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哲学道理

生活中的哲学道理
生活中的哲学道理

辩证法的相关生活语言

------王玲娜

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必修4《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的产生与起源: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 界的思考。 2、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3、哲学的任务: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4、什么是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 论的指导。 5、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哪些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内容:①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问题。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6、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7、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8、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合理性、局限性: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 主义。 理解: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合理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 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正确。局限性——这些观点是一种可贵猜测,没有科学依据;它把物质归结为 具体的物质形态(金、木、水、火、土、气) 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合理性——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局 限性:它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 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威信注意等局限性。 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 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它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我、吾、人、心、感觉、感知、知觉) 客观唯心(上帝、神、理、理性、绝对精神) 10、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11、哲学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哲学是经济、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12、为什么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①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②牢牢把握了时代的脉搏③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时间经验和认识成果。

哲学生活原理总结

哲学生活原理总结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8、唯物辩证法19、认识论3)(共30条原理)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生活中的体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很多啊,在生活中都有所体现啊,你说的是哪个哲学原理呢.比如说,看事物要用发展的眼光,应用到生活中可以就是说看一个人的时候要看到他以后,而不仅仅是看现在. 一提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这些年轻人不禁想起在校时枯燥的政治课:老师在前面高谈阔论,我们就趴在桌子上睡觉,通常大家都把它的乏味度提的比高数还高,数学题至少还有几个“书生”(也就是“呆子”)啃的津津有味,而马列主义NOWAY,NOONE! 当然,在校园的中惬意、浪漫了几年的我们,终究会走出象牙塔,跌进这个复杂、快节奏的社会,每天在这个充满金钱、利益的“江湖”中面对各种矛盾、处理各种关系。工作、学习、生活的各种问题接踵而至,疲于应付的大脑如果不能将它们完全搞定,就会引发更多的问题出现,于是,恶性循环产生了。此时,我们是多么希望有一双洞穿一切的慧眼呀!透过虚假的外在现象直见本质,或是持一柄降妖除魔的利剑,一切困难迎刃而解。 其实,我们最最需要的那双慧眼、那柄利剑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哲学——确切的说就是我们一直认为最没实际应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 有人说哲学就是在你不知向左拐还是向右拐的时候,告诉你左有左的好处、右有右好处、左有左的坏处、右有右的坏处。是的,哲学并没有为我们指明向哪个方向拐,却全面分析了利弊,以便权衡得失,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式。在你选择了任意一个方向后,如果特别顺利,你就应居安思危,提醒自己不能麻痹大意,要注意阳光大路上也可能有坑坑洼洼;如果道路比较泥泞,就要相信条条大路通罗马,而且自己得到的锻炼必然要多一些,可能路边的风景也要漂亮些;倘若没有哲学的全面分析,我们这些急功近利的年轻人很可能会在遇到挫折后就匆匆折回,如果顺利也罢,如果前途还不明朗那?是不是再返回,大好的青春便被这些或多或少的反复磨去了不少;而且,我们在选择了一条路后,往往会怀着“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浮躁,被那些本可以被我们绕过的坑洼、砖头绊了一跤又一跤,大大影响了我们前进的速度。 同样一件事情,你可以从消极方面的方面去看,也可以从积极的方面去看,关键是怎样调整心态:例如,我们这些年轻人刚参加工作,不管主动的还是被动的都会多做一些工作,许多人便只是被动的抱怨,消极怠工;而另一些人则把它看作是一些学习的机会,主动积极的去做,或是把它看作增加对单位、同事了解的渠道,或是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试想:人的一生有多少机会去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哪,你的才华和能力恰恰是在这些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辨证法的分析对象、辩证思维方法应用对象。成语中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及英文中的“likeacoin!”(像个硬币,暗指什么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都是这个意思。任何事、任何人都要辩证的去看,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关键是自己身在其中时要清醒:顺境时要冷静、别浮躁,逆境中要自信、要积极的等待(也就是一边充电一边等待),而且要从积极的方面看待人或事物。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生活中的哲学实例分析 2012-03-29 09:01:30 来源:华大学习网评论:0点击:181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人人网更多0 一、驯狼牧羊 美国动物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把氯化钠药片塞进羊肉里喂狼,狼吃了羊肉后短时间内消化不良,呕吐不止,十分痛苦。尝到了苦头的狼从此对肉羊倒了胃口,改食其它肉类。由于母狼吃什么食物,它的乳汁就具有什么食物的味道,而狼一旦改变了食性,还会影响到幼狼。在狼改变了食性后,动物学家对其进行驯化,用于看守羊群。狼体力好,善于奔跑,忠于职守,能毫不犹豫地撵回失散的羊。羊见了狼,犹如老鼠见了猫,会乖乖的听从狼的摆布。在野外,狼的主要食物是田鼠等有害动物,驯狼牧羊也就间接的保护了森林、草原,有利于生态平衡。 分析:这一事例说明—— 1、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消极被动、无能为力的,而是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认识和利用规律。动物学家认识了狼的食性规律,便着手改变狼的食性,进而对其进行训练,使狼从吃羊到牧羊。这是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谋福利的表现。 2⒘?凳强凸鄣模??丝梢愿?菔挛锏墓逃辛?担?谋涫挛锏淖刺???⑿碌木咛辶?怠6?镅Ъ彝ü?谋淅堑氖承裕?估怯沙匝蚋奈?蕴锸蟮扔泻Χ?铮?吞逑至苏庖坏恪?br /> 3、科学实验作为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科学实验能够提高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水平,使人类更合理地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 二、三个火堆 严寒的冬天里,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大火熊熊燃烧,烤得人浑身暖烘烘的,有个人想:

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不然我就会被冻死,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这堆无人添柴的火不久便熄灭了,这群人全被冻死了。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一堆火,其中有一个人想,如果大家都只烤火不检柴,这火迟早也会熄灭,其他人也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捡柴,没有人烤火,都被陆续冻死在了捡柴的路上,火最终因缺柴而灭。 又有一群人点燃了第三堆火,这群人没有全部围着火堆取暖,也没有全部去捡柴,而是制定了轮流取暖、轮流捡柴的制度;一半人取暖,一半人拣柴,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人人也都得到了温暖,火堆因得到了足够的柴源而熊熊地燃烧,大火和生命都延续到了第二年春天。 分析: 1、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与部分的联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两者的地位和功能是不同的。当各部分已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就如同第三个火堆,第三个群体发挥了优化组合的优势,他们在处理取暖与捡柴的矛盾时,采取了轮流制度,一半儿取暖,一半儿捡柴,既照顾了整体利益,又兼顾了个体利益,既考虑了长远利益,又照顾了眼前利益,他们办事情选择了最佳方案,实现了最优目标(让火与生命延续到第二年春天),他们的聪明之举不得不令人叹服!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消弱,甚至相互抵消,使整体功能小于各部分之和:像第一、第二火堆和群体,他们要么只顾取暖,无人拣柴,要么只只拣柴,不知烤火,不管哪种情况,对延续火与生命都不是最佳方案,最终都导致了可悲的下场! 2、贡献与索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既要对社会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又要从社会中有所索取,得到必要的满足。如果片面地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就是割裂了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像第一个群体,人人只知烤火,不去拣柴,只求索取,不想贡献,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而第二个群体,只知拣柴,:不知烤火,只讲贡献,不谈索取,同样割裂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两个群体的错误作法均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第三个群体,即讲贡献又讲索取,恰当地处理好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难怪他们的生命与火能延续到次年春天。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 (一)唯物论(又叫辩证唯物论)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 :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辨证唯物主义(包括辨证唯物论、认识论、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人生价值)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哲学与生活主要原理总结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准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动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防碍作用。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准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理解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准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这个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唯物辩证法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有的。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有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有。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理应树立全局观点,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三、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个原理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动新事物的成长。

生活中的哲学思维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最高产物和结晶。哲学以其独有的方式引导人们深层次地思考自然、社会和人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现时代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结晶。通过一学期的马哲学习,我知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其中阐述的哲学理念和思想精华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由于哲学博大精深,以及学习的时间不长,所以形成的哲学思维有限。 所谓哲学思维方法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它有四个主要特征:第一,它是辩证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是对现存事物肯定和理解中同时又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对任何事物都应一分为二的看待,反对片面性和绝对性。第二,它是批判性的思维方法。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所以哲学的思维本质上就是一种不盲从权威的批判性的反思。第三,它是实践第一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人的正确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不可能一次完成,社会实践发展了,人的思想认识就必须不断前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四,它是超经验的思维方法。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实践观庸俗化,反对把过去的、一时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真理照搬套用,它以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冷静地审视客观世界的事物和人类经验中的一切行为。 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学习中,我们要学会应用哲学思维去思考问题。这样我们会受益匪浅。 工作学习中我们要辩证性的思考。一个事物不可能凭空产生或消失,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而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当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时,我们可能只有找到与它有关系的若干问题,才能将它顺利解决。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之所以能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工作学习中我们应如实的分析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已达到我们工作学习效率的最大化。当然我们也应明白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能立刻认清事物,也因认真的耐心的继续研究。 工作学习中我们应批判性的思考,这就要求我们对现有认识大胆的提出疑问,说出自己的见解。就说教科书吧,从小到大,我们都以教科书为我们学习的依据,老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我们从小的时候一直对教科书很崇拜,认为它就是圣言,绝对没有错的,如果老师有和书上讲的不一样的东西,我肯定会认为是老师讲错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才知道教科书也是人编的,其中的内容并不是圣言,里面的东西也不一定全对,才明白所谓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上大学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知识层次的加深及知识面的扩广,对书上的一些内容和观点有了自己的想法,也能够对其做出一些判断和评价。在接受马哲课本中一些诸如唯物论,辩证法的观点时,我觉得也应该对一些内容提出自己的一些疑问。例如,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哲呢?后来知道:“思想是行动的先锋。”有了正确的思想作旗帜,我们的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就有理可依,有矩可循。同时,马克思主义还作为我们党领导人民的思想指南,实践也证明它是经受得住考验的。其次,时代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些内容由于其时代局限性,我们也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它,对其中一些观点予以思考再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最后,每个人的观点都是不同的,教科书也是现实生活中的学者们编写的,毕竟有其不完善

哲学视角看人生

哲学视角看人生 俞吾金浙江萧山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国外马克思主义和国外思潮研究中心(国家985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复旦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席暨人文社科学部主席、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务院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主要研究外国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在已出版的科研成果中,有1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一等奖。 我国哲学家冯友兰先生曾说过,哲学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就像流星从天际划过。怎样使自己短暂的人生获得意义?换言之,怎样使自己不虚度此生?是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应该思索的问题。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可悲的。我们应该学会反省自己的人生,使它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选择怎样的人生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正因此,它才值得每个人珍惜。人生三岔路口需要行路者做出准确的选择,而准确的选择需要眼光,这种眼光则来自哲学。 我曾经在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能说出几个父系祖先的姓名?”一般大家只知道自己父亲、祖父的姓名,对曾祖父的姓名

已经茫然无知了。我把这种状态称作“有姓名的匿名状态”。意思是说,尽管先辈们都有自己的姓名,但既然已被自己的后辈所遗忘,所以他们实际上处于“无名”的状态之中。 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墓碑上,刻着如下两句话: 在这里,伟大导师将流芳百世, 青年人啊,要想想怎样使自己英名永存! 生命在时间的长河悄悄展开,也在时间的长河悄悄消逝。尤其是在网络和信息化时代,大家都在为生计而奔忙,但我以为,有必要匀出半天时间,把手机、电话、电脑都关了,坐下来认真思考一下:人活在世界上的意义是什么?怎样度过未来的岁月?无论如何,我们应该从那种得过且过、浑浑噩噩的生活方式中超拔出来,对生命和人生采取自觉反思的态度。 生命是短暂的,也是珍贵的,正是这一点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感慨和遐想。其实,生命之所以珍贵,正因为它是短暂的。按照黑格尔的观点,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已与死亡相伴随了。在自然界里,一块石头之所以能无限地存在下去,正因为它是没有生命的。凡有生命的存在物必定会死亡。在这个意义上,有生命的个体去追求长生不老,就好比堂吉诃德要向风车挑战一样,因为除非他是无机物,比如一块石头,否则,他就会死亡。死亡是无可避免的结果,是任何个体都必定会遭遇到的结局。 其实,只要深入地加以思考,就会发现,长生不老正是无聊、单调、荒谬的同义词。不然,在古代的神话传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仙女宁可从天宫里逃出来,到凡间去过普通人的短促的生活?法国哲学家萨特的情妇波伏娃曾经出版过一部小说《人都是

生活与哲学原理总结自己归纳

《生活与哲学》基本原理总结 唯物论共有8个哲学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6、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 7、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原理 8、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变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4、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5、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6、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辨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原理内容也表述为,尊重客观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案)

1?1生活处处有哲学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就在我们身边;理解哲学的本义和任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举例说明哲学并不神秘,生活处处有哲学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教学重点】 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教学难点】 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课型】新授课 【课时】二课时 【教学方法】 “感知----求是----回归”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教师:同学们,我们这个学期将学习哲学,在大家看来,哲学是比较玄妙的,甚至是很深奥的。那究竟哲学是不是那么深奥、那么玄妙的呢?大家拿出课本来看看,我们发现原来我们要学习的是《生活与哲学》,为什么要在哲学前面加上“生活”两个字呢?我们的生活和哲学究竟有没有关系? 【推进新课】 教师:哲学大家还没有学习,不大了解,那什么是生活同学们清楚吗? 教师:翻开课本的“致同学们”,我们可以看到“生活”的概念,原来生活就是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它包括了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那我们现在坐在课室里学习算什么生活呢? (学生:文化生活。) 教师:对,我们的学习其实也是属于生活的。远的不说,我们就以学习生活来看看,它和哲学有没有关系。(教师在黑板上写上两列,一列是“生活”,一列是“哲学”)教师:我们班是文科班,下面我们请若干同学来谈谈,当时高一为什么会选择文科作为自己的专业科呢? (学生回答,答案可能是“兴趣”、“基础较好”、“家里原因”、“其它科目都不好”……)教师:从以上几位同学的回答,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作出选择的时候,依据是不一样的,但无一例外,都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的,这就恰恰符合哲学里的观点“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师:另外,虽然很多同学都说,是因为兴趣所以才选择这个专业,不过,老师在高一的时候,就有不少同学问我:老师,报政治(历史、地理……)的人多吗?学政治(历史、地理……)有什么前途呀?找工作好找吗?高考的时候有什么专业的报呢?等等,大家会发现,其实你选择政治(历史、地理……)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情况的,大家并不是片面的、孤立地看问题,而是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这恰恰就是我们哲学的观点。 板书如下: 生活哲学 高一选科一切从实际出发

哲学观点和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十种常见的哲学关系在高考作文中的应用 一、过程与结果 思想1:一切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消亡的过程。 阐释:凡事有个过程,做事必须按事物发展的规律一步一步地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好高骛远。“揠苗助长”中的古人为了追求“禾苗快快长高”的结果,而人为地改变禾苗生长的周期和过程,结果事与愿违,禾苗全枯死了。 思想2:事物个体存在的过程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的过程。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阐释:人生就是一个由若干小过程联结而成的大过程,每一个小过程都有相应的结果。如诗人总感叹人生过程的渺小、短暂,李青莲感叹:“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苏东坡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人生这一过程,相对天地、长江来说,当然太渺小,太短暂。但我们大可不必悲伤,为客观规律而悲伤,这不是上帝的意思。相反,明白了人生只一瞬的道理,我们当更加珍惜人生,让自己的人生充实些。我们应当选择积极的界定,而积极的界定体现在三点:一是爱,一是快乐,一是奉献。也就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爱得充实,快乐得充实,奉献得充实。

思想3:一个过程的结果有两种情况:一是事物发展中前一个阶段和下一个阶段的中介点,一是最终消亡。 阐释:人生过程中有许多结果,一年有一年的结果,一天也有一天的结果,一天中的每件事也有一个结果,但这些都只是人生中上一阶段和下一阶段之间的一个点,而不是人生过程的归宿。 思想4: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前进的复杂的过程,前进中也有波折。但终究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阐释: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伴随痛苦、失败、挫折,“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苏轼言:“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温室里培植不出栋梁之材,梦想“风正一帆悬”,则更是一厢情愿。 思想5:事物发展是一个始终运动的变化的过程,世界惟一不变的是变。没有一成不变的。 阐释:“刻舟求剑”中那个“可爱”的古人想以“不变应万变”,结果眼睁睁地丢了自己的剑。《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谁要做守常者,谁就是失败者。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以此为哲学根据的。乐极可以生悲,苦尽才能甘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生活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先给你分析一个简单的事例吧:比如你不断的读书学习,这样一个趋势,一直这样坚持下去,你就会有所收获(普通的,一般的收获)这就是一个量变,而当你学习上几年以后,也就是量变不断的发展,你的知识积累了很多,你的思想也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从而使你达到了某种境界,这就是质变,而这个过程也就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就是根据一个规律或因此延伸的趋势,从而产生必然的结果,偶然性就是在完成过程中突然发生了转机,导致过程或结果有变化,这个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其实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难,只要时刻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就很容易学懂了。以矛盾规律为例,它包括两方面,矛盾普遍存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以后者为例,我们经常说有时候兄弟打架甚至动刀动枪,比和外人干仗还不如,这时候兄弟间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但是如果外人欺负哥哥,那么当弟弟的绝不会袖手旁观,这时候与外人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兄弟间的矛盾就成了次要矛盾。 哲学的价值在于能给人以智慧,智慧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对于人类的各项事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了智慧就会有知识,有了人性根源和社会发展的深度思考;有了智慧,有了工具的出现,解放了体力劳动.有了智慧,有了人类的各种奇迹.具体于个人来讲,哲学能够指导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我们在生活中少走错路弯路.其中最为具体的例子莫过于用马克思哲学原理来分析生活中的矛

盾. 1.生活中的矛盾无处不在.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是指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矛盾只要包括两个方面: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基本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的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双方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相反的性质和趋势。我国的古代学者程颢、程颐曾在他们的学著中提到“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古代孔子有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名句.这些都可见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在考研和工作中作出选择就是一对矛盾的双方面.选择了考研就意味着暂时无法参加工作.选择了工作就意味着无法在学校中接受进一步的研究生的教育.这也就是我们常在经济学中提到的机会成本. 2.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但次要方面也不可忽略. 既然矛盾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我们该如何应对矛盾,如何在矛盾中做出最优的决策呢?这个要从矛盾的分类中考虑.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矛盾可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称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生活与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归纳整理(精华版)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的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一、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 1.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二、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 (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要求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部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实践、认识、真理) 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三、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真理具有客观性、条件性和具体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三部分:唯物辩证法 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一、联系的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三、联系的多样性 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四、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

《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最新)

2014届《生活与哲学》核心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哲学概论:(一) 【了解】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⑴哲学源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⑵哲学指导生活。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②世界观通常是自发形成的,人人都有,哲学并非人人都有,需要进行专门学习才能获得,是哲学家自觉研究的结果;世界观是零散的、朴素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 联系:①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②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区别: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联系: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②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区别: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规律和奥秘; 哲学是对个别规律和特性进行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整个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联系: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⑴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⑵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⑴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⑵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 (三) 哲学原理及方法论复习必背 和历史唯物主义二个部分。其中,辩证唯物主 义历史唯物主义包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组成部分。

【感悟人生哲理句子】 人生生活哲理大全

生活十之八九是不如意的,这才是我们的人生,要是事事都如意,平静的人生太乏味了,心态决定了我们的生活方向,你认为呢?朋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生生活哲理大全,希望大家喜欢,快来看看吧! 感悟人生珍惜生活哲理个性签名 1、不要以为登上了顶峰,你就能征服全世界。 2、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 3、梦想是用来追逐的而不是用来幻想的。 4、触摸不到的緈諨,再努力也是徒劳 5、人生最大的不幸就是自己的无能! 6、每一分钟的愤怒,都会损失60秒钟的快乐。 7、真正富有的人,是那些懂得享受自己所拥有的人。 8、生活中没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只有需要理解的东西。 9、时间就像流水,都想用自己的力量来终止它的前进,但努力的结果却是走得更远 10、停泊,只是为了走得更远。 11、你可以拥有一切,只是不能一次就全到手。 12、当你让痛苦停泊时,幸福就会在别处靠岸。 13、如果说莪懂得道理比别人多一点,那就说明莪犯得错误比别人多一些。 14、比起怒骂沉默才是最彻底的失望 15、痛苦侵蚀的心灵才会更强大。 16、你是什么人你便吸引什么人 17、时间是好东西也是坏东西 18、人生就像迷宫,我们用上半生找寻入口,用下半生找寻出口

19、不要用你的认为,去套住别人的思维。 20、人总是在成长中成长,成长也往往会令人学会如何成长。 21、使人成熟的是经历,而不是岁月。 22、聪明的人用脑袋讲话,愚笨的人用嘴巴掩饰。 23、待人三要素:团结能人做大事,团结好人做实事,团结坏人不坏事。 24、黑与白都一样好,没有谁绝对重要。 25、花花草草难一木,走走停停寻一悟,庸庸平平无是处,一愚一智一糊涂。 26、不要整天抱怨生活,生活根本就不会知道你是谁,更别说它会听你的抱怨。 27、有时候距离是一种力量,让等候证明值得你努力的那样东西。 28、在这个纷绕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29、想不开,就不想,得不到,就不要。 30、藤生树死缠到死,藤死树生死也缠。 31、所有的人都站在一边并不一定是好事,譬如他们都站在船的一边。 32、幸福五大原则:心中无恨,脑中无忧,生活简单,多些付出,少些期待。 33、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会简单其实不简单。 34、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 35、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努力,不是奋斗,而是选择。 36、人生中有时不去冒险比冒险更危险。 37、命运的意思是,是处境选择你而不是其他。 38、把你的脸迎向阳光,你就不会看到阴影。 39、有的人闹着闹着就近了,有的人笑着笑着就远了。 40、人各有志生各有命。你不能失去信仰,失去了它你就一无所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