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

传统村落空间重构

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蒙太奇重构 肖薇朱霞 摘要: 内外环境的剧变以及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分化共生的作用使得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模式面临更替,从强调遗产的稳态转向承认空间变异的必然性,通过人为干预传统村落空间演化求解传统村落空间多维属性的矛盾成为规划师面临的新课题。本文试图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空间结构体系,以空间叙事学为理论基础,以蒙太奇为主要方法探究传统村落叙事空间重构的必要性及策略,通过“解译提炼—蒙太奇重构—文化耦合”介入传统村落空间秩序组织,解读其历史文化空间网络,整合梳理日益混乱和失去特质的村落空间秩序。以经典结合现代的时空演绎协调村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调整传统村落空间的成长路径实现村落遗产稳态与空间变异性的动态平衡,在空间重构中寻求传统村落空间复兴的生路。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叙事蒙太奇重构 1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重构背景 1.1传统村落空间的叙事性 特定时间留存的空间性存在是历史叙事的动机,也是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文化认同的时空容器,这使得空间本身成为一种叙事主体。村落是空间的聚合体,各空间子系统相互作用形成一个自组织系统。空间的物质客观性和精神主观性成为理解复杂丰富的人类生活,解读地方历史印记和文化个性的媒介,使传统村落文脉可以借由物质形态被阅读和理解。良性的村落空间应当能够增强文化延续、持续种族生存、增加时空关联性、激发个体成长,实现村落空间对村落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的表达。 1.2传统村落叙事空间的演变 近年来,传统村落所处的内外环境发生巨变,引起村落空间演化模式的显著更替。以人口产业发展与观念转变为主导的内生动力以及城市化、体制改革、旅游驱动、政府调控为主导的外部驱动共同推动传统村落发展轨迹的演变。伴随其中的是村落功能演变并促使传统村落空间的现代性转型。基于多元利益主体价值取向的分化共生刺激乡村聚落空间由过去的“同质同构”转变为“异质异构”,村落格局、要素、结构的组织关系呈现加速变动,提出

2021届新高考选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八章乡村与城镇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教学案

第21讲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 一、聚落的外部形态 1.聚落 聚落人类聚居的乡村和城市的统称从宏观来看聚落的分布与人口分布基本一致 从微观来看聚落一般建在有充足水源和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 定义聚落在空间分布的平面形态影响因素(自然因素) 水源、地形 形态团块状 在地形比较完整、平坦和开阔的平原地区,如 成都市 条带状 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区,受水源和地形的综合 影响,聚落沿河谷伸展呈条带状,如兰州市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类型分布 住宅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或街角路口 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①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 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 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作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 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 ? ?地租的高低 ?? ? ??交通便捷程度 距离市中心远近 不同功能活动的付租能力 (2)社会因素 ?? ? ?? ?? ? ?? 收入 知名度 种族或宗教 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四、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范围、服务功能等的关系 城市 等级 城市 规模 职能 级别 职能 种类 服务 范围 城市 数目 相互 距离高大高多大少远低小低少小多近 (1)等级高的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低的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城市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河流、地形、气候、矿产资源等。 (2)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治、宗教、经济基础等。 4.影响城市等级及服务范围的因素 城市的等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城市的发展,有的城市等级会逐渐升高。城市能够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或达到一定等级,与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微点1 乡村的分布、形态、规模和建筑等受当地水源、气候、地形及建筑材料等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人类对周围环境的某种适应和利用。

(完整word版)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川西高原地区乡村聚落分布规律分析 农村聚落作为地理自然环境的客观反映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资载体,其区域分布并不是毫无规律的偶然现象,在其纷繁复杂的表象下,存在着诸多必然规律。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本文以理塘县农区为例,探求影响农村聚落分布的各类因素,分析各类聚落居民的诉求。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研究,为城镇体系规划或新村店布局等方面的工作提供思路。 一、区域现状概况 (一)环境特征 理塘县位于四川省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南部的金沙江与雅砻江之间,横断山脉中段,属青藏高原气候区。全县版图南北最长215公里,东西最宽155公里,总幅员14182平方公里。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600~4600米之间。全县河流纵横交织,水量充足。主要河流总长度约1534公里。 (二)农村聚落特征――村落规模小,数量多、布局分散 1.农村人口分布。2010年理塘县县域农村人口为56232人,就农区来说:农业人口34021人。其中,高原山原宽谷区为24914人,高原山原峡谷区农业人口为9107人。县域

农区农村人口分布主要集中在用地条件相对较好,耕地比较集中的高原山原宽谷区。 2.农村聚落分布。理塘县农村居民点为238处,大部分的农村居民点都是自然形成的聚落(自然村),以自然经济为特点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对自然村的规模和形态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主要是以聚居点为单位的自然村落,以行政村为单元的大聚落较少,中心村的发育不足。其特征主要体现为人口规模小、村落数量多:就农区来说,共 3.4万农业人口,132个行政村,平均1个村258人。 二、县域农村聚落分布规律浅析 理塘县分为农、牧两个区,牧区居民主要采用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随草而居;本文主要探讨农区聚居点空间分布特征。 1.从地形地貌方面看。理塘县地貌分为三个类型,中部西部高原浅谷区、南部山原宽谷区、东北部高山峡谷区。 农区内17个乡镇皆有部分村庄分布,基本上每一个村有1-3个大的自然聚落(10-30户为主),容纳半数以上的村民;其余的村民聚落是以几户或独户为单元在村域内零散分布。由于耕地少,部分村庄基本为一个行政村一个聚落的情况。每个行政村均在其最大的聚落形成村级中心。 2.从交通干线方面看。理塘县农村聚落以县城为中心,呈沿路积聚状态,这除了受地形影响,也符合广大农村群众

山地_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_郭晓东

收稿时间:2012-04-28;修回时间:2012-08-1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1106)作者简介:郭晓东(1971—),男,甘肃通渭人,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区域发展等。E-mail:gxd@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56872.html, 。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指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即村落。中国乡村地域广阔,乡村人口众多,目前仍有7.13亿农村人口以及上百万个村落与集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仍高达53.4%,农村聚落依然是中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1]。然而受重城轻乡思想的影响,中国乡村聚落研究远远滞后于城市聚落研究。近年来,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以及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建 房占地与聚落空废化现象并存、村镇发展无序、村庄布局散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的日益凸显,国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聚落研究日益显示出重要的实践意义与应用价值。从研究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关于乡村聚落的研究起步较早。19世纪,法国地 山地—丘陵过渡区乡村聚落空间 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郭晓东1,张启媛1,马利邦2 (1.兰州大学管理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00;2.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甘肃兰州 730070) 摘要:乡村聚落是乡村地区各种形式的人口居住场所,是乡村人口空间分布的载体。以地跨陇东黄土丘陵区与西 秦岭山地的天水市麦积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GIS 与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分析了麦积区乡村聚落的景观指数、规模等级及空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麦积区乡村聚落斑块面积相差悬殊,中小型聚落占主体;②分布呈现“北密南疏”格局,聚落分布的河流与道路指向性十分明显;③海拔和坡度对聚落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海拔1000—1500m 和坡度5°—15°的范围是聚落的密集分布区,聚落随高程和坡度呈显著的正态分布;④乡村聚落的形成、发展及空间分布,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乡村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人文社会因素是乡村聚落发展及空间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关键词: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影响因素;麦积区中图分类号:K901.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2)10-0114-07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in Transition-region between Mountain and Hilly GUO Xiao -dong 1,ZHANG Qi -yuan 1,MA Li -bang 2 (1.School of Management,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2.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Gansu ,China ) Abstract:Take Maiji district in TianShui that across the loess hilly region of east Gansu province and west Qinling Mountains as a case,using GI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calculating and analyzing the Landscape indices,scale levels and spac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settlement.The research shows that:(a)the area of rural settlements plaques differ greatly ,and the plaques number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 obviously higher than other types;(b)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shows the pattern of "thick in the north and sparse in the south",and the directive property of the settlements distribution of rivers and roads is very apparent;(c)elevation and slope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the range of elevation about 1000~1500m and slope 5°~15°is the intensive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area,settlements present a significant normal distribution along with the elevation and slope;(d)the forming,development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s influenced by many combined factors.The Natural factor is the founda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while the humanities social factor is the main driving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Key words:rural settlements;spatial distribution;influence factors;Maiji District 第32卷第10期经济地理Vol.32,No.10 2012年10月ECONOMIC GEOGRAPHY Oct.,2012 DOI: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56872.html,ki.jjdl.2012.10.018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4.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聚落的含义,理解聚落的基本类别及差别,理解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以丰富直观形象的图片引导学生诠释聚落的含义、分类、差别及演变过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交流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实例让学生感受不同地区自然环境与民居的差异。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水平,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升审美情趣,进一步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环境因素 能够举例说出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采用比较分析、分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思考,并利用实例、多媒体展示来丰富学生的感知。 四、教学过程 导入:由欣赏NASA地球影像的夜景导入新课。 展示:1.课题《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获知聚落的定义。 2.观看图片,感受城乡景观的差异。 提出问题,让学生对聚落的两种类型有初步了解,包括乡村聚落的不同类型及城市大致分类。分组讨论一: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并填表。 3.观看图片,城市和乡村是什么演变关系? 承转:城市与乡村都是人类的居住地,景观差异很大,但最根本的区别却不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是劳动生产方式的不同。一个聚落不管发达还是落后,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都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见证。 展示荒漠、山地、冰川及平原图,哪些地方容易形成聚落? 展示:文明古国的分布图,有什么共同点? 师生共同分析(都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绝大部分都在温带) 合作探究一:地形、河流、植被素描图,强调五地的自然环境差异。聚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师:假设你在远古,要带领人们寻找一个理想的居住地,你会选择哪里?你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与延续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候,村落中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往被忽视。本文以江苏省张家港恬庄整治规划为例,从功能布局、街巷空间、滨水空间、建筑整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保护和延续。 一、背景 恬庄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集市型古村,位于无锡、江阴、常熟三市交汇处,处于张家港南大门——凤凰镇的东北角,地理位置优越。204国道、苏虞张、沿江高速、锡张高速等多条公路通过,交通条件十分便利。现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古村落,正在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目前,恬庄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榜眼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杨氏孝坊”等古建筑已经修复完成,恬庄中街完成了立面整治改造,恬庄保护整治工作初见成效(见图1),但地块内还存在部分建筑破损、环境脏乱、传统空间形态受到破坏等诸多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村传统特色,使村落空间形态得以保护和延续,村庄整治工作亟待加强和深化。 二、现状分析

(一)功能布局 恬庄地块内以传统民居用地为主,恬庄北街两侧分布一些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传统建筑,其中有省文物单位榜眼府、市文物单位杨氏孝坊、控制保护单位陈宅。商业主要集中在恬庄中街和204国道沿线,包括酒店、超市、棋牌室、医院等。地块西南靠近恬庄中街有一处工业厂房用地。绿化用地以庭院绿化、宅前宅后自留田为主,零散分布,没有形成完整的生态景观系统(见图2)。对恬庄起防御作用的历史河道玉带河,目前散落地分布在地块内,河道两岸驳岸风格特征不显著,滨水空间没有较好地利用,不成体系(见图3、图4)。 (二)街巷空间 恬庄中街为主要车行道路,现状道路人车混行,交通组织无序。古街主要有恬庄北街、大弄堂和小弄堂,街巷肌理大多保存了原有的空间尺度。恬庄北街是一条以花岗岩大石板铺设的特色老街,石板下有排水设施,街两旁建筑大多保留清代、民国时期的原有风貌,主要有榜眼府、杨氏孝坊和陈宅(见图5、图6)。大弄堂位于恬庄北街中段西侧,旧时是恬庄东、南街人们到横街道院进香、入塾读书或经浜梢岸往张市、塘桥的主要通路;解放后,弄堂中段上空有通弄跨越,是杨、孙姻亲内眷往还的通道。小弄堂位于恬庄北街南段,是通往横街、浜梢岸的通道,弄南为杨氏家族宅第,弄北为陈氏家族宅第,弄西口外为陈氏家祠。内部其余的步行道以生活性为主,道路通达街坊内部,路面大部分为水泥地 面(见图7)。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是居民以农业为经济活动主要形式的聚落,是指乡村地区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场所(即村落),包括所有的村庄和拥有少量工业企业及商业服务设施,但未达到建制镇标准的乡村集镇。在农区或林区,村落通常是固定的;在牧区,定居聚落、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幕聚落兼而有之;在渔业区,还有以舟为居室的船户村。 乡村聚落分类 乡村聚落分类是指按一定的原则或标准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乡村聚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十分密切,不同地区的乡村,聚落内部的组成要素、结构与布局(如经济职能、村落形态、房屋建筑形式结构等)均有明显差异,聚落类型也不相同。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村(农业聚落)、山村(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拥有较多乡村企业、家庭工副业的中心村和乡村集镇,或具有上述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兼业村落。在农区和林区,聚落通常是固定的。按其形态特征分为点状聚落(又称散漫型村落或散村)、线状聚落(路村、街村)及块状聚落(又称团聚型村落、团村或集村)。在牧区,除定居聚落外,还有季节性聚落和游牧的帐篷聚落;在水乡和江河,有以舟楫为家的水上人家。 聚落分类的目的是认识和掌握不同类型聚落的基本特点和分布规律,以便采取不同的村落整治措施和科学地制订村落规划,协调村落分布与环境的关系,为村落建设服务。 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乡村居住人口占50.32% 在地理分布上,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另一个区别在于主要影响因素的不同。乡村人口以农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同一个地区的土地生产潜力存在着几乎正比例的关系;在各种自然因素中,受地形、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制约最为明显。此外,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特点的作用,乡村人口地理分布上的变动比较缓慢,有时甚至近于凝固化。城镇人口则表现出相反的特点,他们以第二产业为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人口分布与一个地区工商业生产的发达程度有着几乎是正比例的关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聚落的影响 ——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1、掌握地形、气候、河流等自然条件对城市区位的影响。2、结合具体实例,能简单地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评价城市的区位因素。 重难点: 1.地形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 2.河流对城市形成和分布的影响3、分析限制城市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 课型:多媒体课、新课教学手段:多媒体、主要利用地图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时数:1课时板书设计: 平原——大多数城市 地形高原——热带地区城市 山地——河谷和开阔低地 气温——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 气候降水——沿海地区 供水——沿河设市 交通——河口、河流交汇处及通航起迄点 河流 防卫——河流弯曲度较大处,河心岛。半岛 教学过程: 呈现地图:世界上最早出现城市的地区 (导入新课):世界上最早的城市为何建在这里,而不建在别处? 学生讨论

呈现地图:世界百万人口以上城市分布图 (提问):世界上 为什么有的地方 城市多?有的地 方城市少? 学生讨论 板书:一、影响城市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河流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影响城市 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地形、 河流、气候是通过影响人口分 布而影响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的。

思考问题:(1)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是 如何划分的?(2)我国地势三级阶梯上 的百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各有几个? (3)我国特大城市主要分布在何种地形 上?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平原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 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因而是城市分布的理想环境。 2、热带地区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在热带地区,平原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城 市多分布在高原上。例如:巴西的城市多分布在巴西高原上,而不是分布在亚马孙平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沿河谷或在开阔低地分布:山区地形崎岖,城市基本建设困难,交 通不便,城市发展受限制,因此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上分布。 例如:我国的渭河、汾河谷地城市的分布。 (二)气候与城市区位 1、降水与城市区位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及保护利用 村落作为聚落初始原型中的重要形式,研究它对城市发展有深远意义。本文从路径、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等方面阐述江西省吉安市陂古村的空间形态及艺术特色,分析保护陂古村的不利因素,并针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相应对策与措施。 标签:传统村落;空间形态;艺术特色;保护 从原始时代的树巢土穴到村镇再到城市,没有聚落的概念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建筑活动。村落在中国传统社会聚落体系中所处的层次较为基础,是聚落初始原型的一种。研究它对当今村镇、城市发展,以及人类对环境建设的要求有重要意义。中国是个传统农业大国,村落数量众多,但是随着城镇膨胀,大量古村落遭到破坏。如何对现存古村落进行合理保护利用显得愈发重要。 1 陂古村空间形态、艺术特色 陂古村地处江西省庐吉泰交汇点,有“庐陵文化第一村”的美称,村内建筑保存基本完好。我们对古村落的保护研究从本源入手,探寻其生长的记忆,使村落的发展脉络连续而清晰。 1.1 村落空间形态 美国学者凯文.林奇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认知意象分析中认为,城市空间环境是可识别和可意象的[1],并概括出城市意象的五要素即:路径(Path)、边界(Edge)、区域(District)、节点(Node)、标志(Landmark)等。这五种元素构成了人对空间认知的基本框架,整个村落的布局是该理论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1.1.1 边界——传统外立面。从陂村来看,实际上是以传统建筑的立面来提示空间特色。陂村建筑虽历经千年岁月的沧桑,但仍保留众多精美绝伦的门楣石刻,青砖马头墙线雕琢细致,外墙窗框和门框清一色的用当地一种叫红石的材料勾边,“古色”与“红色”相得益彰,与巷道围合形成一种具有丰富、深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空间环境,体现古村落的特色,加深人们对其认知。 1.1.2 区域——村落。身临古村落,便有回到旧时领略故人风采的意境。不仅是看一眼,而且是深入其中之后,获得一种心理和生理感受。 1.1.3 节点——宗祠、书院、教堂。自宋代开始,陂村先人便重视宗祠的建造。自古奉行尊师重教,修建有养源、明新、敬德、振翰等书院、学舍,教育后人;被称作小洋屋的教堂则是民国初年的建筑,曾是重要的革命活动地,其外观体现了中西合璧的思想以及古代建筑向现代建筑形式的过渡,正立面和山墙面分别是中式和欧式风格。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0169.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与可持续发展 高文杰 摘要: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乡村人口不断减少,但村庄数量却不减少,使得村庄的村均人口减少、空心村增多、耕地缺少精耕细作甚至撂荒。乡村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就需要有相应的村庄空间布局。城中村和位于镇区、乡政府驻地的村庄,要与城镇统一规划建设,使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大的改善。具有较强产业基础和带动能力的村庄,着眼于培育区片中心,联手周边村庄,集中规划、联片建设,向具有一定带动作用的小城镇发展。对少数地处偏远,人口较少,有地质灾害或其他不宜生存和发展的村庄,逐步向城镇和有条件的村庄集中,使村民解决生存安全问题。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良性循环;适度规模化 实施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21世纪的战略抉择,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1.1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农产品需求;这种需求不仅指数量增加上的满足,更应指农产品质量上的满足。 农村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把农村发展、农村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资源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尽可能减少农村发展对农村资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置农村发展于农村资源的良性循环之中。 努力控制农村人口过快的增长速度,以便减轻农村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力发展

文化科技教育事业,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是农村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是形成自觉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 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实现生产经营适度规模化,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化,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和品质优良化,实现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和低耗,变原来的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不单纯是追求数量上的增加,而是要实现农民日益富裕、农村社会进步,使农村的资源环境、人口、经济和社会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1.2 我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1.2.1 生态可持续性 要保证农村生产的物质基础――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只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保持生态平衡,才能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 1.2.2 经济可持续性 农村可持续发展是指农业产量稳定持续增长,农产品质量不断改善,农业生产稳定提高,农民收入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增长。 1.2.3 人口适度性 人口是重要的经济资源,但是作为消费者又给农村资源、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因此,必须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源的资本存量,才能保证农村可持续发展。 1.2.4 农业增长方式的集约性 科学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农业科技特别是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能使农业增长从单纯依靠资源和环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农业增长的科技含量。

中考地理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专题练习含解析

专题11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 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关系密切,下列条件不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 便利的交通 B. 平坦的地 形 C. 自然资源贫 乏 D. 水源充足 2. 读我国长白山区某地等高线地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对图示地区开发利用方式的叙述,合理的是() A. 在图示地区的南部重点发展柑橘种植业 B. 在②地附近地区培育天然橡胶林 C. 在①地附近地区发展探险漂流运动 D. 在甲地建设全年日出观景平台 (2)甲、乙两地中,乙地聚落发展规模更大,对其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乙地() A. 地形更平坦开 阔 B. 更接近水能资源富集地 C. 水陆交通更便 利 D.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较小 3.下面的邮票上绘有民居,其中反映当地降水量相对较少地区的民居是()

A. B. C. D. 4. 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受降水影响而存在的是() A. 甘肃夏河县的土墙平顶 屋 B. 青藏地区藏式服装一藏袍 C. 东北地区房屋有双层窗 户 D. 黄土高原利用毛驴运输 5. 民居外貌景观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下列四种民居中,能反映湿热气候特点的是() A. B. C. D. 6. 关于我国南北方比较正确的是() A.北方传统屋顶坡度大、墙体高,为排水通风 B.北方河流流量大,没有结冰期 C.传统交通工具是南船北马 D.南方植被主要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7. 下列关于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与对应形成原因的组合,正确的是() A.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方强——受宗教思想的影响 B.从北到南,房屋进深、高度和坡度都逐渐增大——便于雨水的排泻和屋内通风纳凉 C.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方高——北方地区地价和建筑材料价格高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c718956872.html,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探析 作者:林艺云 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11期 摘要:中国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每个传统村落都是一个地方特色文化的缩影,因此,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和分析,对于弘扬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是传统村落的重要构成形式,深入研究空间分布格局,对于掌握传统村落的主要特点和文化形式具有重要作用。本文较为详细的阐述了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关键词: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传统村落是民族文化主要的传承载体,体现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同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传统村落正在逐渐消失,这对于传统文化保护将构成严重的损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已经势在必行。在保护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村落的了解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弄清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才能更好的制定和实施保护措施。 1 中国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分析 从中国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来看,各省市及自治区都有村落分布,但是数量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呈现出分布极不均衡的局面。其中贵州省传统村落的数量最多,占到全国的百分之十以上[1]。在其他各省市中,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除此之外,云贵高原以及 晋冀平原一带也有较多数量的村落分布。而在东北地区分布较少,比如黑龙江,内蒙古等地,村落分布的密度极低,这主要与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有关。 除此之外,我国不同地区之间也呈现出分布不均的现象,就区域分布情况来看,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是中国传统村落的主要分布区,这两个地区的传統村落数量占全部的一半以上,以西南地区的数量最多,而西北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分布数量较少,在分布密度方面,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平均分布水平最低,远远低于平均水平。 2 中国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从以上传统村落空间分布格局中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非常不平衡,主要呈现出南多北少的局面,并且以长江以南地区为主要分布区,传统村落在大多数地区都主要分布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出现这种分布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2.1 地理位置和环境的影响

2018届高考地理专项复习城乡分布乡村聚落与集市的分布特征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1)练习新人教版

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 1.中国南方村落多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潮湿 B.平原面积小 C.文化背景 D.沿河流伸展 2.下列乡村地区,以散居最为方便的是 A.美国东北部地区 B.法国巴黎盆地 C.中国南方丘陵地区水田农耕区 D.中国北方平原地区旱地农耕区 3.下列有关乡村聚落的区域差异在我国的表现,叙述正确的是( ) A.北方多平顶房,住宅没有院落 B.北方多大型村落,密度较小 C.南方以团状聚落为主 D.西部地区没有固定聚落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后,开始进入乡村聚落阶段 B.工业革命是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C.散漫型村落多分布于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条件决定了乡村聚落的区位 5.古代的乡村聚落多分布于河流两岸或河流交汇处的高亢平坦之地,原因是( ) ①地势较高,没有洪水浸淹之患 ②土地肥沃,近河有利于农耕、畜牧和渔猎 ③用水和交通比较便利 ④便于搬迁和居住 A.①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6.程集古镇始于宋,成于元,兴于明,盛于清。据程氏家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程姓富户在此地临水处辟建石级码头,开店设铺,形成集市,始称程家集,至今有800余年历史。(《古老而神秘的程集古镇》)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程集具有怎样的分布特征( ) A.分布在人口较多的地方 B.靠近交通运输便利的地方 C.靠近地方政府驻地 D.与民俗风情有关 2.程集古镇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临近水源B.地形平坦

C.交通干道交会处 D.靠近集市 7.关于乡村聚落形成的正确叙述是( ) A.聚落就是人们居住的场所 B.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大分工,出现了乡村聚落 C.最初的村落是临时的、移动的,逐渐发展形成固定的聚居形式 D.自然条件是乡村聚落区位选择的最重要因素 8.下表是我国陕西省三大地区村落情况对比表,完成下列问题。 (1)A、B、________,其差异主要是受________因素影响。 (2)A地区城镇一般沿________分布,其主要原因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 (3)B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为________型。 9.下列关于聚落的分布,描述错误的是( ) A.河流的中下游地区聚落的分布比较密集 B.有文化特色的传统聚落越来越少了 C.乡村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参考答案: 1.答案: D 解析: 2.答案: C 解析: 3.答案: B 4.答案: C 5.答案: C 解析:乡村聚落的选址要尽可能接近水源地,但也要防止洪水侵袭。河流干支流交汇处土壤肥沃,农耕发达,交通便利,是聚落分布的理想场所。

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12届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 文章编号: 基于GIS的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特征研究 兰小莹,2马巍1常月明3刘洪4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北京 100038;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3.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呼和浩特 010022;4.四川省平昌县国土资源局,四川 635400;5.) 摘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土默特右旗(以下简称为土右旗)为研究对象,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手段,以1:25万地形图和2000年、2011年土右旗遥感数据为数据源,探讨了2000~2011年期间土右旗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右旗乡村聚落密度较低,分布较为分散,空间扩展特征显著;②乡村聚落斑块分布(包括数量与面积)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在高程与坡度上差异明显的,并随高程与坡度增加呈递减趋势;③乡村聚落沿道路增加趋向较为明显,但在距离河流1-5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呈现出由近及远逐渐增加趋势,同时在道路两侧2km范围内聚落斑块数量增加最为明显;④地形等自然条件是影响土右旗乡村聚落总体空间分布格局的决定性因素,但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交通条件、政策制度等因素,也对土右旗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可为包头市土右旗城乡统筹规划与科学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土默特右旗;乡村聚落;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乡村聚落又称乡村居民点,既包含乡村中的独家独院,也包含有多户人家组成的村庄和尚未达到城市建制规模的乡村集镇,主要以农业作为其经济活动的聚落形式[1,2]。乡村居民点的形成、发展、分布和形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人地关系地域体系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3-5]。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点、规模大小、迁移变化等除受到众多环境因子的制约外,还受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渊源、文化习俗等影响[6-8]。乡村聚落空间变化规律研究对推进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对优化乡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9]。李永伟等统计分析了近10年的乡村聚落研究内容,发现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比例占八个研究领域的14.53%[4]。近年来随着3S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定量研究开始不断增多。汤国安等应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陕北榆林地区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8]。于淼利用遥感手段和GIS技术分析了桓仁县乡村聚落景观格局[10],陈振杰等人基于GIS对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得出桐庐县的居民点主要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决定了桐庐县农村居民点的总体空间格局[11]。冯文兰等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的乡村聚落进行研究,发现58.6%的聚落分布相对集中且水源条件和交通状况良好[12],郭晓冬等人利用遥感卫星数据和地形数据对甘肃省秦安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及驱动机制进行研究,发现秦安县人口和聚落斑块密度高,乡村聚落在空间分布上极为分散,聚落斑块分布随高程和坡度均呈正态分布且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态势,聚落分布与道路和河流有很密切关系[13]。 随着图像分类方法的不断创新,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技术充分利用高分辨率的全色和多光谱数据的空间、纹理和光谱信息来提取感兴趣的对象,其分类精度高且可获得对象的矢量图层。陈广群等利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成功的提取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信息并且进行了实例研究,验证此方法的有效性[14]。本文利用面向对象图像分类方法在遥感影像中提取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信息,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土右旗2000~2011年期间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特征,通过定量分析得到土右旗乡村聚落斑块分布与高程和坡度的关系,乡村聚落斑块与道路、河流分布关系,以期获得乡村聚落分析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为包头市土右旗建设规划、整合提供决策参考。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探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探析蒋伯诺(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杭州市310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乡村空间作为美丽乡村人们生活环境重要组成部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应因地制宜加以科学规划。同时,相关部门加大对乡村空间布局设计,更好的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鉴于此,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空间布局规划有效方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美丽乡村;乡村空间;空间布局;规划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066(2019)08-0186-02 据乡村振兴一号文件指出:各地区将科学编制规划作为重要任务,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典型引路,不搞形式主义,扎实推进。为建设美丽乡村进行乡村布局与规划分析,为科学布局并实现有关要素的协调配置,实现乡村经济、文化、生态和谐统一,各地区开始重视乡村空间布局规划。 1美丽乡村与乡村布局规划概述 1.1美丽乡村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主要工作内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乡村文明、管理民主、生活富裕。美丽乡村内容包括两方面:①外观美丽,生态健康、绿色环境、科学规划。②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和谐生活。二者缺一不可,只有全面完成才能完成美丽乡村建设任务。 1.2乡村公共空间 基于自然空间角度看,乡村包括建筑要素与其他界面限定,能够兼容人们活动的三维空间,分为内、外空间。其中,内空间是人们生活主要空间,外空间是相对开放的空间。基于景观学角度而言,公共空间分为乡村中户外的、乡村所有居民的、免费开放的场所,比如:水井边、寺庙、茶馆、大树下等,因为这些区域具有社区、休闲的作用,是人们主要聚集地,同时也是乡村主要特色空间。 1.3庭院空间 以往乡村以庭院为单元,极容易受到自然、物质因素影响。所以,庭院空间规划形式、围合形式、空间秩序存在较大差别。2乡村空间规划布局内容 乡村规划变化分为总体层和精细层。前者是从大局角度深入分析乡村发展的整体范围,确定乡村规划方案与结构规划。后者是对乡村节点进行建设规划引导。相关法律法规中指出:乡村规划要有明确的内容需求,城乡规划要高度重视对各区域的独特形式,基于这一条件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乡村规划涉及内容复杂,比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灾害防控等,实际规划时应将各功能区域综合排布,科学规划公共空间,协调半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除此之外,优化服务体制,顺应人们生活需求;同时加强环境保护,遵循生态环境理念下进行区域规划,推动区域建设,保证乡村规划与布局的科学合理。 3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现状3.1基础设施落后 现如今,基础设施、公共资源分配已经成为美丽乡村建设发展难点。美丽乡村规划中的空间布局规划要求以满足人们生活为基础,科学分配公共服务设施,一旦分配不合理就会影响乡村公共空间作用发挥。公共空间作为人们娱乐、休闲主要场所,科学分配基础设施才能扩大公共空间使用率。所以,美 丽乡村建设中应以公共空间为核心,扩大服务范围、满足人们生活需求,让人们在悠闲自乐的环境中感受生活。 3.2景观特色不明显 我国国土面积广、历史悠久,乡村有着多元化的乡土文化与人文气息。在较早以前,人们居住、布局、建筑比较重视山水结合,具有独特的山水风光特色,村落布局体现了古代人们的聪明智慧和向往的生活。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思想理念趋于多样化,对居住环境要求有了不同需求,但人们景观与环境保护理念缺失。受人们城市居住形式、建筑方式影响,美丽乡村建设以乡村建设为核心,在空间布局中呈成片排列形式,尽管提升了土地空间使用率但缺少了景观特色体现,人们生活形式发生了变化。 4美丽乡村建设中乡村空间布局规划美丽乡村建设理念下,应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充分利用乡村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结合市场和人文需求,准确定位;科学规划乡村空间,包括生活、文化、产业空间以及生态空间, 增强功能服务,创建科学的运营路径。 4.1传承保护乡土文化空间 村落选址与布局应结合乡村农田、气候、水源环境科学制定。空间布局时根据自然条件、生活习惯,结合文化风俗凸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乡村空间布局分为空间布局、形态设计、空间功能。乡村空间因素分为宗教习俗、文化风俗、风水,乡村承载的社会活动与内容以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文化素养、生活形式等。至今为止,乡村空间布局已经有了上百年历史,生成了特色的完整机制。比如:传统村落中的古井、古祠等,空间规划顺应了人们生活形式。为此,美丽乡村建设要遵循传统空间布局,在公共空间布局中融入乡土文化气息,为人们创建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 4.2功能创新乡村生活空间 乡村空间规划建设不仅要重视规划的多元性还要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强调结合乡村现状通过新的形势科学规划,既要顺应新形势发展又要满足乡村社会要求。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多元化发展,当前功能已经落后人们居住要求,必须要增设有助于人们生活的设施,增强空间活力。基于这一条件下,区域范围应将空间看作总体性要素,融入城乡规划建设。为满足各乡村人们生活、物质要求,乡村空间规划时要综合分析乡村与外界之间的交流形式,规划与布局中为人们交流创造便捷。因此:①构建人性化、多样化,舒适化的乡村生活圈,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满足人们对田园式、慢节奏乡村生活的向往;②在原有传统建筑村落格局基础上,优化原乡居空间规模和集聚形态。实现“组团式、生态化、田园式”的 1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