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 电镜切片制作与观察

实验四 电镜切片制作与观察
实验四 电镜切片制作与观察

实验四电镜切片制作与观察

实验目的

了解扫描电镜生物样品的常规制备技术,重点掌握样品的表面处理方法,临界点干燥仪和离子溅射仪的结构与工作原理。

了解生物样品超薄切片的一般制备技术,重点掌握包埋与聚合、玻璃刀的制作、修块、铜网及其支持膜、切片厚度判断等。

了解H-7000透射电镜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重点是镜筒系统。

实验原理

1、电子束的特点

穿透能力有限,不超过100nm。

2、电子成像机制

电子成像的反差主要源于样品散射电子能力的

差异。

3、生物样品的特点

含水量高、质地柔软、对热和电子束敏感,散射

电子的能力弱且差异小。

4、扫描电镜及常规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技术

(1)扫描电镜

扫描电镜是一种利用电子束扫描样品表面从而

获得样品信息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由三大部分组成:真空系统,电子束系统以及成像系统。

(2)扫描电镜样品制备要求

扫描电镜以观察样品的表面形态为主。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保持完好的组织和细胞形态;充分暴露欲观察的部位;良好的导电性和较高的二次电子产额;保持充分干燥的状态。

(3)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流程

某些含水量低且不易变形的生物材料,可以不经固定和干燥而在较低加速电压下直接观察,如动物毛

发、昆虫、植物种子、花粉等。

对大多数的生物材料,则应首先采用化学或物理方法固定、脱水和干燥,然后喷镀碳与金属以提高材料的导电性和二次电子产额。具体步骤包括:取材、清洗、固定、脱水、干燥(置换)、粘托、导电处理等。

5、透射电镜及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1)透射电镜

透射电镜是利用透射电子成像的电子显微镜。

透射式电子显微镜的总体结构包括镜体和辅助系统两大部分,镜体部分包含:照明系统(电子枪和聚光镜)、成像放大系统(样品室、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观察记录系统(观察室、照相室)。辅助系统包含:真空系统(机械泵、扩散泵和真空阀)、电路系统(电源变换和调整控制)、水冷系统。

(2)透射电镜样品制备要求

样品彻底干燥、要提高样品反差、样品要薄。

(3)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由于一般透射电镜的电子束穿透能力较弱,必须把标本切成厚度小于100nm的薄片,这种薄片称为超薄切片,超薄切片的厚度通常为50-70nm。

超薄切片的制作流程与石蜡切片类似,包括取材、固定、脱水、渗透、包埋、聚合、修块、切片、染色等步骤。

实验步骤

1、常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技术

(1)基本方法

(2)样品观察面的处理方法

?一般表面处理方法

?样品断裂面处理方法

(3)干燥的干燥方法

?自然干燥法

?真空干燥法

?冷冻真空干燥法

?临界点干燥法(临界点干燥仪)

(4)样品的导电处理

?真空镀膜法

?离子溅射镀膜法(离子溅射仪)

?组织导电技术

2、超薄切片制备技术

(1)、基本方法

取材→漂洗(生理盐水→前固定( 2.5% 戊二醛,4o C 冰箱2 小时以上)→漂洗(0.1M 磷酸缓冲液/ 3 次/ 45 分钟)→后固定(1% 锇酸1 小时左右) →漂洗(0.1M 磷酸缓冲液/3 次/45 分钟)→梯度脱水→浸透、包埋聚合→超薄切片→饱和醋酸铀染色30分钟,柠檬酸铅染色5-8分钟。

透射电镜样品制作操作流程图

(2)半薄切片

?玻璃刀

?半薄切片机

?修块

(3)超薄切片

?工具:超薄切片机、钻石刀、水槽

?超薄切片流程:切片→捞片→拨片→载网?切片厚度(切片干涉色)

?载网

?支持膜

(4)电子染色

?醋酸双氧铀染色及铀污染

?柠檬酸铅染色及铅污染

3、H-70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的主要结构

(1)镜筒结构样品

(2)电子光学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主要包括共用电源、高压电源、透镜电源、束偏转电源、控制电路、相机电源以及CRT 显示电路。

(3)真空系统和冷却系统

H-7000透射电镜的真空系统是有两套真空线路构成的,因此,它拥有两套抽真空设备,即两三台油旋转泵和两台油扩散泵;其他组成部分包括:真空管道、预抽管道、预抽室(胶片干储装置)、潘宁规(PE)、普拉宁规(PL)、抽真空指令装置和保险装置。

冷却系统包括:冷却水循环装置和整机冷却管道。

4、上机操作

观察到的视野

电子控制系统

真空系统

实验结论

思考题:

1、对比石蜡切片制作,描述常规扫描电镜生物样品制备流程、透射电镜超薄切片制作流程。

扫描电镜生物样品主要分两大类,一类为含水量少的硬组织,如毛发、牙齿及植物的花粉、孢子、种子等。此类样品一般含硅质、钙质,角质,砝琅质和纤维素等成份,所以通常只经过表面清洁、装台(粘胶)、导电处理等简单过程即可进行观察。如要观察其断面或内部结构时,经断裂、解剖或酶消化、蚀刻等再装台、镀膜处理,即可进行观察拍照。另-类为含水分较多的软组织,如大多数的动植物器官、组织及细菌等均属此类。对于此类样品,在金属镀膜前,一般都需经过固定、脱水、干燥等处理,如不经处理或处理不当,就会造成样品损伤和变形,出现各种假像,因此对每一处理步骤都应给予重视。

超薄切片技术由于电镜产生的电子束穿透能力很弱,必须把标本切成厚度小于0.1um以下的薄片才适用,这种薄片称为超薄切片。常用的超薄切片厚度是50-70nm。在透射电镜的样品制备方法中,超薄切片技术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制备技术。超薄切片的制作过程基本上和石蜡切片相似,需要经过取材、固定、脱水、浸透、包埋聚合、切片及染色等步骤。

2、生物样品超薄切片制备过程中的难点操作有哪些?

(1)取材:

快;组织块要小,使电子束可以穿透;低温操作,减缓自溶性改变;避免损伤.

(2)固定

固定是生物电镜术中最重要的一步,又有许多因素需要注意,如固定液的pH/浓度/渗透压/固定方式/温度/组织块大小等.固定的好坏又影响细胞精细结构的保存,只有良好的固定才能获得真实的形态学图像.

(3)脱水

少量多次使样品完全干燥。

(4)渗透与包埋

包埋剂要有适当粘度,能迅速而均匀地渗入标本,便于操作;能与脱水剂完全混溶;聚合要充分、均匀且聚合前后体积变化极小,以保证细胞精细结构不受损害;有良好的切割性能,便于操作;耐受高速电子束轰击,性能稳定;电镜下不显示细微结构,保证电镜图像的真实性。

(5)支持膜的制作

耐高温、无磁性;平整;网孔要多,孔间距要小;廉价。

(6)超薄切片机的正确使用。

3、叙述透射电镜H-7000的工作原理。

通过电子显微镜与光学显微镜比较,便于理解其工作原理。

4、利用临界点干燥仪干燥样品时,样品盒放置滤纸的目的是什么?

滤纸的干湿状态可显示溶解置换是否充分完成。如置换不充分,重复一个浸泡和净化步骤。

5、离子溅射仪如何控制样品镀膜的厚度?

溅射是入射粒子和靶的碰撞过程。入射粒子在靶中经历复杂的散射过程,和靶原子碰撞,把部分动量传给靶原子,此靶原子又和其他靶原子碰撞,形成级联过程。在这种级联过程中某些表面附近的靶原子获得向外运动的足够动量,离开靶被溅射出来。

溅射的特点是:(1)溅射粒子(主要是原子,还有少量离子等)的平均能量达几个电子伏,比蒸发粒子的平均动能kT高得多(3000K蒸发时平均动能仅0.26eV),溅射粒子的角分布与入射离子的方向有关。(2)入射离子能量增大(在几千电子伏范围内),溅射率(溅射出来的粒子数与入射离子数之比)增大。入射离子能量再增大,溅射率达到极值;能量增大到几万电子伏,离子注入效应增强,溅射率下降。(3)入射离子质量增大,溅射率增大。(4)入射离子方向与靶面法线方向的夹角增大,溅射率增大(倾斜入射比垂直入射时溅射率大)。

(5)单晶靶由于焦距碰撞(级联过程中传递的动量愈来愈接近原子列方向),在密排方向上发生优先溅射。(6)不同靶材的溅射率很不相同。

6、描述通过透射电镜荧光屏看到的的海参上皮细胞。

细胞质

细胞核

细胞膜

(海参上皮细胞×6000)

海参上皮细胞细胞形状不规则,略呈圆形。细胞核大较为松散;细胞质中细胞器含量较多,如线粒体和淀粉粒。内有脂类空泡,细胞连接不明显。

注意事项:

1.机枪必须检查各辅助设备是否正常,包括检查空气压缩机、循环冷却器、稳压电源、共有电源。特别应注意检查共用电源上的开关。

2.开机前须先打开循环冷却书器和稳压电源开关,确认仪器工作正常。

3.开机前确认全部阀门控制开关均处于EV AC的位置。

4.真空度知识低于10-5Torr时,不得开机。

5.更换样品(铜网)时,切记关闭灯丝电流。

6.开机程序切记:①关闭灯丝电流;②关闭高压;④退出样品;⑤关闭稳压电源及循环冷却水开关。

7.上机人员必须经严格训练或在管理人员指导下工作。

金相切片试验操作指导书

金相切片试验操作指导书 (ISO45001-2018/ISO9001-2015)1.0试验目的 1.1检查孔内镀层厚度及镀层的均匀度; 1.2检查孔内壁的粗糙度及钻孔的质量; 1.3检查多层板内层有无铜环。 2.0试验器材 2.1冲床2.2正置式金相切片显微测试仪2.3研磨机 2.4180W/800W/1500W/2000W研磨砂纸2.5氨水 2.630%双氧水2.7水晶胶(包括固化剂和催化剂) 2.8永久性塑料胶模2.910ml量杯2.10胶头滴管 3.0试验步骤 目镜 物镜 左右旋钮 开关 上下旋钮

3.1切片的制作 3.1.1将待测板放置在冲床上调整好位置,冲出一定尺寸的含有待测孔的试样; 3.1.2将样品用双面胶粘在永久性胶膜底面(离孔近的一面粘在底面) 3.1.3用纸杯装胶膜可以容纳的水晶胶,添加固化剂搅拌均匀后再添加催化剂。添加固化剂和催化剂与水晶胶的比例是1/40,调好后加入待测的切片胶膜中; 3.1.4静置约20分钟后水晶胶凝固为透明固体,待其完全冷却后从胶膜中拿出,用180CW研磨砂纸研磨,将两面研磨平整后用400CW研磨砂纸将切片待测孔磨出孔口并无限接近孔中心位置后换1500CW/2000CW砂纸将粗糙的研磨面研磨平整、光滑后,在抛光布上放适量抛光粉加水搅拌成黏糊状后,仔细将切片两面抛光; 3.2显微测试仪的使用 3.2.1测试——把连接电脑和测试仪的线插好,打开开关,选择适当的倍率。打开电脑上的测试软件,调整测试仪上的上、下、左、右旋钮直到能在电脑测试程序中清晰地看到切片测试孔的铜箔。点击“测量操作”,选择与显微测试仪物镜一致的倍率,点击“点到点”或“直线”图标进行测量。若要重新测量,可点击“重置”图标来删除。 3.2.2校正——把校正用的标尺放在测试仪台上,调整测试仪至最清晰。点击“倍率校正”,将鼠标移至标尺上一刻度线的一端点击左键,拖动鼠标到该刻度线的另一端单击左键,生成与刻度线对齐的重合线,移动鼠标到另一刻度线的一段与刻度线对齐重合,单击左键。弹出数值输入窗口,输入测量单位数,每小格是0.01mm即0.1个单位。再选择对应的倍率对应的倍率物镜,确定即可。校正后要测量一次,保证偏差在±0.003之间,若超出应重新校正。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

( 实验报告)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 编号:YB-BH-054169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Experimental report on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 血压测量的实训报告 姓名:性别:班级:学号: 实训内容:血压测量(水银台式血压计) 实训地点:护理实训楼437农村医学实训室 实训日期:年月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血压计使用的正确方法 2.加深自己的体验过程,要熟练血压的测量目的,要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工作做好准备。 3.了解人体血压的测量方法及相关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验要求 1.保持实验室的安静。 2.要爱护实验室的器材,尽量要做到实验室器材不要损坏。 3.认真听和看老师示范的方法,注意老师讲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束后注意学会分析总结和会使用血压计。 三、实验对象和器材

实训对象: 实训器材:听诊器、血压计 四、实训过程: 1.先让测血压的人保持情绪稳定。 2.把盒子打开,再把水银柱的最下边银色水银槽的开关打开。 3.被测者脱去一只衣袖,将前臂平放在桌子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掌心向上半握拳。测验着要和被测者在同一水平,将袖带缠住该上臂处,大约距肘横纹2-3cm,松紧以恰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 4. 将听诊器置于肘窝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搏动处, 轻压之。 5. 旋紧与气囊相连的气球充气旋钮,并开始充气。气囊充气过程中应同时听诊肱动脉搏动音,观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汞柱再升高20~30mm;然后以恒定的速率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使水银柱下降,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 总结:实训对象的血压是否正常? :人体生理学ABO 血型与动脉血压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与动脉血压测量综合实验 摘要本实验采用波片法鉴定人体ABO血型和汞式压力表测定人体动脉血压。被测者血液遇抗A血清和抗B血清均不凝集,汞式压力表在压紧被测者上臂后松开第一次听到声音时读数110mmHg,声音消失处读数70mmHg。实验表明,该被测者血型为O型,动脉血压为110/70mmHg。 关键词ABO血型血压玻片法汞式压力表 前言

组织胚胎学实验切片观察

第一版,大家先认识一下,回来给你们备注。这些都是最具特征的图,仔细看。 睾丸 卵巢

食管胃

十二指肠低倍镜:管壁由内向外分别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浆膜。

胰 岛 胰脏低倍镜:被结缔组织分隔成许多小叶,每个小叶内有许多深染为紫红色的腺泡,其间染色淡部分为胰岛。高倍镜:腺泡由锥状细胞构成,胞核圆,位于细胞中央偏底部。细胞游离端浅紫红色,基底部深紫色。 肾低倍镜:结缔组织被膜、皮质、髓质。皮质有肾小体、近曲小管、远曲小管。肾小体呈球形,染成紫红色;近曲小管染成红色,管径较大;远曲小管染色较浅,管径较小。髓放线:紫红色,髓质伸向皮质的直行肾小管。

高倍镜:肾小体:肾小球,一团动脉毛细血管球,可见稍粗入球小动脉和稍细出球小动脉。肾小囊壁层为单层扁平上皮,紧贴肾小球不易区分。脏层和壁层之间腔隙为肾小囊腔。近曲小管:深红色,管壁上皮细胞呈锥状,细胞间界限不清。胞核大而圆,多位于基底部。细胞游离端有刷状缘,管腔小而不规则。远曲小管:胞质染色淡,呈立方形或低柱状,细胞分界清楚,核圆位于中央,管腔大。球旁复合体:位于肾小体血管极,在入球和出球微动脉之间,包括:致密斑(椭圆形斑,细胞染色浅,核椭圆形,排列紧密)、球外系膜细胞、球旁细胞(胞体大,立方或多边形,核大而圆或卵圆,着色浅。胞质弱嗜碱性。)。髓质:细段:扁平上皮。3-4个细胞围成的管腔。集合管:立方上皮移行为柱状上皮,细胞界限清楚,胞质染色淡,核圆形,居中。乳头管:复层柱状上皮。 肝脏

肝脏低倍镜:肝小叶:多角形小叶。中央静脉:小叶中央管腔。肝细胞索:以中央静脉为中心放射状排列,呈索状。肝血窦:肝细胞索之间的不规则腔隙。门管区(相邻几个肝小叶间的结缔组织中):小叶间动脉(管腔小而圆,管壁厚)、小叶间静脉(管腔大而不规则,管壁薄)、小叶间胆管(管腔小而圆,单层立方上皮,胞核圆)。高倍镜:肝细胞:多角形,核大而圆,有的为双核。贴近肝细胞的扁平上皮细胞、多突起或呈梭形的枯否氏细胞。 肺脏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实验一人体测量 一、试验小组成员及分工 二、实验目的 1.掌握如何获取人体计量尺寸的方法 2.掌握如何应用人体尺寸进行作业空间设计 三、实验容 1.测量人体的12个主要指标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四、实验仪器 身高坐高计、人体形体测量尺(长马丁尺、中马丁尺、短马丁尺、直角规)、人体秤等 五、实验步骤及方法 1.测量小组全体成员的13个人体主要指标,填入表1-1。 测量时应在呼气与吸气的中间进行。其次序为从头向下到脚;从身体的前面,经过侧面,再到后面。测量时只许轻触测点,不可紧压皮肤,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某些长度的测量,即可用直接测量法,也可用间接测量法——两种尺寸相加减。测量者要求脱掉外套。 表1-1 身体测量数据及使用仪器单位:cm

2.设计一个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 根据所学知识设计符合所测人群使用的舒适的数据输入工作地。包含座高、键盘高度、显示器高度以及显示器距离眼睛的距离等。设计简图如下图1—1。 座高:以座椅使用者群体“小腿加足高”的第五百分位数38.60cm作参考,使椅面高度稍低于这一测量值。所以座椅高度取值38cm。 键盘高:坐姿大腿厚第95百分位数为15.95cm,坐姿肘高第5百分位数为23.61cm,心理修正量取8cm,考虑到键盘高稍低于坐姿肘高为最佳 所以键盘高为38+23.61+8=69.61cm。取值69cm 显示器高:设计抽屉高度为14cm,显示器的垂直高度为22cm,所以显示器的高度为69+14+22=105cm 显示器距离眼睛:屏幕边长约为305cm,此时视距最小为305/(2tan15)=569mm,即56.9cm

实验一 上皮组织切片观察

---------------------------------------------------------------最新资料推荐------------------------------------------------------ 实验一上皮组织切片观察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课时授课计划课题实验一上皮组织切片观察授课班级计划课时2 学时授课时间教学目的要求熟悉: 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掌握: 被覆上皮的光镜结构。 能力培养目标培养观察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 各类被覆上皮的光镜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示教观察、个别辅导。 参考书及教具 1、窦肇华. 正常人体结构.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 2、板书、各类上皮组织切片。 课堂提问上皮组织有哪些?切片上如何区分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作业绘出各类被覆上皮的结构模式图。 教师(签名): 教研室审批: 年月日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实验课教案课程名称: 正常人体结构任课教师: 职称: 1 / 6

基本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实验一上皮组织切片观察实验目的: 见首页。 实验器材: 普通光学显微镜 41 台(教师 1 台,学生 40 台),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肠系膜镀银染色)切片、单层扁平上皮切面(心HE)切片、单层立方上皮(甲状腺 HE 染色)切片、单层柱状上皮(胆囊HE)切片、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气管 HE 染色)切片、复层扁平上皮(食管 HE 染色)切片、变移上皮(膀胱 HE 染色)切片、腺上皮(下颌下腺 HE 染色)切片。 实验内容: 一、教师示教(一)、显微镜的使用 1、构造 2、使用方法: 取镜放置对光放置标本调焦距调节两瞳孔间的距离观察(油镜观察)观察完毕后的处理(二)切片观察 1、单层扁平上皮(1)单层扁平上皮表面观察材料: 肠系膜染色: 镀银染色①低倍观察: 选一最薄处观察,可见 1 层多边形细胞。 ②高倍观察: 细胞排列紧密,多边形,边缘呈锯齿状,相邻细胞彼此相嵌。 (2)单层扁平上皮切面观察材料: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一部分)

1.肝细胞水肿(肝细胞浆混浊肿胀,有小空泡) 2.肝细胞脂肪变(胞核被挤向一侧) 3.肾梗死(形状在,核不在) (与正常的对比观察)

4.肉芽组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炎症细胞) 5.脾动脉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正常动脉壁结构消失) 6.肺淤血水肿(肺泡腔内有水肿液,红细胞及心衰细胞) (急性和慢性比较)

7.慢性肝淤血(肝窦扩大,淤血,出血。小叶中央静脉淤血,出血。肝细胞有脂肪变性。汇管区肝细胞较正常) 8.混合血栓(血小板小梁,大量的红细胞,纤维蛋白网) 9.绒毛心(纤维素性心外膜炎。心包膜外大量红染的纤维蛋白及炎细胞浸润) 10.肝脓肿(肝细胞变性坏死,液化可见脓细胞即变性坏死的中性粒细胞)

11.蜂窝织炎性阑尾炎(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在阑尾肌层) 12.肉芽肿(虫卵及异物巨细胞) 13.纤维瘤(良性,外观呈结节状,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楚,有包膜,切面灰白色,质地硬。瘤组织内的胶原纤维成编织状) 14.纤维肉瘤(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梭形或不规则型,细胞大小不一,核大,色深,可见瘤巨细胞及异常核分裂像。细胞排列紊乱,胶原纤维少,血管丰富)

15.皮肤乳头状瘤(瘤组织表面为分化成熟的高度增生的鳞状细胞构成,呈乳头状突起乳头中心是中心索(纤维组织,血管,少数炎症细胞) 16.乳房纤维腺瘤: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有包膜。由增生的腺导管及纤维组织构成 17.鳞癌:癌细胞巢状排列,有粉红色的角蛋白,角化珠 (高分化与低分化鳞癌比较)

18.腺癌(腺体的正常结构消失,癌细胞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不规则,排列成多层。背靠背、共壁现象。) 19.风湿性心肌炎(风湿细胞又称为阿少夫细胞,横切面似枭眼状,纵切呈毛虫状,风湿小体) 20.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纤维化肾小球,并有代偿性肥大的肾小球) 21.动脉粥样硬化(纤维帽(玻璃样变)胆固醇结晶(针状空隙)、细胞外脂质和坏死物质,肉芽组织、泡沫细胞)

人体尺寸测量实验报告

人体尺寸测量实验报告 篇一:人体尺寸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通过课桌椅设计,切实感受和认识人的因素在产品设计中的重要性,初步领会在产品设计中正确处理人的因素的方法。 同时了解座椅与人体骨骼结构、血液循环、体压、肌肉、神经等生理解剖因素的关系,以及怎么样才能设计符合人体生理解剖要求的课桌椅。 二、实验要求 通过对人体测量部分知识的复习,并对如何进行正确的人体测量,以及各种测量工具使用的介绍,要求学生全面掌握人体测量的正确方法并熟练运用到设计中。利用已掌握的正确人体测量方法,运用相应的测量工具,3-5人一组,完成个人数据的测量,并对如何进行课桌椅的设计展开初步的方案思考。 三、实验步骤: 1、认识测量工具 测量中所需仪器:人体侧高仪、人体测量用直角规、人

体测量用弯角规、软卷尺 A、人体侧高仪 技术标准:国标GB5704.1-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测量范围为0-1996mm人体高度尺寸的测量 B、人体测量用直脚规技术标准:国标GB5704.2-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和0.1mm,测量范围为0-200mm和0-250mm人体尺寸的测量 C、人体测量用弯脚规技术标准:国标GB5704.3-85 适用范围:适用于读数为1mm,测量范围为0-300mm的人体尺寸的测量 2、介绍人体测量方法 1)测量条件 本标准所规定的测量方法,只有在被测者姿势、测量基准面和其他测量条件符合下列要求的前提下始有效。 1.1 基本姿势 1.1.1 直立姿势(简称:立姿)被测者挺胸直立,头部以眼耳平面定位,眼睛平视前方,肩部放松,上肢自然下垂,手伸直,手掌朝向体侧,手指轻贴大腿侧面,膝部自然伸直,左、右足后跟并拢,前端分开,使两足大致呈45°夹角,体

病理教学切片的观察方法

病理教学切片的观察方法 病理教学切片观察是病理实验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病理切片教学是病理学传统教学方法,病理教学切片观察直接关系到病理实验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提高,实验教学计划的完成。 病理教学切片的观察方法: 一、肉眼观察: 病理教学切片对着桌灯观察,观察切片组织块,大小、边缘、组织块致密度,病变部位范围等。 组织致密应考虑,心脏、肝脏、肾脏、脾脏、脑等实质器官。 组织疏松应考虑,肺脏、大网膜、绒毛等器官。 空腔管状结构应考虑阑尾,支气管、动脉、静脉、输卵管等空腔器官。 粘膜表面缺损应考虑溃疡 肿块组织表面有包膜应考虑良性肿瘤,无包膜应考虑恶性肿瘤。 肉眼观察可初步判断组织来源,病变部位,性质。 二、低倍镜观察:10X10 (一)观察方法:整块组织或零星组织,从上至下、从左至右,全部观察,切勿遗漏。 (二)辨认组织脏器,肿瘤组织来源。 1、组织中特别是边缘组织或病变组织间残存的正常组织,根据正常组织的组织结构可辨认组织器官。

2、肿瘤组织若组织中找不到正常器官组织,可根据肿瘤的分化,即与起源组织相似性来辩认组织来源。 (三)病变组织观察:根据各种组织的病变特点进行观察,如慢性肺淤血,(1)肺泡壁血管扩张充血,(2)肺间质胶原纤维增生,(3)肺泡腔水肿,有大量含铁血黄素细胞(心衰细胞) (四)根据上述观察作出初步病理诊断 如慢性肺淤血 三、高倍镜观察:10X40 (一)观察方法,高倍镜主要用于观察细胞或组织结构不清楚的病变组织,一般在低倍镜观察的基础上才使用高倍镜。 (二)细胞观察 1、病变细胞—细胞大小、形态、胞浆、胞核、核膜、染色质。 2、肿瘤细胞—细胞及细胞核异型性的表现 3、炎性细胞—各种炎性细胞特点 四、病理诊断: 通过上述肉眼低倍镜、高倍镜观察,作出正确的病理诊断。 诊断依据:1、2、3… 鉴别诊断:可进行特殊染色、免疫组化、电镜、分子杂交。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

测量血压实验报告 篇一:血压测量的实验报告 血压测量的实训报告 姓名:性别:班级:学号: 实训内容:血压测量 实训地点:护理实训楼437农村医学实训室 实训日期:年月号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学习,使我们掌握血压计使用的正确方法 2.加深自己的体验过程,要熟练血压的测量目的,要为自己在生活中或工作做好准备。 3.了解人体血压的测量方法及相关知识,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二、实验要求 1.保持实验室的安静。 2.要爱护实验室的器材,尽量要做到实验室器材不要损坏。 3.认真听和看老师示范的方法,注意老师讲的注意事项。 4.实验结束后注意学会分析总结和会使用血压计。 三、实验对象和器材 实训对象: 实训器材:听诊器、血压计 四、实训过程:

1.先让测血压的人保持情绪稳定。 2.把盒子打开,再把水银柱的最下边银色水银槽的开关打开。 3.被测者脱去一只衣袖,将前臂平放在桌子上,与心脏在同一水平位,掌心向上半握拳。测验着要和被测者在同一水平,将袖带缠住该上臂处,大约距肘横纹2-3cm,松紧以恰能放进一个手指为宜。 4. 将听诊器置于肘窝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的肱动脉搏动处, 轻压之。 5. 旋紧与气囊相连的气球充气旋钮,并开始充气。气囊充气过程中应同时听诊肱动脉搏动音,观察汞柱上升高度。待肱动脉搏动音消失后,汞柱再升高20~30mm;然后以恒定的速率缓慢放气。在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使水银柱下降,视线与水银柱刻度平行.总结:实训对象的血压是否正常? 篇二:人体生理学 ABO 血型与动脉血压实验报告 ABO血型鉴定与动脉血压测量综合实验 摘要本实验采用波片法鉴定人体ABO血型和汞式压力表测定人体动脉血压。被测者血液遇抗A血清和抗B血清均不凝集,汞式压力表在压紧被测者上臂后松开第一次听到声音时读数110mmHg,声音消失处读数70mmHg。实验表明,该被测者血型为O型,动脉血压为110/70mmHg。 关键词 ABO血型血压玻片法汞式压力表 前言 人类红细胞上存在两种ABO血型系统的抗原,又称为凝集原,分别

病理实验切片解释

1.肾细胞水肿?: 标本为肾脏,先用低倍镜找到肾小球,并在其附近认出近曲小管和远曲小管,重点看近曲小管。可见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缩小,内缘参差不齐,再用高倍镜观察,可见曲管上皮细胞浆内出现许多红染细小颗粒。其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细胞核正常或浅染? 2.肝脂肪变性?: 切片为肝组织,低倍镜下见有些肝细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脂肪滴在制片过程中被二甲苯溶液留下空泡)空泡大者,细胞核被挤到一侧。 4.淋巴结的干酪样坏死: 低倍镜下,可见组织边缘仍有残留的淋巴组织和增厚的被膜,但中央部分结构完全消失,呈一片红染颗粒,细胞核完全消失,坏死区周围可见一些结节状病灶。 5.肉芽组织: 标本取自皮肤溃疡面的肉芽组织? 有的切片标本一侧仍保留有少许表皮(有的无),大部分表皮均坏死脱落形成溃疡。溃疡表面附有炎性渗出物,其下为肉芽组织。肉芽组织由与表皮垂直的新生毛细血管,散在纤维母细胞和数量不等的炎症细胞组成。新生毛细血管呈裂隙状,增生的内皮细胞以双行队列排列,腔内大部分无血细胞,纤维母细胞呈卵圆形、星型或梭形,细胞境界尚清楚,胞浆弱碱性,核卵圆。炎症细胞以中性白细胞为主,为可见少数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等。其下层肉芽组织出现纤维化。 6.肺淤血: 标本为肺组织,低倍镜肺泡壁明显增宽,其内毛细血管高度扩张,腔内充满红细胞,肺内小静脉也扩张充血,少数肺泡腔正常,多数含有红细胞及淡红色的均质水肿液,有的肺泡腔可见成堆棕黄色的巨噬细胞也称心衰细胞。 7.肝淤血:

标本为肝组织,可见中央静脉扩张充血,其周围肝窦也明显扩张,其内充满红细胞,该处肝细胞有的体积变小以致消失,有的胞浆内可见小空泡,小叶周边肝窦和肝细胞上述改变程度减轻。 8.静脉血栓: 标本为静脉,管腔闭塞。镜下可见血管腔内有红色,粗颗粒状的梁,层状或条纹状排列。梁间充满纤维素网。网眼中有大量红细胞和少数白细胞,有的区域红细胞已溶解。血栓与血管壁相连处可见新生毛细血管和纤维母细胞,其间有少数炎症细胞和含铁血黄素细胞。 9.脾贫血性梗死: 切片中有一境界清晰的三角形病灶。该处脾组织有明显坏死性改变,但坏死不彻底,仍可见脾结构的遗迹。病灶周围脾组织充血,出血和中性白细胞浸润。 12.急性蜂窝组织炎性阑尾炎?: 标本为阑尾横切面。镜下可见阑尾腔内充满脓性渗出物。黏膜部分坏死脱落形成溃疡,阑尾壁各层均可见血管扩张充血,组织间隙内有大量中性白细胞弥漫性浸润,浆膜面附有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 13.慢性胃溃疡: 最上层炎性渗出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最底层瘢痕层,最底层还有厚壁血壁,神经纤维,灶性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14.扁桃体白喉: 部分鳞状上皮消失,由厚层红染膜状物(假膜)代替。假膜中可见大量红染的纤维素,中性白细胞及坏死的上皮,假膜底部淋巴组织中毛细血管高度扩张,充血。 15.肺脓肿:

病理学实验考(切片标本)

1.肝细胞水肿p5 低倍镜:肝小叶结构不清楚,肝细胞明显肿胀,胞质淡染。部分肝细胞肿胀如气球样。 高倍镜:体积明显增大,呈圆形。核淡染,胞浆机乎完全透明。 2.肝细胞脂肪变性p5 低倍镜:肝小叶周边部的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高倍镜:病变轻:胞浆内较小脂肪空泡。病变重:脂肪滴融合成大的空泡,细胞核被推挤在细胞的一侧,形似脂肪细胞。 11.慢性肺淤血p8 低倍镜:肺泡壁毛细血管及肺间质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部分肺泡腔内可见均匀粉红色的水肿液。 高倍镜:毛细血管腔内充满红细胞。肺泡腔红细胞和心衰细胞。12.慢性肝淤血p8 低倍镜:小叶中央静脉及附近肝窦高度扩张淤血。肝小叶周围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 高倍镜:小叶中央静脉以及附近肝窦内充满红细胞。肝小叶中央淤血区肝细胞体积小、萎缩甚至消失。小叶周围肝细胞体积变大,胞质中出现脂肪空泡,(部分肝细胞表现为细胞水肿)。 15.肾贫血性梗死p8 低倍镜:(正常肾组织与梗死肾组织交错分布),梗死灶呈一片粉染区,其内可见轮廓模糊的肾小球和肾小管结构,梗死灶周边区域呈条带状红染。 高倍镜:肾小管上皮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或消失,残留的细胞核固缩,碎裂。 21.急性蜂窝织性阑尾炎p11 低倍镜:粘膜层不完整;渗出的炎细胞弥漫散在阑尾各层。 高倍镜:各层弥漫浸润的炎性细胞为嗜中性粒细胞。 31.直肠腺癌p25 低倍镜:肿瘤细胞形成腺管状结构,大小形态不一,分布极不规则,可见腺体共壁及背靠背现象,腺腔内可见分泌物及坏死物质。 高倍镜:细胞层次增多,肿瘤细胞异型性显著,极性紊乱,核大深染,

核分裂象多见。 32乳腺纤维腺瘤p14 低倍镜:肿瘤实质由增生的纤维组织和腺管构成。 高倍镜:肿瘤的纤维成分染色较浅,细胞suo形,大小一致;腺上皮细胞矮立方形,为单层或多层,核深染,大小一致。 35支气管鳞状细胞癌p14 低倍镜:可见残留支气管组织和软骨,癌巢片状或带状大小不等 高倍镜:高分化癌巢中有角化珠,细胞间桥,细胞核分裂象多见,低分化的则不见角化珠和细胞间桥。 52风湿性心肌炎p18 低倍镜:可见风湿小体 高倍镜:可见风湿小体中央有少许红色絮状物,为纤维素样坏死;周围可见风湿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核膜增厚深染,染色质向中央集结,并有细丝放射至核膜,在横切面上呈枭眼状。 5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p18 镜下:冠状动脉内膜部分增厚,呈半月形向管腔突出。表层纤维结缔组织增生,部分呈玻璃样变,其下见淡红色无结构的粥样坏死物质,内含针形裂隙(胆固醇结晶)。同时可见钙化灶和颗粒状蓝色钙化物质,底部可见残留的泡沫细胞。 62.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p21 低倍镜:全部肺泡扩张,肺泡内充满炎症渗出物,病变分布一致,肺泡壁完整。 高倍镜:肺泡内的渗出物主要为大量呈网状、细丝状的纤维素、嗜中性粒细胞。 61小叶性肺炎p21 低倍镜:支气管壁充血,部分粘膜上皮坏死脱落,管腔内大量炎细胞浸润。 高倍镜:炎症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为主,支气管周围的肺泡管腔变圆,轻度扩张,内充满炎症细胞。 63肺结核p33 低倍镜:可见多个散在、大小不一的结节状病灶,病灶中央大片粉红

人因工程-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西安财经学院 本科实验报告 学院(部)管理学院 实验室工业工程与物流实验室 课程名称人因工程 学生姓名##### 学号¥¥¥¥¥ 专业工业工程0901 教务处制 2012年3月28日

《人因工程》实验报告 开课实验室:工业工程及物流2012 年3 月28日 学院管理学院年级、专业、 班实验时 间 3月28日成绩 实验小组长 姓名同组实验者 姓名 课程名称人因工程 实验项目 名称 人体测量 指导 教师 石鑫 教师评语 教师签名: 年月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人体测量的意义。 2、掌握人体测量的方法及测量数据的统计方法。 3、通过测量人体各部位尺寸来确定个体和群体之间在人体尺寸上的差别,用以研究人的形态特征,熟悉人体测量数据在造型设计方面的应用。 二、实验内容 1、测量人体的身高、眼高、肩高、肘高、坐高、坐眼高、坐肩高、坐肘高、腿弯部的高度、臀部-腿弯部的长度、臀部宽度、上身的长度、膝盖的高度、腹部厚度、肩宽、肩-肘的长度、上肢的长度、手心的长度、跨度、肘部跨度、站立时手掌的握点、坐姿下手的握点。 2、将所测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以及思考人体测量的意义和所测得的数据可能应用到的设计问题,比较普通测量方法的优缺点。 三、实验设备 人体形体测量尺(钢卷尺和围度尺)、坐高椅。 四、实验步骤 第一步:每组小组长负责根据实验室环境和布置选择实验区域。 第二步:调节座椅到同一高度。 第三步:每组分别由三个角色构成,测量员,记录员和校验员。确定以上三个角色,测量员两名,记录员一名和校验员多名。 第四步:一名测量员用钢卷尺进行测量,另一名测量员用围度尺进行测量。 第五步:被测量的组员对测量员的结果当场进行校核。 第六步:记录员对校验员校验的数据结果进行记录(特别注明男性数据和女性数据),完成表一。 第七步:根据实验要求统计分析测量得到的数据 五、实验过程原始数据记录(记录入样表一,可做附表) 1、将测量数据填入实验报告中表一。(单位:mm)

病理实验切片图片整理(第二部分)

1.大叶性肺炎(灰色肝样变期,肺泡腔内充满大量纤维蛋白,及炎细胞)(充血水肿期和红色肝样变期) (灰色肝样变期和溶解消散期) 2.小叶性肺炎(细支气管内见大量脓细胞) 3.矽肺(肺广泛纤维化,矽结节形成) 4.肺癌(可见癌巢) (中央型和周围型比较)

5.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上皮萎缩,腺体小,少,层次减少,肠化(杯状细胞)间质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6.慢性胃溃疡:1渗出层,即白细胞,纤维素,及坏死物构成。2坏死层,由坏死组织构成。3肉芽组织层。4疤痕组织,致密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渗出坏死层和肉芽组织层)

(陈旧瘢痕组织层和整体观) 7.门脉性肝硬化(假小叶中央静脉无或偏位,肝细胞轻度脂变。汇管区有小胆管,纤维组织增生,淋巴细胞浸润) 8.胃癌(G:) 1)早期胃癌:隆起型、表浅型、凹陷型; 2)中晚期胃癌:息肉型、溃疡型、浸润型 9.胃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和粘液湖)

10.原发性肝癌(M:肝癌的组织学类型) 1)肝细胞型:发生于肝细胞,最多见 2)胆管细胞癌:发生于肝内胆管上皮; 3)混合细胞型肝癌:癌组织中具有上述两种成分,最少见) 11.肝细胞肝癌--癌巢

12.病毒性肝炎-点状坏死(坏死处肝细胞核脓缩,碎裂,溶解,肝细胞索消失,间质充血) 13.急性弥漫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肾小球内细胞增多,主要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系膜细胞,中心细胞 (正常与非正常比较) 14.慢性肾炎(大体固缩,肾小球纤维化,肥大共存) 15.葡萄胎(绒毛肿大,间质血管消失,细胞滋养层细胞在内,合体滋养层细胞在外,都增生排列)

16.绒毛膜上皮癌 1)细胞滋养层细胞 2)合体滋养层细胞 17.乳腺癌(肿瘤细胞大小不一,呈多角形核呈空泡状,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导管内癌和浸润性导管癌) (小叶原位癌和浸润性小叶癌)

动物组织切片观察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及动物组织切片观察 丁曦钰 141140015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学习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2、基本组织切片的观察与记录。 3、实验报告的书写要求。 4、生物量级、生物系统及生物类别。 二、实验原理 1.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标本经物镜和管镜放大后,形成倒立的实像: 实像经目镜再次放大后,形成放大的虚像。 2.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先将低倍物镜的位置固定好,然后放置标本片,转 动反光镜,调好光线,将物镜提高,向下调至看到标本,再用细调对准焦距进行观察。除少数显微镜外,聚光镜的位置都要放在最高点。如果视野中出现外界物体的图像,可以将聚光镜稍微下降,图像就可以消失。 聚光镜下的虹彩光圈应调到适当的大小,以控制射入光线的量,整理增加明暗差。 3.生物量级:残基(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甘油)→生物大分子→亚 细胞结构(subcellular structure)→细胞器→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物理量级:基本粒子(夸克,轻子)→电子(自旋反平行)→质子→原子→分子(物体:生物量级)→天体→星系→星云→宇宙→宇宙膜 4.各胚层细胞发育走向 1)外胚层:神经系统(脑、脊髓、脊神经、自主神经、视网膜、耳、肾上腺髓质),表皮(毛发、汗腺、油脂腺、乳腺、晶体、口腔黏膜)2)中胚层:肌肉、骨骼、血液、真皮、心脏血管系统、泌尿生殖系统以及结缔组织(固有结缔组织、骨与软骨、血液) 3)胚层: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的上皮和有关腺体(胰,肝)、膀胱上皮 5.分辨力:能分辨最小间隔的能力,单位距离(人眼距目标物25cm处) R=Kλ nsin(a 2) K是透镜品质,光镜在0.61~1.0之间,λ光波波长或电子波长,n是光镜介质折射率,a是镜口角(样本对物镜的镜口角,一般<180度),sina/2<1。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材料:13组织标本 2.实验设备:光学显微镜(生物显微镜) 四、方法与步骤 1.实验分组 2.实验原理讲解 3.实验报告要求介绍 4.使用显微镜进行操作观察 1)安放显微镜

人体测量实验分析报告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作者:————————————————————————————————日期: 2

3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 指导老师:邹涛老师 学生姓名:肖宇奇 学生学号:1912150102

4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一、手的作业区及手的形态分析 一、实验内容: a. 时间:2017年3月2日 b. 地点: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与艺术学院 c. 实验对象:产品设计1501班12名同学 d. 试验原理:根据对人的肢体的测量,计算人手的作业区 e. 实验步骤: i. 依次测出肩宽、指尖距、指根距、臂长、前臂长; ii. 数据整理 iii. 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二、测量方法: a. 测量工具:马丁测量仪 b. 测量时需要几人配合,以减少误差; c. 被测者身体自然舒展; 肩宽:1、高举双手,找出肩胛骨靠近上臂的窝点,做好标记; 2、手臂自然下垂,测量量表及之间的距离。 指尖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尖,测出距离。 指根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根,测出距离。 臂长:双手自然下垂,从肩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找出并标记肘部窝点,抬伸前臂与正臂成90度,测出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5 三、测量原始数据: 共计人数:12 (男: 6 女:6 ) 编号 性别 肩宽 指尖距 指根距 臂长 前臂长 N X X X X X 1 男 36 186 166 76 38 2 男 31 174 158 71 37 3 男 30 177 162 73 39 4 男 29 173 159 71 37 5 男 31 178 160 79 36 6 男 33 182 166 75 37 7 女 22 168 151 65 33 8 女 22 159 144 68 30 9 女 22 160 144 69 31 10 女 21 160 145 69 32 11 女 19 160 145 70 30 12 女 20 161 146 70 32 四、数据分析、实验运用、实验结论 a. 均值和标准差分析 男、女、班级 均 值 标准差 百分位(90%) 备 注 肩宽 26.3 5.6 26.3±9.24 指尖距 169.8 8.5 169.8±14.0 指根距 153.8 8.0 153.8±13.2 臂长 71.3 2.9 71.3±4.7 前臂长 34.3 3.0 34.3±4.9 b. 直臂抓握分析

病理学实验切片

病理学实验切片 1. 肾小管水样变性 (1)低倍镜:在肾小球周围的肾小管,有些细胞体积大,染色淡红,为病变部位。 (2)高倍镜: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明显肿胀,向管腔内突出,使管腔不规则变小,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有的胞浆崩解脱落入管腔,细胞核结构清晰。 (3)诊断要点:①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水肿,体积大,胞浆淡红,管腔不规则变小。 ②水肿细胞的胞浆内有粉红色小颗粒,分布均匀,大小一致。 2. 肝脂肪变性(116) (1)低倍镜:肝小叶结构存在,小叶周围肝细胞胞浆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空泡边缘清楚。(2)高倍镜:有的空泡较大,将核挤到一边。 (3)诊断要点:①肝细胞内出现大小不等的圆形空泡。 ②细胞核受挤压偏向一侧,胞浆减少。 3. 肾小管细胞内玻璃样变性 (1)镜下:近曲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即为病变部位。 (2)诊断要点:肾小管上皮内出现大小不等的红色球形颗粒。 4. 脾动脉硬化(脾中央动脉玻璃样变性) (1)低倍镜:脾被膜增厚,脾小梁增粗,脾小体体积缩小,脾窦扩张充血,脾小体中央动脉及其小梁内的小动脉壁增厚,红染。 (2)高倍镜:脾小体中央动脉壁增厚,管腔变小,在内膜下可见均匀红染无结构的物质。 (3)诊断要点:①脾小体中央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 ②内膜下可见环状红染均质物质。 5. 脾梗死 (1)低倍镜:红染区即为坏死区,其中散落着一些深蓝色碎屑,为坏死的细胞核。

(2)高倍镜: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脾小体轮廓和小梁的结构尚可辨认,其余部分为慢性脾淤血的改变。 (3)诊断要点:①坏死灶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②坏死后脾组织结构轮廓尚可辨认。 6. 肉芽组织 (1)低倍镜:肉芽组织表面有一层炎性渗出物,其下可见大量的新生的毛细血管垂直表面生长,其间有成纤维细胞。深部血管减少,成纤维细胞逐渐成熟变为纤维细胞,并有胶原纤维生成,其排列方式与表面平行。 (2)高倍镜:新生毛细血管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成纤维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淡红色,呈梭形或分支状,可见各种炎细胞。 (3)诊断要点:①新生毛细血管。 ②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浸润。 8. 慢性肺淤血(1) (1)低倍镜:肺泡壁增厚,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2)高倍镜:肺泡腔内含淡红色水肿液及心衰细胞。心衰细胞含棕褐色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在肺泡腔内不均匀分布。 (3)诊断要点:①肺泡壁内毛细血管扩张充血。 ②肺泡腔内含水肿液、红细胞、心衰细胞。 ③肺泡壁纤维组织增生。 9. 慢性肝淤血(4,6,220) (1)低倍镜:可见肝小叶、中央静脉、肝索、肝窦及汇管区等结构。 (2)高倍镜:中央静脉及周围肝窦扩张、充血,近中央静脉的肝细胞萎缩甚至消失,严重者肝小叶淤血区之间相互连接。肝小叶边缘的肝细胞可有水肿和脂肪变性。

病理实验文字详解(切片)

第一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和修复 14号心肌褐色萎缩 ①注意观察心肌纵切面。心肌纤维的粗细较正常有什么不同?②高倍镜下该处细胞核两端有折光性较强的黄褐色颗粒为褐色。 52号慢性宫颈炎伴柱状上皮鳞状化生。 宫颈被覆上皮及腺上皮被鳞上皮所取代,部分区域上皮表面还可见柱状上皮,但下面为大片不完全成熟鳞状上皮(贮备细胞增生鳞化),上皮组织之间有较多的慢性炎细胞浸润。 15号肾细胞水肿(肾浊肿) 低倍镜下,首先找到肾皮质区的近曲小管。观察其小管的上皮细胞肿大,突向管腔致使管腔狭窄。高倍镜下可见这些上皮细胞的胞浆内布满大小一致的红染细小颗粒。部分管腔内形成均匀红染物 21号肝脂肪变性 肝细胞浆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界清晰的圆形空泡,部分空泡融合变大,将肝细胞核挤向一侧,使肝细胞类似脂肪细胞。肝细胞体积增大,肝窦明显受压,小叶轮廓不易辨认。 19号结缔组织玻璃样变 切片来源:取自皮肤疤痕组织。 病变要点:真皮内纤维组织增生,胶原纤维肿胀互相融合,形成一致半透明红染的玻璃样物质,其间仍可见若干纤维细胞。 5号脾贫血性梗死 肉眼观:切片中央有一伊红淡染区,即贫血性梗死区,外围红色反应带,四周蓝染区为脾组织。 低倍镜下:梗死区伊红淡染无结构一片荒凉、血窦轮廓尚可见。在出血带与坏死区交界处可见坏死细胞核的残迹。高倍镜下:观察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等形态变化。 (1)肉眼:淡染部分为梗死区,兰染部分为正常组织,二者之间有红染的充血出血带。(2)低倍:①正常区域可见红髓、白髓和小梁。②坏死区脾组织轮廓隐约可见,但大部分细胞核消失,胞浆呈红染颗粒状。③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充满大量红细胞,即充血出血带。(3)高倍:重点观察坏死区的细胞变化。①核浓缩:部分细胞核浓缩成很深紫兰色团块。②核碎裂:红染颗粒的细胞浆内散在少数不规则的深紫兰色碎片。③核溶解:绝大部分细胞消失。 49号肉芽组织 标本取自创面肉芽组织,表面有大量炎性细胞(主要为中性白细胞)和坏死组织覆盖,大量新生毛细血管由底面向表面垂直伸展,其内皮细胞体积较大、管腔较小。毛细血管间有许多成纤维细胞(星形、梭形、椭圆形)、胞浆丰富,核染色较浅。肉芽组织因水肿而疏松,并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渐向深部,新生血管减少,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等。 (1)低倍:有大量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毛细血管排列方向与表面垂直,其深层为致密纤维结缔组织,与表面平行,系瘢痕组织。(2)高倍:①新生毛细血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细胞肥大,向腔内客厅出,有的尚未形成管腔。②成纤维细胞;位于毛细血管之间,细胞较大,胞浆丰富,呈椭园形、棱形或星芒状,细胞界限不清楚,胞核椭园形或梭形。③上述两种成分之间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等浸润(炎症实验时再仔细观察)。 第二章血液循环障碍 1号急性肺淤血 低倍镜下可见肺动脉(与支气管伴行),肺静脉(单独行走)的分枝及支气管壁和肺泡壁的毛细血管均普遍扩张,充满血液。部分肺泡腔被粉红色水肿液(内含蛋白质)所充满。高倍镜下可见部分肺泡腔水肿液内有少量单核细胞,其中有少数细胞吞噬有少量含铁血黄素。 3号慢性肺淤血

切片观察实验指导

实验一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实验目的〕 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认识﹑掌握器官组织发生充血、淤血、出血、梗死等病理变化的形态学变化特征,了解其发生原因、机制﹑结局和意义。 二、〔实验材料〕 充血、淤血及出血的组织切片 三、〔实验内容、方法和步骤〕 大体标本 充血 1. 肺淤血:多见于左心机能不全。静脉回流受阻,肺体积增大,被膜紧张,色紫红,质地较坚实,切面流出多量暗红色血液。淤血较久时,则易发生肺水肿,此时肺切面流出多量带泡沫的血样液体。肺间质增宽,富含水分。肺组织块投入水中如载重舟。 2. 肝淤血:常见于右心衰竭。淤血时体积增大,边缘钝圆,色暗紫红色,切面流出多量暗紫红色血液,淤血较久时,小叶中央部充血呈暗红色,小叶边缘则肿胀或脂变呈黄褐色,形成暗红色与黄褐色相间的斑纹,类似中药槟榔的断面故称“槟榔肝”。 3肠淤血:肠壁静脉扩张增粗,充满暗红色血液,形似树枝状。 出血 1. 猪肾点状出血:肾表面及切面上有多数针尖至菜籽大小的出血小点。此标本取至猪瘟病。 2. 心内膜斑状出血:心室内膜下出现黑红色斑点,称淤斑。 3. 马肝被膜下血肿:肝被膜下与实质之间有大的凝固血块,周围结缔组织增生形成包裹。血肿周围实质受压贫血,呈淡黄褐色。 4. 血管破裂性出血:乳牛产后子宫中动脉破裂出血,患畜死于失血过多。此标本示血管破裂处。 5. 线状出血:肠粘膜皱壁的顶端出血,呈暗红色的线条,称线状出血。 6. 出血性子宫炎:子宫内膜弥漫性出血,呈暗紫红色。 血栓形成 1. 牛肺静脉红色血栓:肺内扩张的静脉内有一血块,其中心红色,边缘淡黄,(这是因形成时间较久,边缘血红蛋白崩解之故)因发生血栓软化,血管与血栓界线不清。 2. 猪心瓣膜上白色血栓:二尖瓣向血流面有一干燥灰白赘生物附着,表面粗糙不平,呈椰菜花样外观。瓣膜变形、缺损。此标本取自慢性猪丹毒患猪。 4. 动脉内白色血栓:马前肠系膜动脉根部管腔扩大,管壁肥厚,内膜粗糙不平,内膜上附着干燥灰白片状血栓物质。通过此标本理解血栓形成的条件。 5. 肝内混合血栓:肝内扩张的血管内有一血栓,部分灰白(白色血栓),部分暗红(红色血栓)。此标本为牛肝硬变。 梗死 1. 马肾贫血性梗死:梗死区呈灰黄色或灰白色,略向表面突起,干燥,质地脆弱,切面呈锥形,锥尖指向肾门部。梗死区与周围组织交界处有红色充血反应带。 2. 猪脾出血性梗死:脾脏边缘部有高梁籽至黄豆大小黑红色突起。(质略硬,切面略呈楔形,结构模糊不清)。此标本取自猪瘟。 3. 肝出血性梗死:肝表面见有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暗红色斑块,切面不规则。 水肿 1. 皮下水肿: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增宽,有灰白色半透明物质聚集。 2. 肺水肿:肺体积增大,被膜紧张,重量增加,切块投入水中如载重舟;切面流出大量血色泡沫状液体;肺间质增宽,其间聚集白色胶冻样水肿液。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2)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专业课程:人机工程学 指导老师:邹涛老师 学生姓名:肖宇奇 学生学号:1912150102

人体测量实验报告 一、手的作业区及手的形态分析 一、实验内容: a.时间:2017年3月2日 b.地点:中南大学新校区建筑与艺术学院 c.实验对象:产品设计1501班12名同学 d.试验原理:根据对人的肢体的测量,计算人手的作业区 e.实验步骤: i.依次测出肩宽、指尖距、指根距、臂长、前臂长; ii.数据整理 iii.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 二、测量方法: a.测量工具:马丁测量仪 b.测量时需要几人配合,以减少误差; c.被测者身体自然舒展; 肩宽:1、高举双手,找出肩胛骨靠近上臂的窝点,做好标记; 2、手臂自然下垂,测量量表及之间的距离。 指尖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尖,测出距离。 指根距:双手水平自然舒展,与肩同高,用仪器的两端对准手中指指根,测出距离。 臂长:双手自然下垂,从肩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前臂长:手臂自然下垂,找出并标记肘部窝点,抬伸前臂与正臂成90度,测出窝点到中指指尖的距离。

三、测量原始数据: 编号性别肩宽指尖距指根距臂长前臂长N X X X X X 1 男36 186 166 76 38 2 男31 174 158 71 37 3 男30 177 162 73 39 4 男29 173 159 71 37 5 男31 178 160 79 36 6 男33 182 166 75 37 7 女22 168 151 65 33 8 女22 159 144 68 30 9 女22 160 144 69 31 10 女21 160 145 69 32 11 女19 160 145 70 30 12 女20 161 146 70 32 四、数据分析、实验运用、实验结论 a.均值和标准差分析 男、女、班级均值标准差百分位(90%) 备注肩宽26.3 5.6 26.3±9.24 指尖距169.8 8.5 169.8±14.0 指根距153.8 8.0 153.8±13.2 臂长71.3 2.9 71.3±4.7 前臂长34.3 3.0 34.3±4.9 b.直臂抓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