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汉渠学校丁学良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②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5.□□元;

③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8□元;

④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2□元;

⑤小明用去15.24元,小红用去15.82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2、善于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儿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儿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澜。儿童感兴趣的“现实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伞”、“小蜜蜂采蜜”等,我们认为不合逻辑常理,孩子们却兴趣盎然。因此,我们需要持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设计出一个个可亲可近的情境。

教材中有这样一题:

一台收割机,作业宽度1.9米。按每小时5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收割多少平方千米?

可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看着题目发呆,原来他们不理解什么是“作业宽度”?我灵机一动,想出了这样一个“点子:

我先在黑板上迅速用粉笔涂上一大片,学生纳闷:老师这是要干嘛?然后我拿着黑板擦:“这好比收割机。”学生先是惊讶,继而一个个哈哈大笑起来。我继续往下说:“黑板上涂的这一大片就好比金黄的麦子。”随即将黑板擦按在黑板上。“开始收割!”黑板擦慢慢地前进,黑板上渐渐地出现了长方形空白。我指着空白:“黑板擦的长相当于空白部分的宽度,也就是收割机的“作业宽度”。我再布置学生课后观察收割机收割,加深印象。以后学生再次遇到“作业宽度”时,已经不需要我帮忙了。

再如教学“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时,我用学生现在最感兴趣的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拍球个数的多少让孩子们比较,孩子们是争先恐后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就因为“别出心裁”的情境创设,使得课堂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效果立竿见影。我们数学教师,是否可以做一做“数学教学点子公司”的“经理”,开发出更多的对数学教学有益的“点子”来呢?

二、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者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卖西红柿……,一元钱三斤。”这一句简单的叫卖,就有数学问题。也就是说,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很多的数学问题,这些数学问题、现象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让低年级学生数一数客厅的瓷砖、光盘的数量,爬楼梯时数一数层数,比一比身高、体重,认一认周围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中高年级观察数学美,如形体的美、结构美等。

再如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模型,学生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方体到课堂时,长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个个胸有成竹,争先恐后发言,这样的课堂能不充实、活跃吗?再如我们平时要做的事情比较多,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可以把洗衣机打开,把米饭先做上,再去写作业,这样比先写作业再去洗衣服、做饭来得快。“解决问题的策略”中的问题在生活中同样能找到答案……

学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数学,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在研究中不断思考,

不断尝试,并不断地体验成功。

三、让数学在生活实践中动起来

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观点,在美国也流行“木匠教学法”,让学生找找、量量、拼拼……因为“你做了你才能学会”。“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在学习“时分秒的认识”之前,让学生先自制一个钟面模型供上课用,远比带上现成的钟好,因为学生在制作钟面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思考或询问家长,已经认真地自学了一次,课堂效果能不好吗?如:一张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长方形纸,在它的四个角上各剪去一个边长5厘米的小正方形后,围成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各是多少?学生直接解答有困难,若让学生亲自动手做一做,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体验长方形纸是怎样围成长方体纸盒的,相信大部分学生都能轻松解决问题,而且掌握牢固。

总之,我们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力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已有的知识,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和练习,使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人人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和浓厚的学习爱好,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贲友林:《此岸与彼岸》,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版。

2、苗佳娜:《让数学走进生活》,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34页。

3 谭德礼:《论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德育思想》,山西师大学报,2003年03期。

4、张启华:《陶行知德育思想初探》,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科版),1993年03期。

5、戴晓华:《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新世纪的足迹小学数学优秀论文集,2001年版,154页。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于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回归生活 冰溪小学陈珊英 一、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数学知识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概括出来的科学知识。众所周知,远古时代,人们用小石子,小树枝,贝壳,或在树干,兽骨上刻画,或用绳子打结来记数。随着时间的推移,二千多年以前,中国人用算筹记数,算筹是一种计算工具,每一根都是长度在10厘米左右的小棍子,一般用竹子做成。分为纵式,横式两种记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大约在14世纪左右,中国人发明了算盘,算盘制作简单,使用方便,时至今日,还在广泛应用。从计算工具的演变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数学源于生活。此外,世界各国数字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一种数字是国际上通用的,这就是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古时候,印度人把一些横线刻在石板上表示数,一横表示1,二横表示2……后来,他们改用棕榈树叶或白桦树皮作为书写材料,并把一些笔画连了起来,例如,把表示2的两横写成Z,把表示3的三横写成3等。可见国外的数学萌芽也是从生活开始的。记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的根源在于普通的常识。”现行的新课标也指出: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知识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数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数学知识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前人总结的方法,规律,要在数学教学中传承,所以数学教学高于生活。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们去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数学教学要保证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须首先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统计和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感兴趣的事件引入,请学生调查了解好朋友的出生年、月、日,或者好朋友喜欢吃的水果喜爱的体育运动等,在调查的基础上,填写统计表,绘制统计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使我深深的体会到:数学一旦“回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中,就会张开飞翔的翅膀,跃入学生可求知识的脑海。此外,我还运用教学中的多媒体课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学生成功的环境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 学生数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在长期性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是数学学习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经验告诉我:但凡数学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一直以来,数学教学总给人一种枯燥、刻板的印象。尤其是小学数学,认数、读数、数的混合运算等等,在孩子们的眼里,总是“0―9”这几个数字的组合、变换、计算,而这与他们直观生动、充满情趣的生活经历相去甚远,很难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一位长辈曾对我说起一件自己亲历的事:当年他在一个非常偏远的山区教书,在教学20以内的加减法时,他问学生7+8等于几,学生们有的耷拉着脑袋,有的昂首仰望天花板,被 叫起来回答的学生半天也说不出一个数来。这位长辈很困惑,下课后去问那个被叫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7角加8角等于多少?出人意料的是,这学生想都没想马上说出了“一块五”的答案。这个故事,让我感触颇多,回想自己的课堂,难道不是也曾遭遇过类似的尴尬吗? 有次教学《条形统计图》一课,考虑到学生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身高,我直接引用了书本的例题:学校鼓号队要购置鼓号服,按队员身高的不同订制大、中、小码,下面是30名鼓号队员的身高,请你完成统计表并说说各个码数各需要订多少套鼓号服?在学生进行统计的过程中,我虽然一再强调按顺序才能做到不遗漏,可还是有几个学生的统计数据出错了。我当时想,可能是统计的数目太多,或者是学生根本就不知道如何判断吧。现在回想起来,问题应该出在我的身上,是我在给孩子们数据时没能让他们经历一个数据收集的过程。书本上这种信手拈来的数据,或许可以节省我们教学的时间,但结果是为统计而统计、为判断而判断,不能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更别提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了。 有了这次失败的经历,后来又上这节课时,我给学生布置了收集同学身高数据及商品价钱的任务。当时学生反应不一,有的说找不到数据,有的说没办法测量。我不予理会,还是把难题抛给了学生。为了完成这次任务,有的学生向家长求助,有的和同学一起到学校周边去收集数据,这简直就是一次像模像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同学们都亲身经历了这次数据收集的过程,而这正是我希望看到的结果:从生活中抽取数学问题,再把问题放到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进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于是,在课堂上,我与学生聊起了下面这个话题。“同学们收集的数据都很准确,可是服装厂的厂长说大家身高不同,如果每人一个标准制作校服,难度太大、成本太高。同学们能不能帮忙想出一个好办法呢?”听说要他们帮厂长解决问题,学生的劲头上来了,开始主动与同桌交流。这是一个学生出于需求自发形成的合作场面!学生经过讨论,认为可以像制作鼓号服那样,将身高分段,每一段选用一种模型,这样制作衣模就比较容易了。想出了办法,学生就开始行动了:有与同学交流,收集、统计数据的,有将同伴收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段、制作统计图的,就连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学生也参与到了活动中。最后我发现,每个学习小组做出来的统计图都很完整,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让数学回归生活,使数学的价值得以凸显。看似简单的数据收集,却关系到每个学生所要穿的校服是否合适,商家如何制作,买家如何挑选,哪里的商品比较实惠等内容。把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渗透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分数,还有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2364295.html, 小学数学本真课堂的思考 作者:何水仙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8年第08期 摘要:小学数学追求“本真课堂”,是出于对简单、有趣的课堂的渴望小学数学课堂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学生没有办法培养思考的能力。也感受不到发掘新知的乐趣。而追求本真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以外有运用数学的意识,把数学融入到生活里去,让学生学会思考,感受丰富的情感体验。小学数学教师在追求本真课堂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能力,以及充分挖掘数学背后的自然,让数学课堂成为一个愉快、思辨、自由的地方。 关键词:小学数学;本真课堂;数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2-0122-01 所谓“本真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权利合理利用实物、科技等道具对学生进行兴趣教育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体会课堂原生态。但是,随着新课改的脚步,过去很受欢迎的公开课变得金玉其外,道具豪华,语言幽默,设计感十足。但是学习效果却呈现相反的态势,学生都装作积极的样子,但是时刻准备的都是拍摄效果而不是课堂内涵。这正是近些年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的缩影。结合课堂实践,我们能够迫切的看到改革教学方法、呼唤本真课堂的重要性,因此,如何基于儿童需要把个性化教学落到实,做到简化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 1.运用工具展现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 合理地使用教具、实物,符合学生的天性,能让低年级的学生不吃力的理解抽象概念,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在学习“容积”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个盒子,先让学生求盒子的体积,然后教师再给里面灌进去水或者沙子,询问学生里面有多少水/沙子。然后一起测量长方体盒子的长宽高,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600立方厘米就是这个盒子的容积。最终得出结论:体积大于容积,容积是从盒子本身测量长宽高相乘,体积是整个盒子的长宽高相乘。接下来,教师可以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自己测量一下周围长方体物品的容积。比如冰箱、和奶瓶。最终让学生自己明白体积和容积的区别。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借助课件,而只是利用了普通的生活物品,用非常简单的讨论——归纳的数学方法完成了教学。过程简洁高效,既能够节约时间,也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正是本真课堂所追求的简约。 2.培养自由轻松的课环境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文章 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如何让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强调学生的生活体验,凸现教学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如何使数学教学生活化?我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创设不同生活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围中,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不断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发现、思考和认识周围的世界。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系,感觉到身边的数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热情。同时,在体验、分析、判断、理解生活实例的过程中,不断学会积累思维方法和数学思想。 1、创设生活画面情境。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生动的内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创造性地再把教材还原于现实生活,将数学教学与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画面,就可帮助学生学好数学。如:在一年级新学期开学的第一节数学课,可这样设计:新学期开学了,大家走进校

园,你会看到校门口两旁摆放着许多盆花,你知道每边有多少盆花吗?两旁一共有多少盆花吗?。又如,在教学10 的分成时,可创设一个分李子的情境:妈妈买来10 个李子,要你分给自己和弟弟吃,你准备怎么分呢?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每个学生都在积极思考,既让学生对10 的组成有了清晰的认识,又在课堂中渗透了人文精神,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友爱。 2、创设生活体验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教学时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问题在课堂中不能真实展现,却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经历,教师可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材料,用问题情境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小组内一个同学当售货员,其他学生拿出一元钱去买文具。通过模拟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生活体验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体会到了一元钱的价值及应用价值,突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买东西的乐趣。 二、数学教学方法生活化 许多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小学生因知识与能力的局限,在头脑中难以建立良好的表象,对数学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的理解更易流于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尽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在多年数学教学中,对于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问题,我有几点心得体会,现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孩子的眼中,数学是一些符号与文字的结合,是抽象的、枯燥的,而生活却是丰富多采、充满情趣的。因此,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及旧知出发,将生活中有关数学知识的内容引入课堂,并与课堂所教知识相融,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创设生活情景,培养浓厚的兴趣。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

息。如教学“认位置”,以学生眼前的教室为情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观察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位置关系的场景,让学生在从指定观察到自由观察、换位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使他们不光会表述物体间的位置关系,还能感受到物体间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原有课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而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感悟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如何运用新教材,创造性地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数学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养,是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的主题。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如教学循环小数概念时,我先给学生讲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说从前山上有座庙……”,通过实例让学生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引出“循环”的概念,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

率”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口算比赛和跳绳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两次比赛活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这样的“生活教学”例子,通过生活经验验证了抽象的运算,学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记。 二、让数学知识回归学生生活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知识也只有运用才能被学生真正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的情境。例如,在学习了利息后,让学生去银行了解利息、利息税等有关知识,让学生当家长的小参谋:家中多余的钱怎样存最合算?并帮助家长计算利息和利息税。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其它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 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于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更要注重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在学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巩义市米河镇高庙小学 马艳灵

如何将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字:数学、生活情境、实际、趣味、事物、实际问题、培养、能力、教学数学 生活是学习知识的源泉,我们的生活与空间、时间、数、量、形等息息相关,生活中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因此,数学教育的目标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知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将小学数学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小学数学生活化,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与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让学生感知数学的趣味。 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知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会数学的魅力。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比如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钟表,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知道时间的用途,养成守时、珍惜时间的好习惯。又如,在分发作业时,让学生进行分配,这样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计算。 二、让数学从学生生活的周围环境中展开。 公园、动物园的花草树木、各种动物,玩具物品、设施,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马路上鏻次栉比的建筑等,这些学生常见的生活环境,都是教学数学的好材料,充分利用这些环境展开教学,就能有效的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孩子对秋天的落叶非常感兴趣,为此,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讨论、思考想出了用几何图形在树上贴标记来区分落叶的和非落叶树的方法;在分组实地探索中,又通过个人观察、小组合作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积

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奇妙的回归——回归数学教学的本真 ——记差点下不了台的一节数学课 余姚市舜水中学沙红颖 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的互动与合作。这互动的过程意味着更多的不确定性和生成性,因此生成性成为数学课堂的重要特征。同时,数学课堂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这意味着数学课堂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设性。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必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注重课前精心预设,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思考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教学结构,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正是新课程改革所期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在新课改中,我接受了一次次成功与失败的洗礼,下面我把一次送教下乡经历的一课案例与大家交流与分享。 案例描述: 一、不遗余力精心预设——使生成更具方向感 七年级第二章《图形和变换》第1课时2.1轴对称图形是一节新授课,这一节课对我来说是第二次上课,自己觉得胸有“轴对称”,内容也较丰富,应该是一节很容易展开的新授课,于是,我把教学目标设计为: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能识别轴对称图形,并能作出它的对称轴,掌握轴对称图形的有关性质。并仔细思考了预设内容: 1.收集身边的几个轴对称图形,与同学交流。 2.观察生活中见到的几个关于轴对称图形的实例,准备课堂上交流与探究。 3.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几体图形,想一想: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它们有几条对称轴? 4.从现实生活中见到的许多关于轴对称图形的事例,你认为它有什么作用? 5.分层例题,阐述分析。 (叶澜教授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给师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江西省赣州市南康区浮石中心小学秦英华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想、交流活动。”现就如何让小学数学生活化,谈谈我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主要是通过语言交流,将抽象化的数学使学生形象地接受、理解。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生动有趣的东西,所以,教师的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对数学语言进行加工、装饰,使其通俗易懂,富有情趣。 如认识“<”“>”,我引导学生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两个数字中间站,谁大对谁开口笑”,区别这两个符号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这个富有情趣的顺口溜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地区分。又如把教学比大小说成“排排队”;把教学元、角、分改成“小小售货员”等,学生对这些生活味十足的课题知识感到非常好奇,感到学习数学很有趣。 二、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要多创设生活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觉得我们所学生的内容和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新课程提倡生活情境化,几乎每一节都有情境主题图。如:一年级下册“生活中的数”单元采用的情景图就是学生所熟知的“数铅笔”;第六单元“购物”呈现给学生的是文具商店货架;三年级“对称、平移和旋转”单元则出示了许多

让数学回归生活

让数学回归生活 ——谈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通州市张芝山小学周丽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时,应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经验,开启学生的视眼,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从而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一、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知识的应用是广泛的,我们生活中就充满着数学,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真切感受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从而产生兴趣。如在教学“三角形认识”一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红领巾、自行车车架、电线杆架、桥架等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通过推拉等实践活动认识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运用它来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如修补摇晃的椅子,学生会马上想到应用刚学过的“三角形稳定性”,给椅子加上档子形成三角形,从而使椅子稳当起来。这样使学生学得容易且印象深刻,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生活中,数形随处可见,无处不有。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周围的生活环境相联系,帮助他们在形成知识、技能的同时,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 二、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 罗杰斯认为:“倘若要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那就必须让学生面对他们个人有意义的或有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寻找数学问题,是学

生探索数学价值、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前提和精神。日常生活有大量的数学问题,我们要让学生结合数学内容选择一些简单的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而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的内容。如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可以让学生量一量教室内门框、窗框等长方形的长于宽,并设计一下作这些物品需多少材料,最好再给每种不同的材料标上单价,让他们计算一下,选择怎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案,可以既经济,又满足需要。在数学内部,也充满着各种问题。教师可以从问题的角度出发,指导学生对问题加以正确理解,明确已知条件和要求的目标,作出合理的假设,寻求通向目标的可能途径,确定最优的解决方案,要使学生从中养成习惯,形成技能,并迁移到其他方面,是他们拥有问题解决的意识,提高思维水平。 三、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引出数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把所学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解决实际问题中来,形成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和能力。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先通过实验得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再把学生带到一个圆锥形的沙堆边,让学生计算出沙堆的体积,学生就必须解决用什么工具来测量沙堆的有关数据,还必须用垂线、平行线的知识测量出沙堆的高,测量出沙堆底面的周长,求出底面半径,最后求出沙堆的体积,在此基础上再告诉学生每立方米沙的重量,让学生求出这堆沙的重量。这样联系实际的教学,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既学会了数学知识,又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的许多建设都离不开数学应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里的实践活动,如学生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

论文: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素质教育开展至今已有若干年头,各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们都在摸索中前进。笔者所在学校一直很重视素质教育,结合岗位,笔者对利用生活中的具体情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浅析,对小学数学的有力开展做了一些探索。 1.新课改文件指出数学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和环节,可以帮助人们在生活中进行必需的计算、推理等日常操作,同时数学也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赖以发展的思想和方法,是其他技术进步的基础。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由于在生活中对数学知识进行了巩固和深化,容易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 2.利用生活中的小例子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能将生活进行抽象化概括,让小学生从心里喜欢数学、愿意学习数学知识。由于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理解力有限,数学作为一门抽象的学科,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形象起来,这样学生才能有较高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3.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例子、场景对小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对于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想象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完全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如果数学老师在讲课中,

将生活中的一些小例子、小场景巧妙地融入课堂教学中,并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发挥自己的想象,这样能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为了减少高分低能现象的普遍发生,相关教育工作者从小学开始就要注意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无疑将成为一种有效的手段。本文对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进行了探讨,指出了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在生活中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提供了有益探索。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让数学课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就要求: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数学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 【关键词】: 数学回归生活自然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它的原型,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到处都是数学。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结合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紧密地把数学课堂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直接经验,把教学归朴于实践,归朴于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1、变例题、习题为生活化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要创设条件,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学习和理解数学;要善于引导

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既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能让学生切实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如在教学“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先呈现文化用品超市内购物场景图,接着语言描述数学问题,并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情况中谁买文具用去的钱多? ①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4.□□元; ②小明用去15.□□元,小红用去15.□□元; ③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8□元; ④小明用去15.2□元,小红用去15.2□元; ⑤小明用去15.24元,小红用去15.82元。 上述问题依次呈现,学生凭借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都比较轻松地作出了正确的回答。我追问:“你是怎样想的?”再引导学生观察五组小数,组织讨论: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学生七嘴八舌,最后小结得出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从高位起,一位一位地比。尽管语言表述与课本中不同,但简洁的十个字,却揭示出了比较小数大小方法的关键点。学生对于他们自己发现的“成果” 格外珍视,特别兴奋。 再如简便运算125-98,可让学生采用“购物付款的经验”来理解:爸爸有一张百元大钞和25元零钱,买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样付钱?营业员怎样找钱?最后爸爸还有多少钱?学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给营业员,营业员找给他2元,爸爸最后的钱是25+2=27元。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多减了要加上”的规律。以此类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习题。 这样教学,通过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发挥生活经验对数学学习的支持作用,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儿童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教师教得简约而活泼,又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这点相当重要,因为它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让学生有亲身体验的感觉,课堂上思路畅通,热情高涨,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体验成功,激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

浅谈如何让小学数学回归生活 数学来源于生活,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时,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他们喜闻乐见的素材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产生”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亲近感。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从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标签:数学课堂;生活;建立平等;创设情境 一、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前提 教学树立服务意识,是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科学定位,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服务学生,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的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首先取一排4個棱长是1厘米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与体积(4 1 1 )4立方厘米,然后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1 )12立方厘米,再取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长宽高与体积(4 3 2)24立方厘米。经过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此过程,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板书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 二、导入新课时创设生活情景 鲜活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激起学生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小学数学中有一些数学概念可以从生活的典型情境中生发出来。教師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有所观察,有所思索。如在教学“单价×数量=总价”时,可出示学生熟知的日常超市购物情景,然后出示问题:“干脆面每袋5角,小明同学买3袋要付多少钱?”买方便面对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大家都愿意列式回答。买完几种物品之后,出示超市里物品上的标签,问这表示什么意思?用数学术语怎样说?这样,学生就在具体生活情景中,激活了原有的经验,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产生了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课堂真正成了生活化的课堂。 三、创设生活情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当前我们的数学课程改革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从数学教学的需求出发,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如我在执教一年级《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创设了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 走向和谐:数学课堂教学的本真追求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经受了观念上的洗礼和行动上的冲击。课改犹如一缕轻风吹皱了传统数学教学这一池“止水”。然而,课改既不是“新瓶装旧酒”,也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课改并非“另起炉灶”,它需要数学教师进行理性的反思,厘清传统数学教学的优缺点,在承旧纳新中走向和谐。那么,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和谐课堂呢?笔者认为,我们应努力实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 一、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的和谐 在课改大背景下,追求“新”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然而在追“新”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新课改理念与教学本原不和谐。课改中不少“公开课”、“观摩课”、“评优课”等在课前都进行了适度的包装。听课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如果盲目地“跟风”、一味地学“形”,反而会丢弃了教学本原的东西,这就得不偿失。教师需要在“教学包装”与“教学本原”之间作出理性的思辩,即在吸取他人成功经验的同时,要更多地思考如何借鉴、移植、融合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而不是“人云亦云”、“生搬硬套”。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形式可能会不断发生变化,但

其本原不是形式上的变化,教学变化的实质是为学生负责、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问题,在任何时候、任何时代,教师都要认真对待,虽然时代不同,功利性、政治色彩不同,但教学有一个永恒的主题,那就是任何时期的教学都要为教学本原服务。因此,课改不能以丧失教学效益为代价。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具有时代特征的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如何从“形式”走向“本原”实现课改理念与有效教学的整合,这应成为每一个数学教师聚焦的话题。二、走进教材与重组创造的和谐 随着课改的深入推进,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意识与教学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还有一部分教师对“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来教”存在着片面的认识,在重组创造课程资源的过程中步入了误区。如有些教师为了展示自己重组教材的能力,还没有真正从数学课本中“走个来回”,就开始对教材内容进行所谓“重组创造”,导致课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情境创设——雾里看花;自主探索——蜻蜓点水;小组合作——浮光掠影;游戏活动——走马观花。教师片面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对教材内容的审视缺乏深入的思考,教学设计也缺乏应有的内涵。这样的数学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低效、微效甚至是无效的。 特级教师顾汝佐老师曾经说过:“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但不是不可改变的经典,毕竟是人为编造的,过去教师

让数学回归生活的探索

让数学回归生活的探索 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的数学很多,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所以,小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标签: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1.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例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圆角分的概念,两、市斤、公斤的概念,以及米、公里的概念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学生具备这些基础性的概念的认知,在生活中就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巩固类似的数量单位概念,从而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1.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景来帮助理解。我在看了一个课堂实录中是这样的: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时追击应用题。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加以理解,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2.熟悉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2.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讲到了一个“循环现象”,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這样的现象呢?学生列举: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我们通过这个循环的现象学习,为下面的循环小数概念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完成了这项学习的目标。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过多地强调知识的记忆、模仿,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童心和灵性,缺乏生命活力。学习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教师却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那么面对新课改的挑战,如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呢?笔者以为: 1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并不是靠“听”会的,而是靠“做”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出真知。因此,我们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听客”和“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和实践,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要强调凡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 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要想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发挥其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能真正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把学生转变为真正学习的主人。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必须用“情感”为教学开道。夏丐尊曾经说过:“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这种爱是多方位的。既有生活上关怀学生的冷暖、喜恶之爱,更有学习上了解学习情况,填补知识缺陷,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而不轻易否定,恰当指引,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老师既是良师,更是益友。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国有一句古话:“强扭的瓜不甜”。我想,我们的学生如果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学习,那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俄国文学泰斗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最大限度的激活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就是课堂成功的关键。

数学要回归生活

数学要回归生活 南店完小刘国远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其它学科一样,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生产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智慧积累。数学是一门最古老的学科,它的起源可以上溯到一万年以前,古代的非洲、印度、中国和黄河和长江流域都是数学的发源地,这些地区的发展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需要,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逐渐产生了计数意识和计数系统,人们摸索过多种计数方法,有开始的结绳记数,石块计数,语言点数进一步用符号,逐步发展到今天我们所用的数字。那时的人类就已经相当逼真地描绘出人和动物的形象。这就萌发了图形意识最早证据,后来就逐渐开始了图形和直线的追求。 图形意识和计数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又产生了度量意识。先民为了测量田地的面积,计算仓库的容积,推算适合农业生产的历法以及相关的财产计算、产品交换等等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逐渐形成了相应的有关数学知识。这一系列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完整数学这一学科,它包括算术、几何、代数、三角、微积分、统计和概率……算算各个分支,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下去。 新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前言中指出“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这就充分说明数学作为工具学科,在数学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 一、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在课程内容中,注重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其中一个含义,有意识利用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说明现实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实例:小学数学教师讲面积单位及换算 1公顷=15亩=100公亩=1000平方米 1(市)等于666.66平方米 1公亩=100平方米 1亩=60平方丈=6000平方尺 课上介绍概括换算关系,做了很多练习题;周六下午挖校园田地,挖完后,先估算亩数,后分小组测量,将不规则的一块地分割成五块长方形、梯形、三角形分别求面积,在测量计算最后的结果。同学们都很高兴,既有劳动成果又学到了实际测量的方法。 二、生活中的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 课标内容中注重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另一个含义是: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方法可以解决。 三、把数学课堂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联系实际生活,善于将一些概念性的东西转换到实际生活中,从生活中提取数学实例,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为课堂教学服务,善于让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素材,感受生活处处有数学。 例如: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时 讲清换算关系后,问:一厘米究竟多长?一手指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们对数学产生枯燥无味,种种难懂的原因之一就是脱离实际生活”。 为了让数学变得有趣,生活变得有味,我们教师应该让学生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让数学回归学生的生活。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9-11-13T16:16:44.32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0期作者:张勇[导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 张勇(西宁市阳光小学青海西宁 8100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如何落实这一核心理念,让数学课堂回归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这是我们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实践。 关键词:数学课堂;生活;数学知识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10-177-01 数学来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了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一、把生活中的问题运用数学化方法呈现 数学这门学科比较单调且乏味。如果教学时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数学知识,就会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被磨灭,无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效。假如教师可以结合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现象来开展教学,小学生就更容易学习并理解,从而促使教学及学习效率的提升。如在讲解百分数的应用时,对于百分数的表示,小学生大多都不太能理解。如0.95这样的数字如何用百分数来表示,这时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来进行讲解及解释,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并理解百分数,还使其在学习及生活中能很好地运用。教师可以举例,小明有100颗豆子,其中有95颗是红豆,其他5颗是黑豆,那么红豆占豆子总数的百分比就是95%,同时也可以写成0.95,而黑豆所占豆子总数的百分比就是5%,同时也可以写成0.05。这样将百分数的数学知识变换为同学生平时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教师就能更好地向学生讲解如何将小数换算成百分数。如此就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学会与百分数相关的知识,并学会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应用,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 二、把数学知识变换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 教师应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内容是真实的,可用的,可学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和享受。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选择生活中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对长方体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切片苹果,先将苹果切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让学生体会“面”。然后沿着这个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切两个面相交的边,让学生体会“棱”。最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是真实的、亲切的、可以触摸的,确实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数学。 三、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 将数学与生活、学习、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我们要善于启发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炼生活中的数学因素,把数学研究的对象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如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我改编了课本例题,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数学问题生活化,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小明在书店买了一本故事书用去11元钱,又买了一本科技书用去7元钱,小明付给营业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钱?” 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列出不同的算式: (1)20-11-7=2(元)(2) 20-(11+7)=2(元) 然后引导学生探索:观察以上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20-11-7=20-(11+7)的含义: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等于用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四、提供生活实例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以社会为背景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环境或条件,让课堂活起来。哪里有数学,哪里利于学习数学,哪里就可以作为课堂,这样做有时更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认识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商场超市购物活动中,亲身体验购物、算钱、付钱、找钱的全过程,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结合在一起,还数学以真实。其次是组织一些数学兴趣活动,如学习了“统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班级、家庭中开展一些小调查,然后通过模仿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进行感兴趣的数据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利于接受新的知识和巩固已又的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孙红梅;回归生活享受数学[J];教育艺术;2008年01期 [2]余庆燕;构建和谐的数学课堂[J];吉林教育;2008年05期 [3]张雪芬;让数学与生活水乳交融[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教研版);2008年12期 [4]叶荣金;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05年09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