黄素沉着,约有30%的胶质瘤有此征象。 (四)肿瘤的血供及其与颅内大血管的关系在MRI上能清晰显示。由于绝大多数肿瘤在T2

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脑转移瘤系指原发于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细胞转入颅内,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误诊率而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应用MRI后,极大地提高了脑转移瘤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本文搜集整理了自2005年10月~2009年5月经病理及临床证实、MRI资料完整的脑转移瘤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转移瘤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历资料: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脑转移瘤病例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39~80岁,平均54岁。临床以头晕头痛为首发症状者33例,有恶心、呕吐、视力障碍、肢体活动障碍等症状者12例,无明显症状者5例。 1.2 影像学方法:采用GE公司的SignaProfile/o0.2T磁共振成像仪,标配头线圈,常规选择自旋回波T1、快速自旋回波T2以及水抑制脉冲序列,行横断面和矢状面扫描,必要时行冠状面扫描。层厚6mm,无层间距。增强扫描时对比剂为国产(康臣)磁显葡胺,使用剂量为0.2ml/kg,经肘静脉快速注入后行横断面、矢状面和冠状面扫描。 2 结果 2.1 脑转移瘤的部位、数目、大小及形态特点:50例中单发13例,多发37例。发生于幕上31例,幕下8例,幕上下同时受累11例;共162个脑转移灶,其中额叶57个,颞叶28个,顶叶26个,枕叶21个,小脑20个,丘脑7个,胼胝体3个。大小为0.3cm×0.5cm~6.0cm×7.0cm之间。病灶多为圆形、类圆形、环形或结节状,常为多形并存。 2.2 MRI信号特点:T1WI77个病灶呈低信号,38个病灶呈等信号,47个病灶未发现,增强扫描后发现;T2WI84个病灶呈高信号,31个呈混杂信号。瘤周水肿分为四个等级:轻度,水肿长度小于(下转230页)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脑胶质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 胶质瘤(glioma)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脑肿瘤中胶质瘤发病率最高,约占半数,其中75%为星形细胞瘤。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新疆哈密红星医院放射科20xx年7月~20xx年12月及河南省人民医院放射科20xx年5月~20xx年11月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53例脑胶质瘤,包括弥弥漫型星形细胞瘤13例、胶质母细胞瘤10例、少突胶质细胞瘤7例、室管膜瘤6例、脉络丛乳头状瘤及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各5例、混合性胶质瘤4例、间变型星形细胞瘤2例、间变型室管膜瘤1例。年龄:3岁~73岁,平均45岁,性别:男30例,女23例。采用GE1.5T及3.0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常规行SE序列T1WI和T2WI轴切位、矢状位及冠状位扫描,DWI及ADC图。扫描参数T1WI:TR 400ms,TE 14ms;T2WI:TR 5000ms,TE 128ms;视野(FOV)24cm,层厚6mm,间距2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NEX)2。所有病例均行MRI平扫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使用Gd-DTPA,剂量为0.2ml/kg体重,注射流率为3ml/s。 2 结果 2.1 30例星形细胞瘤 2.1.1 13例弥漫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T1WI低信号,T2WI 高信号,瘤周水肿明显,2例为薄壁环状强化(其中1例为多环状,1例为单环状),11例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水肿不明显,

增强扫描6例无强化,3例不均匀斑点、片状轻中度强化,2例斑片状明显强化。 2.1.2 5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2例为囊实性,2例为大囊壁伴壁结节,T1WI呈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壁结节明显强化,最大囊壁直径达5.5cm,1例为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瘤周无水肿,增强扫无强化。 2.2 7例少突胶质细胞瘤MRI表现为均T1WI等低信号,T2WI高信号,均含囊变及钙化灶,瘤周轻中度水肿,增强扫描呈轻中度斑点状、线条状强化。 2.3 4例混合性胶质瘤中3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均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病灶1例不强化,1例不规则环状强化,1例斑片状强化;1例间变型少突星形细胞瘤MRI表现为T1WI等低信号、T2WI等高信号,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明显实性成分偏侧性团块状强化,病变囊性部分较多,囊壁光滑。 3 讨论 目前,WHO脑肿瘤分类神经胶质瘤特指由神经胶质细胞起源的肿瘤,包括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少突胶质细胞起源肿瘤、少突-星形细胞起源肿瘤、室管膜起源肿瘤、脉络丛起源肿瘤和其它神经胶质细胞起源肿瘤。按照肿瘤的组织学分化和间变程度,将脑胶质瘤分为Ⅰ―Ⅳ级,其中一般Ⅰ级为良性,Ⅱ级为良恶性过渡,Ⅲ、Ⅳ级为恶性。 3.1 星形细胞瘤包括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弥漫型星形细胞瘤、间变型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多为WHOⅠ级,

单发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单发脑转移瘤的MRI诊断 发表时间:2016-11-08T16:48:11.117Z 来源:《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作者:陈德平 [导读] 探讨MRI对单发的脑转移瘤的诊断的价值。 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医学中心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单发的脑转移瘤的诊断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单发脑转移瘤的临床及MRI表现,MRI表现包括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28例单发脑转移瘤中位于幕上21例,位于幕下7例,病灶直径1.8-4.7cm,大部分伴中重度瘤周水肿。结论:MRI对单发脑转移瘤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脑,转移瘤,MRI MRI Diagnosis of 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 Chen Deping Imaging medical center of Chenzhou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nan Chenzhou 423000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 Materials and methods:The clinical and MRI features of 28 patients with 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MRI plain and enhanced scan were performed in all patients.Results:Among 28 cases with 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21 cases were located in the supratentorial,and 7 cases were in the subtentorial with a diameter of 1.8-4.7cm,most of which complicated with moderate or severe peritumoral edema.Conclusion:MRI is valuable in the diagnosis of solitary brain metastases. Key words:brain,metastases,MRI 脑转移瘤是颅脑最常见的继发性肿瘤,约占脑肿瘤的20 %~ 40 %[ 1]。在脑转移的MRI 表现中,多发脑转移瘤征象典型容易得到诊断,而单发脑转移瘤诊断有一定困难,因为它与颅内其它占位如胶质瘤、炎性肉芽肿等表现相似。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至2016年3月共28例例经病理证实的单发脑转移的MRI 表现,以提高认识。 1.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颅内单发转移瘤的影像表现。男性21 例,女性7例,年龄35~72 岁,平均52岁。临床表现包括单纯性头痛,头痛伴走路不稳,头痛伴单侧肢体乏力,头痛伴呕吐等。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行头颅MRI 平扫和增强扫描。采用GE 1.5 T 或GE 3.0 T MR超导磁共振扫描仪,28 例平扫行常规行横轴位T1WI、T2WI、DWI、T2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扫描,矢状位T2WI扫描。扫描参数:T1WI:TR 450 ms,TE 14 ms,T2WI:TR 5000 ms,TE 128 ms。其中13 例同时行横轴位扫描,扫描参数:TR 9600 ms,TE 114 ms。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10% 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 ~ 0.2mmol /kg 体重,经肘静脉注入后行横轴位、冠状位、矢状位T1WI 扫描,扫描参数同平扫。 2.结果 分析病变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边界、信号特点及增强表现。在T2WI 图像上测量瘤体最大直径。按强化特点,分环行强化型、整体强化型、部分强化型、不规则强化型。瘤周水肿分无水肿、轻度水肿(水肿范围< 2cm)、中度水肿(水肿范围>2cm,位于一侧半球)、重度水肿(大于一侧半球)。 3.讨论 脑转移瘤是转移至脑内的肿瘤,可单发或多发,血供较为丰富,原发部位以肺、乳腺、消化系统常见,其中原发于肺部最为常见[2]。还有一些病例难以找到原发病灶[3]。 脑转移瘤的临床表现中,发生年龄以40 岁以上的中老年好发,症状包括头痛、恶心呕吐、神经损害等,部位以灰白质交界区多见,与此处血供丰富有关[4]。本组病例发生在大脑半球占75%。 MRI 常规扫描及增强检查能够反映肿瘤的位置、大小、周围水肿带的范围以及肿瘤的强化方式,是鉴别颅内肿瘤的重要方法[5]。脑转移瘤大约80 %发生于幕上,幕上以额、颞、顶三叶或跨叶区多见,幕下以小脑半球最多。本组病例幕上占75%(21/28),幕下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

颅脑肿瘤的MRI表现 1.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颅脑肿瘤的MRI表现和诊断。 (2)熟悉颅内感染性疾病、脑白质病及脑变性疾病的典型MRI表现。 2.教具 MRI教学片、标本、模型、幻灯片、录像和多媒体等。 3.内容提要 (1)颅脑肿瘤的基本MRI表现 ①脑瘤信号特点,绝大多数肿瘤呈长Tl,长T2的信号改变,特别是实质性胶质瘤或转移瘤。区分肿瘤与周围水肿是十分必要的。 ②脑瘤出血,表现为Tl及T2像上的高信号等。 ③脑瘤周围水肿,表现为长T1、长T2,但邻界Tl像(TE28、TR500),水肿常不易被显示,界于白质灰质内的水肿沿着深和浅纤维束,产生一个周边分指样改变等。 ④脑瘤坏死与囊变,MRl在显示肿瘤囊性变时,视其内

容物不同,有不同的特点。一般而言,良性囊变边缘常光滑,信号强度均一,特别是边缘与中心没有差异;而恶性肿瘤的囊壁有结节,不光滑等。 ⑤肿瘤钙化,各种肿瘤钙化常是肿瘤定性标志之一,MRI 钙化表现为T1及T2像均无信号等。 ⑥增强扫描对诊断脑瘤的价值,顺磁性造影剂(Gd-DTPA)增强扫描有利于鉴别肿瘤与水肿,有利于显示肿瘤囊变结构等。 (2)常见脑肿瘤: ①神经胶质瘤: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包括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和髓母细胞瘤等。约占全部颅脑肿瘤的40%-50%。 a.星形细胞瘤:常位于一侧大脑半球、小脑半球和脑干,柯氏(Kemohan)分类法将其分为Ⅰ-Ⅳ级,Ⅰ、Ⅱ级为良性,Ⅲ、Ⅳ级为恶性;占胶质瘤的40%。 Ⅰ、Ⅱ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边界清楚,成人常见于额叶、顶叶、颞叶,儿童多见于

后颅窝。2.实质形多见于幕上,呈明显长T2与不明显长T1;少数无信号异常,仅见灰白质界限消失。3.囊性型多见于后颅窝,囊液含蛋白质,在T1像呈低信号但高与脑脊液,T2像呈高信号但低与脑脊液。4.脑水肿轻微,占位效应不明显。 5. Ⅰ级星形细胞瘤一般不强化,Ⅱ级星形细胞瘤呈轻度强化。 6.钙化占8-30%; 7.瘤内出血少见。 Ⅲ、Ⅳ级MRI表现为:1.瘤体多呈长Tl、长T2信号强度,比低度星形细胞瘤的T1与T2值更长;2.瘤组织边界不规则,周围有明显脑水肿,占位效应明显。3.瘤内可见坏死囊变与出血;可见条索状钙化;4.瘤体位于额叶、顶叶与颞叶,可横跨胼胝体向对侧扩散,也可沿侧脑室、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及第四脑室的室管膜扩散;6.由于在T2像上,水肿亦为长T2表现,故在T2像上很难将肿瘤及瘤旁水肿区分开,需增强扫描。 小脑星形细胞瘤:囊变率高,水肿较轻,边界相对清楚。肿瘤的实性和囊性部分,T1WI均为低信号,T2WI均为高信

脑转移瘤的CT诊断

脑转移瘤的CT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脑转移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4年5月~2008年5月经临床诊治和CT检查的脑转移瘤78例。结果:CT显示病灶位于幕上60例,幕下6例,幕上、幕下并存4例。肿块结节状41例,36例少数病灶周围水肿较轻,6例平扫呈等离密度肿块影,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囊肿型19例,19例患者病灶全部为坏死囊变;水肿型有10例。行碘海醇静脉团注增强扫描时,肿块均有强化,其中肿块均匀强化41例,不均匀强化8例,环状及花环样强化11例,10例水肿型增强扫描均显示强化瘤体。结论:脑转移瘤CT诊断的要点为年龄是中老年人,并有身体其它部位的原发恶性肿瘤的患者;病灶大多位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区;CT平扫为类圆形低密度或等密度灶及高密度灶,增强扫描呈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边界清,中心凹凸不平,靠近脑皮质的壁较厚:病灶周围脑水肿及占位征象较明显。 关键词:脑转移瘤;CT;诊断 脑转移瘤是身体其它部位的恶性肿瘤,经血液、淋巴或直接入侵颅内所致,也可经脑脊液种植、转移。本文分析了我院自2004年5月~2008年5月经手术病理或有明确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病史而被CT诊断的脑转移瘤70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26~78岁,平均53.4岁,以50~70岁最多,52例,占74.3%。70例中有明确病史48例,其中肺癌30例,乳腺癌5例,鼻咽癌5例,食管癌5例,肝癌3例。原发病灶不明22例,但均有典型的CT表现。脑转移瘤主要以头痛为主的37例;恶心呕吐33例。 1.2 方法 采用西门子双螺旋CT(SOMATO spirit),以OM线为基线向颅顶方向做断层连续扫描,按常规共扫描12层,层距、层厚均为10mm,所有病例都做5mm 薄层重建,然后静脉注入造影剂进行增强扫描,增强对比剂碘海醇,浓度300mgI/mL,100mL/次,静脉推注[1]。 2 结果 CT显示病灶位于幕上60例(占85.7%),其中顶区10例,额区4例,额顶区6例,颞顶区2例,颞枕区1例,枕顶区7例,累及2个叶以上30例;幕下6例(占8.6%),小脑半球5例,小脑蚓部1例;幕上、幕下并存4例(占5.7%)。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磁共振波谱分析脑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上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方法: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临床病理诊断均确诊为脑内肿瘤。所有患者均采用磁共振波谱,对其脑肿瘤进行诊断,并分析其类型,评价所有患者的磁共振波谱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之间的差异。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本次研究中,采用磁共振波谱进行脑肿瘤诊断的准确率为89(89.00%)。而整出结果中与病理诊断结果吻合度较高。结论:在对临床脑肿瘤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能够采用磁共振波谱方式,对患者的脑肿瘤以及类型进行鉴别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积极的诊断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磁共振波谱;脑肿瘤;诊断方案;肿瘤鉴别 脑肿瘤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且严重的肿瘤类型,主要会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健康威胁,严重时甚至可能剥夺患者的生命。所以不仅在治疗时需要采用积极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而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也需要,对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明确,才能保证治疗方案的有效性,为患者的治疗争取时间。磁共振波谱分析是目前临床上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案,对于分子结构具有较强的解析能力,所以在对患者进行脑内肿瘤的诊断时,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对脑肿瘤患者应用磁共振波谱的诊断准确率和鉴别准确率,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中2016年8月至2017年10月间收治的脑内肿瘤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患者44例,患者年龄为36~68岁,平均年龄为(48.52±5.29)岁。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病例检查后确认为脑内肿瘤,并经行磁共振波谱检查诊断为脑内肿瘤患者,其中顶叶肿瘤患者36例、颞叶肿瘤患者28例、丘脑肿瘤患者13例、脑内其他部位肿瘤患者为23例。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患者经临床检查,均不患有其他全身器质性疾病或手术禁忌症。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西门子 HDXT 1.5T进行磁共振扫描治疗,采用8通道头颈联合线圈对患者进行磁共振波谱检查。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当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患者脑肿瘤区域的大致部位,并选择其最大层面作为磁共振波谱扫描的感兴趣区,做好相应的陈列定位工作。除此之外,在对患者进行脑肿瘤诊断时,使用点分辨波谱的分析数列进行分析。在诊断完毕后,采用机械自带的后期处理软件,对诊断数据进行处理,根据患者的脑肿瘤实际代谢物质来对患者的病灶合并症状况进行判断,确定患者的脑肿瘤类型和部位。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患者的临床基础资料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或是SPSS19.0处理,其中总有效率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达,数据采取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并采取t检验,若p<0.05,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